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经济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8-14 17:4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经济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经济学原理

篇1

关键词 社会实践 基地 长水机场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B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校积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力求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

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概况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创建于1992年,200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4年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经过25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云南省同类院校中综合实力强、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合理、办学水平高、教学质量领先、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2011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云南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唯一的一所民办高校。学院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不断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深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模拟仿真、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到目前为止,学院已经与上百家企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实训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2昆明国际长水机场实践基地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全球百强机场之一,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的第四个国家门户机场。航站楼内百强商家云集,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服务的最佳平台。

2013年5月13日,学院与机场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创共建共管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校企合作社会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成立长水机场校企合作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教学工作部等职能部门按照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技能娴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标准对实习、实训学生进行了严格管理,尤其是学院以爱心育人,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这所难,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在短短的时间里,投资了近60万元,使其成为了学院校企合作关系中最大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满足机场对服务项目的要求,学院坚持一个中心(做好岗位服务工作),加快两个转变(由学生管理转变到准企业管理、由学生身份转变到员工角色),夯实三个基础(安全稳定、后勤保障、内务作息),实现两个目标(打造精品项目,造就精英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3长水机场社会实践基地的构建与评估

为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全力推进了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校企合作项目。

3.1工作思路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将作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企合作的重点项目长期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的路径和方式,以求形成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进行推广。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志愿服务工作为平台,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深度合作,并作为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训练的主要教学场所,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共同开展一系列职业化教学及实习活动。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规定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校企合作项目要求,学院优先选派优秀学生参加机场服务工作,完成既定工作后获得相应学分。凡到长水机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均认定为校外顶岗实习,并按照相关规定对实践学生进行考核评定。

3.2人员配备及职责

学院成立长水机场校企合作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二级学院工作小组以及带队指导教师工作组,配合机场管理方做好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训和项目运作工作;做好服务期间志愿者的培训、学习、业余文化生活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学校与机场的协调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并解决突出问题等。

二级学院工作小组主要负责配合机场管理部门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做好辅导员、学生干部动员、宣讲工作;做好教学调整安排、考核方案以及考级考证强化安排等。

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常驻机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及指导工作,做好机场与学校信息互通;配合机场工作人员做好志愿者岗前培训及上岗排班等工作;做好志愿者日常到岗管理、工作质量监督、排班考勤等工作;做好志愿者思想沟通工作,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

3.3相关设备的配备

根据机场实际条件以及实践学生生活需要,学院后勤处、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配备齐全学生生活所需的淋浴房、宽带、电话、洗漱台、床、桌椅、衣柜、面盆、晾衣架等生活设施设备,保障实践学生的日常生活所需。

3.4工作措施

3.4.1成立机场实践学生招募工作小组,做好校内社会实践学生的招募工作

由学院统一组织,各二级学院积极配合,经面试及政审后再向机场管理方提供实践学生名单。

3.4.2按照服务岗位及要求,选拔适合工作要求的学生

(1)现场问询服务岗位,要求形象气质佳,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担任。

(2)行李手推车服务岗位,要求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学生担任。

(3)行李打包服务岗位,要求动作敏捷,服务意识强的学生担任。

(4)电瓶车服务岗位,要求有驾照,一年以上驾龄的学生担任。

(5)行李寄存服务岗位,要求心态平和,责任心及服务意识强的学生担任。

3.4.3做好校内岗前培训工作

学院学生工作部、教学工作部组织做好实践学生的培训工作,学院提供培训教室,指导教师负责全程跟踪及考勤,以便实践学生及时到岗进行工作交接。

3.4.4做好实践学生的教学工作

学院教学工作部、继续教育学院、各二级学院对所涉及实践学生的校内课程进行调整,各二级学院根据招募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调整,做好专业课程学分的归并工作;部分课程在机场完成教学,各二级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灵活处理。

3.4.5实施实习考核制度

由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就业创业部、教学工作部联合机场管理方对实践学生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按照机场管理部门相关工作要求及工作职责进行考核。由机场管理方负责工作业绩考核,协同学院团委评定志愿工作考核分数,比例占50%;指导教师及学生处对实践学生日常表现及出勤进行考核评分,比例占30%;按照实习进行考核,实习成绩与校内实训成绩互认,提交实习手册及相关总结考核材料,实习评分比例占20%;对完整参加并表现良好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以满分(12分)记,公共选修课记6学分,社会实践记2学分,其他课程按照考核总分给予成绩及学分互认;考核成绩不合格则按照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3.4.6做好驻地日常管理工作

学院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二级学院选派指导教师驻长水机场,负责所有实践学生在机场驻地的工作、学习、生活管理,全程参与校内外培训及机场实践学生的管理,协助机场管理方进行分组、分班、分床位等。及时处理日常问题及矛盾,召开专题会议,负责考勤及评优考核、干部选拔等。参考机场工作要求撰写《志愿者工作管理细则及服务指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全操作手册》、《志愿者服务考核及评优标准》。

3.5建立突l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突发事故、事件时,应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将防范和处置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故、事件的危害,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紧急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3.5.1成立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领导和机场管理方负责人共同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中有1人作为驻长水机场的管理人员对实践学生直接进行管理。

3.5.2制定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工作。在校期间,任课教师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结合本课程情况,对学生开展日常安全教育和职业安全教育。

(2)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其他实践性教学活动时,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3)驻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管理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发现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安全、不规范、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并立即向其家长和学院通报。

3.5.3形成应急处理程序

(1)驻地指导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维持秩序,及时了解、汇报事故情况;做好现场信息的收集及现场人员谈话记录、签字等工作。

(2)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及相关人员,进一步详细了解事故发生情况,做好相关人员思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3)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事故、事件发生情况,研究处置办法,协助机场等相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4)突发事故、事件调查处理后,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应如实陈述和反映事实,以书面形式报送学院和长水机场管理方。

篇2

——以笔者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蓝本

孙艳楠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130000

众所周知, 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专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求要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当年工作的重点。在此之后的若干年,几乎每一年的大学生就业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不绝于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类院校由于其办学特殊性,就业问题也得到了极大关注。部分学界人士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院校依托于良好的办学环境、丰富的外方资源,在培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其就业应好于普通同类院校。但是据笔者这些年的观察及中外合作类院校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来看, 此观点过于盲目乐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非但没有好于普通同类院校,更有略低趋势,追其原因与此类院校的办学定位脱离市场需求实际有不可推卸之原因。因此, 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更应着重解决毕业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双重矛盾,加强就业预警机制的建设,已然成为研究此类院校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笔者借助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蓝本,分析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市场需求和高校办学定位相结合的就业预警机制。

