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化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网络营销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和推广。而农村信息化是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是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解决的“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信息化程度最低的是农业,制约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信息不畅引起农产品销售不畅,从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因信息不畅不知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什么价格、什么时间、什么地区、销售给谁才能使也生产投入转化为经济收入,即“卖难”问题。
第三,当前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势在必行。由于信息不灵,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大量的资源闲置。
二、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农业网站搜索引擎系统统计,截至2007年6底,国内涉农网站已经增至6395个,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印度等国家。
从表1数字分析,国内涉农网站总数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公司企业所建立的自我宣传网站,占国内农业网站的82.56%;农业政府部门对农业网站给予了相当的资源,建立的网站数量也明显的增长,占国内农业网站总数的11%;从2000年底到2007年6月,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的网站数量几乎没有增长,仅占国内涉农网站总数的2.6%,这与广大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形成了强烈反差。同时,国内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主要方面,涉及13个大类127个子类,有的网站涉及多个类别,截至2007年6月底,农业网站按信息专业内容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网站提供的分类内容排序前5位是:农村与农业经济、政策法规与管理、种植业、林业和农产品加工,大部分的网站涵盖多类别信息。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一)农村网络建设落后,农业网站地域分布不均
目前国内的农业网站数量比较多,且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但农业生产大户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且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差,农村网络基础建设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户没有条件上互联网,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模小,服务功能弱
现在大多数农业网站缺乏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内容泛泛,许多信息浅尝辙止,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缺乏,无效链接多。现有的农业网站数据库种类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较小,有些数据库只有几十条至几百条信息,数据库的质量及标准较差,不能保证信息的查准率,缺乏利用价值。
(三)缺乏信息的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
目前网站基本上提供农业相关信息的原始资料,而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用户对获取信息内容日益重视,信息消费者更迫切地要求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经过精心研究和领会之后被深加工的问题解决方案。
(四)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差
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是要求及时、准确、经济、适度,农业网站的信息提供也是一样,但国内现有的农业网站大多内容更新不及时,或提供过时的信息,这类信息以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并没有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五)网页制作粗糙,视觉效果差
网页的视觉效果将衡量网页好坏的关键。有些农业网站的页面存在诸如网络各层页面的风格不统一,页面背景各不相同,页面设计重复,图片处理粗糙,影响页面调用速度和文件下载速度,网页的字体的大小、形状可随意改动以及存在错字等问题。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要实行宏观领导,统筹规划。政府要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全面调查,认真论证,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作为我国一大重要建设项目建设,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是讲求网站实用性,更要发挥统计部门拥有的信息的优势,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二)加大投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当前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尤其如此。某些贫困的山村仅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外界相通,更无从谈起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这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可分步进行。第一步送电,当时政府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建设小水电工程,解决本地基本生活用电问题,或者加大国家电网送电范围,解决山区用电问题;第二步通电话,在解决了用电的基础上由电信部门建设通信网络,实现山村与外界的电话通讯;第三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通过捐赠、政府补贴、自购等方式增添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交换机等,利用电话网络采用ISDN、ADSL等技术实现上网,最终达到网络资源共享。
(三)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1、利用多种技术和系统开发工具作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面向农村、农民,而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的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2、对网站信息进行整序、组织等深层次开发利用、重新包装提供信息服务。在农产品销售决策时,人们将多种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到新的信息,新的信息价值往往远大于所依据信息的价值总和。
3、网络应开展农业信箱、专家咨询BBS论坛,根据用户的定制需求而制作的信息套餐等增值服务。如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建立的农民信箱系统,按从事专业、行业、主营品种、职级、职称等列为13大类和280个小类,用户注册时确定相对应的类别,形成分类群发信息的用户群数据库。系统由权威部门公共信息,并根据权限和不同用户的需求分类提供针对性信息。自2005年9月系统启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名制用户数就突破100万。
4、农业网站应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规模较大的信息资源库,加强网站数据库的开发,不断扩大现有的数据库容量同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的数据库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四)促进网络运营商充分竞争,降低网络资费
世界银行2007年5月的《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报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和宽带市场,但目前使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仍然偏高。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价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我国的比例超过10%,也高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约8%的平均水平。由于国内互联网资费居高不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互联网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的绊脚石,严重地阻碍了农民上网的积极性,对互联网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五)加快培养农业网络营销人才
要推广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人才是关键因素,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的现代信息产业的专业人才,并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保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面向未来,顺应时展的潮流,坚持改革和不断创新,突破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为农村发展提供手段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蒲海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3).
2、张军培.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探索[J].河南农业,2006(4).
3、世界银行组织.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Z].2007.
