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组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组教学计划

篇1

本学期初一初二年地理以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初中教学中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从能力的培养中获取知识,做到能力和知识并重,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

完成初一年上册共有五章,初二年上册共有四章的各章教学任务。

注重导学案的应用和系列练习的编写,导学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系列练习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做到不遗漏重点,不全面铺开,做到少而精。

教学中加强了地图知识的讲解和地图的应用。

全面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备课组常规活动

加强集体备课,每一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教材和教法确定教学目标,特别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确定,以达到完成知识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加强重点的学习和突破难点的教法和学法,应用何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在学校公开课周认真听初中地理课和其他学科的课,了解各个教师上课的特点和吸收其优点,了解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知识渗透。

平时也能听高中地理课,分析高中课程如何应用初中的地理知识,如何用高中的理论分析初中的地理现象,在教学中才能如何为学生在今后的高中地理学习打好基础知识,尽量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听其他学校的课,比较其他学校的地理课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学习众教师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所用,衡量自己在厦门市地理教师中的水平地位,树立信心,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本学期多人次参加厦门市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听了多节其他学校的地理课,学习了其他学校教师的优点,也衡量了解我校地理教师的优秀水平。

三.备课组的教研活动

继续进行初一、初二地理中进行网络教学的研究,完善情境教学的课题研究,分析初中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如何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强化和突破,分析教材中的那些内容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激活课堂,为今后建立情境教学资源库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

参加初中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创新论文,成绩不理想。

篇2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教师队伍 课程 调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贯彻《纲要》精神,逐步优化初中教师的学科结构,真正做到“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推动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建设,我们于2011年3月组织开展了对贫困山区县――四川省叙永县的地理学科教师及地理课程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是借2011年3月地理学科中考复习研讨会之机进行的。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叙永县初三年级的地理教师。调查方法是以问卷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来自全县29所初中学校的30位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共回收分别来自23所学校的23位教师的有效答卷,占参加调查教师的76.7%。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作为调查对象的与会初三教师的基本情况、所在学校的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情况、对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等三个方面。另外,其中有5位教师还接受了个别访谈,访谈内容涵盖了问卷调查内容但重点放在意见建议和归因分析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初三地理教师的情况与分析

对初三地理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了教师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称、是否兼职及兼职学科、工作量等内容。23位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10人,30岁以上的13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男教师17人,女教师6人,以男性教师居多;学历均为大学专科以上,其中本科学历13人,符合国家要求;从教师所学专业看,其中仅1人为地理专业,其余有9人为中文专业,4人为数学专业,2人为体育专业,2人为教育管理专业,英语、政治、美术、化学、计算机专业各1人,地理专业教师占有效调查教师的4.3%,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从专兼职情况看,有4人专职地理教师,其余均为兼职教师,兼课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历史、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美术等10个学科,专职教师占有效调查教师的17.4%,专职教师太少;教师周课时12节―16节,除个别教师外,地理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合理范围内,只是教师多为跨学科教师,甚至1人跨多个年级多个学科,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工作量。

按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三年级不再开设地理课,但由于在当地的中考中,地理学科列入了中考考试范围,所以,叙永县的初中学校普遍在初三年级安排了每周1课时的地理课。同时,正因为地理属于中考学科,所以各学校往往都安排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任课。从这个角度看,初三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在整个初中地理教师中是具有代表性的。由此可以看出,叙永县初中地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职教师太少应是该县基础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

2、初中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的情况与分析

对初中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情况的调查,包括了学校班级规模、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研组织建设以及地理教师人数、所学专业、学历等内容。接受调查的23所学校,包括单设初中15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和戴帽初中8所,覆盖了城乡不同区域环境的学校,具有代表性;其规模最大的20个班,最小的3个班,平均为10个班;其中有17所学校的地理课按初一、初二2节/周、初三1节/周设置,占受调查学校的73.9%,另有3所学校初一按3节/周设置,其余年级与前面的17所学校相同,有3所学校的初三地理课是在4月份的初中毕业会考后加设。在校内教研组织的设置上,所有受调查学校均只设置了文科综合教研组,未单独设置地理教研组,且有20所学校没有设置地理学科备课组,地理学科日常教研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关于地理学科教师情况,调查显示,23所学校有69名地理教师,但专职地理教师仅9人,占地理教师总数的13%;所有教师的学历均在大学专科以上,但仅1人系地理专业毕业,专业教师占地理教师总数的1.4%。由此可见,地理学科虽然教师数量足,可是几乎没有专业教师,专职教师也占比太低,这进一步印证了对初三地理教师的调查结果。

