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科学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这个国家、地区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科技创新是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是一体两翼,两个轮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共同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是在科技前沿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而科学普及则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科学技术的普及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没有科学普及,也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科技创新。我们绝不能只重视科技创新,不重视科学普及,更不能只要科技创新而不要科学技术普及。版权所有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科普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人才和科技已成为支撑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基础。有一份资料显示,英国在1660年-1730年拥有了世界上40%的科学成果,因此,当时的英国国力最强大。美国1950年拥有了世界上57%的科学成果,因此至今一直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从这个方面分析,在我们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地区综合实力中,以下趋势十分明显。一种趋势是从重视财富的现实增量、转向财富的潜在增量。潜在增长是什么?就是科学技术。第二种就是从重视物质资本等有形财富,转向技术、人才等无形财富。第三种就是设备引进转向重视管理、技术软件引进。如果从认识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科普工作就是将科学技术大众化、应用化、普遍化,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要为人们所掌握,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一定离不开科普工作,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技术普及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普工作,否则,经济发展就后劲不足。
科普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科普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首先,陈旧的、玩固的封建思想仍给科普工作造成消极影响。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破除起来非常不容易。封建迷信思想本质上是与科普文明相对立的,封建思想越浓厚,科学普及就越困难。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赋予科普工作十分繁重的任务。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短。科学以其难以置信的速度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如何使公众了解各类科学知识,知晓各类科学技术,这赋予科普十分繁重的任务。第三,市场经济的功利因素给科普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影响。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是无可非议的。科学普及是一项公益性工作,是一项更多体现为少量的零碎的分散经济效益和长期的整体的巨大的社会效益的事业。因此,科学普及需要公共财政更大投入和需要社会各界共同作出努力和奉献!
篇2
关键词:科技馆;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科技馆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全国范围的科技革命和创新浪潮汹涌澎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谁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占领了科技创新的前沿,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取决于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一个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或民族,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全体国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加强科技馆科普建设工作对培养创新人才,开发智力,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具体表现。
二、科技馆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普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它对第一生产力的转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现代社会生产力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即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如工具、设备等;二是软件,即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构成生产力的硬件部分,更重要的是构成生产力的软件部分,也就是知识部分。科学技术这种知识形态的第一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科技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即产生新的机器、设备和工艺;科技与劳动力相结合即必须通过推广、普及、教育等工作,使科技为广大劳动者所掌握,变成他们的智力、技能并创造新的生产资料,才能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通过科普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既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又有利于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获得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可以进一步刺激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转化。
3.经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普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科普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有形的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无形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推动型的内涵式发展,对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低投入、低消耗、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对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科普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来考察可以发现,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一个由外生变量逐渐向内生变量转变的复杂动态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的前后两个阶段,科技的经济功能又有不同的表现。作为外生变量,科学技术通过科普渗透到经济系统诸要素之中,从而推动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作为内生变量,科技进步成为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此,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自然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够使其他要素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实现递增,递增的收益保证着长期的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利用科普的广延性和外渗性特点转变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和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物化的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劳动者和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被改善了的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对象的改变进而优化了生产力结构。潜在的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合理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应向全人类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5.科普是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要素的影响。科普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承载阶段,是通过对劳动者科学技术的普及过程,提高劳动者素质。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来生产工具的革命,这时的生产工具只能为少数发明创造者所掌握,技术的扩散凭借科普的手段逐渐为劳动者所掌握。进入现代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加劳动力数量和提高劳动强度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已越来越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需要全民的推动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创造生产力要素不断发生量变和质变的条件和环境。科普就是这一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
