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征管法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所得税征管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依法进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的所有扣缴义务人。
本条所称扣缴义务人是指支付个人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三条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的应税收入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支付个人收入的明细资料,但向个人支付下列应税所得除外。
(一)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三)储蓄机构向储户支付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
(四)证券兑付机构向企业债券持有人兑付的企业债券利息所得;
(五)股份制企业通过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分公司向股民支付的股息、红利所得;
(六)税法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由指定机构统一代扣代缴的应税所得。
第四条扣缴义务人实施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可采用以下申报方式:
(一)网上电子申报方式。扣缴义务人将纳税义务人的有关扣缴信息通过电子申报网络,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
(二)软盘申报方式。扣缴义务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附有纳税义务人有关扣缴信息的盘片,实施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
(三)纸质申报方式。扣缴义务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纸质申报资料,由税务机关征收管理部门将有关扣缴信息输入申报软件系统,实施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
第五条无论采用第四条所列何种申报方式,扣缴义务人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扣缴个人所得税申报表附表》和《个人基本信息表》。
第六条扣缴义务人每月代扣代收的税款,应在规定期限将税款解缴入库。
第七条实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后,由主管税务机关为纳税义务人定期提供一联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以下简称《完税证明》)。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于年度终了后的3个月内,根据系统内掌握的扣缴义务人明细申报信息和其他涉税信息,为每一个纳税义务人按其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汇总数据提供《完税证明》。
第八条纳税义务人因特殊需要要求取得《完税证明》的,可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向主管税务机关的征收部门申请开具相应期间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完税证明》。
第九条对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在办理完毕全部注销手续时,由主管税务机关为该扣缴单位的纳税义务人开具《完税证明》。
第十条因扣缴义务人出错造成纳税人多缴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按照《征管法》第五十一条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报送代扣代缴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按照《征管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扣缴义务人为纳税义务人隐匿应纳税所得,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按照《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三条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按照《征管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扣缴义务人要确定专人领取《完税证明》,并将《完税证明》准确、安全地送达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没有收到《完税证明》,或者发生《完税证明》遗失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补开具相应期间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完税证明》。
第十五条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未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义务人保密或故意泄密的,按照《征管法》第八十七条规定进行处理。
篇2
[关键词]利息 税收 法规政策 风险
最近,某市地税稽查局安排稽查人员对××公司上年度涉税情况进行日常稽查,检查发现该公司往来账户中“应付未付利息”(剔除银行借款利息部分)年末余额达千万元。带着疑问,检查人员做进一步调查核实,了解到,该公司受全球经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产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2008年12月,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向公司内部和社会个人筹资。借款协议约定:公司按照略高于同期银行利率水平向个人借款三年,到期还本付息。自2009年底开始,该公司按照约定的借款利率逐年计算预提利息,列入财务费用,同时,将应付利息计入个人往来账户。在借款期间,公司按实际支付的利息依法扣缴了个人所得税。检查结束,稽查局拟对该公司作出补缴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加收滞纳金、处以罚款的决定。该公司认为,扣缴个人所得税应该是在支付个人利息所得时扣缴,预提尚未支付的利息可以暂时不扣缴,因此,对稽查局的拟处理处罚决定存有疑义,一时难以接受。
该案集中反映一点:由于公司财务人员对支付个人借款利息涉税法规政策不了解,向稽查局提出的不服处理处罚理由又不充分,公司将面临因受税务处理处罚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下面,笔者就该案有关涉税法规政策问题予以解析,旨在为企业财务人员从容应对税务检查及处理,防范财务风险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企业支付个人借款利息应履行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时间的规定
《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款项时,应当依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按时缴库,并专项记载备查。前款所说的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997〕656号)对此进行了明确,即:“扣缴义务人将属于纳税义务人应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通过扣缴义务人的往来会计科目分配到个人名下,收入所有人有权随时提取,在这种情况下,扣缴义务人将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分配到个人名下时,即应认为所得的支付”。由此可见,该公司约定支付利息时间已到,被借款人可以随时提取利息,不管是否支付,都应依法履行扣缴义务。
二、企业支付个人借款利息应履行营业税扣缴义务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资金借贷属于金融保险业应税劳务范筹。《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一款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应税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以下简称应税行为)。但单位或个体经营者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供应税劳务,不包括在内”。另外,《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关于营业税扣缴义务人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其境内人为扣缴义务人;在境内没有人的,以受让方或者购买方为扣缴义务人”。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该公司是否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扣缴义务,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之前,关键要看被借款人身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国人。
三、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免于加收滞纳金的特殊规定
《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1199号)中明确指出: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原则,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无论适用修订前还是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因为滞纳金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占用国家税款所做的补偿,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则不存在占用的问题,而纳税人在未知的前提下也不应当加收滞纳金。同样,应扣未扣其他税种也同等适用此理。显而易见,该公司虽存在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但已扣缴税款全部入库,因而对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可以免于加收滞纳金。
四、扣缴义务人适用税务行政处罚的规定
《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六十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很显然,《征管法》在对扣缴义务人行政处罚规定上十分明确,就该公司而言,无论适用那一条款,税务部门都有充足理由作出解释。但是,一种情况另外,如果公司连续几年接受税务部门的检查,应付未付利息长期挂账,但税务部门作出的检查结论从未涉及该事项,或者经咨询得到税务人员作出不必扣缴的回复意见,就可以从《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寻求法律救济,免受处罚。《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条明确规定:“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税务机关的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此规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适用法律、行政法规不当;二是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违法。所谓适用不当,是指税务机关在应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时,对应该应用此项规定的却应用了彼项规定,或者虽然应用了此项规定,但是在使用时发生错误,导致纳税人少缴税款。所谓执法行为违法,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时不规范,在执法程序上、执法权限上、执法主体上发生了错误,甚至导致无效执法行为的发生。如果存在税务部门责任的话,连滞纳金都不能加收,亦不能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因税务机关的责任不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和处以罚款的规定,仅适用于个人所得税这一税种。
