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经济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经济学原理

篇1

1 管理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MBA 和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骨干课程。西方经济学至少已有200 多a 的历史,相比之下,管理经济学还十分年轻。世界上第一本《管理经济学》著作由美国经济学家JOEL DEAN (乔尔迪安或吉尔帝恩)写成于1951 年,在20 世纪80 年代由国外引进我国。本门课程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介绍了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经济学的性质、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生产决策分析、成本利润分析、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寡头博弈与企业的策略选择、定价实践、长期投资决策,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结合教学实践,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清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管理经济学的经济原理与方法主要来自于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而管理经济学类似于农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是把经济学理论应用于某一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交叉性的学科。作为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管理经济学可以视为微观经济学某些部分的应用,这些部分包括风险、需求、生产、成本、定价和市场结构等,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建立理性的决策思路,为经理人员的管理决策提供分析框架。管理经济学因为研究管理者如何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如何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等重大问题,而成为工商管理者和企业提高其自身价值的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经济学实际是管理者的经济学,也可称作企业经济学。

1.2 深化管理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新修改的教学计划要求在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改革。2013 年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将课程的理论学时由36 学时调整为32 学时, 修订了部分章节的内容设计和相应的课时安排。此次大纲修订,侧重于管理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结合。选用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外较权威的教材,其内容体系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管理经济学的基本体系,突出了时代要求和实际应用。具体讲授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选取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案例,以使学生提高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1.3 重视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管理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其应用性与实践性。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在讲授管理经济学理论时常常是纸上谈兵,并没有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真正的管理实践。随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深入,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加大改革的力度,具体思路可以分为两种模式进行:一是充分利用院里的综合实验室(ERP),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所学管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深入理解。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在企业管理决策的全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二是可以采取教学实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地走出去,走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通过接触管理实践,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管理经济学理论。

2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新世纪、新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转变培养目标以外,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增加一些加强基本素质、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目前学生存在的只会说不会做甚至既不会说也不会做的现象要引起高度警惕。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的教学方式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理解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些专业术语、公式、图形的集合,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厌烦,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真正体现管理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在阐述管理经济理论时, 最好辅之以典型案例,用实际的资料和经验来表明经济理论实际上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已被怎样应用;同时,引入案例又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管理经济理论通俗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企业的生产决策时,可以利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案例,去理解企业在生产时最优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如何实现的;另外,如果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是最优的,如何利用生产理论去减员增效。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于让学生准确把握理论实质、启迪思维、培养活学活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2.2 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目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程教学为主,教师讲的过多、过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必须当机立断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要提纲契领,解决基本问题,注重对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可以有以下模式:第一,在模拟教学中,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管理决策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熟悉企业管理实践的各环节,以及在每一阶段管理者管理决策的侧重点,最终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真正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第二,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理论时,适时提出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培养学生利用发散式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设置案例讨论环节,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篇2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3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篇3

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从学校直接走上讲台,其优点是经济理论扎实,但也存在若干弊端,比如:教学中偏重理论,案例较少;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对经济学前沿问题关注较少等。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推导感到头疼。因此,学习“宏观经济学”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理解困难

独立学院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于母校,其余的来自于学校招聘的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其授课的共同特点是以讲授经济理论为主,并且在经济理论的讲授中又以数学模型的假设、推导及经济图形的解释为主,较少介绍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社会现实联系较少,没有用经济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这门课没有用,更不会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

(二)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缺乏兴趣

独立学院自身缺乏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老教师,年轻教师迫于经济压力,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基本没有时间去关注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也基本没有时间参与省部级的课题研究,因此,在课堂讲授中自己的见解较少,讲授内容空洞。另外,“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宏观经济政策比较“高、大、上”,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基本采用的都是满堂灌的形式,故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商科类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以文科生为主,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大量的经济模型需要数学推导,大量的经济图形需要数学解释(例如“最大值、最小值、边际量、最优组合”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反应慢,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注意要点

