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主修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的主修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的主修课程

篇1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成熟,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统一采用学制为四年的本科教育方式。近年来,除了主修学位外,还出现了辅修、双学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商学院来说,其仍然是以主修为主。而这种比较统一的教育模式必然会造成工商管理教育存在多处问题,其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被动学习,与实际的人才供求情况相脱节。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

1、实践性

工商管理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其他专业一样,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工作中必需的各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纯理论教学比较空洞,适合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检测学生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还是实践能力。因此工商管理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还会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科学方法来培养学生。

2、针对性

工商管理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方式的优选上,也是尽可能采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拟真性和典型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都能够用实践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刚好的掌握实践技术。

3、参与性

学生具有较高的参与性是工商管理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案例教学是不同于以往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倍受青睐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和表述自己等多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培养。

三、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大致一样,都是在充分考虑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但是这样的人才目标定位却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自身资源和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要明确两个问题,即企业管理的人才需求结构和高校管理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两大问题,在充分考虑了这两个问题基础上,才能够对工商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课程体系不合理

对于任何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都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但是目前,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造成了“工商管理无专业课”的尴尬局面。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以及经济学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工商管理包含的课程不少,但关于培养现代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等课程却很少涉及到。

3、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逐渐被媒体手段所代替,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改革,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逐步被引入课堂。但是这似乎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仅仅是教师讲以前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通过投影仪打在了屏幕上而已,并未真正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老师。他们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缺乏,而且也很少参与组织和从事大型科研项目,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过多的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缺乏实际业务知识和能力训练的机会,因此这种改革不彻底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整改措施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大量增加,而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用人标准,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在每年的毕业生中,除了本科生外,还有大量的企业管理硕士,MBA、博士等高层次的毕业生。因此,在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在培养掌握一定企业管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是比较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局势的。

2、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各大高校在紧密结合时局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的构建思路如下:首先,在充分研究了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确定并精讲和精炼核心课程,不要为了追求广而全的知识面,忽略了学生最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重点突出有关公司运作、公司治理、企业组织、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设一些商业伦理、管理沟通、艺术欣赏等可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最后就是要增大选修课的比例,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丰富自己素养。

3、提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性

提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性就要结合市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开放课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全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讲授、情景模拟、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理解课堂知识,使学生主动掌握新的观念和技能。

五、结束语

篇2

1981年,南开大学受国家旅游局的委托和资助,创办了旅游系,开创了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先河.自此之后的30年里,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也如火如荼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省市的各级院校纷纷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形成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空前发展.然而,中国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仅仅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史,再加上相关从业人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科基础,因此在很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旅游教育一直处于不同学科分头管理、各自为营的混乱局面.在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各方面,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对旅游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初步为我们廓清了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却仍然是“外延式”增长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基础、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环节有待加强、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以及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等[1~5].

这些问题在中国大多数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其中教育增长模式的转变难以通过某一学校的一己之力来实现,但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学校自身不断地优化调整来解决,如培养目标的明确、课程设置的优化等.对每一所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来讲,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第一步.确定要培养什么层次、什么性质、具有哪方面专长和优势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对专业长远发展的计划和安排.而培养目标往往都是相对抽象的,需要具体的培养计划来实现,课程设置就是连接培养目标与社会有用人才之间的桥梁.课程设置的合理恰当,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和专业基础,对于以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自1998年建立发展至今已有14年历史.创立之初依托于地理学科,在师资配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受制于地理背景.之后,随着旅游管理专业名称的确立,逐步从地理背景向管理背景靠拢,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断有管理类的新课程被纳入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近几年来,依托地理发展还是依托管理发展的核心议题,一直成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和核心制约因素.如何在保留和发扬现有地理优势的基础上,强化旅游管理的学科性质和特色,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就是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培养方案的升级和转型.考虑到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难以获取较为成熟的经验总结,因此借鉴和总结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和规律,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思路.

2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律总结

本文选取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的部门划分体系有别于欧美西方国家,反映在旅游教育上,学科专业的名称及涵盖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简单来讲,旅游业(Tourismindustry)在我国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产业而存在的,酒店、餐饮、景区、交通、旅行社等都是旅游产业的不同部门;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旅游业只是整个接待业(Hospitalityindustry)的一个分支,与酒店、餐饮、交通等部门并列存在,其中酒店是接待业的核心构成.因此,在选取国外与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相近的专业时,以酒店管理为核心的接待业具有较强的相近性和关联度.