1 导致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纵观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依然短缺,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等因素都造成了毕业生质量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不符合本区域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考虑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培养人才应着力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陷入“功利”圈中,不顾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招生,盲目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造成原本稀缺的教育资源无谓浪费。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等偏文科的专业比例过高,造成同类型高校专业设置中同化现象严重,偏离了高职院校最初的办学定位。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首先,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过于依赖外方资源,以外方提供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缺乏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不分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其次,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依然沿袭传统的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的培养模式,教育资源的缺乏,又使同类院校独立建立实训基地能力有限,致使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以及适应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外向型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3 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大多数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未能做到结合市场需求、企业要求,依然以方式方法落后且单一的考试作为衡量人才标准,难以真正衡量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容易产生应试能力强而实际应用能力低的现象。同时采用单一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只拘泥于书本知识、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4 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完善也导致了毕业生质量的下降

目前大多数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虽然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能够借助外方资源,但是很难吸收国外的管理模式,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兼职教师比例过大,对兼职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和监管, 脱离所在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讨论,导致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无法深入理解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相关联的内涵,无法将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与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一并灌输到课堂实际;部分同类院校人浮于事,不能尊重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鼓励卓越,多年工作只局限于校内,缺乏企业兼职经历,还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本应多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出国交流机会也非常有限,致使部分教师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对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之适应本地市场的能力有限,也就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

2 建立市场需求与高校办学定位有机结合的就业市场预警机制

2.1 加强对区域市场调研,明确地区发展优势产业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坚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推荐就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的就业工作机制, 在办学初期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设立办学目标、专业类别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过程中,随时掌握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合作,了解同类型院校的发展战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最新信息,以外方资源为支撑,取其精华,通过对就业状况调控和监测,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调整,确保制定的办学目标不脱离市场,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2.2 以目标市场用工需求为起点,搞好办学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在外方提供的专业设置基础上,深入进行市场研究和科学预测,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以目标市场的用工要求为起点,做好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高校还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已有毕业生就业状况、自身擅长领域及学科发展目标最终确定其办学定位。以定位创品牌、树优势,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培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外向型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2.3 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预警系统

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必须依据自身办学特点,建立高效、灵敏的就业信息动态预警系统,以准确、及时的获取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各类信息资源,并整合获得资源,在调研就业信息、校内外招聘会和就业信息汇总等基础上,及时建立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 保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充分了解就业供求趋势、就业区域分布,科学有效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将获得的信息资源共享,为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人才供给信息。以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人才评价之根本,通过“就业——专业——招生” 的联动机制,将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相挂钩,通过对专业发展规划、招生计划以及人才评价等工作的评估,对就业前景不好、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除此之外,所有任课教师要参与到动态预警系统的建设中来,不拘泥于教学,通过走访企业、深入调研,了解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开展大规模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感,最终建立具备市场发展眼光的完备的教师队伍。

篇3

关键词:经济学;生活;经济效应

经济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同的习惯、文化观念自觉地驱动着所有人的经济行为,不断影响着大部分人的经济选择,悄悄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内部经济运行方向。经济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有时并非源于一种崇高境界的提升,而是源于民族文化的特色及文化教育、传播的模式。

经济学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门研究性非常强的科目,其实它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他角度思考理念。虽然经济学在很多情况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在生活中也可以很容易地普及开来。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经济学的掠影,经济学的理论也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不断介入。

一、普通生活中所蕴含的经济学

(一)机票降价中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在网上订机票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现有一部分机票是打折的,飞机临起飞前还剩余的座位,机票价钱有时候还会比火车票更加低,在这个时候购票往往是最经济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可能认为航空公司把票价订的那么低已经有了损失了。如果我们懂得经济学就会明白,在飞机还有几小时就出发的时候,一班航班的成本基本就已经被确定下来了,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把剩余机票销售出去,只会让航空公司取得收入并不会亏损。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这已经成为了一场能够让交易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促销折扣中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逛商场的时候可能经常会发现很多商品正在进行打折促销,或者有些商家会选择送一些低价的赠品去吸引顾客,为自己的商品主动地占取市场份额。例如,在唐山的陶瓷博览会时,很多陶瓷的器具都会低于正常情况下的价格,很多原本标价几百元的商品,在展会现场可能只要几十元就可以买下来。这往往会给消费者一种心理暗示,让他们认为自己用了一个很低的价格却取得了一个价值很高的商品。但是卖方总对自己的商品有一个价值把握,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平衡点,把价格与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使让商品低价销售也能取得很大的利润空间,还能充分刺激买方强烈的购买欲望。实际上,卖家把自己商品用低价促销出去之后占领了现有的市场,同时又提高了自己品牌的宣传效果和市场规模,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卖方还可以同时减少库存,降低了资金的风险,使资金回笼和再投资的效率提高,增进自己的运行和经济成长。

二、市场、理财的经济学阐发

(一)经济学角度看市场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型社会,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与消费升级,市场的主体地位也被不断地突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也成为当今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断推动着市场升级与资本最大化。举例子来说,每个人的日常需求都可以被市场所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市场的便利,高收入人群通过自己的智慧赚取高额工资,低收入人群也能通过体力劳动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总体来看,当代社会便是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生活经济学,人们在经济成长中同时扮演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

(二)收入理财的经济学阐发

物质资本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所有人都在思考着如何通过理财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很多国家对于不同的市场都有不同的经济观念,比如美国有些政策就是为了不断扩展本国市场与商品出口,刺激内需而制定的法规。通过这些政策,美国的经济状况一直处于世界前端位置而且保持这一个良好且稳定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资本实力远远不如美国,究其原因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基础水平较低,起步较晚。虽然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拥有市场的天然优势,可是一些经济薄弱环节令中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中国人民的储备才能较强,储备事业发达,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获取大量闲置资本,百姓的存款也可以给自己生活带来必定的物资根基保障[3]。

可能很多人对于理财的概念并不清楚。理财的主要形式由收入与利息两个方面组成,如何做到节约资金,如何让生活过得更加精致,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热议的经济问题。很多情况下,一个家庭总收入减去所有开销额就可以得到这段时期内这个家庭期末的结余资金。经济学上有一个指标叫做恩格尔系数指的就是一个家庭的食品开销占所有开销的比例。假如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不高,虽然可以积攒一些积蓄,但是缺少的物质基础就很难让自己的这个家庭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因此,一个家庭要增加更多的收入来源,增长家庭总收入,才能拥有更加有品质的生活,满足除了温饱外其他的精神需求,这体现出开源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状态,当然理性的节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日常收入和开支的规划也正是基础经济学原理的在现实中的体现。

三、生活中的经济效应

(一)马太效应:优秀的人更加优秀

马太效应简述的是一个"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经济规律。它的名字源于圣经《新约》中的一则故事:"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简单地说,"马太效应",就是一种续存资金后的资本家掌握一切的现象,它会令资金向本来就拥有大量资金的人获取更多的额外收入,同样也会令缺乏资源的人失去原有的东西[5]。这一则马太效应由來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学启示就是:某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充满自信、并且在这个领域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就能在这些时间与精力的消耗之中取得长远性的提升,通过这个步骤的反复,他就更加可以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果。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没有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并且消极对待,只会让他不断失去自信,最终被超越。这也是学生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那么这个人往往都够取得一个优秀的成果,得到这个优秀成果之后他便会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便会从另一方面鼓励他的热情,从而得到额外的精神与物质鼓励,这样不停地反复下去,就能把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表现出来。总而言之,我们学习时的态度,才是决定我们将得到怎样回报的主要因素,我们自身的不同学习习惯,都是最宝贵的经验与资源,通过这些优势品质,便会不断累积优势持续地改变和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才可以让我们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圈中。

