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

篇1

关键词 生物 专业情感 调查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66 - 04

1 引言

专业情感是描述对某一学科专业具有深刻而稳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的专业情感容易激活人的兴奋中心,消极的专业情感则会抑制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生物专业的专业情感则是生物专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此专业是否能满足自身心理上或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通过对生物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情感的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而且能使本专业在学院将来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方面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生物专业的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2011级的学生人数为70名,2012级的学生人数为80名。

2.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1级的学生大多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2级的学生则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

参照布鲁姆和加涅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并结合实际,主要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态度、专业欣赏度及个人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共设计25个问题。共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 结果及分析

3.1 对生物科学专业认同度的调查结果(表1)与分析

由表1可知:38.7%的毕业生认为当初选择本专业是因为爱好,其余毕业生基本是由于一时兴起或被调剂而选择了本专业。69.4%的毕业生喜欢本专业,其中有54.7%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有信心。在毕业生是否会从重选择本专业就读的信念上有52%的毕业生选择会继续在本专业就读。而毕业生在是否会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的这个问题上有53.3%选择了不再继续深造,但还有28.7%的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生物学专业竞争力大,就业压力大,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失望,对本专业不喜欢或厌倦。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入此专业,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专业相关知识有所欠缺,导致专业认同度不够稳定。

3.2 对主动参与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调查结果(图1)与分析

由图1可知:7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12.3%的毕业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还有12.7%的毕业生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学不学习,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基本没有。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但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追求学习的功利价值倾向比较明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本专业学生受外在促发力影响过多,欠缺内发性学习动力,不能全面认识本专业的价值取向;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吸引力不够,实用价值差。

3.3 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图2)与分析

由图2可知:通过4年生物专业的学习,部分毕业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并没有逐渐提升,只有2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有32%的毕业生觉得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还保持原样,还有21.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自己是否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兴趣,甚至有少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学,但毕业生对本专业最感兴趣的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和本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教师注重学生兴趣,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去。

3.4 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欣赏度调查结果(表2)与分析

根据表2可知:有45.3%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一优势比较明显;有24%的毕业生觉得我院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还有16%毕业生认为我院的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有3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实验技能,认为只要把实验技能掌握好了本专业的内容就可以全部完成;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4%的人认为重要;有42%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技能最重要。其中有52%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实验主要是按照教师的演示或书本上的要求进行,有23.3%的毕业生觉得是按照教师提出问题和方法,然后学生去做,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的实验是自己设计自己做的。

3.5 对学习生物科学专业后个人价值的调查结果(表3)与分析

表3可知:被调查的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东西,只是收获的东西不同而已:有33.3%的毕业生认为主要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生物,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还有一部分认为自己学到了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等。有9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有2%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自己可能碌碌无为,不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28.7%的毕业生觉得在生物专业学习期间是平平淡淡的;有44.7%的毕业生觉得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段经历将影响他的一生。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主要培养了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但本专业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有很少的帮助,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也培养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只是比例占得少。另外,有些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只要上了大学,将来就有了着落。

4 反思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并能在学完本专业后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存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认同度较低等。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而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情感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学习兴趣淡、缺乏对专业一定的欣赏”等消极专业情感。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情感培养,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丰富实践活动,让生物教材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此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附录: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生物专业情感的调查反思问卷。

专业认同度:

1. 对别人讲解生物学有关方面的知识( )

A. 非常感兴趣 B. 比较感兴趣

C. 一般 D. 不感兴趣

2. 对就读的生物科学专业的感受?( )

A. 非常喜欢 B. 比较喜欢

C. 不喜欢 D. 非常不喜欢

3. 对自己就读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如何?( )

A. 非常有信心 B. 比较有信心

C. 没自信 D. 非常不自信

4. 给你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是否还会选择生物科学专业就读?( )

A. 肯定会 B. 可能会

C. 不会 D. 肯定不会

5. 是否决定以后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 )

A. 是 B. 否 C. 不清楚

专业知识是否主动参与学习:

6. 你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 )

A. 积极主动参与

B. 得过且过,及格就行

C. 不确定,心情好就爱学习

D. 讨厌学习,不管能不能及格

7. 对于学好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你持哪方面的目的?( )

A. 能使我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B. 奉父母之命,不想父母失望

C. 可以暂时在学校混时间

D. 想学知识,想学技能,为以后继续深造

8. 当你遇到本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时,你主要是怎么解决的?( )

A. 自己独立思考,找到解决方法

B. 请老师或同学帮助

C. 上网或图书馆找相关资料

D. 懒得思考,等待别人找答案

9. 你觉得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你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 )

A. 本专业的考核力度不足

B. 本专业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

C. 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教学方法

D. 课程安排不合理,实用性差

E. 实验技能要求高,不易掌握

10. 你认为自己主要是通过哪种途径对生物专业的学科进行学习?( )

A. 通过本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

B. 通过阅读除教材以外的相关书籍等资料自己进行学习

C. 通过咨询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学习

D. 通过培训班进行学习

专业的兴趣:

11. 经过大学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你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

A. 比以前更有兴趣

B. 和原来一样比较有兴趣

C. 无所谓,没有感觉

D. 感到很枯燥,是不得不学

12. 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哪类课程最感兴趣?( )

A. 专业主修课程 B. 专业选修课程

C. 本专业实验课程 D. 本专业社会实践课程

13. 你认为能使你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内容容易掌握

B.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

C.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实验多,实践机会多

D.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良好

14. 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能影响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学习兴趣?( )

A. 教师教学水平差,讲得枯燥无味

B. 课程安排不合理,种类多,实用性差

C. 教学条件差,实验设备缺乏

D. 本专业实验的教学模式

E. 专业的就业压力大

15. 你觉得满足以下哪些条件能引起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

A. 改变生物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及课时安排

B. 改变生物专业任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

C. 改变生物专业教学的教学环境及模式

D. 加强生物专业教学的实践应用

E. 加强生物专业的考核力度

专业欣赏度:

16. 你认为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在学院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

A. 本专业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

B. 教师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

C. 实践设备先进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D. 文化底蕴浓厚

17. 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的学习中,你认为本专业的教师类型是哪种?( )

A. 生物学知识丰富,讲课条理清楚,概念明确

B. 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

C. 能组织学生在讨论,调查与实验中学习知识

D. 以自我为中心,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18. 你认为生物专业哪部分学习内容最重要?( )

A. 本专业实验技能 B. 本专业理论知识

C. 实践教学技能 D. 选修内容

19. 你认为本专业的实验方式是哪种?( )

A. 按照教师的样子或书上的样子做

B. 教师提出问题,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法自己做

C. 教师提供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

D. 其他方式

20. 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对本专业进行了解?( )

A. 学校网站 B. 老师或朋友

C. 自己学习过程中了解 D. 社会实践进行了解

学习专业后的个人价值:

21. 你觉得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了你哪方面的能力?( )

A. 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

B. 科研创新能力

C. 社会交际能力

D. 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通过四年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与了解,你觉得收获了什么?( )

A. 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

B. 养成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

C. 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

D. 交到了新的朋友

23. 你认为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

A. 科研创新精神

B. 专业的考研率以及就业形势

C. 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

D. 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

24. 你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 )

A. 能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

B. 成为科学研究工作者

C. 实验员

D. 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作为

25. 你对大学生物专业的这段学习经历评价一下( )

A. 只是一段经历而已

C. 我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体现在日后工作中

B. 它影响了我的一生

D. 平平淡淡毫无波澜

参考文献:

[1] 胡仔英.论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投入[J].河南教育,2006,7(2):111-115.

篇2

当年的热门专业中,不仅仅法学如此,生物科学类、贸易、临床医学等专业的遭遇与法学类似。而当初要上这些热门专业,需要很高的分数。一热一冷的反差,让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有苦难言。

出现这样的局面,将责任单纯归咎于学生的专业选择不慎显然有失公允。这些专业之所以热,说明当时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好,从而受到家长、学生的追捧。而这种热度过了头,高校一窝蜂似的开设这些专业,就造成了招收的学生过多的局面。

盲目扩招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则在于师资、教育资源跟不上,人才培养质量也令人堪忧。无论是法学、生物科学还是临床医学,这些专业人才都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基本类型人才。一方面,大量同质化的毕业生充斥就业市场,短时间内供大于求,遭遇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却出现了“缺口”。比如,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与老年人相关的医学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就没有跟上社会需求步伐。国内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开设了这样的专业后,所培养人才供不应求,甚至能够进入北京、上海等知名大医院,与普通临床医学就业状况不佳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多一少背后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最大“软肋”,那就是高校专业设置亟须优化,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调控空间。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资源才能进行合理配置,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们才能各得其所,毕业生才不会因为专业结构不合理而增加就业压力。从国家层面看,专业的优化也有利于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不至于出现一边找工作难、一边用工荒的尴尬局面。

篇3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教育;双语授课

作者简介:谢丽琼(1972-),女,四川内江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王咏星(1965-),女,陕西汉中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80-02

新疆地区的双语(bilingualism)教学,[1]主要是指在同时通行着差别较大的国家通用语(汉语)和方言的双语地区,学校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地应用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方式。实行的同时进行本族语和国家通用语(汉语普通话)的教育,旨在有利于保持双语正常延续和发展,使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的教育事业。

构建先进文化是教育应承担的使命,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教材和课堂用语)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的载体。因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学校教师的授课语种,教材编写语言,直接影响民族教育的发展状况。在新疆,双语教学是先进文化在民族地区得以传播、发展、再创造的基本保证。新疆经过十几年的双语教学试点,现已在全疆民族聚居区推行和完善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双语教育,从实践上丰富了双语教学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语言背景人群、不同专业方向等实施的多样性,大力发展了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疆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

