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篇1

英文名称: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815

国内刊号:11-4688/T

邮发代号:2-73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一、宁波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

通识教育成为近年来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高水平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一些地方高校也在试点开展通识教育。

宁波大学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2006年,学校提出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实施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方案的制订。

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在原来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形成由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组成的新“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拓宽了培养口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科大类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完成相关学科教育平台课程的学习。

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之举。学校明确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夯实基础知识,强化综合素质,体现通识教育不断线,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培养”。

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不仅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而且有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与丰富的办学资源,适合开展通识教育。而且,经过多年来文化素质类课程的改革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完全有可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按照新的培养方案,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学分约占专业总学分的25%左右,四年制本科专业42学分,其中必修课32学分,选修课lO学分。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16学分、大学英语8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2学分、大学体育4学分、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各1学分。另外,还要求学生在全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任意选修8学分及以上,修读的课程多数也是通识教育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与类型划分

美国大学一般按照科类来划分通识课程领域。如哈佛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6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分为4类: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威斯康星大学分为5类:定量推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种族研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为3类:人文科学基础,社会与文化基础,自然科学探究:芝加哥大学分为3类:人类与文明研究,自然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康乃尔大学分为4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定量分析。可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美国高校中最常见的通识课程领域,另外,文化、艺术类通常也作为独立领域。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一般也按照科类来划分通识课程领域,其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最主要的领域。如台湾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4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台湾东海大学分为5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分为3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宁波大学参照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按照本校学科特点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综合等五个板块(领域)。人文科学板块包括语言、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中外文化等方面的课程:社会科学板块包含思想政治、法律、军事、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经济、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自然科学板块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课程:工程技术板块涉及机电产品、信息技术、资源环境、安全、房屋建筑、海洋工程等工科类的技术与技能课程;综合板块主要是学科综合的课程,或者不属于以上四个板块的其他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按照修读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按照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知识类通识课程。在宁波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类型中,除自然科学、综合两个板块仅含选修课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板块均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按照教学目标、内容的性质特点划分为导论型课程、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专题研究型课程、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其他型等课程类型。导论型课程着眼于相关内容的概述,涉及的知识点广而宽;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重点就各学科的中外名著进行导读、讲解、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专题研究型课程结合教师的有关科学研究,就某一特定问题作专题介绍;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着眼于有关科学方法、思维方法、操作技能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传授与掌握;其他型课程指不属于以上四种类型的课程。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课程的申办、审议与更新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美国学者亚瑟・莱文(Arthur Levine)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本科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宽度的部分,它通常包括对若干学科领域有关课程的学习,试图为一所学校中的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训练”。

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宁波大学提出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下面对这些原则进行说明并分析:

1、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资源,全面设置涉及各大学科门类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一原则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优势,学校鼓励各院系积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使课程数量丰富、类型多,满足学生修读的要求。学校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各板块中各设置150门以上课程,以确保全校学生有足够的课程选择空间。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是在原来的公共基础平台和文化素质类课程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来的,所以学校提出要改造、吸收现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文化素质类课程,但课程要重新申报并通过审核,方可列入通识教育课程范围。

2、课程的设置体现基础性与广博性相统一,整合课

程内容,由浅入深、分层次重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原则体现了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具有一般特性,如非专业性、基础性、适应性等,其中导论型课程、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一般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部分。我们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只是普及性、入门性的概论课程,所以鼓励设立专题研究型课程,对有关内容适当加大难度,使学生能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了适合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修读,实施因材施教,学校对部分课程分层次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另外,学校特别强调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3、课程形式实现小型化、多品种。学校要求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一般不超过2学分,鼓励开设1学分甚至0.5学分的超小型课程。这一原则是针对通识教育选修学分有限的情况提出的,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修读更多的选修课,同时也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减少知识内容的传授,避免出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化倾向。

4、课程实施四年贯通,坚持通识教育不断线。一般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每学年滚动开设,大力鼓励有条件的课程每学期滚动开课。这一原则与其他一些高校将通识教育集中安排在前一、二学年的做法明显不同。我们认为: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下进行。

为了鼓励各学院与教师积极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校实行课程申报制度。学校向各学院征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各学院组织教师积极申报。为了有效引导,确保深度与广度和合理匹配,学校对各板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类型规定了一定比例的要求。从申报情况看,教师申报通识教育课程积极性非常高,共申报了899门通识教育课程。按照课程板块,申报课程数量从多到少分别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总体数量与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从课程类型来看,申报课程类型与设置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明显偏少,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偏多。

为了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学校实行课程审议制度。学校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板块成立审核专家组,进行课程分类审核。所聘请的专家大都是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具有教授职称。专家组对所申报的通识教育课程审议从严把关,以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审议的主要依据:一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符合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交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二是课程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相对比较成熟,符合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类型设置要求;三是课程所面向的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四是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高。经过严格审核,有281门课程入选学校首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只占申报课程数的31%。按照板块划分:人文科学103门,社会科学64门,自然科学45门,工程技术45门,综合24门。按照类型划分:导论型98门,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27门,专题研究型69门,方法经验与技能型75门,其他型12门。

另外,我校将对通识教育课程实行每学年更新制度。包括课程的新增与删减,以及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的变更,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各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新增、删减、变更进行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所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确定下一学年的通识教育课程。

四、对通识教育课程修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为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各类思维方法,实现跨学科交叉,拓宽知识基础,学校提出学生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具体而言,要求文科类学生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板块各修读2学分以上的课程;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类各修读3学分以上的课程,以充分体现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应在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和专题研究型选修课程中至少修读2个学分。国内外高校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读大都也有类似规定,只是规定的学分数或课程数不同而已。