(二)边际效应:分散分配时间,效率更高

在经济原理中,有一种经济效应被称为"边际效应"。它描述的是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6]。这个经济效应,针对很多想要节约时间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学习方法来说,关键的意义在于,分配的不同阶段都与最终的结果相关。我们把不同科目的认知,视为是不同的消费时间行为,如果某科目的学习效果已经处于较高层次时,它的边际效益并不高。这样,对于一个理性的学生来说,他的最优做法是放弃对该学科的投入,选择把时间花费到其他科目上,因此,才能获得边际效益的最大化[7]。

我们大部分学生都有学科学习状况不均衡的状况,因此更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较为弱势的科目上。边际效应告诉我们,不合理的时间配置无法让最终效益达到最优效果。只有通过合适的分配,不对所有学科都投入同样的时间,衡量不同学科的时间配置,会让最终效果和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三)木桶效应:抓住薄弱点,提升全体水平

木桶效应也被叫做短板效应,描述的是一个木桶的木板如果有长有短,这个木桶所容纳的水量就会被最短的木板所束缚,因此短板就变成了木桶盛水量的"制约原因”。将木桶短板替换成长板或令短板变长才能让使此木桶总盛水量提高。在大部分进行经济活动时,总体的效益往往被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所限制,因此在资源配置中要注重薄弱的一环,这样才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8]。对于当前追求总体成绩提升的中学生而言,要把自己的总成绩视为一个木桶的总盛水量,把不同的木板视为不同的学科,因此只有在不同的学科成绩平均并且一起处于上升状态时,所存在的短板效应才能被限制,最终才会促进总水量也就是总体成绩的显著提高。如果单单关注某一科目的成绩状况,但是放弃了其他薄弱学科的关注量,那么总体的成绩不仅不会提升,还会导致较差学科这块短板的继续变得更加糟糕最终令整体成绩也随之无法提高。如果不针对较差的学科做出改变,优秀科目成绩再优越也不会令总成绩出彩。

偏科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根据木桶效应,如果因此让薄弱学科放任自流,就会导致连优势学科也无法弥补的总体水平的下降。解决薄弱的环节,才是促使总成绩提升最有效的措施。

(四)经济效应对生活的影响

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效应不仅仅是这些,它们总对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产生改变,而这些经济效应,也常常引导着我们做出最优的抉择[。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我们通常在学习自然科学的时候,也应该了解并尝试运用一些简单的经济学规律,这些规律不仅仅能够提升学习效果,拓展我们的视野,能让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当我们对于新的情况面对不同抉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利益最优化的观点来做出选择。

四、结语

经济学在当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纽带,而且已经变成商品交换中的决定因素。生活中各处都显示着经济学的理论,不管在学习中,还是我们家庭的基本开销以及关于家庭收入和理财中,大部分都是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展示,也是经济学的成果。也可以这样说,生活本身便是一本基本经济学原理大全。

经济学自身所有的思考与理念都遵循着不同的规律。从更深层次上来说,经济学不是一堆数据,一组繁杂的数学式子,也不是一种理性思维,甚至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经济学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素娟.透过生活探求经济学真谛——评“大众经济学丛书”[J].金融博览(财富),2011,(06). 

[2]孺子牛.“美女经济”的经济学诠释[J].黄金时代,2010,(07). 

[3]姜贵解.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新一代,2009,(10). 

[4]赵睿.论新制度下的经济学[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5]王欣健.沉沒成本与决策——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有感[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5). 

[6]姜丽.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科技信息,2011,(20). 

[7]栗月静.无形的钩子,海盗经济学[J].看历史,2011,(07). 

[8]贺青.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1,(16). 

篇4

[关键词]经济生活;理论逻辑;发展路径;经济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4802

在所有的课程资源里,教师与教材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教材是承载课程目标具体要求的文本资料,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所有的文本资料都无法企及的。现行经济生活教材系根据教育部在21世纪初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而成,已经使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其精粹所在与不足之处均已充分显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适度整合,方可尽扬其长而力避其短,更好地做到物尽其用。

一、现行经济生活教材的瑕疵所在

毫无疑问,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可谓佳品,但是,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十全十美之物毕竟不存在,教材也一样。笔者个人就觉得,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瑕疵。

1.教材内容的结构强调生活逻辑甚足,而对理论逻辑顾及不够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模块要求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对生活逻辑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从微观来看,几乎所有知识的问题情境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来设计;从宏观来看,教材的知识结构也高度地生活化了,纵观其内容,依次讲述的是: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样的宏观安排,从生活逻辑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看,则无疑是很大程度地碎片化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尽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轻松,但是,在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却不能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会导致他们无法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知识。

有些专家认为,现行教材的内容本来就不是很多,即使不构成严密的体系,教师在复习时再做一定的梳理或者指导学生自己梳理来形成体系,也不是一件难事。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脱离实际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专家的视角来看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绝然不是一样的。专家是对这一学科的内容极为熟悉且极有研究的行家,在这一行业中浸润了好些年,而学生是未成年人,且是这门学科的初学者,更何况,优秀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能力很一般,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很弱。在专家眼里极为容易的内容,在学生眼里,却犹如天书般难懂!

2.对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与路径选择的阐述不够清晰

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富强”,排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之首。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就是通向富强的路径。对这一路径的充分理解,有助于学生增强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从而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增强政治认同,这正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B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生活重要的教育价值所在。

教材对这些内容也使用了一定的篇幅来论述。实质上,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正是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教材在这些方面所费的篇幅不可谓不多,而且,在第四单元中,教材还专门设置了一课的内容来阐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与主线等问题。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这一课的内容只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鳞半爪,且没有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并形成体系。

尽管教材的论述并不系统,但是高考命题在考查这些知识时却毫不含糊。历年高考的非选择题在涉及这些内容时,均有不低的要求,学生如果对这些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根本拿不到高分。

3.讲述各种经济角色必须掌握的知识过于零散,不够集中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在界定思想政治学科这门课程性质的时候明确提出的要求。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对在社会上担任一定经济角色所必备的知识也有所论述,譬如作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等角色,在碰到某些常见的问题时应当怎样应对,也做了一些说明。但是,这些知识给学生的印象仍然比较零碎、散乱,需要重新梳理形成一定的体系后,学生才能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既然教材存在上述瑕疵,我们就有必要对症下药,对教材内容予以重新整合,以提高其效用。

