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课程整合 探究

新课改明确指出,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完善与更新。下文具体阐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积极整合后的功效。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无论什么教学模式都的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然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降低。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把主动性留给学生。在课件制作方面教师也要用心,制作出适合课堂教学且学生又能参与的课件。例如,在几何图形演变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观看演变过程,更可以让他们实际操作。事实证明,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参与到实践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加准确、和清晰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更能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快速提高。

(二)交换性原则

交换性是信息与教学整合后必须具有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含义:①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环节,因为课堂教学实质上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②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运用多媒体引入新课时,要注重师生交互、人机交互、生生交互的教学环节,使原有的认知获得再建和发展。③在课件制作时,教师要注意点师生交流环节的设计,制作出积件式的多媒体课件。此课件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自己组合教学策略和教学信息的工作平台。

(三)学科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课件,一定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特殊性。无论是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还是相应的解题过程,语言的描述都应精练喝简洁,且尽量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显示数学学科的特色。在课件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简洁明了的设计理念,多用数学符号体现数学独具的学科性。

(四)开放性原则

首先,多媒体课件要有合理的提问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眼光去探索。情景的设计要灵活,富有吸引力、探索性。其次,多媒体课件应该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框架的建构。最后,开放性问题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功效

(一)实现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实现了“四位一体”(教师、学生、教材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起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的活动可能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积极的参与到安排好的教学活动活动中,以此正确的进行思维引导,当然也借助于计算机的协助。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过程,指引学生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动态的建构了学生的思维框架,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二)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唯一辅助教学的设施就是黑板,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沉闷。而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在高中几何教学中,由于几何图像比较抽象,现实中又无实体模型,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就很难讲解,但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3D软件将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些图形。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他们空间抽象思维还很欠缺,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多角度的演示图形和截面,就能在学生脑中构建出一个图形模型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几何图形的学习。

(三)通过课件制作的环节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借助粉笔和黑板来辅助教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板书教学又要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许多知识点无法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很吃力,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效。而现在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做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给予讲解,也可以把课件拷贝给学生,其在课下也可以温习课件,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计算机课件是多媒体技术发挥其功效的有力工具。因此,课件的质量以及课件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度,都明确的表现了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基本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教学思想也会体现在计算机课件设计上。因此,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计算机技术完美的整合在一起,才会把计算机等相关软件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现代信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提高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学启.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的研究[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

[2]程文平.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1)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534】。

1.引言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给几乎每一个领域带来历史性的巨变。如今,由大数据、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云课堂正向我们走来,“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慕课平台在线模式将会引发‘学习的革命’” ,然而,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展缓慢,明显滞后于大学英语教W,凸显了英语专业的‘尴尬’” 。因此,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与新形势信息时代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其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做出“革命性”的转变。

2.“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精神的主要空间和平台。该课程是学生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综合

技能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艰巨任务,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高级

英语”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也直接影响英语人才的培

养规格。虽然它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然而课堂“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非常严重,教、学双方对其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得令人吃惊 。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与其教学效果是极其不相称的。由于受索绪尔及乔姆斯基

等语言学家的理论影响,“基础英语”课堂中“语法翻译法”大行其道。这种模

式重输入,轻输出,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精确用法,忽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师在“一言堂”,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

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无法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反思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几张 PPT进行“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参与真实的语言交际机会很少,缺乏相应的互动和输出,课堂气氛沉闷,费时低效。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填鸭式”地对学生进行的输入既不是有效的,更不是高效的。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的精致授课模式使本已严重不足的目标语的输入和输出量更显不足。因此,“基础英语”教学现状与《大纲》提出的外语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的精神相距甚远,不仅难以达到国家教委对这门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这种矛盾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显得尤其突出。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基础英语”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引进课堂,增加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 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尽管多年来外语界呼吁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九十年代以前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尚不成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基础英语”课堂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一言堂”现象仍很常见。如今,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成上述四大属性的充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实景交流的最有效工具,身临其境的效果能提高英语实际使用和操练的积极性;音频、视频和基于Internet 的网络坏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商”与“会话”提供优越的条件;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形象逼真的互动式学习环境与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望尘莫及的。Hot Java加深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融合,使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慕课是 MOOCs的中文音译,由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的首字母缩略而成,最早由加拿大学者 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它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固化和结构化藩篱,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教学方式上,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模式,通过网络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知识点的碎片化重组,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使移动学习、自主个性化学习逐步成为现实。学生在课外可以预先观看资源库里录制的教学视频,对海量信息做出预判与选择。学生课内通过讨论内化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师则解难答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再像过去那样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英语”课时的限制,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与创新能力三方面顾此失彼。师生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等网络学习资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基础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应当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外部结构,促进学生的内部知识建构。

