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专业课范文
时间:2023-08-15 17:2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专业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专业教育; 交通工程; 参与性;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1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交通工程及部分道路工程、交通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有关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基本能力。其主干课程包括了交通工程基础、运输经济学、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环境保护、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道路通行能力、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公路网规划、汽车原理及应用等。
文章以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阐明在学校学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中已有的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探索,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提出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一、运输经济学课程概述
运输经济学是面向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班号代码:32201)和交通运输专业(班号代码:32301)在第三学年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课,其先修课程包括经济学、交通工程学和统计学。目前主要的参考教材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同济大学严作人教授等著的《运输经济学》(第2版)。
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交通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运输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经济理论与方法,与工程项目实践紧密联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科学地认识交通发展和运作中的内在经济规律,掌握交通中经济问题的理论知识,提出可行的交通经济政策发展建议。
二、 已有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
问卷调查主要分为2种类型,包括了第一节绪论课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调查和结课时的课程建议调查。
首先在第一节绪论课时,对学生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采用的是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教学。参与的班级包括了0932201和1032201班,分别获取了28位和34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情况,了解其对运输经济学的理解和期望。
在结课时,对学生进行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建议调查,采用的是email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对课程学习的想法,想学到什么知识,对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并及时地反馈到以后的教学中。参与的班级为1032201班,34位学生中有24位提出了共计40条相关的课程教学建议。
学生所提的建议包括了加强经济学理论与交通实践的结合,重视课前预习,拓展专业阅读材料等方面,从中看出学生对运输经济学课程的不同需求,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
及时将课题所研究的新成果引入到运输经济学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引领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接触科研,培养其研究兴趣及方向。
例如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应用在出行者方式选择行为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中,可以分析出行者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情景下的决策行为;同时,讲解如何将拥挤收费政策与国内的实际联系起来的应用及研究,以及计重收费政策的应用及其对超载货车用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
鼓励学生自选与运输经济学相关的话题,通过资料查找、组织和PPT制作,最后开展演讲。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部分学生将演讲的题目经过调整后,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方向,例如对燃油税的研究、哈尔滨市CBD区域实施拥挤收费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进行经典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以及读后感撰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水平,从经典外文中品味运输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增强对课本中相关专业术语的了解和掌握,又能够加强其对经典外文的理解深度,深入思考运输经济学理论及交通经济政策的作用。
其中经典外文文献的选取以Transport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和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等交通领域的著名国际期刊为主,主要涉及拥挤收费、停车收费、公交收费、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三、取得的经验总结
考核方式上,采用随堂测验和让学生讲课的方式。随堂测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尽快消化和掌握。
让学生讲课有利于学生的检索、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方面,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
教学相长方面,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沟通师生间关系,教师要不断学习,将新知识教给学生。
四、 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交通工程专业授课特色[1, 2-5],未来将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具体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包括教学设计的改进、理论与工程相结合、课后答疑的完善、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一)教学设计的改进
现有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授课教师准备,上交至教研室或院系批准,并在学校的教务处备案,但是学生对教学设计知之甚少。而在UW则有专门的Syllabus设计,第一节课人手一份,包括课堂要求、学习目的、考核方式、答疑时间等,标明上课的时间、学习的章节、课前预习的内容和需要阅读的材料,布置作业和收作业的时间等,同时每门课都有课程网站,实现了课程的网络化管理。
结合目前正迅猛发展的幕课(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授课方式,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实践,例如Ben-Akiva教授在MIT OPEN COURSE WARE上的课程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Demand and Economics[6],其中涉及了交通成本、定价理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及评价等,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入一些视频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入程度,同时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与反馈。
今后将在教学设计方面深化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预习内容的布置和补充学习材料的准备,二是考核方式的明确化。
(二)理论与工程相结合
目前在交通工程系的专题报告和讲座中有的是专家学者的总结性或专题性报告,与运输经济学的结合不紧密,同时时间安排有冲突,学生不一定有时间去听。而在UW的嘉宾论坛(Guest lecture),邀请与本课程相关的有专门研究或实践应用的专家和学者,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扩展其研究方向。
今后将邀请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相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工程经济分析、财务评价等内容,演示运输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同时参照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少实教授和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徐崇泉教授的课题讲解经验,将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体会与学生分享,满足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需求。
(三)课后答疑的完善
现有的课后答疑与交流部分是课间休息和下课后就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建议反馈不及时;而在UW设有专门的Office Hour,每周至少安排2个小时在教师自己的办公室和学生见面,为学生答疑和解惑,扩展和深化了课堂教学,促进了课堂和课堂后的有机结合,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
今后将采用多种方式答疑,如网络答疑、预约答疑、固定答疑、集中答疑,每周设定固定答疑时间,并通过邮件和QQ的方式与学生交流[7]。对学生的课程建议,一方面通过邮件及时反馈教师给本人,另一方面调整和完善下一届的课程讲解内容。
(四)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在UW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学生自由组合再进行分组和讨论,每组3~4人,学生通过自行分配课题研究内容,合作完成某一项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结束的时候,各个小组分别做Presentation,由授课教师和助教共同打分。同时UW的专业课程讲授不受某一本教材的约束,而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课程的理解来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教师会明确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课前阅读的资料,包括课本和网上资源Supplemental materials,具体到页数。
今后分组讨论和翻译的学生规模控制在3~4人,提倡组内讨论,有利于组员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时参考Small教授等的著作The economic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将国外的理论和知识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其外文阅读能力。
五、结语
以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借鉴华盛顿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和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4个方面的探索,并总结了取得的经验,对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提供参考和帮助。参考文献:
[1]Hu, X., An, S., Wang, J. Courses taught 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China [C]. 2013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ctober 11-13, 2013, Weihai, China. 985-988.