二、重新整合经济生活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

1.将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一部分经济学原理集中讲述

现行经济生活教材文本中散布着许多经济学原理,但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各不相同:有的原理是服从于一定的主题的,比如市场机制的运作原理、政府干预的原理等;有的原理是直接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比如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等。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原理全部抽离出来。但也还有一些原理理论性相对较强,在教材体系中,与实践的关系也不是十分紧密,例如:价格的含义、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关于分配的基本理论,关于全球化的基本理论等。把这些原理集中“打包”,学习效率可能更高。

2.更加明确地揭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与路径选择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与路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需要将现行经济生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重新整合来使其体系化。

首先,我们要强调,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将我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之后,将第十课的全部内容(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第十一课最后一目的内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整合在一起,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让学生学习。第十一课最后一目的内容,其理论依据已经在集中学习部分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学习过,这里的实践要求,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等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整合在一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3.将各种经济角色的必备知识集中讲述

篇5

>> “90后”农民工培训需求及对策研究 "90"后农民工培训内容需求分析 谈“90后”农民工 “90后”农民工亟需关注 “90后”农民工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90后农民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分析 “90后”的天空 “90后”的精彩 可怕的90后 “90后”的座右铭 “90后”的“皮球” 进击的“90后” 90后的生意 “90后”的无奈 “90后”的根 90后的天空 90后农民工生存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90后和60后的战争 90后独立问题分析 90后粉丝行为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5-12.

[3]长沙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2014年长沙统计年鉴[EB/OL].http:///tjnj/index.jhtml.2014-10-31.

[4]张恒.长沙市农民工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3(21):134.

[5]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高山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及制度障碍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72-77.

[7]张雅光,田玉敏.欧洲的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02).

作者简介:李 觉(1973--),女,汉族,湖南湘潭人,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学历:硕士研究生。

许 平(1970--),男,湖南岳阳人,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

篇6

关键词:航空公司差别票价;价格歧视策略;差别定价策略

2004年4月20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开始实施。根据此方案,航空运输企业在境内外销售国内航线客票时,将以平均每人每公里0.75元作为国内各航线基准价,在上浮25%、下浮40%的幅度内确定具体价格。由航空运输企业独家经营的航段,实行票价上限管理,不规定下限。这项方案增加了机票价格的可调性,能够使价格机制发挥一定的作用。

1目前航空公司差别票价的种类

目前,航空公司实行差别票价的现象非常普遍,且种类较多。下文的部分数据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北京飞往广州的航班(以下简称“国航航班”)为例进行分析。北京首都机场飞往广州白云机场,飞行距离1967公里,飞行时间3小时15分钟。航空公司的差别票价大致有以下几种。

1.1不同舱别的差别票价

航空公司的舱别分为头等舱、公务舱和经济舱。按舱别的不同,国航航班分为两种票价,头等舱为5730元,经济舱为1910元,头等舱的票价为经济舱票价的3倍。

1.2不同预订时间的差别票价

如果在2017年10月26日开始预订,以国航航班的经济舱为例,不同的预订时间,票价不同。当天预订,票价基本没有折扣。随着提前预订天数的增加,票价折扣的幅度逐渐增大。如,提前5天预订,票价折扣为8.3折;提前10天预订,票价折扣为5.1折;提前1个月预订,票价可低至4.6折。

1.3不同时间的差别票价

不同时间的差别票价分为三种情况。(1)不同时间点的差别票价。以2017年11月8日的票价为例,国航航班的不同起飞时间,票价不同。上午8:40的航班票价最高,为1890元;早上7:40的航班票价1160元;下午16:00的航班票价为980元;晚上的航班票价最低,为780元,低至4折。(2)出行高峰期与淡季的差别票价。中国的出行高峰期一般为节假日,如春节、十一黄金周、五一及清明等小长假、暑假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春运,春运是结合了平时节假日旅游的人较多的特点及返乡的人同时存在的一段时期,是一年当中的大旺季,即出行高峰。出行高峰期的航空票价基本上是全价销售,没有折扣,相应的淡季会出现不同幅度的折扣和优惠。(3)工作日与周末的差别票价。一般来说,工作日的出行需求比周末的相对较低,工作日的票价比周末的要低。

1.4特别机票的差别票价

特别机票是指针对特殊人群的机票价格以及优惠,一般来说是限制越多价格越低,限制越少价格越高。特殊机票的差别票价有以下几类。(1)旅游机票。这种机票比一般机票价格稍便宜一点。但是旅游机票有其自身的硬性规定,即限定的时间非常短暂并且只能够订制往返机票,不能够订制单程机票,一旦超过了有效期,旅客必须由自己承担机票损失,例如补票等。(2)团体机票。这种机票是一种利用委托的方式所产生的机票,即由航空公司委托的公司(多数为旅游公司)以较低的价格订购的一种批量机票,此种机票价格相对低廉,但是限定性要求比较严格,如不能够退票等限制。(3)包机机票。这是针对一架飞机或者整体出游而设定的机票。这种机票的折扣力度较小,但是限制较为宽松。(4)学生机票。能够购买此类机票的人群必须持有学生证,且须粘贴有ISIC词条,一般在寒暑假才可以,而且需要提前申请。学生机票大概是五折,有些线路甚至可以低至两、三折。(5)儿童票和婴儿票。儿童票一般针对2周岁以上12周岁以下的儿童,票价折扣为五折。婴儿票针对2周岁以下的婴儿,票价折扣为1折左右。

2航空运输业的市场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目前,国内航空运输业有四大航空及控股子公司。根据四大航2016年报数据,2016年四大航空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679.94亿元,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2%;2016年四大航空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净利润为195.15亿元,占全行业净利润的87.25%。由此可以判断,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市场类型为寡头垄断。

3航空公司差别票价的经济学原理分析

3.1航空公司票价制定的原则

航空公司票价的制定直接影响着航空公司的盈利状况,实行差别票价是航空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作出的定价策略。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或者寡头垄断市场上,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实行价格歧视,从而获得超额利润。由于市场上的消费者(或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价格弹性存在差异,且两个市场可以分隔开,所以在垄断市场上最常见的是三级价格歧视,即对同一种生产成本相同的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以使每个市场都实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实现最大的超额利润。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是,对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或消费群体)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于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或消费群体)制定较低的价格(见公式1)。也就是,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w(1)注:P1、P2分别为市场1、市场2中的价格;ed1、ed2为市场1和市场2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但是,如果同一种产品由于成本不同而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则属于差别定价的作法。

