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性质

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 J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9)02-0036-04

艺术设计学是不是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如果是,那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对于这个问题,自1970年代末以来,我国广大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师从工作实践和研究需要出发,不断探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高校工艺美术各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增设“设计艺术学”,本科用“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二级学科名称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标志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然而,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却众说纷纭,这直接影响到艺术设计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艺术设计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具有复合结构的多层次、综合性学科,它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艺术设计学具有历史性、前瞻性和未来性,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而演进,随着教育实践的前进而不断革新。艺术设计学的核心层面有三个:理论的层面、实践的层面和发展的层面。因此,“艺术设计学”包括“理论的艺术设计学”“实践的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艺术设计学”,三者统一构成艺术设计学的整体。

一、艺术设计学的理论性

艺术设计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艺术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其行为一经产生,对它的研究和理性思考实际上也就开始了。这些已经产生和将持续不断产生的理论,无非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出一整套逻辑体系,并用这套体系来阐释和说明这些现象。张道一教授曾将艺术理论分为三个层次:技法性理论(技法的归纳和系统化)、创造性理论(创造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原理性理论(共性和规律的总结和提炼)。这三个层次逐渐升高递进,技法性理论有待于升华为创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尹定邦教授认为:设计学不止于研究性质理论,还要研究规律理论和关系理论。设计的规律理论指设计的性质理论在时间、空间、环境、条件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之中所呈现的规律。首先是设计的诞生、成长、成熟和变异的生命周期描述理论,其次是不同设计之间的平行、交织、矛盾、斗争、推陈出新和继承借鉴理论,再次是设计与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管理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作用的理论。关系理论首先是设计与人的关系,主要有生理关系、心理关系、行为关系、经济关系等;其次是设计与人的集团的关系,主要有交换关系、占用关系、服从关系、服务关系、竞争关系等;再者是设计与实施的关系,生产实施、运输实施、储运实施、传播实施、销售实施等。这些方面是设计批评的用武之地,不但可进行评判性批评,还可以进行创造性批评;不但可进行经验性批评,还可以进行理论性批评。进而,对关系批评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又形成了设计关系学,如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接受美学、设计营销学、设计工艺学、设计工程学、设计文化学等分支科目。

艺术设计学的主题内容是艺术设计本体,但对其定义和学科属性的阐述一直以来都不确切,国际上“Design”的含义也时时在发展,莫衷一是,但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形式属性――兼用感性和理性去解决人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什么是“设计”?广义指为完成某一项工作所做的计划和准备。在美术领域,“设计”指利用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构成方式,使预定的整体形象得以实现的行为,要求在追求对象完美造型实现的同时,也包括对于对象功能的实现。产品的设计首先指的是怎样处理准备制成成品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设计通常受到四种因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上各部件的紧密配合;整体形态对于观赏者、使用者或受影响者所产生的效果。对“设计”进一步阐释,应将广义的“设计”即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的设想、筹划、安排、布置,与狭义的“设计”即人们从事某种特定的物质创造活动而进行的构思和规划区别开来;而狭义的“设计”,还应将工程技术的设计与艺术的设计区别开来。艺术的设计特别意味着在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活动中诸多视觉造型因素的配置,也更强调设计对象的功能性和先进科技手段的利用。艺术设计家的工作既是精神生产劳动,又是物质生产劳动;艺术设计作品既是强调功能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艺术设计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形态因素、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艺术设计语言和信息传递系统,各种门类艺术设计不同的审美特征、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等,形成艺术设计学疆界的不断扩展:艺术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艺术设计的心理学研究,艺术设计管理方法,艺术设计学研究对艺术设计的欣赏和批评,艺术设计评判的性质、作用和标准,艺术设计学的现状、发展和未来趋势,艺术设计的起源、发展、继承和革新,各民族地域艺术设计的相互影响等,共同形成艺术设计学的完整体系。

