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教师;评学生

一、评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技术、新软件层出不穷,而教材中的内容相对稳定,不可能跟上现实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要注意看一下,教师所讲授的章节是否可以给学生扩充一下书本之外的内容,如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问题、时髦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或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在最新的知识基础上培养信息社会所必需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评课时要注意评价这节课内容是不是只局限在书本之内,教学内容有没有沿书本知识有所拓展,也就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开放性。

二、评教师设计的任务是否科学有层次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很多都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其中任务的设计相当重要,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评课时,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任务进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课时,一是评任务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从而完成任务;二是评任务的设计大小是否适中,任务不能过大、过难,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要注意分散在不同的任务之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完成这个任务,使学生有成就感;三是评各个任务之间前后关系是否具有层次、梯度;四是要评任务的设计是否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余地;五是要评任务的设计是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评教师课堂教学中是否兼顾学生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的起点差异很大,不管是“零起点”教学,还是“非零起点”教学,差异问题始终存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也是评课时要谈及的。评课时要分析这节课是否实施分层教学?是否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如何实施的分层教学?效果如何?起点低的学生是如何照顾的?起点高的又是如何让他“吃饱的”?任务的设计中是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个别辅导是否及时、适中?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否贯彻落实?

四、评教师设计的课堂实践学生是否体验充分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立足于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上机操作是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主要的方法,它需要充足的时间保证,所以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评课时要指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在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学生的实践时间是过少还是过多;应先讲解再实践,还是先实践再分析,或是讲解和实践分几段间隔开来。

五、评教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是否具有多样性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采取多样性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评课时可以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看教师在对学生或学生活动评价时是否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六、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能力

社会发展到今天,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成就一番事业的时代已经过去,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合作的社会,如果他不会合作,终将被社会淘汰,因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命题。例如,我在教学有关“小报排版”的内容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会如何熟练运用WPS文本框、自选图形、线条等灵活地进行版面编辑,而有的学生几乎从未碰过电脑。我就跟学生说,教别人比自己做一遍更能牢固掌握知识点,还会提升自我价值感,而不会的学生通过向其他学生请教与交流,不仅会得到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还能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这一课时我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课后,一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原来,与人交往可以从请教一个问题开始,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而且身边的同学其实都是很愿意帮助人的。”

七、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创新型社会,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必须是创新型人才,不然无法融入社会。在评课时,我们要注意教师是不是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开展教学。例如,在一堂公开课中,有位学生问:“老师,我实在不想学打字,能不能我想什么,电脑就反应出什么?”如果换作一般的教师,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回答了,但这位教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首先我们为这位同学的想法鼓掌,因为只有我们有了想法,才会有实现的可能。刚才这位同学的想法,科技人员已在着手研究了,只是还没有成熟,你将来考上大学,也可以朝这方面发展呀。”看得出,这位教师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听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听课时精神集中、注意细节,评课时抓住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点,围绕所听课的教学过程来谈自己的观点,通过大家互相交流,就能评出优点、评出不足,就会在评课的过程中收获经验、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贾国强,许德贵.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2003(7):36-37.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网络视频技术;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74-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果,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中有接近70%的网民是网络视频用户,总人数规模达到4.38亿[1]。从2006年我国出现第一个视频网站开始,网络视频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仅经过了8年时间,它已经发展成令传统媒体不可小觑的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它也从早期的定位于为用户提供上载、观看视频的分享网站,转变为以自制节目为主的新媒体,并以努力提高自身与传统媒体在主流话语权争夺战中的竞争力为发展重点。网络视频内容提供商业重心的转移,使得社会对网络视频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为了适应视频网站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武汉文华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电信专业中增设了视、音频技术方向,并于2011年开设了网络视频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就业竞争力。

一、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定位、目标及实验教学现状

作为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定位在让学生具备搭建简单的网络视频系统平台的能力,熟悉网络视频传输协议及流媒体的传输方式,掌握网络视频节目的制作流程并熟悉常用的工具软件,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间沟通、协作能力。

网络视频技术作为大学教育的最后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相比,它具有更强的自学指导性、未知探索性和直接实践性[2]。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相对而言基础课的知识结构却相对稳定,知识的淘汰和更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网络视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学生单纯掌握某些算法或者某种软件,而是通过学习和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新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更新的动力在于学生发现和解决未知问题的好奇心,而人类总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未知。因此网络视频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只是简单的满足于完成演示性或验证性的实验,而是让学生综合专业课学习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来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笔者所在的文华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3]。因此学校在历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都重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4]。为此网络视频技术课程也规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当时面临的是国内开设此课程的院系较少、缺乏可供借鉴参考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困境。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资料,网络视频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内容的确定、模块的开发和讲义编写等环节都是由笔者和同事来共同完成的,现将该课程实验教学初步探索的心得和大家共享。

