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特别是在综合化经营、集团化运作和国际化竞争的背景下,IT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将逐步渗透到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成为提升保险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保险企业科学发展、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强大动力。
行业发展的需求
据IDC的相关统计及预测信息显示,2007年,中国保险业IT投资规模为38.46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保险业IT投资规模将达到44.37亿元人民币。受奥运经济和保险业投资周期的影响,保险~Jk2007年IT规模增长率明显高于2005年和2008年。随着奥运的结束、保险业大规模投资的结束以及整体经济形势的不明朗,保险业IT投资规模将保持在14%左右的增长率。
2007年中国保险业IT服务总花费为8.58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IT规划和实施的花费占IT服务总花费的比重最大,达到了5.19亿元人民币;用于IT支持的花费为1.86亿元人民币;用于运行管理的花费为0.74亿元人民币;用于相关培训的花费为0.78亿元人民币。2007年中国保险业软件总花费为5.58亿元人民币。IDC预计,到2009年,系统架构软件的支出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达到42.3%,而应用软件、应用开发和部署软件支出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分别为37.7%和20.0%。
IDC研究指出,2007年中国保险业硬件(包括IT硬件和网络硬件)支出为24.3亿元人民币。其中,购买PC机(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外设及其他IT硬件设备的支出,分别占硬件总体支出的52.5%、8.8%、3.3%、18.0%、和17.4%。IDC预计,到2009年,中国保险行业硬件总支出将达到28.8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购买PC机和网络设备方面花费的占比将分别提高到53.1%和18.8%,购买服务器和外设及其他IT硬件设备的花费占比将分别下降到8.3%和16.7%,对存储设备的投资将提高到3.1%。
2007年,中国保险行业的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的IT投资分别为24.77亿元人民币和13.69亿元人民币,占整个保险业IT投资的64.4%和35.6%。IDC预计,到2009年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的IT投资将分别达到30.76亿元人民币和20.18亿元人民币,占比将分别为60.4%和39.6%。
《IDC服务器年度数据跟踪与预测》(2008年9月)指出,在购买服务器的花费方面,不同类型服务器所占的花费比例将有所变化,x86服务器的比例将持续提升。2007年购买x86服务器和Non-x86服务器的花费的比例为46.4%比53.6%,而到2009年,这一比例将为48.1%比51.9%。2009年,中国保险业购买服务器花费2.39亿元人民币,购买Non-x85服务器花费1.24亿元人民币。
中国保险业一直面临着信息化投资比例普遍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的无奈现实。从以上2007年的数字为例,当年全国保险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超过45亿元人民币,而全国保费收入为7035.8亿元人民币,IT投资所占的比例不过0.6%,所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国家政策的要求
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的破产让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感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的威力。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以及全球保险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破坏力越来越强。保险企业防范风险的责任比以往更重,任务更加艰巨。
在内控管理方面,保监会以及相关监管机构非常重视,并制定了内控规范:2008年6月底,保监会联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的出台和实施有助于保险企业防止和管理风险,提高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并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2008年9月,保监会还了《关于向保监会派出机构报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审计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审计报告报送制度的相关要求,加强对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
篇2
关键词: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人类信息时代大大提速。全球性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为现代社会发展创造了更高的效率。为合理规划和建设金融保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此过程中,笔者对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企业信息化方面的调研,便于其他金融保险机构更好的借鉴。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1.管理信息系统向大后援应用阶段发展,总部管理控制能力逐步在增强
本次调研的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10月19日开业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机动车辆保险、财产损失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以及经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都邦保险公司在计算机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基本上已经建设覆盖全公司的综合管理系统,并强化总部各部门之间、关联分公司之间的实时沟通与协做,规范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实现跨地域、跨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管理信息系统从总部、各分公司、各部门、每个员工的局部单独应用,逐步向跨部门、跨机构集成应用的阶段发展,总部对下属分公司的实时管控能力、业务协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如都邦保险公司在全国拥有分公司32家,分支机构多达400余家,服务网点500余家,其分支机构基本全部实现了OA办公系统、核心业务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财务SAP系统及网上培训系统的上线运行,进一步规范了各分支机构的运营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及培训管理等流程,强化了保费收入、业务费用、考核管理和培训等关键控制点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2.深入应用保险信息化系统,为做强、做大保险主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现阶段,都邦保险公司立足于保险行业,在保险业务的各环节大力推广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统一的业务系统标准和业务运营标准,不断的规范业务流程和操作标准,推动保险创新产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网络信息化已成为众多现代化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保险在中国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1979年4月,国务院同意恢复保险业务。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保险业做出“高水平、宽领域、分阶段开放”承诺。2004年5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突破1万亿元。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已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对现代销售模式变革创新的促进。太平洋集团公司董事长说:“新技术正在改变这个世界,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对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构建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新的商业模式,其特点就是以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为核心。没有这个特点,这个商业模式是没有时代特征的。缺乏时代特征的商业模式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不要说发展,生存都会有问题。”
在调研期间,都邦公司充分发挥保险行业的人才和信息网络的优势,深入开展了网上在线销售、网上支付、第三方销售平台等电子商务项目,取得明显成效。但都邦公司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同业相比尚存差距,如人保、平安、阳光等保险公司已实现了网络销售的多种功能,而且平安保险公司已在2011年实现了10亿元保费收入的佳绩。网上产品销售,既降低了运营成本、规范了业务流程,又规避了暗箱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公司的品牌价值也会得到提升。平安保险公司将产品销售与电子商务系统整合在一起,使保险产品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需求,使保险市场发展速度大幅提升。
4.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了科学决策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调研过程中,都邦保险积极通过数据挖掘、信息网站、知识管理等,加大力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施信息分级共享到下属机构,为管理决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都邦保险采用统一对外门户平台,建立了40余个信息门户,上网信息几十万个文档,全公司员工通过信息门户系统实现了对网上信息和服务的共享,提高了效率。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都邦公司在面对新的市场要求时,必须要增强创新意识,不受过去的模式和经验所限,要敢于用新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用新的工具来解决问题,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要重视新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努力提高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水平,把信息技术作为创新的重要引擎,优化客户界面,降低经营成本,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推动企业的发展。
5.信息化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加快发展并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做必要的准备
首先,都邦保险公司积极建立总部的信息网络平台,以总部为核心,建立了覆盖全国32家分支机构安全高速的专用OA办公管理系统,有效支持了日常运营、财务管理、办公等各项保险业务管理的应用。其次,都邦公司基本建立了总部的信息数据中心,将分散在管理中的各环节及各分支机构的业务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基础数据存储零乱、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得到不同程度地解决。再次,各类系统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各种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共享创造了条件。最后,都邦公司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主要由信息技术部门负责管理,强化了信息化工作集中管理,并自2005年以来,都邦公司每年都会召开专门的信息化工作会议,加强公司信息化管理,对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做重要的部署,根据战略规划,明确了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目标。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都邦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公司快速扩张的迫切需要,这种供求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效率
在大多数注重管理的企业中,新的应用需求增长速度要比数据处理部门所能提供的服务快得多,同样都邦保险也存在此类的问题,都邦保险2005年10月成立,三年间的时间已从最初的6家分公司,发展到全国32家分公司,速度发展非常快,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完全不能满足业务高速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的瓶颈,如系统人才匮乏、系统改造周期长、服务商质量评估及信息更新时效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管理效率及业务发展。
2.投入成本有限,难以推动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成本投入和资金支撑,而在实际的公司运营过程中,百万千万的成本投入也未必能使系统建设立竿见影。但是如果项目投入没有能够给公司带来相应的效益增长和效率提升,那么企业决策者无疑将背负巨大的压力,导致在信息化投入方面慎之又慎。相比保险行业的特殊性,盈利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所以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长期的,也是相当巨大的。
