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e学习环境 高中历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63-02
e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是新时期教育的大势所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开始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e学习环境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有其深远的意义。
一、高中历史e学习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是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勾画重点,然后让同学们课下死记硬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让许多学生对高中历史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使互联网信息逐渐普及,e学习环境正是基于互联网为基础而产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e学习的相结合可以让同学们更多的接触到新的技术,互联网学习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有了初步的联系,学生接触到新的事物,必定会充满好奇心,而且e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都与网络相结合,学生更会接触互联网上很多富有趣味性的东西。比如:在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秦朝的时候,教师预先搜集好关于秦制度方面的历史纪录片,讲课期间播放给学生,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信息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还可以让传统枯燥的课堂讲课变得富有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鼓励同学们有时间就去群里交流学习。教师讲完秦朝的制度内容,课下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在群里讨论,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还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在群里上传相关视频资料,例如教师课上讲解了秦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课下紧接着可以往群里上传学生们都感兴趣的影视剧《大秦帝国》中关于商鞅变法的部分,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影视剧不知不觉的巩固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通过以上形式的e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本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之外,还要搞“题海战术”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教师要求学生买各种样式的练习题,强制给学生布置作业。这种情况下学生手中会出现很多原本不需要也没有什么意义的练习册,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还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成本的投入。而e学习模式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课堂上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预先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经典习题,在讲课的间隙向同学们提问,让同学抢答,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课下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精选出本节课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上传到班级的群空间上面,然后通知大家去完成相应的任务,下节课进行检查核对答案。此外,先前学生如果课下遇到难题,自己就像个无头苍蝇跟教师和同学交流不及时、不方便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一直无法有效的提高。但是e学习环境中,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在班级QQ群里提问自己的疑惑,请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随时的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答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通过与e教学模式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还能够让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e教学模式与高中历史课堂相结合,使知识的存储和运用更加便利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还要求学生对重点部分记录笔记,但是有的同学听写能力有限,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久而久之会跟别的同学脱节,追不上大部队。还有,教师课堂上让学生做笔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把原本应该是知识讲解的时间一部分时间用在了等待学生的笔记记录上。而且,长期繁多的笔记会使学生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杂乱无章,有时甚至为了找到一个知识点不得不去翻阅好几本笔记,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更严重的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会给学生知识的存储和运用造成困难。而e教学模式就完全不必为这类问题担心,教师告诉学生不用课堂上再因为写字慢,记录不好教师的笔记而烦恼,也不用再准备厚厚的笔记本进行大量笔记整理而复习的时候一时间找不到自己要寻找的某个小的知识点而烦恼。教师课下把上节课的所有相关知识点做成PPT形式,上传到班级的群空间上,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下载整理。这样不用再占用学生宝贵的上课时间进行笔记记录,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也不用为了寻找一个知识点而话费大量时间去翻阅好几本笔记,只需要在下载的东西上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轻轻地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出所需要的内容。总之,e教学模式的运用会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点的存储和运用更加的便利。
四、结语
e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以及网络的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e教学模式学习的兴起势在必行。另一方面,e学习的兴起必将影响传统的教育观,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技术有效组织开展e学习。相信e学习环境与高中历史课堂必定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兴东、骈昌贵.新时代下E教育模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
篇2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阅读能力 训练策略
新课改之后,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①莱克星顿枪声(开始);②大陆会议召开(建军);③《独立宣言》发表(建国);④萨拉托加战役(转折);⑤约克镇投降(胜利);⑥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北;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复习效果。
总之,要想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提高高中学生综合能力,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历史课文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群,新课改后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考试周刊》 2008.28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学能力;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41
1.前言
如何强化学生们对历史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学也不是说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老师在学生们自学的过程中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点。高中要比初中的教学内容丰富的多,针对于现在的高中知识如果学生们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那么好多东西学生们都会难以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学生把知识牢牢记住了可是还是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考不了高分的原因。所以学生们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必须要有自学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2.高中历史自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1 学生按照方案进行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历史的要求不只是完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就行了,还要把学生们的高考成绩提高。所以不仅要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起来同时也不能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摒弃。老师可以在开始学习新知识前制定学习任务,把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提出问题做成预习表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按照教材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们从预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了解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教课前给学生们制定任务让学生们从中找出战争发生的时间、过程,战争的双方是谁还有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等最础的知识,让学生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学习。
2.2 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历史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是最常见的,许多老师都认为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把教材中需要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表达给学生们就完成讲课的任务了。正因为这样才造成了现在历史的课堂上学生们死气沉沉的状态,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如果没有老师,学生们就不知道学习历史知识该从哪下手了,自学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低沉了。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提问题等方式,这样学生们就会开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只听不动脑筋了。比如在讲《开辟新航线》的时候,并不是只给学生们讲解事件的最基本的内容,而是从几个问题上引导学生们对课程进行学习:第一从各方面分析开辟新航线的原因以及新航线的开辟对当时有什么意义?第二为什么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没有开辟新航线呢?第三我们对这次开辟新航线有什么评价?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几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学习,然后让每一组来回答这几个问题,最后老师再把学生们的想法总结到一起。这样学生们就是这个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一个辅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来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2.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缺乏质疑性思维的头脑是难以产生创新思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完“十月革命”后,有些同学就提出:“假如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是否会产生资本主义?能不能说是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呢?”等等。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有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释疑,有些则需要老师释疑,也有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讨,师生共同释疑,对于那些具有较大难度的问题,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课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加以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2.4 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想要学到知识必须要通过教材,要想充分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就必须要有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在教材上做好标记,来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二十四史》的时候就直接在书上做笔记,这是很有效果的读书方法。