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

篇1

历史当中,除了选择题很难之外,大题也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在答历史大题的时候,最好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套路,这样我们答题会快很多,也会简便很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我们要从材料中,获得重要的信息,材料当中,会有很多的信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参考的,甚至有些题,可能我们会在原材料中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理解材料中,讲的是什么内容,需要我们怎么去理解,把材料当中最关键性的词语找到,有了关键词性的词语,我们就能够想到书本当中的信息了,知道信息,我们就能够把这道历史大题答上了。

我们在平时训练的的时候,有些类似的题型,答题的方法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些题型是固定的文字表达方式的,平时学习做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文字表达方式记下来,这样遇到同种类型的题,我们就知道怎么答了,知道怎么答题才是最快的,所以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

不同类型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的,你拿到这个材料题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大题是什么类型的,如果是观点或者是认识类型的,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解题思路一般都是你要先对这个观点进行肯定或者是否定,然后在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辩证。

高中历史大题注意事项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

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1.评价型大题

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

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比较型大题

确定比较项:人物、时代、主要事迹、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过程、目的、性质、影响、意义。确定比较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3.分析型大题

注意对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的分析。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意义一般是指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概述型大题

答题时注意:用词恰当,语言简练;合理利用阶段特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学科术语,少用文学语言。

5.综合型大题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针对性 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54-02

历史,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其实不然。有人经常质问学这有什么用?其实,答案肯定都不是否定的。这是一门精英化的学科,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增长基础知识储备的重要学科,更能提供以史为鉴的基础依据。因此,历史是重要的。在高中学科学习中,历史的地位在整个文科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教好这门学科,如何让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觉乏味,而是充满乐趣,这是目前高中教师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如今的高中课堂,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练、归纳等方式自行概括基础知识,教师仅需提供问题,提供思路,为学生搭建框架,领他们进入历史学习之门。当然,这样的模板更适合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我校大量专业班级存在的状况,注重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增加课堂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最基本方面对知识进行概括。再通过简单提问对所学知识进行第二遍即较深刻地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导型作用应增强,多引导、多启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线索。最后是练习环节。这一过程既是检验教学效果,又是将学与练相结合,提升能力的关键一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将平分标准明确地告知学生。“作为教师,你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成功创造条件,而评分指南可以说就是指引学生通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路标。有了评分指南,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功课的要求,评分指南中规定的标准应该能够帮助学生们对自己最后的分数进行精确的评估。”“评分指南适用于所有年级,所有课程。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而使用评分指南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

一、教师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首先,明确每一道题的考点,针对选择题,通过几套试题的练习,教会学生找寻考点的方法。通过分析材料给出的时间、关键词、材料主语等来判断本题考查的是必修几第几课的知识,再通过排除法等做题技巧将正确率提升。做题过程中,特别教会学生对于错误选项的排除:与史实不符的,说法过于绝对的、与主干材料情感态度不一致的、选项主语与题干不符的都可排除,从而提升准确率。将冗长的考题简单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增强做题自信心。再次,针对材料解析题,先读问题,做到心知肚明,知晓问什么,考什么;再看材料出处,是否有能帮助具体化问题的有效信息,然后再阅读材料,逐项分析,寻找突破口,将题目及材料信息再度转换为书中知识,联系考点,原理依旧是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将考查内容具体化。

二、学生如何提升应试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考试的题目无论多难,考查的依旧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特别是专业课学生的主要任务既是看书,一遍又一遍看书,具体看到标题、子目录、历史纵横相关补充知识,以及课本插图,这些都是在考题中可以捕捉到做题突破口,可将考点具体化。在日常看书中,使用通读、浏览体系、精读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每一个考试题目都能很确定考察的是必修几第几单元第几课的知识,以及具体能记忆到出现的具置才是最佳。达到这一效果,会使学生在看题过程中一下子提升信心,整场考试的发挥也将超水平。诚然,要做到如此效果,一定离不开平时地看,特别是专业班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既简单又高效,这就要求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即坚持。

