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篇1

信息化发展具有系统性,看似单一的政策导向却形成了巨大的专注力量,使得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从更为长远的布局去发展,而非陷入短期的利益追求之中。这样的政策导向不是对于信息化发展变局的暂时应对,而是对于信息化发展规律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信息化的长效机制是其核心发展规律,任何短期的信息化应用都不是经济和合理的。

但从战略层面来看,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政策显然是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尤其是我国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正处于需要信息化发挥带动作用的历史性阶段,信息化如何促进工业化的超越式发展,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强。

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理论来做支撑。就目前情况而言,需要各界人士不断反思信息化发展宏观层面的各个问题,加快实践和理论基础的积累,珍惜现在的大好时机。

比如,政治和经济领域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化发展态度差异,表现为“政热经冷”,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没有完全出现。这不仅是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同时考虑如何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电子政务不仅包含政府内部办公的含义,还包含着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也包含着对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使命,如此的功能体系才完整。

再比如,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均衡。实际上,产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例如在我国众多的园区内,由于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更高,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好,信息资源更容易共享,信息化发展机制更容易达成统一,本身就是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只有通过发展产业信息化,让企业之间的价值链联系更加紧密,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并在更高层面使得产业集群趋于稳定和一体化。

篇2

关键词:创新激励;知识共享;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4-0138-03

一、概述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对于信息化的迫切需求,使得各个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3月的《“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666,比上年增长10.90%;根据2000-2009年该指数的增长速度推算,2010年信息化发展指数预计为0.700。作为一个全面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IDI可以用来衡量社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数据表明,我国已跨入世界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行列。

企业各类信息化应用也层出不穷。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生产制造过程控制(DCS、FCS、PLC)、计算机在生产调度监控与管理(SCADA、PDM、CAPP)、先进控制(APC)、智能控制(AI)、办公自动化(0A)、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MRPII、ERP)、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的各类应用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于企业信息化应用分类来说,可以对应于企业管理对象进行划分。企业管理可分为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财务、材料、产品等相关的管理。而行为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管理,如组织的设计、机制的变革、激励、工作计划、个人与团队的协作、文化等等的管理。相对应的,作为管理落地的工具,信息化软件也可以分为两大类:ERP软件系与协同软件系。其中,ERP软件系包括:财务软件、物流软件、CRM、HR、库存软件甚至各种行业性业务管理软件等,其作用主要是帮助企业业务管理推行落地的;协同软件系包括:协同0A、HR、CRM、绩效、网络、门户、IM、邮件等,其作用主要是帮助企业实现行为管理落地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主要是对落后生产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协作方式、协作流程的梳理和改进,企业经过信息化专家、信息化专业公司对旧有方式和流程的梳理、生产工具的革新、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等等,企业成本效益得到了最大的优化,信息化后的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企业的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重装上阵,并跃跃欲试。那么,在通往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我们能否说企业信息化已经功成名就,企业的信息化是否有所遗漏,有所忽略?

二、企业信息化的几个误区

(一)信息化=软件化

企业竞争力、效率的推动,变成了各类管理应用软件的简单叠加。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许多人把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混淆起来,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网络化、软件化,认为把传统的手工业务流程实现电脑操作,就是实现信息化,这是非常片面的。企业信息化应当是一整套管理体系标准,严格的说,是由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的一种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反映了管理咨询、管理软件、系统集成、企业信息化硬件相结合的组织运行架构,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新的管理模式。

(二)“静止”的信息化

企业效益的提升,成为

“静止”的转变。软件实施完了,流程也就固定下来。信息化软件系统只是一种工具,企业用户对信息系统要有科学的预期,系统对企业的发挥作用受软件、企业内外部等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化不是一步到位工程,更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一种长期的、不断改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条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

(三)信息化的两极论

一是信息化万用论,很多企业在认识信息化的时候,期望值过高,希望通过上一个信息化系统后,全面解决公司的问题。信息化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不能依靠信息化来解决,要给信息化以恰当的定位,不能过高估计信息化的作用;二是信息化化无用论,一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开展一段时间后,认为信息化只是一堆电脑、网络设备、软件以及形形的工具的堆砌,还要不断的产生投入,效益也很难进行评估,从而否认了信息化的能力。需要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既要给信息化万能的思潮降温,也要纠正低估信息化能力的观点。

三、信息化与企业效率提升

信息化推动企业效率提升的存在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生产方式的改进,表现为先进设备的投入、旧有业务流程的改进和规范、各类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员工的信息化培训和教育;第二个层次是对内部效率自我提升的推动,而这一点,正是企业所普遍缺乏的,企业缺乏来自内部的对效率改进的持续推动力。效率的内在推动来源于企业内个体和组织通过研究和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对旧有工作方式的不断革新,相对于传统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来自内部的革新更加深入和具有持久性。

但是对于整个企业来说,个体效率的提高,往往不能有效的带来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隐性特点

企业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企业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和共享、不易复制和窃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包括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经验、技术、文化、习惯等。隐性知识不像有形资产或数据那样清楚明确,是个体效率转换为企业整体效益的最大障碍。

