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㈡2010.11.14全天正式实习活动。包括:攀岩、定向越野、扎竹筏、溜索。
㈢2010.11.15早上打算举行桥降,但是由于天气原因被取消。所以1~4组先行撤离,我们5~8组原地待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实习内容详情及其感想收获:
准备了好久,期待了好久,终于道观河实习之旅就要拉开帷幕!集其好装备跨上汽车,一切神秘的面纱都将被一一剥开,心情异常急切和激动。记住这一刻“2010.11.13”。汽车在马路上奔驰,明明开的很快的,可我就是觉得它慢,因为我急啊!我恨不得它马上就到,马上就到那听闻也久的道观河。
一路上我眼都不想眨,因为我想记录下沿途的所有风景、在脑海里刻录出所有发生的新奇。天气很冷,可是我的热情却半点不减,加上第一排的黄金位置,我更可以好好地欣赏一路上的千奇百怪、变换万千。
入冬了,可是路边树上的绿叶依旧,偶尔还会看到金色的黄,狠狠地大饱了眼福。花没有,即使有花,你也会怜惜她不该在这样的寒冬出现,这样的季节应该是饱经风霜了的粗壮的枝丫来抵御。就像我们这次一样来学习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体验一样。
终于要到了,到了,随着汽车驶入一片漆黑的森林,我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就要到了。看看时间,两个小时过去了。六点多,郊外的天已经是漆黑一片。下了车一阵寒气袭来,瞬间打了个寒战。四周很是凄凉,没有一点人烟,有的只是路边被遗弃了的别墅<不知是被遗弃了还没有修建成功>。慌郊野外出现这样一个黑呼呼的东西,不免有些感到恐怖。不过有那么多人在,也就不怎么觉得害怕了。寒冷、恐惧一起袭来,也许这就是野外生存必须经历、必须克服的身体、心里双重压力吧!
在老师们的安排之下,我们找了个靠湖边的平地扎营。四周的黑暗不是几只手电、头灯就能够驱散的。不过没关系,体验嘛!生存嘛!就是要锻炼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能力。旅途的劳累,加上寒冷的气息,首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要在寒冷大风之中生火,是相当难的,不过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生火做到了,而且还把饭做好了。借着台灯,在河风之中就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野外不像在家,必须还得准备自己睡觉的地方。虽然从来没有过搭帐篷的经历,但是看看老师的指导,自己也就会了。找了块平坦的地方,自己搭起帐篷来。我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终于,帐篷搭好了。由于一路劳累,加上天色以晚,今天就到此为止。
专进自己的帐篷和同学们分享从未有过的经历,我们没有喊累、没有气馁,觉得这就是我们应该经历、应该掌握最的基本的生存能力。夜里两点多醒来了,因为地上的寒气太重,装备根本无法御寒。队友之间相濡以沫,相互依偎,与寒冷抗争着。四点多又被冻醒了,天气真的很冷,明显可以听到外边寒风在呼啸,就这样过了一夜……
篇2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不仅有利于课程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还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教授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现阶段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顺利完成教学工作,还应当积极对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探究,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以教材单元为指导开设主题活动,强化课内外教学互动性
教师如果以单元教材为指导来组织主题活动课程,能够使高中地理课外实践与单元知识教学同步开展起来,为课内外教学的互动做铺垫。这样,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进行及时的巩固,随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继而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以及教材的基本知识,可以高效率向学生讲述地域特点、各个气候带的分布以及农业特点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推动课外实践活动效果,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省去对本地区地域特点的判断,而在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构建“本地农业探究”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去赏析附近的田园风光,让学生观察本地农业的特点,并根据农作物特点来反推地区特点。以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能够强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实际效果。
二、以小组探究为模式指导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已不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更不适用于课外实践活动课。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一同参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上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单元课程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打开认识地理的新世界,更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无论是GPS还是我国的北斗系统,其定位能力都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通过百度地图等工具,教师可以很容易获得学校精确的平面地图。为了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我眼中的校园地图”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校园地图”的绘制工作。以地图的绘制让学生对地理比例、方位坐标等知识进行巩固,以学生课外活动的成果来和谷歌地图作比较,让学生感受现代地理科技的魅力,通过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参与性、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以任务教学为方法引导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课外实践效率
任务教学法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任务教学法结合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地理课程探究工作,以此保证学生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效率。以“校园地图”主题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制定好任务书,要求学生按地图的比例、地图覆盖的范围、参与人员分工比例的下限进行活动实践和实际的评分。教师通过这种明确的任务指导,来规范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工作,才能真正地保障高中阶段学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率,继而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与小组内学生互助合作,共同探究,实现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的高效率。
四、以任务报告为载体完成实践总结,凸显课外实践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教学效果提升的根源不仅在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对地理实践教学的总结。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也应当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以此来凸显课外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而最佳的载体是结合前期主题活动与任务教学法所得到的任务报告,教师以此对学生的课外实践的效果做出点评,丰富高中地理考核的形式。“本地农业探究”主题活动就是一次锻炼学生完成实践报告的很好的形式,教师结合电脑办公软件为学生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对农作物品种、农作物生产环境特点、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地域特点的推测思路与结果等进行汇总形成任务报告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报告书进行点评,以此为载体对地理课程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出部分优秀作品,作为学生学习的模板,既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地理知识,又以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来推动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共同进步。
篇3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篇4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外科研;实践教学
强调“亲身经历与感受”的课外科研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与常规的实践教学相比较,课外科研实践针对对象主要为高年级的大学生,同时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层次性以及遵循个体发展规律[1],以此有效地扩展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教师科研力量。本文结合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情况,拟从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和教师科研等角度进行初探。
