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篇1

1.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联系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

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1.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

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

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2结语

篇2

关键词:练习;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206-01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如何优化课堂练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和探索的一个关键课题。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做法:

1、新课前的准备练习

此练习为新知铺路架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时,让学生先算除数是一、两位数的除法,并说出计算方法。接着出现一道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题,让学生分析此题与前面几道题的区别,引导学生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是不是和除数是一、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一样?这样自然导入新课。由于学生参与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当出现除数是四、五位数的除法时,就会很快讲出了它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

2、新授知识的练习

新授知识的练习应注重掌握关键,启发探索。从学生智力发展及认识规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深化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1)新授知识的单项练习。一般在刚讲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要对新知的关键部分进行强化练习。通过练习,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使理解错误的知识及时得到纠正,达到强化、巩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新授知识的延伸扩展,尝试练习。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优化例题教学是关键。必须搞清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教学意图等。如教学“几倍求和”的应用题时,把例题中的问题换成“卡车运的化肥数比大车运的化肥数多多少千克?”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快地解答了出来。对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答。这样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学新知之后的练习

此练习的重点应放在灵活运用、加深理解上。因为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1)抓基本,集中练。新授课后的集中练,是引导学生把新知识首次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模仿性练习,是例题再现性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对例题的理解。尤其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2)揭本质,变式练。变式练习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变换中,揭示习题的本质属性。变换形式的题如基本题,38里面有( )个18,变式题,( )里面有3个18。变换叙述方式多用于应用题的练习中。

(3)辨异同,对比练。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受到旧知识的干扰,所以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对容易混淆的知识,常常设计一些对比性的题目让学生辨别、判断,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如教学“倍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某果园有桃树68棵,苹果树是桃树的2倍,苹果树有多少棵?②某果园有桃树68棵,是苹果树的2倍,苹果树有多少棵?通过对比,搞清异同,从比较异同中掌握本质特征。

(4)建联系,综合练。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奇怪学的知识,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它既需要将新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又要熟练地了解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习惯。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客车、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对开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①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②客车开出2小时后,货车才出发,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③客车和货车开出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08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篇3

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重点把握教材的知识架构,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内涵。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应该注意尺度,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难度适中并且有一定的坡度。练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应让学生能够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所以,我们应按照如下方式设计课堂练习。

一、按照学习课程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1.准备性练习

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通常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学习时间上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应该有意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学会运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例如,教学“什么数能被3整除”时,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对“什么数能被2和5整除”进行了学习,所以在本节中我们应该尽量排除前一节知识对本节的干扰,为此可以设计准备性练习,如:下面的数字当中,哪些是可以被3整除的?15、56、65、32、56、99、33……

当学生通过口算找到了其中能够被3整除的数字之后会发现,并非如他们之前所想的只有末尾是3、6、9的数字才能被整除。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排除旧知识的干扰,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2.形成性练习

这时学生已经对本节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要进行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形成深刻认识,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了解其中所蕴含的规律。继续采用上文所举的例子设计练习,举出许多能被3整除的数的例子,如: 3、6、9、12、15、18、36、72……然后暗示学生,让他们对数字进行分析,通过加减等多种方式去寻找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的规律之后,教师再进行深入的讲解,让他们知道,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若它们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字就能被3整除,否则就不能被3整除。让学生自行举例实验,对这个规律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练习,就让学生对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理解。

3.巩固性练习

在对一个知识进行充分的讲解之后,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理解透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去。因此,我们要设计一定的巩固性训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1)下面的数字中,哪些能够被3整除?

56、345、6、67、34、12、87

(2)下面的数字都有一位看不清了,但它们都能被3整除,请问有可能是什么数字呢?

