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的认识

篇1

论文摘要:从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对知识管理的管理包括实施环境、策略与做法、阶段与步稼两大方面村知识管理进行了用释。

自从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达文波特(T.H.Davenport)1997年所著的《营运头币只》("Working Knowledge")一书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知识管理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m。知识管理的思想是基于新的经济形态一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知识与管理两方面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识管理是复杂、微妙、不易把握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领域庞大而复杂,并且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知识管理包含管理、运营实践和哲学、技术、战略以及人类行为特隆等相关领域。因此,知识管理的复杂胜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不同原因导致了对这个领域的不同看法。

一、知识管理的认识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目前,“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热潮,但由于“知识管理”还是一种新兴事物,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到目前一直还没有统一。很多国内外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进行研究。(二)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知识创造(或获取)、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综合过程。知识管理的这5个阶段允许组织进行学习、思考、忘却和再学习,其过程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维持是不可缺少的。(三)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实现知识管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知识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是将企业的智力资本转化为价值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得、组织、应用、共享和更新等。要进行知识管理,需要有技术和工具的支持,而知识地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Blog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管理工具。Blog是目前互联网上一种发展迅速的信息形式,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企业界正在把blog引入企业内部网和公司网站。这将是一种新型简便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二、知识管理的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实施环境。知识管理实施的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需要运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实现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共享,还需要企业将组织沟通与激励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内部环境。知识管理实施的外部环境即社会背景,如:经济全球化、政治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二)实施知识管理的阶段和步骤。知识管理首先要在小范围内实施并且取得成功,然后才能慢慢地扩展到整个组织机构。如何适当的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进而有效的管理知识,是当前许多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1.第一阶段:基础架构评估。此阶段包括两个步骤:分析目前的基础架构和结合知识管理与组织策略。先对知识管理策略与科技架构的各种构成要素有所了解,再与科技、文化变革、新的奖励制度平衡得当,并与组织策略的步调相一致。2.第二阶段:}:i帜管理系统分析、规划与发展、规划知识管理基础架构、审计现有的知识资产与系统、安排知识管理团队,绘制知识系统管理蓝图、发展知识管理系统这五项为此阶段应注意解决的步骤。3.第三阶段:系统发展。展开行动,运用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改变管理、文化与奖励制度以引导发展健全的知识管理系统。4.第四阶段:评估。绩效评估、投资报酬评估以及精进知识管理。其目标在于明确掌握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资源究竟有多少以及如何改善知识管理的运作。(三)知识管理策略与做法。1.促进组织学习。要有效的促进组织的学习,以期达到更合理的进行知识管理。 包括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继续学习,以延伸知识的广度和宽度。2.津;f’}织记忆。现代化的知识管理总是会涉及科技,建立了组织记忆则可以透过科技的支持,持续累积与扩充知识,确保知识不会因人员的离去而流失,同时提升新近人员的技能,进而提升组织的效能。3.持续转化个人知识为组织知识。组织是个人构成的实体,真正汲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是组织中的成员,因此组织若想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先充分掌握并汇集组织成员的知识,并将其持续地转化为组织知识。4.发展组织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并非知识的罗列堆砌,而还包含一种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发展组织的创造知识能力,即创造新知、将新知传播至整个组织,并且将之融人组织产品、服务与系统的能力。在一个创造知识的组织中,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人人也是知识生产者与管理者。5.发展知识分享的机制。企业已经日益认识到知识分享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也开始认识到技术能使知识分享更加切实可行,于是,许多组织开始采用能切实推动知识分享的工具和方法,如创建企业数据库,召开经验研讨会等。虽然迄今为止,对于知识分享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但发展知识分享的机制却在知识管理策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6.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组织的知识不是个人的,知识的管理也不是简单的拆分,所以建立起组织知识的永续运作机制是必要的,以促使组织知识的收集、分类储存、分享扩散、以及创新与运用,使知识得以发挥最大效能。此外也必须对组织本身的知识流动过程与组织的未来愿景有充分了解,对于知识学习有较高的灵敏度与接受度,进而妥善规划组织所需要的知识以及促进组织学习。7.促进业务社群的知识活动与互动。知识管理不只是组织内部的管理,同时是组织之间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促进业务社群的知识活动与互动,有利于组织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同时增进协作,共同发展。

三、综述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知识管理

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个人、组织、社会以及国家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动力。从根本上说,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的获取、选择、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流程的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相关的人员、资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资产的过程,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创新。[1]而作为知识工作者的高校教师,也就成了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迈入信息时代,要求高校教师持续地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比如在多样的教学形式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解答,以及论文、课题等科研工作的需要等方面。所谓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指教师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教学知识不断学习、积累、反思、创新、交流和分享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存储和深度加工,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知识,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最终达到有计划地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使自身持续性地学习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高校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承担了学校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他们具有的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师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必须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不断充实、更新、完善自我,以更好地让教师的各项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高校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高校教师既迎来了宝贵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首先,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导致教师想要上好每一节课,必须在课前花大量时间充分认真地备课,课后批改作业、论文或报告,工作时间比较长,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主动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和系统的整理,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其次,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学生数量迅速激增,造成每个高校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增加,尤其是公共课和选修课的上课人数明显增多,讲授以及控制课堂教学气氛都超过了部分教师的能力范围,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如申请课题和项目、等。一旦完成不了任务,压力也就随之产生。第三,高校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 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引入了更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学历、学位、职称、年龄等提出更高要求。在教学管理方面,各种教学评估(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督导随机听课等)和各项检查、各种量化考核也会给高校教师造成不小的压力。同时,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办法,比如,将科研的成果与各种评优挂钩,过于看重教学忽视科研,或者对科研的奖励比例过大,对教师评职称条件要求多、限制死,学校在评职称时要求参评高级职称的教师都要在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有的高校在评职称时,对教师的学历也做出严格规定,如评教授一定要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导致有一定比例的高校教师在此压力之下又挤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攻读学位。

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总体压力水平偏高,有63.6% 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而感到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仅占总数的8.7%,比中小学教师压力要高。[3]也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工作超负荷的现象。[4]徐志勤的研究也得出了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较大的结论,并且心理压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5]

尽管高校教师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来源,面对知识更新非常快的今天,由于各种压力导致高校教师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忽视对教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创新,部分教师甚至遇到问题时也很少主动的向他人求教,从而难以进行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

三、高校教师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教师是否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知识管理中来,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共享和创造,除了让他们认识到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键还取决于制定一套系统、合理、有效、完善的激励机制。如果高校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奖惩措施,比如对于能够积极参与个人知识管理活动的教师,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相反的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批评。高校只有建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奖惩机制,形成一种良好的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才能够进行高速有效的知识管理。

