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数据联通性可行性分析:
新老院区距离28km左右,根据现在的光纤使用参数,每公里的光信号衰减为-2dbm,成品光纤3km每个熔断点,总的信号衰减-60dbm左右。端点采用高40GB级100KM的光模组块完全可以达到4W兆秒级传输标准。从而可得出结论,我院可直接建设新老院区的点对点二层裸纤而无需经过运营商进行路由和中转,以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率。辅以运营商的vpn广域网线路,和与裸纤进行互备冗余,在裸纤出现故障(施工被挖断等)时,可以临时使用vpn网络以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技术方面本院现有的技术力量可自行实现。
二、各院区业务风险可行性分析:
根据国家机房建设要求,我院需具备本地及异地容灾体系,可在新院区建立备用机房作为异地容灾机房,并辅以数据库技术手段(热备、alwayson等)保持业务在线,即使新老院区数据链路全部中断,也可保证业务在线。技术方面本院现有的技术力量可自行实现。
三、软件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在老院区信息化改造招投标阶段,要求实现系统的分院模式。此类技术在国内很多医院已经有成熟案列。技术方面需要中标厂家满足相关要求即可。
篇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碰撞:兼容并包,尊重差异,构建良好道德风尚
(一)校风建设:继承传统,兼容并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立足国家层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彰显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谐”、“善政”、“信义”、“仁爱”等思想的精髓。学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激荡的聚集地,不仅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任务。因此学校需要形成兼容并包的校风,既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容先进的思想观念。
(二)教风建设:与时俱进,尊重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立足社会层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反映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源于社会的现实要求并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学风建设:自立自强,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公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意志薄弱的学生需要学校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积极的学习风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物质文化的磨合:层层渗透,处处宣传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校园设计、建筑风格、学院绿化构成的环境文化;二是由办公设备、后勤装备、教具配备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组成的设施文化;三是包涵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方式文化,主要指宣传标语、名言名画以及著名人物的画像、雕塑或碑铭。
校园物质文化重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渲染内在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学校里时时、处处、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情操、文明举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要做好三方面的融合:第一,环境文化重在熏陶。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应蕴含文化元素。第二,设施文化重在新颖。校园办公、教学用具的新奇可以培养教职工与时俱的进观念,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生活动中心的求新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创新精神并实之能保持谦虚的学习的态度。第三,方式文化重在宣传。在景观布置上,可以培植花卉和树木,在植物上悬挂倡导文明礼貌、爱护自然花草的标牌,使学生在赏景的愉悦中激发热情,丰富情感,净化灵魂;在墙壁设计上,可以张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字画、标语,使学生随时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公告展览橱窗里,可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优秀师生代表及其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的本质精神,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制度文化的锻轧:民主法治,以人为本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只有以制度建设为基本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在制定和修改配套制度时,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学校应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修订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并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利,以形成机构精简、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其次,在制度的执行环节,要切实按章办事、按规则办事,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制度的落实切实保护师生权益;最后,学校要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教学文化的交融:思政授课,实践推行
教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将其内化为师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的行为追求,必将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践行氛围的形成。
篇3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随着医学高度专科化,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展社区医疗,将卫生资源调整至趋于合理化是改革城市卫生问题的突破口,而信息化管理是发展社区医疗的关键。
1 社区医疗的作用
社区医疗注重基础医疗,着重点在于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给居民更贴心、便捷的服务。医院应负责疑难重症的治疗,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社区和医院的明确分工,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理想的医疗模式。社区医疗的建立可避免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带来的“看病难”的问题。
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却不能改善人类总体健康状况,这是由于医院节段式治疗及医院治疗的生物医学模式造成的。社区医疗的建立,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就医途径,医生能够根据居民的健康档案,及时进行健康保健和早期治疗,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对于慢性病患者进行系统的连续性治疗弥补了医院节段式治疗的弊端,并避免了到医院治疗的繁琐手续和昂贵费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2 社区医疗信息化的意义
社区医疗服务应在医改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状却并不容乐观。由于社区医疗机构软硬件发展落后,不能发挥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功能,大多数群众还是倾向于在大医院就医。社区医疗要真正发挥其在医改中的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建设,其中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社区医疗是发展社区医疗的必要途径。
2.1 信息化管理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卫生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发展,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构建了国家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卫生部和部分省级各职能部门的网络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4%省、部属医院、40%地(市)属医院和34%的县级医院在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1]。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可以说是对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的整体性变革,是经验管理向信息化的理性管理的重大转变。随着社区医疗的发展,社区医疗机构也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建设。
2.2 信息化管理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意义
在英国、荷兰等国家,全科医生是专科医疗的“守门人”。在全科医生认为必要时,会将患者转诊到专科医生处,就诊后专科医生再与原来的全科医生沟通[2]。共享医疗信息的医生之间的数据交换是影响共享医疗的重要因素,通过信息系统,保证了数据交换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充分体现了医疗过程的整体性。社区医疗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整体、连续的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信息化途径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保证了医疗保健的整体、连续性。另外,信息化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统计数据为医疗卫生决策、医学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3 社区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与作用
