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记忆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记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

篇1

所谓“五到”记忆法,即“耳、眼、手、口、心(脑)”同时用到的一种记忆方法。耳,要求认真听讲,听别人回答问题,收到听觉信息;眼,随时观察老师的动作、表现,认真看课本,形成视觉影像;手,勤动手,做笔记,画重点,使知识组合更加合理;口,提出不清楚的问题,回答老师及同学提出的问题,使大脑中的知识重新组合;心,实质指大脑,要求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各科学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使知识理论化、系统化。“五到”记忆法,要求各种器官完全处于开放状态,对于接受新知识效果极佳。本方法适合于课堂听课,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掌握新知识。长期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好方法。

二、信息压缩记忆法

所谓信息压缩记忆,就是对所需记忆的大量内容进行压缩,用几个字或词来表达,减少记忆量,从而快速记忆的方法。例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记忆,可以总结为“三、四、五”:所谓“三”即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即四段: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即五条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此方法简单清晰,适合大量内容的记忆。不过,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善于用脑,把思维记忆结合起来,会压缩信息。

三、联系记忆法

记忆学是建立联系的科学。用联系来记忆,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例如,公元前594年,中国历史上鲁国实行初税亩,西欧希腊雅典实行梭伦改革。本方法运用广泛,有利于对知识的贯通和长久记忆,是记忆较难学科知识的好方法。

四、记头记忆法

记头记忆法,即记住所记忆的内容的领头的字或关键词,便能记住整体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记忆量和提高记忆速度。例如,记忆《》的十处通商口岸时,可用记头法,即“营烟淡台汕,琼力镇宁汉。”又如,对三国时曹操在北方采取的政策,可以这样记忆“:正(政)经用军挟屯为(唯)官”。政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实行屯田,用人制度上用人唯贤,军事上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再如,关于贞观之治的内容,可以记成“三要二有”。

五、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是把大量的、成段的记忆内容,用诗歌的形式组合提取,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三十六计,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可做如下歌诀记忆。金玉檀公策,借以擒窃贼。鱼蛇海河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这首诗中,除了“檀公策”三字外,每个字包括“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次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先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楼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可见,近二百字的内容,被这首仅五十个字的短诗涵盖其中,对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六、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把记忆的材料编成、杜撰成读音相近的词、词组、句子或类似词句,便于记忆。这种杜撰也许不太科学,甚至有些荒唐,但是如果以记住为目的,还是会有所帮助的。例如,莱特兄弟制飞机———来偷兄弟飞机;贝尔发明有线电话———背后有话,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值得一试。

七、比较记忆法

篇2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问题;处理方法

1.钻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1护筒冒水

护筒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孔壁坍塌,为钻孔成功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它还有隔离地表水、保护孔口地面、固定桩孔位置和钻头导向等作用。一旦护筒冒水,极易引发塌孔,也会造成护筒倾斜、位移及周围地面下沉,后续工作将无法进行。所以必须究其原因,找到处理方法。

第一,要选择坚固耐用的护筒。

第二,护筒的埋设要深浅得宜,四周土要分层夯实,土质量一般选择含水量适当的粘土。

第三,钻头起落时,容易碰撞护筒,造成漏水。因此钻孔时钻头必须对好中线及垂直度,并压好护筒。

第四,钻孔中遇有透水性强或地下水流动的地层,也容易导致护筒冒水。遇此情况,可增加护筒沉埋深度,采取加大泥浆比重,倒入粘土慢速转动,用冲击法钻孔时,还可填入片石、碎卵石土,反复冲击增强护壁。

总之,为防止护筒冒水,我们必须做到事前准备充足,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事后总结经验,将事故发生率减小到最低,降低工程成本。

1.2塌孔、埋钻

钻孔是一道关键工序, 塌孔、埋钻是最容易出现的事故。一般在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的迹象。为处理好孔壁坍塌、埋钻的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做好泥浆制备工作。

第二,土质松散、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以及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都会会引起孔壁坍陷。因此,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要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第三,当遇到小溶洞或裂缝时,可能发生孔内泥浆均匀缓慢下降的现象。这时,可采用在泥浆中加适量水泥,增大泥浆比重及其护壁效果。

1.3缩颈

缩颈,即孔小于设计孔径,是钻孔灌注桩最常见的质量问题,解决缩颈问题要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一,缩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桩周土体在桩体浇注过程中产生的膨胀造成。针对这种情况,应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

第二,当软土层受地下水影响和周边车辆振动时,也容易发生缩颈。这时,可在软塑土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降低失水量。

第三,因钻锤磨损原因造成的缩颈,应及时焊补钻锤,或在其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

1.4成孔偏斜

成孔偏斜是指成孔壁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其造成原因和处理方法主要有:

第一, 施工现场地面软弱或软硬不均匀,在支架上钻孔时,支架的承载力不足,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钻杆不垂直,造成成孔偏斜。为避免事故发生,场地必须夯实平整,轨道及枕木宜均匀着地,支架的承载力应满足要求,在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必须随时调整。