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主要采用“预科+专业教育”的“23 分段”或“113 分段”教学模式,[2]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社会影响。“民考民”学生设置一年或两年制预科汉语,学习汉语言及文化课基础;然后进入以汉语言授课为主的专业课程学习,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并达到汉语言能力测试(HSK8级)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新疆高校双语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同一学校相同专业,民汉学生使用不同教材、不同民族教师、不同语言授课、不同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进度、甚至不同考核标准,各民族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和观摩教学也流于形式。这种模式下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民汉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中培养,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所接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容量出现较大差距,使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和专业教育不能协调发展。民族学生不能更深层次地学习利用专业汉语,不仅妨碍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加剧了在毕业实习、考研、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境地,人为地加大了各民族间教育不公平的现象。[3]甚至有学者认为“新疆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套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其结果,将会导致本民族的自我封闭,在该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因无法跨越语言障碍顺利进入现代化社会,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4]这种以削弱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为代价的双语教育模式,[3]是不利于现阶段民族教育发展和新疆地区经济社会稳定的。

随着双语教育从上至下的有效推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汉语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与基础教育衔接,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将是新疆高校未来几年的主要任务。新疆高校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从最初的“强化汉语”为主、[5]“提高学科教育质量”为辅转变到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要求。

二、生物专业课程特点及实施双语教学的策略

生物专业课程涵盖生命现象的微观到宏观,分子到群体的各个层次发展规律,其中传统分类学、经典生理学、经典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知识理论体系已趋于稳定;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发育等学科内容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内地高校纷纷采用国外优秀生物学影印教材和部分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来追随迅猛发展的现代生物学的脚步,以缓解与汉语言编写的专业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之间的矛盾。生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民族学生进行基础汉语的学习时,通常是在日常用语、风俗人文、环境资源等社会文化方面的汉语言锻炼,而对生物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词汇涉及较少。在轻松的预科阶段完成转入专业学习阶段后,课程的骤然增多和大量陌生专业词汇会使民族学生产生一时的畏难情绪。因而需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生物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民语言教学和汉语言教学,以达到汉语言专业知识与词汇的循序渐进,让民族学生从语言习惯和学习难度上逐渐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经典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专业课程特点为例。植物学包括分类和解剖两部分,通常在大学一年级讲授。由于宏观植物学知识体系固化,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通过重点阅读和教师实验解惑即能基本掌握该部分关键知识,内地高校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已大大缩减。对民族学生来讲,多数同学来自牧区,对新疆植物多样性有深刻的体会,学习这门课程既有直观的感受也有浓厚的兴趣。讲授时,宜帮助学生建立母语与汉语言在常见植物和基础专业用语如种、属、器官等分类语言上的对应关系,同时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和理解新出现的专业词汇,而不是转换成母语理解,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后继专业课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可以看出,大一的专业课程,不仅讲授基本专业理论,同时还承担着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提高的责任。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培养,民族学生在专业汉语的听说能力、阅读和理解方面得到很大锻炼,并逐步适应专业汉语的表达和描述习惯。基础生物化学是医学、农学、林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遇到的第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体系严谨,课程内容抽象、深奥,重点、难点较多,基础生物化学术语繁杂。对于首次接触专业理论的学生来说,无论民汉学生,掌握好该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理论与方法是学好生物学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础。除了授课时应全程使用汉语外,考虑到民族学生仍处在专业汉语的学习阶段,在有大量的概念、公式和计算的静态生化部分,应适当增加课时量,反复讲读蛋白质、酶、核酸等关键大分子特征与属性,在民族学生脑海中用汉语言专业词汇构建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该课程的汉语授课,是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民族学生的专业汉语学习,满足将要面临的分子遗传、发育、生理等课程开展的需要。

三、生物专业课程双语授课的必然性分析

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都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因此,根据生物科学的发展特点,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文明确规定“直属院校,尤其是生物科学,提倡进行英汉双语教学”。阅读外文文献,给学生讲授最新专业进展,已是高校专业教师必须的备课环节。生物学专业的汉语教学向英语教学过渡已成为学科趋势。民族地区高校专业教学同样应符合这一发展规律。配合专业汉语教材的使用,将部分民语言授课转为专业汉语授课,直至部分英汉双语授课,是符合新疆高校师资水平,生物学专业课程特点和民族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民族学生对生物学专业的汉语授课积极认真,甚至学生自发写申请书要求学院安排汉族老师汉语授课。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当一部分进入硕士阶段深造,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走上教师岗位。更高水平专业汉语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民族学生在各个阶段和层次的竞争。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阶段仍然存在照顾。较差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不通畅的语言沟通使汉族导师不愿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也不愿意报考交流存在障碍的民族导师的专业。因此,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加强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教学过程。生物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不仅仅是民族学生就业、考研深造的需要,民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民族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对民族学生进行专业汉语授课,不仅要求民族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促进了民族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通用语汉语对民族学生的授课经验,有助于汉族老师学习掌握非母语授课学生的心理和发展,对今后专业英语授课提供帮助。

