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改革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16-01
一、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认识
在基础教育中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学历史教学亦是如此。但是,坦率地说,在已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涉及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致。
首先,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认识不够。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的认为取消、削弱考试或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等多种看法。其实,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当前,在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体系时,有三个问题需要科学论证:一是素质教育都有哪些具体内容。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当前,不少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目标分层教学”,这不能说不对,但笔者认为,“目标分层”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真正实现科学的历史教学“目标分层”,是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解决的问题。
再次,是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途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课堂传授越来越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惟一途径。因此,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需要开辟多条途径的,如果仅仅抱着课堂传授一条途径,到头来只会在历史教学中严重地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
二、对历史教学内容改革的认识
要正确地认识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历史教学内容。较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就出现了上课老师教教科书,学生背教科书,考试考教科书这样一个缺乏活力和生气的教学模式。因而,谈论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需要从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
第一、 谈一谈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
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无庸置疑的。历史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书本知识的内容和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书本知识的内容一般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历史书籍的内容;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活当中遇到并与之密切相连的诸多内容。在完善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书本知识的内容和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应该构成一个比例合适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历史教科书占据主导位置,它需要其它部分知识内容的配合,离开了这些知识内容,历史教科书就会失去主导的位置,而教科书的这种主导位置一旦失去,把它变成惟一的历史教学内容,那么,其在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不会得到加强而是削弱,其应有的作用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改革不能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第二、 谈一谈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谈论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发展。当前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备受人们的关注。
第三、 谈一谈如何构建历史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历史教学内容虽然有所变化,但更多地表现为量上的增减损益。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过分“科学化”的具体表现为: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适合教学全面需要的体系、结构;使本来活生生的历史成为缺乏生气、远离生活,使学生大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各种形式的灌输(在上述情况下,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方法,其效果大都如此),就成为了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要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建立起全面适合中学教学需要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必须要做到:以历史学为依托,改变长期以来“压缩史学”的历史教学内容模式,真正从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认知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全面、生动地了解和掌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过程出发,通过对基础史实的选择、对其结构的适当处理,最大限度地“复原”和“再现”不同历史时代人类生活的场景。只有这样的历史教学内容,才是学生历史思维活动得以真正展开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三、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认识
篇2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适当分析,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让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平衡的发展。例如在氨气与水反应产生喷泉的实验中,教师先按课本上所示装置,演示喷泉的实验过程,学生看到美丽的红色喷泉,有了自己也想动手做一做的强烈愿望。然后学生亲自动手收集NH3,并采用与教师相同的装置开始实验,部分同学获得了成功,烧瓶中充满了水;部分同学实验结束时烧瓶中只有一半的水;还有少数同学的实验没有形成喷泉。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实验成功的同学要进行鼓励,更对实验失败的同学进行实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在这样探究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实验、讨论、分析,通过一个自主的积极的探究过程,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不断将思维步步引向深入,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增强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和动机。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一环。
2.1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以自学为主,借助教师的精讲,点拨指导,主动学习,掌握知识,通过分类训练、矫正补偿等措施,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醛和羧酸的命名方法非常相似,在已学习醛的命名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羧酸的命名,培养语言文字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又如当学习了烯烃的加成反应后,炔烃的加成反应就可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智能。
2.2实验探究法
化学实验在全面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一是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几乎体现着多元智能的所有方面,二是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好的素材,三是化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容易吸引学生,有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四是在化学实验活动过程中,师生最容易共同创造公平、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的各种潜在智能的发挥。
3.教学中抓住生活中常见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实验现象,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我们在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验现象,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在学习铝的性质时,请学生列举在家庭环境中,哪些是由金属铝制成的?你们发现铝制品和铁制品有哪些区别?学生思维活跃,立即联想到了灶具、门窗、易拉罐等。教师在展示了一些常用的铝制品和铁制品后,有的同学就提出:“为什么铝比铁耐腐蚀?”“为什么铁制品常在表面刷一层油漆?”“为什么飞机会选用镁铝合金?”等。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铝的性质的学习。同时学生带着对比的思维学习相关知识,记得更牢。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开水时,不小心将少量水泼洒到煤炉火焰上,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蹿出一股火焰且燃烧更旺;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最容易启发学生形成表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声、光等,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密切联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和改进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自尊、自信、自主、自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5.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篇3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生史料学习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针对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四个班学生抽样调查,共220份样本问卷调查看,回收样本200份。问题分析如下:
问题一:你喜欢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吗?
