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创新是近几年来国家提出的农业发展道路,不断研发提高粮食产量的新技术包括对肉类、粮油类所需原材料及动植物品种进行研究、改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阻碍,这就更加需要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节能降耗政策,农业作为土地资源消耗的第一大产业,国家对节能降耗的农业科技也大力支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旨在减少成本、降低消耗,保护地球资源。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技术发展还相差甚远。

1.1农业科技研究贡献与世界的差距

大由于我国的教育、政治、地域条件等因素,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后于如美国、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总体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一直是农业科技大国,据悉20世纪中后期,美国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了79%以上的粮食产量与高于69%的劳动生产率,世界的平均水平已达到74%[2]。而在我国,最早农业科学技术使粮食等增产约30%,现在在国家不断改革、人民不断的努力下,仍然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不足6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2农业科学技术不够完善

在古代为了庄稼的灌溉和水上运输开凿大运河,这充分说明灌溉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水源和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的灌溉技术还停留在原始层面,没有运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定量灌溉和栽培。由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产业利润薄、收益慢,我国种子研发方面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大多是个体户,运营方式单一,规模较小且种子质量没有保障,种子的育种科技人才少。

2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当今国民对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整个活动是一个过程。但当今全球资源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相当匮乏,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至关重要,对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增加现有资源的更大化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在种子改良和培育上,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旨在研发出优质、高产的种子;在播种灌溉期间,国家也要传授农耕知识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起对技术人员的监管机制,确保每个点都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解答农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生产。其次,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鼓励农民尝试新的养殖方式,加大补贴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在增加生产力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来,在研发成果上有一定的奖励政策,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再次,深入农业院校宣传农业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使用意识也渐渐增强。目前,我国农业甚至整个国家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在农业科学技术中加大科研投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减小与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差距,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种植和灌溉等技术,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促进全国农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刘春芳,申秋红,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2):48-53,111.

篇2

一、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不但要利用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经营环境进行优化,还要对林业新品种进行增加,满足市场的需要,使得林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林业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正确的处理林业生态保护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使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加强管理工作的可控性,还能够加快我国林业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向集约式管理模式转变的进度,使得林业管理向着高效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现代林业发展较为缓慢,使得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

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较高,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林业技术创新资金缺乏较为严重。政府投入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导致科研人才和科研设备无法针对性的引进,严重滞后林业生产和研发等工作的开展,在林业发展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较低的优秀林业科研成功转化率

有相关研究显示,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获奖成果转化率在70%左右,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获奖成果转化率只有50%,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此外,我国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农业而言更低,只有35%左右,并且我国不仅严重缺乏优秀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林业技术储备上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对我国优秀林业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造成较大程度的制约,对我国林业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薄弱的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林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林业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改变。然而随着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逐渐的暴露出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这一问题,特别是在相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因为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够重视。

4.缺少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因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人才储备和新技术引进等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林业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得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建立,无法完善产业结构,对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能力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制约。

二、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增加多元化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是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柱和基础,增加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在适当和稳定的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采取不断的自身投入措施,如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充分有效的解决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于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应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责,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帮助,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部门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

2.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率

造成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优秀成果转化低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我国没有建立完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林业创新技术体系,对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国应对现代林业装备技术的研发进行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源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良性竞争、开放、合作、动态的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得到提高。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对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树种改良技术等进行林业创新技术的研发,加快我国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前进。

3.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林业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应对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以林业服务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技术推广主体的建设进行加强,使用有效的方案,保障技术推广的有效性,根据市场的需要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服务管理水平。

4.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林业部门应对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进行加强,将林业教育作为林业产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使劳动力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得到不断的加强,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

三、总结

在目前我国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直接、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林业部门应对其进行重视,发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成果转化率,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意识,加强培养专业人才力度,确保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前进。

作者:刘路 单位:五常市五常镇林业局

参考文献:

[1]程永亮.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广东科技,2013,22(2):99-100.

[2]李金龙.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7):15-16.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科技档案;应对策略

企业科技档案是企业在生产、建设、科研、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文字、数字、声像等),是企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它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增值性,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技术创新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个竞争主体抢占市场制高点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如何与时俱进、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本文将对此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企业科技档案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发展。技术创新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创新不可能靠主观凭空想出,只有在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其中包括数据、图纸、设计方案等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这个基础越大、越广、越扎实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能力就越强。档案作为原生性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最客观的记录,是后续科技活动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正是因为档案是在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所以技术创新必须通过利用这些档案,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得到提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二、新时期技术创新中科技档案的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科技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笔者认为,可从企业人员的档案意识上、科技档案质量、档案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信息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分析。

1)提高企业人员的档案意识。科技档案工作不仅是传统档案室的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而且需要努力提高企业全员的档案意识、积极介入科技活动的相关环节,以保证档案文件形成的完整准确和系统,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作为基础工作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具有超前意识,才会有主动工作的思想基础。例如,在制定科技工作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时,应该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目标、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经常开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职工对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科学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热爱档案事业的教育。