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优化策略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定义
企业会计信息化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大致相同,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财务管理理论,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将会计的业务程序整合到一起,使企业财务业务程序与其他业务程序结合在一起,企业的信息、资金以及物流有效结合,企业的会计信息被有效开发和充分的利用,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1]。会计计算机系统需要结合软件的开发利用,才能实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的现状分析
(一)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度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建设会计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需要配置专业的人员及先进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更需企业的领导层提升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度。现阶段,从企业的发展形势分析,我国很多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视度并不高,很多企业对建设信息化的想法存在偏差,企业的高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先进的技术就可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忽视了其他的建设要素。
(二)企业的管理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化没有很好的衔接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是传递财务信息的主要工具。但是,先进的网络技术也只能实时的传递财务信息,所传递及接收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不能够保证的。财务信息是企业商业机密中最为重要的,根据信息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整个发展及经营情况。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并且不可以随意泄露。但是现代网络虽然十分发达,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企业的重要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仍旧存在较大风险,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企业需加强管理,确保在会计信息能够安全传递。
(三)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核心,企业对会计人员要求就必须严格一些。想要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过硬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现代技术发展迅速,会计人员需要跟随发展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加大知识储备量,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当前发展形势,对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会计人员在信息资源的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落实上还存在很大难度。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2]。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优化策略探析
(一)开展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理论
现阶段,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会计实务及方法迎接着很多新的挑战。会计信息系统如不能够很好的支持,则会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分期是会计理论中的重要课题,其假设企业所编制的定期财务报告已经确定,经济损益也确定的情况下,为确认会计要素、会计计量以及权责发生提供依据。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具备非常强大的传递功能,且运算功能也十分强大,之前手工操作、工作量大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企业的会计核算从之前的事后核算转变成为现在的实时传递,财务管理也方便很多,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很大程度提升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二)不断加强企业信息的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其关系着所传递的会计信息是否安全可靠。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的安全控制,做好商业机密的保护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好铺垫。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料数据库和网络产物的结合,如果企业的网络安全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则不能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因此,需要将先进的技术引入企业,聘请专业人员做好财务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3]。除此之外,国家也要配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共同抗对网络信息犯罪,尽职尽责保障企业网络安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宏观调控,会计制度不断的完善,严惩制裁威胁网络安全的犯罪,为社会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三)信息优化配置的实现
企业在考虑自身的规划和发展时需要将各个环节融入其中,企业的会计工作使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高层需要提升对其的重视度。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企业的会计工作也需要引进新技术,不断完善更新,实现信息化。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企业的规划布局需要整体而又全面,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发展,不能操之过急[4]。
(四)企业聘请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提升整体人员素质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会计信息化想要快速发展,除了先进的技术外,还需要提升对专业人员的重视度,社会也要重视人才培养,从宏观视角来看,国家应加强人才储备,加大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应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提高综合素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将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必要情况下投入培训资金,重视人才培养。从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看,会计人员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想要有一席之地,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集众人智慧,谋求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需要跟随发展步伐,从长远角度考虑,做好发展规划。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及优化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现阶段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迎接很多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应该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开展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理论,不断加强企业信息的安全控制,优化信息化配置,聘请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提升整体人员素质,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鸿 单位: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参考文献:
[1]仪秀琴,侯铸芳.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途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2]张丽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8-0000-01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背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条件下开展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通过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分析,将推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必将会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师生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在很多方面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是2011年经教育部备案批准成立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下,由普通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的普通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骨干网络的光纤铺设、楼宇综合布线及网络交换设备的综合集成等,是实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学校新校区一期建设项目的竣工,校园网就基本实现了校内互联互通。校园网一期主要包括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一期楼宇全部实现了光纤接入和互联网的访问,建成了覆盖全校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主干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拓扑结构为星型,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级管理,全网采用1000M光纤到楼宇,100M双绞线到用户桌面。出口路由、核心、汇聚、接入设备全部采用华为的网络产品,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的稳定可靠性和网络扩充能力的校园网络体系。
(二)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学校的网络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相对匮乏。仅仅是实现了校园门户网站的运行、校内文件的简单共享和多媒体机房的广播教学,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是一所刚成立不久的职业院校,学校成立之初基础较差,虽然通过新校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基本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组织领导机构不健全。校园信息化建设并不等同于校园网技术的推广,是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创新。我校还未完全走出由中职向高职的过渡阶段,管理观念相对比较滞后,部分管理部门和教师还没有体验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淡薄,同时学校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二)重视硬件基础建设,忽视了软件投入。学校在新校区建设项目中把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做了统一规划投入较大,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对于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等软件建设的投入不够,造成了现在有网络无应用,网络带宽高但使用率低的现象。