A很喜欢;B喜欢;C 一般;D不喜欢
调查显示,87.5%的学生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喜欢,只有11%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关心,有1.5%的学生完全不喜欢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因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教材中史料的引用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该校所用的岳麓版,更加注重史料,图片等的展示。历史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趣味性较低,史料能够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枯燥的历史事件。
问题二:你认为史料阅读对学习历史有用吗?
A没用;B对考试有用;C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知识
问题二显示,97.5%的学生都认为历史学习过程中史料是比较重要的,只是认为重要的原因不同,有51.5%的同学认识史料学习对考试有用,有46%的学生认为史料学习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知识,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一半的学生都把学习作为一种应付考试的,考试会考一些材料题或者选择题,因此认为对史料的阅读就是为了考试能考好。而对原始史料感兴趣,喜欢阅读原始史料,想了解当时的历史则只是一部分同学,因此学生渴望阅读史料的就更少了。
问题三: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史料你更愿意读什么史料
A中国古代史史料;B中国近现代史史料;C世界古代史史料;D世界近现代史史料;E任何史料都没有兴趣
由此看出喜欢中国史史料的占多数,喜欢古代史史料的占25%,这一部分一般是文言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可以读懂古代是史料。有42%选择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白话文较多,容易理解,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比较容易的阅读,排第三的是选择世界古代史史料,占22%,世界古代史料中很多故事既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又简单易懂。喜欢近现代史料的仅占8%,主要是因为必修一中第三单元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这一单元讲近代西方政体,罗列的史料大多数为法律文献。因此学生对史料的喜好主要在于是否能直观的理解。
问题四:你希望教材中应该。
A减少史料的引用;B适当增加原始史料;C维持原样
问题四中54%认为应该维持教材中的原样,有16%学生认为史料难理解,不如减少,有66位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史料,这部分同学应该很多认为史料的学习有助于其对课本的理解。
问题五:你对教材引用的史料质疑过吗?
A是;B否
调查显示对于质疑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这一问题有68%的学生选择曾经有质疑,有42%的同学从来没有质疑过,在整理调查问卷的同时,发现同一个班级会有绝大多数同学选择质疑或者从来都没有质疑,这可能也与教师的授课形式有关,如果教师有认真研究过教材中史料的真假,合适程度,会在课堂中讲出来那个地方史料引用不当,那么学生也会跟着质疑史料。如果教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分析史料的真伪,那么学生一般都会认为教材中所引史料一定正确,从来不会质疑。
问题六:当你阅读史料遇到困难时通常是怎么解决的?
A请教老师、同学;B图书馆查阅;C上网查询;D不管它
调查显示,53%学生认为学习史料遇到困难应该找教师或者同学帮忙,而主动找教师帮忙解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上网查资料,有12%的同学不去管它,只有六位同学选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于图书馆查阅资料还不熟悉,学校有一个藏书量还比较大的图书馆,但学生很少去图书馆,语文阅读课也只是去图书馆看看小说,很少有同学利用图书馆去查阅自己不懂不会的资料。这也说明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
问题七:你认为阅读史料的最佳方式是()
A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B教师先讲解个别字词,然后学生自己阅读分析;C教师讲解
调查显示,54%学生认为阅读史料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学生先阅读,检查自己是否能读懂,看不懂的名词可以先画出来,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教师先讲解个别字词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的占到37%,说明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依赖教师的教,老师如果不讲解,学生不会自己阅读分析,一大部分学生选择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也可以看出学生还是比较依赖教师的教。
经过对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首先,中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学习不够重视,经过调查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史料只对考试有用,考试不考就不会学习,其实史料的阅读可以培养一种能力,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展课外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考试不会考你阅读过的史料,并不是要死记硬背史料,有了这种能力,遇到新史料也不会害怕不知所云,自然会对考试有益,不用刻意的认为学习史料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其次,中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史料,因此大部分学生对简单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喜欢阅读,对中国古代史的文言文史料则避而远之,遇到难理解的史料有一部分同学是放弃不看,有部分同学希望找教师和学生帮忙,专门去问老师的不多,大部分学生是选择问同学,如果同学不会也就置之不理,其实有两个自我学习的方法,一是可以借助网络,手机上网非常方便,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自己理解不了的字词,二是可以借助图书馆,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十分到位,我所调查的布吉高级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十五万册,电子图书十余万册,其中大部分的古籍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带有注释,方便学生查阅理解。
篇4
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程以学生学习为本,既能实现物理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物理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真正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
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具有目标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的特点,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物理教师应当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上,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树立思想、形成品质、发展智力上,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第二,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中走出来,建立民生、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第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还是需要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只有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三、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的物理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它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具有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明显地出现在教科书的文字与插图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去诠释,也需要学生去体会、去遐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培养质疑、调查、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新课程物理教材充分地利用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联系的特点。选取那些学生有着感性认识的物理现象作为学习物理的背景,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而且能够充分运用他们的生活经历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教师在教学时,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科书中又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叙述少了,而插图多了。显然,对插图的不同理解会给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教科书传递的信息中蕴涵着很多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去开发。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能将知识作为“绝对客观的真理”强加给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寻求证据、论证结论,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广阔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
四、教学评估不应该以纯粹的笔试为准则
传统的评价中,笔试的指导作用几乎左右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把笔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没有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对象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