三、科技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设备的广泛运用,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成熟。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具备新兴表现特征的尖端应用技术,其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广泛引入运用,给世界各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体验过程,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时至今日,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包含平面二维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多种具体表现类型的媒介技术要素的结合式运用,并且长期处于不间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展开简要阐释。
1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概述
从整体性角度展开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具备鲜明且充分的综合性表现特点,能够实现与多种具体表现类型的技术形态之间的结合运用,因而能够长期维持快速有序历史发展趋势。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电子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揭示,我国第一部具备通用性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就是在针对现代通信技术和核物理电子技术等技术形态的结合运用背景之下研制形成的。微电子应用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引入运用,有效提升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物理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表现水平,促进了以光学和激光应用技术、真空电子应用技术,以及超导应用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现代应用技术形态的日渐成熟。而且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为有效提升我国机械工程技术活动的综合性组织开展水平,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
2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多媒体技术领域的运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发展的实践背景之下,多媒体应用技术借助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充分结合,获取了在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多个具体方面的广泛渗透。在一般性技术分析视角之下,多媒体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在针对平面二维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媒体数据信息要素完成基础性输入和输出技术处理的前提条件之下,能够有效将抽象数据信息要素转化处理为具体数据信息要素。在未来一段是时期之内,借由多媒体应用技术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充分结合,能够保障和促进现有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切实实现在地质勘探、气象观测、通信工程,以及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化的系统性,或者是功能性应用技术实践领域,获取到稳定且广泛的应用实践活动空间。(2)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升,充分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应用技术支架的相互结合,在较大程度上充分保障和促进了现代半导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发展。在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历史发展阶段之后,半导体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于一系列具备更好技术特性的半导体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广泛投入运用。(3)个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个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是一种具备基本性表现特征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形态,其主要的技术性应用功能,在于针对具体面对的各种具体表现类型的数字信息要素和数据信息要素展开系统化的计算分析处理。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最基本的功能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功能,就在于针对各种表现类型的数据性信息要素的计算分析处理,且其实际的应用范围覆盖了我国民众日常化生产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4)移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受设备物理技术局限性的影响,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给其广泛性的引入运用造成了显著不良影响。而伴随着个人PC设备和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涌现和普及运用,为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
3结束语
针对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本文选取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概述,以及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志珍.浅析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174~176.
[2]王一卓.浅析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6,20:105.
[3]夏春梅.探讨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4,35:191~192.
[4]孟庆涛.刍议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J].数字化用户,2013,07:52.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 联用分析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改善人居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而如今各类爆炸式的科技应用更是在众多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作为信息化技术的基础单元――计算机技术,它的单项作用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的科技需求,所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合理联用便成为了未来信息化时展的必要举措。
1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因为现如今的计算机普及率已经趋于平常化,加之计算机技术较为简洁明了且与信息化技术也有些许的互通之处,所以使得很多人将二者归类为一种技术,其实这种以点概面的理解方式是不科学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计算机是信息化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单元。而信息技术的实际含义则是指一类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及传递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的总称,从这种含义上的总结就可以明显的看出信息技术所包含的技术很多样化。而人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计算机也只不过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及核心功能
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可谓当今时代最为伟大的发明,而他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其在网络化上的运用,而对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技术,网络技术一般是指:利用各类具备接收传送能力的通信线路将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独立计算机连接整合,再通过计算机的共享联用手段实现所有计算机之间数据资料的共享与传递的一类共享技术。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就是利用了计算机的快捷高效与通信技术的广泛简洁等优势来实现自身的共享存储功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
2.2 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功能
在我国,虽然计算机的普及较发达国家相对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我国也已基本达到了普及运用,从最初的科学计算发展到之后的数据统计运用,一直到现在的网络化共享,计算技术在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更加快捷,更加高效也已成为计算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现如今的计算机技术领域,最为普及的功能依旧是数据处理和网络运用。
2.2.1数据处理
作为计算机设计之初的核心功能,现如今的数据处理技术已经从最初的收集传送发展到了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化选择,这就使得数据处理的精准性变得更加高效。不论使用者将何种晦涩难懂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其对应的编制程序都会将数据转换为对应的代码,这样便可轻松的实现数据处理的全程操作,使处理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效率。此外,当今数据处理在其应用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不论个人还是企业组织,都可以高效的满足使用者的一切需求。
2.2.2网络运用