第二,未做好钻机安装工作,是造成成孔偏斜的隐患。因此要求安装地基稳固。钻机就位时,应使转盘,底座水平,使天轮的轮缘、钻杆的卡盘和护筒的中心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在钻进过程中防止位移,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

第三,遇到土层呈斜状分布或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等情形。钻速要加慢档。另外安装导正装置也是防止孔斜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1.5桩底沉渣量过多

对摩擦桩来说,由于其受力机理是通过桩表面和周围土壤之间的磨擦力或依附力,逐渐把荷载从桩顶传递到周围的土体中,如果在设计中端部反力不大,端部的沉渣量对桩承载力亦影响不大;而对于承载桩来说,如果沉渣量过大,势必造成桩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同样使桩的承载力失效,因此钻孔灌注桩的沉渣量检查是施工控制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其造成原因和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是造成桩底沉渣量过多的首要原因。

清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孔底沉渣,而孔底沉渣则是影响灌注桩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灌注桩成孔至设计标高,应充分利用钻杆在原位进行第一次清孔,直到孔口返浆比重持续小于1.10-1.20,测得孔底沉渣厚度小于50mm,即抓紧吊放钢筋笼和沉放混凝土导管。由于孔内原土泥浆在吊放钢筋笼和沉放导管这段时间内使处于悬浮状态的沉渣再次沉到桩孔底部而成为永久性沉渣,从而影响桩基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在混凝土灌注前利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

篇3

一、 物理实验教学课前设计不尽合理及解决方法

实验教学设计是实验教师为将要进行的实验教学勾画的计划书、课堂的路线图,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前奏,它要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虽然实验过程中有一定的偏差,但正常情况下没有多大的变化,这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优质的保证。但在很多情况下,实验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是由教师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造成的,同时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约束了其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并给我们带来许多无法预料的“麻烦”,直接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准备实验教学设计前,必须仔细钻研课本,全面了解设计的内容,理清课本的知识脉络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以适应学生的实验课堂,随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九年级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教学课前设计,本节的主要任务是:(1)了解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2)学习如何寻找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学的一个转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点很简单,但学生很难理解,需要我们按照教材的思路,让学生一步一步去理解。因此,我们在准备实验前,就需要对上下知识点有很深的理解。首先让学生去猜想,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实验步骤及表格;其次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实验期间,教师巡视点拨,提示学生注意器材上的铭牌及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电压;为了归纳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每次实验的数据不能少于三组);最后分析与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评估本组实验设计与操作有无失误与不妥,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达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在实验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器材上的铭牌含义和为什么每次实验的数据不能少于三组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事实和原因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各个实验器材都需要教师在课前作精心准备,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二、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验兴趣的激发和实验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真正对物理实验感兴趣,感觉物理学科很有用的话,就会主动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掘物理学科尤其是实验资源,让学生感到物理的新奇与魅力,这样,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具备了内在的动机,再加上适当的方法指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了几个小实验。由于学生平时做实验少之又少,他们对这几个小实验感到很新奇、很有吸引力,且所做的实验都是和课本有紧密联系的,使他们通过实验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好奇心。另外,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所以在课堂上我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竞赛中,我及时巡查并给予每组适当的点拨,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实力强,并在课后给冠军小组发获奖标志。比如在做压强实验时,本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各个小组在激烈的讨论中积极寻求结论,然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并急切等待正确结论的公布,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实验教师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并勇于创新

同样的教学内容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教学经验,这些经验常有明显的个人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即单独依靠经验教学,将实验当做一个操作性活动或简单的重复活动,凭自己的直觉从事教学,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相同,认为自己已经教了许多年物理(实验),经验丰富,绝对准确、合理。实际上,这样做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间在物理知识实验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如“探究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本实验的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理解,并能增强识别串联、并联电路的能力;(2)从实验成功的喜悦中获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为以后的电学实验打下基础。实验器材预先准备好。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方法来探究怎样使两个小电灯亮起来?教师边说边演示,演示完毕,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师巡回指导。师:要使两个小电灯亮起来,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学生:两种。师:哪两种?生:一种是把小电灯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另一种是把小电灯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实验结论。反思:分析这个教学片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了顺利达成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事先为学生安排好了探索思路,并限定了学生的探索方向,表面看学生确实是动手动脑了,是在“做中学”,但问题的关键是探究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没有任何自,有的只是执行教师的指令,在按图索骥地操作。可以说,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操作将学生沦为了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图像增强;小波变换;边缘检测

