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企业信息化

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数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all kinds of special data management software in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applied more and more. But with mature of data analysis tha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there is also a huge gap. Here is the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opinions of the published.

Keywords: building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ata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和通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走进了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社会。Internet技术的腾飞和广泛应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已成为各行业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信息化程度成为了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筑行业也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的建筑企业目前国际竞争能力尚不足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抗衡,我国的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生存发展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范围内的各项数据指标统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成果来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我国各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各类组织机构竞争的实力体现。如何理解信息化管理,个人认为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将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进行数据化的收集并根据需要将这些数据汇总、分类、对比形成初始数据库,再通过整合初始数据库透析出二级数据仓库来提供给决策者辅助进行决策或提供给权利享有者以了解和监督机构运营状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机构运营、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MIS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应该是决策支持系统。DSS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初始数据库通过多维模型化透析数据得到可用于帮助的数据仓库为决策者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并且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基层操作者的工作效能的数据分析系统。如果一套MIS系统仅仅是收集了原始数据,并且数据价值并不高,不能为高级访问者提供任何帮助,也就是说通过系统的数据,我们看不到我们自己企业机构的实际问题。那么,这套系统也就失去了它最终预想要达到的目的。

结合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现就MIS系统进行几点简要分析。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必须保证真实、完整、及时,各模块录入工作应完全映射对应部门,明确责任及义务,避免分工死角或交叉部位责任不明确,应设置完整详尽的组织机构,并且明确其分工内容和责任范围。通过组织机构分工,将原始数据录入的责任划分,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还需要软件自身能够加以改进,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软件必须带有简便的自动计算功能,只用输入施工现场的原始数据,软件就可以自动计算生成报表和相关工作表格。并在工作程序上简化,纸制审批手续改为网上审批,只打印最终审批完成文件盖章保存。经过这样的程序,确保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如果原始数据不真实报表将不能闭合,工作表格将无法反映现场真实情况,项目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例如:原始的单位工程图纸理论量由技术部门在第一时间录入,施工过程中下发了设计变更通知单,技术部门在第一时间将设计变化量录入系统,系统将自动生成该单位工程的最终理论工程量,生产调度将施工完成时间录入系统,劳务部门将合同中的劳务分包单价录入系统,材料部门将材料领用情况按时间和部位录入系统,机械部门将机械的类别、台班情况、使用部位及台班费用等录入系统,系统将根据完成该单位工程完成的的时间确定是否可以给予计量,计量的实际工程量、应扣除款项及最终结算金额自动生成结算单据,结算单据经项目各部门网上汇签后自动发送至公司级管理部门,由公司级管理部门审批后再转回项目,项目此时可以打印此单据盖章保存,同时,财务帐目中该劳务队伍余额中,自动增加该单位工程的结算款,以此作为付款依据。如果原始数据不够真实、及时、准确,该单位工程的结算及付款工作将无法继续进行,同时因此而产生的后继各类报表,将出现问题。因此,有了如上所说的软件功能及工作流程,既保证了数据库的真实性,又可以为基层项目工作提供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如此,所有项目数据都在第一时间反映到了公司数据库中,公司数据库根据编定好的自动计算功能和自动风险预警机制,将为领导提供决策和监控项目的数据依据。这也就是发挥了数据仓库和DSS功能。

在开发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后,如何能保障其推广应用的顺畅,必须要结合企业或者机构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方便并服务于基础工作,这样在基础工作中的数据就更容易录入系统。如果系统在推广应用中,遇到阻碍或者出现数据断链的情况,该如何处理。我想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为特例型阻碍造成数据断链,也就是由于个别部门或者个人,由于某种于公或于私的原因来抵制系统的推广应用,那么这样情况我们应该配套出台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及操作规范制度;另一种为普遍型阻碍,主要是指在推广和应用系统过程中反映出大范围的数据断链情况,如果在推广或应用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说明系统与基础工作有相矛盾或者存在增加基础工作量等情况,我们应该及时的调研基础工作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统计技术的普及,信息化统计系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了解决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问题,不但要有先进的设计、施工技术,还应该具备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信息化统计系统。只要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够更大的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也为打入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志磊.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信息化的研究:[期刊论文]-建筑经济-造价管理 2009,8

