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地位

篇1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地理 微课 数位板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微课”作为教学信息化的一种新形式,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关注。地理作为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性的学科,需要更多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讲深讲透,与“微课”视频有天生的适配之处。因此,特结合最新的数位板技术,探讨该项新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与应用。

一、地理微课教学

目前,我国中学义务教育采用的是大班制教学,全班采用同样的教学进度,这与学生多样化的个人差异性存在矛盾。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地理教育界同仁引入或在实践微课教学。微课具有趣味化和综合化的特点,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有的放矢地讲授学习难点,使学生能够“下单点菜”,而不是“水漫金山”,大大降低其学习负荷,且可以反复观看,强化学习效果。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尤其是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设的可汗学院,其视频时长短,一个视频一个知识点,适合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学生观看学习[1]。

由于微课录制的复杂性,许多教师同仁倍感备课过程中的压力巨大,限制了微课在日常课堂中的普及。微课本身具有多媒体的属性,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摄影器材、熟悉视频与录音剪辑,并耗费大量时间做后期处理。在工作量大幅上升的同时,日常备课的思维流畅性也被烦琐的操作打乱,难以高效率地完成准备工作。微课往往停留在示范课的范畴内,无法与每天的课程和本班学生个性化的疑问结合起来。

二、数位本技术

数位本技术源于“数位板”硬件的最新发展。数位板是一种计算机输入设备,通常由压感笔与一块内含电路板的塑料板子构成。笔尖在板子上的移动能够触发电路板反射出的横纵交错磁场,从而产生电信号,通知电脑相应的光标坐标,实现手绘输入的直接数字化。与常规输入设备不同的是,数位板可以作图、绘图等,是办公室设计人员常用设备[2],在电影、游戏、软件等行业的美工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经过多年发展以后,出现了能够同时兼容纸质书写与数字记录的新型设备,即数位本。

数位本的使用类似平时的纸质笔记本,打开本子后直接用笔在纸上书写即可,与普通本子的唯一区别是笔迹会同步数字化录制到数位本中,并且实时录音。数位本的数字化内容可以同步到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中,达到“纸质书写、数字备份”的效果。

三、数位本微课

好的地理微课选题多为学生熟悉但专业上又不十分清楚的课题[3],这类知识点在平时课后常会有学生来请教,如晨昏线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打开数位本,在纸上逐一画出相应的图像解析,包括地球、地轴、太阳光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昼夜半球,边画边口头解释晨昏线的特点,完毕以后可以撕下这页纸送给学生。这是一个正常的传统答疑环节,没有增加新的工作负担,同时数位本已经记录下教师的笔记轨迹与口头录音,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的微课视频。

针对知识点录制微课的时候,可以大大降低使用门槛。教师不需要专门准备电脑,可以在日常备课时,用纸质本子书写和录音,事后只需要在有空时蓝牙连接电脑,按一下同步键,就可以把积累的微课统一同步到电脑平台中,形成个人或学校的微课资源。

四、数位本应用对地理微课的影响

数位本应用对微课的影响将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日常教学活动中,难点知识点往往需要反复讲解。数位本技术的应用,能够在讲解过程中直接同步形成数字化的微课,使学生可以在遇到疑惑时重温教师的讲解和相应的图像说明,并可多次播放,解决课堂上无法当场消化的重难点问题。

第二,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数位本即可运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讲解,也可以用于学生小组内的互相解释与说明,整个探究过程不需要额外配备电脑等不宜放在教室的大型终端,普通纸笔即可,解题过程还可以重放,促进组与组之间的互助,也可以由教师事后观摩与点评纠正。

第三,加强教师层面的专业经验交流。现有的录播方式较为复杂,教师的准备不同于日常教学,相应的教学影像沉淀与专业交流频率就不会太高。采用数位本技术,将日常教学的知识点框架化整为零,能够大量沉淀本校教师的微课教学资料,有利于教师间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五、结语

作为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微课教学优势日益凸显。不过,碍于现有技术手段的限制,其普及与全面铺开还有一定的困难。数位板技术的成熟,使得微课理论与实际教学之间的鸿沟被进一步填平,降低了微课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普及的难度。围绕数位板的“纸笔模式”,如何在数分钟内更好地说清知识点,如何做好知识点分类体系,以便校内形成制度化的资源沉淀机制,如何将碎片化的微课有机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中,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主题。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教学经验的逐步成熟,未来的地理教育将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结合,从而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微型化、移动化和碎片化的生活学习方式,达到更加高效的学习消化吸收效果。

参考文献:

[1]顾雪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和他创办的可汗学院[N].中国教育报,2013-02-26(3).