4.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当今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给语言教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语言的输入,增强输出的动力,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实现。

4.1增加输入数量,优化输入质量

语言能力的获得要靠一定量的输入才能促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大量的、多样的和全方位的输入。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沟通模式,虽然重视输入,但由于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输入的量与质都事与愿违。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 能以互动的方式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法在视觉、听觉以及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的集成性和多元信息,不仅能优化输入的质量,而且能增加输入的数量。例如在课文导入环节教师采用多种丰富的视频材料和音频材料及吸引眼球的图文说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他们高效带入课堂;课文讲解时,生动形象的视、音频材料直观具体,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一方面,大量图形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增加学生形象和直觉思维训练的机会。高度交融的多种思维形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翔实、炫动的感性材料而让学生体会到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其强大的经验替代功能可以强化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实的基础,高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所开展的形象思维活动与现代多媒体课堂里的多维互动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2创造仿真环境,增强输出动力

长期以来,因受“输入中心”理念影响,“基础英语”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递,忽略言语能力的培养。过分精致的输入挤占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讨论或者交际,最终步入“一壶烧不开的水”的困境。众所周知, 真正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大量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 。“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 。外语不是“教会”的,主要是“练会”的 。文秋芳教授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在英语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我们亟须在教学理念上把输出作用凸显出来。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正是差“输出”这一关键的“最后一把火”而收效甚微。如今,借助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掌握基础知识,腾出课堂时间进行交际实践,加把“大火”,把“水”烧开。

“习得”和“学得”是外语教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学得”常指在正式的环境(比如教室)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只能归于“学得”。Krashen认为,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隐性知识)才能使言语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自动化,即能自然地运用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习得”看上去要比“学得”更重要而“学得”的显性规则(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学习是一种真实环境的体验”。现代多媒体课堂里,教师可利用视频和音频材料,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在非强制压力下快乐高效地学习外语。同时,通过创设真实性强的输出任务或者贴近真实的交际情境,让课堂环境尽可能的从“学得”往“习得”靠近,近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与大量真实的英语语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集声、文、图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能模拟出全新的学习英语的有声环境,融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为一体,多渠道立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各个知识点,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联想思维,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大量优质的输入信息与近乎“真实”的语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输出效果。

4.3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者Holec就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另一位语言学者Benson也主张“自主”应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己成为我国教育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因此, 基于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方面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5.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英语”有效课堂模式以巨大的优势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网络英语教学将是未来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多媒体技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可谓如虎添翼,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由传统“基础英语”课堂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使教学过程情景化、交际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献策.慕课热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5(6):126-128.

[2]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6):52-56.

[3]李力.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及考试改革刍议[J].外语界,2000(3):18-21.

[4]陆明,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论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与教材改革[J].外语界,2002(1):37-41.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3

摘要:在当下,社会形势有了崭新的一面,而这样的社会形势也对工程造价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要求,施工的技术的规范性以及是否恰当的管理直接的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这些理论表现在具有极大的实用性能的现代工程中。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逐步的走向了施工技术的现代化,这样一来,我们必须注重工程造价的一系列的管理内容,这也是建筑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施工技术,施工情况以及工程造价管理方面情况的深入分析,从而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针对怎样通过现代的施工技术对工程造价的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对国内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科学化管理;施工技术

一, 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主要针对那些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里,施工的各个单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内容进行了控制,其中心一般是工程项目的指挥中心。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造价的科学化管理对工作的进度以及资金的合理应用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1, 针对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制定出明确的计划

其计划是真的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而制定的,其内容是:整个工程项目在所规定的的时间里,通过经济支出这一具体的形式,从而对整个工程所需要的费用,这里包括支出以及成本,使其降到到最低的一个费用管理的计划。其是完成工程造价的最为重要的依据,而一般简单的简单的计划大概也要分为三个部分,这里包括,技术组织的措施计划,成本降低的计划还有费用管理的计划,完成好工程造价管理的计划,是完成和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根本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对其计划的制定中,必须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 针对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所制定的计划的根据以及要求

根据:工程的承包合同,分包合同,项目的承包责任状,内部租赁价格,施工的整体预算,施工技术,施工进度规划以及施工措施的计划等一系列都属于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的根本依据和内容。

要求: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的整体计划和编制的基础是工作人员所预测的方案的实际依据,以最先进最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作为基本依据,通过与各个计划的衔接,于此同时要严格准确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2) 针对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计划的制定,我们了解其是项目整个关于费用成本管理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大体分为几个部分,对所需要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上一期的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的总结,对计划期的工程成本的预测同时制定这一期成本的最低目标,对成本的计划进行编制落实在纸上,对所有的编制以及计划进行平衡从而正式的成本计划就此出炉,在此过程中,目标成本准确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