艺术设计学是一个成长中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理论因为资历浅而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待探讨的领域还有很多,如艺术设计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关系,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可行性指导思想和艺术融合技术的规律,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可靠性预测与把握等。社会高度信息化促使艺术设计学同其他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社会学、环境工程学、心理学、系统工程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未来学等领域正在并将继续对艺术设计学产生影响,这就大大拓展了艺术设计学的研究领域及学术深度。艺术设计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条件和多学科协作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及更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艺术设计学的实践性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它表现为一种有目的的实施过程和操作过程。艺术设计学理论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是空谈。因此,艺术设计学不能仅仅被当做一种意识形态来研究,艺术设计学所关注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它的指导性原理,而在于艺术设计学应用过程的实现。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历史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更新调整,如经历工业化时代、后工业时代及信息社会,艺术设计学所面临的问题各有区别,价值观及方法论引领着艺术设计学原则导向,甚至市场的需求关系也在左右着艺术设计学教育体系、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和课程定位。实践性构成了艺术设计学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艺术设计教育对于引导和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强调“艺术”和强调“技术”两种教学模式。20世纪前期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一批设计家和艺术家及建筑师的教学思想和活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将现代主义设计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包豪斯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艺术流派,那么乌尔姆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技术流派。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力图摆脱包豪斯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模式,更强调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乌尔姆》杂志1962年第6期发表文章宣称:“乌尔姆学校主张,艺术设计应当被看做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理解为某种救世的政治活动;它主张应当适应竞争经济的要求,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归结为商业的刺激剂;它承认艺术设计是工艺学过程的工具,但是反对把它理解为自在的科学目的和工艺学目的;它主张在艺术设计的某些领域存在着艺术,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完全当成艺术的替代品;它主张可以把艺术设计评价为对重商社会的抗议,但也反对这样的信念:仅仅通过改变社会的消费品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乌尔姆要求适应工业自动化和技术专门化的时代要求,将最新的科技成就传授给学生,培养有能力从事技术复杂的产品设计的艺术设计人才。学校教学注重系统论的理念,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强各类设计对象的联系。乌尔姆与德国布劳恩家用电器公司长期合作,将功能主义设计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形成了理性设计风格的经典象征,在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也是一所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校,它创建于1850年代,1899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设了工业艺术专业。近年来,学院设立了生产艺术设计系、交互艺术设计系、造型艺术系和人文科学系。生产艺术设计系是全校的核心,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交通工具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管理、建筑和室内装饰、家具设计、陶瓷玻璃、贵金属和珠宝首饰加工、织物和服装设计等专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既不同于包豪斯学院,也不同于乌尔姆学校,而是较好地处理了艺术设计与艺术、艺术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表明:造型艺术是艺术设计不可替代的基础,高水平的艺术设计学校不可能脱离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艺术设计又必须注重与技术的关系,重视艺术设计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时尚作用;艺术设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使艺术设计的活动领域更加广阔,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0世纪后期,西方艺术设计呈现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存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多元景象,流派纷呈、面貌各异,处在极度的商业需求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双重挤压下,仍有不少国家的艺术设计依然努力保持独立的品格,南欧的优雅设计,北欧的质朴设计,东亚的精细设计,对于面临全球化语境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近年来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并开展着关于艺术设计学实质性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了许多共识: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具体到艺术设计学课程中的内容,表现为一系列带有应用方法原理和技术性质的课题:从宏观方面讲,有艺术设计学教育体系的建构方案;从中观方面讲,有对艺术设计学学科门类学术定位的思考;从微观方面讲,以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诸如如何建立数字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掌握数字化设计语言的尝试等,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有情景教学、现场观摩演示、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目标教学、合作教学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当代全球化状态下以创新的理念指导艺术设计教育活动的具体应用。通过它们,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便生动地展现出来。因此,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知设计对象,也促使其科学地思考;艺术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科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知识丰富他们的才智。

三、艺术设计的发展性

艺术设计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并且以其超前的判断力开拓和引领大众的生活方式。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时代性和未来性决定了它的结构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首先是发展上的一体化。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中创意产业的一部分,鉴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相互关系越来越显示出融合、整合的趋势,艺术设计既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要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它采用现代工艺手法推进生产力结构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持续改善和提高。