篇2

[关键词]课程特点学科简史学习兴趣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53-02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献里有诸多教师就上好第一堂课谈过自己的心得体会。[1][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课程的教学也如此。第一堂课是对教师对所讲课程在整体上把握程度的一个检验,要讲好第一堂课实属不易。第一堂课多为绪论课并且会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点,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不下工夫去研究,往往觉得空洞,没什么可讲,或者简单带过直接进入后面知识点的详细阐述。这样效果未必好。实际上,第一堂课追求的效果,我们看来应该是通过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讲明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它将涉及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能感受课程的应用前景,同时产生学习这门课程强烈的心理期待,激活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

具体来说,第一堂课要达到如下目的:1.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2.了解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该门课程的课程结构及其思维方法,特别是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明确作业规范、答疑、师生互动等内容在内的教学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为课堂立规矩。4.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使学生在学习该门知识的同时,产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个人的教学体验和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介绍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学科体系。以《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为例。《数理统计》是统计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它和《概率论》 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二者都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学科,《概率论》研究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基于某个分布来考察其各种性质;《数理统计》则是根据数据(样本)来推断总体(分布等)。为了便于学生快速了解《数理统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分别要用到统计学中的“估计”、“检验”以及“回归”的统计知识来解释),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理统计的处理对象。合适引例的选取十分重要,引例至少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要体现时代性,能贴近热点问题,特别抓住学生的兴趣;二是引例的合理解释必须借助这门课程所要阐述的思想和方法。而引例的选取则需要教师的平时积累,注意搜集素材并进行思考和加工。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简史,可以结合关联学科的发展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来简要阐述,比较重要的节点要提到。比如,针对《数理统计》这么课程而言,其简史应包括:在现代数学尚未形成之前, 早期对国家经济和人口等社会问题的数字描述,可以看作是数理统计的萌芽。随概率论发展,Bernoulli(1654-1705)考查了样本均值的弱大数律,拉普拉斯(1749-1827)研究男子出生比例的近似公式时,首次将数学分析用于概率论[3],为后续数理统计的发展打了好的基础。1832年英国在不列颠科学促进会中附设统计学部。1851年在伦敦成立第一个国际统计组织――国际统计协会。高尔顿(1822-1911)在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后,首次使用概率统计的数学方法研究生物科学,明确提出了“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并首次提出统计学中“相关”和“回归”等基本概念。进入 20世纪后,数理统计得到快速发展:K.Pearson(1857-1963)是真正开始生物统计研究的第一人,创办了著名的生物统计学杂志《Biometrika》,Gossett(1876-1937) 1908年对 t-分布的发现,开始了统计学的小样本时代。Fisher(1890-1962)提出了许多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最大似然估计,方差分析和信仰推断法等,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Neyman(1894-1981)和E.Pearson(1895-1980)对假设检验理论的理论构建,使得数理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了较清晰的脉络。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该学科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在金融、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工程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课程本身的结构体系,注重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结合简史,介绍学科体系可以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属的学科体系有较清楚的认识。比如,就《数理统计》而言,它是一门数学学科,前期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等。这样,学生们多数会将前面课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补充复习。通过介绍这门学科体系中《数理统计》的后续课程,如《线性模型》、《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等,可以给自学的学生指明一些学习方向。

有了学科体系的整体轮廓,焦点就转至怎样学习这门课程上。比如,翻开目录,带领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章节和主要内容,明确课程的内部结构。以《数理统计》为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简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阐明教学管理模式

大学课堂当然不必像中学课堂那样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但是针对当下学生“逃课”,课堂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向学生明确教学管理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十分必要的。

对学生的要求可以直接说明,也可以通过透明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向学生明确。笔者倾向后者。为了让学生抓紧学习这门课程,笔者在向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之后,会通过通俗描述该门课程的内容和学分、课时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通过学生关注的课程考试和平时成绩,笔者在第一次课就明确告诉学生,考前不画范围,重难点都在平时的课堂上讲授、强调,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是否缺席,迟到、早退)、学习态度(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课后讨论等情形)、课后作业等。针对诸多学生在课堂上抄作业然后课后提交的现象,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上交作业。针对上午的第1节课,为了避免学生迟到现象,笔者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到课堂,当然授课教师也得提前10分钟到。

各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情况,开展答疑活动,同时开通学生对教师的匿名建议等沟通和反馈,加强教学管理。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规范的言行,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管理,这对后面的示范特别重要。

四、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

相比较后面的课堂教学,教师对课程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花更多的心血来准备,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敬畏之心,这对后面的教学工作开展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对于第一堂课知识点的讲授,笔者觉得和后续课堂教学一样,要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明确这次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构思如何讲解重难点;在教学手段上,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要了然入心:哪些内容借助多媒体,哪些内容利用板书。如何进行板书设计,什么时候设置课堂提问环节,什么时候组织课堂讨论,哪些知识点的讲授使用启发式教学以及布置哪些课后作业等诸多问题都必须考虑周全。此外,个人觉得和后续课课堂教学相比,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和前面绪论内容的连接,二是下课前做好下次课堂内容的铺垫。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通过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美”以及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特别是人格魅力,包括发掘学生的优点欣赏他(她)们,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作为教师,积极主动去培养和提升自己是必要的。针对第一堂课,教师应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和具有特色的谈吐,这也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昕,张欢.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讲好一堂课[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7):78-79.