宏观经济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GDP、经济增长与衰退、通货膨胀与失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利率、汇率变动等等宏观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每家企业的经济决策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理性判断。因此,如果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对经济政策进行分析,那么,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只要设计恰当,准备充分,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加入实践环节是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地区和行业相结合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诞生的,并且独立学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省内生源,学生毕业后也主要是服务于本省。因此,在设计“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时,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具体情况。例如,在讲授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时,笔者就让学生统计并比较兰州市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当中GDP的地位、甘肃省在全国31个省份中GDP的地位、人均GDP如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率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序等等。分析本省本地区GDP当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比重,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

(二)与经济热点、时事相结合

经济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每年的经济热点都不同。“宏观经济学”教学要结合经济热点和时事来介绍经济理论,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例如,2011年中期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因此在讲授通货膨胀与失业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查找2010—2013年的CPI指数,衡量一下2011年中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当时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提的对策与当时经济学家所提的对策进行比较,并让他们互相点评。今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政府对经济进行“点穴式”微调,因此,对经济增长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重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内外经济热点和时事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

“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这个时候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思维和分析方式,在分析问题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因此,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操作方案就非常必要了。所以,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并筛选想要的资料、如何在可行的范围进行调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等。例如,在设计《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一章的实践环节时,笔者给学生的题目是:2008年11月国务院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同时,我们对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指导方案:第一部分概述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的背景分析,主要描述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等;第二部分描述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内容,侧重阐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十项措施具体是什么;第三部分分析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际效果,例如“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至今五年多了,该计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有哪些弊端”等等。这个题目较大,学生可以选择十项措施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具体分析。应该注意的是,给出指导方案是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操作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按照这个步骤分析问题。如果仅仅给学生一个实践题目,没有指导方案,没有实践步骤,学生往往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结果就是实践方法各种各样,抓不住实践内容的重点,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讲座、辩论演讲等。课外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以外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组织形式包括课题研究、创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专题讨论是比较适合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对经济现象进行专题讨论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宏观经济学”每章的内容,为每一个章节设计一个或多个相关经济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按宿舍分),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给出1-2周的时间让学生收集资料或者进行调研,并形成研究报告(或列出主要观点和论据)。接着,在本章讲授结束后抽出1-2个课时让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问题进行陈述。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并制作PPT,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同时,可以设置两名评论员对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为了防止某些组员“搭便车”,可以采用组内学生匿名互评的方式确保所掌握情况的真实性。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各个小组在实践环节中的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专题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分析陈述。课后要求学生将修改过的专题研究报告作为平时作业交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时间、把握节奏,力争使整个活动紧张而充实。除了专题讨论之外,也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的理解。比如通过播放《大国崛起》美国篇,让学生贴切感受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方面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大批人员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农场主把牛奶白白的倒进河里等经济现象,使学生更直接的理解短期经济波动的特征,理解什么是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并感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的魔力,以及国家如何干预经济等。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每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各个学校应该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实践环节组织形式。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的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从被动、消极地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听课,而且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研究,既发散了思维,又扩展了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活泼生动。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模型的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更深的问题时,会在课下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尝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样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题讨论时,分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未必相同,每个人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各异,一个小组6-8位同学,在讨论问题时必然会有争论,说服其他同学同意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锻炼自我能力的过程。同时,研究问题时要进行分工,每个同学都要负责一部分,最后进行总结,因此,最终成果也一定是大家合作的产物。这样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结语

篇4

 

一、独立院校经管类经济法科目的特点

 

经济法作为管理学课程融合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知识,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征:

 

1.前沿性、经济法是伴随当代经济社会活动而产生与发展的学科,其具有鲜明的前沿性。经济法虽归为法律属性,但其有别于一般的法律观念与制度,甚至带有明显的时代性、颠覆性内容,是社会经济生活最前沿、最先锋的反映。

 