[2]吴绍春. 从11门课程看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念[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8, 6(3): 15-18.
[3]黄云志.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性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 83-86.
[4]刘亮亮. 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的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6, (7): 35-36.
[5]Dubrow, G., Harris, J. Seeding, Supporting, and Sust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Initiativ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and Strategies. Seattle (WA):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6. (13 July 2006; http://grad.washington.edu/Acad/interdisc_network/ID_Docs/Dubrow_Harris_Report.pdf ).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经济学专业;教学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把传统的知识讲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看视频、听播客等手段完成自主学习,而课堂变成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互动的场所。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1-2]。
二经济学专业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笔者曾对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过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课堂互动性少,加上部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大部分学生渴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保证学习成效。鉴于此,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如若能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应用翻转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学习的自主性都是大有裨益的[3-4]。
三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需改变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以传统的学习模式为主,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的填鸭式学习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掌握上课的节奏,通过传统的授课形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上课做好笔记,被动的接收知识,课后通过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请教教师,而更多的学生有问题也不求甚解,最后不了了之。而翻转课堂的应用需要学生打破这种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这不仅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需要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加以配合。经济学专业教学亦如此。对于理论类课程,其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单纯依靠课堂的讲授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应用类课程,其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要求较高,若仅仅是理论讲授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效。
(二)教师授课的现代化水平需提高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提前录制视频或音频等,以便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虽然目前智能手机普及,但是依靠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等,除了需下载专用的软件外,更可能会出现视频不清,后期字幕无法编辑等问题,故专业设备是首选。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虽然逐步年轻化,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对于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也想尝试,但是碍于年龄的问题他们对于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是特别熟练,这无疑会限制翻转课堂的应用范围,也浪费了优秀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能力需加强
翻转课堂若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学生能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视频音频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不能在课前很好地将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和消化,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进而导致课堂上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最终造成翻转课堂的失败。目前我国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面临的时间分配选择余地也非常大,再加上学生自制力弱,这一环节往往成为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而如何督促学生把这一环节高效地完成,有赖于教师结合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例如在经济学专业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将讲授的重点难点导入,让学生根据视频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实际调查,并结合自己的调查提出问题,待课上进行课堂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成效。
(四)学生教学班人数需合理分配
我国自2000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许多高校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师生比远低于国家标准。同时加上硬件设施不完善,这使得部分高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不得不几个行政班合并为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多达一百多人,这种大合堂在许多高校都非常常见,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课堂秩序不好把控,学生上课的干扰因素较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效果不好,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需加强等,而这些问题都是拘于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而翻转课堂成功应用的前提之一就是小班教学。国外许多高校之所以能够成功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比高,有些学校能够达到1:5甚至更高,而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翻转课堂的学习成效。
四完善经济学专业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建议
(一)加快学生由传统学习思维向现代学习思维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的渴求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只是步入大学后尚未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多数学生还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思维阶段,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没有和教师沟通交流的意愿,讨论学习的氛围尚未形成。对于此,教师应该多途径的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加以引导,保留共性,发挥个性,促使其尽快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对于理论类核心课程,应着重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特别是模型的理解应用展开讨论学习;对于应用类核心课程,可以尝试多导入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其学习兴趣,引导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加快学生由传统学习思维向现代学习思维的转变[5]。
(二)不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
翻转课堂借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多样,而教师面临的首要技术问题便是能够熟练操作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或软件。例如录制视频后还要进行剪辑和编辑,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现代化教学的大势所趋。要实现现代化手段的教学,除了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外,学校也应多途径的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此外,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也必不可少。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全校的教室都实现了多媒体覆盖,并斥资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所有的课程均可以在平台上课程通知、布置批改作业以及和学生互动。学生所需要的一切学习资源,包括教案,课件,视频等经教师上传后,学生均可以在平台上下载,阅读或者观看,这均为翻转课堂的应用奠定了硬件基础。
(三)加强学生课前学习的监督
翻转课堂能够成功应用有赖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自主学习视频音频等相关资料,进而在课堂上和师生互动讨论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课前学习的监督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经济学专业教学来说,部分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难免有抵触心理,故若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辅以必要的约束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督促其完成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例如前面提到的布置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随机检查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另外,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在线学习时长以及网络论坛互动的次数作为期末课程考核的一项指标,间接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课前准备,以便应用翻转课堂教学。
(四)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相结合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加之经管类专业热度居高不下,其招生数量将持续走高,故对于前文提到的师生比问题,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改变。而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设置大多为每学期五十到七十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有效的完成课程全部内容的教学,完全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基于此,笔者建议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对于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而对于较为难理解的模型或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同时辅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林.翻转课堂在高校公共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24-25.
[2]刘丽明.翻转课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5,(14):36-37.
[3]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06):67-68.
[4]曲岩.财政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34-35.
