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效率;经济分析方法;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27—02

一、法律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法律经济学(Economics of Law),是一门“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的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学科,按波斯纳所言,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1]。具体地说,法律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法律规则的效率。

法律经济学产生并形成于20世纪中期,但萌芽于18世纪中期。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述“刑罚应当与犯罪相对称”这一原则时指出,此原则必须依赖于对刑罚与犯罪所获得的利益之间的比较和衡量。立法者“在政治算术中,需要以可能性的计算代替数学中计算的精确性”[2]。对此,边沁做出了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用成本效益来解释罪罚相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3]。此后,经济学思想开始被用于对法律制度、规范的分析。

19世纪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性的越来越明显,旧制度经济学者们企图利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现有制度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对制度的改良来缓解经济发展周期性问题。与此同时,以弗兰克、卢埃林为代表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兴起。在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芝加哥大学的亨利·西蒙斯和艾伦·迪莱克特开始利用微观经济学来研究政府管制和反托拉斯法。艾伦·迪莱克特教授在1958年创办了《法和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亦译《法律经济学杂志》),即为后来法律经济学建立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法律经济学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基本局限于反托拉斯法,以及政府的公共管制等个别领域,区别于后来对法律作出全面经济分析的新时期,这个时期通称为“旧经济分析时期”。

以1960年罗纳德·科斯的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发表为标志,法律经济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经济分析时期”。就学术流派而言,主要有产权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经济分析的范围,除了反托拉斯法、政府管制外,逐步向侵权法、财产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等领域全面扩展。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理查德·A.波斯纳,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集这一时期的经济法律分析之大成,这部著作在1973年的出版,标志着法律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平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传统的法律经济学流派依然采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形式化”、“模型化”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描述分析案例的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研究进程较为缓慢。另一种“非主流”学派强调“法律的经济哲学分析”,注重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相互关系,分析和评估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研究和探索选择各种不同社会模式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关系的后果[4]。这两种方式相互排斥,相互影响,主导着现今的主流研究方向。

纵观以上的法律经济学发展历史,笔者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都自然会受制于历史进程中一定的社会规律,那么真正贯穿于法律经济学的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二、法律经济学的核心——“法律”还是“经济”

以法律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来看,法律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效率”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以“成本—收益”及最大化方法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进行法律制度分析的。因此,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传统法学研究所强调和重视的“公平”、“正义”这一类概念本身的含义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同时,在很多情形下,经济学的分析模式都可以得出与法律分析相同的结论。所以可以用“经济效率”去取代“正义”之类的传统法律概念,甚至可以将法律转为经济学。鉴于此,法律经济学一直被作为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来看待。

但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法律经济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根据尼古拉斯·麦考罗和斯蒂文·G.曼德姆的定义,“法和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法律的框架和法律的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学科。”[5]法律经济学显然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工具,研究法律制度中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那么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明显,利用研究得出的成果,改变法律制度与法律实践中的经济效率问题。因此我们对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法律上去。在198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一文中,科斯指出:“科斯世界正是他极力说服经济学家离开的世界,传统经济学错就错在忽略了交易成本。人们应该研究存在正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如果不对交易赖以进行的制度详细地加以规定,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交换过程的讨论就毫无意义。”[6]这说明,即使科斯本人,也认可提出科斯定理的目的在于修正现实中的法律制度。

因此,即使法律经济学中以大量的经济分析方法为基本工具,法律经济学首先也应当是一门法律学科。因为作为区分学科的重要标准——研究对象是法律及相关制度。经济只是工具,法律才是目的。

篇2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牛顿力学

[中图分类号] F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8-0016-03

一、牛顿力学诠释经济理论的可行性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而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遵从的规律的,两者似乎大相

径庭;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布瓦索教授认为它们有内在血缘关系,经济学不仅从经典物理学找到一般的灵感,而且采用了很多物理学的概念和模式来研究经济学。布瓦索教授在《信息空间》一书中把正统经济学称为“牛顿经济学”。米罗斯基也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模仿物理学不是随意的或表面的,它的模式大都是逐个术语逐个符号地仿照物理学的说法。[1]段培君在《均衡方法:源于自然科学的一种方法》一文中指出,牛顿力学的重大发现,启示了经济学家试图做类似的思考:即经济现象中是否也有这种均衡的规律?段培君认为,现代经济学发展史的一个明确线索就是对“经济世界中的牛顿定律”的“科学证明”。[2]

物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具备天然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经济世界,二者作为经验科学,其理论都来自于对大量数据的归纳和总结,而理论又必须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作为科学的典范的物理学,对于经济学肯定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物理学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学学科的分化。从一开始物理学概念的借鉴,后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最后借鉴物理学一些规律来研究经济学问题。物理学规律在经济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推动经济学的发展、新的经济规律的发现或者促使经济学规律的再认识。目前在学术界,出现以物理学有关理论来研究经济学问题新的经济学学科――物理经济学和经济动力学。

