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库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引言
“500”水库坐落在天山北缘山前冲积倾斜平原中部,位于阜康市境内,距阜康市城西北10km,是由四面筑坝而成的典型平原水库,“500”水库是北疆调水工程的尾部反调节水库,其主要任务包括:对南干渠7个月输入的水量进行调节,以满足12个月向乌鲁木齐经济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承担事故备用作用,即在南干渠因事故停止输水时,调节水库能在相当时间内保证经济区的正常供水。“500”水库库容2.81亿m3,属于大(2)型水库,调节库容2.47亿m3,死库容1050万m3,正常水位500m,死水位483m,坝轴线长17.676km,工程土方填筑1600万m3。“500”水库以其自身的优势,在乌鲁木齐及其附近经济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相关工作人员更需要借助高新技术的帮助,做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以确保充分发挥中小型水库的价值优势,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确保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安全。
1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水库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库工程项目本身就具有复杂性、繁琐性、精密性等特点,为传统的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通过资料调查分析得知,水库工程的维护安全运行工作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因为相关部门忽视了水库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造成水库工程事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得知,国内水库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1水库设施陈旧、老化
国内存在一些建设时间相对较久的水库工程,工程内部的设施也相对老化,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也不能做到及时防控,及时应对,更缺少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
1.2水库管理的工作不到位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水库工程存在维护不及时,操作不当等情况,这就导致水库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下降,水库本身的性能逐渐丧失,严重还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1.3对水库的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工作人员对水库工程维护的投资与关注度远远不够,有些地方还缺乏水库管理的经费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库管理岗位等同虚设。长期经受摧残的水库工程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原则。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是毫无头绪。
1.4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一些地区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不到位,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导致水库管理工程愈来愈差,埋下工程安全隐患。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做到引以为戒,借助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水利工程的健康、稳定、迅速发展。
2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借助现代高新技术的帮助,比如: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等,做好水库工程的管理工作,比如:维修、排障、维护、协调等工作。同时,中小型水库管理工作本身具有复杂、繁琐、数据量、精密性高等特点,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确保数据、信息管理的科学有效。因此,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水库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及时记录、反馈水库工程及其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
有效的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水库环境的实时监测。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网络设备,结合水库工程的实际情况,模拟分析水库工程管理的种种情况,通过科学精确的分析为后期的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
2.2有利于整个水库的性能发挥
有效的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为水库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等技术支持,有利于维持生态的稳定和谐,更有助于确保人们生产生活安全,在提高水库工程效益的同时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对水库本身、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比如: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操作专业程度不够,他们的管理工作思维和方式依然是传统工作模式;相关部门并没有现成和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规划;信息化建设在水库工程的应用受限较多。由此可见,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之路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3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以“500”水库为例,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繁冗、数据复杂的情况,比如:“500”水库的水位库容关系水位库容关系的控制可以有效确保整个水库工程的合理利用,比如:根据南干渠的运行设计,其运行方式采用7个月均匀输水方式,7个月入库水量3.40亿m3(2010年经济区需水量4.20亿m3,入调节水库为0.80亿m3,以下同),2020年,月入库水量0.80亿m3,7个月入库水量5.60亿m3。这些数据的控制都需要借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高效准确地完成。笔者认为,做好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意识
意识作为行为的先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首先要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改革意识,不断强化和提升相关人员的意识水平和思想素质。首先,相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或施工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逐渐转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强化管理工作人员对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时间认识。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储备专业力量。最后,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将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建设培训纳入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水平,为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实用型人才。
3.2建立健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制度规范体系
有效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员工行为规范的前提,更是确保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所在,有效的制度建设能够促进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首先,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包括工程资金管理、方案实施、图纸设计、施工流程、相关规定等工程内容的调研、考察工作,确保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可行性。其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各个部门不断完善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完善相关平台,为后续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和平台保障。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根据水库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制度规范能够真正落实,实现水库工程的信息化管理。
3.3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增加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集中体现。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建设包括数据采集、应用和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确保水库工程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其次,相关部门要特别注重信息管理平台的安全性管理。最后,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强化信息化建设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水库工程管理的效能。
4结语
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依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实现企业稳步转型,水利工程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整个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时展的需求,也是提升水库工程管理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在工作中,充分结合水库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结合水库工程的主要任务,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提高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推动整个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确保水库工程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喜.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
[2]王鑫.浅谈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水利,2016(3).
[3]田雪平.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J].河南科技,2016(19).
篇2