篇3
1. 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很迷茫,看不清方向,找不到工作,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就业指导就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课程,就业指导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能力来形成正确的工作观和求职观等。
2. 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定位
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分析自己潜在的优势,对自身能够正确的定位。指导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很好的结合个人的价值观和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指导课程也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各个不同岗位上的现状,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篇4
一、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经济法裸程的区别
工商管理活动—无论是单项功能性活动(如技术创新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分析等),还是综合性资撅整合活动(如战略规划与实施、创业活动等),都是在遵循效益、规则、权资、人本、系统等理念基础上,通过协调组织内、外部利益关系.实现工商管理组织各项经济和社会目标的一个自觉过程。在这其中,效益是工商管理的目标,规则是工商管理的依据,权资是工商管理的手段。如果缺乏规则意识和依据,权贵就无法落实,人本思想将会落空,管理系统也将出现紊乱,最终必将导致工商管理组织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实现工商管理规则化是实现工商管理科学化的关镇性环节。而在规范工商管理的各种规则中,最具显性和刚性特征的羞础性规则是法律制度,因此.只有实现了工商管理的法治化,才有可能实现工商管理的规则化,进而实现工商管理的科学化。
当然,在实现工商管理法治化的过程中,通过高等学校各类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使将要从事工商管理各类专业工作的人员,攀握一定的与其专业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性环节。也正因为如此,当前,国内外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将介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例如,在工商管理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商学院一般都开设介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的核心课程,即《企业的法律环境)(仆e坛脚Enviro~niofB~.)或《商法与监管环境》(BuBin.肠w&theRe酬atoryEnv一ni);而我国香港地区“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在其所设计的“现代管理教育课程”中,“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香港商业法,也被列为八门“管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科目之一。20(X)年我国教育部在研究国内外大多数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t的基础上,也明确地将介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规定为全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九门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名称定为经济法。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外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其法学类专业教育中,大都将介绍“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法律部门“的课程—“经济法”作为法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说,在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这一课程被称为“经济法”,而在不注重法律部门划分的判例法系国家和地区,虽然该课程通常使用“商事法”等名称,而不使用“经济法”这一名称,但是该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与“经济法”课程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1998年我国教育部曾明确地将介绍“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法律部门”的课程.规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九门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名称定为经济法。
比较我国商等学校工商管理类经济法和法学类经济法课程,二者虽然都在各自所属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t,具有“生成力”,并与其它拓展性课程之间存在有机的、内在的联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两门课程分属于两个类别完全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两门截然不同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二者的课程性质不同。前者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墓础课程,集中体现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后者则是一门法学类专业的专业荃础课程,集中体现的是法学类专业的特点,它们专业属性不同,各白具有不同的特质,并且反映各自不同的固有特点。其次,二者的设置目的不同。前者是要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一般性地举握“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具体规定,从而提高其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工商管理类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是要使法学类专业学生全面地掌握“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的法律部门”—经济法部门的墓本概念、墓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具体规定,以提高其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法学类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二者的课程内容不同。前者一般包括:总论部份(民法原理、经济法原理、法律贵任原理等)、市场主体部份(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国有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等)、市场行为规制部份(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竞争法、产品质t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工业产权法等)、宏观调控部份(计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财税法、国有资产管理法、金融法、价格法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份(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部份(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经济犯罪部份(刑法中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罪、贪污、破坏环境资派保护罪的内容)。后者则主要包括:总论,以及构成经济法部门的—市场规制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国家投资经营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改革法等)、宏观调控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价格法等)的墓本原理与具体制度。等等。
概言之,_工商管理类经济法和法学类经济法课程这两门课程,不仅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而且课程内容也不同(虽然前者包括了后者所涉及的内容,但是它们阐述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不同),因此,它们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基本路径也应当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同名课程在教学梯队建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装备、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例如,前者的教学团队就不能仅仅由经济法专业的教师构成,而应有民商法、诉讼法、环境法等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前者在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的过程中,应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后者则应从法学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等等。
二、工商,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内容的盆构
一般来说,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必须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有合适的教材、具有完整的教学资料、有科学的考核手段、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工作梯队、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能取得一定效果、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而在这七个课程建设目标中,“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建设目标。因此,要切实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该课程“教材改革”这一“牛鼻子”,以带动该课程的各项课程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现阶段,我国各种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内容“似乎都是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的扩展版”,即大都是在法学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四个部份—经济法原理、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宏观调控法的基础上,简单地增加了简略介绍民商法原理,以及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专利法、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单项法律制度的内容。质言之,我国现阶段各种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与法学类经济法课程教材,除了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稍许差异之外,在逻辑结构、行文思路、语言风格等方面“如出一辙”,基本上没有差别;同时,这些教材“似乎独自游走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体系之外’,,与其它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不能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体系。而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出版的各种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与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有合适的教材”这一课程建设的目标,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一课程教材的内容有必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的特点予以重构。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通常是“以工商管理活动为中心”展开的。因此,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对“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的介绍也应当‘·以工商管理活动为中心”展开。也就是说,该课程的教材应当“以上商管理活动为中心”,围绕“法律在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来阐述“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具体规定。