[2]龚绍文.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6):1-7.

篇3

关键词:学习目的;合理情境;多种形式;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况与学习水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数学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习目的成为孩子学习的引路人

人的知识并不是别人像送礼物一样送给的,而是在有了想学心理的驱动下用实际行动去主动探究才能得到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一种累赘,学习起来就非常被动,收效甚微,而教师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引路人。

1.让生活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讲数学家或名人的故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小窍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学习数学的必要。

2.低年级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数学知识的缺乏,进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强烈起来。

3.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1)教师不妨把自己也变成孩子,与孩子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孩子对老师的喜爱、对数学的喜爱。(2)在数学课堂上,许多孩子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不妨给予肯定和赞赏,当学生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在其他时候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赏识教育也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方法。(3)引领孩子成功,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获得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的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二、让创设合理情境为孩子的学习铺路

低年级学生都有好奇的天性,悬念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情境,教师通过语言的童趣化、教具的直观化、教学形式的游戏化、教学内容的开放化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创设的情境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和现实能力,或由有趣的故事引入,或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或以游戏猜想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激疑,用精彩合理的情境导入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元、角、分》时,设计在课堂上演“生活剧”:教师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6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2角钱,一个学生拿出准确的钱数来购买,另一个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交往礼仪。除了采用以上“生活剧”外,也可以采取“开银行”的游戏活动,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教师拿了张破钱到银行要求换新钱,拿了张整元钱要求换零钱。课堂会因此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游戏结束后,学生掌握了钱与钱的等价交换,但在生活中,更需要钱与物的等价交换――买卖东西。于是在教学中,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买卖东西”,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识别商品,看标价对话,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懂得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让多样的学习形式吸引孩子继续前行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差,学习时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流行的动画人物、有趣的游戏、充满趣味的故事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二年级《时、分的认识》,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学生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又如,教学一年级《左右》时,让学生用彩笔画“左右”,即在主题图的左边和右边分别画上你喜欢的事物或图案。高山流水、花鸟鱼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展所长,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左右”这一知识,还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让精心设计的练习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体地位;潜能;规范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逐一亮相,使人们清醒的看到:掌握好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能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由此可见,初中计算机信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初中信息教学属于启蒙阶段,其授课内容比较简单浅显,涉及到平时我们常用的一些知识,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提高主动性,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一、运用多种教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中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一节课不如操作十几分钟。作为操作课程,要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讲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机会,达到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的目的。因此,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对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践。

2.因材施教,巧妙安排授课内容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老师如何积极引导。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一些感兴趣的深层次操作,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对基础差的同学重在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这样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创设情境,灵活设计授课问题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时,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网页,并教会他们利用所学过的软件来制作网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树立平等观念,降低姿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课堂气氛,古板式的教育固然能很好的维持课堂秩序,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现在孩子脑袋灵活聪明,想法很多,对于课堂授课内容经常有不同的疑问和见解。如果课堂45分钟只是老师一个人在那讲解,而学生缺少提问时间,则很多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当场解决,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疑问如滚雪球般不断增大,直至后来由当初的对学科兴趣浓厚退变为兴趣缺乏。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我都会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或阐述对问题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积极思考,和学生一起学习直至最后将问题解决。这种与学生达成一片的学习氛围,让以前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且打瞌睡的同学在我的课堂上生龙活虎,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其实学生智力都相差无几,只是对于知识的认知和学习态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降低姿态,积极的融入学生的学习气氛中去。学生一旦对所学课程不抵触,不觉得枯燥无味,那么他的学习热情就会空前高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激发内在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学习小组互助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对于新知识接受很快,而有的学生则略显迟钝。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数名优秀生和后进生。我们鼓励优秀生对其他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见解来诠释老师课堂授课内容。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达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2.及时表扬,激发潜能

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对于学生出色完成作业或提出自己见解要及时提出褒奖,通常口头表扬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越发高涨了。

四、加强学习指导,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知识普及的社会,在网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当然,不良内容也充斥其中,如和网络诈骗及虚拟游戏等等。它们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能让学生走向犯罪的深渊,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他们想法单纯,思想又极具叛逆性,通常会做出易于常态的事情,往往为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走向极端提供了不良途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细心的加以规范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免走入歧途。对此我们要承担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计算机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高科技的结晶,又可能迫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正确使用之,能够给人们带来福音;反之,则会使学生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计算机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的学习,说明利害关系,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犯罪带来的危害和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督促他们远离不良信息,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树立平等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发掘其潜能,为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徐梅,谈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08

[2]刘玉鹏,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经营管理者,2008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篇5