作为现今计算机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在网络技术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上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一些大型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中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网络化为企业带来的便捷高效不言而喻,而企业的网络化转型与建立也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水平的高低甚至也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砝码,在未来,数据的互传与资源的高效共享将是所有企业为了生存而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新兴产业中起到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
3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众多用户企业提供极大的方便。而信息技术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内容。在过去,这些科学技术还都是单纯的承担独立运行的任务,而其所能完成的事物也就比较单一,而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变革,许多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中所包含得内容往往涉及多个学术领域,这就使得以往那种单一的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科技的需求,因此,只有将单一的处理方式进行系统的整合管理,才可以解决那些复杂的问题,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合并联用也就应运而生。
3.1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
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与有线通信技术。有限通信技术是过去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无线传输技术的崛起则以其广泛便捷的特点完全取代了有线传输,而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联用则为数据的高效传输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这两种技术的完美合并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大加强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使用者的隐私安全。
3.2 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
传统的传感活动一般包括传感器的信息处理与开发应用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对指定信息源头的数据收集,该技术便可精准的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操作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过去的数据收据与数据处理是分开的单独操作流程,但如果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整合联用,就可将繁琐的分散步骤一并整合到一起,并且在数据收集阶段甚至可以做到对数据的自动捕获功能,这样就可以实现监测数据从收集到处理的一次性流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偶发性误差的发生。
4 结论
全球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走向,而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在计算机联用方面的更高水平,更高要求都是当今科技发展下的必然结果。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互动联用,更是我国未来走向科技强国、信息化强国的坚实地基,只有做到对信息产业技术的高度发展利用,我国各类行业的发展才会有更加宽广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章韬.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分析[J].信息通信,2012(02).
[2]郭松勤,孔国利.论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3).
[3]丁丽.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管理系统效能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6).
[4]张晖,邱磊.浅析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J].东方企业文化,2011(08).
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9-0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整个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借助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更应该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为迫切,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化体现得愈加重要。
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世界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社会经济的战略资源从资本转到知识,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刻的影响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教育界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需求,在受到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恩惠的同时,也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急速发展和转型,教育作为社会设置组成的一部分,也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然而,当下的教育技术的应用也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阻扰。如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影响,教育技术普及化以及应用对教学的挑战等。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急速发展,教育必须跟进社会的发展,否则将阻碍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基础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基础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如互联网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的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方便老师向学生教授知识,也方便同学学习和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更可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应该紧跟其发展的步伐。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跟紧时展的步伐。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知识发展的主旋律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基础教育,而进行良好的基础教育必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让教育的发展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技术本身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配备各种电子设施等先进技术,通过使用丰富生动的互联网信息,相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以及一张嘴的课堂教授模式,体现了无可比拟的优点。
1.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便教师教学。
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都是基于一张黑板、一根粉笔、一本书以及老师的一张嘴,老师对于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往往是通过自己一张嘴巴以及一根粉笔去讲述,学生们很难捕捉到整体的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中互联网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示丰富生动有趣的东西,互联网通过声音、图像甚至是真正的互动,让老师方便教学,学生易于理解,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教学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学习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互联网以及各种电子设施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为生动的学习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互联网方便快捷以及信息储备量大的优点可以转化为技术教育的优点,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的链接学习,可以拓宽学习视野,同时提升学习兴趣。
3.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实现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
教育教学技术中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实现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好的互动。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如果能够将教育技术普及化,老师和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不再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将学习上以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搁置,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学习质量。
4.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互联网不断更新老师的知识储备,丰富课堂内容。
教育技术中互联网的应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各种课堂上需要的视频、图片以及影像等,相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课堂形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发展的了解。
