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基础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专业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检验专业基础

篇1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是一门技术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与专业课程。临床检验基础实验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完善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还要求其掌握全面的实践操作节能,更好的适应临床检验的需求。

1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操作局面,强化基础+综合+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基本的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实验步骤与方法,全面活跃思维。在进行综合型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与操作标准,全面提升其实验技能。在基本与综合实验基础上,积极引进自选与自主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技术与探究精神。

1.2 教学内容改革

1.2.1 基本技能实验

这部分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以定性检查与形态观察为主的操作方式非常经典,也是现代临床检验中的重要方法。可以精选采集血液标准、制备血涂片、鉴定微量吸管等多个基本实验技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1.2.2 基础训练实验

进行基础训练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进一步验证其所学知识。笔者建议将血液检验、尿液检验、排泄物检验以及体液检验这四大类检验的16个小项目进行基础训练。

1.2.3 综合性试验

综合性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血液检验与尿液检验中,选择了显微镜检验、尿液检验、白细胞检验等多种综合性实验,结合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从一份标本中检验多个指标,并保障检验质量与检验程序。

1.2.4 创新设计实验

该类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启发其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合作学习模式,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合作意识。小组之间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专题研究。比如说,可以开展尿糖检测干预研究、尿液蛋白质检测影响因素等试验。通过创新设计实验,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力与动力。

1.3 考核方式改革

结合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需要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考核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与其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可以将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基本项目考核,强化项目考核以及临床岗位技能考核。每一环节的考核项目都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包括准备标准、操作标准、终末标准等,并制定合理分值,强化学生的针对性评价。在实验教学工作完成之后,可以按照相关体系标准需求,选择考核内容,然后由学生决定强化考核的具体内容。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后,在进行基本检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强化重点训练项目,完成实习之后进行岗位技能考核。

2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2.1 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与实验技能

重视能力、重视素质、重视知识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强化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医学检验人才。相关研究资料证实,接受教学改革的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与实验技能要显著优于未接受教学改革的学生成绩。与此同时,学生的论文撰写数量、团队精神、科研意识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2.2 提高教学水平

篇2

【关键词】临床药学 基础化学实验 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号召的新型医学专业人才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1]。目前医学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教学课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在临床药学专业所课程中,药学基础化学实验属于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药学基础化学实验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本文对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分析。

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医学和药学的发展过程中,基础化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医学院临床药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基础性教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化学实验是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基础组成部分。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同学们可以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之中,从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2]。

2.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

2.1打好基础化学实验的基础。良好的实验操作基础是实验结果准确的前提,也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该适当地增加学们的实验课程,并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课程教学时,可以将实验操作分成几个步骤进行逐个演示、讲解,使同学们思路清晰,方便以后的记忆[3]。此外,对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进行训练,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对其操作过程中错误的纠正,为学生们的基础化学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2.2开展设计性或者综合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们实验中的操作水平,锻炼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综合实验涉及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从而为以后从事医学方面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筛选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试验操作设计可行性方案,以及对试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们的对基础性化学实验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实验综合能力。

2.3实验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们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设计中,应该明确考核的性质和目的。大致有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两种方式。期末考核应该确定考核的要点和评分细则,进行实验操作考核的同时应结合理论知识方面的考核,以此来检验学生们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平时考核则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可以通过书面的或者口头提问的方式对学生们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及两种方式的运用,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实验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过媒体的引入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把知识生动的展现给学生们,有效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医学院校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本文建议多媒体方式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运用。可以在实验仪器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仪器分析的应用型和实验性较强,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分组实验和教师的相关演示进行相关教学。比如,自来水中镁和钙含量的测定可以此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仿真试验,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之后在进行真实的仪器操作。通过对实验的模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仪器操作的印象。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了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学生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足,然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5]。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电子、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进行的高速运动现象。在多媒体方式的应用方面应该以传统节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加强课上和课下(邮箱、qq留言等)的师生互动。

3.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比如说,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运用老师演示,学生同步进行操作的教学方法。或者分组协作的教学方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引起学生们对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各个医学院校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医学和药学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把实验和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教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强,王榛,李玲等.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建构与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9):135-141.

[2]刘俞辰,何润霞等. 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9.

[3]曹海燕,孙燕华,张毅等.研究型医用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6):693-696.