3.2航空公司票价制定中的三级价格歧视策略

当航空公司的差别票价是按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产生的不同需求来制定时,就属于价格歧视策略,更确切地说是三级价格歧视策略。在航空运输市场上,不同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两类需求。第一类需求为经常出差的人和经常出国旅行的人的需求。这部分需求更重视出行速度和出行时间,对出行费用不敏感,所以这部分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因此航空公司对这部分需求制定较高票价,这符合三级价格歧视原理。从另一方面来说,商务乘客是航空公司的忠实顾客和航空公司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航空公司的固定收入来源。第二类需求为经常国内旅游、探亲、访友的人的需求。这部分需求对出行时间要求会相对宽松,对出行费用更为敏感,这部分需求富有价格弹性。因此航空公司对这部分需求的定价策略是提前预订机票的天数越多、票价越低,这符合三级价格歧视原理。对于出行高峰期与淡季的差别票价,则是因为出行高峰期游客对时间要求更为严格,对出行费用的敏感程度下降,所以出行高峰期的出行需求缺乏价格弹性,高峰期机票基本上没有折扣,这符合三级价格歧视原理。正是喜好旅游的人产生的旺盛需求,所以航空公司在旅游旺季才会有可观的收入。工作日与周末的差别票价原理与此相同,也属于三级价格歧视策略。对于学生机票,则是因为学生大多没有自主的收入来源,所以其对出行费用非常敏感,即这一部分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大,航空公司为之提供较低的票价,也是属于三级价格歧视策略。儿童票与学生机票的定价原理类似。

3.3航空公司票价制定中的差别定价策略

与经济舱相比,头等舱具有更宽敞的空间、更舒适的座椅以及更优质的服务。单从每个舱位分摊的飞行成本来说,头等舱和公务舱的成本要高于经济舱、头等舱和公务舱与经济舱的差别票价应该属于航空公司的差别定价策略。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选择头等舱或公务舱出行的大多是高端的商务人员、公务人员或高收入群体,其对票价的变化非常不敏感,即其需求价格弹性要小于乘坐经济舱出行的人群,所以这种定价策略又与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价原理相符。与定期航班相比,包机的营销成本较低,且可以实现较高的客座率,从而单位客座飞行成本较低,机票也有一定的折扣,所以定期航班与包机的差别票价应该属于航空公司的差别定价策略。同时,航空公司定期航班的开行也是基于这部分乘客对时间的特殊要求,从运价的效率原则来讲,这部分乘客也应该承担较高的票价。与早、晚航班相比,上午或下午的航班则相对处于黄金时刻,其价格较高是基于机场跑道的规模经济性要求,当机场跑道使用产生拥挤问题时,就产生了不同时间点跑道使用费用的不同,黄金时刻跑道使用费用较高,黄金时刻航班的票价也就相应较高,因此不同时间点的航班的差别票价属于差别定价策略。另外,婴儿因为不单独占用座位,所以婴儿票的成本极低,婴儿票的差别票价属于航空公司的差别定价策略。

4对乘客的出行建议

航空公司制定差别票价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但作为乘客来讲,既然有这么多种差别票价可供选择,就要尽早地安排最优的出行计划,以从中获取尽可能低的票价。

4.1尽可能早地安排出行计划

对能够提前安排的行程,或对出行时间要求比较宽松的行程,越早安排出行计划,就越有机会争取到尽可能低的票价,因为提前订票的天数越多,票价折扣的幅度越大。

4.2尽可能选取需求较低的日期和时间出行

因为较低需求的日期和时间的票价相应较低,所以要尽可能选取需求较低的日期和时间出行。一般来讲,在对出行日期要求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出行要尽可能避开周末,最好选择工作日,这样可以争取到较低的票价。更具体来讲,较高需求的日期通常是星期五和星期日,而较低需求的日期通常是星期二和星期三。在对出行时间要求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要尽量选择晚上、下午或早上的航班,而避开上午或中午的航班。以国航为例,晚上21点的航班票价折扣为4折,下午14点和16点的票价折扣为5.1折,而上午8点多的航班票价几乎没有折扣。

4.3尽早安排假期计划

法定节假日和学生的寒暑假通常是较高需求的旅行时间,越早计划,就越有机会找到尽可能低的票价。

4.4如有可能,可以考虑订购团体机票

通过旅游公司来订购团体机票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团体机票票价较低,但可能会附加较多的限制性条款,如不能改签或不能退票等。

参考文献

[1]郑义,张丹丹.机票价格歧视的研究[J].中国物价,2008(10).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篇7

(一)学科流派众多,学生难于区分差别。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英国的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派。例如,以阿尔文•汉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15-)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以琼•罗宾逊(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罗伯特•韦内•克洛委尔(R•W•Clower,1926-)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等。正是因为这种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经济学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关于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样,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三)理论体系庞杂,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了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融会贯通,分清知识脉络,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识体系更新迅速,教师难于及时调整。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学模式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味的板书和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几点改革建议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是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质量和高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去读透该门学科的经典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货币、信息通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要与时俱进地阅读权威期刊的论文,掌握国内外的经济动向;要通过观察和调研,更多地去研究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讲课时才会厚积薄发、行云流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而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课堂的讲授内容相结合,随时随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首先,经济学的经典教材都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在大量运用案例的同时,有效地把经济学理论传输给学生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作为任课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了解掌握理论。例如生产者理论中可以用一个大公司———通用汽车的案例贯穿始终;国内生产总值的讲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国的实际数据作为案例;基尼系数可以用我国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比较的真实数据作为重点讲解。其次,互动式教学法是适合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随时随地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作为大学教师,保持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的关键所在。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具有争议或属于某个流派的,这也正是该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老师如能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无疑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实现了教学目的。再次,在经济学课堂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是为了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有优势把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信息传授的效率。

(三)经典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情况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是研究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对于未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如果进行相应的分组,让学生以营销部经理的身份去考虑如何进行合理定价从而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学生就会在仔细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去拟定价格,在此基础之上再让每组学生选代表到讲台上阐述本组的定价策略,同学们相互探讨利与弊,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论文样式的报告。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而且对理论知识也不再生疏,从而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奥肯定律是阐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反方向变动,即失业率越高,通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胀率越高。在我国当前的状况下,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水平趋高,有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国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样就产生了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如何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释奥肯定律在当前中国出现的“悖论”。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学习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了经典理论,也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找到问题的根源的创新与钻研能力———也是当前大学生最缺少的一种素质。

(四)数理模型的双重讲解是解决教学难点的良好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非常的常见,随着学习的深入几乎每一个经济理论都会有相应的模型和公式。教师在上课时应把每一个模型理解清楚,讲解清楚,再用现实的情况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例如,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三条曲线的形状、交点、拐点等都是有明确定位的。首先,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学生三条曲线的画法及彼此的关系;其次,讲解完之后要学生到黑板前板书,检验掌握程度;最后以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何三条线是这样的关系。以班级某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为例:总产量就是班级的总分;平均产量就是平均分;边际产量就是新插班学生的得分。“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状态”可以解释为:只要刚到班上的同学分数低于现在平均分,对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动作用,反之亦然。当然,这一例子不见得恰当,但通过这样例子的讲解,几乎所有同学都会理解老师所要阐述的内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简单了。

