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微课堂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微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初中地理教学所运用。微课能针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使知识情境化,或者通过在线网络视频进行地理知识的展现。因此,微课的使用有效的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翻转”。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效果是个体对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微课走进地理课堂,以其多维的视听功能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微课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每个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示出来。同时,注意利用微课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澳大利亚”这一内容时,就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域特征,在视频观看其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农业区域分布等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需要太辛苦的劳动,凭借自然资源就可过上好日子。那么澳大利亚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呢?”于是运用微课视频展示情境:森林、草原、羊群、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样,学生们看到了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在微课的使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饶有兴趣的学习。
二、借助微课解释重难点,启发学生地理思维
我们知道,每节课中都有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增加教学的难度。然而,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色、形、光与声等功能,从而把抽象的地理知识标的更加形象具象。这样,就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践证明,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时,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学生们对区域划分的原因与地理区域类型难以理解。于是,就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来展示这一内容。这样,微课视频中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特别对这几个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理由呈现给学生。再经过视频的交互功能进行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这一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对划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原因的分析中启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通过微课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遗忘与时间成对应关系,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遗忘越快。初中地理中很多名词、现象与规律,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何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呢?实践证明,采取微课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们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利用微课制作了《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视频片段。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过这些知识,并且初步掌握了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等知识。因此,就利用微课观看黄土高原当前的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实际情况。在结束观看之后,要求学生整理这一学案,再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当堂纠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还使这一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四、运用微课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随着微课新型教学技术的采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微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学“秦岭-淮河线”时,就利用微课制作课件,把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起来,集中利用微课播放。同时,还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当寒潮来临时,东北城市沈阳的气温为-20.6℃,而秦皇岛的气温却为-7.6℃。你能利用“秦岭-淮河线”中的所学知识来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吗?通过对这个案例探究,“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难度,很多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秦皇岛地处渤海与内陆交汇地带,而沈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在此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纠正不正确的思维与思路。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课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微课技术就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旺花.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15(31).
篇2
一、精心设计导言
选择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及新颖的时代性信息,作为兴趣的切入点。 如:学习“世界人种”时说:主席在世时,一天,在书房会见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盯着主席,一句话不说,主席见后说,你为什么盯着我,戴勒说,你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学生马上联想到在讲世界人种。
讲《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时:
师:当前网络上流行FLASH《猪都笑了》,老师起个头,我们来做接龙游戏。“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笑了!”
生1:云南人说他地势高,
(人笑了);
生2:人说他沙漠多,
(新疆人笑了);
生3:吉林人说他能吃辣,
(四川人笑了);
新颖独特的导入将当前最为流行的元素,网络、FLASH和地理知识相结合,充满智慧,风趣幽默。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思维,调动了原有知识储备,了解了区域差异,一举多得。
二、巧借趣味语言
(一)谚语: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有一定哲理且简易有趣。
如:讲西北地区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大陆性的特点;讲锋面雨时用“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描述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讲“新疆”时,配合新疆图片播放《新疆好》;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这时学生的心中仿佛流淌一条汹涌的大江,接下来“你从雪山走来”,雪山是指哪座山?学生的兴趣全部调动起来。
(三)古诗:优美诗句,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
如:讲地球运动时:“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黄河,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气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长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诗歌犹如“味精”,学生回味无穷。
(四)故事:如,讲山西人爱吃醋,能不能从地理环境方面寻找山西人爱吃酸的原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沉积形成结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的发展。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格外高涨。
(五)谜语: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说它多大有多大,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太阳)。又如:“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运用谜语。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顺口溜:如:两湖(湖南,湖北)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
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借助板图板画
有针对性用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学习兴趣。
如讲长江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然后把宜昌和湖口两地用色笔标上;接着讲支流,用蓝笔画出主要支流,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微课程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严巍. 网络课程辅助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一、课改要求与初中生特点