关键词:昆明市 ;防洪体系 ;信息化 ;建设思路 ;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日渐频繁的洪灾成为昆明市的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何减轻并防避这些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经济的落后,当前昆明市区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设备差、效率低、信息化程度低是其典型的特点。本文作者在《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并结合所获得的昆明市基础资料,仅就目前的认识对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思路作初步探讨,为山区的的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期达到从局部到整体的效果,与同行共勉。
1昆明市洪水特点和防洪现状
1.1洪水特点
昆明市特殊的地理、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洪水的特点。(1)昆明市境内87%左右为山地,山区面积大,高山、河流与盆地共生,地面高差悬殊、水系复杂,昆明城市及各县(市)城镇及重要工业民用设施集中于盆地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受洪水威胁的设施、建筑等财产点多面广。(2)昆明市洪旱灾害分明,洪水主要发生在夏季,特别是单点暴雨活动频繁,暴雨中心降落位置游移不定。(3)昆明市中小河流数量多,大多数中小河流未进行系统治理,防洪标准低;中小水库水电站本身防洪标准低,管理薄弱,病险、震损问题突出,安全度汛存在隐患。(4)主城区淹水点点多面广,受灾点存在不确定性,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面广,局部破坏性强,治理难度大;在广大农村,有近320个小流域,突发性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频发、易引发次生灾害,防御难度大、灾害损失重。(5)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增多,单点暴雨和暴雨活动更加频繁,活动大大增加了防洪工作难度。(6)城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陈旧。
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昆明市洪水灾害具以下特点:(1)洪水发生的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夏季,且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2)洪灾突发性强,时间短,预报、预防难度大;(3)暴雨洪水来势猛,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4)损失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盆地,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洪水灾害产生的损失越来越大;(5)广大农村地区受山洪与次生灾害危害大。
1.2防洪建设发展现状
(1)防洪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昆明市防洪体系分为监测站点、县(市)区防洪部门和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昆明市防办)三级。昆明市各类监测站点从空间分布上看,分布不均;从监测站点类型看,监测站点类型单一,集成化程度低,自动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多数站点仍依靠人工报汛,效率低,出错率高,特别是缺乏视频采集点,不能满足城市防洪和山洪防治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建国以来,为防治洪水灾害,昆明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水库、河流整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使防洪能力大大增强。但昆明市防洪体系尚不健全,部分在建工程尚未发挥效能;非工程措施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信息不灵。
(2)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昆明市防洪设施建设虽然有长足进步,但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管理决策的迫切要求,防洪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站点少,站点布局不合理,重要的防洪监测段面设备设施陈旧。大部分水文测站的常规监测设施陈旧老化,不能适应大洪水测报的要求;水文测站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低;中型水库及城市附近重点小(一)型水库没有建立水情、雨情、工情、气象自动测报系统和灾情采集系统;站网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仍有差距。(2)通信支线信息传输设备技术落后。昆明市已建的通信干线先进,但各支线端站配置的数字程控机容量小,不能满足沿线水利部门需求;支线维护费用不足,线路质量逐年下降。市防办部门的局域网虽已建成,但业务化应用仍有大量工作要做。(3)计算机会商决策系统未建立。水情、雨情、工情、气象自动测报系统及灾情采集停留在网络传输和计算机简单统计水平上,缺乏灾情分析和预报,响应速度慢。(4)信息整合共享明显不足。昆明市属各水管站、水务管理所、河道管理所、水库已建设的系统相对独立,只将人工或自动采集到的信息传到各自单位及上级主管单位,对现有设施、信息和成果的运用不充分,缺乏完整的整合及信息共享,形成“信息孤岛”。(5)信息采集水平落后。水文测站建设标准低,大部分测站只能测中低洪水,再加上设备陈旧年久失修,一遇大洪水来临,许多站经常是测不到、报不出;水雨情信息的采集和报汛手段落后、实时性差。计算机网络性能低、覆盖面不足。各级防洪部门的局域网大部分性能低、可靠性差。(6)防洪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全面统筹协调难度较大,管理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解决昆明城市淹水点的监测预警,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迫切需要建设防洪体系信息化工程。(2)提高和弥补昆明市防洪工程设施效用,必须建设和发挥防洪信息化作用。(3)提高昆明市防洪决策指挥能力,必须基于防洪体系信息化。(4)实现昆明市防洪信息资源共享和城乡防洪统筹。(5)进一步推进昆明市电子政务建设,有赖建设防洪体系信息化工程。(6)建设防洪体系信息化工程是昆明市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是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7)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的防洪工作,加强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措施建设,这是实现防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8)采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的防洪信息化系统,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推进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是防洪工作的需要,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3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思路及方案
根据国家、云南省和昆明市相关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纲要及昆明市防洪工作的实际,将昆明市防洪体系分为城市防洪与山洪防治二个重点。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规划重点针对城市防洪和山洪防治体系信息化进行规划,抓住基础监测站点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防洪综合应用与数据库系统。本着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统筹流域与行政管辖区、坝区与山区、城区与农村防洪体系系统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现代防洪理念,立足“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急用先建,稳步推进”的原则,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程设备,建成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高质量防洪体系信息化工程。
根据昆明市的实际特点,其防洪体系信息化应按照“二个中心、三个层次、四个系统、五个流域”的思路进行建设,即新建昆明市呈贡新城防洪会商中心和昆明市防洪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二个中心;划分建设市、县(市、区)和监测站点三个层次;构建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防洪综合应用与数据库系统(包括气象决策支持系统、水情决策支持系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会商决策支持系统、防洪指挥调度系统、会商中心和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四个系统;将昆明市统一划分为“松-昆-滇-螳”流域、牛栏江流域、云龙水库及普渡河流域、南盘江流域和小江流域五个流域统筹建设。
3.1二个中心
即新建昆明市呈贡新城防洪会商中心和昆明市防洪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二个中心。会商中心的成立是整个水利防洪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标志,是整个信息纽带的中枢神经,是提供防洪指挥部准确信息的部门,为会商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持。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是会商中心指挥调度工作的必要延伸和补充,是可移动的分指挥中心,负责现场指挥工作,并与会商中心保持实时的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主要传递的信息为视频、图片、话音和数据。
3.2三个层次
昆明市防洪体系分为监测站点、县(市)区防洪部门和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昆明市防办)三级。如下图1:
3.3四个系统
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系统的体系结构由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洪综合应用与数据库系统四个系统组成。
图2系统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3.4五个流域及监测站点的通信方式
根据昆明市流域水系和防洪特点,将昆明市划分为“松-昆-滇-螳”流域、牛栏江流域、云龙水库及普渡河流域、南盘江流域、小江流域五个流域进行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水利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以及其它相关资源,组成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网。在各流域内的重要河道、大中型水库、城市附近重点小(一)型水库建设监测站点,站点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流量站及视频监视设备,所采集信息通过通信网络直接传输到会商中心,其中视频信息通过3G网络传输,其它信息通过GPRS传输,经过会商中心的专家会商后,通过公网,将会商结果向各流域内的分中心,并由各分中心执行防洪调度任务。各分中心设在各流域所在行政区的主管部门。如下图3
图3结构示意图
4结论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具有极高的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洪水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较严重,加快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的建设迫在眉睫。
