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08-02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兴起于20世纪末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多媒体基础概念、知识的教学,还包括多媒体常见硬件的应用与开发,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媒体技术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这就导致了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手段等方面,高校的教学总是难以跟上时展的脚步。为此,我们需要对高校的多媒体课程改革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促进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概述

(一)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介绍

目前很多高校把多媒体技术课程划分为计算机类的公共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多媒体方面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应用,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各高校都在加大对学生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以应对社会的需要。多媒体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充分理解和掌握,还要求学生掌握对丰富的多媒体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方法,并能熟练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多媒体作品。多媒体课程的生动性使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学习的热情度很高,乐于在学习与操作中把生涩的课本知识慢慢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但多媒体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关于某一内容的软件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很难做到统一,学生学习难度大。

(二)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特点

1.该课程主要设置为公共课,应重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教授中尽量使理论浅显易懂,不要做过多专业名词的堆砌,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学生需要相结合,对常用软件多讲授,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

2.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争取让每位学生掌握多媒体软件知识的运用。因为对多媒体的具体实践是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只有熟练掌握了软件的操作方法才能有下一步的创新和创造。

3.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的技巧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是把一个成熟的作品呈现给大家,然后具体讲授操作过程,这样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软件的操作上,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采用倒叙式讲授技巧,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应用大量的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生动有趣且富有吸引性。

4.学生实践与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教师只用苍白的语言讲授课程,有很多地方可能会使学生不能完全听明白。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如果教师借助图形、图像、文本、动画、声音及视频等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就很好地把信息组织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与生动的图文动画中充分地了解软件的用应用。

二、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课程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是对多媒体硬件进行了解,第三部分是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概念和原理是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基础,多媒体硬件与软件是多媒体课程的应用和提高。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们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应重点讲授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知识,因受学校条件与教师自身条件地限制而被忽略。如此,使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对多媒体具体操作方面不能充分地掌握,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在理论与实践中偏重理论教学。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是一门偏重于实践的课程,其还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智慧性,所以还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艺术性,并把智慧充分地应用在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其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多锻炼应用能力。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过多、多媒体设备配备不足及多媒体教室调度不开等原因,理论与实践的配比大概是2∶1,理论课安排的过多,实际操作课程安排的较少,不能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2.教师在授课中占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现实的课程中,多以教师和电脑为主,教师多采取课件教学。课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但教师过多的依赖课件给教学质量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对多媒体某一软件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只用课件对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演示,学生只能看教师的演示而不能具体的进行操作,这样就缺乏学生与软件的真实接触与互动,学生不会了解在具体操作软件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这就会导致学生真正接触这一软件时不知如何入手,甚至会错误百出,因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际上这种上课形式,增加了教师的主动性,而让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使课堂变得封闭而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内容设置上不尽合理。多媒体课程的上课地点多设置在多媒体教室,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教师一般会带着学生一起操作,但每个班的学生较多,程度也不一,教师在具体讲授时为了让大家都能顺利地进行学习和操作,会等所有学生都操作完之后继续往下讲,但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在授课时间内教师所能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多媒体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与广泛,再加之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很难让学生在所安排地课程时间里学到所有的东西,使学生学的内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师为了增长学生的见识,课上会让学生接触多种多样的软件,但由于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就不能对每个软件进行深入的讲解,这会造成学生只能简单地应用而不能对软件深入了解的情况。第一种情况限制了学生的了解范围,第二种情况致使学生技术不精,如何把这两方面深入的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改革要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地基本原则,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针对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根据教学大纲对高校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高校应整合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运用多媒体设备的目的,并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教材加以规范。一方面,高校教材的选用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使用的教材内容不能已是被社会所淘汰的软件或技术,要使用适合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多媒体课程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讲授课本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还要与当前所应用的新技术进行结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跟上科技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国家在教材的编纂上要经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论证,要参考多媒体技术行业专家的建议,最终的教材要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及行业的适应性等。

2.对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改并注重教学文件的完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具有宏观的指导性,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改革势必涉及到对教学大纲的改革。多媒体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结合多媒体课程特点,先对该课程进行全面地能力结构分析,再围绕单项和综合能力形成所需要的知识和所应达到的要求来编写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是教学中的基本规定,其规定了教学大纲、课堂设计、教案、实验指导手册、实施计划等内容,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就必须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文件进行总体改革,使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更加系统性和具有督查性,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改革。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要在融入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潜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具体安排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知识性较强,不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教师应在充分利用黑板教学的同时使用生动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易于理解的课程,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于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可以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掌握使用软件的技能和技巧。

4.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地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在软件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也能在实践中感悟教师讲的内容,进而真正掌握技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实践并配以适当地理论教学,还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来上机体验。当然,学生上机实践要有目的性,鼓励学生在多媒体软件中自主地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掌握实践技巧和方法,学生会从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的作品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素养 教育技术 自主合作学习实践

1.新课改及教育技术的学习对我的启发

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1]信息素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理念,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信息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②社会责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③独立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必然促使教与学和模式的改变。

通过对《高中新课程共识培训》及新课标的学习给我带来的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认识,新课改下的教法,不仅局限于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关键是要把信息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技术让我感受到了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在教育技术学习中,重视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计划。而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这一观点的效果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这恰恰实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既能获得基本的知识,又得到能力的训练,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

