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影响;促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进步,也在影响和促进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更是十分明显。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能够更好地把握该门专业的进步。
二、研究科技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影响的意义
1.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总结,在很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已经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依据点,而且建筑环境就是把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住宅需求达到了先进技术的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应用,而且能够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相结合,给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才能把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得到全面的空前提升,通过自动化和专业化的技术改进,把各生活基本条件带动起来。
2.是对先进技术进一步引进和发展的主要基础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要把与居民生活最基本相关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专业进一步的利用,也带动了建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为建筑环境管理就是给建筑工程本身点明了注意事项,所以建筑工程中的环境管理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给建筑事业的单一性增添了更多的实际增分点,因为建筑事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建筑环境的全面规划和科学分析,再加上设备工程对建筑物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填补,从而给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实际意义。
3.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未来发展走向的具体表现,实施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能够促使高校开设相关的技术专业,给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应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利用和开发中,相关专业的开展例如:电气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管理、空调制冷技术等一系列的增强建筑环境实际质量的面向现代化的新专业不断涌现,也加快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
三、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技术环境。计算机能对建筑热湿过程及空调系统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使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最优化决策及运行中的最佳化调节和管理成为可能。此外,通过CFD模拟能使空调气流组织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保证工作区空气环境的情况下,减少空调负荷和扩大进排气温差。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设计方法正在发生从静态的设计情况的分析到动态过程的研究的转变,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与应用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技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要求已越来越高,住宅不再是只向居住者提供吃住的场所,而是朝着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交、工作以及享受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现代化装备和最新的高科技成果都已被运用到智能化的住宅中,信息社会的所有特征都能在这样的住宅中找到。我国也已经明确要求21世纪商品住宅的建筑都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智能建筑的出现和发展。智能建筑首先在美国出现,美国智能建筑学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几个基本要素即从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服务性的大楼。我国则以大厦内所配置的自动化设备来衡量智能建筑。新加坡规定智能大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节大厦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室温、湿度、灯光、保安、消防等,以创造舒适的环境;二是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厦内进行联网;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讯设备,并向国内外进行联网。
四、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影响的结晶――绿色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科技进步的一种基本体现。随着人类由荒蛮走向文明,由落后走向现代,人类的建筑也经历着由被动地适应大自然到主动地寻求舒适的进程。然而,在人类不断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现代工业的弊端也逐渐地显现。如大自然遭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人类已经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和文化体现,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建筑就随之而生。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具备了“绿色”性态,即适应大自然的一类建筑。它在能源消耗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而少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等;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利用构造处理技术来达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少利用设备力量满足人类需要;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地少占用土地。
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所有或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提高建筑的保温能力和空气密闭能力,充分利用土壤蓄能、水分蒸发吸热、“烟囟”效应、建筑绿化等自然空调手段来改良室内热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装置和人工照明系统,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现代科技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们的祖先虽然为如何利用大自然作了良好的阐释,但由于缺少现代科技的支持而无法实现。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需要大量的建筑设备支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开发了大量人性化的建筑设备,使建筑实现真正的舒适,可以说现代科技造就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在建筑中尤其是建筑使用阶段合理采用可再生新能源,对改变住区能源消费结构,节约采暖、空调等生活能耗,降低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的综合节能技术途径有:①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②通过开发新型建材提高门窗气密性。绿色建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使之成为现实。现代科技将成为人类改造环境的重要成果,成为21世纪的建筑设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调研
在开展专业建设的活动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开展调研工作。可以派专人去一些名校进行调研,收集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教学资料,还可以观察并了解他校的教学结构体系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以便为学校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做一个铺垫,为学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调研后的反思
我国高校在1952年创办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此专业。四十多后,一些高校才陆续建立该专业。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1998年国家教育部研究决定,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这就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个专业的由来。到了21世纪,全国有许多高校已设立了该专业。
3.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
为了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上,我们要加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课件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等等。为了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如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适当的培养模式,构建两个体系,对于核心课程要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等。
六、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更好地把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脉”,就要更为深入地探究现代科学技术对其造成的深刻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从严,吴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88-89.
[2] 孙世国.21世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趋势刍议[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03):101-102.