众所周知,法律是“定分之争”的,而人们之间的各种“分”与“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法律就是一种社会利益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书.即“利益的分配书”,其运行的终极目的是确认和调整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法律这一“利益的分配书”在“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调整工商管理组织的内部利益关系,以及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利益关系(其与外部其它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保障工商管理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如果要“以l商管理活动为中心”来阐述“与J_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就有必要根据‘·法律在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分为“法律在工商管理组织内部利益关系调整中的作用”,以及“法律在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利益关系调整中的作用”两大部分,来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具体规定。具体来说:第一部分,即教材的上篇,可称为“工商管理组织内部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主要介绍与工商管理组织内部利益关系调整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其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工商管理组织法律制度(公司法、独资企业法律、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物权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财务管理法律制度(会计法、审计法等)、生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而第二部分,即教材的下篇,可称为“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主要介绍与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利益关系调整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这一部分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外贸易法、功TO规则等)、竟争规制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投融资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税收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法等)、宏观调控法律制度(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法等)、仲裁与诉讼法律制度(仲裁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此外.该课程教材对于上下两篇中各项法律制度的介绍.也应当困绕“法律在上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而展开。特别是,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该课程的目的,以及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决定这一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闸述方式。其体来说,首先,该教材应当“在立足于应用性的基础上,实现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侧重于对法律制度的实然性阐述,而适当忽略对法律制度的应然性探讨。其次,该教材应尽里避免那种侧重于“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进行逻辑上演绎”的“法言法语”阐述方式,而应当采用“从各类工商管理活动中提取生动鲜活的案例,并以之来引出和阅释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进而与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话”的具有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特色的阐述方式。第不.该教材在具体阐释各项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经济理论、管理方法和法律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注重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特别是从组织的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分析各项法律制度的作用,以使其具体内容与其它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相互配合,互为支撑。第四,该教材在通过阐释各项法律制度展示“工商管理活动中法律制度运用的魅力”的同时,还应当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信仰的教育—引导学生“把法律看做生活终极惫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各类工商管理专业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法律信仰,各项法律制度才能够在工商管理活动中得以真正实施。
三、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方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建设的质盘和水平,“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环节。因此,要从切实推进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的课程建设,必须以建立“一套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特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为目标,在充分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创新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各高等学校在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惯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即大都采用法学类经济法课程所惯常采用的“法学教科书讲授教学法与法学判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原本所适用的教学对象是系统学习过法学墓础理论的法学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解释法学概念、阐述法学理论、注释法律条文、研讨学术问题”,并且,间或通过某一客观真实的法院判例,阐释法律条文和探析法学理论问题。但是.这一教学方法对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却是不适合的—它的实施超越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必然会使该类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某种程度的挫伤,进而极大地形响该课程教学质t的提高。虽然,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界近年来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大多未能突破这一教学方法的内在结构,而仅仅只是扩张(或编小)、变更、组合这一教学方法中的某些环节,或者加人一些新的元索,因此,应当可以说.这些探索并未实现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根本性的创新。
篇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thematics course for Economic Maj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Keywords economics major;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高等数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和工具。通过学习高等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高等数学课的重要性以及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高等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使高等数学的教学适应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怎样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的教学现状的同时,对高等数学课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思考。
1 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1)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和生源地区都在逐年增多,因此学生入学后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因经济类专业对文理生兼收,所以学生的数学功底和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2)理论教学与专业应用教学缺乏衔接。首先,从高等数学的课程自身角度而言,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所以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个基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实用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其次,从数学教师的角度而言,虽然他们数学功底扎实、教学能力较强,但因缺乏经济专业知识,不了解后续专业课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点,不易做到高等数学与专业应用的有机结合。
(3)教材的选取没有专业针对性。在综合型高校,很多专业如经济、理工和部分文科类专业均开设高等数学课。对众多不同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课,在教材的选取上,往往会采用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的教材,如:同济大学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第六版上、下册)。该类教材的优点是内容覆盖面大、配套参考书多,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以后考研。但缺乏专业针对性,增添了很多不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对初学者造成混乱的负面影响,也对授课教师制造了筛选课程内容的难度。
(4)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法单一。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是以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为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往往会忽略接收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考核方法均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卷面成绩占70%到80%,平?r成绩(考勤和作业)占20%到30%。这种考核方式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乏。用试卷测试学生学习成绩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在日益变化的信息化时代,纷乱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扑面而来的多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很难保证学生在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都能跟得上教学进度。因此,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的方法,不利于授课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利于在教学期间补救那些学习自觉性较差而掉队的学生。
(5)习题课教学不受重视。习题课是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之外的课,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佳时间,也是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最好时机。有些地方高校或独立院校,由于师资不足或经费紧缺的原因,没有开设高等数学课所必需的习题解答课。所以,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穿插着讲解课后习题,这导致教学进度变慢、教学内容缩减。习题课的缺少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没懂的内容和不会的习题,使得学生的盲点内容越来越多。日积月累,甚至会失去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2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措施
2.1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授课教材
2.1.1 调整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数学教师同经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研讨,以专业应用为基础,舍去不必要的较难的数学内容,保留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做好高等数学教学与后续专业课教学的合理衔接。
2.1.2 恰当选择教材
教材的选取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内容精炼易懂;(3)例题、习题典型;(4)具有配套的参考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选择或编写要考虑本专业的具体特点,增加一些典型的与专业相关的例题习题,强调数学课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服务。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学方法
