高考历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历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5年高考就要到来了,广大考生都在积极复习备考,模拟考试也隔三差五地进行。在这关键时期,我想提醒广大考生,不但要弄清基础知识,还要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做好选择题,关键是审题
1.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具备前提条件后,再辅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2.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
3.审题的钥匙――正确解读“命题用语”。(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弄清时空范围。(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浏览材料,尽可能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主题,这样才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在阅读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材料分析题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和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然后对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可在试卷上动笔答题。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唆,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近几年全国文综卷第41题是问答题,12分,多数考生解答此题时得分率不高,无从下手,下面讲讲解题技巧。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地运用。考生能否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回答什么,能否对试题进行深入发掘,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要注意什么:(1)审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试题具体要求,学会分析试题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以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2)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断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论述题、论证题、比较题三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题型对提高答题的针对性是有益的。另外一道题如有几问,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3)审题意。例如: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政治领域内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列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该题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评书题。题目表述明确、严谨,三问之间联系密切、浑然一体,试题合理淡化纯知识记忆的要求,但对审题能力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要求很高。审题难点在第二问,要找准时空界定,时间为19世纪30到60年代,空间是世界,但限定于政治领域。审题关键在于抓准“据此”二字,“指出”二字是提示考生答案要高度概括。(4)审答题重点审题要注意试题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重点也不同。确定答题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篇2
关键词:主干 拓展 获取信息 地方特色。
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在给一线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更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机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新教材的特点,以专题为框架,专题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本人根据高考形势的发展,从解读课标(突出三维目标)和《考试大纲》及《考试大纲说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在高中新一轮的教学和复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吸取一些同行的经验,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注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和复习当中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多种多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
由于三本必修的所涉及的内容多、广、杂,而且结构混乱,学生自学起来难度很大,觉得乱糟糟,无可适从,很难掌握;其二是基础科的考试一般以主干知识为主,难度不大;再而作为基础科,学生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适应高考的方向。学生通过主干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又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一单元中,根据学生应知的有关于古代农业的知识,构建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
每一个主干再分子目展开,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体系。在复习中,把编写的知识结构体系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中结合使用,减轻了学生的时间投入,又有利于学生更轻松、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拓展课标知识
拓展,就是要对现行历史教材岳麓版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内容过于压缩,学生应知的知识有所欠缺,另外,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强调: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所谓“应知、应会”,本人如是解读:一是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即主要知识;二是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认为中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即也包含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拓展。有不少老师认为,补充和拓展知识会加生学生的负担。本人则认为,这不等于、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首先,补充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多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高,易掌握;其二,出卷人是根据考纲出题,教材欠缺的内容一定要补充,谁也不知道高考会出什么题。本人在复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 补充相联系的、重要的知识。