(三)资源尚未实现整合。学校各个部门的资源分别存放在各部门的计算机中,尚未通过网络实现资源整合,无法共享,极大的影响了办公效率的提高。
(四)管理技术人员欠缺。出于学校发展规模的限制,学校在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配备不足,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欠缺。
(五)驾驭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教师年龄结构中老教师还占相当的比重,他们对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不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有限,还处于从手工备课到电子备课的过渡阶段,驾驭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
(六)资金无法得到保障。由于行业办学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无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问题解决的思路
针对我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以上问题,现提出如下的解决思路:
(一)转变观念,加强组织机构领导。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不是靠某一个部门某几个关键技术人员所能实现的,需要一个拥有决策能力、能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组织机构来统筹领导,各部门共同实施来完成的。学校应以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学院信息化工作的领头部门,充分发挥他的领导决策功能。
(二)加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学校各管理部门及教学部门的具体要求,通过合作开发或购买的形式基本建成符合学校实际工作需要的网络应用系统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办公自动化平台、人事工资管理平台、教务综合管理平台、学生学籍管理平台等,实现各种校园信息资源在网络这个环境下的全面共享,提高办公效率,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完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立科研知识交流共享平台。同时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建立健全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
(三)统一标准、实现资源整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统一的规划的原则,避免出现资源无法全面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要整合现有的资源,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学院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数据汇总、信息分析、决策支持等提供数据支撑。在应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要规范通用应用程序接口标准,不同的软件开发平台下开发的应用系统应具备直接访问数据的功能,便于各应用系统间进行集成。
(四)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增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了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渗透;让教师熟练掌握、驾驭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网络环境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
四、结语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到人、财、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领头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打造符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信息化校园。为推进学校教育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发挥应有的功能。
篇4
关键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E221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军队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士官在管理、训练、作战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士官院校顺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
一、加强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信息化条件下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网络具有的开放性、交互式、终端用户独立自由等特点,对信息化条件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提出了挑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互联网的霸权地位,极力向全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对不同于他们的异质文化横加鞭挞,迫使别人接受他们的“网络殖民文化”的侵略。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提出了挑战。以往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上的说教来进行单向灌输,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成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打破了传统封闭模式,“人与人”的对话形式显得苍白无力,“我讲你听”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处于不利地位。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量文化垃圾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自由,并毫无保留的在网络中传播,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危害了士官学员的身心健康。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提出了挑战。网络上的信息量大且资源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处在网络终端,可以同时获得同样的信息。对拥有同样多信息的所属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时代在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网络的出现,无疑给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空间,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形式和制高点。当前,网络对部队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给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但也是重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价值和权威的难得机遇。为此,积极主动地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有机地和互联网这个高新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占领网络制高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引导官兵科学、客观、正确地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网络信息r代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形式和制高点。
二、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军队士官院校加快转型步伐,相继建成了覆盖广泛的网络基础平台,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体系,特色鲜明的教学应用系统,功能完备的训练设备设施,网上教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等有了长足发展,这一切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依然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观念滞后是影响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因
首先是党委领导重视不足。个别院校政治主官没有以主要精力抓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嘴上喊得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把教育当成软指标,甚至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将中心任务与思想教育割裂,遇有重大任务教育就“让路”;有的党委领导满足于议教了、上会了,但还存在议教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有的党委议教会变成传达学习上级文件、安排部署本级教育的部署会,对院校教育形势、学员思想情况分析不够深刻,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教育的思路不够明确;有的党委领导追求“抓教育立竿见影”,注重短期见效、不愿持久用力,一旦教育过后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怀疑教育效果;有的领导干部不善于利用网络抓教育、搞指导,个别甚至不会用网、不愿用网、不屑于用网,与时代脱节。其次是教员教学认识不清。有的教员习惯于凭经验、靠感觉、按惯例来筹划思想政治课教学,而不是依据形势任务和具体对象去筹划教学;有的教员习惯于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地机械开展教学,而不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的教员习惯于用机械化时代的工作方式开展教学,而不是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方式开展教学。
(二)人才缺乏是制约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士官院校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具备信息素养的高素质教员需求也越来越大。但从实际情况看,首先,存在“三个较低”的状况。一是政治教员的信息素养多数较低;二是专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比较低,目前,有相当多的专业人员只能从事一般的设备维护工作,一些核心硬件的维修、软件的研发,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到地方临时聘请人才来实施;三是领导干部的信息能力比较低,受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级领导的信息能力还不够高,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其次,人才的配置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制不够合理,难以形成技术保障的规模力量;二是结构不够合理,信息化“五类人才”普遍发展不均衡,相互之间缺乏高度融合和协调互补;三是分布不够合理,信息化人才从基层流向机关,从士官院校流向军官院校,导致上层和中心区域“人才相对过剩”。最后,存在信息化建设紧迫与人才生成渠道不畅的矛盾。从士官院校内部培训来看,还不规范、不系统、不经常,增加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难度;从借助地方资源来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需要的进不来、进来的用不上、用上的留不住”的不利局面。