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的建设应在全面地收集了昆明市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洪水灾害特点、乡村和城市防洪标准、现状防洪措施、中小河流洪水特性和防洪信息化现状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和总结昆明市山洪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防灾经验,为山洪灾害监测预报、实施综合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篇3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具体承担。长江委水文局下设7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主要业务为开展流域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评价、河道水库地形测绘、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自动测报、河道泥沙演变研究等工作。近年来,长江委水文局先后对局机关和下属各勘测局的计算机局域网进行了更新、改造,实现了全局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江外业勘测局、水情分中心和重点水文站的广域网。在常规水文观测的信息化、基础水文信息服务、水文信息深加工和防汛抗旱信息支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建成了一系列支撑主要水文业务的网络与信息系统。
1.1基础设施建设
长江委水文局现已建成覆盖7个勘测局、14个水情分中心和12个重点水文站的计算机骨干传输网,实现了全江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另外,为满足实时水情信息交换任务,建成国家防总、长江流域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的互通网络,实现了长江水文信息的网络实时快速传输,以及与外业勘测局及重点水文站的远程视频会商。水文防汛计算机网络为3级结构,包括1个一级节点(流域中心),10个二级节点(重庆、宜昌、沙市、洞庭湖、岳阳、陆水、汉口、南京、徐六泾、丹江口分中心),5个三级节点(涪陵、万州、合川、宜宾和攀枝花等分中心)。在数据与网络安全方面,依托网络访问控制ACL技术、防火墙技术对核心数据进行防护,网络层虚拟子网技术实现网络层广播包的过滤,互联网出口通过防火墙进行地址隐藏与隔离,保障了内网系统的安全。长江委水文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自动报汛,结束了国内人工测量、电话报告水情和雨情的历史,实现24h实时自动报汛。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实时水情信息从测站到分中心、水文局、水利部的同步传送。此外,还实现了水位、雨量自记和固态存储;部分水文站计算机智能控制、GPS定位的流量测量;部分重要水文站(宜昌、黄陵庙等)ADCP流量在线监测;部分重点水文站、重要水库监测点网络视频监控。
1.2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水文形成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全江118个水文站、264个水位站、25个雨量站、2个蒸发试验站、226个水质监测断面、4200多个河道固定断面。
(2)数据资源。主要包括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水质数据库和河道数据库4个基础数据库,可提供基础水文数据、实时水雨情数据、历史水质数据和河道测量数据的电子化服务,见图2。此外,依托水文档案管理系统,提供非在线的各类水文档案查询服务。水文数据库是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料整编成果数据的重要电子信息载体,也是国家水文数据库的长江流域节点,存储着长江委所属测站的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泥沙等系列的水文要素资料,数据量近16万站年,约1.16GB。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存储长江流域各水文要素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覆盖全江的报汛网络在线汇交。水质数据库存储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资料整编成果,累计完成数据输入量15万条。河道数据库主要存储长江流域的河道基础信息及相关地形资料。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设计开发了以下系统:
①水文资料整编系统,为水文资料整编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②长江水文信息资源统一组织平台[3]和水文数据转储系统,实现了自治、多源、异构的水文信息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服务;
③长江水文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了长江水文信息服务能力;
④长江流域站网展示平台系统,为长江水文信息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另外,即将设计开发数字河道系统,进一步提升长江水文河道信息管理能力。
1.3业务应用
在业务应用方面,主要建设了长江流域防汛水情会商系统、长江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流域面雨量集成预报系统、中长期水资源集成预报系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水资源配置及预测模型系统、水沙数学模型和水质模型系统、三峡库区三维仿真系统等业务系统,为水文气象预报、水资源分析评价、水库冲淤和河道演变分析研究、水质监测分析等业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江流域防汛水情会商系统是根据长江防汛水情会商的实际要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集空间数据管理、地图查询、信息检索、水情分析、水情预报、办公自动化等于一体的系统。在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前后,系统为截流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实时水雨情信息,为水文专家现场指导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在2003年和2005年汉江秋汛中,为各级防汛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为准确预报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参考基础,被称为防汛非工程措施的典范。三峡库区三维仿真系统是在现有站网数据、水文数据库、水下地形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地形数据、高精度影像数据,实现三峡库区及上游河道水位及相关辅助设施的三维仿真展示及分析,主要构建三峡大坝及重点区域的精细三维场景,实现了三峡库区水文信息的三维仿真模拟表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长江水文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对照长江委水文局的职责和长江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水文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整体规划不足。由于缺少水文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长江委水文局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专项业务需求驱动,水文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功能全面、应用有效的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与服务体系难以建立,导致现有的水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仍无法全面满足长江委对水文信息化的要求。
(2)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不足。由于缺少政策等方面支撑,长江委水文局与长江委内其他部门或长江委外相关单位的信息交换不畅,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信息的汇集及支撑信息综合性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不能为长江委水利事业发展规划等高层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综合信息支撑,限制了长江委水利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3)信息服务能力不足。面对防汛抗旱、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等要求,水文信息基础设施凸显薄弱,由于缺少数据中心的支撑,洪水和干旱预报预警与调度、水资源监控与预测、水生态环境监控等综合信息服务无法基于同一数据基础、同一应用支撑平台,服务能力大大减弱。
3建设目标与需求
3.1建设目标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为长江委中心工作提供水文信息支撑为目的,以“大水文”的发展需求为驱动,以形成长江水文信息化综合体系为核心,以增强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综合服务能力为抓手,以提升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能力为重点,以建立水文信息技术标准和政策及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实施由“覆盖全江水文业务的信息网络和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信息综合采集传输体系、流域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四大水问题各项水文要素预测分析综合业务应用”组成的用户一证通、共享一张图、服务一站式的水文信息化工程,全面实现长江水文信息化与现代化,为长江委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服务。
3.2主要需求
(1)开展水文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分析长江水文信息化与长江委水利信息化的关系,面对长江委水利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提出解决水文信息化中存在的整体推进差、信息资源缺和服务能力弱等三大问题的具体方案,形成水文局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
(2)实施基础信息网络扩容改造。根据长江委水利综合监测站业务对水情报汛网络的需要,扩充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质量,延伸网络范围。吸收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建成以水情分中心为中心、覆盖固定和移动信息监测(采集)站点的前端信息网络,实现各类监测设施设备的联网;依托水利部水利信息网的扩容,改善与流域内各省区水文部门的网络互连条件。
(3)开展长江流域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国家与水利部相关要求,在现有长江委国家水文数据库的基础上,整合水文局内部的数据资源,实现行业内数据的一数一源、一点更新、多处使用和各类水文业务应用的统一支撑;与流域内各省区水文部门合作,建成流域水文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与查询导航系统,面向各级水利部门提供用户一证通、共享一张图、服务一站式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和应用,基本建成长江委水利数据中心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分中心。
(4)开发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在数据中心的统一支撑下,完成“基于同一数据基础、同一应用支撑平台”的洪水与干旱预测分析、水资源监控与预测、水生态环境监控、水文数字档案馆、水文事务业务综合管理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与开发,逐步实现跨专业的协同应用,全面增强对流域水管理与公众服务的信息支撑能力。
(5)标准规章与安全体系的制定与实施。依照水利部行业标准、规章及长江委信息化的相关规定,制定长江水文信息化的标准规章体系,补充内部信息资源和系统建设管理、资源共享等相关规定,实现水文信息化发展的规范化;按照国家和水利部及长江委的相关规定,建成重要水文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分级保护体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完成全员信息安全专项教育和考核。