2, 建立并完善工程造价的管理责任制

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中,一定要对工程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每一个施工单位都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准确,严谨的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以及控制体系,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配备的专门的工程造价的管理工程造价的人员,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司,工程,项目的分级化管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项目的经理一定要对工程造价的责任制严格把关,分解每一项指标,同时建立一个内部的经济责任制,以书面的形式传达给自己的领导班子,管理小组以及施工的工作人员,作业班组等等。

二, 工程造价的整体管理和现代施工的新型技术的联系

在当下,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可谓是飞速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理论知识都得到了人们的大量的应用,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现代化以得到实际的实现。现代的施工技术表现在各个方面: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施工工艺的科学管理等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这些都会在建筑工程的质量上有很明显的体现,可以说现代的施工技术彻底改变了现代建筑。

比较传统的施工工程,工程的进度得到了大量的有效提高,其通过高新技术的支持,极大的加大了建筑物的科技质量,从而使得当下的建筑领域全面的发展,走向智能化,全能化,节能化的方向,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现代的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全面促进的作用。

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就是整体的来对工程资金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很繁杂,且具有极大的难度,这需要工程技术工作人员以及财务配合协调完成。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中,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都需要做相关的工作,比方说,使用的机械设备的开支,建筑材料的支出,施工人员的费用等等,还有一系列费用的支出。由此看来,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能否合理的进行,准确无误的实施,与工程的效益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这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也间接的影响了工程质量以及进度。

现阶段施工技术是以高新技术为基本技术,对工程质量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施工的整个流程中,施工人员通过对工程的成本的控制来完成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目的,从而使得工程高质量的完成。

三, 怎样让现代施工技术成为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的桥梁

现代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具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和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工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施工技术与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1, 现代施工技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保障

现代的施工技术就是工程的技术化管理新趋势,与以往相比,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比方说,在用料方面,可以明确的把所用数量已经标注计算出来,这样就可以禁止以往偷工减料,铺张浪费等情况的发生。由此一来现代的施工技术就为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促进了其科学化的发展。

2, 现代施工技术减少了成本

现代施工技术的完善是工程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施工技术提高了,促进了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更好的利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完善了管理,达到了最初降低工程成本的根本目的。

四, 结论

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科学化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做好一系列的工作,无论是在工程,技术创新上,还是在工程造价管理上,都要把好第一关。有人把工程的施工与工程的造价比作是天平的两端,只有达成平衡,才能准确无误并且圆满的完成施工的工作。很多建筑工程失败的例子,无非就是这两点没有达到一个平衡点,工程的施工是一个细致活,绝对不容许有半点的纰漏,如果我们注重其中一点,而忽略另外一点,那么工程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与工程造价的管理中,如何权衡好工程造价与施工技术的关系是现代工程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望各个建筑工程企业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金序;黄声享;柳响林;;GPS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魏庆朝;曾学贵;;铁路工程造价的模糊估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03-01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与价值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等多项文件精神,职业教育学徒制教学模式将应用于全国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必将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现代“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价值。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展所长,分工合作。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建立符合行业岗位需求、科学合理实际的、学生发展特点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是工作的重点。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1.建设思想

通过对软件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软件设计与开发岗位的具体职业能力要求,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本文以“围绕一个中心,二个标准、开展三个共同合作”为目标进行整体研究。一个中心,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二个标准,即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开展三个共同合作,即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共同组织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概述如下:

(1) 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软件行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如下:

(2)构建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①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学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学生签署培养协议,形成学校、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

②积极探索“4F5M”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4个平台基础上,将课程分为职业教育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实践课、职业拓展课5种类型。实现教学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四个融合。加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职业拓展课、人文类课程的开展提升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③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确定层次,以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为四个实践模块,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途径更加清晰,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环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内容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 与软件企业共建课程,共建教学资源,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如下图所示:

(5)明确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

学校与企业共同做好:招生、学校与企业双教学环境、校内企业共建教育教学资源、学校企业双师教学、学校企业双教学与管理、学生实训与就业等6个方面的工作,校企共同努力,实现并体现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问题,对行业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围绕一个中心,二个标准、开展三个共同合作”为建设目标,建立了“4F5M”的课程体系,明确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内容将应用于实际教改工作中,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

篇5

[关键词]科学技术 地质勘查 测绘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2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00-1