三、加强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信息条件下学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士官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因此,士官院校必须要从各级领导做起,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稳妥地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顺应教育转型需要,不断更新信息观念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转型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和网络化学习已成为教学的基本形态,信息化建设水平成衡量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环节,注重教育引导,积极示范引路,不断深化全员的思想认识。一要抓教育统一思想。针对官兵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怎么看、怎么干”的讨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利与弊”正反辨析,引导大家克服“不用建、不会建”、“与己无关”等消极思想,认清搞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赶时髦、造亮点、显政绩,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二要靠领导模范带头。各级政工领导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带头学信息化、钻信息化来感召和引领部属。政治机关也要在认识上深化一层、行动中先走一步,以领导机关学信息化知识、抓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调动基层的积极性,用领导机关的经验指导基层的实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二)加强要素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条件
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硬件集成、数据集中、网间高速互联为重点的园区网升级改造,进行数据中心改造和结构性优化;建设支持集成控制、在线式维护的多媒体教室群;构建集教学过程监控、现场教学信息采集、教学信息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教学指挥系统;加强实验室和训练场地信息化改造,推进作战实验室一体化建设。二是要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建立政治理论知识信息库,其内容包括:经典著作、中国化成果、军队政治工作基本原理和军队政治工作历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及其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在信息表达方式上,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采取有声、有音及图画等多种形式,生动传递政治理论信息。增强信息的新鲜度和及时性,有计划组织领导、专家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三是要加强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采用引进、开发、资源整合并用的方法,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教务、教保、科研、后勤、绩效考核、辅助决策等系统,实现教育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三)培育全员信息素养,提升基于信息系统教学水平
篇5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利用率;对策
计算机和网络的产生将我们带入网络时代。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它把分散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的形式储存,以标准化的方法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一、档案信息化的概念
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带来档案管理模式的革命便从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和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③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如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职业走向问题、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问题、电子档案鉴定问题、数字档案馆问题等。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众满意的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其目标是在建立良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公开,以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
二、档案信息化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主要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逐步推广应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也已日趋成熟,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必要性
1.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减少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操作的错误,同时也能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对其管理的各类档案案卷属性的掌握度与认知度;
2.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为客户服务的效率,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合理利用馆藏空间,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4.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让机关内部员工自行查询所需信息,并且能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沟通、联系,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重要性
1、档案信息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2、档案信息化,可用翔实的档案信息支持决策和管理。
3、档案信息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
4、档案信息化,可避免出现“时空黑洞”。
5、档案信息化,可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三)主要任务
1、以研制和指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为重点,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行。
2、以档案部门的内网、外网,党政机关专网的建设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3、学习引进先进地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偏远地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
4、以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为基础,以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5、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三、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缺少规划。2、偏远地区数字档案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3、受到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等制约,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档案信息化在偏远地区各项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不够突出。4、档案信息化人才匮乏。5、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规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6、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分散性特点。
四、针对档案信息化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1.档案信息化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宏观层主要应由各地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主要研究制定各地区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方针原则、发展规划、工作体制、法律框架等,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明确基本走向和获得基本保障;中观层主要由各地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厅、局承担,主要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制度,形成科学、配套、使用的制度体系,如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技术标准,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适当的技术环境支持;各地区信息管理具体应用单位及各单位档案部门承担微观层,主要研究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项目与措施保障问题,包括重要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中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立项项目主要涉及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资源建设,如“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建设”、“数字档案建设布局和计划”,微观层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应用不断加快、全面实施和走向成熟。
2.档案信息化组织原则和方法。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各地区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目的是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分散现状,加强政府和各具体实施单位层面的统筹、规划、研究和推广,大力提高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程度,整合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工作优势和资源,自上而下地有序推进工作发展。
