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社会综合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社会综合实践报告

篇1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信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信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篇2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平顶山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平顶山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篇3

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增强;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35-01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2.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多多举办课堂活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情景教学,模拟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亲身实践,思考该怎样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小的活动圈子的话,那么社会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圈子,在学校里只有教师、学生,在社会上就不一样了,鼓励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加实战演习的一种形式。在社会大舞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多种多样的人进行交流,学习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传统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是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门学科,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培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实践中发现语文的乐趣,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4.指导学生围绕语文实践活动项目开展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语文实践活动项目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谈、模拟实习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实践活动。而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摆脱束缚,认真分析,大胆尝试、创造,主动实践"。如在一次"漫游语文世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如"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手机短信等所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村镇上的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校园的标语牌、宣传栏、墙报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所使用的语言;社会上的电影电视、标语广告、互联网等所用的语言,有哪些新鲜用语,有哪些不规范现象"等等,都在搜集之列),然后再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比如,有代表性的人名、对联、精彩的广告等分别编成"集锦";街头不规范用语、荧屏错别字、低劣广告等分别编成"举隅";新词、新流行语、新来语等分别编成"荟萃"……),并给这些小册子各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接着再在全班展开讨论:"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怎样看待'默默无(蚊)闻的奉献''钱(前)途无量'一类改动成的广告?"……最后再要求学生围绕此次活动写作文,结果水到渠成,学生们写起来都觉得较为得心应手。

我认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样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胡晓.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设-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篇5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 必要性 活动内容 好处 原则 评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我们这里的学生相对于城市中心的学生来说,综合实践能力要比他们好一些,但是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在我们这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不让做饭,不让洗衣服,不让单独出门等等。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上只是课程表上有,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一科目,开与不开都是一样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施行的过程中,差距太大了,学生从开始上小学,就背着沉重的书包,补习班排成排,无论是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的“分、分、分”。我国的“一棒定终身”的高考也让家长、教师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不重视综合实践能力。

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有些孩子上了高中、大学以后,就会出现很多麻烦的事情,不会洗衣服、不会洗袜子、洗澡不拿洗浴用品等,很多学生不自立,社会实践能力非常少。

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军营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与时俱进的,社会需要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就得培养这样的人才。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赵桂琴;中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篇6

【关键词】科学课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初中是学生接触文化知识的新阶段,伴随着国内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部门对初中各类课程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课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科知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大脑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教师在制定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现有的教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激发智慧,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课程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重要学科,对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是大有帮助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开放性的知识,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应紧紧抓住科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指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智慧,以保证课堂教学流程能够顺利进行。

1.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通过教材运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科学知识。灵活运用教材可以让初中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课程,如:《常见的植物》这一课程教学时,我则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对一些比较熟悉的植物进行列举,然后提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概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植物概念,对科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巧妙设置问题

“问题式”教学是目前科学课程常用的一种方法,其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如:《地球仪和地图》课程教学中,我则先提出“地球这么大,我们如何去划分不同的地域?”通过这一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想尽各种方法之后,我提出了地球仪、地图在地理位置划分判断中的作用,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主要来源,将初中科学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其综合能力的训练是有帮助的[1]。如:《太阳和月球》教学中,我则通过讲解生活中光、热的来源,让学生充分感触到太阳、月球对生活的具体影响,然后进一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课程联系生活既增强了学生的知识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思想能力。

二、有效探究,创建实践平台

“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感受科学知识乐趣的一种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验证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应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社会实践是有效探究的最佳方式,该环节的设计需坚持客观性原则,从客观的教学看待学生的学习。

1.创造实践平台

为学生搭建一个社会平台是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教师应参照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学习课程知识。如:《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课,我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反射、折射的常见现象,通过社会考察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在探究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均有明显的增强,为后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实践活动

当前,综合能力是衡量学生科学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途径。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实践环节要不断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2]。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时,我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完成实践活动,了解大气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再拟写相应的实践报告,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3.调整实践环节