[3] 吕志涛.新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与可持续发展[J].江苏建筑.2013(11):25-29.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体验 促进 局限
多媒体技术,改变着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以语言文字描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效率很难提高,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一、现代课堂对学生在教学内容体验上的强烈要求
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可以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现代课堂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体验和感受。目前,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过程都注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信息技术通过动、声音、视频等方式能够很容易达到这一目的。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手段的支持可以让课堂内容不在抽象苍白,学生对内容有了体验,教师更容易实现知识的传达,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学习的知识。
2.学生在传统课堂当中无法体验更多更真实的教学内容,例如,地理课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区泥石流”“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灾害”场景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感受视听语言,把教材中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视觉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生动真实。而在传统课堂中,挂图、展台均只能实现二维平面影像,学生只能想象场景、却无法感受更多情景。
3.现代师生关系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前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融洽了师生关系,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发展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信息在学生对课堂体验上的不足
1.信息技术无法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这仍然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用多媒体上课,教师往往对多媒体带来的便利产生依靠,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过多、过细,播放速度太快,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缺少师生的直接交流和互动,课堂教学淡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信息技术目前无法让学生得到到完全的三维环境体验
多媒体的过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知识的拓展,一些教师不顾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纯粹是为了感官刺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媒体展示的画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堵塞了学生想像的空间,是多媒体应用于课堂的一个误区。
3.准确正确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许多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师资队伍呈现倒金字塔式结构,老教师不如年轻教师,在课堂实际应用中,因操作不熟练影响教学效果,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课堂体验促进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更加投入,多媒体教学把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把生动有趣的故事、活泼可爱的动画、活灵活现的生活素材,配以启发性的提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教学内容。
2.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更真实地体验教学过程;教师针利用多媒体可以多次回放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节约讲解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录制下来,通过放映让学生自己观看自己的学习行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动态的画面,准确的掌握有关的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初中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空间想像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
4.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们应当关注其情感体验,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行创造性的发展。
5.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学习的电子档案,教师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激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数学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2]刘正操,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3]朱勘罗,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地理教学2000
[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吴淑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07-12-01
[5]共享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邓丹 温州大学 2013-03-01
[6]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交互行为研究――基于个案的分析比较 周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01
[7]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天凤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3-28
篇3
关键词:过度稚化;问题诊断;改进策略
稚化原指幼稚化、儿童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返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势态, 设身处地地揣摩切合学生心态的一种教学艺术,但在实际教学时,“如果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必然会影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破坏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容易产生教学“过度稚化”的现象.笔者认为,过度稚化是指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学段特征,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单纯地为了迎合学生低层次学习的需要,而出现思维要求低下、教学行为单一、教学任务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现象.课堂教学的“过度稚化”常表现在问题设置、情境创设、研究方法等方面.
滞留于低水平数学认知任务,导致问题设置过度稚化
案例1 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节,一位教师为了说明“如果a>b>0,c>d>0,那么ac>bd”这个命题中正数的条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若5>2,-2>-3,则5×(-2)>2×(-3)吗?
问题诊断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所以问题1对高中学生来说,很容易便能一眼识破. 这样的问题,脱离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停留在低水平数学认知任务上,导致问题设置过度稚化. 虽说也能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性质的讲解,但课堂上波澜不惊,激发不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能促使学生深层次地进行思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改进策略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水平的认知任务. 高水平数学认知任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数学洞察力. 任务具有非常规性、情景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非算法式思维,并随时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需要较高程度的认知努力.
在案例1中,如果我们将原问题改变为如下问题:“由lg>lg,5>2,得5lg>2lg,得lg>lg,所以>,以上推理错在哪里?”改变后的问题承载的任务虽与原问题相同,但问题提出的形式、依托的载体均发生了改变. 这种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了运用高水平的思维和推理的机会,它能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积极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它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向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正向迁移,同时也有利于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入新的知识结构之中.
■忽视学生的心理及发展特征,导致情境创设过度稚化
案例2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数系的扩充”,教者为了让学生了解数系扩充史,花了大量的时间,根据数系扩充的历程制作了flas在课堂上播放(截图如下).
问题诊断 教者创设这一情境,意图通过动画介绍数系扩充史,同时激发学生的童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课后与学生交流,有部分学生表示:初中学“实数”时已经接触过类似的情境,动画也太幼稚了. 显然,这种情境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过度稚化了.
改进策略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沟通现实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 教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情境是应该提倡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情境就是生活情境、背景情境.创设情境主要目的是数学化活动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要经历数学化的思维,运用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若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距甚远,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很长时间从事一些思维价值不高的非数学性质的活动,使高水平认知任务的学习时间所剩无几,则其价值不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将情境中的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笔者在执教该课时,设置了如下的两则阅读材料作为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
阅读材料1 我们把一个数集连同相应的运算及结构叫做一个数系.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数集从自然数集扩充到实数集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如图:
问题1:阅读以上材料,结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思考数系的扩充过程,并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数集.
