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篇1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会学,成为教育的主体。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的人才,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尤为重要。

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懂得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在讲解种子的萌发时,使学生掌握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对生产的重要性。说明农民在种植玉米时为了提高产量,满足生长期长的需要,尽量促进种子早出苗,都是采用催芽种植。使其增产增收。从而使学生的、知道了生物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知道了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社会生活服务,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知道了生物学是有用的科学。增强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生物的教学中来。

科学、技术好社会的教育不仅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技术的教育强调活学活用。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以学校的校园为一个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个个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扩充到生物圈中这一大的生态系统的组成。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中的各个生物体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通过往、今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乱砍滥伐和毁林耕田,是当今造成风沙、干旱、沙漠增多的主要因素。为了眼前的利益,有的人不顾国家的法律、法令。杀害生物圈中的保护动物,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使人类负出了巨大的代价。于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生态系统――生物圈。不能为眼前的一点点小利,而去破坏它。解决好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在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章时,利用学生身边的生物事例来说明水的重要作用。如,以近几年来的干旱对农作物的减产,水生动物的减少,以及电视中的科学世界中的介绍的情景,来使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掌握,知道水资源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地球上的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因素。于是,我们要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刻不容缓,从我做起,珍惜每一滴水。

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上网等辅助手段去完成,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达到生物课中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要求。

总之,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每个教师都必须认识到,要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应当努力使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并服务于社会的崇高情感。

篇3

关键字:生命科学;生物现状

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我国还是一个人口大国,这就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条件。以医药行业为例,最近一些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病都严重威胁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这些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在医学领域的基因治疗、肝细胞治疗和生物芯片等治疗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我国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从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从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制生产,在生物制药领域我们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另外,生物技术的研发,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也具有相当的作用。比如水稻的杂交技术解决了世界关注的粮食难题。所以,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而且多年的累积,也让我们有了冲击国际前沿的实力和技术。

一、我国在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现状分析

我国生命科学起源于医药和农业的方面。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我国成立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研究机构。70年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科研体系。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四足鼎立的局面,代表着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四大基地已经形成规模:北京基地(着眼于农业和环境的研究),上海基地(人口和健康的研究),西南基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武汉基地(水生生物和病毒学研究)。

现阶段我国优先发展的生命科学领域内容包括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和克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花絮额,细胞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等。在国际上,我国的科学家也承担了1%的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而且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唯一一个加入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国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力。科学家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长cDNA有800多条,已经申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利。

近年来,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受生物科学发展的带动,生物技术也取得了长远的进步,比如,在医药生物领域,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已经有近二十种上市的产品,有二十多中种药物已经进入一、二期临床使用,处于临床试验的也有近四十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显著提高。

目前在国际上销量最大的医药品种,前十位当中我们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八种,这说明我国的生物科技药物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在农业方面,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杂交水稻的研究以及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甚至是全世界农业技术的前进。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在我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改变不了的一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所以,在人口和健康领域、农业生产发展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都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农业发展在效益和质量上和发达国家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我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都还处于相对较早的阶段,都需要我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相应对策

要提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树立把握机遇的意识,要认识到这两者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关系民生,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甚至有时候能左右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我们今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

要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及其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的放到首要的位置来抓。其次,我们花大力气来研发更新农业技术平台,改造传统农业的生态格局,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经营和生产。对于先进的科技成果,我们要积极推进其应用和转化,要通过培育一批生物技术企业来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能力。

要尽一切可能,切实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健全法律和法规体系,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1,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来实现专利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掌控主动权,2,加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和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效益。3,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使他们在市场开发和经营方面都能够顺风顺水。4,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评价保障制度,将对其保障不是一纸空文。既要让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好处,同时也要在关注生物安全方面所引起的新问题。5,通过加强和国际发达国家质检的合作和交流,开拓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合作渠道和发展空间,以此实现和世界先进技术共同发展的目的,最终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李学勇. 把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 中国软科学,2003, 3: 124.

[2]陈竺. 世纪之交的生命科学与中国生命科学界. 生命科学, 1996,8: 123.

[3]许智宏. 关于21世纪的生命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 2001, 41: 127.