4( )6、6( )7、5( )、3( )1、7( )、( )8

二、按照课堂的内容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1.内容具有生活性

数学是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门学科。而在数学课堂中,我们通常将数学以纯数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而没有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就可以将生活引入课堂。例如设计应用题:

小明在文化用品商店买文具,铅笔每支1元,橡皮每个2元,尺子每把3元,小明买了两支铅笔、一个橡皮和一把尺子,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也促使他们在以后能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2.内容具有趣味性

数学课的内容有时相对抽象,由于小学生还不成熟,会觉得课堂较为枯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练习上下足功夫,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时、分、秒》一节的内容时,教师不仅可以用教具时钟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扮演时针、分针、秒针,对时间进行扮演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读取所显示的时间。

通过对时钟的看、摸、读,又经过自己亲身投入到有趣的扮演中去,就能够使学生对这些新鲜的知识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只要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他们就会主动去想,进而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学好。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让他们在以后回顾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都能想到学习的场景。

3.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篇4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开放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师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创设贴近孩子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改的一种理念,用“生活化”这把钥匙去解决课堂上的教学效率问题,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使课堂变得贴近生活。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联系生活经验设计开放式练习

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更积极主动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1]58个同学到公园租船游览,大船每条6元,限乘4人,小船每条5元,限乘3人,怎样租船最划算?这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考虑的因素除已知条件外,还需学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作出决策,从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我先引导学生求出大船和小船平均每人多少元?然后让学生知道要尽量坐大船才能使费用最少。再看有没有浪费位置,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学生经过点拨、思考和讨论,得出最划算的方案。这样的开放式习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通过分析、推理,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既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多角度思考设计开放式练习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注意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

[例2]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 20×20×10÷(40×25)=4(厘米)。

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同学们却忽略了。因此,我进行演示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让学生观察到,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时候学生都认识到,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为:

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

解得: X=2.5

这类开放题的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观察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坚实的铺垫。 转贴于

三、拓展原知设计开放式练习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例3] 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纸,裁剪粘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不考虑损耗及接缝)。要使它的容积大于550立方厘米,请问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它的容积又是多少?

因为要使这个纸盒子的容积要大于550立方厘米,考虑到高是整数,则有:

解法一、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3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3×2=14(厘米),高为3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4×14×3=588(立方厘米)。

解法二、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4×2=12(厘米),高为4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2×12×4=576(立方厘米)。

如果考虑到高是小数,则还有无数个答案,如果考虑将剪去的四个小正方形再进行分割后再进行粘贴,则还可得到其它的答案。

利用此类开放式形式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奇,奇中求新,新中求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处着手设计开放式习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展示自我,获取成功创造条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将进一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着重探讨极限、导数与变化率这三个概念的引入及借用与转移教学在学生个性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素质;培养

一、变化率、导数、极限等概念的引入教学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出现的一种呼声是:让学生走科学家走过的路,让学生走数学家走过的路,教学应当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这应该说是一线希望,是一条出路。

在我们进行导数概念教学之前,学生首先必须知道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等基本概念。而我们进行这些概念教学之前,应该从各方面提供足够的例子,如工业发展的变化情况分析,

农业发展的变化情况分析,物理上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几何上曲线或图形的升降变化情况分析,然后让学生自习琢磨这些例子,自己抽象提炼出本质的东西――何为平均变化率?何为瞬时变化率?何为极限?何为导数?然后提炼上升为数学定义。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头脑中便牢固树立了这些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才能以与运用。同时也提供和掌握一种科学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经过这样的过程,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科学素养,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科学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又是一个实在的过程。不是“空中楼阁”,数学科学是源于实践而又运用于实践的。

通过大量例子获得概念的教学,可以培养他们优秀的个性品质。因为通过实例自己提炼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会使他们体会到探索的无穷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造的欲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此久而久之,他们会改变对数学的态度,不再认为数学是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再是令人失望的,而是充满希望的,不再会盲从别人,而是独立思考的。这些优秀个性品质的培养,应当是数学也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根本目的。

二、变化率、导数、极限概念间的借用与转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因为生活与实践的需要,使人们产生了比较变化过程快慢的想法,于是自然产生了平均变化率之说。当人们对平均变化率反映实际问题不够满意时,人们自然会想到缩小“区间值”,当人们继续使“区间值”即缩小至趋于0时,便自然产生了瞬时变化率这一概念。这样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也就心领神会了,自己也能总结出来。在介绍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之前,我们可以举出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速度问题、几何曲线这些例子,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这样这些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学生都会一目了然的。“为什么要出现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这些概念”这曾一直是学生的疑问。