具体来说,高校教师可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实现对自身知识的管理。

1、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实现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经常运用搜索引擎、浏览器和手机等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知识搜索和交流,从而完成大部分的知识信息收集工作。

2、利用个人博客(Blog)实现知识管理

博客一般是指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它给高校教师一个跨时空的知识交流空间,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按时间顺序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交流方式,在个人的知识获取、管理、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通过网络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存储和网络知识资源、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得和灵感。正因为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观点、经验、体会的个人化空间,其他人也可对其内容进行评论、评价和分享,这无疑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及其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隐性知识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或某个特定环境下,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但它作为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对于知识利用和创新产生却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经验与风格、科研与思维、学生学习的心得与窍门等隐性知识通过博客得以很好的传递和共享。

3、高校教师个人建立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只有持续学习和更新才能使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高校教师只有经常整理现有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框架,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欠缺的方面,更准确、更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资源,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促进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和创新水平的提升,通过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来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凌峰. 知识管理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上海教育, 2005(4)57.

[2]许艳.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扬州大学学报, 2008(12)27-29.

[3]尹平, 陶芳芳, 郑延芳. 高校教师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 2005(4).

[4]潘欣, 权正良, 钱玉燕. 大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2003(10).

[5]徐志勤.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 2007.23(9).

篇3

一、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1.知识管理。企业的知识按照不同形式,可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是指通过语言、书籍和文字等媒介来表达知识的一种形式,又可以说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传递和编码的形式。而隐性知识是指使用语言和文字方式难以传递知识,通常是植根于人类的大脑,主要包括灵感、直觉和意识。知识管理是管理知识和有关事物的一个过程,可划分为知识应用、知识获取、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等环节。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应用、知识获取、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后,让显性与隐性的知识互相转化,对知识不断创新,并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实现组织内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应用,从而促进知识创新,提高组织绩效。

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认为,人是具有企业其余资产所没有的一种“特殊能力”资源,即是能够带动整个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们,所具有智力与体力等劳动能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源是指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于一定物力有机结合实施有效培训、组织以及调配,让人力与物力维持良好比例,并对人类的思想、行为与心理实施诱导,并加以控制与协调,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按照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要求,有目的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招聘和配置、培训和开发、职工关系管理、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挖掘职工潜在能力,为企业稳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二、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体系的重要性

1.职工需求层次不断上升。知识型职工通常都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知识型职工与传统职工相比,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活跃思维和个性鲜明突出的特点。因此,企业单纯的物质需求已经不再是职工日常生活中的唯一需求,职工已经实现自身需求更高层次的提升。知识型员工在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的同时,也希望自身能够接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升自我隐性知识总量,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必须在传统的管理工作模式上,把握职工个人精神需求的具体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满足职工对知识资源的内在追求。

2.职工流动意愿强。当企业无法满足知识型职工的实际需求时,由于知识型职工具有较强的流动意识,可能会产生更换工作单位的意愿,如果企业没有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理,将会流失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承担“留人”任务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需要准确把握企业职工内在精神需求,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满足全体职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顺利完成“留人”工作任务。但需要注意的是,“留人”并不是单纯地留住职工在岗位上工作,而是留住职工在长时间工作实践中积累丰富的隐性知识资源,因为这些隐性知识资源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机密,给企业稳定发展带来影响。

3.职工团队观念薄弱。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一定的知识资源,因此在工作中职工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渴望接受新鲜和充满挑战的工作,以体验工作中的成就感,从而实现自我。知识型职工的这一特点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和积累丰富的隐性知识资源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这种情况也同样给企业工作团队凝聚力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形下,知识型职工过于重视自我知识资源的充分挖掘,与他人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低、自我团队观念薄弱,导致企业出现职工和职工之间没有过多交流,知识共享度低和知识资源流动速度缓慢的情?r,给职工实现自我和提升自我带来影响同时,也给企业创新和稳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三、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体系的措施

1.建立灵活的薪酬体系。在现代化知识背景下,建立灵活的薪酬体系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在薪酬机制与福利方案的规划过程中,将全体职工的内在需求放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位,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通过有效的福利方案与薪酬制度来提升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因为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定位,一般要比普通职工定位相对要高,他们强烈期望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企业相关负责管理人员应听取职工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灵活应用薪酬体系,充分结合物质条件,重视全体职工精神基础的培养,以自我实现为人力资源需求的最高目标。例如某公司的薪酬管理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保障性薪酬,与职工的职位联系较大;而另一部分与职工业绩密切联系。为了提升公司的销售额,业务部门会根据销售人员的个人销售业绩,每一季度发放一次销售业绩奖金。同时出于政策因素的考虑,在执行薪酬体系时,公司不仅考虑自身内部的运营情况,还将薪酬放入系统的第一位,每年委托专业薪酬调查公司进行市场调查,对人才市场的宏观情况进行了解,以维持自身薪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在加薪方面,公司充分利用薪酬体系的职能作用,安排相关管理部门会与职工进行交流,按照职工当年的业绩进行加薪,并在相关告示栏中告知,尽可能地做到透明、公正,让每个人清楚职工加薪的原因,从而确保公司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2.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激励的重点内容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它不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外部激励与短期激励,而是企业稳定发展中的内部激励与长期激励。在知识管理下,企业对全体职工采取职位、待遇和工资薪酬等外部激励手段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结合内部与长期激励手段,通过寻求内外和长期短期方式,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对一般管理职工提升相应的福利,详细分析企业重要岗位,按照分析实施宽带式薪资结构,采取针对性激励措施,体现各个岗位的特点,以此满足全体职工的成就感和尊重感。并对中层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完善,借助考评体系来肯定中层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以实现知识型职工的真正价值。此外,按照职工不同竞争需求,制定有效的奋斗目标,为全体职工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与晋升机会。

3.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培训系统。而实际上,培训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也是企业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人力资源培训可有效弥补职工的知识空白领域,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培训过程可认为是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过程。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延伸,企业人才数量的增加,如何获取、整合、传播和利用隐性知识,将是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知识转换与传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推动知识的共享与管理。因此在知识管理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1)建立互动的培训体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培训师大部分已授课为主,培训过程缺少互动,过于枯燥、乏味,职工难以端正培训态度,极易引起全体职工反感,出现排斥心理,难以有效吸收隐性知识。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听力授课模式进行创新,将人力资源培训课堂作为全体职工的知识沟通平台,鼓励他们沟通交流,实时分享知识资源,营造良好、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2)注重企业文化培训工作。如果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足,企业内部将会难以形成团队凝聚力,使得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导致企业人才流失。因此,企业应注重职工文化培训,将企业文化理念贯穿整个人力资源培训的始终,树立企业和职工共同的奋斗目标,充分挖掘职工的潜能。并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师体系,以企业高级人才为榜样,通过他们丰富的隐性知识和优良品质,增加感染力与号召力,从而实现全体职工的相互促进。