二、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初探

1.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到目前为止,主流的网络视频解决方案有RealSystem、WindowsMedia、QuickTime以及FlashMedia。以上的解决方案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差异,但这些系统一般都由流媒体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通信网络和客户端四部分组成[5]。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视频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内容的设定原则不是以简单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是通过综合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网络视频从采集、制作、压缩编码到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设置以及最后到客户端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于网络视频技术的全局意识。

基于上述原则,网络视频技术实验分为视频采集制作、视频编码、服务器设置以及客户端四大模块,每个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和其余模块组合构成综合实验。其中视频采集制作模块分为视频采集和视频制作两部分,视频采集部分由同学们利用摄像机、手机或其他拍摄工具在课下完成,所拍摄的素材在课上用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剪辑、特技、配音、字幕等编辑处理。经过制作处理的素材由于数据量大,需要经过视频压缩编码才能上传到服务器。视频编码模块中提供了从原始节目素材到压缩节目源的接口,其中的压缩编码算法既可以利用现有的成熟算法,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编程实现。压缩节目源经由校园内网上传至服务器,同时要求学生搭建一个流媒体系统,能够实现点播和广播两种方式,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现场直播。在客户端部分,学生练习使用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来控制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2.项目驱动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即技术师、工程师、经济师等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网络视频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应强化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网络视频技术的实验教学不能局限于演示、模拟、观察等实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网络视频技术的解决方案设置适当的项目,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网络视频从采集和制作到服务器设置和客户端实现的全过程,根据网络视频技术制作流程将实验环节分成了四大模块(编码器、服务器、网络通信和客户端),每个模块都设置了适当的项目。这样可以将网络视频技术的难点分散,同时又保证了整个流程的完整性。最后,学生将四个模块的实验结果整合到网络视频技术的综合项目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网络视频的全局意识,熟悉制作流程的目的。

在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因此教师的讲解所占比例很小。另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由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还有,网络视频技术的组成结构复杂,有些模块的实现有一定难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给成员分配任务以及项目的协调组织工作。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确定项目的实现方案。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遇到的困难,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3.评价机制。网络视频技术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操控网络视频系统的应用能力。这种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不能通过传统的笔试成绩来判定,只有将学生协作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并进行现场演示,才能反映学生网络视频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项目成果的展示应面向学生公开进行,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现场演示,由老师进行现场评判,并对系统的优缺点当场点评。现场演示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约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30%,笔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20%。在这样的评价机制激励下,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学生会自觉地加强实际操作的练习,从而使网络视频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获得相应的增强。

三、总结

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从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设计入手,进行统筹规划。而专业课教学是保证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它的实践教学应为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地从事相关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逐步地成长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2]邵友竹.浅议大学专业课教学的特点[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8,(6):81-83.

[3]潘懋元.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篇3

要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从新课改的目标出发,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念;任务驱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92-02

1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观念落后,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现在大部分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都不是专业性的,他们既是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人员,又是计算机的维修人员,还充当着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这种身兼数职的混乱状态导致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紧跟时展,提高教学理念。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专心从事这一门行业,明确高中信息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要以这个为依据认真进行备课讲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学习和工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使用技术,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前提,一旦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探索,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了。知道这点,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投入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熟透教材,透过教材了解编者传达的意图,知道教材的重点是什么,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又是哪些,这样做出来的教案才会是有目的性、针对性,对学生有帮助的。

其次,教师拿出一个好的教案,也需要学生能够自觉接收。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原因不是为了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为了玩游戏、玩QQ等。因此,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现已掌握的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它对于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莫大的帮助,把学生单纯的“玩电脑”的兴趣转换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在讲述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引导:“大家都有QQ吧,那么也应该有电子邮箱了,电子邮箱是供我们接收发送邮件用的。电子邮箱不可能是天上掉馅饼掉下来的,它需要我们向电子邮局申请,申请电子邮箱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为什么呢?这和现实生活中收发信件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邮箱,为了区别,就需要每个电子信箱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们使用电子邮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开启邮箱收发电子信件了。”用这种方式讲课,简洁易懂,让学生觉得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俗话说:“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教师有自己的长期教学总结出来的一套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传道授业。