2)提高科技档案质量。质量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而且是对影响产品质量一切因素的控制,其中包括对文件的控制。”没有良好质量控制,产品难以抢占市场份额、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所以技术创新工作同样要注重质量控制,包括对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与档案的质量控制。档案来源于文件。档案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再次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的质量,而档案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归档前的文件质量决定的,文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产品质量,文件管理是技术创新工作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中,文件是档案的前期形态,企业档案部门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深入了解企业文件的形成规律,指导各职能部门做好文件的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并对企业文件工作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督与控制,使其按照建立企业质量体系的要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及与档案工作协调化,以便为企业档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案卷质量及整理归档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齐全、规范有序、利用方便。

3)增强技术创新意识。首先,企业档案人员要转换技术创新与我无关的认识,在观念上适应技术创新。其次,企业档案人员要树立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是潜在生产力的思想。因为科技档案可以首先转化为科技资料,然后转换为现行科技文件来推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科技档案具有很强的现实使用性,科技档案是潜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再次,要求企业档案人员在其职务行为上适应技术创新,包括对技术创新所需要利用的档案能够随时提供,技术创新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能及时立卷归档保存。增强技术创新意识,适应技术创新是企业档案工作服务于技术创新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被动的档案服务行为,是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

4)参与技术创新。参与技术创新是对企业档案工作服务于技术创新工作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企业档案人员来说,必须有参与技术创新的意识,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善于为技术创新服务。企业档案人员有了参与技术创新的意识,敢为技术创新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档案人员更重要的是善于为技术创新服务,把握好服务契机。第一,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方向,了解企业技术创新动态,积极做好相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为技术创新策略的制定,以及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评价服务。企业档案人员必须熟悉本企业档案馆藏、管理档案的内容及本企业生产专业知识。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请教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弄懂技术档案的内涵关系和保存意义,使档案人员对各种科技档案资料做到“胸中有数”,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配合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等制度的执行,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文件跟踪管理,和技术创新项目的专兼职档案员对文件收集归档情况进行考核,确保文件收集无缺口,档案齐全完整,归档质量达到要求,档案利用无损毁,无泄密。第三、档案工作体制的改革和档案管理手段的改进,本身既是一种技术创新行为,也推动了其它方面的技术创新。我公司利用OA网络办公自动管理化系统进行电子文件归档,运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施对归档的重要文件数字化处理,档案人员可以根据需要,传输给有一定权限的其他部门的人员网上借阅。它不仅大大减少了文件信息流转的环节,节约了时间,而且还使文件的有效性得到了根本的保证。这种做法表面上仅仅使利用档案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实际上也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本身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

5)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档案信息源进行技术创新,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可以节约劳动,加快技术创新速度,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技术创新行为客观上要求档案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信息源。在技术创新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必须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它不仅是档案管理本身的需要,也是技术活动信息有序化管理的需要。只有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原始历史记录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利用原有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再次创新活动的开展。这要求企业档案人员对归档技术文件材料及时实行科学管理,编制检索工具和开发利用研究,处理好保管和利用的关系,维护技术信息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6)提高科技档案工作者素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要想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在科技档案战线的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首先,要不断引进专业的高素质档案人才来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为他们营造好的氛围和工作环境。其次,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做到优胜劣汰,使科技档案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工作成绩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不断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活力,不断激发工作的创新力。第三,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发现时代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利用各种培训、讲座、参观学习、业务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增长才干,不断提高科技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专业技能,积极发挥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要培养和使用好科技档案人才,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争相创新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地质找矿;勘察技

现阶段,传统的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已经很难满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地质找矿工作必须创新勘查技术,提升勘查质量与效率。遵循地质找矿勘查原则,创新勘查技术,有利于降低勘查风险,减少人力、物力投入,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还有大量的潜在矿产资源有待开发,创新勘查技术,不仅能够使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1 地质找矿勘查原则

1.1 遵循合理布局原则

确保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开展地质找矿勘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布局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状况,尊重地质和地理客观规律,针对性地分析地质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趋势和特点,确保地质找矿工作高效开展以及勘察技术合理运用。在布局规划时需综合考虑矿产资源的分布、该地区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人口密度分布、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因素,并进行科学分析。将其作为制定勘查方案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避免在应用勘查技术过程中出现与实际情况冲突的问题。

1.2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矿产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前全球面临着能源紧张问题,因而在地质找矿勘查工作中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制定勘查方案,运用勘查技术的过程中,应考虑勘查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期性以及可持续性。地质找矿勘查切不可舍本逐末,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应充分考虑勘查地区是否具备开采条件,勘查工作是否会对当地造成不可挽回的长期性破坏。地质找矿勘查工作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1.3 遵循合作原则

在开展地质找矿勘查工作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其他技术专业的合作,通过技术融合与技术辅助的形式,进一步优化勘查效率与勘查质量。例如,勘查工作中可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勘查的自动化、智能化,帮助分析矿产地区的地质特征和资源分布。同时,可与国外企业发展合作关系,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勘查技术,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1.4 遵循与时俱进原则