中图分类号:TN91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在当前的应用数学中,小波变换研究领域发展不断,从而促进了对于平稳信号的分析与处理[1]。它是一种以局部的函数展开的,具有的性能与优点较多。小波分析通过在频率域去分析信号,也就是将信号分割为不同频率的元素,以和各个频率相适应的分辨率去对每个元素进行研究。小波变换就是一种固定窗口的大小不变而改变其形状的分析的方法。在信号高频部分可取得的比较精确的时间分辨率;在低频部分可取得比较精确的频率分辨,进而能有效地提取信息。二进制的小波对信号有变焦距的效用,假设在一开始就选择一个固定的放大数,其对应是信号的某个部分的内容。用户如果想观看到更小的信号,只需要把放大的数增加,小波变换是从数学显微镜中提出来的一种以 Mallat算法为基础做改进的算法[2],该理论提出信号状态的参量如速度、加速度、位置等对于测量噪声来说是低频段的,利用小波则可对信号实行分解,并将观测信号实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将反映噪声的高频信号剔除,把余下的信号实行重构,以获取其他的噪声观测信号,使其可用以状态的更新,最后得到更精确的精度。这几年来,小波分析理论发展不断。当前,函数的空间插值小波、小波构造、多进小波、周期小波等都是、研究的主要方面。由于小波分析有很好的方向性特征、时频局部化等,所以其在众多的学科中都取得不同的应用,比如非线性分析、图像处理等。于雷达图像处理,小波分析的应用发展也正在迎头赶上。

1 雷达数据处理实现的硬件基础及其发展趋势

雷达系统中信号处理系统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用以在复杂的背景下雷达可以对图像进行增强和对目标边缘检测等。雷达信号的处理不仅能大幅度地提对目标的检测,还能提供更加多的信息。 DSP即数字信号处理器为雷达信号的处理系统核心,能极大提高雷达信号的性能外,还能大幅度地提高处理机的可靠性,从而使体积与功耗得到很大的减小。现代的雷达系统正向高适应性、多功能、多模式的方向发展。首先,雷达要具有较低的虚警概率与较高的检测概率;然后要具有多功能,不仅可以测定目标的运动参数、位置,还能分析处理,判断它的威胁程度,从而能够辅助决策,最后把目标信息传递至信息中心。数字信号处理器具有可靠、高速、低功耗、可编程、处理速度快、接口丰富等特点,由 DSP组成的信号系统将信号处理设计侧重在编程,这正好体现电子系统向软件化发展的趋势。通过这样可以将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复杂程度降低,进而提高设计的兼容性、可升级能力与灵活性,缩短其研发周期[3]。除此之外,数字信号处理器还可以借助存储器的计算能力和管理能力,分析其杂波、起伏分量、面积、地杂波、以及杂波的多普勒频率等,进而建立图以完成回波需要的存储器控制、信息保存、统计分析等任务,实现 CFAR的处理。综上所述,数字处理器在雷达处理器的设计里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和灵活性,不仅可以提高处理能力和速度,大幅度提高处理系统的各种性能指标,并且还可并行处理与阵列处理,从而使高速处理得到满足。

2 雷达信息处理系统

雷达信息处理系统先对雷达回波进行数字化的采集与存储,接着实时进行杂波抑制,对视频数据实现信息录取后送到计算机的终端设备上,最后实现显示与跟踪的完成。图像的杂波抑制和雷达回波信号作为处理系统的基础工作,给接着的信息录取和跟踪有重要的作用。雷达接收机将输出的回波信号用A/D变换[4],其转化成能够处理的视频,并且在距离与方位上实现了二维存储;而后又利用杂波抑制的方法抑制雷达回波中的杂波,这部分是处理系统的核心前提。

3 雷达信号的特点与小波变换处理的雷达视频图像

雷达信号经常有很多的杂波干扰,包括雨雪杂波、内部噪声与同频干扰等。故此,对信号做分析前要将有效信号提取出。传统方法为通过一个带通或低通滤波器,使用傅立叶变换将信号信息反映于频域内分析而不给出信号的变化情况,所以高频与由噪声所引起的干扰不能被很好地区分出来,同时也会模糊信号的位置。实际雷达回波中经常会遇到非平稳的信号,谱特性会沿着时间轴扩展,傅立叶变换的函数与其很难匹配。并且因为各种各样干扰信号的存在,雷达回波信号信噪比实际较低,小波变换则能在视频域内进行信号的分析[5],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小波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信号的突变部分与噪声的这个特性决定它可以在这方面得到的广泛应用。因为雷达信号目标与杂波存在,使其具有尖锐性,为使杂波抑制的信号仍然可以保持这种特点,以不使信号的小目标被平滑掉,所以在杂波的抑制过程,一般会使用硬阈值方法去处理问题。故此在理论与仿真实验里,硬阈值的处理方法要比软阈值处理方法好并且传统预处理的方法虽然能体现出图像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之间的矛盾,但是它的低通滤波平滑了噪声的时候也使得边缘模糊了,高通滤波能增强边缘却会使噪声放大了。小波分析方法使图像增强是通过图像的二维小波分析分解,然后通过增强处理低频的分解系数,衰减去处理高频的分解系数,可以获得图像增强效果。增强技术虽然不能丰富图像数据本身的所含信息,却可以将特定的特征凸现出来,克服了视觉模糊不良效应、图像对比度不够等缺点,让处理后的信息更利于目标的识别,对特定的应用也有利。一般意义上来说,图像增强是主要目的是增强图像对比度、可理解性,抑制或减少图像中混杂的噪声,以求提高视觉质量。传统的方法有频域滤波和空域滤波,这两种方法有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在增强图像时,常常有会较为严重的负效应。例如,高频滤波能放大原图像中的噪声,这本来就是图像增强存在的严重的问题,这会降低图像的清晰度,对于目标的检测十分不利;平滑滤波虽然能将个别颗粒状噪声去掉,但却会使原始图像边缘信息变得模糊。由于小波多分析分辨能够多尺度地提取信号特征,而且让信号在不同的尺度上被明显区分出来,因而在图像增强上有很大的优势。依照处理不同,可以把经常使用的技术分成基于图像域的技术与基于变换域技术。前一种可以对像素点进行直接的运算,而后一种却相对复杂,它首先需要把图像在一个空间域变换至另一个域里,表示应该为即时域至频域的变换,同时,对相应的域内系数进行修正以达到输出图像的对比度得到提高的效用。这里介绍的仅仅是在多尺度方法的增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小波变换分析把一张图像分解成位置、方向与大小等分量,根据对位置的不同需要,在方向上,系数的大小会有某些分量的改变,从而使得一些感兴趣的分量被放大同时一些不需要的分量被减小。进而可以实现尽可能消除负面因素并增强图像的目的还有突出图像边缘细节。所以,要将噪声与图像边缘细节区分开来,然后要根据需要适度地增强图像的边缘细节。选用合适的函数来完成以上所述的步骤,一次完成去噪与增强的工作。高频加强的基础是小波分解和精确重建,将分解图像实行线性处理,把高频成分增强的目标紧紧抓住,再通过小波的反变换恢复其图像[6]。 该方法属于一种图像轮廓补偿法,对于图像的轮廓来说,灰度陡然出现变化的地方通常会隐藏大量的空间高频,通过将这些高频相对地突出来就可以加强图像轮廓,图像生成更加清晰