由于社区医疗服务和医院的功能有所区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所不同,社区医疗信息化应从面向管理、面向医疗的临床信息化系统(CIS)朝公共卫生、面向预防保健信息的方向发展。
3.1 建立家庭和个人的健康电子档案
2003年,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发展摘要》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要涵盖公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建立健康档案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健康档案,它能反映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记载了个人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的总体情况。全科医生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要对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正确理解和判断居民或患者提出的问题,就必须充分了解其本人和家庭的背景资料,而只有通过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才能做到这一点[3]。
3.2 建立信息系统,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动态的健康档案不仅给医生提供了预防治疗依据,信息系统的统计功能还给医疗保险费用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在医保改革中,医疗费用偿付形式是其中比较困难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按病种制定出门诊中、西药处方金额控制标准是常用的方法。我国某些城市已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单病种医疗保险控制体系[4]。病种实行动态均值定额结算的支付形式是建立在疾病种类核算的基础上的。 而疾病种类核算离不开病案信息,以往是通过抽样调查计算来推算病种的医疗费用。而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轻松地从统计结果中获得,并且可以确切了解一定区域内慢性病发病情况分布及居民卫生状况需求,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和改善居民健康措施。
3.3 实现信息共享,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医疗服务主要用于实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的功能,治疗范畴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医院则负责疑难重症的治疗。当社区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查出超出其治疗范围的疾病时,社区应及时将患者转到医院进行治疗,并将患者的个人档案交给医院,以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和病情,及时准确诊断。当患者从医院治疗出院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或慢性病的治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能获得患者在医院诊治的全面信息,并获得医院医生的康复治疗指导,以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双向转诊的实施中,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负责同一个患者,充分体现了医疗的整体性,即共享医疗。转诊患者的共享医疗对社区医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与专科医生的信息交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研究显示,共享医疗的医生之间的数据交换很容易出现延迟、残缺不全或出错的情况,这样会延误治疗或造成误诊。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网络,集中存贮患者的健康资料和医疗数据,社区与医院之间互相传递、交换信息,充分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3.4 应用计算机网络呼叫系统和数字远程保健咨询系统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日俱增,这跟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密不可分。老年人属特殊群体,也是慢性病的多发人群。多数子女忙于事业,疏于照顾老人,社区医疗服务应在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上起到重要作用。在社区中应用计算机网络呼叫系统不失为对老年患者的良好照顾手段。另外,还对在家恢复患者、残疾人、高发病人群、孕妇等的监护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远程医疗”是指异地间通过电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提供信息储存和处理手段以及传送声音、数据、文件 、图片甚至学术活动和彩色图像的医疗活动。通过“远程医疗”可以和相关专家建立联系,进行疑难问题咨询,解决社区医疗资源缺乏问题。
4 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4.1 资金的投入
在我国,三级以上的大型医院有财力购买大型HIS(医院信息系统),但对于社区医院来说,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社区医疗网络显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社区医疗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应面对社区里的所有人群,如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空巢”家庭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且都是无偿性的,资金的来源是一大问题。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补偿机制还不健全,政府缺乏足够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5],资金的来源问题已成为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社区医院不是营利性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还应来自于政府,国家财政应拨出专门款项用用于信息化的建设;另外,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医院,也可以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此外,应加强社区医院和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实用、价廉的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4.2 医疗政策的支持
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提出,到2008年底,县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应有60%实现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鼓励社区医疗发展,社区医疗在规模建设上已有明显进步,也有一些地区进行了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从技术上来说,社区医疗信息化已不是大问题,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障碍。基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社区医疗信息化要求医疗信息共享,以实现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然而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并不足以支撑信息共享。每一个医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获利单位,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分工不够明确,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社区医疗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守门人”,所以要实现信息共享十分困难。要解决社区、医院的矛盾,实现双向转诊,重要的还是改革我国的医疗体制,强化落实“首诊制”,规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首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借鉴国外的模式,使社区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医疗的“守门人”。在“双向转诊”的落实上,政府出台明确的政策是最重要的措施。规定社区医院和附近大医院之间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并在转诊的标准上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畅通传递,实现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无缝式转诊。
4.3 医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信息技术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需要集医疗、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这对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也是一大挑战。建议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实现“双向转诊”的同时,大医院的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到社区医院进行信息化管理指导。政府以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入社区医院,为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家应,金鑫.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8.
