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进展范文
时间:2023-08-15 17:2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技术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脑血管;血管;影像技术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spection Medical Imaging Technical Progress
YANG Hai-yan, CUI Cheng-li, LI Hong-wei
(Baotou Medical Colleg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0, China)
Abstract: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ning disease.In recent years,the onset ag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end to be younger,because of the high fatality rate and morbidity,the accturate early diagnosis and the prognosis estimate playing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This test which mainly for medical radiographic inspection techniques and different inspection of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indications is reviewed
Key words:Cerebral artery; Artery; Imaging technology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据统计资料显示:国人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约占脑血管病的75%以上,且患者有30%会出现复发[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00例脑血管疾病发生,其中有80~120例患者死亡[2],而存活患者有70%以上的会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因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脑血管病已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甚至是导致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3]。所以,对脑血管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和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在X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技术;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成像。
2 X线血管造影技术
2.1 X线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仅2个月,Haskek和Lindental首次在离体上肢的动脉内注入白垩溶液进行动脉造影的尝试。1927年葡萄牙Moniz.E使用碘化钠作为造影剂使颈总动脉显影,发明X线动脉血管造影。1928年Santos等完成了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1931 年Dos Santos首先用针穿刺腹主动脉完成了动脉造影,同年Forsmann报道了心脏的X线造影[4]。1940年古巴放射学家用股动脉切开的方法将导管送入主动脉,但是此方法操作繁杂未被推广。直到1953年Sdldinger设计的循导钢丝插入导管,使经皮穿刺法成为简便、安全的动脉造影术。60年代,神经影像医生直接穿刺颈总动脉、椎动脉或头臂动脉,逆行注射造影剂进行X线脑血管造影。至70年代初,已经采用股动脉穿刺进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并一直延续到今日。
2.2 X线血管造影的优势与不足 它主要的优势是实施动态观察脑血管的血流,分期显示血管的动脉相、毛细血管相及静脉相,并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狭窄、扩张及闭塞。在X线血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具有各自的优势,但禁忌症较多,这三种血管造影技术不适于以下情况;①碘和麻醉剂过敏;②严重的心肝肾疾患;③严重的血管硬化或穿刺血管严重阻塞病变;④急性炎症、高热;⑤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⑥穿刺部位感染;⑦孕妇、婴幼儿。
2.3 X线血管造影临床应用 目前主要应用于血管自身的病变,在X线血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入放射学不仅能够精确的显示病变,而且具有治疗作用,主要利用成形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及血管破裂出血。田洪[5]等利用介入治疗成功的进行了动脉瘤术中脑栓塞的溶栓治疗。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1 DSA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4年Ziedes des plantes就报道过胶片减影法,1961年曾有人提出利用两张相似图像的胶片与胶片间作光学减影处理,从而突出两者大差别,但光学减影过程丢失信息量,不能实时显示,要消耗大量胶片,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推崇[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小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 小组首先研制出DSA,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并展示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1981年布鲁塞尔国际放射学会上DSA得到了一致推崇。之后DSA技术在血管成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3.2 DSA的优势 DSA主要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再利用导管向动脉内快速地注射造影剂,使用数字系统电子设备获取单纯的血管图像。其优势是①对血管分辨率高,对比剂用量少,且属于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②具有实时成像和绘制血管路径图的能力。③可以在诊断的同时,便于介入治疗操作。
3.3 DSA临床应用状况 DSA适用于①血管:血管狭窄、扩张;闭塞和阻塞;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等;②出血性病变;③血管的介入治疗;④术后随访等。许多学者利用DSA进行了脑血管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马先军等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发现血管结构异常高达83.3%[7]。而黄文诺[8]等利用三维成像(3D-DSA)在研究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CT血管造影(CTA)
4.1 CTA的发展历程 1969年英国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利用加强的X线放射源对人的头部进行试验性的扫描得到了脑内断层分布图。1971年他与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开始了头部临床试验,在1972年4月召开的英国放射学家研究会上首次发表,宣告了CT的诞生[9]。之后CT机逐渐更新换代,由单排CT发展到螺旋CT,紧接着多排螺旋CT出现,目前较突出的是多排螺旋CT,2005年推出的64排多层螺旋CT(MSCT)能直接获得容积数据,可进行任意方向图像的重组,得到高分辨率的重组图像。MSCT扫描速度增加,显著提高了造影剂的强化效果,极大促进了CT血管成像(CTA)的发展[10]。
4.2 CTA的优势 ①检查时间短,创伤小,可适用于病情严重和不合作的患者[11];②较好地显示颅骨和血管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指导诊疗方案的选择;③便于发现超早期血管病变(如早期血管硬化等),对钙化病灶显示良好;④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观察隐蔽部位的血管病变,且有利于筛查早期、无临床症状的动脉瘤。
4.3 CTA的临床应用状况 CTA主要适用于脑血管解剖变异、脑动脉瘤、动脉畸形、脑血管硬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研究显示[12],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程晓青[13]等研究显示与DSA相比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8.5%、98.9%,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取代或部分取代DSA检查。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5.1发展历程 磁共振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1977年达马安迪等人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身MRI设备。1978年英国取得了第一幅人体头部的磁共振图像。1980年前后,MRI在医学上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步。1985年第一台国产的MRI设备研制成功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为磁共振检查的常规技术之一。目前常用的血管成像方法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核磁血管成像(3D-TOF MRA)、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ment MRA,CE-MRA)。
5.2 MRA的优势及不足
5.2.1普通MRA的优势及不足 优势有:①无X线电离辐射;②具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力;③MRA对脑实质的血管畸形显示良好,检出率较高。不足之处有:①患者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心脏起搏器、早起妊娠、幽闭恐惧症患者。需要带监护设备的危重患者不能进行检查;②检查费用偏高;③MRA检查时间偏长;④对钙化灶的敏感度较差;⑤MRA图像容易产生伪影,影响图像效果;⑥MRA所用的造影剂引起副反应。
5.2.2 3D-TOF MRA的优势及不足 它具有以下优点:①空间分辨高;②受血流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后处理重建的质量好;④利用人体内的H质子成像,无需造影剂。不足包括:①不利于慢血流的显示;②背景组织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③扫描时间相对较长。
5.2.3 CE-MRA优势及不足 它主要的优势[14]是①对于血管腔的显示,CE-MRA技术更加可靠;②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明显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反映比较真实;③一次注射造影剂可完成多部位动脉和静脉的显示;④动脉瘤不易遗漏。缺点在于:①需要注射造影剂;②不能提供血液流动信息;③成效速度快。
5.3 临床应用状况 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主要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检查。有研究表明[15],3D TOF-MRA(三维时间飞跃)可以作为较可靠的检查方法用于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对狭窄程度在50%?郯99%的颅内动脉的灵敏度为78%-85%,特异度为95%,对于闭塞血管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研究表明[16],MRA和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基本相似,80%的血管狭窄病灶显示,二者结果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征象较信号缺如或部分丢失征象可靠。
6经颅多普勒(TCD)
6.1 TCD的发展历程 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TCD是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17],将检测到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应用于临床,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随着能量M型TCD(PMD-TCD)的出现,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应用价值将有很大提高[18]。
6.2 TCD的优势与不足 TCD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技术,用于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利用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间接反映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及动脉闭塞后的再通情况。但也有不足之处[19]:①对颅内段血管的病变,由于受到颅骨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其真实病变;②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③无二维引导,不直观,有些血管不易辨认。