篇2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IT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

篇3

关键词:信息化;顶层设计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应用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决心以顶层设计推动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开展,以破解系统集成性差、扩展性不足和信息孤岛等难题,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1.1信息化建设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因素,将成为对所有组织和行业影响最关键的因素。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过程管理,将广泛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智能终端工具与技术来控制;项目的施工过程,将通过机械化自动施工技术来完成;管理经营所需的决策信息,将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来产生。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1.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基础编码、统计口径与计算标准,“信息孤岛”与“烟囱式”的建设现状普遍存在,信息化应用“两张皮”与重复性工作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得信息化在变革管理体制、创新业务模式、引领战略转型的驱动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1.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路

基于对发展战略、业务特点、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理解,建筑施工企业应树立以“管理信息化、施工自动化、建筑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将信息化应用到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海外总承包、投资、地产、设计等各业务板块中,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

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目标

2.1管理信息化

以“满足员工业务需求、支撑企业管理决策”为核心,以标准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工程项目管理,统一业务标准、规范业务模式、简化业务流程,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集约化”的方式,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落地,实现系统间的集成整合,业务间的互联互通,数据间的分析共享,企业管控的精细集约。

2.2施工自动化

以“工厂化标准生产,机械化自动施工”为目标,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的建筑产品,为工厂标准化流水施工打下基础;开展自动化、无人化施工机械的研究,减少劳动数量与劳动强度,降低人为因素对建筑质量的影响,保证施工安全与产品质量。

2.3建筑智能化

以实现建筑智能化管理为目标,通过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网络通信、物联网、多媒体应用、安全防范等相关技术,建立建筑智能化管控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与管理进行最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高效、舒适、环保、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技术线路

构建以“平台、移动物联、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框架,采用“平台+模块化”的技术结构,支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扩展;并以信息数据从产生到利用的过程周期为对象,通过随需应变的个性化配置,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3.1基础平台

通过统一基础编码,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计算口径,将企业基础的信息编码、组织机构、人员关系、岗位角色、权限分配等初始化参数进行配置,打破系统与数据交互的壁垒,为各类业务管理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统一化的服务。基于标准化要求,搭建企业适用的模块化系统,将整个业务链管理划分成若干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模块化单元。在模块化系统深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灵活、易操作的二次开发工具,自主对个性化、自定义的功能进行变更与优化调整,提高系统“柔性”开发能力,实现业务应用的模块化建设与平台化管理。

3.2移动物联

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有机结合,实时采集项目施工现场的过程信息,进行场景还原与业务梳理,构建基于PC端与移动APP端的业务应用。通过二维码、RFID与蓝牙近场传感等技术,将项目管理要素的静态属性与施工过程的动态属性进行电子标识,并通过移动APP端,对检查信息进行定点、定位与巡检轨迹留痕,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实时记录;通过物联网,对设备、材料、温度、湿度、用电等信息进行数据收集、跟踪查询、运行托管与信息记录。最终,在PC端生成工作记录单据列表,并自动进行数据积累与多维度分析,形成核心数据,以满足对工作轨迹的实时记录和对施工过程的远程监控。

3.3大数据

基于互联网开放平台,在各业务模块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强化各类信息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实时从各业务数据库中抽取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数据,并通过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全面化收集、主题化存储、专业化分析、统一化服务,建立企业数据共享中心;同时,通过对共享中心数据的挖掘、筛选、收集、整理,使企业由“大量数据”到“大数据”的方向转变;通过数据仓库搭建BI分析模型,支持企业管理与战略决策。

3.4企业云

基于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集约化管控及应用,动态分配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搭建企业云平台,使终端用户能够通过终端设备或终端软件,随时随地开展业务操作与应用。