地质找矿勘查中的与时俱进原则,即技术创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矿产资源大多集中分布于地底深处或地势复杂的地区,其勘查必须依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需结合我国国情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和倡导运用在勘查中运用新技术、新设备,通过不断实践总结,改进和完善新技术,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地质找矿勘查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 勘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创新能够加深地质勘查工作者以往对于地壳特征和规律的认知,优化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技术运用能力与水平,同时有利于地质成矿理论体系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地质勘查工作者在先进、科学理论方法指导下,不仅能够大幅提升找矿勘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以往勘查工作中的风险系数,在减少人力、物力成本投入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创新的开展,不仅极大丰富了我国勘查技术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有效解决了以往一些矿区勘查的技术性难题。通过新技术建立的成矿区带与成矿模型,为构建综合找矿信息模型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我国研发的物化测量系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使物化区域探地资料的利用率得到极大地提升,在勘察中利用该系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从以往资料中快速选择有效信息,为找矿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此外,地质找矿勘察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地质找矿方式,为勘察工作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平台。新技术在实践中得到逐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调查评价机制,改变了以往手段单一、目标片面的调查评价方式,使得地质调查工作更加地严谨、科学。同时技术创新,全面地提升了勘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勘查工作的风险,确保勘察工作能够在高效、有序、合理的环境中开展。

3 地质找矿勘查技术方法创新

3.1 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

地质找矿勘察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勘察过程中涉及专业较多,因而勘查技术方法的创新需综合不同专业的先进技术,完善传统勘查技术体系,从综合应用的角度,在现有勘查技术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技术。例如,成矿规律及地表深部状况的勘查可根据岩石物理性角度去比较分析不同岩层的差异化特征,以此更加深入透彻地掌握勘查数据。在勘查过程中也可使用各种现代化精密物理、地球测量仪器,获取更加详尽和全面的参考数据资料,或者是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将各项数据制作成为直观、系统图表,为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同时,在勘查工作与物理、化学、地质等各专业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加强合作,提升勘查效率及质量。

篇5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邬亲丹 王媛媛 廖芬 单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1日

引言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强调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熊彼特认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表现为实验品,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

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离不开创新。技术革命、经济增长理论与创新理论结合完美的诠释了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来看,其中包括多次技术创新浪潮,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相应的产业变革,强有力地印证了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之带来的产业变革。

现有的创新研究中涌现出许多探究创新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创新模型,这些模型给出了创新发生的主要构成和角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等,以及这些角色间的交互关系,这些共同描述了对创新过程的理解。

而对创新过程内在机理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模型的完善,也需要依靠应用框架从实践层面进行解释。我国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显示出需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理解创新的意义,以及从实践层面释放创新活力并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不仅需要概念模型的完善,同时也需要从应用层面对概念模型进行分析,阐述在我国现实情景下,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社会中的实现过程。

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中创新模型的理解,对创新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框架,清晰地刻画技术、金融、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示科学、技术、市场、金融、创业等角色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为创新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提供理论解释。

一、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构造

(一)文献回顾。创新过程公认的复杂性不仅使得其很难被管理、阐述和研究,也给开发一个一般化的创新模型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创新模型基于线性思想,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后续研究跨越了线性思想的局限性,强调了交互作用的重要性,指出从认识到创新是通过科学基础、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发生的,是创新研究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对这些活动之间作用关系的阐述形成了目前创新模型的基础,因而有了创新的网络模型、交互作用模型、环形模型等作为线性模型的替代。

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Carlota Perez(2002)在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当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金融市场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时,技术进步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Callon等(1994)提出的技术经济网络(TEN)描述了构成创新的四种角色:科学、技术、市场和金融,其中金融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技术经济网络为从宏观角度理解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基础而简单的方法。

熊彼特认为,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水平,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从技术观念的创新到创新成果的实施、创新成果的扩散这一整个过程。在Berhout等(2010)提出的环形创新模型(CIM)中,企业家和创业活动被置于模型的中心,被认为是整个环形创新结构的统领,重新强调了企业家和创业活动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构成。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中对创新过程的理解,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从应用层面分析技术、金融、创业、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示在企业家的带动作用和金融的支持下,科技成果经过资产化和证券化的过程逐步推动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以及过程中多种角色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机制。(图1)

可以从角色和过程两个方面理解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主要构成。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从角色构成的方面理解,首先依然可见构成创新模型的主要角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金融支持及企业家创业行为等)在机制框架中的体现,即机制框架主要的角色构成与现有研究中创新的概念模型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能够展示创新系统的角色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在实践层面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从框架对过程的描述方面理解,该应用框架首先依旧清晰给出了创新过程从科学探索到完成市场上的商业化的基本线性过程,这是对创新基本的过程描述,也是许多创新模型最初的思想。但在该机制框架中,路径由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构成,表明了创新的过程并非单一的线性过程,多样的反馈作用也存在于创新的全过程中,即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使用正向和反馈路径,全面给出了创新过程中的活动和化。

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主要概念

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中,扩展出了如金融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科学技术市场等模块,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如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化和证券化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金融和金融创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谓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科学技术市场。科学技术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技术市场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进行技术商品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技术交易会、技术商店等。从广义的角度定义,技术市场是指技g商品的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三)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自主创新面临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应用研究开发成技术,这时对应的企业处于种子期;第二,技术资产的商品化,对应企业的初创期;第三,技术产业化,对应企业的扩张期。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因此如何将资本和创新有效结合,是推动创新的核心问题。国际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自主创新产权、股权的转移与融资,实现高风险的分散与承担,发展资本市场是实现创新与资本结合的必由之路。