2.1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分析

之所以选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作为课程设置规律探讨的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康奈尔大学是全世界第一个成立酒店管理学院的大学,拥有全球第一个接待业的本科专业,从1922年发展至今,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康奈尔大学目前仍然是全球排名首屈一指的酒店管理名校,以此为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获取更为合理的课程设置规律.第二,从目前来看,康奈尔大学是全世界设置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级别最高的学校之一.由于旅游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普遍较晚,因此传统的欧美教育名校,一般都没有开设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方向.而康奈尔大学作为美国常青藤名校之一,2011年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15位的大学[6],是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学校级别最高的学校.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知名度以及学校本身的高级别,充分说明该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发展的成功与成熟,因此具有案例选取的典型代表意义.

2.2选取案例的基本情况介绍

应美国酒店联盟的要求和培养酒店业巨头的需要,美国康奈尔大学于1922年成立了酒店管理学院,是全球第一个接待业的本科专业.创建者们旨在创立一个第一流的专门研究酒店及饭店运营的学术机构,而康奈尔是开创这个先河的理想常青藤学校.在创办之初,学院只有唯一的一位教授HowardB.Meek和他的21名学生,而仅仅五年之后,当时拥有世界最大酒店连锁业务的EllsworthM.Statler在参观这所学院后表示:他原先所坚持认为的人们可以在接待业在职培训中学到更多的观点被彻底颠覆,康奈尔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让他看到了酒店业蓬勃发展的曙光.此后,在学院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曾经有包括Statler在内的多位酒店业巨头为教学投入资金并成立多项基金,建成并改造了StatlerHotel等多种校内大型模拟运营场所,由此保障了学院不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稳步发展,为接待业持续不断地提供优秀顶尖人才.

2.3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规律

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成功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明确的专业发展定位,与酒店接待业的密切结合,大量的教学资金支持等,都是保证其成功运转的重要因素.而从学生培养的实际来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正是通过良好的课程体系设置,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有所长,并且朝着学院最初设定的“可以让任何人得到任何领域指导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前进.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学制为四年,在这四年中,其课程几乎覆盖了接待业管理的所有方面.整个课程体系依托商务管理学科建立,通过核心课程的讲授和设置,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配有丰富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开拓各自兴趣的广泛空间.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接待业的某一领域作为主修方向进行专攻.此外,课程设置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提供多种案例研究和分组课题讨论的机会,使他们不仅能收获必需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积累了领导才能与职业精神,为成为未来接待业的领军人物储蓄能量.在对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课程体系设置的规律总结为以下四点.

2.3.1规律之一: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必须与专业依托的一级学科相协调

作为新兴的综合叉发展学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以及接待业管理都必须依托特定的一级学科来构建自己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方向.只有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确保课程设置方向与依托的一级学科相吻合、相协调,才能保证专业发展的顺畅和有序.从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来看,在其核心课程(必修)及选修课程设置中,与接待业实体运营(Operation)相关的课程占了最大的比重,接下来是商科管理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法律、信息系统类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涉及接待业的八个方面:设施管理与规划设计(FacilitiesManagement:PlanningandDesign)、财务会计与房地产开发(FinancialAccountingandRealEstateDevelopment)、餐饮管理(FoodandBeverageManagement)、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法律(Law)、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Managerialand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ResourceManagement)、旅游营销战略(TourismMarketingStrategy)和运营管理(Operations).

2.3.2规律之二: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辅相成

专业课程设置是依据培养目标而制定同时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培养目标也是课程设置的抽象体现,为课程设置提供框架和主干,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和谐统一才可能培养出适合社会、行业发展的人才.由于旅游学科是不同于传统概念的应用交叉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到应用学科的自身特点,从行业发展需求出发,而不应不切实际忽略原有学科和师资状况来设置不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课程体系.从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其核心课程及专攻课程的设置,都与其培养接待业领军人物的目标相辅相成。

2.3.3规律之三: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及学生的学习习惯

如何安排不同课程在本科四年的学习时序,才能更好的实现不同课程知识的互补与衔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循序渐进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环节之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协调、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的协调、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协调,都需要通过良好的时序安排来确保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其课程设置的时序安排符合学生由大一到大四成长变化的过程.在第一年,先是给学生打下工商管理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计算机软件、会计、人际沟通、经济学四个角度开始引入,这些理论不是空洞的学术思想而是将其具化到酒店业中来,同时开始介绍行业的入门概况.第二年,理论基础进一步加深难度,同步上升到信息系统、金融财经、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高度,同时专业课也开始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年也是课程学习最为关键的一年.大三,开设的核心课程数量和前两学年相比明显减少,但是更加针对酒店业的具体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而在大四这一年,主要通过高质量的行业实践来具化专业知识,并为工作做准备。

2.3.4规律之四: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内容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是所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必然要求,在接待业中,基本的实体运作能力是考察任何一个从业人士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的一点.对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讲,专业实践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环,这是学院将学生推向社会,实现学生由学校学习到服务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内容.由于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与接待行业形成了密切的产、学关联,从而能为即将走出校门的本科生提供相对较好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院学生的良好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也使他们能够在实习中表现优异,从而获得相应的理想工作职位.如此良性循环,使得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一直有学院的毕业生掌管着接待业的高级管理职位,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学院未来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环境氛围.