3.5自动化施工

基于标准化和工业化,对建筑构件等进行模块化、模数化设计,在工厂进行流水批量生产,通过信息化的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数据间的互联互通、指令下达,驱动各类机械手,实现判断、抓取、调位等功能,通过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及机械化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自动化。3.6智能建筑基于BIM与物联网等技术,开展智能建筑管控平台的研发。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对建筑信息进行采集与整合,实现质量监管、视频监控、能耗监测、智能家居、安全防护等统一管理与集中监控,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绿色、高效运营,为用户提供节能、环保、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建筑环境。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实施路径

4.1管理信息化

搭建“平台+模块化”的系统。基于企业基础信息平台,开展平台业务模块的建设。模块化系统的建设需要统筹各业务板块的资源配置,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产生、筛选、采集、存储、处理、传播、分享和利用的过程管理。以“三化演进”(项目管理标准化、标准管理表单化、表单管理信息化)为指引,实时把握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的管控,重点关注产值、成本、利润的实时生成,最终实现业务、商务、财务一体化。构建企业数据共享中心。在各业务模块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与资源共享,对数据资源进行抽取、存储,形成“共享资源池”。数据共享中心将从数据源头实现企业数据管理模式的变革,集中管理,为主营业务系统集中化部署与集约化运营奠定数据基础,为业务报表编制、数据统计分析、资金集中支付及业务、商务、财务一体化提供便利条件。建立综合业务管控平台。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进度管理为主线,实现材料、劳务、设备、合约、质量、安全、进度等各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与流程对接。通过数据共享中心对数据的抽取、筛选、转换与多维度分析,发现背后的“潜在规律”与“变化趋势”,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4.2施工自动化

4.2.1施工过程自动化研究钢筋骨架自动绑扎、混凝土自动浇筑、钢结构自动焊接等,实现工厂从放样到构件堆放的自动化流水作业;研究钢筋自动放样加工、钢结构深化设计、砌体、饰面排版等,实现施工现场策划的信息化;建立远程会议、远程监控与预警系统,实现方案远程会审、超深基坑自动检测预警、群塔作业防碰撞预警;研究利用GPS、北斗等工程测量与定位的信息化技术,建立特殊工程测量处理数据库,解决大型复杂或超高建筑工程中传统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测量速度、精度、变形等技术难题,实现施工过程测量的信息化、自动化;研究扫描、成像、编码与信息化预拼装技术,解决实物预拼装带来的场地和费用问题,实现建筑施工模拟的信息化。全面推进BIM技术应用,建立BIM族库,对各类建筑的“DNA”信息进行解码、分类,提高建模效率,全面推动BIM技术在双优化(施工图优化、施工方案优化)中的应用,全面推广BIM技术在复杂工艺技术交底中的应用。4.2.2自动化集成应用研究应用包括变频控制技术、高精度高速度操作技术、液压比例技术、传感器技术(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等)、高度判断机能技术(认识、判别学习、适应机能、人工智能等)、遥控技术、导向(定位)技术、可靠性技术(耐振、密封、抗干扰性能)、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相关技术,以及自动化相关的材料和元件的开发技术,打造适合工业化建筑施工的构件自动取放、吊运安全路径自动规划、构件空中自动调姿与寻位的技术与装备,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自动化。深入开展BIM5D(建筑三维模型+时间+成本)技术应用,通过BIM模型集成进度、预算、资源、施工组织等关键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及时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产、商务等环节提供准确的形象进度、物资消耗、过程计量、成本核算等核心数据,提升沟通和决策效率,对施工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和成本,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

4.3建筑智能化

基于平台+模块化的设计理念,研发视频监控系统、能耗监测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安防系统。通过硬件组装开发、软件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等实现对建筑数据的有效采集,对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处理和判断,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建筑物进行监控与管理。搭建一套基于BIM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管控平台,集成现有成熟的子系统,使各子系统和设备有条不紊、协调一致在同一平台高效、有序的运行。通过界面定制和应用支持,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打通数据交换共享途径,真正实现“两化融合”的物联理念。遵循“试点-反馈-改进-推广”的模式,选取试点项目,示范应用智能建筑管控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待平台相对成熟后进行推广应用。