3.总部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难以承担各分支机构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建设全局性的重任,难以推动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
保险企业内一般都存在信息技术人才匮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都邦保险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人员的流失,同时也会去全国部分院校进行人才的招募工作,保证整体信息技术团队的饱和性。但是要针对公司的业务实际定制个性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人员流动较大的情况下,要想在技术和服务方面得到可靠的保证是很困难的。
同时,在保险企业之中,普通员工由于专业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导致对网络信息化的理解存有差异,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工作的技能亟待提高。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立足于保险行业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计划
在信息化建设时,需要从公司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的计划,既要重视近期建设,仔细研究“战术”,把工作做到实处,也要考虑长期发展,认真思考“战略”,确保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各机构、各部门、各项目成为“信息孤岛”,使信息资源没有互通,没有共享,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同时要防止软硬件的重复建设和投资,要把有限的人财物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2.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强化信息化集成意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可靠、高效、安全的网络系统,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决策、计划、领导、控制等各个环节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各级领导制定决策、分析形势,也可以辅助各层级的管理人员高效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加强公司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加大对各层级员工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培训,从繁琐的办公方式解脱出来,同时要增进大家对新型技术的敏感度。为此,各级员工在工作中应当多思考、多分析,一方面要强调操作规范,另一方面要优化业务流程,同时大胆采用先进的技术,主动改进落后的的工作方式。
3.加强技术力量,推动信息化建设
要推动保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足够的技术保障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吸收专业人才加入企业信息化团队,充实专业技术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选送现有技术骨干力量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的科技队伍。企业自身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化建设就能够得到基本的技术保障。另外,还可以与专业的网络服务公司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他们的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更为广泛有力的技术支持,进而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4.规范系统管理,保证运营网络良好运行
计算机网络既有它快速高效的一面,也会有信息安全隐患和威胁的一面。在公司日常运营过程中,软硬件的故障、病毒的侵染、黑客的攻击都是我们日常所要面临的问题。为了保证系统网络能够正常运转,保护系统数据的绝对安全,使网络系统的功能在工作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加强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不断强化员工规范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四、报告综述
保险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保险企业自身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经营状况,还要同时满足功能完备、快速高效、安全可靠和便于扩充等各方面的要求,存在着投资大,有一定风险和投资期长等问题,所以应当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信息系统建设。
篇3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融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盘活农村经济,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10月1日,《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正式施行,河南省应以信息化为契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全面腾飞。
本文在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中发现我省存在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产品市场需求拉动效应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应建议: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保证;信息化与保险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驾护航;政府加强管理,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信息化,加快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农业的发展,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虽得到优化,但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性,我省种植业比重偏高,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偏低,而服务业的比重更低,这使得我们农业发展虽快,但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不利于我省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没有形成高效的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我省处于中原腹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愈行愈远。现阶段亟需建立起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通过信息化来建立农村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而且让农民从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二,没有健全的风险规避机制。
当前各个行业早已和保险业实现了合作,而农业的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却被保险业忽视。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还无保险业涉足。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商业保险机制,使保险与农业相结合,让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的损失得到一定补偿。
第三,信息传播受阻,无法得到有效共享。
目前,我省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积重难返,我省科技水平不发达,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我省信息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不能有效的调整。
2、信息化为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信息化对突破农村落后经济模式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10月1日,《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正式施行,我省应该以信息化为契机,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盘活中原的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发展。
3、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应用
(1)引入市场机制,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
将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挂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将农业生产与农业消费联系起来,发挥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政府监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明确政府及相关服务部门的职能定位,从根本上转变对农业的管理方式,完善组织体系,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职能和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壮大农村集经济组织实力,建立村干部考核与培训制度,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加强对各类合作社组织的培育,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利用现代物流的体系建施,加强对农业管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信息化与保险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
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保险法,明确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将整个农业保险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农业保险有法可依,为河南省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利用信息化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规范农业保险合作社和公开招标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人才队伍。不仅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需要配备专业并且经验丰富的人才,农业风险管理基金会和农业保险合作社也需配备这样的人才。
(3)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信息化利用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对农产品的粗加工产品需求减少,但是对其深加工产品和高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都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农民只有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并应用新技术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他们才能真正的满足城镇的就业需求,与此同时,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就需要以更少的人数来养活相对更多的人,这也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农民素质提高能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脉,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我省农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信息化的融合。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信息利用率。重视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文化知识素质。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改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娟.河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利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11(6):34-36.
[2]袁璋.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3]段文杰.农业大省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1,2.
[4] 杨卫东.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
[5]曹刚.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物流发展[J].现代物流,2010(5):66-67.
[6]单玉丽.台湾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0(1):18-22.
