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难点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历史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历史难点

篇1

课程设置:个性化定制

适用范围:高考

课程特色:考前精准预测,模拟高考演练,提升考生的迎战信心。

课程定位:高考物理提分课程

适用人群

1.想要短期内全面提高应试能力,掌握各种应试技巧的考生。

2.有基础但是缺乏自信心的考生。

课程特色

高考物理辅导培训由学大教育专家教师指导,结合各年真题分析,作出考前冲刺指导,让你高考物理复习高枕无忧,从容应对。

知识堂答疑

1、问同学,问老师,您在学习中的问题均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提问;

2、可通过查看其它同学的提问,获得学科相关常见问题及答案;

3、也可获得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通过问答互动,第一时间解决疑问。

海量学习资料

提供考试干货,经典练习题、备考资料、知识拓展资料、历年真题,应有尽有,让你的科目分数畅行无阻;

特色专项边学边练课程

练真题、做模拟、功专项、减量增效,针对性更强;及时巩固,注重复习效果提升;

解决方案

四步复习,按部就班,兴趣学习,不再偏科。

1、高分内功打好基础,厚积薄发

2、一轮强化、初涉重点,稳扎稳打

3、在招点拨,题型介入,先人一步

4、二轮冲刺,决战难点,胜者为王

南通学大教育寒假辅导一对一咨询热线:400-001-9911转分机66233

【课程具体介绍】

学习目标

1、综合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强化课程,全面精讲高一语文必备知识点。

2、全面了解高一阶段的语文复习方法。

3、全面掌握语文学习技巧。

海量学习资料

提供考试干货,经典练习题、备考资料、知识拓展资料、历年真题,应有尽有,让你的科目分数畅行无阻

特色专项 边学边练课程

练真题、做模拟、功专项、减量增效,针对性更强;及时巩固,注重复习效果提升;

南通学大教育寒假辅导一对一咨询热线:400-001-9911转分机66233

解决方案

我们不是普通的课程,我们是解决方案。四步复习,按部就班,兴趣学习,不再偏科。

1、高分内功打好基础,厚积薄发

2、一轮强化、初涉重点,稳扎稳打

3、在招点拨,题型介入,先人一步

4、二轮冲刺,决战难点,胜者为王

为什么选择学大教育

南通学大教育寒假辅导一对一咨询热线:400-001-9911转分机66233

产品特色:

1 特别关注:网络课程+电话答疑+网络家教,全程十大专业辅导体系,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对一的服务;

2 名师伴读:讲、例、练、看、听5位一体;

3 方法突破:夯实基础、双基固化、能力提升3级递进;

4 考点突破:精准揭示真题命题规律和趋势;

5 典例导思:独创解题思维模板;

6 讲练结合: 高清视频课程辅以经典同步试题;

7 状元辅导:名校状元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督促学期情况,根据学员时间、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10次辅导,每次讲解一小时,每个学科有不同的辅导老师,真正实现一对一的服务。

一对一辅导模式特色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模式是一个孩子一套教学方案,一个孩子一个教学团队。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辅导,补习薄弱的学科或知识点,有的放矢所以提分更快!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可以使孩子更加集中精神学习,掌握更优的学习方法,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更高,提分更多。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为孩子提供灵活的上课时间,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上课时间,学习更方便、更合理。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可以由孩子和家长挑选适合自己的、自己满意的老师,这样师生配合更默契,有助于更快提分。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注重每一个提分细节,全面助力孩子成绩提升;孩子随时可在学大辅导中心上自习课,并且可以得到各科辅导老师的答疑,各科老师 全程陪读,提分更快速。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的每一个辅导团队的唯一目标都是帮助孩子快速成长,帮助孩子在考试中提分更多,学大每一个辅导团队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决胜中、高考。

篇2

【关键词】 高考研究;题干的学问;课堂提问技巧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这是千万考生,家长和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然而也是所有的人难以琢磨的事。老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总之面对高考,我们要无数次的做题,考试,讲评,再做题,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总是感觉对高考题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高考题从何而出,问题从何而设,答案从何而来。也只有等到考题出来的那一刻才知悔之已晚。

今年暑期在市里高三复习研讨会上有幸听到北师大天津附中的赵秋祥老师做的报告,使得自己茅塞顿开,既然我们不能知道“考什么”,那我们为何不从“怎么考”入手?他几年来致力于研究高考,很有建树,而他的切入点却很简单,就是研究试题的题干,也就是研究“怎么考”?他钻研了历年高考题,总结出一套系统,就是以设问作为标准和切入点,高考历史题设问的选取角度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1.判断类(具体问:是什么?指的是什么?)