3、个别访谈情况与分析

由于时间等因素限制,只选择了5位有代表性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重点围绕当前状况的原因分析、对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起来,受访教师的观点和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叙永县地理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专职教师太少。受访教师认为,叙永县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其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与当前的教师人事政策有关。在历史上,该县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类似地理学科的初中短线学科(如政治、历史、生物等)教师短缺问题,与高校合作开办了文政、文史、政史等复合型专业,但并未涵盖到地理学科,因而地理学科缺少专业教师储备。而近年来,叙永县在教师招聘录用中,受招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缺学科的教师难以补充到学校,造成了地理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的状况。在学校层面,由于教师学科结构不配套,连语文、数学、英语等长线学科都难以专业化、专职化,地理学科的专业化和专职化就更加困难。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该县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落后局面。

(2)希望尽可能保持地理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并切实加强地理教师新课程培训。受访教师认为,要在短期内解决叙永县地理学科教师专业专职问题,是不大现实的。因此,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保证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县级教育教研部门的工作,督促学校保持初中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同时,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多形式开展初中地理教师新课程培训,帮助现有地理任课教师把握地理课标要求、掌握必要的教材教法知识。

(3)地理课程建设应以县域范围来统筹规划、统一要求。受访教师反映,基层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匮乏,部分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教学挂图、教学仪器,教师教学十分困难。他们认为,地理学科在一所学校肯定是比较弱势的学科,在教师以非专业非专职为主的情况下,要以学校为主搞好地理课程建设往往收效不大。因此,无论是地理课时的保证、教具学具的提供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均建议由县级教育教研部门来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中不难看出,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及课程的现状的确堪忧,突出表现为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职教师太少、教师学科不配套、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偏科现象明显、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发展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我们觉得过于纠缠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要从现实的和主观的方面去分析查找。据此逻辑,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象地理一样的短线学科重视不够,进而在教师招录政策上缺乏对教师学科结构的关照、在教师工作分配上缺乏对短线学科的关照、在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随意性大。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改善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建议:

1、规范教师招录,改善教师结构,大力提高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

如前所述,叙永县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极低,与该县近些年来的教师招录办法有很大的关系。该县近几年的初中教师招录,首先是对应聘人员进行文化课考试,然后由应聘人员按文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缺编学校,学校完全没有选择教师的自,这不仅造成了地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更造成了学校教师学科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如果继续执行这一补充教师的办法,该县初中地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的状况就根本不可能改变。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规范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工作;在此之前,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相应的人事部门,制定相应的地方政策,切实纠正中学教师补充招录时不注意兼顾学科专业的现象。

2、统筹规划,多方协作,切实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

鉴于地理作为短线学科,其教师需求量在一所学校并不大,而在当前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要想依托学校来改善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建议贫困山区要以县域为单位,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筹做好初中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义务教育初中学校的多方协作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依托高校定向培养和现有在职青年教师接受成人教育培养相结合方式培养地理学科教师。

3、以县为主,上下联动,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并保持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

当前,为有效弥补学校层面的地理教研难以开展的不足,尽可能降低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不“专”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县为主加强在职教师教研与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我们建议,县级教研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要通力协作,并与基层学校形成上下联动机制,采取集中学习和研训结合等方式,切实加强现有地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帮助每一位地理教师把握课程标准、掌握必要的教材教法知识,能基本适应新课程教学之需。同时,还要以县为主制订措施,保持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避免陷入地理教师“培训――流失――再培训――再流失”的怪圈。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多元化

现代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更多要求,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通过不同教育模式的实施满足教育教学要求。由于目前多元化教学模式并不完善,再加上教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多元化教学实际效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真正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现状

1.教学重心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高。

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这个主体,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这个关键点。现如今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强化,教师更多地充当教学中心。如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对教师授课的真实感受,以及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差异性,一味地串讲,不断灌输古诗文的中心思想,导致学生在对一些基本词语都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强行领悟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导致学生实际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影响多元化教学正常开展。