知识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如复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就有必要将其形成的原因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这一重要制度,同时也为后面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原因作比较做准备。又如,在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就有必要介绍和补充土耳其控制东西方通商要道这一直接原因以及宗教因素;讲述条件时,就必须补充“罗盘针”甚至“火药”在新航路的开辟中的作用。再如,在讲“文艺复兴”时, 就必须补充其产生的原因。
(二)补充“应知、应会”的知识。
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历史教材岳麓版大为欠缺,许多历史知识的介绍可谓“点到为止”,漏掉了许多基本知识。如“文艺复兴”的成就,就应知道但丁、和彼特拉克;认识思想就应了解其外交、文艺等理论;了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就应该知道:海明威、高尔基;约翰斯特劳斯、舒伯特、爵士乐、摇滚乐等;了解互联网,就应该知道其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影响。应知、应会究竟应达到哪个“度”,哪就只能让教师们自己去体会和把握了。
(三)深层延伸。
《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有“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侧重于历史过程的讲述,而疏于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上。所以有必要补充一些方法论,即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事物,用什么标准和用什么方法去评价。同时在课堂上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辩证法,运用发散思维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事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分析能力,又加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使历史知识得到深层的延伸。
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只是刚刚一个开端和探索阶段。本人在深入研究“课标”、“考纲”和分析近二年来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在教学和备考复习中作了较大的调整,并取得较大的效果。本文只是个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一、注意形近字和同音字
形近字、同音字很容易造成别字,特别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往往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更容易造成别字。这类字要特别注意形旁,因为形旁既是字形差异之所在,又与字义密切相关。
例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平添 骁勇 秣马厉兵 路遥知马力
B. 描摹 肖像 白璧微瑕 信誊值千金
C. 披览 缕析 远见灼识 细嚼出滋味
D. 迁徒 熏淘 不翼而飞 海阔凭鱼跃
解析 要弄清B项的错误,就应该注意形近字:造成这类错别字的原因,一是增减笔画,二是用错偏旁。这类别字的解题策略主要是“以音定形”,即通过“读”来发现书写错误的方法。当然,这要求考生平时就要读准字音(包括声调),才能准确找出错别字。B项中的“誊”与“誉”字形相近,而读音却大相径庭,“誊”读“téng”,“誉”读“yù”。而日常生活中只听过有“信yù”的说法,没听过有“信téng”的说法,故而能根据读音辨别该词中正确的字形应为“誉”而非“誊”。再如D项中的“徒”读“tú”,而“迁~”一词中只有“迁xǐ”的读音,故“徒”字错了,应该为“徙(xǐ)”。
要弄清本题中C项的错误,就应该注意同音字,即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这类字由于读音相同,有些甚至在语义上相似,极易造成混淆,因此对这类别字的解题策略主要“以义定形”,即根据语境作出正确判断。C项中“远见灼识”的“灼”为“火烧、火烫、明亮”之意,而该词中“远”字意为“高远”,其相应结构位置对应的“zhuó”音字意思应该为“高明、高远”之意才符合规律,而与这一义项对应的汉字应为“卓”字,故可判断出该词正确字形为“远见卓识”。又如D项中“熏淘”一词,整个词语的语境意思为“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而“淘”字形旁为水,即从“氵”,指“用器物盛颗粒状的东西,加水搅动,或放在水里颠动,使除杂质”,这与整个词语的语境不符,而“陶”字有“比喻教育、培养”的义项,这与整个词语的语境相符,故据字义可判断“熏淘”实际应为“熏陶”。
二、注意偏旁,以义定字
汉字多为形声字,其形旁多与字义有关。这种解题策略的最大特点就是抓住汉字是音、形、义一体化的文字这一特性,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或根据汉字所模拟的某物的形象特征,或象征某种状况,或指示某事物的代号,把形、义结合起来分析,根据其形推敲其义,根据词义识别字形。
例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
B. 顾盼 精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C. 睿智 禀赋 崇高品质 趋善避恶
D. 辩难 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
解析 要弄清A项的错误,就应该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理解汉字字义。A项中“凄婉惆伥”一词中“伥”字,从“亻”旁,应该与人有关,意为“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这个鬼不敢离开老虎,反而给老虎做帮凶”。而整个词语的意境却指人的一种心理情绪,与这种心理情绪对应的只有从“忄”旁的“怅”字,由此可推断该词中“伥”字应为“怅”字。再如B项中“精捍”一词,“捍”字形旁从“扌”,而提手旁有“保卫、防御”之意,而整个词语是指“(人)精明能干,或(文笔等)精炼、犀利”,与这一义项对应的只有“精悍”一词,故而能推断出B项中的别字。D项中的“典藉满架”一词语境指“古代图书塞满了架子”,而书的雏形是竹简串编而成的,故可推断“典藉”一词应为“典籍”。
以义记形,既可深入理解词语,又能保证书写正确,是最好的一种识记字形的方法。
三、注意成语的固定结构
成语结构固定,不能随意变换增减,对这类别字辨识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结构辨析法,即有许多成语相应位置上的语素相同、相关或相反,考生可以借助成语这一结构特点来判断用字书写是否正确。例如“貌合神离”,“离”“合”相对,不能写成“和”;“惹是生非”,“是”“非”相对,不能写成“事”;“山清水秀”,“清”“秀”相对,不能写成“青”;“一张一弛”,“张”“弛”相对,“张”指拉紧弓弦,“弛”指弓弦松弛,不能写成“驰”。再如“仗义执言”,这个成语是由两个动宾短语“仗义”和“执言”组成,而不是由一个动宾短语“仗义”、一个偏正短语“直言”组成,所以“执”不能写成“直”。
二是追根溯源法。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或来自典籍,或来自寓言,或来自历史故事,如果不了解其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而出错。例如:“墨守成规”出自《墨子·公输》,墨子以善于守御著名,后人便称善守者为“墨守”,故“墨”不能写为“默”。再如,“名列前茅”中的“前茅”指春秋时代楚国行军,有人拿着茅草当旗子走在队伍的前面,整个成语指名次列在前面。故“茅”不能写成“矛”。
追根溯源法特别适用于辨别有典故的成语中的错别字。
四、加强识记课本中的词语
湖北高考试题考查字形时,有直接取材于课本的传统。这就要求我们回归课本,加强识记课本词语。如2013年高考第2题的A项词语均取自《雨巷》,B项词语均取自《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里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总之,汉字是形、音、义一体化的文字,所以我们在复习、做题时,要把字形、字音、字义(词义)结合起来识记和考虑,而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另外,解题时应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选“是”还是选“非”;选择时,可以首选排除法,运用已知的、确定的知识排除干扰项,从而迅速选出正确答案。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任劳任怨 坚如磬石 势均力敌 巧夺天工
B. 不修边幅 拾人牙慧 素昧平生 谈笑风声
C. 提心吊胆 气急败坏 推心置腹 以偏概全