3.1 采取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采取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必须要规范化,否则就会有许多在小组中滥竽充数的人的出现,并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内学生一起学习。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给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对小组成果的汇总进行指导,加强小组内分配各项领域的交流,发挥互补作用,这样既能让他们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又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动手进行操作,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技能。如安排学生为板报设计小样,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分配一个学生确定板报的主题,一个学生设计图片、艺术字、字体格式等,一个学生建立表格,一个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中的工具为小样布局,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可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2 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恰当地利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课件,化枯燥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幻灯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熟悉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教师可把自己制作好的有多种切换效果的演示文稿放映给学生看,并在一旁进行辅助讲解,效果比对着教材念死板的文字要好很多。

3.3 使用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安排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这方面更是突出。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从小就接触并能熟练使用;有的学生只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有的学生则是从来都没接触过计算机。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按照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几组,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教给他们更深层次的知识,让他们掌握更高级的计算机技能,这样既不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到,也不会让基础好的学生重复学习已掌握的知识,磨灭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4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要求比较高,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向学生提出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任务,以此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述存储容量的单位课程时,笔者不再是单讲理论知识,因为那样讲比较枯燥,而且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相反,笔者在讲解之前先给学生布置“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过后,就会对存储容量单位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了。

4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可能性;实际教学效果;悖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8-02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多种电子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而自从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多媒体教学才开始真正地普遍实施,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替代了多种电子媒体综合运用的电教方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如计算机屏幕的直观展现,超链接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可能和多路径选择,网络的跨时空性等,这些从理论上而言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主体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技术可能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悖反。

一、本应有利于人文课程中情感内容表达的多媒介表达手段却带来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贫乏

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是人文课程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人文课程的课堂上,情感交流应该优先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沟通,人文知识的传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枯涩、干瘪,味同嚼蜡。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多媒介表达的生动丰富,教师在设计、制作和操控课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传统的讲台上,教师经常在讲台与台下的学生间走动,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达与反馈的途径,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当下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则被束缚在多媒体操纵台上,为了使课件内容完美呈现,必须时刻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进程,而学生也只看课件不看老师,只关注课件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视听盛宴”。这样一来,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逐渐从教学过程中淡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途径被貌似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所截断,影响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

二、本应有利于课堂理解的形象直观的视听呈现却带来了抽象思维能力的退化

强调形象直观一直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因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综合声音、图形、影像的呈现方式正好实现了这一要求,但当我们在把大量技术引入课堂加强形象性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抽象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发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课程,就其美育目标而言,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不只要“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以大学语文为例,它是需要通过接受者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够进入的艺术天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平面的表达媒介,视听的多媒体呈现能够弥补文字的这一弱点,但如果过分的依赖音像教学,可能使学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并非诱发想象力,而是在束缚想象力。文学艺术中的鲜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读者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会和感悟的。通过联想和想象,每个读者内心都能获取新的和独特的东西。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学生又过于嗜好热闹的音像画面,那么这种手段用得越多,似乎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就会越远。而且在当下这个“图像过剩”的时代,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读图”远过于“读书”,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保持和发展阅读文字、思考问题的文化习惯,如果学生只感兴趣于直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而对于阅读文字缺乏耐心,没有热度和激情,那么其语言能力就难以提高,就会对优秀的文句、优美的文学缺乏敏感,无动于衷不知美在何处。

三、本应扩大课程容量的信息输出方式却带来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对于信息的获取应该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人类接收信息的生理过程来看,对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多媒体对于信息的立体呈现方式更有利于人类获取信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综合了视觉、听觉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这个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停留时间短暂,易出现“信息飞逝”现象,学生不仅跟不上,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直接导致接受知识能力下降。一节看似流畅连贯,画面精美,声音悦耳的多媒体课在无形间就演变成了一场现代化的“满堂灌”。

四、本应方便操控课堂的方式却带来学生主体性缺失

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结合 创新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8-02

一、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化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从广义上讲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由“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体系整合完善后,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和改革创新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性改革内容

1.整合更新课程教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广泛,同时部分内容偏僻陈旧,与现实工程技术严重脱轨。比如,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中,各不相同的刀具,使用的机械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方法种类繁多,老师无法做到一一向学生教授,面面俱到,事无俱细的讲解,学生也无法做到全面接受,且在现实中也无法全面实践到[1-2]。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领进门,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中内容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更新陈旧的知识点,增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使教材内容与新时代科技发展紧密相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老师重点讲解基础理论知识、难点、要点及实践应用,使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理论知R,并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真正掌握促进新时代技术发展的实践与创新技能[3-4]。