2.分析类(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3.理解类(说明什么?表明什么?反映什么?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回来之后,我仔细除揣摩了赵老师的分析,也逐次比较了近年的高考题,还真正感觉到了设问的重要性,而其中的设问用语也大致相同。然而细细想来,其实他总结的这三种类型就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的三个教学目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只不过他以最为浅显,最为通俗易懂的表达呈现出来,才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了解知识本身才可以从材料中判断“是什么,指的是什么”;掌握了分析能力才能从材料中分析背景,目的和影响;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才能从分析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既然知道了高考的命题思路,为什么在高三复习或是平时教学不采用高考命题呢?或者说我们也在一直沿着这个思路在努力,只是无法从实践中跳出来,站到理论的高度。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已高考的设问角度去重组知识,以高考设问的角度去加以训练,这样当学生拿到高考题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相信一定也会事半功倍,驾轻就熟。

这么多年的高三,这么多年的校间交流,总体来说多数学校会采取“三轮复习”方法:系统复习,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即复习课本基础知识,以不同的线索进行知识重组专题复习,复习冲刺阶段,虽然各学校有所差别,但总体而言大同小异。然而作为学生而言,依然是学知识,很多学生感觉“学”不能“致用”,知识背的很熟,做题面前慌乱失措,无从下手,所问非所答。而最多的问题出在审题上:题干分析不清,不知所问何物,不能快速准确的选择答案,不能有效地组织已学知识……众多的问题摆在面前,使得成绩不够理想。所以我们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高考的答题思路,知道了高考怎么考,也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我们以系统复习作为切入点,系统复习是以巩固基础知识作为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此阶段以复习判断式的知识为主。一节课45分钟,大部分老师前20分钟就是在落实知识点,学生要分清哪些知识是判断类,哪些是分析类,哪些是理解类。而我们就可以以高考命题的话语去设问。拿《短暂的隋朝》一节来说,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判断类)为什么隋文帝可以结束魏晋南北朝时的分裂,建立统一的王朝?(分析类)从隋朝建立两都说明了什么?从洛口仓和含嘉仓的规模之大可以表明什么?从历史上众多对大运河的诗词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理解类)……这样一来,落实知识点的方式便统统归入了高考的设问之中,这样不仅以另一种方式落实了课本内容,还培养了学生审题能力,应对高考的能力。后25分钟大部分的老师是加大训练,加入各项习题练习,我们同样可以用高考的模式来重改试题,课本每节之后的习题我们都可以进行变形再出给学生,这样学生既砸实了基础知识,也避免了重复看书的厌烦性。

高三复习固然如此,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都要对设问进行高度的重视,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在教学中用得最多,但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那么,如何巧设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快乐和享受,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提问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采用激发式提问,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课中,我以一组图片“当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唐朝经济在中国和世界中居于的重要地位,从而产生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学们想了解唐朝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它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哪些角落呢?从而以递进的提问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先提出重点性问题,然后再分解为几个互相关联的一个紧扣一个的小问题,形成步步深入的递进关系,这样,只要小问题解决了,重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提问要有针对性。

篇3

困惑一:课时不足。课标要求一节课完成的内容,经常要两节课才能完成。

对策:抛开高考考虑教学。

高中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高考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在事实上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会考的成绩对我们的压力也不小。所以,在进入高中新课程之际,教师普遍关心的就是高考怎么考。教师普遍采用“稳扎稳打”的办法,就是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内容,于是,课时不足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仔细想想,这实际是用老办法对应新课程。

过去高一教学采用细致梳理的办法,目的是为高二文科班打基础。过去行得通,原因是教材我们很熟悉,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已烂熟于胸,知识点清清楚楚,复习资料随手可得,高考的题型固定,模式基本不变,会考跟着高考学,没什么大变数。进入新课程后,情况正好相反,教材我们不熟悉,有很多新知识、新问题,什么是重点我们心里没数儿,对学生是难点,对教师也是难点。知识点抓什么,不知道,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几乎全要求学生记忆。理解性的问题就更多了,不知从何下手。高考的题型、模式都是未知数,只好紧扣教材。当然,高中新课程的专题方式本身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都感觉困难,学生自主学习根本谈不上。