2.经济性、经济法是指一国内所有协调本国经济运行的法律的总称,其不仅具有传统法律的意志,还具有其他法律不具有的经济专业性——它不仅涉及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大经济类学科,还同竞争、垄断等经济概念密不可分,集中体现了一个阶段内经济学领域知识的发展程度。

 

3.政策性强、更新快。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管理经济的工具,体现出了明显的政府主导特点,它受制于一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地位,同一国的经济政策联系密切。此外,由于经济社会自身的周期性、发展性,经济法也随之具有了不断改良、不断变化的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一国的经济建设。

 

4.结构松散、体系庞大。经济法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章节众多、内容庞杂,知识跨度非常大如针对经济个体的公司法、针对行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针对产品的产品质量法等等。

 

二、独立院校经管类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内容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

 

独立院校经济法教学课时一般较少,大多为48课时。要想在如此紧凑的课时内教授完经济法中所有知识点难度较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对必要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适当取舍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然而,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低,相关法律知识的积累也较为匮乏,使得教师不能跳过一些基础性较强的知识,这更放大了经济法教学中有限课时与庞杂内容的矛盾。

 

2.经济法知识较为抽象,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

 

许多经济法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中的专业术语更是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条文时往往既不能联系以往所学知识,也不能联系到实际生活内容,这使得经济法的学习变得异常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兴趣,从而更加深了教师教学难度。

 

3.经济法教学体系杂乱,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

 

经济法作为法学体系中的部门法,其开设时间相对较晚,这直接导致了其教学体系的不成熟。尤其是在独立学院中,经济法的教材选择与确定更为困难。这是由于现阶段的经济法教材大多脱胎于法学专业教材,其理论性较强,不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教师选择这些教材,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生要么反映学理性知识过多,看不懂,要么反映教材过于简略,缺乏实际案例支撑。

 

4.教学实验、实践环节缺失,使学生所学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得到巩固

 

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然而,由于独立院校经济法课程设置相对紧凑,很难留有时间供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环节,这直接导致了其法律条文应用能力低下,难以理论联系实际。

 

三、独立院校经管类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1.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授课内容

 

教师要根据经管类不同专业对学生培养目标和未来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制定经济法教学计划,在经管类专业通用性经济法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特定专业的知识点倾向进行适当取舍。一般来讲,经管类所有专业都需要对民商法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教师可在这一部分安排4一6课时。而后,针对各专业的侧重选取几个相关部门法进行详细讲授。如会计专业重点讲授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及票据法,电子商务专业重点讲授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工业产权法,农林经济专业重点讲解合伙企业法、市场规制法等等。

 

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在经济法授课前,教师要提示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使他们能够从庞杂的内容中提炼出知识点,这不仅能够方便课堂内容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理解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授课中,教师要选择板书与多媒体相补充的模式,一边在多媒体投影上放映法律条文的相关案例,一边在黑板上提示和解释重点内容D这样不仅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够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创造条件。

 

3.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要在经济法教学计划中加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环节,如开展模拟法庭等。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寻知识,用学到的法律条文解决实际问题,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融人社会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一般来讲,教师可全权将“法庭”交予学生,让他们亲身经历从材料准备到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可以由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交予各分组适当的案例,陪同他们准备司法文书。

 

4.改革考核方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经济法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学考核的评判,教师要改编传统的知识点考核为主的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化的考核,使经济法考核体系由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一般来讲,教师可根据经管类专业的不同情况在期中安排一些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实践性较强的测验,并将测验成绩纳人到最后考核中,以此引导学生查漏补缺,为将来的全面学习夯实基础。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办公室;管理工作;经济学;效率

办公室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科研办公室主要负责的是科研方面的工作,人事部门的办公室主要负责的是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沟通工作,文员办公室处理的事务比较复杂,既包括处理文件,在特殊的情况下还要完成接待等工作。虽然办公室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人员管理的方法是大同小异的,而在很多单位中,办公室的工作效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管理方法不得当,针对现代办公室人员的特点,可以将经济学的原理引用到人员管理工作中,使对办公室人员的管理效果更好。