6.3 TCD的临床应用状况 TCD可探测到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主干(PCA),以及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颅内段主干;①用于显示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80年代国外的研究和90年代国内的研究,均证实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DSA比较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一项可靠的筛查手段[20];②脑动静脉畸形检测。
7结论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各有优势与不足;X线血管造影动态显影,但辐射较大;DSA被认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禁忌症较多;CTA可以任意角度观察脑血管,对脑血管的解剖显示较好,但需要造影剂且具有放射性;MRA相对无创,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影像解剖,但对患者有一定的局限性;TCD无创、经济、便捷,可以反复多次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筛查手段,但功能较局限。随着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相互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补充,更加有利于脑血管及其病变的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黄立军,蔡成仕,刘英峰,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962-963.
[2]Light, E.D., Mukundan,S., Wolf, P.D., et al. Real-time 3-d intracranial ultrasound with an endoscopic matrix array transducer[J].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07,33(8):1277-1284.
[3]李坤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6):499-502.
[4]于建明,刘建新,杨艳敏等编著.,2009年6月出版.
[5]田洪,张玉波,刘磊.颅内动脉瘤术中脑栓塞后成功溶栓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第11期)
[6]李月卿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7]马先军,董万利,邵风扬.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37-39
[8]徐跃,梁碧玲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9]黄文诺,王立富,王书祥等.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40-42
[10]Maruya,J., Yamamoto,K., Ozawa,T., et al.(2005).Sinultaneousmulti-section perfusion CT and CT ang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ta Neurochir,147(4):383-392
[11]Susanne,W., Michael,K., Tobias,B., et al. Rol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 selection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1998, 29:935-938.
[12]方琼,永强,刘斌,等.MD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其代偿潜能的评估[J]解剖与临床,2007,12:383-396.
[13]程晓青,左长京,田建明,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2):113-115.
[14]Choi,C.G., Lee, D.H., Lee, J.H., et al.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occlusive disease with 3D-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inance angiography with sensitivity encoding at 3T.Am J Neuroradiol,2007,28(3):439-446.
[15]邵康为,杨军,刘伟,等.3D时飞法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7,16(4):278-280.
[16]李晖,刘怀军,李靖武,等.应用MRA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456-1458.
[17]Yeo,L.L., Sharma,V.K.(2010) Rol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Recent Pat CNS Drug Discov,5(1):1-13.
[18]郑文权,王淑梅,张柳燕,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与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17-118.
篇2
未来的医疗影像技术将如何发展,又会为品质生活带来哪些福音?在2010年9月17日由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卓越影像,品质生活”论坛上,世界一流的学科专家们围绕影像健康系统在慢性病领域的角色变化、影像学在疾病预测方面的最新进展、新兴生物医学给大众健康带来的福音、影像学在个体化医疗方面的角色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从治疗医学到预防医学
尽管目前具备了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中的所有技术进展,但是医生们往往仍要等到患者出现症状后方能干预疾病过程,这是因为他们仍没有能力提前发现患者。但做到这一点并非没有可能,科学家正在寻找可指导医生如何干预及对谁进行干预的分子或细胞标志。这种知识将最终赋予医学在出现症状之前干预疾病过程的能力。医学将从治疗走向预防,而医学影像学将在这一医学进展巾占据中心地位。所有主要研究方向的目标是产生能够指示分子途径并显示多个分子如何协同影响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的细胞功能的影像。这需要对目标分子进行标汜,在不同条件下对它们进行实时的体内研究。这些生物标志物也会有助于我们理解细胞内的运输或组织内的运输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器官水平上,生物标志物将被用于理解随着时间的动态变化。
对慢性疾病的挑战提供帮助
今后20年,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将进一步升高,从感染性疾病到慢性疾病的全球流行病学转变仍将继续。人口老龄化和有危险因素者比例的升高将进一步推动这一演变。许多慢性疾病终生存在,它们的影响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降低患者的家人、护理者和其他人的生活质量。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将增加医疗保健预算压力。在将来。如何有效管理、监测这些疾病、减小对生产力的影响及降低医疗保健成本将显得至关重要。
创新与进步无疑会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药物在控制疾病的晚期阶段和急性期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引入注目,但常常对一些慢性疾病束手无策。这导致了疾病流行病学的根本性转变,即从急性向慢性情况的转变。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炎或神经退行性病变,已成为发达国家中患病率和成本最高的医疗健康问题。
在许多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诊断和长期管理中,对于了解慢性病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如何帮助勾画个体差异的演变方面,医学影像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个体化医学不再是梦想
人的个体差异在医务人员控制个体患者疾病的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患者的医学管理基于群体统计,而后者又是基于可靠性或高或低的数据。由于对导致疾病过程的早期事件或关于疾病的生物学的理解不充分,“一刀切”的方法被用于大部分人群。在未来更需要针对个体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以显著优化对患者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改善其治疗方法。
医学影像学对于理解生物复杂性(通过显示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分子特性)和预测疾病的发生、进展以及对特定治疗效果的评估方面将再次发挥关键作用。具备了这些知识后,医生将能够调整其治疗方法,使之最适合个体患者的需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携手中国医学影像造福品质生活
博莱科公司是活跃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集团,作为博莱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博莱科影像公司是全球影响诊断市场的领导者,致力于研发、生产和提供影像诊断造影剂以及相关临床医学应用解决方案,覆盖影像诊断全领域,包括X线、磁共振、超声诊断和核医学领域等。博莱科影像进入中国已经超过15年,于2001同上海信谊药厂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并且于2003年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工厂。
篇3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教学
伴随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的逐步实现,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突出“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的目标,为医学影像学学科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尽快适应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突出影像学技术专业学科特点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物理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1]。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设备的功能。
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来说,影像学技术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教学大纲要求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医学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和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后期的临床实习有直接的影响。
2 影像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新技术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没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教材未删减。从教材内容看,仍以介绍常规X线摄影和中小型X线设备为主,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所占比例很少,很难适应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很难提高。
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影像学技术教师多为兼职,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基本素质,而且很多教学医院中,掌握先进影像设备和技术的专业教师为数不多,这就影响了影像学技术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思路
3.1 专业课内容的扩充与删减
医学影像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具,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如工程学、解剖学、诊断学等,但要尽量减少重复。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3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讲授的内容,准备几份典型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阅片、分析讲解,老师进行总结。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就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判断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转贴于
随着专业技术的进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为医学影像学技术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专业特点的需要,教学计划中需增加断层面的解剖、X线解剖等内容。
