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1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第二次、、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课标;学生能力

中考是对学生整体知识、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故考卷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项目也较多。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反映在历史中考中则是加大了技能考查。因此,要提高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效率,还得从解读新课标开始,采用专攻的形式来进行能力培养。

一、深入研究新课标。做好复习规划

新课程标准是中考出题的依据,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能很好地把握命题方向,明确能力层次。在历史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用表格的形式对新课标规定的内容进行整理,找出哪些知识是需要识记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学生应用的,这样,在复习中,针对识记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类问题则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而对应用性知识则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做好复习规划也是初中历史复习课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复习阶段,时间少、内容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而系统的历史知识,没有合理的计划作指导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在复习计划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重点,突破难点,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将复习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此外,还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确定具体的复习内容。如在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复习中,要明确学生哪些知识属于“了解”,哪些属于“知道”,活动中如何分析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才会更加有效。

二、专攻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单位复习为形式掌握基础知识,然后进行专攻练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还要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在强化训练中,教师要跳出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局限,以形式多样的填图、说话、列举分析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对材料的分析中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作,难度大,见效慢,但只要教师能立足于新课标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有效性的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4)。

篇4

1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述

1.1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念: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班级中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组织和团体,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共同实现学习的目标的方法。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配合和促进,大家可以进行共同探讨和学习。教师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后,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互动学习,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有三个特征,层次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层次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是分成不同的小组的,这些小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划分的。并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一个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一个组。而是平衡的划分,把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的分配到每个组里。自主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互动教学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1.3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中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其次,在互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题型有多元化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互动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之间想法的融合,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的对不对,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很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记忆比较难,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瓶颈。历史知识冗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在班级建设一个学习历史的组织和团队,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主动多给学习行为滞后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这些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做起来把握不住重点,正确率低,而教师则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下手,一味的照本宣科,导致对这些题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主动推广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见,集思广益。这类历史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这更能发挥互动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获取历史知识。可见互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自主互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仍存在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教师按照课时的讲解并不能完全的让学生消除疑虑和困惑,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注意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严重的厌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情况,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需要用特别的方法去学习,不断创新。而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自主互动式教学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

3.1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来说,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事件,之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历史时间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无法联系起来。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具体的可以对某一历史时刻进行虚拟,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是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选择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通过历史教材了解该人物的具体事迹和情况。比如说在学习鉴真东渡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鉴真。鉴真的六次东渡每一次都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这些内容书本没有相应介绍的话,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整理,然后像讲故事那样然让学生叙述出来,每一东渡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同学配合表演。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以后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鉴真东渡的影视纪录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鉴真东渡这部分内容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旁敲侧击的给予辅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氛围,这是非常好的历史课堂自主探究教学形式。

3.2合作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对学生来说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而言,要提前进行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向,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自主探究并不是对任何历史知识都进行探讨,而是对平时学习过程学生遇到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容易出错以及比较重要需要深入挖掘的知识点,还有有争议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历史事件,讲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和意义以及后续的影响。如果这些知识都分散开来记忆的话,就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

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件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给出问题和思路:

1. 卢沟桥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2.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原因?

3.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经过?

4.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探究,不仅把历史教学的多个方面串联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争辩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当好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即时的进行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3.3反思总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是对之前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阶段的升华,就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记忆。比如说学完科举制度以后,让学生从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进行总结,写一份对科举制度的感想。或者教师可以拓展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关于科举制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写作。最后把学生写的东西统一上交,教师评阅以后,选出几篇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阅。这也是让学生自主互动探究的一个方面。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初探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4-01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为:模块与专题相结合,同时也把中国史与外国史相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协调的课程结构。其特点为:模块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总体整合。所以,面对这一全新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的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课改精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它的教学内容和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给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专题史教学设计的探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困惑提供帮助。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要对学生学习专题史的状况进行调查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专题史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学生中间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不适应的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新的教材中,由于过高地估量了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打破了传统的题材体例,不再采用通史体例,而是把历史知识分成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模块。由于专题史的跨度大,教学内容跳跃性大,分割性也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时不能适应这种教材模式,无法把初中历史知识和高中知识点进行连贯,就好像是运动员在攀崖时没有工具一样,运动员无法爬上去。可想而知,高中生在学习专题时对知识体系难以进行储备。