在介绍瞬时变化率时,我们可以举工业中、农业中、物理中以及几何曲线上的例子,使他们体会到――当区间值()不断缩小时(即趋向于0时、便由平均变化率产生了瞬时变化率这一概念,再当我们引导学生仔细琢磨"瞬时变化率"这些例子时,便能够抽象提炼出例子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当趋向于0时,这些函数平均变化率的值即为瞬时变化率,于是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提炼为一个名词即极限――即函数的自变量t趋于某一值时的函数值。这样极限这个术语中包含了两层意思即过程与数值的统一。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明白。

在上面所叙述的基础之上,我们回过头来将极限这个术语用来刻划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的关系。即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值即为瞬时变化率――这样就产生了导数的概念,即导数实际上就是瞬时变化率,导数的概念中将极限这一术语用了进去。

篇6

【关键词】篮板球;技术要领;训练

一、前言

在现代篮球运动中,抢得篮板球是获得控球的重要手段,是攻守矛盾转换和比赛胜负的关键,也是衡量运动员个人和全队整体势力的标志。凶悍的争拼和控制篮板球是现代篮球运动当代化的重要特征。

随着篮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抢篮板球的意识和技巧更有计谋性和技艺性,无论是抢进攻篮板球还是抢防守篮板球,其技术都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和实用性,是攻防转换的关键环节。随着篮板球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战术、篮球理念的深化,以及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人们对篮球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同时,抢篮板球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任何队员要想成为优秀的篮板球能手,除了具有先天的身体优势外,还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具备拼抢的意识

这是抢篮板球的先决条件,现代篮球以对抗为主要特征,而拼抢是获胜的重要手段,具体说拼抢意识,主要靠紧逼防守,拼抢蓝板球和抢断对方球的能力来体现。

作为青少年球员,从练球起就要努力养成敢字当头,每球必争,积极拼抢,全力以赴打球的良好习惯。用美国著名教练雷乔志的话说:“我认为抢篮板球,75%取决于愿望,25%取决于能力.”美国奇才队总裁韦斯.昂塞尔德说:“想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抢篮板球手,你必须在别人投篮的时候,就有这球绝不会进的念头,并且作好抢篮板球的准备。”这样,有积极的拼抢意识,队员时刻处在高度兴奋和主动出击状态中,使战术效果达到最佳,全队人人积极拼抢,人人紧逼协防,具有了获得成功的保证。

2.要掌握篮板球反弹的基本规律

它是队员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及早抢占有利位置的前提条件。篮板球反弹的落点规律与投篮距离、角度、篮圈、篮板和球的弹力有密切关系。必须熟悉基本的规律,还要注意观察场上每位队员的投篮动作,力度的控制,及早做出判断,抢占有利位置,要养成一种定性的抢篮板球的良好习惯。

3.增强“挡”和“冲”的意识,抢占有利位置

正确判断、快速启动抢占有利位置,是抢篮板球技术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养成强烈的“挡”“冲”意识,让队员深刻的认识篮板球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懂得“谁赢得篮板球,谁将赢得胜利”的道理。对篮板球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篮板球的拼抢中去。无论是抢进攻篮板球还是抢防守篮板球,都应抢占对手与球篮之间的有利位置,力争把对手挡在身后。同时正确判断篮板球的反弹方向、距离,运用快速的脚步动作,抢占有利位置。

4.及时起跳,充分伸展,扩大控制范围

这是获得篮板球的最终保障。判断正确,起跳及时,同时双臂张开、扩大空间控制面积,迫使对手的手背难以举过头,阻扰对手的起跳与空中动作,而且要根据球的反弹高度,方向和落点,采取不同的起跳,登地用力方向,是起跳后抢球手有利于在空中接近反弹的方向和落点,这里要强调的,是队员的连续起跳的能力,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连续起跳能力,而这样的运动员多能在抢篮板球,封盖及抢到进攻篮板球后的二次投篮等方面有所建树,譬如李楠,NBA的篮板王罗德曼等都具有很强的起跳能力。