如今计算机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广泛应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更新,特别是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进程迅速,教材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专业人员有前瞻性,知识面要宽,制定教学计划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2]。教学过程中随时增加一些相关的新技术内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接受新技术,适应影像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高新技术在影像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普通X线摄影技术逐步进入影像学数字化时代,如CT、MR、CR、DR、PAC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术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如荧光摄影、体层摄影、记波摄影、气管造影、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只作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强化“三基”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有扎实的理工基础和广泛的医学基础。按大纲要求,加强“三基”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见习课的比重,毕业实习也应兼顾临床医学和专业课的比例,通过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实习,丰富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为今后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做出正确的影像学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专业课的实习,一方面要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化影像学设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求实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影像学技术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影像学技术界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导、学生看的模式,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课考分可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为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等,结合理论讲解,并通过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采取诱导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讲、学生想,不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所讲内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图片教学。医学影像学技术离不开图片,但真实图像又比较复杂,初学者较难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简洁清晰特点的简图,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对实际照片或多媒体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会很好。
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发挥最大效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进与实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对我们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使其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数字化成像技术、影像学存储与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相关技术的教学课时比例,增加见习、实习教学的课时数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医学影像学学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昆成. PACS在临床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 医疗设备信息, 2005,2:14.
篇4
关键词:重视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研究
近年来,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革新以及相关技术的升级,影像设备的功能也较以往强大很多。纵观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沿革,总体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从事医疗影像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与影像技术知识、技能,跟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1 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概述
1.1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及其研究背景 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能够帮助相关的影像技术操作的医疗工作者更熟悉该技术应用的机理,从而依据影像技术得出更加精准的诊断结论。近几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当中已经涌现出很多种类,包括X射线、超声、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技术手段,为医疗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从总体情况来看不同的影像技术在成像原理及其方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因此,将其应用到不同医疗诊断科室之中,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作为从事医疗机构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类疾病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诊断要点,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比较不同成像技术的应用优势,明确将各类型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作为诊疗依据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得出更精准的医疗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检查服务。这样一来,便极大地突显出现代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
1.2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也可以称其为医学影像学,它指的是专业的内科或外科医生用来诊断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身体部位的技术,从而提升临床医疗诊断的精准度。通常我们所熟悉的影像技术为X光、超声等,这些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原理有所不同。在进行X-射线成像时,实际应用到的成像方法是"平面"和"断层",其基本技术模式为"模拟"与"数字",而核医学成像方法还需要用到"正电子湮灭成像"模式,超声成像的原理为"杜普勒成像",往往通过黑白以及彩色两种方式来成像的。就以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来看,当该类型射线穿过某一具象化的物质时,部分光子被吸收,其强度呈指数趋势衰减,此时,未经吸收的光子穿过物体后被检测设备所接收,这样便形成了图像[2]。
在以往,菲林影像技术是利用感光材料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是基于以往的技术手段之上升级而来的,尤其是数字化成像设备的出现,使得基于先进技术方法的放射科室无需在暗室之中进行影像操作。实质上,普通的X线的摄影经历了诸多借鉴的演变,最开始的影像成像技术方法是"屏-胶"体系,并在技术升级后,转换为暗室技术,后来,直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数字化摄影技术以及激光打印胶片技术等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为现代医学注入了活力[3]。医学成像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极佳的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疗以及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相关技术方法也可以被应用于生命科学项目的研究过程之中,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2 不同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特征及其优势研究
在医疗诊断临床过程中了解到,针对不同的人体系统以及解剖部位,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实际上,由于各种类型的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图像特征较为不同,所以在利用其给出医疗诊断结果的依据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所要诊断的医疗项目,来选择诊断价值较高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来辅以临床医疗决策。
2.1深入了解各类型影像检查技术成像方法的特点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不同的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较为关键,因为往往一种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不能精准地判断出患者的疾病种类及其病变的特征,所以,需要凭借临床经验以及技术诊疗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医疗结论。多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效率及其质量。事实上,选择科学的影像检查方法是在了解各类型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而来的,就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最恰当的医疗检查方法则是X线胸部摄影结合CT扫描,选择最佳的影像检查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检查时间,还能够降低患者疾病医疗检查的经济成本。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医疗机构当中相关技术人员的助力,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等,还要深入研究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进而提升医疗诊断的精度,使其诊断结果更具价值。
2.2关键影像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实践效能分析 从临床诊疗以及影像技术操作的工作经验来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所得出的诊疗结果更为精准,因为这种技术是应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是一种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医学诊断技术。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的应用过程中,融合了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从而提升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率,使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更广泛地应用在医疗临床诊断以及类似项目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中,促进我国医疗科学诊断方面的快速发展。此外,以"CT成像"方法的原理来分析,该技术手段的检查较为快捷,将其应用在CE结肠成像诊断等项目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因其不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较为精准地显示出患者肠管病变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及时进行病患诊疗处理。
总之,通过针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深入了解,能够明确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医疗领域而言,某一疾病的临床检查处理,需要确定所应使用的成像技术后,在进一步选用恰当的检查方法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的准确度要高很多,这样能够保证所给出的医疗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要不断补充自身的临床知识以及影像诊断知识,掌握必要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方法,从而更好地驾驭影像技术手段来为现代医疗领域服务。
参考文献:
[1]武林会,赵会娟,易茜,等.用于提高成像灵敏度的区域DOT/FMT混合成像方法[J].光学学报,2013,10(10):109-113.