3.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的信息需求相协调。作为档案职业生存发展依据的社会档案需求,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与社会信息需求相协调,理应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目标、方案时,必须立足于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关注这种需求的变化态势。因此,其规划建设必须立足于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相协调。在设计档案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选择网络的软硬环境、确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时,一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已成熟的信息技术及其成果,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4、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注意前瞻性与安全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需求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设计建设档案信息网络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需求与技术的变化,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注意技术标准的更新。安全性是发挥档案信息网络功能的前提条件。信息网络在带来数据共享等优越性的同时,也相应地带来档案信息利用方面的安全性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原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网档案信息的准备、网上档案信息管理服务及网络环境的维护等各个环节安全问题都密切相关。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注重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资源包括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和来源两个方面。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主要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及其他文件。数字信息数据的来源和采集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将现存各种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整合到相应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中。
2、收集和接收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有两种形式:①网络在线移交接收,②介质移交接收。
3、采集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政府和行业信息及专题资源库,主要途径有:①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网络上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如国土信息资源库、人口统计数据库等;②根据社会需求,采购一些全文光盘数据库补充数字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不足,如《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4、互联网上其他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
六、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
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示、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建设内容包括:
1、管理性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标准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相关法规与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办法》等。
2、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其范围包含电子文件、档案的术语标准及管理规范。它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的标示、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
3、技术性标准规范,包括电子文件、档案的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加密、水印技术规范和系统软硬件技术标准等。标准化是网络的生命,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基础之上。网络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网上信息的共享,而共享是以标准为前提的,在开放式的网络体系中,缺乏标准化的任何信息或技术都会被拒之网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自始至终地强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否则无法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网络建设标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标准体系,包括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标准、网上数据方面的标准及网上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范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不仅体系复杂,而且因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而处于相对的变动之中。
七、提升档案人员素质,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既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1、转变观念,改变角色。档案工作者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立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需要。档案人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成为信息专家,凭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除了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编研、提供利用等工作外,还应帮助利用者建立其所需要的数据库。档案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提供者,更是管理者对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进行信息资源重组以方便快捷提供利用;还要成为系统专家,负责本部门系统与外部信息网的联系与协调,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转与信息安全。
2、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今天,应该是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档案学、情报学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信息处理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使自己开拓视野,增加新知,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档案信息化人才必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核心。首先,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还需要具备档案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维护等高一级的能力。如既懂现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深谙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知识,又能独自开发、使用、维护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信息的编辑、存储、检索、利用等工作的实用操作人才。其次,在思想政治方面,相应的要求则更严格些。因为档案或多或少涉及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的机密,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化人员的培养与选拔。
篇6
关键词:林业 信息化建设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体,是一种可再生、可培植的资源。“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围绕厅党组的工作部署,以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和数字铜仁建设为契机,以林权权属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林木测土配方信息系统推广应用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发展、推动改革、引领未来的重大作用,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可见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在林业管理中的重要,那么如何在林业管理中提高信息化建设呢?以下是我从事多年林业管理工作中如何在林业管理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经验。
一、提高领导重视程度,科学进行规划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具有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各级林业管理部门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国家及各级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与目标定位,对于本地区的林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在区域林业的发展中,林业部门领导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林业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资源管理系统、公文处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经常性管理软件的应用中,应尽量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林业信息管理工作。
二、以3G、3S信息网络为基础,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全球化的 时代背景下,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我国新时期的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坚持以3G、3S信息网络为基础,网络运营商应近来那个提高自身的信息整合与市场运作能力,实现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与产业链条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内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尚未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化系统,严重影响了各类信息的共享性。因此,在今后的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应通过3G、3S技术的合理应用,逐步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基础数据库,实现与林业网上业务办理系统的结合,以便于林业管理部门对于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直观、即时的监管。同时,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以3G、3S信息网络为基础构建综合性的信息收集与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要结合各类政策、市场与科技信息的发展动态,为系统工作人员、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林业信息服务,以满足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 完善林业数据库的建设
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逐步完善其数据库,这也是满足各类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在国内现阶段的林业数据库建设中,GIS技术的应用广泛,其具备较为完善的网络数据库功能,可以用于地理信息、林业信息数据的存储,并且通过C/S方式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随着现代林业管理工作项目、内容的不断增加,林业数据库建设中必须逐步完善GIS客户端、林业图形编辑、空间数据管理等功能。同时,为了保证林业数据库的合理应用,GPS测量数据、RS影像数据提取等功能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综合运用遥感、属性数据分析、宽带网络、多媒体、GIS、航测、虚拟仿真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林业数据库功能的不断完善,而且更加方便各类数据的应用与管理。
四、大力加强信息化机构和队伍建设