学校提出通识教育课程修读实行“远离原则”。即学生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须远离本专业,否则不能计入通识教育选修学分。我们认为确立这一原则是非常有必要,可以对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起到指导作用。其实,在国内外的一些高校也有类似规定。如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11类核心课程中的8类选课,以满足核心课程的要求。因为核心课程的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必须在8类课程中每一类选一门课,而这8类必须是跟他们所学专业离得最远的。”如武汉大学规定“学生修读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所获学分,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跨领域选修课程所获学分,则均予以承认。”

篇3

中国科技史主要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作为文理交叉的学科,科技史研究既有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又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将其放在理学大类。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看,科技史与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研究的也是历史,只不过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历史。然而,科技史研究因为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与一般的史学在“古为今用”上有着明显区别。

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察往知来、古为今用是史学的重要功能,但这并不是主张史学要有实用性、应用性。毕竟,“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不会一成不变地重演,史学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指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而不是拿历史来硬套今天的事。但科技史由于是自然科学的历史,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其中就包括特殊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因为自然科学是反映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能经得起科学实验的检验,具有客观性,并能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领域以创造价值。与自然科学一样,科技史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见,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我们主张的“古为今用”有着明显的应用性,强调发掘其应用价值,这不同于一般史学的“古为今用”。

今天,对于科技史所蕴藏的实用知识和应用价值,我们要深入研究、认真挖掘、合理开发,以更好为社会创造价值。如冶金史研究,湖北荆州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埋藏2000多年依然寒光耀目、刃薄锋利。一些专家经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一种“金属膏剂涂层工艺”,这种工艺在当代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科技史研究促成了科技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科技考古学已被列为科技史的分支学科,这是科技史应用研究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科技考古研究可直接指导文物复制、修复和保护。如对曾侯乙墓编钟等的复制,无不参考利用了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我国科技史研究的应用价值还表现在对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例,目前我国已确立了多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包括人类在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如浙田稻鱼共生系统,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种养方式生态高效,鱼和稻形成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诸如此类形式繁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对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景观、传承传统技术知识、发展可持续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支撑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知识,正是我国科技史的知识系统。

(节选自王星光《深究中国科技史的应用价值》)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医学史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分支,而屠呦呦受中医历史文献的启发发现青蒿素充分说明了科技史的应用价值。

B.从科技史的应用价值看,加强中国科技史研究,为的是把祖先创造的累累硕果,努力实现“古为今用”。

C.科技史研究虽然同时具有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但我国却把这个文理交叉的学科放在了理学大类。

D.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看,因为科技史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历史,所以又与一般的史学有着明显区别。

6.下面对有关“中国科技史的应用价值”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强调发掘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应用价值,我们所主张的“古为今用”不同于一般史学,它有着明显的应用性。

B.专家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出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在当代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这是冶金史研究的结果。

C.科技史应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是被列为科技史分支学科的科技考古研究,可直接指导文物复制、修复等活动。

D.已确立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是对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是研究科技史的应用价值的又一表现。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当今,天文学研究借鉴张衡设计发明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是深究中国科技史应用价值的又一具体表现。

B.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般不能重演,所以我们并不主张察往知来、古为今用。

C.复制曾侯乙墓编钟参考利用了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这是对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有力证明。

D.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浙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

5.D(原文第二段说“科技史研究因为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与一般的史学在‘古为今用’上有着明显区别”,D项直接说成“因为科技史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历史,所以又与一般的史学有着明显区别”,故错误。)

篇4

为促进我市通信产业发展,加强通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我市自2012年起,成立工程技术系列(通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的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

在北京地区从事通信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评审。

二、评审原则

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的评审工作纳入全市职称社会化评审体系,按照“自主申报、科学评价、评聘分开、择优聘任”的社会化评审原则,开展相关工作。

三、评价办法

工程技术系列(通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即工程技术人员需参加专业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再进入评审环节,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取得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

(一)考试办法

考试科目为《通信技术》,考试时长为180分钟,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法规,从事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参加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的人员,由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核发《通信技术》考试成绩合格证,该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二)评审办法

评审工作分为评议组评议和评委会评审表决两个部分。评议组由与申报人员同专业的专家组成,采取面试答辩的方式,根据评价标准对申报人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议。评审委员会在评议组评议的基础上,对申报人员进行评审,并表决确定评审结果。

四、组织管理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负责对北京市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考试和评审工作的管理,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心)负责实施考试工作,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工程师考试办公室负责组建评审委员会并实施评审工作。

五、考试报名条件

申请参加《通信技术》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二)获得硕士或本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5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三)获得硕士或本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3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获得专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5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参加编写省(部)级及以上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或生产操作规程的主要起草人;

3、持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4、获得本专业技术发明专利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4项;

5、公开出版专业著作,且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

(四)取得专科毕业学历或具有大学普通班学历满10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20年,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8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五)已取得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副研究员、研究员资格,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以上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格指讲授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师;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资格指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研究人员。

专业工作年限计算到考试当年年底。

六、评价程序

(一)参加考试:通信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完成报名,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参加考试。

(二)参评申报:取得合格考试成绩人员可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提交申报信息,并向评委会提交外语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合格证书、《通信技术》考试成绩合格证书,以及评审所要求的其它材料。

(三)评议评审:专业评议组对申报人员进行面试评议,评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审,并票决确定评审结果。

(四)验收公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对评审结果进行验收,并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进行为期15天的社会公示。