篇3

【关键词】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体系,基础英语,立体教学模式

一、背景

《基础英语》课融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训练于一体,既发展语言能力,又发展交际能力的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从某种意义看,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成败极大地关系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是全面检查已学完两年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测试学生的单项技能。因此,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对英语教学具有反拨作用。与此同时,TEM4的权威性已然突显。目前TEM4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最具权威性的考试,它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一把重要尺子。它在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英语教学大纲的进一步贯彻实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方面产生了极为有利的影响。然而,从目前全国的英语专业四级的过级率来看基本保持在50%左右,平均分在60分以下,可见,有近一半的英语专业学生还不能达到英语教学大纲的能力要求,作为占课时比例最大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是应首先进行改革的。

二、《基础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大多数《基础英语》教学仍采用的是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1、教学模式陈旧。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局限于传统的“复习旧课一导人新课一讲解新课一巩固新课一布置作业”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抱着书本讲,学生抱着书本听,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外语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过于注重外在的机械操练而忽视了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过于强调教师的灌输而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2、软、硬件资源不协调。目前,《基础英语》课程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室授课,但软件资源比较匮乏,教师对多媒体系统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等问题仍然存在。

3、教学方法单一。多数《基础英语》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法,以讲授为主,没有适当的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等先进教学方法,也没有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和软件、网络资源。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偏离了英语教学的“以实用为本”的教学目标。

4、忽视课程间的衔接。《基础英语》的平行课程有《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口语》,后续课程有《英语基础写作》、《英语笔译》、《英语口译》等。这些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基础英语》课程的内容涉及听、说、读、写、译等内容和能力训练,正与其平行课程及后续课程相符,因此,各课程之间应了解学生已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避免出现重复教学。

5、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共同形成了教学的实施。以往的基础英语课程考核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它忽视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过程中只重视老师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只重视评价和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只重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测试中重视答案的公平性、客观性、唯一性,忽视学生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以及答案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看,现有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正因于此,《基础英语》教学急需引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互动的课程系统的教学模式。

三、立体教学模式

1.立体教学模式含义。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标准形式,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和方法,是教育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和体现。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相继出现。立体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当代语言观、学习观、教育观和方法观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之中。

篇4

我国于1984年首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已历经三十余年并逐步发展壮大,目前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已经形成层次齐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然而,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检验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根据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医学检验专业被归为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之下,授予专业毕业生理学学士学位,学制由过去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因此,如何从发展外延到注重内涵建设,是摆在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于2012年经专家评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黑龙江省医学检验本科重点专业。作为黑龙江省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第一批重点专业,学院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于2013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且具备医学检验相关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确立专业方向

按照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专业办学方针,坚持检验专业学科的标准和内涵,坚持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卫生服务要求,以创新求活力、以质量求发展。坚持为市、县级等医疗事业单位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依靠雄厚的师资力量,依托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使毕业生成为具备医学检验技术专长,同时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符合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院校、公检法等部门从事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司法鉴定等岗位需求的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打造办学特色

(1) “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经过专业探索和凝练,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人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面,形成“一体两翼”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应用型检验技术人才(医院及其他)为主体,以培养医学检验理论型(高校教师)和检验科研型(高级科研人员)人才为两翼,两翼助推主体,构建了“平台制”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

(2)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国家对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学习。首先构建了从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到医学检验实验中心的系统实验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1:1.5),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里贯穿了对学生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重点加强四个实践环节阶段训练:基础训练,侧重实验操作基本功训练,强调规范的实验操作;专业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典型实验和配套实验技能;综合训练,开设了“医学检验综合实验”课,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课间见习与毕业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出科考核制度,通过做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宽口径的能力培养。病理检验主要培养具有病理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病理标本制备技能及一定活体组织检查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医学检验仪器学的开设体现了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优势。与大庆红十字血站联合,增设“临床输血技术学”辅修方向,供学有余力、学业优良的学生选修。2012年至2016年辅修人数累计为300余人,占同期学生总数的70%。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临床输血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国家专业办学允许的情况下,争取申办临床输血学专业。

(4)创新思维的引导确立。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小组教学、PBL教学,开设自主设计型实验,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理论课教师在备课中适度扩展,授课时注意科研思维的培养;实验课教学中引入专业科研文献阅读训练和考核;本科教育后期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和科研兴趣小组,为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科研平台,进而为其安排为期3个月的科研实习活动,每个学生独立开题,开展实验,总结数据,最后经指导教师组答辩考核学生的科研实习效果。

(5)临床小班教学。为加强基础和临床融合,学院根据本专业发展历史并利用各附属医院检验科的教学资源,以临床小班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医学检验基础和临床的深度融合,在国内开创一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

教学时间及地点:第六学期1~14周,各附属医院检验科。

教学方式: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基础部分教学,在初步掌握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后进入我校各附属医院检验科实施小班教学。每个医院检验科分配15~20名学生。小班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6门课程,学时分配见下图。