篇4

[关键词] 思维导图 研究生 个人知识管理

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

1.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Frand和Hixon提出,之后密西根大学的Dorsey教授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发展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1]。Frand和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理念框架,它用来组织和整合个人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策略,可以将零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应用,并可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工具[2]。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方法技能等角度进行定义。目前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定论。

笔者认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指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实践和科研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等过程进行的管理。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复制堆积保存,而是在能快速获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提炼,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中激发出创作的灵感和知识的创新,提高研究生个人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凭借自身对知识的把握,将知识运用到科研项目和实际生活当中,以期更好地解决科研难题,规划生活。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应该有两个:一是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二是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运用知识。

1.2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困难

1.2.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海量信息中,人类获取高质量、有价值的知识愈加困难。面对信息负担,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获取整合表达交流、共享和创新的能力。这使得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成为一种需要。

(1)研究生需要随时记录知识,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通常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根据自身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自主进行学习。研究生一般是通过图书馆或是互联网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这些零碎分散的知识和灵感需要及时记录整理归类,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常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和探讨,研究生需要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阐述个人的思想,体现个人的能力,激发集体的思考。很多时候,研究生会发现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或者文字诠释出来或者诠释清楚。隐性知识是个人特有的一种思维。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认为思维的语言是图像和联想[4]。研究生需要借助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将知识进行转化。

(3)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科研论文。研究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对知识的质量和创新有着较高的要求。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研究生整合原有的知识,挖掘新的知识,激发创意,解决科研难题。有调查发现,45%的研究生认为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55%的研究生认为重要[3]。

1.2.2 研究所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大部分研究生已经意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大部分研究生并未成功地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原因是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一些困难:

(1)难以把握知识界限,抓住重点知识。首先研究生有个人的专业方向,需要培养个人的专业特长,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膨胀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研究生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难以抓住重点的、有学科价值的知识。其次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需要搜集大量的知识。缺乏对所研究问题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会造成所搜集到的知识不全或者重点不突出。

(2)对原有知识的加工整合不够。随着研究生知识的积累,其个人知识库中的知识不断增多,然而大多数知识处于一种孤立无序的状态。即使对知识有所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大多只是一种表层形式,并未真正地发现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知识需要整理,更需要整合。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和重新整合,才能从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

(3)难于评估学习效果。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同时也不停地淡忘原有的知识。温习原有知识的效果,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的吸收而得到提高的幅度,很难通过一种方法或工具去评估,可能会形成一种盲目无效的学习状态。

(4)缺乏易用性的知识管理工具。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研究生,都希望通过简易便捷不需要维护功能强大的工具来管理个人知识。然而这类易用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却极其少有。大多数研究生认为这是没有成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试图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来予以解决,以期满足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需要。

2 思维导图

2.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由英国记忆之父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图像式思维工具,是运用图形动态记录信息和思维的方法[5]。东尼•博赞说:“大脑并不是用英语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例如当一个人听到‘苹果’这个词时,他的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个苹果或者与苹果有关的图像。图像和联想才是大脑的语言。”思维导图就是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它用文字将人的想法“画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2 思维导图的作用

从思维导图的特点来看,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可以对个人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图1绘制了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用来说明导图的作用:

2.2 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由主题和思维两部分组成。主题又分为中心主题以及由思维跳跃性的发展引出的子类主题。主题一般用图像或者颜色鲜明的字符来表示,特别是中心主题,以此来加强大脑的记忆、激发联想,加强视觉上的渲染。思维通常用线条来表示,形象地再现了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通常情况下,线条的粗细不等,思维主干上线条较粗,分支思维线条较细。所有的子类主题和思维都是围绕中心主题出发的。思维导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绘图软件辅助绘制。由于个人习惯不同,绘制出的导图可能外观形式各异,但都遵循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

3 思维导图在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述导图的绘制,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放射性。任何感觉记忆或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成千上万个与主题有联系的关节点。这种收放自如的放射性思考模式,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工具,而且有助于创意的联想与收敛。正是基于此,笔者试图将思维导图引入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以期帮助研究生更有效地学习和工作。以国内大多数高校三年研究生学习为基准,笔者依据研究生每年的主要学习目标来阐述思维导图在其每一阶段的应用。

3.1 思维导图应用于知识积累阶段

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知识的积累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生的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学位课合格。学位课一般涉及知识面较广,深度不大,要求研究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大环境。依据学位课的内容,研究生可以绘制一个本专业的全局思维导图,以全面把握整个专业动向,明确个人研究方向的重点难点,为专业知识积累指明方向。学位课一般有学分和到课率要求。思维导图主要由图形和线条组成,可以促使大脑兴奋,增强记忆力。上课时,研究生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高效记笔记,同时可以节省书写文字的时间,跟着老师的讲解进度进行思考。考试时研究生可以为每一门学位课绘制一幅思维导图,以最省力省时的方式帮助记忆和考试。第二是自主学习,积累专业课知识。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而阅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大致浏览一本专业课书籍之后,研究生就可以根据内容绘制该书的思维导图。通过该书的导图,研究生可以快速把握一本书的整体知识框架。同时研究生可以从导图中心出发沿着分支深入到各个细微的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照思维导图,研究生结合自身已具有的知识,可以明确该书的难点、重点和自身的兴趣点,从而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解决本书的主要问题,达到快速高效地阅读一本书的目的。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而零碎的过程,而知识内部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不断更新的规律。研究生可以绘制一个个关于小主题的开放导图,将零碎的知识随时记录在相应的图上。再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一个个小主题进行连接整合,使知识之间相互融合,这样日积月累会形成一个体系庞大、层次分明的网络化知识库。人类大脑记忆的机制是将记忆信息视为神经细胞连接,从而构成有效的记忆网络。细胞及其突触的星型生理结构,决定了有效记忆的组织方式必然是结构化网络化。通过这个思维导图的体系结构,研究生可以随时快速地温习已有知识,把握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块中,进而激发直觉思维去联想和发现新知识。

