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形象思维;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28-02

受到高考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师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所注重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把握,却不太在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将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变相的转变为朝代时期,任务事件,历史意义的直接背诵。在常年的重复操作下,学生的思维不在活跃,评价自己的直接标准就是卷面分数是否达标,这样的学生,这样讲话的思想体系是不适应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百害而无一例。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培养不出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合格的接班人,更难以在激烈的浪潮冲击下获得长足发展。而这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教学方法中忽略了对学生形象思维意识的培养。

1.形象思维独有的学科特征

形象思维指的就是通过更加生动具体的想象来反映和把握客观事实。相比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对事物的规律性把握有着更加精准的判断,所以形象思维实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有着更加理性的认识。根据学科特点的不同,形象思维与文学艺术之间也有着较为分明的区别。比如说,文学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文与艺术可以以生活为原型进行直接的艺术创作。但是形象思维就没有这样明显的优势特征,形象思维在对客观主体进行把握时更多地是来源于文献资料,考古遗迹,口耳相传的民间轶事以及历史文物。所以两者之间在时间空间的把握上就有较大的区别。除此之外,文学艺术的创作人员最终所追求的是对艺术真实的把握,对于创作原型可以根据创作题材或者创作效果进行必要的在创作,不必拘泥于原始形象,所以在创作上有着更大范围的选择性。但是形象思维就与此大不相同,形象思维在意的是历史的真实,力求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虽然可以进行必要的在创作,但是对客观事实不允许有不正当的擅自篡改。

2.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历史不可假设在它的不可逆性,任何人面对客观事实的存在都无法祈求重来,因为历史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可逆性导致我们从文字典籍中看到的只是历史的一角,无法对其一观全貌。通过对历史残片的大量研究企图得出规律性的见解是一叶障目,所以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只是在经过前人加工之后的思想构建,而这与真实的历史事实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形象思维的意识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中历史科目的教授上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老师在讲解时也更加偏向于考试重点的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流于表面,在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很容易丧失学生兴趣。所以老师在进行历史事件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背景资料来进行历史科目的学习。形象思维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感性基础,所以在老师采用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可以观看历史古迹,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具象化的教学途径来丰富教学方式,维持学生对科目的长久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一部煽情的电影所打动,一首优美的乐曲而流泪,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惋惜,在实际意义上说,一部好的电影,好的故事,好的歌曲就是一个好的教学途径,因为它的美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以至于在长时间中都对之念念不忘。所以他们的教育意义都远远大于专业的期刊杂志,因为他被广泛的民众承认和接受。其中形象思维的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影视形象能够被人记忆的更为深刻,相比于抽象化的客观实体则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比如说,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迹,,性格特征,历史意义在短时间内能够记得很深刻,但是间隔一点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早已忘掉了大半部分。所以形象思维的建立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客观事件。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够对历史形象进行别出新意的再创造。然而一切的创造都来源于丰富的历史积累,能够对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是否足够扎实。在培养学生形象化思维时教师需要有着理论知识,完备的知识结构,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结合多渠道的讲授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意识。满腹经纶远远不如脚踏实地带给人的安心。一民优秀的人名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涵养,以负责任的教学心态来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双向互动中及时解决学生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对学生的成绩期待更多的转化为是对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视,一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真正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来指导学生的行为特征。

3.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能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教学之中为自己而学,而不是浮于表面,缺乏分析与判断。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就是构建形象思维意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再富有趣味的教学环境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独立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总的来说,形象思维教学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完备的教学体系,专业的教学人才,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宽容的教学环境,所以,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意识的培养需要教职员工的全力投入也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

参考文献:

[1]王春霞.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法研究

[2]高丽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年3期

[3]张耀.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功・教育.2013年3期

篇2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育教学 应用

一、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概述

在目前高中历史教育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会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有讲述教学法、图示教学法、谈话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但是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入,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创新的实践,问题教学法已经成为目前高中历史教育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主要是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听取老师的讲解,老师要在课堂过程中通过讲解和启发的方式,逐个回答课前设计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课堂内容,能够更深层的理解教学过程,从而建立起高中历史的学习思维,最终对高中历史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帮助。所以,老师要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合理利用问题教学法,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二、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中问题设计的技巧探讨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要想利用好问题教学法并发挥最大的效益,就要在问题设计的时候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设计技巧,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实践中来看,问题的设计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问题教学法应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和方向性,才能做到问题设计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在讨论问题设计的技巧时,紧扣教学内容是关键。

(二)问题设计要注重启发性

高中历史教育的问题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历史的思路,保证历史成绩有效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就要注重启发性,保证学生能够受到正确启发。

(三)问题设计要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问题设计不能凭空捏造,而要联系教学实际,并且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教学法取得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使问题设计贴近教学贴近学生。

三、做好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中的引导和评价的重要性

要想在高中历史教育中使问题教学法取得积极的作用和成绩,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老师能够熟练的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强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工作,利用开展问题教学法的机会,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问题教学法的积极影响。从目前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的开展情况来看,做好引导工作十分关键。因此,我们要对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工作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对于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的开展情况和结果,要进行合理的验收和评价,具体的评价办法是通过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实际反馈作为依据。对问题教学法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标志着我们对高中历史教育的足够重视。只有通过正常的教学评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开展问题教学法的评价工作,保证问题教学法作用的发挥,最终达到取得预期教学目标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对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和评价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高中历史教育采用问题教学法取得的积极效果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育中,问题教学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教学法直接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成绩

问题教学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对高中历史教学成绩产生了积极影响,使高中历史教学成绩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高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二)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

问题教学法除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具备了历史思维,对历史的学习很有帮助,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

(三)问题教学法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

通过采用问题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使高中历史教育朝着注重成绩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为高中历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华洪珍.论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高中;教学改革

一、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顺应时代要求。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典型特征便是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未来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决定教育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核心也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高中教学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就没有综合能力可言,这就要求高中课程作必要的调整,应当充分重视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且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高中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高中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高中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

3.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敢于质疑,学生在学校想与同学、老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这点有利于形成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交流学习气氛。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所提倡的。因此,高中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符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二、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内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则是来自于外界影响,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内在动机是语言学习取得长远成就的重要前提。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2.引发学生多角度探讨问题。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所表现。

3.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进行讨论和争辩,在教学中安排适量的讨论学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历中教学中误区较多,有的同学容易走进误区,老师要抓住契机,指导同学们及时纠正。同学们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让大家课下积极探求、查阅资料,进行论证和批驳。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充分利用史料激励学生思考。新编高中历史教材比以往更重视史料的编辑,创设高中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通过补充史料,加强高中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高中历史事件、高中历史人物,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高中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受陈规陋习束缚,对旧有结论的否定并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判断一切问题。而在高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润华.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2008(1).

[2]赵登明.高中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1).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性教法 探讨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布置教学任务和目标,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创新性地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创新性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都十分有利。

一、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原因分析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提高成绩而不是为了兴趣爱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还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其次,教学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主动思考和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再次,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在不少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都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高中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学习氛围是否良好。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和谐、活跃、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缺点与难点,进行有效补充和重点学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彰显历史特殊性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材料,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多种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并且及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互相学习探讨,一起了解和感受历史,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

2.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贴近

高中历史教育要想取得成功,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历史知识,延伸历史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相关相贴近。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历史课堂与教材的现状和束缚,学习历史知识应该拓展到课堂之外,使高中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让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得以有机结合,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与真实化。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高中历史教学,然后再将当地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历史教材与课堂中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生活化与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