教学效果:临床小班实验教学可最大限度利用医院检验科教学资源(先进的检验仪器、最新的检验技术、先进的实验室管理、丰富的临床资料、充足的临床标本、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14周的临床检验科实验教学,学生临床检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医学实验室管理意?R增强,对于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形成综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实验室管理规范等多方面的横向分析意识,最终将有效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篇5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9]。1.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2.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一,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3.可行性原则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三、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一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1.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知识要求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3.能力要求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4.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6.专业实践体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单独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在见习和实习环节,要求前期选择了体外诊断技术方向课程的学生到相关的体外诊断产品公司见习或实习。见表2。

篇6

 

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是指学生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所学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之问的差异做出的主观评价[1]。一般而言,满意度水平体现着学生完成学业的积极性,也决定着学生学业完成的程度,同时也是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情况的一种反馈。

 

通过此次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找出其中不满意的指标,作为今后制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课程设置更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使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加完善。为此,在2012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调查时间在学生毕业时期,这部分学生通过学校安排已经在各医院检验科实习10个月,部分学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在临床上已经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因此调查数据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主要调查了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7%。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选择就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原因

 

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因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社会声誉好、就业前景好、高考志愿、本人喜欢而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数占63.75%,因高考志愿外被调剂的占12.50%,学生选择就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达到自身心中意愿的占88.13%,说明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这个专业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对目前所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来看,对所学的医检专业非常满意的占6.25%,较满意的占56.25%,满意的占31.25%,不满意的占6.25%,满意度达到94.75。说明学生对目前所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非常满意的。

 

 

2.3 对职业岗位课程、职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根据表1数据结果,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对职业岗位课的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97.75%,对职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为94.40%。说明学生对教学计划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最高的是职业岗位课程,满意度在95%以上。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通过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原因最主要原因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操作技能培养不够、操作技能培养与岗位不符。

 

2.4 对所有职业岗位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学时数、岗位吻合度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来看,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课程,各项指标满意度分别为教学内容99.17%、教学方法98.43%、学习效果97.93%、学时数98.22%、岗位吻合度97.72%。说明对9们课程的5项指标的满意度是很高的,均达到97%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学内容,满意度达到99%以上。所有课程中,各项评价指标满意度最高的是微生物检验课程,其次是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学检验。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通过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原因最主要原因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课程内容老化、不适用,课程考核方式不合不够不够合理。

 

2.5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教材选用、仪器设备先进性的满意度

 

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满意度为95%,教学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的满意度为86.6%。说明在实际授课中教学上的设备跟临床中实际运用的设备存在一定的差距。

 

2.6 对学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实验、实训、见习)方面的、对学校毕业实习期间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

 

 

根据表2数据结果,被调查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对学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实验、实训、见习)方面的满意度为96.2%。对学校毕业实习期间的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程度为91.9%,虽然满意度较高在90%以上,但有近10%的同学感到不满意,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部分学生访谈,不满意的愿意的最主要原因为实习时间过长、轮转安排不合理。

 

2.7 在课程设置上,在岗位上最有帮助的课程

 

学生认为岗位上最有帮助的课程是职业岗位课程中的临床基础检验73.75%、微生物检验68.75%、生物化学检验48.75%、免疫学检验42.50%、血液学检验40.63%。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医用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等)满意度为7.50%,通识教育课程(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大学生心理教育等)6.88%。

 

2.8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检验营销和实验技术方向的必要性

 

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的学生中,87.5%的学生认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必要分检验营销和实验技术方向,12.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2.9 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满意度

 

调查的数据中,96.2%的学生认为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满意的,97.5%的学生认为实习或工作单位对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满意的,满意度均达95%以上。

 

2.10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

 

调查的数据中,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专业技能43.13%,其次是专业知识33.75%、开始医患沟通方面课程32.50%、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27.50%、外语能力26.88%。医学基础知识20.00%、卫生法律知识16.25%、反映最新医学发展前沿的课程或内容 14.38%、人文素质14.38%、科研能力12.50%,数据可作为今后课程设置修改的参考依据。

 

2.11 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培养的能力是专业课程知识55%,其次分别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50%、社会交际能力34.38%、自主学习能力30.63%,科研创新能力28.13%、基础课程知识26.25%、文献检索与总结能力13.75%、论文撰写能力10.63%、通识课程知识10.00%。说明,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培养的重点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

 

3 讨论

 

学校要进一步搞好学校的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应尽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需要,加强科学性。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培养医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更要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方式上,课程中多增加案例讨论课,这些课程从形式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课程需要适当加强,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现今,“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普遍提高,在医学界呼吁提高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议改革公共政治课和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调整一般文化课的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设置的适当调整,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医学检验技术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相关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均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和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为医学检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这一协同创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引领下,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锐意创新,我校医学检验系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携手合作,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校内二级学院———金域检验学院。这种依托于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模式,有别于国内现行的医学检验专业依托于大学本身或依托于附属医院的办学模式,开启了国内医学检验第三种办学模式:即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思路。也因此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试点学院,并获得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立项,将我校医学检验教育改革引领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