3.2 思维导图应用于科研项目阶段

经过专业知识的积累,研究生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科研问题并撰写科技论文。

3.2.1 解决科研难题 心理学上,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比部分之和的意义更大。要解决科研难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每一个科研难题必然包含着一些小难题。局部小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如果每一个局部的小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整个难题将会不攻自破。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现大难题中的一个个小难题。而思维导图发散收敛的特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有效工具。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和目标,可以将大的科研问题视为一个关键主题,从关键主题出发寻找每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以及次级小问题,以此类推。通过层层小问题的提出,研究生可以清楚整个项目的流程,明晰每一个过程应该做些什么。而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通常是由几个研究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并且有时间限制。对照图上的问题,研究生项目组的组员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擅长的某个问题或者一部分小问题去解决。这样可使分工合理,人尽其才,避免重复工作浪费时间。

其次是分析问题。通常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多种,而每一种方案又有多个流程步骤。方案之间又存在时间和费用的较量。利用导图工具,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向外扩展有多种方案,每一个方案下又可以用线条连接着此方案的流程步骤。这时研究生可以大致估算出每一个流程步骤的代价(时间和费用),并记录在相应的短线条上,以方便进行各方案代价求和。通过问题的分析导图,研究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各个方案的繁复情况、优劣程度,便于最终决策。

最后是解决问题。先前通过思维导图将整个项目进行了细分并落实到每个成员,最终只要将每个研究生的局部工作进行共享、衔接、汇总,整个科研项目就得到了解决。由于每个成员负责的工作不同,对项目每一部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也有区别。知识汇总阶段,研究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块知识的共享,交换彼此的经验和知识。思维导图清晰地体现了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激发大脑的想象力。

3.2.2 撰写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一般都是依托科研项目来撰写,并且有格式框架的规范。研究生可以将科技论文题目视为思维导图中心,将科技论文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引言、采用的方法或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论作为导图的四大分支,再将每个大分支视为一个主题,“画出”相应每一块应该写的内容。那么对照导图,研究生可以直击资料库找出所需要的资料,填充式快速完成科技论文。同时,还可以确保不跑题,不乱框架。

3.3 思维导图应用于职业规划阶段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研究生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研究生三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规划未来职业。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范围的扩大,研究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愈加严峻。研究生将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读博、出国或者是就业。但无论是做哪一种选择,研究生都应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研究生用思维导图做职业规划时,他们可以把要考虑的所有要素都“画”出来,形成一幅“职业全景图”。通过这幅图,研究生可以客观看到自身职业规划的前景和要到达这种规划目标的要求,从而促使研究生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做到与市场接轨。

4 应用实例

“论文写作方法”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笔者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娄策群教授“论文写作方法”的教案为例,使用绘图工具Visio辅助绘制了一幅个人特色的“论文写作方法”导图。以此中心为主题又有四个分支主题:论文选题、论文结构与大纲、论文写作与规范、论文投稿,并在各分支主题上添加二级层次的主题或更多层次的主题。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使研究生避免枯燥直线式地看课件,避免死记硬背论文规范。例如,二级主题“论文结构与大纲”用一棵树表征,那么人脑的第一反应为:论文应该像一棵树一样有根、主干、枝干、叶子等,既贴切又有趣。如图2所示:

这幅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这门必修课课前的整体内容介绍,又可以作为研究生撰写论文时的行文规则。

5 结论

古人云:君子善假于物也。研究生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快速高效地记笔记、整合知识、激发大脑思考问题、规划生活。思维导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展现,并且绘制简单。笔者认为随着对导图认识的加深和导图软件的开发,思维导图必将成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王曰芬,浦晓斌.个人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及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57-62.

[2] 董燕菲.Web2.0个人网络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10(9):32-35.

[3] 刘丽丽,李肖霞.Web2.0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技术,2010(2):49-51.

[4] 齐征.思维导图学物理 学会用大脑的语言思考[EB/OL].[2011-06-10].tech.省略/d/2005-05-10/1153603120.shtml.

篇5

【论文摘要】在目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研究的热点。如何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时代教师必须面临的挑战。而教师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对教师个人知识的组织和转化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媒介素养的内涵出发,分析媒介素养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提高媒介素养来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1.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是台湾学者陈美玉教授率先提出的她是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观点出发,截取知识管理对组织中的个人与组织本身可能发挥的价值,以及作为促进革新力量的来源,强涮教师必须强化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取、吸收、组织、管理、创新与活用能力,才能有效的促发其更宽广且快速的再学习潜能,掌握目前及未来多变且愈发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专业教师。由此可知,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积累和复制信息,学习和吸收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新获取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整合。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将经验与他人共享,促进:生新的知识。

1.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1)整合现有的显性知识

教师的显性知识包括有从书本学习得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部分零散的显性知识。教师应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整合,使之更加条理清晰和便于传播。

2)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每个教师都有大量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如何把这些经验技巧表达出来与人共享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目前在教师行业里常用的内隐知识外显化的方法主要有教育叙事研究、教学反思研究等教育叙事研究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它藉由影片、传记。图片、对话等刺激,触发当事人进行故事叙说,并以当事人的叙说内容进行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反映出故事叙说者本身的重要生活经历。教育叙事研究中本身就包含有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

2.媒介素养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2.1教师媒介素养的侧重点:“传播能力”和“选择能力”

教师媒介素养的侧重点有两个:一个是“传播能力”。传播能力指使用媒介传播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能力。从更广的范围而言是指通过媒介表现自我以及解读媒介信息意义的综合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播能力应成为教师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是选择能力教师对信息的选择能力指的是教师具有能够正确解读信息,并选择出有用的信息内容为己所用的能力。能否正确选择信息决定,教师是否能最终应用和创造有价值的媒介信息。因此,选择能力是媒介素养的关键。

2.2传播能力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婵中的一种,所以它的转化过程也是遵循了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由个人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综合和内化四个过程组成。这四种知识转化模式是连续的、螺旋升的。在这个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显性知识不断积累,个人知识库的存量不断增加。在这四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转化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就是师徒相传式的知识传播。而作为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教师的内隐知识的外显化就是教师把内隐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在教师知识管理中,只有采用有效的传播途径,充分发挥媒介的传播能力,才能使知识在组织内有效流通,最终实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