2.观念的更新(通过这次培训,本人认识到以下以点:)

首先,变革教学思维模式。以往信息技术课注重技术和技能的教学和培养,[2]传统的教育理性思维过分依重于对传统教例的研究和思考,或偏向于对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而新的理念要求教育思维必须由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由经验思维变为前瞻思维,由封闭思维变为开放思维,由保守思维变为创新思维。总之,应由“立足于现实研究过去”,转变为“着眼于未来研究现实”。比如,在“九五”实验教学课题的研究中,对于计算机教学,仅是围绕课堂教学中如何学习电脑这一技术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发挥其功能而进行研究。而在“十五” 实验课题研究中的计算机教学,则把单机教学思维深化发展为全思维立体网络化多平台构成系统,强化现代教学力量,努力保持信息优势,完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当今教学课题研究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形态的新变革。本人以后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结合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3.新理念下的实践和亲身体会

本人在没有学习新理念前,上课时都是按书本上的活动过程,都是通过:讲理论知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总结的过程进行教学,学生虽然能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但没能把他们的思维拓展,没能很好的让他们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跟其他学科和领域结合起来。通过新课改学习后,我上课不仅局限于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各学科融合在一起,注重培养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高一年级第二册第三章《网上搜索》这个单元,,我作了这样的安排:讲授-展示情景-任务的提出及给出支架及评价量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展示结果(学生评价)-老师总结的教学思路。我通过对internet知识与技能中的搜索引擎搜索方式、搜索控制符的运用,资料和软件下载等知识的讲授,给出任务让学生熟练掌握搜索和下载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跟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动手上网查找和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结合评价量规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并做成演示文稿在班上汇报实施步骤:

3.1 教师讲授和任务的提出。

3.1.1 教师通过“神州九号的有关画面”引入课题。

3.1.2 基础知识讲授阶段:通过教师对internet知识与技能中的搜索引敬手搜索方式、搜索控制符的运用知识的讲授,达到学习目标。

(1)搜索工具两大类:按专题信息进行网站分类;按“关键词”进行网络自动检索的网络搜索器以sohu为例子如要找到“北京大学”可以用教育专题的方法也可以用输入关键字的方法。

(2)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

搜狐网站:http://

雅虎:http://.cn/

网址之家:http://

百度:http://

(3)搜索下载“按关键词”。

为了提高搜索的有效性,有“关键词”搜索中提供了一系列的搜索控制符

+ 要求搜索的结果中必须含有该词

- 要求搜索的结果中必须不含有该词

And 同时满足两个关键词条件

Or 满足关键词条件之一

举例说明:如要在网上找“神州九号”

(4)下载(先在d盘建立一个文件夹)方法。

①整个网页的下载:打开相关网站-点击文件-另存为

②把网站存为文本文件:

打开相关网站-点击文-另存为-在保存位置处选存盘的路径-在文件名处输入文件名-保存类型为文本文件(txt)

③图片的下载:右击图片-图片另存为-选保存路径和文件名。

3.1.3 任务的布置:教师提出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

任务:1.红树林的红树原名叫什么?为何称它为红树?

2.红树的植物特征是什么?

3.举例说明红树林适合生长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4.红树林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何影响?

5.如何保护我们家乡的红树林?

给出评价量表和范例。

3.2 学生自主学习:

3.2.1 明确任务:分好小组,选出组长,明确任务。

3.2.2 实施阶段:

小组分工:组内各成员分好工。

研究过程:(资料查询、策略的选择)

资料查询:通过上网或书本搜集相关知识

制作交流:根据小组收集的材料依据老师的评价工具制作学生演示文稿与学习网站,得出亲身体验与心灵感悟。

在论坛中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

3.3 学生成品展示,各小组进行互评。

3.4 教师总结与评价。

信息素养的评价对教与学具有反馈、激励的功能。所以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或作品做出评价等;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等进行评价。

这样的教学策略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也很快的学到知识,通过问题驱动,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从中体验到网上知识的丰富,且让学生了解到了信息技术要跟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且充分把信息技术在别的学科中充分利用起来。并能培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使用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综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新课改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相信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思维被各种信息、海量数据所淹没,作为个体的人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跟不上科技发展变化的步伐,这已经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他只能是某个或至多若干个领域、行业的一分子,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各学科交叉、交融和交汇的错综复杂的状态,要真正理解操控它,只有加强对复杂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大卫・伊斯利(DAVID EASLIEY)和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合著的《网络、群体与市场》(北京大学李晓明等译)一书,在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方面是一个典范。笔者暑期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主持的“跨学科课程教育研讨班”,学习后感觉耳目一新,对在大学中推行跨学科教育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多学科交叉、跨学科交融是伴随着信息化潮流的衍生物。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总是试图通过了解更多的知识来理解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这个世界,不至于在自己创造的信息技术面前迷失方向。在跨学科课程“网络、群体与市场”的研讨学习中,笔者对世界万物千丝万缕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有一种全新的理解。以前对我们对网络的理解往往局限在计算机互联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之中,很少用网络的技术原理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在研讨班的学习中,李教授循循善诱地讲解网络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度解剖了社会、市场中的很多实例,使本人受益匪浅。