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生

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国际前沿性的基础性课程,是药学专业本科专业课。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物技术不断地带来了新的动力,生物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和污染等问题关键技术领域,这类技术使得造福人类的新的成果不断涌现。生物技术制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并且近年来各医药单位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其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使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2]。英语被称为“世界语言”,在世界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国外发展得比较快速、先进,并产生了一批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而且最优秀的科研成果和教材都是用英文写成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仅能够加强药学生的专业英文词汇的学习和训练,而且能够提高获取信息和专业英文阅读的能力,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践应用[3,4]。在对药学院2011级药学专业本科生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积极尝试采用双语教学,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双语教学准备

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课程开始前必须做好双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案,同时选择合适的中英文教材和相应的学习资源。本课程针对教师资格认证、教材与授课方法准备如下。

1.1双语教学教师资格认证

实施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双语教学的基础是合格的师资。该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具有5年以上授课经验,教学成果优秀;英语听说水平较高者。目前该课程组教师包括博士后(教授)1名,博士(副教授2名,讲师1名)3名。

1.2教材

理论课教材以中文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生物技术制药(第2版)》为主。实验课教材最初拟定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但考虑到原版教材专业词汇太多,并且价格过高,这样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因此由科室教师挑选相关章节进行翻译,编定双语版实验教材,但要求学生撰写英文实验报告。

2理论课教学

2.1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初期采用中英文对照课件、中文讲授为主的方法。用英文讲授较为浅显的内容如“细胞的形态”等,用中文讲解重点和难点如“细胞的生理特性”“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等。当学生逐步适应了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后,再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适度的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例如在讲授“重组DNA技术”时,几乎全部用英文讲授。整个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汉语、英语所占教学的比重。

2.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点多、难度较大,而课时相对较少。双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优化了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方式,由简单地利用教师语音传播转变为图像、动画、音响等的综合运用传播手段,从而丰富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效果[5]。在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学中,有时出现的教师或者学生听力水平问题,而造成学生听不懂部分内容的现象,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

2.3督促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辅助教学

另外,我们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告诉他们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文献资料,来补充课堂学习中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并对资料进行综述和论文撰写,对问题进行自主判断与分析。这能使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受益匪浅,所有学生都会利用NCBI、Highwire、EBSCO等多个国外数据库和相关网站去查找资料。在课堂上,教师会预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依据所查文献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

3实验课教学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药学专业课,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四大核心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是研制生物制药的前提。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验课,学生通过系统的实验操作不仅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巩固双语学习的知识点。因此根据本学科特点、学校较好的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以及多年来课程建设积累的经验,设置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类实验,其中后者占总实验的20%~30%。

3.1验证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生物技术的研究对象的最大特点就是微观性,因此验证性实验课程的流程一般是:①教师采用英文讲授原理及操作方法,将实验内容与理论课学习知识点结合起来;②学生观看教学光盘,内容包括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此外,教师还会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向学生阐明该实验的实际应用情况;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用英文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还能得到锻炼。

3.2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确定了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以基因工程技术和原代动物细胞培养为主,由于各个小实验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要求两部分内容在两个实验周完成。学生了解了基本实验内容以后,实验进度和具体操作流程由各组成员自主安排,教师仅进行辅助指导。例如在基因工程技术实验课上,学生在做PCR实验的同时,还需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载体的实验,教师要督促学生把实验安排的紧凑、有序。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研究的思路,为后续的毕业实习、研究生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4评价与效果

4.1课程考试的考察

在学生评分标准上,我们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平时的作业和当堂英语发言与讨论分数占总评的10%,实验课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试卷中20%题目英文出题要求学生英文作答;20%用英文出题,学生可中文作答;其余60%中文出题及作答。学生用英语回答表述较好,成绩优良率达到78%。最重要的是,英文出题并没有降低掌握知识的难度和信息量,以后教师会适量提高英文作答题目的百分比。

4.2反馈与评价

对药学2011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学生赞成实行双语教学,认为采用双语教学对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不仅掌握了专业词汇,而且对专业文献的翻译帮助很大,听说能力有很大提高。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对药学专业本科生开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双语教学是有成效的。

5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建设

双语教学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从事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学的教师都是博士,专业知识的传授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但部分教师外语的听说能力还不是特别过硬,不能用十分流利的外语驾驭课堂,语速控制不恰当,削弱了课堂的感染力,进而制约了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学的发展。为了使这一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双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选派年轻教师参加培训以储备力量;同时创造条件选派老师去外地进修,学习其他高校双语教学的先进经验[6,7]。另外,双语教学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也相当高。由于本科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给双语教学带来了困难,直接影响到了双语教学的效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英语听力差和专业外语基础薄弱是本科生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这样现状,该课程今后将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授课,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当调整英语授课比例;并且在双语教学初期英文所占比例不超过20%,随着学生逐步适应这种授课方式后,不断提高英文授课所占比例。此外,要准确把握期末考试试卷的难易程度、考试的方法、教师批卷的宽严程度。除了考试之外,更要增添课外的素质考核标准,最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交流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淑楠.浅析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今日健康,2014,13(10):375.