5.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技术中互联网的应用,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只要想学习,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到更多有趣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兴起的,它适应了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适应了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步伐。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加之教育技术本身在教学中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都体现了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学作为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需求,发展教育技术,普及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解月光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3
我国科学技术在转型成为生产力的时候,实践性和推广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发展速度缓慢。在我国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下,如今的农业推广技术和实际要求是否达到了一致,也是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1 农业推广技术存在的意义
我国最初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农业生产所得,农业生产是我国的基础,它包含了畜牧业、种植业和林业等发展领域。农业的发展,由我国的原始社会开始至今,历史较为悠久。随着时代的变革,农业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销售和运输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保驾护航。想要将科技与农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就必须将农业服务作为农业推广技术的核心内容。
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指的是将新研制出来的农产品和种植技术,推广给适宜这类技术和产品发展的地区,从而将这类技术的成果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验技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农业发展,因此怎样能尽可能的规避掉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的本质是将农业生产者作为主体,使广大的农户能够从农业技术推广中获得农产品的新型种植技术、生产技术和实际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根本,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使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 农业推广技术的有效推广措施
2.1 政府主导式推广
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综合情况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在农业实验技术中选取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技术进行推广。在开始推广时,需要将要推广的技术在实验基地内进行示范性种植,将当地的农民也带入到技术实验的实际运用中来,在这项技术成功和成熟后,再进行广泛的推广使用,这种方式最为可靠,推广所得的效益也较为显著。在政府部门主导之下,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也应当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进行技术推广,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到实验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推广工作,从而能够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当地的农户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和普及,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
2.2 企业推广
这种方式,需要的是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来进行技术推广。在此过程中,农资企业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性人才和技术研发资金进行新型农产品和种植技术的研究。再利用农资企业的产品推广、产品销售及产品回收等,促进农业技术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运用,从侧面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和目的。
2.3 其他推广方式
在农业生产和收获的过程中,农户之间会相互探讨谁家的种植技术好,谁家的粮食产量高等问题,通过这些日常的交流和学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农业生产和农业种植技术进行推广。目前我国是一个被网络和媒体所全面覆盖的生活区域,因此,部分农业生产技术可以通过媒体传播方式来进行,这种推广方式较为多元化,它能将农业生产技术的范围和进程都无限扩大,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推广效果研究
经过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大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点农产品的收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给当地农户的经济效益和农产品收益都带来了良好的影响。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会使当地农产品的结构变得多元化。农户农产品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的生活水平、住房面积、储蓄金额和我国的社会济有所提高,并且还能促使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还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土壤环境优化、土地结构优化,在保证原有农产品的生产下,还能保证林地面积的扩大,这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刻不容缓,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户的生产技术大幅的提高,但是想要将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广到各个角落,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
篇7
[关键词]电子技术;信息科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49-01
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改变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在通信行业、生产行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高效。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必将为我们提供更便捷、更完善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1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简述
信息是事物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传递,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子信息也作为重要的沟通媒介,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指的是通过电子技术获取、传递信息,这里的电子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进行信息的传递,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获取信、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对所需信息进行处理,因此,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多个行业领域都有涉及[1]。随着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日益广泛,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也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
2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应用
2.1在教育行业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成为了关注的热点领域,在教育行业的发展中,互联网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为教育行业提供了工具与平台, 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质量。教育行业涉及人数众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事业,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更是得到了普及[1]。教育信息化促使信息传递更加的便捷、高效,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的方便了知识交流,同时也促使教育者转变教育理念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除此之外,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在居民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电子信息逐渐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远程交流、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居民生活中的应用促使居民生活信息化,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便捷、高效。
2.3在日常设备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满足我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日常设备中,比如数字电视、可保持恒温的冰箱等都是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日常设备中应用的产物,在日常设备中应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可以促使设备更加的高效、信息化,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2]。