一、以学术讲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术讲座是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有利于巩固、加深理论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拓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知识结构,了解专业学科研究前沿与动态以及未来展望。为此,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了保障该专业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的质量,采取了以下形式:①课程形式。该课程以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为主,聘请校内外专家为辅,定期举办关于汽车机械类相关研究方向的学术讲座。②学术报告登记卡形式。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总结成绩组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报告,并向报告专家提问与交流。近年来,河北大学机械类学生参加了“2010年河北大学第十七届科学报告会系列学术报告”“2011年河北大学90周年校庆学术系列报告”。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张钟华题为“在科学研究探索的道路上勇于创新,攀登高峰”的学术报告。其以亲身经历和科学成就向学生们展示了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表达了将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的愿望。
二、以参加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近年来,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老师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梯队为目标,采用以老带新、互相帮助与学习的方式,形成了相互赶超的比赛氛围,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做好了充足的人员储备。机械类专业所在的质量技术监督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形式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学生创新基金自2006年设立以来,已有60余名机械类专业学生得到资助,累计发放资金50000余元。近三年,机械类专业学生针对不同的竞赛主题进行综合设计和开发,以智能汽车、无碳小车等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类级别的科技竞赛活动。如自2009年连续以光电组、电磁组和摄像头组等组别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东北赛区)。近三年,参赛组数及组别、获得奖项逐年增多,由2009年的2组光电组增加到2011年的光电、摄像头与电磁等5组。
三、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增强科研能力
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主要是协助教师或者独立执行并完成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工作。在执行前期,学生主要进行查阅文献、翻译文献、调研等工作;执行过程中,学生自行调试实验设备、制样、测试试样以及分析与处理数据,增强独立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把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给予学分奖励。对学生发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进行资金奖励。当然学生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时,指导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执行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给予明确的指导。自2010年,机械类专业59名学生以教师的科研子课题或自主选题形式参与13项河北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并取得了喜人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课外学术活动;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大学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1]。为了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已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和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的重要途径[2]。
一、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让学生及早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学生在具有探索性的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还锻炼了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及早得到科学研究训练,有机会与教授、研究生面对面地交流,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并独立完成部分工作,锻炼实践才干。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些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从实践中体悟“科学”的真正含义,逐步拓展学术视野,树立科学的理念。实现了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另外,群众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会带动并营造起一种浓郁的氛围,进而带动并引导周围一大批学生投入科技实践锻炼。
2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平台
科技活动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训练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实际工作才干,使崇尚学术实践,渴望增强动手能力的学习氛围在学校逐渐形成。使得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又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舞台。科学研究与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将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否参与此项目活动,同学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科学理念和求知精神。
3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的重要途径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立项研究,促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同时营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这将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及早进入学科前沿,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学相长,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校园生活模式,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是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在于,科技知识不等于科学素质,知识与创新能力是不同概念,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精神、创新能力)要后天的培养,而课外活动是重要形式和途径。
在开展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的初期,要鼓励学生根据通过学校公布的课题招标或自主选题找导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成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争取参与科研是重要的第一步。《申请书》的主要内容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填写。其中 “项目立题依据”和“研究方案”主要从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进度安排、研究工作已有的基础条件等方面说明。“指导教师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完成,主要是对申请人/负责人对本项目的认知程度、工作态度、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评价。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在专业上的指导或引导,包括对项目中涉及学生没学到的知识的补充。
完成项目《申请书》后,要组织对项目答辩。项目审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项目是否既具有现实意义,又适合学生做,并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锻炼;(2)项目所需的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相关设备能否保障;(3)项目的指导教师是否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否熟悉所指导学生研究项目涉及的领域,是否对学生科研的指导在时间投入上有保障;(4)项目组的全体成员是否对项目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项目的内容、难度和投入的时间;(5)项目所需经费是否在学校资助、教师自筹和学院配套的基础上可以完全解决。
在实施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的期间,学生应自主完成项目,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了解做科研的全过程,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解决,学会独立完成各种相关表格、报告的填写。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不是研究生所做工作的总结。指导教师不能直接参与研究工作,但要及时了解并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进行,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把项目的质量关。