其次是视野上的全球化。如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贸易逐渐一体化,文化互动更加密切,世界已成为一个共生的整体,无论是“西方中心论”还是“东方中心论”都是狭隘的。全球化为所有国家与民族提供了交流思想、展开对话、沟通观念、缩小分歧的平台,为不同文明和信仰之间的包容提供了良好契机。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运用视觉语言传达信息,既要有共通的国际风格,也要保持地域特色个性,多元并存,丰富多彩,可跨越文化界限。

再次是旨归上的人本化。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在于通过人的消费能力、审美能力、发展能力的提升,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艺术设计发展的根本在于人的发展。一方面,艺术设计要着眼于人,从人的需要的全面性来提高自身;另一方面,艺术设计需要以自身的努力来满足人的全面性,促进人的提高。从方法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要综合运用多维的方式、先进的技术、多元的手法,避免形式上的简单生硬、呆板粗暴,以调和科技与人性的冲突,召唤感情的力量,实现情理交融。

艺术设计学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也是发展的;既是基础性的,又是应用性的,更是开拓性的。对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脱离理论的实践,或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难以成立的。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实用性特质,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确信,由理论的艺术设计学、实践的艺术设计学和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统一建构起来的革新的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充满蓬勃生机的艺术设计学。

[参 考 文 献]

[1] 胡寅生.教育学是一门什么学问――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究与争论[M].课程・教材・教法,2008(1):6.

[2]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姚民义(1968―),男,河南省许昌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作者已有相关成果]

[1] 姚民义.先秦时期工艺设计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照应[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

[2] 姚民义.家具设计“表”述[J].家具,2007(4):25.

[相关主题文献]

[1] 陶昌平.论艺术设计之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24.

篇2

关键词:情感 期望效应 章头图 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意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更应该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下面,我仅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一点拙见,望专家与同仁予以指正。

一、用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田,拉近与之心灵的距离,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只有了解了他们有何兴趣爱好,有何特长及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我们才能针对其特性“投其所好”,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情感上让学生先“亲其师”,然后再“对症下药”,授以知。步步深入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班内有一生,性格孤僻、自卑、内向,没有一点学习的热情,干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趣来。通过多次交流谈心,了解得知。他父亲年龄偏大,体力不支,农活一蹋糊涂,生活拮据。母亲是云南人,因不堪其苦,外出打工至今未回。母爱的缺失,生活的困苦这是造成该生性格孤僻自卑内向的原因。经过接触发现,该生很爱自己的父亲,我便由此切入,爱父亲,就要报答父亲。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亲是最好的方法。即使取得不了好成绩,点滴进步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报答。他开朗了些,课外活动中也出现了他的影子,课堂中也敢举手发言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他提出表扬,激发他更高的学习热情。在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自信,坚定。在考试时,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他的眼睛里我又看到了激动,欣喜。

二、用期望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心理情绪有重大影响。教师的期望可以促使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互动。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级中的普通学生“鉴定”为“神童”时,教师就真的以为这些学生是神童,坚信这些学生就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从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教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语言情绪和行为在无形之中暗暗传递给了学生,言行中饱含着信仰与期待,学生便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受到激励,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更加倍地努力学习。

“学生都能学好”,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例如,XXX期中考了45分,期末考了50分,作为教师要看到该生有5分的进步,应鼓励学生“这次进步虽然只有5分,不很大,但是相信你,下一次会更进步,继续努力加油”,同时把信任期待的目光投向该生。用饱含激励的话语去挖掘他的潜能。可把学生“亲其师”的情感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引发出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潜质得以发挥。

三、用好章头图,提高学习兴趣

教材的每一章前面都有一幅图文并茂的章头图,它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即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总结,也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全章节的学习中起导人新课,突出重点、难点的作用。观看章头图,阅读题的内容,能使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每章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每章的章头图,使学生对本章的学习内容知识点,在心中做到有数,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体会。根据交流情况,再做进一步的引导总结性的概括。例如,七年级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章头图讲述了不等式在进旅游景点购买门票的例子。是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引入新的课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教学时,让学生阅读,互相交流,讨论解决该问题。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认识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章的教学活动中,我能感受到,学生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了。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班有39人,要买门票的话,按两种方式买,先买30张。再买9张,比较合算;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先――看到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学得如此生动有趣。我不禁窃喜,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潘思廷”为你整理了这篇科学技术局预算执行审计的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区审计局:

根据《关于审计秀洲区科学技术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等的通知》(秀洲审通〔2020〕3号),区审计局派出审计组于2020年4月13日起对秀洲区科学技术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针对《嘉兴市秀洲区科学技术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秀洲审报〔2020〕2号)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部分项目执行率偏低”的整改情况

针对《审计报告》中“区科技局2019年‘海外孵化器补助’、‘科技资金四项经费’、‘科技工作经费’等专项资金年度执行率较低”的问题。

海外孵化器补助在2020年科技局第一批科发资金拨付中,该笔经费已拨付到位。另外,区科技局加强与业务科室沟通对接,每月通报执行进度,确保预算执行率。

二、关于创新券问题的整改情况

篇4

一、教师应注重的提问技巧

1.要坚持目的性原则:课堂上任何提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大体上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了解和诊断学生学习情况为目的而设计的提问。二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提问。

2.要坚持启发性原则:课堂提问必须赋有启发性,不仅要使学生能答出什么,还应该能使学生讲出为什么,进而还能够提出和答出自己的见解,切忌什么都问。

3.要坚持针对性原则:课堂提问是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做到有的放失,提的问题要难易适中,由浅入深。要特别顾及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4.要坚持趣味性原则: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要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愉快和有趣。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捉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5.要坚持难度适宜原则: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要避免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也不可太难。只有适当的难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要求。

6.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一节课的提问系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服务于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因此,设计提问要有全局观点,问题的设计要合理,要围绕中心问题,使各种提问相辅相成,环环相扣,配套贯通。

7.要坚持主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一般形式

1.设问。特点是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自问自答,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造成学生的悬念感。设问常常用于复习与引入新课,复习中的设问一般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多项思维能力,以力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引入新课的设问,它的作用就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

2.追问。就是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的,不断的追问学生,追问的口气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比较短,能够创设热烈的气氛。

3.互问。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互问也可在局部进行,但是教师要限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起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展开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的话。

4.反问。从反面把问题倒过来提出,让学生利用事物问相辅相成的矛盾关系,以反推正,特点是以反推正扩大信息反差,构成矛盾情景,它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能把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提出来,以便赢取注意。

5.直问。这是最常用的提问方式,即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某种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比如就某一个问题而明确的提问。

三、课堂提问中对老师的要求

1.态度友好从容。教师应该以愉快的、友好的、从容的、谈话式的态度来进行课堂提问,使学生在轻松的、自由的、和谐的气氛中主动积极的思考和回答问题,表情不要太严肃,不要含有拷问的语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老师要善于补充,提出一些起引导作用的问题。

2.面向全班同学。课堂提问应该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不能为了教学顺利只提问程度好的学生,应该是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思考活动中。

3.控制好时限,准备好问题。一节课时间有限,大部分提问应该以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为主,小部分问题可以临场发挥,具体要求是①问题要扣紧主次,要求十分明确。②事先对学生可能会答应要做估计,并想好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到教师所要讲的问题上。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产生偏离时,可以留在课后解答,防止节外生枝。④难度大的问题可以找程度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属于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学习可以侧重提问一般学生。

篇5

数学课堂中讨论的组织,要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针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相准契机,因势利导。唯有如此,才能使讨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入新课时的激趣式讨论

一段通俗易懂、承前启后的导语能唤起学生求知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辅之以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注意,进而展开讨论,导入新课,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出示圆柱体饭盒、内夹层与饭盒盖;高压锅、锅盖与锅盖内胶带密封圈,以此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圆柱体物品之间的配套,在设计与制作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这样,课一开始即组织讨论,迅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导入新课时的讨论,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而重在激趣,重在发现“疑点”,并顺着“疑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而又热情高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二、突破难点时的释疑式讨论