五、企业支付个人借款利息其他涉税法规政策规定
企业向个人支付借款利息除涉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法规政策外,还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税务发票管理等有关政策规定,因此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处理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必须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否则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能扣除。
(2)企业与个人之间应签订借款合同,无合同的,支付的利息不予认可。
(3)借入款项应于账内载明债权人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其利息支出才能准予认定。
(4)利率如果超过同期同类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其超过部分利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扣除时不予认定。
(5)一方面借入款项支付利息,一方面贷出款项,如不收取利息,或收取利息低于所支出利息者,对于相当于该贷出款项支付利息或其差额,将被税务机关认为非营业所需且是不合理的支出而被调整剔除。
(6)应取得合法有效凭证。支付企业以外个人借款利息要索取正规税务发票,否则将被税务机关以违反发票管理办法为由处以相当于支付金额应税税款一倍以下的罚款。
(7)税前扣除的借款合同应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要求,即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使用功能 个税改革等
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实质就是在目前分类计征基础上,加上年终综合汇缴环节。而汇缴环节将最终决定税款的真正数额。在收入发生时的预征环节,仍以个人作为计税单位,而年终综合汇缴环节则以家庭作为计税单位。年终综合汇缴能够实现家庭所有成员在纳税年度内,在不同时点、从不同来源所获取的所得税的汇总。以家庭单位计税,无疑会更直接地帮助中低收入人群。一个单身汉收入4000元,可算是中等收入者。而夫妻两个人各收入4000元的家庭,如果他们要赡养两个老人、一个孩子,那么他们其实是低收入家庭,如果以家庭计税,上述家庭也许可以少缴纳个人税,以起到税收调节收入的目的。
一、征收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1)征收个人所得税,需要有一套完整准确的纳税人收入信息,要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税务代码制度,使收入信息汇总成为可能。相关部门共建信息系统,保证纳税人收入信息的准确性。这一信息系统不仅要涵盖纳税人的所有收入信息,还要将其财产、消费等信息纳入其中,便于与收入信息交叉比对。此外还需严控现金交易,防范收入信息遗漏及偷逃税行为。
(2)近年来,工薪税几次提高起征点,由起初的800元提高到目前3500元,而其他个税起征点没有相应提高。比如稿酬,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实际税率将达到14%,这就是说一个月薪3500元的工薪族,可以不交个税,而每月有固定稿酬3500元的作家,就要交490元的个税。再比如,自由职业者,对他们征收个税还应免除为获得收入的支持部分,即相当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这样才能着实解决税赋公平的问题。
(3)中国个税不是按家庭年收入计征,没有考虑家庭负担情况。如果一个家庭有三口人,就一个劳动者工资为6000元,全家交145元个税。另一个三口之家三个人都有工作,每个人工资6000元,全家应交435元个税。家庭收入相差12000元,人均收入相差4000元的家庭,个税差额仅290元。如果再加上医疗开支,个税对低收入家庭更是不公。因此要尽快建立按家庭年综合收入计征的个税制度。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面临的争议点分析
(1)首先,3500元免征额是否与现实脱节。由于当前中国国情普遍存在的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一刀切”的标准已明显与现实脱节。比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收入差距巨大,但个税抵扣标准却一样,这就造成了低收入人群多交税,高收入人群少交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逆向调节”的作用。
(2)对于高收入群体、个体工商户等个税征缴不力,个税基本沦为“工薪税”。根据现行制度,应税所得项目包括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等11大类。但由于工资薪金以外的个税征缴不力,实行源泉扣缴的工资薪金所得税成为个税的“主力”。
(3)近年来工薪所得税在个税总收入中的比重一直高达六成左右。高收入群体都是通过投资、经营等方式赚钱,收入很高却避免缴税,而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基本依赖工薪收入,个税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没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建立纳税人识别号的意义所在
(1)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建立“纳税人识别号”。建立“纳税人识别号”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的信息化,为中国由分类制个税向综合制个税过渡创造条件。
(2)“纳税人识别号”是税务部门按照国家标准为企业、公民等纳税人编制的唯一且终身不变的确认其身份的数字代码标识。建立“纳税人识别号”是国际通用的税收征管方式,就是给企业和公民个人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纳税“代码”。
(3)纳税人识别号应加快由分类制个税向综合制个税调整、由源头代扣代缴向个人家庭申报转变的改革步伐。“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用“纳税人识别号”串联起各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管税”,从而为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打下坚实基础。
(4)建立“纳税人识别号”只是促进税收信息化管理的初始条件。要真正实现涉税信息的整合,不是建立一个识别号就能解决的,还需要社保、公安等多部门的配合。
(5)打通各部门代码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化学反应”:一方面,税务机关只有掌握完整纳税信息,才能保证税收的公平合理,通过掌握不动产登记、缴纳社保、大额交易等“涉税信息”,税务部门可以更好地判断纳税人是否逃税;另外,一旦纳税人逃税,税务机关就可以把该纳税人的“失信信息”提供给银行、保险机构和公安部门,对于社会诚信的建立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6)应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打破信息孤岛局面,要求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向税务部门提供与个人收入相关的信息,为家庭申报、综合制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方式创造条件。
篇4
论文摘要:若一部 法律 一实践就出现折扣性效应,那就应该反思该法律的文本法治是否与实践对接。从深层次上说,个税自行申报遇冷是遭遇制度之困,有必要对此现象的产生做系统性的制度分析。要促进个税自行申报制度的全面推进,不仅需要完善其本身制度设计,而且需要转变理念,健全与跟进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申报纳税是指纳税人依照实施税法有关课税要素的规定,自己 计算 应税的计税依据及税额,确定纳税义务的具体内容,并将此结果以纳税申报的形式提交征税机关。申报纳税制度的建立是民主 政治 发展 的必然结果,它是推进税收民主化,保护纳税者基本权利,促进税收效率的重要体现。200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获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和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同年12月1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6年1月1日施行),明确“国务院规定数额”为年所得12万元, 2006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办法(试行)》(2007年1月1日施行)明确规定年收入12万元以上,从
(二)制度完善
1、 合理配置个税申报制度的权利义务
个税自行申报不能只是一个单行道,只有补税的可能,没有退税的可能。国际上个人所得税通常是采取先预征后汇算清缴再退还的方式,一般在纳税当年采取代扣代缴,但在第二年申报的时候对个人获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扣除赡养纳税人及其生活开支和其他必要开支后,多退少补,往往可以给予缴纳人部分退税,而我国目前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则是“一刀切”的综合扣除方式,对纳税人来说,有高昂的纳税申报成本,却没有相应的退税激励,纳税人 自然 就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
鉴于此,可考虑将纳税申报制度与退税制度以及相关的福利政策挂钩,对每个纳税人提出“正向激励”,提高这项制度的普遍可接受性,调动纳税人申报的积极性。采用代扣代缴方式的税务部门要返还代扣代缴单位相当于已缴税额2%的代办费用,公民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也应该享有这一政策。同时,可考虑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义务履行情况作为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法规形式将个人纳税信用作为个人申请注册 企业 、担任企业负责人以及进入公共部门的必要条件。此外,由于任何一个纳税人都可能在 计算 其税收收益时出错,出于保护纳税人权益的考虑,应当尽快完善纳税申报修正制度。
2、拓宽申报模式
按着量能负税原则,可考虑“允许省级税务机关针对各省 经济 发展 水平、收入水平和征管水平,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同时,可借鉴美国的多种申报模式,规定纳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以及户主申报等5种形式之一种,不同的申报形式有不同的扣除额和宽免额。这样,既照顾到不同纳税人收入不同、负担各异的个体差异,又体现了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保障纳税调节收入差异的实际功效,也有利于推动申报模式有序发展,让纳税人充分享受申报方式自由选择的便利性。
3、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首先,要完善个税扣除制度。按照纯收入征税是个人所得税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也就必须对有关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扣除。随着个人所得税法的发展,扣除制度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个人所得税法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各国扣除制度中的扣除项目一般包括成本费用、生计费用和个人免税三部分内容。成本费用是指为了取得该项所得所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扣除这些费用体现了“纯益”原则,其扣除形式多采用按实际列支或在限额内列支的方式。生存费用是指维持纳税人及其赡养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费用,它是扣除制度的核心内容,世界各国大多根据赡养人口、婚姻状况、年龄大小等因素进行扣除。个人免除主要是为了体现量能公平的原则而设置的对某些所得给予照顾性的减免项目。我国2005年对工薪所得部分的起点做了调整,但却未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整个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问题。结合其他国家的立法实践,可考虑将纳税人9项费用在法定限额内允许扣除。包括个人生活费、给付18周岁以下子女的抚养费、给付18-24周岁正接受大学全日制 教育 的子女的抚养费、给付其他没有独立所得来源的受扶养人的抚养费、给付自己父母的赡养费、在家庭与工作场所之间的 交通 费、为购买自住房发生的抵押贷款利息、给付与其共同生活的7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费、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个税征收前扣除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税制困境,有利于调动个人所得税的积极性。