在跨学科的研究中,笔者感到要“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和效应机制”,必须在推行跨学科教育的同时,改革大学数学教育,加强对应用数学能力的教育,特别是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这样,大学培养出来人才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社会中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任何一门科学的真正完善在于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跨学科的研究学习中如果离开数学应用,则基本无法理解各个学科间的内涵和应用。也正是由于用数学语言可以方便地表示数学模型,使各学科之间的内涵通过数学模型(或数学语言)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共同点、联系点和可以彼此借鉴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等,从而拉近各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它们共同处在一个公共开放的、人人可以理解的平台之上。所以,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能力就成为跨学科交叉融合中的黏合剂。下面笔者通过《网络、群体和市场》一书中的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

1)离散数学是应用网络原理理解社会、自然复杂现象的基础。

我们知道图论是离散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抽象的眼光下,很多的社会、自然现象都可以用图来表示。任何对象可以看成是图中的节点,对象之间的联系可以用边来描述。这样一来,复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各种联系就成为一幅拓扑图。应用图论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关系与计算机网络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连通性、捷径问题、6人小世界问题、同质化问题、结构平衡问题、宽度搜索与现代引擎等。

2)博弈论、概率论是深刻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在社会、自然或技术等复杂系统中除了对象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构,人们往往要研究具体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相互依存问题,即在复杂系统中任何个体行为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导致复杂系统的激烈变化。这种运动变化往往是我们对复杂系统研究的根本目的,与弄清复杂系统连接背景同等重要。为了了解复杂系统的内部结构变化和运动的规律,我们必须借助博弈论的方法。实际上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一个多因素博弈的结果,而且这种博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适者生存就是各种生命体之间、生命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博弈的结果,加之变异引起的进化,这是生物世界乃至人类社会内部一种新的行为模式的引入,它导致整个复杂系统进一步变化。所以,如何选择适应性评价函数是引导系统进化的关键。我们平时所说的零和博弈,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最糟糕的博弈结果,如何避免呢?另外,还有如网络交通流量、市场拍卖策略等都与博弈论密切相关,都可以视为复杂系统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系统变化的行为。

大千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与否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就具有这种或然性,对它的解释和描述往往要通过概率论。就像《网络、群体与市场》一书中讲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随大流”现象,人为什么会这样?从概率论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解释。“随大流”现象实际上就是网络理论中的信息联级或称群集效应。简单地说,人们可以在不同时刻依次作出决定,而后面的人可以观察到前面人的决策行为,并且通过这些行为推断出他们所了解的一些信息,从而放弃自己已拥有的信息,转而以前人的行为为基础作出推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当你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选择吃饭的地方往往是就餐人多的饭馆。实际上这种“随大流”――信息联级现象可以用概率论中著名的贝叶斯(非确定性决策模型)来说明。

“随大流”――信息联级(群集)是可以人为利用的。例如,在某些销售活动中有人就利用“托”来达到其销售目的;在会议讨论决策过程中,往往先发言的人的意见,更有可能成为主导决策的意见。所以,即便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合理的,人群也可能出现决策偏差。

篇4

【关键词】 信息素养 自主学习能力 个别化 分组活动 任务驱动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既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部分,又是信息时代接受学习的基本要求。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人们各种信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停息素养,这也是教育的本质。依据我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1 讲练结合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经常会被教师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如果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很多学生都未曾接触过,比如某软件的使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我用的是top2000)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这种教学方法简洁明朗,便于多数学生接受。建议教师要因时、因地、因内容而定。

2 个别化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所遇到的问题比想像中的更为复杂:个别班级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些学生以前学习过,现在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如果只照顾没有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其他学生就很难在学习中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只照顾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可能一点知识都学不到,他们就会丧失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是有违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所以,我认为,可以采取个别化教学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调查、整理、分类,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分组,但必须确保每组内至少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让其担当小组长;接着,召集各小组组长,进行简单的培训(责任心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接着,教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安排(必要时可以补充衔接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如果学生遇到问题,他们既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请教自己的组长,从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不但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3 分组活动教学法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不再单纯地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具体表现是信息的交流与处理能力。在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成员独立完成自己的分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果遇到问题,彼此可以互相探讨,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当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把学生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相结合,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完善个人的作品,使其作品更具新颖特色。

4 任务驱动教学法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采取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重评价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协作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主要有: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教师评价、师生小结。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如下:

4.1 创设情景、提出任务。我们在教授新课时,先提出与本课有关的一些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如果教师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很好的完成教师所要布置的教学任务,否则,学生就没有兴趣来完成任务,或者根本就无法完成任务。所以,一个好的创设情景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将所学内容通过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来达到所学习的目的。

4.2 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当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按部就班的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那么,问题的解答就会很顺利。学生不知不觉地复习了旧知识,也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如果学生学习基础不好或能力不强,学生也能完成某些问题,如果此时教师能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那么,他们也能完成任务。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讨论、分析、自主、探究问题等能力。