牛顿力学主要包括:(1)牛顿第一定律即是惯性定律, 物体除非受到力作用,否则会继续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在直线上均速度运动;(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mα;(3)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能量守恒定律:mgh= mν2,ν= ;(5)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吸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 m2表示两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k为引力常数,则两物体之间的吸引力F的大小为:

F=k• 。

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开放与合作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实行全面的开放政策,参与区域外的经济合作。从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是构建区域的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我国的三十年的开放成果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这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欠发达地区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相互制约的死平衡,整个经济系统的外在表现为合力为零。由牛顿第一、二定律可知,其加速度也为零,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原来相对的静止状态。全面参与区域外的经济合作,欠发达地区会受到外部的牵引力,此时的合力F≠0,那么α≠0。欠发达地区开始实行经济的加速发展。

如何参与地区外的经济合作,直接影响牵引力F的大小。本节应用万用引力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参与区域外的经济合作的要点进行分析。

在万用引力模型F=G• 中:m1,m2表示两物体的质量,发生作用的实体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距离可以改变;G为引力常数。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的相互引力F模型中,借鉴上述公式,可定义为:

F'=G• (1)

m1,m2表示两地区要合作的经济存量,如m1表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存量,那么m2则表示要合作的地区的经济存量;r表示合作区域可以改变和缩小的因素;G为要合作的两区域目前无法改变的因素,如目前国家的有关政策等。有上述公式可以知:F'与m1•m2成正比、与r2成反比。

要想改变上述合作的引力F'的大小,需要对两方面的值进行改变:(1)使r减低到最小值,那些因素可以改变r的值,包括两地区交通距离r1、信息距离r2、产业的相似距离r3、合作者的沟通时间长短和心理距离r4等,r= ri;(2)要增大m2的值,这要求选择经济条件强的地区作为合作的对象。

本节从下面几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的要点进行诠释:

(1)欠发达地区政府在财政非常吃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与地区外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是减小与外界的路程距离r1。想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了欠发达地区人们的共识。

(2)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有两点重要作用:一方面为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信息的距离,在发达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能尽早了解有关经济信息,缩小相互沟通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信息距离要比交通距离更重要,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价值也被人们所认可;另一方面,在发达地区招商引资,主要是考虑到发达地区的经济能量m2较大,两者的合作引力比较大。

(3)产业互补性与对接性,两地区的经济合作最终表现在产业上的合作,如果两地的产业没有互补性与对接性,呈现出竞争性,那么两地就很难进行合作。若两地的产业相似距离r3大,那么两地的合作引力也较小。对于欠发达地区应在产业选择上考虑发展发达地区的配套产业,相似距离r4小,这样两个的合作引力才能强。

(4)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制度。区域经济合作中,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问题的出现也可能有利于下一步的合作。然而,若问题没能及时地解决,也可能导致区域合作没有实际效果。合作两方,在合作中都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心理距离。有效的区域合作制度能消除两方的心理距离,也有利于尽快解决问题。有效合作制度的建立因此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建立定期的合作方高层决策者的联系会议,并设立日常秘书机构;另一方面,设计稳定的合作奖惩制度,有利于消除心理距离,这方面可利用有关博弈论知识进行设计。

区域的合作是多方面的,其受到的引力也是多方面的,这里引力合力不是矢量合成,而是符合简单相加:

F=F'= Gi• (2)

欠发达地区要积极主动参加地区外的经济合作,从各方面增加拉动经济发展的引力合力。

三、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

区域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主要理论有:(1)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进行或均匀扩散,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它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先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的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二是扩散效应。(2)美国经济学家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3)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它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法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4)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中心―论。他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

从牛顿力学角度对欠发达地区的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地区内多极点规划作用进行分析:

(1)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讲是产业部门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首先是从主导产业部门成长开始。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自己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扩散作用,自己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扩散作用主要包括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因此,科学地选择好区域主导产业,对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实力有限,在产业发展上必须实行不平衡发展,在产业投入与重视的维度上有所侧重。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投入,可以增加主导产业的扩散作用的速度。这一点可以利用物理学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m表示主导产业自身产业的潜在能量,g可以看作目前条件下产业潜在能量的转化率,h表示不平衡的投入程度,ν则表示主导产业的扩散作用的速度。

mgh= mν2,ν= (3)

有上面公式可以知,主导产业对外的扩散作用的速度与 成正比,g在目前条件下一般变化不大,因此,适度范围内增加对主导产业的投入力度,有利于主导产业对外的扩散作用速度的提高。

(2)区域的多极点不平衡发展规划。欠发达地区在区域规划中,要在区域内选择多极点来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下面以图1为例,说明多极点对地区内的其他地方的引力大于单极点的引力。若规划的单极点为O点,极点外地区为C点。现在规划极点改变为A、B两点。为了简化说明,A、B两点在O点的直线两侧,线段AB与线段OC垂直。欠发达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时间内为一定值,若分为两个极点,设A、B两点投入分别为原来O点的一半,假设三点投入产出函数相同,那么三点的经济能量为:MA=MB= MO。设地区内规划极点外C点的经济能量为mc。FOC表示极点O对C点的牵引力,FAC表示极点A对C点的牵引力,FBC表示表示极点B对C点的牵引力。