1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瓶颈亟待突破的需要

我国医学检验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尚无成熟的办学模式借鉴,现行的主流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分离”的办学模式,即系及其教研室等组织架构设在大学,教师均为学校在编专职教师,这种模式师资队伍较为稳定,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时间相对充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这些教师多无临床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突飞猛进的检验新技术和自动化仪器,难以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另一种是少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合一”的办学模式,即系设在临床学院,依托医院检验科作为主要力量开展教学,教师均为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能将多年积累的临床实际案例形象地结合于教学中,对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信息较为熟悉,教学内容能紧密地联系临床。但这种模式教师队伍较为松散,教师面对临床繁重的医疗任务,很难抽出较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不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此外,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学校均存在检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达不到1∶1,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学科发展步伐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检验教学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跟不上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数学校限于财力对检验实验室的投入只是一些常规的、基本的仪器设备的投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多、实践训练机会少,难以学以致用。有鉴于此,在现行的国内两种办学模式中如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多年来医学检验教育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广州医科大学率先试点,在我校原检验系依托临床学院“系科合一”的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携手广州金域检验公司,成立了金域检验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专职教师、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和金域公司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有机结合,组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有效的弥补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各自的缺陷、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利用企业和高校资金共同搭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因教学资源匮乏造成的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科研实践机会和便捷的临床见习、实习通道,使实践教学水平跟上检验医学发展的步伐。

1.2转化医学模式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需要

转化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和研究的主要模式,检验医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是转化医学的三大平台(基础、实验室、临床)之一,也是作为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一[2]。在转化医学模式下迫切需要建立转化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理念,在传统医学检验主要参与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转化医学更注重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临床用药、治疗指导和患病风险评估,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体系中紧密跟踪国际检验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对学生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培养。而金域公司跟国际接轨的临床基因组检测技术和临床质谱检测技术平台,以及其强大的以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为主的“医学检测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华南个性化医学检验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开展转化医学的研究,推动基础研究的新发现服务于临床实践和实施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和重要的支撑。

1.3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普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输送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检验科、防疫站等医疗一线部门。近年来以医学检验仪器、试剂等产品研发为主的体外诊断技术(invitrodiagnostic,IVD)公司的迅猛发展和提供医学检验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迅速崛起,使医学检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90%的毕业生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到现在逐步增多了在IVD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实验室、研究所等多元化岗位就业的转变,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从过去传统的检验科常规人才的需求拓展到对医学检验经验性人才(如微生物检验和血液学检验等)和高新技术人才(如掌握质谱技术、临床基因组学检测技术等)的需求。同时综合性医院在满足基本临床检验工作的同时,也更多地致力于开展临床检验科研服务工作,这也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先进的硬件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利于让学生早接触、早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

2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

2.1校企双方各自的背景和优势

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广州医科大学(广医大)医学检验专业始建于1989年,是华南地区最早开设医学检验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积淀,该专业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第三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第五批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00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获第八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扶持学科(2007年)、第三轮广州市属高校重点学科(2011年)和广州医科大学“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医学检验教学团队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各专业课程带头人均承担了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工作,也多担任广东省、广州市检验学会及相关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及常委职务,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教学基地的广医附属第一、第二、第三3家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达150人,实践教学设备齐全。其中第一附属学院和第二附属学院医学检验部均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并分别是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唯一的中国培训基地和广东省临床基因扩增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同时还是全国首家“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知识、科研思维深受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好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金域检验)成立于1994年,由广医校办企业改制、发展而成,目前已成为立足广州辐射全国、拥有21家子公司的第三方服务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是国内最早、开展项目最多的医学实验室,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国际最高标准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和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公司设有国家发改委“医学检测技术与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州市转化医学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多重‘组学’关键技术外包服务平台”、“广东省生物医药检测工程中心”、“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与国内多家著名高等学府联手打造的“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并设有感染性疾病检测中心、心血管疾病个性化检测中心、肿瘤个性化检测中心、内分泌代谢疾病检测中心、血液病诊断中心、肾脏病理检测中心等。金域拥有一支以归国专家为主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研发人才队伍,汇聚了海内外知名专家140多人,美国归国博士和国内博士共3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8人,具有高级职称专家28人。形成了以高精尖技术为支撑、老中青合理搭配、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2.2校企合作的基础

金域公司与广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企业一直奉行母校情深,师恩铭记,血液里流淌着广医人精神的文化,多年来双方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活动: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针对检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金域奖学金,经省人社厅批准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校企双方一直保持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利用检验专业二十多年办学的积淀,整合金域公司高端的设备平台、技术平台及国际化的人才储备等优势,联手共建金域检验学院,聘请金域公司董事长及高管担任院长,成立了学院组织架构,由学院自主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赋予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和审议权。这种校企深度实质性合作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真正意义的新平台。