结语

篇4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 IT 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 3 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 Internet 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 PC 机的深度使用率为 38%,而中国只有 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 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

篇5

1.1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渐提高,国内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企业可以依据先进的信息化处理系统,适时做出科学的决策,为管理活动中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优化等提供先进的手段,并为管理思想、组织和方法的优化创造条件,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营效益。但在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中,信息化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影响了行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1.2信息化建设基础仍旧薄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仍旧处在起步阶段,部分投入使用的信息化平台应用深度还是比较低,有的企业纯粹是为了申报特级资质才投入使用。即使在信息化应用开展较多的大型施工企业,大多仍停留在表面化认识水平,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统一的总体筹划,想起一项模块开发一项模块,盲目地扩大规模,使得信息化建设处于随意地私搭乱建的状态。但通常这些业务单元的信息化模块是孤立的,系统模块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系统扩展性也较差,造成资金上的巨大浪费。

1.3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是当前的普遍现象。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缺乏,尤其缺乏掌握深厚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信息化系统运营管理需要一支既懂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呈现系统性缺乏的状况,致使技术工作不能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技术问题和实际问题往往相脱节,致使信息化系统大部分功能无法发挥作用。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2.1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信息化的建设将带来大量信息数据积累,信息积累为知识管理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支撑,最终实现知识管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使企业信息即时化,管理高效化,从而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加强总部对项目部的控制,同时通过流程优化去规范企业各个基础业务流程,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信息化可以整合业务流程,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人力、资金、材料、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协调,使信息技术与管理业务流程相互整合,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2.2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随着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需要十分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加快项目信息交流的速度,实现项目数据的及时、准确收集,将施工现场到管理层面的全部信息系统化、结构化,使管理层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从而为项目管理提供定量的分析数据,支持项目的科学决策,促进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迅速的预测、分析、防范和控制。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信息化

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支持手段,更是对企业改革发展、机制体制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保障作用。为了稳步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贯彻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分步实施,梯度推进,务求实效的方针,推动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谁的信息技术先进,谁就能及时、高效地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主动权,赢得市场,创造优良效益,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职工认识,加强学习,掌握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技能,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更深层次建立信息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进行统筹安排,保证必要资金、人才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3.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能力水平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既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又需要全体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企业应一方面建立引进人才的优良机制,在招录人才时要有意识地录取领军人才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要加大培训力度,投入时间、投入资金、投入人力,使干部职工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知识和应用技术,切实提高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要建立信息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积极性,提升建筑行业信息化人才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推动行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3.3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通过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效能建设。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健全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和协调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日常生产经营工作的全面融合,使企业内各部门、各项目之间做到应用系统互通、工作业务互相协同,使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

3.4统筹发展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为了应付检查做摆设。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全面、长远的发展规划,有层次地逐步实现,不断逐步提高,真正实现信息化技术对企业改革的强力促进作用。要以信息化为平台,所有管理流程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做到实时监控,远程指挥,彻底解决项目管理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真正达到支撑决策、快速应变、服务管理、高效执行的目的。

4结语

篇6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

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任务,它需要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等一系列的专业化的活动进行控制,以往的时候,我们都是通过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然后加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项目开始一直到项目结束,全程的控制着工作的进展,以保证项目的成本目标,进度目标以及质量目标得以实现。但是,由于从工程开始到工程结束包含了庞大的信息量以及各种各样的可能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单的靠人力就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为了完成任务,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管理人员做的都相对比较粗糙,隐含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影响着工程的正常进展以及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如果使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就不一样了,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计划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运用这种技术,不仅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能够将工期缩短,还能够有效的将生产效率提高上去。所以,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这些年来在许多国家都得到广泛的利用,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近年来,由于时展的必要性,我国的一些建筑企业也开始采用同样的或者是类似的信息化管理,并且,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