一、经济学原理与办公室工作的联系

最早提出“经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人,而当时的“经济”概念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概念不同,其本意为对家庭中的家庭成员进行管理,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这个本意之中看出人与经济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对于经济学的另一种理解是帮助个体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借助合理的手段对高价值的资源实施管理,从而产生更高的价值。办公室工作中最为主要的一项工作内容是协调性工作,协调的对象种类丰富,包括钱财、商品以及认,通过协调使各方面的的工作要素都可以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其所在的公司服务。在经济学原理的条件下,办公室管理工作需要提升决策工作的理性,使决策更加公正,在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的前提之下,还需要保证艺术性。

二、对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经济学说明

在经济学原理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对办公室管理工作做出如下说明:

1.理性人

经济学原理在构建理论体系时,一般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构建,理性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人在进行选择时并不会总是凭借理性进行选择,受到客观条件以及感性因素的影响,人做出的决定会存在冲动性,理性程度较低,但是理性人这种假设,只考虑人在理性的思考后作出的最为合理的选择,这个合理选择的根本依据是人的基本需求,能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对办公室人员进行管理时,可以借助理性人这一理论,来对一些办公室的不良情况进行解释,如一些特殊的事务会被孤立起来,没有一个办公室人员愿意主动完成,这些事务的特点是难度大,耗时长,回报较低,价值也不高,根据理性人的原理可以看出,处于对利益的考虑,人员更愿意去完成难度低同时回报高的工作,这也给办公室管理带去了难度。

2.稀缺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是各类管理工作存在的根本原因。如果物品是无限的,那么劳动就不再是必须的,人们就不需要做任何选择,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也都不会出现了。资源的稀缺性应用到办公室工作中,更具体的表现是,办公用品及设备各类经费的预算、甚至食堂供应的广受欢迎的菜品都是稀缺的。稀缺就有竞争,理性的经济主体会倾向选择最多、最优质的资源。

三、如何借助经济学原理来进行办公室管理

在对办公室事务的经济学原理应用有所了解后,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些管理问题的合理性,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以下两种途径进行解决:

1.实施合理分工

针对理性人的经济学心理,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对这种心理的存在表示认可,在安排事务时,要将不同难度的食物进行合理分配,一般难度较低的事务可以只安排某一个人员去做,在安排难度较高的事务时,上级人员可以让办公室人员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分工处理。同时,还要保证安排事务的公平性,避免出现某位员工总去做难度较高的工作,以免使员工出现心理不平衡,而后在工作中出现消极的心理,上级人员还可以通过改变工作目标,来对办公室人员实施激励,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激情。

2.统筹安排办公室资源

资源是稀缺的,就要从全局考虑,严格按照制度和流程办事。办公室既要维护制度和政策的权威性,又要做好制度和政策的解释工作。尤其是当资源稀缺到一定程度时,就更要注意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坚决杜绝想当然、随意性、开后门,在整个组织内树立起规则意识。对办公室工作人员而言,工作任务繁重时,时间也是稀缺的。制定工作计划和安排工作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各项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的机会成本,权衡比较成本优势,结合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变被动为主动。

四、结语

办公室人员处理的事务虽然因其职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其处理的事务一般具有这种特点,那就是琐碎性工作,办公室人员 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办公能力,有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办公机智,只有具有随机应变能力的办公人员才能在办公环节中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以及紧急性事件,在被动处理事务的条件下,办公人员需要提升处理事务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办公人员的办公质量,其上级管理任运必须要不断地进行管理模式创新,而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对办公相应的事务进行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而管理人员还可以将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运行原理添加到管理环节中,使管理工作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段绍斌. 办公室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 办公室业务. 2013(22) .

篇6

关键词:经济学 人力资源 管理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is a kind of investment behavior,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vide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because it is a long-term and system engineering, must according to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determine the good person talent management plan.