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要进行立项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要认真如实地填写《中期检查书》,应检查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有无项目变更,及时了解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立项活动的执行情况。
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项目以答辩为主要结题方式。项目负责人必须在规定的答辩时间内提交《结题报告书》、结题成果、结题评价及所有背景辅助材料。
答辩时应按照答辩组的要求做好相应准备(如幻灯片等)。结题报告表应按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取得成果及成果形式等方面做出总结;结题成果中所展示的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是项目组负责人或成员为第一作者;评价报告应如实填写参加项目的体会,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活动的建议应该客观,有建设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中,以制备、分离和结构表征为主线,按照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训练基本技能到培养综合能力,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课内实验教学模式。依托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使他们掌握了科学实验能力和实验方法。通过实行实验室多形式、多层次、开放实验教学,吸纳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开放性实验。实行教师科研实验室开放,设立了课外开放性实验项目28项,使开放性实验工作落到了实处。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学术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由选择科研实验项目,让本科生随时可以参与到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科研课题当中,进行研究、创新性实验,形成开放性、研究性、创新性课外实验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挑战杯”科研竞赛活动为龙头的各种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蓬勃发展,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获奖30余项,其中,2007年至今,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 1 项、天津市特等奖 1 项、天津市一等奖 3项,二等奖一项,和三等奖2 项。天津市级“化联杯”和“大学生化学知识及应用技能邀请赛”一等奖9 人次。天津市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 3 人次,三等奖 6 人次等。
面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取得的可喜成绩,通过全面分析我们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笔者认为要继续深化这项活动,要使课外科技活动真正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还要继续做好以下几点:(1)科学研究要逐步引入到大学教学诸多环节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科学研究。要吸收学生参加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开发新的学生科技试验基地工作、实现学生和教师一起搞研究。(2)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积极性高,劲头足,兴趣浓,对学生本身也起到了很好的鼓励和促进作用。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鼓励教师选择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要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篇6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试验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但是课外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试验能力。我们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如何观察,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④提高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考虑原理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的方法、内容及组织
1、化学课外活动研究的方法
化学课外活动研究方法包括:(1)发现问题;(2)设计方案;(3)寻找并使用仪器;(4)实验操作;(5)观察、收集事实;(6)分析、处理事实与数据;(7)表达结果;(8)推广使用。
2.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通过规律教学,学习一般的试验方法的内容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
课后要求学生回家制作家庭净水器,考虑各层的作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再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可以使学生明白固体加热装置操作的一般规律。
②选择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内容。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例如,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又如教师在讲解保护水资源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在化学课外活动内容选取中注意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培养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课外活动或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④在化学课外活动内容选取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自己设计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3.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5至7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正在发生内在的变革。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教育部,2001)。《标准》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将课外活动引入初中英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就英语课外活动教学案例谈点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同行。
·设计背影:
八年级下学期以后,随着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可以接受一些社会调查任务,通过他们与社会的接触,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教师提供的小资料或是教材课文JEFC Book Ⅲ Unit 3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 Unit 11 Planting Trees),在实践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有关问题的办法,并且用英语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3)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列举周围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与个人调查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情况
可根据学生所在社区、兴趣小组或是个人意愿,将活动成员分为4-5组,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好记录,每小组选派1-2名代表向大家介绍各小组的调查情况。(可以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英文材料)如:我们的团队有:名称(Name),小队长(Squad Leader),个人调查记录 。
(2)了解调查对象对环境、人、动物和植物的危害
由于每组调查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调查报告形式的多样性。该环节学生的自主性特别强、也乐于被他们所接受,所以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有学生问——“白色垃圾”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一些地方能见到它们?对环境、人、动植物有何危害?知道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还有同学自己设计了调查表:
虽然该表略显稚嫩,但是为后面的用英语整理结果,进行口语汇报、讨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汇总各小组调查成果,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
该环节重点突出了“做中学”、用英语做事情。各小组成员首先逐次口头汇报调查报告,组内进行初步的交流。在每小组理清思路后,写出小组报告,并推选一名报告人与其他各组代表进行陈述和交流讨论。
·活动小结
通过学生交上来的调查报告,笔者感到欣慰。在他们的活动体会中,见到了许多这样的句子:
Extra?鄄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English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our English study.