二期课改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目前互联网情景下,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关注学生学习的经历、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的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场依存逐渐向场独立过渡,思维特点由原来的形象思维方式也逐渐地向抽象思维方式转化。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那么基于初中生的这些特点,我们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看、想、听、说、读、做六个方面来实现。1.看,即观察,初中阶段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时期,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在物理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就是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看,提问题是比较好的引导方式。比如我们在对透镜下定义的时候,以幻灯片或者影片让学生观察透镜的两个面形状。在对透镜进行分类的时候,以示意图对比透镜中间和边缘的厚度的不同,在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时候,用视频演示,让学生观察出射光线的方向相对于入射光的方向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等。某些实验现象的出现需要时间较长,如固体之间的扩散现象,此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模拟实验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2.想,即思考。物理学习离不开观察,观察之后就伴随着质疑,引发思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聚集引发学生思考的物理现象,比如在《透镜》新课的引入,通过拍摄视频展示:召开把老花镜置于放在光具座上平行光源和光屏之间,移动老花眼镜到光屏之间的距离,观察光屏上可以出现最小最亮的光点;用近视眼睛替换老花镜来演示,不管怎么调整到光屏的距离,光屏上都不能出现最小最亮的光点。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教师要根据现有资源通过多媒体方式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指引和合理的思考时间,尽量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听,即倾听。倾听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地听教师讲什么,同学说什么,才能判断,理解,然后去实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全方位语言刺激学生感官,给学生传递能够听的资源,教师以说话方式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老师和预备资源。4.说,即表达。处于初中阶段的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但却是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资源,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多媒体,给学生不同层次表达的机会,比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可以让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依据多媒体课件,回答电压表测谁的电压,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复习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时,提供视频资源给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依据视频讲解实验过程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参与到课堂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5.读,即阅读。教科书上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还是有一些拓展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多媒体资源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进行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多模式阅读后老师只要适当的给予讲解,以加深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即可。在课堂时间充足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出相关知识的拓展内容,给学生自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6.做,即动手。在物理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实验,相对与观察教师做实验,学生更倾向于自己动手实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资源,通过演示和自我学习,让学生除了做学生实验之外还要多做一些实验。课堂上都安排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先通过视频演示摩擦力的变化,再让学生把手指轻轻地压在桌面上往前推,让手指用力压在桌面上往前推,感受摩擦力的变化。
篇5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决定着教学结构的优化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控制着课堂教学,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认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一言不发,把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完全记在书上,认为大容量的教学就是高质量的教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高效的课堂不是看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看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要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以及学生是否进行了主动的思考,是否真正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因此,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我们要改变以往呆板枯燥的教学氛围,建立师生感情融洽、真挚的良性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自由活动与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富有感染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些都指出了教学活动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要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真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情绪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巧妙、新颖别致、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课堂导入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直观导入法,即指运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事物来导入新课。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直观的课本插图,这些插图包含着文字所不能包含的重要信息,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比起文字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在教学中我细心挑选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来营造乐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如在教学《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这一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秦的疆域图与西汉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两幅疆域图的大致范围,再相互比较。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西汉的疆域图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在其统治范围内。此时,我指出西汉统治时期,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在统治范围内,直接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称之为“西域”。接着我提出问题:那么,在两汉时期又是如何管辖西域的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实践证明:这些形象、有趣、直观、生动的图片,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起到了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正视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工厂里按照标准生产的零件,他们有着独特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有着明显的个性,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基础知识、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第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化的教学目标,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合理化的三维教学目标。这种基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学情,更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真正做到优秀生吃得饱,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在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差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中等生侧重于一些理解型分析型题目;优秀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达到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等方面。
第二,指导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有的学生喜欢在书上作标记,有的学生喜欢列提纲;有的学生喜欢以时间为主线,有的学生喜欢以人物为主线,有的学生喜欢以事件为主线来建立知识网络等等。我们要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三,多元评价,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让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学习动机参与到今后的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激励评价,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进步,适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从而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302
初中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诸如地形部位的辨识、山脉河流的走向、地球自转公转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感知来产生理解,深化记忆。但是,在传统地理教学课堂,由于教学时间与教学设备的限制,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多的是依靠书上的图画与自己的联想来尝试理解,有时并不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形象联想,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地理学习进程。微课的产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与图片等形式各样的素材,实现了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加上当前“互联网+”模式的逐渐成熟,将“互联网+”与微课相关联,可以使微课教学更加便利化,充分发挥W络信息多样化、传播快速化、互动性强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一、“互联网+微课”概述
1.“互联网+微课”的内涵
“互联网+微课”是指在“互联网+”模式下,采用视频的方式,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小视频里进行讲述,视频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被称为微型课程。微课的制作者和者通常为一个教师团队,微课制作完成最终会被到网络平台供自己的学生以及网络用户学习和参考,这也就是最终的“互联网+微课”。
2.“互联网+微课”的特点