4 结论

理论研究中,小波变换对雷达图像使用边缘提取算法,而且可用编程实现,然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不断得到改进,利用小波变换进行边缘检测的理论不断地到发展,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波与形态学的结合算法由于采用了小波进行边缘的增强,故此即使在噪声较大的时候也能达到更清晰、更准确、更连贯的图像。

参考文献:

[1]丁鹭飞,耿富录.雷达原理(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人学出版社,2002.

[2]孙晓宏,衣琳,索继东.雷达视频终端显示的研究和实现.大连:人连海事大学,2004.

[3]张明友,汪学刚.雷达系统(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刘人杰,柳晓鸣,索继东等.船舶交通管理电子信息系统.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公路路基 施工 过湿土 注意事项 处理方法 探讨

路基是公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路基的施工质量的好与坏,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公路的质量,而路基又是公路路面的基础之所在,它与公路路面共同承受着所过车辆的重量。经过实践证明,没有坚实稳固的路基,也就没有坚实稳固的路面,公路的质量也就达不到所需要的标准。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是保证整个公路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的一个先决条件。所以,在进行高速公路路基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应该采用过湿土来对路基进行填筑工作,这是保证公路路基建设质量的关键之所在。过湿土主要是分布在无锡一带,对沪宁高速公路的无锡段的路基施工基本就是采用这种过湿粘性土,它的塑性指数最高可以达到二十四,在雨天的时候泥泞不堪,非常的粘,而在晴天的时候过湿土的表层却十分的干爽,里面那一层的水分含量却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在进行公路路基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翻晒和粉碎操作,甚至在一定的时候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用来降低其中所含的水量,这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难度。

1 公路路基施工当中对过湿土的处理方法

由于过湿土中的水分含量比较大,为了降低过湿土中的水分含量,就应该将取土沟的周围进行开沟放水的工作,然后再用推土机将过湿土推成一个大的土堆后进行晾晒,这样经过处理的过湿土才能够直接的运输到路基上进行使用。这是在对过湿土的土场选择过程中对过湿土的处理方法。因为过湿土一般都是在比较泥泞的地方才有,比如无锡地区这类雨水比较多的地方,为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对过湿土的取土方便,需要对进出土场的道路也进行相应的整修。

而在进行路基填筑过程的之后对过湿土的处理办法则是不同的。因为公路路基是需要分层填筑的,在填筑下一层之前应该按照规定进行压实,没填筑一层都应该对过湿土进行翻晒和粉碎操作,再用平地机对公路进行平整,之后才可以进行碾压操作,将每一层都进行压实的时候要不停的进行整地工作,保证土地能够拥有均匀的密实度。降雨天数比较少,气温比较高的季节,过湿土中天然所含的水量比较少的时候,就不必要再掺入多余的外部天机物,而是可以采用重型的器械直接将土进行翻松操作,将土的颗粒粉碎到标准,再加上重型的压路机进行碾压就能够将土地的压实度达到最大限度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过湿土的水分含量是比价大的,可以由取土坑中挖出来之后进行放在堆置坑旁边进行一定程度的晾晒,然后再搬运到施工地段进行相应的作业;或者由取土坑挖出来过湿土之后先将土运送到作业工地的一边,经过了初步的晾晒之后再用推土机将土推到需要的作业工地上,用相应的工具进行粉碎和碾压之后进行整平,再将过湿土均匀的撒在作业工地上。然后再用压路机或者相关的机械进行全面的碾压。当然,掺灰、粉碎和相关的初步碾压工作必须是在同一天就完成的。