篇4
市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宋主任,是从部队转业到家乡的科技管理干部,年富力强,处事灵活,办事果干。几年来,他带领办公室的几个年轻人跑遍了各个区县,脚踏实地做了许多调研工作,组织各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做规划、定方案、现场解决问题。在W市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项目中,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充当了市领导的有力助手,成为上下沟通联系的桥梁,成为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现场指挥部。
当市、区县两级信息传输网络建成后,宋主任他们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网络使用情况,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应用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管辖的社会保险经办行业中去。为此,宋主任与市劳动局的领导进行了沟通,不谋而合,几位领导都想到一块了,就开始做相关的规划。
第一步目标是:先将全市养老保险的经办数据,集中到市数据中心的平台上,实施统一管理。
目前,全市有十几个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所应用的软件是同一家公司开发的,安装在各经办机构的计算机上,独立运行,互相之间的数据交换很不方便。尤其是,当发生相关政策变化的时候,由市养老经办管理中心统一调整管理,不仅工作量大,还经常由于对政策理解的差异,造成经办数据结果的差异,引起用户的不满,十分令人头疼。所以急需建设一个社会保险应用软件的统一平台。现在,全市网络在硬件上已连通,信息高速公路已建成,将十几个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乃至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其余四种保险的所有经办机构整合在一起,是当务之急。
宋主任及市劳动局领导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宋主任带领大家,对各类养老保险经办单位进行了系统调研,广泛地听取了一线经办人员的意见,若干个昼夜,将市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整合到市数据中心,实施统一平台管理的蓝图画好了。蓝图重点对应用软件平台的升级需求、应用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数据整合迁移、上报交换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同时制定了必要的硬件采购、安装、调试、接入系统的步骤;阐明了对上对下相关网络的连接方案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原则;对整合工程实施的组织、计划,论述得头头是道。
就在该蓝图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H省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从全省的民生利益出发,前一阶段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并聘请省内相关行业专家,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建设一个省级的统一平台,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及生育五个方面的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实行全省集中管理。该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已报上级主管单位审定,核准了这一大手笔的工程。
宋主任考虑了多时,认为省上的这一决策,为实现异地办理社会保险业务提供了基本条件,减轻了地市级相关部门的负担,为条件较差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下级单位,应该全力支持省里项目的建设工作。
但仍有一些担心,为此,宋主任准备向领导做出书面报告。(翁沧南)
找出重点,准确定位
从建设内容上,包括社会保险的五险合一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从技术架构、平台选择、系统软件选型、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原子业务组件及本地化实施方法都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
看了宋主任的担心,很有同感。目前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化步伐是比较快的,从国家的层面推行实施“金保工程”,数据逐步向上集中,服务逐步向下延伸,正如文章中所说的W市信息化所达到的效果“……原有各单位的信息孤岛逐步消灭,市级、区县级根据不同的权限,实现了信息共享”,这本身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保险信息省级集中有利于异地退休人员、就医人员统一管理和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金保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覆盖面广、建设内容多,它的总体建设思想将作为建设原则,在整个建设周期中起到指导、规范作用。总的来说,金保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分布实施、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劳动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协同关系,按照“纵向建设、横向对接”的原则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在技术上,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并充分考虑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从建设内容上,包括社会保险的五险合一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从技术架构、平台选择、系统软件选型、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原子业务组件及本地化实施方法都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近几年已陆续在全国各地成功实施,对老百姓的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所以宋主任在还没有实施的时候遇到“金保工程”建设的契机,是非常幸运的,前面他们所做的本市的调研工作是为建设“金保工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但没有白费,而且还要进一步随着“金保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深入、细化。
“……直接与省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各个地市级不再设立专门服务器来保存本地市所属单位的社会保险数据。一旦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遭受不测而破坏,怎么办?”宋主任的这种担心是IT人必然想到的。如果该方案已经过论证,并且符合该省的实际情况,地市级没有数据中心,担心也使不上劲。数据中心集中到省一级,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止“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遭受不测而破坏”这一点。“金保工程”信息系统采用多层架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金保工程”很多地方是在地级市建立数据中心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医疗保险的特殊性。医疗保险上线是否成功是金保工程上线成功的关键,是重点、难点,工作量也会是最大的,涉及需要协调的方面也是比较多的。
不管怎么说,在医疗保险实施上,要投入比较大的人力,在关键细节上磨合好,不但是与开发公司的磨合,还要与医院等定点医疗机构沟通好。在大医院的医保网络设计上要采用双链路设计,以确保网络上没有单位故障,包括网络设备也要分别采用独立的设备。
由于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对一个城市的社会稳定也是最重要的,建议宋主任在这方面的需求分析调研中,多听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意见,把问题在初期多做考虑,多做准备,并积极协调省里及相关开发公司,争取打造一个健壮稳定的医保网络。当然也可以要求省级部门在方案上更贴近实际,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需求。(于亚东)
支持 参与 影响
数据过于集中而缺乏备份,会增加数据崩盘造成大损失的危险。各地区建立自己的数据备份,还不仅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为自己进行数据利用留了一些方便,也减轻了省数据中心的访问负担。
这个案例很值得信息化工作者展颜,因为它反映了信息化工作的大踏步前进。相对于某些尚处于破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案例所反映的过程和事实尽管也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但既然是在前进,问题反而是我们乐于面对的。
案例中提到,在宋主任的主导下,W市已经建成了市级数据中心,所属各区县的局域网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连接到了这个中心,从而形成一个连通市、区县两级的统一的信息传输网络平台。在这个信息网络平台上,已经在着手开发各种应用,囊括视频会议、接待、网上论坛等内容的电子政务是一方面,整合性质类似却互不统属、分散管理的社会保险业务也是一方面。
当前的问题是,当宋主任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区域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整合规划的时候,省里也正在寻求在更大范围的全省内进行这种整合。无疑,市里的规划受到了挑战。
服从是必须的,且不论行政统属关系,单是“省上的这一决策,为实现异地办理社会保险业务提供了基本条件,减轻了地市级相关部门的负担,为条件较差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一点,就足值得W市为省“金保工程”项目开绿灯。
何止是开绿灯?我以为,W市完全可以成为“金保工程”的先锋。
首先,W市信息化基础好,为全省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了样板。案例开始即提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W市一直是H省的示范单位,其全市范围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建成。网络平台已经是现成的,当下的任务只是把省规划中的应用移植到这个平台上就可以了。当然过程不会这么简单,但是,其作为网络应用的先行者,“金保工程”所需的网络基础建设显然他们已经走到了前面,那么他们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就足以为省内其它地区提供借鉴。
其次,W市有一支有活力、务实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某些信息化建设骨干,尤其是宋主任完全可以参与到“金保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去。案例提到,这些人在W市网络基础建设阶段“跑遍了各个区县,脚踏实地做了许多调研工作,组织各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做规划,定方案,现场解决问题”,在社会保险项目规划阶段,又“对各养老保险经办单位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制定出基于本市的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整合蓝图。
蓝图中对应用软件平台的升级需求、应用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数据整合迁移、上报交换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也制定了必要的硬件采购、安装、调试、接入系统的步骤,阐明了对上对下相关网络的连接方案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原则,并对整个整合工程实施的组织、计划都做了条理分明的设计。
可以想见,“金保工程”要想在全省范围内成功,这个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案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关于省规划有这样的调研和设计基础的叙述,因此我猜测省里的规划还是粗线条的,尚没有进行必要的详细的调研和细致的规划。否则,宋主任怎么可能在“金保工程”获批之后才知道这个工程的存在?这样,宋主任们的前期工作就有了探路的意义。