2.创新教学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产品成型方法为体系,重点讲解基础知识、难点和要点,综合分析工艺原理、工艺方法和产品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现代新工艺的知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与现代新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讨论,不同的课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方式,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另外要增加实验课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理解抽象和难懂的概念,掌握具体的工艺要求、操作方法以及实践技能。还可以结合当今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电化教学、工艺设计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技能。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相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样与机械工程实践生产紧密相联。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时,尽量少讲纯理论和推导理论,要以实践中的实用性为主,与现实生产实例相结合,融会贯通地讲授知识与应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6-7]。

2.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技能,要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切实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从实际参与工作的现象和规律中提炼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利用,总结实践经验,切实领悟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工艺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应用技能,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升华[8]。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机械制造工程的实际环境、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建设完备的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并给予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还会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切实体会新时代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9]。

四、结论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并得到创造性的锻炼,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与统一的整体,教育工作者要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努力探索理论教学创新性改革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俊茹,张悦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探索[J].高教论坛,2010,4,(11):69-98.

[2]彭海燕,王晓军,周莉,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3):32-35.

[3]倪卫华,汪中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146-147.

[4]许蓬子,邹青,呼咏,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16(2):59-61.

[5]伍国果,谷明信,鲁鹏,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6):104-105.

[6]魏效玲,尉鹤缤,陈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85-87.

[7]隋荣娟.有限元仿真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0(15):25-26.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科学素养 生物学 实验

Speciality and function of biology experiment in new courses reformation

of high schools

SUN Yong

Abstract: At present in new courses reformation of high schools, we should chang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s to cultivate new type persons with science culture, adapting to society development. Speciality of biology experiments not only embodi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physics and chemistry experiments, but also the special position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in diathesis education. We can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periment teaching, improve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and exert important function for cultivating persons with high diathesis and synthetic development only when we think much of the speciality and importance of biology experiments .

Key words: New course Reformation Science culture Biology Experiment

在美国2061计划主持人,F•詹姆斯•卢瑟福的《2061计划实施10年回顾》中指出,只有那些有科学这素养的人才能分享到我们是谁、我们在哪儿、我们如何与所有生物和睦相处以及如何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睦而居时产生的愉悦之感。这就是说,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过去的教育模式太重视知识的教育,然而科学教育应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本身,还有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思维习惯(含思维的态度、思维的技巧和思维的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蕴含的价值规范等极为重要的内容。科学知识的教育,对形成人的科学素养来说它是一种载体,而不是全部。多年来的生物科学教育过分强调了作为一个学科的生物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际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已经演变成,掌握哪些知识点、理解哪些知识点、了解哪些知识点,这必定排斥、削弱了生命科学能给予学生的全面的科学素质的营养。以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才为重点的新课程改革,就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生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生物学实验的特殊性,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生物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值得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生物学实验的特点

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也是实验科学,但同物理学实验和化学实验相比,生物学实验有其独特之处,具有以下特点。

1.实验场所灵活多样

生物学面向广阔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系统都可以成为生物学实验的对象,不同的动、植物生命活动都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学认识目的。由此可见,生物学实验比起物理、化学实验,条件显得更为优越。除了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室外,校内的生物角、生物园,校外的农田、山林、江河湖海、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都可以用来做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实验室。在目前我国中学实验条件缺乏的情况下,更应发挥生物学实验的这一优势。根据自己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结合教学实际,有创造性的开展实验,这不仅让学生能更好的学好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思维和对社会、自然有科学的认识;学会如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2.实验周期一般较长

生物的生命活动,一般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生物学实验的周期往往较长。如繁殖极快的果蝇,繁殖一代也需用十几天时间。杂交育种实验从制种到育成新品种,在正常情况下至少也要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根据这一特点,中学生物学实验应注意周密计划,统筹安排,让学生共同来参与完成。

3.实验大都是综合性的

生命是比物理、化学等运动形式更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复杂精细的过程,既呈现出生命的本质特征,又受非生命变量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生物学实验大都是综合性的,既要突出生命性,又必须运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判断标准。如在高中生物学中所列举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里,除考虑豌豆种子的质量以外,还必须顾及土质、肥料、温度、湿度、杂交技术等非生命因素。生物学实验的综合性,为培养学生的准确操作能力、综合观察能力及多学科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机会。

二、生物学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生物学实验作为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

从新教材来看就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分析、怎样根据实验目的和限有的条件科学地设计并完成实验;怎样收集科学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只要做好了这些环节,学生就能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实验(如实验习题、实验测验、实验复习、实验操作)是检验和考核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考核实验操作技能的最好方法。

3.是训练生物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生物学基本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看,应属于动作技能。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初步学会阶段,后者是实验技能形成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的阶段。不论是哪一阶段,都必须经过亲自操作训练才能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本功上、技术上做到学会乃至达到灵活、准确、协调的程度,还要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要明了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使积极的思维渗透到基本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中去,这才是主动的训练,才有利于基本技能的形成。

