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的背景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生产的背景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生产的背景和意义

篇1

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理论探索信息化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安全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生产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人身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实现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构建,对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提升系统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生产培训的意义及重要性分析

安全生产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首先,进行安全生产培训,能够保证生产环节的安全性,对于保证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安全,以及构建健康的生产环境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从社会的角度上说,安全生产培训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群众的安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构建完善、有效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是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根本保证。

二、影响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构建的因素分析

对于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构建来说,应该重点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实现生产体系的安全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包括诸多方面:法律健全与否、信息化建设、经济发展水平、培训师资力量、资金的投入、培训体系的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因此在实际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构建中,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入手分析,从而提升体系的健全程度。

三、如何实现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构建与探索

构建健全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应该从影响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各个维度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和分析,提升体系的完整性。具体到实践中,应该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强化培训的师资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实现信息化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以此来从根本上促进安全生产培训体系,以此来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

1.健全安全生产培训的法律体系

对目前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来说,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与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安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说,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安全法律法规及其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法规执行不严、落实不力;安全生产法规体系适用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不强等。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应该进一步地提升安全生产培训质量评估细则、安全生产培训信息管理办法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才能够得以细化,不断地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增强安全生产培训的师资力量

增强安全生产培训的师资力量,是构建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重要因素和重要途径。首先,对于师资力量的选择,应该选择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安全生产培训知识和经历的教师作为培训讲师,这种具备生产、安全和培训三种工作经验的人员最适合从事安全教育。这样他们在进行教学培训过程中,才能够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现实意义。其次,由于目前兼具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培训经历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少,导致很多时候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可以通过师资培训机构,对师资进行专门化的培训,并在最后通过考核来评定其合格度等,这样能够在很时间内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安全生产的培训效果。

3.实现安全生产培训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化手段在安全生产培训中的使用,对于提升安全生产培训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在安全生产培训过程中,应该对教学、考评、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管理和培训,如果还通过传统的培训方式,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培训的效果,这个时候应该通过建立远程培训宣传教育平台,开设网络课堂,实现学员自主化的网络学习,通过网络资源的帮助来消除学习中的疑点,不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总而言之,信息化教学从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升级,为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极大的便利,这对于增进安全生产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加大安全生产培训的资金投入

要想保证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整性,就必须要加大安全生产培训的资金投入,为安全生产培训提供保证。第一,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来购买培训教材、培训软件,使用专业化的教材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学员的全面学习,这对于他们今后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第二,将培训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国家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安全生产培训。第三,通过国际援助和社会捐助等方式,保证安全生产培训资金。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资金链的完整性,对实现安全生产培训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

5.完善安全生产培训的监督及反馈机制

完善安全生产培训的监督及反馈机制,对于提升安全生产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评价的内容上来看,安全生产培训评估是对培训效果的综合评估,包括间接评估、直接评估、现场效果评估,对员工在培训时的参与性、理解性、学习效果及其在培训结束后,是否有工作行为上的改变进行评估,这样就实现对于安全生产全过程的评价和管理,对于提升培训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次,要实现多元主体化的评价方式,培训老师有权利对学员进行教育和管理,同时学员也有权利对培训教师进行评估和监督,并将自己上课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出来;培训老师也有义务接受大家的监督,从而提升自己的培训质量。可见,评价监督及反馈机制对于实现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善、提升培训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实现安全生产培训机制体系的构建,对于督促生产过程、提升生产质量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从全方位的角度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构建,通过健全法律体系、实现信息化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增大资金投入、增强监督与反馈等来实现,以此不断地提升安全生产培训的力度,从根本上保证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周杰.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理论探索与运行改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

[2]王庆运.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理论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01).

篇2

    论文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案例分析

    一、我国电力安全生产历史及现状

    自2002年12月29日起,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国家电力公司资产重组为11家公司,电力企业产权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此背景下,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也不甘落后,在改良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接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殊性,我国的电力工业一直实行集中、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各项安全例行管理工作以行业指令的形式被严格贯彻,并以制度的形式被规范、延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生产秩序,有力保障了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始在我国电力系统采用,危险点辨识及预控工作也在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许多发电企业纷纷开展危险点、薄弱点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到例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已成为趋势,并且日渐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步入正轨。虽然这些管理体系具有通用性对电力行业针对性不强,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但他们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和系统性、前瞻性的管理方法却值得借鉴。

    电力体制改革给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2007年,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维持在11~16起,死亡人数11~21人,期间没有出现安全生产形势大幅波动的情况,反映出各电力企业已成功跨越过渡期,在新的体制下,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前进。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经济、优质用电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电网安全为例,电网安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电网企业须不断改进思路,加强管理,以确保人身、电网与设备的安全。安全生产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有以下几点:高速发展的电力需求对安全生产构成巨大的压力;电力体制改革的不确定性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主辅分离、管理规范、经营模式改变等新的问题;电网运行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现场违章、运行人员技能薄弱、工作作风等问题积重难返。

    据国家安全电力监管委员会报告,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同比减少15865起、3648人,分别下降4.2%和4.4%。以电力生产、建设施工安全为例,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责任事故32起,死亡54人,同比事故增加1起,死亡人数减少3人。其中: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25起,死亡33人,同比事故起数增加8起,死亡人数增加10人;电力建设施工人身伤亡事故7起,死亡21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7起,死亡人数减少13人。发生3人以上人身伤亡责任事故6起,死亡25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1起,死亡人数减少4人。因自然灾害导致3起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造成26人死亡、7人受伤、8人失踪。

    虽然电力事故总量有所下降,但是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时刻提醒我们: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容不得有丝毫松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深入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并认真研究对策,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处于可控、在控和能控状态。电力生产是有风险的,安全生产应以人为本,建立日趋完善的各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建立现代化得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系统的、标准化的职业安全健康自我管理机制意义深远。

    二、案例引出与经过回顾

    1.事故案例简述

    2005年10月某电厂3台60万千瓦机组同时掉闸,甩负荷163万千瓦,导致主网频率由50.02赫兹最低降至49.84赫兹。事故发生后,网调及时启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调起备用机组,迅速将主网频率恢复正常,未造成对社会的拉路限电。