(五)课堂讨论、社会调研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时代,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很好的讲授一门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显得异常重要。理论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去检验自己,是师生双赢的策略。所以,任课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让他们走进现实社会去感受经济学理论的魅力。例如,研究商品的促销手段,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逛商场,不买东西,只观察商家的定价变化和所谓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这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偏好、收入、预期、替代商品价格中的哪一个影响因素。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专业的知识,加深了印象,甚至对学生在今后商品交易中也可以很清楚的分析自己的利害得失,从而进行最佳的选择。

篇8

政治经济学理论界为什么可以从普遍地否认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到了普遍地(指承认主体之众,而非客体之全)承认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性,一是由于近50年来服务经济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认识服务经济价值创造性的客观环境比之基本否定服务劳动价值创造性的政治经济学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有了根本改变,二是服务劳动形式及其成果的“非凝结性”作为人们认识服务劳动价值创造性的主观思想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被克服。马克思早在论述商品的价值对象性时就精辟地指出:“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都没有。”①现在人们更是认识到,所谓劳动凝结在价值体的“凝结”两字只是一个借喻词。②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实在文字上强调了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物质承担者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的承担者。在当时,还没有供人们不把这个承担者与“物质”形态相联系的社会条件,今天,我们是完全可以用“对象承担者”来把物质承担者一般化的。对象承担者的含义是:劳动对象化为一种使用价值,由使用价值载体承担了劳动的价值。这个对象承担者可以是物质状态的,它是一种使用价值;也可以是运动状态的,它同样是一种使用价值。物质状态只是“对象承担者”的个别形式,它与运动状态是同一层次不同形式的“个别”而已。基于此,一般地肯定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性就逐渐普遍起来了。但是,到了具体层面上,明明是已明确了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本来就一个自然物质原子都没有的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却对纯粹商业服务和银行服务的价值创造性做了否定。对此解释的理由之一就是流通不创造价值,另一个是利息乃对产业剩余价值的分割。两个具体的否定理由至今仍使人们对于服务劳动价值创造性的一般肯定处于非常不彻底的状态。看来,对于使用价值,从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到对象承担者的认识转化还不能一般化,我们需要更具体地分析商业服务与银行服务的使用价值究竟能否承担服务劳动投入的价值性。

二、一般到具体Ⅰ:纯粹商业服务的使用价值能否承担价值

在经典与现行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商业利润及对平均利润分割理论的分析中,仍认为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如果这是源于对经典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简单的惯性接受,那克服这种思想是容易的,理性地改过来就是了。如果是出于对商业服务劳动是否产生使用价值,或者这种使用价值是否具有可以承担价值的物质形态的这样的认识,我们就有必要做出商业服务有无使用价值和这种使用价值能否承担价值的分析。为使分析简单,本文只分析被肯定为不创造价值的纯粹流通领域的纯粹商业服务的价值创造问题。我们已经阐述了,任何劳动的价值创造与否必须通过其产品的使用价值能否承担价值来讨论。我们必须承认,一种服务产品应该对购买者,也只有对购买者带来能体验的、或实际的甚至是独立的使用价值,才能承担价值。那么纯粹商业服务具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呢?我们可以对分类意义上的不同服务产品做出比较性和归纳性分析。在各种服务分类方法中,多用部门外延和功能内涵作为标准,有一种常见的把服务分为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服务与分销服务三类的方法,它对本文的讨论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1.生产者服务

此类服务为厂商所购买,用于生产性投入。典型的生产者服务如产品设计,其服务对象多为实物产品生产。这种服务生产可提升它所服务的对象产品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就被追加到其对象产品上,所以被称为“追加服务”。生产者服务与对象物融合在一起,改变了对象物的状况,但最终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对象仍是实物商品,并非服务。这类服务的使用价值性质以及它的价值在实物商品上的追加,是目前大家都承认的。

2.消费者服务

这是满足人的多种生活消费需要的服务。比如旅游、交通、理发、教育培训、娱乐等等短距离的体验式服务,这类服务本身就是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对象,所以它们被称为“核心服务”。此类服务的特点是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对象是服务本身,与物无关。而消费者之所以购买这些服务,是因为它们可给自己带来不仅是实际的,而且是独立存在的使用价值。这类服务的独立存在的使用价值直接承担了服务劳动的价值。它不需要经过对实物商品的价值追加而迂回体现其自身价值。只要承认服务劳动可以创造价值,那么现在人们对消费者服务的价值创造性大多也没有多大分歧。

3.分销服务

这是消费者为获取实物商品而连带购买的流通服务。它有着比较复杂的特点:第一,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里仅指零售商业服务),这一点似同于消费者服务,但与作为消费者服务的核心服务又不一样,因为它没有脱离物而独立存在。消费者购买分销这种商业服务时,同时是购买了实物商品的,消费者是为了购买实物商品而购买商业服务的。第二,它与物一起被购买,这一点似同于生产者服务,但与作为生产者服务的追加服务又不一样,因为它与物没融合,也基本不改变物的状况。那么,这种服务承担价值的使用价值载体是什么呢?它就是:纯粹商业服务给购买者带来能体验的、或实际的、或独立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是它给了消费者以便利。便利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使用价值。物质产品生产厂家明明可以以零售价格自行销售,但它们还是更多地选择了通过商业企业销售;消费者明明知道厂家生产该商品,而且有厂方的对外零售,但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选择从商家购买。生产者与消费者需要的都是一种效用,即便利。便利里面包含着体力的节省、时间的节省、信息成本的节省和运输费用的节省等等。从生产者角度看,若没有商业服务,生产者不容易得到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也将承担更高的销售成本。从消费者角度看,若没有商业服务,消费者不容易得到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也将支付更高的实际价格和支出其他成本。所以,生产者为了获取便利,才以低于零售价格的出厂价格将产品给商业企业(假定工厂自销,也要在出厂价格之上加上流通成本),消费者为了获取便利,才在出厂价格之上另外支付商业服务的价格,选择从商业企业购买商品。其实,马克思本人也看到商业服务的经济功能的,他说:“一个商人可以由他的操作,为许多生产者缩短买卖的时间。因此,他可以看作是一种机器,有助于无用的力量支出的减少,或有助于生产时间的解放。”①马克思接着又指出,商人“就是一个出卖自己劳动的人。他在W—G和G—W操作上支出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他以此为生,和别个劳动者靠纺纱、靠制造药丸为生一样,他尽着一种必要的职能”。但马克思却将这种职能称为非生产性的,因此尽管“他和别个劳动者一样劳动,不过他的劳动的内容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产品。他本身属于生产的杂费的范围”。②我们现在可以分析到,看到了上述经济功能便是看到了商业服务的效用或使用价值,但是,只是当时没有把价值承担者一般化为对象承担者,而只把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看作是唯一的价值创造活动,把物质形态看作是唯一的价值承担者,才没有贯彻劳动价值创造于服务生产而已。在肯定纯粹商业服务创造价值后,合乎逻辑地就可以看到,商业企业的销售收入扣除商品进价和各项流通费用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商业利润。更确切地说,商业企业在投入了生产性流通服务和纯粹流通服务的劳动后,才获得了全部毛收入,即商品加价(进销差价)在扣除了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后,剩余部分是商业利润。可见,商业利润是商业工人自己创造的。