(四)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升级。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演变过程可细分为流动阶段、转换阶段、特性阶段三个发展过程:在流动阶段,某产业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早期,创新需求来源于用户、顾问或者其他外界因素,面临风险较大,生产该类产品有多家企业并存,主导设计还未形成,该类产品在技术和商业上都处在试验-改进-试验的阶段;在转换阶段,某产业产品经过市场激烈竞争、企业不断的试验和改进创新后,初步形成被市场商业化而认同标准的主导设计;在特性阶段,某类产品在商家激烈的竞争中,经不断的改进创新后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程等方面已形成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商家在规模、批量较大生产情况下获得丰厚收益,此时市场竞争焦点转移到企业以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上。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通过新技术扩散和普及,带来投资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五)科技成果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从广义上,资产证券化应该是一种资产价值标准化表述的过程,就是资产证券化后使得原来的资产的经济特性从自然固化状态(流动性差的状态)分离出来转变成容易可分割、组合的有价证券,增加其流动性的过程,是资产价值形态的转变。科技成果证券化是广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既包括科技成果入股企业以及证券投资基金入股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定价等股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也包括利用能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科技成果(如知识产权)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主要是债券)的债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

三、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

本文所提出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存在着两条路径:“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同时存在于该模型中,打破了传统线性思想的局限性,更准确地阐述了技术、金融、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角色和主体在正反路径中发挥的作用。

(一)正向路径。正向路径中,以科技成果的产生直到产业化作为这一路径的主线,如下所示: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资产化科技成果证券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在这条路径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市场实体在相应的市场环境中参与。

科技成果一般产生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如大学),是一种智力产物,是人类为了探索自然和社会奥妙及规律,为解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调查、观察、试验或辩证的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的结果。科技成果一般不能直接在市场上交易和转化,在交易和转化之前需进行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评估就是对成果水平和效果的评价,以服务于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和技术交易为目的,是一种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市场行为。评估后的科技成果就可以在科学技术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时的科技成果已经变成技术资产,具有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能,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资产化。

企业在技术市场上获得技术资产,由企业家对包括技术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投资前景的科技项目。在这一阶段,产品已基本成型,关键技术已基本解决,企业需要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资金,由于产品尚未批量性生产,市场认同低,技术风险也未完全释放,因此银行资本支持有限,又不符合上主板市场的条件,科技项目的证券化将为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科技项目的证券化过程中,创业投资可以通过普通股或优先股,或可转换证券或股票期权等其他复合工具进行对企业的投资,企业也可以以科技成果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证券化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还可以获得专业的管理支持以及有效地分担各种风险,大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当然,在正向路径的各个阶段分别有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主要的融资方式有自有资金和股权性融资(如风险投资、政策性资金投入等)以及债券性融资(如发行债券、更大的长期借款额度、融资租赁等)等。企业家和创业活动在正向路径中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的发展都发挥着促进作用,这样的作用除了体现为将技术要素整合为创业项目,也体现为在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的过程中,企业家起到“开关控制”作用。企业家的创业行为能够全面整合创新的外部资源,引导并获得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最终达到对创新的催化和带动。

当一个行业的主导设计形成时,主导设计为消费者所接受,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此时可认为科技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而当一种技术达到其物理极限时,整个产业将进入衰退期,为了继续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主导设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二)反向路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还存在反向路径,反向路径中主要存在四种反馈机制:

1、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反馈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投资资金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中介之间竞争的激烈,导致固定成本和金融中介单位成本的下降,这能激励个体积极参与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金融活动,金融系统得以更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提供给金融市场的资金量也随着增加,经济发展形成的财富效应还会形成足够的正向激励推动金融创新,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

2、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市场的反馈作用。经济不断发展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成功的,这将增加技术研发主体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收益率,从而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类似正向路径,企业家在这个反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开关控制”作用,创新的成功能够刺激企业发展,企业因此有意继续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对此加大投入,这个过程依然依靠企业家进行主导和控制,企业家的创业行为会促使其决策加大研发投入,这是创业对科学研究的反向促进作用,也是企业家对创新的内部资源的整合,这个过程与外部资源整合一起共同对创新形成催化和带动。同时,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使得政府对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经济发展对企业及企业家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的销售收入也不断增加,企业收入的增加带来的熊彼特租金会促进企业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从而推动企业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同样,经济发展带来的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将会给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补贴。

4、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升级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升级的反馈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通过金融市场、政府及企业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首先,经济的发展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收益,以上三者必有足够的激励动用各种资源及政策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当经济增长乏力,各要素成本增加,产品市场面临萎缩时,政府将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企业必将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四、结语

本文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从一个非常实用的角度展现了科技、金融、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新的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科技成果的资产化和证券化,进而活跃资本市场,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分析,同时也可知:需要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建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项目的决策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需要依靠企业家角色,对基础研究的利用和技术的转化离不开企业家的带动;创新离不开科技金融,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科技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是主导产业不断转型轮换的重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何畏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邵云飞,唐小我,陈光.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3]Berkhout G,Hartmann D,Trott P.Connect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with market needs using a cyclic innovation model[J].R&D Management,2010.40.5.

[4]x园园,梅姝娥,仲伟俊.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5]陈劲.创新管理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2013.6.