2.在传统的教材中,它的编写是以时间为体系的,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教师在授课后,学生对这么复杂的专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理清头绪,头脑中一片混杂。在旧知识还没理清之际,教师又朝着下一个专题史迈进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无法在时间上完成复杂的专题知识整理,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及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好几倍,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就增大了。

面对这样的调查情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特把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初探策略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在设计时要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一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他们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根本不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归纳,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进行联系。可是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已经完全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写,只是编写专题史,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深化知识点,要具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克服初高中历史教材不能衔接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适应能力的问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要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特点,让这两种教材取长补短,在设计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以专题史为编写基础,但是在每个专题编写时,却是以时间顺序为体系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把教学设计写好。例如,在中,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先探讨“”,然后再探讨“”等。在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材中就需要学生从夏到清朝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上每一节新课时,为了使学生适应专题史的学习,我都尽可能地把时间顺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高中历史专题史的学习兴趣不减,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课第一小节《土地制度的演变》中,编者在文中只是简单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等的土地制度,而对于我国封建制度全盛的唐宋明时期的土地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在教学中,广泛引用资源,把唐宋明等朝代的土地制度一一列出来,使学生明确这些朝代中的土地制度都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而这种适当的穿插教学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也应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2.在教学设计时要活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是“死”的,人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务必确立由“教”教材向“活用”教材此理念出发。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并不是唯一资源,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把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并发掘其特点。这正好符合新教材的使用理念:“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历史现象进行探讨时要由表象入手,最后落实到对事物属性及本质的探究,理解事物本质含义。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未雨绸缪”,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备课,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娜娜.强化高中历史专题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09(9).35-36

篇6

在初中历史的教育改革阶段,教师创新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进行创新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违背历史的真实性。以下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几点做法,在此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在历史创新性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

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在我们进行创新教学中应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要的位置,因为没有基础的创新就像没有了灵魂的躯壳,最多是个好看、顺势、跟潮流的花架子。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基础知识加以牢固掌握,并能通过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感知抽象到具体思维和内涵的思考。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创设更加民主、开放、活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教师应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能够引起初中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学习完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一些战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绎课本剧,根据战役的基本知识,加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演绎现代版的历史战役。这样,学生不但会重视历史的知识,还会深入思考其中的含义,以便于自己的创造发挥。只有具有了牢固坚实的基础才能展开翅膀飞得更高,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历史的创新性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基础知识这一关,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及创造。

二、创新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探索、发明创造的源泉。只有学生对某些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时,才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在学习当中对哪个科目感兴趣就会专心地学习这一科,如果对哪个科目没有兴趣,即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了全身的解数也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因此,我们为了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保证按时按质地完成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应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学生热爱历史、喜欢历史的浓厚兴趣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去。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的应用,使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生动形象的再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中国古代历史。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图片或影片,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当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学习历史的乐趣和幸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三、在创新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教学的创新是一条非常复杂和艰辛的道路,我们的创新既要符合历史事实,让学生对历史有端正的看法和态度,又要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加新颖,教学质量更加突出,教学效率更加明显。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改革创新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都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支持,经受社会和实践的重重考验。虽然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能和大的改革相提并论,但是对于教学来说,也不是一件小的事情,因此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需要经历层层把关才行。而且,历史创新只能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对于历史教学内容不能掺一点的假,教师也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做法。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整理、归纳和综合等积极的思维思考活动,观察复杂的历史现象,感受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全面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发展进程之后,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以后能够准确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脉搏做好准备。这样就能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与时俱进,自觉融入社会发展潮流,具有独立人格、修养和智慧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性人才。

四、创新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后的历史教学关键要能够更加完美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反复的训练,多多的训练,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总是反复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教师也总是不断强调让学生多加练习的重要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厌烦这乏味的练习,渐渐地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这样错误的理念不但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会使学生讨厌历史,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善现在的教学手段,在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适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手段。如“访谈式”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轮流做主持人和嘉宾进行访谈节目的录制模拟。在这个录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电视导演,对于访谈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喊停,给予纠正和补充。由于初中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他们在进行访谈或是被采访时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课本的基础知识一定会积极地分析和掌握,这样比教师站在讲台上把知识点反复重复,让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当中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