由上式(7)可知,多极点规划比单极点规划,更能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但也不能任意扩大规划极点,多培植增长点,因为欠发达地区的财力等经济能量在短期是一定的,如果规划极点较多,势必在每个极点的投入较少,当投入低于某一值时,其经济能量产出函数并非是指数和线性关系,甚至低于其投入的经济量。此时,多极点规划的效应低于单极点规划的效应。

四、后 记

经济学在其发展大量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数学在经济学的应用也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近来,已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物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本文从牛顿力学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简单的诠释,主要目的是“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马克斯•H•布瓦索(Max H.Boesot),王寅通译.信息空间―组织、机构和文化中的学习框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段培君.均衡方法:源于自然科学的一种方法,学习时报[N].2005-10-15.

[3]张国文.一种以物理定律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尝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1):81~85.

[4]常滨毓.茅于轼诠释市场经济与“牛顿定理”[J].东方企业文化,2007,(6):10~11.

New Annotation of Underdeveloped Regions’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Light of Newton Mechanics

Fang Da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243002,China)

Abstract:Economics absorbs something valued from physics. Therefore some economists name legitimacy economics as Newton economics. The paper applies Newton mechanics principle to annotate imbalance development tactics and full cooper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篇3

[关键词]经济;实践教学;特点;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校将实行分类管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向应用型学校转变。而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践教学。这些年来,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在高校众多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大、适应性强等因素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7种专业。这些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它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落实困难

与工科类教学的实践活动相比,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这是因为其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科的实践大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论在校内实验还是校外厂矿企业的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接触其以后的工作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很多需要进入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大批在财政局或税务局实习吗?金融专业的学生能直接接触银行实际业务吗?经济类专业的某些实践活动是难以成批进行的,更因为实习部门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那么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只能部分实现。

(二)量化衡量难度大

工科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现象,应用性强,其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方式为主。例如,工科类专业的很多实验就是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的一致性。若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据此判断实验操作错误,所以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济类专业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现象,鉴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如国际贸易中商业发票、提单等的规范填写;设计性实验,如在模拟商业银行中,学生通过设计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案掌握定价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体验性实验,如模拟炒汇炒股贵金属交易,学生利用虚拟资金作为本金,在模拟的外汇、股票、贵金属大盘上进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规则,实践交易策略。经济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实践教学的结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进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进入机构、企业实习的机会,难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毕业论文大多选择模拟课题研究,即使进行应用课题的研究很多数据资料也是查找文献,并非亲自调查实践获得,毕业论文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加上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与学生的考研、考证和工作实习重叠在一起。在当前就业、升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抄袭、突击、敷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学校、教师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不断放松毕业论文要求,降低论文答辩门槛,更是助长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自主创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07年起,随着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就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近几年,政府、社会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具有学科优势,这就使得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趋于自主创业。

如何实施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呢?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创业比赛。结合大学生年轻、接受新知识快、有创业精神,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实践、容易盲目乐观等特点,学校应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进行创业实践。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网店,在企业打工,在单位实习,学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进入社会后,之前的种种实践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机构企业运行、市场运作的很多知识,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创业。

(二)企业化实践教学

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校企互动、产学互动建立紧跟企业需求的经济类人才动态培养模式,既强化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

(三)高质量实践教学

篇4

非公经济是包头市东河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1997年被包头市确定为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区以来,东河区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总量增长较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已经进入到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东河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路、路径和政策新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非公经济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探讨了东河区建设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东河区建设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建议。

一、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示范区建设是破解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难题,丰富和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思路的迫切需要

非公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是党的十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非公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制约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依然较多。从内部看,非公经济规模小、层次低、素质差等问题长期存在;从外部看,融资难、负担重、发展环境不优等体制机制障碍也十分突出。如何有效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和政策新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治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更高层次上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推进示范区建设是自治区树立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样板”的客观要求

推动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也要像当年搞改革开放一样,建设一批样板区,通过率先发展、先行先试,为全区积累经验。东河区的非公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现阶段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东河区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是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东河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与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态势高度吻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走势。二是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具有典型代表性。东河区作为非公经济集聚区,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正是内蒙古非公经济现阶段最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三是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目前,东河区在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把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实现“三宜东河”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取向,可以让东河区这样一个低端非公经济集聚区、人口稠密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为主要特征的中心城区,走出一条符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创新驱动特征的非公经济腾飞之路,开创一片非公经济发展的新天地,为自治区贯彻落实“十”精神,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当好示范。

(三)推进示范区建设是实现东河区发展新跨越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周边旗县区相比,东河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东河区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没有东河区经济的腾飞,就没有包头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东河人民的小康,包头市的小康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因此,支持东河区加快发展,改变城乡面貌,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既是东河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包头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东河区已经站在一个新历史点上,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东河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处理好非公经济与县域经济、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努力把东河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开发格局合理、自主创新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