1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应用原则

现代社会对地质信息的要求和矿产资源的需求比以往都要迫切,为了迎合社会发展所需,地质勘查的要求也在变得严格起来,具体到实际的工程勘查中时,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理念广泛为人们所接收,已经形成三大原则:

(1)运用科技发展的新理念、新成就,地质勘查向多样化的趋势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勘查的效率与质量。

(2)强调对地质现场的研究总结,分析出地质形成的规律,作为纲领性意见,对地质勘查工作做出 指导。

(3)由于勘查方式的多元化,可结合多种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综合利用,提高勘查效率。

2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地质勘查工作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而是面向海洋、陆地与天空的多种形式,手段包含化学、物理、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利用,总结起来,可分为如下方式:

2.1物理、化学勘查技术

由于物理、化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结合到地质勘查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成为一大手段。据统计:近二十余年,随着物理、化学勘查技术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其投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投资额较之以前已有四倍多的增长,而物理、化学勘查法在发达国家的地质勘查总量中平均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并且利用物理、化学勘查技术所发现的矿床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2.2航空地质勘查技术

早在上世纪早期,随着航空技术的兴起,几乎在相同时间,航空技术就被应用到地质勘查工作当中,以飞机为主要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勘查的效率与质量。随着航空技术的进展与成熟,如今的航空勘查技术已不仅仅局限于运用飞机作为载体的单一形式,而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成套勘查方法,运用飞机运载、光学技术、红外成像以及航空物理、化学勘查方式,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据统计:约在1950至1970的二十年间,澳大利亚运用航空勘查技术,一年所取得的勘查成果占到勘查总数的近百分之八十,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而在菲律宾,1950至1960未使用航空勘查技术时,所取得的成果只有其后三年间,利用航空勘查技术取得成果的八分之一;加拿大利用航空电磁法,三年时间发现了最大的锌矿山,而在其之前的五十年间,由于矿产深度因素的影响,人们没有重要发现,证实航空勘查技术的利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2.3高速金刚石钻探勘查技术

在发达国家,高速金刚石钻探技术被广泛采用,随着绳索取心技术与高速钻进技术的成熟,其使用到勘查技术所取得的成果成倍增长,相对于硬质合金的钻探方式,高速金刚石钻探技术的优点是更快捷,而且效率更高。

2.4同位素勘查技术

同位素勘查法不仅可以测算出地质的成形年龄,而且对地质的物理化学各方面的因素都能做出科学的探究,不但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技术依据,还为对地质成形的年龄提供理论基础。由于粒子研究理论的进展,同位素勘查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同时全球已建成多座同位素地质实验室。

2.5电子计算机勘查技术

电子计算机可以为地质勘查提供高效、科学的研究手段,其强大的功能,既可以对地质条件进行预测估算,还可以进行模拟演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勘查技术的结合,已经形成了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其所带来的优势是传统的勘查技术所不可比拟的。此外,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于地质勘查甚至衍生出了一门新的学科―数学地质学,被认为是未来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将会对地质勘查产生深远的影响。

3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在地质勘查方面,近年来,测绘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网络技术和航空技术的带动,已经形成了包括导航、遥感在内的多项测绘系统,并且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

3.1常规地质测量

常规测量一般需要测距仪、经纬仪、棱镜和普通测量工具,其方式一般为预先设置控制点,此类控制点通常是以国家高等级控制点为基础,然后再加密布置图根点。而常规测绘的具体工作即是对这些图根控制点详细测量,得到具体的测绘信息,最后绘出地质平面图。

3.2GPS-RTK地质勘查技术

此类测绘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跳过加密控制,在确定了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图根控制点的测量。并且可以信号和通讯条件好的未知点或已知控制点上设置基准站,经过控制点的查核之后,测绘站只要在高程限差的条件下即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并且多个测绘站可以工作在一个基站之下,对人力的要求也很低,同时测绘的速度快,效率高,由于这些优势,GPS-RTK地质勘查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3GPS地质勘查技术

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民用化程度的提高,GPS导航技术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GPS导航技术以其操作简易、提供三维坐标、测绘速度快、精度高、全方位、全时段和远程遥控的特点极大的革新了地质勘查技术。GPS测绘技术除了满足传统的测绘要求之外,并且对控制点的要求也弱化了,对图形的要求也不高,其应用和设计非常灵活,操作简单,此外由于地质勘查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行业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质勘查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经历着多项革新,以现今科技发展的趋势而言,地质勘查的趋势是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对这些技术的融合与拓展,必然会衍生出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技术。地质勘查技术的重点方向是矿产勘探,对于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矿产勘探的压力。并且因为利用了航天航空的前沿技术,结合网络,地质勘探面向三维、立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多功能、数字化、实时化的趋势。地质勘查在引入GPS与ISS等技术的条件下,逐渐实现更新换代,在勘查的精确性与勘查质量和效率方面有传统勘查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5结语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于地质勘查工作而言,既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勘查技术自身的创新与探索,为地质勘查工作得到更精确、更据操作性的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振杰.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及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

[2]王勇.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2.