2.3选择能力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

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四个转化过程中,鄙离不开对知识的选择和解读。在社会化过程中,教师从他人的经验中选取适合自己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这是一种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的内心选择。外化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的个人经验通过叙事研究、教学反思等各种方法表达成显性知识,也要经过选择。这一点是容易忽略的。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选择多指个人面对外部信息时的选择。而个人将自己的内隐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时,也需要对个人经验进行不断地反思和解读,从而选择出正确的经验,向外界表达出来。综合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受选择能力影响程度最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已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排序、分类,经过选择后对知识内容增减,最后加以综合整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离不开自身的学习,内化的实质就是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内化过程中通过进一步的选择和解读,最终把知识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变成有价值的资产。

综上所述,可知正确的,适合个体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能否选择出正确的适合成为个人知识储备的信息对知识的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以媒介素养的提高引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提升

3.1强化自我实践,提高媒介素养以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有效利用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促进自我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进步。同时.利用专业进修、媒介素养培训以及参与媒体活动等途径在实践中加深对不同媒介特点的认识.逐步培养自我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不断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的能力

3.2博客应成为媒介素养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互动的桥梁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选择的多样性而陷入难以自主判断的困境。于是,网络乘虚而入。它介入受众的生活,影响、引导你对事物、情感,甚至人牛道路的判断和选择,积极主动地扮演着“传道授业”者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已经习惯于在作出决策时将目光投向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由教师告诉他们的事实。与此同时.学习者也以自身的需求牵制着教师的走向,受众素养和教师素养之间形成了互动。教师应当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学习者则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品位,还特别需要提高对媒介的解构能力,从而实现受众素养和教师素养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应当利用自己与受众的“亲密接触”的特殊优势,为提高传播对象的媒介素养发挥积极作用。

篇6

关键词: 旅游企业; 知识创新管理; 现状调查;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旅游企业创新知识的低转化率困境

在旅游业逐步走出资源垄断型竞争时代后,对知识进行战略管理的能力已经上升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Grant,1996)。知识之所以能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因为通过内部组织学习而积累起来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无法通过市场以价格机制进行交易,即便要模仿也是非常困难的(Prahalad and Hamel,1996)。但研究表明,虽然旅游企业内部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新增知识,这些知识却很少能通过正式化的管理流程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本存量,“如果能将这些新增知识的25%及时转化并应用于产业实践的话,那么旅游业的面貌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Ritchie,2000)。

Ritchie所提出旅游企业创新知识低转化率的论断较好地解释了当前旅游企业纷纷陷入“同质化竞争”怪圈的根本原因,但这种“低转化率困境”本身的成因却不得而知。

从当前的理论研究进展来看,有关知识在旅游企业中是如何被创新、转化和管理的研究非常少见(Xiao and Smith,2006),旅游企业创新知识的低转化率困境始终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而从管理实践角度考察,知识创新管理迄今尚未上升为旅游企业的正式化管理职能。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仍然占据着事实上的统治地位,管理者主张用事先的程序及规范文件来约束甚至限定员工的即时决策行为。研究者尽管意识到了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知识创新及转化的巨大制约作用(Nonaka,1991),但对其具体的制约方式及原理却少有提及。

本文首先以当前知识创新管理主流理论为基础,围绕旅游企业隐性知识比重大等结构性特征,系统地提出了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有效路径,然后将之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近80家旅游企业的实际调研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创新知识低转化率困境的成因以及旅游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对知识创新活动的真实影响。

二、文献回顾: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与滞后性

知识创新管理研究是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分支,隶属于知识管理研究的行为学派。其核

心观点是从行为者个体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研究如何激励人们去更有效地创造、分享和转化利用新知识。与基于泰勒主义(Taylorism)的知识管理技术学派不同的是,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者认为对人的管理才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各种冠以“知识管理”名称的IT技术仅仅只是配套知识创新管理目标的信息手段而已,两者之间不能本末倒置(Sveiby,1987)。

相对其它产业领域来说,旅游学术界的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起步很晚而且尚未取得较大进展。2004年在Tourism Management杂志上发表的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一文,堪称迄今为止对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问题研究最为透彻的代表性论文之一。作者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以我国台湾的4家高星级饭店为样本,深入探讨了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共享和存储等机制的可行性,并指出在饭店业员工“跳槽”率日渐升高的竞争形势下,引入知识创新管理体系不但能稳定员工队伍,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构建基于其知识存量的竞争优势。

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2004)的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共享、存储和转化等流程环节的逐一分析和实证检验,对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体系的实践价值和实施现状作了非常清晰的描述: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高度赞同引入知识创新管理正式化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包括最坚定的支持者即高层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清晰描述有效的知识创新管理到底该如何进行,甚至连“什么是知识”都很难取得一致认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和滞后性。

Cooper(2005)有关旅游企业的知识特性研究为解释知识创新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和滞后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指出,旅游企业内部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隐性知识资源,占据了所有知识总量的90%之多(Ahmed,2002),这也是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特殊性的根源所在。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和转移从而长期被管理者们忽视,因此无论是对隐性知识还是对其持有者都很难进行直接监管。构建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是很脆弱的,所以旅游企业不得不通过更系统的技术手段来加强对这种竞争优势的管理。Cooper(2005)将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2004)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为创建适合于旅游企业实践的知识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隐性知识的大量存在及其监管困难使得旅游企业具备与大多数其它类型企业(如制造型企业)不太一样的知识结构特征,这也决定了旅游企业在知识创新管理路径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及其对知识创新管理路径的影响

旅游产品是使得旅游企业真正与其它类别企业区分开来的核心标志。从旅游产品的核心特征出发,本文将对旅游企业的知识特征及知识创新管理路径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探索。

(一) 产品、流程及组织特性对旅游企业知识结构特征的影响

在综合借鉴了近年来有关旅游企业研究的相关文献后,本文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汇总和整理。以谢彦君(1999)提出的“旅游产品五特征”说为基础,初步勾勒出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特性,并对受其影响的旅游企业知识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特征分析(见表1)。

(二) 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

在旅游企业里,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旅游产品特征的函数,即产品上的特殊要求决定了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上的基本特征,进而对企业的知识创新与转移等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以表1中所揭示的逻辑关系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整理并归纳出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

1. 隐性知识比重大

尽管Ahmed(2002)、Cooper(2005)等人关于隐性知识占据旅游企业知识总量90%之多的论断尚未得到实证研究的完全支持,但旅游产品的客户价值导向、产销同时性以及时空条件的不可分割等核心特征决定了自下而上的员工隐性知识的确具有超越显性知识的战略价值,这点也可以从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都高度重视服务质量的现场管理等事实中得到证明。