总之,示范区建设是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路器,是提高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的试验田,也是东河区未来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新形势下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意义重大。

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既是自治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东河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从“十二五”到2020年,是东河区加快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东河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决策部署,围绕“主题主线”,以“三宜东河”为奋斗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坚持顺应规律、突出特色,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高端化、集群化、现代化的非公经济产业新格局,加快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非公经济服务新体系,将东河区建成政策支撑有力、政府服务高效、产业环境优越、社会依托完善的非公经济发展集聚区、示范区,为促进全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方针

⒈创新发展。不断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要素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⒉统筹协调。在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统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

⒊突出特色。立足自身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特色产品、特色企业、特色产业,实现以特色取胜,以特色促发展。

⒋开放合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⒌富民优先。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经济转型中更加关注民生,在谋求物质财富增长过程中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

(三)发展目标

东河区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目标是,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率先探索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路径,率先形成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模式,率先建成支撑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构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总体构架,到2020年把东河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文化名城、宜居靓城、低碳新城。具体目标是:

⒈经济繁荣。非公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的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在自治区前列,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核心区。

⒉社会和谐。安定团结、民主公正、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⒊生态美好。以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为契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再生资源利用比重显著上升,实现水、土地和能源等主要资源“低消耗”,三废排放总量“负增长”,消除生态赤字,实现生态盈余。

⒋制度健全。支撑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健全高效,形成民主公正的政治体制,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运转协调的社会治理机制,繁荣活跃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⒌人民幸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重点任务

⒈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率先突破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建立城市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小城镇、农村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突出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加快老城区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形成“核心区-产业集聚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架构,建设“大东河”。

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上率先突破

⑴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优质、高效、绿色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理念,以新型农业现代化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打造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延伸产业链、融合高端、集约集聚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非公经济主导作用,突出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消费产品转变,着力提高高成长性产业、先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比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

⑶引导非公企业制度创新。一是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机制和治理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实行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及合伙企业转制为公司。积极引导延续家族制经营的企业,在保留原有产权结构基础上,创新治理结构。二是鼓励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广精益管理经验,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建设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实施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推动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创新非公经济科学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上率先突破

深化行政体制和行政方式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主动为非公经济搞好服务,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⑴办事流程“五个一”。在示范区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个楼层办公、一个中心审批、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子收费、一人报批”的办公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⑵日常政务“电子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日常管理、定期报税、财务年审、办事指南、问题咨询、政策通报等日常政务的信息共享平台,随时更新信息,自动发送电子邮件通知,实现网络办公化、管理信息化。

⑶效能监察“三问责”。设立投诉举报热线,加强公众监督,实行“首位问责制、限时办结问责制、过失追究问责制”,实现权责对等,以办事效能衡量绩效考核,以绩效考核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⑷定向服务“三平台”。一是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收集和市场需求信息、关联企业发展新动态、国企裂变重组、周边园区发展动态、最新技术、产业转移等信息,使企业随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增加信息交流与互动,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二是企业融资信用平台。设立“东河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企业信用之窗”,定期征集、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提供共享平台;引入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在企业信用档案基础上有偿承担贷款担保责任;根据企业信用情况,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优先贷款等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三是产学研共建平台。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示范区企业对接和合作,通过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大型科技企业独办,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的模式,在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示范区重点技改工程等科研计划,为行业关键技术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⒋加快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在全面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上率先突破

⑴产业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与国家、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衔接,编制产业对接目录。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定期开展投资促进和产业合作洽谈活动,促进产业对接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⑵建设管理机制。鼓励采取委托开发、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研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加强产业合作和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新模式,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⑶政务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实现与周边地区政务电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领域和重大、重大疫情处理方面建立完善协同应对机制。加强警务合作,提高社会管理联动处置水平。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协作。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动执法、重大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三、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东河区设立为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对于推动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东河区设立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邀请国家相关部委、自治区和包头市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来东河区进行调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委托相关部门做好前期相关准备工作。在筹备期间,可以借鉴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验,先行将东河区确立为包头市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从市级层面上先行开展探索实践工作,逐步形成工作体系,逐步提炼创新理念,逐步完善工作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示范区建设是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集中各方力量,努力形成推进的合力。一要注重市、区的整体联动。包头市委、政府要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作用。东河区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示范区建设方案,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服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推动落实。二要注重资金、项目和政策的相互推动。建议包头市和东河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免交东河区地方财政收入上缴市财政部分,取消各类项目当地配套资金。进一步简政放权,凡自治区授予市级的投资项目审批权限,要尽可能下放东河区。市直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助示范区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和实施办法。三要注重决策、责任和执行的良性互动。落实工作责任,将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考核到人、奖惩到人。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问效,全面掌握政策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执行和操作环节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决策部署的执行力、落实力。发挥专家团队作用,领导小组要成立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示范区开展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进行咨询论证和跟踪评估。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推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新财税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自治区、包头市与示范区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建立财税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解决示范区在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财税体制障碍,探索建立支撑示范区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新型财政分配体制。二是构筑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建议包头市和东河区设立两级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等政策工具,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示范区建设。三是建立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对符合示范区建设要求、自主创新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和优先采购。近期,包头市政府要增加安排专项补助,加大对示范区铝产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和资源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四是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搭建行业应用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软硬件工具、项目外包、工业设计等社会化服务。自治区和包头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要支持东河区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开展面向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培训和应用指导。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⒈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研究起草东河区民间融资管理实施条例,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开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批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