数学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用讨论。在难点的教学中,尤其是揭示知识本质处,要设疑问难,把学生置身于疑难中,再组织讨论。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计算4300÷200,学生列出一般算法和简便算法后,余数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1,一种是100。学生疑虑顿生,于是,讨论由此展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哪一种答案正确?通过讨论,学生寻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悟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但余数也随之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因此,记数时要注意把余数还原。这样,通过讨论,疑惑得到释解,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澄清混淆时的比较式讨论

有些数学概念易于混淆,需要字斟句酌。教学时,我们可把新旧概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抽取出来,组织讨论,区分本质,加深印象。如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学生往对“质数”和“互质数”混淆不清,此时,可以适时地展开比较式讨论:(1)区分“质数”、“互质数”的关键字眼是什么?(2)从个数上来看,“质数”和“互质数”有何区别?(3)“互质数”中的两个数都是质数?都不是质数,对吗?请举例说明。通过比较讨论,学生明确了“质数”和“互质数”的区别与联系,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对两个概念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和深刻了。

四、发现规律时的探究式讨论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众多的公式、法则、定律是教学的重点。传统的传授式教法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效果不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规律,而探究式讨论不失为有效的办法。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观察、比较相等的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探究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对此,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讨论:(1)从左往右看,■怎么转化成■? 又怎么转化成■?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数大小怎样?(2)从右往左看,■、■各用什么样的方法转化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用文字该怎么表达?(3)从上面的分析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4)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为什么?如■=■=■;■=■=■。

通过讨论,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参与、主动探究、逐步概括,从而发现规律,得出性质。

五、开拓思路时的发散式讨论

在学完新课后的巩固提高练习中,适当地组织发散性讨论,让学生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既可以给教师提供多向反馈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启迪,拓宽思路,培养其多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出示如下模拟实践题;学校长方形后操场长20米,宽10米,准备种植绿草,并在其中铺设宽为2米的纵横交叉的两条水泥过道,请问,建造这块绿地,需购买草皮多少平方米?题目出示后,组织讨论:你能列出几种计算方法:哪种最简便?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提交如下方案:

方法一:20×10-(2×20+2×10-2×2)=144(平方米)

方法二:(10-1)×(5-1)×4=144(平方米)

方法三:(20-2)×(10-2)=144(平方米)

篇6

为改变教学现状,游戏化教学被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游戏化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是否可行?文中就从中职学校的可行性游戏化教学的相关性调查、中职游戏化教学特点和优势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同行和关注游戏化教学的一线教师一些参考。

一、何为“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以教学为目的,教师借鉴游戏功能中的设疑、闯关、挑战、自由自主等设计理念,将教学的内容与游戏进行整合后,在学习者的游戏环节中,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下,从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落实教学目标和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牛玉霞在她的硕士文章中,定义“游戏化教学”为依据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将教学目标隐含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要学习的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使学习者在轻松,毫无思想负担的情绪下,从兴趣中掌握知识、提升实操能力和个人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践,信息技术课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深入人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游戏化学习、快乐学习、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寓教于乐这个古老的命题再次被教育界所重视,游戏化教学开始在各个学科、各个年段的教学应用中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

二、对于游戏,学生态度如何

在开始本课题的研究之前,曾经尝试过将游戏化元素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践游戏化教学。从教学的课堂活动氛围看,对于同一教材的学生而言,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教学明显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要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而且学生彼此之间愿意交流,主动合作。在课堂学习中,接受能力强,操作快的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喜欢去帮助不会做或操作遇到问题的学生。而在平时的常规课中,学习提不起劲,经常趴在桌上睡大觉的学生,尽然也开始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操作着教师下发的任务,这是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新气象!因此,为了解游戏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开展确实可行,对学生进行了游戏化教学的相关性问题的调查。

1.学生玩游戏情况

从一项学生玩游戏情况调查,表明92.8%的学生是经常或偶尔玩游戏的;仅7.2%的学生表示从不玩游戏,在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女生。

在你使用电脑经常干什么的一项多项选择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8%的学生都喜欢使用电脑玩游戏,其次有86%的学生利用电脑与同学聊天以及95%的学生利用电脑下载音乐、电影图片、软件等。

2.学生喜欢何种类型的游戏

在你通常喜欢哪类游戏的调查中,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玩枪战类游戏,而益智类和闯关晋级类的游戏,女生就明显高于男生,但对于角色扮演类的游戏,男女生比例都较高,合计占了全部人数的30.95%。3.课堂游戏化,学生感想如何?