D. 眼疾手快 收览人心 艰苦卓绝 如丧考妣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聘任 名信片 不厌其详 当仁不让
B. 呕气 滞纳金 励精图治 掎角之势
C. 偏颇 倒计时 责无旁代 投鼠忌器
D. 青睐 度假村 居安思危 奖掖后进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抱负 良晨美景 储藏 出奇制胜
B. 讥诮 张皇失措 赈济 附庸风雅
C. 范畴 终身大事 肄业 连篇累椟
D. 赢弱 改邪归正 恬淡 眼花缭乱
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九霄云外 游刃有余 昙花一显 骄奢逸
B. 囊中羞涩 鱼目混珠 学负五车 高山仰止
C. 庖丁解牛 拨乱反正 青面獠牙 贻误战机
D. 一杯黄土 狂放不羁 欺世盗名 风云变换
5.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刻画 抓辫子 并行不悖 遗害无穷
B. 妆饰 影牒机 故伎重演 祸起萧墙
C. 传诵 喝倒彩 闲情逸致 礼义廉耻
D. 股份 度难关 语无伦次 流芳千古
1. C (A项“磬”应为“磐”;B项“声”应为“生”;C项“览”应为“揽”)
2. D(A项“名”应为“明”;B项“呕”应为“怄”;C项“代”应为“贷”)
3. B (A项“晨”应为“辰”;C项“椟”应为“牍”;D项“赢”应为“羸”)
篇4
一、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四、适度关注时政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习 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目的
1、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习的三个环节
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听讲与质疑、课后巩固与练习三个环节。课前预习有助于课中针对性地学习,突破重点难点。课中听讲要认真并作好笔记,对于一些不清楚的地方要记录并敢于质疑,我们的学生面子观很重,不愿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至当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实际上也意味着你有了进步。课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新知识在初期是最易遗忘的,此后就逐渐难以忘记。所以课后要及时复习,同时还需通过适当的练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整理。
三、注意培养兴趣及平时积累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强推动力,因此对于历史课的教学来说,也要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逐渐地积累历史知识。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以世界古代史的学习为例,在讲授这个课程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先了解比较生动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古罗马民主法治文明和古希腊三大悲剧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欧洲古文明精神,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这段历史的亲切感之后,再追根溯源,向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世界史知识,这样由浅入深,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严肃的知识讲授中,“历史小典故”的融入能使历史课程的变得亲切,例如在讲述宋朝初年中央集权时,可引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讲述周朝历史时,不妨穿插一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在这些生动的典故的引导之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完完全全的讲授生硬的书本上的知识在好的多。
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历史课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当今人才的培养已不同于过去了。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全面发发展,知识面开阔,能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二十一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学生靠单纯的课本知识是无法适应这种竞争的。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历史教育要为主体服务。教师要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所谓在体验中“学习历史”,实际就是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和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认识主体,还要尊重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尊重主体,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德、智、体、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依托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1、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考查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介绍,后者却在教材中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例如对“民主革命”这一概念的外延、内涵、属性关系、定义的讲述就属于这一类型。
2、追根溯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原因。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与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考试改革
人体解剖学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及更好的完成其他专业课的学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考试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习热情,以及准确反应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我校采用的考试方法无法很好的完成以上任务。为此,我在高职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对考试方法做了初步探索性的改革。
1人体解剖学考试的现状分析
高职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是学生入校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其考试形式直接主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现阶段各高职院校仍然多以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不但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在实际操作中更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1.1考试成绩构成不合理