4发展思考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以应用需求为主要驱动力,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信息化体系本身不完善产生的问题成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以,必须立足长江水文信息化的实际,对水文信息的发展状况、发展阶段作重新审视并准确定位。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业务应用为信息化的核心,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正确处理信息化过程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与管理、标准化与个性化、先进与实用的关系。在认真总结和分析过去长江水文信息化工作、合理评估和定位当前的水文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理清未来的建设发展思路是长江水文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必需条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综合站网规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开发应用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是解决当前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的关键。
(1)开展水文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指导水文信息化发展。按照长江委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思路指导,结合水文局水文信息化实际,重新梳理水文信息化建设,从顶层设计把握水文信息化,以业务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
(2)以长江流域片流域管理水利综合监测站网规划为重点,完善站网系统展示平台建设,及时掌握各类站网信息,为综合站网的规划设计、优化整合、建设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3)结合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工作,确立长江上游水库群信息共享和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长江上游水库群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数据处理推送软件、信息实时交换软件、文档上传管理软件等软硬件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服务和展示平台实现共享信息的综合展示,为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提供基础支撑。
(4)着力提升信息开发应用水平,显著改进水资源模型、水沙数学模型和水质数学模型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LIMS)、水质数据管理(整编)系统、长江水文测报信息移动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资源整合与优化。做好综合办公、合同管理、财务报销等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
(5)升级改造基础信息网络,支撑水文信息化建设。根据长江委水利综合监测站业务对水情报汛网络的需要,扩充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质量,延伸网络范围。结合水文测报大楼建设工作,完善汛旱情报送骨干网络,提高核心网络的数据交换与处理能力。
5结语
篇4
关键词:工程建设;水库;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
水库科技档案是对从事水库建设期间所涉及的科技活动形成的资料和信息,其具有相当的保存价值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类型来进行历史记录的保存,需要归纳保存在水利科技文件材料档案中。因为这类资料或数据对于水利事业的研究人员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是非常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源。同时,水库建设中的科技档案也成为了最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为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受到科技工作者的广泛青睐。究其实质是因为水利研究的原始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考性、原创性以及对照作用,除此之外还能为当前水利科技进行创新与探索。因此,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科研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水库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
(一)水库档案主要管理的内容
水库档案所涉及的内容和信息十分庞大,而且涵盖了巨大的范围,所以,其管理工作需要充分明晰之后再开展。首先,水库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档案管理有着性质上的差异,因为水库本身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在建设过程中方便周围的群众转移居住地。因此,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移民等信息档案内容,例如:民生资料、水库占地、居民地、农用地等丈量信息资料等等。其次就是水库档案资料还涵盖了水库周边区域的基本环节,例如:交通运输、水电管道、通讯光缆等等,同时部分项目还会存在相应的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勘测资料。最后,还包括了建设后的群众安置、土地补偿以及地质改造等水库档案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水库档案加强管理工作。
(二)水库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对于国家整体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也是近来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增加,过去在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上的制约得以被进一步打破,水利工程的质量标准也在不断的提升,安全隐患也在逐步消除。但是,国家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却没有放松,不仅需要尽快完成对于水库的建设,还需要保障水库周边的工农建设,积极发挥社会服务效益。
水库档案的形式主要载体包括了文字、表格、声像、影响以及电子数据等等,能够整个水库的各项信息进行详尽的描述。在水库建设前,工程建设人员就需要对周围的地质、地形、地貌、交通、农业以及原住民等信息进行搜集,并记录所有的信息,保障施工方案能够得到高水平的设计。随着水库建设的完成,其周围的情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需要对变化后的水库周边进行统计,并记录水库工作的运行情况等。作为水库建设的信息和数据资源,其利用价值具有非常高的可用性,供将来的水库扩建、修缮以及其他建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这种资料和信息也能够为其他水库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并有效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水库档案是一种工作检验的积累,对于技术具有相当的信息参考作用和客观性,其管理工作是不能忽视的工作。
2 强化水库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水库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主要依照水库建设中所涉及的技术研究、勘测、设计以及其他观测数据所展开的,同时这类数据具有来源范围广、种类但多、管理工作繁复等特点。只有加强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才能保证水利科技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水利科技档案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一)强化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
制度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各项制度的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并对内部的管理激励机制进行建设,确保具体人员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然后,将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分,并在各个不断的阶段来完成,让权责逐渐落实到管辖领导的绩效考核中,要求相关人员对任务进行认真的完成。这样一来,才能将真正的管理工作细化到档案管理的各个职位和人员,将管理工作贯穿整个建设周期,直到档案资料管理通过验收全过程。
(二)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人员作为影响工作质效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具体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择上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首先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来选取高素质技能的档案管理团队,并在定期内选取合适的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最终,要不断提升其在技术、管理、业务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同时,在管理资质上还需要进行密度的管理,对准入资格证进行严格的审查,开展相应的工程档案工作的业务交流会,配备相应的文件和资料进行讲解和培训。
(三)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目前,全社会都在积极的推进信息化进程,不断让社会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发挥更大的生产力促进作用。因此,水利档案的管理也需要不断推动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转变,确立以电子档案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目前,水利工作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例如:文字、数据表格、设计图形、图片以及影像等资源已经采用电子数据的模式,不仅清减数据存放所需的空间,同时也在修改和查阅上具有更多的优势。这样一来,人力、时间以及物资等资源都得到了节约。档案进行电子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归档、编目、查询检索和借阅管理的自动化,便于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存储和查询,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
3 结束语
水旃こ探ㄉ枭婕暗浇隙嗝爬喾倍嗟南钅浚具有内容繁杂、阶段性强以及周期性长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整个建设过程中的资料档案管理工作也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档案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和周边城镇化进程推进等等。目前,负责水库建设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管理制度,积极做好开发利用工作,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丽.水库档案管理重要性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14,24:261.
[2]方兰平.加强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治淮,2012,07:43-44.
[3]刘晓焱.水库档案管理重要性之我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48.