⒉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推动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保险互助社等试点。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兴办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实现农信担保服务全覆盖

⒊大力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鼓励依法合规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大力培育专业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机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若干产业投资基金,采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投资方式有序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等实体经济领域。

⒋积极探索建立适合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信息征集和机制,引导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强化信用意识,改善信用形象,提高信用等级。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征信机构和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开展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提供信用信息查询。

(五)创新土地集约利用的体制机制

⒈创新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动态监控。根据发展需求和开发时序,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转用计划。 加大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

⒉创新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建立用地审核制度,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从严审核,坚决核减超标准用地面积。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和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挂钩管理制度,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和执法监察机制。

⒊创新征地补偿方式。采取货币补偿与集中安置、土地换社保等相结合的办法,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机制。严格征地补偿资金发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补偿资金及时、透明和高效支付。加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就业收入、物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构成失地、少地农民的稳定收入来源。

⒋创新土地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制度。 搭建中介平台,推进土地市场化运营。

(六)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

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健全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选拔、引进、使用机制。探索保障各类人才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享受新模式,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示范区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人才交流与合作,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到示范区就业和提供智力服务,探索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方法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篇5

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学科,以野生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种类、分布、储量、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目前,要实现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资源植物学的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色,立足于陕西省植物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不同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陕西省植物资源的优势

陕西境内地形复杂,从北至南依次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纵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尤其是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植物资源,种子植物有171科3754种 [1],尤其是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的秦岭地区植物资源更为丰富,种子植物达有175科3451种[2]。秦岭地区植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极具开发潜力,纤维、淀粉、糖类、油脂、树脂、橡胶、鞣料、药用等用途的种类多达1300多种[3]。

资源植物学的课程特色

1.知识容量大

资源植物学内容涵盖了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与特点、开发利用途径、调查与评价、保护与管理四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药用、果树、野菜、色素、纤维、油脂、淀粉、观赏等17类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特点。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可利用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数量和利用深度还在不断扩展,这就使得该课程的知识容量不断扩充。

2.实践操作性强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对资源植物材料的观察和解剖,植物种类的鉴定和标本展示,校园植物和各大植物园、公园、博物馆的参观,以及野外植物资源的调查等实践环节,不仅学生学习资源植物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而且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与区域经济建设结合紧密

区域经济发展反映了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4]。“十二五规划”对我省关中、陕北和陕南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战略已作出了明确指示。由于资源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植物资源,该课程就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尤其是陕南经济区不仅有全省面积60%的森林,而且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秦巴医药、富硒食品等生物资源。因此,资源植物学的教学必须融入到我省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植物学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凸显专业特点

资源植物学教学内容庞杂,学生又来自于不同专业,因此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所有学生,课程所涵盖的四方面基本知识要逐一讲解,重点介绍植物资源分布概况和开发利用方法。对不同专业学生,涉及的17类植物资源有选择讲解,如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侧重于药用、芳香油、农药植物资源等内容,食品工程学生侧重于果蔬、野菜、淀粉植物资源等内容。在讲述中以秦岭富有特色的植物为案例重点讲解,并适时引入新成就来拓展学生视野。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教学已是不容置疑的一种有效途径。如讲授观赏植物资源,利用ppt课件不仅介绍了课本内容,还讲述十大名花、西安市公园绿地常见观赏植物和家庭养花环保价值等内容,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网络教学也是资源植物学教学的重要补充,除了我校植物学精品课程网站外,网络上还可以参考沈阳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学、北京林业大学观赏植物学等精品课程资源。

3.安排适量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适量安排实践环节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通过举办“走近校园植物”活动、参观西安市植物园及观察标本等,学生掌握了许多常用野生植物的特性。如利用校园中的银杏讲述了“本是同根生,药效各不同”的道理。此外,还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或野外进行植物资源调查,写出了多篇报告,部分已正式发表。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篇6

关键词:高校 区域 服务 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自我价值

一、高校区域办学和所在地区概况

面对着当前高等院校异地办学、多校区办学不断增多的现状,浙江传媒学院和桐乡市开创了一种校地合作、异地办学的全新模式,这既符合学校当前发展的诉求,也圆了桐乡的百年大学梦。桐乡市位于沪、杭、苏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近年来,桐乡市经济发展迅速,GDP始终位于全国县市前列,属于经济百强县。