最后一个环节为每节课、每次考试后,教师都应该进行课后反思,这绝不应该只是形式,而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课堂,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每一节课,无论是新课或是习题试卷分析课,一定要及时将学生情况记录下来,在下次时避免相同的情况再度发生。特别是艺术班学生,学习情趣不高,如果课堂有打瞌睡现象,教师就应该反思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增强课堂趣味性,增加学生参与主动性等等;针对学生眼神迷惘、不明白概念但又不敢询问的情况,教师在上课时就应多加强与眼神的交流,从他们眼睛里看出他们掌握的情况。多讲、多练,再到所有问题都能掌握。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考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情,细致做好每一次反思,针对专业课学生展开最专业的文化课上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地氛围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篇3

【摘 要】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呈现了较为直观、全面的历史信息。这些有效的图片资源,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图片;新课程

“教科书编写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阐释系统的编写是否生动、活泼、有趣,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中学历史教材中除去正文部分,剩下的就属于阐释部分,历史图片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图片是历史照片、历史图画、历史漫画、历史地图等等的合称,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隐含的时间、事件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历史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图文并茂是历史教材的特色,“左图右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新课程下的历史教科书增加了历史图片的地位。

1.传递历史信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

图片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和启发性等特点,能够比文字更快地表达清楚一个信息,在历史教科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选用恰到好处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历史纵横”中,提到了“……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教科书在此插入了四幅图片,即“秦半两钱”、“秦铜量”、“秦铜权”、“写有法律条文的秦简”,在这里图文结合的相当巧妙,有助于学生对此加深理解。

教材中部分图片配有较长的文字解说,进行相关的历史知识扩充,这样学生看到的就不再是孤立的图片,而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增强直观印象,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不能引起兴趣,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我们应该做什么就没有保障。”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忽视了教学技巧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背多分”的学科,枯燥乏味。

历史图片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弥补文字、语言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成为学生较为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让其获得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图片不仅包含有直观、基础的显性知识,还包含有很多内在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大多数可以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或配合文字的简单叙述直接掌握;而隐性知识,需要学生从一定的历史角度出发,通过一定的历史抽象思考才能获得。而这个获取隐性知识的思维过程,正符合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表象更有助于思维进程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挖掘隐性知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

赵亚夫教授所说:“思想史和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艺术史,乃至休闲史等,都要融入历史课程,让历史学习真正能够整体地表现出人的活动、人的意识、人的心理和人的个性。”历史图片更能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与历史产生共鸣,引起心理上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教材中有日军屠杀中国民众的照片,学生根据这些历史照片从内心产生的道德感、民族感等情感,能引起自身对历史的深思,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图片的使用原则

历史图片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一些原则。

1.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图片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限度。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插图,选择与教学目标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些图片资料进行讲解与分析,紧紧围绕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准确选择使用插图的时机。例如,在学习“宗法制”时候,展示宗法制的树形示意图有利于学生理解宗法制下政治权力的分配和等级关系。

2.要有科学性,注意对图片的真实性加以分析。一般来说,出土文物、历史人物真迹、名胜古迹等图片比较客观,真实可信;而再造、复原以及想象性的插图,使用时必须具体分析。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教科书部分插图不符合历史事实:

①第4页第1课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图中夏禹的服装是汉服。

②第50页第10课“”中有一幅林则徐的画像,林则徐虎门硝烟时为湖广总督,为文职外官正二品,所以他应该穿二品文官锦鸡服,但图像中的林则徐穿的是一品文官仙鹤服。

3.在利用插图时,应该配有相关图片的文字解说,只有图文并茂的历史图片才可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作用。比如人教必修一的插图“宰相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师生只看到了图中的两位人物,但具体哪个是德皇哪个是俾斯麦,并不清楚。所以,图片的表述可以改为“宰相俾斯麦(左)和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

4.注重教学过程的培养。高考对图片的引入比例逐渐扩大引起了教师的重视,许多历史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解答图片型试题技巧的指导,强化练习,但又出现了一种平时不重视,考前忙做题的现象,尤其是高三,这种解题技巧的指导对提高得分率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多老师忽视了日常教学中解读图片能力的培养过程,只通过短期的强化是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历史图片的功能。因此要注重平时教学过程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注重知识的积累。

历史图画资料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它们与课本知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成为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适量地运用历史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形成鲜明的感性形象,使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

[2]杜威.杜威全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1

[4]赵亚夫.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4)