Key words: economic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的关系问题。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但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最大限度的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和回报预测,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以期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投资,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人才的依赖更大,就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投资,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部分员工的离职至少带来三大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着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造成一定时间段内的岗位人才空缺,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二是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产效率降低,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三是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带来严重威胁。

(二)管理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所相匹配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能得到提高,或者是员工未能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从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但可以从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指标的变化间接的反映出来。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行业的变化调整、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就会导致管理滞后乃至管理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管理的风险

零管理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管理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只是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管理。一些企业家往往将管理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支付其劳动报酬,而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的结构优化,这就造成一方面员工的岗位技能未能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直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员工的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管理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人才管理规划中存在的一个最普遍问题是盲目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实际工作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所谓的重培训轻管理是指企业管理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管理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管理项目时,希望通过一两次的管理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既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没有考虑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管理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些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不力

在管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管理时间的矛盾,管理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同时,由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管理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管理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管理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管理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目标明确是指要明确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管理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是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管理,从时间上来说是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管理,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项目;动态调控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管理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管理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管理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管理合同

确定好管理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管理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管理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管理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因员工流失后岗位空缺而导致工作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在实际工作,建立员工AB岗位制度,每个职位都设AB岗,在A岗位人员离开时,B岗位的可以及时补充上去,避免出现断档现象;同时还应加强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实现这种方式呢?在管理人员选拔任用过程中,公司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招聘等方法,变“缺位竞争”为“全员竞争”,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了“绿色通道”。对于考核过程中反映问题或投诉事件,各级管理者须强化快速反应意识,做好疏导、沟通、解释工作,尽量把矛盾、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升级并引起连锁反应。在制定干部KPI考核时,也将员工满意度、投诉事件作为对单位领导的考核软性指标.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性是企业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是否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管理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及时的更新和提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篇7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一门学科,是企业管理者必须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源管理起源到至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并且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大部分企业所认可,并且逐渐取代以往人事管理理念。现阶段,相关研究者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六个方面,人力资源的具体内容是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招聘、筛选、培训、薪资、福利等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全过程。实质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组织性和协调性的活动,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企业生产的预期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企业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达到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学科,劳动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起关键作用,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管理理论,因此,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劳动经济学领域,通常情况下,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被称为劳资关系,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被成为雇佣关系,劳资关系与雇佣关系本质相似,但是,研究的对象却有所差别。在劳动经济学中,研究的对象是指劳动力市场,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研究的对象是指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劳资关系是以市场进行调节的,并且不存在交易成本,主要是一种竞争关系,市场的竞争力越大,其资源分配效率越来越高,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对于雇佣关系,协调的对象是企业相关管理层,并且存在交易成本,主要是一种合作关系。在企业内部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程度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的程度越高,企业就会获得较好的业绩,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劳资关系与雇佣关系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是不可分离的,两者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调整和优化人力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三、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都在不断发展,生产条件也在不断完善,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发挥重要作用。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基本理论,标志人力资源体系正式形成,并且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好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到了20世纪末期,以往人事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是管理理念的模式、方法、内容,都逐渐倾向于人力资源管理。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以传统人事管理为基础,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现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中,“人”是企业运行的核心,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通过“人”企业为自身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充分利用“人”具有的价值,科学、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例如,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体现,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获得更多的收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管理水平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伴随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并且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摸索与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其能够逐渐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等。然而,现阶段,部分企业尚未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因此,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而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导致了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收益较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中,管理方式的不当主要体现在招聘与选拔人员方面,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收益,却不重视人员的招聘与选拔,进而造成工作量与工作人员不一致,不利于企业的平稳运行。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边际费用是指:在投入劳动力过程中所使用的工资,在一段时期内,企业投入的资本是不变的,然而,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企业会通过减少劳动力的方式,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以上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种劳动经济学理论,并且在企业建立的初期,只是依据管理者自身的经验招聘和选拔员工,而这则使得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数量不能与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而且,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仍旧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密切联系,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四、结语