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专门的信息 化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机构在林业发展决 策中的参政议政水平。为信息化管理机构配备强有力的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公务员制度管理。完善信息中心等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又 相互制约的运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扩大受 众范围。按照分类培训、按需培训等原则,举办高级研修班、专题研修班、信息技术培训班等。选派优秀人员出国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信息化人员。
五、建立持续有效的信息化资金保障机制
研究建立林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科 学制定发展规划,使林业信息化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确保年度投入稳中有升。在育林基金、生态效益补偿金等长 期性林业建设投资中,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强林业建设项目审查和预算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内容和资金 投入应有尽有。坚持项目带动原则,以重大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带动各级林业部门加大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和审计 监督,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投资。
六、加强信息化交流与合作
完善信息化人员轮岗制度、借调制度、基层锻炼制度、对口支援制 度等,促进林业系统内信息化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团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沙龙、林业信息化论坛、 专家讲座、调研座谈、合作研究、出国考察、服务外包等,深化与国家部委、先进行业、先进地区、教学科研单位、优秀IT企业、发达国家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先进经验,促进互利共赢。
总之,在我国的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与技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还要加强对于技术应用问题的深入研究,通过提高系统的技术水平,实现其功能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 档案管理 信息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我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软硬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军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是为了提高军队的信息化战力服务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我军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好档案信息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对于我军的信息化战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软硬环境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军的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解决了我军信息化装备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信息化的硬件水平快速发展,硬件环境日益完善而与此相配套的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的建设,比如与信息战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大量的高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都呈现出相对滞后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军信息化战斗能力的提高。
其次,加强我军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协调发展。我军目前在进行档案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数建设仅仅是实现了对档案管理流程的初级电子化、数字化,不仅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低,同时也存在着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有效利用率不够问题,档案信息化在提升信息战能力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与此同时,信息化平台建设迅速发展和与之相配套的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都与现代信息战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信息战能力的发挥和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指导规划中,我们首先就必须处理好信息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协调同步发展、信息化平台建设与信息资源库同时进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战斗水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有关信息化战力提升的质和量相统一的问题
在信息化战争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质和量的建设所反映的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信息化程度高低多少问题。在我军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考虑信息化程度水平这一量的方面同时也要考虑信息战场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问题。在军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既有其可能面临的被泄露、窃取的问题,同时也有信息战条件下的其自身的生存能力问题。档案管理网络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档案业务功能的档案信息系统。电子档案在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是关系到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内容与档案原件相吻合、确保档案信息内容不泄密的原则问题。尽管军队的档案管理网络是在军队内部网络这样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下运行,但计算机网络本身开放性、密集型、共享性的特点并没有消除,特别是我国计算机的关键部件和主要的系统操作软件都严重国外的情况下,这些都使得档案的安全性面临着重要的问题。不仅如此,电子档案无论是传阅和批示,还是归档和利用,它的整个流转过程均需在网络上进行,对计算机系统依赖性较强,使得它除了面临被泄露窃取的安全问题外,还具有着其在信息战条件下自身不可避免的脆弱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在独立自主上下功夫,要在关键领域内具有独立自主、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产品和技术。这些产品和技术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硬件设施,同时也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相关的重要的系统操作软件,摆脱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其次,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电子档案风险评估是指对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处理的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的过程,是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估测电子档案的价值、电子档案的存在方式、电子档案的传递过程、加工处理过程以及相关资产的情况;评价电子档案对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要求;测算电子档案及相关资产的脆弱性、潜在的威胁、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评估电子档案及相关资产遭到破坏后所造成的后果。第三,提高军用信息化技术安全防护能力。采用安全、可靠、通过检验的信息安全技术,是电子档案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有效手段。这些技术包括:物理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备份技术、病毒防护技术等。通过这一系列技术的改进,提高我军信息资源的安全和战时生存能力。
三、加强我军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
万事标准为先,只有标准先行、标准统一,标准规范才可能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起到引领方向的标杆作用。标准的制定,应是一项前瞻性、指导性、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做的先行工作,更是一项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工作。同样,档案数字化标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规范、高效的保障,是稳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档案数字化建设中重点研究的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消除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数据不规范、数据壁垒、垃圾数据的有效机制。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在面临技术的瓶颈的时候,另一个制约我军信息战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就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由于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综合的领导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出现许多各自为政的情况,这造成了单位与单位之间甚至单位内部之间都存在着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系统不兼容情况,严重影响了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效率的提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军甚至我国并没有对信息化建设各项标准的制定给予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从全军甚至全国的战略层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标准的制定给予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才行,要制定一大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标准平台,从战略层面解决无标准可依而导致的各自为政问题。同时,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大力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顶尖的信息化方面的人才队伍,积极吸引信息化人才投身到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支持,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仕海,严必洪.网络环境下档案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湖北档案,2004.
篇8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贯彻《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坚持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按照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司法行政系统各个领域的应用,实现司法行政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工作效率,为推进法治连云港建设,实现快速崛起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在市司法局的统一领导下,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各县区局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制订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相对独立的局域网络,并逐步联成广域网络。