(五)证书发放:公示期满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取得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人员,颁发《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证书生效日期自评审委员会表决通过之日起计算。

篇5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一,把人类的思维、心理等称作世界二,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称作世界三,波普尔高扬了世界三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认为世界三如同世界一一样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诸学科互相影响并有可能产生自己的问题。以此观察人类创造的客观精神文化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充满普遍联系的知识图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不会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以系统的方式完全地展现自身,表现为体系的存在。

一门学科不断体系化、不断成熟,这是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水平相一致的。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波普尔的世界三)是呈点状出现的,一开始彼此的联系并不清晰,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似乎互不搭界,在认识世界研究学问的学者们,与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工匠们,是不同的两个阶级。只是在文艺复兴、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精神文化世界的积累越来越深厚,彼此各种学科的疆域越来越扩大,某种学科的上下左右的勾连关系才越来越澄明起来,某一学科的体系化的庐山真面目才得以呈现。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是改造世界,明确地把认识世界的学问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并列起来讲。从那以后,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形成一个系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以前工匠们改造世界的技术、手艺,并不被人看作是多么高深的学问,而被看作师徒之间相传授的一种技艺,这种技艺是一种经验知识,其背后的理论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也进不了学堂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而学者们认识世界的学问,只是学院里高雅的沉思,基本与人间烟火气没有什么关涉。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变,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与认识世界的原理知识联系越来越紧密,工匠成为工程师,工科教育进入了教育体系,与理科教育一样进入学术体系。特别是现代认识世界的知识可以很快地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而工程技术的进步也能促进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认识世界的知识与改造世界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成熟。对自然科学的诸学科进行梳理,认识世界的知识组成基础科学,内容主要为是什么的问题,改造世界的知识组成工程技术,内容主要是怎么做的问题,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有一大类学科组成技术科学,讲的内容主要是做什么的问题,研究如何把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转化。基础科学进行更抽象化、哲理化的概括、提炼,就形成某一部门科学的部门哲学,各部门哲学再进一步加以概括,就形成人类知识领域的最高层次 一般哲学。这样一门成熟的学科就常常体现为五个层次的知识系统: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样的一种五层次知识结构,不但表现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中,而且在人类的宗教、文化等难以用科学概括的领域也是如此,例如,佛教的典籍,可以划分为经、论、学、术、用五大类。经相当于一般哲学;论相当于部门哲学,是对经的阐释;学则是某一部门的具体知识,相当于基础科学;术则是学的转化,相当于技术科学;用则是某部门宗教学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当于工程技术。儒家的著作、道家的著作都有这样五个层次。

从基础科学可以引出不同的部门哲学乃至一般哲学,在现代的诸多学科体系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哲学,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现代性。传统上辩证唯物主义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地位未能得到突出,这是因为产生时,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造成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呈现。哲学是在近现代社会产生的,社会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社会科学的部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自然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自然科学的部门哲学自然辩证法,由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概括和提炼形成了更一般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有人称辩证唯物主义是元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科学成果的总结,因此可称为科学时代的哲学,这样的哲学与人类历史上前科学时代产生的各种玄思妙想式哲学相比,自然在逻辑和经验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力量,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就称,哲学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哲学。

按照的观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人类发展到今日已经系统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构建了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人类现有的已经系统化了的科学技术知识,纵向就是上述五个层次,横向则分为十一个知识部门,正是因为对哲学产生的科学性及发展优越性的认识,其最高的一般哲学层次被确定为辩证唯物主义。钱学森的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见下页表1),在横向的学科划分上,十一个部门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这十一个部门学科,每部门又都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每部门都有通向一般哲学的桥梁部门哲学,分别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地理哲学、军事哲学、社会论、建筑哲学、美学。最高层次的一般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各部门科学有指导作用,各部门科学的发展又会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学科的系统化特点也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呈现,这样的呈现同样可以按照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五个层次加以整理,比照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一般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部门哲学,那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现代性的新闻学体系就可以建立起来。

新闻学体系分为五个层次(见表2)。其最高层次,居于一般哲学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提供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部门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提供价值观和具体的方法论,例如调查、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其余三个层次,处于基础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认识新闻及其相伴生的广告、发行的基本规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处于技术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解决利用上述规律做什么的问题,是认识做什么的基本规律;处于工程技术层次的学科,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新闻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

按照现有的新闻学科,结合实际新闻实践的应用情况,新闻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学科,包括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信息学、新闻史。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很好理解,新闻也是信息,信息学是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意义,可以在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内涵,从而使新闻走向科学化。新闻史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新闻,通过历史的脉络可以展现新闻的本质及规律。

新闻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学科,包括新闻传播学、新闻宣传学、新闻舆论学、新闻语象学、广告经营学、发行经营学、新闻数据处理学。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如何做好新闻并加以传播的规律;新闻宣传学是研究利用新闻做好宣传的规律;新闻舆论学是研究利用新闻、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规律;新闻语象学如同气象学,是系统分析一时期的新闻用语规律的科学,可以透过新闻更好地把握社会;广告经营学是有关广告经营及管理的科学;发行经营学是发行经营及管理的科学;新闻数据处理学,这是计算机技术及大数据计算发展的产物,许多新闻的处理仅靠几个点的采访并不能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有对各种大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处理做好新闻,也就是有些新闻是可以用计算机算的,例如从马航客机失联的报道、有关股市变化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出这类处理新闻的端倪。

