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

篇1

关键词:大众化 民办高校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96-02

随着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大力支持民办高校的治学,民办高校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诸多法案的陆续公布,民办高校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而经济的进步也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 现阶段民办高校管理的思想、目标和原则

1.1 管理的思想与目标

无论是实际教学亦或是理论研究当中,教育工作者都号召学生了解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人。一个学校的管理并不单纯地由教师进行,其中也要有学生的参与。由于新世纪的到来,教育机构想要更好地生存,只有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为了有效加强民办学校的管理,管理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首先,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应当是管理工作的基础,不仅要有法律作为后盾,还要制定好相关战略规划。其次,国家应当表明自己的态度,政府应当予以民办教育更多的空间,更大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也要考虑民办机构发展的困难并予以帮助。最后,学校应当设立合理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自己的办学方式,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1.2 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原则

对于教育行政的管理细则,有关各方设定了详细的标准。首先要保证的是符合法律要求,教育人员有权利,更要为权利承担责任。其次要确保公平公正,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在确保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机构的效益。学校要更好地开展管理,首先要确立准确的发展方针,无论是公版或是民办学校,都应当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并在不断与同类学校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1]。其次要保持建校最初的公益目标,热心帮助上学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一个学校办学不仅要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要保证有社会效益。

2 现阶段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的问题

2.1 社会方面

由于民办高校的出现仅仅是近几年的时间内,社会群众对民办高校的了解还不够。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宣传,因此也很少有群众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选择民办高校。并且社会上没有对民办高校办学的专项支持基金,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在破产与治学之间徘徊,只能通过提高学费等方法来保持运营。作为一个公司,民办高校也想要取得利润,而由于教育机构往往很难谋取过多的利润,因此,也鲜有人投资在民办高校的建设中。在西方国家,私立大学也能有机会授予学生各种学位,而在我国却没有这样的政策。大部分民办教育机构仍然在高职高专上举足不前。由于当前大学文凭已经成了一个人才的门槛,越来越少的人会录用手持专科文凭的学生。最后,社会舆论没有给私立学校帮助,法律层面也没有实现对民办学校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民办学校难以运营的原因之一。

2.2 学校自身方面

由于民办高校的产生时间不长,国家也对其缺乏资金投入,因此民办学校往往规模不大,并且软硬件条件欠缺。一般规模很小,甚至没有固定的校舍,学生上课都难以保证。民办学校想要开展科学研究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学校的教师队伍不正规,资金的短缺使得学校没有条件来建立起昂贵的科研实验室,这与公办学校有较大的差距。民办学校的管理往往较差,并且内部部门的数量较多,难以形成系统。校领导自身素质低下,没有管理学校的经验,因此,民办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2.3 高等教育扩招对民办教育的冲击

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与家长开始关注普通高校,民办学校的招生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学生质量一届不如一届。并且普通高校还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扩招,好学生都流向了普通学校。学生进入的学校种类也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有自身条件优越,成绩较好的学生餐能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依次向下,直到最次的学生进入民办高校。由于普通学校的扩招,普通高校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并且积压了民办学校的招生,民办学校往往招收到的都是无法进入一般大学的学生,生源素质可想而知。正是如此,民办学校的治学也越来越难,在恶性循环中艰难求生存。

3 完善现阶段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的措施

3.1 构建起完善的管理系统

我国的教育制度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总的来说,民办教育仍然缺乏有效地运作方法作为基础,管理杂乱无章,这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对于民办教育机构来说,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公办机构有较大的差别,根据学校所处地区、省份的不同,其管理方式都会有一定的偏差。并且学校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只安排数量较少的管理人员,并且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常规管理部门要开展的招生、年检等工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搁置了。一般在出现了问题之后学校才明白管理的重要性,但为时已晚[2]。

民办高校的盈利压力比起公办学校要大许多,由于财务管理层面压力巨大,不同的民办学校贯彻中央教育方案的力度也有较大差距。在中央提出教育改革的设想之后,由于民办学校的经费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因此,对中央教育文件的执行也打了折扣。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就对民办学校的教学给与了专项资金的支持。对于那些收取了专项储备金的学校,勒令其退还这笔经费。并且民办学校的基本收费往往高于公办学校,过高的收费没有体现在过硬的教学质量上,而是当做给教师发放奖金的基础,这些问题都是教育部门需要重视的。

3.2 加强教学管理

由于教育市场竞争巨大,民办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更好地生源,就应当有相应的服务意识与态度。形成一个稳定,高质量的办学方式,并响应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号召。由于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判定工作没有准确的依据,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因此,当下的民办教育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办学基础,并适当关心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取得什么样工作岗位,只有这样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教育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是息息相关的。要想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要规范自己的办学态度,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生源。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当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针对社会上所需要的特定岗位需求来设定专业。