其次,改进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个人所得税的课税依据是人的总体负担能力。只有综合纳税人全年各种所得的总额,减除各项法定的宽免额和扣除额后,才能够对应税所得按统一的累进税率课征。各国在个人所得税法发展初期一般采取分类所得税模式,而在个人所得税发展成熟以后则转向综合所得税模式,但综合所得税模式也具有其自身缺陷,比如计算复杂,容易造成透漏税等,因此,很少有国家实行单纯的综合所得税模式,原则上是在采取综合所得模式的同时对个别所得采取分类所得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或混合所得税模式,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个人所得税模式。从长远看,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是较好的选择。结合国情,在具体改革的步骤上,我国应先推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待时机成熟后,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
4、完善税收征管相关辅助制度
首先,个税申报制度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掌握,离不开对纳税申报准确性的监管。这就需要形成有效的税务机关、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工商、海关、财政、劳动保障等社会各部门)和支付单位之间信息传递的协调配合联动机制,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和细则,明确相关部门和组织向税务机关及时传递个人涉税信息的 法律 义务和法律责任,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和准确查询。
其次,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和全面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辅以个人支票制度和完备的 会计 审查制度,完善抽查和惩戒制度,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税源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再次,推进个人收入支付货币化、规范化和信用化。即个人所得,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收入,都应该尽量通过银行进行转账支付,不使用现金。因此,应该修改《税收征管法》和《银行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规范企业和个人的支付方式,以利于国家对个人所得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另外,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推广应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纳税号码,使之固定化、终身化,形成制度,同时推广应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财富代码制度,依法规定该代码在纳税、储蓄、保险、就业、救济金领取、领取奖金、出国购买大宗财产时强制性地使用,为税务机关掌握个人收入创造有利条件,保障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针对高收入下的“高逃税”现象,要对高收入者实施纳税重点监控。对演艺( 体育 )界明星、高级企业管理者、航空、电信、 金融 等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建立专门档案,强化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管。
5、优化纳税服务并逐渐使之制度化
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购建 现代 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基础环节。优良的纳税服务对个税申报制度推进和税收征管的高效运作的作用不言而喻。要本着“纳税人至上”的原则,把纳税服务贯穿于纳税的整个过程,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咨询辅助服务,税中为纳税人监督投诉、争议仲裁、损害赔偿提供渠道,优化纳税服务流程,使之逐步现代化,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纳税服务体系,最终确立纳税服务的法律框架。
结语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有利于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有利于营造诚信纳税的税收文化氛围,有利于助推我国税收法治建设的全面深入,乃大势所趋。良法善治是解决个税申报之困的根本之道。欲促进个税申报制度的全面推进,除需要完善其本身制度设计、转变理念、健全与跟进以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之外,还要加强税务等其他税务中介的建设,同时,探索如何平衡申报公开与纳税人信息保护的冲突。这样,制度的“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参考 文献 :
篇5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收流失 原因 税收建议
一、个人所得税流失概况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我国现行诸税中,个人所得税被公众认为是税收流失最严重的税种,被税务部门称为征管“第一难”,被老百姓戏称为“征的不如漏的多”。而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的情况看,虽然近几年由于加强了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个税的收入增长很快,但从总体看,个人所得税收入仍偏低,与目前我国已经出现较为庞大的应纳税群体不相称。下面从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及其巨大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提几点建议。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主要原因
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目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主要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利用各种减免优惠规定,搭靠或钻政策的空子,骗取优惠减免
从我国当前实行的税法来看,有关税收优惠和减免的规定确实是太多太滥,涉及到事务处理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使我国的实际税率和法定名义税率严重背离,直接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容易导致税负不公,破坏税法的严肃性;同时也容易乱开减免税口子,使各种非法越权减免鱼目混珠,造成税收流失,为不法分子逃避税活动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
(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单位没有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的职责
根据我们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居民在受雇单位取得工资、薪金等所得是由单位按月代扣代缴的,个人从单位取得的实际上是税后所得,所以单位按规定扣征税款十分关键,如果单位没有按照规定扣缴,必然导致税收流失。
(三)单位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未按规定计入工资收入纳税
有的单位给个人买商业保险,用公款支付个人费用。有的单位企业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不是从工资中扣除,而是将代扣代缴的税金又列入成本或奖金支出。这样做,不但违反了有关的财经法规,而且也人为地减少了个人应税收入,少计了个人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的巨大影响
个人所得税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起到促进公平分配的作用。然而,由于税收流失量大而普遍地存在,使得个人所得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徒有虚名,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地调节也很难到位。目前我国个税征税的结果,可能不仅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差额促进公平分配的初衷,而且还有可能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
四、措施建议
(一)深化税收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纳税意识。
坚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税法,既重实效又着眼未来。要全面地运用宣传媒体和中小学教材,形象、生动地宣传税法,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税收、理解税收、支持和拥护税收,使人们真正弄懂税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纳税,纳税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等,以推动广大纳税人自觉进行纳税申报,如实、及时缴纳税款。同时,积极利用社会舆论力量和示范效应。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阵地特有的作用。
(二)建立并完善个人所得税专项稽查制度。
把开展经常性检查和定期专项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中要以对重点单位、特殊阶层和高收入个人的重点检查为主。每年通过一季度开展旺季征收,二季度开展汇算清缴,三季度进行专项检查,四季度落实整改,完成对纳税人上一纳税年度的普查和科学抽样检查。通过这些手段,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教育,增强纳税人和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制观念,同时集中查处一大批偷税大案、要案,对不履行扣缴义务的单位,严格进行补税、罚款和惩治,给予严厉处罚并公开曝光,以儆效尤。
(三)搞好对高收入者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要选择高收入阶层和获得高收入的个人,进行建档管理,并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采取蹲点调查,跟踪审核,解剖典型等形式,重点核实高收入者的收入和费用,据以计算征税,并实行重点监控。同时,抓好高收入阶层的申报纳税工作,全面推行双向申报制度。对账务健全的个体工商户按税法规定的方式征收,对未按规定建立账务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定率、定额计征办法时,要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促使个体工商户建立健全账务,从而引导纳税人走向自我管理的道路。