4.3 展示作品、教师评价。当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有必要进行教学评价。教师一方面要表扬任务完成的比较好的同学,同时也要对完成、的不好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所在和可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4.4 完善作品、完成任务。当教师评价之后,每个学生都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如果此时学生能够有完善自己作品的机会,那么学生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问题很好地解决掉,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共同的一点收获是:一份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4.5 总结。当学生都把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和方式因人、因内容而异,最主要的是自己遇到了哪些问题?最初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利用该方法有没有解决问题?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可以优化自己的设计和教学,对个人成长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新课改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结合本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特色,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分析研究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课堂教学设计到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前者从宏观角度讲涉及到课程设置,从微观角度讲涉及到教材选择。后者则涉及到教学媒体、教学方法选择等诸多因素。而教学设计是将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融合的一种系统方法。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指向教学活动,它是教学指导者和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的策划时所使用的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关注的是理解和改进教学过程。通俗的理解就是教学设计是在任课教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熟悉的基础上,经过对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进行分析所作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

指导性:教学设计是教师有关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反映在教学设计之中。所以,教学设计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实施,它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可操作性:在教学设计时,各类教学目标都被分解成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教学设计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问的分配、教学环境的调适等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而这种安排都可操作。

计划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要素,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时间分配及总结形式等。这实质是对教学活动的周密安排,科学而合理的计划可以使教师将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创造性: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技能、风格、智慧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都会程度不同地带有个人色彩与风格,因而它为教师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及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授课内容理论与实践兼具,突出实践,授课模式也比较灵活。下面就针对信息技术课的授课做出教学设计,并进行分析。

(一)教学设计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我国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属于认知性目标,比较容易观察和测量。过程与方法属于行为性目标,也比较容易观察和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属于情感性目标,多隐含在学生的心理活动中,难以明显地表现出来。教学目标的完成是要靠多种手段完成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完成。创设情景策略比较适宜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并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创建有着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学习PowerPoint软件,就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介绍旅游景区的演示文稿作品,在这个作品中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内容。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要为最终的作品服务,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较好的提高。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核心,教师经过增加、删减或重组其内容在课堂上实际讲解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在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特别需要教师的重新编排,因为许多计算机基础操作都是比较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教师应该把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主题比较集中的模块。比如,在讲解excel软件的公式函数使用,这部分内容设计了很多函数,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实例,在这个实例中通过运用各种函数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完成对函数的学习。这种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要用到的。

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设计中要予以充分的考虑。教学时间既要有针对课程总体的时间安排,也要有对于某堂课中具体详实的时间计划。教学时间的安排并不是要教师刻板的遵循时间,因为课堂本身是一个动态不规律发展的教学活动。重视时间的安排是为了让课堂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而不至于做无关消耗。信息技术课程授课中,因为学生要有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教师因此更要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就容易形成“放羊”状态。

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不能盲目的选择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一般不会单一使用一种方法,而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上都各有千秋。所以,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针对此这点有科学合理的安排。信息技术课堂适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多,包括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法、抛锚式教学法等等。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和教学内容相适应。比如学习网络搜索知识,可以采用探究与协作学习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不同方法的网络搜索,并比较其利弊。

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媒体也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同教学媒体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恰当、合理的运用了教学媒体对于授课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实物等媒体元素被较多运用在课堂中。信息技术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应该在每节课中针对所能使用的教学媒体作出选择,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呈现。媒体的选择应该紧扣教学内容,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二)教学设计反思评价

教学设计是课堂授课之初教师制定的,随着授课的完成,教师务必还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学设计的评价是对教学设计进行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教学设计的评价范畴包括内容、过程、方法、标准等。学生的真实情况、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及教师的评价技能等是教学设计评价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教学设计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设计的价值判断,其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提高和专业发展。教学设计分析可以包括多种角度,可以分析师生交互行为的教学价值,解释师生的行为;可以分析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情况,媒体对于授课的影响利弊;可以分析教学方法选择得当与否,等等。从各个不同方面,用不同的视角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逐步深化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清文、吕玉林.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

篇6

【关键词】微课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36-02

1.微课发展现状分析

信息时代下,随着网络宽带技术、视频传输技术、计算机终端等的快速发展,视频的传播变得方便普及化。微课正是在这样的技术支撑背景下得以发展传播。同时,随着新课改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理念的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线下、课内外的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等学习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1]微课时间短的特点符合学习者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规律,单一主题的内容让学习者能够更有针对性更灵活地利用它辅助学习,正好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所推崇的学习方式的需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微课大潮来势汹汹,各种微课比赛、微课教学应用实践和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微课在中小学教学领域的应用急需将微课落实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2],唯有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不断地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辅助学习者学习的作用。

2.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发挥的优势分析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中最基本的是需要学习者掌握一些操作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3]而不同的学习者动手实践能力不同,对于技能操作的掌握速度也步调不一。同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各个地区发展较不均衡的学科,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各个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表现出对信息技术学科不同的重视程度,因此不同学习背景的学习者之间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差异较大。而微课正好能很好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归纳起来,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反复练习,夯实基础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践应用性。它提出学生无需死记硬背术语和概念,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信息时代的大量信息中进行检索、鉴别、使用、表达和创造。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者务必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夯实基础,才能进而迁移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如上所述,相关研究表明操作技能课的内容要求学习者对基本操作进行反复练习。而微课正好能满足这样的学习需求。一个微课通常只包含一个主题的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就是一个操作技能的内容。将操作技能录制成简短的微课正好可以让学习者方便地针对某个学习内容不断地去翻看回顾操作技能的具体步骤,不断地学习实践直至掌握。