至于宋主任的两个担心,任何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人都能够理解。
比如数据安全问题。有人可能会想,作为省里的一项重大规划,安全问题必然是被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多操心。但是,基于前面提到的省规划可能失之于线条还比较粗的原因,请宋主任这样的从实战中摔打出来的专家提一些具体的建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本人支持宋主任把他这一点担心及对担心的建议详细的报告上去。
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需要做备份是一定的,而且必须增加异地备份;同时,建议各地市对本地域的社会保险数据争取有自己的备份。
数据过于集中而缺乏备份,会增加数据崩盘造成大损失的危险。各地区建立自己的数据备份,还不仅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为自己进行数据利用留了一些方便,也减轻了省数据中心的访问负担。(安宇)
调研的“上、下、左、右”
所谓“上”,代表着上级主管部门乃至国家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和总体框架,以及各种法律、规范等;“下”代表着具体的业务部门实际业务需求,更多的是应用系统的不同特色。
这个案例使我想起以前的一个场景,客户也是某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社保局。那时,我带领项目组的几个同事,也是如同宋主任一样,连续几个昼夜,根据此地级市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业务需求编写了一份咨询方案。可到客户那里才发现一个主要问题,我们的方案没有和全国社保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技术框架紧密结合,总结经验,还是需求调研工作不彻底、不全面。解决此案例中宋主任的担心,我想还是应加强和改进需求调研工作。尤其在项目前期规划阶段,需求调研的思路上把握住:需求调研工作要“上、下、左、右”都兼顾到的原则。
电子政务项目各级建设主管单位要遵从“统一规划”的指导原则,并且要侧重于“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需求,对自己在信息化建设中“定位”要准确,“角色”要清楚。在项目各个建设的各个阶段,要始终清楚“上、下、左、右”的原则,从而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所谓“上”,代表着上级主管部门乃至国家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和总体框架,以及各种法律、规范等;“下”代表着具体的业务部门实际业务需求,更多的是应用系统的不同特色;“左”和“右”分别代表着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信息共享需求,以及不同行业的相关接口需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需求调研工作都是不彻底,不全面的,也就会容易造成项目前期规划的方案不合理,为项目下一步的实施埋下较大的“隐患”。
宋主任在负责本市社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仅仅进行“向下”深入调研是远远不够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宋主任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现状,自然也就会产生担心,但是细分析这些担心,还是归根结底缺少对省级统一平台的了解。我想省级统一平台的建设也会考虑数据中心的安全性。
信息化建设在“统一规划”阶段前期、中期、后期要注重层层推进、宣贯和培训等环节。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宋主任似乎不是很清楚所在省份的统一社保平台建设规划。所以所进行的需求调研没有和省级统一平台的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并且还存在很多担心。这些担心,也许是省级统一平台在前期规划阶段,没有将一些要求和指导原则进行培训和宣贯,造成下面的建设负责单位不清楚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一现象在很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重视不够,原因主要是沟通存在壁垒。
篇5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理科学化
一、社会保障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保障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应用。新的形势赋予社会保障系统工作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抓好新形势下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是我们面临的紧迫形势,因为社会保障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建设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加速社会保障管理科学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分析
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目标是能够对社会保障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设城市资源的数据中心和计算机网络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我国社会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体化进程。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和要求,对该系统的升级和维护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状况以及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政策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一处境严重影响了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进程。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对保险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显,对于社会保险的趋势是“五保合一”,对于其系统的目标也是如此,在规范保险市场、推进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为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为推进我国社会保险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国际社会保险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从数据的建立到信息共享然后通过网络扫描处理数据统计问题,从而达到数据的自动收集,然后对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和处理为宏观决策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充分避免因为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独立,而无法实现各种数据之间的共享矛盾。同时我们还要设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宏观规划部门,从而保证该系统能够提供一个宏观决策支撑;向下业务延伸到各个社区和街道;在横向业务上处理好于税务、银行以及工资发放等等的信息互通的网络化环境;在将来的业务中还要进行分析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交流与联动层面上来。
三、关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状况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进程已经开始实施。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断地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互相配合的制度以后,社会保险业务量越来越多,根据这一情况很多地区已经建立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普及的时代,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已经实现了全市的网络覆盖,运用计算机进行社会保险前台业务工作的处理已经非常普及,即便如此,在整体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状况相对于其他先进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的。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的系统还不够完善,系统的操作不够规范,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险行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现前的信息构成和信息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假设需求。二,对于我国社会保障的宏观需求还不够明确,其业务的程序相对错乱,没有实现相对的稳定。三,对于信息化系统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没有达到相应的硬件设备标准,系统运行的经济支撑不充分。四,各个地区的信息化系统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化系统规模和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较为明显以及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五,当前从事社会保障信息化处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化培养的人员,具有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人才少之又少,社会保障的化建设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六、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职能上的统一整合,各种险种之间没有进行合理关联,严重浪费人力资源。上述的各种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四、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分析和建议
4.1不断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制度的规范建设
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对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的高效、长久以及安全性能得到保障的必要因素。
我国的信息化社会保障系统要想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我们对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的规划上要从长远方面进行考虑,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为制定合理的计划提供数据支持。第二,在信息化系统的软硬件要求上,我们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信息化系统提供一个最优质的软件条件,同时按照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硬件配置。第三,对信息还系统的经费要进行专项规划和使用,是资金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实现其最大的使用效益。第四,不断加强信息化系统的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出一支能够将信息化系统做好做强的专业化队伍。
4.2不断扩展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进程
信息网络化是目前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发展方向,网络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区域差距也越来越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下,要不断运用各区域的局域网优势,不断完善信息网的构建,将信息工作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站,借助其网页的各种优势,对保险制度以及保险政策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根据相关需要研发实用的软件对各部门业务进行监控以实现社会保障系统的监督和稽查的功能。