篇5
核医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其检查项目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同时还涉及核物理、辐射生物学效应、辐射防护等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核医学功能影像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尤其在肿瘤学、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及时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同时紧扣临床实际应用,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核医学功能显像优势,在有限的学时内,精简内容,重点讲述核医学优势项目,如:(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多模式教学
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2],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促进教师知识扩展
篇6
【关键词】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 Matlab 医学图像处理 医学影像学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医学成像成为了现代医疗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各种成像设备的成像原理有所差异,不同模态的图像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成像设备,研究一种能整合来自不同成像设备的图像信息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表达的图像融合技术,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的典型方法,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实验,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非专业关注者提供了参考。
2 多模态医学图像的融合方法
医学图像融合方法可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三个层次,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像素级层次融合融合方法,同时它又是后两种融合方法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像素级层融合方法。
根据其特点、融合步骤和基本原理,又可将其分为基于空间域融合方法和基于变换域融合方法两大类。这两类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在许多算法中将两者结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融合效果。
3 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matlab仿真程序
本文针对以下几种融合方法,进行了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的仿真实验,实验所用为两幅已经做完配准处理的MRI和CT图像,如图1所示。
下面将详细阐述程序实现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3.1 像素灰度值极大/极小融合法
% 图像像素灰度值极大法
for i=1:m1
for j=1:n1
if (abs(M1(i,j)) >= abs(M2(i,j)))
M3(i,j) = M1(i,j);
elseif (abs(M1(i,j)) < abs(M2(i,j)))
M3(i,j) = M2(i,j);
end
end
end
3.2 像素灰度值加权平均融合法
% 图像加权融合
M3 = 0.5* M1 + 0.5* M2;
M3 = im2uint8(M3);
M4 = 0.3* M1 + 0.7* M2;
M4 = im2uint8(M4);
3.3 傅立叶变换法
程序代码如下:
% 对图像进行二维傅里叶变Q
y1 = fft2(M1);
y2 = fft2(M2);
% 对变换系数进行加权融合
y3 = 0.5* y1 + 0.5* y2;
y4 = 0.3* y1 + 0.7* y2;
% 傅里叶反变换
M3 = ifft2(y3);
M4 = ifft2(y4);
% 数据类型转换
M3 = im2uint8(M3);
M4 = im2uint8(M4);
3.4 小波变换法
zt =2;% 小波分解层数
wtype = 'db1';%使用的小波类型
% 小波分解
[c0, s0] = wavedec2(M1,zt,wtype);%多尺度二维小波分解
[c1, s1] = wavedec2(M2,zt,wtype);%多尺度二维小波分解
%小波系数简单加权法
c = (c0 + c1)* 0.5;
% 高频部分系数选择绝对值极大法,低频部分系数采用二者求平均的方法
KK = size(c1);
Coef_Fusion1 = zeros(1,KK(2));
% 低频系数的处理
Coef_Fusion1(1:s1(1,1)) = (c0(1:s1(1,1)) + c1(1:s1(1,1))) / 2;
% 高频系数的处理
MM1 = c0(s1(1,1) + 1:KK(2));
MM2 = c1(s1(1,1) + 1:KK(2));
mm = (abs(MM1)) > (abs(MM2));
Y = (mm.* MM1) + ((~mm).* MM2);
Coef_Fusion1(s1(1,1) + 1:KK(2)) = Y;
% 小波重构
Y1 = waverec2(c,s0,wtype);
Y2 = waverec2(Coef_Fusion1,s0,wtype);
4 结语
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临床诊疗、计算机辅助诊断、远程医疗、放射治疗及手术计划的制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医学影像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的典型方法,并给出了Matlab环境下的仿真实例,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非专业关注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伟,朱学峰.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07):1126-1129.
[2]田娅,饶妮妮,蒲立新.国内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动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31(05):485-489.
[3]陈显毅,周开利.医学图像配准常用方法与分类[J].信息技术,2008(07):17-19,24.
[4]胡朝芬,黄之杰,罗来华.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进展[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04):157-160.
[5]孙野.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邱建峰,聂生东.医学影像图像处理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8-109.
[7]王阳萍,杜晓刚,赵庶旭,王松.医学影像图像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0-151.
[8]张莉.医学图像融合及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9]柴苗.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10]刘雯敏.医学图像融合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江南大学,2013.