(二)需求主导,应用为主,稳步推进。在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重点推进办公应用系统和各种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尽快发挥效益。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应用管理并重,除保证硬件设备投入外,还必须十分注重应用软件的推广应用。要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分段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运用成熟的先进技术,使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相衔接、相配套,避免重复建设。
(三)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要统一标准,规范运作。凡有国家标准的,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暂无国家标准的,应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实现全系统上下联网,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在市局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实现有条件、分层次的信息共享。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确保网络系统安全运转和信息保密。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全市司法行政信息网建设进度,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实现全系统内的计算机联网,并与市政府、省司法厅实现互通互联;逐步实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在互联网上建立司法行政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宣传司法行政工作,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反映法治连云港建设成果。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建立内部局域网。市局在机关各处室,各县区司法局在局机关和司法所、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之间建立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实行网上办公,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全市系统远程信息网络。在建立内部局域网络的基础上,依托市局信息网,实现市司法局与县区司法局、乡镇司法所及直属处所远程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3、建立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市局建立电视电话会议中心,与省厅会议中心联网;各县区局建立电话会议系统,实现三级会议系统互通。
4、建立司法行政网站。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宣传司法行政工作和法治连云港建设成果,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决策。为确保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市局办公室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组织协调;制定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及技术标准;对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全系统各单位也要确定相应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
篇9
关键词:消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TP392
1 大数据时代下消防发展情况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消防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火灾模拟。火灾的模拟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火灾,总结火灾规律,找到防范火灾的方法;(2)火灾自动报警和处理。火灾的自动报警和处理一直是消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3)消防装备的信息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应对现代社会的消防任务,消防装备的专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显得很重要;(4)消防管理的网络化。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消防管理,肯定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把监督管理、通信调度指挥、消防的培训、灭火方案的制定、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和消防的后勤管理等串联起来,进行网络管理。
2 消防信息化概述:
2.1 消防信息化的作用
(1)提升消防的现代化水平。消防的信息化提升消防的科技水平,对于攻克现代化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难点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产生了电子灭火预案软件,相对于传统的电话语音报警,电子灭火预案软件具有反应速度快,火灾地点信息准确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消防工作的效率,提升了消防的现代化水平;(2)推动消防装备的发展。信息化提升消防装备的升级换代,适应现实化社会火灾攻克特点,提高消防工作效率;(3)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对于火灾的预防工作,信息化可以从工程项目开始就进行消防安全监督检查,从设计、施工到竣工,实行全程信息跟踪和监督,大大提高了消防的监督管理能力;(4)促进消防部队规范化。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消防行政工作的透明化,制度化,民主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消防部门的日常工作,加强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向社会树立良好的消防行政工作形象。
2.2 消防信息化建设
(1)消防信息管理。消防的信息管理主要是接警,出警和现场的信息。接到消防报警的同时,消防信息系统会自动显示出报警人员的位置、姓名、家庭住址、周围地图信息等。使消防人员能够迅速掌握现场基本情况;系统根据火灾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距离最近最适合的消防队,并且发出出动的命令;系统根据火灾地点情况,消防车选择最佳线路及时到达火灾现场,消防车末端的信息装置及时讲现场情况信息传输给指挥中心,利于消防决策的迅速形成;系统根据辖区内的气象设施,自动推测火灾地点天气情况,提供信息给现场消防人员参考处理;(2)灾害信息管理。灾害的信息管理包括:接警的处理、对应的措施、受灾情况的统计等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输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这些信息下达作战命令;(3)火灾预防管理。系统根据火灾预防性质把一些火灾预防点记录在案,便于在火灾发生后作为支援信息进行共享,提高消防工作的科学性;(4)警防统计管理。系统科学有效进行火灾数据统计、救护数据统计等各项业务统计,并出具报告书;(5)办公,综合管理。办公信息管理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把办公管理信息化,实现无纸办公。消费单位后勤工作的信息管理,提高消防单位的后期工作效率。
2.3 消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认识问题。我们很多人对消防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足,消防工作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传统的消防认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消防需求,消防事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需要每个消防人员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消防人员要统一认识,提高对消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才能在现代社会的消防战场上取得胜利;(2)技术问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消防工作中信息量较少,不能满足对现代社会的消防需求。消防信息化的建设不能作为一项面子工程去搞,而是要真刀真枪的去认识研究,不断改进技术水平,提高消防工作的信息化;(3)安全保密问题。消防信息网络化,势必牵扯到安全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提升了我们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不安全性。我们要加强网络安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网络安全的对策,建立一个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我们消防工作的网络安全性;(4)专业人才的缺乏。消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又熟悉信息技术,又熟悉消防专业的消防人才。现代的消防部队,如果连基本的电脑常识都不懂,就不能胜任现代化的消防战场。所以,我们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在信息技术和消防专业的结合上下功夫。
3 消防信息化的建设
3.1 建设原则
消防的信息化建设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们建设消费的信息化,要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拓展性
3.2 建设方法
(1)转变观念。我们的消防认识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在思想层面上要有信息化的方向,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2)建设消防信息化实战体系。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内部局域网与外部互联网相互合作,把消防知识等信息传达给社会。加强消防监督,利用信息技术把消防工作量化,促进行政执法规范;以实战为核心,提升消防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实现接警自动化、指挥程序化、决策智囊化,行动成本化;完善网络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对部队进行管理;(3)加强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加强内部信息整合的同时重视外部信息的整合。消防信息整合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社会资源整合共享,为消防工作所用,提高消防事业的信息化水平;(4)对消防信息化建设要协调发展。网络建设是基础工作,加强对网络建设不能放松。加强消防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信息化的建设。加强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制定严格的信息化运行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维护管理和安全保护管理;(5)人才的培养。消防信息化建设最终离不开人才。拥有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熟悉消防业务的人才,对消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来说,必不可少。所以,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
4 结束语
利用现代社会的网络技术,对消防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带动消防信息化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消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淑惠.消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11).