篇7

一、教会学生思考历史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应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共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依据相应的课程标准编写,准确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上的基本要求,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等,使学生对历史有个总体的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教材也力图做到形式活泼、图像精美、文字生动。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是要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通常采用“三步分析法”,即“为什么”(背景)、“是什么”(过程)、“怎么样”(影响),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背景材料去具体分析历史背景。过程是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及其重要细节,教师在讲完这些过程后,要让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影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与定性,也是“三步分析法”的最后环节。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唐朝历史时,“为什么”包括藩镇设立、军事格局、玄宗怠政、将相不和等因素,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唐代历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由盛转衰的历程,掌握唐代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更能体会到安史之乱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是什么”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就安禄山起兵、唐军抵抗、长安失守、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平定乱事等内容描绘出一幅有丰富的故事情节的画面。在“怎么样”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受一场浩劫,使唐朝由盛转衰,使封建社会阶级压迫更深重,唐朝对周边控制力减弱等具体的影响。通过“三步分析法”,学生逐渐掌握历史的思维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和从具体的年代出发去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会学生感受历史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觉得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很有距离感。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学会感受历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例如可以在活动课上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历史古迹、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地的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此外,还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

感受历史是希望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历史是一面镜子”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并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例如,唐、宋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特别是唐朝,更是世界闻名的政治、经济中心,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利用历史的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

三、教会学生整理历史

历史教学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而学会整理历史知识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能力。整理历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然后在头脑里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学生做课堂笔记并不是要求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而是要记下教师讲课时的板书提纲、重难点和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记下教材中重点的名言、典故、数据等,加深印象,加强记忆。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用笔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要告诉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标明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以便于课后及时请教老师。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引言:

历史距离课堂、学生遥远,如若没有一种好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全然提不起来。如何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我国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在课堂上,如果可以做到让历史“活”起来,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1、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现状

正视过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历史进行了更加系统性与理论性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学生等多方面重新编排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行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效果一:使历史课程日渐多元化。现各地区与学校具有了开设与本土历史及学校历史相关的课程权利,使的我国的历史课程逐步向本土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进军。效果二:历史课程朝综合性教学发展。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上,逐步融合多学科知识,授课过程中尝试用理科教学方法,使历史课程上多学科融合。效果三:新课改内容上的安排更加的契合实际教学过程。在向同学们讲述史实的同时,新课改提出了课程教学中突出注意要点,要求师生一同解决课程中的难点。

2、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

从初中开始,大部分的学生视语数英为主科,而历史、地理之类的学科仅是副科,历史所占分量不高,面对历史考试学生也无非就是将课本的知识一背,就完事了。从初中开始形成的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思想,使学生在高中专注语数英,忽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导致了学生花费在历史上的学习时间减少,自然也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

2.2、高中学科的课程安排

高中时期,学生各科课程安排很多,一天到晚,除了上课便是做作业,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获取课堂外的知识变的很困难。同时,高中历史新课改注重学生对史学知识的采集、归纳、分析等能力培养,但是由于大部分高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只有课本、图书馆以及多媒体电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的狭窄,对于个别拥有手机的学生,若处在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学生也很难自主的去查阅文献资料。

2.3、初高中历史学科衔接不紧凑

做好新课改后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需要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架构。勤于将史书上各年份发生的事件串联起来,做到从古到今对于历史进程的演变心中有“史”。其次,在平时的考试过程中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了适应高中多材料型的试题,初中阶段需要求学生多阅读史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

2.4历史专题学习的困扰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上,没有对历史体系做到系统性的处理。高中历史新课改在课程框架上运用“模块+专题”齐头并进的模式,通过将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整理,以彰显其中的规律关系。然而这种模块与专题的形式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冲击,原因是这种新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和老师一样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按专题进行教学,课堂上历史不再是按照年份“上演”,而是多样的历史内容结合,对于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历史学习将会进行的很艰难。

3、解决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教师加强自身系统理论知识

历史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新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对历史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利用自身强大的专业知识,利用学生爱探索的心理,教师根据专题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挖掘与专题有关的有趣的、不为人知的一些历史秘密,然后由学生课堂上进行讲诉。在慢慢地探索中,学生愿意去找寻跟多的历史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愿意去学习历史了。