专业课程汉语授课符合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新疆已全面推行民汉双语教育使民族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汉语的良好语境中。而内初班、内高班和内地高校的民考汉学生知识文化的顺利掌握,也说明了3-5年时间里,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质的飞跃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应从教学的主导——教师做起,克服思想上的懒惰情绪,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

四、结论

生物学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由于网络和信息越来越便捷,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在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上,已有相当多的院校选择性地采用英语授课。目前我国对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认识已上升到了“公民素质教育”的高度,[6]体现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际化时代的要求。而反观新疆部分高校的民族学生的专业教育,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水平,甚至提高和强化汉语的基本目标也在被弱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强调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而忽视专业教学的特殊规律和学生能动性,不利于少数民族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民族政策,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构建的一种民族教育教学模式。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是社会评价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民族学生求职、就业、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在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已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号)。[7]文件在关于新疆高校双语教学方面,明确规定:“……除少数民族语言等特殊专业的部分课程外,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要从2004年起全部使用汉语授课。”“对目前尚未实施双语教学的大中专院校,从2004年起,必须选择部分课程进行汉语授课,并逐年扩大汉语授课的范围。”复杂的国际竞争、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要求新疆高校教育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有效地开展符合民族长期发展目标的多层次的双语教学,必须在高校的专业教育阶段,坚决执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对双语教学的几点理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5-109.

[2]陈进,陈旭.新疆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模式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5-187.

[3]吴颜.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86-87.

[4]郭卫东.全面推行双语教育 提高民族教育质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69.

[5]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4):96-101.

篇4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实验 教学现状 填鸭式教育

生命科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而普通生物学实验则是这门学科中开设的最基础的入门实验课程,也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要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对提高大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和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和极大的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实现两个教学目的,一是加深对该课程学术观点以及研究方法的了解,二是把握该课程涉及的部分技术操作手段[1]。实验内容多为观察性或者验证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的提法,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做为贬义词,因而也是很多学校做为教学计划调整中需要压缩的对象。但作者经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发现,“验证性实验”是实现上述二个教学目的的核心内容,是本科生打下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基础的不可跨越的认知步骤。在大一、大二阶段,各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含实验环节,都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有在本科生对生命科学各个学科的通用实验技术和特有实验技术都有操作经历和一定程度的把握之后,在大三、大四阶段加大开设“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同时适当压缩专业方向的“验证性实验”课时,学生才能循序渐进的掌握这些实验技巧。所以普通生物学实验在生命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容置疑。

该实验课程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以及动物生理学等基础生物学知识点。目前在大学生物专业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大一下学期,课时在36到54学时之间,一次课堂最多容纳学生36人,该课程配备有一个实验员,两个专职教师。普通生物学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实验课程上很多知识点来源于理论课,我校开设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以来,基本教学环节进行顺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学生与教师的主动配合普遍不够,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把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活用到实验中,实验课堂上完全坐等老师重新填食般的灌输实验原理,一步步详细讲解实验步骤;二、实验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制定受实验器材限制。上述第一点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依赖老师,课前很少预习,对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药品配制等实验准备过程和实验步骤的设计一无所知,缺乏必要的思考理解和创新;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照方抓药”,看一步走一步,做不到统观全局,整体把握;实验的结果则依赖教师做权威性的鉴定。同时常见大学理科实验的普遍问题,如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目标不明确;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理论知识的课题为主,实验技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没有突出到应有的地位,研究性实验开设不足,实验课程开设方式、实验项目的设置不利于实验室的开放,学生课余的实践活动明显不足等这些问题在我校目前普通生物学实验中也存在。

本科生做实验基本上是“一只眼睛看显微镜,一只眼睛看时钟”的态度,多数人认为是在“帮老师完成实验课”。许多本科生在实验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不知如何下手,缺乏独立思考及应对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如显微镜光源不亮了,没想过自己亲自检查一下是不是电源接头接触不良,而是叫着老师,坐在一边,依赖教师解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实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也不可能通过实验课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如何提高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是提高普通生物学实验课效果的诸多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结合连续五个学期讲授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经验,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以后普通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建议:(一)鉴于学生课前课外预习的自觉性差,可以在实验课堂上开始实验前专门给学生二十分钟时间预习,或者让学生课前预习交规范的预习报告,但考虑到预习报告可能会相互抄袭,最好的方法还是留点时间课堂上给学生预习,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2];(二)因为普通生物学实验很多是观察性实验,不像生物技术类实验通过实验报告结果就能看出学生实验效果,很多学生就钻空子根本不观察,或草草敷衍了事,为了加强监督,可以每次实验结束时抽查部分学生的观察效果,给出相应的成绩,督促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敢随便马虎了事;(三)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实验过程中,我们不再充当“保姆”的角色,而是放开学生的手脚,使他们能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实验开始前,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强大功能,生动、详实地向学生阐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其该实验技术的发展状况、应用前景等,使他们在全面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对于实验操作过程,只是简单叙述,而将大体的步骤和相关的注意事项粗略地写在黑板上,供他们参考。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采用提示和质疑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找出并纠正错误再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错误操作认识深刻,记忆牢固,很快地提高操作水平和基本技能,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一次实验重复作,不断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实验,在一次比一次好的实验结果中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知识视野。生命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蓬勃发展的学科,实验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我们在传授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新方法、新技术,拓宽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我们在介绍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时,要求学生课外查阅有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知识;我们在讲解鲫鱼解剖实验时,希望学生课后了解鲫鱼雌雄的辨认方法,鲫鱼的生活习性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对路的教学方法,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技巧,学生的素质一定会逐步提高,以他们的成长来告慰老师的辛勤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娜,褚衍亮.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广西轻工业,2009年1月,第1期(总第122期)