“互联网+微课”具备以下三个特点:课程短小,针对性强;微课视频兼容性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互联网+微课”注重的不是长篇大论的全面性知识讲解,而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微课的产生是由于在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背景下,人们更加趋向于接收碎片化信息,这种微型课程的方式能够适应人们信息接收的习惯,并且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强,更加便于人们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缺陷进行课程选择。其次,微课视频兼容性极强,不仅能够在电脑上观看,还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播放。由于视频时间较短,即使在没有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的情况下,用户通过移动数据流量也可以进行观看学习,不会产生较大的流量消耗。再次,微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就能够进行在线学习,或者还可以提前将视频下载到电子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
二、“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科的优点分析
1.顺应时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对当前初中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入的。初中生接受着网络时代的熏陶,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初中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大多数学校都是禁止初中生在学校使用电子设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子设备对于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微课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产物,而且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微课”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一大趋势。初中地理教学应该紧跟这一趋势,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可以接受微课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电子设备转换为自己的学习工具,可以在学校随时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微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初中地理学科特点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宇宙下至地球的山川河流。而且,初中地理的学习难点不在于对地理知识的背诵与记忆,而在于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脑中联想,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对某个地理知识进行空间联想,很容易造成联想错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微课的存在及时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形象化与直观化的知识讲解,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初中地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所学知识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时间不接触某一知识点后,学生难免产生遗忘,因此,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同时也对之后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
3.适用范围广
微课的使用可以贯穿于上课前、上课中以及课堂之后的任何阶段,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上课前,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并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提供侧重点指引。在上课中,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作为一个教学工具,通过微课进行课前引入,迅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微课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课下,学生既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知识点巩固学习,也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拓展的微课来进行自身知识拓展。
三、“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预习
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微课学习,并将自己观看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论的形式到微课评论区域。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评论,掌握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为教师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与欧洲》中河湖的内容为例,其中主要涵盖了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亚洲与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世界之最等无须进行特别讲解的知识点。教师的微课可以将本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涵盖其中,最好采用地图的形式,将亚洲与欧洲标记出来,并且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河流、山脉等都进行标示。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将本节课中河湖与地形地势及气候的关系作为重点,进行初步了解。接下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进行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2.课中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微课,并不是允许学生自己随意进行微课的观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整体掌控下,进行集体性微课学习。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经线纬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关于地球的真实形态,让学生了解经纬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并利用经纬线将真实的地球进行分割,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形象化的分割画面。之后教师在讲解经纬线的过程中,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经纬线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学生已经理解了经纬线作为辅助线的存在意义。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时间制作微课,可以通过课堂联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其他教师的微课进行观看,将“互联网+”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课下复习
课下复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下拖巴揪督衔单一,并且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地理课本和参考书不在身边时,很难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课下复习途径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通过上网观看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课下巩固。因为微课是自己的老师的,与自身的学习需求契合度较高,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此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其他老师的微课视频,以此实现自身地理知识结构的全面化。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将秦岭―淮河分界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标示,将气候差异、降水量差异等都集中在一张图片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此微课能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四、“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应用的建议
1.“互联网+微课”需要团队合作
微课的制作不仅仅包含教师的讲课内容,还包括一些3D讲解视频的制作、视频的录制以及视频的剪辑等。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重以及受专业性限制,虽然能够参与到微课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但是可能没有较多时间参与到视频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而且地理教师们对于一些视频剪辑以及3D建模等技术层面的操作并不擅长。因此,想要制作出优质的微课,就需要成立一个合作团队,包括主讲地理教师、视频制作专业人员等不同专业的人员,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为制作优秀的微课而努力。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为例,其中包括我国重要的油田、煤铁矿、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地域分布,微课教学应该将所有内容都涵盖其中,将中国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布区域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叠加标示,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这需要技术人员通过软件绘制出地图,并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域标示。只有团队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微课的制作。
2.“互联网+微课”要注意因材施教
微课的制作也应该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现状,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并与其学习能力相符的微课视频,注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微课真正为学生所用,发挥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指导作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微课的讲解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深刻性,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知识拓展,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针对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设置要尽量围绕课本展开,加上简单的练习,保证这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单,一次不要讲述太多知识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做到既有针对性又不会太过深刻,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具有众多形式,但不管采取哪些形式,都不能使微课失去其教学育人的重要属性。因为初中地理微课面向的是广大初中学生,因此,即使在“互联网+”战略下,初中地理微课也尽量不要收费,以保证学生接收免费微课渠道的便利性。微课只有做到了为学生所用,才能够真正彰显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建光,吴林妹. 地理学科“微课”分类开发之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1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14(8).