(二)共享文化的缺失

知识分享的前期首先取决企业是否具有一种鼓励信息共享的企业文化。共享文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即使企业倡导知识共享,但其总会或多或少有来自不同部门和员工的抵触,从而缺乏分享的意愿、动机和习惯,使得知识分享难以形成。

(三)缺少配套制度

对知识分享的管理需要成为企业一项长期的日常化的管理,并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对知识经验的收集保存、对知识创新的评定机制、对知识的共享、以及创新的推动落实,都需要建立起配套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并且这种机制是长效的,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来执行。

篇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就建筑业信息化的建设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在我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从“带动”到“促进”;从“融合”到“深度融合”,充分表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空前的重视。我国“十五”“十一五”推动社会和企业信息化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大力实施信息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工程建设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仅体现了行业科技进步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行业的综合水平和实力。为加快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企业科学发展,做好做强做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在“十一五”建筑企业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十一五”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企业紧紧围绕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特点、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进、企业主导”和“做有效益的信息化”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筑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据有关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企业在企业战略信息化方面有较快的发展和推进。其中采用企业战略实施控制的占抽样样本的58.8%,采用绩效管理信息化的占抽样样本的76.5%,采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占抽样样本的65%等。虽然抽样样本的数量不能覆盖全部建筑企业,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一些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建筑企业,通过狠抓应用,强调效果,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系统,建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十一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推动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展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和不同类型企业信息化的示范。1)完成了涉及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10项标准规范研究成果,涉及标准体系、标准术语、电子政务、施工、监理、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产品分类等;2)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快的发展,如:有7个企业建设了BIM示范应用项目;有20个企业实施了设计和施工一体化平台建设示范应用项目;工程项目协同管理信息化有20个企业参与示范应用;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包括知识管理、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等,在50个企业中等到实际的示范应用;还有其他内容的信息化项目在10个企业中建设并投入应用。虽然“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不管是应用范围和还是应用深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扩展的空间以及发展的潜力,这也预示着“十二五”期间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2“十二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1)培育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以各种方式促进、提高建筑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引导机制,促进提升信息化建设依托和服务平台的水平,采用典型示范与普及推广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营造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形成全行业、企业协同推进,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互动发展的新格局。2)以应用促发展。结合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联系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支持企业防范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的,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走科学、简便实用,且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化建设道路。3)狠抓应用效果。以科学发展企业统领全局,以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和做好做强做大主业为中心任务,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4)创价值见成效。在原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能力为目标,深化应用效果和领域,让企业信息化建设创价值、见成效。(2)发展目标未来,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应实现如下努力目标:1)以行业或专业领域为主,基本建立与信息系统集成、共享、协同应用有关的关键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引导机制。2)大型、集团型企业,继续以企业管理标准化为抓手,要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建设、企业风险防范和主营业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形成一批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3)企业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企业,要在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完成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一批达到宣传有窗口、沟通有平台、核心业务处理有系统的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在不断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注重投资与成效平衡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企业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5)全面调查研究,总结一些有代表性的、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且应用成效好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优秀个人,建立信息化标杆,并加大标杆示范的推广应用。6)深化工具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力争在虚拟施工、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以及工程生命期质量安全远程协同监控与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基本形成软件产品或半成品。

3“十二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企业是应用的主体。建筑企业应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和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正确处理企业改革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管理模式、面临的风险和所具备的资源,选择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技术路线和建设内容。(2)机制建设是保证。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应站在建筑市场发展环境的高度,对参与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有关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应用绩效评价引导机制。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和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或信息化治理机制。(3)正确的技术路线是保障。建筑企业要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特别是在管理模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流程优化设计等方面有效地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集成应用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采用正确的技术路线,建立基于基础数据元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企业级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工作和管理;另外,还要不断提高信息安全的综合防护和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能力。(4)服务企业决策是目的。实现业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应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企业实际需要,进行“高层”设计,“底层”探索,建设能服务于企业决策、协调配置资源和支持企业业务发展的应用信息系统。(5)应用效果是根本。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以防范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为根本,积极探索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制定企业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信息系统建成后,可应用、见成效。