篇6

[关键词] 安全科学 体系 建构 高等教育

Abstract:The history of safety science is briefly reviewed.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fields of safety science,the challenges faced by safety science,high education under market economy and talent training are probe into.An elemental framework of safety discipline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problem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afety discipline system.

Keywords: Safety science System Establishment High education

1.引言

安全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科学,它是研究事故或危害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安全科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90年代初期的徘徊后,在新世纪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安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高。这说明科技界已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了安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渴望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在肯定已有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安全科学面临的诸多挑战和更多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面对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安全科学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前人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试图对安全科学及其学科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能展开深入研究,以促进安全科学健康发展。

2.安全科学的形成

安全这一概念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本能地学会了利用大自然并尽可能地避免各种灾难,形成了原始的安全观和防灾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逐渐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条件,发明和使用了大量的机械设备,修建了大量的人们需要的人造工程项目;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些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各种自然灾害和伤亡事故在数量和规模上也急聚上升。为了消除各种危害,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或其他意外伤害事故的可能出现,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事故教训中总结出了各种预防措施,以保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这就形成了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和安全理念。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0年,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极不适应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安全状况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发生根本的好转,重大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出现了安全工作状况和现代化生产极不协调的严重局面,从而迫使人们对安全问题重新认识,对安全的本质、安全本身的内在规律、事故或灾害产生的机理、发展过程、传递方式以及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这种探索和研究已突破了传统行业安全的框架和安全技术的范畴,它是以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新的角度、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方法来研究安全问题,是对安全问题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和思考为安全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0年6月在德国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1st World Congress on Safety Science)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将自己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安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以及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因此,安全问题是与生俱来的,而安全科学的产生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与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们正负两方面影响密切相关,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文明提出的必然要求。

3.安全科学的特点及研究对象

虽然人们已经将安全问题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但毕竟这门科学的兴起只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安全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交叉性和潜隐性,要给这门新兴的学科下一个准确、全面和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困难的,况且安全科学的研究范畴、它的内涵和外延还正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但总的来说可以认为: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以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安全技术本身)为基础,研究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消除及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保证人员的身心健康、财产和设备免受损失,环境不受危害。具体地讲安全科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全部范围,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也就是传统的行业安全;生活活动则是指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安全,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灾避灾等内容。

(2)安全科学研究的目的首先是确保人员的身心安全和健康,即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这是安全的核心;其次要保证设备、财产和环境的安全。

(3)安全科学的研究应该是围绕着其研究目的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不仅要研究由于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各种事故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防范措施,而且还涉及如何减少和避免由于技术的使用而造成的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如由于矿井开采而造成的地表沉降问题)。它不包括类似火山爆发、地震、普通疾病等纯自然因素所产生的危害。

(4)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安全科学的哲学思想(包括安全观、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即应用现有基础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研究安全问题自身的规律以及灾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安全工程技术,即将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工程技术相结合,来解决工程领域中独特的安全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类似,具有跨门类、多学科、综合性、横断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4.安全科学体系及其相关问题

4.1 安全科学体系建构中的几个问题

如上所述,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安全本质、事故发生的普遍规律以及有效防治灾害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既不是传统的劳动保护,更不是散布于各行业中安全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集科学、技术及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具有特定的目的性、整体的综合性和复杂的系统性,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学科门类的交叉科学。安全科学体系不仅应反映该学科的上述特点,而且要反映现实的需要。

4.1.1 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必须强调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地位

科学基础理论是一门科学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其整个科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基础理论的突破往往能带来工程技术革命性的变革。任何科学基础理论的形成无外乎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从实践到理论,即人们在反复的实践中,获取了对某一事物大量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找出反映该事物本质的规律,并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加以提炼和升华,得到本门科学的基础理论。其二是从理论到实践,即首先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根据人们对事物已有的认识,提出某些最基本的假设或者公理作为该门科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形成其科学体系。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基础理论的最终形成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该门科学的基石。

篇7

关键词焊接;锅炉;安装;技术;措施;应用;