[11]何凯.像素级医学图像融合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
[12]陈爽.基于小波和复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作者简介
陈文(1996-),江苏省苏州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
作者单位
篇7
摘 要: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仿真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模拟病例的诊断,通过模拟大型医学影像设备MRI、CT的临床实践,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而且还可以用虚拟设备和模型替代价格昂贵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建构了一个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仿真操作系统,并在相应的临床实验课程中进行了应用。
关键词:虚拟仪器 模拟人 临床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77-02
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医学教育对临床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强调能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病人。但是,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第二,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多是通过观察或是重复老师、高年资医生的操作来进行,学习者只能学习到接触过的病例,而对于无法接触到的病例只能通过书本教材去想象。第三,医学临床实验一般使用活体动物较为普遍,但是,随着近年来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学生实际临床实验无法得到保证。
医学模拟人作为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手段,基本上可以解决以上难题。
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的系统。通过云计算数据库技术在医院、学校、教室以及实验室之间建立一个可共享的病例数据库,在客户端实现医学教学、研究和实验的目的。
中国正式开始对模拟可视人的研究,是2001年在北京香山会议上提出的,很快被列入国家“863”启动项目――“数字化模拟人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由于可视人体研究在与人体形态结构有关的众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不少学者一直关注着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并利用美国的VHP 数据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利用VHP数据集,在基于模拟人体的计算机医学研究方面, 对人体多个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可视化显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构建了开放的虚拟人体试验平台, 对于数据压缩、图像分割、配准与融合、三维重建与绘制等算法进行了研究。
1 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的构建
在构建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仿真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具体完成了如下工作:(1)参照国内主流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界面来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模式,根据相关原理、成像参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参数的选择对影像质量、显示效果的影响,确定系统的具体功能。(2)根据主流设备的共性,采用模块化设计来确定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通过编写软件流程图,绘制结构方框图,以达到最优化的仿真效果。(3)确定人体各成像部位图片与软件操作界面及各成像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4)建立仿真操作系统的影像图片数据库,确定人体各部位影像图片的格式、适用范围、质量要求等。重点研究了图像显示、数据调用、运行速度、仿真效果等要素。
技术要求:确定了模拟软件平台的主界面与从属扫描界面之间的功能链接,数据的调用、显示、保存。探索软件操作过程中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或切入点,让学生在牢固掌握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完成各N选项和各项参数的设定,并能顺利保存扫描协议,启动仿真扫描进程;功能模块的选项及参数的设定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同时,依照常规扫描限定参数的选取范围。并且,各选项和参数之间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互动和链接。其模拟仿真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
该模拟仿真系统建立后,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而且还可以用虚拟设备和模型替代价格昂贵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把具体的实验操作转化为使用鼠标、键盘等对模型的交互操作,可有效降低实验的成本和风险。
2 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
自2013年以来,该校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重组,增加了开设的《医学影像原理与技术》实验课程的学时,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实践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选择的应用方案,引进设计了系列化大型医学影像设备CT、MRI、超声等仿真操作训练系统,使得实验环境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经过2年临床实践教学应用,该模拟仿真系统获得师生的肯定。在虚拟仪器的配套仿真软件基础上,实现了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与互补,拓展了临床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进行仿真实验的实效,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了实验成本和避免了对患者的侵扰。教师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时,利用专业的模拟仿真平台,采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了具有高度真实感、直观性和精确性模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了临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新。基于虚拟仪器的模拟人仿真平台除了在模拟MRI、CT大型设备的界面、功能、操作过程上具有高仿真度外,系统还具有参数设定范围限制、必选项规定、智能纠错、自动判断并提示参数及选项错误等特点。在临床实验、实训的同时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该文利用赣南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样本数据,分析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仿真软件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临床实验教学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模拟仿真软件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临床实验课的使用效果受到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软件的仿真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否能相互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模拟仿真系统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临床实践的效果,针对调查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将临床实验和理论同等重视,科学合理地安排临床实验教学课程。赣南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模拟软件的使用多是设置在课程的实验部分,而未单独设课。通过扩充该专业实验课的学时或单独设置实验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任课教师应使学生重视临床实验,认识到通过模拟临床实践教学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也有所裨益。
第三,可以尝试校企联合开发模拟软件,来提高操作系统的仿真度。通过学校与软件公司携手开发,一方面,企业具有的软件设计和程序设计的专业性可以保证仿真软件平台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学校任课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表述模拟仿真软件的功能需求,从而使得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匹配,从而保证了临床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需求。
第四,加强该学科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应根据学科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对实验室的功能和预期效果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让仅有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5.12.057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影像诊断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并且逐渐趋于数字化及信息化。如何结合本学科知识结构改变,培养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任务,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接受医学教育,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素质,能将现有的医学技术转化成临床实践,并具有一定创新和发展能力的专门人才[1]。为此,必须把握医学发展潮流中的热点趋势,改革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不足:(1)教学思路僵化。大多数一线教师缺乏创新性教育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上体现的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学的好与不好主要靠最后的考试来评价;其次,授课教师之间团队意识薄弱、交流匮乏。大多数的教学团队都只是一种形式的组织,并没有做到集中备课、共同拟定系统的、综合的教学方案。(2)教学方法传统。学生们缺乏对影像学技术的了解,尤其是各种影像学技术在具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与限度。这些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以后,就会产生不合理的检查和误、漏诊问题,并且有可能延误最佳诊断治疗时机、降低医疗质量。其次,多层次、多专业学生“一种版本、一个模式”的“一刀切”教条模式。这样做的弊端往往是本科学生“吃不饱”,专科学生“吃不了”,达不到基本教学要求[2]。(3)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仍占主流。落后的教学理念必然导致陈旧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学习动力和好奇心是一种不经意的扼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元化教学的建设和实践贯彻在本科生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改革性教学的尝试,力求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3]。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能力培养
1.1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多元化实践性改革