篇5

【摘要】 根据生物制药的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创新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层次清晰的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与科研课题设计是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在该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拓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科研素质

Abstract:A validatingcomprehensiveopen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a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a cultivation mode of layerdistinctive experimentation skill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biological pharmacy discipline and the needs of the talented personnel cultivation. In which, intercurriculum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 design are the featured items of teaching reform.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diathesis have been evidently enhance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is teaching mode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actualities in the authors university.

Key words:biological pharmacy; experimentation teaching; innovative thin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diathesis

一、实施背景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制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验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确定了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与规划。将实验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各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实验技能的能力;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主要在选修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最终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拓展科研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及开放创新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与特色项目。

三、具体内容

1.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通过将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从生物制药首届学生(03级)开始,即开设了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完整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流程为主线,整合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指定负责教师自编实验教材;从知识点上涵盖了基因工程上游技术(包括基因的定位、筛选、克隆、表达、活性及功能的鉴定和分析)与下游技术(包括发酵、提取、纯化、鉴定分析、冻干等技术)以及药效、药理、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实验题材上,将来自生物制药研究所的T细胞受体基因治疗药物及重组白介素-18蛋白药物等成熟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并以其研究过程为例,讲解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流程,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学术层次,并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在师资力量方面,由来自理、工、医学等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发挥专业优势;在实验设备方面,充分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并将新购置的流式细胞仪、蛋白层析系统、毛细管电泳等先进仪器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查了实验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效果明显。

2.科研课题设计

由于选修课具有前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目前在选修课《肿瘤生物学》与《抗体工程》开设了科研课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科研课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加以管理与实施。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分组自行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备课与讲授,目的是为课题设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由全体本科生导师组成评议组对学生讲课情况做出现场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为选题与标书撰写。在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的原则下,学生提出各自的课题,并与导师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定题后,分别完成资料的调研,研究方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为模板撰写课题计划书,最终提交研究方案。第三阶段为课题评定阶段。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进行点评与修改,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根据理论课的授课情况和最终计划书的水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可作为毕业论文及学生创业计划的蓝本。

3.开放、创新性实验

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实验中心与研究所的场地及设备现已全面向学生开放,并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实验中心。在课题立项方面,首先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技能,凝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型实验。此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这些专职教师通常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有深入了解,能够设计出即合乎学生实际,又能拓展思维的课题,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宣传招募的方式吸收学生积极参与。

四、主要成果

目前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共设128个学时。经过03级与04级的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了两版实验教材。拟经过三轮教学实践进行规范,成为学院实验教学的骨干课程与特色项目。在03级综合性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管理、教学效果几方面,设置了二十项指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 %以上。学生普遍反应;通过综合性实验,其专业知识、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都有显著的提高。

在科研课题设计方面,03级本科生共完成科研课题设计22项。研究方向涵盖了基因工程抗体、RNA干扰、重组细胞因子、抑癌基因等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此外,通过独立完成课题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并使其对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有了一定认识。

在开放性实验方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生科院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教师申请并组织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3项,学生参与17人次;

接受了以上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实践能力显著增强,03级本科生进入实习后,获得了实习基地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各基地研发、生产的骨干力量。以本教学模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改项目于2007年获得广东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发展思路与规划

本教学模式经历了两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在对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反馈意见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具体措施。

在验证性实验层次,将开设竞争性实验。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减少现有教材中已显陈旧的实验内容,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及教师专长,增加具有本院特色、切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项目。具体方案是:各门专业课在开设必修的基本实验、经典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机动实验课时,由各门课程任课教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编实验讲义。首先经过试讲与预实验并由全体任课教师评审,然后向学生公布各门课程的候选实验,学生通过网络或书面申请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最终根据学生选课结果,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

在综合性实验层次,在保证现有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上下游技术认识的连贯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拟合并《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并论证《细胞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三门课程合并为综合性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实现如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在下学期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中进行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产量的检测,发酵体系的建立、发酵工艺的优化、提取纯化工艺、药代药效学检测。从而将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蛋白药物)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开放、创新性实验方面,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下游技术瓶颈,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提高对下游技术的培养力度。拟以学院筹建的核酸蛋白分离纯化中心为基础,大力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来自企业的师资力量与横向课题,将部分课题研究内容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并划拨部分横向课题经费作为开放性实验基金来源,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吸引企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主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将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相互融合,最终成为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3,4]。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

[2]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5):107.