因此教师要会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可以把观察、操作、制作、研究、设计、应用等,作为初中物理的具体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入笔试,其指向和导向符合总的教育目标,因而能收到促进教学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
五、把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水平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等都是概括了大量实验的结果,物理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由实验来验证。实验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师应在编制实验考题、组织实验考核、评估学生观察能力及实验水平三个方面做出努力。评估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水平应从“报告”评估和“操作”评估两个方面着手。只有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水平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篇5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兴趣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学习和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探索,我认为教师是实践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创新。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面对困难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地实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同时新课程要求教会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是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教学法。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我常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①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②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的产生什么影响?二是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上。于是我提出了下列小问题:①煤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②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③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启发引导,最终得出了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多渠道获取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应设法教学生学会质疑与解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施展才智并形成独立的个性。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常常这样设计,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己“过桥”,促使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知的知识概念间的类似性、差异性和各种关系法则的正确性,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四、课堂教学要民主、开放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生年龄较小,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丰富的史实,展现精彩的历史人物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社会中不良风气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并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要进步,需要提高社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水平关系到未来社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争做社会文明的先锋人员,树立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争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一)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理论水平
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根据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阅读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多角度,多学科深挖教材人文思想,适当运用探究式,讨论式,问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提高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力争展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人文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动意识,改变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轻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的观念,多关心那些有网瘾,厌学的后进学生,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多与他们探讨著名的历史人物成长的经历,引导他们树立信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上升到精神层面。
三、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深入领略历史人文风采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大部分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的突破教材的局限,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元展示,生动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通过一些影视片段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多媒体多元展示下,也是对多元人文精神的生动感知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述某个著名历史人物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在讲到玄奘西游这一节,介绍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历经4年时间,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他在印度游学17年,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推崇。可以向学生们播放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让学生们的通过影片了解他的精神和他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二)构建人文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构建人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R,经常举办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辩论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在校园走廊粘贴历史名人画像和他们的事迹,通过校刊校报,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宣传历史人物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思想,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人格,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落实到位。
(三)深挖教材中人文教育思想
1.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比如,讲到遣唐使与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根据唐朝制度改革自己的政治制度,根据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目前日本文化生活中服饰,饮食文化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进而讲述包括东亚,东南亚甚至中亚国家,在历史上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产生对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根据初中历史有关东海和南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如今东海问题,,,讲述这些事件产生的历史,以及他们为什么属于我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多用历史教材中的著名人物激励他们,比如,蔡伦,改进造纸术,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这些闪耀的历史人物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王阳明先生也说:“诚以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激发学生们特别是那些沉迷网络,厌学的学生向历史名人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
总之,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学科,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教学理论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多使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记忆,构建人文教学环境,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落实到位,深挖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薛文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4(02).
[2]赵曙梅.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3]顾春燕.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析[J].学苑教育,2015(24).