4.3严格规范该业务的操作流程
在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优化配置,只有在规范的流程下才能够对系统进行科学严谨、合理高效地管理。同时还要对具体的办事程序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约束,使各个环节之间相互约束、共同促进。
4.4不断提升资源信息库的质量
为了更好的完善数据库的准确性,我们要对当前数据库的质量进行综合整治,动用全部参保的员工和单位对业务库的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同时不断强化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以达到行业的相关标准,从而实现信息的升级联网。再次我们还要不断强化数据的安全性,在各个层面上通过各种方法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并为数据安全制定一系列应急措施。
4.5加强对社会保障卡进行管理
所谓社会保障卡是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向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发放的,用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IC卡。目前为止还不完善,相关实施条例和业务步骤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卡的普及性是否广泛、大家是否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以及持卡人员是否了解IC卡的相关功能是检验IC卡使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五、结束语
总之,现阶段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还十分明显,只有围绕社会保险费全额征缴、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志红.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2]唐玲,胡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中国经贸导刊,2010(17)
[3]赵楠.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探析.企业导报,2010(05)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5)
篇6
档案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在原有档案理论基础上,吸收档案管理实践经验成果和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并加以融会贯通,让档案学理论呈现出清新的风貌,是档案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根据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修正、完善自身、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表现。
风险是安全的对立面,风险的存在就意味着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安全管理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安全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档案管理中的众多风险,正是影响档案安全管理的负面因素。“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后,学者积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探讨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促进了档案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档案风险管理的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阐述,也有基于实践层面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及防范、专门档案的风险管理等方面。
电子文件(数字信息)管理最先引进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其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这方面,最初的研究文章主要着眼于电子文件存在的风险和防范措施,主要基于电子文件管理实践过程中风险因素造成损失的状况和如何防范进行总结,研究偏重技术方面。正式提出“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后,国内对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理论的概括论述方面,其次是电子文件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防范与应对方面。对“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已经形成完善的概念基础并提出系统的研究框架。伴随着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重点又将逐渐转向更广阔的实践层面,在理论指导下探讨如何解决电子文件管理实践中的风险问题。
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和防范是档案风险管理研究中的另一热点。这一方面的研究多是从档案信息化实践状况出发,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策。目前学者提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观念和认识风险、投资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才风险,从而提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应对和防范措施有实行分等级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培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预留风险保证金、制订建设规划、防范资金风险,采用逐步更新、持续改进的技术措施,引入信息监理方等。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和防范研究,尚未像电子文件风险管理那样提出系统的管理框架和风险应对模型,还未形成严密、系统的理论体系。
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查勘 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00
一、概述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保险这个词已经是街头巷尾众人皆知,国民保险意识的增强,使中国保险业务得到发展迅猛,保险行业已经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公司业务快速的膨胀,造成了保险业务售后服务相对滞后,服务管理规范和服务手段严重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在整个保险行业服务体系中,信息技术一直作为提高保险业服务质量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现在各大保险公司信息化系统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但都是采用有线传输方式,这种有线传输客观决定了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才能应用信息化系统,同时客户对保险行业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关注保险业务的快捷、准确、方便的服务,这样传统信息化系统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性面临强大的挑战。
在2009年全国保险行业工作会议上,要求保险行业:“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保险业基础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堵塞管理漏洞”。
自2008年底3G牌照发放,中国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绝大多数互联网(包括专用业务网)应用逐步向移动互联网上转移,全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远远超出电脑的出货量,移动互联网应用也突破了传统互联网下的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时间空间局限性。业务系统也纷纷由电脑端应用转移到智能手机上应用,让办公人员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使业务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畅地进行交互流动,工作将更加轻松有效,整体运作更加协调。
二、需求分析
保险公司业务工作人员具有流动性特征,尤其查勘理赔业务人员现场查勘具有100%场所不确定性和时间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对理赔人员的管理也无法实时管控监督。
在现有的查勘理赔管理信息系统中,查勘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登录到系统中,查看分配任务和保单信息,并可录入查勘结果。但现有工作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存在案件篡改的风险性。
因为查勘理赔的固定流程使查勘工作变得低效,导致查勘员不能及时现场到位进行查勘,往往需要让相关人进行代查勘和定损,这样就导致有些人为扩大损失,造成保险公司多支付赔款。
2.信息查阅不方便。
保险公司现场查勘员数量有限,工作地点也不固定,无法很方便快捷的查阅保单信息和报案信息 。
3.不规范的查勘流程。
查勘员收集的现场查勘资料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录入到公司的理赔系统中,这就给人为篡改案件信息提供了可能,这使保险公司面临道德风险,导致降低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客户认可度以及客户粘稠度。
4.反馈查勘信息不及时。
查勘员现场查勘后,现场信息不能马上传输到公司,而是等到查勘员回到公司后再录入到系统中,导致查勘人员频繁往返于现场和公司,大大增加了查勘的时间和理赔速度。
5.较低的客户满意度。
由于查勘人员没有相关报价信息,无法在现场跟客户达成一个彼此都满意的理赔方案,使一半以上的小案件的处理也需要花很长时间,这不但降低客户的满意度,而且也增加了理赔成本的支出。
真是因为传统查勘理赔存在致命的局限性,使保险公司为了规避经营风险而花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在后台进行复查和审核,这就是出现“理赔难”的原因。“理赔难”不仅影响保险公司的品牌知名度,而且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这已经成为保监会和各家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移动查勘必定成为保险公司理赔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移动查勘业务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同步实现查勘、核价、核损和估损单审核等理赔业务工作,实时在线完成查勘定损,简化报险案件理赔流程,满足绝大部分客户在服务时效和服务质量上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保险公司的竞争力。移动查勘改变了保险公司查勘的作业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理赔效率,降低了案均理赔费用和各种辅助费用,实现了品牌和效益的双丰收。
二、技术方案
移动查勘系统是保险公司借助3G高速网络,利用手机终端,实施现场查勘,降低保险经营成本和理赔道德风险,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竞争力的创新应用。
三、网络架构图
四、功能简介
移动查勘系统功能主要包括:(1)人员实时调度、任务指派、位置定位和工作状态监控;(2)人员效能时间点采集以及超时警告提醒;(3)任务信息、报案信息、抄单等信息移动远程接收;(4) 现场数据采集实时上传、照片影像防伪控制、任务多线程同步处理;(5)查勘和定损人员权限认证管理;(6)系统客户端空中下载升级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