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从头到尾什么标记都不做,即便是老师讲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标记,而在复习的时候就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了。所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也是强化学生们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5 学生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高考中现在好多考试题目都是比较开放的,答案不只是一种,回答的内容只要符合现实的理论就可以给分,这就要求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有很大的提升。因此,老师可以就某些历史想象提出探讨的问题,让学生们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自己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尽量不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们多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生们因为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他们所表述的看法和意见不一定是多么的深入,但是这种方法可以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比如说对的结果进行讨论,老师从PPT中找出了几位名人对的评价,然后让学生们各自谈谈各自的想法和观点,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多么深刻但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很快的了解对历史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好的学习关于这个历史战争的内容。这也就强化了学生们的自学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和书本上的内容。
3.结束语
所以在现在发展比较迅速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也是比较迅速的,因此我们要走到哪学到哪,可是如果我们离开了学校,就没有人会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了,想要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就必须要靠自学了。所以在学生时代,除了需要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想尽各种办法来强化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洁.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中“问题情景式”教学策略[J].金山,2011(10)
[2]周国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20)
篇4
这里所讲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的一些具体方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
1. 看历史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课堂听课的方法。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3. 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互联网搜索以及进行社会调查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方法。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4. 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必须要做到,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核定。其次,一定要选用典型的历史资料作为证据来说明问题。再次,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证据要在每个论点或者论据上面体现出来。
5. 做历史练习的方法。历史新课程的练习包括书面作业、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历史论坛、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这里所讲的“练习”主要是书面作业。按照历史问题的解决过程,首先是审题,也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其次,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也就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再次,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6. 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就广大学生而言,面对硬性的记忆历史知识是很头疼的事,学会和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记忆历史知识首先要对记忆的历史知识保持强烈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做能提高记忆的动力。其次,要讲究和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第三,运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比较熟悉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篇5
关键字:新课标;高中历史;分析;实践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无论是教学的侧重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从前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一、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特点
(一)教学目的过于传统,只是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教学中,普遍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备好课,不断地钻研教学大纲,将那些所谓的重点,考点全部打包传授给学生,而这种传授方法,就是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其实这种方法是非常错误的,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并不能很好将教学的本质达到。
(二)教学的氛围相对比较严肃,缺少学生之间彼此讨论以及思维发散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认真地授课,学生坐在下面认真地做着笔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存在了很多年。这就造成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氛围相对严肃,学生之间没有相互讨论的机会,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这就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出来。
(三)教师的评价以及考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反馈受到限制
一般而言,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是通过考试来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很客观,很全面地去评价一个学生。单独从考试成绩来看,很多学生,他可以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他的历史脉络并不清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很局限,这就是典型的会考试的学生,并不能说他们就是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单纯的从成绩来评判历史学习的好坏。
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
(一)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分成了几个板块和专题,这就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因为历史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比较具有复杂性和细碎性。很多小的历史事件都是沿着一条时间线的发展相互串起来的。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这条时间线,然后将这些事情串起来,历史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现在的课本,每本书都分为不同的方向。用整本书来讲政治,讲经济,讲历史人物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每个单元之后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专题,这就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起来。
(二)新课标的历史书将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新课标对于历史的发展顺序有了更加清晰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各个现状,让我们觉得历史都在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新课改发生的变化。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加明确教学不可再墨守陈规,要学会创新,用更加专题化的板块将知识系统分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从而更好学习知识。
三、新课标对于历史教学提出的一些新方法
(一)教师必须具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从前的那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时刻具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能力,制定更加符合现在教学要求的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推进,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再始终像从前一样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者的工作,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做好帮助学生学习的工作就可以了。
(二)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教学的结果,而是教学的
过程
从前的传统教学,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就是考试和平时的测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者其中的要领,教师大多都忽略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了解更加浓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历史文化气息,学习历史文化名人,以史为鉴,更好地开创未来。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也是我们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主要成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明确了动力,才能够更好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新课标相比较于从前的旧课标,有一个最新的变化和要求,那就是更加注重实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结合实际,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比如说我们在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之后,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它对于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实际意义,这些才是我们高中生必须要掌握和应该掌握的问题。
四、结束语
高中的历史教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在不断变化中学会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遵循新课标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更加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是教学水平不断推进,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最有力证明。高中历史的知识不算复杂,但是却包含了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历史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史为鉴才能够更好地开创未来,不断地用历史教学来激励自己,将有利于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依宁.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作业流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潘明足.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9:54.