相关民办学校应当加强奖金的水平,并以此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对学校开展的科研项目,学校应当以实际行动展开支持。例如设立专项的资金供奖学金使用,对于工作出色的教师也应当适当予以嘉奖,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增加对有实力的教师的吸引力度,甚至破格录用,而对本校中绩效不高的教师予以警告处分,确保教师队伍能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甚至可以开除工作不富有进取心的教师。一改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学,确保素质教育的号召得到相应[3]。经过了长期应试教育的压迫,学生们已经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上述操作能有效解放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3.3 经济运行管理

在民办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只有让学校的教学更有自主性,并且更加灵活多变,才能主确保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的制度需要改变,要丰富当前的学校管理制度,不能让学校处于单一体制的管理下。用多种资源的组合方式来改变当前教育格局,一个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而良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就能提升全校的教学质量。民办学校的管理存在多种漏洞,同有关各方应当加强有关多种管理方式并存的研究,用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3.4 制定严格的执行制度

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学校的教学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而教育部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设立完善的制度来缩小这样的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机构的发展较好,有建设良好的教学楼,软硬件条件都较为良好。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条件不够良好的学生往往进入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学习,这部分机构的教学质量较差,软硬件条件都没有保证,学生若不是由于成绩原因无法选择公办学校,往往都不会选择这样的民办学校。学校由于经费短缺,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学设备,教师水平也层次不齐,很难开展系统的教学。例如:2000年我国教育部开展的调查当中,在43所能独立发放文凭的民办教学机构当中,每个学校只收取了大约1500名学生[4]。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也无法提升其教学条件。教师队伍自身素质不高,大部分教师都徘徊在中级职称之下,只有少部分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国家颁布了教育改革方针,但是没有细化下级改革方法。主要原因是相关机构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民办教育发展方案,没有明文的法律依据,教育机构也难以执行。所以,国家应当重视拟定配套的法律,确保民办教育有法可依,才能确保教育质量。有关教育机构也要善于用法律做武器,用法律作为自己发展的准绳。

4 结语

时间进入21实际,人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没有情势对下一代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程,有关各方要团结起来共同推动改革的进程。改变原有死板的教学模式,引导民营企业家、社会团体进入到教育的过程中。但是要记住,只有法律所允许的,才是教育机构可以尝试的,尝试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都应当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基石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炜长.利益相关者视野中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1):8-12.

[2] 方展画,BEY-FANANIE Fauzan Mulia.中国与印尼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5):54-57.

篇2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要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要从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以及城市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去理解什么是城市化。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相关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相关的资料多以数据,表格,文学描述,地图,地理统计图等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中概括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特点(起步的早晚,速度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各个阶段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并找出相应有解决措施。

[教材分析]

本章为人文地理的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最后一节,安排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后,城市的空间结构让学生知道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和合理的功能区布局,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大小,城市的服务范围,以及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后安排城市化,城市化包括土地城市化和人口的城市化,从功能区的形成上去理解什么是城市化。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城市化的表现就是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前面两节内容都是为城市化这一节做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1)理解城市化内涵,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化的动力在于什么,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教材在编写时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让学生对城市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2)要求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材安排了五个资料用于解决这个问题,分别是:

1)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折线图和活动题;

2)城市化浪潮的阅读资料;

3)城市化进程的示意图;

4)英国美国巴西日本印度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图;

5)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资料。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说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各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水平,速度上差异.通过这些资料分析,让学生对城市化进程有初步认识,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有大致了解,从中概括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就南京市沿江工业园区。对城市化中出现的拆迁,征地现象比较熟悉,感性认识比较多。要通过材料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读图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经过一个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对于地图,统计图,文字说明,表格等统计资料并不陌生,加之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部分的学习,训练,具备初步的图文转换能力,但是本章节的图表较多,城市和城市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看图,识图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条经线,贯穿高中地理始终,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仍然是学生弱项,也是本节以及经后学习和训练的重点内容,不要求学生要本节全部掌握,但有培养材料分析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城市化的定义

(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城市化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4)运用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图和城市化进程图,说明城市化全球城市化过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案例论证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和概括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图片 南京市林立的市区景观图(感悟南京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变化)

展示图片 南京市市区面积的变化,由早期的石头城,到建国初期的市区范围,再到现在的南京六城区(没有包括高淳和溧水)。

教师归纳 南京市市区面积的变化用地规模的变化,等级的提升,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1] 1985年和200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有哪些变化?

展示图片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读图活动 学生从图中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城市等级提升,城市数量增加。

教师归纳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化就是等级的提升,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城市化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

[板书]一、什么城市化。

学生看书回答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问题探究2]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为什么会向城市地区集聚呢?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2“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学生描述城市化驱动力。

教师归纳 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是推力和拉力,拉力是城市的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交通便捷,社会福利好,文化设施齐等等。推力是农村自然灾害,收入低,人口多,对土地压力大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的表现。

[过渡]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变成城市,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升高,所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根据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发展速度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

[板书]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2“图2.19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快速发展有什么差异。

(3)简单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评论后,由各个小组长提供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的变化,回答第一、二个问题。结合P33的阅读材料回答第三个问题。

教师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的对比表格,全体学生回答。

[过渡]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3“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学生读图思考,