4“十二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首先,建筑企业要紧紧围绕行业特点、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可行的、合理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机构、人员和资金落实到位。其次,要注重建设与应用并举,着力提高现有应用系统的集成水平,及时解决应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应用系统的完善升级。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扎实推进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的价值。再次,建筑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打造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管控平台,加快建设支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信息系统。在管理层面要建立保证企业发展战略“落地”、科学决策和资源协调优化配置的应用信息系统;在业务层面要建立岗位职责明晰、流程规范、业务过程可追溯、风险可掌控的应用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管控平台方面,企业要统一系统规划、统一技术平台、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机制。其中,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1)业务财务集成应用。建设以业务处理为基础,合同、预算计划管理为依据,成本、风险管控为目的,重点解决企业资金收支监控、执行与过程可追溯的应用信息系统。(2)工程项目质量安全保证与监测。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的主材赋予“电子身份证”,混凝土中植入芯片,记录施工过程以及实施、监督和验收人员,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测,为工程项目安全使用和维护提供科学数据。(3)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管理集成应用。建立工程项目设计三维模型数据库,重点解决优化设计、虚拟施工,为施工管理提供原型数据,尤其是工程量计算、施工进度管理、采购管理(物资、分包)、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等。(4)基于标准化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确立项目管理思想和模型,以施工预算为基础,优化设计项目管理流程,制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标准,重点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和移动应用。(5)建立电子采购平台。建立能满足企业相关组织、项目部、供应商、评标专家,协同工作的采购平台,满足采购相关方的信息沟通、评审定标、签订合同、合同执行监控、支付与绩效管理等。(6)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一批能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工具软件。根据技术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有关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一是通过建立或采用移动互联网,建立企业资源协调调度系统(EIM),掌握生产要素需求,及时协调企业生产要素。二是建立项目管理及移动业务处理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和有关数据的快速移动和交换。三是研发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及时采集企业管理知识和生产知识,加强企业知识积累、传播和应用能力。(7)注重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和应用维护各个阶段,都要强化安全意识,从物理安全、系统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和制度四个方面全面建设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为企业信息化稳定应用提供保证。同时,建筑企业信息化要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遵循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加快制订符合行业、企业自身特点的标准规范,保障数据共享和应用系统集成。

篇4

关键词: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72-02

1 经济效应分析

1.1 正向经济效应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促进企业生产增长的要素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进入现代经济社会后信息的作用加大,信息已成为第五个生产要素。实践证明,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对这个五个生产要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转变企业利润增长方式的同时也对西部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1)促进了信息要素在生产中的乘数效应。

美国国会关于贸易与发展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表明,信息对生产力的正向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尤其在落后地区,信息要素对企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促进了信息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竞争力增强,新市场得到开拓,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所有这些都促使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目前,信息与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不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贸易和管理上所需的分析能力,而且改变了企业价值创造方式,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法。

企业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函数内部结构中的各种要素如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等要素,都离不开信息要素的作用,信息的这种作用是一种“乘数效应”。它可表示为如下等式:生产力=信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营销+培训+……)。信息的这种“乘数效应”揭示了在生产力的内部结构中,除原有的独立的和非独立的物资形态要素外,信息要素更为重要,生产力各要素与信息结合对生产力的提高将产生放大若干倍的乘数效应。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信息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是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路径。

(2)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进,有效的突破了传统经济环境带来的成本问题。企业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减少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市场交易双方搜寻信息的成本。另外,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经济行为进行实时的统计、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减少交易中因决策产生的风险成本。西部中小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大大减小了企业的资本支出,对于资本较东部匮乏的西部中小企业来说,其效用更大。

(3)改善西部地区的就业结构。

随着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企业信息化设备完善,为吸引人才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证,有利于推动形成人才引入机制。一方面,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西部人才需求层次的提升,以及国家鼓励人才到西部就业相关政策的实施,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部专业人才到西部来。另一方面,企业在由传统经营模式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加强员工的培训,对员工隐性知识的不断开发与显性化,促使企业技能型员工向知识型员工的转变,提高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形象,有效的减少了人才外流,促使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和层次得到改善与优化。

(4)带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软件的开发、计算机技术服务与咨询、网络建设、通信设备与服务等,这就要求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据统计,在2008年,我国西部信息产业增加值占西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就是各产业技术层次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主导产业,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对西部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5)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工业产值及实现利税也在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整个西部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西部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这些数据表明西部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今后我国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1.2 负向经济效应分析

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劣势及建设误区,这些又会对企业及西部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忽略隐性成本,加重企业负担。

企业的隐性成本是企业本身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性成本相对于企业在市场上能够买到或租用到的生产要素的显性成本是易于被企业忽视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领导、员工思想较为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熟悉新环境,企业间通过网络沟通越来越频繁,这些都为东部企业信息化开展奠定了基础。与之相比,西部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预算时,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隐性成本,预算资金在实际执行时由于诸如人员培训、人员转换、数据移接、集成测试此类隐性成本增加,致使投入显得捉襟见肘,不但遏制了项目的实施,而且导致实际收益远远小于信息化总成本,利润甚至为负,信息化反而成为企业累赘。

(2)过程轻率,实用性不强。

西部企业在追赶东部先进时,往往产生急于求成心态,而不能统筹全局,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内部缺乏各个部门之间协作,整体意识不强,只注重在某些部门购置相关设备,忽略协作在信息化中的重要性;在企业外部,缺少地区企业间的合作,包括上下游企业及同类企业间的合作,不利于行业规模经济形成。由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与取得收益时间较长,而多数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能保持持续的参与热情,在持续的时间规模上考虑不够宏观和长远。这种建设过程中的轻率行为直接导致企业信息化不能得到实际有效运用,达不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重“内”轻“外”,外部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与西部企业信息化相比,东部企业在注意企业内部信息化投入的同时,其外部环境也在悄然变化,开始支持企业信息化。如苏州移动分公司成立了“移动信息化培训基地”为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立公共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可见,在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如政府相关职能、通信公司服务等因素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正在制约着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信息化绝不是企业自身一家能解决的,而是企业内外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良好的外部信息化环境,就没有完善的企业信息化。