    经过专家组详细调查,现已查明,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厂检修人员处理综合水泵房开关柜信号故障时,误将交流电源接至直流负极,造成交流系统与网控直流系统的混接,从而引发了此次机组全停事故。

    2.案例经过回顾

    运行人员在进行0.4kV PC段母线倒闸操作时,操作到母联开关摇至“实验”位的操作项时,发现母联开关“分闸”储能灯均不亮,联系维护人员处理,13点40分左右维护人员在运行人员的陪同下检查给排水泵房0.4kV PC段母联开关的指示灯不亮的缺陷,该母联开关背面端子排上面有3个电源端子排(带熔断器RT14-20),其排列顺序为直流正、交流电源(A)、直流负,由于指示灯不亮维护人员怀疑是电源有问题并且不知道中间端子是交流,于是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三个端子中间的没有电(实际上此线为交流电,此方式测量不出电压),其它两个端子有电,于是维护人员简单认为缺陷与第二端子无电有关,于是便用外部短路线将短路线(此线在该处线把内悬浮两端均未接地)一端插接到第三端子上(直流负极),另一端插到第二端子上(交流A)以给第二端子供电并问运行人员盘前指示灯是否点亮,结果还是不亮(实际上这时已经把交流电源同入网控的直流负极,造成上述各开关动作,#1、#4机组同时跳闸,#5机组随后跳闸),维护人员松开点接的第二端子时由于线的弹性,该线头碰到第一端子(直流正极)造成直流短路引起弧光将端子排烧黑,维护人员将端子排烧黑地方简单处理一下准备继续检查,运行人员听到有放电声音,并走近看到有弧光迹象便立即要求冯某停止工作,如果进行处理必须办理工作票,此时运行人员接到有机组跳闸的信息,便会同维护人员共同回到化学控制室。

    三、事故原因分析与所暴露的问题

    1.原因分析

    (1)维护人员工作没有携带端子排接线图,对端子排上的接线方式不清楚,危险点分析不足、无票作业,凭主观想象,随意动手接线,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技术组专家通过对机组跳闸的各开关动作状态及相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推断为直流系统混入交流电所致。经在网控5052开关和5032开关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与事故状态的开关动作情况相一致。确定了交流串入直流系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

    2.事故定位

    一起因维护人员作业随意性大、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危险点分析不足,误将交流电接入机组保护直流系统,造成运行中的三台机组、500kV两络变压器全部跳闸的重大设备事故。

    3.所暴露的问题

    1.轻视《安规》,没有把其当做工作守则严格执行

    尽管《安规》中血的教训不是发生在自己单位,但是它的借鉴意义却非常重要,是所有电力单位都要严格执行的规定。安规确立的重要意义在于所有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思想意识,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维护人员所暴露的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天马行空式的工作习惯都是其日常工作的缩影。这样长此以往的话,违章操作、违规行为就相当容易发生了。现场的复杂情况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很容易成为事故频发的场所,诸如维修人员修理前的填票、需要停电作业的未执行挂地线操作等等,均可能酿制重大安全事故。

    2.未能坚持抓住安全思想的学习,安全职责不能落实

    电力企业所指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不是用来讲空话给别人看的,是用来自己以身作则的条款。企业的安全制度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以该事故为例,化学人员对维护人员的违规要求很合理,在考虑全局利益的基础上应制止维护人员继续作业,安全责任落到维护人员上,暴露出其安全意识的极度欠缺;维护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未能够熟练掌握必要的安全规程制度,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3.安全监督不严,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存在安全隐患

    此次事故中的安全仪器涉及万用表,关键问题在于维护人员的误判,但这个万用表的质量却不能忽视,万用表作为电厂的基础安全工具,质量有必要放在重要的位置,定期检查更换,对于质量堪忧的安全工具,即使对于训练有素的维护人员,也有可能做出误判,酿成事故。以小见大地看,现场容易有安全隐患的工具,如承重的安全绳、登高作业器具等,都需做到定期检测,对于报废管理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不可仅仅依据外观而忽略检查工作。

    四、由事故案例给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1.狠抓思想意识,深入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效能

中图分类号:X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83-01

引言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全社会对安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我们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加以改善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企业与员工的能力、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并且决定于企业管理风格,与企业的生产作风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需要具有足够的信息交流,将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落实与实现。企业安全文化是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基础。只有真正的在员工生产过程中,将安全生产进行重视,并且将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相结合,才可以更好的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落实。安全文化的建设途径有很多,其中有效的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可以让员工自身安全修养得到提高,改变自身技术水平与思想认识的不足,真正的将被动安全管理转变为主动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成,是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某些经验化、理性化不断发展和优化的体现,科学的企业安全管理也属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业安全管理的哲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安全管理的伦理道德等这些无形的高尚境界却都用安全文化来培养、影响和造就。长期以来,我们重视传统意义的安全管理,更倾向于短期的效果,忽视了安全的基础和支柱安全文化的建设,因为安全文化更加具有长期性,本身具有与安全管理更广泛的内容。忽视安全文化建设,导致的后果是,企业安全管理没有特点;群众的集体安全意识淡薄;企业的安全活动得不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不能达到新的水平。

2 企业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安全生产过程中,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双刃剑的特点。在以技术为基础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生产分工更加精细,系统管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生产人员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一些安全隐患不能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二,企业处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缺乏全员安全管理的理念。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不足,认为安全培训、工作环境改善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在对运营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就会大幅度的缩减安全管理成本,不重视安全生产的主体性地位。第三,思想观念上的不足。生产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操作人员的自我意识有关,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难以对安全管理的效能进行保障。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具有良好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环境,并且以生产人员的高度安全意识为重要的执行基础。