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不难分析,可以得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学习知识的话,86.9%的学生表示会觉得很新鲜,很好玩或会觉得非常感兴趣,对此项措施表示非常赞同,仅5.71%的学生表示会影响他(她)的学习,有可能让他(她)分心。

从以上几项调查中,表明学生对游戏具有极大的兴趣,而且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沉迷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兴趣,班级情况,投其所好,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教学游戏化,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新认识。

三、中职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

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技能性、实践性更重于理论性的教育,属于一种应用性教育,不能与社会实践脱节。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往往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或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发生的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实例为基础挖掘资源、开发课程,展开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往往都是模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生活,将真实的生活问题虚拟化。因其真实存在于学生周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职业后,也可能会碰到,有些甚至真实的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特别真切,相对于理论性的学习,中职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学习。

篇7

关键词:三自主 课程改革

1 概述

“三自主”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是源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纲要》(简称《纲要》),其主要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但“三自主”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要求较高,教师的技能与授课能力的强弱,各个高校对体育的投入是能否实现该改革的先决条件。2012年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批准了我们课题组《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三自主体育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组根据我院基础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论证我院实施“三自主”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2 “三自主”课程改革的基础与要求

三自主体育教学要求学生能自主选择体育授课教师、自主选择授课时间、自主选择授课内容,这无疑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为养成终身体育观打好技术基础。但这对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材、教学管理等要求更高,要求体育师资专长突出、门类齐全,学生活动场地面积较大、器材供应充足,教学管理更加严格。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授课能力要能保证学生的需求,不但传统的大项需要充足的师资资源,有些小项目,比如:小球、搏击操、健美等都要有能力教授学生;学校的场地器材也要配备齐全,品种、数量、质量都要能够满足。只有器材、场地、师资、管理等落实到位,才能有效的开展“三自主”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活动才能显现实效。

3 我院“三自主”课程改革的保障条件

3.1 师资状况分析

我院体育教学现有26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中副教授10人,讲师11人,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24人,专项技术与主要特长分布均匀,涉及的运动项目较广,主要有羽毛球、篮球、健美操、足球、排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田径、体操、搏击操等项目(表一),其中大部分教师能承担三项以上的特长教学任务。所以我院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师资条件能保证开展“三自主”体育课程改革。

3.2 体育硬件设施

我院体育设施齐全,2006年我院投资5600多万元建成了体育运动中心,其中包括1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400米塑胶田径场、24000平方米的体育馆一座、3200多平方米的游泳馆一座,其中标准足球场一块、室内塑胶地面羽毛球场地6块、室内乒乓球房、健美操房一间、跆拳道馆一间、室内篮球场三块、室外篮球场16块(面积7200平方米)、排球场地8块(3000平方米),乒乓球台16张(占地760平方米),总面积达到49160平方米。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项目,我院的体育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完全有能力开展“三自主”体育教学。

4 我院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课题组在2012年5月对我院学生进行了学生愿意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较为广泛,我们随机抽取了400名学生进行调查,根据我们从学生处了解的情况,我院学生男女比例差距较大,比例约为1:7,所以调查对象男生50人,女生350人。调查发现我院运动爱好较为集中,性别特征也较为明显(表二),女生主要集中在羽毛球、健美操、游泳、搏击操等项目上,男生主要集中在游泳、足球、篮球、武术、乒乓球等项目上。

5 结论

根据我院体育师资现状调查可以发现,我院教师的专项特长与我院学生锻炼意向有高度重合性,学生选择较多的羽毛球、游泳、健美操等项目,我院体育教师当中有这几项特长的教师也居多。我院体育场馆面积大,功能齐全,场地器材供应充足。所以,基于我院师资力量、场地器材投入、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调查得出的结论,我院有条件进行三自主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育部,2002-8.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概念及定理进一步深层次地内化,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要重视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方法,从凸显练习设计的实效性作为出发点,全面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要施以多种不同的数学练习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达到调控学生数学练习的目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一、重视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方法,凸显数学练习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都是从浅到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做到有效地设计练习,转变以往陈旧落后的练习观念,关注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从小学生的目前现状着眼,以“有效”作为重点,让小学生数学学习既牢固又愉悦,真真正正地达到“减负效应”。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一节数学课,练习能否真正有效,必将是一节数学课的亮点。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全方位考虑练习的方式,把握数学练习的详细内容,掌握好数学练习的分量,全面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1.数学新课的练习设计方式