2.2.1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对经济类专业后续的专业课教学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因此,高校数学教师肩负重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不断完善自我,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此外,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每个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学校应给授课教师创造继续深造的平台,鼓励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2.2.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能否让学生学好高等数学,掌握好这门课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1)理清数学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介绍著名数学家的个人简历和有趣的故事,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例如,在讲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在整个微积分课程中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知道拉格朗日是个怎样的数学家,该结论为什么以他的名字命名等等;(2)从不同的角度(如几何与代数的角度)讲解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讲解函数的极限时,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述往往没有直观的画图讲解效果好;(3)将教学内容按侧重点、难易度区分讲解;对较难懂得内容省略严格的证明过程,重点讲解它的应用。例如,讲多元函数微分学内容时,教学重点是求导的计算和应用,不需要严格的推理证明,只需让学生知道多元函数的微分如何是从一元函数微分推广而来的。(4)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互动讨论;通过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还可以教会学生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5)举最简单易懂的实例,引出基本的概念和结论,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最根本的来源;例如,讲数量积的概念时,从恒力作用于一物体所做的功着手,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逐步引出基本的概念。(6)让学生学会对每一章节内容的归纳总结,从教师给学生归纳,慢慢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整理所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2.2.3 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是几千年教学模式的精华结晶。对高等数学课而言,板书教学的优点有:(1)以知识的“传递-接受”为主的板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收者,这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2)教师可以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3)在黑板上书写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板书教学也有它的缺点:(1)对较长的章节,教学进度显慢;(2)对空间解析几何的内容,缺乏直观的认识,教学效果不佳;(3)对授课教师,有长时间吸进粉笔灰的困扰。相对而言,多媒体教学在许多方面是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实现的。它的优点有:(1)能省去黑板书写过程,加快教学速度,减轻教师的工作;(2)避免粉笔灰对教师身体的危害;(3)可以起到扩大信息量,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然而,多媒体教学也有其缺点:(1)在昏暗封闭的教室灯光环境中,学生始终盯着大屏幕,很容易感到疲倦,从而出现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2)教师的讲课速度加快,学生的思考过程缩短,学生容易跟不上节奏;(3)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或幻灯片制作不??,教师面对电脑点击鼠标,容易将讲课变成念课。因此,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板书教学,也不能单纯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灵活地结合两者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2.4 重视习题课教学
习题课是高等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习题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理顺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习题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此外,在习题课上,通过搜集并解答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认识数学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3 改善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种途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减少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在期末试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考核的多样性和阶段性。多样性考核包括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讨论、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听课状态。 阶段性考核是指将一次测试改为多次测试。每讲完一部分内容,进行小测试,将成绩折算到最终成绩中,这有助于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让学生总结已学知识。
篇6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计划与教案安排不尽合理
经济法本身属于法学专业高年级开设课程,经济法教学一般需要完成宪法、法理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前置课程后,才开设排课。在经管专业,不可能开设如此重多的前置学科,因此,使得经济法教学显得困难。课题上,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讲解专业法律术语,知识点分散繁杂,学生们业很难把握。目前,许多高校都对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了法律基础课,而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因此时间上可以提前一些,争取能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便于知识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转变教案,设计课件过程时,往往不能够根据专业区别,设计不同教案。不同专业间采用相同教案教学,将难以传授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不区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别,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果对经管专业学生采用统一的理论灌输形式,全面系统讲授知识点,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2]。
对于经管专业学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责任、基本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常识,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基本的经济法律实务问题。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解存在课时冲突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编排与讲解,进行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与积极讨论,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经济法课程本身的课时总量有限,如何针对缺少基本法律基础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开展案例教学,并且还要能保证对基本法律理论留有充分时间讲授,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3]。过于重视案例教学,没有足够的理论课时,则学生们由于对基本法理、法条掌握不足,理解不透,就无法独立分析、解析案例,从而导致案例分析或者不深入,或者偏离主题,或者学生们难以配合而冷场。如果详解法理、熟讲法条,可能会出现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课后全部遗忘现象。讲授型教学,还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失去课程学习兴趣。
(三)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方式下,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式主要为讲授型,教师往往偏重于追求教学任务及进度的完成,而忽视受众的真实需求。教师与师生间交流不充分,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参与课堂,因此,在期末考试时,试卷也多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而缺少对应用能力的考核。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经济法考试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考核发现学习弱点,二是有利于教师测评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考核手段,主要是闭卷方式,以考核对知识点记忆为主。试题卷普遍存着考试内容教材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试卷结构公式化特征,因此,难以实现通过考核反映和发现问题,以反馈和调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目的要求。平时成绩基本按照课堂出勤、课堂纪律、课堂提问等方式评定,这样的模式,由于多种主观因素的存在,也不具备客观科学性。考试内容基本是考核教材,缺乏对应用能力的重视。理论型试题考核,难以科学测评学生的理解力,实际案件处理能力,因此,应该强化对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二、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结构引导学习主动性
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求知型转变作为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趋势方向。要在课件内容上注重对经管专业学生的联系性,将课程体系进行按需定制,重新设计,以实现针对特定对象的专题化、专业化教学。比如将课程结构分为基础部分和专题部分,通过对基础部分的专业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经济法律基本常识,培养基本经济法律素养。然后,通过对经济法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能能深入地了解一些经济法律事件,能对经济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产生认可和认知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并激发起自学热情。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民商法的一些基础理论,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培养经济法基本素养的基础条件;专题部分,则可以针对当前法律热点,过往的经典法律案件,开展趣味性与引导启示性的互动交流,要求做到在针对专业设计的基础上,突出课程专题的应用性与理解性,专题性内容重点应落在商法部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再设计,突出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由于经济法课程内容较多,经管专业学生又欠缺法律基础知
识,因此,使得课程授课时间总体讲不够充分,往往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除了在课程设计上面进行基础知识、专题讲座形式的结构改革,以重点突出,部分强化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学,也是一种有效路径。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能力,补缺知识点。当然,针对自学行为,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以使学生能将时间有效利用。 (二)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在经管类学生中,显然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何使经管专业学生在适当了解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上提高实际能力、应用能力,是教授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采用以案例讲解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应用、实际能力,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应用,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案例的设计上,要做到深入浅出,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简单的,便于着手的小案例开始讲解,然后逐渐增加案例的综合性。对案例的分析,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能够预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先把案例在课前发放给同学,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辩论,形成一定的观点,带进课堂讨论,以免出现冷场现象,降低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的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不在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辩论、交流、理解、学习、掌握为主导。通过将案例教学设计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对经管专业本科生开展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各类真实环境中的经济法律问题,并分析问题,寻找方案,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经济法律意识,培育经济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选择,是案例组织设计与教学讲授的重点,如何根据各章节内容,收集整理恰当合适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起点与关键点。没有合适的案例,很难有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课件案例的恰当与否,也反映着教师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从现有资料中选择案例,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但是,由于经济法律问题的共通性普遍存在,因此,要甄别寻找出针对性强,适合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案例并非易事。因此,加强平常收集与整理,不断进行案例补充与扬弃,并对案例背景进行优化组合,以保持精炼,突出重点,提高趣味性,紧随时代性,还需具备示范性,具备普遍意义。