2 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所带来的正向与负向经济效应分析,从企业自身及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提出如下对策:

2.1 树立正确的成本――收益观念

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以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西部中小企业立足自身特点树立正确的成本-收益观。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在制定企业信息化预算时,即要考虑硬件设备改善更要注意软件实力的提高,眼前与长远相结合,优化投资结构,正确估算总成本,最终实现企业以信息化有效运转。

2.2 优化人才结构,发挥高科技人才对企业的推动作用

引进和培训信息化人才,是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对西部中小企业而言,人才的发现比引进更为重要。由于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人们在选择到西部就业还需要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因而,西部企业为满足不断增加的人才需求,应重视内部员工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化培训学习,将已有生产、销售、客户联系等经验与信息要素相结合,这个过程实际也是将普通员工向企业所需人才转化的过程。把内部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提高员工的整体信息化素质。

2.3 注重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

在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应重视对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加强内部研发、生产、财务、运输、销售等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从而达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只有最优的资源整合利用效率,才能实现在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利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4 培育建立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内部生产要素的整合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在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对企业发展所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政府公共投资对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汲水效应数理分析发现,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可以通过税收和信贷政策变量的变动来实现,而且采用税收政策比采用信贷的效果要更好,同时这也符合凯恩斯认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的论断。在西部地区,还应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西部通讯公司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合作,由通讯公司协助搭建企业的信息化台,既满足了信息化的需求,又加强了双方联系拓展了通讯公司的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白云川.多种模式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王建翔 [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8).

[2]汪安佑.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J].中国科技论坛,2004,(1).

篇5

编者按:

中企动力的全新战略转型与“开放性成长”的发展模式不谋而合,而这一模式也正是源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方面的切身需求。随着营销网络化和竞争国际化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单一的建站类产品、邮箱类产品、交易类产品、搜索类产品、管理类产品、办公类产品,都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他们需要一个完全自主的整合平台来满足自己信息化运营的需求。但相比较以前基于多种产品开发而言,中企动力所要建筑的“平台”无疑还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整个技术平台如何搭建?因为这几十万用户都要在你这个系统上面跑,这个要求是很重要的。另外是个性化界面都不一样,这整个平台怎么支撑?做完系统应用,不同企业的应用不一样,使用习惯不一样,这里面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虽然有的企业可能只花了一两千元钱,但是他一打不开网站立刻会打求助电话,那么这个服务体系怎么配套?但可以肯定的是, 与一个网站、一款单一的网络营销产品相比,中小企业更需要的是一个集成的网络营销平台,对中企动力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让这个平台同众多的服务供应者无缝对接,共同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的网站总数为131万个,年增长率高达66.4%,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存在电子商务需求,却没有自己的网站。

然而,“信息化运营”在当前中小企业中还是一个并不成熟的新领域。意识匮乏、人才缺少、资金不足、难以分辨企业当前所需的信息化产品、难以选择合作的信息化产品提供商等等难题接踵而来。

4月15日,国内企业信息化运营领域领军企业中企动力宣布着力打造“信息化运营专家”品牌,伴随企业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务实帮助广大中小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段,真正实现“我的生意我做主”。

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迷茫

《2007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企业信息化从2008年到2015年,为普及深化阶段。主要目标是要在大多数中小企业迈入信息化门槛的基础上,深化集成应用。但是对于当前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被动无序状态。很多企业还是盲目跟风;或者一个企业在没有任何计算机硬件配置基础的时候,可能已经在某家B2B网站上开始使用B2B的信息化产品了;一个企业或许已经开始使用ERP,却仍然不知企业邮箱为何物。

在纷乱的信息化产品市场上,广大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判断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所需,更无从分辨得出哪些才是最适合其发展的产品。最终他们只得在商家的种种“忽悠”下,购买一些本不适合企业当前阶段发展的信息化产品,非但不能促进企业业务的发展,反而占用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再加上在这些信息化应用之后,缺乏对应用成果的把握与分析,最终导致投入付诸东流。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很多中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很难自主选择。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有20.1%的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效果不明显。此外,即使有些信息化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也往往由于IT规划的缺乏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而面临着集成与整合的诸多问题。

客户管理是广大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据《2007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中显示,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最关心的是如何发现更多的客户。48.1%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发现更多客户;39.8%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管好现有客户资料;34%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客户的购买行为;18.4%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客户信用信息。

信息化运营:整合是关键

关于信息化,好像买船跟买船票,同样是渡河,大企业有钱就买船,但是中小企业没钱,不需要买船,那么就买船票渡河。

事实上,中企动力其实是国内最早引进SaaS的IT服务商之一。早在去年8月,中企动力就联手IDC推出了SaaS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客户只需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便可通过互联网享受到中企动力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和维护服务。这在实质上也就是一种运营服务。

在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看来,企业面临的问题中最核心的是营销和管理。只有有效整合了这两种应用的信息化平台,对其才是有效的和有价值的。