现阶段我校人体解剖学考试的成绩构成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9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这种考试构成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过高。这导致许多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只在临近考试时采用“突击学习”的方式提高成绩,这种方式虽能短时间提高分数但过后遗忘也很快,不利于学生解剖学知识的掌握亦不能为后续其他课程打好基础。(2)平时成绩比重过低。这导致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和对待课后作业时不认真,学生内心往往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平时表现好与不好不会对总成绩产生较大的影响。(3)缺乏实验成绩。现阶段高职护理的解剖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并不在整个解剖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护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完全理论的教学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验成绩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1.2考试中存在作弊现象
由于在考试中占最大比重的期末考试是以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试卷上的知识点大多能在课本上能够直接找到答案,这为学生的作弊提供了可能性。尽管在监考中各个老师都严格监考,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一些学生出现作弊现象。
2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体现其实用性、技能型、职业性[1],因此本课程的考试改革思路主要是按照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原则而设计的[2],具体分配比例如表1所示:
2.1 提高平时成绩比重
出勤率(25分)。根据上课时学生是否无故缺勤评分,每缺勤一次扣5分,直到扣完25分。本项评分无负分。
课堂表现(25分)。根据上课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专注性评分,如出现上课睡觉、玩手机以及其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则由老师视不同情况酌情扣分。
随堂测验(25分)。每次授课临近结束时由老师根据授课内容给出相应测试题目,依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评分。题目数量不宜过多,学生可自己在作业纸上作答后上交。
课后作业(25分)。授课结束后由老师提出一项既能联系课堂理论又能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课后作业,学生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去医院参观学习等方式作答。由老师根据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评分。
2.2 增加实验成绩评分
实验报告(40分)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根据老师的要求写出实验报告,由老师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成度、准确性和创新性评分。
标本辨认(30分)在实验课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老师随机抽取的解剖标本进行辨认,要求能够准确的说出标本的位置、形态、结构组成及主要功能。
模型组装(30分)在各项实验内容结束后进行,本项考核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由老师提供人体标本模型,要求学生按照各模型的正常位置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人体模型。
2.3 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
把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降为40%,这样做能够起到两方面的作用:首先,使学生的成绩不易受偶尔发挥好坏的影响,能够更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其次,能够降低学生作弊的可能,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
3 考试改革的效果
以教学观察、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检验考试改革的效果[3],向试行考试改革的2013级护理专业1023名同学发放问卷,收回987份,详见表2。
3.1 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理论试卷为主的考试无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背诵书本上的知识,而缺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改革后的考试形式不单要求掌握课本理论,学生同样需要在图书馆、实验室、医院等课堂外的地方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这样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2改革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改革后加大了实验教学和实验考试的比重,使学生能长时间的接触到人体标本,通过手摸、眼看、人体解剖来学习这门课程,相比单纯的通过背诵书本知识来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革后学生上课时积极踊跃、思维发散,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3.3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改革的带动下,教师敢于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的取舍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新的考试模式下要求教师不但要完成好课堂教学,还要完成好实验指导,甚至课外的临床分析,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完成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
3.4考试改革带动了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
在国务院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传统的职业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往往培养出一些“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而考试改革无疑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内容应注重其实际应用性,教学模式应提倡其体验互动性,教学方法应完善其启发创新性,力求培养出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5 学生对新考试形式非常认同
在试行改革的班级中,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明显提高,出现了“四多”现象,即向老师提问题的同学多了,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同学多了,要求去实验室上课的学生多了,去医院参观学习的学生多了。调查结果表明了学生对考试改革的认同度,详见表2。
4 小结
考试是一种有目的、有对象的考核和检测手段, 它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回答和对于答案的判定, 来达到在群体中对于个体的科学、客观、真实的判断[4]。传统的考试多以闭卷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在高职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课程中这种形式已然不适应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因此,探索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就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考试形式加以介绍,这是通过教学中不断总结归纳加以切身体会所探索出来的,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适应当代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考试方式。
参考文献:
[1] 魏红敏,徐龙.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8(3):16-18.