(三)积极探索经济法课程考试方式创新
作为一种调节、管控、反映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手段,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很重要,在经管专业学生的考试形式上,应该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考试内容设计应该以能力测试为目的进行编排,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要相应减少学会背诵的内容,少出名词解释,少出法条选择,相应加强分析能力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考核方法上,还可以通过对过程评价型方式,取代结果型考核方式,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取代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单一方式。采取重过程的形式,取代重结果轻过程的形式,有利于管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过程考核点可以包括课堂互动能力,个人作业质量,案例分析能力等方面。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由于经济法律、法规会跟随经济社会问题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对考核方式的创新要求比较高。本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可以具体将考核方式分为几个部分共同组成。可以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都能写出分析报告,并参与成绩评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经济法律案例策划讲解,对其效果参与成绩评定;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个经济法律现象进行深度调研,深入分析,并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成绩评定。从最近几年的教改思路与教学实践来看,在注重素质教育提升的总体思路下,实践性教学及其考核方式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形式被广泛尝试与推广。但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推广的步伐尚属保守。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考试形式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开放式考核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理论教学的枯燥,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全新要求
经济法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设计主导,教学内容,又教师编辑安排,经济法教学改革效果优劣,主要由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讲授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决定,因此,对肩负教学改革重担的教师要求比较高。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经济法并无材,并且经济法的课程机构包括法律法规、条例细则等等,并且法律调整的领域涉及工农商贸等各行各业,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候,应该选择实践性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优秀教材,或者通过收集素材,自主设计符合教育目的教辅材料。同时,教师组也应该强化相互学习,教师队伍构建也应该有适合实践性教学需求的教师成员参加。教师课余时间,一是要加强相关科研活动,以提高教学深度,另外也应该加强教学能力的学习提高,多备课,多准备实践性教学素材。只有教师从理论深度上到知识面的广度上都有全面提高,才能为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基本条件保证。
教师还应该经常性参加经济法律实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加强与律师事务所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当前经济法律热点,保持知识的持续更新,做到理论时刻联系实践,知识不被淘汰。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仪器,为教学环节提供丰富内容与展现渠道。教师应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通过将课程录像上传,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预习、复习的条件。通过网络进行作业布置与修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建立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库,以及相关资源库、案例分析库等,方便学生们自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准备,还能为开展远程网络教育提供准备,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正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经济法课程应该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建设。
篇7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一、引言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是环境科学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为提高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笔者总结了多年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教学的经验与心得,以期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使大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但是如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将较差,甚至连毕业论文所需的摘要翻译亦无法独立保质完成,说明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限制学习效果。笔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得到学分完成学业;二是为了考研、找工作等需要提升英语水平;三是对专业和该课程感兴趣。第一种目的的人较多,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式学习,如何调动其学习热情是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关键问题。专任教师亦应充分认识该课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2.教材内容单薄
目前已出版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多选自英文报纸、学术期刊和书籍等,内容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部分教材各章节难易程度相差甚远,如科普读物中的内容普遍较易,而涉及原理和理论部分的内容较难。部分教材仅关注环境现象和常见的水、气等污染处理方法等,而对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等方向涉及较少。另外,不同高校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应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不同类型和区域高校在教材选择上亦应有所区别。如海南大学地处热带省份,所以应关注热带环境的相关知识。农业院校、理工科院校应在讲授研究内容时有所不同的侧重。
3.课时和时间安排不合理
该课程课时安排不宜过多和过少,开课时间应合理。课时安排在40~50学时为宜,过多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过少则不能完整讲授课程内容,亦不利于兴趣的培养。课程开设的时间宜在专业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一方面可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巩固已讲授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促进对专业英语课程的理解。
4.授课与考核方式陈旧单一
很多专业英语的课程讲授主要以英汉翻译为主,导致难以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不好。部分老师认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无需使用多媒体设备,传统的板书仍是主要的授课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程结束后,笔试分数在学生成绩中所占比重大,无法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全面综合提高。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
专任教师应与学生及时、全方位沟通,了解学生需求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大力强调课程的实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应选择学生兴趣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内容,相互渗透,学以致用。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特别应在专业知识讲授后补充专业英语的写作内容,至少应对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的写法进行介绍,以为后期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应大力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设定时应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适当设置部分双语教学课程,这样可使学生继续在高中英语水平基础上予以提高,亦可为专业英语学习作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式、互动式、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10分钟”的教学方法。即由随机抽取的学生将某一环境问题或现象发言7分钟,互动提问交流3分钟。这一方面可以尽快带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巩固专业词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当讲到全球变暖内容时,可让学生观看英文影片《后天》,然后组织分组讨论,这种集体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让所有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每个同学都开口说,这样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应分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英文和专业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的讲授应遵循由简至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从环境问题入手,再逐步讲授原理与技术。在讲授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章节时可选择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选择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专业英语的讲授应涵盖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素材应不断丰实和更新,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与本校学生水平相当难度的教材,并适当根据学校专业和区域特点补充有关知识。同时,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除纸质书面教材外,应辅以多媒体教材,如录像、录音和图片等。教师应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可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可将部分章节设置成专题讲座,改变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如在讲授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章节时可结合国内外实际,将内容改为讲座形式,由专任教师或该领域的专家参与讲授和讨论,保证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专业英语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变的过程,如果此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仍停留在简单的笔试考核方式上是不妥当的。笔者发现在考核中应合理调整笔试所占比重。加大学生在课前资料准备、课堂讨论与互动中表现所占的比例,使得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都能得以综合评价。
四、结语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一门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英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各高校应提高专任教师自身水平,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和专业、英语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发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29-02
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对校精品课运筹学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课程简介