[3]罗天兰,王忠华.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7).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地理 微课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倾向于教育工具的使用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这就使得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微课就是在这样得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短时在线教学方式。戴维教授指出:微课其实可以短到仅有1分钟,它将教学中冗长的措辞和细节精简下来,用来突出教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和内容。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功。它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而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将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制作成生动有趣的、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微课丰富了地理授课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依据教材大纲要求,将新旧知识衔接点制作成微课,可以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结合新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设计导入型微课,以便顺利讲解新课知识;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典型例题来制作微课,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2.微课可以让学生更便捷地开展自主学习。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从技术层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地理微课时间较短,内容较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学生自学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差异化水平,对视频快慢进行控制,可以结合需求对视频反复播放,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借助微课,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统筹考虑,异步教学得到实现,支持分层教学的开展。
3.微课促进教师的成长。地理教师是微课应用的核心,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制作微课,涵盖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深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教学设计,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微课的一般制作流程
地理微课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制作,主要是通过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及对微课的具体制作来进行微课教学实践:(1)确定微课的课题内容。对于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筛选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任务,把握好学生对每个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针对此选择并确定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讲解。(2)进行微课设计。教师在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之后,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要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时记住并掌握该知识点。(3)进行微课制作。最后是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制作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微课的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要清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点。
四、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导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导课很多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甚至视频进行,这种导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就是对于教师素质的体现还不够充分,谁都能用的图片和视频不能体现出专业地理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有一个专业制作的地理微课就截然不同,学生在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后,也能深刻感受到站在他们讲台上一颗专业地理教师的心。“亲其师、信其道”,最起码在情感分上,你已经胜出一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对某些复杂地理现象的形象描述,此类型的微课可采用动画制作。比如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讲解起来干巴巴的。如何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这一内容,这是专业地理教师要进一步思考的,动画制作的微课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利用微课诠释重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生涩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形象生动的微课,较易让课堂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微课教学视频的运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地再现,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要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地球运动”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较难理解,所以可在微课中借助地球运动的Flas,在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逐一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发生的地点、获得光热的多少等知识点。通过微课的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习和记忆。
3.利用微课提高解题技巧与答题能力,提高复习有效性。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答题体系及掌握解题技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微课对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常见题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型时迅速抓住解题的关键,提高解题速度与解题准确度。其次,利用微课对既往疑难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相应题型常见的思维误区并掌握易错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解题错误率。最后,利用微课让学生熟悉中考地理题型,消除学生在临近考试时的紧张心理。
参考文献:
[1]周玉贞.巧用微课提升初中地理课堂质量[J].新课程,2016.3.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分层导学;微课程
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作为一线初中地理教师,我们感到压力很大,面对新课改,我认为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初中地理教学走入一个新的天地。以下是结合我十二年教学生涯及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总结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感受。
1、高效课堂的前提――从学生心理层面看,地理难学吗?