5.空中持球要牢固、落地保护好球

在起跳抢球过程中,拼抢异常激烈,所以要牢固的控制住球,不给对手任何可乘之积,要保护好抢来的每一个篮板球,随时准备进行二次进攻,或迅速的运球突破或传球发动快速反攻。

二、加强抢篮板球的基本功训练

1.无球训练

连续起跳的训练。

(1)单、双脚的单摇跳绳和双摇跳绳。

(2)连续起跳摸篮板或障碍物左右连续跳。

2.有球训练

(1)个人训练

1)自投自抢:队员投篮出手后,采用假动作虚晃变向或绕步冲向篮下抢篮板球。

2)教师组织:学生在球篮一侧45度角距球篮约5米处成一路纵队站立,教师在篮板球的另一侧,向篮板掷球,排头学生冲到篮下,单脚跳起,在空中抢球,落地后再投一次篮,投篮后原地起跳抢篮板球,回传给老师,跑到排尾,依次练习(图1)。

(3)组合训练

1)一对一训练

学生站在球篮两侧45度距球篮8米处成一路纵队站立,教师在篮筐另一侧向篮板掷球,两侧排头的学生冲到篮下,互相争抢篮板球,然后回传给老师,跑到队尾,依次练习(如图2)。

2)三对三攻防训练

攻方三人经配合后投篮,并摆脱防守者冲抢篮板球,防守者及时调整防守位置,始终保持正确防守姿势。

3)五对五攻防训练

4)分场循环训练

全队分成六人一组的两组,一组在后场练习快攻的发动和接应,一组在前场练习在防守封盖下上篮。一组成三对三攻防,进攻投篮后都应冲抢篮板球,如抢到篮板球应立即补篮,若被防守者抢到篮板球,原进攻队员及时封堵一传和插中接应的队员,如果新的进攻队员冲破封堵成功地进行了发动和接应形成二线快攻时,原进攻的变为防守组,进攻组到另一半场地继续进攻,如此连续不断地进行。

在前场的两名进攻队员向篮下推进,防守队员迎向前堵截,运球队员要立即传球给右侧快下队员上篮,防守队员上前封盖,上篮队员站在防守位置上担任防守。传球的队员,抢到篮板球后,运球到原上篮队员的排尾,原防守队员到传球队员的排尾,后面一组同上重复练习(如图3)。

参考文献

[1]唐煜章.现代篮球训练方法新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

[2]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篇7

[关键词] 共词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 知识关联

[分类号] G255.53

1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概念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是近年来专利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Scientometrics、World PatentInformation等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中通常被表述为Science Technology Linkage、Science Technology Interac-tion、Science Dependence of Technology。研究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哪些基础研究学科与哪些技术发明领域之间存在知识关联,预见二者间可能的推动或启示作用,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者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参考,以便目标明确地扶持更具产出能力的基础学科,发掘已具备基础储备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域。

2 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目前,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科都在为此作出各自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研究公共基础研究机构(公共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有效途径。技术社会学认为,公共基础研究是技术变迁过程的基本要素,它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间接推动企业的开发活动。科学社会学的双螺旋理论(Double Helix Model)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对舞者(a pair of dancer)的关系,二者在相互推动下呈螺旋状上升发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和合作活动是实现技术突破的能量储备过程,是实现技术跃迁的重要前提。文献[1―3]通过统计大学及公共基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揭示了激光、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知识扩散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技术经济学视野下,挖掘基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关联规则,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又一途径。技术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科技政策时,通常会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基础科研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型企业和基础科研机构,从而构建起两者间知识关联和转移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经济基础,基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地理邻近性与两者间的知识关联和转移强度之间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献[4―6]分别通过研究美国、法国、东欧范围内基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地理空间凝聚现象,揭示了对应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知识转移强度。