现在,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企业领导和员工对信息化理解不够深刻,认为引进设备与软件,这就是实行了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其实不然,购入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是一个方面,企业还需好好的利用好这些设备,不能将其只用在数据记录、保存、查询、记账上,这都无异于大材小用。使得公司用大笔资金换来的设备只用于基本数据的收集,而企业依旧实行原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管理操作模式,在业务流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并没有经过计算机的加工与整合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使得资源大大浪费。

2、在施工技术中实现了机械自动化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省了人力物力,比如在施工技术中,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来实现机械自动化,既保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又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规律性以及可靠性。而这方面,也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化发展的最为理想的一个方面。比如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层建筑垂直控制、本文由收集整理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等,在检测方面,建筑物沉降观察、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部位中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施工,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机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出空间模型计算分析、网络反演分析等。这些都是信息计划化应用的体现。

3、人员素质低下

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具有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资源。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对信息化技术的专业程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由于企业各种用工制度的限制,从业人员的素质具有很大的差距。有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有着较高的素质与文化功底,而对于信息化技术却不甚了解。懂得专业的信息技术具备管理人才的人又往往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不太熟悉。这样一来,无法将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与高技术人才相互结合,使得企业的人员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限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企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从业职工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这都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提高在业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信息管理者应该着重观察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切实改变,要尊重事实,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信息管理建设,切记不能贪图速度与进程,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革新。因为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管理者的深思熟虑,一步步地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逐渐投入。此外,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选择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模式。此外,企业管理者应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信息是创造附加财富的源泉。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得市场信息化,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管理,它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因此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方法。

2、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加强软件的开发与更新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不同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改变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的现状。企业要重视起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绝不能仅仅使用在施工中的机械自动化中,在企业的管理中,同样要利用起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建筑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优势。另外,应用软件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所必须的条件,如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业务没有开发或购置相应的软件而只有良好的硬件配置,则难以达到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的,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硬件资源的作用。因此,为了切实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筑企业要对应用软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软件的开发与更新。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仅是设备和技术,人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提高企业在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才能使设备和技术得到最好的利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加强人才的培训使其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管理,而其中人才在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程度也就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息息相关。作为信息管理人员需要精通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还应熟悉企业运转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只有做到以上要点,才可能真正实现企业管理与信息管理的有机整合。信息管理对于的建设机制中,首先,要加强企业自身对于优质人才的吸引力,例如,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待遇令其更还地为公司服务,其次,鉴于信息化管理内容涉及企业的重要信息及珍贵资源,就业人员思想道德考核和建设也应运而生。这样努力提升企业从业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明确信息化方向,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4、加强监管机制建设

网络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又面临着更新的问题与更多的挑战。内部监管工作如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那么将失去其监管作用,企业的管理工作将处于无监管无约束的混乱境地,给企业的各项管理及运作埋下风险和隐患。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管理审计工作关注力度,不仅要以制度的形式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独立性与权威性固定下来,还要根据信息化管理环境中的新特点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契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此外加强与社会媒体的沟通协作也是必不可少啊,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工作营造一个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氛围,

进一步提升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系统维护运行管理方便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众多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终端用户,系统的日常维护、运行管理,对系统正常运行起着保障作用。系统运行管理不仅可以对生产管理业务运行状态进行监控、统计分析,也可以为系统提供统一管理和系统优化的参考数据和决策依据

篇7

关键词信息化成熟度;AF-BP神经网络;建筑施工企业

引言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建设水平直接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信息化等级划分标准的缺失,导致施工企业一方面无法准确评估其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信息化效果不理想。建设部已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效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设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1.1评价指标的构建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1],建立以4个一级共17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设各二级指标满分均为100,其评价要点及评分细则见《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

1.2成熟度模型的等级划分

采用阶梯式结构,将成熟度划分为初始、基本、成长、成熟、优化5个等级,分为企业信息化的雏形、形成、发展、迅速增长、自我完善阶段[2]。

1.3成熟度模型的内部结构

将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作为各关键过程类,二级指标作为各关键过程域,二级指标各评价要点作为各关键实践[3]。