[5] 赵唤唤.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体系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4

和易中天、刘心武等大学教授、著名作家的身份不同,在屏幕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的纪连海,只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一位普通的历史教师。纪连海的演讲找不到学者常有的儒雅风度,他总是激情万丈,讲到激动处还常常跺脚、拍桌子,甚至双手颤抖、呼吸困难。纪连海的长相与导演冯小刚颇为相似,他在讲台上拍桌子的手势与冯小刚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扮演的中学老师如出一辙,平添了几分“冯式”幽默。教学心得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历史教师,纪连海迅速走红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会给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哪些借鉴呢?在持续不断收看《百家讲坛》的过程中,我认真探研大师的演讲风格,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情:讲袁崇焕曾泪洒现场

谈到自己另类的演讲风格,纪连海坦承:“我在生活中就好激动,我平时跟学生讲课比在电视上要激动一百倍,我20多年来都是用这种地动山摇的方式讲课。因为我是一个崇尚英雄的人,讲英雄是需要激情的。”纪连海曾经这样告诉记者,去年在《百家讲坛》讲袁崇焕时,他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以至于接着要录制的另一场讲座被迫取消。“我讲到后来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我万箭穿心、泪洒当常现在讲起来,我都有点泪花闪闪。”纪连海声音有些哽咽。

纪连海的激情感染了亿万观众,那我们这些整天讲历史的高中教师又该如何去打造激情课堂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确实,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焕发生命的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

试想一个缺乏激情语言平淡如白开水的课堂怎么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充满了青春与活力的学生为什么一走入课堂就无精打采?本当激情四射、阳光的他们为何会在课堂上沉默呢?因此,我们要想吸引住学生必须抓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必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历史事件中,让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主动地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情感体验,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更要有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和艺术。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

二、踏实:功底深厚征服导演组

回忆和《百家讲坛》结缘的过程,纪连海恢复了他的“冯式”幽默。“当时导演组找到我,问我知道《百家讲坛》不?我说知道。导演问我看过没,我老实回答没有。导演就叫我回去看一下。第二次导演再问我看没,我还是说没有。导演急了,质问我为什么没看,我也老实回答,太忙没时间。”导演组还是让他去试镜试讲。纪连海草草准备了一下就站在镜头前讲林则徐,洋洋洒洒80分钟没有间断,导演组看呆了:“不用剪辑就可以播啊”

纪连海的演讲风采和他常年的研究分不开。教学之余,纪连海一直坚持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国内出版的汉文的少数民族书籍我全都认真看过。”

正是由于纪连海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乃至在百家讲坛上挥洒自如。正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因此我们为人师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修养。试想如果只有教科书和教参,平时不看书不看报,更不用说学富五车了,那和学生有多大区别呢?怎么能够在学生面前挥洒自如侃侃而谈呢?在课堂上又怎样会做到旁征博引笑谈古今呢?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推行的今天,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命题“题在书外”的趋势也深刻表明了历史与时政的密切联系,以及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拥有更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必须与时俱进,知识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三、执着:让学术研究回到人间

纪连海在获得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他的考证观点每每被批评为噱头有余而严谨不足,是在“游戏”学术。面对这样的质疑,纪连海坦率地表示自己并不赞同:“知识分子研究知识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吗?以前的学术研究是金字塔的顶端,只有少数人在听。学术研究必须平民化、大众化,让学术回到人间才是最终出路。”

纪连海告诉记者,平时讲课,如果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他就很内疚,“我为什么把学生讲睡着了?如果学生不爱听,那不是他的问题,是讲课老师的问题”!于是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讲课方式,力求做到生动有趣。“上《百家讲坛》也是,如果我只是把历史研究复述一遍,谁爱听?我只有把深奥的历史研究变成通俗的语言,还要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每隔几分钟设置一个悬念,才能吸引观众听下去。”