[2]衣朋喜.浅析生物技术在我国制药业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4,(4):258.

[3]吴胜昔,姜和,蔡家利.生物技术制药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导刊,2014,(5):71-73.

[4]唐金宝,鞠辉军,许崇梅,等.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研究,2014,33(2):119-124.

[5]王霞,杨怀霞,刘艳菊,等.多媒体技术结合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J].教育与人才,2014,13(1):78-80.

[6]马迪.药学类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消费导刊,2014,5(1):245.

篇5

【关键词】:生物科学技术;技术应用;技术优势;技术弊端

1、当前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却是十分理想的,在环保以及化工生产领域中均有体现,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帮助解决了大量的生产排放问题。最初生物科学技术仅仅是应用在药品的研制中,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这种利用形式已经不能得到满足,科研技术人员也逐渐的向起他层面延伸,实现使用效果方面的提升。在化工生产中应用这一技术方法已经总结了足够多的经验,但环保相关的生物技术却正处于研发试验阶段,如果能够全面\用生物技术来开展环保工作,对最终工作任务完成效率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工作积极性。早在70年代,我国便已经能够利用生物技术来帮助解决遇到的农业生产问题,并通过现场的考察来实现技术层面的优化,进而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创造一个有利的基础环境,发挥更积极的工作效果。如今的21世纪,生科科技技术应用目的在于帮助解决现阶段所遇到的综合管理控制问题,尤其是航洋环保中,解决了其他技术方法中所不能够完成的任务,提升海洋的清洁程度,在清理垃圾时也不会造成其他污染物质出现。

2、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优点

2.1.医药生物技术

在医疗行业中应用生物科学技术,能够帮助研制出创新药品,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够达到的。例如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岛素,便是采用生物科学技术仿制人体内所分泌的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能够发挥糖分分解的效果。随着生物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应用生物技术进行现场的预防控制时,充分采取这一方法也有助于提升最终的治疗效果。医药行业发展中,生物科技技术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也是其他技术方法中所不能够实现的,并且在生物科学技术中,也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应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医药制作中的难题,是当前行业发展惯用的方法,也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解决常见问题,在相关问题的解决效果上也会有明显提升。此外,一些生物工程也可以应用在疾病的预防上,比如基因工程中的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遏制有着促进作用。这给生物科学技术医药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

2.2.农业和畜牧业的生物技术

农业发展中应用生物科技技术,研制出了很多的环保农药,有效的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使用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畜牧业应用生物技术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层面上,在动物的食料中添加一些有益的生物活菌,可以帮助预防很多疾病,使动物能够健康的成长,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生物科学技术应用能够随着使用层面以及针对群体的不同,体现出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并达到一个最佳的管理控制效果,发现问题后及时探讨解决措施,对提供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2.3.环境中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

对于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解决,充分应用生物科学技术,可帮助恢复平衡。例如池塘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物质,导致水中营养过剩,鱼儿因缺氧大量死亡。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帮助维持池塘中生物物质的平衡性,从而达到一个均衡的效果,解决了水中缺氧的问题,快速恢复池塘内的平衡性。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使污染的环境得到有效的处理,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为此,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弊端

3.1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抗生素的应用,这一生物科学技术对医学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却存在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技术滥用最终导致的问题是人体内环境失衡,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同时对身体内的其他细菌也一并抵抗。这样会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并且对其他药物也会产生抗体,生病后治疗的难度也会因此而增大。抗生素的使用具有严格规定,虽然危害大,但治疗效果却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成为当前应用这一技术方法的主要原因,通过协调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深入分期起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弊端问题发生,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合理的效果。发挥生物科学技术积极影响作用,首先要针对这部分弊端问题进行预防控住。

3.2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利用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随意排放,导致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被打破,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生物入侵是当前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生物科技技术胡乱使用所造成的,在现场并不能发挥最合理的控制效果,一旦生物入侵问题出现,解决处理也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经历很长的净化时间。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论述可以总结到,在学习生物科学技术中,我们一定要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合理运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学科给我们带来的新技术,此外也要了解这一学科的诞生对我国的农业、医药、军事以及环境的影响,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它更有利于民。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学生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9.064