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视野下,解析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另一途径。科学计量学家Verbeek认为,企业创新人员对科研文献的理解、认同和利用是引发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最终造就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Garfield指出,发明不可能来源于魔术或真空,它是发明人对若干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的知识成果。Narin等认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关联性在专利引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之间的共词关系和引用关系是新知识向技术部门转移的显性表现。

3 利用共词分析法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局限

共词分析法以某一(或一系列)主题检索词(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为“关联点”,分析该词在科研论文和专利说明书中的“共现”情况,从而推理和判断基础科学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共词分析法直观、有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局限。

3.1 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之间存在部分不对应问题

尽管INSPEC和INPADOCDB等词表能够提供某一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的多种词汇表达,但它们不能解决“部分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不对应”的基本矛盾。例如:专利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thin film(纳米绝缘薄膜)及其同义术语ion sol-gel(离子溶胶凝胶)、polyerys-talline film(硅多晶薄膜)等在科研论文中并没有绝对对应的概念,通常只能被近似地映射为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carbon nanotubes(纳米碳管)、amorphous nitride(无定形氮化膜)等词汇形式。

3.2 同一概念术语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中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科研论文中的化合物名称在专利说明书中往往以分子式、化学键结构式或马库什结构式(Mm-kush strue-ture)表示,例如,pantoprazole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物的化学名称常出现在科研论文中,但在专利说明书中这一词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马库什结构式,如图1所示:

3.3 专利技术的核心特征词难以被确定

科研论文由作者给出关键词,指明论文的核心知识概念,但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关键词”,发明人没有归结出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目前的共词分析主要依据“词频”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位置”来间接推断某术语是否表达了技术的核心特征。但核心特征词的“词频”的分布阈值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什么“位置”能否代表技术的核心特征也还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有人重视“标题”、“摘要”位置,也有人重视“权利要求条款”位置。

3.4 语种差异有时会引发技术术语缺失

例如,中国专利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专利和中药配方专利所涉及的人体穴位和草药名称等都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目前,上述问题都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局限着共词分析法在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方面的效度和信度。

4 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优势

本文所讨论的专利引文主要是指专利说明书所引证的相关科研期刊论文。Jaffe等将“专利引文分析法”(patent citation analysis)定义为:利用各种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对专利引文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中存在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1994年Narin首创了“专利计量学”(Patentbibliometric)并构建了专利计量指标(Science Linkage,sL),用以度量技术发明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联强度。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方法,以专利引文为纽带,通过专利说明书对科研期刊论文的引证映射,揭示对应的基础研究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的知识关联,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经济增长;集约生产

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于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增幅相对放缓,不过欧美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基数相对比较大,因此其农业科学技术相对于亚洲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都处于先进水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在增速上相对放缓,这主要是当时的发展中国家相对重视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过在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和转型上,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进一步探索新的路径。因此,针对当前的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实际,要充分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困境,从农业经济的模式出发,更加全面地调动农业科技投入当中的各项生产要素,让农业生产能够充分结合科学技术进行发展。只有推动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化升级,真正全面地推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转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联系的特点

针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联系,有很多中外学者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农业经济学家Alston等对于世界上各主要国家所付出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强度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在整个农业国民生产总值里面的比重进行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都极为重视,并且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增长速度更高。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在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相对放缓,但是一直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中国政府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财政投入和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均衡关系。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大部分还是依靠政策性的财政扶持,通过这一类方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变革,而且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明显正相关的联系。

(一)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逐步递减式影响

农业科技投入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农业科技投入之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种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从而让农业产能能够提升。不过农业科技投入并不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为农业科技的投入对生产方式或者生产手段的改变,实际上有一个滞后期,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方式是有一定的时间性。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有着一定的滞后效应,即农业科技投入每增加1%,当年的农业经济将会增长1%,不过随着年限的不断推移,原来的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对于一定时间内的农业生产能够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当这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普遍应用时,这种农业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比例也会逐渐缩小。所以农业科技的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也是一种逐步递减的关系。针对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农业科学技术也是不断地升级和优化的,只有持续性地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让农业经济的增长实现质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联系