走出困境的教学思路,我认为首先要抛开高考考虑问题。既然高考的模式未定,过早的考虑也是徒劳无益。新课程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学着没兴趣,即便为了高考也将成为负担。学着有兴趣,困难就变成乐趣了。那么,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学习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先把知识点和记忆问题放一边,也不要考虑哪些是重点,先想一想,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第一课以西周社会为重点,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联系现代我们的亲戚观念,溯源历史,让学生明白宗法观念与分封制的结合,形成早期的政治制度,再讲礼乐制度,让学生理解西周社会。第二课重点讲秦帝国的制度创新,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权体制都是开创性的。第三课重点分析中央集权体制强化的途径,中央决策机制、选官制度变化、地方权力弱化。引发学生兴趣的中心是了解大一统的中国怎样形成和巩固的。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一专题的内涵,知道一些具体制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强调理解历史。学习古希腊、罗马和代议制的形成,也是这个思路。对比中国的不同点,理解西方历史的特殊性。 过早的忧虑高考于事无补,反而造成一团乱麻的局面。更何况还有以后选择理科的学生,让他们在高一就厌烦历史,实在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让大多数孩子对高一历史课留下深刻的印象,终身对历史感兴趣,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困惑二:学生基础非常差,却要进行专题式学习。

对策:大胆取舍,抓大放小。重视规律性的东西,而忽略一般性的知识。

应该说,初中历史的实际效果问题是个老问题,只不过在新课程中更加突出而已。初中不重视历史,不重视的根源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不考就不重视是通病,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抱怨高一学生历史基础太差,往往是希望他们记住基本的历史顺序,知道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需要理解,要求十几岁的孩子理解那么多的人和事,怎么可能呢?忘记是非常正常的。忘记不见得就没有潜记忆。激活学生的潜记忆正是高中教学的任务。

专题教学的确跨度大、跳跃性强。我想,一是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有准确的记忆基础,不知道王朝顺序没什么关系,知道大的王朝顺序就可以。总有几个学生知道,让他们讲出来,就能带动其他学生。记忆慢慢地就巩固了。二是缩小记忆的要求。必修第一册以政治制度为主题,中国历史虽然长达五千年,我们不是要学生记很多,又不是搞研究,记那么多、那么细没必要。大的王朝顺序、重要的制度名称、重要的机构和官职名称,记住一些就可以。选官制度重点讲科举制,监察制度不讲,提倡学生自学,这样一节课就不紧张了。

我自己体会,教师总有一些思维惯性。比如秦统一我们很熟悉,总觉得不讲统一的背景就说不清楚,教材也用“六王毕,四海一”为小标题,用一个版面阐述。但是,如果背景占用10~15分钟的时间,制度内容的时间就紧张了。既然专题的核心是制度,我们就有理由简化背景,简化统一的过程。这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下设、、三节,要按过去是讲6~7节课的内容。同样也要摆脱过去的思路,突出三次革命改变了什么,过程必须简化。这样,前三个专题连接起来就是1949年以前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如果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政治走向是这样,我看就是成功的教学。

困惑三:新课程提倡使用多种教学法,而我们只习惯使用讲述法。

对策:主要用讲述法,适当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很有道理,但在实际中很难落实。讲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而且讲述如果能够做到通俗、形象、流畅并简练,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都是讲述形式吗?不能说讲述形式不好。但是,学校教育似乎还不能完全与大众教育相比。中学教育要讲究科学的培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的参与也给教师提供了充分观察学生的机会。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来自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同一内容对不同群体,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新课程中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不等于教师就轻松了。相反,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

篇4

一、注重能力培养

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出题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纯粹考查基础知识阶段,侧重考查记忆能力。在这一阶段,只要把书背好,一眼就能找到答案。(2)前几年,命题范围更加细化,开始考查平时老师和学生不注意的地方,如教材中的小字和注释部分。(3)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常常设置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既立足于主干知识,又超越主干知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但是,也有部分试题学术性太强。(4)目前,高考命题在突出基本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鉴于目前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我们在平常的复习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些新场景新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各种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坚持了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做一些改变

为使学生的复习更为有效,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2008年9月―2009年3月仍是传统的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把握每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经过、内容、结果、影响、意义等,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特定时期的阶段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课本知识结构化、体系化。针对本校大多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受文理分科情况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知识都已经遗忘的实际,我们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在细致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隐性知识。(2)在2009年3月―5月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相结合,以专题复习为主,辅以综合考试训练。(3)进入2009年5月,我们将剩余的20多天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归课本,整理以前做过的习题,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关注文史常识