中图分类号:P7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需要焊接,某单位生产的锅炉配套产品炉顶吊挂装置中的吊挂板,母材是12Cr1MoV。这种钢高温下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氧化性,在500―600℃有良好的热强性,工艺性好,比较经济,应用广泛,钢中的铬、钼含量是决定钢的抗氧化能力和热强性的主要因素。因为铬对氧的亲和力较大,在高温时首先在金属表面形成氧化铬,防止金属继续氧化。钼是钢中主要的强化元素,不仅提高钢的热强性,还能降低热脆敏感性。钒的加入促进钼全部进入固溶体,提高钢的高温强度,增加钢的热强性。

一、现代焊接技术发展的特点

焊接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艺,它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诞生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各种新的焊接技术层出不穷,等离子物理、电子束、红外线、真空、超声、声学、微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都在焊接上获得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焊接技术发展的基础,增强了焊接技术的能力,扩大了焊接技术应用的范围。目前,已经形成了几十种各具特色的焊接方法。焊接技术已经在能源、交通、化工、机械、特种设备、电子、航空航天、石油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日益渗透到焊接领域,促进了现代焊接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12Cr1 MoV钢的焊接性分析

珠光体耐热钢12Cr1 MoV属于低合金钢,其焊接性与低碳调质钢相近似。焊接的主要问题是冷裂纹,再热裂纹和回火脆性。

(1)冷裂纹 12Cr1 MoV ( 主要合金元素是铬和钼,都能提高钢的淬硬性,它们和碳共同作用,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降低,冷却到较低温度时,产生淬硬组织,使接头变脆。合金元素和碳的含量越高,淬硬倾向就越大,越易产生冷裂纹。

(2)再热裂纹珠光体耐热钢属于再热裂纹敏感的钢种,这与钢中含的合金元素铬、钼、钒有关,其敏感温度区间为500―700℃,在焊后热处理或长期高温工作中,在热影响区熔合线附近的粗晶区内有时会发生这种裂纹。

(3)回火脆性! 珠光体耐热钢焊接接头长期在 371―593℃之间工作,会发生脆化并导致焊接构件破坏,这与钢中杂质元素含量有关。防止脆化的主要措施是控制钢中的Mn,Si元素和杂质的含量。

综述以上分析,焊接12Cr1 MoV钢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焊前预热,选用合适的焊接方法及焊接材料,设计匹配合理的焊接参数,焊接过程一次完成,焊后采取保温措施及进行焊后热处理等才能获得优质的焊接接头,满足产品的要求。

三、试验准备

(1)试件的准备

材质12Cr1 MoV,厚度40mm130mm x 200mm两件,化学成分见表1。

(2)焊接方法和设备

焊条电弧焊,电焊机型号MR-550W。

(3)接头形式

K形坡口,对接接头,见下图。焊接层数为4层。

(4)焊接材料烈号与规格E5515-B2-V;打底焊时采用Φ3. 2mm焊条,填充及盖面时采用Φ5 mm焊条。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见表2。

四、焊接与检验过程

(1)焊前清理:用钢丝刷将试件坡口两侧30―50mm内的氧化膜清理干净,然后用干净的旧布擦拭。清理后的部位不得有油、锈、氧化膜等杂质。

(2)装配定位焊:将工件在自制夹具上装配要到位,调整装配间隙至均匀,夹紧后按表3的焊接参数进行预焊。

(3)预热将焊件预热,温度200 - 250 ℃

(4)焊接按表3的焊接参数分别进行打底焊接、填充及盖面焊接。每层间要严格的进行清理,层间不允许有熔渣存在,焊缝必须焊满。不允许有凹坑存在。焊接参数见表3。

(5)清理打磨清除焊缝及焊缝附近的熔渣及金属飞溅,将焊道打磨光滑。焊缝与母材要圆滑过渡,不允许有焊瘤存在。

(6)焊接检验焊缝外表ICI光滑,无裂纹、气孔、咬边、弧坑及焊瘤等焊接缺陷。

(7)焊缝X光探伤检验焊缝按GB3323-2005的标准进行X光探伤检验。100%合格均为一级。

(8)焊后热处理加热温度710 -750℃保温2-2. 5h。

(9)焊缝力学性能检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硬度试验和冲击试验合格,断裂部位母材。

五、锅炉焊接工艺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锅炉行业要想走向国际,当前的焊接工艺还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求,应继续围绕提高焊接质量、焊接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焊接作业环境等问题,推广使用新工艺,逐步提高焊接自动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我们必须将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3.1 焊接材料的自主生产

3.2 自动化焊接的逐步推广 近年来,锅炉焊接技术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部分产品的焊接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焊接质量好坏仍然依赖焊工技术水平,各大锅炉制造厂商正积极与专业焊接设备厂家合作,开发出新的焊接装备和焊接技术。