1.4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将5个等级评分标准分别划分为[30,50)、[50,65)、[65,80)、[80,90)、[90,100]。以人工鱼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求取成熟度总分作为定量评价结果。但其只能作为成熟度等级判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企业还需依据各等级关键实践进行定性检验,若某等级所有关键实践均达标才能确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处于该等级[4]。

2基于AF-BP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训练样本的获取

经专家测评得出各二级指标评分和期望总分构成网络输入对,调研30家施工企业的原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

2.2网络结构及参数的设置

以二级指标评分为输入,成熟度总分为实际输出,期望总分为期望输出;经试验建立17-20-1的三层神经网络;BP最大训练次数、学习率、误差要求、动量因子分设为2000、0.05、10-4、0.9;AF人工鱼数目、可视域、拥挤度因子、步长、迭代次数分设为10、0.5、0.618、0.1、50;分别在BP和AF-BP中训练做对比。

2.3运用MATLAB对网络进行训练

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选前25组为训练样本,后5组为测试样本,在MATLAB中训练。BP和AF-BP训练平均次数分为17758、671,可看出AF-BP性能远优于BP。AF-BP测试误差表明其与专家评价的拟合性更高[5]。将上述训练出的AF-BP神经网络保存,待评企业只需将各二级指标评分输入网络,即可得出总分先作定量划分,再以各等级关键实践定性检验,即可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3案例分析

因保密需要,将该公司命名为A。A公司各指标得分为X=(96,96,92,90,85,90,100,85,100,80,50,70,100,80,90,95,90),将X输入MATLAB中保存好的模型中,输出值为0.8650,则A公司信息化成熟度总分为86.50,定量评价结果为成熟级。依据成熟级各关键实践进行定性检验,发现A公司存在不足之处,给予如下改进建议: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在项目现场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与软件供应商合作,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员工信息化培训力度,确保培训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完善信息化组织,在各项目部设立信息管理责任人;设立BIM中心。

参考文献:

[1]JGJ∕T272-201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S].2012:1-38.

[2]王洪艳,朱晓楠.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4):89-90.

[3]张健.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任宏,祝连波.基于组合权法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多层次灰色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2-88.

篇8

(一)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对其调研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在开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前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调研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如果企业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整合、进行检索以及编码工作,就可以很容易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企业信息档案的规章制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库,做到真正的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实现档案信息化。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2%的企业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企业档案信息等相关数据的管理。由此可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数据库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收集、处理、积累具有信息价值的庞大的档案数据。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要加强对其调研。

(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档案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很多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比如高层领导不够重视,导致协调沟通不到位,又如档案人员对档案的管理能力不够好,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纯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对工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因而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和专业人才,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水平偏低、来源杂乱,这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档案信息化的探索、开发和建设传统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开发都流于“表层化”,仍然以比较简单的介绍、汇编和存储为主。比如在数字化的扫描或者目录录入方面,只是由传统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网络化的保管,在建立开发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改变了档案信息存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实质上的突破,甚至有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不进行档案的编研及相关的检索工作,至于具有综合性、专题性的档案信息化的调研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二、关于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案

(一)通过几种手段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有针对的根据建筑企业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要着重于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操作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软件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这其中包含:数据的管理、各个业务模块使用权限的控制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等。加强建立档案移交、管理分类方案。对于工程项目竣工档案,集团公司档案管理部门要形成一整套的收集、整理、移交规范。对企业档案、文件的分类以及其组卷原则,都要有统一的要求。

(二)从顶层设计入手,同时培育复合型人才,积极建设并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将档案信息化管理规划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依照国家及行业的规划,同时结合企业自身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规划要从信息化现状、建设目标、系统构架、行动路线、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方面出发,既要有短期要求,又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长期目标,使档案信息化不盲从、杂乱。要加强基础理论、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学历要求、专业对口性要求。加强对相关人员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在恰当的时机引进专业人才,增强团队实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引进新的方法,用应用来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立。