3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
媒体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多媒体则是多种媒体组合而来的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有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也将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汇合,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应用的智能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技术含量与复杂程度将会不断提高,形成智能化产品并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1]。以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例,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支持下,将会形成更多的智能住宅小区,利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进行监管,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3.2系统集成化
集成电路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就我国目前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在集成电路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了纳米级技术领域,很多制造商都已经开始使用纳米级技术来制作CPU,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利用纳米级技术制得的电子产品,实现了系统集成化[2]。就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纳米级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变小,每一代所研发的纳米级技术都会比上一代小,集成电路也将更加的细化,进而促进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
3.3网络化
网络化指的是利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将各个地点的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定的网络程序,最终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所有用户都将通过网络化而同一时间共享数据、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促使信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网络化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网络可以更好地传送数据等信息,促使电子信息的应用更加的普遍。就我国目前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网络化普及程度来看,在交通、教育、商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4数字化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数字化指的是将不断变化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并将这些数字与数据收集整理起来,进行适当的数字化模型,使其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并将其引入计算机内部,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数字化是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将较于传统的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有一定的加工能力,经过加过得到的信号对外部环境更加的稳定,避免受杂波的影响。数字化可以增加数字信号长距离传送的稳定性,同时数字信号的传递需要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信号更加的便捷。除此之外,相较于传统的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在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更好,这样更有利于对信息的利用。传统的模拟信号需要在模拟电路中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工作相对复杂,而数字信号的处理电路相对简单,电路工作较为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负担。
因此,以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数字化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经济效益。数字信号更易压缩,以模拟摄像机为例,在摄像机中需要100个以上的可变电阻,在调整这些可变电阻的同时,还需要调整摄像机的摄像特性,各种调整间还存在联系,这就需要进行反复的调整,使摄像机处于完善的工作状态[1]。数字信号更易压缩,如果摄像机可以完全数字化,就不需要进行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摄像机的成本费用,同时缩短了制作时间。因此,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需要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转换数字信号,实现信号的快速高效传递与处理。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极大便捷,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仍受到科学技术的制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的,只有科学技术水平进步,才可以促进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促进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朝阳产业;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农业管理。现代农业是当前极具代表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水平,在农业劳动生产和土地产出等方面具有传统农业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现代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使农业产业转变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可以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竞争力型产业。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农业基础设施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较落后
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陈旧,特别是水利、灌溉等有关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农业技术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我国每年现代农业技术的项目数量庞大,但得到推广的项目不足总量的二分之一,能够实现普及的项目就更为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多数技术都处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农民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农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无法承担购买现代农业技术所需要的费用,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的调整遇到新的机遇与突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促进了内需的增加,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也扩大了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然而,在机遇的背后也蕴藏着新的挑战。虽然当前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提高现代化农产品的的供给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一是我国土地等生产资源有限,即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也无法很好的平衡粮食生产与非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粮食充足供给的前提下,其他非粮食生产的扩大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此外,受我国历史政策、耕地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现代农业整体仍待完善,这也成为制约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
3、农民生产收入无保障,“谷贱伤农”现象严重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农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若农产品产量增加,其价格会相应的下降。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当农产品大幅增产后,农民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提高其生产农产品的销售量。在经济学研究中,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对于价格来说不敏感,这就意味着农民只有通过大幅度的降低农产品价格才能提升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产品的大幅度降价只会导致“增产不增收”现象的发生,这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鼓励科技创新,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政府应当重视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投入,积极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的项目。由国家牵头,对农村科研机构进行扶持,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研投资,为我国现代农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应当对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鼓励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有计划地逐步推广与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