【关键词】电脑美术 创意思维 素养 技能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计算机的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是计算机的发展的主要走向。从目前就业形势来看:具备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专长的人才普遍被看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一些中职学校取消或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电脑美术基础》课。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开设且上好《电脑美术基础》课。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各类设计离不开学生的电脑美术基础

举个简单的例子:Photoshop是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但很多学生用Photoshop制作出的作品平淡、乏味缺乏视觉冲击力。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美”贯穿他们的作品。要设计出美观、新颖、个性的作品就需要更多地掌握基础美术知识,将美术理论、美术规律合理地运用到作品中,以丰富作品的视觉美效果。

在中职教学中:大到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影音后期制作、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小到办公自动化的一个简报或演示文稿的设计,无不考验设计者的电脑美术功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兼具自己专业特色的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本领,是让毕业生们在职场崭露头角的重要“卖点”。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缺失

我们的中职在校学生,都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理论上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并不缺少美育这一环节,但实际上美术素养很差主要是由于:

1.边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能把科班出身的主课老师配齐就很不错了,至于美术、音乐、体育,就由这些老师兼任了。美术课就谈不上什么教学目标了。这一点在中职生的各类电脑设计制作中尤为明显:同样的初中教育基础,城市学生的作品在整体上要比农村学生的作品色彩更协调。

2.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缺乏美术专业的人才。

3.学校的重视不够:由应试教育导致的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美育。很多城区的学校让年轻力壮的美术系毕业生在代小学的文化课,而年老体弱的文化课教师却在代美术课。美术被认为是副课,无关紧要。

所以中职学生在以往接受教育的经历中,学校虽然开设过美术课,但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不具备完整的美术知识、没有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三、《电脑美术基础》课程开设的重点内容和意义

1.该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电脑美术不同于美术课,在这门课中计算机技术和美术被结合在一起了,创作者不仅要懂美术还要懂计算机。它把电脑只当成工具,依照美学原理,借助图形和图像的形式使信息得到交流和升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前两者中的任一个,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要求教师既要精通电脑又要有相当的美术素养。

2.该课程的任务和要求:该课程的教学需要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得从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诸方面进行。学生艺术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两个方面:创意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鉴赏水平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由于该课程教学过程分为认知概念、体验方法、培养能力的三个阶段,所以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学习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的同时学习优秀作品的鉴赏、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指导作业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巧妙运用,最终学生获取了该课程给予的设计营养,最后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3.该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①了解素描在多媒体设计中的运用。

②理解平面在多媒体设计中的运用。

③理解透视原理,能够运用其创作透视图像。

④掌握色彩在多媒体设计中的运用。

⑤能够运用Photoshop进行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等。

(2)能力教学目标

①熟练运用构成原理于设计中;

②灵活利用构成要素进行设计;

③能独立进行设计制作。

(3)思想教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四、美术基础不是短期的速成学习

学生的美术素养不是几十天或几十课时就能速成的,计算机设计能力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提高的,这都需要开设该课程的基础上抽时间有目的和针对性地练习,在课外多关注开拓眼界、积累经验。最后完成学习的迁移。

五、该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6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例2、例3和例4及练习八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性。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棱长1

dm的正方体、棱长1

cm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今天我们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出示课件例2)

想一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可以看作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棱长10

cm)

(2)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0×10×10=1000(cm3)

(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dm3,与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有什么关系?体积相等,即1

dm3=1000

cm3。

(4)你能推导出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吗?

①小组合作,仿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推导,教师巡视检查并适时进行指导。

②指名汇报:1

m3=1000

dm3。

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5)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①长度单位:m、dm、cm,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面积单位:m2、dm2、cm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③体积单位:m3、dm3、cm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出示例3,提问:(1)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乘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3.8

m3是多少立方分米?高级单位名数换算低级单位名数,乘1000。3.8

m3=3800

dm3

(2)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除以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2400

cm3是多少立方分米?低级单位名数换算高级单位名数,除以1000。2400

cm3=2.4

dm3

3.实际应用。

出示例4,提问:包装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五、拓展提升

1.一个棱长6

dm的正方体容器,装满了水。现将正方体容器里的水倒入一个长3

m、宽3

m、高1.5

m的长方体水槽中,现在长方体水槽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6×6×6=216(dm3)

216

dm3=0.216

m3

0.216÷(3×3)=0.024(m)

2.一个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并且都等于长的一半(如图)。将这个长方体平均切成12个小长方体,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2400

dm2。这个大长方体的体积是(

2

)m3。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1~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理解先求什么,并注意单位,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2

1

dm3=1000

cm3

例3

3.8

m3=3800

dm3

例4

V=abh

1

m3=1000

dm3

2400

cm3=2.4

dm3

=50×30×40

=60000(cm3)

60000

cm3=60

dm3=0.06

m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再用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说出它的体积,根据棱长1

dm与1

cm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1

dm3=1000

cm3,并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推导出1

m3=1000

dm3,然后总结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最后,教师还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篇7