对《医学影像学》课程在医学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上,运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旨在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思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为此,每个专业设置一个主讲教师,带队3~5名中青年教师,集中备课、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力求最终培养出具有系统的、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影像人才。其次,改变僵化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多元化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医学影像学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不再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疾病案例,从临床症状入手,综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维,达到对某种疾病的掌握。教学结果表明,这种带有主动创新意识的模式学生喜爱接受,且效果很好[4]。
1.2改变学生成绩评价模式,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除了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余也有一些很好的案例要求学生解决,并且学生的最后成绩与平时这些课后的练习挂钩。由此,死记硬背的学生得不到认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除了教会学生影像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在具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与限度,通过临床病例检查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反复通过测试强化记忆并掌握,与成绩挂钩。这样,就避免了这些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以后不能恰当使用影像学检查技术,产生不合理的检查和误、漏诊问题,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2教学内容的改革
2.1影像、病理、临床并重医学影像学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显示并反映患者的解剖、生理、病理、心理、代谢和功能的改变。对于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来说,有必要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影像、病理及临床三者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影像技术如何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比单纯传授影像诊断知识更为重要[5]。为此,本课题组成员在实际教学中三者并重,力求使学生对某种疾病达到的是一种立体的掌握,而不仅仅是影像。
2.2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以X线诊断学为基础,详细讲解CT、MRI等内容,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掌握各种影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各种技术临床应用的优势和限度,并逐步增加了CT和MRI的比重。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效果。
2.3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改和适当的调整,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不断充实新知识,增加了介入放射学、分子影像学、PACS等影像专业的前沿知识及新进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医学影像学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6]。
3教学方法的改革
3.1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
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生们学会了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和异常X线表现之后,在理论课1周前选取1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要求学生在下周理论课上写出该患者影像学表现会有哪些?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学生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的心脏病的知识,了解先心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教师随机选取不同的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图像和幻灯来展示该病的影像学特点,根据学生的问题讲解,最后总结出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影像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这样学生全程参与了从提出问题到问题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影像思维能力,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这个模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启发、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教导式作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医学检索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方法与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7]。
3.2开发多媒体课件
为解决学时短和知识内容多的矛盾,在教改活动中,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网的先进技术,将该课件嵌入医学影像系网页,建立网络实验数据库。不但可以提供图文声并茂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同步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能使疾病的影像特点、手术过程、病理标本三者动、静态图像及临床资料有机的结合,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8]。
3.3开发网络论坛,完善网上课程教学系统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知识交流、学术指导和病例讨论的平台,激发学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思考的主动性,使学生从病例讨论中提高判断是非和自我完善的能力[9-10]。开辟专门医学影像园网页,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出来放入答疑栏,老师可以做有针对的问题解答;同时,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试题和病例在网上,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性答题,不懂的内容写入答疑栏,老师及时给予答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进行交流,使学生和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科的新动态,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也会较大提高教学效果。
3.4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科室学习,并将我科多媒体教室及阅片室建成临床实践基地。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而是一整套对疾病诊断及鉴别的思路[11]。每周安排1~2次小型专题讲座,讲座上的影像图片,能在学生对影像学理论课学习之后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紧接着会在讲座里面设置一些临床影像病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使影像图像由抽象变为形象,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平时还存在实践课授课制度不完善,实践课高级师资授课时间有限等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和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出主观能动性强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
3.5吸收一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研
我们的教学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对于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吸收他们参与科研,这在其他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实施[12],我们刚刚起步。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这些学生会阅读大量的相关外文文献,提高了外文文献检索、阅读甚至写作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此外,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分子影像学相关学科的技术,如细胞培养、分离、鉴定、标记,动物模型制备等等,科研能力及科研思维得到一定提高。另外,在科研参与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本学科的一些前沿技术,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有所了解,效果表明这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大提高。总之,我们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科学设计与合理安排,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力求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教学队伍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将本课程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有影响的具有显著特色的精品课程,对全省影像医学的教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熊中奎,夏国园,夏瑞明,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改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230-1232.
[2]赵绘萍,张红梅,蒋高民,等,影像医学的教学如何适应影像医学快速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1):74-75.
[3]张肖,肖越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实践[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12(2):126-128.
[4]王云玲,邓佳敏,赵丽萍,等.两种教学法在影像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比较应用分析[J].新疆医学,2014,44(5):133-134.
[5]邱立军,乔宏伟.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5):71-72.
[6]向贤宏,刘明娟,罗柏宁,等.影像医学LBL、PBL及TBL教学模式的比较[J].大学教育,2014(16):126-127,136.
[7]马展鸿,刘敏,郭晓娟.心血管病影像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病案,2013,13(6):60-62.
[8]朱战强,王鸿娟.探索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效果[J].新西部(理论版),2014,7(7):146.
[9]王勇朋,任晓羽,刘衡,等.医学影像学实践课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与评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56-57.
[10]龙云,萧仲敏,郭青,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网络论坛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40-141.
[11]黄小伟,赵琳,刘齐,等.影像医学的临床教学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87-1089.