2.重视发展与农业配套的物流业,推动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流通模式,农业与物流业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建立一种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必须要鼓励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创建维护农民利益的农产品营销组织;此外,还应重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规模齐全的集贸市场,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最后,还应运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等方式的普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3. 强农惠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强农惠农,就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农业补贴或奖励等措施,推动我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贷款的限制,通过增加对农民的贷款,更好的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国家应当重视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和发展,通过金融组织的建设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发展,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最后,还应在农民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形式上不断创新:政府可以成为农户担保人,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提高农民的贷款信誉;在贷款抵押方面,则需要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有关政策,使更多的农民凭借贷款务农走上富裕的道路。
此外,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十分关键。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素质培养方面的财政投入,聘请专业人员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传授农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最终培养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以优带劣,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鼓励一部分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劳动力返乡,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昕.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风险问题与对策探讨[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9, (8): 19-21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对比研究
一、引言
“科技兴农”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指导思想,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而科技的普及离不开媒体的宣传。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展开,农业科技新闻成为许多媒体尤其是农业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宣传我国农业政策和反映农村情况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自80年代初期以来对农业科技信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在新农村建设时期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改革开放初期(1980.6-1981.5)和新农村建设时期(2006)的《农民日报》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对这两个特殊时期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这两个时期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设置、形式的改变及数量的变化等来比较分析《农民日报》不同时期农业科技报道的发展历程、变迁和存在的问题等,以探明今后报纸媒介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与有效传播的新途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二、《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涉及的信息种类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说,它报道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方针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科学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反映等等。本文根据张占山主编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和牛盾主编的《1978-2003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③中关于农业科技的分类,以及《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涉及的内容及农业行业的特点将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即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将科技新闻报道大致分为以下10个类别:品种资源与育种、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贮藏加工、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用新技术、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三、《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量对比分析
1.各类科技新闻报道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研究发现,两时期的科技新闻报道量有较大悬殊。1980.6-1981.5期间科技新闻的年报道总量只有621条,而2006年的科技新闻有2387条,超出前者1766条,增长了284%。除水产养殖技术外,其余类别的科技新闻年报道总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2.不同时期科技新闻侧重点相同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农村建设时期,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均是这两个时期的报道重点,报道总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间的排序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四、从报道比例看科技新闻的内容设置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1.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强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科学施肥成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报道热点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3、改革开放初期重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重经济作物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发表的197条关于栽培管理的科技新闻中粮食作物占多数,有79条,占该类新闻的40.1%;关于经济作的有65条,占32.99%;余下的53条为综合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情况发生了逆转,关于粮食作物栽培管理的报道只有160条,占总数的28.67%,而关于经济作物的却上升到了289条,占总数的51.79%。研究中还发现,关于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类新闻在报道量上有着惊人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初期,小麦、水稻是重点报道对象;而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蔬菜、水果成了明显的报道重点。据研究发现,新时期关于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报道中,有较多是关于大棚、温室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
4.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出现新内容
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不仅报道量上有了很,而且内容上较前一时期丰富,出现了新的传播内容。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主要报道鸡、鸭、猪、牛、羊等禽畜的科学饲养,以及介绍一些国外的养殖技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除了报道以上内容外,还增加了宠物方面的报道等,以及动物疫病防治诸如禽流感等内容。在禽流感时期,几乎每期报纸都会有关于禽流感的报道,而且经常出现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
5.科技人物的报道明显增多,新农村建设时期注重宣扬科学精神