篇6

【关键词】 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植物育种学是研究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繁育的原理及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同时也是生物科学、植物保护、农学等多个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课程。其教学内容侧重于植物种质资源、品种改良理论、育种方法和手段、良种繁育、种子产业化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植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的基本专业知识与分析能力,并能在植物保护、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以及行政管理中加以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缺少完善的能够涵盖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实验体系,以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停留在简单的认知水平上,对实践操作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水平上,不能满足既定教学目标的需要。本文结合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针对植物育种学课程特点,探讨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完善,将实践环节融入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实践这一层面,并且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有效地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植物育种学课程特点

植物育种学作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直接指导植物的育种工作,在创新型植物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1、多学科基础的综合性课程

植物育种学的知识理论体系建立于现代遗传学、生态学、生物进化论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该课程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植物的遗传性进行改良,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类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驯化、选择育种、人工创造变异育种和现代育种(包括细胞育种和分子育种)途径以及采用这些途径选育新品种的理论、方法、技术等。由此可见植物育种学涉及的学科基础十分宽广,牵涉的知识点很多,除了以现代遗传学、生物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外,还需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种子学、昆虫学、气象学、土壤学、栽培学等其它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地选育植物新品种,综合性极强。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关联衔接,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2、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

植物育种学课程内容打破了草本与木本之界限,将农作物、果树、蔬菜、观赏植物揉为一体,揭示其内在的遗传改良的共同本质及其育种的规律,真正实现不同专业育种学课程的实质性融合,改变了以前专业划分过细,学生在全面掌握植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其应用前景极广,不仅包括具体的各种类型的植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还能在土壤肥料、植保、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课程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理论教学注重在讲透植物育种学基本概念内涵、育种原则与原理的基础上,紧跟学科发展动态,结合生产实际重点讲述传统育种方法、现代生物技术育种、良种繁育和育种程序等,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并使新品种由生产资料迅速转变为生产力。

3、知识理论更新快的前沿性课程

近年来,随着水稻、玉米等作物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植物育种理论和技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为代表的现代植物分子育种技术逐渐成为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1\]。植物育种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育种基础、传统育种方法、现代生物技术育种、良种繁育和育种程序四大模块。根据近些年国内外植物育种的进展,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着重讲优势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在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方面,随着分子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育种技术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育种途径也进行了大胆而科学的创新,如离体培养育种、分子育种等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新成果。因此,了解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对提高专业人才素养、学科的科学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补充近年来发展的新知识,包括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等,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及时向同学介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对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研究的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中,我们以掌握理论实质为前提,以基础知识为主体,力求做到“少而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意层次分明,又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实用性,课程体系中适当补充少量关于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学、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注重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从而使学生较好把握教材内容,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增加一些国内外植物体细胞胚诱导、植株再生和人工种子技术等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将植物育种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正常的教学,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得到正确的处理\[2\]。

2、多元整合教学方式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不同教学方式在互动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科学素质。以传统的讲授型教学转为研究型教学,将课堂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启发、引导下,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研究、探讨环节,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此外,教师可有计划的对一些关键性理论或有不同思路的技术进行专题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那些必须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则可以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设问、课前答疑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总之,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多元整合,针对不同情况灵活采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由于植物育种学知识点多,尤其是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更为抽象,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图表和动画演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冗长问题明朗化,基本上能够做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地领会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研究方法,而且同时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完善实验体系

实验教学是植物育种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决定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验证性实验强调对理论课知识的验证、巩固,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创新型实验的设立则是为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植物育种学实验课中应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3\]。

通过对实验教学课程结构实施优化、对实验项目进行科学重组,既强调多技能的综合训练,也强调实验的连续性和内在相关性,大幅度增加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增加以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育种的实验项目,使三性实验比例加大至60%以上,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增强实践环节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让学生在参与科研工作过程中,以分散实验的方式进行各项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对于一些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可与学生的课外研究实验结合,以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或创新实践项目形式进行,对其开放实验室, 培养学生对植物育种学的兴趣。即以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以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综合能力,通过以上各类研究性实验及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综合技能,充分发挥自己对研究和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开拓、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在学生选题过程中给予指导、审定,但具体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等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再干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构建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体系。具体实践环节时间随不同植物花期而定,做到与生产实践牢牢挂钩,进一步充分发挥教学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贯穿“学―研―产”一体化发展思路。

三、结语

通过上述措施初步建立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实习三环节结合的创新性学习体系,使学生加深对植物育种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增强对植物育种的兴趣,通过知识理解―技能掌握―创新训练的链接,达到灵活运用植物遗传育种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植物育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洞察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和阐述研究结果的表达能力,从而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于实处。

【注 释】

\[l\] 黎裕,王建康,邱丽娟等. 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与发展前景\[J\].作物学报, 2010.09.1425-1430.