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Emergency treatment and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edical image Branch.Methods:40 cases were handled properly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we have achieved a good clinical effect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late follow-up, no deaths.Results:40 cases were accepted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emergency treatment, we have achieved a good clinical effect,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late follow-up, no deaths. Conclusio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ccurate and timely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 of certain emergencies, rapid,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imaging report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reasonable basis, which will help expand the targeted clinical interest to save the patient therap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Division; emergency treatment; cli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80-02
1 前言
在医学影像科对急诊工作进行开展,在临床急诊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临床急诊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医学影像科的相关人员为其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这就需要影像科的医技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检查技巧和检查技术,将工作流程进行简化,尽量减少急诊患者在医学影像科的就诊时间,为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为避免在医学影像科出现应急措施及检查操作不当的问题,以下将结合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来我院医学影像科接受急诊处理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情况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我院医学影像科共对40例患者进行急诊处理,女18例,男22例;年龄在2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7岁;患病与就诊距时间在10分钟到5小时之间,平均为0.25个小时。其中,因交通事故而需急救的患者21例,机械性损伤的患者9例,高空坠落伤的患者10例。头部20例,脊柱3例,躯干部2例,胸腹部3例,颈部8例,骨盆4例。
2.2 急救的原则:对于多创伤的患者,其抢救必须先于诊断及治疗,采用优先处理的原则,以保障致命性损伤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快速的实施抢救。
2.3 进行急诊的处理
2.3.1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将院前的抢救工作做好,观察并记录病人的脉搏、呼吸、意识、心率、睦孔、血氧的饱合度、出血量、尿量、血压、出血量、伤情变化等,为病情判断、病情的预见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后期的指导治疗。
2.3.2 对药物治疗进行观察和护理:对正在进行静脉滴注的患者,要加强对其观察,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滴注的速度也要进行合理控制,不能触碰到患者的注射部位。
2.3.3 接诊的一般程序: 在接到急诊科CT检查摄片及申请单的第一时间,就应该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和阅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把握,如果申请单的字迹有不清楚的情况出现,不能进行胡乱猜侧,必须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后再进行确认,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详细病情并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为了保障最佳的抢救时机,对于某些程序比较繁杂的事项可以在后期进行处理,而对于那些直接进影像科的急诊患者,临床医生需先对其进行急救处理后,再进行CT检查或撅片,避免意外的发生。
2.3.4 做好检查的准备:依照患者的申请单,对其家属进行简单快速的病情询问后,再制定出最佳的检查方案。在检查的过程中,检查质量会受到检查参数的影响,检查参数必须准确的设置及调节。初始的图像是后期处理的条件基础,某些患者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后而对病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摄片时可选择规格较大的片盒、平板探侧器、数码板等,患者的要有利于常规的检查,这样才可以得到准确的影像学资料,若患者受到限制,其选择尽量让患者可以接受,但应准确、迅速、轻柔。原则上应减少患者的变动,可以对机架的移动性及X线球管加以利用,尽量在一种姿势下完成多部位的身体检查。
2.3.5 检查的具体操作:操作人员必须对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操作步骤等进行熟悉,熟练的掌握正常人体各部位的检查参致及检查位置,操作的过程中要轻巧适度,在确保诊断价值的前提下,迅速的进行检查,为临床救治赢得更充分的时间。依照病人临床的表现和初步的诊断结果,对检查的部位、检查参数、角度进行准确地判断,做出具体的诊断报告,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对于昏迷、病危的患者为减少对其进行搬动,可以在推送平车及担架上进行摄片,而对于某些必须进行的移动的患者,要慎重操作,准确迅速的完成检查;外伤或胸腹部疾病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站立式的检查,了解其是否出现腹腔脏器穿孔及血气胸等情况,不能进行站立的患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进行检查,病情十分严重的患者,可以将诊断床进行倾斜,以尽量得到检查效果。
2.3.6 出具诊断报告:当检查结束后,要在第一时间出具患者的急诊报告,在对重要的阳性征象不遗漏的情况下,影像的描述可以尽量的简化。若患者在检查时受到了的制约,无法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给影像的实际诊断带来了困难,也应该尽量提供较有价值的影像信息,确保临床抢救的顺利进行。
2.3.7 与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在医务工作中沟通也是其重要环节,在影像科的急诊处理中也显得十分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患者会出现焦虑、急躁、恐惧等心理,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医护人员要积极的与其进行沟通,做好心理上的护理,让其重新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
2.3.8 树立风险意识:在急诊中给危重的患者进行检查时,如多发性骨折、颅脑外伤等,需要得到临床医师的陪同,当意外出现时,临医师可以立即采取协的处理措施。
3 结果
在影像科对40例急诊患者进行妥善的处理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影像报告单的出具也准确、及时、清晰。
4 讨论
急诊的病情极为的复杂和多变,对影像科的工作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操作不当,便有可能延误病情,失去最佳就诊时机,给临床的救治工作带来不便。在日常的工作处理中,影像科在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同时,也要快速的出具影像报告。若出现了异病同形、同病异影的情况,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症及有关的检查资料,对患者进行确诊。在进行急诊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风险防范,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努力的做好每一个环节,避免意外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保障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郑西川,吴允真,胡滨.区域医疗医疗影像信息共享计划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0)
篇10
【关键词】 超声造影; 糖尿病肾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61-03
【Abstract】 Diabetic nephropathy(DN) is a common chronic micr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DM).I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patients’ healthy,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patients’ death with diabetes.At present,the clinical diagnoses mainly rely on renal function test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DN application.Ultrasound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opened up a new field for the diagnosis of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especially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were reviewed as follows.
【Key words】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Diabetic nephropath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irst-author’s address: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7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其早期表现隐匿、难于诊断,晚期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肾功能严重损害等,俨然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2]。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有研究表明,引起糖尿病肾病的因素很多,可能与遗传,环境、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等有关[3]。因此,早期对DN的诊断尤为重要,而目前一些常规化验和实验室检查远远不能满足其对早期DN的诊断,后期确诊时,患者的肾功能往往已经呈严重损害程度,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只能通过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时机。所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肾脏血流、形态改变,及早发现肾功能的异常,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操作简单、实时、无创、价格低廉等优点[4],能准确显示肾血流灌注情况。近年来,新型超声微泡造影剂的发展与应用,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超声造影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变化。超声微泡造影剂具有无毒副作用、不影响生理平衡的优势[5]。与常用的CT、PET-CT、MR相比,超声造影具有操作简单、实时、无创、价格低廉等优点,而且有较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首先创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然后用相关软件选择并自动提取图像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ing,ROIs)的回声强度的时间变化区域的数据,从而提供了准确、丰富的定量数据信息[6]。