2 包含飞,郑学侃主译.医学信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0.
3 张开金,荆瑞巍,李森,等.居民健康档案软件开发与应用探讨[J]全科医学杂志,2000, 3(5):371.
4 符庆丹.病案信息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J]病案.2004,5(11):13.
篇4
在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一所内,一身休闲打扮的许海涛笑着告诉记者:“我开始做医院建筑设计时,也是找不到头绪的,慢慢地才摸索到一点门道,逐渐有了兴趣,才进一步去研究。我觉得,设计是一种坚持。”
“设计师要做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必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医疗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医疗服务体系的要求,跟进时代步伐,还需要与业主、施工方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合作,这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设计师的设计要对人们未来的美好生活负责,但是,该坚持的时候必须坚持。”
坚持满足医疗服务体系的要求
许海涛深刻地感受到近年来医疗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现在许多大型医院已经进入到第二轮或第三轮的建设阶段。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建筑行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行道。”
“医院对于建筑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医疗建筑的发展一定要符合医疗服务体系的要求,与他们的需求挂钩。”
他告诉记者:“首先,要看国家政策怎样引导民众就医。现在,提倡患者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病到大医院就医,如果是这样,我国的大型医院建设思路一定会做出改变。”
许海涛在与欧美建筑师们交流时,他发现许多欧美建筑师对于我国医疗建筑内常见扶梯设计很感兴趣。“他们很诧异中国医院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扶梯?这在欧美地区是很少见的。”
“在欧美地区,患者需要就医时,首选是社区医院,只有当社区医生认为该患者需要转诊时,才能通过医生帮助转诊到上级医院。这样,大医院的门诊量就不是很大,当然也就不需要用扶梯来分流。这些都是与当地的医疗保险政策和转诊条件息息相关的。”
许海涛说,当我国社区医院发展起来后,大部分的患者也可以有效地分流到社区医院,大型医院的门诊量自然就会下降,相应的医院门诊空间也就不用这么大,就诊模式和流程当然也会随之变化。
坚持跟进医院建设的大趋势
与许多医疗建筑设计师一样,许海涛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他说,这已经是医疗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今的医疗建筑之所以复杂,除了其功能复杂性之外,还承担了很多情感因素。医患双方的情感诉求反映到建筑本身,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在优化就医环境的基础上,具有调节医患情绪的作用。医疗建筑要关注到每个人和每个细节,要为医护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为患者及其家属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在许海涛看来,就近期而言,中国医院建设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还是会保持在高速建设的状态。
“因为在中国,包括医护人员总量、医院床位在内的医疗资源还远远达不到患者的就医需求,只有保障患者有处就医、可以在第一时间就医、就医时不那么拥挤之后,医院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医疗建筑模式才能有更多的变化。”
“我国的医院建设近期重点还是会放在扩大医疗资源上,以大量开展医院建设,改善医疗条件、增加床位、增加医护人员为主。”
坚持建设信息化系统
许海涛介绍:“如今我们到国外医院考察,国外专家们介绍的重点已经从流程规划变成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在他们看来,医疗流程、材料和设备的选择已经不能代表它们最大的优势,信息化才是医疗建筑最为核心的内容。”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医院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医院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行能力,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最核心的内容。信息化是医院未来发展的重点。”
坚持重视前期策划
“前期策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牵扯的方面非常多。”许海涛告诉记者,作为医疗建筑设计师,首要的工作是在建筑专业上为院方领导提供建筑专业的技术支持。
“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相关标准、规划要求、投资的可能性、地质条件、建筑规模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还需要着重考虑新老建筑之间相互衔接、新功能区域的合理规划等诸多问题。”
坚持设计沟通
由于大多院长都是医学专业出身,对于建筑设计知之甚少,许海涛建议由设计师协助院方编写任务书,“帮助院方将很多‘片段’的要求和想法,梳理出系统、正确的思路,这实际上也是为设计师的后续工作铺路,提供明确的思路。”
“这是一个与业主进行沟通和妥协的过程。”许海涛告诉记者,针对院方的需求,建议医院对一些功能布局和建筑形式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院方不断地进行说服和探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坚持原则的过程。
“全部接受设计师想法的医院并不多,更多的是设计师与院方不断地进行讨论。如果院方的建议对整个设计影响不大,设计师可以听从医院的建议,做些妥协。但是,如果院方建议不合理,甚至违反了医疗建筑的必然发展趋势,建筑师就必须坚持自己的设计。”
篇5
近年来,部分医院率先进行信息化建设,简化医疗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患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医疗质量得到保障。然而要在全国推动医疗信息化的改革,目前尚存在发展瓶颈。目前,医院与IT企业合作,自主开发软件,成为推进国内的医疗信息化的有益探索。业内人士表示,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统一标准,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实现信息分享。
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病,患者拨打114或12580,由话务员进行网上预约,随后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医院,直接找预约好的医生问诊,并按照开单时的指定时间进行化验检查,在拿药环节中进行刷卡缴费。整个流程中患者可收到短信提示,无需排队。