[3]韩丽群.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 网络财富,2009,11:130-131.
篇6
其次教材编写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的过度脱节。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转变厂时很难适应。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汉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序列,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0过渡捉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一蹦而就地过渡到高中的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的历史知识不足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岸生很难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岸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再次教师的问题。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匾乏甚至厌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还有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膜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7
关键词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96-02
1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依据
思维导图运用于历史课堂的理论依据 历史教学引入思维导图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依据格式塔理论,一般大众在审美观上形成一种统一的认知,即需要做到整体美和和谐美。简而言之,就是映入眼帘的物体形象必须首先是以一个较为完整、统一的事物形象出现,然后方可被分为若干部分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只有首先看到作为构图的统一整体,之后才能够发现构成图像本身的各个部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而认知心理学则这样认为追根溯源,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概念和概念内涵之间构成的各种联系,只能通过这些促成的内部的复杂联系来一步一步地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其中思维导图能够冲破知识分类的领域,以元认知的形式来应用到学习中,将传统的授受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索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实需要――应对历史教学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阅读技能,能够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来获取所需的历史信息资料;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分析和利用,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认知活动的练习,积极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利用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素质。因此,从最终落脚点来看,历史教学并不是以让学生熟记那些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是应该借助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积累自身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归纳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方向和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名合格的高中生。高中阶段是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时刻,因此,怎样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历史教师的重大任务。
符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大趋势 21世纪初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深层挖掘内在的原因,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是适应当今历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大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习中,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历史教学传统方式的必然选择。
历史复习课的特征 复习课作为一种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的课程类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课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很熟悉[1],在头脑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往往比较琐碎和散乱、不成系统,学生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这些已经习得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化为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更加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希望通过复习课在最近的时间段内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来弥补缺漏。
2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近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熟识事件中的人物及事情发生的背景、过程、意义及影响;②归纳总结旧民主主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以多种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③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思考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③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危机意识和强国的崇高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激励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制作思维导图的专业软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展开新课之前,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一些优美、简洁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并对作品作出评价,说出自己对作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激起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激励他们制作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2)收集、整理信息。在处理信息的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回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时期的重要知识点、时间定位,有顺序地进行梳理,让学生知晓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同时,教师给学生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站地址链接,让学生在课下能够通过网络资源进一步充实历史信息和知识。
3)分小组讨论,协力制作思维导图。最终各个小组依据已经整理完善的历史信息,有序组织讨论和交流,探索制作出思维导图。教师需要给出些许提示,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主题知识板块划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绘制,为别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小组内人员分工负责不同的部分,再进行分工任务的交换。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发散,补充遗漏的内容,使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为遇到技术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4)学生作品展示。教师提前申请360云盘,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将作品提交到云盘中教师指定的位置,其他学生和教师浏览各小组提交的作品。
5)总结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正。
3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应用思维导图,是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重大体现,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但是,思维导图要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思维导图。因为只有教师习惯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才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全篇记笔记的方式,选择历史知识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记下教学内容。