篇3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心内容是对研究生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着力点应放在课程教学改革上。通过这些改革和调整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真正将其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栋梁之材。

一、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调研统计情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及研究生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笔者以经、法、管三个学科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了千余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850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80%以上的同学认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50%以上同学认为目前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不具有针对性,认为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队伍,及在当前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局限性;60%以上同学认为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校培养创新能力的外在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培养途径和措施”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票数投给了“建设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和“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的研究生教学和教育培养体系”。

二、目前研究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本科趋同性

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研究生教学趋于本科化,普遍实行大班教学,班级授课人数甚至超过本科班级人数,这严重违背研究生教学规律和特点,对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和重复性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仍比较陈旧,重理论,轻案例,这些都满足不了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日趋显现。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如美国哈佛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要对800多个案例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而哈佛用于教学的6000多个案例基本上都来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实践,而且有1.3是近三年发生的,每年都要更新400-500个。其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修正企业的管理、营销策略,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写出比较完整、有可行性的报告,并且还可以高价售给企业。[2]

哈佛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保障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活泼,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与此同时,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重复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局限性

目前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些偏差,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1)课程安排存在随意性。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思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不是以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为出发点,而是或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或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2)课程实施存在局限性。有些学科其实也重视课程体系的创新,开发开设了顺应社会需求的新的课程,但缺少能胜任课程教学的师资,这样即使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有限,课程教学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3)培养方案因循守旧,课程设置比例不甚合理,实践类课程比例过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性

研究生课程教学目前仍然主要采取注入式讲授法,老师PPT讲授,学生被动认知。而由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仍非常欠缺。因此,研究生阶段仍停留在对知识的继承上,而在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上乏善可陈。与本科教育形成不了质的区别,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的重复,不利于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现不了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五)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模糊性

和科研论文评估相比,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一是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估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二是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估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具有同步性;三是研究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用不能从各种培养环节中简单地分离出来;四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难以定量;五是各种评估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评估结果的影响。[3]

(六)教学管理的松散性

由于历来在研究生教育中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学生主要是能发表几篇论文以此获得毕业答辩资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就能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这种“论文为重”的价值取向淡化了课程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对课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对研究生教师而言,“科研为重”的价值取向削弱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师平常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相对比较松散,成绩评定存在较大随意性。在课程教学引不起教学双方重视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就不得而知了。

三、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教学创新实践分析

下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学创新实践为例,深入剖析研究生教学创新思路,寻求研究生教学创新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一)课程性质职业化

在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新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用人单位对学生所修课程的应用性水平的日益强调,使研究生教育部门倍感压力,而加强课程的职业倾向性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佳选择之一。[4]

课程性质的职业化倾向渗透在课程的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课程设置以就业目标为导向

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主要在于就业,且研究生教育也提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就业目标为导向,按职业不同要求设置相应的主修课程。我院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做了较大调整:淡化专业,以就业目标为导向设置不同的主修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是围绕某一职业方向开展的,这种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更具就业竞争力。

2.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和时间

实践教学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实践,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5]

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是课程职业化的具体体现。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和学习时间,有利于课程性质职业化的落实。

3.加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目前会计学院已与25家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实践教育基地合约,为我院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生在实践教育基地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与熟悉,切实落实课程职业化设置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分层化

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其课程的设置、讲课的内容、重点和方法是有区别的。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以老师讲授、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实验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而在研究生阶段,教师的讲课应该着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发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院将全院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进行统筹安排和分级管理,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和教学资源浪费。按照不同的课程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学时、学分。对不同的课程级别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这三级课程之间的衔接。

(三)课程体系合理化

把握创新基点,注重课程体系调整。调整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作为21世纪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专门、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广、雄厚的其他相关知识。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又要一定的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6]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1.适当增加英语授课学时和学分,可考虑设置专业英语教学。目前我校正努力提高办学的国际化,而大学的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这里就包含了学生的国际化。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增加研究生英语教学,尤其是要加大英语应用型课程的开设力度。研究生英语在授课内容上不再偏重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而是偏重于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英语查阅文献、撰写英文文章、进行国际交流等综