桐乡校区设置文化创意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开设文学、艺术设计、摄影、会展、公共关系、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22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以区域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特点,优化组合学校原有相关专业,以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类为核心,构建特色专业群。校区办学短短两年来,已经对桐乡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形成重要的拉动作用。

二、高校区域办学对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独有作用

高校为地方发展服务,不仅是地方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桐乡校区建成以来积极推进项目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服务地方水平,并利用其国际合作关系积极将国外大学的科研团队引进地方,促成了地方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注入了新的动力,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思路。如学校结合专业、学科和人才优势,与嘉兴经信委、桐乡经信局签约,合作建设桐乡市工业设计基地,设计艺术学院与桐乡市科技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联合英国考文垂大学在桐乡濮院建立“(濮院)创意设计工作站”,部分设计产品已经投入了生产和应用,强力助推桐乡市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高校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其日常支出和后勤、保卫等部门用人本身也为当地带来了无限就业机会和消费途径,同时也为地方招商引资和城建、土地价格拍卖提供了中高端资源和条件,为地方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这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方面,高校本身就是思想的发源地,文化的孕育地,高校独有的文化培育和传播作用对地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和营造产生了深刻作用。桐乡市是一个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在文化建设发展发面充分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桐乡市积极打造品牌文化,以江南水乡文化为特色,促进现代文明同城共享。两年间,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联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举办全国书画笔会活动,举办全国高水平文化讲堂,联合桐乡市广播电视台与浙江华数集团签约,共同打造青春频道,联合桐乡市政府与中华国际影视传媒集团签订了共同合作协议,聚力打造“桐乡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基地”,学校还积极发挥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将中国“长三角”青年歌手大赛、全国篮球青年联赛等赛事引进桐乡,这是高校在地方文化引领方面的独特作用,体现了高校区域文化贡献的创造性和唯一性。

为地方培养人才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地方独有高校,人才培养成为了地方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在这方面,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根据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立足于全国文化创业行业发展与就业市场。学校长期根据地方产业形态和转型升级的方向来进行专门研究,打造了一支具有区域性独有高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通过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的方式吸引高级人才,取得了较好成效。这两年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将专业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派遣到地方相关企业行业中实践实习,一方面加强学生融入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加强学生在理论实践方面的水平。通过教师带学生的方式系统掌握该领域行业发展的前言动态和人才需求的最新要求,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和重点课程。努力创造一个学习、工作一体化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三、在服务中实现高校办学的自我价值

加强高校的自身建设,寻求地方对地方独有高校的认可度和需求度是高校自我价值体现的关键之处,是高校异地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区域独有高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就是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和互动,只有做好服务地方这片大文章,才能取得地方对高校办学的实质性支持,要秉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将学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文化培育等重要职能作用进行有效提升,实现高校办学的自身价值。(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

篇7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展趋势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微观经济学自建立以来便获得了长足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微观经济学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微观经济学无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诺贝尔经济学奖诞生以来不少奖项都是由研究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所获得,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微观经济学是获得了较快发展的。今后对此不断加强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对于我国经济学的研究也将能够起到借鉴意义。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理论创新是微观经济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管制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领域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对于在这些不同成果应该不断加强研究。

1.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公共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新领域,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重点分析了一群人如何自行组织起来来解决公共资源问题,从而提出了研究公共资源的一种新范式。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构建起以来的一整套公共资源分析框架得到了人们地赞赏,人们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学者评论其了基本的经济教条,奥斯特罗姆成了实际上公认的公共经济学家,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的创始人。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人们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起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其一起获得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利佛・威廉森在经济管理尤其在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的劳动经济学本身是存在着重大缺陷的,该理论体系本身远离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戴蒙德以及戴尔・莫滕森等人对其进行了补充修正,这些学者主要是对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冲突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建立起了一系列复杂模型,通过这些模型解释了政府干预政策的应用将会使得市场运行起来更有效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他们还提出了提升搜寻效率的措施,这对于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重要地理论依据,对此今后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研究。该领域当前已经成为劳动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对于这种理论今后应该大胆研究不断创新。

3.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地重要分支,不少学者都在福利经济学领域都取得了突出贡献,霍布斯和庇古是旧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他们认为经济福利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数量以及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为了实现福利最大化就应该进行财产转移。新福利经济学则主要分成了社会福利函数论派及补偿原则论派这两大派。这两种派别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社会福利函数论派中的阿罗以及萨缪尔森认为帕累托最优并没有明确究竟是哪一个最优状态才能够使得社会福利能够得到最优,正因为如此,今后就需要利用社会福利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社会福利函数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方面的创新应该引起注意。这些学者认为效用可能曲线同社会无差异曲线之间的切点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状态。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后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福利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阿马蒂亚・森做出了突出贡献,森对福利经济学进行批判性重建,森对社会选择理论规范性命题进行了基础性工作。他认为阿罗定理公里性条件应该进行更加明确的表述,为了进一步研究,他还对阿罗定理进行修改。自由悖论是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帕累托条件同自由选择条件应用在无限制定义域的社会选择框架中的时候,两者之间将会出现矛盾。此外森还对萨缪尔森把社会福利看做是个人效用总和的函数观点进行了批评。能力功能概念的引入是森的重要理论贡献。对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对其不断加强研究。这样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情况。