[6]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内容摘要:技术与制度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各种观点,探讨了“技术决定论”、“制度决定论”、“互不决定论和互相决定论”以及“协同演化理论”,并对各种理论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技术决定论 制度决定论 互不决定论 互相决定论 协同演化理论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系统本身的创新,更主要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把它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制度创新是指改进现有制度安排或引入一种全新制度以提高制度效率及其合理性的一类活动。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变迁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这种紧密的互动关系许多经济学家都有相关的论述。

凡勃伦、阿里斯与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观点

凡勃伦与阿里斯都是旧制度经济学家,也是“技术决定论”的支持者。凡勃伦的“技术决定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物质环境(技术)决定制度,因为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就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应时的一种思想的习惯方式。因而制度必然随着物质环境(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物质环境(技术)是不断变化的,制度是以往过程的产物,同过去的环境相适应,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天天都在变化的环境(技术)。制度具有保守的倾向,除非是出于环境(技术)的压迫而不得不改变,一般总是想无限期地坚持下去(凡勃伦,1964)。

凡勃伦在指出了技术决定制度创新的观点后,同时又描述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他认为,旧的制度可能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有利的影响,而制度创新一般会促进技术创新。“在凡勃伦的讨论中,通行的制度可能对技术变迁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像其他所有活动一样,技术活动是从文化上嵌入的,进而又受到制度框架中的成见和目标的影响”(卢瑟福,1999)。

与凡勃伦不同的是,阿里斯的“技术决定论”里,制度对技术创新只有阻碍作用。他认为,由于制度在本质上是静态的,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制度始终起着消极的作用,它抵抗变革。在考察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他也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对技术创新不具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的概念,但基本理论却从哲学的高度上解释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技术创新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制度变迁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因而技术创新比制度变迁对现代经济增长更具有推动作用,有更深层次的重要意义。同时,制度和制度变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长期来看,技术创新会推动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则会保障技术创新的功能得以发挥与实现。因此,从的观点来看,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共同作用,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有关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理论,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主线即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决定论”展开的。新制度经济学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都看作是一种“创新过程”,经济制度的演变被认为是人为降低生产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新制度经济学虽秉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与研究方法,但它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与新古典有着近乎本质的区别,同时与制度主义有着共同的一面,即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资源配置并非在新古典所谓的无摩擦的世界中展开的,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利益冲突,从而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此时,制度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方面,它可以通过降低企业层面与宏观经济层面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资源配置的最优;另一方面,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对私人进行激励,鼓励市场中的创新行为,即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发生。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当属诺斯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制度,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以往被认为的经济增长的原因,如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原因只能到引起这些现象的制度因素中去寻找。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中,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决定技术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变迁,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会使得技术创新背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新制度经济学通过重新解读历史,充分论证了制度变迁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距,这使得个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倘若产权未能得到界定和保护,则创新的经济只能依赖于一点零星的自发性。

林毅夫和吴敬琏两位学者是国内制度决定论最著名的代表。林毅夫在解读“李约瑟之谜”时认为,近代中国在工业革命后衰落的根源在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制度安排将人们的创造力引离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抑制了人们从事技术创新的活力,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成长。吴敬琏教授认为,如果我们热心于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就首先应当热心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一些学者通过对比朝鲜和韩国50年来经济发展的强烈反差也支持制度决定论的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新制度经济学虽然坚持“制度决定论”,但是也并不否认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不仅增加了制度安排改变的潜在利润,而且降低了某些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从技术创新增加制度安排改变的潜在利润来看,诺斯认为,首先,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技术创新使产出在相当范围里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因此使得更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变得有利可图。其次,技术创新产生了工厂制度,也产生了使当今工业社会得以形成的经济或从之凝聚。这些结果反过来产生了广泛的外部效应。某些外部效应为资源资质所内部化,有些则没有,这种未获得利润的存在是诱致政府干预经济这种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

演化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纳尔逊•温特和博尔丁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以来,演化经济学获得了蓬勃发展,影响日益扩大。演化经济学倡导从进化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技术与制度的的关系上,认为技术与制度是一种协同演化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环境会对有机体施加选择压力,而有机体则不得不去适应其环境,一种寄生物的环境是其宿主或寄主,而对于寄主来说,寄生物又是它环境的一部分。当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试图利用寄主的时候,寄主同时也会在演化过程中防御甚至拒绝寄生物,于是,这两种生物就在相互斗争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生物界典型的共生演化。在经济系统中,这种协同演化也是比比皆是,技术与制度的演化过程无非是从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框架,即“变异-选择-保留”。这种演化过程包含着联合演化,在这样的共生演化中,互动者之间必须存在相互的反馈机制,它们的演化动力是交织一起的, 即一个互动者的适应性变化会通过改变另一个互动者的适应而改变其演化轨迹,后者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制约或促进前者的变化。然而与生物界中的联合演化不同的是,技术与制度并不存在类似于生物界的那种对抗。它们之间是一种协同演化的关系,技术的创新导向需要支持性制度,同事也会对其制度背景形成某种影响力;反过来说,制度也会束缚技术的改进,或者决定哪一种技术可以在经济系统中保留下来,并得以扩散。