[2] 沈维维.高职教育思想下的考试改革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2-75.
篇7
关键词 高校 人事管理 制度 对策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直是我国高校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怎样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前进,从而更加深入的推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完善高校人事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彻底的实施全员聘任制,然而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不断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本文对其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以期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意义。
1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某些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强,没有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和能力。我国高校师资建设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科带头人总体数量与质量不高,缺乏高层技术人才,如 “大师级”学科带头人等,没有高水平的立项、成果及奖励。一些高校在教师年龄结构上出现严重的中间断档现象,这些都为高校的长期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严重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第二,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一些高校的管理领导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能力,管理干部队伍缺乏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出现了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严重不符,严重制约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有关激励机制部分虽已建立,但是尚不完善,传统的学历和职称仍占评估的主要部分。现在的很多考核体制趋于形式化,很多考核都是对初次考评纪委重视,没有严格遵照按劳分配原则,将学历和职称在劳动分配比重过大,缺乏健全岗位竞争机制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第四,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缺乏个性化的改革。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的主体是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缺少高校自利,这就造成了人事制度改革时缺少个性化,高校存在着根据领导建议或者模仿主管部门推荐方案来进行改革,这些内容不一定是最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对于不同等级和规模的高校应设计符合其发展的人事制度,在工资待遇、绩效评估等方面应根据学校的具体规模和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案。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缺乏个性化的现象,严重制约高校教育事业发展。
2 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对策
2.1 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约高校建设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高端人才的缺乏,很多高校存在着所在地区缺乏竞争力,社会发展经济水平不高,这些高校不论在科学研究方面或是课程教学方面都不具备发达地区引进高端人才的条件,为高校加快发展速度,引进高端人才带来困难,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应改善人才引进制度。首先,对高端人才引进待遇应适当予以提高,这些待遇应包含住房、安家费和科研启动基金等,优越的待遇条件能较为容易引进高端人才。其次,应用灵活多变的人才引进方式,比如,可通过客座教授和短期聘用等形式引进急需的专项高端人才。最后,通过访问学者、短期培训等形式极力鼓励本校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自身师资的科研教学能力。
2.2 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应创建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以及积极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某一组织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以价值为核心表现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这种文化包含了组织的独特价值观念、管理理念、群体思想及行为规范等。组织文化中有别于其他同类组织的独特特征也是组织人员一致遵守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健康良好的组织文化对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的高而言,成熟的组织文化体现的是高校自身独特历史、人文文化及教育思想,是高校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非物质遗产。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认识到组织文化对高校教学及科研活动发展的推进作用,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的特点,创造出有别于其他的独特的组织文化,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宣传活动,将整个健康、积极、先进的组织文化氛围感染至校园的各个环节,使其取代原有的落后的校园组织文化。
2.3 完善高校认识管理制度应改良激励机制,绩效评估需科学客观。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其中的激励原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推动高校人事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激励机制不能遵从平均主义,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还能积极的促进高校的发展。绩效考核制度一直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发展的难题,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要环节。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采用了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聘任制已经成为了高校用人机制的主体。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实施、能够有效运行的绩效考核评估体制。只有应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才能将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达到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平。高校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应根据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不同的服务岗位来指定不同的评估标准,将体系的指定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教师身上,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的方式,有效实施绩效评估制度。