2. 客户价值导向

旅游者的感知价值评价体系结构非常复杂,除了对产品的核心功能有着最基本的要求外,还要求一定的美感和愉悦感,这就带来远远高于其它行业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旅游企业在响应这些快速变换又因人因时而异的客户需求时,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客户知识,这其中包含了大量产生于对客服务一线的员工个人(隐性)知识。而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尽管旅游企业内部员工可以拥有除客户知识以外的多种其它知识,如财务人员提高报表编制速度的经验或饭店人事经理对员工思想动态的预感等,但这些知识对于企业最主要的价值活动――对客服务并没有直接帮助。

2. 对知识创新管理路径的实践应用

尽管大多数旅游企业没有正式宣称他们已经在组织内部启动了专门的知识创新管理,但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仍迫使他们自发地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旅游企业事实上都不同程度地在开展知识创新管理活动,但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管理过程的非正式化等原因,普遍存在着技术路径选择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依赖相对成熟的显性知识管理技术,而忽略了对隐性知识的主动干预。如67.1%的人都热衷于以“管理和服务技术手册”来作为企业的知识成果,而且从实践来看这些显性知识很有可能是对外部知识有意识地模仿引进的结果(76.9%)或者高薪引进外部人才独立编制的(74.1%),甚至可能是聘请专业公司或院校来整理(36.6%)。

(2) 中基层员工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自上而下”的传统知识管理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绩效测评系统几乎完全没有与个人的知识创新和应用效果挂钩(3.8%),只有很少数企业真正允许甚至鼓励员工越级或跨部门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6.2%),而事实上标准化管理模式下企业更热衷于通过正式会议(87.6%)以及专职部门的监督(72.8%)来确保新知识“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应用。

(3) 隐性知识即员工自发的经验、直觉等除了最原始的师徒传授方式(94.8%)外,很少有组织干预条件下的团队共享和显性化技术手段。例如员工很少被要求动笔总结个人的工作经验或心得体会(9.5%),借助内部局域网展开交流这一高新技术企业最常用的知识共享手段在旅游企业的应用率也很低(5.2%)。

(4) 正式化的知识管理机制包括对知识的搜索、激励和评价体系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零星的知识创新活动仅仅只是被当作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适当补充。只有不到2.3%的企业有规定编制详细系统的知识创新年鉴,能调拨专门经费和人力进行有计划技术攻关的企业仅占1/3左右,而相比之下文件制度汇编(88.6%)、业务例会(42.4%)以及系统培训(79.5%)等传统管理手段仍然是主流的知识管理路径。

五、结论

从本文所做的旅游企业知识结构特征及相应的知识创新管理技术路径分析来看,实践界无论是在认知判断还是实践操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对知识结构核心特征认知的偏差以及管理路径选择的不当,也势必会造成Ritchie(2005)所提出 “知识低转化率困境”,克服应对这一困境的有效解决方法就是立足于旅游企业隐性知识比重大等关键特征,建立起正式化的“自下而上”的知识创新管理体系,并将之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于旅游企业知识特征的知识管理道路来。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只是揭开了旅游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管理变革压力的“冰山一角”,但也反映了旅游业众多管理困境的根源所在。在产业竞争焦点已经由传统的资本数量、客户关系资源和地缘优势转向以知识为核心的战略管理能力的今天,广大旅游企业必须

更积极更系统地投入到知识创新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 Ahmed P.Learning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M].Oxford: utterworth Heinemann,2002 .

[2] Cooper C.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3(1):47-64.

[3] 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375-387.

[4] Heisig P,et al.Business Process 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Best Practices in Europe [M] .Springer Press,Berlin,2003.

[5] Jen-Te Yang,Chin-Sheng Wan.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593-601.

[6] 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69(6):96-104.

[7] Nonaka I.The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41(1):59-73.

[8]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9] Ritchie J.Research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building bridge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0,25(1):1-8.

[10] Sveiby K.Managing Know How[M].Bloomsbury Press,London,1987.

[11] Xiao H,Smith S.The matur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evidence from a content analysis [J].Tourism Analysis,2006,10:335-348.

[12]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Awarenes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ourism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RAO Yong

(School of Tourism,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篇7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学习方式,主要强调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自主探究。在网络环境下,海量的信息资源势必给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带来困惑,并影响学习的顺利实施,而便于学习者收集、获取、使用、评价、交流、共享知识的个人知识管理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变得多源、易得和可选,这就为网络教育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书本上、从教师那里,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跨学校、城市、国界获得大量的、新鲜的、有用的知识。然而,知识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又使得学习者在海量的知识信息面前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的信息引入歧途。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浩瀚的知识面前能够自如的收集、获取、使用、评价、交流和共享知识,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学习、研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一、网络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概述

1.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为解决个人面临海量信息和繁多的信息渠道,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提供的思路和方法。要理解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词,它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组织存储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一般而言,知识管理是有关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并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知识管理的内容。而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它强调学习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加工、使用、共享以及交流,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者实践和创新的目的。

2.网络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

网络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是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便捷可靠的技术支持,为个人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借助于个人知识管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1.研究性学习中应厄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在获得直接经验或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活动。”研究性学习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制定专题目标,进行研究,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以及内涵上看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情景性以及知识的创新性,因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学习。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社会、生活、教育等学习知识资源。当然,为学习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也为学习者带来了信息繁多、信息庞杂、信息冗余等诸多问题,使得学习者“乱花渐欲迷人眼”,易于迷失学习方向,甚至“我们生活在知识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因而,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网络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资源管理手段就非常有必要。

2.研究性学习中应用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

(1)个人知识管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获取工具。网络知识繁多而又良莠不齐,因而网络环境中知识的获取过程远比知识的收集过程复杂得多。搜索引擎的大量出现为学习者便利地获取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可行性,在确定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常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有Google、Baidu、Ya—hoo、北大天网搜索等。

(2)个人知识管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组织与加工工具。一个重要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思维导图(概念图)则是个体合理的组织、加工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教学工具,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它能够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够整合新旧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利于学习者整体上把握利用搜索引擎获得的知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习者明晰所获取信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根据选题需要加以组织、梳理,进行必要的创新,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可以轻松地实现个人及团队的知识管理。常用的思维导图工具主要有Inspiration、Mindmail、MindGe.nius、ActivityMap、MindManager等。

(3)个人知识管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展示、交流与共享工具。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个人层面上的学习方式,它还注重学习者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学习者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共享、交流把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理论,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扩充自己整体知识储备,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选题,完成预定学习目标。网络学习环境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工具主要有实时交流与共享和异步交流与共享两种。实时交流与共享工具有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电话等。异步交流与共享工具主要有Blog、个人图书馆(www.360doe.com、baidu个人空问等)、BBS论坛、E,mail等。其中这些异步交流与共享工具有较强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借助于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和记录信息,以Web页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者还可以不定期温习或品味自己所获得的以及所写的内容,修正自己的观点。