纳尔逊强调,技术和制度应该被理解为共同演化,因为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特征受到支撑它的制度结构的影响,制度创新也是强烈地以新技术在经济体系中是否和怎样被接受为条件的。在纳尔逊看来,制度可以被理解为相关社会群体所掌握的标准化的社会技术,是一种协调联合操作 (工作)的知识。这样,技术就不再是先前我们所理解的物质技术,还包括社会技术。纳尔逊进一步认为,在技术创新和扩散过程中,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物质技术的复杂结构需要一个团队来运用,而团队中的成员之间的行动必须相互协调,这就需要社会技术来支撑,使得成员间就如何有效理解和操作此物质技术达成共同认知。因此,新的物质技术的发展通常会带来新的理解、认知和规范等社会技术,而社会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会给物质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线索。

“互不决定论”和“互相决定论”

上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可以简单的归结为:“技术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和“协同演化理论”。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折中的提法,主要有拉坦提出的“互不决定论”和一些学者提出的“互相决定论”。拉坦指出,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不仅产生的原因非常类似,形成技术和制度供给的原因也非常类似,因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是共同或类似原因引起的两种不同过程和结果,并不存在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谁决定谁或者说谁更根本的问题。可见,拉坦主张一种互不决定论。国内学者袁庆明(2002)指出,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一种动态的和分层次的观点,认为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不同层次的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决定和被决定关系有所不同。顾凤琦(2001)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匹配运作,不但能保障和强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而且能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起到“互动式”的提升作用,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出“两个创新”、“乘积”关系般的叠加效应。

评述

在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关系问题的讨论上,无论技术决定论还是制度决定论,虽然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也都难免片面和极端之嫌。拉坦的互不决定论似乎给出这个两难问题的新答案,但是,能否因为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原因的相似性便断言技术与制度是互不决定的、二者关系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呢?这难免有点牵强。交互决定论中和了两种对立的论调,但是这种不分时间和空间同时强调二者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有回答。事实上,无论是技术决定论还是制度决定论,抑或是互不决定论交互决定论,其理论归根到底都从属于一种线性逻辑的思维方式。

演化经济学的“技术-制度协同演化论”突破了线性逻辑的思维方式,具有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更强大的现实解释力。需要一提的是,“技术-制度协同演化论”虽然也同时强调技术与制度两者的交互作用,但这与“技术-制度互相决定论”以及马克思的技术和制度动态辩证的表述有着本质区别。它们揭示了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双向因果链条,强调了经济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反馈。协同演化论采纳的是一种非决定论、非线性的演化思维,它运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认为技术和制度变迁互为选择力量。选择力量只是技术变迁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不决定技术变迁。同一制度条件下,完全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甚至机遇的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技术和技术变迁轨迹。类似的道理,同一技术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制度和制度变迁路径。因而,在技术-制度的协同演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协同演化模式和协同演化结果。

参考文献:

1.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2.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月刊,1999(10)

3.顾凤琦.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匹配机制的探讨.中国科技产业,2001(7)

篇8

    如果说高技术创业企业是从一粒“种子”开始萌生并发展成长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高技术行业群体,那么作为它赖以生存的土壤、阳光、空气等外部环境系统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环境因素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条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除了受创新运行机制本身条件的制约之外,还要受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观念、自然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制约。政策法律、市场环境、资源支撑环境等多种不确定因素构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

    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环境

    1.财政税收政策

    财政政策能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直接引导作用。财政政策通常包括财政资助与税收优惠。财政资助直接作用于企业,它的作用对象是有选择性的,如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是一种间接支持,作用领域更广,是普惠的,并且税收优惠带有更多的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影响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的利益,间接引到了民间资金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以4种作用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支持。(1)直接融资政策。企业直接融资离不开资本市场,为此,相关政策主要作用于发展以证券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包括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投资资金等,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适应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直接融资的需要。(2)“一条龙”的信贷政策。即对企业优秀创新项目和产学研联合创新工程实施科技开发贷款—技术改造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配套投入,也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商业化全过程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的直接作用力之一。(3)金融资金向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倾斜的扶持政策。即以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高技术开发的贷款额度。(4)金融支持企业出口创汇。对技术含量高、创汇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出口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出口买方信贷以及外汇贷款、融资服务,并将出口信贷与出口信用保险有机结合,间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汇能力,为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造更好的条件与实力。

    3.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面向市场需求的一项政策工具,在产品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高技术产品,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直接提供销售渠道。政府采购减少了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风险。

    4.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有法律制度决定的产权形式是一种外力,一经确定,就会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因素,因而是一种间接的动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研究

    1.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环境的构成

    2.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环境的诸要素作用力分析

    (1)市场环境中直接导致技术创新的要素及其条件

    消费者偏好导致的显在需求: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要求企业积极采用新科技,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差异化竞争: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常常运用差异化战略,这要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 市场竞争要素:市场竞争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作用体现在生产要素价格、资源的稀缺等对企业创新习惯行为产生的挤压作用,例如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压力。

    (2)市场环境中间接推动技术创新的要素及其条件。 社会需求: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而企业个体又存在于社会经济整体之中。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环保要求等社会大系统的一系列属性,其变动都可能造成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从而起到间接推动作用。 消费者偏好导致的潜在需求:潜在需求与显在需求不同,这种“潜在”可能是以存在于消费者偏好中,但尚未显露出来,因此未被企业发觉;也可能是在消费者偏好中尚处于萌芽阶段,未完全成熟,需要来自于社会需求甚至是企业个体的外部力量加以激活,因此这种潜在需求只能以循序渐进的诱导方式来间接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战略联盟:合作博弈对技术创新推动作用的核心体现是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从不协调中创造协调,通过共生合作关系建立双赢环境。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往往会发现,在竞争环境中所要取得的战略目标与自有资源和能力之间存在缺口,这个缺漏的存在客观上决定了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支撑环境研究