目前市场上将企业信息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子商务入门阶段,例如域名注册和静态网站搭建:第二个阶段是电子商务基础阶段,例如在域名网站的基础上部署网络推广、电子邮箱;第三阶段是电子商务整合应用阶段,例如搭建企业信息化门户,上线CRM、OA、ERP等系统;第四个阶段是信息咨询应用整合阶段,例如EIP+信息咨询等等,就是打通和整合各种信息化应用,构建综合互通的信息化综合平台。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在商贸平台上投放了自己的产品,但却没有自己的域名和自己的网站,很多还在使用免费邮箱进行业务往来。有的企业已经购买了企业管理应用软件,但是当企业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却没有办法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信息化应用实际上是无序的。

“让中国企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轻易地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我们希望能借助这种模式真正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陈丹女士如是说。

她认为所谓信息化运营,就是企业利用IT技术,通过构建IT系统来开展经营和管理相关业务,使得企业可随时根据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选择当下最适合的信息化工具,保障企业每一刻发展速度的最大化。

平台化战略浮现

陈丹认为:“中小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网站、一款单一的网络营销产品,而是一个集成的网络营销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有大量应用,既可以实现内部管理,又可实现营销和电子商务,进而实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实现营销、挖掘客户等诉求,并且,考虑到中小企业的IT应用现状,这一平台必须模块化、可扩展。”

据了解,中企动力的平台搭建全部是开放式的,中企动力提供的只是一个主要的核心平台,包括一个营销的管理平台,加上一个内部管理平台,上面产生业务延展出来管理需要,我们会按照客户要求去做,都是采取战略合作方式进行。

篇6

关键词:IT组织;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2

IT Organizations Positioning and Role

in the Enterprise

Li Jun

(China Huafu Trad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Beijing10086,China)

Abstract: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enterprise,IT organizations,the role and status is not the same,but different size,industry,IT organizations also have a huge difference in the situation,this type of non-IT withi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ori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making elaborate.

Keywords:IT organization;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变革,它的建设离不开企业IT组织的推动,企业IT组织的能力成为企业在新经济时代是否能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信息化离不开IT组织的支持,同样,企业信息化也将推动IT组织的成长。

一、企业设立IT组织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化使信息继资金、人力、物资这三种企业重要的资源之后,成为企业又一种重要的资源类型。和资金、人力、物资资源一样,信息资源也需要加强管理,发挥作用,防止流失和浪费,因此,必须在企业中设立IT组织进行管理,配置相应的人员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明确IT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的IT组织担负着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很多职责,企业IT组织的建设影响着企业IT战略的发展方向,IT组织的合理设置和调整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美国加州大学黄硕豪教授曾经就IT部门的组织结构说:“IT部门的组织结构是整个IT工作的日常运作和战略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环,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IT战略的发展,IT部门的组织结构对IT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所说的硬件、软件等。不仅如此,IT部门的组织结构对于我们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自己企业IT工作的现状,并依次合理的把握IT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IT组织的现状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IT组织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规模、行业的IT组织的境遇也有着巨大差异。目前国内的部分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链条的延伸,企业信息化作为战略决策的一部分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信息化管理职得到了加强,企业给与了IT部门高度的重视,IT部门在流程建设与重建方面有了更多的授权,从而起到了某些战略层面的作用。近几年,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以CIO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

但总体上看,企业管理层对IT不够重视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造成很多企业IT组织的定位不清晰、作用不明显。目前,各企业中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部门,有的是企业战略部、企业规划部或企业发展部;有的则是单独设置信息中心,成为一个技术部门;有的将上述业务并入行政或财务部门管理,有的归口到科研部门等等。还有一些企业对IT部门的认识,还停留在后勤服务阶段,表现是其IT部门往往只有几名熟悉电脑技术、负责企业内计算机装配和网络维护的员工,仅仅是作为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维护部”,徘徊在企业的边缘。

现在各企业的信息管理职能部门往往是建立于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很多企业没有独立的IT组织,相应的职能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管理组织。这些部门的存在其实只是体现了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IT组织架构的某一个方面的需求,而没有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设置一个专门的IT组织。

三、从企业信息化发展看企业IT组织的发展历程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得企业的IT组织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迁的组织。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IT组织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是与信息化管理职能的逐步加强相伴随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总体上也是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企业IT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信息技术简单应用时期的单纯信息技术管理阶段

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初期,信息技术定位于基础技术,一般只设置信息中心或计算中心,其部门负责人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往往隶属于研发、技术或财务部门。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信息化主要是一些技术的直接应用,如财务电算化、办公打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没有对管理产生冲击。在这个阶段,信息化的管理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如软硬件维护、技术培训、系统实施等。由于属于单纯的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没有独立的部门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有的企业设立了计算室或规模更大的计算中心和信息中心,但职能只是技术支持,没有管理的职能。

(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时期的初步信息化管理阶段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大量应用,如MIS、OA、ERP、CRM、SCM等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内以部门为单元甚至是跨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各种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阶段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系统规划、选型、人员培训、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辅助管理和决策等方面。

在这个阶段,企业出现了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信息中心等专职机构,但也只是从属于其他部门,根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的不同,有的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有的隶属于科研技术部门,其职能也没有清晰的定义。当企业把信息技术作为商业竞争的重要武器时,IT管理者可能会向企业的业务领导汇报工作;如果IT只是定位于行政管理的支持工具时,IT管理者则通过财务或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三)企业信息技术深入应用时期的信息化战略管理阶段