3 如何更好的打造企业安全文化,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1决策层的改变

企业的决策层要提高自身安全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安全文化观念。首先,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企业决策层要真正的推行人性化管理,保证员工的自身需求得到尊重与满足,注重培养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承认员工的自身价值。只有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员工才可以更加积极创造自身的价值,并且提高自身责任感,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当中。其次,要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观念。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决策者要注重实行主动式的安全管理工作,以预防为主要的安全管理工作,将以往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效益观念。很多企业由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不能真正的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效益。有效的安全生产投入,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来汇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企业决策者要正确的认识到事故的成本,并且提高对安全管理工作投入重要性的认识。

3.2 管理层的改变

管理层自身的行为,是对于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执行的重要关键,也是落实相关管理流程的重要前提。管理层要认真的对于安全生产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保证日常生产的规范性。管理层要严格的遵守企业的相关制度,并且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合理的引导与促进。在开展安全文化宣传工作中,要做好榜样,让员工真正的了解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了解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管理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管理理论,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与业务技能的结合,将安全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的体现出安全文化的实际意义。管理层要对于企业的培训、监督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直接的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明确的分配不同管理岗位的具体职责。企业必须要深入管理改革,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安全管理环境,真正的将安全文化的作用进行发挥。安全文化的根本在于企业全员参与到安全管理当中,并且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让员工逐渐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认同安全管理行为,最终主动的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当中。

3.3 操作层的改变

操作层作为企业生产的最前线,其是安全生产的一线执行者,其自身安全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同时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决定了企业生死存亡。首先,要通过建立企业、社会与家庭共同参与的方式,有效的提高操作层员工的安全意识。员工的安全意识是安全文化建设成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涵。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受到了企业、社会与家庭共同的影响,需要全员参与。在开展生产的过程中员工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安全对于企业、社会与家庭的重要意义,提高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其次,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操作层员工自身安全意识水平,决定了安全生产能否有效进行。员工要将以往被动的安全转变为主动的进行安全生产,真正的了解企业安全文化,融入企业安全文化,进而实现安全素质的全面增长。最后,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者要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对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帮助员工解决心理的问题。通过制度的落实,力争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且通过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有效的保证员工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帮助员工更好的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让员工消除心理的不良情绪,保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持平和的心态,维持良好的工作热情,真正的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落实,提高安全生产能力。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管理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独具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才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篇4

【关键词】安全文化;煤矿企业;应用

一、企业安全文化在煤矿企业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安全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措施相比,属于事故预防的软对策之一,其目的是提升煤矿企业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为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创造安全的文化环境和协调的人机关系。完全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职工的观念、态度、行为和取向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举动,减少人为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安全文化的建设能够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的先见性管理工具。

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因素多种多样,比如说安全的生产设施和机械、可靠的作业条件和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等,但是在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保障因素是人的安全素质,包括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出的安全态度、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安全文化建设在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安全文化具有凝聚。安全文化能够起到凝聚员工行为准则、保持员工已执行的作用,使得员工全体能够自动自觉地遵循安全价值理念、安全行为准则。当职工全体形成一股认同的心理力量时,他们将会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承担安全生产责任的工作中,时刻关心安全生产现状,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趋同于安全生产要求。

第二,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煤矿企业具有庞大的职工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和教育背景,在安全价值认知和安全意识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情况会对安全生产产生消极的影响。安全文化起到一种规范的作用,能够在感召员工的前提下引导员工去遵守安全生产规范、形成安全意识。使得不同教育层次、不同价值观念的员工都能够按照企业的安全标准行事。

第三,安全文化具有规范功能。文化教育人的方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安全文化通过微妙的暗示和渗透获得员工的价值观念认同和行为准则趋同,长此以往,员工可以实现自我调节和控制,安全文化也起到了有形或者无形、强制或者非强制的规范作用。

(二)安全文化在煤矿企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首先,煤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企业的制度设计和员工的工作习惯。如果多数员工认可某种行为的正确性,那么他们就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一直坚持下去,并最终成为习惯。当员工将不正确的行为坚持成为习惯之后,就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企业制度的完善性和员工行为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对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

其次,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对员工的行为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企业员工中的行为会对每一项工作的绩效有着直接的作用,全体员工行为的汇聚会对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产生影响,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效率和效益包含了产品质量、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多个层面的绩效衡量维度。另外,企业安是否安全的社会形象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看法、员工的招聘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得知员工的行为也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间接的影响。而员工的行为直接受到企业安全文化各个角度和维度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企业业绩就是通过上述的链状机制来实现的,并最终在安全管理中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再次,企业安全文化属于企业文化范畴之内,不可泛泛而谈、空洞而论,它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实现。我们一般将实现企业安全文化要求的物质手段成为安全文化载体。煤矿企业内部的俱乐部、文化室、展览厅、研究会、刊物、服务中心都可以作为安全文化的载体使用,煤矿企业还可以借助文娱活动、文艺晚会等形式传递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

二、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和运行

第一,在企业文化理念中融入革新因素。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在企业内部属于独树一帜的理念之一,是实行安全生产必须要坚持的态度和观念。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是企业将安全文化理念灌输到员工思想行为习惯之中的重要方式和形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在企业范围内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理念,就必须增强安全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所以,煤矿企业需要深入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将企业内在价值凸显出来,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安全文化理论阵地的构建,为安全宣传教育提供优秀的媒体宣传场所,在研究了新时期煤矿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宣传进行原则性指导。

第二,推进安全文化制度建设。首先,企业应该针对安全文化的建立设立具体的规章制度,将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煤矿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去。在煤矿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完善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功效的重要基础,能够在调动员工工作热情、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大有所为。其次,企业要加大力度对班组施工进行约束,保证施工环节安全生产落实到实处。再次,企业要对员工安全生产行为的表现情况实施奖惩,使得职工受到物质或者精神激励的引导对安全生产充满热情。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对积极推行安全生产的班组和职工进行给予积极地奖励,将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到极致。

第三,开展多元化安全生产教育活动。煤炭企业应该努力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渠道实施安全文化宣传,将安全宣传教育本身的思想教育优势和信息传播优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安全生产知识,在提升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同时还要提升员工的事故应对能力和逃生能力,使其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威胁,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旭.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之我见[J].中外企业家,2013(12):210,212.