4.管制经济学

在管制经济学方面,斯蒂格勒是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他首先对政府的管制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主要在《经济管制论》中利用案例分析法来对管制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当前斯蒂格勒已经成为重要地创始人。

二、微观经济学方法的创新

在观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的同时,对于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有助于今后的进步。当前不少新方法的得到了普遍应用,对于这些新方法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1.计量经济学的出现

计量经济学是拉格・弗里希创造的一门学科,之后迪鲁布等人对此作出了贡献,詹姆斯・海克曼等人是在微观计量经济领域作出特殊贡献从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这些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微观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出现对于个人层面上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都能够进行经验型地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将更有助于实现科学地分析研究。微观计量经济学实际上给今后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地研究方法。

2.博弈论的引进

当前博弈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中,博弈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当前的博弈论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博弈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的,通过利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将有助于拓展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也比较多,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埃尔文・罗斯以及罗伊德・沙普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罗斯主要是用博弈论修不了运转不佳的庞大体系,沙普利则被认为是博弈论的具体化身,潜在博弈论指数是其主要贡献。《随机博弈》是其典型代表作。

3.统计学的应用

当前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统计学得到了广泛应用。统计学的应用对于提升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弗里德曼在其《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就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在经过统计分析之后发现货币实际数量的长期变化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从而构建起了他的弗氏货币学说。

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分析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今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微观经济学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1.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随着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降火拓展到人类的所有行为中。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家庭作为重要的生产基本单位将会被纳入到微观经济分析中,舒尔茨和贝克尔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发现家庭本身就像是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既可以生产用于增加未来收益的产品,同时还能够生产消费。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将会被看做是一种政治市场而纳入到经济分析中,布坎南以及塔洛克所创建起来的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一种重要地研究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政治制度同最佳经济状态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将呈现出交叉性、多元性以及综合性

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分析方法将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经济理论同数学的结合将能够形成数理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风尚。

现代微观经济学今后将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注将有助于了解这种发展趋势。本文重点通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分析了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 经济学( 第18 版)[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

[2]柴盈,曾云敏. 纪念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J]. 经济学动态,2012( 8) : 97

[3]周勤. 管制经济学的理论、政策及其应用[J]. 东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 8) : 50

篇8

1.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1.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1.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2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100-103.

[2]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6-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1.

[4]斯蒂格利茨.经济发展需要对经济规律深刻理解[R].“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研讨会,2006.

[5]程恩富,王中保.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评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篇9

传媒经济学研究方法广告购买指数

根据《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资料表明,截止到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其总生产值已高达4907.96亿元,与2008相比,增加了16.3%个百分点。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怎样优化传媒资源日益成为了当下一门显学,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理论、方法与对象等框架上的发展也较为多样化,众说纷纭,而这种情况也促使其在固有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随着当前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一切问题的出现,都迫使我们必须不断优化传媒经济学理论,以此促进传媒经济行业整体发展。

一、传媒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而就传媒经济学来说,其研究方法则是一般经济学方法具体在传媒领域当中的运用手段,且同时将传媒领域其特殊性引入到当中。一般而言,传媒经济学其基本的理论体系与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也是相符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定经济变量的定义,且提出相关假设条件。第二,根据这些假设与定义,提出相关假说。且基于相关假说,提出对于未来的相关预测。第三,用事实来证明预测是否合理,如果预测与理论不相符合,那么这种假说就可判定为错误,要么进行修改,要么就放弃。

关于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其一就是不能照搬一般经济学理论的框架,我们必须要基于一般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引入相关的被抽象掉的现象与因素,从而确保理论与现实相贴近。Ramstad基于架构的绩效、行为、结构、基本条件以及政策之外,还增加了媒体使用者,主要包含消费者与广告、媒体产品元素,主要包含分销过程、媒体内容与媒体形态等两大主要的要素群体,以此勾勒出更具弹性与灵活性的传媒分析框架。

传媒经济研究的特性之二就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在研究当中的关系。一般而言,实际分析就是将价值判断摒弃,只对经济自身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规律进行关注的一种研究策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而规范分析通常是将价值判断作为基础,进而提出某些判断标准作为衡量事物好与坏的标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一般经济学领域都将规范分析同实证分析分开来进行,但由于传媒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因而在实际当中很验真正将二者区分开来。一般来说,正的外部特性有益于社会发展,而负的外部性则对社会有害。因此,在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当中,在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一种基于规范模式之下的一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合二为一的模式。