数学新课以新知传授为主,但在开课之前却需要做一些铺垫性的练习,其主要目的是为新课导入而铺垫的。这样的练习设计应将重点放在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使数学知识能够达到正确合理地迁移。

数学新课之后便是对新知进行的巩固性练习环节,它是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例如,学完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以下练习:

(1)基本题。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8分米,宽是12分米,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面积。

(2)变式题。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120平方米,长是15米,宽多少米?

2.数学练习课的练习设计方式

数学练习课的目的以练习作为重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1)巩固练习。这种练习方式的目的主要是以巩固数学新知作为出发点,它是新课的加固与延伸。

(2)变式练习。这种练习模式是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变换不同的模式,揭示数学的本质。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表达形式的改变、叙述方式的改变及图形位置的改变。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模式是依据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将数学新旧知识有机地组合到一起而进行的练习。综合性练习给学生呈现的是整体性,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数学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方式

复习课的练习设计主要从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及整理着手,使学生的数学知识逐步达到规范化、条理化及系统化。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所要遵循的思想便是从总的复习目标出发,安排形式不同的模式进行练习。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模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练习的模式假如单一不变,学生定会有一种厌倦之感,因此,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模式,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针对性练习

此种练习模式是针对数学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而设计的一种练习形式,有利于学生攻克难点,逐步深化。

2.判断性练习

此种练习模式是从学生认知环节着手,检测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能力。

3.操作性练习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练习形式,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在他们自身的动手操作中理解巩固数学知识。

4.对比性练习

采用此种练习模式可以使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区分,防止学生数学思维定势产生的负面效应。

三、及时对数学课堂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与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练习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练习形式的特点,争取使各种练习模式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讲究练习的质与量,不管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要根据练习的内容确定练习的形式。另外,练习时必须格外注重一点,即及时地对课堂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与反馈,教师努力做到数学作业当堂完成、随堂批阅、进行订正、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练习不是一节数学课的“插曲”,而是这节数学课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是一节数学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深入探究数学新知识、掌握数学新技能、培养锻炼小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与情感、促进小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巩固与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 基础课教学 合理 整合 实践性教学 启发式情景教学法

现代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技术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时机。职业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而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容易忽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操作性的能力,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来适应本岗位,这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于是高等职业院校顺应着就业市场的要求,发展成熟起来。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设计、建筑、服务等社会第一线职业的技术人才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专业是为了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的,特别是随着艺术设计这一学科迅速地成长壮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提高到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把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教学观作为基线贯穿始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和创新意识。

高职艺术设计类的课程设置是为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所有的课程要结合到专业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上去。我们首先看一下高职学生的艺术素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的艺术类考生绘画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还是非艺考类学生,艺术设计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那么入校对这些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培养应放在首位,接着才应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有素描(设计素描)、色彩(设计色彩)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多种课程。这些绘画基础课程的开设是学好该专业课的前提;另外,基础课程的扎实牢固程度也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打下基础;那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人们对“艺术设计”这个新兴专业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以及学校性质和基础不同,导致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差异很大。但是作为奠基石作用的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是不可动摇的。根据笔者对学生入校情况的分析,我们在基础课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具体的专业与实际需要进行科学、有机的安排。

历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的情况,第一学年的教学安排几乎都是专业基础课,即以素描,色彩、构成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按照艺术类专业的分类而有重点性、选择性的安排这些基础课程,则对今后的专业培养、人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室内装饰设计技术人才的专业,那么它在基础课程的安排选择上,就可以适当的把设计素描课程加重比例安排,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三维立体空间的想象能力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展览展示艺术设计专业同样对设计素描课程有着较高的需求,那么就可以开设基础课程的合班课,做到了资源共享;再如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安排则可以适当的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内容增加,而减少设计素描课程的课时,因为这个专业对素描的要求不高;平面设计专业是为广告公司、出版社等培养技术人才的专业,那么它对设计色彩课程的要求就会很高;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为设计素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该专业对这三门课程都要求有扎实的基础,可以适当的增加课时量,而减少其它公共课程的课时;