这样便捷的就医流程,得益于该院的信息化建设。据了解,采用自助挂号系统后,该院去年348万门诊中,有70%的患者为提前预约。由于患者在预约阶段就已知晓分诊的科室、医生和门号,无需再到医院分诊站咨询,因此从前的分诊站现已全部改为服务站,只剩一名服务人员来为患者答疑解惑。由于支持刷卡支付,缴费环节也得到简化,住院收费处和门诊收费处已进行合并,七成患者采用自助缴费方式,整个医院已布有350多个结算机器。
在就医过程中,患者能够拥有一份电子病历。“医疗系统最重要的系统就是电子病例,以往在看完门诊,病房,急诊等之后转科了,病例都要重新写一遍,有了电子病历就打通了,医院只要在病历上打共享,患者的名字、疾病等需要的数据便全部显示出来。出院时,点一下出院录共享,里面的诊断、治疗记录全部都出来了。” 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陈肖鸣表示。此外,身份证挂号的方式还能使患者医疗信息得以永久保留,便于多次就医之间的衔接。
信息化建设还有助于医疗质量的控制。权限与条形码管理可规范治疗行为,追踪其质量。
陈肖鸣介绍:“我们医院设置了一些权限,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权限不一样,开药权限与医保权限也被设置。比如病人的消毒包或者这些内容,消毒的东西和材料,谁打包的,谁运送的,谁接收的,用在哪个病人身上,整个流程是进行了流程的条码管理。同时一旦医生开错了药,电脑马上会提醒。”
陈肖鸣补充,信息化建设可纳入临床路径。“比如说乳腺炎的手术,第一天,术前准备做什么,第二天怎么处理,这个病例已经规范了,用什么药,检查什么,点一下就行了。我们叫做结构化病例的医疗系统,是医疗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据了解,中央在2009年提出医疗信息化,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发展瓶颈。陈肖鸣认为,医疗信息化需要在全国建立统一标准。“每个医院都自己做一套,就形成了信息的‘孤岛’,即使在一个医院里面,这家公司一个软件,那家公司一个软件,也不能做到共享。”
陈肖鸣指出,在大医院、县医院、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医疗流程中的资源共享,以及对于健康的指导,都离不开信息管理。“现在我们提到检查要互享,我在这家医院做的检查,在那家医院可以采信。”
然而低价中标使得各医院信息化难以步调一致,阻碍了资源共享。陈肖鸣透露,目前部分医院采取低价中标,直接的后果就造成了一些低、小、散的公司低价倾销。“这个信息化做了以后就没有办法后续的维护,没有办法打破信息的孤岛。目前不同地区、层级的医院信息化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 陈肖鸣认为,要在医院之间,医院内部形成信息共享,则需要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如何在设计阶段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新兴行业总经理王云峰表示,通过优质的服务器和存储的虚拟化技术,云服务以及虚拟的数据中心,来帮助医院重塑高效、绿色、灵活的IT技术架构。“对客户信息数据海量、永久安全的存储,以及对数据的挖掘,是医院长期经营尤其重要的一个方向。”今年三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联想集团成立联想研究院,由联想提供业务咨询、流程再造、IT技术架构方案的搭建、软件的定制开发甚至未来的运营和维护。这既是对IT厂商的一个机遇,也是推进国内的医疗信息化的一个有益探索。
篇6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45-01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病的死亡率逐渐增加。面对庞大的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及治疗需求,大的综合性医院显然以满足不了目前的状态,因此社区就成了治疗及管理这类患者的第一阵线,社区医院作为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的主要力量,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制度。本文针对社区医院对慢性病患者管理的方法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建档就诊的慢性病(糖尿病219、高血压425、冠心病213、脑卒中179)患者1036人的资料,其中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58.6岁,男性605例,女性431例。
2 管理办法
2.1高血压病人的管理:首先需要将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不同的分级对应不同的管理方案,社区医院可将高血压患者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依照高血压危险度分级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等级。对于低危患者,主要进行宣传教育,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性生活模式改变,未必要是不进行药物治疗,保证患者每月进行血压的测量及记录。中危患者的管理主要以指导药物治疗及改变生活模式为主,每两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争取降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高危患者的管理:保证患者每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加强患者的药物治疗,指导患者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逐步完成控制患者血压,平稳降压的目的。
2.2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医院管理主要以宣传教育,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为病人建立病情记录,对于年龄以及并发症不同的病人及患者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指标,做到个体化治疗,结合患者血脂特点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综合性医院无法做到的细致的治疗效果。
2.3冠心病病人的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类建档,将冠心病病人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心衰等几个类别,根据不同的类型督促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的防治知识,保证患者的治疗意识,根据建档随时对患者的使用药物进行调整,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定期组织患者到三级医院进行检查,发挥社区医院的双向性。从而保证患者以最方便的获得最合适的治疗。
2.4脑卒中病人的社区医院管理:社区医院在管理脑卒中患者在于指导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以及防止再次卒中的发生,为社区内脑卒中患者建档立卡,记录病情的相关资料,病史,一般情况、临床检查结果等,经过社区医生的评估后制定适合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防止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3讨论