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了下雨或者别的情况,一般应该进行抢夺式的压制,在保住了上层土地的同时封住下层的土地。同时应该对排水功能进行加强,在路基的旁边的坡上使用一些防雨布做临时的急流槽才能有效的防止大雨对边坡的冲击毁坏,对已经成型了的路段则应该为了防止雨水渗进土基,就应该抢在下雨之前就用防雨布对该路段进行整体的覆盖,等待雨过天晴之后再打开防雨布,进行必须的一些复压工作,这样既可以进行下一层的土地施工,也可以保证将土地的路基进行压实,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争取工期。

2 公路路基施工当中对过湿土的注意事项

因为过湿土天然的含水量就是十分多的,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在遇到了雨水之后它的含水量还会进一步的加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控制过湿土的最大含水量,在高温季节进行施工的时候,过湿土即使经过晾晒也会造成外表很快的晒干并且相对较干而过湿土里面的含水量依然很大的情况。当使用旋耕机进行过湿土的翻晒、粉碎的时候,对于里层的过湿土应该进行重点的照顾,而外层的土如果也一起进行晾晒的话有可能就会让过湿土中的含水量小于最佳含水量成为干土,不容易将其压成合乎规格的土地密实度。所以,应该在进行路基回填的过程中,先将其在施工地段之外进行翻晒、粉碎,当土的水分含量达到了均衡并且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的百分之二左右的时候再进行相关的回填操作,这样可以减少在过湿土中进行掺灰的工作或者直接就不掺灰,与此同时也可以减少因为土块而形成的一些颗粒状的麻面。

因为过湿土的水分含量比较大,在进行填筑的时候对于它的厚度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如果太薄的会让相关的工序增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影响了工程的工期;也不能过厚,太厚的话会造成下一层的土地翻不透的情况出现,旋耕机更加shiite很难粉碎到正常的厚度,当上一层的土地进行翻晒、粉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相应的平整和碾压操作,由于下一层的土的水分并没有完全的散失,即使是再碾压也不一定能够满足对土地压实度的需要,而且如果经过重型压路机反复的碾压容易使得路基的形状成为一个弹簧的状态,路基也就无法保持稳定,也就不能够再进行施工,最终的结果只能够造成返工重做。所以,对于填到路基上的土的厚度是用过湿土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严格控制的一个注意事项。

3 结语

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一边施工和一边探索,目前已经找到了过湿土在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最好方法,也就是在高温、晴天的好天气下不要掺灰,在进行了场外初步的翻晒、粉碎等相关处理工作之后再将过湿土搬上路段,这样可以节省石灰的使用量。而在气温低、雨天的情况下则需要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对过湿土进行相关的操作,才能够将过湿土良好的运用到路基的填筑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淑兰.浅谈公路路基过湿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2]姜辉,朱扬.路基施工中过湿土的施工措施及注意事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0期.

[3]王甦达,张林洪,费维水,魏业清.电渗法处理过湿填料的施工技术[J].公路工程,2009年03期.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问题方法;安全运行

一、前言

电力系统运行工作中,高压电气试验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步骤,通过这项步骤来检测电力系统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正确的高压电气试验对于整个电力系统来讲其安全性是我们重点关注焦点,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电压等级等条件对试验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实施。由于试验专业性很强,实际工作中极易出现影响试验结果的问题。

二、高压电气试验概况

电气试验在电气设备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试验的工作过程主要是通过对电气设备的绝缘预防性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保障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对电气参数进行检测并科学分析,达到监控系统的目的。

1.试验的内容及发展

试验所反映的数据包括吸收比和极化指数的试验、开关检验、一般设备检验、试验项目分析及检验等内容。随着科技发展,操作设备已经由传统的试验技术演变为以计算机处理中心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先进试验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更新并简化了设备,如变压器绕组变形方法等相关的新试验方法和内容,从而使得整个试验更为高效、精准,满足了信息化的社会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2.试验应用及作用

试验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试验会经历不断革新,提高其效率和性能。在日常的电力系统工作中,高压电气试验将更为精准、更为安全地监督管理着电力系统内部的信息,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

三、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存在的一般问题

在高压电气试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影响试验的进程和试验结果,致使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或者虚假的信息导致运行中断等。

1.高压电气试验设备和被试设备的接地问题

高压电气被试设备发生接地不良一般是发生在电容性的设备上,造成设备介质严重的损耗,影响设备的运行。工作中为保护高压电器线路的正常使用和运行,对电压互感器和线路进行直线连接,目的接触稳定。由于技术或非技术影响,产生接地不良等导致电容容量增大,产生十分大的损耗,造成被试设备的介质损耗超标。

高压电气试验设备中发生的接地问题也常常成为试验错误的原因。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使用高压电气试验设备进行检测时,若试验设备出现了接地不良,常常会有杂散(感应)的电流在设备和地面之间产生,这些杂散的电流产生错误的信号,给运行的设备发送错误的信息,影响设备的指示真值,错误的指令对系统的运行产生安全影响。