篇5
一、组织保障、制度管理
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工作,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三个小组即:信息技术应用领导小组、信息技术工作小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形成由校长主管、书记、副校长分管,信息技术小组教师具体贯彻实施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我校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保证和支持。职责明确,强化过程,制度约束。
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学生守则》《学校资源开发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落实,开足开齐上课与上机操作两课时。
二、有限经费、有效投入
我们学校经济基础很薄弱,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就是有限经费做到有效投入,那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把加强对全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学校拿出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确保了专任教师培训合格率为100%,适龄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考试通过率为100%;占教师总数 80%。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使用率和覆盖率,我们经常组织本校教师的校内培训相关信息技术育培训,学校领导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为老师做计算机应用培训,并随时为教师答疑解难。三是,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的提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龙头,提高教师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给与不同等次的奖励,奖金不多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发挥专长,全员提高
我校计算机专任教师队伍一直不稳定,缺少专任教师一直困惑着我们。可我们还很庆幸,我校王洪波书记通过自己的自学研究,对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王书记作为分管领导充分发挥了作用,培训教师、专干;为资源开发小组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参与日常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校园网的开发,协助校长规划设计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专职教师的不断补充,学校为计算机专职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积极支持他们的在职培训,并发挥计算机专职教师作用以点带面,强化校本培训,促进全员提高。根据教师年龄情况,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分层次不断提高。老教师学有新得,永不落伍;青年教师学有创新,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带头打样,率先示范,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达到“四会”、“三能”,即一般教师会原理、会操作、会整合、会管理;担负培训任务的专职教师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我们重点是加强对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指导,促进课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课程覆盖率。围绕着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与制作我们提出了教学课件要具有“四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学校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件展示汇报活动。我们先后进行了班主任家长会讲座的ppt交流展示,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重点重点说”交流汇报,青年教师的说课展示活动等;交流展示的内容丰富和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目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覆盖了完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100%;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小组的老师围绕授课内容对“课标解读、教学法指导、家庭作业、教学反思”等文本资源及其“动画、课件、视频”等相关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我校关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部分,在区第一次资源开发活动中获一等奖。徐一楠老师代表沙区参加了大连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说课比赛,获小学组二等奖。上学期,徐老师还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
学生的培训我们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局域网共享文件设置、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指导。通过开展电脑小报展评以及校本课的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建网建库,共享资源
学校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以校园网建设为抓手,学校以网络为基础,积极搭建教学平台、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全校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研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灵活有效地应用,促进我校的教育现代化。共2页,当前第1页1
当所有的硬件设备到位,管理跟上后,艰巨复杂的建网,建库工程摆在了我们面前。校园网、资源库就好比一个大水库,没有网,水库就无法运行,没有蓄水,水库就无法发电。我们的措施是建网、建库、建队伍齐头并进,发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目前,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作用,利用视频进行爱国主义专题片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少先队及学校各大型活动、家长会等直播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学校资源库总量650g,学生教育资源350g,教学资源光盘150g,课堂教学实录、家长学校纪实等约150g,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中可借鉴与应用素材,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资源的1.5g,初步实现资源共享。
篇6
关键词:水文遥测;网络;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某市水文遥测系统完成雨水情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采集和发送。信息包括河流、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及状态信息、防洪调度预案、基础地理信息、三防机构、三防人力物力资源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相关法律法规信息、三防常识信息、历史灾情及防洪抢险信息等。信息采集系统能够采集某市三防系统指挥调度所需要的各类信息,重点实时动态信息设置各种传感器由遥测RTU实时采集并传输到市三防办数据中心,一般实时动态信息人工采集输入通过PDA传输至市三防办数据中心。目前,某市大部分水利部门了解信息主要手段还是停留于人工电话手机阶段,现正向无人值班(少人值班)的方向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2 系统总体情况
基本功能要求
系统应具有多种信息源信息采集功能,对重点实时动态信息,一般实时动态信息,基本静态信息等不同类型和不同重要程度的信息都能够可靠采集和分类存储建库;具有对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人工置数等适应能力;对雨量信息三维特征(雨量、时间段、面积)相关适应采集能力;具有对信息源信息正确性自动检验功能;具有对整个系统故障自检和故障报警功能;具有对各种信息源信息采集站点故障检验和查询功能,能够自动修复或自动屏蔽采集站点功能,故障站点遗漏数据可以人工插入功能;具有自报、自报确认和应答三种工作模式;信息传输通道主备自动切换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功能;具有现地存储与中心存储数据自动校验与交换功能;具有特殊天气下采集系统工作适应性和可靠性保证功能。
某市三防应急专用网络是搭建在某市政务内网平台基础上,目前某市政务内网已经有非常健全的安全体系及冗余备份能力,为三防应急专用网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网络方案与某市信息化办公室协商最终确定采用三层交换机(具有动态路由功能)来链接,通过划分Vlan的方式组网。在第二次发案修改的时候放弃了原有的设计方案:使用路由器配合交换机(不具备动态路由功能)来链接,取消中心节点的核心交换机和核心路由器。这种方案的弊端有:网络设备链路加长,降低传输效率;设备较多不便于管理;成本增高;增加事故风险。具体的网络拓扑图可参见图1。
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负责对整个采集系统进行监控,负责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设置信息采集方式和通讯传输方式等。也可据其对远程采集终端进行维护和故障诊断,以及进行参数设置。其流程如图2所示。
信息采集系统中除了重点实时动态信息通过传感器和远程RTU采集外,还有大量的一般实时动态信息和基本静态信息需要采集。一般实时动态信息由人工采集,由PDA移动工情信息采集前端采集图片、文字、定位信息,由GPRS经过移动网络接收,再经过专线方式接人市三防指挥系统数据中心,最后通过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存入三防数据中心数据库,同时通过系统管理软件实现图片或数据的分析显示及网络功能。当GPRS网络不能正常联通时,RTU将自动转换成短信(SMS)报讯方式,通过移动机房再走光纤专线输入到数据服务器。
基本静态信息由乡镇水利所按照统一设计的格式填报,经市三防办审核后一次性人工采集输入中心数据库。信息接收系统能通过GPRS通讯网络,完成对区域的遥测数据实时接收,包括遥测站的水位、雨量、人工置数等内容和其他工况数据,写入统一的数据库并可通过计算机广域网传送到市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接收设备
数据中心的设备包括通信服务器,监控主机,数据库服务器等。
通信服务器负责实现行业数据通信协议、数据转发等功能。
由于三防信息采集需要完成多项无人值守工作,所以通信服务器中的具有固定规律的工作可以交给前置机完成。前置机可以通过LAN、WAN、串口等多种方式与应用系统接口;支持通信联络保障,解决移动数据通信网络暂态不稳定的问题;设备定期数据通信检测;通信检测数据确认;中断报警;定期检测数据发送(心跳);连接自动重建。
数据中心监控服务器实现如下功能:
1)对终端进行监视,自动发现终端的接入与退出;支持终端的手动添加、删除或修改;对指定终端的性能指标进行实时的信息收集。及时发现无线终端发生的故障;
2)无线终端参数的远程配置和当前状态查询;
3)前置机参数配置;
4)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备份;
由于信息采集系统要求对终端进行终端IP绑定,需要安装RADIUS服务器,为系统提供AAA认证和IP绑定功能。监控中心RADIUS服务器接收到GPRS网络传来的数据后先进行AAA认证。充分保障网络服务质量。
3 项目实施情况
工程实施概况
全市计划安装水位遥测站点一共有103个,河道流量站点有2个,分布在某市32个镇(街)及某市各中小型水库,监测全市河道水位实时情况,为日常及洪水调度提供信息依据。
项目选用安装设备
遥测设备
本设计采用三种水位传感器:中型水库及部分有条件的小(一)型水库(有水位测井)选用浮子式WFH-2型细井式遥测水位计;河道及城区防洪选用电子水尺;对一些还没有建立式开关室的小(一)型水库暂时选用压力式水位传感器。
1)浮子式水位传感器