从长远来看,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要和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实行一个人一个代码,一个人一个账户;在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纳税人自行申报收入制度。更为重要的是,税务机关应当建立依据居民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实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编码制度,这不仅是对高收入者,而且是对每一个纳税人建立的制度,这样才能把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建立在科学可靠基础上。
结论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关系到财政收入的稳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制定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税收的流失,每个人都应该强化纳税意识,支持政府的税收,保证政府税收款项的按质按量的缴纳
参考文献:
篇6
在澳大利亚学习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尝试了多种工作,在农场摘豆芽,给披萨店送外卖,到中餐馆做帮厨。每次申请到不同的工作,雇主都会要求提供个人所得税税号。税号直接影响到纳税义务人的切身利益,如纳税义务人退税的具体金额、可否享受医疗、教育、伤残金等福利。如此重要的税号,申请起来却极为简单:你可以致电澳大利亚税务局,要求寄一份申请表格给你;也可以亲自到税务局,索取表格或利用其电脑设备,填写税号申报表,申请税号;还可以在任何时间于税务机关的税号在线注册系统申请税号。只要按照规定填写相关信息,就可以轻松地拿到伴随自己一生的税号,且这个税号不会因你的姓名、住所的改变而改变。
税号:纳税杀手锏
根据澳大利亚《所得税征税法案》(Income Tax Assessment Act,ITAA)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税号的基本作用在于:核对纳税义务人及第三方(如雇主、养老金管理机构、投资机构)向税务局缴纳税款的基本情况;防止纳税义务人或者纳税责任人逃税,如以虚假人名列举第二职业或其他职业偷逃个人所得税;一定程度免除纳税义务人一定的税赋义务。
个人所得税税号准确地记载了纳税义务人的所有个人资信,澳洲的数据匹配系统法案授权税务征管机关、社会保障机构、军人事务所、社区服务和卫生、就业机构、教育及培训机构等政府机关,将公民的个人收入、家庭情况、信用状况等内容,根据税号详细记录。
按照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相关法律规定,不申请税号,不提供税号并不触犯法律,但同时公民的很多切身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税法规定,纳税义务人在投资或受雇时向雇主提供个人所得税税号,投资主体或雇主每周便将从其工资中预缴10%的个人所得税。但若没有税号,投资主体或雇主将按最高比例从工资中扣除预缴47%的个人所得税,这样个人实际到手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就少了很多,这一杀手锏让公民的纳税意识由被动变主动,积极自觉地去申请税号、申报纳税。与此同时,个人所得税税号制度将所有纳税人都纳入了税务局的税务管理之中,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可以避免税务机关“漏征”与“漏管”的现象出现。
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提高税号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改革了个人所得税税号制度,强化第三方数据录入来提高数据匹配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如要求雇主向税务局披露员工的信息;要求社会保险机构向税务局披露纳税义务人的政府补贴收入;要求海关对入境人员携带的现金超过1万澳元的情况及时申报。曾经有一次,我的同学从日本进入澳大利亚时,没有真实申报所携带的现金。随后澳大利亚税务局就因其银行账户上出现的巨额现金对其进行重点观察,并拒绝其夫人申请探亲的要求,理由是现金隐瞒不报,收入不真实,为人不诚信。对此,他承受了很多不利后果,个人信用被否认,并被列入黑档案,以后申请房贷银行不予以考虑。这些数据匹配体系确立了诚信原则,打击了资料的造假,维护了数据的真实。
自己来报税
在澳大利亚,每年6月30日后雇主和投资机构便向雇员和投资者发放与税务收支相关的各种材料。澳大利亚的税收征管法律规定,如果纳税义务人自己报税,其纳税期间为每年的7月1日到10月31日;如果纳税义务人委托会计师报税,其纳税期间可以延长到明年的3月31号;如果纳税义务人预计到可以退到税款的话,其纳税期间可以延长到明年的6月30号。
鉴于委托他人或者会计事务所需要支付额外的服务费用,很多澳洲居民都是自己拿着资料亲自到税务局申报个人所得税。澳大利亚的网络数据库非常地健全,输入自己的个人所得税税号后,各种收入来源都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譬如工资薪金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房屋租赁收入、股票收入等等。与此同时,已经预缴的个人所得税情况也会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如果申报者的年薪不足6000澳元,即没有达到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其所预缴的所有个人所得税税款将全额退还。一般来说,在两周内就可以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上查到返还的金额。但如果申报者没有提供税号,预缴税款就无法退回。这整套制度,保障了澳大利亚税收的公平、准确、简化和高效。
为了减轻纳税义务人的纳税负担,丰富纳税义务人的纳税途径,提高纳税义务人的报税效率和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澳大利亚税务局进一步改革了个人所得税报税系统,增设了电子报税系统,允许纳税义务人自行从银行下载来自储蓄、定期存款和联名账户的利息信息;从股票公司下载来自证券登记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息收入资料;从政府机构下载养老金、政府津贴、医疗保险等有关数据到澳大利亚税务系统,并通过互联网报税的电子报税系统进行甄别、计算、减免和退税。在2007年,有超过190万人利用这个方便、安全又容易使用的系靳进行报税。澳大利亚税务局预测在未来的3至4年中,总共270万纳税人中的绝大部分将使用电子报税系统进行报税。
逃税:锒铛入狱,或者倾家荡产
澳大利亚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非常人性化,能够区别对待不同的纳税情况,调节纳税义务人的税收减免额度。我一位当地的朋友,年薪5万澳元,他的妻子是全职家庭主妇,孩子上小学,因此家庭负担很重。但根据税法规定,妻子没有收入可以申请减免税款,孩子未成年需要照顾又可以减免一定限度的税款,所以他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非常少。而另外一位单身朋友,年薪也是5万澳元,但家庭人员组成单一、负担轻,故而纳税义务相对较重。
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征管法律中类似具有人文情谊的规定非常多。比如法律规定,与收入相关的一些支出可以从应缴税款总额中减去。以记者行业为例,所有用于采访的交通费、住宿费、交际费以及设备购置费用都可以被税务局作为“退税”依据。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个人所得税还是颇具“人情味”的。
澳大利亚税务局每年都出版形形纸张优良、印刷精美、制作考究的纳税辅导材料,由专门人员及时送到银行、书店、车站、码头、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置的税法宣传资料点,免费提供给纳税义务人。同时,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也通过会议、报纸、电视、大型公众活动等媒介随时随地提醒公民不要忘记缴纳个人所得税。今年8月底,澳大利亚政府为在北京奥运会夺取金牌的运动员举办了大型的庆功宴,并颁发奖金奖励为国争得荣誉的运动员。就在这时,澳大利亚国家税务局局长仍不忘严肃地警告:“如果运动员被授予巨额奖金而不申报纳税的话,税务局查明后,将给予严重的处罚。”我们相信,这种纳税意识的普及,将会深深地烙印在所有运动员的脑海中,也将在很大程度提醒着公众要积极纳税。
篇7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收流失 对策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现状
目前,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重要的税种之一,也是被认为的我国税收严重流失的一个税种。征税的意图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调节国民经济收入,而现在由于税收制度不完善、征管力度不够以及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等问题,引起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扩大,更加激化社会矛盾,违背了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
我国个税收入自1994年开始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相关报告显示,1994年到2011年十七年间,个人所得税收入增加了近82倍,是同一时期增长最快的税种。但由于基数较小,所得收入占应征税额比重小,税收流失现象严重。一方面,我国较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个税收入在整个国家税收中所占比重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高达30%以上,个别甚至达到了50%;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10%~20%之间,而我国的这一比重一直在10%之内徘徊。另一方面,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构成不合理,征管环节较薄弱。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群体主要集中在工薪阶层中的中低收入层,而本应为纳税主体的高收入人群利用他们的隐性收入进行避税。2011年9月1日起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税收入中降低了所占的工资薪金所得比重,但总体依然居高不下。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课源制和申报制,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代扣代缴义务人通过各种方式少缴或不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这也是一些高收入群体能够顺利逃、避税的缘故。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税率结构复杂显失公平
我国现行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办法征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中,劳务报酬和稿酬这两项所得适用比例税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征或减征。这样,现行税法中不仅有不同级次的这三种税率,还有一些特别规定的加成征收和减征,这些规定使征管过程变得更复杂,也给税务机关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我国税率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对不同的来源所得实行差别税率,纳税人可以将高税率的那一类收入转化成低税率的那一类收入,从而合理避税。这意味着,投入劳动越多、收入越多的劳动者承担的税负越重,这明显有悖于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比例税率则是收入与税负呈负相关,即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税负呈不断递减的态势。这些都是由于我国税率设计不够合理引发的问题,从而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
(二)征管手段较落后
我国目前大多采用以人工为主的征收方式,另外由于个人所得税税收来源较为分散,其信息往往来源于税务内部,与外界建立的联系较少,没有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因此征管信息不易获取和管理,对税源信息的监控也有一定的难度。最主要的是我国缺乏现代化的综合信息网络系统,无法真正准确的掌握税源信息,造成个人所得税收入的流失。