[4]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篇7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新课程 科学素养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纽带。其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对于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设计是实现优质教学的重要策略。
面向21世纪,中学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可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的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下面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对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新课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二、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根本转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为物理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而,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从线性传递到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物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该模式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及时畅通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每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真正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教与学,没有真正的学,教学只能说是在教师“教”的形式上的华丽包装,没有“学”的实质性的变化。
篇8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组成,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粉笔+黑板”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
1)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静态而单一的文字和图像,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图像在大脑中产生动态,但大多数的中学生很难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形成相应的物理情境或物理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现为视觉、听觉的单一,缺少动态感和多样性。再者,课堂上较长的板书如例题、练习题或较长的概念、规律,无形中要占用较长的时间,从而或多或少地减少了课堂的容量。
2)传统的实验教学很难反映某些物理现象、微观世界及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有时虽然能够反映出来,但也不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比如研究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时,演示实验速度太快,学生不容易观察清楚;再比如人造卫星的运动或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向学生展示。这对创设物理教学情境而言是个很大的缺陷。
3)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中学生只有极少数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结果大部分学生感到物理太难学,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学习的效率较低,导致学习成绩很差,教师也感到物理很难教。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他们的情感和兴趣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兴趣广泛,情感丰富,对新鲜事物异常敏感。从认知规律上分析: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增强,但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微观动态上的想象力。物理学上很多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过高,使很多学生望而止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有必要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动态图像、视频等信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家曾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在记忆上,单纯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单纯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如果视听并用,其记忆率可达65%。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动画、视频等向学生传递信息,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发挥作用,教学效果会更好。现在脑科学研究表明:左脑主要进行抽象思维,右脑主要进行形象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倾向于左脑的言语和逻辑训练,使左脑接受了过渡的教育,而右脑接受的训练则严重不足。中学物理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应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为此,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左右脑的同步开发。只有左右脑思维能力得到平衡发展,大脑才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佳的思维效应,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开发右脑的主要方法有动画展示、音乐激发、录像播放等手段。物理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为开发右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学课件的动画设计,物理现象的视频再现,音乐的插入等手段,可以起到视听并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开发利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物理学中的微观世界中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的运动情况无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而通过计算机可以模拟微观世界运动情况。如“热学”的布朗运动,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小颗粒的运动,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却无法观察到。这时可以通过动画形象地模拟演示出来,并可以模拟颗粒的大小和温度对布朗运动的影响。
在课堂上受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师则可通过动画模拟,播放视频材料等方式展示出来。比如在讲“超重与失重”时,可播放乘坐电梯时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神舟”宇宙飞船运行时的完全失重现象,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在讲“宇宙航行”一节时,可用动画模拟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随高度变化的情况;讲“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可通过动画进行抽水机工作与电源的电动势的类比,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粒子散射、重核裂变等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室中无法进行,则可以利用课件进行现象模拟。通过这些手段,不但可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些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虽然可用实验演示出来,但有时不利于观察或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模拟,不但可以补充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控制:动静结合,快慢适中,大小可变,有利于分析研究,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应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再播放模拟实验弥补真实实验的不足。如平抛运动的分解,通过实验演示学生不易观察到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情况;可通过频闪照相拍摄平抛运动的现象进行慢镜头播放,这样会更加直观地展示分运动的情况。探究楞次定律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再用动画模拟出原磁场和感应磁场的磁感线,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得出规律。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时,通过对光电实验装置的操作让学生观察现象,再利用动画模拟改变频率、光照强度时对应的现象,学生更容易发现规律。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服务于生产生活是物理教学的宗旨。为此,可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物理现象拍摄成照片或制成影视材料,在相应的教学中进行播放。如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可播放火车转弯、汽车过拱桥、水流星、翻滚过山车等视频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板书占用较大的时间,使课堂的容量减小。采用课件,可把较长的板书或其他阅读性的材料、例题和练习题制成课件,并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制成动画,大大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也为扩大课堂的容量提供了条件。由于制作课件和视频比较麻烦,可以借鉴一些课件,加工成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应注意到下列几点。
1)搞清需要用黑板板书的内容。比如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是需要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的,这样不但有利于课堂小结,而且有利于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解题时示意图的画出,对示意图的分析,解题的大致过程也是板书的内容,因为教师画示意图的过程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形成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替代的。解题时规范的步骤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
篇9
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我省也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在原有的课程模式下,将化学学科分为两大模块,即必修和选修模块。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课程。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我们2008届学生开设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和选修五,在使用这几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有不少新的收获,也有不少的困惑和不解。