教学实践证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如下的基本技能:①收集、培养和处理观察实验材料的技能。如采集植物、制作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制作装片和徒手切片,采集和培养小动物,制作小动物标本,解剖动物等。②使用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如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的行为和微观结构,使用理、化及生理仪器进行生理实验等。③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技能。如编制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和记录,绘制统计图、表,绘生物图,进行生物摄影,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等。④对简单的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或其他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和作初步分析的技能。

4.是培养生物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任务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任务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任务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同活动密切联系着的,离开活动,能力就不能形成,也无从表现。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学习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对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实验、观察和思维三者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彼此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①观察能力。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经过观察现象,比较异同,从中得到启发,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科学结论。因此在中学阶段,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物学观察能力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具体指导观察方法,训练观察技能,启发学生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用思维指导观察。②实验能力。生物学实验能力是诸多能力因素的综合。在实验过程中,既需各种认识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又需情意方面的能力。应特别注意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实验操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实验观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分析的客观性,情意方面的兴趣性和意志的培养。③思维能力。观察实验离不开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诸能力的核心。主要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连动性、多问性、跨越性、综合性等。④自学能力。也是多种能力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自学生物学,首先要借助于观察、实验和思维,在教师启发点拨下,能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和探索,学习和发现,理解和掌握。

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培养学生重视生物学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第二,在实验中,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规律操作,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解释;第三,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实验的真实情况,即使实验现象和结果与预期的有出入,也不能随意臆造。

6.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物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方面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兴趣。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的成功会给他们以激励,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稳定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篇7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对“大型数据库”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包括将大型数据库与高级语言PowerBuilder作为系列课程,增加实训内容,以及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大型数据库;教学改革;阶段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在“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被评定为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试点之后,我院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大型数据库”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但如果只是孤立地介绍数据库,学生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将数据库和应用程序联系起来并充分发挥大型数据库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开发出实用性的应用程序,仍然有很大的困惑。我院的教改在“大型数据库”课程的后部分介绍一种流行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开发语言,再加以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利用大型数据库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该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课程教学计划

“大型数据库”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大型数据库的功能特点和使用、管理及维护的基本方法,为毕业设计的开展和实际应用系统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加深对数据库服务器功能特点的理解和应用,必须在教学后有一个客户端程序的开发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网络环境下C/S模式的特点和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充分发挥数据库服务器的功能。

我们将“大型数据库”课程划分为“大型数据库”和“PowerBuilder”两个部分。其中,“大型数据库”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的使用和管理维护方法;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PowerBuilder”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利用该语言强大的数据库访问能力来进行软件开发的方法。

2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指导思想。

第一阶段是SQL Server教学。在此阶段中应淡化语法、强调应用。注重介绍数据库的功能特点和使用、管理及维护的基本方法。学习中有大量的SQL语句,其中查询语句是SQL语句的灵魂,功能强大而灵活,是对数据库灵活访问的关键,因此要求重点掌握;而其他对数据库操作的语句和流程控制语句语法比较简单,要求学生知道主要关键词,应用的时候会查帮助、写出正确的语句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如果所有的语句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语法,必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往往会本末倒置。

第二阶段是PowerBuilder教学。首先介绍PowerBuilder的基本使用方法,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了解常用控件的常用属性、事件和方法,引导学生使用帮助系统查找自己需要的功能。然后主要介绍与数据库连接的方法,使学生对C/S软件开发模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阶段重点介绍PowerBuilder在数据库开发领域的强大功能。

第三阶段用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服务器端,用PowerBuilder作为客户端开发工具,通过几个PowerBuilder和SQL Server数据库结合开发程序的设计例子,使学生掌握C/S模式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掌握在系统设计中如何充分发挥这两种技术的优越性,并在最后给出一些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系统的开发。

3 加强实训环节

大型数据库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必须根据所学知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布置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实训,并提交电子方式的作业文档。为了增强实训效果,对交作业的同学增加提问环节,督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给老师及时的反馈。实验完毕后,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4加强考核环节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督促,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改变原来的学期末笔试考核方式,在学期中间增加考核次数,并采用上机考核方式。这样通过多次考核来督促学生学习,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给教师必要的反馈以改进教学。学期中进行3次阶段考核,考核方案见下表。

第一次阶段考核的目标是数据库建立方法的考核,在学期第5周在机房进行考核,并在机器上改卷。这一阶段考核显示出的情况是:学生基本会建立数据库机器中的各种对象,但是对数据库的安全性等维护工作表现出困惑。