二、强化当前国内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当前许多高校也已开办了传媒经济理论相关的学位教育,因而,对于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也更趋于规范化,传媒经济的发展也将随之不断发展。为此,根据作者相关实践经验,现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基本思路来加强加我国当前传媒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第一,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史之间的关系厘清,这也是研究传媒经济学的基础与起点。第二依据经济学的分析模式,建立传媒经济学理论框架。并且将相关的数学研究方法与哲学研究方法与之相融。第三,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当中,不断深化对于传媒经济学的探索,这也是研究传媒经济学必须具有的战略性高度以及科学化的态度。第四,从我国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传媒产业所面临的以下问题,服务于传媒实践。首先比如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赢利模式与传媒管理的变化。其次,随着政府不断放松的管制与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加强对组织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探讨,尤其是电信与传媒之间相互融合的问题。基于营销有效性与传播认知的有效性之上,对相关的广告购买的指数进行分析,一般而言,以阅读率或者是收视率为基础的当代广告营销策略,它的依据就来自于认知的有效性。而从营销层面上来看,营销有效性更具意义,因而将传播营销的有效性作为基础的现代广告购买指数进行分析会具有更为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五,加大不同领域学科的整合力度,促进传媒经济学健康快速发展步伐步伐。从传媒经漳学的构成来看,它是一门经济学与传播学交叉的学科,对于它的研究,需要集合管理学、经济学与传播学等学科,因此,对传媒经济学实行交叉研究极为重要。

总的来讲,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与演进的学科,它的框架应该相对较稳定,且其基本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就当前而言,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各方面还不甚完善。笔者期待我国能够尽快完善当前的传媒经济学理论,不断推动我国传媒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传媒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商建辉.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架构研究[J].新闻界,2010,(5).

篇10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城市在实际的生产、成长以及城市乡村融合的发展中经济关系以及规律的一个经济方面的学科。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已经变为城市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之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其他的相关领域当中,进而来对城市的相关规律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现。

2.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

现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了社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结构,城市的实际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还会决定环境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对城市发展规律与生产关系进行探讨,其具体研究的最终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其结果还可以对城市的活力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预测。除此之外,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最终结果能够有效揭示城市发展当中的生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想对环境与生活间的发展,就一定要实行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

二、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在上个世纪时,城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性学科。现阶段,随着城市区域的逐渐增大以及更新的逐渐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范围。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下面具体介绍国际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变为城市化以及生态平衡;第二,城市当中有着逐渐加快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城市当中的就业、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第三,竞争力以及发展对比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2.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手段。

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有相对比较严谨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的手段以及结果富含可观性以及真实性。通常来讲,能够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手段大体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运用区位分析的研究手段,该方法主要是研究城市经济学当中所包含的微观部分。第二类是在宏观角度对城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手段,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城市当作一个整体。

3.分析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在其研究的所有领域当中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基本国情都非常的符合,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在相对宏观的研究过程中,对城市化的城市圈以及道路的进化问题进行研究,觉得城市的实际发展主要是道路的最终形成,这就导致我国将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其次,对城市发展以及经济发展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结果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会造成城市的不均衡发展。然后,对城市化水平当中的测量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当中城市化测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城市当中的常住人口数量。

4.分析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很多社会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经常会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同时这也属于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研究的基础基本都是现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当相关的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城市管理方面时,根本就可以起到充分的推动作用,进而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并否定了其研究的实际结果。在城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不合适的经营观念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弊端。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通常情况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当中所具有的前瞻性进行追求,能够保证其研究的具体结果富含预测方面的功能,可以在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起指导性的作用,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这属于是现阶段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领域。这就需要城市经济学不仅仅要研究宏观以及微观的经济,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城市以及文化发展的机制,对城市、文化以及经济三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的解释。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发展属于是相互联系的,城市不同就会存在不同的文化,同时还会有不同的经济状态,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发展历程以及趋势。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城市的实际发展。

2.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创新。

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来说,运用访谈以及调查的方法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同时运用文献分析以及对比的方法进行宏观方面的研究,这样的方法仅仅能够对现在城市经济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一定的满足,在之后的研究中,创新相关的研究方法是有很大的必要的。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具体的创新方法有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点、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跟踪调查等,这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预测。除此之外,城市当中的各个区域实施具有对比性的实验也会变为之后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城市经济性研究的过程当中进行方法的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具体的研究提供足够的动力。

3.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会有更加广泛的作用范围。

通常来讲,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有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等,快速以及方便的信息方面的交流能够先进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方法,同时还会增大其研究结果的实际作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信息化的今天,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结果会非常快速的被相关的经营者进行接收,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完善,该方法已经变为现在大部分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除此之外,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经济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是跨国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经济学研究成功的作用范围,同时,跨国公司利用该结果进行有效的发展,这也属于是其结果作用范围拓展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4.政府将会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大力支持。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实际发展,因此会让政府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在我国,城市经济学属于是二级学科,该学科的地位能够要求城市进行本科以及研究生相关专业的设置,在教育条件足够的城市当中,还能够设置博士后的流动站点。现阶段,城市经济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在逐渐发展,这也就带动了政府对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以及支持力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