2)在引导学生个人单独完成思维导图绘制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较为熟练的知识着手进行练习,降低难度;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引导者。
3)思维导图的制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勤加练习、反复应用,逐渐熟悉如何制作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善于应用思维导图来授课,经常为学生提供与重点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思维导图示例,给学生一个标准参考,让学生有方向和目标。■
篇8
[关键词]小高考 活动单 自主复习 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15
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其定位是“过关性”考试,它与高考选拔性的考试功能明显不同,“小高考”的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区别于高考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多年进行探索,力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做最高效的应对”,在“小高考”历史复习课课堂模式上,形成了以活动单为载体、“自主学习―题型训练―成果展示―合作探究―自我完善―点评提升”为基本活动流程的课堂模式。
一、活动单的课前精心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要实现有效教学,最佳的途径就是根据最新版本的《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重编”教材,形成活动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看书的无针对性低效行为和课堂只注重做课堂笔记不注重思考、理解的行为。这种对教材的“二次编写”,针对性强,重难点突出,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效率高。活动单的内容由知识单和习题单两部分组成,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单需一目了然。知识单以课时为单位,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现,左格为最新版本的《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考点,右格为对应考点的知识解读,其中考点知识解读要精准,排版要精美,不给学生带来读记障碍。知识解读中“近三年已考过知识”需用另外的字体、字号
等形式区别于“未考知识”,让学生对考点“已考知识、未考知识”有所了解,便于选择性复习。(如下图)
2.“习题单”需针对性强。习题的选择针对本节课的考点,力求考点“习题化、全覆盖、情境新颖”。习题单的设计很关键,它能给知识赋予生命力,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小高考”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因此选择题为课堂主要训练题型,但不能成为唯一训练题型。要根据复习知识块在《考试说明》中的地位,适当兼顾其他题型,确保“小高考”全部题型均得到训练。每一类题型要用方框的形式凸显做题要求;大题每个小设问后面必须要有分值,便于模拟实战,让学生训练后心中有数。(如下图)
3.页眉页码需编流水号。为了便于学生整理和今后复习,每张活动单的页眉必须有“流水号”,一单一个编号,前后编号要连续。每张活动单的页脚必须有页码,可一个个活动单单独编页码,也可前后页码连续编写。作为历史学科组,一般安排熟悉电脑排版的教师在同一模板下合成、编排所有活动单,有利于活动单的字体、字号、编号、页码、排版格式前后一致。
二、以自主学习活动为支点是有效课堂的基本路径
“小高考”的应对策略是狠抓基础知识,狠抓应试训练,狠抓薄弱弥补,要达成这些目标,自主学习是“小高考”历史复习课的基本模式,它是在活动单的指导下,对照活动单进行自学,其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点。
1.自主复习。历史课前3分钟为知识复习环节,学生自觉对上一课的知识进行复习,进入状态,完成“承上启下”。
2.自主识记。教师发放本课活动单,明确本课复习目标,学生围绕活动单中的“知识单”内容,读记本课考点知识。教师关注冲A保C学生的读书状况,及时提醒和帮助。(注:冲A学生是指在省级学业水平测试中期望拿到90分以上即A级的学生。保C学生指期望在上述测试中拿到60分以上即C级的学生)
3.自主训练。学生完成“习题单”前,教师提出明确分类目标要求,限时训练,学生独立完成。
4.展示成果。有针对性地挑选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展训练,与其他学生的“自主训练”同步进行。
5.自我完善。学生对照板展答案自查自纠。纠错要找到错根,要把错题价值放大,是“知识类” 的错误要回归“知识单”进行标注,做上记号,便于今后有针对性地强化复习;“能力类”的错误要在错题处认真订正,必须做到“做题不轻易出错,有错必深究,决不第二次做错”。
6.合作探究。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无法独立突破的困难,通过学习小组互补互助,组内互相交流学习成果来弄懂,也就是“兵教兵”。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积极也更高效。教师在合作探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各组合作探究的情况,收集突出问题。
7.点评提升。这个环节是历史复习课最体现教师“点睛导学”的阶段。首先教师对在黑板上板展的学生进行点评。对板展学生的做题质量进行“正向打分”,对得分、答题规范性等给予鼓励性评价和建设性建议,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不仅让板展学生受益,并且能以点带面放大示范辐射效应。其次对题目中体现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学生能力、认知无法达到的层级,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进行引领,提炼解题思路和规律、方法、技巧,带领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篇9
关键词: 弱势生 转化 高中历史教学
目前,新课改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新课改也要求:关注个体差异,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然而,在普通高中,往往存在一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对历史学习热情不高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他们大都存在厌学情绪,为了取得高分,教师、家长不断地向学生施压,结果适得其反,毫无趣味的机械训练,漫无边际的题海只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旦学习内容发生改变,他们就难以适应,甚至丧失信心。因此,改善弱势生的状况不仅是顺应课程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力的要求。
另外,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星级学校,由于受环境、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学困生特别多,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整体发展,因此高中历史学困生的成功转化是大面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大面积提高学困生成绩?怎样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学有所成呢?围绕这一新的课题,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转化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表现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等方法,我了解到弱势生有以下特点。
(一)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
(二)不预习,不看书,不复习。
(三)上课不发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讲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
(四)记忆力弱,学习方法多是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为他人而学,而不是我要学”是弱势生的明显特征。
二、历史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方法不正确。
高中功课门类多,作业量大,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用脑成为学生会学并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但是弱势生在这方面却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表现在:学习无计划、课前不预习、上课分不清老师讲课的重点,这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成绩。
2.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完善及基础差。
当一些学生把前面的知识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学懂,就会在新课的学习中对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产生困难,如果不及时弥补,就会给学习带来障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最终形成严重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成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小学时期形成的学习坏习惯。
大部分弱势生从小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校习惯,在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把上历史课当听故事,不做笔记,书上没有重要的标注。由于历史这门功课对记忆的特殊要求,弱势生在回家复习时不知道复习的重难点,更不知道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所谓的复习也就是走马观花过过场而已,这样的学习习惯怎能使他们在历史这门功课上取得好成绩呢?