第二次阶段考核的目标是数据库服务器的管理、安全性和维护。在学期第8周在本学院的专业机房进行。这一阶段考核显示出的情况是:学生对数据库服务器的维护和安全管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对在企业环境下,SQL Server和应用程序的关系认识不清晰。

第三次阶段考核的目标是PowerBuilder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主要是数据库访问功能的测试。在学期第16周在本学院的专业机房进行。本阶段考核显示出的情况是:学生对编程和数据库设计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对C/S开发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开发设计能力,并对大型数据库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晓云. sql server2000应用实训教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郑阿奇. PowerBuilder实用教程(第2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篇8

作者简介:李博,重庆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15-03

犯罪活动日趋呈现的国际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特点,对公安刑侦、刑技手段和诉讼证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要求日益严格。应对新形势,全国公安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服务公安中心工作为宗旨,以加强内涵质量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源动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绩斐然。然而,就刑事技术的教学而言,无论课程架构还是教学模式仍然滞后于公安队伍职业化、正规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难以满足培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的实战需求。因此,深入推进公安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是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刑事图像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新形势下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一、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总体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尤其在推进公安招录体制改革以来,为高效推进《刑事图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和发展平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加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内容更加充实完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战,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更是百花齐放,教学效果积极显著。同时,也暴露和衍生出一些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课程的教学往往注重了知识教育功能,忽视了社会服务功能;只注重了当前知识本身的传输,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积淀的网络体系构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性;部分授课只注重课堂的理论讲授功能,忽视了课堂的实战培训功能;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真正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角色。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多模态化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新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究多角色、多感官、多手段、多渠道有机协同的多模态化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适应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下的课程教学需要。

二、刑事图像技术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

刑事图像技术是建立在刑事科学技术、光学、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技术,不仅具有实践性,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中,应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贯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公安教育训练指导思想,注重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构建,推进技能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该培养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从而具备进一步学习各种高新技术和利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础和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交叉性

刑事图像贯穿于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侦查、移送和起诉整个过程,并且与刑事技术中的其他分支密切关联,刑事影像质量的优劣不仅是刑事摄影摄像客观性、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也决定了照片能否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还决定了能否进一步进行检验鉴定。这便对刑事图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摄影技术的教学,而应将刑事摄影与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法医和现场勘查等学科课程联系起来,加强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知识间的承辅作用。同时梳理课程内部知识的连贯性、挖掘逻辑联系、区别重点差异,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学生对整个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理解,构建学生丰富、扎实、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在毕业后即可胜任基层公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以实战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实践性科目教学,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刑事图像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密联系公安实践,删除落后老化的技术方法,及时补充实用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训教学正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中设计的实训项目,应坚持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根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目标,实训项目可分为基本操作训练、基础知识应用、综合性实训等类型;根据技能培养的目标层次,实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由刑事图像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刑事照相专业技能训练和模拟案件现场照相综合训练,三个阶段组成的三级递进式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科体系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又注重了与公安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

(四)关注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随着刑事图像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教育与毕业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可忽视的鸿沟。如何使课堂教育紧跟知识技术发展的节奏?如何使受教育者当前的知识获取能够满足和应对今后专业工作发展变化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在校学习的各种独特优势以充分武装学生知识储备?是影响刑事图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紧跟理论和技术发展步伐,结合工作实际需求,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科学注入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视频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前沿内容,包括新摄影摄像设备的介绍使用、新公安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和发展趋势等,不仅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对新事物的求知兴趣,更为学生毕业后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铺垫和能力基础。

(五)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知识体系的发展、技术手段的革新、公安工作的需求变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传统以讲授法、实训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待优化和重构。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点,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构建视、听、思、说、练等多维一体的多感官教学法,以期推进“教、学、练、战”的公安教学培训目标得以有效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多样化教学方法:

1.交叉互动式的角色学习法

积极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师与学生交叉互动式的形式组织教学,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尝试。转变传统教师为讲者、学生为听众的单一角色,在教师主导下,激励学生从“听众”到“主体”的角色转变,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课题有序地展开练习和讨论,如人身辨认照相的教学环节,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交替扮演技术人员和嫌疑人,进行辨认照相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传输的环节中来,各自发表见解、讨论争议、分享感悟。教师需吃透内容、精心构建交流平台、融入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加以引导。当学生真正培养起主角的识后,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良性循环。

2.研究性和设计性的主动实践教学法

实践技能训练是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加入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等探索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知识的不同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技能训练科目,如模拟犯罪现场照相,使学生面对模拟的案例自行设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案,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步骤,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这种主动的技能训练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基本的警务技能,更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探知需求。