3.1需要领导重视和大量资金投入[1]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病人逐年增加,慢病管理必须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而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这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2 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2]。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突出作用为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3],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坚持强化“慢病健康管理工程”理念,通过灵活多样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转变社区居民从“普及专科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观念,强调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控制疾病及自我保健的能力,调整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对“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有缓解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3学习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医疗效果。社区慢病防治责任医生除了掌握全科医学外,还必须掌握适宜的技术(如入户的技巧、健康教育的技巧、慢病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技巧、门诊医生日常诊疗沟通技巧、心理学技巧、防病治病的临床技术等),可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不但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和社区医疗效果[4],才能将慢病防治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叶金朝,程长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8(3):282-284.
[2]王大伟,余红梅.校园警钟声声惊心[J].人民公安,2004,10:19
篇7
医学信息继续教育和认证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国三级医院、大部分二级医院甚至部分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都已实现了信息化。根据卫生部信息中心对全国6921家医院的调查,2179家医院建立了HIS系统,占被调查总数的3l%,其中华东地区80%被调查医院已经在应用HIS,西北地区只有20%,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地区差异[6]。根据重庆市卫生信息化调查,设有专门信息机构的卫生单位仅占19.8%,县级以上医院也仅有30%设置了专门的信息机构,拥有一名专门医学信息专业人员的卫生机构仅占43.2%,在县级以上医院为60%[7]。浙江省53.9%基层卫生机构(社区卫生信息中心、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卫生信息技术人员,46.1%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根本没有相关卫生信息技术人员[8]。福建省64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置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并配备了专门的卫生信息人员,其中三级医院信息科配置平均1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7.6%,计算机专业占56.2%,中级及以上职称占28.4%),二级医院配置平均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8.6%,计算机专业占36.1%,中级及以上职称占23.4%)[9]。总的来说,全国医院信息化面临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技术问题主要是HIS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功能融合的问题。人才问题非常突出,医院信息化需要同时具有医学和计算机学知识的复合人才,而各大高校不能及时提供完全符合医院需要的医学IT人才。目前医院信息科基本上是由IT人才和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组成,其中IT人才占主要部分,然而他们不能将这两种知识很好地结合运用。除人才知识结构外,人才数量也严重缺乏。例如福建省立医院(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科共15人,其中计算机专业2人,信息管理专业1人[10]。而美国有将近20%的医院的IT部门雇员超过100人。数量上的差距反映出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人员匮乏,这是造成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偏低的直接原因。医药院校除了对在校学生进行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之外,有社会责任对本地区医院信息科的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继续教育和资格认证,提高他们的医院信息服务专业技术能力。
区域医学信息继续教育与认证
各个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存在一些不同的课程内容[11]。让这些学校都来承担对医院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认证任务有一定困难,但是可以根据国家地域划分,选择一些资历和实力较强的院校承担本区域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和培训。从内容上看,对在职人员和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认证和培训需要从理论、方法学和实践各个方面进行。从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医院管理者宣讲相关知识,提高其对医院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对医院信息科专业人员进行医学信息学理论、方法学讲座以及进行卫生信息系统实践培训。从软硬件条件上看,除了常用的一些数据库软件、统计软件之外,各个认证和培训机构还需要有可实践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以重庆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方向)系为例,该系通过与相关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了信息管理系专业实验室,实验室装配有成都银星医院信息系统、方联医院信息系统、方联电子病历、上海金仕达医院信息系统、上海金仕达电子病历系统及SAS、SQL、ORACLE等软件。目前实验室的这些系统和软件都对本系专业学生开放,使他们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卫生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从政策角度来看,学校仅具备这些软硬件条件还不能开展认证和培训服务,需要当地卫生行政主管机构进行授权,委托这些院校开展相关工作,才具有合法性。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他们才能开展相关工作,为国家的卫生机构信息化保驾护航。