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导致科学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应积极调整社会实践环节,让科学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光合作用》教学中,传统教学是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接触知识,我则安排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

三、引领成长,灵活运用知识

“学以致用”是初中科学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初中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后,教师应通过多个渠道引领学生成长,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当前的教育情况,为学生制定有效的知识运用平台。

1.互动教学

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气氛不活泼、互动不流畅、学生发言不积极等问题,这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科学领域中快速成长,教师应积极推广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通过自我锻炼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参与比赛

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初中科学课程教育应坚持开放性、多样性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初中学校可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某一项发明,如:鼓励学生发明学习工具、生活工具等,为初中生知识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探究活动

探究是教师引导初中生成长的最佳方式,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合作探究,学生能从研究、分析、思考等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为后期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帮助[3]。如:综合环境科学相关的知识,我则制定“环境污染来源”这一命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污染来源、原因、危害等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总之,先进的教育思路是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若初中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出现扭曲会影响到后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教育计划,从而保证在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新宇.初中科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科学教育研究,2010,17(11):43-45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内容设计;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强化综合实践的要求。具体而言,综合实践课就在于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建立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不难看出,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之所以这样讲,可归因于其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对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考验。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同行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研讨时,似乎并未关注综合实践课程;而是习惯于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讨论。这种同质化讨论,就弱化了对特定教学形式的有效把握。正因如此,笔者将综合实践纳入到讨论范畴。

本文首先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进行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内容设计。最后,给出评价机制。

一、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的认识

对数学综合实践的认识数学综合实践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或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查、观察,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仍处在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地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它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必须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

数学综合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两个侧面,可以某些方面让学生亲历"数学发明创造的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融启发、探究、发现、创新于一体,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3)突破教学难点;(4)更加深刻揭示知识形成过程;(5)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认识引导下的内容设计

在上述认识引导下,下面以"相交线与平行线"作为内容设计对象。

(一)内容设计的目标定位

从综合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中可以得出,该教学内容则重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且突出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这就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契合了。然而,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仍须植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环境。即以升学为教育主线的初中数学教学,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从而,综合实践内容设计的目标,应定位与验证书本结论的正确性,并延伸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不是诸多同行所理解的,应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因此,课堂知识系统传授在前,综合实践教学在后。

(二)内容设计的材料选择

与物理、化学等理科不同,数学所具有的抽象性、精确性特质使其难以建立所谓的实验室。面对这一短板可以就近取材,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给予支撑。如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设计为例,在教师系统讲授了相关内容之后,可以借助教室的墙壁和天花板边沿的轮廓线,来激发起学生对相交和平行概念的形象化理解。并在一定的问题导向下,建立起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讨论轮廓线若不相交,说明了怎样的建筑构造问题)。

(三)内容设计的具体实施

在以上内容材料选择的讨论基础上,这里针对实施问题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应广泛借鉴目前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学创新形式。从而,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这样一来教师在主导、协调上就能关注到每个小组。而小组成员的数学成绩层次不一,这就在团队内部激励下增强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使得综合实践教学不仅紧凑,而且具有很强的整体带动功能。

三、评价机制构建

作为一个完成的教学环节,建立评价机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里存在几个难点:(1)综合实践教学的目标决定了它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因此无法遵循应试教育方法来建立可量化的测评机制;(2)综合实践教学正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因此评价机制构建的评价机制应是非功利的。

从上述两点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以小组为单位

上文已经指出了应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样一来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成绩就应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客观评价各小组的解答情况;或者将问题延伸到日常生活实际中,由小组提交报告的形式来给予评价。最终,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解答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总分。需要强调,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仍须通过量化来实施评价机制。

(二)由组长来细分

当教师已经针对小组给出具体分值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下,按贡献将分值细化到成员头上。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1)在参与综合实践时,惟有小组成员能够获知各自真实的努力程度(2)在获得高评价的激励下,能激发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由此,评价机制的难点就解决了。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内容设计上应围绕着:目标定位、材料选择、具体实施来展开讨论。在评价机制的构建中,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基础上,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给出总体分值,然后由小组成员进行分值细化。

参考文献:

[1]高洪美.走出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误区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9).