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学生需要在图书馆中查阅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以及课外资料,以开拓自身的眼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满足学生的学科知识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学科化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学科化服务主要根据学生的学科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来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服务机制,方便学生根据学科分类来检索和获取图书资源。并且,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实施的前提是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学科化服务。但是,由于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开展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的经验,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解决。研究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对高校学科建设有着深刻意义。

1 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分析

1.1 专业化和学科化需求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习惯于通过信息化的电脑和搜集来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中的信息数据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的时候,仍离不开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资源。并且,学生在日常的研究中需要将各个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进而增强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专业化和学科化的图书资源,便于学生的科研资料查询。另外,高校图书馆还要满足学生平时的专业知识查询和课外知识查询,因此,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专业化特征和学科化特征。

1.2 个性化和自主化需求

在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下,学生希望能够通过最方便快速的方式获得图书资源,并且学生的信息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学生为培养自身的特长会积极主动查找感兴趣的图书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化方向发展。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应积极提供个性化和自主化的服务,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

1.3 个性化动态信息需求

学生的信息需求主要是关于专业发展、科研工作以及兴趣爱好方面的。但是,由于我国对科研以及学科专业信息的管理比较严格,加之种种原因的阻碍,学生很难获得学科专业信息和科研工作信息。例如,知网等网络中的文献需要学生注册会员付费下载,百度、阿里巴巴等网站的资源需要学生注册会员并使用积分下载,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下载文献的资格,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目光集中在高校图书馆上,希望学校图书馆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动态信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工作不够深入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化服务主要以资源建设和学科馆员为中心,采用单向互动的服务方式,为学生提供常规性的信息咨询、常用的学科资源以及模式化的学科导航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缺乏互动性,缺乏对学生阅读需求的了解,学科化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另外,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程度不深,只涉及常用的学科知识,缺乏对深层学科知识和最新学科知识的整理,导致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难以支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

2.2 缺乏对用户的关注

虽然,很多高校积极响应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要求,开展学科化的图书馆服务,但是,部分高校的学科化服务水平不高,缺乏对用户的关注。并且,当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正处于尝试阶段,虽然高校图书馆加快建设学科数据库,开展学科导航服务,但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并不是根据学生的读书需求开设的,而是模仿其他学校学科化服务模式开展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难以适应学生的阅读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

2.3 缺乏专业化的学科资源建设

虽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学科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建设学科资源数据库,但是,只有极少数高校D书馆对学科资源进行了专业化的整理,很多高校只是对现有的学科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没有深入挖掘学科资源,也没有引进最近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研究成果,学科资源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另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学科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网络中的学科资源,没有将网络中的学科资源纳入学科资源数据库中,造成资源浪费。

2.4 学科配套资源不足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不仅需要充足的学科资源,而且还需要完善的配套资源。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配套资源不足,缺乏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软件不够先进,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开展。

3 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策略

3.1 建立学科需求调研机制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需要高校以学生需求为基础开展服务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建立学科需求调研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群组访谈、电话访问等形式对学生的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色,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信息需求开展学科资源建设和图书馆官员队伍建设,增强学科化服务的针对性。另外,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重视学科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搜集和学生的信息反馈,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征求学生对学科化服务的建议,使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能够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

3.2 建设学科特色资源

学科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快建设学科特色资源。首先,高校学科特色资源的建设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对学生的学科资源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本校的教育特色和学生的学科资源需求加快建设特色学科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特色学科资源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学科资源的价值,提高学科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高校应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积极引进最近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术,增强学科资源的时效性;最后,高校应加强重视网络资源,积极采集网络中的学科资源,使网络学科资源建设与图书馆馆藏学科资源建设相融合,增强学科资源的全面性。

3.3 提高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不断提高学科馆员的素质。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科馆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引导学科馆员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并鼓励学科馆员将学科资源融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其次,高校应注重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科馆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学科馆员的学科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学科馆员的合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科馆员的潜能,加快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化服务。

3.4 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嵌入到教学、学习、科研等环境中,使学科资源积极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学生学习以及高校科研工作的了解,积极与院系联系,向院系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推送学科资源,引导教师和学生将学科资源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之中,提高学科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 双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71-02