篇5

一、做好安全文化背景分析,是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不仅领导重视安全,而且全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并制定了相当细、相当严密的规程、制度,特别是对各单位的考核几乎都和安全生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重视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已是相当浓厚了。但是安全事故依然不能杜绝,仍然处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中。

我们目前比较多的是从上到下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推动安全生产,较少文化的思考,因而安全生产管理总是徘徊在贯彻规程、落实制度上,而没有上升到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境界。应该说,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的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的出路还在于安全文化,用安全文化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使员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二、培植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们首先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价值理念,树立科学的安全态度、认识,以及伦理、品德和情感,必须对企业的安全有使命感,必须有确保安全的信念和踏踏实实的行为方式,形成自己的安全价值观。在工作中,我们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员工是企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关爱生命,尊重员工的生命权,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不仅是员工自身生命安全的需要,而且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安全工作普遍存在于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的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做好安全工作不仅是安全工作者的责任,而且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做好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所谓“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2.“预防为先”的理念。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要敢于超越传统,坚信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工作方式上要把对生命的被动拯救转变为生命的主动关注,以万分的努力,防止万一的损失;在工作方法上,要居安思危,积极预防,突出事前风险评估,确保本质安全化;在工作运行上要系统防治,标本兼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防治。

3.“持续改进”的理念。持续改进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受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技术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劳动保护能力还不高,一些员工的安全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实现安全的目标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的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4.“体系管理”的理念。“体系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安全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纳入体系化管理,才能步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的轨道。运行上我们要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模式实施程序化管理,同时要把各种常规的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工作融入整个体系,优化管理结构,理顺管理层次。

三、加强安全管理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安全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任何先进观念的落实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来支撑。在确定了供电企业的安全精神文化后,须重新认真审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模式,改革与精神文化不相适应的部分,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制定制度,用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模式体现和支持安全生产理念,合理组织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规范,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1.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文化。安全标准、规章制度是以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生产操作和管理工作的规范作出规定,是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不同专业和工种的安全技术标准,对规范安全操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一些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需要进行修订,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健全完善包括各专业工种在内的安全技术标准,做到按标准规划设计、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施工操作,建立健全包括综合管理、专业管理在内的规章制度,如安全激励约束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考核制度等,确保各项标准和制度与时俱进,必须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2.规范安全生产的行为文化。安全标准、规章制度是具有强制意义的安全规范,只有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与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把这种“强制”融化于全体员工的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使岗位行为规范得以“内化”,才能建立起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和出自内心的自我规范。总的说来,领导干部要做到:关爱生命、关注健康,落实承诺、履行责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遵章指挥、统筹兼顾,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专职安全人员要做到:在安全教育上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在安全检查上细致认真、不留死角,在安全考核上公正公平、不谋私利,在落实法规上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在治理隐患上扎实彻底、不遗后患;要求岗位员工做到:遵守安全法规、落实安全制度,掌握安全要领、规范操作行为,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爱护安全设施、协调人机环境,注重劳动保护、保障身心健康,自觉关注安全、推动持续发展。

3.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物质文化。所谓物质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持续提供超越生产岗位员工期望的发展空间和报酬,让员工永远有自豪感。供电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生产单位,尤其运行人员工作生活比较单一,交际范围小。所以供电企业首先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尊重每一位普通员工的个性化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最后要鼓励他们在工作之外追求身心的健康,追求家庭的和睦,追求个人生活内容的极大丰富。

四、加强安全文化的保障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安全文化的四大保障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1.加强安全文化的管理体系建设。我们在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制度的衔接和制度的落实。有制度不落实,问题出在管理上。我们常说:“管理是对事不对人。”没有科学管理的理念,就会对人不对事。进一步延伸下去,就是挫伤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安全问题应该“小题大做”,更应该对事不对人,要严格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加强安全文化的责任体系建设。现在,企业上下各级都签定了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实际上并未完全落在实处,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落实责任制就是要使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真正具有安全的责任心,对安全工作“沉下去”,特别是各级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必须经常深入到生产作业现场,熟悉和了解本单位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把安全生产责任真正落在实处。

3.加强安全文化的培训体系建设。良好的安全局面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质,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运用。2009年我局全面启动了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大力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建立了一整套运行机制。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知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应知应会”,做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所以,我们目前正在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每个岗位、每个人进行一次安全操作标准化训练,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实行末位下岗制;还大战旗鼓地开展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武、突发事件处置演练等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篇6

Tian Liju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Fuxin 123000,China;

Xinzhouyao Coalmine,Datong Coalmine Group,Datong 037000,China)

摘要:矿井素质反映了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职工谋求福利、为社会事业贡献、创建和谐社会和优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能力。提高矿井素质是促进安全生产的根本,是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途径。矿井素质指数由其各构成要素的水平决定,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定量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掌握企业发展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推动矿井素质提高。

Abstract: The coalmine quality reflects its ability to make good profit, provide good welfare for its clerks, make contribution for the society, create a beautiful and reconciled society, and keep continuous healthy development, etc. Improving the coalmine quality is the fundamentality to facilitate safety prod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pathway to make sure reasonable exploration of the resource and to guarantee the benefit of the employees. The index of coalmine quality i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which can be evaluated with some mathematical methods. By rising the coalmine 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shortage of the enterprise can be evaluated, which is very helpful for improving its quality.