终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对我国高校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制度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培养新的人事制度理念,同时创新人事制度管理机制,从而有效的提升和发展高校教学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减永军、张宏.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一流高校人事管理干部队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3]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5)
篇8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考试题中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类试题,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考查。遥感(RS)主要用于动态、适时图像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数据的查询、处理、分析、预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一类试题只需抽取题设中的关键词,就能选择相应的研究手段;另一类是对GIS图像处理过程的考查,即栅格数据的处理。所以图层叠加和拆分在解决这类试题中非常关键。
例1:(2011・浙江文综)某市寻找合适布局工厂的地点,该厂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地形平坦;②距河流1km范围内。图1中“空间资料”是城市地形与河流的空间分布,每一小方格代表1km2(该区面积共16km2);“属性资料”是地形和河流的类别资料。根据选址条件,对照空间资料和属性资料,符合条件为“1”,不符合条件为“0”,若同一小方格内有两种不同属性类别分布时,为求简化,占有面积比例较大的属性作为评估对象。完成1~2题。
1.图2是四幅“河流”资料的评估值图,其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地形、河流两项资料的综合评估,图3中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丙
解析:(为方便起见,把这16个方格按照自左而右、从上到下分别编号为1~16)第7题,先把河流左移1km,可知第13格大部分距河流1km范围内,为“1”(③④错误);把河流右移1km,可知第2、6、10格大部分距河流1km范围内,为“1”(①错误);把河流上移1km,可知第11、12格大部分距河流1km范围外,为“0”(③④错误)。第8题,图中第3、4、7、8格为坡地,其余为平地,结合第7题答案,甲、乙符合厂址要求,丙、丁不符合要求。第7题选B,第8题选A。
二、基于数学统计方法的试题研究
1.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数学分析方法,在现代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中经常用到。
例2:(2012年上海高考)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图4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
A.亚洲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6.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解析:由图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途中上部分12个测站年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呈正相关,下部分22个测站年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呈负相关,并且所测地区年均降水量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故第5题选D,第6题选C。
2.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也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离散数据的近似处理,看各个离散点与平均水平的差异。常见的主要有直线回归、曲线回归。
三、总结
篇9
关键词 土木工程制图 教学方法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48
Method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Teaching
HE Jun, ZHU Zhizheng, SONG Guih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Curriculum design and graduation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drawings, some suggestions of civil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Geometry and fundamental part in drawing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trengthen reading the actual drawing of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drawings and computer graphics section, and use assessment methods to draw the entire drawing, help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for curriculum design, graduate design and employment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Drawing;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ability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研究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读图和绘图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教学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专业工程图和计算机绘图等,是一门知识量大、实践性强的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与桥梁、地铁与隧道等领域的工程设计、施工、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是设计者设计意图的体现,也是施工、监理、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以后工作影响重大。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读图和绘图能力是土木工程制图教师所面临的难题。笔者在土木工程制图、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设计等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图纸存在较多问题,制图质量和读图能力都有待提高。本文首先阐述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地位,然后分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通过土木工程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加强。
1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如土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如道路勘察设计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毕业设计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课程设计时在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时间为1~2周,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时间约为13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大部分需要绘制图纸,要将自己所设计的内容通过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涉及到非常多土木工程制图的知识。因此,土木工程制图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图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图框及标题栏的绘制不规范、线型线宽错误、中心线缺失、图名和比例缺失、字体大小及图样布置不合理、尺寸标注错误、剖面图标注错误等。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课程,必须遵循制图国家标准,主要包括《技术制图》、《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对制图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没有形成严谨的态度。