    1.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撑环境

    (1)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不同于企业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它充满各种风险,其实只是企业的一种风险投资活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按其所处阶段的不同,存在着三大类风险: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的构思和实施阶段。 技术创新的商务风险。商务风险主要来自于创新的技术成果转让或转化阶段。 技术创新的社会风险。技术创新的社会风险实际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的技术能否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把技术商品投放到市场才能得到最后检验;二是社会其他因素的变动,例如国家的宏观调控等,同样会给技术创新带来风险。

    (2)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还间接推动技术创新的管理升级。在美国,风险投资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腾飞,培育出了苹果电脑、微软公司、联邦速递、遗传因子公司、程控设备公司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公司,它们的成长成为美国股市的神话。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同样需要风险资金的支持。

    2.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环境

    技术创新可以说等于人才资源的开发。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行为,需要的人才资源也具有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三大类人才:(1)科技人才。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高学历、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直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科技精英依靠知识的力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风险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助教,其作用在于价值创造,及风险企业家敢于创新,直接领导了创新的方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风险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的投入。(3)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的作用在于价值发现,兼有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因此风险投资家的知识水平、资金状况、经营风格、做事风格、人格直接决定技术创新的成败。

    3.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协生条件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协生条件是指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技术资源的产生、获得、流动和应用具有直接正相关作用的各要素的总和及其互动作用。具体包括:(1)软件协生要素——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为技术创新直接提供了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和可以直接加以物化的科学技术原理,为实现科学技术原理的物化、实现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应用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方法。(2)前提条件——科研成果转让欲望。科研成果的存在固然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软件协生要素,但科研成果向创新成果的质变转化还依赖科研部门具有强烈的成果转让欲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成果产生的利益为纽带,形成产学研共同体。(3)催化剂——科技成果转让服务。技术服务是技术创新活动所设计的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等实体之间的粘结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是促使这些活动迅速展开,促成技术合作,推进技术的即使开发、应用和转移,取得并扩大创新效益的有力保障。(4)硬件协生要素——企业技术设备。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影像技术创新的新颖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高,其技术创新的成功性。

    4.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支撑环境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社会资源,只要掌握信息,就可以在经济生活中纵横驰骋。良好的内外信息沟通对技术创新获得成功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创新可以被看成围绕其不确定性所展开的信息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减少创新时间90%,降低创新成本75%,减少创新风险60%的效果。

    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

篇9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0引言

从根本上来讲,石油工程是不断促进国家发展的一项支柱工程,科学、高水平的石油工程技术对增加石油开采量,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促进石油业快速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现阶段由于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均需要石油资源的支撑,其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该资源稀缺,资源利用率不高,此种情况下各石油工程建设单位需以“工程技术”为中心不断发展创新,以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满足现代化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以目前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为基础,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策略,现论述如下。

1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当前形势下,在我国许多石油工程发展过程中,其工程技术虽然相比以往有所改进和提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程投资不足

对于许多石油工程来讲,其投资商与过去相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多和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现阶段科技发展的需求,工程投资不足,可能会制约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1.2资源整合度不高

现阶段,我国许多石油工程的科技资源系统普遍凸显出结构性矛盾,同时又受到外部市场经济制度的影响,此种情况下工程科技资源只能被迫重复使用和封闭使用,这就导致资源分散,效率下降,且难以发挥其技术服务作用,石油工程技术要想进一步创新难度较大。

1.3人才供需矛盾

在先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各行业中的人才素质直接关系到该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但现阶段,我国许多石油工程中的人才素质层次多为初中或中级水平,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人才供需矛盾明显,导致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步履维艰。

1.4市场反应不灵活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有些石油工程技术与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尤以高端技术较为明显,目前仅限于技术模仿与技术跟踪,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实用型工程技术并不能完全吸收和消化;同时,由于许多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缺乏科学、有效的流程管理,其信息管理及其管理决策存在一定的失误,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再加上信息决策自身的滞后性,导致许多石油工程技术无法依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革新,市场反应灵活性不高。

2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大石油工程建设单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与革新,以实现工程技术创新的目的。

2.1加大资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对于石油工程来讲,现阶段工程建设单位要想实施技术创新,需依据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以便为工程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和有利保障。(1)国家需正确认识石油能源的重要性,加大对该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专项资金拨款为石油工程技术创新奠定基础,保证技术革新活动的顺利进行。(2)社会金融机构如银行等需及时放松贷款政策,创设宽松的融资环境,以增强石油企业的融资能力,保证各石油工程建设单位能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吸收社会资金,并将其投入到技术革新工作中。(3)当石油工程建设单位获取了足够的资金后,需采用多元化管理模式,保证该资金全部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以增强工程技术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促进该行业快速、稳定发展。