篇7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篇8

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重要的医药学基础课程,也是现在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从分子水平探讨、阐述生命的物质组成和运行机理,即研究生命活动化学本质的学科,是研究机体代谢的化学机理,对于正常功能代谢和异常代谢情况均从分子水平和化学角度加以探讨。因此,对于药学专业来说生物化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的开设效果将直接影响药学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但由于生物化学的内容繁多,课程体系复杂,理论知识难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同时其发展速度快,新知识、新成果更新迅速,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易掌握,教学过程也很难把握。

为此,从笔者自身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及教学现状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一)课程内容布局的调整

生物化学传统的内容布局按照分子结构、性质、功能的叙述生化和代谢过程、特点、调节的动态生化来讲述。这种布局先以化学内容为基础进而讨论各种物质的代谢,强调化学基础的重要性。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化学基础则通过有机化学等先导科目已系统地学习过,在生物化学中再次独立讲解一方面既是重复,另一方面在后面进行动态生化的讲述中前面的叙述生化部分又由于时间间隔而生疏,不得不再次重复。

据此,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叙述生化内容调整到有机化学科目中进行学习,在生物化学中只在相应动态生化各物质代谢的章节中作复习回忆式学习即可。这样既可配合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整合,又能使生物化学课的时间多倾向于动态生化和实验技能方面。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同时考虑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尽量反映当今化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交叉综合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1]。

(二)重点内容的调整

传统生物化学的重点多放在动态生化中物质代谢的过程上,对于代谢中各化学反应分步详细介绍,这是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但对于药学专业来说,病理性代谢、药物作用机理等内容是为后续课程提供的主要基础。

因此在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重点应在代谢特点和代谢调节上。将代谢过程中复杂的物质分子结构和多重的化学反应进行适当的简化,目的在于说明物质代谢过程的主要走向。而走向的确定即代谢调节的作用是重点内容,不仅要说明正常情况下的调节,也要详细论述调节异常的后果和影响,这是病理学的基础,同时还要专项讨论如何使异常调节过程正常化,这是药物机理的基础。

(三)加强横向联系

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对各种物质的代谢是分别讲述的,这使得每种物质的代谢都有完整的体系。但这种体系往往使各物质代谢的横向联系性被忽略,而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强调这种横向联系。

据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这种联系性内容的学习,除了专门开辟章节进行讲述外,还可以在每种物质代谢过程的内容中穿插渗透其他物质与此物质代谢的联系,以达到加强横向联系思想的目的。

(四)生化实验技术专项

生物化学的研究多运用化学、物理中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专门的生化实验技术。这些实验技术在现代医药学的研究中也广泛采用。尤其是药学中的制药技术和药物分析技术。

传统生化中对部分实验技术多是穿插于相应物质代谢中进行讲述,且内容和体系均不完备,易被忽略。而药学专业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中又少不了会用到这些内容。

鉴于此,在传统生物化学内容的基础上对生化实验技术理论和操作部分作适当的补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薄弱,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吃力,易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以改善教学过程。

(一)抓好绪论,介绍生物化学的广阔前景,从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纲要和指引,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内容。对于新课,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抓住这点,开好新篇章,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2]。例如在介绍生化发展史时,可介绍近十年来,许多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化学奖奖金获得者就是生物化学专家;随着dna解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密码被解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生物化学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二)联系生活实际,扩大知识面,与理论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在讲解维生素b1与代谢的关系时,可以先介绍1886年荷兰医生艾克曼研究荷属东印度地区普遍流行的“脚气病”为例,让学生对维生素b1的化学性质和缺乏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又如,在讲解呼吸链抑制剂时,首先给学生讲述古代日本渔夫捕鱼的趣闻逸事:用藤条状的植物在水中浸泡,鱼就会自然死亡,来引出鱼藤酮。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点。

(三)联想记忆教学

生物化学中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且有很多抽象内容不易记忆,但又必须掌握[2]。如三羧酸循环是生化中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贯穿整个物质代谢,必须要记下来,但内容繁复,不易掌握,可将其进行简化连成一首打油诗:“乙酰草酰生柠酸,三步反应不可返,四次脱氢两脱羧,一次底物化磷酸,异酮两琥延苹果,回归草酰转一圈”。又如八种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之间没有相互联系之处,如果死记硬背,既枯涩又难记,可根据谐音将其连编成一句通顺的话如“笨蛋携来一两色素”等。既有趣又便于记忆。