3.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或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非常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与教学课程资源,合理使用教学工具与素材,使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汉朝历史中对汉武帝的评价时,可以弃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在平常的电影、电视和文学资料中了解汉朝历史,在学生印象中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再结合历史教材,对汉武帝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潜能和主观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4.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研究和完善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让学生自身也参与到对历史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与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提高历史学习信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长斌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24。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一新生 不足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中考制度的改革,以中考这根“指挥棒”来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趋于正常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篇6

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在这些竞争关系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中的历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过程中,历史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当前高中历史教育教材日益完善,历史教育研究日益的成熟,高考改革制度的逐渐完善,如何促进历史教学与时俱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教育现状,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与义务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相比,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的目标是非常不同的。高中历史教学高考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是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为国家培育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人才,培养思想道德品质与道德素养比较完美的人才。其次,是教育教学的对象与其他两个阶段不同。高中学生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高中的历史教育,高中历史教育既有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又有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价值。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拓展知识与深化知识,从历史思维与历史素养的角度来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视角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讲,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师资力量比较强大,基本是本科以上的学历,专业素养与文化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为历史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历史教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的抓住给予,将历史教学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在当前的许多的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不断地发展、思考与探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历史教学更加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的影响,在教学中,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试有什么就教什么。同时,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知识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体系,导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非常薄弱,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大大的增加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历史教师对历史的教材与教学大纲研究不透彻,对历史概念的研究程度不够,在教学中,知识传授没有基本的体系,教育主要是从考试入手,历史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互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合理的见解,即使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一致,教师也不应该激烈的给与否定,要将自己与学生的想法相互融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疑问的精神,在教学中,需要给与学生敢于设疑的勇气。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权威的疑问进行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看看这种理论是否科学与合理,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净胜,引导学生使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快乐,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重要动力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由的讨论,大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与探究,探讨出一些自己的内心心得,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与思维习惯,终身受用的学习品质。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有一种历史地图的概念,借用地图的形式,对历史上的事件与现象进行准确的表达,这种表述形式直观、形象、生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工具。在历史地图中,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等等。在历史地图的学习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多,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比较联系能力。

以史为鉴,促进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特别是涉及近代历史的问题,要联系中外历史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纵横比较的能力。在教学中,需要多多的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升到新的台阶。例如,在学习17到18实际英国、法国与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思想上也得到了解放。

(四)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的融合入。促进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的融合,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学需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社会的实践出发,从历史教学的实际任务出发,紧密的与现实的社会出发,促进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要做到能够关注将历史的观点适用于当前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入社会,走入现实,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的值得探究与实践的知识,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在教师中以史为鉴,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秀峰 单位:福清龙西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均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创造力与想象力,随之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渐深入,同时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历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丰富其认识历史方法,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氛围,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锻炼其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等能力。为了满足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历史学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神秘性与趣味性,其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社会知识、生活经验、理性思考等,而上述要求借助研究性学习方式均可获得。此外,经调查发现,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于关注教材内容,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制约着学生竞争力、探究能力的培B,为了逆转这样的局面,教学中教师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必要的。

(二)可行性

在新课改指导下,高中历史教材重新编订,加入了课堂导入、历史纵横等,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增强了课本趣味性、丰富了历史信息,同时教材中的学史存疑、探究活动课等均降低了教学枯燥性,并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等均处于快速发展期,趋于成熟,其自主、独立意识日渐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客观性,此时,单纯的教师讲解难以满足其学习及需求,而研究性学习适应了其质疑与反思的成长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明确研究性学习切入点

1.立足学生现实生活

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联系实际。事实上,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从具体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现象。比如,在讲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地域的文化,是本土文化的载体,大部分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比如陕西的兵马俑,即墨的柳腔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当地文化遗产的研究活动,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收集资料、整体和总结资料等等,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融入研究式学习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比如,在学习一些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以《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思考美国制度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