一、国际保险业监督发展趋势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保险市场相融性不断增强,保险业的国际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一国保险市场日益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这种国际化趋势,使得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非常容易同时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避免本国保险业出现重大波动和灾难性风险,确保本国保险业安全和健康发展,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本国保险业监管。一方面,各国相应地调整了宏观保险监管目标,把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综合起来看,各国保险监管主要有四大基本目标:一是保持社会公众对保险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的信任;二是增进社会公众对保险体系的了解和理解;三是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减少和打击保险行业的犯罪。另一方面,各国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对保险监管部门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努力维护本国保险市场的稳定;二是要依法监管,充分尊重保险机构的经营自;三是要平衡和协调消费者与保险行业间的利益;四是要加快本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五是要通过有效监管,增强本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保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在宏观监管目标和法律制度的导引下,各国保险业监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监管的市场化趋向日益明显,混合监管体制正在建立,普遍强调保险公司要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速度加快。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督体系的若干设想
从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与保险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监管指标体系,保险业监管制度尚待进一步健全。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保险业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遵照国际惯例对保险业进行监管。
1.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
首先,要从全球保险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出发,调整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目标:努力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我国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政府监管,兼顾保险市场的效率与公平。其次,建立和完善以保险监管机构为主体、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为基础、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再次,要坚持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化监管,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逐步使我国保险业监管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监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保险创新,降低监管成本。
当初在保检监管中要逐步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非现场检查为主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向发展,尽快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手工检查与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保险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保险机构的创新活动、将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保险机构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政府保险监管与保险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保险监管政策融入保险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努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已经明显不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要及时修改和充实现行的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形成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险公司依法经营、保险业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创造条件。当前,我们要依据保险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保险监管趋势的变化,抓紧修订《保险法》,并尽快修改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规章,全面清理与WTO基本原则和对外承诺不相符的内容,充分发挥保险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加大保险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保险执法水平。
3.努力改进保险业监管方式和手段。
一是进一步突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要在坚持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同时,通过综合运用最低资本充足率制度、资产负债评价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等手段,完善偿付能力监测指标体系,逐步使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成为保险业监管的核心,维护保险行业稳定,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推进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业监管信息系统。要制定和完善全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具体信息标准,构建开放型的中国保险业信息网以及完善的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及时披露保险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要充分运用现代电子化手段,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加强对保险业风险的实时监管。要建立和完善保险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做到有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审慎的风险评估,并按不同的监管责任,提出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的预备方案,妥善处置保险业风险。
三是根据国际审慎监管原则,严格保险机构市场准入,优化保险机构体系,严格掌握外资公司市场准入标准,合理把握外资保险机构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防止行业性风险的爆发。
四是把道德风险的防范提升到应有的水平,突出对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职责行为和职业道德操守的监管,严把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关,建立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退出机制,建立对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谈话与诫免制度、业绩监测与考评的指标体系等,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五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完善监管责任制。要通过选拔、培训等各种方式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抓紧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要明确和完善监管责任制,认真开展内审和监察工作,严肃查处在监管中严重违规违章问题,加强对保险监管的再监督,保证保险业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4.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
把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与金融机构监事会的监督检查结合起来,强化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监督检查力度,把年度定期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以专项检查为重点,促进国有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要加强同保险监管部门的联系,相互通报有关信息和情况,进一步健全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机制,提高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效率,从而形成保险监管部门与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监管的新路子。
5.要强化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
保险机构内部控制是政府保险监管的基础。目前,我国保险机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个别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还很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和制约。对此,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按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的要求,不断强化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基础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严格分离资金运用业务与保险业务,建立独立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投资行为监督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与此同时,要加快保险业自律组织体系建设,保险行业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认真指导和监督各会员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和遵守同业规则,制止保险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努力成为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补充。
6.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由于受保险信息披露质量、监管成本、监管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保险监管信息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为了确保保险监管发挥应有的功效,我们还应借助独立审计等中介部门的力量对保险机构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记录进行检查,并籍此进一步分析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情况和风险状况,增强对违规违法事实认定的法律效力。