地理这门功课是七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很多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考不好,知识课堂上讲过了,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家长也困惑:“初一的地理怎么那么难?”。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反映都是正常的,因为初中地理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同学们小学时接触地理知识不多,到初中一开始就接触到地球地图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起来感觉压力很大。初一上学期,学生对地理所需的相应的数学空间知识还未学到,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找不到解题的思路。
2、高效课堂的过程――学生如何学好地理。
2.1树立信心是学好地理,进入高效课堂的前提。
虽然同学们现在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一定要有信心学好它。平时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先初步理解,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提问,每堂课的内容要及时消化,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坚持这样做,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2走进地理课堂,许多学生在地理课上感到困惑。
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明白,可是一到做题就不知所措了?这与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课有直接关系。“课堂三刻值千金”,45分钟的含金量不容小觑。为了上好地理课,必须努力做到三个方面:
首先,预习:预习非常重要,预习只需快速浏览一下,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必要的预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新课的内容有所熟悉,以便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而且还能了解自己知识薄弱点。
其次,记笔记:上课时能适当有重点地记笔记也很重要,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最好能空出五分之一的空间,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盲目滥记、为求只字不漏、图文并茂,其实也是误区。因为记多了影响听讲,会舍本求末的。
最后,要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巩固,效果更佳。
2.3进入初中走进地理书,随着课程的增多,要读的书多怎么办?
我看重多理解。没有必要花很多心血去背诵,建议将书“由厚变薄”“再薄变厚”。概括出原理,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再去记忆,知识点力求全面,很轻松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师如何教好地理。
新一的地理课程改革,高效地理课堂要求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生大胆向课本,向教材,向教师质疑。新教材强调合作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上师生的合作学习,同时表现为课后作业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我的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符合我校提出的“分层导学”模式,其基本框架是:
3.1第一个环节是温故知新。
初中地理课程一周是两节,在45分钟的课堂中,先用了4分钟来把上节课的知识用问题提问学生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以加强学生印象。并针对上节课学生小测错的部分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3.2第二个环节是展示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是针对这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导学提纲是针对这节课教师设置的若干问题,3~5个问题为佳,时间为3分钟左右。
3.3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针对导学提纲的问题先预习书本,按照学生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回答问题,同时记录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并提问。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4第四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
针对书本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解释,突破重难点。先针对分组学生的提问,由知道答案的不同小组的成员加以解释,实在是全班学生都觉得困难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解释,并加以引导。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5第五个环节是当堂练习。
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把一些突出重难点的知识点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展示,问题由学生回答,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突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此环节起引导作用,时间为10分钟。
3.6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总结。
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此环节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来充当。
3.7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当堂小测。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小组间竞争提问,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当堂小测的形式,把今天教的知识点用3~5个题目来检验一下学生的掌握程度。这两种形式可根据课堂的需要来确定。
4、高效课堂的要求――对新时代地理教师技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师是多面手,不仅会教,还要学生会学,还要把师带生变成生教生,让学生学以致用。今年我还积极推行思维导图和微课程地理模式,“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用于释放老师过多的讲解,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星时间学习。“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学习,让实践检验理论,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培养为名师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教育事业作自己的贡献,也希望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解决办法素质
初中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地理,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成为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地理知识,让课堂所学知识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服务。
1.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主动性不够高
在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不够高是出现的主要问题。尽管素质教育改革提出已久,但是教学功利化现象依然十分常见。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的时候,过于注重期末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地理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很多老师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但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高,没有参与的热情。这种师生互动的不和谐性,从根本上降低了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1.2地理教学方式单一化
地理教学方式单一化,是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突出的重要问题。首先,多媒体教学成为很多地理课堂主要采取的教学形式,尽管这种教学方式画面感较强、灵活性较高,但是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其次,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较少,学生往往不能够按照教师的用意和安排来进行学习,从而降低了地理教学效果。
2.如何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2.1生活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实现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地理知识来加以解决。例如同样是早读的时间,为什么夏天早读天是亮的,而冬天早读天却是黑的?如何正确地利用气候要素来对南稻北麦、南米北面等进行解释等。通过从生活中截取相关的场景,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运用,这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这个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
2.2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对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一,转换师生角色,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老师应该事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来巧妙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师生教学互动。第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通过图象法、顺口溜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地理学习规律,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2.3借助于网络课堂进行地理教学
