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线上教学

篇1

一、了解诗歌的背景,找准解读的切入点

目前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的现代诗歌基本上都是篇幅比较短小、通俗易懂、文词清晰的名作,但正是因为这些诗歌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有些学生只明白了它的表层含义就以为全部理解了,其实,诗歌的深层含义他们还没有弄清楚。要想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是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解读现代诗歌思想的关键一步。比如,在现代诗歌《有的人》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来凸显鲁迅优秀的品质,通过字面意思,学生虽然能够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但是对诗歌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特点的把握,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学生就不容易把握了。因此,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如他的生平、作品特色、以及世人对他的评价等,再加上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讲解臧克家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样,学生就对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人生的目标、社会的影响等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就有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歌的内涵了。

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它更能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古语云:“诗,言其志也”。“诗者,吟咏性情也”。“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常借助诗歌其深沉的思想、自然的意趣、婉约的情致、挺拔的风骨等来抒情明志、寄托相思、体现才能,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这样才能使他们把握诗歌的主旨和灵魂,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意蕴。比如,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现代诗歌,火一样的热情流淌在诗歌中,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乘上理想之马,挥鞭启程的豪情壮志。作者在诗中表述了理想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意义,同时号召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且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相信学生在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后,进行朗读时会被作者的情感感染,变得激情亢奋,热情高涨。

三、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篇2

【论文摘要】: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堪忧,加上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课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分析

1.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必赘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政治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3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政治、语文等其他科目。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课时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以达到满工作量的要求。或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接触历史教学理论,也就无法从理论角度来审视、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中学普遍班额大,历史教师又缺乏,教师授课任务重,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史地生等学科教师任课要达到每周15或16课节,教师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很少能留出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无从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了。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历史教师应具有“专博结合、层次适中”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因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而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力度,不能因教师的知识面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因教师的历史素养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坚实的历史知识做后盾,那就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其次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即教师的教学机智)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教师应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杂志,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把握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新动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不少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密审慎,多为随即思考,而不善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归纳。所以,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应变能力,但却很少把它作为一项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而使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到认可和推广,长期以往教师也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易得到提高。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兴趣培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71-01

1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

历史虽已列入中考科目,但在学生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主轻辅”的不良现象。根据我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观察,这些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学习历史虽有兴趣,却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有的只对听历史故事有兴趣,对一般历史知识则不感兴趣;有的只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还有个别学生虽屡经诱导,但仍不能引起重视。诸如此类的种种现状,需要教师根据这种差异,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喻之以理,有的放矢,寻求脱俗的办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使之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同时,我们教师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认真对待初一初二的历史课,不能等初三再抓,否则就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了。我们可以借鉴育才的经验,从初一学生开始就树立历史中考的意识,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历史专业教师授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这样就能很好地与初三教学衔接,利用初三有限的教学时间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需要像现在手忙脚乱补最基础的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之源,学生如果对所学科目有兴趣,就会更加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科的兴趣入手。教师应组织好课内、课外的历史学科活动,营造“兴趣氛围”。要使一个班、一个学校形成学历史、通古今、明道理的氛围。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功夫也极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力争每一堂课准备一个相关历史小故事、小知识竞赛、历史谜语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每学期组织二至三次校级历史学科活动如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手抄报评比、历史辩论会等活动,以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潮。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习历史变得有劲头了,觉得不枯燥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也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3建立谐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往往是以对教师的信任为基础的。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育方法好的教师是敬佩的,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容易产生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而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地进行。反之,若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学生则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倦的心理。首先教师要微笑以待。一个时常面带笑容的教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使学生感到亲切、亲近,愿意接近、愿意沟通。教师的微笑不仅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得知识,接受知识。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内容,并且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倾诉,教师才能较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启迪和疏导。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标》提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其中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何谓“自主学习”呢?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让学生“能学”、“会学”;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互动式、沟通式和交流式的学习,让学生做到“想学”和“坚持学”。譬如,在课的开始,通过讲故事、表演、运用多媒体、学生讨论、比赛、鼓励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学生在一种高昂的热情中进入一节课的学习,肯定是想学、能学。在上课的过程中指导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解题的方法,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诱导学习、小组互动合作质疑释疑等策略,指导学生做到会学。而要让学生做到“坚持学”更是我们老师也要坚持的目标。在这方面,可以利用学生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促成学生自律学习。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之后产生的成就感会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不懈的学习,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感。同时,结合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担负有一种责任--为祖国强大、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通过这种责任感来约束、激励自己继续学习。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辩论

新教材的创新教学途径有很多。如:组织辩论、讨论、表演、制作、撰写小论文等等。

组织辩论,它能培养学生用口头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一、选择好辩题

辩题要有可辩性,趣味性。如,秦始皇是个明君还是昏君?对于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是用儒家的方法好,还是用法家的方法好等。

二、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可提前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作准备,准备阶段不仅要指导学生多方收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还要指导学生提一些有趣味性的、幽默的辩论话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辩论的气氛。

三、主题清晰

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扣紧主题,语言表达要大声、清晰、有气势,同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如,对辩论中的精彩表现给以掌声,适当加分,能增加辩论气氛。