篇9
数据大集中、应用系统大集中、业务处理大集中,以及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在近年来迅速辐射到了我国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在保险行业,“大集中”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它引发了保险企业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和变革。
当前,我国的保险业已步入了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在朝着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外资保险公司大规模入侵中国市场的严酷现实。面对于此,国内保险公司已经清醒地意识到IT建设对公司业务拓展、产品及服务创新、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然而,所有的IT系统建设都有赖于为其提供基础服务的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而“大集中”的特点也为保险企业突破传统数据中心理念,构建全新数据中心打下了伏笔。Gartner的调查显示: 在未来5年内,70%以上的全球1000强企业将不得不大幅改造其数据中心。构建全新数据中心势在必行。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人寿)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全国性大型保险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在全国各地拥有34家省级分公司、173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和909家营销服务部,内外勤员工超过15万人。面对众多分支机构分布于各地、庞大的人员规模、海量的数据信息及数据的集中化管理等诸多因素的挑战,以及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日益深化,数据中心在企业运营中越来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其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集团数据应用出现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集团业务系统的瘫痪。面对如此大的经营管理风险,企业该如何搭建一个完善、科学、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为企业管理创新、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安全和灾备管理以提高防范灾难风险能力并保障业务持续运营成为了保险企业面临的空前挑战。
把数据有效管理起来
新华人寿以“大集中”为特点的IT建设呈现出了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进而数据中心建设也走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有效支持业务发展和核心保险业务流程的转型,以及行业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的建立,构建面向未来业务发展的全新信息技术架构就显得尤为关键。此外,由于全新企业级数据中心要满足公司未来5~10年的业务发展需求,由此给数据中心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对于保险业来说,如今的数据中心已不再只是支持单一应用、实现日常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而是需要为整个企业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和服务。构建全新企业级数据中心对于新华人寿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将支撑起公司未来5~10年的业务应用发展。”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高级经理周建军告诉记者。
“大集中”的全新信息基础架构涵盖灾难恢复、业务连续等关键系统,并与企业重要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全新企业级数据中心必须要满足企业内部用户、外部用户以及管理领导层三个最基本用户群的业务需求。通过公共访问接口以Web、Call Center、PDA等多种方式接入进来,在此基础上把公司的信息系统做成专业化和组件化的模式是新华人寿数据中心的发展方向。”周建军表示。
据介绍,新华人寿的IT系统,如核保、理赔、薪资计算、业务员管理、营销员管理、统计等都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并通过对整个服务和系统框架进行细分来优化保险公司的职责,更专业、灵活地满足业务需求和管理框架需要。
如此庞杂的系统需要数据中心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清洗后建立起一个标准并把数据有效地管理起来。一方面,把清理后的数据放在一个专门的数据库里,并建一个应用中心,用于支持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请求,同时可以在多个系统中进行数据查询; 另一方面,可以让被处理过的数据形成数据仓库,对整合好的数据建立起一个分析处理的中心,以满足更高层面、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利用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数据中心早已突破传统数据中心存储、计算、处理的应用,升级到为企业业务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的层面。
“当然,企业要构建全新企业级数据中心,首先要有一个数据中心建设的框架和蓝图,不能像以前一样,提到构建数据中心就是机房改造。”周建军说。
周建军强调,首先要明确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在满足企业未来5~10年需要的前提下,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比如要在上面建什么系统和应用,需要多少布线和光缆,广域网和局域网需要多少带宽,这些都非常重要,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 其次,要对现有的应用和数据进行整合,如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影像数据和电话数据等,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完成后还要进行数据需求的分析,比如哪些用户需要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需要为其提供哪些服务和支持等; 再次,在做网络规划时,要了解各种应用需要分配资源的情况,这样才能决定配什么样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才算完成; 最后,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就是涉及外部环境的机房承重加固、电力、空调、消防、安全管理方案等。
数据整合服务于一线
构建全新企业级数据中心的目标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用户对整合技术的应用需求。面对因数据分散化所导致的信息利用瓶颈,越来越多的企业寄期望于通过整合技术提升数据的利用效率,实现数据资产在企业环境中价值的全面释放。但是,在具体的整合技术选择以及与业务需求的结合方面,用户心中仍存有困惑。
在有着多年信息化建设和数据中心管理经验的周建军看来,公司大量的客户数据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数据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系统工程,也是数据中心扩建改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分散在各个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转换成一个可访问的、精确的且能为企业利用的信息资产,以满足企业对综合业务分析、财务分析、客户分析、产品分析等方面的需要,进而为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产品管理、营销模式创新等战略决策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周建军表示: “数据整合是要整合公司的数据资源,让数据最终服务于管理决策,服务于一线。”由此,这也成为了新华人寿数据中心建设的一大目标。
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该如何进行数据的整合呢?周建军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对业务进行整合。要理清业务部门和渠道对数据的需求,如对综合业务的分析、财务分析、客户管理分析、风险管理分析、产品管理分析等方面的需求。然而,要理清这些业务部门的需求就要了解其部门职责是什么、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联、对下属分公司的垂直管理以及未来几年业务理想化的运作状态等。例如,业务部门将来要形成怎样的管理方式,是全国集中式管理、还是分布式管理或区域式管理; 对业务有哪些发展规划,需要涉及哪些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对数据有哪些要求。“理清需求非常重要,构建全新数据中心时,进行业务整合不是把公司的业务整合一遍,而是要把业务需求整合起来。”周建军说。
第二,是应用的整合。应用的整合需要把数据中心应用的环境进行一下分类,并对现有环境进行分析。新华人寿把信息系统分为三类: 一是关键类信息系统,如核心业务、财务等; 二是重要类信息系统,如健康险、银保通等; 三是一般类信息系统,如直销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分类后要对他们的环境进行分析,譬如各个系统是什么操作系统、属于哪一个数据库、引擎是什么、版本是什么、支持哪些开发工具等都需要做系统分析。除此以外,硬件环境也是如此,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处理器的速度、存储阵列存储空间等也都要做相应的分析。
第三,数据环境。数据环境主要包括数据源的数据库系统、链接方式、数据质量等,通过平常问题单的处理、信息入库以及与用户做一些沟通可以大概了解用户对哪些数据质量是满意的,哪些是有问题的,然后看一看数据环境中的数据结构是否合理等。
数据整合需要与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作为数据和业务应用的总控中心,数据中心涵盖了企业业务、业务数据和决策支持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其中数据整合是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周建军表示,“数据整合首先要做好体系架构的设计,其中包括数据的存储设计、数据利用的合理规划以及数据的安全设计。尤其是元数据的管理在过去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此外,在ETL(抽取/转换/加载)实现的过程中,数据质量的把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灾备为企业买“保险”
对于拥有34家省级分公司、173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和909家营销服务部的新华人寿来说,企业网络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
首先要通过防火墙搭设DMZ(Demilitarized Zone,隔离区)区域,并把所有对外部访问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都放到这个区域里,同时通过外部防火墙和内部防火墙有策略地把他们隔离起来。“在这个DMZ区域里可以访问一些受限的网站,此外,一些请求或信息即使不受我们信任,也可以进行访问。”周建军介绍说,“当然,前提是在外部防火墙中设定被访问和访问的策略,在区域里设定网络安全的内部防火墙及局域网的网关。”这就解决了正常情况下为保证信息安全安装了防火墙后外部网络不能访问内部网络服务器的问题,而且其还起到了将受信任网络从不受信任网络中区分出来进行隔离的作用,使网络在受到攻击时具有更好的抵抗能力,即使是在网络中其他服务器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也能更好地保护资源。
此外,在网络中有一些核心交换的服务器,通过交换机单独划分出一个区域,这是为了保证用户只能访问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网络,而不是随意进行访问。严格控制内部网络访问,并通过多种方式以防止计算机病毒传播、未授权访问、DDoS攻击等内部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最后一环就在于服务器本身,在企业数据中心不断发展的同时,网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且,企业在不同地区建有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本地庞大的企业内网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网络之间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网络。因此,网络中数据交互的安全性必然是安全策略中的重点。周建军告诉记者:“服务器本身也有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还要划分用户的不同权限,分公司只能访问分公司的网络,总公司要访问其他分公司的网络也是有权限限制的。”