生物技术制药具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生物技术制药是国家的朝阳行业,发展前景巨大。它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研究领域。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中明确生物制药高端化,发展定位: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制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而生物制药的高端化需要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创新型生物制药学科研和教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由两江新区、韩国科学技术院、重庆理工大学共建的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已于2012年11月正式奠基,其中规划生物制药作为第二批入驻的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精英人才。双语教学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双语教学是生物技术制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开展生物技术制药双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创建与国际高新技术领域接轨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的世界先进理论和技术,把握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从事学习和开展初步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学术竞争力,从而为国家培育国际创新型生物制药学科研和教育人才。

1 基本思路

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生物技术制药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实施新的教学考核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2 具体实施方案

2.1 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本科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限制,“双语”教学中最容易出现教与学的脱节,部分双语课程通过降低学习标准来推行,势必影响知识的完整性与全面性。首先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内容是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但也有难度大的内容用外语讲解时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所以本课程在不降低甚至高于学科要求条件下,精心选择国外专业教材,自编教辅材料。自编教材每年更新一次,着重用于扩展补充新知识,同时结合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和学习能力全面发展。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代生物制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学习涉及到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药学等学科,内容广泛,术语繁多,高度抽象、难教难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通过上网课件及教师上课录像而进行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课堂上,除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外,还逐步增加启发式、讨论式和基于问题的研究式教学法的成份。如启发式提问,即采用适时的停顿发问和引导启发,再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理解力。除此以外,还加强学生实践学习。例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到生物制药公司参观学习、现场组织学生对实际制药过程进行分析,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增强其实践应用能力。以上方法手段,既保证了学生对生物制药专业知识的获取,又锻炼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

2.3 教学手段的改革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加强网络教学

传统的板书在本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一直沿用和不可替代的方法。因为现代生物制药学常涉及一些特有的专业名称和实验技术,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用中、英文课件外,在黑板上根据需要随时绘制简要的技术线条图是学生深刻理解某些实验技术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本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时在黑板上板书加以补充。

多媒体课件可以图文并茂地全面系统地展示每次课的有关内容,在现代生物制药课程授课过程中应用的特点是提供的信息量大、可图文并茂地动态动画、随时阶段总结有关内容、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可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得以简化。将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生动形象地表述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学效果。

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团队基于校园网,依托于已建立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网站,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和设备等资源的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目前,团队主要教学人员均配有计算机和打印机等基本设备,且所有计算机均已连通学校的校园网,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及网络化。现有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科书和参考书籍、实验课程(中、英文)、课件、教学录像、实验技术、课后习题;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相关基础学科在内的图谱、PPT幻灯和视听教材。

2.4 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双语实验指导上实验课

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生物技术人才的基本环节。目前,全国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实验教学更是薄弱环节,尚未形成特色与优势。因此,生物技术制药实验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我们准备充分利用重庆富进生物有限公司、重庆前沿生物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增加多种实验课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强化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在导师的科研课题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教师的论证下自主开展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验课的自觉性和实验操作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双语实验指导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要求实验报告的实验结果部分用英文撰写,锻炼其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因教学仪器、设备有限、选课人数较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开课前广泛征求建议,精心制订分批教学计划并到校园网上,让学生自主选课。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授课方式,有些相对复杂的实验,一般先要讲解,然后做示范。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5 实施新的教学考核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考试和其他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双语课程教学特点,将考核学生专业文献翻译、专业英语口语表达、实验环节等。考核总分数为100分,其中学生文献翻译占20%,课堂讨论英语口语表达占10%,实验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们更加具备自学与自我继续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有一定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教学效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了学校规定的学生的匿名评估和教学督导团听课评估两个主要参考指标,还尝试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这一改革的教学效果进行大量调查。

3 教学成果

通过近三年的生物技术制药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本教学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学术论文有15篇已被专业期刊录用,其中论文《抗重组新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变构体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中华肝脏病杂志》;近年来本院毕业生学习成绩优异,考研上线率达16%,位居全校考研上线率之首,其中优秀的毕业生考入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表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企业认可的技术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另外,教学团队共发表教研论文20篇,自编教材4部;成功申报重庆市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4项。2009年“生物技术制药”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2011年生物制药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我院被评为重庆市生物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 金晶,许东晖,梅雪婷,等.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的改进[J].药学教育,2006,22(4):36-38.

[2] 肖斌,郭刚,毛旭虎,等.生物技术制药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511-3512.