3.2、创新教学形式,设置“专题”课堂

在新课改下,直面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专题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讨论组形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教师起引领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教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门的课堂用于演历史话剧,在每一单元的学习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历史专题演话剧,并进行评比活动,话剧力求表现出历史课堂上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通过专门的课堂让同学们演话剧,不仅可以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演绎历史事件,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更多的历史。

如此进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逐步开拓自己的事业。

3.3、注重历史框架的构造,引导学生爱历史

在学生初涉历史时,以时间年份为线索,为同学们先理清年代事件。历史新课改后,专题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零碎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时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个专题做一幅“专题框架联想树图”,然后将树图挖空,组织学生小组比赛将树图填满,促进学生小组内学习效果。

引言: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春风拂过,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不断焕发生机,尽管如此,新课改实行过程不免会存在阻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以学生成才为目标的理念,致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让学生享受新课改的历史课堂,让学生自主的开拓眼界,积极参与到学习历史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关键性细节; 思维导图; 历史复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25-001

当前历史教学,尽管随着课程改革,课堂形式多样,资料丰富,课堂活泼,但落实到知识的梳理,理解依然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初中学生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即使考前努力想做好复习,却苦于不知该如何着手。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进而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成为如何学好历史的关键之一,也是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性细节。

去年假期,参加青年历史教师培训,接触到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颇有兴趣。因此开始了研究思维导图如何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一、我所了解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高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运用“思维导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之一。“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包括可视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支架理论等。它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形式,即它以可视化的方式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它能够提高思考的技巧,增强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由于“思维导图”能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体现学习者的思考过程,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思维导图”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

二、调查

了解了思维导图的优越性,接下来我想在教学中加以尝试。在使用思维导图之前,我先做了一个调查,想了解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化历史知识的训练后,对于一堂课内容是如何去加以记忆理解的。以八上《》为例,我请学生用图画或文字等任意方式来表达他是如何来学习本课的知识。我先后调查了三个班级,其中a班以传统笔记方式记忆理解的15人,约占全班41%,在不知不觉中用到形似思维导图的有20人,约占全班54%,2人用到纯图画方式,约占全班3%;b班29人用到思维导图的方式,约占全班74%,10人用整段叙述或传统笔记方式,约占全班26%,c班21人用到思维导图形式,约占全班50%,19人用的传统笔记或叙述方式,约占全班45%,2人用图画方式,约占全班5%。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有一定头绪的。当然,这只是针对一课的内容,而思维导图更适合整单元或整本书的复习工作。

三、思维导图在实践中的运用

既然肯定了思维导图的优越性,接下来就是如何将思维导图传授给学生。在画思维导图前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回答,再进行提炼,而后再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所做。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到思维导图的学习中来。在一开始思维导图的制作需要学生的合作共同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慢慢在训练中掌握技巧和厘清历史线索的能力。当然,要让学生接受思维导图,那么老师就要坚持在各种场合下面使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发现图是可以表象思维的,然后学生就会自发地尝试运用图来表述些什么。其实思维导图在实践中的应用就像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然后把几个小问题再细分,这样呈树形结构分布。把握住历史事件的主干脉络,也就便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

现在大多数网站提供很多做思维导图的方法,例如如何利用工具软件来辅助我们画思维导图,而真正利用思维导图去帮助思维的可能并不是太多。因此我更倾向于学生用自己方式规划出属于自己思维的思维导图。将学习的思维过程规范化、流程化,它有利于学习过程更主动、更规范。譬如在了解没有很强先后联系的事件或所构成的图没有很强的顺序时,在实际运用中适于一些复习课或知识点较散的课文,通过思维导图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能将学生零散的,不成逻辑的知识点汇集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在讲到七年级秦汉科技文化时,我试着让学生把相关的科技、文化等知识点组织起来,再把与之相关的内容一步步串联起来,形成系统认识。

对于一些时间性很强的历史事件,可以采取时间轴的方式,或者复习时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而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的知识点梳理,通过建立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图,明确各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明确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会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有效记忆。

历史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信息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沟通过程,是一种“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思维导图”学习,既然它能够成为思维的工具,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表达工具,那么在师生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方面能够起到辅助,在提高初中学生的记忆、理解、思维能力上,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它培养的不仅是一种习惯,更会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并获益终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初三历史复习课 开卷考试 中考说明 教学方式 战略决策