看过纪连海的演讲,听了他自己的反思和总结,我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和反思。我们很多老师都习惯于抱怨,抱怨学生不知道学习,抱怨领导对自己重视不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学生的切身感受。传统的教学环节是: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读课本,教师讲解重难点,教学小结,课后练习。这种设计有其优越性,几乎每门课都是这样的环节,但是现在的高中生要求个性,追求新颖,一天要上好几门课,都是这样的程序难免出现厌烦情绪。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怎样设计课堂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首先,教师应运用历史课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在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前提下,在教学环节上追究新颖,不断变换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时,我把课后习题的解决提到首位,让学生先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先做,他们可能会不知如何下手,会做出多种多样不一定恰当的答案;做完题让他们学习课本的重难点,朗读,再做题,这样他们可以把题与教材知识点自主的结合起来,老师再讲他们就很容易接受了。有时又让学生自己去讲,其他学生补充,有时是问题探究,通过连环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有时是深入浅出,通过老师的激情语言讲授让学生感受历史知识和规律。

其次,适当运用一些授课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导入新课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先复习旧课,再按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导入,尽管是“温故而知新”,但如果节节如此,则令学生乏味。因此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应根据新课特点,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在历史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故事、新闻、歌曲、电影片段、现实生活中的简单事例等进行导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机地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再次,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竞赛中,由于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往往能更加认真。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教师和全班学生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等。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了,激励的作用加大了,参与的热情增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空前提高。

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 反复循环 目标意识 反思

在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轻松愉悦地学习、快速学习历史,让学生善学、乐学、会学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此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中的几点做法。

一 用学生先练、老师后讲的课程形式,指导学生超前学习

首先举一个例子,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指导,不如自己亲自试一试。其次,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学生就会从自主学习历史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对于“怎样练”、“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因为学生自己要有目标。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自主学习时,往往会拿着书本翻来翻去,不知学什么,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更是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开始自主学习之前,必须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或范围,然后尽可能的把目标具体化为几个典型的问题,从而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原则上要趋易避难、面向全体。

二 看书想题、做题想书

指导学生在自主看书的时候思考:曾经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考查了什么?是以什么题型来考查的?同样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思考:考查了课本中的某一项目、某一章节的哪些知识点?有联系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问题是书本上扩展的?

三 做好检查,使学生有所获

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的有所收获,我们必须进行学后的检查。检查时间应把握在学生基本完成学习目标后,操作办法可让学生合作进行,或同桌之间、或学习小组之间,相互检查、交流,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就可以发现他们自主学习中出现的不少缺漏,并适时加以弥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巡回检查学生的交流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交流后还存在的缺漏,为下一步对学生的指导奠定基础。

同时引导好成果展示,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相互进行点评、补充或者质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缺漏不断暴露,也使这些缺漏逐一得到解决,同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质疑、点拨,指出学生不能发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予以解决,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转贴于

四 入情境、过电影、头脑风暴法

众所周知,新教材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无论从编排体系还是内容、环节的设计,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大量贴近学生身边事例的情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换位思考、进入情境、转换角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让知识点及问题像“过电影”一样闭目静思,形成头脑风暴。加深印象,建构网络、突出重点、深化细节。同时要求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反复循环,打牢基础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反复循环打牢基础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以“看”为主的循环,以“练”为主的循环,以课本为主的循环,以资料为主的循环。反复循环,强化训练。总之,做到熟练、准确、快速。(2)以课本、资料为主线,两线同时出击打牢基础。强化归纳概括,构建点、线、面、网。结合材料掌握答题技巧,例如:多层次、多角度来组织答案同时做好专项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复习不能是简单知识的重复,既要有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重点。重点知识是复习的主体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单元复习。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基本概念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复习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把一些内容相似或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分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记忆。

六 帮助学生搞好规划,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目标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要有目标意识,要有规划。“学什么?”“学哪些?”“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的自己实际情况灵活驾驭,不断调整。让学生“吃得饱”“吃得舒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应严格要求学生,要有一段时期的规划,还要有近期的规划,例如:一周的计划、两三天的计划,超前学习与巩固学习怎样规划等。

七 善于反思、抽取规律

篇6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本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启发引导掌握记忆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时我就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区别,以及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目录进行分析,探究这一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从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历史课开始,就有了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意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逐渐增强,学习效率也逐渐提高。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不仅要熟悉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分析解题,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分析呢?首先必须学会识记历史知识,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出记忆的方法,并掌握出其规律,同时也推荐自己认为最佳的记忆方法。如学习启蒙运动意义时,内容非常长。我要学生分析应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场运动?通过学生阅读,讨论,他们得出了几个关键词――“冲击”;“传播”;“鼓舞”,“发挥”,很容易记住了。