(2)各取所需,查缺补漏

信息技术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课程,但是它跟其他学科比又是一门发展比较晚,比较新的学科。事物的发展往往都会受到其背景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一样。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能提供的信息技术基础学习环境也不同,各个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同。跟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相比,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习者,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之间也有很大差异了。[4]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基础比较好的学习者可能看过一遍,实践一下就能很好地掌握,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者可能看过一遍,跟着实践几次后还不一定能理解记住操作步骤,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就可以反复地查看微课,多跟着实践操作几遍慢慢就掌握了。

(3)拓展延伸,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

各门学科的教学都会受到学习资源的影响,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每个学习者的基础条件不尽相同,对于有的学习者来说计算机、网络触手可得,对于有的学习者来说只有学校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才能接触计算机,使用网络。对于经常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中学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内容早已掌握,只需要在课堂学习中稍加规范操作习惯即可,他们有更大的学习需求。甚至还有一些学习者对探索信息技术充满兴趣,迫切需要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只包含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知识,课本之外的扩展性内容是很大的。因此,除了课本内容以外,还可以制作难度逐步增加的系列微课教程,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拓展延伸,去学习挑战更高层次的内容。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微课能辅助学习者掌握操作技能,能满足基础不同的学习者的需要,能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将微课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辅助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更好地以学习者为主体,促进其信息素养的培养。

3.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显然只有将微课很好地应用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本文将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主线探索如何将微课更好地应用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可以将传统课堂中的导入部分和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操作演示做成课前预习微课。课程导入部分旨在通过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引导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展示所要教授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习者看到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现实意义,比如设置一个困惑情境,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所学的内容来解决。这种导入的方式在传统课堂大部分是通过老师口头描述的形式进行阐述的,而通过微课的方式来展示可以有更生动鲜活的效果。将所要学习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微课里面进行展示,要挑选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让学习者看到感觉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即属于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让学习者看后会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前预习中,学习者已经对所要学习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过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教师重点需要对操作技能进行总结巩固,可以带着学习者边操作边讲解,并且在预习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更多简便的操作方式以及将操作技能进一步运用得更好,将作品做得更有艺术性,将操作运用得更灵活,将容易混淆出错的操作重点提醒等等。课程教师可以用录屏软件将这个过程录制成一个微课。这种微课的录制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是最符合学习者学习实际情况的教程。课程教师讲解一遍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再重复地观看视频查看。

传统课堂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者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操作步骤,教师为了照顾这部分学习者,可能会重复地讲解演示以上所述的操作过程。信息技术课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操作往往是连贯的,漏听了某个步骤,后面的操作可能都无法进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询问可能会引起课堂纪律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就比较难掌控了,不知道该不该再重复地进行讲解。如果进行重复的讲解,对于已经掌握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变得烦躁没有耐心,不愿意听讲,开始开小差,也浪费了时间,对于还没有掌握的学习者可能在混乱的学习环境下也未必能高效地通过再次听讲掌握技能。这样的课堂状况不管对于哪种学习基础的学习者来说都不是最有效的。

如果能够将上述所说的微课应用于课堂中,那么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听过老师一遍的讲解可能已经掌握了相关操作,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其他更多的内容;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或漏听的学习者则可以通过反复地查看录制的教程,不断地去重复操作直至掌握为止。这样的课堂秩序不管对哪种学习基础的学习者来说都更加有效。

(3)微课在课后复习巩固中的应用

在课后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将课堂中易混淆出错的操作做成微课以便学习者进一步辨析掌握,也可以教授一些拓展性内容。如前所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基础性的内容,可以拓展延伸的内容很多,因此在课后复习巩固环节可以根据本堂课所教授的内容适当地做一些延伸,加一些适合学习者难度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课后复习巩固环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习者,这部分的学习可能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了,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者,这部分的学习可能需要在课堂外的时间进行。这也就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合地去安排学习进程,在班级集体授课的客观制度下,尽可能让每个学习者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当然,以上所阐述的微课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策略并不适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每一节内容,如何用微课辅助学习者的学习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在考虑如何将微课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时,一定要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能够利用微课更好地辅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5]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实践应用思考,再调整应用,微课在辅助学习者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一定能应用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94-99.

[2]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3]艾元元.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 微视频技术;高中数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86-02

1 引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正在变得日益广泛,高中生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进行微视频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 微视频技术简介

在2013年前后,在微博、微信技术发展的同时,微视频这个名词开始崭露头角。在现阶段,微视频在国内的发展仍然刚刚起步,在中国知网上面搜索到的和微视频技术相关的论文不超过100篇,微视频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的文献资料更是稀缺。那么,微视频技术到底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微视频技术就是以进行特定的知识点的讲解为目标,通过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的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一种在线教学视频。

3 微视频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制作步骤分析

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确保知识点的细化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确保知识点的细化,才能够为微视频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以高中数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划分成验证性实验内容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其中,验证性实验内容就是在课本的不同章节中都会出现有关于该部分内容的详细操作步骤的内容;相对地,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则包括许多知识点。

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详细地撰写教学设计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高中生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着手,保证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与此同时,教学设计则对于教学效果存在非常直接的影响,必须密切联系微视频中需要阐述的知识点,对于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学习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协调。对于教学设计,可以从实验内容上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从教育技术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高中数学课程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如何从教育技术的角度来做好教学设计,必须详细地查找和具体的知识点存在联系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源等,切实将这些要素都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