篇8

[关键词]科学数据 数据生命周期 服务方式

[分类号]G250

进入21世纪,e-Science的产生改变了科研方式,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再利用。因此,如何融入e-Science环境满足科研人员的数据需求是图书馆界亟需探索的一个问题。国外已经有学者探讨e-Research中图书馆参与数据领域的角色定位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基础上,利用数据生命周期(digitallife cycle)模型推演了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并考察各项服务的实际开展情况,辅以案例分析。

数据生命周期是指从数据产生,经数据加工和,最终实现数据再利用的一个循环过程,其实质是依据科研过程来管理数据。本文从来源、类型、基本流程、特色、实质等方面分析了各种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从中归纳出数据生命周期的一般基本流程,以此为指导思路探索了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

1 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归纳

生命周期的概念源于生物领域,科学家描述了寄生物扁虱从一个宿主转换到另一宿主的生命周期过程,宿主为扁虱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支撑生存的环境。作为一种比喻,数字对象也可以看作扁虱,从一个数字加工环境到另一环境,最终生成数字产品供用户使用。数字生命周期的提法在IASSIS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s&Technology)2006中多次出现,Ann Green总结了各类数字生命周期理论,并讨论了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内涵:首先,“生命周期”不同于“生命期”(life span),即从产生到消亡,一个生命周期意味着一种数据加工环境,经过数据管理和长期保存,实现资源发现和再利用。具体来说就是对数字化资源进行保存及长期保存、提供获取,最终用于支持研究、政策制定等再利用活动。本文归纳了各派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从来源、基本流程、类型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见表1)。

从各派理论可以看出,科研生命周期是数据生命周期的来源,同时e-Science环境下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涉及数据加工和知识抽取两个层次,数据加工是知识抽取的基础。其中,数据加工的过程基本达成一致,各家基本都涉及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数据发现等;另外,Liz Lyon的e-Research下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中有增加附加值环节,实质上属于数据加工的高级阶段,即再加工;而各家基本都涉及的数据分析则是最高级的数据加工,即知识抽取阶段。

综上所述,从内容层面看,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包括数据加工和知识抽取两个层次,数据加工是知识抽取的基础。数据加工又包括数据初次加工和数据再加工,前者包括数据存储系列环节;后者则是在一次加工基础上增加附加值。在知识抽取方面,主要在数据获取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高级活动,包括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活动。

2 数据生命周期流程下的图书馆数据服务拓展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数据生命周期由科研周期发展而来,通过数据生命周期图书馆可以宏观把握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服务。笔者也试图通过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推演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在此之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机构对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参与数据领域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索,这与科学数据服务方式的探索是异曲同工的,因此本文首先总结已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服务推演类型。

2.1 图书馆在数据服务领域的角色探索

Anna Gold提到科学研究生命周期理论和学术交流系统结合起来,很容易推导出数据和文献的生命周期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笔者以此为线索探索了图书馆员在科学数据服务中可以担任的角色。在前出版阶段,主要角色是:①选择数据集并发放许可;②制作元数据(或标准)描述数据集;③数据保存服务;④评审、挑选长期保存资源;⑤协助用户数据发现;⑥发展数据出版标准和系统;⑦呼吁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文件;⑧建立学术成果储存库,如数据仓储。在后出版阶段,作者主张图书馆员要争取成为研究者的合作者,如参与创建数据管理原型等。

另外,Liz Lyon也提到科学数据服务中涉及到的各主体的职责,其中,数据馆员可涉及的工作包括数据评估、数据长期保存、协调机构合作、宣传数据服务、发展标准等。一家专门从事学术交流领域咨询的公司也谈到图书馆介入科学数据领域的几种方式:培训研究者的“数据意识”;数据存档和保存;培训和提供数据馆员。Rick Luce也提到图书馆在e-Science环境下参与数据领域可尝试的新角色包括:改变传统的文献和学术交流视野;数据存档、机构库;发现相关资源、数据保存、教育和培训等。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图书馆界已经意识到在数据领域要参与新的分工,并开始将服务边界拓展到传统学术交流的上游即数据阶段。以上各家讨论的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在数据领域可以尝试的角色存在一定重叠,例如数据保存、数据获取等,这一定程度上是由图书馆存储信息资源的传统和优势决定的;其他如发展标准、知识产权等则是个别学者提出,主要是因为目前数据服务还没有产生成熟模式,讨论这些问题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2.2 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服务拓展

上述学者在图书馆数据服务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大部分学者仅发散地列出图书馆员在数据服务领域可以尝试的角色,缺乏理论支持和系统性,只有个别学者按照学术交流系统的流程展开讨论;另外,上述研究没有归纳为服务方式。因此,本文利用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归纳了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如图2所示:

由前文可知,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应该历经数据初次加工、数据再加工、知识抽取阶段。其中数据初次加工包含数据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存储、数据获取等环节,实际就是数据存储服务,这本质上和图书馆的文献保存性质相似。数据再加工则是对已经存储的数据进行二次加工,以增加附加值;而知识抽取则是在数据加工基础上的服务升华。由此可见,从数据初次加工到数据加工再到知识抽取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环过程。笔者在各个服务模块下又划分了具体的服务方式,下文主要讨论每项服务的内涵、开展情况,并辅以案例支持。

2.2.1 数据初次加工服务 数据初次加工的核心服

务方式是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其实是数据管理(Curation)的一个重要环节。Curation是指从数据被生产出来起就开始的管理和促进其被利用的行为,目标是使得数据能够符合现实的需要,或能被用于发现和重用数据。数据存储服务中包括的具体服务形式如数据存储及长期保存、数据发现及获取和数据管理咨询等。具体来讲,图书馆可以探索的服务项目可以包括以下几类:①数据存储服务:服务面向暂时性的数据存储,例如建立机构数据仓储,方便机构内部的数据共享,同时有部分数据可以转移到更高一层的机构库中。例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建立的DataStaR就是一个临时的存储库,用户可以上传数据、选定特定同事进行数据共享、选择一个长久保存的机构库、数据出版等,支持小型研究团体的数据共享。普渡大学图书馆的D2C2是一个分布式数据保存中心项目,其中e-Data作为数据管理服务的试验平台。e-Data实现了对远程机构库的以及网格上数据集的分布式存取。其本地存储容量大概是30Tb,图书馆员已经和各个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合作收集数据。②数据长期保存服务:服务面向永久性的数据存储。长期保存是一种基于存档的活动,数字保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技术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下,还能够对文档的数据进行存取。例如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990年开始着手建设的国家级分布式数据存档中心(DAAC’s)包含海量卫星观测数据,由于这些数据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必须保证可以永久获取,这对数据长期保存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处理技术方面,涉及在原有数据存储基础上增加一些长期保存活动,例如制定长期保存计划;数据评估来决定哪些数据需要长期保存;数据清洗、分配保存元数据、文件格式等。③数据发现及获取服务: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发现关联信息一直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类似于检索文献,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员也可以开展数据发现服务,形式包括数据检索、数据导航、集成融汇服务等。例如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ISTI)就提供对加拿大科学、技术和医学数据(STM)的数据导航服务。它整理了加拿大范围的科学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元数据描述,有些还提供科学数据库的链接等。集成融汇方面,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提出并开展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跨界集成服务、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数据SRU技术实现了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字典等的服务融合。④数据管理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提供数据管理咨询服务,数据馆员可以全程跟随科研项目,进行数据管理,从规划、收集到存档、的系列活动。另外,图书馆员也可以在存储格式、存储流程、标准等方面协助科研用户进行科学数据管理。国外的一些科学数据中心会跟随科研团队进行数据管理协助服务,例如美国NASA的地球观测实验室(EOL)。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就提供社会科学数据、地理GIS数据以及生命科学数据的咨询服务。

2.2.2 数据再加工服务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数据的作用,图书馆可以对数据进行再加工,提供数据增值服务。例如数据可视化、文献和数据的链接等。在数据再加工服务方面,已经有图书馆开始探索数据增值的新形式,例如图书馆尝试给科学数据添加注释以及来源出处,实现了科学文献和科学数据的交叉链接。在实践方面,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就利用DOI系统,通过分配数据集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实现文献和科学数据的链接。

数据加工的最高等级即知识抽取活动,包括例如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融合等。在知识抽取服务方面,将是科学数据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初期,图书馆可以协助科研用户进行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等服务,并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等;在后期,图书馆员应该尝试和研究者进行合作,参与到科研的前出版过程,提供数据分析等服务。

3 结论

由前文研究可以得出,数据管理的生命周期源于科学研究的生命周期。数据生命周期实质是将传统学术交流的链条拓展到前出版时期的数据阶段,从数据产生、整理到数据和获取,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畴,可以有效地指导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图书馆现在的服务主要围绕已经出版的文献资源,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应该将服务链条拓展到上游数据处理阶段,并将知识服务作为未来服务发展的方向。