2010年初从东部的通辽市传来喜讯,通辽地税系统2009年各项税费收入突破了45亿元,同比增收10.11亿元,增长28%。其中,税收总收入累计入库33.02亿元,同比增收7.16亿元,增长了28%,完成自治区局下达年初计划30.15亿元的109%,完成通辽市政府下达年初计划30.84亿元的107%。各项税收均实现了较大突破。其中社会保险费累计征收入库10.6314亿元,同比增收1.7193亿元,增长了19%,其他各项基金类收入累计入库2.0116亿元,为构建和谐通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2010年春节前夕,我们从吉林长白山下出发,沿着我国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来到了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在到处尽是金色玉米塔垛的通辽,我们见到了尚勇并采访了他。

出生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草原的尚勇,曾经担任过旗县税务局局长和乌兰察布盟地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99年4月调任内蒙古地税局直属征管局任副局长,主持工作。2000年至2005年任直属征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从2005年起至今担任有内蒙粮仓之称的通辽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他担任通辽地税局局长的五年时间里,这个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项税费征缴连续五年来,实现了税收的连年突破与飞跃。尚勇说:“我们全市地税系统总体工作思路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税收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不断开创新局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他们在工作中始终按照“精诚团结、发扬民主、务实高效、勤政廉政”的十六字方针和“突出一条主线,确保两个转移实现三个提高,创建四个一流,打造五型地税机关”的总体工作思路,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坚持依法治税,完善税收制度,规范税收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加强信息建设,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和地税组织文化建设,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组织收入任务,全力推动通辽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通辽地税全系统在奋力拼搏下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黄金年,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尚勇在地税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切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征管措施,从而使全市地税系统税费收入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严峻形势下依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在这一年他们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力度,把760户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都纳入市局监控范围,对全市142个新建再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税源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确保主体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与此同时还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税收管理,不断健全完善煤炭开采、建安房地产、公路建设、冶金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力度。去年这些行业入库税收20.08亿元,同比增收5.76亿元,增收额占通辽全市税收总收入增收额6.9499亿元的83%。去年通辽地税局加强稽查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对电力、房地产、煤炭生产企业及运销企业等重点行业进行专项检查,查补入库税款、罚款等共计6300万元。通辽地税任务完成的这样好,尚勇认为主要得益于通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税全系统强有力的税收征管。据了解,通辽地税为税费收入实现均衡快速增长,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是注重税源分析,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建、续建投资项目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同时合理调控收入进度,保证收入质量;二是强化主体税种管理;三是加强稽查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四是对全市房地产税收实行-体化、专业化和精细征管;五是加强社保费征缴,确保了税费同步实现过半目标;六是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与配合,加强与交通、房产、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创造良好的治税环境。近年来通辽地税大力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四年来地税系统连续组织召开了多次税收管理暨信息化建设现场会议,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统-开发了数据大集中征管辅助软件系统,从而使全市地税系统征管信息化工作五年内迈了五大步。与此同时,他们强化税收管理,围绕拓宽税基重点开展工作,使税收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009年为落实西部大开发,为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下岗再就业职工的生产经营,他们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减免税收政策,全市地税系统共减免各项税收1.169亿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通辽地税局非常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对此尚勇说:“我们一是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从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包括‘新企业所得税法’、‘公务员文明礼仪规范’在内的多期业务和学习培训;二是积极推进人事机构改革,本着‘公平、平等、择优’的用人原则,组织部分旗县地税局分别开展了股级干部竞争上岗、继任考核和-般干部双向选择工作;三是不断完善市局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税务所工作制度,局机关的3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下到基层所进行了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转变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帮助基层所解决了不少工作中的实际困难。2009年是通辽地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年,以多种方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市局机关和三个基础局被确定为行风免评单位。非常值得-提的是他们的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绩显著。他们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地税组织文化建设,成立了摄影、诗词、收藏等多个协会,组织参加‘霍林郭勒杯’科尔沁草原行全国摄影大赛,其中有三幅作品获奖;近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向社会捐款,济贫扶困献爱心,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他们还在全系统内开展了‘巾帼展英姿、建功新通辽’的活动。近年来通辽地税局还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一个,创建区级青年文明号五个。2009年市局机关在被通辽市委、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同时还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军区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面对通辽地税的崭新面貌,尚勇说:“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为通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8

编者按: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强农必先强种。5月24日~28日,有种业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种子大会将在北京举行,民族种业将在世人面前精彩亮相。小种子要长成大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要让种子科技“长”在企业里,通过市场发育,壮大民族种业。同时还要大力扶持种业基础研究,为种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大品种从哪里来