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过程的录制,保证教学演示的效果 按照选择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后,就可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在开始录制之前,教师必须和摄像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教学的各个环节,摄像人员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分镜头设计,而教师则必须适当地分配教学时间。考虑到高中数学课程一般都非常重视对于高中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借助于相应的录屏软件,将教学演示过程录制下来。教师必须对于麦克风的音量和位置进行适当调节,并且灵活运用录屏软件,保证教学演示的效果。

科学合理地进行后期编辑,确保微视频的完整性 微视频录制完后不一定能够达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际操作过程也离不开反复的录制工作,所以,做好后期的编辑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进行后期编辑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任务就是做好拍摄的视频和录屏内容的整合,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思考和整理。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微视频的片头、片尾的制作工作。另外,也应该为微视频适当地添加背景音乐以及字幕等。在对微视频进行编辑和美化之后,能够确保微视频的完整性,保证微视频符合教学要求,以便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4 微视频技术在不同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考虑到高中数学课程涵盖了众多的内容,包括计算性的内容,也包括空间想象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各种的公式和原理来进行理论性的讲解,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字、公式、图片、图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微视频的讲解。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课件的美观、大方,对于每一张幻灯片,不应该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必须强调特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必须保证文字简练而图片丰富多彩。通过这种方式,高中生就能够被有趣、生动的微视频所吸引,从而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进行下面数列题目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视频技术。

某人拿石头,第一次拿全部的一半加一个,第二次拿剩余的一半加一个,第三次拿上次剩余的一半加一个,……,重复进行,直到第九次全部拿完。问石头总数是( )。

解 设全部石头总数为x,每次都记录拿石头的数量和该次剩下的石头的数量。

第1次拿石头的数量:

剩下的石头的数量:

第2次拿石头的数量:

剩下的石头的数量:

……

第9次拿石头的数量:

剩下的石头的数量:0。

结合上面的解题步骤,能够设计出一个求解问题的微视频,通过控制解题步骤的呈现顺序和时间,并且借助于配音的方式来提出问题,高中生就可以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加以思考,进一步解决问题。

此外,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难点及重点用微视频的形式设计出来,比如:复数的有关概念及复数的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映射与函数,空集和全集的意义,立体几何用空间向量的解法,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三角函数图象的变换,排列组合问题,等等。这些专题都是高中数学中的高中生认为非常复杂的难题。然而,因为高中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因此,很难深入地掌握高中数学的重难点知识,就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鉴于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就应该将众多的专题设计出微视频程,以便更好地帮助高中生在课后仔细地琢磨与推敲。通过这种方式,高中生自己就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微视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师来说,“微视频”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备课、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微视频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测,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和探索,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一定能够变得更加直观有趣、生动形象,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艾颂. 微视频之微[J].新营销,2012(1).

[2]赖黎捷,李明海.微视频的内容定位与赢利模式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2).

[3]陈琳,郭阳,胡通海.适于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系统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12).

[4]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其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言

教学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综合作用的复杂活动。高校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诸多特点。“数据结构”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问分析技巧。而且,“数据结构”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的学校教学政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据结构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开设时间已有多年历史,但目前数据结构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政策、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等个方面。

1.学校管理政策方面。(1)当前各大高校都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搞好科研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因此往往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忽略了教学。(2)在教学设备上,跟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多媒体设备以及上网条件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学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

2.教师教学方面。(1)观念陈旧,缺乏研究能力。一般来说,承担“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可是他们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走。(2)“数据结构”教学课件形式死板、文字较多、活泼性差、甚至出现文字错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板书中,字体较小、文字歪斜、字迹潦草、层次不够清晰。

3.学生自身方面。(1)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而且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掌握的编程语言较少,编程水平较低。(2)对于数据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把握不了课程的知识脉络,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困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4)实验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算法的分析和研究,而只着眼于怎么把程序调通,偏离了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方向。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不能等同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强调的是基本数据组织与基本处理方法,应该注重基本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用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程序设计的核心。

三、解决策略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九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1)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比如采取“骨干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以及“教学成果积分制”等,提高教师教学和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2)加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课的硬件教学设备建设,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上机环境。

(3)要确定每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对于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通过参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或参加学术会议,为高校教师灌述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影响很深且又习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争取较以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教材建设。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7)数据结构课程中算法设计是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算法给予准确描述和举例,并对实例采用工程化的函数设计(即函数设计中包含充分的注释语句)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中的参数。

(8)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充实基础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四、几点建议

(1)当前各种语言如c++、Java的广泛使用和蓬勃发展,使得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用C++或Java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因此,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范围、提高各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重视教学的同时,不耽误科研的进度。高校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由一个部门统一去管理和操作是时展的需求。现在一些地方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个部门合并,统称“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大学扩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较差的学生影响了班级的学风建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授课中学生水平良秀不齐的压力。

篇9

【关键词】 应用型;工程材料;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1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普通本科的应用技术型的人才需求呼声越来越高涨,工厂、企业、公司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要办出特色并能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地方经济建设,办学定位也要突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所以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别于研究型高等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1]。

本文从工程材料课程入手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上的改革,减少理论,增加实践环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工程材料现在教学情况分析