关键词:矿井素质 安全 评价

Key words: coalmine quality;safety;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D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16-02

0引言

煤炭地下开采条件十分复杂,容易出现水、火、瓦斯、顶板、粉尘等灾害事故;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还容易引起环境损伤;此外,煤炭生产受资源的限制,会出现建设、扩张、稳定生产、资源枯竭等生产周期。因此,矿井安全、环保和持续稳定发展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各生产企业都提出“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但是,因为生产关系着企业的效益和职工的收入,而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通常较小,一次不符合《规程》要求的操作不一定会引起事故,所以实际生产中企业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生产问题,但有可能忽视安全。矿井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比较完善的安全设施,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而且需要员工责质的全面提高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只有矿井素质全面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才会更有保障。针对矿井素质进行研究,实现矿井素质各要素管理的定量化,对解决好安全与生产间关系问题,促进矿井协调、快速地发展,建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矿山环境,推动各项事业全面提高意义重大。

1矿井素质的概念

矿井素质是对矿井形象、能力和作用发挥的评价,它反映了矿井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能力。矿井素质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矿井形象体现企业对员工安全、健康状况的关心和保护,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促进,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可由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主人翁态度,以及社会对企业的评价来表征。

矿井能力反映了企安全稳定生产、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及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包括素质劳动力的补充能力;资源的储备、合理开发利用和拓展能力;材料设备配件的保障能力;科学管理和执行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要素。

矿井作用体现了矿井为员工提供优厚、稳定收入的作用;对集团公司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技术进步、科学发展及管理等起到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献等。

矿井素质三大要素既相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矿井素质的作用

煤炭生产受资源储量及其复杂多变的赋存状态限制,存在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生产过程中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并且,煤矿所处环境一般比较偏远,职工素质相对比较低,员工及家属就业途径比较单一,故矿井还承担着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因此,矿井素质的评价与其它生产企业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特别针对矿井实际进行其素质的研究。矿井素质提高是促进安全生产的根本。矿井素质的提高标志着人员素质的提高、安全生产装备水平的提高、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能够保障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健康地发展。矿井素质提高是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途径。矿井素质的提高,标志着企业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更有能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更有效地保障员工利益。矿井素质提升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职责。社会主义企业有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安康的责任。矿井素质提升标志着企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进步及和谐稳定做出贡献。用矿井素质指数定量评价矿井发展变化水平。矿井素质指数由其各构成要素的水平决定。建立矿井素质概念及其评价体系,通过对各项工作及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量化评价,有利于定量掌握企业发展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改进、完善和提升;使全矿各式各样部门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员工行为目的更加清晰、各项考评更加科学合理;使员工个人利益提供更加更有效地保障,有利于企业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矿井素质与安全的关系

矿井素质反映了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职工谋求福利、为社会事业贡献、创建和谐社会和优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能力。安全是矿井素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不安全的矿井,素质一定不高,一个高素质的矿井,一定有很高安的全水平。矿井素质的提高标志着员工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是矿井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素质提高,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矿井素质的提高标志着资源、设施的合理配置,而安全设施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是建设高素质矿井的必要条件。矿井素质提高意味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安全生产,能够更好地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促进矿井既安全又高效地生产。矿井素质提高标志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包括生产技术水平和安全保障技术水平的提高。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使矿井的安全生产更加有保障、更加有效。安全评价仅仅对系统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价,而不考虑生产能力、社会贡献等因素。我们常说,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一个低效率、产能很低的矿井,其安全性却可能很高,这样的矿井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开展矿井素质评价,以提高矿井素质为目标进行管理和建设,既可进一步提高矿井安全水平,又能够促进矿井更加高效生产,促进矿井健康、协调发展。

篇7

关键词:电力行业;安全施工;现状;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为了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电力工程的施工是当前重要的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融入电力安全施工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不仅有效的改善了人们对电力安全的认识也有利于电力安全施工的实施,下文将对我国电力安全施工的现状及相关改进措施进行介绍。

1.电力安全施工的现状及不足

为确保电力安全施工,就必须认真分析和总结电力安全施工的现状及不足,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电力安全施工的现状及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员工缺少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

就目前而言我国多数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员工对于电力安全施工缺乏足够重视,安全意识不高,进而引起在电力(安全)建设、行业内的大修、技改施工中,存在许多安全方面的问题,相关制度及规范未能有效的落实,以致电力行业在生产及运行过程中,时有安全故障发生。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也直接威胁用电的安全性。由此可见,我国的电力行业安全施工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是导致电力安全施工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严重的威胁着电力行业安全施工的发展。

1.2安全施工没有可操作性,管理不严格

目前我国各级电力行业都逐渐重视起电力安全施工工作,对其重要性有一定的理解,并尝试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安全管理体制大多流于形式,仅局限在书面中,没有扎实的可操作性。这就造成了电力行业安全施工缺少正确的管理,进而导致在安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另外一些工作人员在参与电力行业安全施工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安全施工理念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在评价电力行业安全施工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电力行业安全施工的实施[1]。

1.3安全施工缺少(操作性强的、完善的)完善的制度规范

在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及运行过程中,人们需要根据相关制度,对电力行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项目进行管理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电力行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项目安全施工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安全施工的规划,以致电力行业安全施工的相应措施及对策,不能有效的发挥其防护作用,进而导致了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若没有完善的、便于操作的制度进行控制,甚至可能出现恶性循环的问题。

1.4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促进电力施工安全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培训,逐步提高各级人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的思想意识,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排除隐患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的电力施工培训往往忽视对于安全生产施工方面的培训,有的甚至把培训赋予形式化,没有重点突出安全教育的目的性,导致一些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安全防护技能低下,对于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而这就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电力行业安全施工的改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电力安全施工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在认真分析和总结电力安全施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改进,具体来说。主要就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加强电力安全管理,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

电力企业施工中,各个施工环节的安全合理性,都直接对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性有着影响,在电力安全施工中,领导层的安全理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行业的施工,员工的安全理念对各工序的施工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及员工的安全理念应严格进行规范。

2.1.1健全电力安全管理规范制度

只有将电力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进行完善,才能对实际的生产责任及目标进行明确,并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落实,采取适当的奖惩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体系,特别是应加强特殊工种的在职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保证特殊岗位的安全准确运行。

2.1.2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

电力企业应对内部实施分层管理制度,电力生产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应结合实际进行生产监督管理的规范化与日常化。各电力企业应对所管辖地区的电网隐患进行及时的处理,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电力安全系统。