一个育种家带几个学生育种,难以抗衡大公司团队化育种,大品种呼唤新的育种体系。

听说今年的超级稻育种科研经费只有5万元,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唐文帮吃了一惊。“农业部牵头的超级稻研究项目,从2009年起每年都给农学院水稻所20万元的科研经费,今年减到5万元,听说往后就彻底没有了。这两年我们申报科研项目,在科技部、农业部的申报指南里也都没有育种这一项了。与此同时,省里加大了对学校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经费支持,导向还是很明确的。”唐文帮无限感慨。

该破的必须破,该守的必须守。从20万元到5万元,数目虽不大,意义却非凡。长期以来,我国种业的基础研究世界一流,出品种的能力却不是世界一流;从事育种的科学家和科研单位数量排第一,科研实力也很强,却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国务院相继出台文件,推动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5万元科研经费在湖南农大激荡起的涟漪,和种业界进行的其他探索实践一道,搅动着我国种业体制改革的一池春水。

“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小小种子,不仅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科技进步的最重要载体。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科学家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市场化进程不到20年的中国种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我国玉米每667平方米产目前只有390千克,与美国差距近300千克!而且,孟山都、先锋等公司正在借助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计划到2030年将玉米单产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说。

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我国仅为43%,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世界种业前10强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由2006年的37%攀升到2011年的54%;2001年国外玉米品种占我国市场份额不足1%,2012年已上升到11%。其中先锋公司的先玉335推广面积已达2811405万平方米,成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品种……

该庆幸吗?全国第一大玉米品种――郑单958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品种,全国推广面积超过4002000万平方米。但是,中国种业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不停在追问:有了郑单958,郑单968在哪里?未来足以支撑民族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品种在哪里?我国的育种家数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全球领先,为何难出大品种?

“症结就在我们的科研体制机制上。我国种子企业只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而不是品种选育的主体。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促进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就是要改变育种的导向机制与研发模式。当前我们一个育种家带几个学生的课题组育种方式,怎能同国外大公司专业化、团队化、流水线式的育种相抗衡?”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廖西元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是‘小舢板’对抗‘航空母舰’、‘小作坊’博弈‘大工厂’,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育种不能只靠偶然。育种是个小概率事件,只有基数大了,新品种选育成功的机会才会增大。”曾在国外工作过的育种家、北京奥瑞金种业董事长韩庚辰告诉记者,国外育种领域早已实现由传统向分子、由个人向团队、由偶然向必然的转变。

现代农业对种子提出更高要求,既要高产,又要抗旱,还要适合机械化操作,需要从更广范围、更大群体中进行筛选。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组织方式来适应它。

品种好不好,由谁说了算

商业化育种要听农民的、听市场的,科研与市场不能“两张皮”。

正在进行的种业体制改革,让企业成为创新育种的主体,是对现行科研体制的一次深刻变革,能有效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一个品种好不好,应该由谁说了算?”采访中,廖西元反问记者。“当然是农民说了算。育种家选育出新品种,自己说的再好,再完美无缺,农民不认可、不买账,市场不欢迎,它就不能算是好品种。因此,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一是要改革科技导向机制和评价机制。二是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梅元对此深有同感:“我以前在科研单位工作,那时选育品种全凭个人偏好,最关注的就是能不能发论文、评职称。现在干了企业,搞了商业化育种,才明白育什么种子,要听市场的。农业生产需要什么种子,企业就培育和生产什么种子。”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表示,我国种业科技强,产业却不强,关键就在产学研脱节。尽管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拥有国内一流的设备和人才,85%以上的育种科技资源也集中于此。但在现有的科研体制下,科学家们选育新品种,首先考虑的是和获得奖项的多少,其次是能否拿到课题经费、能不能评上职称。

即使是与企业合作,在现有体制下,科研单位主动服务企业的意愿不强,与企业结合多以“短、平、快”的项目合作和成果转让为主,系统深入的协作很少。懂种子的人多,干种业的人少。

再来看种子企业。去年农业部认定的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虽然已平均达到2000多万元,占企业种子营业收入的5.5%,但与跨国公司普遍拿出占营收10%以上的研发投入相比差距甚大。这些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主体、推广的主体,但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拥有着众多管理、资金和市场资源优势却等米下锅。

“只有让科技真正长在企业里,我们的种业才能强大起来。”河南秋乐种业总经理李继军说,企业天天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对于农民的需求非常敏感,知道农民想要什么样的好品种;另一方面却受企业自身条件所限,缺乏优秀的育种人才和资源,迫切希望育种资源要素向企业流动。

国际种业发展历程说明,企业强则种业强,龙头企业是国家种业战略的核心载体,扶持龙头企业壮大和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是国家种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创新资源怎么流动

“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创新主体错位问题,不是不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棉花和蔬菜商业化育种的科研人员从事育种研究,而是要推动科企合作,鼓励他们为企业育种、到企业育种。”廖西元一语点出了改革的方向所在。

另一方面,我国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技术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全国40万份种质资源,经过科研作出全面评价的只有5000份。