4.意志力薄弱。
弱势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上课、做作业都难以专心,因而成绩上不去。
(二)客观原因。
1.智力存在缺陷。
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解决问题技巧的知识,即使读书比较认真,也很难取得好成绩。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态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有些离异家庭对自己孩子的学业漠不关心,家长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更不重视自己的学习。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养成“不是我要学”的坏习惯。
3.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施教求同,大纲相同、教材相同,因此弱势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学习成绩自然也上不去。同时,有些教师对弱势生少有耐心,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另外,还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弱势生训斥责骂,不顾及学生的面子,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因素。
目前,有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和本科上线率,而弱势生大都很难考上大学,因此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弱势生的转化工作。
三、历史弱势生转化的对策
历史学习弱势生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师生和谐是转化弱势生的大前提。
1.师生无距离。
大多数弱势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我针对弱势生的特点,和他们讲题和谈话时,经常保持微笑,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另外,积极主动地和弱势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能消除他们心中的障碍,使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流。
2.笔谈汇心渠。
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途径。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倔强,直接谈话不容易接受,作业就成为一个良好的载体。批语时,我会写上:“这次作业你有很大进步,继续保持,你会很棒。”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多一次表扬,多一次鼓励,多一次进步。”
3.耐心育学生。
根据调查显示,很多高中弱势生都有学好历史的愿望。可是历史有很多知识需要依靠记忆来完成,结果很多学困生由于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刚刚燃起的学习欲望又消退了,因此教师对弱势生的关心和鼓励应该是交心式的。一发现学困生有退步的苗头就要及时找出原因,以耐心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的情况要“反复抓”,“抓反复”。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转化弱势生的主要途径。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要求教师从最低点起步,分类设计问题,以免造成人为的困难。要让某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弱势生要多鼓励他们开口回答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产生良性循环。同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让他们体会到我也学得会,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提供机会,评价统一。
教师应从思想上认为他们只是学得慢或基础差而已,在课堂上应提供平等的机会给他们。在课堂上不但要表扬好学生,对弱势生的一点点进步而且要及时伸出大拇指,露出赞许的微笑,对他们的错误表达应多宽容,善引导。把赞许的目光多给予学困生,使他们心中重新燃起学习的希望。
(三)制定递进式学习要求是转化弱势生的关键。
有些弱势生内心有着迫切的提高愿望,但由于经常遭到失败,极易半途而废,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期望值,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饱尝实力的喜悦,形成一种良好的递进成功心态。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转化弱势生的核心。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形成长久的学力。具体表现为:
1.课前预习。课前教师把预习提纲发到每个学生手上,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自主预习,这样弱势生在上课时就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了,这更易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指导弱势生记忆的方法。学习历史的难题之一是如何记忆,大部分弱势生都很害怕记忆,或者背完就忘了。所以老师必须教弱势生怎样记忆,要求他们理顺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记忆,再教他们一些合理的记忆方法,如:尝试回忆法。同时根据遗忘规律,要求他们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教师要多督促,多检查,保证学生能持之以恒。
(五)实行合作式教学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
合作式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欲望,而且可以通过集体合作,可以给学困生提供一种安全的氛围,使他们敢于参与和表现。
转化历史弱势生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教师需长期不懈地坚持。只要我们重视高中的历史弱势生问题,尽早地重燃弱势生希望的火苗,精诚所至,就一定金石为开。
四、成效
(一)培养了弱势生的“叛逆性”。
《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体现了教师要具有谦虚的治学态度,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教师不再急于解答所有问题,学生自己开始主动解答,积极争辩。有些弱势生基础差,但思维活跃,有时想法角度怪和偏,反而可以作为调动其积极性的契机。
(二)培养了弱势生的自主内化能力。
篇10
一、五环学案提出的背景
笔者的学校地处农村,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缺少开拓进取精神、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特别是历史学科,学生的学习观念非常差。大部分学生虽然升入了高中,但思想还是停留在初中开卷考的阶段,学习历史时基本上没有预习习惯,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笔者要求同学回家查阅的资料,只有少数同学会完成,大部分同学都只等教师上课讲解,可见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意识非常淡薄。
二、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五环学案的理论依据