篇9

1 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探究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生活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要想方设法去认识、去探索、去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的浓厚兴趣,积极地推动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营造的氛围中,油然生趣,主动参与,轻松愉快地接收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其导入的环节,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创设情境,在一下子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上做文章,以信息技术独有的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2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探究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获取的外界信息来源中,83%来自视觉,12%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多媒体可以将形、声、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直观形象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展现出来,使学习者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它所提供的信息量,对知识的保持率均比单一听教师讲课高得多。所以运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去辅助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效能,增加课程的容量和密度,达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摆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的关系,即:一切信息技术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是为生物教学服务,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生物教学的重点和突破难点服务。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不能哗众取宠。

1)突出重点的教学探究。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适时出示与本节教学重点相关的视频、动画、图片、典型文字资料等,使学习内容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反馈性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架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2)化静为动、化慢为快、化快为慢的教学探究。生物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缓慢进行的生理过程,使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观察到这个变化过程;也常有一些微观世界的复杂变化,看不见摸不着。而这些教学内容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与电子白板的和谐交互技术,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从而对生物现象、生理过程的本质能一目了然。

如种子的萌发过程就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变化过程,很难看到它连续变化的全过程。但利用超级解霸将用特殊技术手段拍摄到的种子萌发全过程的影片截取下来,就可以使学生在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内看到种子萌发的连续的全过程。再如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运动是很快的,很难看清楚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慢放和定格展现给学生。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节时,为说明分子是运动的,用媒体展示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并呈现动态平衡的动画,学生马上就能理解分子是运动的。

3)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的教学探究。生物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微观世界的复杂变化,看不见摸不着。而这些教学内容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降低教学的难度。同时动态的画面会给学生新颖、精彩、而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3 辅助实验、探究性学习的教

学探究

“构建和谐创新社会是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灵魂”,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必须落实的目标。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辅助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用多媒体制作虚拟的动画代替实验、探究,而是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捕捉信息、独立思考的情境,营造一个生动、愉悦、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和提出自己的设想,学会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充分地施展拳脚,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为今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往往看到的只是实验的现象,而揭示现象的原因往往比较抽象,这时需要运用多媒体去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观察的问题和实验、探究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思考什么,真正实现有的放矢地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适应社会能力。

4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示式学习,进行展示学生

才能和个性的教学探究

“面向全体,一切为了学生终生幸福服务”是新课程生物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这一课程理念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研究中,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展示学生的才能和个性的空间和舞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观察、设计、交流。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创新思维的火花碰撞中,去生成课程资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达到资源共享。

例如,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实物猪心,在观察前运用课件展示研究的问题,每组自主选择着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利用实物展台,结合实物、模型、图片等汇报,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使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真正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社会。

5 及时巩固强化知识的教学探究

生物学科目前为非中考学科,往往学生不够重视。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研究中,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对生物教师来说,把握课堂40分钟教学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注意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加强知识的巩固和强化,达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6 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探究

开展“整合”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的教学”探究,学生的信息素养、科学素养是基础。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下收集与“主题”学习有关的课程资源,并整合到教学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生物教学。

篇10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生活教育 学生主体 实践能力 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他指出:“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要与生活教育密切联系,只有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如何处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学生主体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他提出三项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会学生自学,主动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反思我们的教学,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干预过多。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操作技能的传授,使教学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厚,课堂教学缺乏“兴奋点”。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代之以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方式。例如:在上高一新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让他们体验情感,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在上复习课时,经常会涉及一些练习题讲评,尤其是选择题的讲评,很多教师都采用给答案、学生对照、强行记忆的方法进行讲解。应尝试让学生做完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适当点拨,从而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这样开展复习课教学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先生的责任不应该专教书,应该教学生怎么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实践能力相结合

我们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实质就是根据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实践所需要的生活力和创造力。当前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从小就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接触到形形的信息、数码产品,所以在培养这些孩子时,必须正确引导,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神秘而生动的“活”课程,只有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勇于探究、勇于创新,才能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在教学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的《组建小型局域网》一节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选取家庭局域网的构建这一实际问题来设计一个实验,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供组建小型局域网的相关硬件设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动手制作网线、连接网络硬件、配置网络软件等。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育源于生活,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感受生活,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其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使其掌握生存、发展的本领。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信息技术和理解信息技术,体会到信息技术就在身边,对新发现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则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活化信息技术教学。例如,在教学发送电子邮件一节内容时,可以结合母亲节,让学生利用所学的Photoshop和电子邮件知识给自己的母亲发送一封图文并茂的电子邮件,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就让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意识,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看,贴近生活才能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信息技术课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创新,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贴近生活处理教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信息技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新路。

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赖友生.高中生阅读信息技术教材能力培养提高的实践及思考[J].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