2.2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组建专业的技术队伍

对于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来讲,专业的技术队伍至关重要,对吸收高素质人才资源,完善工程技术,增强石油工程建设单位的核心力量等均具有积极意义。故当前环境下,各大石油企业需重视并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吸收与培训,组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队伍,为工程技术创新提供保障,以促进石油工程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1)各石油工程建设单位需以现代化市场发展为导向,学习发达国家的石油工程技术,着眼于国际技术服务市场,科学、合理的对各项技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从社会各层人士中吸收创新型人才,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以及技术管理人员等,并加强其内部培训,以丰富技术人员的石油工程技术知识为基础,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及其管理能力等,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性与实用性均较强的技术创新队伍,为后期的工程技术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石油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2)各大石油企业需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工程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有效整合企业内涵与市场外延,以便顺利突破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壁垒。总而言之,各石油工程建设单位需积极吸收人才并加强其技术培训,同时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研究机会,从而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技术队伍,以培养和增强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石油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2.3创新工程技术管理机制,保证新型技术的有效开发

从根本上来讲,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于“机制”的转变和革新,故现阶段,各大石油企业为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有序进行,需加强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具体实施策略主要包括:(1)各石油企业需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石油工程技术中的重点领域,通过创新和完善其技术机制,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及时创建核心层,将工程核心技术作为科研主线并对其进行优化,追踪先进的技术发展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结构,实现有效开发新型技术的目的。(2)建立健全企业外部信息交流机制,采用开放性科研手段,通过举行国内外科技交流会或其他合作活动的方式,促进石油工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3)完善石油企业内部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就业,增强企业技术力量,为工程技术的革新提供便利。

篇10

【关键词】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转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智力型经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正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对原料、劳动、资本、时间及空间的需要,经济的增长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而不是实物资产的扩张。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获取、知识流动、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等知识创造活动,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的知识创造不仅是提高企业知识环境的重要依托,而且也是调节技术创新能力内外部诸影响因素作用的枢纽,因此,探索企业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知识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Badafacco(1991)提出知识是从人类活动中所获取的真理、原则、思想和信息;它也包含了企业所创造的各种形式知识,可以销售或用以改良现有产品、创造新产品,或改变生产过程乃至管理方式的知识。Davenport & Prusak(1998)等人认为组织知识是个人积累的复杂经验,从或多或少有些难以表达的到更为结构化、显性化的经验。Nonaka(2000)从西方传统的认识论提出:知识是验证个人信念接近于“真实”的人际动态过程。Beijerse(2000)认为知识具有信息、能力、态度二方面特性,是由经验、技巧、文化、性格、个性、感觉等因素交互而成的结果。

目前知识创造模型有五个:知识创造螺旋模型、知识创造的双螺旋模型、知识创造的三重螺旋模型、社会学习周期理论模型和战略联盟知识创造模型。

2.技术创新研究

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是由熊彼特在其1928年的首篇英文版文章《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比如造成一种垄断的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的地位。很明显,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外延很宽。

国内学者在50年代将“Technology Innovation”基本理解为“技术革新”,表达的是“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技术上渐变性的改进”含义。90年代以后,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1)技术创新将“新颖性(novelty)”、“多样性(variety)”引入经济系统中,对长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关键;(2)技术创新就是“创造新东西”,创新等同于“创造”;(3)技术创新包括从新思想开始的基础研究开始,直到最后商业化成功的全过程;(4)技术创新是不断追求卓越、进步、发展的一种理念(陈文化、彭福扬,1999)。

从以上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理解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长时间内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它需要整合资源配置,开辟市场等。然而,剖析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强调技术的新颖性和应用性更多依托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的流动。

3.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影响方式

知识在企业学习和创新中的作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知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主导性贡献与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3.1 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Gibbons & Johnston(1977)首次研究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运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内源知识、隐性知识、经济场域的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重要性更强。Moenaert & Souder(1990)认为,知识创造有助于减少创新活动内外部的不确定性。Ltami & Numagami(1992)把技术定义为“关于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系统知识”,这说明了技术是知识的一种形式,通过检验知识的发展水平,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变化趋势(Betis & Hit,1995;Mokyr,1990)。Faulkner(1994)分析了不同知识源对公司六类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与Gibbons & Johnston等人一致。Nonaka & Takeuchi(1995)强调知识创造是持续创新的主要来源。Grant (1900)认为新产品开发要求综合多种知识源,这种综合更多地依赖知识创造。杨文明,韩文秀(2003)指出,知识与技术创新关系表现为,技术创新过程或不是知识创造直接引起的,但必然是知识创造间接引起的。

3.2 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方式

Johannessen(1994)认为由于创新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信息和知识的转换过程。Masciteli(2000)介绍了3种相辅相成的方法鼓励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并指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突破创新的氛围使不同的想法、创意和艺术创作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的需求。孟庆伟和刘铁忠(2004)提出,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知识创造活动。自主性技术创新中所需要的各类知识经历了从难以明言到可以明述,通过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从而生成原创性知识的演化过程。朱明洁、林泽炎(2007)提出,创新团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是团队创新最主要的源泉,知识的高效流动和充分利用是团队创新成功的关键。团队成员间的密切性通过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对知识流转产生影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知识创造则是调节技术创新能力诸影响因素的枢纽。现有的关于企业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视角进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学术界关于知识创造影响知识转移,以及知识转移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有必要从企业知识的视角,集成探索知识创造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第1版).

[2]李海波.知识创造模型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

[3]王大洲.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中西比较与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