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校企双方关系的协调和推进

校企合作办学虽已屡见不鲜,但是,校企合作创办体制内的二级学院,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借鉴经验。我们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双方各种各样的关系。合作与隶属关系。广医大与金域检验的合作,是一种校企合作关系,双方平等,协商协调,共同进退。双方合作的载体是广医大的一个内设二级学院,与学校的其他内设二级学院一样,纳入国家一本招生计划,在学校教务、科研、学生、人事等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开展工作。由于金域检验的董事长兼总裁受聘为学院的院长,从公司和学校的层面上是平等合作,但是在学院工作的层面上却是受命于学校的。正是这种既有平等又有隶属的关系,给双方合作平添了十分复杂的因素。但是由于双方真诚、互信和智慧,也由于历史的渊源和校友的情怀,双方逐步明确了这种关系,并且在日常操作中认真地摆正了这种关系,为学院的运作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关系。合作举办一个二级学院,尤其要办成试点学院,毫无疑问双方的资源投入和成果共享也是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广医大的品牌和优良校风,睿智和改革的领导班子,医学检验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丰硕沉淀,国家给予的基础投入和日常运作投入,是金域检验学院建设的良好基础。金域检验门类齐全、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实验室,既获CAP认证又获ISO5189认证的严格质量管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串联质谱和临床基因组检测平台,还有医学检验高端的国际合作关系,是金域检验学院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障。双方强强联合,有利于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广医大将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金域检验也将在品牌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丰硕效益。师资内聘和外聘关系。学院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建设。广医大原来的检验专业教育依托医院检验科进行。学校专职教师较少,面对学院的发展和适度的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问题日益凸显。但是在体制内进行招聘,却受到编制数额的严格限制。怎样破解这个难题?经过反复协商,双方决心共同探索,走一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问题。第一,学校对体制内的编制数额按常规给予保障,该类教师的一切待遇按体制内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二,师资的缺口,在学校指导下由学院自行招聘,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按内聘教师办理。第三,根据需要,学院可自行聘请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或学院自发聘书。按照这个办法,学院在金域检验的优秀员工中选拔聘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教师,聘请落户金域的十多位海归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他们在担任公司专家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学院的副教授、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他们的待遇在原有基础上,学校还给予课时费等几项教学津贴。这样,既解决了师资缺口问题,又找到了建设一支产学研教相结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学院的建设。

3.2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的构建

学院成立之际,恰逢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作出重大调整之际[3],将原五年制、授予医学学位的医学检验专业统一划归为四年制、授予理学学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新专业分类、新学制背景及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新模式下,金域检验学院围绕新培养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过程中始终紧跟国际医学检验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创新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并根据金域公司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平台和人才优势,创建了以金域检验师资为主要力量承担的三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临床基因组学检验技术》、《临床质谱检验技术》、《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并相应地增加了高新技术平台的毕业实习,组织以金域检验为主的国内外专家编写了新课程的教材,以期将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前瞻性的引入课堂,同时还利用金域检验和美国临床病理协会(ASCP)共建的“ASCP病理和医学检验教育及认证中心(大中华区)”的优势,引入完善的教育认证体系,面向学生及社会专业人员开展ASCP考证相关的培训讲座,共同推动我国病理医生和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ASCP资质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国内、国际就业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加速培养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实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人才。

3.3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实践基地的建设

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是简单的学制缩短,而是培养目标的根本转变,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除了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教学、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和进一步总结完善我院长达25年的以毕业论文为载体的科研训练方式以外,还利用中央财政和广州市财政资金加强了我院医学检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硬件建设,在原有设备基础上重点建设了临床基因组检验技术平台和数码显微互动平台。此外由金域公司出资新建了医学检验新技术实践基地,建立了包括下代基因测序、基因芯片、质谱色谱在内的国际先进技术平台,主要用于新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和新技术平台的毕业实习,旨在既往培养临床检验常规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国内乃至国际上急需的掌握高精端细胞遗传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和生化遗传学技术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使学生在国内、国际就业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我们也利用美国临床病理协会(ASCP)与金域公司携手成立的ASCP病理和医学检验教育及认证中心(大中华区)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报考,2015年10月已有2名学生通过国际医学检验技师(Medi-calLaboratoryScientist)的考试,1名教师通过国际微生物学专家(SpecialistinMicrobiology)的考试,为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依托学校省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省攀峰重点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优势方向和金域公司具有的广东省生物医药检测工程中心和广州市转化医学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建了“华南个性化医学检测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平台全方位对学生开放,加大对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指导和训练。短短两年多实践以来,学生课外科技作品《miR-138通过GIT1和SEMA4C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值和逆转上皮间质转化》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5年两名在校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分别在J.Cell.Mol.Med.和ONCOLOGYREPORTS杂志发表了科研论文。

参考文献:

[1]宋伟,魏书杰,付玉荣,等.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42-243.