3.3 推进高效高质量的气体保护焊技术

3.4 焊接作业环境的改善 锅炉上的焊接作业时,基本上都是焊条电弧焊或气体保护焊,焊接烟尘相对较大,作业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在容器内焊接。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的不断提高,其焊接环境的改善也已提到议事日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焊缝尺寸符合技术要求,焊缝表面无焊接缺陷,成形良好;焊缝经X光探伤检验,100%合格均为一级,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焊缝力学性能试验合格。;焊接12Cr1 MoV钢,上述拟定的焊接工艺可行,焊接参数匹配合理,可以指导编制焊接工艺。

参考文献

[1] 杨再东,锅炉焊接的质量控制[J],2003.

[2] 杨松,锅炉压力容器焊接技术培训教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李秀峰,锅炉制造企业的焊接管理工作,焊接技术,2006.

[4] 王元良,等.焊接科学与工程.电焊机.2003.7.

篇8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

烟草的生产要努力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与时俱进的。而我国的烟草生产的规模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的进步而进步,反而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而如今传统的烟草生产模式落后于现代行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烟草行业的生产规模停滞不前。因此,要完成从传统烟草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势在必行。

一、关于现代烟草农业具有的本质和概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过程就是现代化。而现代化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一步步提升的。也就是说,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与时俱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要从生产方式上提高烟草生产系统,建立优质的、低消耗的、高生产的烟草生产区;保护烟草生产区的生态环境,让烟草区的土壤等特性都处在生产优质烟草的阈值的范围内,保证烟草生产生态方面的安全状态;完善烟草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以烟草为主体的耕作制度,配置完整的机械化运作体系,让烟草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特色。

二、关于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形势

我国烟草区的分布情况,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部分分布在地势复杂,不适合配置全套机械化运作的贫困地区。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考虑适合我国国情和烟草区情况的合适的方案。基础条件好的烟草区可以大力推行机械化生产,而相对落后的,则要积极发展烟草农民的合作社。现代化烟草农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烟草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培育出优质的,高产量的烟草品种,维持适合烟草高产的土壤和微生物特性,提高烟草的产量,合理的使用各种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的投入,使用无公害的农药,降低农药的残留情况,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烟草生产的知识普及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对于科学技术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多方面的知识普及,让农民理解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而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种植中,转化为烟草生产的生产力。烟草管理的信息化,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等平台,能涉及到烟草农户的户籍化管理、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烟草运营等各个方面。烟草生产过程中农事操作的机械化,现代农业机械化主要体现在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智能化等方面,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因地制宜的推广机械操作,能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降低烟草农民的工作强度,提高烟草农业生产过程的劳动效率。烟草区生产服务的社会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明显特征之一就是提高专业化的服务水平,进行专业的分工,由技术人员和专业的技术队伍处理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将农民从复杂的技术性要求中解放出来。

三、关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建议

首先,改善烟草农业的基础设施,提升烟草农业配置机械的水平,整合各种社会资金,因地制宜的改善当地烟草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烟草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烟草农业科技进行普及,对土壤改良技术进行推广,提升烟草区烟草的产量,实施精确的农业技术,准确掌握烟草高产量所需要的营养元素。选择适合的优良产区,配置成套的机械,以添加新设备和新技术为形式,创立优质烟草生产的科技园。对土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让土地能进行有效的流转,统一规划烟草区,能扩大烟草区的种植规模,稳定烟草农民的数量和队伍。创新烟草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以烟草区为基础,进行精细化的管理,采用合适的生产规模,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对烟草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给予政策的支持。对于管理能力较强,生产技术优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烟草农民进行重点扶持,帮助烟草农民扩大规模,采取由大带小的模式促进其共同发展。针对烟草生产过程的环节成立专门的队伍,吸收优秀的人才,统一管理,提升烟草生产的专业水准。打造地区的烟草品牌,构建合理的质量监控系统,优化烟草生产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制定监管的机制,定期检查,保证烟草生产的质量,使用科学的检测系统持续检测,确保烟草生产的质量与安全,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推广本地烟草品牌。总的来说,加强对烟草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烟草区烟草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的保障。积极的培养有关的技术人才和队伍,负责处理技术性的复杂问题,为烟草农民减轻负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土壤的营养成分、农药和肥料的利用率等方面,保护烟草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方面的用地逐渐缩减,包括烟草种植,所以,烟草产业面临着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抉择。引进先进的种植、培育等技术,健全烟草区的安全警报系统,转变经营方式,建设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忠向.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9,(2):139-140.DOI:10.3969/j.issn.1004-874X.2009.02.052