All these activities will make our oral English more fluent.
I was very much impressed by it.
新课程、新标准、新尝试。这以任务活动为模式的课外活动教学自然有它的局限性,需结合教学实际去辩证地接受和运用。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研究:
(1)活动成效受区域差异、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3)英语课外活动的教学评价问题。
综上所述,将课外活动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选择任务型模式于教学的始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朝着教学艺术化的高水平、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英、黄艳明 《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Leech ,G.Priciples of Pragmatics [M]. England:Longman,1983
[4]袁桂林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建伟,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篇8
障各高校二级学院应依托本学院各级各类教学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发挥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教学团队等师资优势,鼓励教师带课题入驻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做科研,培育创新实践团队,分组分层次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程跟踪作品的形成、改进和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以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建立项目化、基地化运作模式
1、学术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科研氛围浓否,也直接决定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困难程度。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各学院应组织以本学院学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成员的学术报告团,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为本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体会,鼓励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或课题组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还应加大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增加创新技能学分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基地建设
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各学院应依托其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基地专家团队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应整合学院各种创新实践资源,涵盖基础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种场地以及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桌椅、文件柜、阅览桌等必需的办公用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1、品牌赛事
各学院还应根据本学院学科特点、学生特长等具体情况,确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赛事清单,同时确立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等赛事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的品牌赛事,重点培养和资助,长期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机制,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
2、项目培育
篇9
科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且受到科学观和科学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根据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化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学化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五种能力也就是中学化学学科能力结构的五个基本要素。
然而,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还是囿于中学化学教材,不仅学生按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而且教师是按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而高考试题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尤其是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重点,全面考查学生观察实验,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的能力;分析、研究和处理实验现象、数据,形成概念,作出判断、推理的能力;构思、选用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那么,怎样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课程呢?
化学课外活动课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化学教学独特的形式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以及较强的学生自主性等特点。化学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配合并完善课堂教学,实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经受实践锻炼和发展智能,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并且善于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活动课。
一、化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1.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学生搜集并阅读化学科普读物、化学学习辅导读物、化学发展史和化学家故事、化学趣闻逸事等。
2.化学制作活动。
(1)组织学生制作化学标本。例如合金标本、铁的合金标本、石油分馏产品标本、石油化工产品标本、煤的标本、煤化工产品标本、合成高分子材料标本等。
(2)组织学生收集图片,制作模型、图表幻灯片,摄制录像片等。
(3)制作常用的简单实验仪器或代用仪器。例如用墨水瓶制作酒精灯、切割大玻璃瓶制作玻璃水槽和钟罩、用小塑料瓶改制滴管等。
(4)自制化学试剂。例如用废铜制取硫酸铜、氧化铜,用废铁屑制取硫酸亚铁、氧化铁,从废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等。
(5)化学工艺制作。例如,用阳极氧化和茜素染料着色法制作铝质“金”星、制作银镜、化学刻字、自制蓝黑墨水、冲印照片等。
3.化学实验活动。
(1)实验基本操作练习。在课内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2)配合课堂教学的实验。例如水的合成、氯气在氢气中的燃烧等。
(3)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例如电镀笔的制作和涂镀、电解加工、电铸、塑料电镀、纸版电池制作等。