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校对学、新闻管理学、广告创意学、广告制作学、广告学、广告运营学、报纸发行学、广播发行学、电视发行学、网络发行学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就用,关于具体怎么做的学问。其中由于新闻载体由纸质到广播再进而到电视、到网络的变化,对不同载体新闻及广告的发行推广就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做法,其中有的已经较为成熟,有的则还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如报纸的发行和有线电视用户的推广都属于大的发行范畴,但具体的一些做法又会有很多不同,这些都是应在工作中加以不断分析研究的。

这些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每一门都直接面向某一项复杂的新闻实践,因此每门学科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要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部门的一些学科,是综合的、交叉的。所谓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以求达到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例如新闻采访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社会调查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新闻写作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广告运营学除需广告学、广告经营学的知识外,不光是讲如何谈客户、如何签合同,甚至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报纸发行学除了发行学和发行经营学等方面的知识外,就有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的问题。总之,这些实践层面的学科,到今天还缺乏综合整理,在学科建设上并不完善,还大有可为。

上述涉及的学科,有的已基本成型,有的还在形成过程中,有的只是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一个名字,总体体系的最终形成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以的观点加以研究,形成书本知识。当然这个体系也不是封闭的,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有一些更加细化的学科、更加综合的学科、更加交叉的学科都可能进入这个体系的相应的层次。

随着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公开性、透明性的追求,新闻活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新闻活动可以影响社会风尚甚至变更国家政权。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研究新闻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也是构建新闻学体系的重大意义。上面的体系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新闻学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新闻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平台;模块

作者简介:戴宪滨(1964-),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5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以跨越式的发展速度,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1]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随之产生。它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制造业、工程建设、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征,它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谈几点看法。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2]应用型人才必须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科学知识,以突出工程应用能力为特征的同时,还应具备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特征。因此,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在知识方面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平台。

2.在能力方面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在素质方面

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一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和达到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要求来构建。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不但具备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课程体系和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课程体系应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实践等课程。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删减陈旧课程内容,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以及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注重课程间的衔接与统筹协调。新课程体系以主要课程为核心,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即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平台;课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

在“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加大主要基础类课程的学时数,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打破传统课程界限,对课程进行重组,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

3.专业课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岗位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行业人才对知识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专业必修课。对课程门数重新调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行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素质。

(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领域,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

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

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习、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习、电厂仿真实习)和工程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电气运行实习、毕业设计),且与理论课程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22门课程,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气运行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三、课程体系的特点

第一,课程体系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指导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满足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受到工程技术与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

第二,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3]核心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第三,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课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提升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和潜在的发展能力。

第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经过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懂设计、会实践、有系统概念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论

沈阳工程学院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来量身打造“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试运行至今,效果显著。改革举措的实施,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但在国家级、省级数学建模大赛和外语大赛中多次获奖,而且工程应用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就业率达到97.6%。

参考文献:

[1]崔玉玲,严迪新,班建民.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20):45-46.

篇7

关键词:SCIE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分析;论文收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 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它在衡量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检索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Analyze Results)”对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发表的1 215篇论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进行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讨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科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统计分析

1.论文被SCIE收录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体收录篇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和图1)。

由图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别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论文收录量持续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是逐年递增的。这说明,虽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中有29.2%作者的论文量呈下滑走势,但是被SCIE收录的论文作者范围在扩大,也就是说更多的老师积极投稿,并且被SCIE收录。这表明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校提倡的科技创新、激励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举措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论文被SCIE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论文被SCIE 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所发表的被SCIE收录的文章中,与国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少,但趋势是上升的,与国外合作者的国别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数目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与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15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与美国、新加坡、台湾、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英国、北爱尔兰等22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录的452篇论文中,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台湾、新加坡、葡萄牙、苏格兰、西班牙、比利时、喀麦隆、斯洛文尼亚等24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119篇。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的统计,近些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一直占中国SCI总数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学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逐年增多,但并未达到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开发、提高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员国际合作意识。

3.论文被SCIE收录语种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语种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语种平均90%以上为英语,这是因为SCIE检索工具是美国研制的,编辑语言为英语,收录文献时,英文文献被首先考虑。

4.论文被SCIE收录主题内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主题内容分析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每年超过20篇的学科主题有6个,分别是光学、多学科物理学、多学科材料科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其中属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科有5个。可以看出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工程技术领域收录的数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学被收录的论文大多数由本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产出,说明学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正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学论文被SCIE收录的措施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逐年递增,但增长幅度与排名靠前大学收录论文的增长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力争在SCIE收录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有较大突破。

1.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这些作者都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在鼓励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向这些知名度高的专家和教授请教的同时,学科带头人应以自身的经验和学识带动一些教师和学生,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过分析,虽然近三年来收录论文达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趋势,但因为在学校鼓励、学科带头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师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增加论文被收录机会,因此,论文收录数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去著名学术机构学习进修,参加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科研活动和学术团队,扩大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3.投稿时尽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数来自于英美,占总数的60%以上。而我国科技人员撰写的被SCI收录论文中英语语种达90%以上。从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的统计结果看,1 215篇论文中只有115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国内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总数的90.6%。由此可见,用英文撰写是进入SCIE的一个重要优势。

4.确切了解SCIE的收录范围。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工程技术领域的内容收录较少。所以,准备发表文章的作者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学评价体系中获得认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珏,方国辉.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南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图书馆,2008,(2).

[2]韩洁.SCI功能及局限性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08,(1).

[3]秦长江.SCI、El收录河南省三所高校科技论文的期刊源分析[J].现代情报,2005,(8).