[2]LIJun-ping.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9):108-110

篇9

【关键词】现代 焊接技术 发展 现状

从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现状来看,焊接技术已经在多种材料的连接中得到而来使用,同时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焊接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转变为现在广泛使用的电子束及激光焊接技术。不管是在建筑行业,还是在机械、车辆等相关行业,焊接技术应用的作用都非常重要。随着我国与国外交流机会的逐渐增多,现代焊接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一些非金属材料的连接上,并针对产品表面设计做出了创新,焊接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现代焊接技术发展的现状展开了分析。

1 现代焊接技术发展的特点分析

焊接这门工艺的发展主要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焊接工艺从诞生开始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熟,从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现代焊接技术得到了发展,电子束、等离子物理、红外线以及微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都在焊接技术上得到了应用。新技术应用为焊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焊接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广泛的增强,其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现在已经出现了几十种具有特色的焊接方法,焊接技术在交通、机械、能源等多种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已经在焊接领域中广泛渗透,极大的促进了现代焊接技术的发展。

2 现代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简述

2.1 焊接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焊接领域智能化发展重点体现在焊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将焊接自动化水平与焊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水平等同看待。到目前为止,示教再现型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焊接机器人,这种智能机器人由人工引导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或者人工导引机械模拟装置共同组成,其中人工引导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安装在机械人的关节结构末端,人工导引机械模拟装置或者示教盒与控制系统相连接,是一种手持装置,用来对机器人进行编程,或者使机器人运动,因为这种机械人的编程是利用实时在线示教程序来完成在线示教的,完全评价机械人自身的记忆进行操作,所以不能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焊接智能机器人的自动化焊接过程。

2.2 焊接工艺高速高效化

为了能够使焊接行业的高速发展得到实现,需要对现有的焊接工艺进行优化,国内外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目前活性化焊接工艺、多元气体保护焊接工艺等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在焊接速度上也有了很大进步,目前已经能够达到1.8m/min,焊接产品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随着国外数字化焊接技术的发展,我国也引进了相关产品与技术,不仅解决了原来技术上的刻板问题,同时焊接过程柔性化控制以及多功能集成也得到了实现,真正实现了焊接工艺的高效化与高速化。

2.3 焊接质量优化保证

焊接质量对于焊接产品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对于日后产品使用质量将会起到重大限制性作用,同时焊缝跟踪技术对于焊接质量的保证也非常关键。目前我国在焊缝跟踪技术上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目前技术也发展的比较成熟,例如熔滴过渡控制目前也引入了数字化焊接电源,系统中开始使用比较先进的电子元件,在质量控制问题上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同时在应用上也不输给国外的技术,成为焊接行业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是保证焊接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

3 对现代焊接技术未来发展的展望

3.1 积极寻求解决焊接制约新材料的途径

焊接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新材料的开发也开始进入到该领域工作者的视线中,将工作重点放在新材料研制及焊接科技发展两方面。对于焊接技术来说,新材料不一定是好的,但是它的可焊接性却是需要重新菇凉的,同时要认识到材料的高性能与可焊接性二者之间存在矛盾,鉴于此,为了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解决,焊接工程师应该与材料研究工程师紧密联系,将一些新型材料映入到焊接材料中,这样焊接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3.2 促进焊接产品质量的提高

焊接产品质量和焊接质量直接相关,为了使焊接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将焊接是制造焊接产品中薄弱环节的思想消除掉,并以此为基础对更好的焊接工艺加以研究,并对焊接工艺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对焊接质量进行提高,不断改善焊接产品的性能。

3.3 对焊接领域整体环境进行改善

焊接行业在大众眼中就是“脏、乱、差”行业的代表,同时也正因如此使很多高素质人才在迈入这一行业中的步伐受到了阻碍。实际上焊接行业需要大家重视自己的形象,并使烟尘、噪音等因素的影响得到减少,创造良好的焊接环境,这样才能使工作环境更具吸引力。现代焊接行业对焊接自动化非常重视,并针对焊接机械人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相信这将对未来传统焊接行业形象塑造起到一定的帮助,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投入到焊接领域的工作中,使焊接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占主导的情况中,对于工业的发展来说现代焊接技术对其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对焊接新材料的探究上,这对于现代焊接行业来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如果能够在新材料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将会成为焊接领域的重要革命。

参考文献:

[1] 李方芳.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4(18):165.

[2] 李刚卿,邢立伟,郑浩敏,路浩. 高速列车制造焊接技术应用展望[J].焊接,2011(5):14-19+69-70.

篇10

关键词科学技术影响微技术

1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齐振海主编.未竟的浪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塞·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朱松山,任容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