2.在试验中容易发生的引线相关问题

关于引线的问题主要涉及:①设备中的避雷器引线的问题,需要着重关注引线的安装和拆除。在通电运行之前,需要将避雷器的引线拆除彻底,否则,很容易就会发生引线拆除不当而引起的电流泄漏问题,从而造成微安电表刻度示值的变差,对试验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②电气绝缘带易出现相关的问题,必须时刻关注。在进行高压电气试验过程中,绝缘带的存在给整个检测增加了电阻,在实际进行试验操作时,如果没有及时将其去除,会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给电力系统的运作带来很多不便。

3.高压电气试验中,电压容易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试验过程中,电压的不同或者变化会对介质的损耗因数测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1电压大小的变化很容易改变试验设备中的电压层,影响接触电阻的大小,造成试验检测数值的不准确。此外,电压在试验过程中也会对试验过程中的直流电阻造成一定的影响。

3.2在试验过程中,电压使用不当会对转子绕组产生影响,极易出现导线断裂的情况,影响测量的数值。

3.3电压的使用也会对直流漏电的测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电力系统进行高压电气试验时,导体表面会产生一定的电晕,导体之间在受到电压的影响之后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四、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高压电气试验中易出现的几个一般问题的影响及分析,对试验关键点提出针对性的相关的解决办法。

1.对高压电气试验进行整体上的概念了解

这一试验主要是针对设备的主绝缘以及相关参数、动作进行检测、评价,从而判断其是否符合安全运行的标准,这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其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寻找解决方案,从而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平稳地运行。

2.问题解决的方法

2.1首先对各方面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对于相关的接地不良的问题,我们要考虑到TV和TA的二次绕组是否符合我们的运行要求,其准确度和安全度是否值得信赖。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保障相关设备的连接和信号传递合理,减少其对整个试验运行的不良影响。通过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试验的运行中,各方面的数据,如电压、电流强度等方面需要我们进行准确地把握,再结合设备自身的检测装置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一个详细的检测。

2.2关于引线以及绝缘带在高压电气试验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会产生的影响要求我们在进行试验时,注意到它们对于试验的影响程度,保障引线和绝缘带的彻底的去除,减少试验过程中对于电流值以及运行的影响。

2.3在电压控制上,在进行试验时,要掌握其中规律,如果其中的双臂电桥的电压不高就无法击穿装置中的氧化膜,电阻值就变大;反之,如果双臂电桥的电压较高就能够击穿装置中的氧化膜,从而减小了电阻。对于不同的试验,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保证试验的合理有效运行,保证试验结果正确,帮助我们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有力的分析,对电力系统运行发出正确指令,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2.4对于高压电气试验的操作我们也需要认真地完成。在一些步骤上面很容易会因为马虎等原因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就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安全问题是电力系统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上面对于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五、结束语

对高压电气试验中易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利用专业技术制定解决方法,综合处理,保障试验顺利进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徐伟.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8):134.

[2]王翔.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J].硅谷,2014.(20):189.

[3]申B.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研究[J].电子世界,2013.(20):50.

[4]叶沛文.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的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04):189.

[5]佟永杰.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的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4.(23):331.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式 历史兴趣

兴趣是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谈谈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历史知识的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不属于重点科目,学校,学生也都并不能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找到“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例如讲到春秋时代时,我顺便提了一下《左传》里面的典故: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杀了之后,立景公为王,自立为相,新君上位,总要粉饰太平,于是,令史官记录。太史记录:“崔杼弑君”。这样写崔杼当然不愿意了。杀了重写,太史官的弟弟已经明白哥哥死掉的缘故的情况下又是写了相同的记载。下场当然是一样了。太史的三弟承接两个哥哥的职务,仍旧是如实的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崔杼没有办法,这才罢了。而南史氏听说这件事情,听说太史尽死,赶忙刻好竹简,带着写好的史料要去。到了之后,听到书已经写成,这才罢休回来。给同学们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告诉同学们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同时,不定时地穿插一下典故,同学们不会将历史理解为简单地时间和事件的记叙,从而在学的过程中学到历史知识。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开元盛世”所形成盛唐现状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唐朝盛世为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我经常给同学们推荐的是袁腾飞老师的着作,同学们可以在笑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亦可以将自己的历史课们做一次结合。读书是为了学习,因此我们留下疑问,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

三、侧重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提出疑问,发起讨论,得出结论就需要老师进行主导式的提炼,总结。例如,我们对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到魏国最后能统一中国的原因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多都读过《三国演义》,因此在对问题的结论上多少有一点偏差。在同学们得出结论后,我做总结性的发言,首先告诉同学们魏晋能够统一的必然因素。比如,曹操实行的军垦田减少了民众赋税,统一北方后稳定了后方,有利休养生息。这个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蜀国诸葛亮七次对魏晋征战,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休养……通过老师的引导,纠正同学们自己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偏差,更能在学习中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的教之道。

四、巩固理解知识点,博闻而非强记

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知识。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辨识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不断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很难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的是我们多读,多思,多问,找到内在的知识链接。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主动引导,更需要的是学生有兴趣,会学,爱学,能学。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历史教学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

参考文献:

[1]夏茂军.新课程理念下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3,(98).