学习金字塔理论最先是由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提出的,后来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通过实验得出类似结论后,提出了目前广为流传的“金字塔理论”。具体内容如下:学生在各种指导方法下,24小时内对学习材料的平均保持率为:讲授,保持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所学内容及立即运用90%。
三、研究方法与结论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高中历史教学中五环学案的应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了解到五环学案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的优点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学生自身、教师编写五环学案和课堂上运用五环学案的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恰当的应对措施。
1.五环学案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笔者进行了一次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在回答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遇到问题什么时间内能得到教师的反馈”这道题时,选择“立即得到教师反馈”的比例低于8%,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辅导。
通过教学实验能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教学实验前,笔者把所教班级高一1班和高一2班的成绩对比作为初始成绩对比,如下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个班级在教学实验前的平均分大致相当,优秀率和及格率也大致相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两个班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接下来的高二年级教学中,笔者既教文科班也教理科班,各选取一个班采用这种五环学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验班笔者坚持了如下的做法:把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以题代概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精心编写的设问导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具体步骤为:①精准目标,即课标要求。②精炼讲授,即教材解析(请同学们自己先填空)。③精心指导,即重点问题整合,主干知识小结。④精准练习,即练习检测,学生自我总结、反思与笔记整理。⑤精简反馈,即经典试题解析。在设计这些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思考、整理的空间,教师尽量的“导”,帮助学生整合解读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把本课基础知识的框架建立起来,然后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精讲。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实验,两个实验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以上表格中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出,理科班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和优秀率都高于普通班。文科班的试卷使用的是八校联考的试卷,对本校文科班学生来说稍难一点,高分段的学生偏少,整个年级只有一位同学考90分以上。就实验班而言,80分以上的人数与普通班相比有一定优势,实验班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也高于普通班,同时实验班低分数段的学生也较少。以上的数据初步证明五环学案教学模式对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有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对促进中等程度学校的学业成绩优势明显,五环学案应该能提高班级平均分与及格率。
在五环学案模式的教学研究中,本人受益匪浅,也给高三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们高三历史组教师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参照,进行知识归类,整合编写成五环学案应用于教学,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高三学生认识到现在已经是高三了,离高考不远了,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鉴于高二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五环学案的应用已经能够得心应手,教师采用五环学案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指导学生及时做好总结和反思,所以在2013年4月省统考中我校取得不错的成绩,相对于我校的历届省统考成绩,今年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2.五环学案的应用与作用
教师在学生做完检测题后一定要做到当堂面批。当堂面批能让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少量的、精确的检测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堂面批还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问题,并且当场给学生纠正问题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根底,才能确保知识的融会贯通。五环学案的应用可以反馈教学信息,帮助教师找到成败得失的原因,然后研究如何改进教学的对策,这样教师就会不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师逐步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四、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五环学案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维创新
有些五环学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考难度,不能充分体现五环学案的引导价值。所以在今后的编写中要尽量体现五环学案设计思维的含金量。
2.层次感体现不够
学生之间存在层次差异,如优秀生、一般学生和“学困生”,如果都用同一个五环学案,很难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设计编写五环学案时就要考虑学案的阶梯性和递进性,通过五环学案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
3.教师还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虽然有了五环学案,但很多教师还是忍不住多讲,不放心学生。其实在教学中应用五环学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时应该让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交流中拓展思路。
总而言之,五环学案是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已经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扬长避短,进一步规范对五环学案的应用,教师及时总结归纳运用五环学案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重视学生的反馈,调整对五环学案的编写设计,更能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