2.课堂讨论不完善,学生互动参与缺乏。

论是互动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有效的讨论对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语文教学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更不能忽视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多元化教学对学生互动讨论有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在讨论中总结知识、发散思维。然而实际情况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制度并不完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并不充分。如一些正常的互动小组讨论没有考虑到普遍性,普遍现象是一个小组讨论只有一两个人在发表意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这样的现象使得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大部分学生一味接受别人的意见,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讨论对多元化教学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3.教学方式不合理,学生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学习效率决定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而一定要把握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不够到位,导致一些不合理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发展。如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一些游戏活动,甚至开放性教育方法。游戏活动中一旦忽略教学需求的中心思想,那么游戏互动就会失去价值,可是一旦游戏失去趣味性,则易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游戏互动。正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一些游戏互动失去教学价值,多元化教学的开展受到影响。

二、提高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方法

1.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计划的目的性。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只有不偏离这个关键点,正常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开展。那么进行多元化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在教学计划中改变以往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和反应制订教学计划,让教学计划更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教学手段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的认同感,让学生更多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多元化教学发展。

2.改善课堂互动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活跃度。

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是多元化教学的一个关键点,传统课堂互动一般是老师提问或者学生主动提问,进行多元化教学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提问这个环节进行创新,采用新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并体现出课文中心思想。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节课教学时,传统方式是教师授课,然后提问学生为何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穿衣服。假如这节课让学生上,学生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这节课在比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生通过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本节课要表达的意思,从而真正掌握这篇课文的关键点。

3.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多元化。

单一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由于长期形成的单一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因此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多元化教学方法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日常语文教学时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通过一些文化古迹参观进行语文教学,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同时增长学生见识。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辩论赛形式进行知识碰撞,通过激烈的辩论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这种激烈的交锋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多元化教学实施。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就是促进语文教学多元化。

4.合理利用科技教学,强化教育教学实用性。

科技不断进步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科技力量的合理运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应该运用多媒体教学,科技展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改变学生传统的认知观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如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串讲,而应该采取互动方式,每展示一组图片或者一段视频,就要求学生对这组图片或者视频提出不同意见,再通过大家的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观点,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能一改以往死板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具有真实效果,起到促进多元化教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篇4

一、要向学生讲清楚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学生明白了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理解了课外活动与地理课内教学的关系,知道了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地理抽象思维形成的有效途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要根据农村初中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制定好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计划,做到按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好地理课外教学活动。

二、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

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阅读如《自然地理》和《地理之最》等书刊来拓展地理视野,增加地理知识的储备;可以通过讲述地理故事来增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特别是对地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更有显著的效果;可以通过举办地理游戏、地理晚会和出地理墙报,做到化难为易、寓教于乐,提高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好地理课的信心,进而努力学好地理课本知识。

三、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根据实际条件,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教具、地理标本、地理模型和地理仪器等。如制作简单的晴雨计,外形像天平一样,一头挂上棉花,一头挂上物体,使之保持平衡,主杆上刻上刻度并标明“晴”“雨”晴雨计就制成了。通过制作地理教具,能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形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四、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进行地理观察和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地理实验能力,这是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对地震的观察,可以看地下水的变化,如水井突然间干枯或井水突然大量地溢出井面;也可以看到动物的反应,动物出现惊慌不安,不进饮食,乱叫乱跳等异常现象,这些都预示着将有地震出现。通过地理观察和实验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任教九年级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导处的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分析,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

  按照教导处制订的学期行事历,结合学生的实际,制订出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了解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技能。

  学期初,通过与原来其它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上一学期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本县期末质量检测成绩的名次,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本学期复习做好准备。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经常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问同事,尤其向那些在地理教学中积累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到图书室查找资料,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也为课堂良好教学奠定了基础工作总结。

  因此,每次课堂下来,我都有种充实的感觉,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同学们开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鼓励与快乐。

  (二)精讲精练抓提高。

  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每节复习课中,我重点教给学生们如何总结归纳教材内容,把比较烦杂的内容梳理清楚,使复习内容条理分明,学生在复习中得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我没有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深感责任之重,是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业是与他们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不吝笔墨,用鲜红的话语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台阶。

  三、深入教研教改,加强校本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

  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都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我听课、评课的次数都能达到学校的要求。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实践经验证实理论知识。本学期,先后举行过两次地理知识辩论活动,在唇枪舌战中,虽然有的同学“独占鳌头”,有的同学“败下阵来”,但是,他们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辩论中增加了知识。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2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7个班的地理课教学,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进取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研究地理课课程标准,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课程目标是我们确定教学资料与策略,选择教学类型与组织形式,组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深刻认识目标,既有助于我们进行地理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又有利于经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操作,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忙学生经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我国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等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资料,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构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进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本事,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本事方面的作用。可是,知识的理解、本事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有学生处于进取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本事。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本事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景给予了耐心帮忙,鼓励他们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到达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本事。