篇8

我院开展国家骨干校建设重点专业教师国际化培训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企业员工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与现实操作性

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目标群体的历史演变

完善北京市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英国残疾人康复服务综述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校、企、师、生“四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经系服务社会、“服务助教”的探索

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研究

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经验对我国建设高职教育品牌的启示

管理创新的系统分析框架

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

环境保护存在的三个难题

“一三二四”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地坛在我”

北京市2011年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调整政策解答(三)

来稿须知

建立养老制度的自适应机制化老年风险为发展机遇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获“首都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

企业年金制度在内蒙古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对“十二五”期间有效治理分配不公的对策研究

昌平区劳动力市场运行调查研究

我国灵活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以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务员独立人格塑造

有关高技能人才问题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理想与现实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职院校构建学籍预警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谈高职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文阅读的引导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全球价值链下提升中国软件企业竞争力

构建高职电子政务专业实训技能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刍议

海棠花溪海棠开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解答

北京市教学名师——王建民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促进学院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在学院2009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聚焦《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新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调解仲裁法》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进与不足

完善我国失业统计体系的构想

中国工伤保险待遇30年比较分析

完善我国三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我国养老保险私有化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分配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演进

企业薪酬管理策略要点分析

实践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探索

关于职业学校师资教育培训市场取向的思考

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从三鹿奶粉事件谈危机公关的底线

对WNS型热水锅炉管板裂纹的分析及对策

高职学生篮球裁判能力的培养

对高职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以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为例

写给十八岁的女儿

阿尔及尔印象

北京市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政策解答

篇9

年月到月我在中国银行呼伦贝尔分行的为期周的实习。中国银行呼伦贝尔银行为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地市级分行。目前中国银行呼伦贝尔分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主要有:人民币、外币存款、贷款业务,人民币、外币结算业务、信用卡、银行卡业务,各种代收、代付、、代售业务以及其他金融业务。

中国银行呼伦贝尔为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地市级分行贝尔分行开办的人民币储蓄业务种类有:活期储蓄、整存整取、原创:零存整取、存本取息定期储蓄,通知存款、定活两便储蓄、教育储蓄。

外币储蓄业务:可存入货币为美元、日元、英镑、港币、欧元。存款账户分为外汇账户和外币现钞账户。

消费贷款业务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商铺按揭贷款、家居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储蓄存单小额质押贷款等。

中国银行呼伦贝尔分行还为您开办定期、活期一本通业务、银卷通业务。

银行按业务不同划分业务部、核算部、客户服务部、后勤部等。尽管时间有限,但我会努力掌握一个大体的银行运作框架和了解自己需要熟练的技能。

客户服务部:辛苦而有趣的工作

客户服务部工作,包括发送回单、指导客户填各种单据、主动推销信用卡等金融产品。在我国现有商业银行大同小异的金融产品竞争中,银行制胜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以大堂服务为出发点的一系列客户服务是银行能否把客户从品牌尝试者发展为品牌忠诚者,进而成为品牌推广者的焦点所在。以客户为中心,高质量的客户服务是商业银行营销工作的出发点。

核算部:为银行精打细算

我在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银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控制风险和成本上做出的不懈努力。个人汽车消费按揭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近年来在我国银行业新兴的个人业务产品。虽然此类个人消费贷款在国外一直比较普遍,但由于有较大的风险和成本,国内银行很少涉足。然而面对不断开放的市场和不断扩大的需求,银行竞争的焦点必然就逐渐集中在个人业务这块大蛋糕上。

首先在风险控制方面,核算部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对该类业务的规定办事,从审核贷款人的申请书到调查贷款的可行性、联系保险公司,再到一步步核实,最后报领导批准发放贷款,都有一套标准的程序。由于按揭贷款属于长期性贷款,银行对违约率的控制是极其严厉的。由于汽车相比楼宇属于动产,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相比住房贷款就更高一些。因此银行对汽车按揭贷款的控制就更为谨慎。在贷款发放后漫长的管理阶段,若借款者拖欠贷款达到期,银行方面就可以提出诉讼或是扣押车辆。