企业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基于部门或某个局部的信息化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信息化管理就上升为信息化战略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化人员等信息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从整体上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服务。

在这个阶段,当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进入到企业经营战略后,企业的信息化提高到战略层面,从战略规划、实施到运营保障,都有了系统的指导思想,并与企业的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一阶段企业建立起从上到下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出现了以CIO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并且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职能能够得到履行的基本保障。

在企业信息化的不同时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人员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呈现出从单纯的技术人员向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员发展的规律性。从IT管理层面来看,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IT组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要考虑管理方面的问题,IT组织中既要有技术人员,也要有管理人员。这样就要求IT人员应该成为集管理与IT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是能够理解企业管理、能够与企业各个层面人员进行沟通的IT人才。

四、企业IT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IT组织的信息化管理职能是不同的。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看,信息化管理职能在初期主要是对企业中各部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维护,当业务部门建立应用系统后,信息化管理职能发展到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等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日益深远,信息化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时,信息化管理也从原来的以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管理转变为以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的信息战略管理行为。

在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

(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指导,发挥信息化对企业战略的支撑作用

指的是决策层的信息化管理。主要职能是制定信息化战略,整合企业信息资源,确保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致性,此外还应该包括信息化建设方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与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等。

(二)在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信息化的技术保障

指的是业务层的信息化管理,主要职能有:(1)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按照企业经营的需求,规划设计企业业务经营所需要的基础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和OA、ERP、CRM、SCM、BI、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2)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再造。按照信息化规划设计方案,建设企业的信息系统,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3)信息系统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流程和信息系统应用,实施有效的IT管理。(4)信息系统的支持和服务:对企业的信息基础网络的应用系统进行运维管理,为使用人员提供技术和服务,保证系统稳定安全运行。(5)信息资源管理:收集、整理、存储企业的信息资源,保证其完整有效,为企业各部门和各项业务提供信息,确保企业能够进行及时和科学的决策。

(三)具体的基础性的信息化工作

指的是操作层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主要职能是完成信息化实施中的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处理、系统操作、软硬件维护等。

以上内容是对企业IT组织职能和作用的一个总体概括,由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各不相同,有些企业的IT组织只具备了其中的部分职能。

五、企业IT组织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智能化”、“企业管理行为的最终支撑者是信息化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能促使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流程管控优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决策层中将被广泛认同,企业IT组织也将被赋予更多的职能和更大的权力,成为一个直属于企业最高领导者的组织,实现从技术服务型组织向战略管理型组织的转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长期的、独立的IT组织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一个长期的、独立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和推进工作。企业IT部门除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外,还要把企业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数据、信息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企业内部统一协调的网络建设标准方案。如果没有专门的IT部门,仅靠具体职能部门是很难协调和解决的。从长期来看,IT部门也不应该是企业中其他部门的附属机构,而应该是与各职能部门具有同等地位的信息化管理机构。

(二)IT组织将逐渐由技术保障部门演变为战略资源部门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对于企业业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使得IT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日益紧密,企业必将赋予IT组织更多的职能和更大的权力,让其参与到企业决策和业务流程的组织中,企业的IT组织也将逐渐由一个IT技术部门,或者企业的支持保障部门,演变为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战略资源部门。并且IT组织的管理者也从单纯的信息技术管理向信息战略管理转变,其地位级别也会逐步上升。如果你是全球某家大型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你会敏锐地察觉到,由于IT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客户体验、交付渠道和业务的其它方面,IT部门将不再只为具体的业务部门提供IT服务,它还要处理一系列内部业务。本身更像是一个业务部门,而非单纯的支持职能。不仅角色在发生变化,IT部门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认为,由于公司不断扩大规模来处理越来越多的任务,IT部门更像是一个工厂,其中的专业小组就像工厂的专业化机械中心一样运作。因此,IT部门将致力于实现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使用率,从而创造双赢的局面:低单位成本和高质量服务。

(三)IT部门将会变成企业的流程管理者,实现IT与业务的真正融合

流程管理目前还是一些企业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很多企业缺乏一个统一的流程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流程进行管理,对跨部门流程的持续优化进行推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流程和IT的关系日益密切,在企业中所有流程的管理最终都将通过IT来实现,改变业务流程需要IT。因此在未来的企业中,IT部门将承担流程设计、控制、审计的职能,IT部门变成企业的流程管理者,控制企业的流程架构,最终介入到企业的经营之中,实现IT与业务的真正融合。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十分重视流程管理,认为一切业务运作都是流程,把流程管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常抓不懈,持续进行流程再造和优化。华为公司的流程与IT管理部是公司的部门之一,共有1500余人,包括质量部、流程管理、架构管理、需求管理、应用开发、IT维护运营等二级部门,其中“架构管理”涵盖流程体系架构、信息管理和技术架构等,华为认为,流程确定了,组织架构就自然确定了。

(四)IT部门将从企业的成本中心转变为企业的价值中心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IT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与此同时,由于IT投资不断增加,又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益,IT部门就逐渐变成了企业的成本中心。