(二)把握研究性学习策略

教师要巧妙设置思维的展开点,方便所有高中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要想顺利掌握知识的节点,教师最好站在过程或者方法的角度有效解决高中学生的各种问题。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构建和主动参与,如果没有这一基础,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最后只能是成为经验性的强制灌输,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教师也要在其思维中巧妙地设置展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维展开点主要具有实验中产生的研究点、论证时的冲突点、情景再现点、反思总结点等多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掌握这些节点,那么,学习方法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运用自我总结来牢记知识、诱思交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头脑,发散思维,转换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找出最优化的方法。将多名学生集中到一块,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会议的方式,紧紧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和事件进行自由的联想、假设、思考,并且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解释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在大脑中反复咀嚼自身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究,使其变得更加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思维的共振效应。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新课改需求,高中历史教学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相信,在各措施全面落实后,高中历史教学成效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许益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2,13(1):77-79.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批判思维;构建

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的调整对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批判性思维激发和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在这一教育思想的引导下,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知识学习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减小外界带入性观念产生的干扰,学习思考显得更加独立自主,在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个人的逻辑推断原则,这样的高中历史知识同化才算得上有效。那么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进而达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且加深学生们对历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呢?

一、开放性问题的引出,引导批判思维构建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清自己的引导地位,不要再以传统高中课堂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课堂教学上,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依赖情绪也得到控制。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态度都十分强势,给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妨碍,学生的知识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所接受的知识只是复制教师的个人理解,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知识记忆的过程纯粹是依靠死记硬背,不存在理解同化的过程。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了使得这种局面有所改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从这种陈旧的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例如笔者在进行关于封建时代打开国门接受世界贸易的历史内容教学时,就让学生对该行为作出讨论,权衡其中的利弊关系。问题一经提出,讲台底下讨论纷纷,在观点方面很明显的分成了两种思想:一部分同学认为,当时中国还处于封建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做好对外开放的思想准备,同时也不具备贸易对外的实力。的爆发也是因为国门打开而造成的惨剧,不利于国民经济和思想的发展,总体评价上弊大于利;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国门打开不仅对中国封建时期的贸易交流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当时民众的思想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丝绸之路、茶叶大国都是由于当时国门打开而出现并举世闻名的中国称号,就总体发展来看,利大于弊。围绕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对该问题的知识认知,在讨论交流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向笔者询问一些自己比较模糊的历史概念,这样以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得到了加强。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在讨论判别的过程中对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完善构建,从侧面促进了现代历史课程教学的完善。

二、弄清高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重点

自从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领域普及推广以后,历史教师们马上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上。但是据笔者所知,许多相关文献资料所强调的教学重点都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笔者看来未免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了。历史学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学科所阐述的知识内容不仅仅是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等因素的排列组合,而是要结合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事件思想境界和意义进行深刻的讨论研究。与自然学科不同的是,历史学科不能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证实,历史教材所叙述的各类事件由于时代间隔太过久远,因此语境和情境的重现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高中阶段历史知识的教授的重点应该放在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上,实现不迷信学术权威,并在独立、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去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在理解充分的基础上同化吸收,再在生活阅历和社会经历增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累积,培养他们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高效的学习习惯,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历史教师在知识课堂的构建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科的综合性,许多历史事件都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择方面,历史教师也要加强关注,像新航路的开辟发展分析,就涉及到了多学科的因素分析,然而许多历史教师在教授这一知识内容时,只是单纯的强调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而该项历史事件中既包含了科学技术条件的后备支撑,也有着宗教情绪的强烈驱动,期间,还有洋流、季风气候等地理知识的综合。所以笔者特意让学生在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知识总结,让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更为清晰、透彻。与此同时,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构建而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发作用,并且让学生学会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历史知识的学习,为其今后终身学习的思想和习惯培养做好基础准备。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任务十分艰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高中历史执教经验,就该教学改革内容的贯彻落实展开了如上分析,在笔者看来,高中历史教师要更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并遵循上述课堂整改原则,以积极主动的引导态度来对现代高中历史课堂进行整改,最终达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根本目的。笔者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任务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杨颖东:提倡批判性思维建设新型教学文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2)