随着中高考政策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也加入了常州中考行列,并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推行。同时试题的命制不仅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而且注重社会热点,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考查,然而初中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但课时量少,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合适的中考历史复习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何为复习课?它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其目的可分为三大类:第一,为了巩固记忆;第二,为了补救知识;第三,是为了深化知识。所以,复习课肩负着相当沉重的任务,那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复习课的功效必然是每位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是我对初三历史复习课的几点心得。

一、调整学生轻视开卷考试的思想观念

柯罗连科曾说:“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正确的思想能促进行动取得良好的结果,反之,错误的思想也会恶化事件的发展。然而现在很多师生对开卷考试却存在着极大的错误认识,一直以来都把历史科目当作“副课”,平时毫不重视。另外,试题又以开卷形式来展示,大多数学生便从心理上放松了学习,课堂上缺乏认真听讲的态度,对作业也采取放任态度。因为他们都认为开卷考试只需要翻翻书而已,答案都在书中。此外,有部分学生认为,无论以什么形式进行测试,只需要把历史知识都背熟便能获得好成绩了,然而事实证明背熟了知识未必会运用。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进行开卷考试,不知道如何下笔,不会合理地安排好答题时间。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强调,开卷并非易事,只有平时多翻书,考试时才能少翻书;只有通过自己整理教材,才会真正熟悉教材;只有熟悉教材,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才能战无不胜。

二、认真研读中考说明,把握方向。

中考历史的内容涉及初中三年的知识,容量大,但复习时间少。因此,在使用《初中历史学业考试复习指导》的同时,我们必须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紧紧地把握考试方向,明白能级要求A、B、C的具体标准(能级要求A涉及了解历史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线索;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能级要求B主要涉及学生能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整理,能正确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级要求C指学生能做到初步分析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响;初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史论结合的表达方法,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能作出自己的判断、解释和评论)。只有真正了解了考试要求,才能在复习时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也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课后自己复习时没有目标。与此同时,研究《考试说明》也能使学生明白,新形势下的开卷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以往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很容易”的观念是错误的。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是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特别是复习课,对于已学过的知识,学生更是缺乏兴趣。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反思教学方式,全方位地进行备课,设法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复习课焕发生机,使学生乐于学习。由此可见,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由师生共同合作创造。

四、要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不足

说到底复习课就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阶段,只有让学生自己愿意暴露学习中的不足,才能针对不足解决问题。平时暴露的问题越多,到了中考暴露的问题才会越少,提高的空间也就越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的情境,但不能以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为教训学生的把柄。让学生把学习中的问题暴露出来,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实情,了解学生问题出在哪里,才能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调整教学,加强学力,进而提高复习实效。

五、复习必须有正确的战略决策

首先,应当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开卷考试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任何能力的提升总是建立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基础知识才是能力的载体。纵观近年来在中考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都体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考试的结果来看,因基础知识不牢而失分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不完全是学生没有下功夫学习,而是学生没有把这些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对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从而把参加考试的六本书简单化、精致化。

其次,应当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现在中考历史学科考查的主体知识范围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面对六本教材涉及到的中外历史知识,我们只有在复习中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实现自己的复习目的。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可以将这一时期分为时期与时期,同时又可以将之细化为列强侵华史(、第二次、及、)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划分)。如此整个中国近代史,就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基本框架,便于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再次,应当加强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的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它与以上两大点是一脉相承的。专题复习就是把具有同类型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世界近现代史可设计下列专题:①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②两次世界大战;③三次科技革命;④两次思想解放运动;⑤国际格局的变化;⑥苏联社会之路的探索;⑦殖民扩张与斗争,等等。

最后,应当加强不同题型解题方式的训练。目前中考的题型基本上离不开以下四种:单项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综合题)。这一环节的实行势在必行,目前有很多学生拿到试卷后都不知如何下手,只是一味地翻书抄写答案,结果往往出现答案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而解题方法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找到答案,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一定的时间。总之,无论何种题型,第一步骤都是仔细审清题干,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的关键字词;第二步骤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把试题中所论述的问题和课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第三步骤是选取最佳知识点,分点问答相关问题。当然这一环节的训练最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展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