篇7

摘要: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本文的重点探讨了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以及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拓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加速我国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适应国际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1]。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2]。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比率以及应用范围远远的落后于大企业。

并非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对企业的重要价值,而是信息化建设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让它们望而却步。这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上马信息系统。这样盲目上马的结果导致了信息系统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的效率,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些先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案例也给其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让许多企业从此远离信息化。

1信息系统规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通过对建设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企业现状分析不够,没有进行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购买了大量昂贵的不能有效利用或者根本用不上的信息系统设施,从而导致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甚至造成了企业经营的混乱,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工作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在其信息系统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温州79家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和满意度的一项调查中表明,企业信息化成功因素排名前两位的是领导重视和信息系统规划;而对信息系统规划不满意的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3]。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相比大企业来说虽然比较小,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规划。依照制定的科学的信息系统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建设能让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建设,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2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大规模终结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劣势突出表现在规模较小、资本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管理水平欠佳、组织关系不稳定等方面[4]。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实施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不同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在适用实用、效益优先的原则,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同时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信息孤岛。要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粗放投入和重复投入发展的现状,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5]。

篇8

1.2信息处理层

具体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①管理控制:进行配置管理、用户管理、统计管理及日志管理;②消息的存储转发:存储和转发所有信息实体,进而实现系统对信息的管理,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为用户及移动数据业务运营商提供计费依据。③信息内容过滤:屏蔽扰乱社会稳定及造成不良影响的非法信息体。

1.2用户接口层

用户接口层指面对不同接入用户实施分发处理,一般企业用户、行业用户及ISP/ICP会组成用户接口层主要面对的接入用户。在社会化分工细化的前提下,任何一套系统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说明用户的需求跟随科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加和改变,逐渐朝着多样性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结合用户普遍需求,设计出与用户需求相符的手机软件。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不同用户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如ICP/ISP接入和分发:将CP/ISP以内嵌插件的方式接入网页中,保证可以服用于多个个体用户。企业用户接入和开发:为企业用户提供客户端软件可采用C/S结构,便于实现接入。

1.3业务接入层

业务接入层主要负责连接电信运营商的系统,其中扩展性是接入层主要考虑的。目前,国际标准协议SMPP会扩展出CMPP、SGIP协议,核心系统面针对不同业务都有接口且接入性较好,所以,核心系统内部协议标准需相对高级且成熟。例如CMPP协议处理:它可连接系统和移动短消息网管,CMPP协议和SSTP协议也可以通过此软件进行转换,SGIP协议管理:它可将联通短消息网关与系统连接至一起,并转换SGIP和SSTP之间的协议。

二、移动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2.1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移动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针对企业管理效率更是起着一个提高作用。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移动办公提高管理效率。当前,新时代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就是移动办公,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开展办公,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监控企业内部应充分利用时间来有效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案,但有时也会因业务问题需外出应酬,不能时刻掌握企业的动态,移动办公的出现恰好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尤其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离开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办公桌旁的时间,如果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容易造成“办公休克”现象,移动办公具有针对性的特质实现了随身携带的信息化,在基于相关业务开发支持和移动终端的软件植入的前提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浏览相关文件并将自己的处理意见反馈至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加快流程审批,消除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断裂的节点,进而完善办公自动化职能。此外,移动办公还可协调好员工与企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员工可以通过移动办公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办公时间和办公场所,使员工可以快速且高效的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效率的保证从另一角度分析也等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2移动办公市场潜力大,有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2006年对亚太地区的10个国家针对移动办公做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在移动办公方面投资预计至2011年将会达到250亿美元,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长。还有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企业将手机变成办公中的一部分,国内话费和国际话费都会节省,可以将节省下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其他发展领域,进而扩大企业资本。目前,移动电子邮件是手机办公方面比较成功的软件,使用用户已经达至1000万左右,但全球拥有的移动电子邮箱就有2亿左右,具有十分大的应用潜力。各种移动办公应用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呈上升趋势,例如零售行业,国内已经针对其是出现了相应的应用终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实现零售管理和数据采集,进一步提高销售效率。移动办公在政府机关中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如北京出现了“城管通”,指移动执法系统,是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网作为信息交换手段的城管移动执法产品。如它可提供无线现场巡视、现场定位、现场业务处理功能,支持城管业务案件查询、公文查询及公共信息查询等,还能将移动终端数据与后台数据库数据同步等,此软件的应用标志着城管等行政部门也开始走向信息化建设,办公系统的移动化,推动了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主要就新会计准则下如何加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进行论述。

一、新时期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正以它的神奇力量改变着企业的生存模式,电子商务、远程办公、虚拟企业和虚拟组织的产生引起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模式、信息交流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变化。引起全新的企业经营革命。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模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建立适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中重要的一类,它不仅可以进行会计核算,还可以用作财务监督、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为形成真实、完整的其他经济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财务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信息传递更快捷、开放、灵活。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1.财务信息多元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财务工作也有了新的变化,对企业会计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信息只能反映出部分财务状况,虽然财务信息在决策中占首要地位,但并非是唯一指标。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其经济实力,也需要诸如软硬件实力、职工素质、科研实力等表现企业竞争力等指标来代表一所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