细井式遥测水位计由水位传感器部分和水位显示器部分组成,自身配套后,可有线遥测实时水位。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地下水及各种水工建筑物处水位测量。本仪器作为水位传感器可与各种水位遥测系统配套,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水位数据收集、存储、处理系统等。
2)电子水尺(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
电子水尺测量精度高,测量误差小,设备安装灵活方便,不需要建测井,不受泥沙淤积、天气、温度、飘浮物、结冰、水质、泡沫等因素的影响,解决了浮子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不能解决的泥沙淤积,土建工程量大,污水以及漂浮物等对水位测量的影响,并克服了上述水位计不能有效的区分干滩和水面的问题。
3)压力式水位传感器
某市雷电活动频繁,压力式水位传感器,对雷电敏感较大,容易受雷击破坏,但压力式水位传感器安装方便,不需要专门的土建设施。
4)流量传感器
某市重要河流断面需要设置流量观测。流量选用多普勒超声波流量流量传感器(ADCP)。
4 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遥测和网络设备运行出现问题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必须配置一个关键的设备是数据接受服务器(数据前置机)和要开通一个中国移动提供的APN端口,这2项项目的增加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4.1.1 遥测设备运行期间出现问题
1)设备安装初期,从遥测设备发送回数据库中的数据和电话报讯的数据看来,同一站点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误差值都是30厘米。
2)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来分析,数据出现了不连贯性,其中有一部分数据出现丢失现象,这对于以后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非常不利。
3)由于站点处于偏远地区,供电及雷击问题较为突出,并有几次站点因为雷击事故导致全面瘫痪,需加强防雷和供电保障。
4.1.2 网络设备运行期间出现问题
1)网络连通性出现问题,由于数据接收服务器出于安全考虑,跟我们内网的工作站并不是处于统一内网中,所以相互的访问出现问题。
2)由于在数据接收服务器和内部数据库服务器之间存在一个防火墙阻隔,导致数据接收服务器不能直接向内网的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数据。
4.2 对运行期间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2.1 遥测设备问题解决方法
1)经过分析及现场勘测后,发现由于在水文站观测井的管中由于受淤泥及浪潮的影响,导致获取的数据存在偏差,将观测井管中的淤泥清理完毕和对管道直径再一次核实计算后,水位计读数正常,与肉眼观测读数的误差值大概在±5厘米以内,读数属于正常。
2)经测试,发现数据丢失的问题不存在于RTU端,从RTU端中发送的数据是连贯的,并没有发展丢失现象。经查明,应该在移动GPRS网络中开通APN(Access Point Name),即“接入点名称”端口,用来标识GPRS的业务种类,在移动GPRS公网中建立多条专用传输“隧道”,保证信息不会发送到其他别的端口造成数据丢失。APN端口一经开通后,数据丢失问题得到解决。
3)电源是自动测报站的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自动测报站一般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距离市电较远,取电困难,设计可靠的供电电源十分重要。RTU由直流电源供电,直流电源由免维护蓄电池供电,蓄电池采用浮充电方式工作,充电电源有条件的地方采用交流供电,没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蓄电池的选用应保证连续30个阴雨天气系统能够连续可靠供电。
传感器不需要电源的测站或只有单一信号的测站蓄电池选用松下36AH/12V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模块选择12W电源板。对传感器较多或功耗较大的测站选用松下100AH/12V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模块选择40W电源板。系统防雷主要是电源防雷,防止电源上雷电侵入波危害到信息采集系统。GPRS传输系统的优点之一是比数传电台受雷电影响小。电源防雷选用合适的电源避雷器或隔离变压器。传感器的信号线设置瞬态电压吸收器件和光电隔离吸收来自信号线的干扰信号。
4.2.2 网络设备问题解决方法
1)数据接收服务器与内网端不能正常访问,而又不想添加路由设备增加成本。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是在数据接收服务器内设置一条动态路由,直接指向内网网关,再对核心路由器进行相关配置,并且处于安全性考虑,只考虑内外网的单向安全通讯(只允许内网可以访问外网,而外网不能直接访问内网)。
2)数据库服务器通讯方案为: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面编写程序,让数据库服务器主动到数据接收服务器中获取数据(因为通讯的单向性),并且在获取到数据入库之前,并且通过SSL_VPN(数据认证)校认后方可入库,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篇7
关键词: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管理
1 流域概况
沙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横跨豫皖两省,其中河南省境内干流长418km,流域面积34440km2,大于1000km2一级支流有北汝河、澧河、颍河、贾鲁河、新运河、新蔡河、汾泉河和黑茨河8条;大于100km2二级支流近百条,流域内建有昭平台、白龟山、白沙、孤石滩、燕山等5座大型水库和24座中型水库及340座小型水库,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工程水系,为防御洪水、维持流域内生态平衡、区域的工农业、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沙颍河流域缺失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方案,为了得到更多的水资源,各地利用辖区内的水库、拦河工程层层拦蓄,下游河道生态基流得不到保证,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竞相开发、分散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手段,难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流域管理制度与能力建设急需加强。
2 流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沙颍河流域管理是一项跨地市、跨部门、跨行业,涉及范围广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流域与区域的政策、体制、法规、工程等多个方面。
当前河南省沙颍河流域水利改革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行的管理体制与新形势下的流域管理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为:(1)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水资源管理块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的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2)各职能交叉,分部门、分行业、分区域管理,缺乏有效的协商决策和协调运行机制,流域管理作用不明显;(3)综合利用和专业规划严重滞后,管理缺乏依据等;(4)流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尚未构建,缺乏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5)信息网覆盖不足,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3 流域综合管理框架建设探索
以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水利改革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人水和谐为原则,以在沙颍河流域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为目标,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切实加强涉河水事活动综合管理,积极推进流域层面协调议事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试点先行,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要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完善流域综合规划编制,科学规划水利发展布局和建设规模;建立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积极推动流域综合管理立法工作,加强流域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流域综合执法;推进流域信息化建设,实现水资源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调度管理,形成支撑本地区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工作业务平台和决策支持环境,增强水资源监管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的能力、效率;强化流域机构在流域规划管理、防洪和水资源统一调度、河湖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考核评估、流域综合执法等方面的职能。
3.1 试点先行,实现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
2014年初河南省水利厅确定把河南省沙颍河流域作为河南省开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区域。试点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控制指标体系,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将沙颍河流域不同水平年用水总量指标,分解到沙颍河干流、主要支流和所涉及的行政地市区域,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将水资源在流域内的行政区域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探索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模式,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2构建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
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各利益相关方参加,建立一体化的流域决策协调机构、综合管理执行机构与各利益方对话机制,协调好各部门、各地区的关系,分工协作,统一行动,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012年6月13日,经省编委批准,“河南省沙颍河工程管理局”正式更名为“河南省沙颍河流域管理局”,省水利厅以豫水人劳【2012】114号文,明确了沙颍河流域管理的主要职责任务,为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借着沙颍河流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之机,也为了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成立了沙颍河流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研究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3.3启动流域综合规划,健全流域法规政策体系
目前有关沙颍河流域的比较系统的报告和规划主要有《河南省沙颍河志》、《沙颍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等。当前沙颍河流域正在开展《沙颍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沙颍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工作,制定《沙颍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也正在着手开展《沙颍河流域综合规划》。沙颍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统筹各方面的目标,坚持人水和谐的指导思想,把维护河流健康、促进流域协调发展作为流域综合规划的主线,科学制定以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为核心的规划方案。