篇8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041-0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定向组织重点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研究”(2010ZDB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项目“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AAA090198)。

作者简介:庞青山(1966-),女,湖南宁乡人,教育学博士,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以信息化为基础、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指归的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不同,决定了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量性与质性差异。量的需求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业生产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质的需求主要包括工程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目前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研究集中于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或工程师的毛坯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应然素质结构研究有的强调综合的应然素质,如从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讨论工程师应具有科学技术理论基础、较宽知识面、设计能力、工程意识[1](P43-46),有的强调人文的应然素质,还有的注重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性研究特别是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应然素质的研究不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与新型工化要求相匹配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 应然素质确立依据

确立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工程活动的特点及未来工程实践背景决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然素质基本特征。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实践经验,利用和改造自然,生产开发对社会有用产品的实践活动[1](P44)。从工匠工艺特别是作为军事艺术的工程,到引进科学原理的“科学型”工程,再到目前将科学、技术、非技术融为一体,工程活动的对象从单一的专注于生产、生活拓展到关注生意、生命、生态,工程体现出了其强烈的综合性、创造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征。20世纪以来的工程成就表明,工程不仅是科学的,也是技术的,是两者融为一体的;同时,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的工程和工程师面临巨大的挑战。2008年9月,美国国家工程院(NAE)了《21世纪工程大挑战》的报告,列举了包括能源和环境、健康、安全、学习和计算四大主题的14项21世纪工程的大挑战[2]。NAE为此专门发起“巨大挑战学者”项目以培养适应21世纪巨大挑战的工程师。工程活动的特点和未来工程实践的背景与挑战决定了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然素质结构应该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特征。

二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能够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提供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体现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未来科技、工业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一些著名的工程教育报告中得到体现。作为工业和高等工程教育发达的强国,美国非常重视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报告,对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素质要求,其别强调数学知识等基础学科知识,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团队合作与人际交流、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对职业和伦理的强烈意识,明确要求工程师在履行责任时要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三是我国工程实体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的实际依据。我国新型工业化既与传统工业化不同,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异,因此需要了解我国工程实体对适应未来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对有色行业工程实体的调查表明,除了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的要求外,适应未来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有资源危机意识、全球化视野和爱国情怀、较强的环境伦理观和代际伦理观[3]。

二、应然素质结构设计

基于以上认识,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为核心,以相关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素质体系;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支撑的能力素质体系;以工程伦理责任为核心,以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怀为支撑的德行素质体系(见图1)。

三、应然素质结构解析

无论是美国国家工程院《2020年的工程师》、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的工程教育评估标准,或者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还是我国试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0),大都从知识、能力、品德三个维度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标准进行描述,国内相关研究也不乏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探讨。因为素质内涵的多样性,我们认为,以知识、能力、德行来描述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然素质更为恰当。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大都将三维素质的相关内容作并列式陈述,少有提出其中的核心素质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德行,都有某些要素起关键作用,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结构的核心。如,由德国大陆集团2005年10月发起、资助并全程参与的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个国家在工程教育领域享有盛名的8所大学共同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师工作环境与工程人员培养问题。研究认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全球化的工程师需要具备三类素质,这三类素质中前两个就是对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与辅(拓展)素质[4]。美国国家工程院工程教育委员会2004年发表的《2020年的工程师》提出,为适应未来工程发展,工程师需具备基本素质、关键素质和顶端素质[5]。

除了核心素质和支撑素质外,还有一些可以称为素质,主要是指适应不同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素质,如市场环境所需的成本与市场意识、环保意识,国际化环境所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及能力。因其随工程环境不同而具有变化性、不确定性,本文不予详细讨论。

(一)以专业知识和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为核心,以相关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素质体系

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而工程师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无论工程的对象与环境如何变化,工程专业知识都是工程师区别于非工程专业人员的核心特征。因此,专业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素质的核心。正如学者Bishop的研究认为,对于工程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而言,专业性的知识和技术性的知识尤为重要[6]。工程专业知识既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也包括特殊专业知识,或称为基础性专业知识和工程性专业知识。知识爆炸的时代,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工程技术的核心知识、工程前沿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的重心。

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知识是工程学科的基础;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知识是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数学,一些学者将数学看成是通往工程行业的敲门砖;数学经常被视为有利的终极解决办法[7]。美国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cine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以下简称STEM)教育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层面,认为“数学和科学教育是美国取得未来竞争力的关键”[8]。为此,美国工程院提出《K-12教育中的工程教育:了解现状和改进前景》,展示了美国从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推广STEM教育的现状,强调工程教育与科学、技术和数学发生相互作用。此后,该国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K-12到高等教育的STEM教育。有80年历史的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最新颁布的《2012~2013年度认证性工程教育计划标准》(以下简称《2012~2013标准》)的通用标准对工程专业学生提出9项能力要求,其中第一项是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9](p5),内含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的要求。美国著名的波音公司对工程师的理想特质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能很好地理解工程科学基础(数学、统计学、物理和生命科学、信息技术)[10]。

相关学科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的其他相关知识,也包括经济、管理、法律、伦理、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性是工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工程是受控制的设计,受技术、经济、商务、政治、社会、伦理等控制[5](P7),因而未来工程师必须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