从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对比来看,新教材一改旧教材枯燥的知识点的讲解,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的教学模式,即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教材的形式上看,增加了很多彩图,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新教材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教材的实验设计方面,特别是探究试验的设计能够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要求,栏目设计新颖合理,充分结合了化学史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展示了化学的发展过程。以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该章合计有28张图表,图表注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既有涉及物质的性质、结构的表格图示,也有实验演示图示和实验报告表格图时。本章共有3个大栏目13个小栏目,栏目涵盖演示实验10个、科学探究4个、学与问3个、思考与交流2个、实践活动2个、科学视野2个、资料卡片2个。教材中的实验、图示和栏目设计符合理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体现了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的形成特点,这些设计充分考虑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四大要素,注重探究引导、问题提出、设疑激趣、讨论归纳、知识拓展,紧扣主干知识,突出理论是怎样获得的,如何掌握探究的方法,侧重让学生去自主地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对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便于教师引导学生从讨论、思考、归纳的角度去学习和认识有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对规律的归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直接体会所学知识,避免机械孤立地学习和记忆有关物质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另外,新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的图片由原来的画图改成了真实的操作照片,使实验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新教材在内容上的主要特点是突出主干知识的要求,淡化了知识层面的要求,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栏目的创新设计上,如“探究”栏目,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力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交流”栏目,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讨论和交流,争论和分析,形成一种观念、规律和结论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些设计都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念的。除以上特点外,还有一点变化就是教材设计和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就是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能够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寻求和探索“以学生的动手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任课教师除领会了该教材编排者的设计意图外,也感到了一些困惑和不足。例如必修和选修中的有机化学部分,我们觉得新教材处理得不是很恰当,必修中有机部分介绍的内容过于简单,并且和选修重复的内容过多。在必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甲烷和烷烃、乙烯和苯,乙醇和乙酸,糖类和蛋白质,煤的综合利用和石油加工,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如乙炔、乙醛、乙酸乙酯等没有设计,与当今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是格格不入的。必修2第三章(基本营养物质)、选修五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重复出现,虽说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干知识结构是相同的。在实验部分,旧教材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得很清楚,书后专有学生应做的实验,但新教材中对此处理得很模糊,要求不明确,这就使我们教师和学生不好把握尺度,哪些实验必须做哪些可以选做,让教师本人感到无可是从,实验安排形式缺乏统一性。另外,在课时安排上新教材参考书缺乏参考性,有些活动需要安排讨论、探究、实验和一定的习题,但如果安排这些活动,上课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如果不安排这些活动,那么教学目标将无法达成,新教材的设计意图也就无法体现。
总之,从整体来看,人教版高中化学几个模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某些细节问题上还有待商榷,当然这也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在这样浩大的新教材的编排工程上,出现一点点瑕疵也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在不断的改版印刷中,我们所使用的新教材将会被不断地完善,以更加完美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篇10
关键词:皮亚杰 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观点 中学语文教学 启示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标准。最近,看了《皮亚杰教育论著》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尤其是这本著作中所提出的认知发展论观点,使我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一、学习理论
皮亚杰在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学习观。他认为以往对学校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经典的看法是,学习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图式上的,我认为这一图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完全地解释认知学习。”他认为学习不是先有刺激后又反应,而是先有反应后又刺激,刺激与反应之间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联系。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地,强调主体的自身活动。
皮亚杰提倡活动学习和活动教学。他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主体的操作活动,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外部实物操作,还包括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内化了的思维动作。皮亚杰认为人类认知起源于活动,从个体的发展来说,认知的最初发生也是从动作开始的,活动使儿童的认知得以发展,他把活动看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连接点。从这一观点出发,皮亚杰认为活动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共同活动使智力得到发展。另外,皮亚杰还重视游戏活动在认知和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把游戏看做是“对有机体身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还把它作为一种使“同化与顺应之间日益不断地综合以达到完全适应”的工具。
皮亚杰还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他提出主动自发的学习,“在求知过程中,主体是主动的,”“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要求儿童愿意做他所做的事情;他们应该主动,并不要求他们应该被动。”同时还强调兴趣、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借助于个人的需要与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活动。”认为兴趣是同化作用的动力因素。
二、启示
(1)重新考虑注入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虽然注入式教学法在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注入式教学,即教学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手段而不管儿童是否愿意或有能力接受,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个体在接受新的刺激物时,往往将其与已有的图式结构进行比较,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度越高,那么学生接受新刺激物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被动的去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将严重阻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
(2)重视游戏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时候觉得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不良习惯,使课堂处于无组织状态。其实不然,正如皮亚杰指出,“游戏是对有机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从感知运动的练习与符号这两种主要的形式看来,游戏乃是把现实同化于活动本身,活动是有其必然的持续性而且按照自我的需要改变着现实……”通过游戏活动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学生来说枯燥冗杂的学习中,同时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有重大作用的。
(3)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皮亚杰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这四个阶段是连续性和有次序性的,并且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的阶段性特点,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都不可避免的经历这几个阶段。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时关注学生从前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之间的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育过程同样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到繁的次序,针对不同的智力发展阶段而施以相应的教育。正如小学的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进入中学阶段,课程标准更多地是要求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4)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总是忙于传授新知识,这种近乎“灌输”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个体的图式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认知结构得到改变。因此,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学习,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只能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在保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给予及时的指导,那种“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下,教师更应该学好新课改理论核心,改变传统性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真正自由、自主的环境当中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同时教师做好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卢F译,皮亚杰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皮亚杰著,傅统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
[3]梅祖培等译,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三卷)[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
[4]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
- 上一篇: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
- 下一篇:资产证券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