[2]黄琼坚.转化医学模式下探讨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J].转化医学杂志,2014,3(4):249-251.

篇8

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特点和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我们鲜明地指明了检验医学人才“厚基础,宽口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术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等新兴和实用学科;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包括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养。

结合学分制改革特点和要求,以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验课程为主线,突出转化检验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8.4%;专业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38.2%下降到25.4%);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大幅度增加(专业限选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选修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5.8%);各类型课程实验课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比例逐步增加(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比例从31.5%增加到32.7%;专业课程实验课比例分别从43.2%增加到47.3%),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增加(从原来20.9%增加到39.2%)。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技术训练,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限定性选修课,面对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又陆续增设了生化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全国率先开设)、输血与输血技术必修课程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仪器学等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开设“名师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

为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邀请国内外医学检验界著名教授、专家、企业家等名人名家,开设“名师课堂”系列公开课。通过名人名家们的丰富的学识阅历和创新创业实践,解析国内外最新进展,点评本专业发展趋势,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程,集成优质课程群。

在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已经把转化检验医学主干课程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门,我院占了2门);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集成了转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群。

三、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认可。

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议和检验医学国际论坛上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主题报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来我校交流取经,探讨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专业影响力得到广泛提升。

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检验医学国际论坛、国际遗传学和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国际线粒体生物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学生与国际顶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水平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通过不断地积累,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信息情报专家邱均平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根据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学校声誉等对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

(三)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参与创新研究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达80.75%;取得了“挑战杯”国家级比赛的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及一、二、三等奖18项等优异成绩,生命科学竞赛成绩连续三届全省领先,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发表57篇),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数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项163项)。

(四)学生考研考博率与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层次提升。

我院学生近几年考研考博率显著增加,考取211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如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风琴现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五)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4年制本科;专业能力;

作者:乔凤怜等

在2012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从临床医学类调整到医学技术类(1010),学制由5年改为4年,学位由医学士改为理学士,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101001)[1],这一调整更加明确了医学检验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学制、学位、学科属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一些从2003年起相继开办或改办4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进行了有关4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等关键环节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2-6],但也备受争议,并未达成广泛的共识;而另一方面,实验室认可制度以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正在不断对检验医学工作的内涵和定位提出新要求,临床实验室的组织架构也在重建,这些变化客观上已经造成了院校教育与岗位能力需求的差距逐步加大[7-8]。因此,准确把握医学检验人才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客观分析人才的能力结构,清晰界定其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来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

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内较早(2007年)举办4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学校,开展了针对行业专家和本校毕业生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能力基本标准的调研,旨在理清医学检验岗位需求能力的基本标准,并通过分析本校历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自我评价与岗位需求能力之间的差异,客观评价本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深化4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思路和路径。

1调查内容及对象

1.1调查内容

在前期研究[2-3,6,9-11]的基础上制定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能力基本标准与质量评价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及其工作单位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医学检验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第三部分为“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第二、第三部分调查表均将岗位能力需求分解为“普适性专业能力、临床基础检验能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能力、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能力、临床免疫学检验能力、临床血液学检验能力、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综合能力”8个维度共49个项目。

1.2调查对象

以省内不同层次(二甲、二乙、三甲、三乙)的医疗机构检验专家(科主任、或主管)为调查对象完成岗位能力需求问卷调查;以在上述单位工作或实习的本校医学检验专业2011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完成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1.3调查数据分析

毕业生专业能力自我评价中的“优、良、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分别给予赋值“4分、3分、2分、1分”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以各条目评价分值的“均值±标准差”表示并进行比较。所有数据用excel表格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方法选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检验岗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

随机调查医疗机构检验科主任30位,问卷回收27份,问卷回收率90%。被调查者中,高级职称占比70.4%,所属单位为三级以上医院占比81.5%,其中拥有专业设置完整的检验科的医院占比96.3%。“医学检验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调查中,所有被调查者对8个维度49个项目均选择“是”,有33.3%的被调查者在自主填写栏目中进行了补充,主要包括:①仪器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②实验室认可相关知识及参与实验室认可的能力;③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及服务意识。

2.2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按历届毕业生30%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4份,回收率92.7%。

被调查毕业生工作单位分布情况为:医院检验科占72.1%,独立实验室占7.8%,输血科及其他实验室占20.1%;检验科所属医院中三级以上占66.1%,二级以上占11.8%,具体分布见表1。