  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本事

  在教学中经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本事。如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我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确定。

  六、适当课后作业帮忙知识巩固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景。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先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资料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3

  

  地理学科在初中和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它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成长有密切的联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地、积极地落实。一学期来,我为此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组活动及周未流动学习。做到有记录、有心得。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加校本研究,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运用与实践。

  二、深入分析,制定计划

  开学初,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计划安排并结合八年级实际情况,制定好本学期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及时发现情况,及时解决,及时修正。

  三、构建和谐,形成合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四、精心准备,讲求效率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做到周前备课、课前再备课,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编成顺口溜,好记好背,减轻学生负担。

  3、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把重点放在互动探究和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重视读图、用图、利用图表分析的能力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教学反馈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

  4、耐心细致做好后进生转化工工作作。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层次,关注后进生,适时提问引导。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认真仔细批阅,给出激励性的评语,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以积极的心态,坚持谈话辅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永不放弃,坚信会考一定有个好结果。

  五、取得成绩,存在不足

  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所教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初中阶段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模拟考试检测,15班有8个90分以上,85至90分有10个学生,全班及格率为76。8%,所任教的其他班级及格率都在62%以上。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在组织学生课堂分组讨论交流时,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课堂给人乱糟糟的感觉,学生在讨论中时常偏离主题,由讨论变争论。因为教的学生多,对一些学生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一些中等生,因此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在转化后进生中,虽然下了功夫,可在有的学生身上效果不是很明显。

  六、面向未来,继续拼搏

  1、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化升华。

篇6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希望该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由于我以前所教的科目不是地理,这一次是直接接触,而七年级的学生是刚刚由小学升上初中,对“地理”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地理又是中考的会考科学,分数带入总分,所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间接了解,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为本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目录,明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效果,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刻苦研究教材,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第一次参与地理教学工作,第一次接触新的教材,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够,所以,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

(二)、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

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炼,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

每一个班级有六十多位学生,每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但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深感责任之重,因为作业是体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的程度,对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我都给他们以很好的鼓励表扬,对完成得不好的学生,我不是打“x”完事,而是在旁边给予正确的解答。在课堂上还进行讲评,这样作业便成为我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得他们认识到作业不能敷衍了事。

篇7

摘要: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从其自身的特色上吸引着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现象:其一是体育课堂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受到气温变化,周围环境变化的干扰,影响了体育课的有效性。其二是受班级学生数量、学校场地、器材等的影响,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好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初中体育课堂的组织与开展进行一番探讨,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教育学;生态学;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0

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学科,以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帮助人们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生态学是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教育学和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借鉴了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并有所发展。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生态体系,这个体系由诸多要素构成。包括受教育的中学生、体育教师、教学内容安排、场地器材的安排、学生的需求,以及一些影响课堂组织开展的其他生态因素包括气候、颜色等。据有关研究表明,运用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原理与机制,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开展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分析,可以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初中体育教学进行审视,有助于建立稳定、动态、和谐的体育课堂。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练习强度、密度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

体育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学科有着极大的区别,它实施计划任务的大部分内容要在室外完成。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天气气候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练习强度、密度时常常因为忽视了当地的气候特点而不得不临时做出调整,从而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如何根据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结合本地区域小气候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设定科学的体育教学练习强度和密度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四季变化对体育教学计划的干扰和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四季变化规律,在气温相对较高的季节,制定计划时应该安排对心肺功能要求比较低的教学内容,例如一些以掌握技能为主的技巧、球类等;在气温相对较低的季节,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安排对心肺功能要求比较高的耐力项目,例如,短跑、中长跑、素质练习、竞赛对抗等强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2.气温差异对于练习强度和密度的影响

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冬季和夏季气温差异明显。气温分布特点为: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所以在寒冷的冬天里,北方地区的体育课堂学生会受到为了保暖而穿着的棉衣、裤、鞋子的影响不便于运动,关节和韧带弹性与伸张性受到气温的影响而下降,因此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但南方和北方温差并不大。主要受到阳光直射和夏季季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这时候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不兴奋,疲劳感觉明显,没有学习兴趣等现象,再加上运动产生的热量超过了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中暑等热伤害症状时常发生,因此在保证练习密度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练习强度,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气温对于体育课堂的影响,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合理搭配体育课堂教学场地器材颜色