三、一般到具体Ⅱ:“息费分离”———银行服务的使用价值承担价值

在《资本论》与其他经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没有专门的关于银行服务不创造价值的具体论述,不像商业服务是明确被界定为流通的,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是银行利润(指传统银行借贷业务利润,不含现代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一直被看成是对职能资本,更确切地说是对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的分割。理由是:银行利润来自银行收入,而银行收入来自贷款利息。这里的逻辑已包含着银行服务是不创造价值的。再进一步说,由于利息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所以银行利润就来自于对产业利润分割了。问题是出在人们传统地将银行收入看成来自贷款利息了。如果我们现在不把银行收入看作来自贷款利息,事情会不会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银行工作实践中与经济生活中,人们把存款人获取的存款利息加上银行的存贷息差叫做贷款利息,把它看作银行的收入。银行部门自己也会这样看,他们都认为本行收入的大部分来自贷款利息。而银行利润就是这个收入的一部分了,所以银行利润也就变成来自于利息了。其实,所谓的贷款利息并不全部是利息。我们在这里郑重推出一个概念———息费分离论。它的含义是:所谓的贷款利息由存款利息加银行服务费构成。银行丝毫未从借款方收取任何利息,它只中介地将存款人诉求的利息搬到借款方获取货币使用权的代价上,它在此之上又理所当然地加上了银行的服务费。银行的服务费对应的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劳动。银行服务费应该是银行服务劳动价值创造的货币表现。问题是:银行服务作为一种劳动投入,它是否创造了价值呢?这还得从银行服务劳动价值的对象承担者,即它是否对服务接受者提供了使用价值来分析。作为一种金融服务,银行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列为生产者服务,国际统计也列它为生产者服务,因为它主要为厂商所用。银行服务也可以是消费者服务,因为它也可以为居民个人所用。但作为生产者服务,它并非追加服务,因为它没有使服务的对象产品的价值增值,不像产品设计那样的生产者服务。作为消费者服务,它也不是核心服务,因为它不是居民购买服务的核心内容,不像旅游那样的消费者服务。银行服务在功能分类的意义上讲,近似分销服务。因为它也是一种中介服务,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与物在一起,又不在一起。这个“物”就是货币。说银行服务与货币在一起,是因为它的内容就是集散货币、融通货币;说银行服务不与货币在一起,因为它不能附着到货币上面去。既然银行服务近似于分销服务,它的使用价值也同样为“便利”,是为存贷双方提供的便利。存贷双方是货币的真正供给者与需求者,但他们两者的自我衔接会非常不方便,存在大量信息成本与漏配的损失。有了银行介入所提供的便利,包含着双方体力的节省、时间的节省、信息成本的节省和资金供求漏配损失的避免。存款人和借款人从银行那里获得了不仅是能体验的,而且是实际的,甚至是独立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当然承担银行服务的价值。它与消费者购买某种实物商品具有价值是完全一样的。如何进一步看待银行利润呢?如果把贷款利息看作银行收入,然后刨减所有成本,包括存款利息和其他各项管理费用后,将其剩余部分看作银行利润,那么银行利润就成为利息的一部分,即为对其他部门的剩余价值的分割甚至是瓜分。迄今为止的所有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这样看的。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不合理的。以银行服务的价值分析为基础的“息费分离论”完全可以让我们这样看:存款利息外的银行服务费是银行收入,刨减各项管理费后的剩余部分成为银行的利润。由于存款利息外的服务费是银行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作为服务费的一部分的银行利润就完全是银行员工的服务劳动创造的。

四、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与社会平均利润

篇9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理论;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如何把这门课教好学好,让学生真正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至关重要。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大量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以及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难懂并难以掌握。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并结合与其他相关老师的交流,提出在讲授该门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较早接触的经济类课程之一,其中的很多理论甚至概念都是初次碰到。对于这些理论,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要理解,这是关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认为它与其它一些纯粹文科课程一样,通常背背其中的内容就可以。但是这样下来,往往很快就忘记了。在每个学期的讲课过程中,总会有同学反映,很多概念自己能听得懂和看得懂,但是题目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理解的东西。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的需求部分,有两个概念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的是由商品本身价格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而需求量的变动指的是由于价格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引起变化的原因却有本质差异。在做一些题目,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区分它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概念的解释,力争让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并接受。同时,在课堂上及时讲解相关的一些题目,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感受如何把概念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适当地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征事件中,从而进行案例的分析。通过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有效地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经济学功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如果在刚开始的阶段就选择比较复杂的案例讲解,教师需要解释很多相关概念和理论,而学生听起来也会比较吃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感觉,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2.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在经济学教学中,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仍占主要地位。如果教学过程过多强调以案例为主,会造成学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比较到位,但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案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可以起到传统教学很多起不到的作用。

3.与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此方面,我国的情况与它们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收集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的成熟案例,更多地关注我们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这样,才能较好地将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

三、经济模型的使用

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其中,图形就是一种常见的使用方式。与数学方程以及文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一样,图形也是表达模型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对于教材中大量出现的图形感到恐惧,不愿意进一步随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下去。比如在宏观经济学中,在分析产品般均衡并推导IS曲线时,如果从数学表达式来推导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当把这个过程用图形来表达时,很多同学觉得不好理解。对于这些图形,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数学知识,比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导数的概念,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当然,还需要同学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因为这门课实际上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尤其在图形中大多数是使用英文符合来表示。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后,接下来的就是如何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读懂图形。教材中的大部分图形是在二维坐标上表示的,需要知道坐标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颠倒了,则结果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只有从图形的演变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对基本的经济理论有深刻的掌握。最后,在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后,需要把现实的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用理论来解释我们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19-25.

[2]乔洪武,郭亮,叶雨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9-84.

篇10

关键词:占座;习惯;公共资源;权利与规则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92-02

一、占座行为的规范性诠释及评价

目前。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占座是一种业已形成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否是一种“好习惯”却值得商榷。由于每位同学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图书馆的座位,大家的地位(或者说机会)是平等的。所以,笔者下文借助于民法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占座”行为。

在经济学原理上,根据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的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图书馆的座位并非纯粹的公共产品,因为每个同学对座位的使用都会导致其他同学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经济学家提出了“非排他性”(Non-exclusiveness)与“非竞争性”(Non-rival ness)两个概念,并用这两个概念来界定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图书馆的座位对于每位同学来说。都具有非排他性。但也具有竞争性,因此,它是一种公共资源。对于公共资源,经济学上常常使用“公平竞争规则”来进行分析。