问题2:从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来看,每一次认知冲突的出现就带来了一次新的数系扩充. 你能结合数系的扩充过程总结数系的扩充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吗?
问题3: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认知冲突呢?
阅读材料2 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G.Cardano,1501-1576)在讨论问题“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等于40”时,认为把答案写成“5+和5-”就可以满足要求:
问题4:卡尔丹的解释在实数集范围内能成立吗?为什么?
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现的机会.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对数系的扩充过程便有了一种整体性认识,并自然地猜想到数系可能会因为新的认知冲突的出现而进一步扩充.
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及能力基础,导致研究方法过度稚化
案例3 传统的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研究方法:通过五点作图法或计算机软件作出函数y=sinx,y=sin(x+1),y=sin(x-1)的图象,比较它们的位置关系,归纳出参数φ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相同的方法研究参数A,ω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问题诊断 教学时,从特殊到一般,利用合情推理的方式进行数学发现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初三学次函数图象的变换,高一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象的变换均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如延续使用这种操作,虽简单易行,也容易为学生接受,但思维容量不大,且不利于揭示变换的本质,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的渗透. 对于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断提升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研究方法显得过于单一、稚化.
改进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通的. 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实验操作等研究方法获取新知,并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对于案例3,笔者在执教时采用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并伴以实验操作的方式,具体探究过程如下(仅以研究参数φ和A为例):
(1)研究参数φ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由于学生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时,已经将具体结论一般化到y=f(x)与y=f(x+a)的图象的关系,而三角函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它也遵循一般函数所具备的特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演绎推理”式的方式直入主题.具体操作时笔者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串:
①三角函数与一般函数f(x)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特殊函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有哪些共性?
②函数y= f(x-1)与y= f(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③函数y=sin(x-1)与y=sin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几何画板作图的方式进行验证.
(2)研究参数A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传统的“合情推理”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实际操作时是从形开始,依图识性,采用的是归纳推理的形式. 笔者在教学时为了增大学生的思维容量,揭示问题的本质,尝试采用了一种“从数入手,先理性思考,再作图验证”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①理性思考. 问题: y=2sinx,y=sinx与函数y=sinx相比,什么性质发生了改变?(值域发生了改变)
②得出具体结论. 问题:函数性质的变化会带来函数图象相应地发生怎样的改变?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函数y=2sinx图象上横坐标为t的点的纵坐标等于函数y=sinx的图象上横坐标为t的点的纵坐标的2倍,因此函数y=2sinx图象可以看做是由函数y=sinx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便)而得到的).
③作图验证.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现场作图,清晰地反映出图象的变换.
④一般化. 函数y=sin(x+φ)(其中φ≠0)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当φ>0)或向右(当φ
篇4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个年度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该包括5个方面:(1)基本学习技能;(2)信息素养;(3)创新思维能力;(4)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5)实践能力。
而其中,“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新概念正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按照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自1989年以来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迅速地开展,并使美国学校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面得到全面的改革。在我国,有学者提出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应该概括为五个方面:(1)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能力;(2)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3)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4)将以上一整体的信息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的学习与交流能力;(5)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从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要求也是其余四项能力素质的要求。并和德育教育密不可分。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与信息时代相适应能力的素质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素质教育要求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国学校教育要体现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素质培养,主要也要从改善课堂教学人手。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定学,以本为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技能实践环境,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学习缺乏合作交流,不能体现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很明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应当代能力素质要求。
目前,网络和多媒体迅速发展,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但能得到充足的、以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的学科知识,还可以得到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学变得简单可行,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技能和信息素养:另外,超时空的通信平台可以让学生在“地球村”里自由地交流学习心得;以虚拟实验室为代表的数字化虚拟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情境化的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我国早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整合与课程教学对素质教育的种种优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各级学校逐渐实现现代化学堂建设,教师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下,计算机只是走进了校园,并没有真正走进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中。计算机仅仅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工具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
可见,要实现符合当代的素质教育必须要建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教学观念。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998年,我国学者南国农先生提出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新的时期赋予素质教育新的要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成为了当代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研究内容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家开始了一项“明日苹果教室”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实验表明,进行了10年的研究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成效显著。在实验中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个性化的独立主动的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能力大大提高,并且更加注重交流和合作。
改革课堂教学不但要运用信息技术,而且要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也必须从观念形态技术和物化形态技术两方面对教学系统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当代对人才应有的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
1 从观念形态技术人手改革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观念形态技术入手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运用与信息时展相适应的教学理论去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坚定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针对的主要是教学系统中的教师与学生。