同时为了保证各项成果顺利实施,沙颍河流域管理局正在申报起草当前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的《沙颍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开展《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办法》等法规的立法研究。通过建立完备的流域管理法规体系,使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分配与调度、河湖管理、防洪抗旱、水源保护、纠纷处理等,有序依法进行。
3.4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提示流域综合管理水平
当前,河南省正在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目标是初步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近期目标相适应的全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基于沙颍河较完备的基础,已选择沙颍河流域开展水资源调度决策系统建设试点,为水资源管理业务处理功能的实现提供数据及软件资源支撑服务,沙颍河流域抓住机遇,下一步将全力打造“智慧沙颍河”,开展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对沙颍河流域主要水量控制站、重要水功能区、市界断面、河道水生态监测点、重要取水口和重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和监控,建立信息共享、信息的机制和平台,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业务与决策支持的手段。
4 结语
流域综合管理是河流管理的发展方向,探索推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流域综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深化水利改革、建设水生态文明要求的提出,为创新流域管理模式,推进沙颍河流域综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分析沙颍河流域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沙颍河流域实施综合管理的框架和策略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为沙颍河流域推进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唐纯喜,关于推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的思考[J].人民长江,2014,45 (23):22-26.
[2] 王海伟,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探讨[J].人民长江,2014,45 (23):1-5.
[3] 黄利群,王春艳,叶亚琦,等.中国流域综合管理实施框架建设之探索――以黄河小花间试点区为例[C].黄河国际论坛,2012.
[4] 彭顺风,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 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J].治淮,2013,(8):51-52.
篇8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设施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而水利行业又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21世纪水利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基本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1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期间,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水情信息汇总和处理展开的。80年代开始信息源的处理。1990年左右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自1998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构想加快了进程。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 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稳步加强、业务应用逐步扩展和保障环境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仍村子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开发应用的信息化软件,通用性和模块化程度较低,软件在应用上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已建数据库自成体系,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对数据库文档重视不足,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相关信息的价值难以判断,非常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区域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
2.2 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分散于不同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严重不足;对信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成为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整合难度大,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2.3 投资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水利建设长期依赖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尚无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规模不足,规划实施效率低,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更是难以落实。使得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4 信息化人才匮乏: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始终是主瓶颈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水利系统内部信息化普及程度偏低;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2 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3 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科技含量高,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当前水利人才队伍中,水利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通过优厚的待遇、丰富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借助“外脑”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另外,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信息化公司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4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尽快将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正轨,早日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波,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3,(5)
[2] 鄂竞平.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事业发展[J].中国水利,2003(11)
[3] 李芳.水利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J].广东水利水电,2002,(4)
[4] 桂文军等.长江水利委员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探讨[J].人民长江,2009,(2)
篇9
【关键词】花溪水库;运行管理工作;思考
一、花溪水库基本情况
(一)工程概况
花溪水库位于贵阳市区最大的河流 ―― 南明河上游花溪河段,地处贵阳市花溪区境内,距花溪城区2公里,距贵阳城区仅15公里。花溪水库始建于1958年7月,原设计库容2000万m3,大坝为双支墩大头坝。1960年6月开始蓄水,1962年6月发电,1986-1987年进行了一期加固(将原土坝改建为5孔开敞式溢洪道)、1988年进行了水工建筑物安全稳定复核,1992-1993年进行二期加固处理(包括基础防渗帷幕补强、坝面减压排水、坝体混凝土补强、大坝上下游面外观处理等)。2002年2月,经原贵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实施了花溪水库扩建加高工程,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大坝空腔回填坝体加高加厚、溢洪道改造、新建泄洪隧洞灌浆、大坝安全设施及配套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和水库淹没补偿等内容。2003年6月,花溪水库扩建加高工程建设单位贵阳水利局筑水水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委托贵州省大坝安全监测中心进行了蓄水安全鉴定。2003年8月,贵州省水利厅主持召开了花溪水库扩建加高工程水库蓄水阶段验收会议,经过验收委员会评定枢纽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工程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同意验收按期蓄水。2008年12月,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环保局、省审计厅、贵阳市人民政府、贵阳市水利局、审计局、监察局、环保局等单位组成竣工验收委员会对花溪水库扩建加高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经历三次扩建加固改造后,现花溪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为1146.00米,最大坝高51.60米,坝长384.00米,坝顶宽7.00米;总库容3140.00万m3,防洪库容1140.00万m3;设计洪水位1143.32米,校核洪水位1145.00米,正常蓄水位1140.00米,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315平方公里,库区集雨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工程等别为Ⅲ等,大坝、溢洪道等主要建筑物为2级;溢洪道采用三扇7.0×7.1升卧式平板钢闸门控制,每扇闸门的最大泄洪流量为297m3/s;泄洪隧洞长165.50米,直径3.9米,采用弧形钢闸门控制,最大泄洪流量为188 m3/s。
花溪水库是一座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兼有环境用水、发电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每天向下游水厂提供20万吨生活用水,向南明河提供6万吨环境用水;保护人口130万,保护面积58.6km2(贵阳市区、花溪区);坝后电站总装机容量3120kW。花溪水库与松柏山水库、阿哈水库形成三库联合调度防洪体系,可使南明河城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以上。
(二)管理单位基本情况
2003年扩建加高以前花溪水库由电力部门(花溪电站)管理。2003年7月,根据贵阳市城区防汛、城镇供水以及花溪水库运行管理工作的需要,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成立贵阳市花溪水库管理所,定性为隶属于贵阳市水利局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至此花溪水库改属贵阳市水利局,管理模式由企业管理转为事业单位管理。经费为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主要职责有:负责花溪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管理,编制水库防汛调度方案,配合防汛指挥部门实施涉及库区的防汛和大坝的渡汛安保工作;科学调配水资源,做好供水服务;负责库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建立健全各项档案及编写重大水事,依法管理和保护花溪水库的水资源和防汛设施。