从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考查皇帝谥号开始,文史常识被引入命题领域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是高考历史的一大亮点。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在2009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史常识的讲解和训练。因此,我校学生在应对2009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姓氏起源这一题目时能游刃有余。

四、注重历史观的培养

过去的历史观主要是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阶级分析法,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用辩证的眼光看历史问题。现在的历史观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还出现了新的观点,如:(1)文明史观。人类社会逐渐走向进步、文明、开放,历史既是人类社会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社会的演进史。(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统一性去考查历史。(3)以人为本。把人类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强调人文主义、理性思考。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备考中,融入这些历史观,开展各种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其以新的历史视角来审视历史问题。

五、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备考,无疑是“无米之炊”。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高考绝不可能脱离基础去考能力。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力求做到“面全、线通、点透”。面全,就是对各个历史阶段特征力求宏观把握;线通,就是对历史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点透,就是对每一个知识点做透彻的分析,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力争让学生做到既知其一、其二,还要知其三、其四。

六、密切联系现实

鉴古察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作用,贴近时代潮流、不避社会热点是高考历史试卷的一贯传统,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确定新的历史专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用历史的眼光留意生活中发生的日常小事,更要注意观察影响世界趋势的国家大事,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惩恶扬善的人文精神,承担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理念,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将热点和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

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专门总结了《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技巧》、《答题规范》、《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等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专门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另外,通过学生互评、老师面评的办法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八、精选试题

篇5

关键词:艺术生;历史总复习;策略;成才

随着艺术价值及观念的提高,现如今学艺术的高中生越来越多了,这部分学生在高三上学期基本上是不上文化课的,他们得全力以赴忙于专业进修与高考,一旦专业高考结束,文化课便成了学生的主攻课,但这已是高三下学期了,时间非常紧迫。笔者拟结合五年来艺术班历史教学的经验,谈谈艺术生历史总复习策略,从而使艺术生走上成才之桥。

一、 情感篇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不良心态。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点多、体系复杂的科目,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对于半年未接触文化课的艺术生来说,尤显困难,因此,很多艺术生会出现恐惧和惊慌心态,表现出信心不足,甚至有放弃复习的打算。这时候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拾起信心,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和动力,鼓励他们勇敢地战胜困难。教师还应告诉学生高考大纲、重难点及复习流程,让他们意识到只要跟着大纲走,跟上老师的节奏进行复习,一定能将知识点落实和巩固下来的。

(2)融洽师生关系,师生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总复习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形式尽量多样化,可以是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后谈心、课外辅导等;内容上尽量多面化,可以探讨知识点的掌握方法、解题思路、学习状态、生活感受以及其他。通过师生之间的紧密互动,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复习计划,以更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智商篇

(1)明确大纲要求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

备课。对于艺术生来说,复习的时间非常短暂,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大纲要求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艺术生的特点制定出既要完成一轮的复习任务,又要达到二轮复习效果的教学目标。为此,我采用了专题复习法。这套复习法由教师自己按专题编排知识点,内容包括:五个专题知识、近五年的高考题及高考题型分析等。专题以基础知识为主,再适当地补充一些重难点知识、时事热点等;高考题型分析则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作的总结。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时间上要精打细算,内容上要合理安排,起点上要准确定位。做到复习起点不能太高,坡度不能太陡,难度不要太大,要把复习的着力点放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复习方面,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养成基本的学科能力。

(2)赢在课堂,夯实基础与重难点突破。近年来历史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了,教材上的原话基本上不会出现,但不管怎样考查,高考也是以知识点为载体。因此,要想在高考中取胜,基础知识的熟悉与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在知识点的复习上,我以专题形式呈现,按横向与纵向两条线索进行知识点的罗列,再结合教材补充与说明,这样既能让学生有时空上的概念,又能达到熟悉教材的效果。这个方法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对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对学生而言,刚开始他们感觉很吃力,跟不上脚步,知识点串不起来,还会出现搞错知识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鼓励学生不要惊慌和担心,静下心先把易错的地方重点突破。这样,几个星期下来,效果很明显,学生们能发散知识,由一个知识点想到其他的知识;对时空概念也越来越敏感了,抛出一个时间,能说出这一时期一件甚至几件大事。复习中除了要把握学科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之外,还有必要分析历年高考中的常考点,对此类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注重研究试卷的特点及命题方向,努力提高备考的质量。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讲得精,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运筹帷幄,强化审题与解题能力。学生在总复习之后,最终还是得回归做题,因为高考是以题目的方式出现,所以教师应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审题与解题能力。其一,审题方面,要引导学生不管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看清时间、限定语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审题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要到位,不能浅尝辄止。其二,解题技巧,在讲选择题时要用多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对于材料分析题,培养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其三,规范答题,包括格式规范和语言规范,强调学生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要点表述应该简洁明了,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学生在了解审题和解题技巧的同时,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为学生精选了一部分高考经典题,再辅之以一些优秀的习题。强化习题训练要控制题目难度,以中低档题目为主,不能选择难度过大的题目。高考题所蕴含的信息量大,迷惑性强,但是又很规范和科学,做此类试题便于学生找到高考的感觉。