我国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开始重视计算机软、硬件的投资,但忽略了对其的管理,造成我国对计算机网络设施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计算机网络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庞大的网路系统,也没有真正做到信息共享,软件开发兼容性差,浪费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另外,在对税务发票的监管方面力度不够。虽然现已对发票实施信息化管理,但仅仅针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严格监控,对普通发票的管理还有所欠缺,仅对发票存根进行收回,连上下联金额不一致的问题都一并忽略。因此,造成我国个税收入流失严重。
(三)税源信息不对称
所谓税源信息不对称,是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掌握的税源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缴现行采用个人申报和代扣代缴相结合的方式,有的代扣代缴单位不认真履行义务,加之产生的收益大多归公所有,很少有个人利益牵扯,导致其操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没有较强的责任感,依法纳税观念淡薄,或迫于领导和上级机关的干预,不扣或少扣个人所得税。另外,一些纳税人或代扣代缴主体利用一些宽免规定如起征点、扣除费用标准等,简化收入中的零头,将收入按低于起征点的数额分成若干部分,以此少缴或不缴个人所得税。他们大多与纳税人之间存在某些利益牵扯,代扣代缴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同样,纳税人因为自身利益驱使,主观上隐瞒收入、偷逃税款。税源信息的不对称,不仅易导致纳税人主观上偷逃税的行为,更使税务机关稽核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致使个税流失。
(四)稽查力度及处罚较轻
我国对偷漏税行为的界定较为模糊,这使纳税人偷逃税的侥幸心理成为可能,同时也使税务执法机关难以把握,执法工作不好开展。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来看,对偷逃税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同时他们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或者避免处罚。对纳税人偷逃税的罚款倍率高低悬殊,可自行进行裁量,相关部门难以掌控,也为征纳双方留下余地。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对策
(一)简化及调整税率
繁琐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累进税率既降低效率,也违背公平:一是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操作不便,征管起来有难度;二是在现行税制和征管水平下,中低收入水平的工薪阶层仍然是依法纳个税的主体,而高收入群体因复杂的税率结构可转换收入形式,从而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三是边际税率级次设计过多,很多人以各种方式隐瞒其个人收入来降低边际税率档次,更增强了纳税人的偷逃税意识;四是繁杂的累进税制在时间跨度上违背了横向公平原则,使得相对于相同的所得,在纳税人所得收入较集中的一个时期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要更高一些。
(二)进行有效的税收征管
兼顾软硬件设施的发展是进行有效的税收征管的重要一步。首先,要建立健全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并不断完善,加强税收征管的队伍建设;其次,提高征管手段,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综合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监管,真正实现征管信息化;最后,税务部门要联结与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并以实名制监管金融资产。对于高收入人群,对其非劳动所得要实施重点监控,要建立具有明显目的性的数据库,方便时刻掌握其经济状况。对没有按时进行申报纳税的收入实施监管与控制,对没有足额缴纳税款的行为要给予相应处罚。因此,加强对高收入阶层收入的监管,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税收征管以有效抑制目前严重的个税流失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调整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
要尽快建立“双向”申报交叉稽查制度。我国实行个人申报和代扣代缴相结合的征管方式,由于部分个人和代扣代缴责任人受自身利益驱使,少报或者不报应纳税收入,导致税源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个人所得税流失。而通过双向申报,可起到互相监督,双向核查的作用,税务机关通过纳税人如实申报了解其个人收入情况,并尽快出台扣缴义务人登记管理办法;针对高收入人士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的申报和登记,重点监管其收入,并进行年终结算,一旦发现个人或代扣代缴责任人未按期如实申报纳税,要依法追加其法律责任。
完善税收稽查制度,使其走上网络化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征管水平,将税收稽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双向申报系统,实时监管税务部门日常工作和纳税义务人如实申报纳税。
(四)加大稽查及惩治力度
随着个人所得税收入的逐年快速增长,以及流失现象不断加剧,急需建立一支专业的稽查队伍,加大对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制度化监察,尤其是对高收入群体的控管,使其意识到隐瞒收入和偷逃税款后果及其严重。同时,建立一套处罚制度能有效防范纳税人和代扣代缴责任人的侥幸心理,防止部分人隐瞒收入、偷逃漏税行为,从而减少个人所得税收入的流失。就我国目前的处罚制度来看,由于执法不严和处罚太轻,对其经济上受损较弱,而法律震慑力更是不强,要加大税收稽查及惩处力度,增加偷逃税者的违法成本,要以《刑法》为强有力的后盾作支撑,对不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既要予以经济上的重罚,还要视其偷逃程度追究刑事责任,对偷逃税行为有所畏惧以净化我国的纳税环境,抑制个人所得税收入的流失现象。但是惩治的力量并不仅仅体现于制度,而是体现在落实的过程,有了好的惩治制度,如何加大税务的稽查力度,这将给税务工作人员带人很大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逃税模型 税收流失
一、逃税模型的理论分析
(一) allingham-sandamo模型
allingham和sandamo于1972年最先提出通过建立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a-s模型)来对税收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建立了纳税人的目标函数:e(u)=(1-p)u(w-θx)+pu[w-θx-π(w-x)](1-1)其中p是纳税人偷逃税行为被查获的概率;w是纳税人在某一时期所取得的全部收入,是外生变量;θ假定为固定比例税率,为一常数;x是纳税人向税务机关实际申报的应纳税收入;π是罚款率;u是纳税人可支配所得的效用;e(u)是纳税人的预期效用。可见,纳税人主要通过支配x变量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通过a-s模型我们可知,税率(θ)和纳税人收入(x)对偷税行为的影响不确定,但被查获的概率(p)和罚款率(π)则与偷税额具有明显反比关系。
(二) allingham-sandamo-yatzhaki模型
1974年和1987年yatzhaki对a-s模型进行了修改,将罚款率的基数改为偷税额,将偷税案件查获概率由固定数值改为隐瞒收入的增函数。新模型表示为:e(u)=[1-p(w-x) ]u(w-θx)+p(w-x)u[w-θx-πθ(w-x) ] (1-2)在修正后的a-s-y模型中,被查获的概率(p)由固定值变成与逃税额成正比的变动值,这会抑制纳税人下一轮的偷税行为。
(三) allingham-sandamo模型的扩展分析
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纳税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会受社会舆论、道德观念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建模如下:
假设纳税人偷税的心理成本为,则纳税人的预期效用函数为u=u(w-θx)+v(x) (1-3)该模型表明,当诚信纳税价值观为社会普遍接受时,偷税行为的(心理)成本就会增加,从而抑制潜在偷税行为。而当不诚信纳税被社会认可时,偷税行为就会普遍化,如果根据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将纳税人间的相互关联这一因素应在建模时考虑在内:u=(-v+an)×i+cn (1-4)其中,a为纳税人因其他纳税人的偷税行为而减少心理成本的比例;n为纳税人周围偷税的人数;i为虚拟变量,i=0表示纳税人不偷税,i=1表示纳税人偷税;c表示纳税人从其他纳税人偷税行为中获得的效用或非效用,假设c>0。则有下图由图1-1可见,当时,总有,即没有纳税人偷税;当(表示纳税人总数)时,总有,则全部纳税人都在实施偷税行为。这说明社会诚信纳税价值观的建立和社会偷税现象普遍与否都与税收流失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a-s模型、a-s-y模型以及a-s模型补充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个税流失主要有被查获率、罚款率、社会诚信纳税价值观普及度以及偷税行为的普遍程度几大因素。结合我国目前税收流失的状况来看,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我国落后的税收征管手段和不完善的个人所得监控体系
导致我国偷税查获率偏低、个税流失严重等连锁反应目前,我国税收征管采用粗放型手段,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低覆盖面窄,没有全面实施的全员全额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纳税人个人财产登记和收入申报登记制度,没有全国范围的个税征管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没有与银行、保险、工商等协税主体以及检察院、法院等行政司法机关的协税护税系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我国居民个人收入更多元化、隐性化、现金交易量大,如目前我国职工收入中存在的大量企业帐外货币薪金或者实物薪金就无法纳入应税所得缴税。
(二)我国处罚力度软化是偷税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查处率过低和处罚度过轻不仅降低了纳税人偷税成本,更加激励了纳税人的偷税行为,而且间接提高了诚实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使得原本诚实纳税的公民加入偷税行列。我国查处率低在客观上助长了纳税人的偷税行为,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的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在处罚力度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严厉惩处的威慑措施,比如,美国每年对10%的纳税人进行抽查审计,一旦查出有偷税行为即使数额较少,也会被罚得倾家荡产。美国对个人偷税的罚金最高达10万美元,并判处五年监禁。同时,还要公布于众,使违法者声名狼藉。面对严厉的法律制裁,很多纳税人在偷税面前会望而却步。
而我国新《税收征管法》对偷税行为的最重处罚规定也不过是“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纳税人权利义务不对等和分类课税制造成的税负不公平易导致纳税人产生纳税抵触心理在对a-s模型的补充分析中可以看到,当诚信纳税不为社会大多数公民认可时,偷税行为就会被认为是正常行为,则易形成“你偷我也偷”的恶性循环。