2007年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将贵阳市花溪水库管理所更名为贵阳市花溪水库管理处。2009年7月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在贵阳市花溪水库管理处加挂贵阳市三库调度中心牌子,承担对松柏山、花溪、阿哈水库的防汛抗旱调度任务,以确保贵阳市城区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编制总人数增加到21名,其中管理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11人,工勤人员2人,生产工人4人。内设办公室、工程管理科、水资源管理科、总务科、财务科、人事科5个科室。目前,全处在编职工16人,具体情况如下:管理岗位2人,专业技术岗位9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工勤技能岗位5人,其中中级工2人,初级工3人。
二、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花溪水库做为南明河干流上的一座中型水库,与上游的松柏山水库和阿哈水库一起被贵阳市民称为头上的“三盆水”,对贵阳的城市防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花溪水库也是目前贵阳市城区南部片区重要的饮用水源水库。自花溪水库管理处成立以来,从抓好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入手,按照职责范围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花溪水库的大坝安全、水质安全、供水安全、防汛安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花溪水库供水片区内人口快速增长,“老干妈”等供水范围内的省内知名企业发展迅速,供水调度、防汛抗旱、库区管理与水质保护任务日益繁重。同时随着管理任务加重,社会责任增大,部分配套设施和职工思想观念、工作水平、管理水平已不能完全适应管理要求,离现代化管理标准尚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花溪水库运行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花溪水库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水库运行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学调度,规范操作,充分发挥水库的城市防洪和城市供水综合效益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服从贵阳市防办的统一调度指挥,坚持按水库防洪预案、兴利调度计划等科学调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汛情汇报、工程管理、设备操作、调度运用、安全生产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实时监控雨情和水库水位,并结合三库调度系统信息综合分析,使水库防汛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准确,实现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相结合。
(二)加强水政执法力度,保护水库水质
充分宣传水法律法规,提高群众节水惜水护水意识;加强库区水政执法力度;密切关注入库水源和库区水质变化,抓好水质检测工作。
(三)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管理水平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为重点,加强职工培训学习,提高职工素质
篇10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景
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到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开发,实践告诉我们,开发这些系统或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高科技企业担此重任。
1 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应用软件产品需要探索新路
水利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涉及面宽,专业众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就连一些用于常规勘测设计的专业性应用软件,也让许多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颇感头疼。我们知道,专业性应用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技术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应用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专家同样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应用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通用软件,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因此,聪明的软件企业很少有胆量投入此类软件的开发,许多目前用于生产的专业应用软件,基本上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这些软件的系统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用户界面等等方面都很难达到商品软件的水平。
不理解专业技术的计算机高手或软件公司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条路很难走通,这一点不会有更多的异议。另一条路是专业技术人员与计算机程序员相结合来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许多人接受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很成功的结合。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实例经验,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结合用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语言文化习惯思维都各不相同的跨国婚姻,在某些情况下是成功的,但失败的也决不在少数。
工程技术人员知道(但计算机程序员并不知道),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一定的 “揉性”,例如在结构稳定性计算中,边界条件、计算参数、物理模型、数学概化、设计原则、计算理论、规则标准、工程经验、分析方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或柔韧性,甚至对某些重大技术问题的把握还很可能因人而异,这就让程序员很难理解。而计算机语言则是“刚性”的,在程序编写中错一个字符,计算机就会拒不执行!当然,优秀的程序员有办法解决此类问题,但关键仍然是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对象能够透彻理解。
的确如此,虽然开发此类专业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科研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但却没有专业化的软件队伍系统地推出公认的拳头软件产品,这就是专业应用软件的尴尬。弥补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探索新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为开发专业软件产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许多企业都是以产品为主,国内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也多以自己响亮的拳头产品为立足之本。微软有Windows和Office系列产品,金山有wps、“词霸”和“毒霸”等产品系列;联想则有占足够市场份额的硬件产品系列。这就固定了人们对企业以“产品为主”的习惯概念。
其实,也有完全依赖于“项目”的企业,例如建设施工企业,没有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就不能生存。勘测设计企业也是以“项目”为生存空间的企业。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早已有许多成功实例。熟悉GIS领域的IT业界人士都知道美国的MapInfo公司,她的MapInfo产品系列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有MapInfo的用户,北大方正的MapInfo事业部即为与该公司共同组建的MapInfo China。而MapInfo最初就是几个大学生的毕业课题(也可以说是项目)。类似的学生级别的课题(项目),后来成为“产品”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还有许多。
“项目”还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将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看成是由许多“项目”所组成,这一“项目”思想,可以使我们逃离专业软件产品的尴尬境地。因为在实施众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先前项目的许多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后续项目,建设中的许多软件产品也具有较大的复用性,同时再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相结合,就可以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软件产品,再经过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专业软件精品,造就出水利行业真正的专业软件产品供应商,这就是走出科研项目的误区,解决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难题,既完成了项目建设又获得了软件精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3 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按照“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样也应该遵照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有别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是更为强调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要求的建设队伍,完全有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别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
行业信息化的要求远远高于企业信息化,更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企业担此重任。这样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甚至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了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我国现有水库大坝8万多座,30万公里堤防,530座城市有防洪任务,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水土流失沙化严重,生态用水环境用水问题突出,水质监测,跨流域调水,水管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利可持续发展和跨跃式发展,都对水利信息化寄予厚望并提出很高的要求。中央已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也已经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为今后一段时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
“金水工程”的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数字化图书馆等9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如此宏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趋人奋进的应用前景,构成了庞大的高科技市场,也为具有体制优势的专业化IT企业提供了浪漫的想象空间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空间。我们没有理由错过或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