1)不同的阶段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有什么特征,会出现什么问题。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什么阶段,在城市化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取每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斜率,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学生分组评论,由各个组长提供答案。

[案例分析]P34-P35案例4,以伦敦为例总结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描述伦敦城市化进程中的表现(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城市数目的增长,城市人口双重的上升)。

学生完成活动内容,教师讲评总结,提供参考答案。

[过渡]

从案例中可以得出英国伦敦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而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是后期,发展中国家是中期加速甚至是初期阶段,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但也不是绝对的。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4“图2.21 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分析几个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学生读图完成活动题:

1)城市化开始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什么阶段。

3)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从图中可以看出巴西的城市化水平目前比美国日本的城市化水平还高,不是因为巴西的经济学水平高于美国日本,是由于人口增加迅速,大量的人口由农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城市的畸形发展。

[总结]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城市化,各城市化阶段的名称的特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学生合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同时教师讲评。

[课堂反馈]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以南京市的城市化过程引入,提供大量的乡土教材,切合实际,容易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重视采用案例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教学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思维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手段多样,灵活,能很好的突破难点,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很好的达成已设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这这节课,让我更加相信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要由主导变成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讨论者,合作者;教师要放下身段,给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

课堂气氛的调动上,本人的教学语言达不到幽默风趣的水平,学生的积极没有调起来,要这方面,我应该多向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通过自己编写的学生管理系统,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主动回答的问题的人多了起来。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局限于少部分的同学。主要是因为高中学生的思想不像初中生,没有主动回答问题习惯了,因此我自己编写了这个管理系统,时时给出评价。学生对这个系统逐渐熟悉,不再有新鲜感,因而要时常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基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去赢得学生的信任。

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27-02

近些年,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很多试题都是来自历史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学术观点,更加贴近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是否能很好地解读历史。针对这些新变化,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高考历史复习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一、新课改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据统计,近些年的高考试题,纯记忆性的题越来越少,灵活运用教材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多。比如,2012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答题时做到史论结合,不能空发议论,第12题考查北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学生必须掌握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第29(2)、35(1)和(2)、36(2)、37题要求考生举例或结合史实进行说明,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这些题能在教材上找到相关的背景,却不能找到准确答案。学生必须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只有在答题时跳出教材,才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另外,越来越注重以材料为背景进行答题,材料字数越来越多,比如,2012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非选择题全是材料题,选择题基本全是依据材料进行选择,还增加了看图题,这就加大了历史复习的难度,相比较而言,高考历史复习资料较为落后,跟不上高考变化的节奏,“题海战术”已不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和复习。

二、新课改下高考历史复习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提高历史教师的责任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高中历史教师要坚定自己的态度,明确自身的责任,对学生、教育负责,一方面要做好分内之事,创新批改试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会丢分,从而有效弥补缺漏,而不是满纸红色记号,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周密的复习计划、有效的复习方法,并将历史高考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对于提高复习效果有重要作用。教师的亲和态度和责任心能感染到每一个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考试特点,指定学生阅读一些历史著作,比如,《世界史纲》、《全球通史》,以及一些历史题材的文学著作,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93年》等。或者提取一些材料,依据教材知识来设计大量问题,训练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由于复习时间紧迫,这就要求教师精选阅读材料,可以每天选取一段名著材料,复印成小条发给学生,并附加一问题,让学生随时阅读,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解读水平。比如,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这段话中的“旧工业”指的什么?旧工业的衰落与工业革命有什么关系?

3.将前沿学术性的历史观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多查阅一些历史资料,以及历史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文章著作,了解最新的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加工、评价,再介绍给学生。比如,唯物史观的最新发展、文明史观等一些新史学观,对这些观点的主要特点和主张分条讲述,并进行一定的训练。还要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最新观点进行灌输,比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结合李学勤先生的《走出疑古时代》,与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派相结合,分析不同派别大师的观点,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融入进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全面看待已有的学术成果。这些新观点的融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其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历史规律,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

4.将历史知识与现实事件相结合。历史不等于是呆板、陈旧的东西,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将历史知识与现实事件有效结合起来,赋予历史学科以时代性。比如,2012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比较重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第35题从肯尼迪对和平的认识作为切入点,把学生导入对和平与发展的认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第36题围绕推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问题来设计,正值100周年。因此,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旋律,将历史学科特点与现实特征结合起来。

5.学生要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以一周为单元制定复习计划,保证每天都有十分钟的时间回顾复习过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学会看教材、错题、练习,在看书时要集中精力,根据自己的习惯将教材中每一课的知识点依照背景、原因、目的、意义、性质、内容等板块进行系统化,并做相应的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看书要做到全面、详细、准确,还要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历史学习的情趣。对于出现的错题,要有针对性地总结反思,归纳出自己出错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做题中避免出现同样情况。

总之,历史是文科生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和学生要充分了解新课改下高考历史的题型特点,改变传统的题海复习方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新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将历史领域的前沿性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高考历史复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必闩.高考历史复习思路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