转贴于

(四)pbl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现在国际上较流行的教育方式之一,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3]。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即教师将学习的内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而学生则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等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来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5]。

pbl应用在医药学中就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育[6]。例如在讲述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时,可先引入磺胺类药物和磺胺增效剂抑制细菌生长的临床实例,提出问题:为什么磺胺类药物能抑制对磺胺药物敏感细菌的生长,在用药时在用量上有何特点等。要求学生课前分配成组进行合作查阅相关资料,以论文形式给出具体答案。在课堂上进行论述和讨论,形成结论,教师则对其中出现的模糊点和问题作引导性指导,并作最后的总结,肯定学生工作的同时给出最确切的结论。又如,在实验“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用品、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理论结果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结果、对非预想结果的分析等内容。教师对报告作指导性审定。之后按照各组的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详细记录过程及实验结果,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得出最佳实验方案。

pbl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本专业知识和交叉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需要足够的课时来配合完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对不同的内容并不都适用。所以将pbl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相互补充,完善教育教学过程[7]。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

篇9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是自高校扩招后,出现持续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增加了全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二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大型农科企业少,造成就业岗位严重短缺。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是传统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缓慢,使农科学生的质量与素质结构尚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部分农业院校就业指导弱化,忽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的需要;三是某些农科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使就业范围更加狭窄。因此,从根本上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农科毕业生顺利就业,既是市场经济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 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优化农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相对于过去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更加注重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新方法及手段也日益更新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吸收系统科学的理论从过去单纯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转变。这势必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要求农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本专业领域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了解世界前沿科学文化知识;既要具备较高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又要能够进行现代化农业经营、农业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必须具备能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综合能力。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按照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培养人才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上实现三个“多样化”。具体体现在:在专业结构上,将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农科创新人才;在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缩减专科生比重,积极鼓励农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强调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献检索、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外语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其次,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顺应知识增长、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陈旧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哲学、法律、语言等提高大学生修养的人文课程教学。适当减少必修课,开设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尤其应增加开设沟通学、公关礼仪、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程。条件允许的还应开设创造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夯实农科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知识基础。

第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其培训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建立教学实习制度,安排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农业企业、农业战线从事实习和实践工作,使他们增长社会实践知识,了解和熟悉现代农业技术,从而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充分发挥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的双重作用,提升农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个性、特长以及解决实际决问题、社会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农业院校农科类大学生本身而言,相当数量大学生由于本身学农积极性低,只满足于应付完成一些必学课程,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充分发挥显性课堂和隐形课堂的双重作用,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方面,注重对农科大学生外语、计算机等技能的培养,加强英语口语训练和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农科大学生辅修其他文科类专业,如经济、管理、法学类等第二学位,大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同时,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各类文化社团活动等,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人际沟通、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择业辅导。帮助农科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系统地为农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使他们更早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督促自己朝设定的目标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还可以克服由于对农业的不了解而导致不愿意从事农业的错误思想,端正学习态度,重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第一,帮助农科大学生合理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目标设定就是大学生形成短、长期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其中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职业目标的时间可定在毕业后3年内,应符合目标清晰明确、与自我价值和长期目标一致、顾及内外发展环境、目标有可实施性等要求。长期目标的期限一般确定在5年以上。长期目标没有明确的实现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即可,目标的确定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用语言定性说明。

第二,帮助农科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从以下进行:(1)进行自我定位,建立初步的个人发展计划。大学生在进入校门后,学校首先应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各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史背景,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形势和就业分配状况等,引导他们对学校、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对农业有一个新的认识,促使他们彻底转变“农业没有出路”的看法,帮助他们在掌握学校和专业信息后,对当前学校环境和未来社会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利用相关专业测评系统,开展职业测评工作,根据职业测评和咨询结果,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建立起初步的个人发展计划。(2)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引导农科大学生一方面学好专业课和基础课,并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形式,在培养专业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调整职业心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3)

对就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设计和管理。农科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首先要结合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单位统计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就业形势分析;通过自我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作对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按照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弥补存在不足,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设计,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4)加强求职能力训练,建立求职信息网络,为充分优质就业准备条件。

四 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不仅是今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有关创业的体验。在内容上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具体途径有:

第一,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变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开拓性、冒险性和创业能力。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农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开拓创新;要教育学生要树立新的就业观:一是“学会生存”的观念,即正确把握和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客观基础;二是终身择业的观念。

第二,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邀请企业家进课堂,介绍创业过程、方法、经验和教训,用现身说法昭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打破学生思想上对创业的神秘感,打消学生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到科研院所、农村和企业去练就真本领、锻炼硬功夫;经常组织诸如考察企业创业经历和经营状况的社会实践,分析创业者成功的个案;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及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模拟演练等各种能使学生获得创业体验和感性认识的创业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创业基本素质的热情。

第三,全方位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创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主动建立与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

五 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就业搭建好平台

为拓宽就业渠道,适应当前新形势,很多高校开始举办以学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加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相互选择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毕业生的欢迎和信赖,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因此,农业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具有农科特色、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完善和规范以学校为基础,与人才市场、劳动市场相互贯通的“有形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培养学校的“无形市场”。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网络搜集、和管理信息,开展就业指导,乃至在网上举办“双向选择”活动等,把网上就职择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和便捷的就业方式。另外,农业院校还应加强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服务行业以及社会其他各行业的广泛联系和合作,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摸清本校各专业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可能接纳单位,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和输送等方面建立长久的联系,给农科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