2.1.3加强企业文化,提高员工意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的责任心及归属感,电力企业应结合企业文化实施电力安全生产的宣传活动,并大力支持员工参与各项活动,鼓励员工参加技能培训或自学,并定期举办一些娱乐活动,向员工宣传电力安全施工及生产的知识,举办技能竞赛等。在休闲中促进员工吸收更多的知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3]。

2.2构建健全的安全施工评估体制

电力行业的安全施工生产管理体制的构建,应严格参考行业的具体情况,内部加强研究,全方位的对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考察,并调查当前员工的安全施工意识及专业技能水平,结合主观与客观因素对电力行业生产施工的安全情况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可能造成事故的原因及几率进行分析。电力企业应充分了解,安全施工评估体制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意义,在加强电力安全施工管理的同时,应构建人性化的合理管理理念,电力企业在施工及生产过程中,都应严格以安全为基本前提。

2.3电力行业安全施工的科学规划

电力行业应针对安全施工形成一套科学的规程编写、具体操作、实时监控等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体系,通常电力安全施工应使用控制与评估的措施,进而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实现电力生产的科学化发展,并将日常的电力生产与电力企业整体的评估体系相结合,不断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改善电力安全生产的效率。

2.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鉴于安全培训的重要性,作为新时期哦背景下的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对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引导施工人员要自觉参加安监机构举办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班,依法取得上岗资格证书。要经常性地对从业人员特别是新进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劳务分包企业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警示教育,使教育培训工作既有针对性,又能保持经常性,防止出现形式化,使操作人员自觉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和冒险行为。通过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知识和自我保障能力,从而更好地确保电力施工安全高效的进行,以夯实工程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安全施工在发展长河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不仅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直接影响到电力用户的用电权益。对此,现代化的电力安全施工,应将电力安全生产与安全运作放在第一位。结合上文所述观点,利用强化培训的方式,不断的提升电力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有效的满足当前社会的电力需求,尽可能的降低电力生产中的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贾天义.浅析电力安全建设现状及改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40.

[2]朱丹,朱芷萱.浅析电力安全建设现状及改善措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5:6-7.

篇8

一、安全文化的涵义及功能

(一)涵义。安全是生产的灵魂,其灵魂来自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做好生产安全工作的基础。这是人们对安全文化的主流看法,但不是共识。人们因所处的地域和时代的不同,经济条件及对安全的需求不同,加之各自社会背景的差异,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目前,国内有关安全文化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如下:

1、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权、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社会存在及与之相应的观念。

2、安全文化是人们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文化是人民大众经过长期实践,通过不断丰富的安全实践活动和经验积累,通过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安全管理的实际体验而提出来的一个科学的概念,也是文化学新的研究领域。

3、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中的对待安全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和遵从一种安全是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安全第一”、“安全至上”的理念。

4、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有关安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是在追求安全的过程中和获得安全时,才有可能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推动社会前进。

5、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是社会和大众对安全价值的肯定。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第一的哲学、安全第一的生活需要、安全第一的企业经营机制、安全稳定的社会、安全和健康、文明和公德,是安全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安全文化的归宿。

6、安全文化的全部内容,对工业文明发展和企业安全生产而言,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为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现代科学的运行机制,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企业奋斗目标。

7、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就是使人如何在身心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气氛中生产、生活和生存。安全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爱”、是“护”,爱护自己、爱护他人、爱护自然物、爱护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之免遭意外的伤害和损失。所以,安全文化也可以说是社会性的广施“仁爱”的文化。

8、安全文化是将职员、管理人员、顾客、供给人员及一般公众暴露于危险或有可能造成伤害的条件降低(减小)到最低程度,为此目的建立起来的规范、信念、任务、态度和习惯的集合。

9、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质的总和。这种定义是以“大安全观”和“大文化观”为基础,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以及安全观念、意识形态的精神内容,安全的环境、物质、条件的实在内容都包含于安全文化范畴。

上述关于安全文化的解释并非是安全文化的定义。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人在严格的意义上既符合逻辑又准确无误地给安全文化定义。但是,安全文化是不是就没有定义呢?也不是。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和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对此做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他们认为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应有如下三大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这也是核电站及核工业组织建立起安全文化必须遵从的标准,也是其他工业组织建立安全文化而取得的宝贵经验。

(二)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安全文化提倡、崇尚什么,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企业所提倡、崇尚的内容,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将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

2、凝聚功能:企业安全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方式,使员工融入其中,当其价值观被员工认同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激励功能:企业安全文化能通过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智慧力,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力气,有基本思维能力;作为社会人,每个人又都有精神需要,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未获得激励时,人发挥的只是物质力量,获得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就得到开发,激励越大,所开发的精神力量就越大。

4、约束功能:企业安全文化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通过文化的功用使信念在员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式,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

5、规范行为功能:安全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四项基本功能,最终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是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来规范其安全生产行为。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许多生产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往往继承大于创新性,规定动作多于自选动作,仍是采取几项安全制度、写上几条安全标语,开上几次安全会等,这些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只是短期效应,并没有在广大员工中形成一道坚固的安全防御体系。有的企业对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漠视或抵制,这种潜意识必然会体现在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上,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但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员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因此,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就可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企业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它是一种全面管理,以文化的无孔不入的方式弥补以往安全管理的不足,它注重的是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罚、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员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为,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它体现出了现代的、科学管理的全部内涵。

企业文化提倡、崇尚什么,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企业所提倡、崇尚的内容,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将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安全目标上来。企业安全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方式,使员工融合于其中,使其安全生产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来规范其安全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在需要的推动下,就产生了行为动机(念头和想法),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原动力,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原因,需要的形成和动机的产生受内部因素(包括心理、生理、思维、价值观等)和外部因素(包括舆论、风俗、道德等)制约,同样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动机是不同的,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对约束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企业安全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心理,并转化为规范的安全行为后,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就能有所保证,这就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