颜色作为体育课堂环境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建筑设施以及学校教具上。研究表明,多彩的颜色在丰富生活,影响性格,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色彩也是我们体育老师时常应该考虑的因素,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不仅能在视觉上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有利于调节体育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对于外界提供的信息他们的获取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受感知的支配,色彩越是丰富,色调越强越能够吸引他们。所以,在室外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色彩协调教学。譬如当初我校没有塑胶跑操而是黑色的煤渣场地,在短跑教学中,我用石灰粉划出了跑道、起跑线和终点线,教学场地在整个田径场中显得特别的醒目和富有立体感,学生在下课后都觉得这样的场地相比以前的没有分道线的场地让他更加兴奋,跑起来更是有一往无前的冲动,正是在这种富有感染力的颜色的作用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获取教学信息,提高技术运用的准确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某些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如果科学、合理的用色彩进行表达,就能增强体育技术、技能传递的穿透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需要经过泛化、分化到自动化几个阶段,泛化即为学生的感知阶段,如果色彩表达的准确,学生的感知就会得到加强。例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踏板这个环节上总是因为踏板位置不准确从而影响了起跳发力,为了提高踏板的准确性,可以在踏板相应的位置上涂醒目的颜色,学生在跳上踏板时有一定的目的性,从而提高了跳山羊教学的效率。

3.有利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习信心

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色调的不同能让人在物体的各种形态中产生错觉,包括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高低。在体育教学中,同样的高度,深色调的教学器械给学生以高的视觉效果,浅色调的教学器械则会给学生以低的感觉。例如在跳山羊、跳高等技术教学中,可以把山羊的表面漆成淡黄色和咖啡等颜色,使学生能够在教学初期的体验环节上消除恐惧心理,心情变得愉悦。在投掷类的教学内容上,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不难看出,学生对于黑色的实心球、铅球有一种排斥心理,尤其是女同学,那是因为同样的重量,深色调颜色的教学器械给学生感觉较重,因此,我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投掷物涂上白色等浅色调,学生明显感觉轻松很多,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把握好可更换颜色体育器材的色调,会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上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建立生态、合理的体育课堂布局

如何把我们的体育课堂布置得生态、合理,是体育老师课前需要重点准备和精心设计的环节之一,也是一门涉及到美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知识的学问。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本人认为建立生态合理的体育课堂布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场地的布置生态、合理化

初中体育课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备课,备场地是备课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体育老师应该在课前把场地布置的干净、平坦;为了教学需要划场地的时候应该把线画得清晰、简洁、明了;根据教学的安排,教学器材摆放应该科学、安全、美观、有序,当学生刚走进课堂的时候注意力首先就会被眼前的场地所吸引,从而会对体育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如果一节课场地布置的杂乱无章,器材摆放得很凌乱,学生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从而会影响到教学效率。

2.合理选择体育教学位置

体育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在于课堂实施过程主要以室外为主,时刻要注意教学位置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坚持学生背向阳光和风。课堂位置的选择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与周围的环境背景,尽量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因为学校场地有限,把篮球和排球共用一块场地,那么在进行排球教学时,可以用鲜艳的颜色重点描绘排球场地,在视觉上让学生更加倾向于排球教学,从而减少篮球场地的干扰。

3.体育课堂加入音乐元素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岗位上工作十年,经常参加各种级别的优质课比赛,期中很多老师都把音乐请进了课堂,形成了一种潮流。众所周知音乐具有调节人情绪的功能。有条件的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可以带上音箱,准备活动上可以放音乐,学生活动起来感到轻松舒展。在放松活动中,一些亲近大自然的轻柔的音乐可以帮助消除学生的疲劳。只要音乐的选择科学合理,课堂的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学体育课堂,对体育教师如何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当代的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时刻考虑生态因素对于体育课堂的影响,长此以往,我们的体育课堂将会变得越来越生动、精彩,学生徜徉在这种科学、生动、精彩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自然会变得更加浓厚,学习效率必然会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程从柱,王全林.生态教育学:当代教育学建构的一个重要视域[J].皖西学院学报,2013(01).

[2]吴文煜.精心布置——让体育课堂焕发生机[J].广东教育·教研,2008(10).

[3]丁向东,宛钟娜.气象、气候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6).