我国纳税人权利在税收法律规定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即使在《税收征管法》中对其权利有明确规定,可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监督机制而大多流于形式,但对纳税人义务的规定却细致并具实际操作性,这种权利义务的实际不平衡难免会使其产生纳税抵触心理,以偷税来弥补自己损失的权利成本。关于征纳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公正问题,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腾讯网新闻中心最新的联合调查(6788人参与),公众对自行申报个税还存在诸多疑虑,真正愿意主动申报的人还是少数,占31.1%,还有31.3%的人表示不一定,再观望几天”。在37.5%表示“肯定不会去主动申报”的受访者中,“作为纳税人没有享受到纳税人应有的权利,而且也不知道老百姓的钱袋子政府到底是怎么管、怎么花的”成为影响纳税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分类所得课税制所带来的横向税负不公平也是纳税人不愿诚信纳税的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根据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的国家仍在实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因为该模式易产生横向不公平的不良后果,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因收入渠道不同而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会不同,甚至出现低收入者缴纳的税额高于高收入者。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曾经援引国内外数据来证明这一点,我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群中,工薪阶层排在第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排在第二位,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仅仅排在第三位。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从2004年至今,我国个税总收入中约有60%的税收收入来自工资薪金所得,20%至30%来自个体户生产经营和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而对五类高收入群体进行个税征收管理的比重却很小。以北京和上海为例,2007年个人所得税中来自“劳务报酬”税目的收入仅占3.3%和1.5%,这意味着,目前对个税缴纳贡献最大的,仍是朝九晚五的工薪阶层。而在经济发达的美国,近50%工薪阶层只承担联邦所得税的5%,富人阶层承担了95%的个税。税收专家刘桓认为,在当前的分类扣缴制度下,高收入者享受着多源扣除的优势,逃税漏税现象严重;而3亿多工薪阶层由于收入来源单一,实行代扣代缴制,反而成为税负最重的人群。
这样的不公平使纳税人产生逆反心理,质疑诚信纳税价值观,实施偷逃税款。
三、治理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措施
从模型分析到实证分析,我们已经找到我国个税流失严重的主要症结,因此,我们应该尽快采取措施以保证个税收入。
(一)我国落后的税收征管手段可以通过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构建协税护税系统来实现
目前,我国采用的收入源头监控方式对以工资薪金为主要收入的群体发挥了很好的收入监控作用,但对于收入来源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的高收入阶层则无法很好的发挥监控功能。因此,需要在保持现行的传统收入源头监控方式的情况下,加强与财政、国税等组织收入部门,与发改委、经委、工商局等掌握税源信息部门,与代扣代缴单位,与公、检、法等协助维护税收秩序,与新闻媒体等的协作。同时还要加快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的建设,多渠道汇总个人家庭消费、投资支出及储蓄存款等信息,以此来评估纳税情况。
(二)不完善的个人所得监控体系可以通过完善个人收入来源监控体系和健全纳税人纳税诚信体系来实现
一方面,要完善个人收入来源监控体系至少需要建立“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度、加强现金使用管理以及健全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在建立“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度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税务号码制度,规定居民身份证号为纳税人建立终身单独使用的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个人从事各种收支活动的信息均被记录在此号下,利用储蓄实名制通过银行账户掌握纳税人财产状况。
在加强现金使用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尽快推广个人账户制度,对个人收支达到一定数额,强制使用支票、银行卡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并要求经济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使用电子支付方式支付个人收入,否则所发生的支出不得作为支付者的费用处理。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应该深入了解个人所得支付的各环节,明确个人在其收入分配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扣缴义务人进行扣缴税款,哪些环节需要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
在健全个人财产登记制度方面,可以对个人的存量资产,如金融资产、房地产及汽车等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并以其财产情况推算其财产积累期间各年收入的水平,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堵住部分纳税人的偷税渠道,而且也为即将开征的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税源控制提供管理基础。同时,将个人的高额财产如楼房、别墅、车船等,进行编码实名登记,输入税务机关的数据处理中心并全国联网,以避免纳税人对高额财产进行地区转移或多人名分割。
另一方面,纳税人纳税诚信体系的建立至少应包括纳税人信用档案和纳税信誉评级两大制度的建立。
纳税人诚信档案的建立利于税务机关对信用级别不高的纳税人加强监控、重点稽查。诚信档案内容应该包括纳税人隐瞒、转移收入以逃避纳税检查的事实,长期欠税不缴的事实,个人工作性质以及其工作单位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如何等。该档案记录作为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执行优劣情况量化考核的基础,并将其纳税等级评分与社会福利、税收优惠等结合起来,即纳税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可以享有诚信纳税的光荣称号、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特殊的社会福利待遇(如退休后附加的补贴、政府和单位较高的社会保险支付比例等)。反之则会受到通报批评、被罚补交偷税金额、甚至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同时,在一定年限内不能享受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社会福利待遇以及较高社会保险支付比例。
(三)通过加强税收不遵从行为的惩罚力度减少个税流失
从模型分析到我国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税务机关对偷税案件处罚率轻重对纳税人是否选择税收遵从行为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卡克瓦尼曾说,勤查不如重罚。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也普遍采用偏于严厉的税务惩罚措施来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
我国也应该加大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税收不遵从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偷税等导致税收流失行为,并将个人所得税的大案要案及时曝光,以警示有偷税动机的纳税人,从而遏止潜在的偷税行为。税务机关应该加大对个人所得税中流失较严重应税项目的检查力度,如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以及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并且要对扣缴义务人故意为纳税人隐瞒收入,进行虚假申报,并按虚假申报的支付收入数扣缴个人所得税款的行为加以关注。对已经构成犯罪的,应该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形成全社会对偷税行为的舆论谴责氛围,加大偷税者的偷税心理成本,以此来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减少税收流失。
(四)完善立法以解决纳税人权利义务不对等,建立混合课税制以解决税负横向不公平,多渠道税法宣传以缓解纳税人纳税抵触情绪,以建立良性循环的纳税环境
第一,在税收相关法律的修订中不仅要解决征纳税人各自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方面的不公正,而且要解决征纳税人各自行使的权利与义务方面的不公正,主要是减少个别或少数征纳税人享有和行使的“特权”,重点是减少征税人享有和行使的“特权”。此外还需要注意解决税收法律中“刚性不刚”的问题,把涉及征纳税活动基本结构和基础性的重要涉税行为,及时通过《税收征管法》的修改与完善法治化、刚性化,不断改善现行《征管法》具体条款表述模糊或不准确的问题,并建立一套针对税务工作人员的税收执法不遵从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改分类课征的所得税制模式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课征模式。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选择课税模式时都偏向于综合税制。任意选取的7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62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综合税制,占总数的79%;其中的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分类税制,占6.41%;剩余的11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分类综合税制模式,占总数的14.59%。
现阶段,我国适宜采用混合所得税制。将工资、薪金,经营劳务报酬,财产租赁这类所得采取预扣、预交为主,综合申报为辅的管理方式,即以一个年度为计算期,综合计算该征税范围的全部所得和应纳税额,并按月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而源泉预扣、预交时的税负略高于年终综合申报的税负。而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其他所得仍然按照现行分类所得制缴纳,不进行汇算清缴。
随着综合课征制建立条件的成熟,如税收法制的健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基本完善,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提高,电子支付手段的普及,现代化税收征收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我国可以把第一步中的分类课征的应税项目转变成综合课征,完成向综合所得税制的真正转变。
第三,加强税法宣传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如美国联邦税务局每年要向纳税人免费提供100多种税收法规信息,并备有涉税的录像带,供人们购买,税务部门经常举办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培训班;日本在主要的税务署专门设有负责税收业务宣传的税务官员,各个国税局都设有税务咨询机构。
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日管工作加强宣传,不仅要宣传纳税人的权利义务,也要宣传诚信纳税惩奖机制,此外,还应定期公布纳税情况,表彰依法纳税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通告个人所得税大案要案的处理过程及结果,鼓励社会对不依法纳税的进行举报和监督,真正在人们心中树立“纳税光荣”的理念。
同时,可以要求各单位将个人的职位晋升、工资晋级等方面的考核和依法纳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社会上对纳税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才能形成良好的治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马杰、马君.征税人违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财贸经济.1996(1)
[3]个人所得税统计显示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人民网.2001,1,24.