(2)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历史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为学而学,必须努力去探究。尤其是当前的历史教材,三个模块的组合,学生的通史概念非常模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各模块学会组合。如在学习《》这课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环节思考:A.背景①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③的指导④(直因)B. 最大功绩: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颁布了《临时约法》C.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①政治民主化②思想近代化③经济工业化。通过这组问题,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层次性、综合性等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进一步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事件是表象,但是其背后隐含了许多较为丰富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历史考查的最大特点。纵观历年的小高考和高考试题,几乎没有一目了然的题目,大都需要进行较深的考虑。所以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探究,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

(1)认真研读课本的显性知识,思考其反映的隐性知识高中课本的每一课都有大量丰富的图片,资料回放,我们都应把这些东西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图表的背后就隐含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如必修一教材P22页《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中,可看出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概况,由此引导学生探索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再思考对比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构成怎样的政治制度?得出认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由各国国情决定等等。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表象到本质,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我们学习“”有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其洋务派的思想“中体西用”上从政治,文化视角进行探究。即:政治上――维护封建制度,文化上――固守传统文化。再从现代化视角思考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应得出怎样的启示?即: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特色现代化道路等等。

(3)通过横向比较,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以后,都会产生许多连贯反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如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后,就可让学生联系中国的,从历史背景,国际环境,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斗争方式,政策措施等方面去比较二者成败的原因,进而评价其历史地位。

三、培养利用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原因,过程,影响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怎样掌握历史选择题和材料题的答题方法。

⒈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解答题目

答题技巧的掌握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历史学习不仅仅需要记忆,更主要的是解题,并掌握答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课本上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让学生针对有关史实自己设计若干小问题,并分组讨论进行自我解答,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当其他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自己设计的问题时,该同学很高兴,同时全班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⒉作业及检测后及时自我评价

篇7

关键词:第二轮复习 加强研究 主干知识 通史体系

对于在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根据教材专题序列复习的学校来说,第二学期应进入第二轮复习,如何合理地、高效地组织第二轮复习便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对2012、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以下简称全国卷)、福建省高考文综卷(以下简称福建卷)历史试题的研究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高考背景下,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建立以通史为主线,兼顾专题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三第一轮复部分学校都是按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推进。进行专题复习,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但却容易导致学生对时间信息不敏感、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不清楚、对历史阶段性特征不明确,而这恰恰是高考要求具备的。2012年、2013年全国卷、福建卷中直接考查时间或利用时间信息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分值总数粗略统计:2012年全国卷58分,2013年全国卷27分,2012年福建卷37分,2013年福建卷55分。因此,从考试测量的实际出发,高三第二轮复习需要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本人在复习中的具体做法是:

(1)在新史观的指引下,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外的历史时期,每一阶段由学生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按教师提供的时间点逐一回忆重大历史事件,而后依据《考试说明》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归纳本阶段的高考主干知识,最后从中概括出阶段特征,以提高学生总结概括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予以指导完善。如世界近代史按文明史观可划分为工业文明的前奏(15世纪末―18世纪末)、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三个时期。

(2)以新史观为统领,以问题为中心,按照“展示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学生回答―延伸并整合相关主干知识”的复习思路,引导学生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研究2012年、2013年全国卷和福建卷历史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是:基于问题、能力立意和目标立意,高考主观题的设计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小切口、大跨度、高归纳),再围绕这个主题寻找相应的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而后依据《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各层能力考查再设计新问题。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适应高考试题的新变化,一方面尽量采用史料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依据学情,从新史观角度以问题为中心,古今纵向联系,中外横向对比,构建起历史主干知识的“立体”结构。

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经济时,可强调以下四个问题: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萌芽、产生(14、15世纪)―初步发展(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重商主义)―迅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高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2.近代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演变: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拓展(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3. 近代中西方工业化进程的差异:从发展进程、领导力量、资金来源、工业化次序等方面比较。

4.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方面。

新课程高考“超越教材命题,昭示着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成为复习的固定蓝本,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这样不仅加强了复习的针对性、条理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适度关注热点,强化主干知识