合理安排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教学体系。这样保证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关联,课程与课程之间有合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进入就业单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顺应了现代高职教育的目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对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给工作单位的印象是既不能,也不专,无奈之下,在由用人单位“回炉再炼”。 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心虚,那么无形中造成了人才浪费。这种现象就要求高职教育者们在初期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应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基础课教学从“信息传授型”转移到“能力培养型”,再过渡到“思维创新型”上来。

社会在高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案例的出现,决定了课程体系必须要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大市场。对现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是当今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要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上述第一点提到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应和专业性质、就业岗位相符合。在这一点上,笔者强调的是基础课程的内容应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选择该专业后,从初期就明确自己的岗位特点,明确胜任该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结构,还应让学生了解在工作中的细节和环节。这样逐渐的养成该职业的专业习惯,有利于今后的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和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有助于养成启发式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区别于普通文理科教学,摒弃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堂应该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从早期的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来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教师首先提取整堂课程的主题思想,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去寻找和主题思想相关的设计元素,从而解决造型的表现形式。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课堂上,讲到构成法则,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在室内的居室中,哪些陈设的摆放是运用了密集表现的构成形式,哪些运用了重复表现的构成形式。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并和自己的专业方向相挂钩,使整个教学过程包含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态度和认知。

再如在广告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中,教师可以把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即训练了学生对色彩的掌控,又复习了构成法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项目策划、实施、完成的工作程序,增加了学生对专业市场的了解,熟悉项目的各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的能力。该教学模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启发式情景教学方法来完成基础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职业人的目的。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教育需要给学生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还需进一步充实、提高,使之更上一个台阶。只有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才会培养出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徐良瑛.《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美术和设计教育发展》.艺术教育.2007(11)

篇10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学 评价机制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63-01

1 引言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仅仅是以学习成绩来评判,这样的评价机制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的社会生活环境,选择易于学生掌握的学习手段和方法,重视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开展数学观测、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着力营造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提高,为高中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是对高中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一种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养成和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 目的和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全面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施过程性评价的真正目的。对于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相对困难的。这样大部分的高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兴趣,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得学生培养一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应该让高中生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高中生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性目标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对高中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能力的发挥以及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进行了解。评价目标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由于评价内容和目标是多元综合的,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需要根据内容和目的的多样性实现多样化。过程性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根本的目的。因此,在具体的评价过程当中,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用来全面、有效的评价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达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 高中数学评价机制分析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提高学校升学率为目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尽管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许多的高中对于数学的教育仅仅重视最后的考试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在这样的评价机制背景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应对考试的能力,这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标准对于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这样往往会导致考试考什么内容,学生就会学习什么内容,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性能力。有的时候,某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趣,这对于数学学习是完全不适合的。

4 课堂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检查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进行评价、作业评价、检测评价以及课堂评价等方面。在每节课正式开始前,教师或者教师安排指定的人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本和学习用具是否准备完好,是否对课程进行了复习和预习。对课堂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这个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在上课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学习中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他们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平时多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测,发现高中生没有掌握到位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以便及时复习补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愉悦。数学口头测试可以弥补当天所学知识点的不足,通过抽查学生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成绩,从而了解全班的状况,另外注意认真对待他们的学习意境和态度,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激励和督促。通过期中、期末测试对整个学期学习的综合检测,来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反馈。这样的反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好的把握和认识,便于作出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并制订下学期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更多的关注高中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尽量做到对知、情、意、行进行综合的评价。课堂上,高中数学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宽松、和谐、幽默、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构建好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多样式的信息采集维度。

5 结论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对于培养高中生养成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实施措施。本文的研究对于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

[1] 俞泰鸿.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过程性目标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2011,50(01)pp: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