2.财务机制创新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新目标,虽然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距离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为了减小差距必须要进行财务创新机制,以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混乱现状。企业会计管理,已经进入到必须要改变的时刻,如果不对现有财务机制进行创新的话,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3.财务人才复合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会计人员来实现,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人才的复合性,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掌握会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会计准则熟练应用,其次,要对计算机信息网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对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熟练的操作,避免发生因为操作问题引起的数据错误、丢失现象。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加强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分析评价方法,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从过去的查错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网络技术审计,为高层管理人员提出有用的建议或评价,使企业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理解不足

在我国有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会计住处化的理解不足,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更有一部分人简单的把会计电算化误认为是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另有一部分管理领导认为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电化,不需要在去实现信息化,不懂得企业会计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些认识上的不足,都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发展,都不利于企业管理的长远发展。

2.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与会计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会计业务处理方法,同时还要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在企业管理上。从我国人才供给调查报告来看:我国中低层财会人才供给饱和,甚至过剩,而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供不应求。具体体现在会计领域,即能够完成手工记账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3.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结合不够紧密

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到位,资金短缺、人员缺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使财务软件大多只在财务部门使用,致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不仅造成横向上不能与银行、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上不能与客户、供应商及时沟通,而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连接,不能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的进程。

四、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策略

1.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对企业的主要领导管理者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宣传,使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真正的理解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并清楚的意识到企业信息化是符合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到整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将企业会计信息化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企业要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挂帅,由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制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我们应该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会计信息管理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与学习,让更多的相关人员监督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不足的现状,加强对企业会计人才的职前与职后培养。国家应定期举办会计人员的培训,加强会计信息化的教育宣传,调动全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企业培养大量优秀的会计人员。企业也应该主动对会计人员进行职后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会计人员的培养,使会计人员在职后仍然可以得到学习。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能力,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发展相符,力争培养出一批多层次、高水平的会计人员队伍,为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提供人才的保证。

3.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一部分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已经开展了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信息化的理念来指导这项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化没有成为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导致信息数据在内部外部之间不能共享,信息流通不畅通,既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企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企业会计信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要善于掌握当前最先进的网络知识,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的完善企业会计的管理,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科学、与时俱进,使企业的发展更加迅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敏.新形势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策略探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2]汤丽刚,赵庆纲.会计信息化环境在企业内部的控制分析[J].今日科苑,2010(08).

[3]孙晓玲.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J].会计师,2011(04).

篇10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互动性。会计信息化中互动的表现是多方面且全方位的。一是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在制定会计制度、监督企业的财务等方面都会影响着企业。同时,政府的工作离不开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同样也影响着政府的判断与决策;二是企业与其他外部单位及个人的互动。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金融机构等,同样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相互了解、互相监督,并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互相配合和支持,形成互利协作的关系,进而实现各自的目标;三是企业内部组织、员工间的互动。内部的交流合作可以激励员工,让员工主动参与会计管理活动,缩短与员工间的距离,以期达到更好地发挥合作精神,创造集体智慧,提高工作效率。

2、集成性。会计信息化运用软件集成采购、销售、生产、库存与财务,避免了数据的重复输入,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实时性。利用企业信息网络,可以使会计信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等企业的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都可以上网去查看企业的会计报告,同时提供了一个分析和预测系统,让企业和外界对企业的理财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还可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从而帮助信息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4、重构性。会计信息化按照不同的信息模型构造不同的信息输出报告,以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利用会计信息预测企业的未来,并帮助信息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5、共享性。会计信息化使同一信息的电子数据形式能够被各个需求方无障碍地解读和利用。会计信息的共享有两层含义:分享他人的信息和将我们的信息与他人分享。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一部分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简单地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简单处理,使会计人员减轻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工具。

2、企业中会计信息化人员的匮乏。会计信息化建设是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众多的专业人员为之所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要拥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而我国的会计行业,基础的记账人员比比皆是,而真正能把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满足会计信息需要,推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匮乏,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3、数据安全问题缺乏有力保障。在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信息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磁质介质代替了纸介质,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的传递借助网络完成,如何保证信息从传递到接受的真实性、可靠性,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另外,对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的滥用和泄密。

4、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机结合。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到位,资金短缺、人员缺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使财务软件大多只在财务部门使用,致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不仅造成横向上不能与银行、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上不能与客户、供应商及时沟通,而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连接,不能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从而阻碍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的进程。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解决策略

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事情,也是涉及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各相关部门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高质量的信息化建设就是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滞后、风险反应迟缓、管理层次过多、数据过于分散、标准差异较大、系统融合度不高等问题。

1、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倡导者。同时,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若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领导要重视会计信息化,提高认识,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

2、大力培养合格的信息化人员,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要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rr部门负责人、技术骨干及财会人员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的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同时,要增强企业全员信息化意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教育,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素质,造就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精干的信息化管理队伍。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财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机密,不得出错、泄露和损失。因此,必须加强财务数据在网上的安全存取和传递。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系统环境的管理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运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