篇8

一、情景创设,体验引导

在中学地理的情景体验式教学中,合理的情景创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其思维,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实际的事件为根据,充分考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从教材入手,增强情景创设的趣味性。课堂情景创设的素材可以是视频、图片和调查报告等,而其来源则可以通过网络和相关教案分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完善才是情景创设的最终目的。当然,初中地理的情景创设还应注意时代性和生活性,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料和游戏活动,立足于当下生活中常见和广为人知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地理知识的调用。

二、实际动手操作,加深学生体验兴趣

在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问题,即教师往往更关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操作教学,因此,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感情体验的重视程度,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加深学生的体验兴趣。体验式教学并不是一个人的活动,它需要的是大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学生也只有在共同努力体验的过程中才会切实地感受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乐趣所在,才能加深对地理教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在进行天气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上相关的装备,组织学生走入大自然,观察和测量天气的变化。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将知识内化于操作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还要强调和培养学生注重实验过程与安全的意识。在实验中注意安全问题,还要调动感官感受与思考。

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解能力,合理的选用体验式学习内容,从而点燃学生参与至体验式教学课堂兴趣,满足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与个性差异。比如,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人物、地理现象与地理事件等作为体验式学习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对人类地理发展过程理解,使其掌握地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除此之外,教师应重视选用合适的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四、营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环境

良好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产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营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自发地学习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讲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由此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学习思维能力。

五、教师引导,开展体验式教学

想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教师要明确在初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肯定会认真听教师的话,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初中地理学习一般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教师积极的引导鼓励会对学生学习各国地理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主动并且积极学习地理知识。教师们可以在一起开会商量组织活动,让教师认识到如何培养初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做好示范作用,教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把重要并且吸引学生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学生,但教师的积极引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体验,在体验中才能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六、 强化师生间的交流

篇9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称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一直沿袭下来。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二、1958年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是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社会科特别是地理、历史、道德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了“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中重点讲授地理、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特别设置了道德教育的时间。1960年,高中的社会科进一步分化为“伦理、社会”这样的科目,是初中、小学的道德课在高中的翻版。

特设道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对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日本人。这门课程把关心个性的完善等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摆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没离开儒家的伦理道德以及宣扬日本民族优越的神道教理论。尽管在当时对专门的道德课的设置颇有争议,但这次课程改革确立了道德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从属某一学科,从“教学以外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领域,从而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板块所构成,一直沿袭至今。

三、1977年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继颁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这是日本规范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法规性文件,从法规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1977年7月,文部省还颁布了《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教学内容。其中小学的德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德目构成。即:

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

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2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

3.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包括13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学道德课教育大纲还对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处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计划时,要考虑与各年级、各学科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一些理解,谋求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次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的颁发,使中小学德育课程向规范化、序列化、制度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进一步确立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概念非常明确、具体,并且贴近于现实生活,与日本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可以通过学校德育课得到灌输。

四、1989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加强道德教育成为改革的重点。

1987年12月,日本临教审和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标准”的咨询报告,对加强道德教育提出五点建议:①明确不同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②通过整个学校活动进行道德教育;③为充实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奖励使用适当的补充教材;④从加强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校长、教导主任对道德教育的指导,加强有经验的教师对其他教师的指导,以加强校内指导体制;⑤为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指导能力,在师资培养阶段,设法改善道德教育授业科目的内容。据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加强道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的衔接,第一次对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一起修订,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德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这次课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变化有:废止了小学低年级的理科和社会科,新设生活科;为使高中教育多样化,高中把社会科重组为地理、历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更重要的是,这次德育课程的改革考虑到中小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德育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关于自身;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重新组合道德教育内容。小学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指导学习14项、18项、22项德育内容。初中由以前的16项调整为22项,内容如下:

1.关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坚强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责任感,④探索真理,⑤发展个性;

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包括①礼节与言行举止,②体贴别人,③相互依赖,④健康的异性观,⑤宽容与谦虚;

3.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类爱;

4.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②义务与公德,③正义,④勤劳与奉献,⑤热爱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师爱校,⑦乡土爱,⑧爱国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设道德课,其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所有教育活动进行,尤其是通过“特别活动”的课外学习室活动”和“公民”教学科目的“现代社会”、“伦理”科目进行。高中生的服务性体验学习,主要通过“特别活动”的学校例行活动和俱乐部活动进行。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几次改革,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其间也不乏一些小的变化,但其重视学校德育的趋向是一致的。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说,日本不断改革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强化道德教育的过程。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色。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和魂洋才”成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子,重视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和魂洋才”的思想。战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中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国的因素来为我所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和魂”中极端的国家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应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二、特别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是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方面所构成。特别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目的、内容的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化和补充。