[2]陈文贵.中国消防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3]艾建国.消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2003(10).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网络;教育规划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53-03
一、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前取得的主要成绩
依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十二五”规划中相关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主要包括:我校校园网节点已增加至1.2万,实现了全校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室内的全覆盖;共有交换机300台以上、实体服务器52台,网络由原来的单一采用S8505千兆交换机作为校园网的核心交换机,发展为学校主节点采用双核心Juniper MX960万兆交换机。已完全实现了“核心万兆――骨干千兆――节点百兆”的校园网络拓补结构。多媒体教室合计104个,座位总数达到15521。校园监控点共计1314个,实现了校园各个角落、所有楼宇内部和124个电子考场的监控全覆盖。现有学校出口带宽达1.2G,教育网链路带宽10兆。
(2)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更加丰富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质量。“十二五”期间学校上线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达20余个。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初具规模。自主学习及考试平台普遍开展,共包括16门课程实行“机考”,实现了集学习、考核、评阅的全过程自动化。
(3)信息化校务管理更加有效
校各职能部门已建或在建16个系统平台。并对其进行分析细化。教科研校务管理从无到有深入各个管理领域。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人财物等资源调配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4)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更加健全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人员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责,逐步细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范与要求,修订、完善具体工作中的各类规章制度,共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条例、校园网计算机用户行为规范、官方微博信息安全防范及应急预案、网上信息暂行规定、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校园一卡通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录播教室使用管理规定等8项。为保证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支撑。
(5)教研科研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
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了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建立了科研管理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学校相关的科研信息,为校领导科研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持,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步完善实现了学生早操考核人脸识别管理平台,安装了12个室外摄像头,可完成1.2万在校生的早操签到任务。
(6)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更加强大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由副校长兼任网络中心主任主持信息化建设;学校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配备专人负责教育信息化;学生依据“学院-系部-班级”的组织方式组建各级信息员队伍,队伍人数达到200人以上。每学年进行3批次以上固定培训,将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具体系统的实际使用方法推广宣传到每一名学生,同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2.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学校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信息化建设观念有待加强,我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各基层单位不够重视,教职工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跟不上,使很多校园信息化资源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有时甚至出现了把旧有管理模式塞入新建系统的现象,这些都阻碍了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2)基础软硬件平台建设仍没有达到全覆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落实不够深入,以至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管理、规划、服务不够协调的问题。导致出现了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
(3)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和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管理人员工作量也随之提升,同时对其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亟需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要提升现代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教育教学基础数据标准还不够规范、数据范围还不够全面,数据交换与共享还不够充分,开展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十分困难,难以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决策。
二、信息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和参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我校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全面融合,在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校务管理等方面实现先进化、现代化。围绕解决我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突出问题,以明确办学目的、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十六字原则做好工作。建设具体的思路为:一个目标,建设一个智能感知、互联协作、个性定制、综合决策的智慧型校园;二大理念,以“用户驱动”为第一要件,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全过程;三个抓手,以信息交互、业务整合、数据分析为主要抓手,优化信息化建设路径;四个平台,打造基础设施平台、基础数据平台、信息与交互平台、管理与决策分析平台,提供统一数据共享、综合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五项保障,科学规划布局、细化需求导向、落实经费投入、强化信息安全、加强应用培训。
3.主要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包括:一要建成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基础环境,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二要融合不断创新的教科研网络,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新技术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从而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三要打造高效互联的校务管理,达到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四要提供智能感知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优质周到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最终将各应用服务领域的所有信息融入统一平台,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与挖掘,为教科研及校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信息化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不断进行校园网络核心换代和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及时地进行出口带宽扩展工作;不断规范和拓展校园基础数据;制定和修正我校数据接口标准;逐步建设完善各分支系统。并大力加强移动校园、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全力开展四大平台建设。
1.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1)加强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构建结构稳定、运行可靠、出口通畅的网络基础平台,实现出口路由双链路负载,完善大二层网络精细化网管。进一步深化无线网络,加强网络密度和链接覆盖。网络出口逐步提升至5G以上。
(2)加强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建设:逐步深入教科研校务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实现校级跨部门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再造与优化,提升学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及数据整合,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建设: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手段,以信息网络为依托,运用大量的感知终端,通过丰富的应用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高效便捷地服务于我校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全过程。
2.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依据坚持、强化服务和技术开放的原则,拓宽校园网的数据服务领域,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完善和细化基础数据标准,落实相关建设责任部门,及时填补数据管理空白。
3.信息与交互平台建设
充分整合微信、微博、APP及学生自媒体资源,建设立体式多层次信息交互平台,切实加强个人、团队、专项工作组群、校级各部门横向及纵向沟通。使教科研及校务管理中的政策和通知顺畅下达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
4.管理与决策分析平台建设
通过我校多平台互通互联,将基础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处理,对学校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配管理,将教科研活动、校务管理的各业务流程进行自动感知、识别并及时给出评价处理提示和建h。给予广大师生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1.科学规划布局
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将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信息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加强督导评估机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纳入部门考核中来,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2.细化需求导向
从各级院系、职能部门的实际业务出发,立足我校长期规划发展目标,对现有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深入调研,并依据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逐条细化,同时不断进行数字资源重组和优化。抓住重点,准确及时地建设和整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充分保障学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3.落实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应用系统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广泛开拓资金筹措渠道,适时引入校企合作,鼓励企业进校投资,从而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4.强化信息安全
从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三方面建立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处理领导机构,制定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针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明确专人负责,按章办事,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逐级处理。对重点防护对象实施严防死守,责任到人。加强安全防护技术手段,从物理上彻底抑制安全事故发生。
5.加强应用培训
以“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特色,切实提高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此促进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精通信息技术业务、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敢于创新、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加速我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进程。
五、结论
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信息化建设水平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服好务,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金钟,赵国宏,徐鹏.基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颠倒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