[2]郭家勇: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7)

篇9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理解

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既有新旧观念、方法的冲突,又有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学科观念上要放弃旧有的观念,才能实现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要加深对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解。

1.打破传统历史理念的认识误区

高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关键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

新认识。中学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主要是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基础,具体说是为高考历史打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历史教材越编越厚,历史知识越讲越深,历史考试越来越难。学生是越背越烦,越考越怵,历史学习兴趣从初中到高中呈递减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清楚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定位,明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到底是在为什么打基础。

2.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价值

历史知识是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最起码的历史常识,如“炎黄子孙”、“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四面楚歌”,还有长城、故宫、天坛、北京人遗址等,都应该有所了解。

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既包括鉴往知来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智慧。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学习历史要注重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进步的经验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文艺无所不包,历史教科书所撷取的是其中的精华。治国安邦的道理、军事外交的谋略、科技发明的创见、思想观点的深刻、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及个人成就的历程,无不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

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历史学科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前苏联著名教学专家莱纳对历史思维的定义是“历史科学范畴内的创造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关于历史思维的独特性,我认为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首先是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历史上一些重要决策和改革,总要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是联系性,包括时序的、空间的、因果的。这些联系有双向的,也有多向的。搞清这些联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才能构建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再就是“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历史认识必须以客观的历史材料为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立论,可以向“权威”的观点质疑。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我认为,历史学习,追求的主要不是结论,而是得出历史判断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的教科书要尽可能地少写现成的结论,就是写结论也应以介绍观点的方式为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依据材料去得出认识。

科学史观主要是指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地认识和阐释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这是指导我们研究历史的思想方法,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决定历史进步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观点;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等等。科学史观的养成必须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来训练。如西欧的殖民问题,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然后再用今天的眼光从历史进程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就会有多方面的认识。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它的设问是在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篇10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近几年,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观念正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教学理念下,教育教学的弊端被广大教师所认知,本着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内心深处普遍认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针对传统的教学弊端提出的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高中生长足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根本上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中生自主成长和进步。不仅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需要教材和教学管理及教学实践更新。这几年高中历史教材已经进行了深入改变,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育教学时深有感触。要想驾驭好这门课程,教师必须采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教学,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与新教材不相适应了。促使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要求我们主动进行教学改革更新。

近几年参加的教育教学改革培训中,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变化,高中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要提高,高中生的主体地位也在慢慢被唤醒。历史教师对历史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分析后会发现,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片面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对这方面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中容易忽视引导高中生对问题进行必要整理

尤其是高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培养高中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整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高中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高中生只有具有这样的意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才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高中生进行探究和知识学习的必要前提,高中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需要培养高中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手段吸引高中生参与到教学中,让高中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高中生的问题意识。经过近几年教学实践,我们已经能引导高中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其中好多教师不注意引导高中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整理,使高中生在问题学习中不能及时固化知识,使有些教师常常抱怨高中生不会提问题,甚至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导致高中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浪费高中生课堂上的时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是不利。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教学中不仅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指导高中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整理,让高中生在整理中学会提出有价值和高质量的问题。不仅有利于高中生思维发展,更有利于高中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有效性提高。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容易忽略高中生手脑协调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是高中生和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问题探究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互动活动中,高中生手脑应有机结合。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发展高中生的思维,更要培养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高中生手脑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实现高中生全面发展。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不能顾此失彼,必须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协调发展。可是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强调让高中生动手记录,而忽视高中生思维能力培养,往往导致高中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协调发展,出现不均衡发展结果。这样的情况不仅制约高中生学习成绩进步,更制约高中生能力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学很不利。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高中生动手能力培养,更要重视高中生思维能力培养,努力实现高中生手脑协调发展。需要教师重视高中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协调培养。教学中不仅让他们动手实践,更组织高中生动手实践前先动脑猜想、预测,学习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本质,才能更有效地培养高中生的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