合能力。

2.夯实基础知识,增设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如有利于做实证研究的数据库知识、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增加此类课程的学时,必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3.增设方法论课程,深化方法论教育,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调整方面,我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按需设课”,开设本学科前沿问题专题研究课程,此课程是由多名教师以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型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开设本学科经典文献研读课程,以此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为了顺应本学科流行实证研究的国际潮流,还开设了数据库相关知识的课程。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以此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教学手段日益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不断深入,这些都促成了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仍然大量存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有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变化与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推行启发式,摈弃注入式

由于历史形成的习惯势力及某些现实的基础,研究生教学仍基本是注入式教学,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权威绝对化,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在这种思想与方法下,只能教会学生模仿和记忆,而压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及学习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必需改革教学方法,摈弃注入式教学,推行启发式教学。

2.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目前研究生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法等。[7]

这些方法相较传统方法,大大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且使学生始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方向,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开发新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途径。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使学生不但能够认知、继承知识,更能创造、发展新的知识。

会计学院目前在一些课程的讲授上,采取了seminar形式,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会计学院大力推进研究生案例教学,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编写研究生案例教材系列。

(五)学生培养分类化

在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实行分类培养,实现学科后备研究力量的积蓄。

会计学院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即在大力推行研究生培养向应用型转变的同时,选拔部分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组建了会计学术班。[8]

针对学术班编制了不同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及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为将来博士研究生储备优质生源及培养未来的学科学术界领军力量,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六)师资优质化

重视师资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课程教学质量高低,与研究生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首先,要提升现任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大纲的修订,案例教材的编写。②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完善研究生教师退出机制。

其次,注重后备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培养,包括:①把好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关,改革硕导遴选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②建立预备导师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预备导师,参与到研究生课堂教学,及协助相关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积累青年教师在研究生教学培养方面的经验,同时青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比较前沿和新锐,可以为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带来新的思路及方法。③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从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以达到教学指导队伍的多元化。[9]

(七)管理制度化

要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必须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以达到规范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行为。为此,会计学院编制了《会计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汇编》,形成了学生课堂签到制度、请假制度、课程选修制度等;每门课程成立课程组,实行课程组负责制。指定一名老师作为课程组负责人,带领课程组负责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任务的执行。

四、会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创新培养取得的成效及改革的局限性

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困境;市场营销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10-02

一、成教《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现状概述

成人高等教育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的,是电大、高职等成人高校的主要办学类别。其侧重“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与其他类别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市场营销学》课程以其广泛的知识性与普遍的应用性,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生们的重视。

在大多数成教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市场营销学》不仅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经济管理、会计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院校均只开设一个学期,各个院校根据具体专业的要求不同,安排的计划学时在36、51、54、64、72、90不等,其中以64与72课时为主。

二、成教《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困境分析

但是长久以来,囿于多方面原因,在大部分成人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延用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与考评体系,并没有建立起一套专门适用于成教的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与考评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除了要共同面对理念相对滞后、目标定位模糊、方式传统老旧等这些“经典”的教学困境外,双方在教学内容、课堂形式以及考核评定等具体细节上,也普遍存在不同意见甚至矛盾。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学前期望高,学后收获小”的学习感受。对于教师来说,更是难免产生“学生素质低、教学过程累、教学效果差”的挫败感与遗憾。

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尴尬现象的根源,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认识不够深,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明显脱节。经过对若干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的观察分析,我们对实际面临的一些教学困境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五个主要原因:

(一)教学理念差异导致学习需求难满足

传统的教学理念产生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是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但是,成人高等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创新型教学理念作为其支撑。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成教院校,在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薄弱的“硬伤”。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大部分的成教院校仍然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体系的掌握,忽视或没有条件开展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于是,成教学生面向当代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二)学习目的差异导致教学目标难达成

虽然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鲜明,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也多有不同,但从目前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设定来看,却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笔者没有查到教育部高教司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专门制定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基本要求,只能根据部分成教类教材中整理出了有关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两个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沿革、熟悉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营销的过程;具备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营销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其实许多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表述非常接近,并未体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事实上,上述部分“能力目标”的要求,即便是对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实现难度。

以实际情况来看,其实成教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但是现有的教学目标更偏重理论知识,与成教学生的应用型学习需求并不匹配。没有针对成教学生特点专门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就无法将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整合,也无法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对应。