(二)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支撑的能力素质体系

工程的灵魂是实践,实践性是工程的本质特征,因此工程实践能力是当前及未来工程人才能力的核心。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一是从专业角度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007年英国皇家工程院《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的报告,认为目前工程事务要求在技术理解和技能应用两大领域内具备相应能力和特性的工程师,这些能力就包括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能力。英国工业界把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工业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新进员工的简单而又最为需要的特性[11]。美国《2012~2013标准》9项能力要求中有4项与此相关,他们分别是: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对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及求解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9](P5)。二是设计、开发能力。主要体现为解决某一工程问题设计系统、零件或过程的能力,能够胜任一个具体的挑战和实现一个工程实践目标。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2012-2013标准》都将工程设计能力作为工程师能力的重要组成,如《2012~2013标准》提到的9条能力的第三条即为“设计一个系统、一个部件或一个过程的能力,从而达到在现实特定环境下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伦理、健康与安全、可制造性及可持续性等领域的预期要求”[9](P5)。三是工程决策能力。工程决策能力是工程师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方案设计和产品风险分析的能力。它常常涉及客观的技术问题并延伸到主观的伦理范畴,不仅依赖纯粹的逻辑或推理,同时还和情感、信念、价值观等相关,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管理特征。

工程实践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行动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行动能力,至少涵盖规范、技术和意义三维[12],从而使工程实践活动不仅合法、有效而且具有意义。

工程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工程的词根是拉丁文ingeniare,原意就是发明。设计和创造解决方案是工程的核心。美国工程院2008年发表了《对话变革:促进公众对工程的了解》。该声明将工程描述为一种内在创造性,关注人类福祉以及满足情感上的需求,认为没有一个职业像工程一样能解放创新精神[13]。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亦将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工程师的关键素质之一,认为“实践的创造性”、“创造力”是未来工程师成功的关键要素[5](P55)。

工程师需要在政府、企业、顾主、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工作。在新世纪,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利益代表将越来越包含跨学科团队、全球性的不同类型的团队成员和世界性的顾客群等[5](P55)。因此工程师的沟通交流能力显得非常必要。沟通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听、说、看、写(包括使用机器的写)等能力,能有效倾听并准确理解别人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未来工程实践面临科技、社会、全球化和专业等方面的挑战,工程实践背景越来越复杂、多变、多样,“技术的快速变化和工程师的职业轨迹多向性”[5](P56),要求适应未来需要的工程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贯穿于一生的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能力。学习的范围既包括工程领域的,也包括非工程领域的,如商务、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中指出未来工程师的关键素质,9条中就有四条与沟通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相关:“交流与团队技能”、“商业和管理技能”、“领导能力”、“终身学习者”[5](P53-56)。《2012~2013标准》中9条能力要求,有三条“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9]与此相关。美国波音公司认为工程师的理想特质共10条,其中“良好的交流能力”、“适应性即适应快速或重大变化的能力和自信”、“求知欲和终身学习”、“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10]等与此相关。因此,适应未来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以工程伦理责任为核心,以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怀为支撑的德行素质体系

工程活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关注单一的生产、生活到关注生命、生态。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实施、运行和管理中,除了涉及不同学科知识、不同技术的结合外,不同利益群体的参与,以及利益、成本、风险的分配使工程活动无不渗透着伦理因素的价值取向。在某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成品使用,一直到产品的报废,整个过程都蕴涵着道德问题和伦理性质问题[14]。“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与伦理无关的’工程”。[15]。因此,世界各国工程师协会都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要地位。早在1974年,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理事会章程就规定“工程师在履行他们的职责时,应当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要地位。”[16]德国工程师伦理准则中也有相似的内容:工程师应对行为所导致的对工程团体、政治和社会组织、雇主、客户以及技术的使用者产生的影响负责;人类的权利高于技术的实施和利用;公众的福祉高于个人的利益;安全性和保险性高于技术方法的功能性和利润性[17]。

人是有责任的主体,“责任就是我们成其为人的和高尚者的基石”[18]。责任的存在有三个条件: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19]。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师必须对他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行为后果负责,不仅对雇主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不仅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且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负责;不仅对现在的行为负责,而且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工程师必须在履行其职业责任时将公众的安全、健康与福祉放在首位。”[20]只有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才有可能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培养履行责任的能力,并进行正确的工程决策。

适应未来发展的工程师除了伦理责任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爱国情怀。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团队活动,良好的合作精神是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前提,也是团队正常运行的基础。爱国情怀在今天的全球化浪潮别是资源日趋紧张、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日益显示其重要性。现代科学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别,也可以没有国界,但掌握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国别之分,工程活动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工程师的活动要特别关注国家和国民的利益与安全。

以上论述的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然素质结构,对我们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有诸多启示。高等工程教育仍然应该坚持专业知识的导向,以培养专业化程度高的工程师为目标;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应体现适切性、综合性、实践性[21];专业实践的教学应该成为工程教学的重心,实验经验、工程实践、创造性应用[9](P4)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三环;应着力加强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罗福午.关于工程师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4).

[2] NAE.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EB/OL].(s.d.) [2011-10-08]..http:/// .

[3] 中南大学课题组. 有色金属行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R].2007:122-127.

[4] 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2007(1):25.

[5] NAE.The Engineer of 2020: 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4:54-57.

[6] Bishop,J.Overeducation[M]//Carnoy(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Oxford:Pergamon Press and Elsevier Science,1995:375-380.

[7] 佚名.对工程中数学认知能力培养的看法[J].国际工程前沿与进展,2009(4):98.

[8] EST poll. Americans See Math and Science as Key to U.S. Competitiveness[EB/OL]. [2012-08-01]/news.php?l= in &id=6484.

[9]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ABET. Criteria For Engineering Programs–Effective for Views During the 2012- 2013 Accreditation Cycle[S/OL].Baltimore:ABET,2011[2012-05-28].http://./uploadeFiles/Accreditation/ Accreditation Process/ Accreditation_Documents/Current/eac-criteria-2012-2013.pdf.