作者:杜志银 赵文龙 罗丽娟 胡虹
篇8
卫生部网讯: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赴上海市调研卫生信息化工作,先后听取了上海市卫生局、闵行区卫生局关于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实地考察了闵行区古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孟群同志(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与上海市卫生局、闵行区政府等有关领导陪同调研。
陈竺同志在调研后的讲话中,强调了卫生信息化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充分肯定上海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五项任务,总的目标是要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我国人口众多,要用较低投入达到较高产出,一方面需要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医学发展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卫生信息化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市是国家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上海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闵行区作为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引领着国家医改的方向,体现的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一种新理念,给群众的健康效益带来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卫生系统的积极性,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和健康质量,作为医改和卫生系统工作的基本平台,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像这样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每一位居民实现健康管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武汉协和医院三条通道与地铁对接 属全国第一例
长江日报消息(记者杨捷 通讯员马君瑞 刘西平):昨日,轨道2号线中山公园地铁站挖到了“底”。地铁站建成后,协和医院与地铁“对接”将有三条通道:一条消防走廊,两条人行通道。看病人群从地铁口出来,乘电梯可以抵达门诊楼各个楼层。
据悉,医院主动与地铁“对接”,武汉协和医院是全国第一例。而轨道出入口在一家单位留下3个,也属全国少有。
医院相关负责人昨日告诉记者“协和和同济正在冲刺中部医疗中心目标,我们将面对来自更大区域的病人。武汉地铁近期连通三镇,远期与城市圈和中部地区城市铁路线‘对接’。我们的目标与地铁建设一致――更加方便人们的出行和就医。”
地铁集团介绍,轨道2号线是武汉轨道线网中的“核心线”,只有它与其他11条线“对接”,有14座换乘站。预计,开通初、近、远期日客流将达到50.8万人次、70.8万人次和139.9万人次。
随着1号线全线今年7月贯通、2号线2012年建成,轨道开通带来的快捷和巨大客流,正在改变我市轨道沿线商家和单位最初“不理不合作”态度。引地铁“入户”成为共赢和有远见的选择。
市长阮成发曾提出要求:“地铁出入口要尽量与周边商业和公共建筑对接”。国广要求将中山公园站出入口接进商场,延长的出入口通道由商场自己掏钱建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紧挨”2号线金色雅园站,车站有两个出入口需要向移动“借地”建设。抓住这一机会,移动公司主动将出入口上方原本要建的两处办公房与地铁“捆绑”,推进了移动办公房的规划审批。地铁站建成后,出入口就在新办公房一楼。据移动公司透露,一楼大厅未来将是手机销售体验大厅。
3.前8个月我国医疗卫生支出2160多亿元
健康报讯(记者孔令敏):日前,财政部《2010年8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全国财政1月~8月累计支出46035.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410.57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2160.97亿元,增长22.9%。数据显示,1月~8月,全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包括:教育支出6343.66亿元,增长1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29.76亿元,增长27.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968.54亿元,增长1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27.02亿元,增长21.6%;交通运输支出2962.03亿元,增长47.9%;科学技术支出1813.46亿元,增长45.2%;住房保障支出1079.77亿元,增长18.9%。
4.合肥打造“十分钟”就医圈 优质医疗资源在扩张
合肥日报消息:大建设实施5年来,全市集中规划建设5所三甲医院,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759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截至2009年底,合肥千人床位数已由2006年的3.0张快速提升到5.2张。合肥市民出门步行十分钟,就可到大医院或社区医院,“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然形成。
5.武汉城市圈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工作会召开
湖北日报消息(记者唐晓安、通讯员胡荣)日前,省卫生厅召开武汉1+8城市圈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工作会,对武汉城市圈卫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会议提出,武汉城市圈卫生联合体建设努力创建“四项新机制”:即建立医疗服务共享机制、人才与技术双向交流机制、疾病预防控制联动机制和血液集中检测管理机制,并将完善“四个一体化”:医疗急救一体化、妇幼保健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新农合医疗一体化。据悉,省卫生厅正在加快制订武汉城市圈卫生联合体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可望在年内取得实质性进。
6.湖北宣恩县人民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验收合格
中国宣恩网讯(记者 张丽丽 通讯员 魏耀秀):9月3日,宣恩县人民医院住院楼扩建工程主体验收会议在县人民医院三楼会议室召开。