比较两个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不光报道数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变化。创刊初期,《农民日报》关于科技人物报道普遍较少且简短,在20篇科技人物报道中,其中仅有12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图片小,且采用的是黑白印刷。这些新闻一般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简短的介绍,无法将科技人物从事科学活动的事迹进行全面地传达。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专门设立了中华农业英才风采、农村科普先锋等专栏,加强了对科技人物的新闻报道。据统计,2006年的科技人物报道占年报道量的7.62%,而改革开放初期所占比重仅为3.22%。新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篇幅普遍较长,能详尽地报道科技人物及科学精神,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读者学习科技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的舆论导向作用。
6.沼气技术是农用新技术类新闻中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时期出现无公害技术
兴建沼气是生态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980年7月23日,《农民日报》新开了大办沼气专栏,对沼气的功能、沼气池的建设等基本常识进行普及。新时期,《农民日报》开设了生态家园建设版,主要报道沼气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积极宣传这一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
在这两个时期,沼气技术均得到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关于沼气技术的新闻报道有25条,占农用新技术科技新闻总量的50%。25年以后,关于沼气技术的报道量上升到了123条,仍占该类新闻总量的50%。作为我国农业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所作的长期宣传和报道在沼气技术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无公害生产养殖技术是农用新技术中的新秀,其报到量仅次于沼气技术,有72条之多。《农民日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行动”专版,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无公害食品行动情况,以及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无公害技术等。
五、《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表现形式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构成元素及新闻组合层面对科技新闻报道形式进行探讨,即主要从新闻图片、版面构成等进行研究。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科技新闻的图片数量明显增多。改革开放时初期的科技新闻图片有98幅,25年后,增加到了522幅。研究发现,品种资源与育种、栽培管理、农用新技术、科技人物等科技新闻在不同时期均使用了较多的新闻图片。在图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图片大小为5.3cm×3.9cm。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所使用的大多数图片尺寸都比较大,而且新时期的报纸有些版面采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一般编排在第六版,该版设有农科试验、学科学、国外农业科技等专栏。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打破了只用一个专门的版面来报道科技新闻的局面,将过去的小专栏演变为现今的专版或专刊。并对农业科技新闻作进一步的分类,设立了动物保健、畜牧兽医等版面,且在版内设立了家禽门诊、饲料与营养等专栏,方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六、建议
1.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
图片可以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但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建议在选择图片时,首先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新闻事实;其次再考虑艺术效果。
2.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来确定媒体的报道内容
从农民的信息需求出发,是《农民日报》稳定和扩大读者群的有效途径。时刻想着农民的需要,不断研究读者心里是涉农媒体办得出色的关键。
3.农业科技新闻分类应细化,让小专栏成为读者的阅读向导
研究发现,小专栏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八十年代初,《农民日报》设置的专栏有:时政新闻、每周农情、农村新事、大家讨论、今日世界、祖国在前进、国外农业科技、学科学等。现在的《农民日报》将曾经的小专栏扩大为专版、专刊,而且在许多版内也设有小专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专栏的引导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方便而且快捷。从而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日报》版面设计的人性化。
4、应给农民留有说话之地,建立互动传播机制
要想确切知道受众的实际需求,唯有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农民日报》能够单独开辟一个区别于一般意义的读者来信的版面或者专栏——以农业科技为探讨对象,来聆听农民朋友科技需求方面的心声,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并给予回应。这样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版面更实用、更有针对性。
注释:
张占山:《农业实用新技术》[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篇10
关键词:廊坊市;新农村建设:农民科学素养
一、新形势下农民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对农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和内涵也将随之提高,其主要包括:1.科学知识。不是仅局限于简单的农业科学知识,还应包括生活科学知识、法律知识、民主科学和信息科学知识等。2.科学精神。我国农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主要有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创新进取精神、宽容精神、贡献精神等。3.科学与社会关系。新形势下的农民在促进农业发展、管理乡村、重构乡风时应当充分利用当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优秀成果。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融农民、科技、经济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对农民科学素养要求的提高迫在眉睫。4.运用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是一种智能型因素,而不是实体性的要素,只有当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并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其才能将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才能带来农村、农业的发展。
二、当前廊坊市农民的科学素养现状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据《廊坊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市农民中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24%、33.47%、62.85%、4.81%和0.21%。可以看出农民大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这既是我市农民科学素养低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是也导致农村出现许多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原因。如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地利用、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社会治安差、迷信赌博等不安定因素。
2.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由于廊坊市的农民受教育年限普遍较少,相应地农业技术人员也是很少的。据统计到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279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1224人。而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市农业从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13%、0.05%和0.02%。又由于廊坊市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率又很低,截止到2006年末,全市只有14.3%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因而使很多农民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这种现况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他们脱贫致富,同时也阻碍了我市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3.农民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加之农民的科学素养较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农村劳动者的市场意识还比较淡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来源非常有限,同时对信息的分析与反馈能力都比较差,这就制约了他们适应和参与市场的经济能力。
三、导致我市农民科学素养低的因素分析
1.农村的教育状况差。由于现行国家教学目标的要求,长期以来廊坊市的农村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这就使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和离农性,使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又不能学到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管理技术知识,导致他们的所学和所用大相背离,很难使学生的所学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运用和发挥。事实上,大多数的农村学生不可能都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必须留在农村,为农村的发展服务,但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并没有为农村扩大就业等提供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岗前培训服务等。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农民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低下,不愿或不能使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