数据备份与其说是公司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到不如说是给公司自己买份“保险”。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更深入的今天,除了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要考虑如何避灾以外,还必须保证在问题发生后对业务带来尽可能低的影响。
新华人寿从2006年开始就展开了灾备工作,并遵循国家标准。据周建军介绍,国家标准有6级,新华人寿是在4到5级之间,这个级别需配置灾难恢复所需的全部数据处理设备、通信线路和网络设备,并处于就绪状态; 对备用场地也提出了支持7×24小时运行的高要求; 同时,这个级别对技术支持人员的运维管理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也就是说要做到运行与备份同时运行。
最后,周建军还介绍,备份从应用级来讲,有服务器和硬盘就可以了,平常可以让其跑一些开发、测试、查询等方面的应用,不跑实时交易,数据会一直传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把其他应用停下来,把业务系统恢复过去。而目前,新华人寿的灾备中心建设已经完成规划,明年将展开全面实施工作。
IBM专家点评
随着金融行业竞争的加剧,全球经济的变化、自然灾难等带来的冲击,以及政府对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国内的保险行业相继采用数据大集中的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求在保障业务增长的同时削减时间、资金和人力成本,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在这一背景的驱动下,企业对信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新华人寿以提高业务抗跌弹性为主要目标,对全新企业级数据中心进行了完整的规划和建设,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首先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数据中心的规划,全新企业级数据中心的规划包括了数据中心机房设施、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资源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五个方面,需要统一考虑并制定和业务计划相匹配的,完整、一致的战略。用周建军经理的话来说,“企业现在首先要有一个数据中心建设的框架和蓝图,不能向以前一样,提到建数据中心就是机房改造。”
其次,对于数据大集中来说,覆盖了多个方面整合技术,仅仅片面地采用一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建设整合的数据中心基础上,新华人寿通过整合业务需求实现了资源整合,通过对信息系统分类实现了应用的整合,通过对数据环境的分析实现了数据的整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利用瓶颈问题,提升了数据的利用效率。
篇10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的信息处理依据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这就使医疗保险信息化手段缺乏法律的保护,而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保险信息化的发展,影响了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建设的法制化,使医疗保险信息处理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的规划,使医疗保险的制度和政策实施与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同步
当前,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大多数地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不在同一个平台上,而是由不同的经办机构进行办理,这说明医疗保险体系的全面建立还不够完善,我们应该进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即把目前的城镇的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放到一个平台上进行信息化的同步设计,这对医疗保险信息化的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步设计的好处是减少业务经办的成本,在信息设计过程中加入原本各自为政的信息经办人员。在信息化建设的细节中全面把握医疗保险的发展方向,制定政策符合医疗保险现状,提高医疗保障的可靠性和公平性,为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形成医疗卫生的“信息高速公路”
所谓的医疗卫生信息的“高速公路”是指,各个地区的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之间、各个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专用信息通道,有效地利用这个“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网上报销、社区医疗服务、卫生系统联网、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疗监控等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保险金的风险,大大提高医疗保险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将彻底改变医院以及医疗保险的管理模式,医疗保险的相关工作将不再局限某个地区,而是很容易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为下一步全国的医疗保险“一卡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快医疗保的各项指标的标准化
坚实脚步医疗保险的标准化建设包括医疗保险各项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技术。医疗保险各项指标体系标准化符合现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统一口径、统一编码、统一字段有利于医疗保险指标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严格执行国家的统一标准,对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和医疗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由相关部门制定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上现有的、流通的标准和方法,例如疾病的分类编码和病种编码等,做到医疗保险信息的标准化,也为实现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医用材料目录的统一编码奠定基础。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应用系统和定点医疗机构、银行、税务等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指标、数据库结构、联网数据的接口要统一标准。整个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各个不同层次管理的独立性、信息访问的安全性、信息传递的保密性是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化的最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开展的,信息系统产品标准完全不统一,缺乏医疗保险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因此,必须加快系统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脚步。才能为医疗保险的公平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联网步伐,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信息化水平
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服务站的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参保人员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不仅可以享受就近的、便捷的普通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享受相关的就医指导、相关疾病预防、自身健康咨询、购药后送药上门、康复治疗,为行动不方便的患病职工提供家庭病床等服务,让每个参保职工分享医疗改革的成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经验证明,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服务平台建设,应当提升和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硬件配置,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联网步伐,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联网速度,增强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仅能扩大参保人员的就医范围,而且将大大提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六、打造信息化管理优质团队,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医疗保险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将会成倍增长,同时决定了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要想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的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培训的形式提高信息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其次还要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基础的素质教育。再次,要定期地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争取做到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可以协助专家解决,慢慢地使信息管理的人员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最后,要适当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因为医疗保险信息工作的业务量要远远超过其他工作的业务量,提升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不仅可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医疗保险信息相关犯罪的产生。
七、及时采用医疗保险信息化手段需要的先进技术
及时引进信息化手段需要的、能满足长期需要的信息技术是提高医疗保险信息化手段的必要环节。这些技术中既包括硬件的应用模式、硬件优化的相关技术,也包括和医疗保险各个业务相关的业务软件的相关技术。采用先进的硬件技术可以保证当服务器请求的并发量增大时,联网多台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动态地分配任务,实现负载或超负载的均衡,保证了整个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系统性能不会因为并发用户的大量访问而产生急剧下降的情况。另外,硬件和网络系统也同时具备了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即在并发量增大或减少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相关应用服务器数量,以便保证信息系统顺畅运行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已有的硬件资源。
- 上一篇:经济学均衡的概念
- 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年终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