工程材料是工科院校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材料成分、组织、性能及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及其用途,合理选择材料、热处理及成形工艺方法。

(一)理论教学

该门课程概念和术语较多,教材中大量使用了材料学和工程术语,如,马氏体、淬火、时效、相图等。与学生前面学习的其它课程的知识关系很小,学生感到抽象和乏味。而这些名词概念是需要迅速理解和记住的,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教学中又多以讲授为主,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必然的。

(二)实践教学

该门课程主要的实验有四个:碳钢的热处理实验、金相显微组织实验、金属材料的硬度实验、金相实验制备。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组织、性能。也属于多年来传统实验项目,几乎没有更新创新内容,学生很多也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内容。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

(一)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类比教学

由于理论课时不断被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材料成形知识,这一直是困扰材料专业教师多年来的问题。如何克服理论概念抽象的问题,摆在任课教师面前。所以正确的比喻经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案例教学

讲到材料性能及热处理进时,以大型摩擦压力机的拉杆为例,教师给出了拉杆零件图片、及工作环境、条件真实场景图片资料,让学生们来讨论该零件的材料成形及热处理过程,通过学生的设计讨论拿出几种方案来,然后进行讲评,通过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们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并与实践情况结合在一起,学生印象深刻,记得扎实。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

工程材料的成形技术经常是要说明成形过程及原理,用文字及图片来说明即费时也难讲清楚,而视频、动画及录像将生产中的真实场景直接反映到学生面前来,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实践场景印象,补充了学生生产实践的不足,生动形象,看过后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三)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快速适应于工矿企事业的需要,能将成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强,实践能力也就要求高于普通本科学校。

1.在实验课上

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作中学,在学中作”,这样记忆深刻[2]。在金相实验中,给学生们提出了钛镍记忆合金金相与性能的关系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验及查找资料来回来这个问题。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动手制作试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主动参与,兴趣极高,认真思考,学得扎实。

2.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1)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当地一家大型铸造公司生产各种大型铸件,生产小到几吨,大到几百吨的铸铁、铸钢件。在生产一直有一个裂纹问题无法解决,公司人员也想了一些办法,但最终效果甚微。经过老师与同学们共同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找到裂纹是由于热应用造成的,所以就共同设计了一台“大型铸件火焰切割机械手”,用于切割浇冒口就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设计,了解了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也增长了实践应用的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大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大赛”,学生参赛成绩都很显著,其中学生设计的“NiTi记忆合金驱动机器人”和“桌面便携式3D打印机”,分别获得了本科组的的2012年和2013年的一等奖,都是应用材料及成形知识设计出来的产品,学生获奖的同时也学到了综合运用材料成形知识及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能力,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得到了材料及设计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工程实践的信心为后面的学习和将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将实践应用于教学

企业中的产品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图片与资料,补充了教书上的内容,具有工业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把这些资料用于教学,可使学生增加工业常识[3]。学生过去的大赛及生产实践设计的产品成果是课堂上生动的例子,补充了教科书内容陈旧的不足,和实践结合紧密,使学生的知识不落后与当代的技术,学生们了解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实践意识和创新思想。

四、结语

针对现在工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依据工程材料的课程特点及现状,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进了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教学质量,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国林,李莉,于学勇等.应用型本科“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12(12):100-102.

篇10

根据Business Insider的表述,在专业杂志《阿尔法》连续15年的排行榜上,西蒙斯从未缺席,并且一直名列前茅;据悉,他在这15年里赚了235亿美元,其旗下的旗舰基金――大奖章基金在长达30年时间里的年化回报率高达36%,远超巴菲特、索罗斯等业界同僚。

西蒙斯的投资策略主要有三点:针对不同的市场设计数量化的投资管理模型;以电脑运算为主,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在全球各种市场上进行短线交易。

业界将西蒙斯的投资风格称为“壁虎式量化投资”,即推崇短线套利、频繁交易,就像壁虎一样平时趴在墙上一动不动,一旦猎物出现就迅速出击,然后重新恢复平静,等待下一个机会。

难得一见的数学天才

西蒙斯出生于1938年,与其他很多投资大师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不同,西蒙斯的父亲是马萨诸塞州的一个鞋厂老板;或许正因为这一点,西蒙斯出道较晚,年近40岁才创立文艺复兴科技公司。

在自立门户之前,西蒙斯可以说一直都是待在象牙塔里,并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

1958年,西蒙斯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毕业,1961年,年仅23岁的西蒙斯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博士学位。有传言称,西蒙斯当年选择伯克利分校是奔着伯克利教授、“微分几何之父”、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去的,但不巧的是,陈省身此时已经前往欧洲游学。1974年,西蒙斯与陈省身联合发表《典型群和几何不变式》,提出著名的“陈-西蒙斯”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从超引力到黑洞的诸多领域。2010年,已经功成名就的西蒙斯以数学家身份访问中国,并在陈省身教授所定居的南开大学发表专业演讲。

1964年至1968年,西蒙斯任职于美国国防研究院下属的国防逻辑分析协会从事代码破解工作,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教授数学课程,26岁的他曾经编写代码攻破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网络。1968年,年仅30岁的西蒙斯被石溪大学授予数学学院院长;1975年,时年37岁的西蒙斯荣膺几何领域的最高奖项――美国数学协会的Oswald Veblen几何学奖,该奖项旨在奖励在几何或者拓扑学领域有重大研究成果的学者,且获奖者必须是美国数学学会的成员。