“现实热点问题”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研究2012年、2013年全国卷、福建卷,可以发现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突出对“现实热点”问题的考查。当今高考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之所以关注现实热点问题,“新课标”不仅回答了原因,而且也明确规定了考查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应适当地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结合2012年、2013年全国卷、福建卷历史试题有关“现实热点”问题的研究,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年与学科主干知识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

(2)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现实热点;

(3)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

(4)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实热点。

三、精选习题,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应试能力

进入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阶段,各种考试、练习纷至沓来,如何避免“题海战术”,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显得十分重要,本人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精选习题。现在的各种练习题良莠不齐,如果教师拿来就用,不加挑选,学生会越做越乱、势必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与紧张,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2012年、2013年全国卷、福建卷历史试题来看,虽立足于主干知识,但有相当部分的试题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方式呈现,且材料的选取广泛,题型多样,有文字材料、漫画、歌谣、表格等,突出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一定要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知识点要求及新课程试题特点,精心挑选、改编习题。此外要控制练习题的数量,作业过多,势必导致睡眠不足,身体疲惫,完成质量不高,结果适得其反。

其次规范训练。从高考阅卷和学生答卷的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智力因素导致:没有分别轻重,“看分作答”;答题条理不清,没有序号化、段落化;答题速度没有控制不好,时间不够等。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应注重训练学生:规范审题,弄清问题的范围、限定词、求答词;规范整理,包括圈画材料有效信息、确定要点;规范书写,力求整洁,序号化、段落化;规范时间,通过文综试卷限时训练形成答题节奏,松紧适度。

再次精讲习题。专家指出:“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教师如果在讲评练习时,流于对答案,缺乏归纳和提炼,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不做本质剖析,这样的讲评过后,学生答题水平往往不见提高。在第二轮复习讲评练习时,要特别重视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结合学生实际做题情况,要有所讲,有所不讲,对学生出错的关键原因及影响学生做题的关键词、限制词、求答词的基本内涵讲清楚、讲透,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科成绩。

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发掘非智力因素

高考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曾说道:“要想高考获得成功,首先是考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这是‘硬件’,是高考成功的基础;其次是高考前、高考中考生的心理状况要好,这是成功的‘软件’,它能起调节作用,既可以往高发挥,也可以往低,还可以超常发挥。‘硬件’和‘软件’同等重要。”随着高考的越来越临近,学生极易出现情绪急躁、患得患失,自我否定、没有自信心等,这些心理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和高考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切实加强对学生复习指导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训练。成绩优秀的学生,重在指导他们正确看待每一次考试成绩;成绩中等的学生,重在督促,指出不足,并适当鼓励,增强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成绩差的学生,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哪怕有时只是眼神的交流,同时,在课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合理、适当的提问,帮助他们慢慢找回自信,课后与他们真诚交流,帮他们找到差距,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作业面批效果尤佳,要尽量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相信只要我们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用微笑去迎接高考,高考收获肯定也是回报我们以微笑的。

美国教育家帕尔墨说:“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理的共同体空间,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复习方法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师只要肯研究、勤思考,找准方向,定能为高考的佳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一、分析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材料题的兴趣

针对学生的畏惧心理,先要引导学生大体了解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 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

2 历史材料解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

3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分类。以上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得出启示(分析材料中隐含的规律,从中得到的启示)等。

学生了解了该题型的特点后,每做一道材料题之前,我便先让他们讨论分析该题材料的题眼是什么。材料的类型、问题设置的类别又属于哪类。这样,学生逐渐地把做练习当成解剖命题者的作品,在心理上不再处于被考查者的被动地位。但单凭这些,只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想较完整地解决问题,解题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因选取的材料不同,其解题的规律与技巧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步骤是一致的,因此在做此类题时,我认为要把握住“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带着材料所问的问题“读懂、读透材料”。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三读”:首先是粗读,大致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和事件。其次是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去粗取精。最后是结合设问重点读,这也是最重要的。答每一问,都要到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得出答案。

“二”是指遵循“两个原则”,即充分利用材料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和紧紧依托两个“材”,找出关键信息。

如何做到充分利用材料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呢?