毕业生专业能力自我评价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8个能力评价维度中“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得分最低,条目均数2.91±0.83。评价为一般或较差(3分及以下)共15项目,详见表3。

3讨论

3.1医学检验岗位需求专业能力基本标准的研判分析

为探讨医学检验岗位需求专业能力基本标准,本团队前期通过徇证的理念及方法,获取近10年来有关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情况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情况,结合检验岗位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初步界定了“医学检验岗位能力”[2-6,9-11],概括为群集的普适性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专业拓展能力4个方面。

为进一步确证和完善上述专业能力体系,本团队制作“医学检验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调查表”对省内不同层次(二甲、二乙、三甲、三乙)的30位医院检验行业专家(检验科主任/主管)完成了岗位能力需求调查。

3.1.1医学检验岗位能力标准体系调查表的制作

调查表以初步界定的“医学检验岗位能力”为依据,将4个方面的能力归入8个维度(见表2),第1维度“普适性专业能力”涵盖群集职业能力,具体细化为临床实验室一般工作能力,包含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操作与维护,实验结果规范化、准确报告,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安全防护能力等项目。第2至第7维度分别为专业技术能力(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每一维度中均细化为特有实验室检测基本知识与能力,开展的常规项目基本知识和能力,常规仪器分析项目及结果判读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第8维度“综合能力”涵盖信息获取、表达及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细化为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能力、跟踪专业理论和技术发展能力、专业信息表达能力等项目。并最终形成由8个维度共49项目构成的医学检验岗位能力体系,既体现了医学检验岗位的一般能力要求,同时描述了专业的具体能力需求,力求使标准体系具有指导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3.1.2岗位能力标准体系适应性调查对象的选择

“医学检验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调查中调查对象的纳入标准为医院检验科主任或主管技师以上捡验工作人员,目的是抽取对医学检验岗位具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可准确、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医学检验各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行业专家。本次调查中该项调查回收问卷均来自省内医院检验科主任,其中多数具有高级职称,所属医院多数为三级以上,几乎全部具有专业设置完整的检验科。因此认为,调查对象应积累了医学检验岗位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掌握医学检验各专业实践较高水平的需求,其评价结果具有可靠性。

3.1.3岗位能力标准体系适应性调查结果分析

该项调查中,一方面所有被调查者对列出的全部(8个维度49个项目)能力标准评价均选择了“是”,说明研究者初步制订的岗位能力体系中切合岗位实践要求,无超出实践需求的不合理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被调查者认为体系中尚欠缺的能力包括仪器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室认可相关知识及能力、法律法规意识、服务意识等。充分反映了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思维对检验医学岗位实践的深入影响,是医学检验院校教育应积极跟进的相关部分。

3.2毕业生专业能力自我评价分析

第一,由表2可见,8个维度评价中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均分最低,结合表3可见,该维度5项指标中4项指标均分均低于3分,可见毕业生认为自己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欠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相比其它传统学科,出现时间相对晚,对该学科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尚未有较长时间的理论探索、实践验证;②虽然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为现代医学实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学,但因方法自身成熟性及医院条件限制导致临床实验室尚未普及开展,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涉及较少。在表2中,其他得分相对较低的专业能力项目为临床血液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形态学的知识和能力相对复杂,与临床医学尤其是疾病联系较为紧密,医学基础知识要求高,学习难度和熟练掌握难度较大;同时各项实验室检查项目与临床病理生理改变甚为密切,实验结果分析难度较大;②在不同等级医院开展的项目、基本要求差异较大。

第二,分析表3可知,能力体系列出49项指标中有15项在本次自评调查中得分为3或低于3,即总体评价为“一般”或“较差”。分析可知15项在8个维度中的分布如下:1.实验室质控能力项共6项;2.分子生物学检验维度中4项(包括质控)3.普适性能力及综合能力共3项;4.其他专业能力3项。可见,各学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毕业生岗位能力中相对薄弱的方面。完成实验室质量控制、解读质控结果、根据质控结果采取行动的能力,相比其他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岗位对专业实验室中与检测结果质量相关的各环节(包括设备、试剂、环境、人员、方法等)具有全局的观念以及对检验过程具有相对透彻的理解。

3.3从医学检验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探讨本校4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本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中传统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效果较好,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满足了“医学检验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力、细菌/真菌形态学检验能力相对欠缺,虽然与在不同等级医院开展的项目、基本要求差异较大,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在毕业后未得到更好的补充有关,但也提示加强形态学教学,筑牢基础,提高形态学辨识能力的重要性;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的相对薄弱,仪器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室认可相关知识及能力、法律法规意识的欠缺也提示我们,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在重视“基本技能”、“常规项目”这样“点”、“线”状能力的培养基础上,需进一步探讨以“专业实验室能力”这类“面”状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篇10