从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上看,二者是维持一种动态均衡的联系。农业科技的投入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增加,而农业经济的增长在这种增加的刺激下也会随之提升,这是一种动态均衡的联系。当一项科学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时,通过资金投入而开发的新农业生产技术,将会进一步拉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而农业经济增长在这种持续性的科技投入影响下,也会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况。虽然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却不一定能够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产生一种积极的协调反馈作用。因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相对的独立性,农业经济的增长不一定是仅仅通过科学技术的影响而增长,有可能是农业经济传统产能扩大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增长的背景下,科学技术是否能够通过农业经济的增长而产生一种持续性的发展,则要根据农业生产的主体模式而定。不过从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上看,农业科技的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均衡。这种动态的均衡本质上是农业生产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只有通过成熟的科学技术支撑,才能够让农业经济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农业刚性需求下的农业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在农业刚性需求下,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中国的农业刚性需求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刚性需求,中国人口的增加而对粮食的需求不断的提升,这也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必须关注到农业的发展。而中国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源,实际上是存在着不可再生等刚性约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和水资源,以人均角度分析是极不平衡的。粮食的需求增加,而中国的土地与水资源并不会随之增加,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必然是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因此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必然是要转变为一种逐年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逐年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且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过中国的农业刚性需求下,很多农业生产者仍然是呈现出一种家庭式的生产方式。这种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往往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因为科学技术的转变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种投入不可能仅仅是依靠官方财政的投入,更需要生产者的配合,通过调整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等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增加下,农业生产模式如果相对滞后,那么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将会被削弱。

二、强化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联系的策略

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要依靠农业科技人才、交叉型的都市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能够夯实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并不能仅仅依靠资金的盲目投入,还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的模式、农业科技的研发模式,以及帮助农业科技生产研发团队进一步进行融资,这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政府在倡导相关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渠道,对一部分的改革进行试点,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投入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投入的核心

虽然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投入能够推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缺乏人才的支持,那么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当中的影响作用就会被削弱。因此,在强化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联系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强化对农业科技的人力投入。在农业的各项资本要素当中,农业科技人才实际上是一项可以不断增长的资本,相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言,人才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可再生的条件下,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因此,在相对比较好的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应该积极培养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要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科学人才,应该形成一种具备激励性的考核机制,对于贡献较大的农业人才,应该更进一步地进行选拔和考核。从政府的层面上,应该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通过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鼓励资金更进一步的注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之内,并且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研究当中。只有具备人才这一座桥梁,才能够让农业经费的投入,以及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通过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发展交叉型都市农业

农业科技投入不仅仅要促进生产型的农业发展,更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都市农业。都市农业这一个概念,首先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而来,重点是让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生产粮食等基本的农作物,更能够结合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服务型的农业。通过让农业朝着都市化的模式发展,能够让农业的生产业态更进一步转化,形成多元化的业态,特别是形成生态绿色农业,以及观光休闲农业等融合了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模式,将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转化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都市生活的发展,农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生产和提供粮食,更需要体现出农业本身的文化特性,而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科学方式进行生产,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生态化的都市农业发展。所以应该充分的挖掘当前农业生产当中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并且在开发农业生产的多种功能上投入更多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这一基础上,农业不仅仅停留在满足日常的粮食需求上,还可以成为一种服务于都市、服务于广大居民的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所以未来的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不仅仅是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更是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模式

农业科技投入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融资模式,特别是根据实际降低农业科技投入的各类融资门槛。国家要出台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通过一系列的融资优惠策略,帮助农业科技成果逐步产业化。结合复合式的投融资模式的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联系,建立农业高科技的产业融资模式。对于过去门槛较高的一些农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模式进行改革,提供农业科技的绿色融资渠道,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研发人员走绿色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同时,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融资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要真正分析农业科技成果产业的实际需求,构建科学的投融资机制,进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要培育新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和资本市场之间进一步对接,鼓励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企业的组织和发展,创新组织形式,更进一步地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要求。