三、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方略

企业精神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内核,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之一。建设和谐的企业精神文化氛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存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建设和谐平安的企业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安全文化。安全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习惯)的选择和行为结果的统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可以抛开繁泛的“文化”定义,从中解脱出来。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对造就优秀的行为结果至关重要。企业安全文化,离不开员工的认知,离不开员工的努力,离不开员工的奋斗。而企业安全文化,既可以肯定员工的价值观念,也可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激发员工自发的主观能动性,把保证生产安全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确保生产安全的目标。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综合知识和技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可以利用报告会、培训班、墙报、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同时,可以利用节日、年终总结、“安全月”等机会,开展各种有益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文娱体育活动,不断渲染和强化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

4、完善安全机制,提高安全意识。建立以各级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以建立适应现代安全管理,实行标本兼治,做到行为有规范、考核有依据、奖惩有标准的制度体系;建立以党政工团齐抓、部门联动、人人监督,纵到底、横到边的网络体系。一是强化安全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奖优罚劣;四是健全安全检查评比机制,做到安全问题超前控制。

5、提高安全技术,狠抓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作为生产企业,要不断完善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工序,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加工,并增加生产防护设备,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隐患。在生产车间、安装施工现场,到处悬挂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高空作业,请系安全带”等标语口号。定期对生产车间、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排查,对事故隐患及时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9

关键词:杨伙盘;本质安全;安全文化模式;创新

安全作为煤矿生产永恒的主题,既是煤炭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制约煤炭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问题。科学有效的管理可将安全事故降低到最低。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能够从根源上降低事故发生率,杜绝事故发生,是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本文试图从煤矿安全文化模式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榆林市杨伙盘煤矿独具特色的“113”安全文化模式。

一、我国企业先进安全文化模式分析

在中国,国有企业现在所呈现的安全管理模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管理为中心”的安全模式,第二类是“人为中心”的安全模式。

(1)以“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安全形式

此项管理形式也是根据“一切事故原因来源于管理缺陷”的基础上来识别的。比较有名的管理模式总体上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0123”管理模式。它的意思是:3代表着开展不伤害你我他同时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的活动;2代表着两个标准化的建设;1代表着以企业法人为第一责任;0代表着零事故的安全目标。

第二,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0457”安全模式。它的解释为:7表示的意思是七个安全管理系统;5表示的意思为建设五个标准化的安全对策;4表示的意思为“四全”;0表示的意思为事故为零;最终真正意义上达到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等过程。

(2)以“人为核心”的安全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很明显的就是把生产人员(职工)作为管理的核心对象。以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人的误操作作为安全管理的方向。

第一,攀钢集团的“人基严”形式。其中主要指就是要以人为核心,进行基础性建设,并且必须要从严治厂才行。

第二,在山西省的晋城市,此地矿务局“4321”模式。它的意义是:1代表的意思是目标只有一个,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长治久安才行;2表示的意思是两种体制,也就是完善管理与自我约束的体制;3代表的意思是有三种基础项目;4代表的意思是四种管理的方法。

二、杨火盘的“113”安全文化模式

杨伙盘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提炼总结出了“113”企业安全文化模式。

(1)背景

杨伙盘煤矿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安全发展作为第一要求,发挥安全文化在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中的灵魂和统帅作用,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理念――制度――行为――习惯――文化――生产”的良性互动,打造出具有杨伙盘煤矿鲜明特色的安全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在安全实践的基础之上,杨伙盘煤矿提出了“113”安全文化模式,为今后杨伙盘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2)结构

杨伙盘煤矿安全文化“113”模式如图1所示,就是树立“以德服人”,将风险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以坚持不懈的的改革为核心,把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安全管理固化于制,安全制度和规范外化于行,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体现“人―机―环境”的系统安全,实现煤矿生产和谐发展。

(3)内容

①以人为本。坚持安全为了人,安全依附于人,要以安全型煤矿为目标。文化必须作为这个企业的旗帜,素质的高处是自率。

②以风险预控,持续改进为核心。在以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的进程中,杨伙盘煤矿将人员建设相结合,构成了比较有效的安全体制。杨伙盘煤矿采用特别好用的系统、走在科技前沿的生产工艺和科技含量高的装备,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矿井生产系统,加强科技含量,利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肃的奖惩法则,构建安全生产约束机制,不断持续改造矿井生产系统,加强科技含量,从而进行风险预控,有效避免安全风险。

③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安全管理固化于制,安全制度和桂发外化于行。安全理念内化于心是指杨伙盘煤矿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解决好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制度问题,行为问题。内化于心就让安全文化的理念,入脑入心,真正让职工认识到安全就是幸福,安全生产最划算,安全工作最值得。安全管理固化于制是指杨伙盘煤矿不断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三、企业文化体制构建对安全工作的效果

引进文化管理指导企业安全生产,实际上是从文化的视角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改造,也是一种流程再造。其成效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

安全管理理念应该是从全局把握,而不是只就一个点或者个别点去实施,更不是只对安全才去抓安全,应该将其作为管理一个企业的方略、一项头号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个企业进行很好的定位、统筹安排、系统管理等。

(2)职工安全自觉性明显增强

职工安全需要企业的规章制度来保护,同时也需要企业的领导来号召,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职工自己一定要懂安全、学会怎样保护自己安全、敢于制止和举报在企业生产与管理中的不安全操作和行为,也要学会因地制宜的给企业中的领导提出来一些合理的意见或建议,这样企业才能长治久安,企业发展才能走得更高;职工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职工就更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山冰,张龙艳,陈昌明,等.南梁矿业“螺旋”契约化模式总结报告.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内部资料,2012.