3.参与性和实践性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筛选恰当内容,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归纳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提炼总结。比如在犯罪现场照相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模拟真实案件现场,学生以刑事摄影技术人员的身份与其他刑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照法定程序记录、显现和检验与犯罪相关的客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参与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

4.多元化的多感官教学机制

仅仅依靠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刑事图像技术这种技能型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刑事图像技能锻炼的兴趣。公安图像处理、犯罪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等核心教学内容,都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通过在多媒体技术中穿插真实的案例图像、视频资料,借助教学模具、教学设备演示操作,参与模拟或真实的案件现场实地教学,能够以多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不同教学内容,构建视、听、触、思、练等多渠道、多感官的教学机制,将重点、难点变成亮点、趣味点,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力和掌控力。

5.多角色整合的新颖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主要采用班建制的教育模式,在刑事图像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今后工作岗位的发展需要,在班建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导师制、教官制的教育模式,导师和教官,既可由刑事图像教师担任,也可请实战部门的刑事技术人员担任。这种模式具有师生关系密切的特点,师生之间是一种“导与学”的关系,不仅充分发挥了导师各自擅长的专业技术优势,导师亦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指导,同时对学有余力和具有专业探索兴趣的学生,导师可指导其参与一些研究性工作,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

(六)完善多维、多级、多阶段、多形式的考核机制

刑事图像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单纯的期末闭卷考试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为此,有必要探索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多维度、多层级、多形式有机整合的考核机制,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直观反馈,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指导。

多维度的考核机制用以弥补传统试卷考核只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层面水平、忽略技能掌握水平的不足,建立以试卷考查、实训实验测试、实际案例综合考评等不同角度相结合的多维一体考核机制,全面真实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多层级的考核机制立足于不同内容的不同难易程度和培养目标而构建,可设计为基础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知识技能的三级递进式考核机制。具体地,可将数码相机的使用、数字图像基础等内容划归为基础知识技能,考核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对公安图像处理、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和痕迹物证照相等内容划归为专业知识技能,应紧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实训操作项目、实时地检验学生的专项能力。在完成整体课程的讲授之后,有必要结合办案实践,模拟盗窃、杀人、制毒等犯罪现场,分组对学生的了解案情、巡视现场、制定计划、实地拍摄、编排制卷等操作进行综合知识技能考核。

多阶段的考核机制是在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后,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只有在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比如只有顺利通过对数字图像基础知识以及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的考核后,才能进行公安图像处理的教学;只有通过数码相机的使用和基本拍照任务的考核后,才能进行现场照相、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的教学。该模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及时的效果反馈,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弥补,防止问题的累积。

多形式的考核方法主要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制定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习作、调研分析报告、实验实训操作、笔试答题等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比如对数字图像处理的考查,应该结合该内容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较强操作性的特点,对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设计课堂知识问答,对公安图像处理技术可设计上机实践操作的考查方法。而对人身辨认照相的考查可单独设计小组实训的模式,两名学生交替扮演技术民警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实际拍摄和照片导出、编号、存档等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细节进行考评和指导。

篇9

关键词:现代交换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工程性

0 引言

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传输,二是交换。交换技术是通信网的核心技术,交换类课程是通信与信息专业中富有特色和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程。“现代交换原理”课程主要讲授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 TM交换、IP交换、光交换以及软交换等现代交换技术[1,2]。

交换技术的理解和学习不仅需要高效的课堂授课,更为关键的是实践环节的直观体验和感受。很多学生都表达出对通信类课程的普遍性认识,那就是理论内容多、逻辑性强、表征抽象、理解难度大,笔者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核心课程建设的教学和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主要对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说明。

1 交换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对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

交换技术属于大学本专科通信工程的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当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需要大量数学和其它相关通信理论的支撑②侧重理论学习,对专业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要求较高③实验条件落后,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实践体验和训练。由此“现代交换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而又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建设科学化的实践环节支撑,提高教学质量[3]。

2 实践环节设置

我校的交换技术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经典交换技术和软交换技术,分别占用16学时,形式为均为综合性课程设计。经典交换技术主要为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和MPLS交换,在此环节中重点分析交换的基础功能模块,主要包含时间表调度实验、摘挂机检测实验、脉冲计数实验、位间隔识别实验、软件送音实验和驱动交换网络实验,对分组交换和其它几种高级的分组交换形式也安排了重点为路由和转发表构造等相关实验内容。软交换技术主要包含系统配置实验,媒体接入实验,网关配置实验和业务配置实验,这个环节实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术先进,可实现诸如视频通话,长途业务,110接警平台等多项实验内容。我校的课程设计定位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明确的设计主题、设计目标、功能需求、设计思路提示和考核方式,可最大程度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课堂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实践环节考核内容与要求