医学检验高职教育是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就业教育,是为医学检验市场提供“适销对路”“、零距离”对接的应用型、技能型检验人才的适应性教育。换句话说,医学检验高职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用得上”的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职业结构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不但要使其具有“一技之长”,不仅具备上岗、顶岗的针对性就业能力,更要具有适应职业转换的迁移能力,这也是适应性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观念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从“终身职业”观转变为“终身就业机会”观。只有在协调好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的前提下,构建更有发展潜力和弹性的动态课程体系,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符合人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才能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适应性问题。

2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医学检验高职教育模块系列化课

程体系是解决就业导向适应性问题的保障处理好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是医学检验高职教育的难点。它的总要求是:高等教育性、职业性、技术性相协调;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与当前生产实践水平相协调;本地域生产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相协调;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当前需要和前瞻性要求协调。其中,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2.1就业导向适应性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内涵

就业导向适应性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结构。即:按大类专业设置基础模块(集群职业能力)和职业方向系列模块(岗位专项技术能力),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系列模块(专业拓展能力)。

2.2构建就业导向适应性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

为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原则,一个专业可设5~6个主要岗位和2~4个拓展岗位。每一项岗位技术(技能)能力由对一个系列课程(2~4门理论课程+1~2门实训课程)开展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构建原则:(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原则,即医学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3)针对性原则,具有自身专业独特的构架;(4)灵活性原则,在坚持统一性、加强整体性的同时,体现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5)整体优化与有机整合原则,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并加以综合化改造;(6)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原则,突出以能力为主线、素质为导向的专业技能训练;(7)可行性原则,有可操作性;(8)实践性原则,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和正。

2.3构建就业导向适应性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2.3.1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职业领域与岗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临床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为核心职业领域,在临床医学检验领域,学生的就业范围是医院检验科、独立实验室、体检中心;在卫生检验领域,就业范围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所、质量监督局等实验室。工作岗位有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检验、食品检验、水质检验、空气检验等,毕业后工作1年以上可考取检验士资格证;在就业拓展领域,学生的就业范围是病理检验科、企业实验室、试剂仪器公司等,工作岗位有试剂生产、销售等(见表1)。

2.3.2深入调研,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人才职业能力组成要素我们对广西区内40多名医学检验专家、教授,50多所医院检验科资深检验人员及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归来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工作领域及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完成任务所需能力目标分析见图1。

2.3.3依据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确定面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系列化模块组合在分析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制定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确定岗位能力模块结构,制定课程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目标。通过优化重组构建了倒“T”字型“宽基础、活模块”的“四模块系列化”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这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结构。理论体系:首先制定倒“T”字型中横向的“一”———综合素质基础课程模块(见图2),然后面向与专业相关的特定职业岗位群(集群)的多种职业方向,抽取出该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职业方向的基础部分,设立纵向“I”的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根据职业方向要求设立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见图3)。实践模块体系包括:职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职业专项技能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这一课程体系可根据市场及职业技术岗位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的系列模块,尤其是就业拓展模块的课程方向设置完全可以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3.4以满足从事检验及相关工作的技能人才需求为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确定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组成及与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能力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2.3.5基于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设计“2+1”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设计包括“2”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教学设计两个部分,即进行两年的院(校)内教学和一年的医院、企业技能强化训练及实习,从内涵上讲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一年在职业岗位上重点进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也可以说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会做人和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做事,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应岗位要求,寓教学于实际工作、科研之中,达到学有所长、一专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工作的职业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2.3.6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目标为主线,重新修订教学计划:(1)课程设置打破原学科本位的条条框框,完全针对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确定,体现医学检验高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特色;(2)专业技术能力模块课程组成,以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由专才型转为通才型,由单纯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或卫生检验转为两者合一的医学检验专业;(3)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引入“阶梯训练模式”的阶段式和纵向交替式教学形式,推行早期接触临床的一贯式(实训—见习—实习),将组成医学检验职业能力的某些知识或技能进行组合;(4)课程安排,采用三阶段式的“1+1+1”模式,即第一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认知阶段),第二年为专项技能培养与临床见习(行业入门阶段),第三年为反馈、综合技能训练及临床实习(岗位适应阶段);(5)开设限选课和任选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6)调整课程结构和课时数,精简重复教学内容,加强形态学教学,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7)增设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医学科技前沿知识,紧跟学科发展趋势;(8)专业拓展模块下设47个小(活)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3门课程,以专业特长班的形式开课。

2.3.7引入行业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成立医学检验技术教育专家委员会,通过学校与医院、企业间有效的合作、联动,使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以检验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3.8创设情景教学环境,打造各类实践基地与医院、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创设具有职业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双重身份,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实现从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到岗位技能培养的现场化及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目标。

3就业导向适应性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