[2]潘润翠.初中数学新课改中的"三要"[J].中国农村教育,2008(2).

[3]张红.数学新课改问题的争鸣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5).

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 开放性 教学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以课堂为阵地”的封闭教学模式向“以社会为阵地”的开放教学模式转变。那么,如何建构初中政治的开放性教学呢?

一、建构初中政治开放性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加强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等课程改革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改变那些过于僵化的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2、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学习必须是开放的,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这些都必须在开放的教学中才能实现。

3、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回归人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人文学科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性质,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人文学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人文学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人文学科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人文学科强调主观感受。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回归人文学科的特点,也需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二、建构初中政治开放性教学的策略

1、开放的教学目标

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同时目标还应向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开放,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现实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的问题,使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

2、开放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教材内容比较精练,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的束缚,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可以把课时缩短,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3、开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形式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活动教师不必过多干预,除对活动设计适当地加以指点外,整个过程均要由学生自己去组织、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辩论会、报告会、模拟法庭、知识擂台,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展示个性才能。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他们举办时政演讲会、社会实践评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学到许多新知识,获得新信息。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深入到农村、工厂采访真人真事,了解实际情况,当学生收集到一些材料后,教师可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支持他们写出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种见解和不同意见,激发他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篇9

关键词:综合实践;形状;形式

初中物理教材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尝试参与实践的体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马芯兰老师曾经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爱“玩”、爱“动”、爱“画”的心理特点,充分锻炼学生“动”的能力,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搞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对物理教学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它能改变原有单纯的认知学习,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全人活动”,有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然而,现实的物理教学却存在着很多与教学设计理念相违背的教学行为:单调、单向、单一、缺失等甚至连最基本的课内探究实验都不能满足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最需要的体验、小结、归纳、实践等有利于能力的活动全部被挤掉,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教师从来没有组织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创新制作、课外探究等对学生就是“天方夜谭”,而且学生上交的科技作品仍掺杂着“儿童化”思想,形式单一、主题单调,科技含量少,因为学生大脑长期陷于深度疲劳状态,导致学生思维的弹性丧失,滋长了思维依赖性和惰性,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说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让学习既具有个人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与认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与策略

1.探究型

教师“授之以渔”的真正意义在于学生能把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学生的言、行、思得到尽情地释放,同时也是学生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与体验,如,学完“声学”一章后,教材安排探究“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我放手把整个探究流程(包括器材、方法、方案、过程、报告等)完全交给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初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质量不尽如人意,但此时我并没有“妄加”评议,而是鼓励全班学生就活动成果进行讨论、交流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待到每个学生对活动有更深的理解后,我才作有针对性的评价,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话说:“熟能生巧。”如果教师能经常把学生引领到课外探究的路口,学生的“生存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与提升。

2.调查型

搜集和处理信息是学生自主学习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未知展开调查获取资料,就会逐步掌握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例如,学完“眼睛和视力的纠正”后,教材安排了“调查中学生视力状况”的实践活动。为了使活动开展具有实效性,我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交流形成一份共同的调查问卷;其次通过小组查阅资料、走访眼科专家、眼镜店了解有关知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完成调查报告,学生的调查报告有的是表格形式,有的是直观的柱状图表形式。此时,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就此活动做一期校内海报,用自己的实践成果告诉更多的学生预防近视的重要性,同时又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荣誉感,增强了自信心。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继续保持炽热状态,学完电能后,教材安排了“家庭用电的几个问题”实践活动,我首先鼓励学生攻破“拦路虎”,如怎样利用电能表测出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怎样正确分析“直方图”等。为了减负,我又把活动分成两部分,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生任务减轻了,质量也随之提高:电路图画得规范、得体;表格内容全面、实用,测量数据符合实际,有的学生甚至用彩色笔画出“直方图”,由此可见其热情度之高,重视度之强。另外,自这次活动后,我发现学生懂得珍惜能源了,能主动地关掉水龙头、电灯、电扇和多媒体系统,可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3.制作型