[2]黄呈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J].吉林教育,2014,(16).

[3]陆斌琴.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09).

[4]文桂云.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J].神州,2013,(19).

篇8

曾金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两江中心学校 广西 南宁)

【摘 要】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 纵横 联系 农村初中生 学习兴趣

经过十年的初中历史科教学,我认为,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要依据初中的历史学科特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下面谈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指导学法,打好学习基础

"施人以鱼,不如施人以渔",初中历史课时少,知识内容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依据课堂教学的规律,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把握好教学的最佳心理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必须真正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好活动。

1.明确目标,传授历史的学习方法

"得法则事半功倍",为此我十分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课本插图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等等,来争取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去分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为此课前我总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预习效果,让学生主动自学,获取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伴着思考去读书,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让学生尽量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听好课作充分的准备。

2.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结构系统

课本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必须让学生把课本读熟,灵活运用,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从而举一反三。历史知识多,系统性强,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将知识分类归纳,按系统掌握,就能很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注意归纳:如建立"错题集",难写字、易误点,进行随时发现,随时统计;课外史料的及时补充等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加强课堂指导,激活课堂气氛

1.讲历史成语典故

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讲讲与新课有关的历史成语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如:桃园结义、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风声鹤唳等,学生通过课下的自主预习,能初步理解教材。让学生谈谈所知,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分小组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集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充分利用历史事件的情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琴弦得以奏鸣,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九·一八、、、等,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和爱国情怀。再如讲解《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的统一》等故事情节多,层次复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掌握的往往十分模糊,理不清头绪,为此可大胆放开课堂,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运用挂图、插图、图表、历史材料等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去发现,去解答。教师随时巡视课堂,引导学生自编提纲,再对照提纲分析优劣,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讨论反而比老师单纯的讲授,效果好的多。

三、重视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灵活掌握知识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如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事件的要领等,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引导,运用多种方法变单调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如隋朝大运河的几个特征,可以归纳成"一条二长三中心四段五河",一条就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二长就是全长2000多公里,三中心是以涿郡、洛阳、杭州为中心,四段就是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就是大运河连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2.重视质疑训练,促进学生思考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依据教材,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如:在讲解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汉初的大臣,应怎样替国家出谋划策,为黎民社稷设想,说办法,让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现实,畅谈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相互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难点和重点。再比如让学生假设"楚汉之争"以项羽胜利告终,那么根据项羽的性格,历史以后将会怎样发展?等等类似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明确实行政策的必然性。

3.一分为二看问题,历史观点评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必须运用科学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分析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拿破仑等等不能用小说中的观点来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应从整个历史过程中看人物的功绩与过失,注意史论结合,注意讲究科学性、辩证性等

4.抓好课外拓展,适当延伸补充并归纳

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努力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围绕课文,查找资料,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课外阅读《史记》《春秋》《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既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要真正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加强预习,注意精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初中历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49-02

新课改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以提问方式主动向教师索取知识,不再是教师强行向学生脑子里灌输知识。这样一来,不仅知识传播更顺畅、明确,而且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时间是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记,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所以学生常常陷入一种被动学习状态,等待教师强行“喂”知识,更有甚者,越“喂”越不想“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提不起兴趣,甚至会感到厌倦,以一副课堂与“我”无关的姿态来上课,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对人的发展功能就达不到了。

2. 教师教学内容单一

长期讲课也会使教师的思维陷入硬性模式,按照自己的老套路把课本内容说一遍就马马虎虎地结束了一堂课。单一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没有形成发散思维和逻辑推导能力,这无疑是教师的一大失误。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角色,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面思考,帮助学生6多方面了解历史、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是指在整个知识的传播过程中,教师在课堂设置好教学任务的情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提问的方式向教师展示自己不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和交流,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不再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玩的局面,而是二者互相配合、互相沟通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让学生明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是课堂的关键,运用问题式教学,学生提出历史问题和相关疑惑,教师和学生,或是同学之间对此问题进行相互交流,通过分析、举证、查阅文献、共同解决问题。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问题性

问题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一些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就是提出问题,并以此作为整堂课的主线,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合理方式解决问题。

2. 交流性

提出问题之后的下一步就是交流,师生、生生之间依据自身知识体系相互交流,深入开展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知识之间的相互碰撞更容易使问题的解决出现新的进展,从而交流出成果,交流出结论。

3. 开放性

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或教师所设立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主观、不唯一的,这也合乎了历史的多面性。比如,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可能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枭雄,有人认为他是小人,这种多方面的认识使得历史充满了迷幻色彩,所以,问题式教学的开放性是非常符合历史教学的。开放性不再使学生拘泥于教师言传身教的死圈子里,而是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之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

4. 过程性

问题式教学的模式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它主要是先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和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依存,缺少任何一环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重视过程,按程序来开展此教学模式才能使问题式教学方法得到良好的运用。