[4] allingham,m.g. and sandamo,a.. income tax evas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publiceconomics. vol.1,1972
篇9
(一)税目划分不够科学
1.税目较为零散复杂,不利于税收征管。从征收效率方面来看,现实中各种收入名称繁多,难以与税制所列项目对应。对不同的税目采用不同的税率、费用扣除标准,纳税期限也不尽相同,可能促使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造成偷税和避税。
2.分类税制调控不均,难以体现税负公平。在分类所得税模式下,对于纳税人取得的个人收入,实行分项扣除费用、分项确定税率、分项征收管理。从税负公平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从多渠道取得收入、应纳税所得额较大,但分属若干应税项目的纳税人税负相对较轻,而对于那些收入渠道单一、应纳税所得额较小的纳税人税负相对较重,难以实现真正的税负公平。
3.征收范围比较狭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已由工资收入为主向收入形式多元化的趋势转变。国务院、财政部确定征收的“其他所得”不能涵盖现阶段所有的个人所得项目,也不能适应个人收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税率设计不能充分体现税收公平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采用的是超额累进与比例税率并存的税率形式。税率设计过于繁杂,操作难度较大,既不利于纳税人纳税,也不利于征收管理。
1.税率级距设置不合理。虽然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级次由九级改为七级,但仍显得比较多,最高边际税率高达45%。同时,低税率的级距比较小,这使得本不应是个人所得税主要调控对象的中低收入阶层成为纳税主体。
2.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的税率设计不够科学。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按3%至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劳务报酬所得按照20%的税率征税,一次收入畸高的实行加成征收;对经营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按5%至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资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股息、利息、红利、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按20%的税率征税;而对偶然所得,如彩票中奖,只按照20%的税率征收。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劳动所得征税高,对非劳动所得征税低的现象。
3.同一收入类型的税收负担不够均衡。公民通过工资薪金取得收入,通过劳务获取收入以及通过个体经营获取的收入都属于个人劳动获取的收入。但因当前税法中规定的不同所得类型适用的税率及费用扣除标准存在差异,造成了具有类似性质收入的税负不均。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太合理
个人所得的确定需要从取得的收入中扣除必要的费用。个人支出费用是个人收入的减项,不属于征税对象。支出费用的多少受到个人收入、消费和物价水平的影响。与企业费用相类似,个人情况不同则支出费用也会有所差别。
1.费用扣除过于简单,未考虑生计成本。如对纳税人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一刀切”的扣除标准,每月的费用扣除额为3500元,未考虑个人住房、养老等因素,未考虑不同家庭结构的差别,如赡养人口、婚姻状况等,也未考虑纳税人健康、年龄等情况,从而造成不同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不均。
2.费用扣除缺乏灵活性,未考虑物价因素。如对工资薪金所得采取的定额扣除法,以固定金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不能适应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造成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上涨的现实情况。
3.费用扣除内外有别,不利于纳税公平。个人所得税允许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在外国企业工作的外籍人员等在中国境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在扣除3500元的基础上再减除1300元。这种内外有别的规定不能体现横向公平的要求。
(四)优惠政策不够规范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减免税政策较多且不规范,应有的政策导向作用难以发挥,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
1.减免税优惠政策存在较多区别对待。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10类所得可免纳个人所得税,其中每一类又有多个具体项目,除此之外,还有3类减征个人所得税的情形。此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和公告中对一些项目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是对同一项目实行差别待遇。如股票转让所得,有的征税,有的不征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有的按20%征税,有的按5%、10%征税。这些区别对待造成了税收上的不公平。
2.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当前国家的税收支持方向已向照顾低收入者、鼓励就业、技术创新和个人投资等方面转变,而现行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支持方向却还不完全与之相适应。
(五)纳税申报方式不利于税收征管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以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纳税申报方式,绝大多数纳税人不直接参与纳税申报过程,纳税意识缺乏,税法遵从度不高。
1.过多依赖代扣代缴。从近年来个人所得税分项目统计数据来看,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占比平均达60%以上,扣缴单位较好掌控的就征收较到位,而对于其他项目所得,由于其多样化、隐蔽化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而造成征收管理缺位。甚至有的纳税人认为纳税是扣缴单位的事情,税款少缴也应由单位负责,个人不承担法律责任。
2.纳税人自行申报弱化。国家税务总局于2006年出台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明确规定了四种情形应进行自行申报。但在征管实践中,主要是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进行自行申报,而且需要税务机关督促,纳税人申报质量还不够高。
3.中介机构作用未能发挥。目前在我国以单位代扣代缴为主,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申报纳税比较复杂。中介机构通过税务服务,不仅可以解决纳税人不熟悉税法、计算复杂和申报繁琐的问题,也可以为纳税人提供合法合理的税收筹划。
(六)税收征管体系有待完善
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征管配套制度,而现行的征收管理方式还不能满足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模式的需要。
1.税收征管手段缺乏。在实践中,税务机关往往以申报的数据作为税收征管的依据,而对于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难掌握,对于多处取得收入的渠道更是无从查起,从而缺乏对纳税人收入的有效控管。
2.税收执法力度不够。在日管中,税务机关往往把查补税款作为重点,以补代罚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以罚款。但在征管实践中,对已离开原任职单位的纳税人,仅靠税务机关追缴税款的难度较大。又如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未建立离境清税制度,逃避税者一旦离境,所欠税款很难追缴。
3.涉税数据信息难共享。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间缺乏法定的协作制度,对纳税人的财产、消费等信息数据很难实现信息共享,针对个人所得税的信息数据库的开发还基本是空白,对涉税信息没有进行深入加工及分析,而要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4.协税护税机制不健全。日常工作中的协税护税主要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个人财产实名登记制度还在建立中,个人财产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制度还不完善。在资金支付方面,相应的金融配套机制还很缺乏,现金交易比较普遍。税务机关对个人或者家庭的实际收入和支出状况难以掌握与分辨,个人征税系统的全国联网还未实现。
二、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建议
所谓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是指对同一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分类课征所得税;纳税年度终了,再将本年度全部所得相加,按照累进税率计税,平时已缴纳的分类所得税,可以在纳税年终应缴纳的综合所得税中扣除。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任务艰巨,面临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应当在兼顾长远与现实的基础上,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新的税收制度。我们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简化调整现有税目
根据各项所得的性质,可将现行税法中的11类所得项目整合为3大类调整后的税目简化为3大类:劳动所得包含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等;资本所得主要是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其他所得包含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原因在于:一是对劳动所得应推行综合征收改革。劳动所得在个人所得税中占比最大,实行综合征收后,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稳定影响不大。二是对资本所得延续目前分类征收的办法,将来逐步选择纳入综合征收范围。这一选择是基于当前国情和征管外部环境,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对资本所得实行综合征收的条件。三是对其他所得适当拓宽征税范围,可以将确定征税的权限适当下放,由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确定。随着征管条件的成熟,应当逐步调整扩大纳入综合征收的所得项目。
(二)科学设计税率档次
在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方面,其他国家提供了两种思路:一是对劳动所得采用同一累进税率征收。这体现了相同性质所得相同待遇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征管效率,使个人所得税税负更趋合理。二是减少累进税率档次,降低边际税率。目前,OECD的34个成员国中,25个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不超过5级、22个国家的最高边际税率不超过40%。结合我国实际,具体设计思路如下:一是对劳动所得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按年计征,适当拉开税率级距。目前,对工薪所得实行按月征收,其45%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可以考虑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并对劳动所得按年综合计算征收。与此同时,为了解决目前税率设置级数过密、级距较窄的问题,可以将目前的7档减为5档,对综合所得可以考虑采用5%、10%、20%、30%、40%等5级超额累进税率,适当减轻中等收入者负担,同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力度,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具体税率设计见表3。二是对于目前暂时实行分类课征的资本所得,建议继续实行20%的比例税率,实行按次征收。对资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0万元的部分,依照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资本所得实际上适用20%、30%的2级超额累进税率,与改革后综合所得税率表的第3至第4级税率对应。具体税率设计见表4。三是对于目前暂时实行分类课征的其他所得,建议继续实行20%的比例税率,实行按次征收。由于偶然所得等其他所得具有偶然性、不可控性,可以采取中性策略,不必实行加成征收。
(三)合理制定费用扣除标准
应改变单一费用扣除的方式,根据税目设计制定合理的扣除标准。同时,各项扣除要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一是继续保留基础性的标准扣除,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可以设定为4000元左右,建议取消对外籍人员的单独扣除标准,做到内外统一、公平税负。二是资本所得继续采取成本费用扣除的办法,允许纳税人扣除为获得应税收入而支付的必要成本费用。三是渐进式推进生计扣除的办法。生计扣除是赡养纳税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最低生活费用。由于对家庭相关信息掌控的不充分、不及时,目前全面推行生计扣除的条件尚不具备,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来试行这一扣除办法。生计扣除需要考虑的具体项目可以包括医疗费用、家庭住房抵押贷款利息、老年人赡养费、公益救济性捐赠等。
(四)逐步规范优惠政策
现行税法中,规定的免税所得有10大类,除此之外还有3类减征个人所得税的情形。过多的区别对待容易促使纳税人为逃税而进行人为的财务安排,也容易造成国内外居民的税负不公。因此,应对现行优惠政策进行清理。一是取消一般性的税收优惠。尤其是对普通外籍人员,不应给予比国内公民更多的税收优惠,对普惠制政策可以通过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予以考虑。二是保留特殊照顾的税收优惠。如对残疾人的劳动所得、烈士家属的所得、政府的特殊补助、下岗再就业取得的所得等,其他税收优惠则应当严格限制。三是制定激励高端人才的税收优惠。根据国际惯例,对具备较强研发能力、掌握尖端科技的高端人才,或在特殊行业或特殊领域作出杰贡献的人才,可由省部级以上单位确认,将其取得的相关所得确定为免税所得。
(五)构建税源监控体系