西蒙斯在数学领域的成就,开创了所在大学的多个第一,包括此后他转身投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至今,已经身价亿万的西蒙斯仍然担任着美国数学学会的主席职务。

在数学领域,大师级的人才已经是凤毛麟角,能够像西蒙斯这样将数学知识进行转化应用到其他领域的人可以说绝无仅有。

神奇的HMM模型

1978年,西蒙斯创建一家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商品期货和其他金融工具,尤其是外汇市场,这是他第一次涉猎数学以外的领域。最初,该基金采用的是基本面分析法。

1982年,西蒙斯建文艺复兴科技公司,35年以来一直专注于量化投资,目前的管理规模大约300亿美元;与其他对冲基金不同,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很少雇佣华尔街的专业分析师,而是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数学大师团队,包括95名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而庞大的数据库和先进的研究设备为其制定投资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西蒙斯的数学情结导致其在管理企业时更像是在管理一家研究所,他更愿意雇佣数学博士而不是工商管理硕士,“我们不雇佣数理逻辑不好的学生,好的数学家需要直觉,对很多事情的发展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对于战胜市场非常重要。”

虽然成就非凡,但西蒙斯对外一直刻意保持低调,在仅有的几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经表示,“我们随时都在卖出和买入,依靠活跃赚钱。”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主要是利用数学模型捕捉可以复制的细小获利机会,由电脑自动做出交易决策,而不以“市场终将回归正常”为投资依据。

外界传言,西蒙斯之所以能取得超高的收益率,全仰仗于“隐马尔科夫模型(HMM)”,但由于很少公开所使用模型的信息,这一点还都是揣测,其依据正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主要成员的背景。

除了西蒙斯之外,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核心创始人伦纳德・鲍姆是著名的“鲍姆-威尔士”算法的发明人之一,这是HMM模型用于参数估计的核心算法;其次,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另外一名创始人埃尔文・伯莱坎普是统计信息方面的专家。此外,西蒙斯又先后招揽了一批世界级的HMM专家,包括剑桥大学的数学博士尼克・帕蒂森,以及IBM公司沃特森实验室的语音识别专家彼得・布朗等。

HMM模型是一种统计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含有隐含未知参数的马尔科夫过程,该理论可以运用到股市及股指期货市场,即每一天的涨跌都对应着一个隐含的状态,可以是“牛市”、“熊市”或者“震荡市”,通过将成交价和成交量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就可以得到当日以及今后几日的市场大致趋势。

使用HMM模型进行的模拟表明,该策略的年化收益率达到107.10%,年化波动率为32.63%,最大回撤为12.61%,具有很好的操作效果。

神奇的大奖章基金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旗下创建了多只对外部投资者开放的基金,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三只,即规模70亿美元的“文艺复兴股票基金(RIEF)”、专注于期货交易的“文艺复兴期货基金(RIFF)”及近年刚刚对外开放的“文艺复兴多元化Alpha基金(RIDAF)”。

其中,“文艺复兴股票基金”成立于2005年8月1日,初始规模6亿美元,2006年11月达到18亿美元,次年新增资金12亿美元。该基金持有3000-4000只美国股票及部分长期投资,最低投资额度为2000万美元,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通过下调收费来吸引投资。该基金侧重于投资美国股市,持有头寸的期限超过一年。根据汇丰私人银行的报告,该基金曾经在2011年位居收益率排行榜榜首。

第二只基金“文艺复兴期货基金”专注期货交易,主要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交易期货和远期来实现绝对收益,资金规模在8亿美元左右。2015年年底,市场曾经传言称,文艺复兴即将关闭该基金,此时其规模为10亿美元左右。根据媒体报道,截至10月份,文艺复兴期货基金2015年的回报率仅为1.75%,自2007年9月创立以来的年化回报率为2.86%,不及管理型期货基金4%的平均水平。

据悉,导致“文艺复兴期货基金”关闭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更青睐于2012年新成立的“文艺复兴多元化Alpha基金(RIDAF)”,该基金主要投资于期货及股票,初始规模为55亿美元,在创立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至2016年年初的年化收益率为10.48%。

然而,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最著名的基金并非以上三只,而是仅仅对内部员工开放的大奖章基金。该基金创立于1988年,在近30年的历史中,成为全球收益率最高的基金之一。根据现有的公开资料,在1988-2009年的22年间,大奖章基金的收益率除了1989年为-4.10%之外,其余21年的收益率全部为正,而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其收益率达到不可思议的80%,收益率超过30%的年份达到15个,其中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的98.50%,一年时间几乎翻番。也正是因为1989年录得了负收益,才使得西蒙斯与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亨利・拉斐尔重新开发了交易策略,从基本面分析转向量化分析;从此,西蒙斯将他的数学理论巧妙地运用到了股票投资实战之中,彻底转型为“模型先生”。

同期g比较,标普500指数有5个年份出现下跌,其中年最大涨幅出现在1995年,当年录得涨幅37.60%,当年大奖章基金的收益率为38.30%;最大跌幅为2008年的-37.22%,当年大奖章基金的收益率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