三、结语

中国的农业生产需求和资源之间的不平衡格局,决定了中国的农业生产不能够走粗放型的模式,而是应该走集约型的道路,只有透过集约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调动中国农业生产当中的各种积极要素,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促进中国农业经济朝着资源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科技的投入,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探究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的农业科技投入,应该根据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实际,并且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分析当前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过程里面所出现的难点,更加全面地推进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生态农业和科技型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迎,姜玉勇,孙昭智.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产出相关性实证分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2]杨传喜,徐顽强.湖北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结构与配置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5(S1).

篇9

当今社会对科学素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科学学科知识、概念、规则的掌握,还要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相关知识。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为美国“2061计划”出版的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ForAllAmerican)将“技术的性质”作为独立章节撰写凸显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该书还强调: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事业的本质、数学和数学过程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技术规则本身和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等”。

技术教育视角

长久以来我国对技术教育的理解通常为:“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中小学技术教育长期以“劳动技术教育”这种形式开展,这就使得技术教育偏于技能教育。在当代社会转型、技术转型、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学者开始采纳国际上对技术教育的解释:“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在普通中小学实施的,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为学生进入技术世界做好准备的教育。”

“技术教育”中的“技术”不再仅仅是指工艺、操作能力,而是指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包括技术意识、技术理解、技术评价、技术反思和技术实践能力在内的技术素养。要达到如此全面、综合的技术教育目标,就需要技术教育综合其他教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技术教育的改革也是整个教育改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催化剂。

学生学习视角

在科学课程中开展技术教育可以通过将科学课程和实际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使科学课程内容以对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起来,而不再孤立于学生的经验之外。加拿大学者埃肯海德于1992年和1994年对爱克霍夫和考特兰德发现的一种有助于学生成功地学习STS课程的教学模式———“社会性内容技术性内容科学内容更高层次的技术性内容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内容”进行研究。在上述教学模式中,尽管教师可能把他们的教学时间主要用在传统的科学内容上,但是这样的实施顺序可以确保科学内容按照对学生有个体意义的方式统整起来,而不再是分门别类、相互孤立的。我国普通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实际上只是科学知识教育,即“纯”科学教育,很少涉及技术教育。“这就使学生大量的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面,很难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因此中国学生要补创造性的课,必须重视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有利的途径”。

科学教育中应该开展怎样的技术教育

1.在科学教育中开展技术教育的内容《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规定,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技术的本质、技术和社会、设计、应付技术世界所需的能力、设计世界等。科学教育承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在科学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并非让科学教育涉及技术教育的所有内容,而只是强调与技术设计相关的能力以及对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

2.在科学教育中开展技术教育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的方法有:①改革科学课程内容,使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相关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技术世界。②重视将技术设计和科学探究融合在“科学、技术、社会”这一课程内容中,技术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成形的设计产品为科学探究提供探究工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论证技术设计过程的可行性、检验产品的性能验证科学假设的真伪。③转变传统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设计过程(包括确定所需解决问题、技术设计、技术评价、技术管理等环节),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地了解技术设计的制约因素、技术与社会关系、技术与科学关系。

我国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实施的现状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标准》规定通过科学教育,7—9年级学生应该初步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因素,科学与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我国《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技术设计是技术活动的核心环节。技术设计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21世纪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必须注重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在科学课程中,并不设置独立的技术设计章节,但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会涉及教具、仪器的制作,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制订等,这实质上都涉及技术设计的问题。因此应将有关技术设计的教育有机地贯穿其中。”

这说明在科学教育政策、理论方面我国已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然而科学课堂教学多通过讲述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来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等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对于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设计教育层面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这种方式的教育只是“说理教育”,难以达到让学生深层次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手段进行决策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的。