[10] The Boeing Company.Boeing List of Desired Attributes of an Engineer[EB/OL].(1996)[2012-03-05].http://eng.iastate.edu./iugreee/summary00/ts1d011.htm.

[11] 英国皇家工程院.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J].石变梅,黄杨杰译.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09(4):43-46.

[12] 杨道宇.学生实践能力的三维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12(4):11.

[13] 美国工程院.对话变革:促进公众对工程的了解[J].成名婵,吴婧姗译. 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10(1):75.

[14] Mike.W.Martin &Roland Schinzinger:Ethics in Engineering[M].New York:The McGtaw-Hill Companies,1996:385.

[15] 李伯聪.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6(6):28.

[16] [美]查尔斯·E·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第3版)[M].丛杭青,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

[17] 刘则渊,王续琨.工程·技术·哲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82-184.

[18] [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4.

[19] Jonas,H.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90.

[20] Mike W.M.& Schinzinger.Ethics in Engineering[M].Bston:McGraw-Hill,2005:9.

[21] 刘鸿.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之缘[J].大学教育科学,2012(2):47-48.

The Research on the Ideal Quality Structure of Senior Technical Engineers Adapting to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NG Qing-shan

篇9

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是中国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 ,系当时全军重点院校;197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2010年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第一批录取。目前,学校设有18个学院(系、部),25个研究所。现有49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授权种类,其中工程硕士拥有10个授权领域。拥有8个河北省重点学科,1个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央企与学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近1000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称人员21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人员430余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375人。有2个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一个河北省首批“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学名师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近10人;燕赵学者2人,河北省高端人才入选2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近60人。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内涵发展、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融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近年来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1项。建有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2门精品课程。获得河北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4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2项。学校在2011年获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获批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近年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空间探测工程等各级各类项目900多项,科研经费达8.3亿元。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卓越研究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社会科学一等奖39项。

学校秉承“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精心育人、志在四方”的优良校风,始终坚持“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近10年连续保持在96%以上,2009年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建校6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92000余名毕业生,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学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赞誉我校毕业生为“托起彩虹的年轻人”!

经过60余年的风雨兼程和历史积淀,石家庄铁道大学汇集军队、部委和地方院校优势于一身,形成了“军魂永驻、校企结合、育艰苦创业人”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写下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在未来的征程上,学校将再接再厉谋发展,豪情满怀向未来,努力建成特色鲜明、河北一流的工程技术大学。

二、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专业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隶属于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这两个专业是我校原有艺术设计专业(分为室内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展示设计方向、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对应的新专业。

建筑与艺术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30人,讲师27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优良,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1055人。学院教育以知识传授与艺术熏陶并重,以培养知行合一、锐意创新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为宗旨,在做好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市场消费动向和关注文化生活变化趋势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学术氛围活跃,学生学风优良。近几年来,学生在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竞赛、全国海报双年奖竞赛、“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十佳会展评选、河北省环艺大赛、河北省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荣获、省级奖10余项。

(一)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设置的课程除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开设有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空间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造型基础、空间构成、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装饰施工等课程。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设置的课程除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开设有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广告学、美学、消费心理学、装饰与图案、图形创意、文字与板式、展示与陈设、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策划等课程。

三、校考报名及考试

(一)报名条件

1、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基本条件,身体健康,体检标准参照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且无色盲色弱,有一定美术基础,外语语种为英语。

2、根据生源地省(市)招办要求,参加省(市)级统一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简称 “联考”)并合格的考生。

3、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须持生源省级招办发放的艺术类专业统考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到报名地点现场报名,证件不全或不一致者不能参加专业测试。

(二)招生计划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层次

科类

学制

学费

设置校考考点省份

备注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80人

本科

文理

兼招

4年

6100元

人·年

湖北、湖南、安徽、山西、河南

我校国标代码10107

130503

环境设计

注:1、以上招生计划总数如有变动,以河北省教育厅批准的计划为准。以上专业新生均在我校主校区入学。2、各省招生专业计划将依据各考点校考报名专业志愿、报名人数和合格生源科类分布来确定。

(三)专业测试

1、测试科目、时间及分值:素描头像默写(上午),200分,色彩静物默写(下午),200分,总分400分,时长均为180分钟。

2、测试用纸由考点统一提供,其他考试用具自备。

3、考点和考试时间安排

(1)我校校考专业测试考点设置情况:

省份

考 点

详 细 地 址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湖北

湖北省考试院标准化考场

武汉市江汉区杨汊湖小区常青五路

3月2日—3日

3月7日

河南

郑州市106中学

郑州市中原东路124号

1月26日-27日

1月28日

山西

太原师范学院

晋中市榆次区大学街319号

2月2日—3日

2月5日

安徽

安徽建筑大学

合肥市金寨南路856号

2月3日—4日

2月5日

湖南

现场咨询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报名结束后湖南考试院公布考点

1月29日-30日

2月1日

以上各考点原则上不接受外省考生报名,特殊情况须经生源地招生办允许后方可报考我校。

(2)我校不在河北省、北京市设置校考考点,考生须参加相应省(市)考试院组织的专业联考,并取得合格证。

四、合格证发放

1、专业测试合格证发放数原则上为生源省份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4倍。

2、我校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合格考生的相关数据报送考生所在省级招办并作为录取依据。2015年4月20日起,考生可以通过我校招生网站查询校考合格线和专业考试成绩,我校不再寄发纸质合格证。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到户口所在地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具体要求按考生所在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录取