张延秋表示,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109号文件,核心就是着力解决创新主体错位、创新资源流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开展联合攻关四个问题。首要一点就是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公益性的定位。做到“基础研究科研办,商业育种企业办”,加快公益性科研院所与所办企业分离,专心开展常规作物育种、育种技术及种质资源等基础性公益研究。为了尽快提高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鼓励应用型育种科研单位整体进入企业,鼓励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

要让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有序流动起来,还要靠合理的分配机制。国办109号文件提出,开展科研成果的机构和科技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推动建立交易平台,促进品种、材料、基因、专利等种业科研成果转化,让那些育得出好品种的科技人员真正享受到收益。

篇9

从认识论层面而言,由于传统的价值判断受到科学实证思维模式的冲击,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现代社会又尚未建构起能够取代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功能的新体系,就出现了多层面的价值危机。从制度层面分析,它源于科技一体化的体制结构和科学技术的市场化发展方向。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可共享性和垄断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舞台上演以科技创新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情景剧。同时,科学与工业企业的合作、科学与政治的结合使科学活动向群体协作的方向转型,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直至生产应用的周期逐渐缩短。

可见,面对知识经济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一方面要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同时,绝对不能“唯利是图”,必须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实现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求人们不能纯功利地、非批判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坚持社会协调发展优先的原则,实现人类的全面进步。

当今的反科学思潮在西方世界很流行,其中很多是学者、人文学家。其中,一部分认为科学压倒了人文;另一部分是生态环境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环境破坏了。和平主义者认为科学搞出了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整个人类可能就要毁在这里面。后现代思潮对于把科学技术引领到人性化的立场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将把人类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体系的分工是不合理的,表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拥有资本和高新技术而处于经济贸易体系的核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导致“中心国”对“国”持续的剥削。因此,如何摆脱边缘地位成为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首要选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也惟有如此,才能缩短与“中心国”的差距。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在很多方面人类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发展脉络要有正确的把握,在全球范围内防止科学技术的异化,始终保持其为人类谋取福利和幸福的手段。

篇10

关键词:科技发展;贫富差距;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0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18-0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贯穿于生产力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全部要素,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又更进一步地拉大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成为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能拥有科学技术或者将其应用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自身等生产力要素,谁就将拥有巨大的财富,反之,谁就将陷于贫困。科学技术在扩大贫富差距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历次科技革命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了发达国家财富的急剧增长,扩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以蒸气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毫无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巨大贫富差距;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大规模的企业合并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进一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也扩大了垄断资产阶级和非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阶段,垄断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主导地位,为收入差距的扩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保障;以生物、信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呈现出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的趋势,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垄断则不仅为其母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且更进一步地控制着其子国的各种资源甚至经济命脉。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市场进程的加快,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也使我国深刻体会到了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且在一国范围内造就了一批凭借科技进步而拥有巨大财富积累的群体和地区,以致国内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基本国策指引下,必然出现地方政府一切工作以生产力为指挥棒的现象,过度地追求效率至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得以快速增长的核心,因此拥有科学技术就必将拥有快速增长的生产力,进而朝着快速积累财富的方向发展;相反,则朝着贫困积累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据世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Bert Hofman)分析发现,在当今,中国明显比以前富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资料显示,在2001―2003年的两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而同期最富有的10%人群收入增加了16%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迅速扩大到目前的0.53左右;东、西部的城镇居民收入由1978年的1.6倍扩大到2006年的2.4倍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37∶1扩大到2006年的3.28∶1;我国职工收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由1978年的1.38∶1扩大到2005年的5∶1,若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收入差距更大;据统计,研究生文化程度就业者的工薪是小学文化程度就业者的15.1倍。

二、科学技术与贫富差距扩大的传导机制

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让先进技术,保持其在技术上的控制和垄断地位,掠夺落后地区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以积累更多的财富,造成了贫富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则给发达地区带来更高的收入,而落后地区囿于自身条件只能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擦肩而过。科学技术发展为什么会扩大贫富差距?为什么贫穷的地区(个人)不能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来,从而达到跨越式的发展,赶超富裕地区?现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与贫富差距扩大之间的传导机制问题。

(一)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扩大了地区贫富差距

1.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科技水平的差异通过市场机制的放大作用扩大了贫富差距

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着巨大的科技发展水平差距,后者则大多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较低。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东部沿海的科技能力远远超过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全国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基本为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所控制和垄断,控制着全国专利的80%以上。它们一方面通过技术转让或输出对落后地区实行经济扩张,索取直接费用和种种间接费用;另一方面通过附加各种条件,掠夺或者控制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向落后地区进行技术转让,获取高额利润、占领市场和原料来源,而落后地区往往必须支付远高于其经济实力的各种购买费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财力获得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发达地区的科技优势和对先进技术成果的垄断是国内贸易和投资利益分配不平等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科技发展导致贫富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差距是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从动态角度来看,科技的发展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直接作用扩大了贫富差距