Gramiak等[7]最早将超声造影应用于心脏的显像。但当超声微泡造影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开始正式应用于临床时,已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其中第一代超声造影剂Levovist(Shering,Germany)[8],在心脏和肝脏等器官的超声造影中取得了一定的增强效果。进入新世纪以来,更稳定的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出现,特别是超声微泡造影剂生产新技术,大大提高了超声造影效果,使超声造影能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中第二代超声微泡造影剂为血池造影剂[9],其微泡直径在2~ 6 ?m,类似红细胞的直径,渗透不到血管外和组织间隙中,其优点在于可以实时观察血流灌注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蛋白质、脂质或聚合物可以成为微泡壳,在微泡存在空气或其他气体[10]。目前新型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 Vue)是国内临床上广为使用的超声造影剂,其外壳为磷脂,因其与人体具生物兼容性,从而增加了微泡在人体中的稳定性[11]。内部六氟化硫气体,是一种高分子、低溶解度、无毒的惰性气体。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如今纳米级超声造影剂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包括纳米脂质体造影剂、纳米氟碳乳液及新的纳米微泡造影剂[12]。超声辐照联合纳米靶向微泡造影剂将有望实现肝脏肿瘤的靶向治疗,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
2 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肾脏的血流极为丰富,很多疾病均与肾血流灌注密切相关。超声造影作为评价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先进技术,能实时反映出肾脏血流灌注变化情况。近年来,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方面,尤其是肾脏肿瘤性疾病、器官移植、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较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3-15]。超声造影在肾脏微循环灌注和肾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显像的病理学基础是,肿瘤新生血管造成肿瘤血流灌注量明显增加,可弥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肿瘤内微小血管显示的不足,充分显示肿瘤新生血管网。同时,有研究表明超声造影对肾脏假性肿瘤(如生理性肾柱肥大等)也有一定程度的鉴别诊断作用[16]。超声造影用于改善肾动脉狭窄时,亦可清晰显示主肾动脉[17]。
3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DN中的应用
DN的病因主要是各种因素对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损伤,通过其血流灌注的变化,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DN的病理改变最初为肾脏肥大、肾小球血流量增加,随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系膜细胞外基质增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最后发展成肾小球硬化[18]。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其效果优于其他成像检查,它可以实时、准确地显示肾血流灌注情况[19]。正常情况下,肾脏各级动脉血流多呈高速低阻型,当DN患者进入微量蛋白尿期时,肾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因此肾血管床阻力增加,致使舒张期血流较之收缩期相对减少,阻力指数(RI)增高。随着DN患者肾功能损害的进一步增加,大量的肾小球硬化坏死,肾血供减少,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速度降低,呈现高阻特性,低灌注。目前,临床上一般将肾动脉阻力指数(RI)>0.7作为诊断早期DN的参考指标[20]。
4 超声造影(CEUS)技术在早期诊断DN中的应用
DN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临床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蛋白尿[21]。由于此类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肾功能损害起病隐匿,早期的正确诊断往往很难。传统实验室检查多以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临床公式等推断出的肌酐清除率或GFR来判断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但这样难以发现早期肾脏损害,无法满足临床早期诊断的需要[22]。肾穿刺活检虽然比较灵敏准确,但具有一定创伤性和风险,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后往往不愿接受第二次肾活检。
研究表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研究DN肾脏阻力指数( resistance index,RI)和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RI和PI仅在临床有明显肾功能损害的DN患者有显著性增高[23]。CEUS定量分析技术为观察DN肾皮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揭开了新的一页,克服了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等传统检查手段的局限性,为DN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开拓了实时定量分析的新方向。通过实时追踪、定量分析ROI内造影剂微泡回声的变化,采用实时谐波CEUS定量分析技术可生成TIC,并获得稳定的CEUS定量参数,因此,反映早期肾皮质D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24]。TIC反映超声造影剂充盈―廓清的动态过程,可定量评估超声造影剂回声强度的变化。以往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信号强度与微泡超声造影微泡浓度呈正相关,与血流灌注直接相关[25]。峰值强度与ROI的平均血容量成正比,而造影剂的信号强度与微泡含量显著相关,因此DPI可粗略地反映组织血流量。有研究表明,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的AUC增加,DPI下降可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26-27]。
作为一项全新的成像手段,CEUS定量分析方法能够精确、敏感、直观、微创、简便地监测肾皮质血流灌注。CEUS定量曲线分析步骤简单,可重复性好。但目前该技术其尚处于研究阶段,还有待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满足临床应用需要。
5 展望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凭借其操作简单、实时、无创、无电离辐射、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随着大量临床、影像资料的积累,笔者相信超声造影一定会为DN的分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秋云,陈明.超声评价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2,33(2):101-103.
[2]吴凤霞,周盾,赵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肾动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2):118-120.
[3] Mattrey R F,Aguirre D A.Advances in contrast media research[J].Academic Radiology,2003,10(12):1450-1460.
[4] Morawski A M,Lanza G A,Wickline S A.Targeted contrast agent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ultrasound[J].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2005,16(1):1-4.
[5]李奇林,全学模.超声微泡造影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6):419-421.
[6]戴晴,姜玉新.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1):1-4.
[7] Gramiak R,Shah P M.Echocardiography of the aortic root[J].Invest Radiol,1968,3(5):356-366.
[8] Jiang Y X,Dai Q,Liu J B,et al.Feasibility study of an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Levovist) in color Doppler imaging of liver neoplasms[J].CMSJ,1999,4(3):167-169.
[9] Verbeek X A,Willigers J M,Prinzen F W,et al.High-resolution functional imaging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based on RF processing in an in vivo kidney experiment[J].Ultrasound Med Biol,2001,27(2):223-233.
[10] Lanza G A,Wickline S A.Targeted ultrasonic contrast agents for molecular imaging and therapy[J].Current Problem in Cardiology,2003,28(12):625-653.
[11] Hamilton A,Huang S L,Warnick D,et al.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 enhancement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ehcogenic immunoliposomes: studies in a new experimental model[J].Circulation,2002,105(23):2772-2778.
[12]胡洁,吴凤林.纳米级超声造影剂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9(2):139-142.
[13]王颖,江怡,赵云歆,等.超声造影在肾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9,18(4):285-287.
[14]李光银.实时超声造影应用于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0):1215-1217.
[15]黄备建,李丛,范培丽,等.超声造影在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5):999-1007.
[16]傅宁华,杨斌,沈德娟,等.超声造影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9):959-961.
[17]姚春晓,马晓华,傅宁华,等.三维超声造影评价肾肿瘤的应用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3):254-257.
[18]毕慧欣,谌南岚,袁新科,等.2型糖尿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12):1069-1071.
[19]任俊红,郭发金,王向阳,等.超声及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小肾癌诊断的对照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6):535-538.
[20]安勇,李建锋,吴芳,等.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性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7):669-671.
[21]李敏州,高彦彬,马鸣飞,等.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344-349.
[22]刘俊伏,赵勇军,李军伟,等.早期糖尿病肾病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2):83-85.
[23]彭国平,王江,张鹏.糖尿病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67-69.
[24]李建华,冯蕾,孙琰,等.超声造影评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血流灌注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7):520-523.
[25]黄备建,李丛,范培丽,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肾占位性病变血流检测中的对比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2012,21(4):275-278.
[26]董怡,王文平,丁红,等.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价正常人肾脏皮质灌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志杂,2008,14(2):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