首先要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我们以解题的某种暗示和启发。如“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三则史料,回答……”因此,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其次要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头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这里的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即将“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当材料展示问题的角度与教材内容不完全一致时,再深入读材料,把材料所反映的知识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观点全面认识问题,这样解题的方向就明确了,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只要教材内容熟稔,答案便会信手拈来。

“三”是指有关试题答案组织的三个技巧。

1 明确答案的来源。根据设问的问法,材料解析题答案一般有三个主要来源。第一,直接从史料中归纳总结;第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第三,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要完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或涉及一些启示和隐含的规律性的知识。对于第一种,只要根据分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适当加以概括归纳即可,一般1分一点或2分一点,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或妄加评论。对于后两种,答案不完全或基本不包含在材料中,这也是材料解析题中最难得分的部分。解答好这类试题要做到: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哪方面的内容或启示,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关键。其次要做到两个“找”,一是找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原因;二是要找出教材中有关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基本知识。最后是“提”,即根据前面所找出的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应解决或避免什么问题。

篇9

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历史教师述职总结,请笑纳!

历史教师述职总结1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进入尾声,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有成绩也有不足。为了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不足,发扬光大优点,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任教九(3)(4)两个班的历史课,看到八年级升九年级的成绩单,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差距明显。另外,优秀率较低,后进面还是很大,成绩不太理想,历史学习基础较差。

二、主要经验

(一) 认真设计每节课的导学案: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

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探究活动做好设计,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没设计出导学案坚决不讲新课。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我凭借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我都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考、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考意识。

九年级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做为九年级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了解中考新信息。因此,我平时较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尽数传教学生。

(六)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南北战争》前,我首先出示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的照片,从一个黑人能成为美国总统谈起这场战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结合问题把学生带入教材,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不足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0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对学生辅导还不够到位.

(1)对尖子生每个老师都喜欢尖子生,我也不例外。但我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我班的某个尖子生成绩下降,没能及时找他谈心,分析成绩降的原因,帮助其树立信心,没能抽时间帮他在做难题的解题思路上进行指导。上课时有个别学生不听课也不提醒,任他们放任自流,导致成绩下降。

(2)每个班都有厌学的学生,特别是男同学,每个班都有七、八个,上课纹丝不动,每篇课文都是白白的。他们就是每次考试不及格的对象。偶尔能鼓励他们,偶尔能找他们谈话,偶尔授课时能督促他们做课堂笔记,但多数时候是对他们忽略,有时心情不好还说了一些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话,使他们对历史学科更失去了兴趣。

4、教法呆板。

课改我注重了导学案的使用,很少在用多媒体了。历史课内容丰富多彩,用多媒体上,效果更好,学生对与课文有关的影片、视频、历史图片很感兴趣,但我在教室上,仅对课文作了一些补充,不能够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导致(包括尖子生)能力难提高,考试时难题易丢分。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力争尝试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以及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答题技巧的指导。

4、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5、加强尖子生的培养、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力度。

6、多用多媒体上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多了解中考信息,把握中考趋势

,多训练中考练习题。

中考是一场硬仗,要打好这场硬仗,不能强攻,只能智取。我们只有不断去面对、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切实遵循教育教学的方针办事,团体智慧+个人努力=一定能成功。

历史教师述职总结2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虽然是老教师,我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履行骨干教师职责,认真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结对子计划,互相听课评课,本学期有明显提高,本人听了许老师9节课,而许老师听了我10节课。通过结对子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也认识到结对子是双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较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八、有计划举行单元测试。本学期积极收集单元试卷,做到每单元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期末练习卷也进行测试,并进行详细讲评。期中考试是四校联考,对比认识教学差距,促进良性竞争。

九、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本学期参加20__年“初中教师岗位培训班”学习、“__教育接力”活动、名师讲堂等。

十、存在的不足是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对课标要求不能较好把握,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老师讲得多,提问学生偏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不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历史教师述职总结3本学期,本人任教八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用心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单、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作为教八年级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透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透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忙差生。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解潜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本人任八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我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用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历史教师述职总结4古人以史为镜,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对于历史老师来说,历史教学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有兴趣,感兴趣。而不是一味的照着书本读书。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本学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

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历史教师述职总结5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一课时,播放电影《》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