(4)个人知识管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视化的评价依据。研究性学习不仅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而Blog、个人图书馆(www.360doc.com、baidu个人空间等)、BBS论坛、E-mail邮件等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则提供了记录学习者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平台,这些交流平台便于记录学习者研究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根据学习者从获得资料、分析资料到展开研究性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情况作出合理、正确、符合事实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活动的交流与合作,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开放性和过程性。

三、网络环境下借助于个人知识管理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关键

学习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果,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研究性学习。“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事实方式,可以是涉足未知领域的探究,也可以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再认识,不一一定要具有前沿性或是前所未有。教师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应该以青少年已有的知识理论为基础,选择学习者感兴趣、困惑的知识单元作为研究的内容,重点选择易于文字描述、易于操作、易于探究的知识,在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设置疑问,在易于出现错误的地方设置研究点。

2.学习效益依赖于教师行为的能动性

从本质上看,学习者与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之间的关系也是学习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个人知识管理作为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工具,并且在网络环境下它已经能够代替教师的部分功能,但是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运用的效益依赖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能动性。网络信息繁多而复杂,学习者易于迷失学习方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指导、帮促、引导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提供适宜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甚至必要时提供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学习资料或者资料来源。不仅如此,与传统的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相比,由于需要教师指导、帮促、引导以及监控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势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以及教学负担,因而,教师行为的能动性、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的及时答疑至关重要。

3.学习者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媒介素养是一个帮助学生读懂媒体、使用媒体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认清媒体特性、媒体传播技巧和媒体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网络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为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新的工具手段,但是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者如何有效地获得并成功地运用这些管理工具进行学习,这决定了研究性学习能否在既定的教学设计中得以顺利实施。因而,必须加强学习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习者运用新媒体的能力、适应新媒体的能力、运用媒体进行交互的能力、自主运用媒体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对健康媒体社区的识别和抗拒能力等。

4.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需要进一步提高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工学交替;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6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是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

本文依据高职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就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了阐述。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操作规程,明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架构和职业方向。它以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与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政策法规、员工关系管理等课程密切相关。

二、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及培养目标

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在改革中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以知识应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手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养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乐学、好学、善学、学出成效。”同时,通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模块工作,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为人力资源资格考证和各模块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能力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职务分析计划的制定、分析职务的选择、职务分析方法的确定、职务分析的步骤和时间的安排、职务分析调查的实施、职务说明书的撰写,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2.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招聘广告的编写、招聘渠道的选择、招聘流程的制定、面试活动的组织和时间安排、工作申请表的设计和筛选、面试问题的设计、面试过程的实施、面试结果的评估、劳动合同的签订、入职手续的办理。

3.绩效考核,包括:绩效考核内容的确定、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表格的设计、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

4.培训与开发,包括: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日常管理、进行培训工作的准备工作、培训预算和核算。

5.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信息的采集、员工工资核算、处理常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

6.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

为达到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按人力资源原理基础知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训练层层展开。教、学、做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工学结合、体验式学习。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模拟招聘、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模拟的企业背景下,通过教师边讲、学生边看边学边练边改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校内实训结合课堂内容,在掌握模块基础知识后,实训项目任务书,学生课后制定项目工作任务安排计划。一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事先安排好各自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在这过程中,针对相应的具体任务,指导老师会在课上或课外进行一次专题辅导,并要求学生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在工作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随时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找出解决的途径,并把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大家共同学习知识库。这个问题知识库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庞大的问题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然后,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在课堂进行汇报分析。

随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方法,而且能动手进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能初步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模块的管理方案和实施措施,并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由于是以项目展开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课程改革中设计了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在实训环节中,学生分组在不同企业现场顶岗实训,其目的是通过对招聘面试、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的实地实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管理原则、操作流程,尤其要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把模块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岗位的职责要求进行结合,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把实务提升为实操。

四、教学模式改革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工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现场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体验式教学。

1.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能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工学交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互动协助,从学习中完成任务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实习小组进行分工协作,进行方案的设计、过程的组织、资料的查阅,最后共同完成工作报告。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工作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学生约5人一组分组协作进行。

3.现场教学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在一些教学环节采取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结合。

4.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给出的扩充性学习资料及学院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料查阅,使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在探究性问题的过程实践中,掌握活动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有: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在线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管理视野”系统提供管理资料,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

四、考核方案改革设计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考核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从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到考核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以考不考来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定学生的思维。“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传统考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

笔者对专业课程教学结业考试进行了改革,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点强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让考试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考核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

1.学习态度考核(15%),包括:上课出勤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

2.学习方式考核(20%),包括:自主性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学习和集体学习意识、网络学习和转移学习能力等。

3.学习效果考核(45%),包括:作业质量情况、任务项目完成质量、实践操作和应用分析的结果正确性情况等。

篇9

一、图书管理员的思想素质

无论是哪一级的图书管理员,都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图书管理员没有节假日,因为越是别人清闲,就越是自己最忙的时候。所以爱岗敬业要以创造性劳动为图书馆事业做出贡献。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们的需求。不计个人得失,不为名利所动,以极大的热忱为读者服务,发扬甘为读者做人梯的高尚精神。

比如,作为一名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就要时时了解教学的进度,送书上门,热情服务。尽管图书管理工作枯燥乏味,往往也不被他人重视,但还必须有一种责任感,不断地加深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更加热爱图书馆事业,敢于对自己提出较高的奋斗目标。

二、图书管理员的业务素质

所谓的业务素质,是指知识水平、专业化程度,以及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储存、提供和传递知识信息的机构。它的业务范围包括图书资料的采购、分类、编目、保管、阅览、咨询、辅导等程序。只有熟练地掌握每一道工作流程,才能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同时要使每一位来馆的读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找到自己所粗腰的文献资料,是衡量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标准。现在不少的图书管理员都是身兼数职,有的甚至是招聘的临时职工,在某种程度上对图书的管理造成了一些混乱。比如,某单位为了满足一次大型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都需要大量翔实的资料,我们管理工作人员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因此要求我们每一位图书管理员必须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熟悉馆藏、熟悉本职工作,按照图书馆工作的科学属性,进行标准化作业,做到准确无误,尽可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检索途径,充分体现图书文献的利用价值。