该建设项目总监理、中南设计院工程师、县质检站负责人、翔宇公司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以及县人民医院领导班子参加了验收。验收会前,参会人员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设计图纸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现场查验工程实体质量、查验工程资料、召开预备会,统一验收意见。
会上,验收组还听取了相关责任主体履行合同情况汇报。检查组认为,住院楼主体工程的模板、钢筋制作、钢筋安装、砖砌体砌筑、砼浇筑及砼结构工程符合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相关检测合格,资料齐全。会议同意住院楼主体工程验收合格。
7.湖北省人民医院为咸丰县中医院捐赠300张病床
中国咸丰网讯(记者孙东进):8月27日,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陶泽漳,代表省人民医院,向咸丰县中医院捐赠了300张床位,价值人民币100万元。
8.南昌:区政府建一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奖励250万元
江西文明网讯(王振戎 记者 梁爽) :记者今天从南昌市卫生局获悉,《南昌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方案》近日出台,自2010年起,南昌投入5565万元用三年时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国有化。其中规定,区政府每解决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市财政奖励250万元,解决一座社区卫生服务站奖励37.5万元。
据悉,南昌这次出台的方案资金安排不包括国家项目地方配套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资金以区级财政为主,市级财政实行以奖代补,专款专用。市财政奖励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不得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筑面积不得少于150平方米。
暂时不能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机构,南昌市区财政按照每平方米每月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租补贴每月最高补助2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站房租补助每月最高补助3000元,补助直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为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采取建设、规划、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动。在老城区,以区政府为主,会同市建设、规划、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采取“腾、换、买”等方式加以解决;在新建小区,南昌市规划部门会同区政府督促建设、规划、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关于加强新建商品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
篇9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就是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基石就是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互通。那么,作为医疗机构,加速推行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医疗改革的必由之路
曾有人用“倒三角”理论来形容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分配现状:顶端是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接待病情轻重不一的各类患者、大量手术和门诊病人,看诊病人数量最多;中间是二级医院,二级医院接待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未被充分利用;底端是一级医院,一级医院主要接待门诊病人,利用率很低。
理想的医疗资源分配状况应该是“正三角”:顶端是大型医疗中心专注于疑难病治疗和研究,看诊病人数量最少;中间是地区性医疗机构提供常见、多发和普通医疗服务,看诊病人数量居中;底部是社区型医疗机构,提供社区服务,实现医生、私人诊所和社区医疗中心的全面合作,主要接待门诊病人,病人数量最多。
我国从2009年实行新医改政策,提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成为支撑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的一“柱”。 随即国家从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是新医改众多配套文件之一,认可了电子病历这一发展方向,开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卫生部也相继于2010年10月14日《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及《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指出,决定在北京市等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工作的目标,即用1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
目标:提升服务与管理质量
电子病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中接受的所有治疗信息,如诊断、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药物、出院情况等,而非狭义的纸质病历的电子化。
“从我的角度理解,电子病历不是单纯把手写的病历电子化,其内涵实质上是把医疗行为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以帮助医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新的模式,促进医疗精细化管理。” 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曾在采访中表示,医疗行为作为医生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没有信息化手段之前很难进行管理。“以前只能管结果,即从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而电子病历让医疗行为更有章可循,把对结果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对过程的管理,从而保证医疗质量。”
一旦电子病历能够实现数据共享,便可实现贯穿整个医护过程,横跨医疗服务机构,跨越地理位置,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标准难统一”是重要挑战
拥有电子病历的医疗共享时代,医生可以在任何医院、任何时候获取病人健康的相关信息,从而避免重复检查、重复诊断、重复用药,同时,系统可以根据病人的历史信息,提示医生临床用药和治疗的合理性,提高医疗质量,这是理想的数字医疗场景。然而,理想与现实终有差距。据记者调查了解,集成是电子病历的成功关键。而要想很好的集成就需要解决电子病历的标准化问题。
“电子病历的复杂和难度远比预想中的要多,医疗信息共享不是容易事。”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尚邦志告诉记者,“国外发达国家同样如此,虽然这方面的建设时间上比我们早,力度上比我们大,但仍然有很多挑战。”