我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尝试了“分散分项”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实行每月每小组交一件作品,期末要求每个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废品设计一个简单而又有创意的作品,其作品成绩占总评的10%,这种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每学完一章我就布置一些课内或课外动手能力的制作,起初我引领学生建立合作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制作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设想,形成制作方案,并落实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开展制作活动尝试,并做好有关活动记录。经过我长期耐心的鼓励与指导,学生上交的作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极有创意,其中有一个潜水艇获徐州市科技作品一等奖,它的外形是两个半圆透明果冻壳,里面装着一个橙色的乒乓球且一半涂着黑色,还画着一个笑脸,下面黏着一个蓝色的螺丝帽,操作时乒乓球能自由地上浮、下沉,此作品吸引眼球的同时又蕴含着物理知识。另外,学期末我适时地把学生作品进行展览,让更多的学生受到熏陶并分享制作的成功与快乐,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想象、创造等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我还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课程档案,把活动材料装入其中,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活动的情景中感知和体验所学的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初步学会利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1 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特征和意义

1.1 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就要由单纯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教师把握“学习本质”,是转变观念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就是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在初中地理学生实践活动中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目的并非为了改造外部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掌握人类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进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因为学生实践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内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二是在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加工、体验、变革的自主活动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学习者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活动;三是这类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探索和占有知识,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1.2 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1.2.1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谈起学习地理的兴趣,确实不尽人意。目前,地理在中学里被当作“副科”,“小学科”,学校、学生、家长没有人会重视,甚至另眼相看。但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需要依靠地理学去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符合新课程“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同于课堂,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它超越课本,超越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起点,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实际体验,让学生把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不是老师布置、强加的任务,把学习研究当作一种“享受”,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

1.2.2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这种学生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即:知(认知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外在行为、状态的价值性情绪体验)、意(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和支配行为的活动)三方面都可以得到发展。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方面正可以发挥作用,因为“实践活动不仅指向掌据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思维和活动的模式及方法,指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2 综合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2.1 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学生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的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比如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来源及使用就十分清楚。

2.2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

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周围环境调查时,会发现周围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地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了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2.3 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例如学生对周围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小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地运用各课知识。

3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注意的问题

3.1 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实践活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要出去的,要注意学生的安全,要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3.2 选题要联系当地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要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当地实际,要关注学生兴趣,要指导学生选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选题联系当地实际,是从学生自身生活的自然和社会中所确定研究专题。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扶沟地理环境研究》。扶沟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应当热爱它,关心它,应当对它的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用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将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动力。

3.3 采用多样性的评价形式

3.3.1 应该尽可能具有公开性

应该尽可能具有公开性应通过学生小组的汇报会或全班的汇报会、讨论会或其他形式,提供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的经验、教训表达出来。

3.3.2 评价活动形式要多样

对学生展示活动内容的评价时,对学生的要求是要让他们做到汇报得有骨有肉,不要仅讲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要引导学生叙述自己感受最深的经历,以语言或其他形象的形式再现自己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才能产生深刻的感染力。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比如报告、诗朗诵、小品等,这样最容易充分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评价活动形式要根据活动内容和类别来确定,如调查活动可以采用演讲、报告、讨论、演示等评价形式,制作活动可采用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

3.3.3 评优不评劣

即使是表现较差的学生,也不要把他们的活动评为差,否则会损伤其自尊心,收到相反的效果,对这些同学可以通过同学间的评议和教师的个别谈话,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并督促其改正。可以说,评价是一种充满友善和耐心的工作。

特别是给每一个学生存在较严重不足的学生,提供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机会,然后在评价中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发其上进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