运筹学是应用分析、建模、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运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重视,它的理论和方法在科学管理、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黑龙江科技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设运筹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将该课程建设成校精品课。
二、运筹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我校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通过引进人才不断扩大课程梯队规模,使梯队成员由5人增至10人。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均得到了优化。梯队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博士3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4名。为了加快梯队中青年教师的成长,高职称教师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听课、青年教师助课等形式提高整个梯队的教学水平,起到了“传、帮、带”的良好作用。此外,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培训、参加教学改革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要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所以教学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黑龙江科技学院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因为“三表”学生占该类专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本着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校对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体系
传统经管类运筹学的教学偏重于理论,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在改革过程中,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将运筹学基础理论的讲授与案例、实验、课外实践和综合实践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改革教学和考核方式
在运筹学的传统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能力,因此花费很多时间在定理的推导和证明上。但是对于“三表”学生,如果仍然采用该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情境式教学
教授基本理论时采用情景式教学。即为相关理论问题设置实际的经济背景。课程梯队编写例题作为相关理论知识的经济背景,并将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教授过程中将该经济背景以一贯之,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貌似抽象复杂的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2.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CAI课件,根据解题思路和步骤设计动画,使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并且强调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对于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方法讲解,仍然采用板书,以便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对于一些案例、材料和计算则采用课件展示给学生,既生动又节省了时间。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筹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全过程考核
将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作业、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及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将一次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方式改革为分阶段考核的方式,通过这些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改正了期末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
(三)编写适用的教材
在吸收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的层次和实际需要,结合多年运筹学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主编了一本适合我校学生的运筹学教材。运筹学需要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高等数学知识作基础,该教材始终把数学的应用保持在中等水平,对知识的论述强调经济上的逻辑关系和经济内涵,避免为追求所谓的严密而对一些运筹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复杂的纯数学的论证,对我校“三表”学生学习运筹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了学生长期以来运筹学课程难学、运筹学教材难懂的问题。还编写了运筹学实验指导书和运筹学习题集,为学生自学创造了条件。并为学生指定了一些文献资料,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
运筹学课程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网页,实现了课程上网。将该课程的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参考文献、习题等内容上传到网上,可供学生浏览或下载使用,在网页中也设置了网上答疑功能,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积极尝试双语教学。对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开设了运筹学双语班。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双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形成特色鲜明的双语教学体系。
四、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虽然运筹学课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1.保持课程教学梯队的动态平衡
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保持高水平教学梯队的动态稳定,提高学历水平。人数保持在10人左右,老中青相结合。授课教师学历均为研究生层次,且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者达到50%。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提供进修、培训、参加教学改革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储备基础。
2.教材建设
在已有的教材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立体化教材架构,包括教材、实验教材、案例集、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材。教材力求立足教学实际需求,以学生为本,做到整体框架合理,原理、模型、方法、应用有机结合,思路清晰且具启发性,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基本概念准确、原理分析透彻、方法步骤清晰、可操作性强。
3.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鼓励课程梯队教师在努力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科研任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上水平,出成果。
4.课程网络建设
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做好课程的网络建设将有利于运筹学作为精品课程的教学推广,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环节的投入,在内容上和功能上都要有所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网上答疑、作业的布置和上交以及网上模拟训练。添加教学录像,增加考研指导等功能。
黑龙江科技学院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原来单纯的理论教学逐渐形成以运筹学理论课程为基础,以运筹学实验为支撑完整教学体系,将学生培养为既掌握运筹学理论知识,又具有运筹学实践技能的有用人才,使运筹学的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后,运筹学课程的建设仍然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专业建设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经济类专业 高等数学教学 教学现状 提升思路
随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数学方法已成为分析、研究经济学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由经济假设出发用抽象的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机理的数学模型,从实际数据出发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经济现象的数学模型等经济数学方法已变得日趋普遍。诺贝尔经济学奖两次授予计量经济学这一数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更是体现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2000年,显赫克曼(James Heckman)和麦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因为对横截面数据的分析方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格兰杰(William John Granger)因为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和恩格尔(Robert F Engle)因为对随时间变化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性所做的创新研究而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表明,经济科学日益朝着用数学表达经济内容和统计定量的方向发展,数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理论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而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水平,以帮助他们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1.我校经济类专业学生数学水平分析
自1999年以来高考连续十余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基础好、高考成绩高的考生大多走进了“985”、“211”高校或者办学条件较好的老牌本科院校,而像我校这样的新升本科高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且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较为薄弱。
就经济类学生的数学水平而言,招收学生以文科学生为主,学生数学水平普遍偏低,但仍不乏一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最近几年,受中学新课标、新课改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部分学生数学知识较以往明显缺失。例如极坐标,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反三角函数等内容,它们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后续高等数学学习的困难;二是有一部分内容出现了重复。例如,导数、一元积分;但这些内容在中学的处理普遍简单,且不列入高考范围,学生学习得并不透彻,却造成部分学生刚刚接触高等数学时,认为是在炒以前的冷饭,思想上较为轻视高等数学的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2.我校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课开设的现状
我校经济类各专业都开设了高等数学,并且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讲授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安排一般如下:一年级分两学期开设微积分(144学时),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线性代数(50-70学时),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0-70学时)。我们教材采用了人大版的系列教材,这一教材自1983年第一版开始使用至今基本没有变化,这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济类数学课程基本上是理工类高等数学课程的压缩和简化。一方面试图把大量的基础的高等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受课时和学生基础的制约压缩精简内容。这样造成学生常常以典型例题的方法去学习、复习,应付考试。结果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高等数学知识,但是并不知道怎样使用,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以及数学素质的提高,难以学以致用。