(4)结合资源利用的实验。例如从海带灰中提取碘、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脑、用米泔水制葡萄糖等。
(5)跟生活和卫生保健有关的实验。例如CO毒性原因的演示实验、吸烟有害的演示实验、化学去渍、自制豆腐花、照片调色等。
4.专题报告或讲座。
可以由学生做读书报告、交流心得,也可以请科技人员和教师做化学化工方面的专题报告,介绍化学化工的新成就和新发展,介绍化学知识的应用或者做化学知识科普讲座等。
5.参观活动。
参观跟化学有关的化工生产和科研单位,组织观看有关的科普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展览会、博物馆等。
6.化学竞赛。
可以组织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用语竞赛、基本操作竞赛、化学智力竞赛等,吸引学生参加或参观。
7.在校内出版化学墙报、板报或者化学小报。
8.组织化学晚会、化学活动日(周)、化学夏(冬)令营等活动。
这类活动通常综合多种活动内容和方式。例如在化学晚会上可以安排化学相声、化学猜谜、化学魔术、趣味化学表演和化学讲座等。
二、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要实现化学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就必须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
化学课外活动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以分年级组织、少数人参加、固定性的课外活动小组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主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要扩大影响,并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化学课外活动要制订一个细致的计划。对计划执行情况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对每次活动都应作详细的记录和小结,学期结束时要做好总结,做好收集、积累资料和经验总结的工作。
化学课外活动要事先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落实活动的经费和设备材料,落实指导教师和具体准备工作。要发挥指导教师特长,就要实行跨年级指导。
化学课外活动要抓好预习环节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多做多想、手脑并用,弄懂有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化学课外活动要重视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以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注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篇10
一、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从阅读教学的性质来看阅读实践的必要性。
《语文新课标》中说:阅读就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过程。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和感受体会,中间经过任何一个环节的转诉,都会带上他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实践。
(二)从阅读思维特点看阅读实践的必要性。
阅读的思维活动是凭借语言文字,凭借读的实践来进行的,即通过映入眼帘的文字由视觉进入知觉,最后在头脑中构成意境,形成一个概念,获得具体的感受。故阅读中的思维活动一点也离不开阅读实践。
(三)从阅读教学的广博来看阅读实践的必要性。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仅是从课堂上,还要在课外阅读书刊、报纸、网络、看广告、看电视影片、看商品说明书等等中去学习,这更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
以上三个方面足以说明阅读实践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然在教学过程如何实现学生的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呢?
二、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阅读实践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这就是把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能力。我认为可以由以下几步来充分实现学生的实践。
(一)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实践。
从预习到上课,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边读边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感悟:也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和老师布置的预习题纲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还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与学生讨论感知。古语说得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二)精读课文时的阅读实践。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强化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老师的组织和精心的策划下,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体验,感悟,对文本的重点难点知识给足学生阅读实践、思考的时间,展示出富有个性有创意的阅读体验。
(三)拓展延伸中的阅读实践。
在以上两次阅读实践的基础,已经对文本有了较深的认识,聚集了丰富的阅读感受。这时老师布置一些好的拓展延伸题,让学生把阅读实践中得来的感受学以致用,让阅读能力得到真正实现。
三、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精神和语文素养,单凭课本中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是抛砖引玉,是让老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实践后,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技能的。如果只限于此,那真可谓是收获了一滴水而放弃了整个海洋。那这“海洋”便是宽广无限、博大精深、五彩缤纷的课外阅读。然而课外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要求,没有规定的课时,又怎么能让学生真正达到课外阅读实践呢?
(一)教师充当课外阅读实践正确的引导者。
课外阅读内容五花八门、鱼目混杂,学生难以分辨与选择。一旦错选还会适得其反。老师应参照《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新课标》,为学生推荐中外名著的必读书目,提供或订购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报刊、杂志、小说、甚至流行书籍。要有计划、有层次(学生差异)、有目的的推荐。并且按要求规定学生达到不同学段的阅读量,让学生有东西可读,有东西可感,这就为阅读实践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二)多种活动促使阅读实践的真正落实。
课外阅读没有固定的规定与要求常常都会落实。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实践真正落实呢?(1)可以专门开展阅读课;(2)让学生写读后感,写扎记,写书评……并在一段时间后抽查评比交流;(3)开展名著人物塑像大家猜,名著精彩片段集锦活动;(4)让学生将自己阅读实践后的心得体会写成片段,文章,合作创办属于自己的刊物……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只有这样,课外阅读实践才能真正落实。
(三)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拓展课外阅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