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②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④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⑤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特别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行、参观活动、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习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特别活动的课时安排一般是,小学1-3年级每周1学时,4-6年级和中学每周均为2-3学时。特别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是把德育内容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咨询,指出“由于特别活动对儿童、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视特别活动的充实。”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减各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特别活动课的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特别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现代德育内容的拓展。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德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1985年,日本临教审的咨询报告更是详细论述了个性教育的问题,他们所说的个性,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尤其是个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

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从1953年起实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计划,并且通过修订中小学教学大纲,把高中的“社会”科目重组为“地理、历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选修改为必修,改善充实小学、初中的外语和有关科目,积极推进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中(小)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如小学要求“尊重并正确地理解外国人,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用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要求中小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以取得国际信任。

四、强调德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文部省规定,中小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必须根据德目制订学校的总体计划、学年年度计划和道德课的教学计划。其目的,一是使德育与整个教育目标和学校全部活动联系起来,二是使学校德育重点与学生、学校、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三是使德育课与各科教学和特别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总体计划,是按照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年度教学计划则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方针、各学年学生的道德情况、各学年的重点设想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课的教学计划是每个班级根据年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题和资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日本强调了中小学抓好德育总体计划和年度教学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五、重视德育乡土教材的建设。

日本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词句上,必须是具体的、切近于现实生活的,为此,文部省从1984年开始,组织部分地方开展德育乡土教材的实验研究,编辑出版了84-85年度的《道德教育的乡土资料》一书作为教材使用。乡土教材包括的内容有:①在乡土出生、成长的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物传记、轶事等;②对提高本乡土的文化、生活、福利而忘我劳动的先进事迹;③在乡土中流传着的传记和民间故事;④通过描写乡土美好的景物、文化、习惯等,表现对乡土的赞美和热爱。试图通过这些乡土教材促进少年儿童对自己乡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的德性。

篇10

    地理是一门要求学生用理性思维去学习思考的学科。它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学好地理,刚开始接触地理的孩子有时候会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难易相间。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融入到学习地理的兴趣当中,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诚然,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的治学严谨,课堂氛围严肃认真;有的则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失误。仅凭这一点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一、当今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 教学趋于“公式化”

    所谓公式化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并按照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它可以使老师的讲课有条理性。但是它的局限性是使课堂趋于“公式化”。老师在黑板前讲课,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记笔记,这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在少数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现象,老师只按照他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来讲课,缺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实,地理这门课程是一门比较活跃的课程,宇宙那么大,处处都有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教案是反映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2. 课堂学习气氛不浓

    由于学生只知道机械地记笔记,使得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压抑,一些地理知识不是靠机械记忆才被记住的,需要学生去理解,比如人文地理,各个地区的特产或者代表作物,这些都是与当地的气候有相互关系的,掌握了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就能很快记忆这个地方的代表物产。除此之外,有的地理知识还需要通过计算。例如,老师在讲世界区时,要涉及到一些计算,如果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区时,或者不知道怎么去计算的话,那么单靠机械地记忆是不能学会这一节内容的。

    3. “死记硬背”成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死记硬背”是大多数学生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被老师所默认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记住知识,但这只是短时间的记忆,时间一长就容易被忘掉,由于老师只注重学生记住知识的效果,没有考虑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地理解知识,这就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对地理知识地记忆,因为记忆是建立在良好的理解之上。而学习地理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重要性

    老师一般讲授的都是地理理论知识,很少注意实践的重要性,很少有老师组织学生去外面观察实践,实践的本真就是探索知识的过程,所以它的重要性不容我们忽视。

    5. 学校对地理科目的不重视

    这是大多数学校所犯的“通病”。因为地理这门课程不涉及到中考,所以学校对地理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试想学校都不重视,学生那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都不是很强,学校不重视的科目他们自然也不会乐意去学。

    虽然初中地理教学存在很多不如意,但是我们不应气馁,应该积极应对,寻找解决的方法。再困难的问题只要我们认识到了并认真地去解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采取的措施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去积极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在地理课上讲到喀斯特地形时,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带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这样学生会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是一门集科学与人文为一体的学科,它的趣味性很强,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就会把地理这门课程学好。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