改变企业档案一归档、保管工作为主的局面,注重档案的应用、扩展范围,提高员工参与档案管理的比例,形成全员参与的好局面。同时应用更加专业档案管理方法,充分利用IT新技术。

三、结束语

篇9

一、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

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络的普及,传统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内联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向如下方向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商务(E-commerce)、使用计算机的后勤支援系统(CALS)和企业再造流程等。

国外建筑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以项目管理软件为龙头,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技术日渐成熟。

“1T项目管理控制系统”,用来联系全公司的办公室以及管理专业的员工,其系统非常简单,但十分有效。运用标准的微软视窗平台,建立公司和子公司系统,传输电子邮件,及建立相应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项目管理控制系统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公司人员的经验和专长进行管理。它保证管理人员在有效的管理上,维持准确有效的数据,数据管理可以满足管理人员选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以及最好的系统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它能够使项目管理公司的各个项目经理互相协作,分享信息和共同工作,并可向业主提供国内知识和全球资源的有效结合。(1T系统设置见图1)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全面的特点,建筑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由于体制而导致的组织结构的不同,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和建筑企业管理与国外同类组织相比有特殊性,但在工程项目管理上接近,所以对比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工程管理上的应用是有意义的,国外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软件已很成熟,国外建筑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将企业总部与在各地的工地联系起来,汇总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开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综合应用及总部一体化决策管理。目前,正逐渐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智能制造系统(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虚拟制造( Virtual Manufacturing)、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nile Manufacturing)、柔性生产(Flexible Productions)等成功应用于制造业的管理理念或管理信息系统,移植到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中去,而建设项目全寿命信息集成化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我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也已涉及到建筑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总体看,由于业务管理落后、生产方式落后、支撑技术不配套、应用基础薄弱,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存在不少问题,成为我国建筑管理信息化的障碍。

二、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层次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就经营管理而言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业务运作层、战术管理层、运作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其中事务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业务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以及与经营管理有关联的生产控制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有关部分;属于战略管理层的有主管信息系统、主管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等。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任务分解为: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做好战略数据规划;调查分析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建立主题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性规范、标准及编码体系;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体系结构模型;开发并应用企业独特的软件系统。

三、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建筑企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两条途径――引进国外和自主建设两方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引进国外MIS问题。一方面软件水平落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进的软件跟不上变化的环境,如需要特定的设备或只能使用指定的计算机语言,成为引进的障碍;另一方面软件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用面窄。由于我国文化、规章制度与西方不同,引进的软件需要修改后才可使用,而修改的效果却难以把握,导致各类软件应用程度不均衡,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对其消化。

2、自主建设问题。一方面单位项目开发较多,系统集成较少。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各方面的管理业务,但大部分是单向低水平开发,工作重复,不能形成信息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另一方面系统有效性差。虽然花巨资建立了系统,但因基础工作跟不上而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得大量冗余数据和信息重复存储于各个子系统中,综合性能难以实现,系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建筑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1、实现建筑行业管理信息化。要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制定出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规划,尤其是企业信息化的近期计划,该计划既要满足企业近期开展业务需要,又要符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满足未来的需要。

通过政府行业管理信息化来建立统一和权威的信息流通媒介支持系统,建立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的综合数据库系统,建立政府工程的综合数据库系统。

2、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注意吸收先进的MI5理论和方法,通过高新的信息技术和利用便捷的通信网络,改变传统的管理组织模式,重新设计和优化管理业务处理流程,使建筑企业管理朝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发展EDI、EC、BPR等,更好地共享信息、利用信息。建筑企业必须要承担起信息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双重任务不能以信息化建设代替工业化建设,也不能只搞工业化建设而忽视信息化建设。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中目标失控,往往是由于信息隔断的环境造成,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不少信息系统软件,但都是以子系统形式进行的,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形成信息孤岛,影响信息共享。所以,要重视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按职能将上述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综合的MIS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下智能化网络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分析技术,使信息资源真实可靠、有效利用。