1、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河北省、北京市考生,须联考成绩达相应批次合格线,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相应省(市)划定的艺术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按照高考文化成绩和联考成绩直接相加所得的综合成绩排序择优录取,没有文化课单科成绩限制。

2、报考我校组织校考省份的艺术类专业考生,须取得我校校考专业合格证,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划定的艺术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按照高考文化成绩和校考专业成绩直接相加所得的综合成绩排序择优录取,没有文化课单科成绩限制。

七、违纪处理

1、在我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测试中被认定考试作弊的考生,我校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并报生源地省级招办备案,由省级招办将违规事实记入考生高考电子档案。

2、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原则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有作弊行为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八、其他

1、我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培训考试可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D级职业资格认证。

2、学校招办咨询电话:0311—87935166 招办网址:zs.stdu.edu.cn

建筑与艺术学院咨询电话:0311—87935277

篇10

关键词:高层次;创造性;政策机制;评价指标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高层次人才是第一资源中的高智能群体,被称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人才群体,具有高层次、创造性和社会贡献突出等特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主要包括:①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②有知名度的高级专家(指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主要科技奖励的获得者;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⑥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⑦知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扩大我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的规模并优化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学科结构、地域结构与年龄结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包括人才引进与集聚政策、培养与使用政策、激励政策等内容,对于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规模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明确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就必然要对政策机制的效果进行评价。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将指标体系设计分成四层。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2.2 评价指标的含义

2.2.1 政策效应B1

政策效应指的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的实施对我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人才规模c11

人才规模主要从总量上和增量上阐述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6个三级指标: ――两院院士密度Dm。其计算公式为:两院院士人数÷人口总数。

――长江学者密度Dm。其计算公式为:长江学者人数÷人口总数。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密度Dm。其计算公式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数÷人口总数。

――两院院士增长率Dn4。反映的是两院院士连续两次评选的增加数占基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本届院士人数一上届院士人数)÷上届院士人数×100%。

――长江学者增长率D110其计算公式为:(本届长江学者人数一上届长江学者人数)÷上届长江学者人数×100%。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增长率Dn6。其计算公式为:(本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一上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上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100%。

②人才结构c12

人才结构主要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的区域和行业结构反映人才队伍建设的合理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指标:

――地区人才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Dm:反映的是地区人才数量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地区高层次人才总量÷地区GDP)÷(全国高层次人才总量÷国家GDP)。

该指标大于1表明该地区人才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行业人才量与行业发展的协调性D122:反映的是某行业人才数量满足该行业发展的需要程度,其计算公式是:(我国该行业高层次人才总量÷该行业总产值)÷(全球该行业高层次人才总量÷全球该行业总产值)。

③创造性成果c13

――国家级科技奖励数目D13: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项。

――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数量D132: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率D133:指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量占科研成果总数的比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的质量,其计算公式为: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科技成果总数×100%。

――相对引文指数(排除自引)D134:为目标国家或地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被引用次数(排除自引)占其全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的百分比,其含义是论文被引用的频率。相对引文指数是反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目标国家或地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被引用的频率越高,论文的质量越高,其计算公式为:(论文被引次数一自引次数)÷论文总数。

――拥有三方授权专利数D135:三方指的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由于不同国家专利法之间的差异,使得运用该指标测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时情况变得复杂,为此,统一采用考察各国在美日欧申请专利的情况的方法。

――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数D13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社会效益c14

社会效益指的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三级指标:

――对外贸易独立度C141: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值越大表示国家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越强。 ――科研成果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C142:指科研成果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

――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D14a: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及竞争力,是体现一个国家高技术领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2.2.2 政策效率B2

政策效率反映的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反映政策体系本身的运行效率,具体包含以下指标:

①政策的指向性C21

主要包括:

――政策的目的性D211:反映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的制定目标是否明确。

――政策的需求性D212: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的制定要明确高层次人才的特质,满足其自身发展的相关需求,达到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②政策的计划性C22:

――政策的连续性D221: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的连续性主要指在不同阶段政策保持连贯性、接续性、相对稳定性,以产生持续效应。

――政策协调性D122: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中保持同步性和协调性,使各种政策形成合力。

③政策实施性c23

――相关部门的执行力D231:政策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对政策贯彻、落实的力度,及与其他部门相

互协调的能力。

――相关办法文件的完善程度D232:针对该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级别的部门对促进政策实施工作而制定的规章、管理办法、意见等文件。

――政策推介力度D233: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制定后首先要对政策进行推介,使得各实施主体以及最终受众都能理解政策,常用的推介方式包括公共推广、网站推介和海外推介等方式。

――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D234: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指的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措施。

④政策反馈情况C24

政策反馈指基层部门、统计部门、执行部门、上级政府派驻调研人员、舆论和公众等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检测,向政策制定者提出对政策执行的改进意见,促进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更加准确、有效。具体可采用政策执行度D24来衡量,即政策执行人员和政策实施对象对现行政策的满意度、支持度和对未来政策实施的拥护度。

3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效果评价的方法

3.1 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该方法是一种实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具有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能够有效的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向结合起来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政策分析。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3.2 综合评价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评价的过程是通过建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指标体系,统计各项指标的历史数据,用灰色预测法计算各指标的预测值,分析各指标在政策未实施时的预测值与政策实施之后的实际值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政策实施后该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判定政策实施后的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若实际的总加权分大于预测加权分则表示该政策是可行的,反之则应立即终止该政策的执行。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