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科技的进步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作用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新产业的出现和旧产业的分化、组合和退化、消失,新的社会分工出现。新的社会分工必将带动社会组织结构的重新分化和整合,创造出新的职业和职位,淘汰旧的职业和职位,促进人才流动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根据配弟――克拉克规律,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比重将随着经济大发展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则呈现增长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这一进程,由此也加快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各种职业角色的更迭带来了财富占有数量的变化。由“低级职业”向“高级职业”转变则带来了收入的迅速增加,相反则出现了财富的快速萎缩,贫富差距由此形成。

第二,科技的进步通过对劳动者的作用,引发生产要素价值的变化和内涵的延伸,使知识成为资本,给那些具有稀缺性知识和技能的人带来了竞争优势,从而成为了资本拥有者,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但是,落后地区最主要的资源禀赋在于拥有大量的低级劳动力,科技的发展在短期内只能带来更高的失业率,导致这些地区收入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第三,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增加了落后地区推广和利用科技成果的成本,而且其时滞效应又加大了落后地区实现赶超战略的难度。因此,发达地区持久地处于科技进步的前沿,而落后地区一直扮演着追赶的角色,差距越拉越大。

(二)收入水平决定了科技发展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拥有者处于交易的主导地位,科技市场往往是卖方市场。买方往往要通过相对于自己收入较高的成本获得其使用权,穷人相对于富人而言更难获得科学技术的使用权。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凭借其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和消费环境等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及产业,从而进一步稳固其垄断地位,为富人带来了更多的财富;而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由于收入水平低而导致的教育落后和环境不利等因素,难以形成科技发展的动力,更难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在社会分工中处于劣势,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时,大多数学者认为落后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必须施行跨越式的科技发展战略,最终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落后地区欲通过发展科技来缩小贫富差距至少存在以下壁垒。

1.市场壁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标。落后地区的科技产业在市场组织规模、范围经济、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等方面都不如发达地区,缺乏竞争力。因此,科学技术难以在落后地区取得发展。

2.资本壁垒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几乎不可能从日常的实践中通过“试错”而得来,只有在大量学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中心进行大量地消耗性实验中产生。因此,落后地区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难以显现;同时,由于其收入水平低,资本积累少,一来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发展科学技术所需的各种必备资料,二来没有足够的资本购买先进的技术进行模仿创新,最终难以突破发展科学技术的资本壁垒,也就不可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改变其收入水平低的状况。

3.人力资本壁垒

落后地区往往教育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素质差以及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因此穷人欲通过劳动来改善与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愈显困难。同时,人力资本与科学技术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使得落后地区或者穷人的赶超战略难以奏效。科学技术最终还是属于那些人力资本较高的地区和个人。虽然部分低收入群体对教育投资十分关注,但贫困制约着他们对教育投资的支付能力以及他们享有教育机会公平性。收入水平低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得学习的机会不均等;二是所享受的教育条件的不均等。如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会因为负担不起读书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

4.环境壁垒

贫富差距不仅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在落后地区,一是由于其他要素的匮乏,人们收入大多来源劳动要素,贫富差距不大,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不足;二是发展和购买科技需要较高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导致人们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科技进步的对外依存度普遍偏高;三是各项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四是一些发达地区或企业利用其在高科技产业的垄断地位影响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政策导向,使落后地区成为发达地区的市场和原料的来源地以获取最大的利润,阻碍了落后地区的科技发展。

三、政策建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康德苏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十届年会上发表讲话说“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已经使人类面临道义问题和潜在的爆炸性问题。”他指出?押“如果听任贫富差距继续扩大,那么,贫困问题会引起社会动荡和冲突,最终破坏社会秩序。因此,不能再对悬殊的贫富差距坐视不管。”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努力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增加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是现代科技进步的推动力。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构建一个覆盖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网络和体系,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以适应科技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缩小地区人力资本差异,从而降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最终实现地区收入水平的合理均衡。

(二)建立、健全国家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国家相关制度,鼓励发达地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扶持落后地区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落后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促进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也就是要在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与贫富差距的控制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

1.税收调节

通过新增和调整相应税制,调节地区间收入过分悬殊的状况,促进社会公平。如,试行遗产税、征收高额累进税制等。

2.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推进落后地区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科技研发的投融资体制,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引入科技发展资金和政策引导,突破科技研发的资本壁垒。

3.完善人才流动制度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劳动力迁移模式,为落后地区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以让其改变自身发展路径,实现财富的更快积累。改革现行人才流动管理模式,降低人口迁移的成本,使迁移人口在迁入地得到应有的保障,是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科技水平低和收入少的局面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唐晓云,赵黎明.论现代科技革命在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及流动中的特殊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63-165.

[2]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押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3):5-17.

[3] 谢静.论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