税务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尽快建立严密的个人收入税源监控体系,这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的关键环节。一是完善自然人税务登记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制,要求将目前以单位为主的申报主体扩展至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申报主体,这需要建立和完善自然人税务登记制度。如瑞典公民一出生就拥有一个10位数字的终身税务代码,并用于纳税申报、银行开户、社会保险缴费等经济活动,管理十分严格。通过税务号码,税务部门可以随时查询纳税人的缴税信息。结合我国实际,可结合居民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自然人纳税代码制度,即以每个自然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纳税代码。每个公民必须持居民身份证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就此号关联纳税人的所有银行账户,实时掌握个人收入和支出信息,税务机关再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集中处理,为强化个税征管建立基础。二是强化税源代扣代缴管理制度。凡是支付个人应纳税所得的各种单位、机构都应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的义务,并严格按税法规定解缴税款。可以借鉴德国模式,实行重点监控、普遍抽查的方式,对普通纳税人进行随机抽查,而对高收入者进行重点监控,一旦怀疑某位高收入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便会对其真实收入和银行账户进行审核。一旦发现其偷逃税款的证据,则将给予惩罚,并在媒体上曝光。三是建立防控型个税稽核系统。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申报信息系统的条件下,逐步推行对自然人的纳税评估和稽查制度。每个纳税年度清算结束后,利用税收情报分析系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比例的纳税人,对其收入和纳税情况进行评估,实行劳动所得付出方和收入方的双向申报制度,不断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六)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篇10
1.先天不足的分类所得税制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即对纳税人不同类型的所得项目,分别规定不同的税率,扣除标准和减免优惠。这种计税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收入单一,税收征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适宜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来源渠道的增多,分类所得税的弊端也日益暴露。一是按所得项目分项,按次征税,使那些所得渠道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相反所的渠道少,综合收入相对较低的纳税人却要多缴税。与综合各项所得按年征税相比,分类征收方法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力度有一定局限,难以充分体现公平税负,合理税负的原则。二是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给征收管理带来困难。
2.征收范围狭窄
个人所得从形式上看,有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还有减少债务和得到服务等形式;从来源上看,既有来自本单位的收入。或从事第二职业的收入等;从支付的记录上看,既有账簿上记载的,也有账簿上并无反映的。这些形形的个人收入,情形复杂,加之目前流通中大量使用现金,致使收入隐性化加重。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只列举规定了11个应税项目,并运用概括法规定了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收的其他所得。我国主要采用正列举方式确定税基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征税范围的扩大,虽然用概括法规定了其他认定的应税项目,避免税基流失,但是因其规定的模糊性,易在征纳过程中引起征纳双方的纠纷和纳税人逃避税行为的发生。
3.个人免征额标准缺乏科学性
设立个人免征额的目的之一是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及教育培训费用,庭成员所需生活资料的费用等。我国目前的个人的所得税制度实行收入减去固定标准的免征额作为应税所得额的方法,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纳税人的赡养费用、子女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情况不同,各纳税人的生活必要支出就不同,实行固定免征额的方法不科学。
4.税率设计不合理
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最低一档税率5%,最高一档税率45%,这与国际上减少税率档次的趋势是不相吻合的,税率的档次越多,造成的效率损失就越大,从而税收成本就越高。而且45%的税率过高,一方面会增强纳税人偷漏税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税率在现实中极少运用,这一税率只起象征性的作用,有其名而无其实,却使税制空背了高税率之名。
5.征收管理力度不足
(1)征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采用了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方法,但侧重点不同我国更侧重源泉扣缴。由于税法没有对所有纳税人要求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检查信息是单方面的,无法有效进行监督,使得源泉扣缴的执行力度在不同单位间有很大的差别。源泉扣缴执行力度的不同使得个人所得税只管住了工薪阶层,没有管住高收入阶层。自行申报目前尚未全面铺开,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只有5种情形下的个人收入应自行申报。由于没有实行全面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税收流失难以避免。
(2)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强,不能对纳税人起到震慑作用。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对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界定模糊(例如对纳税人取得收入后挂在往来账户不结转的行为,很难明确界定是纳税人有意行为还是无意行为),使税务执法机关难以把握,往往避重就轻。这样,对违法者本人起不到接受教训,自觉守法的约束作用;对广大公民更起不到警示和威慑作用,违法现象得不到抑制。因此,遵纪守法、自觉纳税的良好社会风尚难以形成。
二、
个人所得税(PersonalIncomeTax),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种之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也要求具备较高的征管和配套条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二十多年来,个人所得税法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以期实现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是,经过多年实践,事实证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问题,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越来越不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形势,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进行调整与优化。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理论依据
1.最优税收理论
事实上,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进行的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最优税收理论就成为其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这也就是我们选择这一理论作为重新设计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的主要理论依据的原因。其核心内容包括:
第一,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假定政府的目标是使社会公众福利最大化,在这一前提下,过高的边际税率不仅会导致效率损失,而且也没有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一般而言,边际税率越高,替代效应越大,超额负担也越大。因为理性的消费者总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受到税收的约束的。边际税率越高,消费者将改变消费决策,也会引起生产者更改生产决策,这样,就有可能打破原先市场的完全竞争状态,造成效率损失,经济就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政府选择最优税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纳税人对接受这个税率后所改变的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第二,最优所得税率结构应当呈倒“U”型。
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总体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高些,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该适用较低的税率。也就是说,中等收入阶层应缴纳更多的税收,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应缴较少的税收,甚至最低收入者与最高收入者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当然,对于最高收入者,政府应开征遗产税、财产税对其征税,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不过,这是其他税种应考虑的问题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倒“U”型税率结构的分析结论,是在完全竞争的假定前提下得出的,现实中完全竞争几乎不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倒“U”型税率结构来精确地设计所得税率。
2.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函数
根据经济学与微积分的知识,我们假设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函数,理论上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连续性,即税率函数必须是连续的;
(2)单调性,即税率函数必须是递增的;
(3)可导性,即税率函数图像必须是光滑的;
(4)税率导函数的连续性。
假设r为个人所得税税率,R为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X表示应纳税所得额,建立函数:税率函数r=r(X),边际税率函数R=R(X)。根据最优税收理论,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应呈倒“U”型。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设计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和所依据的理论,我们提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优化设计:
1.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上文表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既缺乏弹性又加大征税成本。综合课税模式能较好地体现纳税人的税收综合负担能力,实现税收公平原则,但由于应纳税所得是按纳税人所得总额综合计算,征收手续复杂,征管成本较高,且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税务机关有先进的稽查手段,否则难以实施。考虑到目前我国税务机关的征税能力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分类综合课税模式将分类和综合两种所得税课税制度的优点兼收并蓄,实行分项课征和综合计税,应是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应有选择。
2.规范个人免征额标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调至1600元,大大减轻了低收入人员的税收负担。但是费用扣除标准需要考虑纳税人具体情况并区别对待。借鉴国外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个人所得税免征税额可分为4个部分:(1)个人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扣除。(2)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费用扣除。(3)特殊扣除,针对残疾人、慢性病患者。(4)子女教育费用扣除。目前,教育费用占家庭开支的比重较大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因此应额外扣除。
3.简化税率级次,应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本着“照顾低收入者,培育中产阶层,调节高收入者”的原则,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最低税率至10%,将高税率部分的45%向下调降至35%,则可构建一组由10%~35%的累进税率。累进税的级次定在5级比较适中。
4.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纳税的自觉性。我们要将税法宣传工作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法宣传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认真地、经常性地组织实施,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让纳税人知道违反税法要承担法律责任。通过行之有效的税法宣传,让每个纳税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纳税义务,不断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和自觉性。
5.严格控制代扣代缴制度,推行个人申报和代扣代缴的双向申报制。要大力推行全员全额申报制度,不管个人取得的收入是否达到征税标准,均应要求扣缴义务人报送其所支付收入的个人的所有基本信息和支付个人收入的信息,同时提供扣缴税款的明细信息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网.
[2]张馨,陈工,雷根强.财政学.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
[3]杨斌,雷根强,胡学勤.税收学.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4]董再平.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完善[J],税务与经济,2005,(04).
[5]叶斐.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J].现代商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