篇6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研究高考真题,把握高考规律

高三历史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确定复习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要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真题,总结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和所给参考答案的组织特点,总结出各题型答案组织的基本思路和模式。要在研究考试大纲和高考真题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方案和计划,确保高三历史复习的方向和有效性。

二、树立团结一致、精诚协作的团队意识

高三一年,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多,从教案设计到检测试卷的命题、改卷、质量分析等常规教学工作,到具体复习内容的探讨和研究,再到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辅导学困生等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思考,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因此,历史备课组要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分解集体备课的任务,遇到问题共同探讨,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加强集体研讨,发挥集体优势

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本备课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及时发现各自的不足,并实现优势互补,互学互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四、落实备考方案,把握复习进度;夯实基础,建立知识框架

复习过程中要整合各个模块知识点,全面梳理基础,对重点知识和常考知识进行多角度、多视角讲解;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后期复习要进行大量模拟练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前热身训练阶段,重在抓好考试方法、规律指导,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五、落实教学常规,向45分钟要效益,提高复习效果

课堂效益是高三历史复习的生命。高三历史课堂教学要关注重点、难点,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分析透彻,讲解清楚;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整体知识体系,课堂留给学生思考和归纳的空间;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整合教材,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

六、“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不断提高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要教会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和基本线索。复习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重要问题点拨、引导,教会学生自己思考和整理,教师不必面面俱到。教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复习计划;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错题、总结规律和常用答题术语等。只有学生自己真正领悟了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果。

七、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训练和检测,及时反馈

高三复习检测试卷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精益求精,组织筛选经典题目,选择对复习内容具有巩固作用的习题,争取做到题题有价值,题题有启示。每一次检测都要认真批改,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在讲评试卷时进行反馈和提醒,对于问题突出的学生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进步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教师也要通过检测思考前一阶段复习效果,为下一阶段复习指明方向。

八、加强学生的分层辅导

备考复习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辅导,重点辅导尖子生,长期关注临界生,帮扶学习困难生。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篇7

关键词: 高考 试题研究 备考思路

一、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回顾与简析

总体特点:传承之下再创新,平稳之中求转型。

1.稳定和出新。

与2014、2015年试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卷在试卷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内涵上呈现出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应考,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在稳定的同时,试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当前的考古成就,考查历史的史学方法。再如37题第3问,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的“解读”类型的问题,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与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考查学生的判断和评析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贴近学生的特点。

2.整体设计结构平衡。

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历年的历史试卷结构比例。涉及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由于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试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分数在24分以下,2016年达到28分。

3.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独立思考。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诸方面能力的同时,试卷比较明确地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在选择题方面,延续往年做法,通过设置多种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在5个非选择题目中,有37题第3问和40题第1问呈现这一特点,超过往年数量,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力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2017年历史备考思路

指导思想: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训练高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基础,强化主干,尤其重视培养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延续三轮复习的模式。

一轮复习:(2016年4月―2017年2月)目标――单元突破,夯基提能。

二轮复习:(2017年2月―2017年4月下旬)目标――通史复习,融会贯通。

三轮复习:(2017年4月下旬―2017年5月底)目标――回归考点,由学变考。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强化落实。

由“点”及面,实现知识的结构化;重视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体系。

3.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历史理解(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价值观(对历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及价值取向)。通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4.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历史探究能力。

一是资料精心选用;二是加强检查督促;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四是倡导合作学习;五是制作思维导图。

5.加强题型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历史三大题型:

选择题(第24―35题)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

开放性试题(第41题)