时代在变,图书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作为图书管理者,从简单的借还书发展到对整个社会文献信息的有序化管理。原来传统的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必须在精通某一领域的机车上再提高广博程度,使图书馆的管理始终处在一个高品位的层面上,更新知识与观念,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从目前的图书馆情况来看,图书馆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与复印技术、声像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随着网络的普及化,馆际互借,资料共享网络化,图书文献的标准化。所以需要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加强对图书馆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研究,熟练电子计算机操作和保护。

三、图书管理员的文化素质

一位图书馆工作者,不但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还应注重本人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做好图书馆深层次的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自己应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社会科学著作,设身处地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要给读者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比如一位读者就书中某一故事情节与你交流,假如你的知识面很宽,自己文化素质比较高,就很容易与他产生共鸣,进而也提高了你的服务质量,此外也会吸引更多的读者群到你的馆里来借读。

当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文明的语言及得体的仪表,这是管理人员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图书馆员是知识的传播者,他的举止言行对读者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广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想不稳定,外界事物对他们是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深,当我们服务时,也把一种影响力传给了他们。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四、图书管理员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有利于身体健康,人们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它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形成完美的个性和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我们的读者群流动性很大,有些是常客,有些生疏,可是他们在借阅的过程中可能有丢失、损坏的情况,偶尔遇到那些不好说话的读者不愿受罚,咋办?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作为管理者绝不能伤害读者的自尊心,要给以耐心细致的解释,消除他们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误会和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10

从财商的角度看时间有这样的观点和论述:每个人不论穷富,大家时间都是一样的,每天都有24个小时。不同的是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使用时间的方法。

穷人把时间当消费品,花在逛街、闲聊、看各种电视节目等与未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上。时间用完就没了,没有什么收获,越用越少。

富人把时间当资产,自己做时间的主人,把时间用在投资自己的学习成长上,结交更多的人脉、提升自身能力等方面。收获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自由。

一个消费一个投资,短期内没什么区别,一段时间后,结果就大不同。因为时间用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要利用好时间,首先要有对待时间的正确态度:做时间的主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好时间,而不是总被时间赶着走。

学会区分轻重缓急

人每天工作、生活、休闲、交际……事务繁杂。如何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事情呢?

首先,要做好的是紧急而且重要的事情。这类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重点,对业绩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产生生产力的环节。要在一天的工作中优先来安排,比如陌拜、邀约、沟通、讲计划、零售等。此外,对帮助我们完成了大部分业绩的团队成员和顾客要在工作中重点对待。

第二,要做好的是紧急但不很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可以学会安排不重要的时间来做或者交给别人来完成。比如在业绩截止日前整理业绩,可以抽时间来完成。

第三,要做好的是重要但不是很紧急的事情,比如学习、运动、自己的健康管理等,这些事情短期不做不会带来什么后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都是对人生发展非常重要的事情。既然很重要,就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来做。

第四,当紧急的和重要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就可以做一些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生活工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先做喜欢的事情,再做紧急的事情。喜欢的事情比如聊天、看电视等会让自己感觉舒服,但这些往往是对提升自己未来生活工作无关紧要的事情,紧急的事却不得不做。所以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却没什么成绩。搞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后,再来进行安排,行动起来才会有的放矢。

做好目标与计划

“成功等于目标,其它都是这句话的注释。”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这样说过。目标就是给梦想的实现加上一个明确的数量和日期。追求成功的过程就是把目标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际工作中,很多人都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有的因为不知道目标的重要性,有的因为怕制定后无法达成,有的是没有形成习惯和不知道设定目标的方法。

从事直销事业,最可怕的敌人也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因为在起步的时候就是身处迷途,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努力的方向,资源再多、能力再强也没有用。

有一段话很好地说明了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属于你的生命;目标是一个路牌,在迷路时为你指明方向;目标是一方罗盘,给你导引人生的航向;目标是一支火把,它能燃烧每个人的潜能,牵引着你飞向梦想的天空。

如何制定目标?关于人生终极目标如何制定的内容很多培训中都有,这其中关键是要写出想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原因,原则是越明确清晰越有力量。

这里列举一个月度工作目标的制定。首先要分析自己的起点,总结上月工作成绩,根据上月成绩将下月目标拔高30%到50%。具体包括:新开发名单数量、团队业绩、个人零售业绩、新进经销商人数、跟进服务老顾客次数、跟进服务团队成员次数、学习目标(要具体到学会讲什么内容)、参会次数、邀约会场人数、讲计划次数等内容。要明确地以数字、可以检视的文字来表达。然后在接下来的行动过程中要带领团队每10天评估一次工作进度,检验总结工作业绩,及时校正行动计划。

安排一日工作事务

终极目标的实现在于每天工作的安排,每天小目标的达成。对直销人来说,更多的是“一日之际在于晚”,直销人每个晚上必须要做的事情有4件:

1、列出当天新结识的朋友名单并跟进,这是所有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2、检查当天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行动过程是否高效地利用了时间,分析自己当天行动的优点和缺点,鼓励自己。这个环节最好落在纸上,每天安静地与自己对话,消化吸收当天的收获。

3、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要打的电话、要完成的名单数量、需要做的跟进、服务等等,并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好工作的时间段。

4、学习。一部分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部分就是聆听或阅读积极向上的录音和书籍。每天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果每天不给自己疗伤充电,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行动积极性和工作状态。

有了前一晚的工作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就非常地明确了。按着制定的“地图”,按图索骥就行了。

活在当下

每天不必为昨天懊恼,也不必为明天忧虑。不必在今天做明天的工作,也不必一天内赶完一周的工作安排。因为当下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想法的唯一时刻,也是实现我们梦想生活的最好机会。

每天的行动量不等于行动力,忙碌不等于有效率,效率才是有意义的标准。每次行动,不是高效就是低效,每一次低效都是失败。如果一生都在做低效的事情,那么一生都是失败。做的低效的行动越多,情况就越糟糕。而每件事都处理得高效,我们的事业就会越来越成功。

要学会排除干扰,每时每刻活在当下。每天都要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把要做的事情完成,而且是高效完成。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要全心投入。

在会场学习的时候,即使邀约的新朋友不能来,也能投入地听进老师讲的内容。在家里忘记工作的压力,在工作时不被家庭琐事烦恼。不要做计划的时候记挂着该给谁打电话,与朋友沟通的时候惦记上一位顾客的沟通是否有效。

如果几件事情同时发生,根据轻重缓急,从最重要紧急的事情开始顺次处理,不慌不乱。尽量不让自己在同一时刻处理两件事,使自己养成专注当下、全神贯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