“真正达到实施电子病历,医院之间联网共享病人数据、记录都是挑战。电子病历建设的一大挑战就是标准不统一。”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也这样认为。同仁医院本身有三个区,三个区以前各自有三套HIS系统,后来出于提高就诊效率整合为两套。就医疗信息的互连互通而言,南区医院HIS系统有20至30个模块,不同模块分别由不同厂商提供,目前只有少数几个模块与其他两区实现互联。
可以看出,医院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尚且如此,又何况要在不同医院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有专家呼吁,目前医院信息化迫切需要国家从整体上来扶持、规范、引导,包括像医生的行为、医院的流程、医院的运作模式、医院间的关系等等,从根本上为技术标准的实现打下基础。
因为,医疗信息共享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讨论技术标准的阶段,具体的技术实践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始,其中的技术难度也就无从真实感受了。
“目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还没做好,大城市的三级医院做的好的电子病历已经推广一段时间,这本来就是基础不对等的,再加上政府又没有立法支持,电子病例没有统一标准,想要互通互联,恐怕还要一段路要走。”潘登表示。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一些标准也在制定中,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在医疗卫生领域颁布的第一个政策就是要推行电子病历建设,好多国家对电子病历的施行建设都仍在摸索中前行。“虽然国外没有成功的电子病历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国外成功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要遵从不要盲从,还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建设推广。”309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杨宏桥对记者说。
“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需要一段时间。首先医院内部之间必须实现互联。另外就是安全、电子病历授权以及相关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都意味着实施电子病历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一定是未来趋势。”二炮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卢敬泰表示。
专家观点
总医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副所长 薛万国
电子病历是对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情况的记录。电子病历不只是一个记录,而是一个主动地帮助医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覆盖医疗每个环节,历史的外来的信息都要覆盖的潜力无限的一个系统。真正的电子病历的优势不光是展现,还能帮助医生做出判断。比如医生开处方时,会告诉病人某个药是否合理、是否对症、药品之间是否有相互判断,即合理用药的问题。
福州总医院信息中心
主任 陈金雄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它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取代纸张病历,并提供超越纸张病历的服务,满足所有的医疗、管理和法律的需求。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
篇10
(一)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网络建设
1、为适应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修订完善《*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满足城市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
2、加强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完善以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按照每个乡镇规划和建设好一个政府举办功能完善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或3000-5000人口设置一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做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调整工作。
(二)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3、积极争取省级扶持,加大地方投入力度,抓好镇村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做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卫生院建设与改造任务,完成新建11所、改建22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
4、按照省、市农村和城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落实综合卫生服务功能,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年内力争建成3-4个市级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省级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
(三)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5、规范服务内容。按照“六位一体”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努力提供“六位一体”综合卫生服务。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完善技术标准和考核办法,规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实行项目分包、量化管理。二是规范健康管理。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的完整性、连续性和针对性,提高健康管理规范化水平。
6、规范服务行为。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和责任医生制度,将其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个人绩效的重要考核范畴,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主动深入社区、走进家庭、贴近群众,积极为居民提供连续服务、上门服务。居民健康档案、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40%和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