2.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低。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廊坊市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8.7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3.35万人,占71.4%;女劳动力5.35万人,占28.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0.4%;小学文化程度占11.6%;初中文化程度占78.9%;高中文化程度占8.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外出务工农民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也比较低,反过来又制约着他们收入的增长。
3.农村社会环境差。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再加之有些地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经济意识强化而其他意识淡化。一些农民把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对立起来,只关心自己眼前利益,甚至为了个人私利和满足个人欲望,连最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都予以抛弃,丧失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出现了扒铁路、割电线、偷油田等行为。除此外农民的法制观念也较差,不习惯用法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或纠纷,很多农民用投毒、放火等方式来发泄对干部的不满;也常常使农村发生偷牛盗马、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行为造成农村的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同时也对农村稳定和发展构成严重障碍。
4.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当前很多农民都只重视增加家庭收入,忽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农民认为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不能教育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学校,只想着外出打工通过各种办法多挣些钱,而将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或者其他亲戚代为看管,也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由于在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大环境下,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的学习也就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多数存在学习无用论认识,把孩子留在家乡的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带出打工。正是由于外流家庭的重商观念以及各种原因导致对家乡基础教育的漠视进而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一种漠视的态度,这也对提升孩子科学素养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
5.农村科技普及与科技教育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在我市的农村中很多地方都没有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甚至没有科普走廊或者宣传栏。正是由于没有这些相应的科普设施,导致农民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受到严重的限制,当前的农民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取一些科技知识,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四、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通过基础教育加强科学教育。美国学者J.D.米勒先生曾说过决定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她)的受教育程度。针对当前我市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要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以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
2.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农民科技培训。在我市的农民中有很多农民的学历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只有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并且农民从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极其有限,所以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这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为了保障农民能够了解最新科技动态,相关部门可以将科技培训作为农民的终身教育。
3.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激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有效需要。让农民看到和深切体会到科技的作用,从而自觉产生对科普及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在此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有着不同的需求。在掌握农民共性情况的同时,对农民群体分得越细,对农民的需求了解得就越深刻、越全面,培育新农民的工作就越能贴近农民的实际,受到农民的欢迎。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力度,变革普及方式。在农村建设和基本建设规划中,政府应纳入农民科普场所和设施等建设规划,并加强对现有科普场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保证新建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场所的正常运行,并免费向农民开放。同时应该通过减免税收、资金引导和补助、适当市场化等手段鼓励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民科普的投入,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民科普投入机制。
同时鉴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有限等实际情况,在加大农村科普力度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更新农村的科普形式,尽量加强农民对科学的感性认识。如建立农民科普实验室,让农民在农闲时期,参与实地模拟的简易科学实验过程,真实感受科学氛围,了解科学研究过程,获得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当前以互联网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农村科技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移动通讯事业的发展,移动用户数量已居世界前列,其中就有大量的农民用户。因此,以“手机报”、“短信群发”等手机传播的功能进行科技普及与传播,并进行有益的传播渠道的探索与拓展,都是值得肯定的。
5.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民科技普及网络。目前由于一方面县镇级财政非常紧张,导致科普方面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县镇级财政虽然有科普经费的安排,但有效利用不够。比如有些地方将专项科普经费用于外出考察科普工作,用于购置数码相机等办公用品,而直接投入到农村的用于农民的科普经费很少。而现代科普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综观世界各国越是现代化的国家,其科普经费投入越大。因此我市的各级政府应当保障专门用于农村科普的经费投入,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中单列并及时划拨使“专款专用”并提高利用率。
在农村科普网络建设上应该学习城市社区科普网络建设的先进经验,建立起政府科普网络和群众科普网络相结合的农村基层科普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农村致富信息。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科学生活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物资服务、实验示范基地区等相结合的综合网络体系。通过在信息、技术、资金上给予指导、支持等途径,切实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服务指导站、卫生站等科普组织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强化科普功能拓展科普内容充分发挥其科技示范、科技普及、成果推广、配套服务等作用,形成以政府科普网络为纲、群众科普网络为络的网络体系。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一工程要想得以顺利地完成就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我市只有从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才能造就出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养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Jon D.Miller.Scientific literacy: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Daedalus,1983:112(2):29-48.
[2] 詹嘉放.农民科技素质的评价――兼论天津市农民科技素质与相关政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7-40.
[3] 项家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实践依据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7.
- 上一篇: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
-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