三、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青少年在创新精神和自主性方面稍有欠缺,同做一件事,可能我们循规蹈矩,他们却通过创新而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就应抛弃传统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历史不是靠死记的,只有深入到那个情境里,方能领会整个历史事件的缘由和来龙去脉。问题式教学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方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经提问、分析最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 创造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根据课本提出问题不免有些枯燥,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为学生设置本堂历史课的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感同身受,有利于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掌握事件的发展方向。关于情境的设置,应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多媒体放映相关视频资料、诗歌、图片,口述历史背景等。事实证明,创造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迈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

2. 提出问题

情境铺垫好之后,就到了提出问题的阶段: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性,以开阔学生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此外,教师还应该带学生入情境,多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不要有顾虑。

3. 分析问题

当遇到问题时,首先应依靠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在问题式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独立思考问题,还应提倡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积极和老师沟通,相互完善对方知识,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多视角、全方位,每个人的看法都不能忽略,要尽量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以符合事物的多面性。

4. 解决问题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后,每个人心中大概都对问题有了答案,通过合适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就形成了问题的结论。结论总是可以不断完善的,所以教师可对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质疑,激发学生敢于怀疑,不断补充的意识,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识奠定基础。

5.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设置情境一定要到位,从此情境中,要让学生轻松地发现问题,要有暗示,并进行合理引导。

(2)学生共同讨论问题时,教师应在一旁观察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去,鼓励大胆猜想,合理假设,不可限制学生,必要时可点拨问题的关键点,激发他们更深层次地发掘问题本质。

(3)在学生解决完问题之后,不管讨论出的答案如何离谱,都不能一概否定。此时,首先肯定他们的成果和努力,然后引导学生审视历史,进行重新探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模式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有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对历史记忆深刻,全方位地了解历史,其自身素质也有了提高,如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协作能力等。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跳出了“教师教,学生背”的硬性模式,剔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推动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2,(66).

[2] 亓晓霞.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设疑、质疑、释疑[J].中国教师,2010,(12).

[3] 王克盛.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3).

篇10

关键词:演变;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会产生一种心理意识,历史枯燥,具体学习目标不清晰。学生在面对历史时,也会认为历史不是主要科目,在中考里占分比例不高,进而学习历史的意识也就逐渐降低。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科任教师就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体会历史的重要性和它存在的必要性。针对教学方式,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在对待任何学习科目时,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学会利用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记忆历史知识。比如,在讲述贞观之治前,教师要首先利用故事为学生普及贞观之治的知识。对于贞观之治,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历史贡献。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关于李世民的上台背景,从而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学生一般对生硬的历史知识不太感冒,那就通过故事代入法,逐步将学生的注意点拉进课本。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互动。比如,你怎样看待李世民发动玄武之变?在李世民上台之后,兴起贞观之治的必备条件是什么?适合的提问会强化学生记忆,同时也会扩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兴趣一旦被培养起来,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吸取知识。被动变主动的学习,在学生的历史成绩上会有质的提高。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互联网是现如今最便捷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高效教学。历史无法上演,但是它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还原。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在互联网上总会找到它丰富的资料信息和视频演示。学生学习繁杂的历史知识难免会反感。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在学习知识点时,我为学生放映了一部电影《南京 南京》,以电影的形式为学生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中国人民所遇的灾难,学生观看过程中发出阵阵感慨。影片观看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在他们的谈论中合理地插入教学知识点。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刻牢记历史,而且做到了高效率学习。

互联网能将文字和图片以动图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要充分合理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

三、教师在教学上要学会尊重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学生的绿叶。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弥补。教师可以在教学上留出部分r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再进行讲解。比如,教师在课下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以组合的方式一起去寻找答案。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去寻觅答案。解密的过程对学生自身来说就很有意义,学生对知识点记忆也就更清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总结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也会在学习小组中产生自己特有的观点。每个人的思维不相同,对待问题的解答也就不同。学生会因统一答案而做出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彼此思维的摩擦与碰撞会收获更多知识信息。这种形式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自我探索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彼此合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一同分享他们的答案,并且做出指导。为他们解释哪个知识点分析得不正确,应该从什么方面进行分析。哪个结论应该采取,在什么题目上也可以引用。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和教师都受益无穷。经过不断地练习,这种方式也会为学生之后的中考奠定一个有利的基础。

四、趣味和规律性教学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基础上不光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为之后的中考做出准备。因此,教师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应试上,都要做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幽默,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愉悦感,进而促使学生放松自己。考试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教师在此期间就要为学生分解一下压力。教师要利用自己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疲劳度降到最低,从容面对应试。

在中考前期,所有的历史知识都一股脑地涌进学生学习中,太多知识沉积会让学生思维有些混乱。教师在此就要为学生总结出复习的规律,理清复习条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整理历史发展脉络,将所有的知识点都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时间、事件流程图。便于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材课本上,很多知识是分散的,教师可以对待历史有直接关联的内容,利用表格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上也就一目了然了。

历史的出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它代表的是一段路程、一种智慧、一个刻骨铭心的回忆。历史是传承,教学就是为传承做载体。因此,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以便促使学生更高效地融入教学,同时在平时积累和实践中,为学生的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