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管理软件,管理软件的本质是企业知识、业务数据、管理思想的载体。建设信息系统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信息系统应以数据为中心,应用开发应该面向数据,而不应该面向处理过程。同时,信息系统强调高层规划,即以总体数据规划为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

篇10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理解成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实践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借助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手段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在线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CAD、BIM、intranet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二是管理,指用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安全、成本、人力资源、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此过程是最基本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三是经营,即建立辅助的管理、决策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质量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通过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及时分析处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和健康稳步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部分系统在逐步建立信息化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系统。这些部门即便建立了部分信息管理,但基本上也只是孤立和片面的,只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还不能称之为信息化系统管理,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独立运行的,从整个企业层面还未建立起整合的共享平台。部分系统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平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差距还十分巨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亟待提升,整合、共享、利用和信息升值。

(二)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国内建筑企业多数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长久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对其管理者造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企业只要做好生产、经营等核心业务即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或对信息化知识缺少培训,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制图、沟通交流等简单的数据处理层面。缺乏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停留在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只能实现基本的信息录入和存储的层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对于管理者需要梳理传统的管理方式,融入新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加强新的管理方式的执行力度,但是信息化是一个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工作,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四)软硬件投入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硬件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及辅助设备)、软件系统(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辅助软件)及人员的基本培训,动辄上百万的投入使得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企业信息化上,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应按照“一个企业、一个内网、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的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企业各部门至各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处理基础网络平台。

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策略,就是目标定位上的策略。即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不能为企业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企业高层应当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I信息化应当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需要高层人员的支持,包括各系统部门主管,他们是工作的设计者、变革的支持者和团队学习的教育者。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因此,如果没有高层行政上的强有力支持,没有高层人员的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大投入并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古话说:“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软硬件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要在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调研基础上,购置适用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包括引进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否则,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根据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需要认识上的提高,即由单纯的选型、买设备,提高到建立性能价格比合算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最根本条件。建设企业信息网络,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外联网和公司内部网络,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三)要有层次的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首先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局域网系统建设,并以此为依托逐步构建企业的广域网系统,实现企业用户间的互联互通。同时逐步开发应用各类信息系统,保证各类业务信息传递、审批、查询、汇总等的处理与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为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其次是建立并转换企业各部门业务系统,清理与改造现有单机使用的业务系统,采取开发数据接口程序及修改应用软件系统等方法消除“信息孤岛”,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整合各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以实现协同化办公。协同化办公的重点是解决人员间的协同,明确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和活动准则,缩短沟通的时间,避免重复的工作及浪费,?槠笠倒菇ㄒ桓鼋?“信息”与“管理”紧密集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管理平台。

再次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是本业务信息化的责任主体。要使企业各项管理业务尽快实现信息化,各部门必须认真整理需求、做好应用规划。同时要加强各系统管理上下级、业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保证信息系统功能完整、切合实际。

(四)制订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好信息组织工作

企业有关部门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做到制度管人,有理可依。说到信息,就不能不提到数据,数据涉及企业的内外资源及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工作的各项标准,它不仅包括企业最基础的业务信息,还包括进行管理监督所必需的能源、工时、材料等耗用的费用开支及预算数据,应该对数据高度重视,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全面分析企业各类信息资源并优化组合,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好信息,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作。

(五)建立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要重视使用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与地方、业主、供应商等之间的联系,跟踪客户和供应商信息,实现企业与政府、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链管理的信息化,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开展信息化教育,提高全体员工意识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各级人员都是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成败和使用效率的高低。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全员信息化认识水平和开发使用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对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的义务和管理水平,增加对企业的认识程度和责任感,提高其对自身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承认。

(七)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模式均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业务在新的电子化模式下如何得到有效安全保障,特别是如何保障系统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安全已经从部署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单一的技术手段,发展到建立整体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因此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就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