四、善于总结

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由学生或教师来做皆可。辩论可把全班学生分左右、前后或男女双方进行。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可让他多收集整理材料,对于活泼、外向的学生,可让他多发言,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讨论,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每小组人数为四至六个,效果较好。每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一代表总结本小组讨论的成果,与全班同学共分享。不同班级之间,可由老师带着学生讨论的成果与学生分享,或学生课后交流。讨论的话题以发散思维型的较好。如,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在秦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秦灭六国后共歼灭200多万人,有人说,国家要统一就必须用战争的方法解决,而战争就难免有伤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讨论结束后,可由老师或学生进行归纳、点评。

表演,它培养学生表现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演是多方面的,可表演小品、游戏、音乐舞蹈、历史剧等。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要事先做好排练。如,为区别历史事实与传说,组织学生表演“传话”游戏;为认识任何事物打破常规后都会有新的发现,增强探索、发掘、研究的兴趣,培养开放性思维,组织学生找日常生活中能够敲击出声的东西,课前练习,注意节奏,上课时进行简短的演奏音乐舞蹈;为使学生对西域传入的舞蹈进一步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组织部分学生排练新疆舞蹈,课堂上进行舞蹈表演;为帮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组织部分学生进行演出培训,课堂上进行历史剧“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

竞赛,竞赛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竞赛可分为常规赛和专题赛。常规赛即日常课堂的竞赛,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也可分成两大组(竞赛更加激烈)进行,题型可分为必答题(基础题,也可以让学生写黑板字)、抢答题(扩展题,有风险、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难度)、问答题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先准备15分钟,然后合上课本,竞赛开始。专题赛,往往需要充分准备,如成语故事竞赛。对于竞赛中的精彩表现以及获胜方给予掌声或奖励加分,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制作,它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利用粘土、橡皮泥、面团、小刀、水彩、画笔等,动手创作几件器具,并把心目中的美好事物、憧憬与理想描绘在上面,或仿制历史文物。制作完后,选出精品,在班级陈列;为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了解,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用不同色的纸张剪成箭头,贴在丝绸之路路线上,制作丝绸之路示意图。制作完成后,选出优秀作品张贴。

撰写历史小论文,它是培养学生多种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只要用心去思索,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经常关注现实问题,适当有意指导小论文选题,历史中有无数很有价值的题材可写。如,我看秦始皇;都江堰的启示;古楼兰消亡的感想;昭君出塞的感想等。指导学生选好题后,还应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如,提出论点要新颖、简明扼要、有创意,并注意学科渗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注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论据要有说服力;论证要充分有力等。

篇5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学生要想学到知识,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古人云“亲其师,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学习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厚爱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内容,可以涉及当前的时事新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亲,为历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处处模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从而从内心敬佩教师,尊重教师,也为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增强内在的动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知识和思想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开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预习。这不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搜集和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活动中,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和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的知识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努力发掘学生潜能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第一,小组搭配要合理。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和调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自己,逐渐产生消极思想,成绩呈现下滑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举疑解难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方法和习惯很重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学生,关键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个性,最为关键的要适应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要放下身段,让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产生默契,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读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营造默契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它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娴熟自如,思维灵活、敏捷。

(三)创设辩论的学习环境

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不但能有效复习旧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历史问题,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就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先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篇6

关键词:高效历史课堂 教师角色 正确定位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程追求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学科知识为目标,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讲解题目,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造的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发展意识。

当前教学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及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由原来的一个准备,全班等候;一人板书,全班笔记的授课方式改为全班积极准备,踊跃参与教学,走上讲台的形式。

转变老师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中,一是解决好老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高中历史教学由历史老师一人唱主角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老师更多地要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中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新天地。

由课堂的主宰到课堂的辅助

传统的历史课堂,基本上采取“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很容易演变成注入式的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结果学生不是兴味索然,就是消化不良,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时间、空间和快乐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准备,上课时充分展示,把一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交由学生掌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合理、公正和鼓励他们的评价。但是由于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专题化的知识体系,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距离骤然增大,深度和难度也大大增加,而学生对教材所用知识把握的深度不够,不能准确分清楚重点和难点,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欠缺。所以在只占每堂课三分之一的教师的讲解时间里,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讲得精彩、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科学。突出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异同,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应用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能力。

1、教师在课堂上要变“牵引”为“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试问:这样做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在哪里?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教师对课堂要有精心的设计和系统的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3、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其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尽可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采取适合自己个性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老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老师应精心设疑,以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真正进入全新的轨道。

4、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增长才干

知识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知识最终是在使用中获得其意义、效果和价值的。实际上,对社会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恰当地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知识,拥有知识的量有多大,并没有关注拥有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只关注知识的静态存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的动态运转。同时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无法像从做中学那样,能够从实际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和激发洞察力,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试误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跃升。

我们过去的教材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关注是不够的,如现在还在大部分省市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所设的活动课仅有3课。即《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活动课“你如何评价拿破仑”、《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活动课“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在突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感悟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下,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初步改变了过去历史课“读书多,活动少”的局面。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活动课统计

必修1

探究活动一 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

探究活动二 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

探究活动三 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

必修2

探究活动一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

探究活动二 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

必修3

探究活动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探究活动二 走进历史文化名人――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

选修1

探究活动一 改革与发展

探究活动二 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

探究活动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认为: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2、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生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在,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的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总之,当今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我们教学的改革,还要适应我们社会的改革,为推动人才建设尽我们的全力。要学生创新,向学生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有责任对自身观念和行为进行创新,才可以适应教学上的创新。教师应该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去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享受成功,达到我们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参考书目

[①]钟启泉:《课堂改革:学校改革的中心―与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4、3

[②]王维荣:《再现历史:六项有力的建构主义措施》《学科教育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