从教师而言,土木工程制图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图纸的重视程度不够。土木工程制图的教授过程中,对工程实例的要求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制图标准的认识和识图能力有限。很多课程设计甚至毕业设计的任务书中比较看重结构计算的内容,忽视了制图国家标准的要求,造成学生注重计算书而忽视图纸。
从学生而言,学生从思想上对制图标准不重视,认为只要图纸上能表达清楚就行。汉字写得“龙飞凤舞”,不按制图课上要求的仿宋体书写;数字随意倾斜、潦草,大小不合适;绘图时不按照步骤执行,图样布置不合理。另外,很多学生认为以后的工作中计算机绘图很重要,忽视了手工制图的环节,导致学生对工程图样的表达方法、制图标准和读图绘图基本技能相对欠缺,对平面图形缺乏认识。
此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中期课程设计没有严格按照制图标准执行,大四第二个学期做毕业设计时很多标准中的要求都已经忘记,导致图纸的质量很差,不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 教学方法探讨
(1)分两个学期、小班授课。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多,其中画法几何和制图基础部分包括工程制图基本知识、多面正投影、轴测投影、标高投影等章节;专业工程图则包括房屋建筑施工图、建筑结构施工图、路桥工程图、水利工程图等。由于大一新生具备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较少,在专业工程图讲解时需要介绍背景知识,否则会造成学生的专业工程图识读障碍。例如,在讲解建筑结构图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图时,需要较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表达内容和方法。将画法几何与制图基础、专业工程图与计算机绘图分为两大部分,分两个学期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作业较多,尤其是在画法几何和制图基础部分,每次课后都有作业,每个同学出现的问题可能不同;在专业工程图的识读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角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辅导,小班授课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学效果较好。
(2)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讲解时,由于内容多、教师需要不停地讲,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而理论部分的前后连贯性很强,如立体的截切与相贯要用到线面相交以及面面相交的知识,前面知识没有理解,后面学习就很困难。因此,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在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与板书、讲与练相结合方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让学生做练习,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缓解听觉疲劳。此外,可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其他同学评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专业工程图部分,可采取“找茬游戏”方式,让学生交换绘制好的图纸,遵照规范找错误,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另外,还可采取参观工程实例的方法,比如讲到直纹面的投影时,带学生寻找直纹面的工程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注重实际工程图的识读。在教材及习题集中,由于受篇幅所限,专业图纸只是某项工程中的部分图样。由于图纸不完整,学生无法从宏观上认识工程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锻炼。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典型的、相对简单的实际工程案例,给学生识读。比如,在房屋建筑图部分,可选取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施工图;在路桥工程图部分,可选取结构形式简单的桥梁工程图。首先对房屋或桥梁的整体情况做出讲解,然后让学生分组读图,从而达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逐步读懂图样的目的。通过实际工程图的识读,在绘制图样时,也会自然而然地遵照规范的要求来实施,绘图的规范性也就得到了加强。
(4)注重土木工程制图实践能力的考核。画法几何与制图基础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专业工程图和计算机绘图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平时成绩+开卷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工程图样的补绘和抄绘等,针对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一般为单个图样。开卷考试可采取绘制工程图方式,由教师结合工程实例制定指导书,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整套图纸。在绘制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设计者的角度,充分理解整套图纸中各部分重点表达的内容,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等,以此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5)加强制图课程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联系。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应强调其作用和地位,还可将往届优秀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向学生展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强调规范作图的重要性,在任务书参考资料中增加相关制图规范,增加图纸质量的成绩比重,并加强易错点的讲解。只有加强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联系,才能让学生逐步积累、提升识图和绘图水平,增强实践能力。
4 结语
图纸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针对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注重实际工程图的识读、考核时采用绘制整套工程图的开卷考试形式、加强制图课程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等。随着教师和学生对制图标准重视程度的提高、大量专业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可望改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图纸质量,从而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丁宇明.土建工程制图(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张程博,裴红艳,张静.对“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1.27(2):67-70.
[3] 王艳春,徐卫平,敖志强.基于毕业设计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3(21):149-149.
[4] 梅素琴.对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1):44-46.
[5] 郑文亨.关于《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9):21-22.