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阅读难度大;思维考查环节多;主干知识考查抠细节;题肢之间干扰性大。如何做好选择题,这就要求考生知识储备要扎实,认真审题是关键,勤练精思不可少。

对于选裉庥惺大判断方法:(1)常识判断;(2)时间判断;(3)空间判断;(4)概念判断;(5)史实判断;(6)逻辑判断;(7)规律判断;(8)阶段判断;(9)程度判断;(10)数据判断。

考生在完成选择题时也应注意十大“陷阱”设置方式:(1)以偏概全;(2)主次颠倒;(3)因果倒置;(4)张冠李戴;(5)鱼目混珠;(6)正逆颠倒;(7)舍本求末;(8)似是而非;(9)答非所问;(10)添枝加叶。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的命题特点是:坚持“小切口,大跨度”,或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围绕某一历史事物呈现宏大的时空格局,考察学科体系中的背景、原因、特征、影响等内容。

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四读),即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二审),即审分值――确定要点数量;审设问――“三定法”(定向、定法、定位)。

第三步:答,即答案要“四化”――要点化;精准化;段落化;整洁化。

例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乙卷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

(定向词) (定法词)

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定位词)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及形成

(定向词) (定法词)

的主要原因。

(定位词)

开放性试题(第41题)的解题思路:一是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对于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对于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二是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对于历史探讨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评述”、“评论”、“评析”等。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我的观点“怎么样”;③论证过程“为什么”;对于历史阐释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阐述”(阐明并论述)。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论证过程“为什么”。

6.将精选精讲精练落到实处。

(1)精心选题:①侧重历年真题;②侧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③侧重考点、难点、易混点;④侧重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

(2)精心批改:逢练必改,逢改必批,落实两个“凡是”: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先认真做一遍;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全批全改。

(3)精心讲评:模式是“自查自纠――精评新练――查缺补漏――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黄文钦.略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高三历史科复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王百姓.浅谈高中历史复习方法的几点体会[J].江西教育,2012(21).

[3]陈伟国.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8(1).

[4]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权威:教育部命题专家详解2016高考各科试题(搜狐―高考―备考策略).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2年5月).

篇8

众所周知,多年来以地域为界的条块分割而壁垒高筑的高考制度,本源于过去政府为平衡各地教育资源所制定的政策,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具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但时过境迁,这项政策目前非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正在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畸形,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与现行的宪法和教育法相抵触,改革势在必行。

即使撇开20位京籍家长和10万支持开放异地高考签名的悬殊比例,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看出开放异地高考实乃大势所趋。持上述理据反对开放异地高考的京籍家长,其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固然值得尊重,但他们所本的理据之无力,所表现的素质之不堪,体现着狭隘的地域观念和落后的公民意识,正是北京这样历来占有最优质教育资源和长期享有高考录取低分优待政策的中心城市教育失败的写照。

不过,谈及开放异地高考政策,仅仅停留在判断和论述支持和反对双方孰是孰非之上,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一方面,从大局观和发展着眼,关乎全社会的教育公平的问题,显然比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被稀释和摊薄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汲汲于点评争论双方的对错正误,无助于扭转双方在网上已经沦为攻讦、谩骂的局面。倒是与开放异地高考争执本身保持距离,探究一下开放异地高考政策何以出台,并且借此观照涉事各方利益博弈的格局,或许更有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事实上,现有开放异地高考政策并非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前瞻性的政策,而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特别是教育业发展倒逼的产物。这从目前异地高考政策中高筑的限制性“门槛”上不难看出。从更为深入和广阔的层面着眼,开放异地高考是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突破的关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此一政策的顺利实施,无疑可以解放教育业的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社会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

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争执或者僵持局面的形成,既是陈旧的户籍制度引发的弊端,也是教育行政垄断,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所导致的教育资源地方性垄断的后果。谈及异地高考政策,决策部门官员称,“异地高考政策既要解决城市外来人口子女的考试就学问题,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承载能力,保障当地学生的权益不受影响”。品味其中的“外来”与“当地”的表述方式,无疑呈现了户籍制度和地方政策壁垒带来的障碍。从中既不难看出异地高考政策制定的难点和困境所在,也不难察觉其中所谓的“当地学生的权益”的正当性可能遭到的质疑:如何将历史原因形成的特权与公正公平的教育权益予以区别、界定,然后恰当地予以切割和剥离?