实践环节的考核主要分为考核目标、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四个部分。考核目标主要是根据课题内容来制定,经典交换技术实验为单人单组,根据实验层次考核,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基础性要求掌握基本的交换技术及系统配置技术,要求能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分模块内容;提高性实验则要求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和设计方法。软交换部分则为分组实验,由各小组成员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协作完成系统配置和功能设计;考核方式分为现场答辩和实验报告两个部分,分别占有不同的比例,大概4:6左右。考核内容则依据系统结构和模块内容有所侧重,评分标准依据所完成的工作量、正确度和实验效果有所区别。

4 实验平台建设和工程性教学实施方案

为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实验和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硬软件结合的平台建设模式,搭建了两个实验平台,既保证系统仿真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又保证了交换技术的实用性和实践意义,经典交换部分使用北邮版的现代交换原理仿真实验平台,软交换部分则实用了教育部修购项目建设的现代通信软交换工业级业务开发平台。

4.1 SoftX3000软交换实验平台 软交换实验平台,采用U-SYS SoftX3000软交换系统(以下简称SoftX3000)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容量软交换设备,它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具有丰富的业务提供能力和强大的组网能力,主要应用于NGN的网络控制层。此外,当SoftX3000与华为公司生产的网关设备UMG8900组合应用时,还可以用作电路交换机设备(C&C08 EV)或视频互通网关设备(VIG8920)。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一种业务驱动型网络,它采用综合、开放、融合的网络架构,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完全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完全分离,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业务独立于网络。NGN具有丰富的业务提供能力,可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或融合业务。根据华为公司U-SYS整体解决方案,NGN主要由边缘接入、核心交换、网络控制、业务管理等四个平面组成。

SoftX3000作为大容量、高性能的软交换产品,属于第二类电信设备(即位于中心机房、无用户线接口的设备),主要应用于NGN的网络控制层,完成基于IP分组网络的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管理等功能。SoftX3000具有丰富的业务提供能力和强大的组网能力,在传统PSTN网络向NGN网络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可以具有端局(C5局)、汇接局(C4局)、长途局、关口局、SSP等多种用途。

4.2 实验平台配置 我校的软交换实验平台与SDH实验平台并行部署,可以基于IP网络和SDH网络实现大范围、跨平台、跨业务的实验。SDH实验节点则配置了三个,实现了一条622M和两条155M链路,从而为实现大容量、高速率、高带宽类业务,尤其是多媒体和视讯业务提供了良好硬件基础和保障。

我校的SoftX3000软交换实验平台设立了32台工作站,学生可以将配置数据先行在工作站上处理,做必要的脚本配置、分析和修改工作,然后根据需要选择优先级或排队方式到服务器验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实验灵活性和效率的平衡。

4.3 实验内容规划 系统支持多国家码和多区号、多信令点、双归属、关口局与汇接局、SSP、IPTN、就远入网和平等接入等组网功能,支持多媒体端局组网、NGN分层路由组网、C4/5 组网、与H.323/IN/SIP/Parlay/3G多媒体网络的互通,可实现多种业务的实验配置。

SoftX3000 向用户提供业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4.3.1 SoftX3000 独立提供的业务这部分业务包括基本语音业务、传真业务、补充业务、IP Centrex 业务等。

4.3.2 SoftX3000与其他设备配合提供的增值业务

①SoftX3000与SCP智能平台配合提供的增值业务,如 CCS 呼叫卡号业务、APS固定预付费业务、FFPH 家庭被叫付费业务、虚拟专用网(VPN)业务等。②SoftX3000与SIP应用服务器配合提供的业务。SoftX3000通过SIP协议与SIP应用服务器互连,可提供融合语音、多媒体、Internet等业务于一体的增值业务,如一号通彩铃、UC业务等。③SoftX3000与第三方或虚拟运营商的应用服务器配合提供的业务。SoftX3000通过Parlay网关与这些应用服务器互连,可提供第三方或个性化的业务,如企业工作流、企业Schedule、个人Schedule、企业套件等。④SoftX3000与SHLR组网,并通过SCP、应用服务器配合,提供的全网智能化业务。

经过为期3年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明显,学习质量明显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也有很大提升,因此下大力气做好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是必要而且紧迫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继荣,屈军锁等.现代交换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罗国明,沈庆国等.现代交换原理技术(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整合性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的条件上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2. 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笔者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如本人曾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观察模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