突破单一化的地理教学方式,善于借助于网络课堂来进行地理教学,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首先,通过开发本校地理学习微信公众号,定期给学生推送相关的地理学习资源;或者通过组建班级微信群、qq群等方式来实现,以此来不断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学生呈现精彩的学习盛宴。其次,开发地理网络教学课堂,可以在校网站上来开辟地理学习专栏,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指导,以此来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2.4合作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提升,从而不断地实现学生个人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出相关的命题,比如太阳会不会从西边出来?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等问题,让学生结成小组来进行深入地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通过相互交流意见和看法,来不断地取长补短,实现个人的进步。总之,在地理课堂上,应该深入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断强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互动教学、合作学习、网络课堂教学等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对于学科素质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冉杨.素质教育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
【2】毕小平.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动态及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8)
【3】杨一帆.初中地理教学中师生在使用地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
篇10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理,“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也会产生新变化和新活力。本文在介绍“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基础上,将对“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86-02
有人把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总结为:①用户思维;②简约思维;③极致思维;④迭代思维;⑤流量思维;⑥社会化思维;⑦大数据思维;⑧平台思维;⑨跨界思维。其实这些思维都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和实质。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应是随着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人们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正是借助互联网对信息处理速度的加快,诞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民主化和用户至上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与传统产业模式结合就会带来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最终获得新的发展活力。这就是在“大众创业、万众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互联网+”的思维理念。这一理念对我们的教育行业和传统课堂教学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将围绕这一理念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产生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一、地理课程教学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的理念进行创新
我国2013版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尽可能支持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体现在传统课堂教学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的理念进行创新。根据企鹅智库2015年5月5日发表的《互联网+红利时代――九大传统行业在线经济转型报告》的调查显示(图1)超过一半的人对传统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为一般,城市不满意的比例总体大于40%,而且城市满意度比农村满意度低。那么传统教育的痛点主要是什么呢?根据同样的调查显示(图2)传统教育行业排在第二位的痛点是课程枯燥、互动少,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比例都超过了30%。这反映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尤其是不能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路径,为他们打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也表明传统课堂教学还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所以缺少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根本不存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念。我们不妨借助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进行思考。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储备状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设计出让学生“尖叫”的课堂学习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互动的热情,产生个性化的学习体念。所以借助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像厂商通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能牢牢抓住消费者那样,课堂上教师如能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为重点,这样的课堂或课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每位学生。
二、“互联网+”推动地理课程内容的开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人们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速度变化的核心思维,可以更有效地构建开放式初中地理课堂。比如在对人教社2013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盘点2013年中国的自然灾害,通过图片、视听等多媒体资料带领学生回顾梳理他们所了解或亲身经历的各种灾害,最终整理出如图所示的2013中国自然灾害盘点图。借助盘点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和时空分布特征时就可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突破课本教学素材的局限性,充分利用来源于“生活世界”和学生自身经历及学习活动本身的丰富素材,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同时将不同时空的灾害整理成盘点图,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和感知空间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我们知道:“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速度变化的核心思维,可有效地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教学形态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互联网+”助力地理课程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是地理课程开放性表现之一。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就是要求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的时间,学习空间也应得到进一步拓宽、延伸。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播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将互联网技术跟教育结合就能实现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比如在学习2013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因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加之普遍存在的空间概念(包括空间位置、空间距离、空间关系)的感悟能力差、“心里图像”与实际图像差异较大的问题,学生会难于理解我国地理区域差异大这一特点,也就影响了他们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学习和掌握。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利用互联网即时交互的技术条件,发挥它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等聊天工具能将全国乃至世界的人迅速汇聚的媒介功能。首先由教师或学校层面组建有关“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群组(包括QQ、微信、微博、论坛等),并由教师或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然后来自不同区域的同学通过聊天交流、晒照片、写微博等方式介绍本区域自然景观、饮食文化、气候变化、农牧特产等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方便其他区域的同学获得更直观深刻的体验,减少“心理图像”与实际图像差异。最后由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整理得出我国不同区域特征差异大的基本特点,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界线和范围大小、自然环境特征等知识点,从而为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开好头。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师不仅能利用大数据提供的地理数据培养学生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而且能借助在线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授课,甚至未来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IT技术的变革,加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望推出智能化学习系统。总之,互联网技术+地理课程教育将使地理教学的时空无限拓展延伸。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样,将互联网的思维理念、技术优势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相结合,必然会带来初中地理教学的许多新变化。以上几点就是笔者根据一线教学感受做出的总结,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参考书目:
- 上一篇: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
- 下一篇:税收征收的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