其次在成本控制方面对市场是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尽量做批发性业务而不是零售性业务。尤其是在做住房贷款上,批发性的业务大大节约了人力财力,监控也较单个住房贷款容易。这一点我很有体会,在我实习的三天里,就有不少发展商来跟银行谈批发性业务。这种直接的沟通,仅就个别有问题的借款人提出建议,因此省去很多琐碎的环节尽管还是有许多琐碎的工作要做:。我从抄录客户资料、装订文件、送请行长审批等等这些琐碎做起,亲身感受到每一步琐碎的重要,真的是一步也不能少,一步也不能马虎。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一个客户,而是一个潜在的客户群。

业务部:银行的利润源泉

业务部是由原来的信贷部转变而来的,主要业务是为企业提供贷款,长期以来就是银行获取利润的关键。传统的信贷部主要为企业提供长期或短期贷款,从中收取贷款利息。贷款数额越大,获利越丰厚,相应风险越大。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部开发出多种为企业服务的产品,像发展中心的业务部除传统的贷款业务、票据业务外,还有保证业务开立境内保函,保理业务有追索权的融资保理和业务中国进出口银行卖方信贷。

授信业务

授信业务是中国银行的主体业务。建行二十年来,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外汇资金及对外筹资的主渠道,始终以充足的外汇资金与人民币贷款支持着绍兴的经济建设,为国民经济和对外经贸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银行信贷是银行将自己筹集的资金暂时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

结算业务

国际、国内结算业务是中国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的日常理财服务项目。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外国银行建立了业务关系,国际结算网络完善;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材,国际结算业务经验丰富,信誉卓著,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国际结算服务。在国内结算业务方面,中国银行拥有覆盖全国的电子联行系统和企业即时收付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快捷、准确的全方位国内结算服务。

贸易融资

包括打包放款、×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提货担保、×信托收据等类业务。

外汇资金

代客外汇业务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业务项目,是中国银行凭借自身几十年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外汇交易的专业经验与技术,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汇信息与国际交易网络系统帮助广大客户实现外汇保值、增值、投资获利和规避汇率风险目的的业务。

对公司客户,中国银行提供×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择期外汇买卖、×掉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业务。中国银行的这些金融产品已经形成了一套兼有兑换、保值、投资和综合债务风险管理功能的代客外汇业务体系。公司理财

中国银行依托高科技,在现代信息社会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融资理财、存款理财、资金清算等多种理财渠道,原创:为企业办理各项银行业务、获取丰富的经济金融信息、快捷方便地投资理财,为企业的发展插上金融腾飞的翅膀。

我感觉业务部的任务表面上看虽然是发展企业客户,但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个人客户。虽然考虑的是企业的资信度,但之后的大多数工作还是落脚在个人身上。这里的个人可能是某公司的总经理,也可能是某企业的企划部主任。银行人员在跟各种公司管理人员打交道的同时,建立起一个公司档案和一个管理人员档案,并同他们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将是银行开拓市场,获取利润的关键所在。

篇10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了基础性理论知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配套的模型建立,而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国家能制定出良好的经济政策做指导的,因此本文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1.宏观经济主要衡量指标分析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3.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来制定改善经济现状的政策,其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家的需求和供给。国家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购买和支出能力,调整个人、企业或个体等方面的纳税比例来制定财政政策,调整政策状况。比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支付,政府就要出面购买,反之,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时候,政府就要减少购买力度。对于支付能力同样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是退伍军人发放补助,或是对特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来增加政府的支出,反之则减少补助比例或是延长补助时间。货币政策是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通过调节利率、发行货币的总量等措施来进行控制和调节市场经济,比如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可以采用制定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当需求不足时就可以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平衡经济。由于货币政策中含有更改利率的部分,因此也能通过利率来保证物价的稳定。此外还能吸引人们合理地将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或是储蓄,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