3.提高新升本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3.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成败,课程教学目的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的办学基本定位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新升本科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将“应用为本,够用为度,实用为主”作为经济类个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的是比较恰当的,并按照这一目标适当地增减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要求。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联系各经济类专业实际情况,努力收集数学在经济中的鲜活应用案例,将这些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加强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与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认知。例如两个重要极限的教学内容,其理论推导过程复杂,最后的计算公式较为繁琐,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记或者记不住公式,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此时,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来理解这一部分内容。例如,近来由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不断提高,银行贷款变的愈加困难,融资手段开始向民间借贷转移,甚至出现了利率为100%高利贷,这一情境问题就可以用第二个重要极限来解释。假设利率为年利率,且利息按复利每年计算一次,则年末资产价值为P(1)=1×(1+100%),若利息按半年计算一次复利,则年末资产价值变为P(2)=1×(1+),若利息按一年三次计算复利,则年末资产价值变为P(3)=1×(1+),类似的,P(4)=1×(1+),从而可得一般的P(m)=1×(1+),其中m表示1年内复利计算的次数。在极限情况下,当利息在一年内连续按复利计算时,即m取无穷大时,资产价值将以“滚雪球”方式增长,在一年末变成P=[1×(1+)]=e,其中e为自然对数(e≈2.718)。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了这一公式,而且帮助他们理解了自然对数的意义。
此外由于高等数学内容上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课堂气氛大多严肃而沉闷、单调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还可以引入数学历史小故事,将知识与典故相结合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一元微积分时,最重要的公式――微积分学基本公式又名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此时就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下微积分学发展历史上牛顿-莱布尼茨之争,使学生在了解数学史的同时,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生动。
3.2利用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解圆锥曲线时,可以通过数学软件画出具体的函数图形,如下图(双曲抛物面)。
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使较为抽象的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演示更直观化,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规律,能够找出解决某些问题的最优策略。在现有教材中的一些部分就已经体现了数学建模的内容。例如,在人大版《微积分》的微分方程部分,就提到了逻辑斯蒂曲线这一新产品销售量模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函数、微分、积分、边际条件这些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简单基本概念出发,逐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利用Mathematica、Matlab等数学软件,适当安排一定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借助于数学软件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去学数学。马尔萨斯人口模型、Logistic人口模型、Volterra捕食模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猜想、人狼羊过河问题等是非常有趣的,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数学模型,通过这些模型的讲述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实践数学的热情。
3.3重视辅导和答疑,重视后继课程的开设。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学习高等数学中都会遇到各类困难,因此,教师必须留出一部分教学时间作为专门的辅导课和习题课,进行辅导、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且在形式上最好采取分层次辅导,适当倾向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
除了以上提到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外,经济类专业很少开设其他的数学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经济方面问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新升本学校学生主动学习欲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为了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在高年级阶段最好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诸如《线性规划》、《运筹学》、《最优化》、《离散数学》、《系统分析》等课程,用以加强数学与经济学类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3.4结合经济类专业特色进行考核,合理评价学生能力。
对于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数学学习的考核,主要应以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认定。而整个课业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过程,它重在培养学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数学知识的运用。考核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而不是为了把学生分等级,教学考核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必须以灵活的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利于我们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胜任相应岗位职责,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卢锷.高等数学教学漫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2]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的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3]刘金霞,陈娟,赵淑芹.高校经济及管理类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7,12,(4).
[4]刘晓峰,贾晓峰.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2,(1).
[5]戴珍香.高校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认识和实践[J].高等数学研究,2005,1,(1).
篇10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实践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 考试改革
一、高校开展技能竞赛的益处
科技竞赛是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
于学生,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社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于教师,技能竞赛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提升自身教学科研水平,从而提升职业竞争力,增加晋升机会。
于学校,技能竞赛有助于形成技能学习氛围,营造校园育人文化,有利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促进办学模式改革,扩大学校知名度,从而有利于学生就业。
于社会,技能竞赛有助于各教学单位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努力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接轨,以竞赛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技能教学,促进整个社会技能教学水平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实用的技能人才。
同时,科技竞赛项目选择的都是密切结合相关科技领域的实用技术,通过参与科技竞赛,既能起到对学生综合素质检验和提高的作用,也能起到对教学实践的扩展作用。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竞赛管理机制一直是学校和老师努力的目标。
二、 市场营销专业开展技能竞赛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育,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很多时候还局限于理论的讲授,教学内容多来自于书本。对于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内容,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调研、财务核算、广告策划,图片、视频、幻灯片等营销工具的应用、营销策划方案设计等没有进行实训演练,很多时候仅仅靠教师用一些文字、图片、幻灯片向学生讲授流程和步骤。
(二)实训软件过于简单、脱离实际。
现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很多时候都是靠一两套市场营销模拟软件来进行,想借此模拟软件模拟实践环境,使学生熟悉整个交易流程。但这些模拟软件设计都太过简单、呆板,只能让学生按照预定好的步骤进行操作,方法单一、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操作手册,任何人都可以完成,没有灵活多变的环境和自由多样的操作方法。凭借这样的实践环境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跟企业的实际运作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凭这样的模拟软件是无法实现的。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在任教师都是传统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对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新型调研工具、图片视频广告设计,财务核算等课程的操作一知半解,无法系统地将实际需要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四)管理体制落后,影响创新型,技能型教师的发展。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职称制。创新性较强,技能水平较高的年轻教师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奖励。因为职称较低等原因,很多评优和奖励与他们无关,改革创新的支持也不到位,经常受到各种保守体制的限制,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创新教学的积极性。
(五)考试考核体制陈旧,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
1.考试的内容结构不合理。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2.考试形式单一,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尚未形成;3.重期末总结性考试,轻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试;4.教考一体,效度不高。考核面窄,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改革措施
(一)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环节。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2.加强专业建设。3.优化课程设置,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培养综合能力。4.选用合理的教材。5.完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实际行动锻炼学生能力。
(二)完善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抓好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
加快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构建立体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营销类工作过程需要,引进操作性强的学科技能竞赛软件,配置营销工作需求的设计类软件。
(三)建社一支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从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型人才担任设计类相关课程教学竞赛和实训指导工作。以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并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一定科研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健全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推行技能鉴定和考核评价,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保障,学科竞赛经费保障,激励奖励制度保障。
(五)设立创新学分和考评体系激励学科竞赛开展。
以爱好为牵引, 设计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如专业技能大赛、项目挑战赛、创意竞赛等等, 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赛。生动有趣的竞赛项目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积极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M].中国高等教育,2009,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