加强我国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的实施建议

篇10

关键词:数字地球 现代测绘学 计算机技术 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49-02

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形成与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这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科技革新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对于GIS软件的应用以及NSDI的建立使得数字化测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新科技处理手段下的强大功能效果,且对于新型测绘模型以及测绘产品的开发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结合测绘行业中的实际岗位工作,笔者针对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学发展问题展开了细致分析。

1 数字地球

对于数字地球概念的理解可概括为从数字化角度来重新审视真实的地球状况及其相关现象,在数字化手段辅助下完成地球社会活动和自然活动的处理是数字地球的核心所在,这不仅是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且使得人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地球知识,在海量的数据库中完成地球信息的搜集,实现对地球状况的三维、多角度、多分辨率描述。通俗而言,所得的数字地球是通过数字方法实现对地球环境和活动信息的处理,并促进网络范围内特定信息的流转,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学习、娱乐、工作以及生活等诸多领域。由此不难分析,大规模的数字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是数字地球的重要基础核心,这在突出网络宽带纽带作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类生活质量和活动内容的改善。以地球空间数据为主的海量地理信息使得数字地球的整体信息模型在数字化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这不仅便于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且实现了地理信息资源的范围共享,对于地球保护及改造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支撑。因此,基于全球发展规模下的数字地球建设对于人类社会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均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是现代测绘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2 现代测绘科学

作为地球观测的工具,对地观测卫星这一空间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对于地球地理信息的了解更加全面。随着空间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测绘科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这对于测绘学而言是显著的创新,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及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便捷。从传统定位方式革新角度分析,GPS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卫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代替了传统技术的使用,在高速高容量专用配套设备辅助下测绘人员能够在室内环境中完成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并针对特定的地理信息实时变换和提取,以此得到的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可以使得测绘产品的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有效性与准确性也更高。当前单一纸质信息向光盘及磁盘等电子信息手段的转化依赖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以及光缆通讯技术的有效利用,这就使得产品的分发实现了单一邮路向电子路径的转化,计算机网络传真以及数字通讯手段的应用变革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及产品形式,信息化发展时期已然到来。不可否认,高速发展的测绘技术是建立在测绘工程技术体系与测绘学理论基础之上,无论是学科目标的构建还是研究领域创新都与新形势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更加突出了测绘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扩大的服务领域使得测绘科学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这一高层次发展格局的形成使得测绘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地球问题的研究。

3 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学的发展

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现代测绘科学与数字地球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除了必要的地理信息处理与信息获取之外,现代测绘还从大量空间数据信息方面实现了对地理信息的有效管理,这一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形成使得人们针对信息的存放与处理更加便捷,对应的全球及国家区域也缩小至区域或是地方,对应的尺度和级别变化也使得空间应用信息的分析更加具体,这对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提高,也使得对应的数据量和技术进步备受关注,空间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资源得以共享,在科学的研究与管理中满足基本的决策需求,虚拟的数字地球随之产生。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数字地球的建立与现代测绘业发展之间有着必然联系,这一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既涉及到数据信息的处理问题,同时也包括对数字地球问题的研究。当前实施的基础地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既与空间数据信息问题相一致,同时对于数字地球建设也有重要影响。

从数字地球建设的框架结构分析,其中既涉及到实体环境及硬环境的物理框架建设问题,同时也与信息平台及软环境相关的基础框架有着直接联系。数字地球地理空间建设是现代测绘科学在基础框架构建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当前测绘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从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构造及基础框架建设方面更加完善地对测绘业务范畴进行阐述,发挥数字地球建设在测绘学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除了自身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功能之外,数字地球建设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各种公共地理空间及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这对于测绘业而言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作为数字地球信息的构成元素之一,空间数据的获得更加便于用户对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应用,由此可见测绘与数字地球之间的联系,是促进测绘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前提。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测绘科学发展而言,数字地球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这一数据库的形成对于现代测绘学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地球构想付诸实践使得现代测绘学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已然来临,面对眼前的市场机遇,我们除了需要关注于测绘学的发展外,还应当从数字地球构建来探讨测绘科学的后期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慧中.现代测绘学中的数字资源是如何获取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