[2]李登安,周进学.精益整合[J].经营与管理,

[3]吴同性.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由勇(1975-),男,吉林辽源人,东北电业管理局送变电工程公司市场开发部,工程师;陈涛(1975-),男,辽宁沈阳人,东北电业管理局送变电工程公司市场开发部,工程师。(辽宁沈阳11002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120-02

一、电力生产现状及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

随着电力产业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各大电力集团已逐渐转型,且已基本具备现代化企业的诸项标准与特征。然而,电力产业的转型也带来诸多现实问题与尚不明显的隐患,其中电力安全生产的实现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效益,更涉及到广大电力职工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下将简要介绍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的现状。

1.安全生产管理远未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常态化

在各大电力企业中,对安全生产管理并不陌生,但是切实建立一套全过程、全方面、多层次、动静态相结合、监督奖惩相配套、培训教育相衔接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还远远没有实现。

具体而言,就是没有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也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与沟通,而各级管理人员又多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监督与配套机制。

应该看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只是宏观层面的,其对企业内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企业想要在竞争中保持生命力,就不得不作出应有的改变,而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正规化、常态化便是在竞争的浪潮中提炼出的一剂良方,它不仅适用于生产管理,更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应用到安全管理之中。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重心不明,观念陈旧

安全生产的实现,看似简单,实则内容丰富、繁杂,它不仅只停留在动员大会、岗前培训、分级管理与奖惩制度上,更涉及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局观系统观、与生产计划的协同等等。在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中,更对管理者的业务素质与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期更早发现及预防事故,而不是等到事故发生后再剖析原因。

同时,也更应该注意到,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不同生产计划、不同生产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方法与侧重点也应适时调整。在一些企业中,安全管理经常处于被动、滞后状态,墨守成规,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的关注度,这显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可靠性都危害巨大。

二、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基于以上讨论及以往现场经验,发现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环节经常出现以下几种较为常见且并未引起过多重视的问题。

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压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的改革也在探索中不断地前行。然而伴随着市场化的转变,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也日渐加强。由此,电力企业大多走向节省成本、减员高效的现代化进程,这也必然导致对安全投入有不同程度的削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也同比高速增长,这使得电网的输配电设备以及各发电企业的机组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各职能系统难以保证定期定时的保养与检修,自然导致电网长期高效稳定的运行难以得到绝对保障。

2.安全职责不明确

首先,各电力企业固然都有自己的一套安全生产制度,但对安全生产职责的落实却不尽如人意,大多安全任务分配工作只做简要说明,或只象征性做一些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而分管生产的领导则常常忙于实现繁杂的生产任务、设备维护与技术升级等工作,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安全生产工作中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自然也就更难制定与之相应的整改与完善措施。

其次,安全管理人员对生产各环节所存在的显性与隐性问题尚不能独立进行彻底分析,难以找出各次事故的直接、间接与深层次原因,因而不能做到及时追究事故责任、吸取经验教训。

再次,一线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认识,对规程制度大多没有深层次理解,只停留在被动记忆的阶段。

3.管理方式老旧,缺乏现代化观念

企业中,从上到下常常只重视大规模、高要求生产的安全管理,而往往忽视了细小琐碎的管理。究其原因,在于部分企业领导仍然遵循计划经济下的旧式动员大会与运动化管理,这种自上而下的大框架、大标题的管理,既难以从生产实际出发,也不易于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更难以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而更多的则是流于形式,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4.安全管理人员良莠不齐,缺乏对隐患的识别力

大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业务素质、知识水平以及责任心等多方面的限制,对各生产环节中可能或已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与判断,不仅缺乏对危险源的识别与推断能力,更难以意识到各生产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安全隐患及巨大危害。

5.现场标准化不健全,经常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造成人身触电死亡事故;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其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人身触电死亡事故等。

三、促进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1.在企业中自上而下地树立“安全至上”的思想意识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完全融入到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已与国家、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密切相连,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而要实现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对企业的领导层,更对基层工作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全体职工都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为了凸显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企业领导层必须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基层职工要以自身安全为重、以企业利益为重、以社会稳定为重,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思想意识,切实做到安全生产。

2.安全生产管理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句空话,无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还是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单位,“以人为本”早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最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且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被管理学界广泛接受的基础定理。

由此出发,各电力企业更应以此理念,不断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并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充分运用。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领导层务必要以身作则,切实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坚持定期走基层、走现场,及时了解企业职工的精神与思想状态、诉求与不满,且不仅要及时处理职工反馈的关于生产环节与企业建设的意见,更要注意并帮助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基层的工作人员常常处在生产一线,不仅工作重复、单调,而且所担负的责任巨大,任何操作都不能疏忽,且要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事故与危险,造成职工心理压力沉重,长期倒班工作,极易引发事故。其次,应对全体职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适时减轻职工心理负担,并尽力改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健康化、和谐化、安全化的工作氛围,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3.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

首先,必须对安全生产进行整体化管理,彻底革除生产过程相分离,管理互相推诿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可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将生产各阶段、各过程连结起来。

其次,坚持行政、安全统一人制,将安全职责与行政职责相统一,以便在制定生产计划与安全计划时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且避免了事故后的相互推诿。

再次,将生产环节划分开来,并把安全责任逐级逐层细化,落实到个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现安全生产逐级管理,层层约束。

最后,要做好生产事故学习教育工作,务必组织全体员工就各次事故认真学习,切实总结,以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

4.加强监督力度

监督与奖惩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生产中,即便再完美的规章体制,再充分的教育与学习,也难以完全避免员工在实际操作与运行中出错或违规,也难以避免各项章程全部如实执行。这时,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奖惩机制,以一种强制又能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式实现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监督具体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静态监督,另一方面则是动态监督。

静态监督指的是对各项硬指标的监督,即各职工对规程的遵守情况、设备维护是否符合标准、安全工器具的维护与摆放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得以实行等。

动态监督主要是指对各项可变环节的监督,即职工在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各项准备与实行工作的监督、安全设备与措施的展开与实行、生产计划与安全计划的实现程度等。

5.开展多层次、全面化安全培训工作

各大电力企业在职工上岗前都会对其进行各项安全培训,但培训的方式与内容往往老旧、枯燥且难于理解,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探索和改善安全培训机制,切实寻找到一条可行性强且教育力度大的培训方式。建议企业在开展安全培训时,除传统的强制性安全教育外,还要不断加入贴合实际、易于理解、教育性强的内容,如历次事故分析与规程制定过程等,并分批次、分阶段定期进行常规性安全培训,更要注意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