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推动教育公平,开放异地高考政策仅仅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得不迈出的一小步。如果将教育资源的行政垄断和地区不均衡比喻为优势地区筑坝蓄水的话,那么开放异地高考政策就是一个开闸放水以平均水位、一方决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影响现有的利益格局,冲击和荡涤长期蓄水而形成的特权意识。历史经验证明,任何改革总是不免以局部的付出和减少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故而不妨断言,全社会的教育公平的进步,显然比维护几个长期享有优厚教育资源的中心城市的特权更重要。

篇9

1.由课堂的主宰变为课堂的主导。

过去教师把自己看成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机器。新形势下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师要少讲、精讲,给学生多留时间、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笔者认为,高三复习课无论内容多少、重要与否,教师的讲授最多不能超过25分钟,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动手解决问题。

2.由只备内容转而既备内容又备学生。

传统的高考录取模式是历史成绩纳入高考总分,教师要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的学科得分,所以追求知识点的大而全是教师备课最重要的目标。现行高考录取模式下,历史学科纳入等第考核,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一个班50名学生,有想达A的,有想达B的,还有只能达C的,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只考虑统一的内容,而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梯度,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要分层实施。

3.由关注知识转而更加关注能力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高考,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考查几乎无影无踪了,对新情境下历史知识分析、理解、运用的考查力度一年比一年增强,因此教学内容上用教材教教材、照本宣科已完全不适应要求,包括前几年已经形成的强化填空式的教学案导学模式,效果也已经值得怀疑。教师要在不放松抓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学生心理,增强其自主意识,培养其学习能力

1.学生在思想上要增强紧迫感和难度意识。

“3+2”考试模式下,由于对两门选修课的录取等第要求相对降低,也就是少数高校一B一C即可录取,很多中学的历史开设课时因此减少。而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难度仍然维持在前几年的水平上,与过去相比没有降低,因此,2012届学生面临比前面历届学生更大的应试困难,学生对此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对历史的复习。

2.学生要努力学会时间的重新分配。

江苏省教委几年前颁发的“五严禁令”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的规定,使学生能够用于课堂基础知识强化的时间实际缩短,因此学生必须努力学会重新分配学习时间。比如考虑将预习和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完全前置到课前,课上专门用于解决疑难问题和提升训练,专题总结和综合练习后置于周六、周日自主完成等。

3.学习内容的重点从重知识点的记忆转向既重记忆又重能力。

过去谈到学习历史很多人都认为首要的是背,其次才是运用。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几年高考让我们看到,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考点。因此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既不能放弃对书本知识的背,更要注意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对历史问题的本质揭示。

三、筛选教学内容,力争少走弯路

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筛选是上好一节高效课的关键。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内容选择必须立足三个方面:①依据《课程标谁》、《考试说明》、《江苏省教学要求》筛选出人民版和人教版两种版本教材的内容。②根据考试内容设计预习学案。学案中要有知识框架体系、对重难点问题的解析等。其中要加强对专题知识的整合,并适当渗透通史知识的教学,将教学案设置为结构框架式或问题式,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认识。③设计与考试范围内的内容相匹配的新情境作业与检测题。教师应把好上述教学内容关,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四、采取多种手段,营建多彩课堂

新颖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把庞杂的历史知识通过整合形成丰富多彩的课件,把相关的史料制成生动活泼的影像,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辨析,把知识的反馈变为知识竞赛等。总之,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够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高三历史复习的课堂打造得多姿多彩。

篇10

高三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1】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我是1999年开始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带过了两年3+2历史单科高考,八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论经验无法与老教师相比,论学识也不及众多的研究生的后生们。但通过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练,特别是近几年对新课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结识了一些省内文化研究的专家,受益匪浅。以下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xx年上半年就用三个月的时间编了一本挑战高考(40万字,海南出版社),书出版后,就连自己都不想用,因为绝大部分内容是东抄西抄而来的。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如果翻阅一些老教师总结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至少90年代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四、过份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传统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改传统的封闭性考试为现代的开放性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五、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20xx届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20xx届我省高考将立足于教学指导意见,参考课改地区高考试卷命题,注重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吃透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我们20xx届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适当讲解安徽省历史文化遗产。20xx届高考文综将独立命题,借鉴课改地区历年的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考查本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题目还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鉴。

5、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据参加高考阅卷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在回答32题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问题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举考试,显然是没有明白考什么和怎么考问题。

6、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参照考纲示例,自己设计题目,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高三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特别是宁夏、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