在法学理论上,“座位(即桌、椅)”属于学校的公共财产。同学只享有使用权。而使用权的行使具体表现为同学(主体)坐在椅子上做事情。虽然座位本身属于学校,是“有主物”,但对于座位的使用权是无主的,因此对于使用权的享有。可以借鉴民法上的“先占”理论来进行分析,在《罗马法》中,占有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事实上对物的支配和管领状态。占有是在事实上对物的管领、控制。具体而言。民法上承认先占有两个条件:一是事实上的占有:二是占有的意思表示。“占座”行为是缺乏事实上的占有要件的。因为事实上的占有,必须是要求权利主体占有。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规则。比如:在一个无主的岛上。仅仅插上一国国旗,而没有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则不认为该国构成领土的先占。所以。笔者以为“占座”是使用者并不使用座位。而排除他人使用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座位使用权”的滥用。占座者以极少的成本完成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排除他人的使用权。就是对他人利益的侵害。

二、占座行为“效用最大化”的变异

按照经济学原理。做任何事我们都将付出成本。在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下,座位永远只应属于愿意为其付出心血的同学。具体到“占座”行为。从法理上讲,每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占有座位的机会,然而权利的实现要付出代价。占座的同学为了占到位置。需要付出很多成本。而且由于竞争激烈。成本越来越高。其中,较高的是时间成本(占座一族必须比他人早起)和体力成本(图书馆开门瞬间众人蜂拥而入。要从中脱颖而出找到好位置。有时还可能会付出“血本”)。本来给予愿意付出成本的同学以一定的收益是符合实质公平的。然而,正是因为占座的成本如此之高。不少同学又发现了“优化之道”,即几位同学结成“互助同盟”,每人轮流负责为大家占座。这样,大家付出的成本大大减少,即只有原来的N分之一。而效果却是一样的。这种行为在法理上无疑是一种“无理取闹”。本来用物品就无法彰显自身的使用权,那又有什么样的理由能够支持为他人占座的合理性呢?这正是法理上的“举轻以明重”的现实例证。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图书馆的占座现象是一种稀缺资源配置的现象,占座行为是自发性的恶性竞争行为。占座行为是行为主体对资源供应不足而产生的自发性的恶性竞争行为,占座现象自然演化的结果是恶性竞争。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种现象导致了座位使用效率低下,公共资源供给无法公平高效地实现。原本稀缺的资源,由于部分闲置。显得更为稀缺。这正是所谓的“资源的短缺与资源的浪费并存”。

三、破除占座规则的可能性路径

(一)工作人员的尝试

对于占座行为的应对,不管是理论上的探讨,还是实践上的行动。多数高校的管理者还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将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几项措施。一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教育、惩罚相结合;三是成立学馆会,让学生参与管理;四是增设自习室;五是晚间、休息日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另外。不少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都出台了专门针对“占座”的管理制度。比如:《东南大学图书馆阅览座位空置时间确定规则》(简称《座位规则》)。具体方案为“当有人‘占座’时,他人可以向阅览室工作人员提出申请,预备使用该座位,同时填写《阅览座位空置时间确认表》。交由工作人员签字确认,申请人应利用该座位先行阅览,以避免出现重复申请空置座位的现象。当原使用者离开座位时间超过20分钟(含20分钟)时,申请者应主动出示《阅览座位空置时间确认表》,申请人使用该座位的权利自动生效。”

然而。这些措施存在着诸多问题,不是缺乏可操作性(如成立学馆会),就是制度实施成本太高(如《座位规则》)。经济学者指出,在资源稀缺情况下,占座或类似占座的非正规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演化稳定的特征。这种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却明显具有存在惰性(合理性)。要想减少这种效率损失。只有依靠建立更具权威、能切实实施和便于监督的新的制度形式,否则,监督者可能付出昂贵的监督成本而收效甚微。

(二)经济学者的创制

有经济学者分析认为“占座现象发生的根源是人的利己心与资源使用免费制耦合的结果”,因此“在目前不可能扩大座位供给的情况下,价格机制是解决占座现象的有效途径”。该学者当时设计了发座位使用券的初步方案。“考虑到公平。发座位使用券,规定使用时间。并允许使用券在同学之间相互转让。考虑到效率,对座位使用收费更加合理”。一年之后,该学者提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设想。“兼顾效率与公平,折衷的办法在理论上似乎是上策:校方给每位同学规定一个使用座位的时间额度,对座位使用时间低于规定额度的同学。按不足部分付给货币,作为牺牲‘天赋’权利的补偿:对座位使用时间超过规定额度的同学,按超过部分计收货币,作为获得额外权利的代价。”

这些规定往往会陷入无效的境地而逐渐消亡。法律作为硬约束。虽然能够规治人们的行为,但它的运行成本毕竟是高昂的。对违规行为的界定、监督及惩罚是不能在无成本状态下完成的。试问:社会有必要为免费使用资源的制度安排配套安装一部高能耗的监督“机器”吗?在经济学研究中人被设定为一种“自利”的经济动物,用经济手段调节人类活动往往带来更高昂的社会成本。

(三)法律学者的评析

1.民法学进路的继续推进。可以看到,占座行为在民法中被评价为权利滥用,但此处的占座行为是将行使座位使用权过程的“暂时离开”排除在外的,故可以认为后者是合理的。因为客观上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离开休息一下或去厕所,等等。但是。同样是书本放在空位上,我们如何判断是前者还是后者呢?在民法理论上。我们可以用“合理时间”、“合理方式”进行限定。但是。如何判断是否“合理”又成为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的事实问题。首先,程序规则过于繁琐。从申请到填表再到占有位置到最后主张权利,步骤太多;其次,制度成本过高,图书馆可能会因此而需要聘请专门的工作人员。

2.法理学的价值考量。在上文的所有分析中。笔者一直坚持占座行为只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习惯法。但是,对于座位使用权却表示认可,因为这种权利是应然意义上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权利发展的一般路径,即从应然权利到法定权利再到实然权利。然后不断循环往复。占座这种“坏习惯”无疑是对座位使用权的一种“侵犯”。而同学是如何对待这种“侵犯”的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选择,这反映了同学们在权利意识上的三种不同觉醒程度。笔者以为“默默离开而继续寻找座位”是“逆来顺受型”:“暂时使用而于古座者到达时离开”是“畏首畏尾型”:“漠视规则而予以使用”则是“奋起反抗型”。

可以说,占座得以成为一种习惯。源于受害人对于侵害者的默默忍受。长此以往。占座行为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获得“合理性”,以至于受害人对于“反抗者”竟然表示了排斥。这也许可以用社会学上的从众反应来解释。但是,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境况是令人悲伤的。19世纪伟大的德国法学家耶林有言:“权利应当能提出相应的主张,没有主张的权利是不具有实效的。作为民众应当积极地赋予权利以生命,这是作为人的精神价值的一部分。”即所谓“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身的义务”。任何“好习惯”来自于权利人对自己权利的尊重,维护自身权利的执着与倔强。纵观整个漫长的世界法律史,其实便是一部“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漫长战争史,也是一部“天理人权”与“统治阶级意志”的激烈抗争史。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1

[2]朱希伟,图书馆的免费“午餐”――占座现象透视,浙江统计,19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