篇10
关键词:高考 高三复习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8-02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科学分析、把握高考历史命题趋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答题能力的阶段。它是学生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掌握,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宏观把握与升华的阶段,在学生备战高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考与历史教学、学生与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高中历史后期复习方法也应呈现动态状态。但是,目前地理历史教学中,部分历史教师在高三后期复习方面仍在采用“本本主义”、“一刀切”的做法,复习方法毫无变化,出现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
笔者认为上述想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教师还未真正的地转变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地区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与学习,探究出科学、全面并且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下,把握考试的“宗”,适应考试的“变”,将“讲”、“练”与教材结合,指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挖掘信息、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信的迎接高考。对此,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历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将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我在指导高三后期复习中发现,对于学生所反映的学习时间投入与学习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除受学习效率制约以外,还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将复习集中于重点与难点上,忽视了对次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是有“点”、有“线”,而无“面”、无“体”,不善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要求学生要能及时弥补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并能从多个角度系统的、完整的把握基础知识。
例如: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注重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认识角度的不同,从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经过等方面来分析等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分析“两级格局”等历史现象;从发生、发展、结束几个方面分析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等历史发展过程,并要求学生从纵向角度,建立知识体系树状图,根据教材目录,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分别分成六个阶段、三个阶段、五个阶段来把握历史知识点的纵向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记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2 巧练、精炼,提高破题、解题能力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已经逼近高考,复习时间十分有限。为此,在习题教学与讲评中,教师就必须对漫无边际的试题进行精心筛选、整理与设计,要提倡巧练、精炼,通过典型的例题延伸出普遍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三后期复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启迪性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评讲过的例题,概括出这类试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此外,为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根据不同类型的试题,从审题技巧、阅读材料方法、挖掘材料信息、规范答题技巧多个方面分析了解答试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例如:我对最近5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和习题册中进行了精心筛选,整理出了《高三历史后期冲刺习题册》,根据客观题与主观题解题方法的明显差异,将试题册分成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个部分。针对选择题,我选取了图片题、材料题、热点试题、文献题等题目类型,力图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因未知而造成恐慌。针对非选择题部分,在评讲时,我详细分析了每一道题的审题技巧、材料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将试题的答案落实在教材之中,并要求学习参考答案的答题技巧。
3 回归书本,再现所学知识
纵观多年高考,其实质便是考查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变”是指历史基础知识不变,囊括在教材之中,“万变”是指高考的出题模式与试题形式不断创新、变化。“不变”是“应万变”的基础,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回归教材仍是十分必要的。高考要求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全、牢、准,还要会用、会通。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我往往将讲、练、评与教材结合,引导学生找到试题以教材的契合点,帮助他们巩固、补充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例如:我在评讲2010年高考(北京卷)历史试题第13题时,引导学生将考点定位于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在学生选择出正确答案之后,我还对本题知识点进行了补充,虽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但荀子并是儒家代表人物。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为学生提供了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第12题,对此知识点及时进行了巩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为学生更加清晰地理清古代思想文化史这块知识提供了帮助。
4 树立自信,从容应考
高考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学生发展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高考的临近,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理想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得学生几乎喘不过气,如果这种压力不得到缓解,必然会使学生变得焦虑,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灵活的课堂形式与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班级气氛,并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采用积极的评价措施,缓解了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
例如:我在课堂之前常通过播放歌曲、讲笑话、播放漫画图片、播放搞笑视频等方式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复习中的疲惫。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内心必然会有种种情绪。为此,我在班级一角设置了“宣泄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绪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结合书信的方式投递在箱内。每天中午,我都会定期打开“宣泄箱”,了解、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再及时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里辅导,使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自信、从容的迎战高考。
5 结语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对解题技巧进行突破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调整考试心理,树立考试信心的关键性阶段与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策略来使学生更好地迎战高考。
参考文献:
[1]张德建.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的实践与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6,(5).
[2]刘卓会.教会学生站在框架的高度去领悟知识[J].教学园地,2010,(29).
- 上一篇:医学影像技术工作总结
- 下一篇:工业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