(三)学生层次差异导致内容难度不匹配

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面对的是专升本、高起本、高职高专三类学生。授课形式包括脱产、业余、函授三种,尤其以后两者为主。学生层次、学习形式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要求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难度设置应有所区别。

目前,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出版的营销学教材不少,但主要以高职高专类为主。覆盖所有成教学生的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是韩庆祥教授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二是刘传江教授编著的《市场营销学(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实际上,各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统一,甚至有许多院校使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相关教材,比如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接触较多的,是兰苓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属于“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系列丛书之一。

这些教材难度不一、编排各异,内容设计上又各有侧重。虽然开设的是同一门课程,但对于基础素质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对象,同时又分属不同类别、采取不同学习形式的成教学生来说,仍需进行比较选择,挑选适合各类成教学生不同层次特点的教材。若不加区分,随意混用,就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不匹配的情况,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四)教学方式老旧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教院校的办学条件整体上不如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成教院校,仍然停留在“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阶段。老师的教学方式老旧,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难如预期、每况愈下。

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以PPT为主的多媒体辅助教学(CAI)的应用,仅仅只是替代了原先的板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陪衬,目的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部分条件较好的院校,即便是购置了营销模拟软件,进行所谓的情景教学,却由于和最终的考评结果关系不大,又费时费力,导致在随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善加利用,往往只能偶尔为之。

老套陈旧的教学方式与不得要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越来越难满足成教学生的现实要求。“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成教特点,更是难以得到体现。

(五)考评标准单一导致教学效果难体现

目前,大部分成教院校依旧沿袭着传统普通高校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上仍是以教师命题为主,考核方法也大多采用笔试。这种考评体系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考察,而且目前采用的学分制并不完善,形式大于内容,最终可能导致评价信息的失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考评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传统模式影响很大,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在实际工作中,市场营销的职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营销策略的效果也需要市场和时间给出答案。营销知识的运用必须灵活组合、相机抉择,照搬照抄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但是,现行的考评体系无法体现这些特点。

三、成教《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解困探索

上述问题反映在《市场营销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很多环节未能从成人教育的现实出发,一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最终产生了一系列典型的教学困境与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与矛盾,只能从成人高等教育的现实特点出发,对整个教学模式与考评体系进行调整,甚至流程重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必须以培养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面向当代社会,面向成教类学生,面向市场要求与学习需求。要以此为导向,向学生提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解释,策划或参与模拟或真实的营销活动,满足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需求。

(二)协调教与学的目的差异,设置适合成教的教学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就要体现出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既然《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就要结合成教类学生的特点,侧重于能力目标的灵活培养,对知识目标不做过高的刻板要求。

成教类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除了提升学历层次之外,还希望所学知识能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涉及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商业现象,侧重于理论知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作用,从而协调教与学的目的差异,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正视学生层次差异,调整教学内容难度

成教院校在教学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层次的差异。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尽量贴近自身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一些高职高专类院校,就对课程内容的难度进行了自行调整,出版了针对高职类学生特点的教材,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降低了要求,并相应提高了营销实践环节的比重。

电大等其他成人高校也应结合各自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时更新教材。比如将教学重点放到营销内容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层面,更加贴近学生的工作、生活经历,尽可能通过真实的企业营销案例,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大部分成教学生业余学习的特点,出版、更新专门的营销学教材。

(四)有效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的帮助是巨大的。特别是对《市场营销学》这类应用型课程来说,除了用PPT展示理论内容,还可以用照片、视频等展示真实案例,用电脑软件甚至电脑游戏模拟营销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CAI)不应只作为板书的替代,案例也不应只是营销理论的辅助说明,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应有真实案例渗透其中。教学方式也应该考虑以案例为中心,以讨论分析为途径,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要点。

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的参与性都能得到提高,平时的教学环节也可以对最终的考核评价起到重要参考作用,从而真正体现成教“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

(五)考评体系多样化,综合评价学习效果

需要结合成教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建立一套全方位、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除了营销理论的闭卷笔试,还应增加案例分析、课程讨论,甚至模拟实践、项目设计等应用型的考评内容。将学习效果考评融入平时的教学过程,提高日常教学环节评价在最终考评结果中的比重。从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实践表现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习态度、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考虑以项目答辩的形式替代最终的闭卷笔试。

四、结论

目前,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一方面对成教类学生的层次差距要有客观认识,另一方面应结合他们的特点与需求,改进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考评方式。只有适合成教学生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好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国玲.电大成人学员自主学习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5).

\[2\]韩庆祥.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刘传江.市场营销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