从教师方面,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应该认同和掌握基本的建构主义理论。认识到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而非教师的传授。重视教学情境设计,强调学习者的主动积极的角色,重视错误概念对学习的贡献:
(2)坚持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形成“主导一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
(3)确立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掌握基本的教育传播学理论。 从学生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拓展学习的时空观,树立终身学习观和多途径学习的观念:
(3)拓展学习的内容,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学习;
(4)重视学习活动的创造性;
(5)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不断调整以优化学习结构,达到学习目标。
2 从物化形态技术入手改革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物化形态技术人手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中,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针对的主要是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上的改革主要有两方面:
(1)以多媒体技术作为展现教学内容的工具:知识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媒体形式结合传递,从视、听、触等多维度展开教学,充分展现传授内容的内涵和特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②虚拟学习环境: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情境化的实践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在线学习: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探究问题。锻炼学生的的学习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主要在于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学习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在以“学”为主的环境下必须提供充足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有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各种网络资源库,另外学生共享的学习成果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
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基因工程
生物技术是在上个世纪才兴起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学科,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物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通过改变动植物细胞和DNA进行人为加工制造的过程和技术。生物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人们社会发展和医疗提出了新的理论,就传统的医疗技术提出了挑战。生物技术是一个加工过程,更是一个服务行业,是培养新的物种,新的产品的过程。植物基因工程是大年生物学中的主要方式,更是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其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植物为对象,利用对植物细胞和基因的改造来进行提高植物对大自然的各种抗性,是其在恶劣的环境中良好生长的前提。在植物的生物技术开发过程中,我们通过提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要的各种物质来增强植物的生长能力和抗病虫能力,从而取得我们在制药过程中的各种优良的原材料。
一、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的原理
生物生物制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微生物和微元素进行辨析和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先进的科学器械对各种微量元素提取的过程。药技术是通过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各个组织和细胞变化的原理中出发,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各个微生物以及细胞进行各种手段的催化和变动过程。在我国制药的过程中是为其提供各种原材料的前提基础。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对各种微生物认识和其变化过程认识的结果。在我国制药的过程中,随着当前各种病菌的不断变化和各种病况的逐渐新颖,传统的医疗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各种病症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的只要过程中,生物技术在其中有着良好的促进和催化作用,是当前制药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生物制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和结局。生物技术说白了就是一种微生物技术,是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在生物工程的发展过程,主要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各种先进的设备对各种微生物进行研究和探讨,这种方法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生物工程只经历了段在的一个过程,是当前技术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在当前的生物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由于我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得我国在各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起步都相对较晚,生物工程技术也是如此,在我国,其发展仅仅只有接近20年的历史,比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我国的生物技术就显得微不足道。但是随着这二十年来我国的大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生物技术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条件和气候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使得当前各种病菌发生其迁移性的变化,造成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之下,药品的开发和研制已成为当前保证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不可忽视的手段。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三、生物制药的前景与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
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篇6
关键词: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特点;缺陷和不足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维修在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使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能够更加全面、快速的了解和掌握汽车问题出现的原因,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汽车进行维修,提高准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维修的时间,节约了维修成本,有利于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一、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特征
由于在汽车维修过程中加强了对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集合了很多的技术优势,对性能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加快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总的来说,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逐渐向知识化方面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先进技术使用的过程中,维修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技术原理,这也是顺利的进行汽车维修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二是越来越复杂,这主要表现在对汽车检修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技术比较多,对汽车的检查越来越全面、细致、具体,特别是在故障排查方面会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维修的复杂性;三是人们对汽车维修的速度、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节奏不断得到加快,这样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花费在汽车维修方面,因此人们对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四是维修的设备和技术逐渐先进化和高科技化,在现代汽车维修的过程中,逐渐开始普及发动机分析仪、专用示波器、四轮定位仪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并加大了对电脑技术和电子检测技术的运用[1]。
二、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随着汽车维修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开始凸显出一些不足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持续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其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不高
就目前在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来看,总体而言年龄偏小,而且知识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在汽修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在早期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不高,从业人员对技能的掌握也主要是通过积累经验的方式,这样还是能够适应和胜任最基本的汽车维修服务[2]。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汽车生产以及汽车维修行业中对高科技的使用在不断增加,这也提高了对维修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维修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专业技能不高,就会逐渐难以胜任这项工作,这也是妨碍现代汽车维修技术进步的原因之一。
(二)对汽车维修的观念比较落后
在传统的汽车维修过程中,可以大致分为四步,即:第一步根据经验判断,以机械维修为主;第二步在拆卸之后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并制定修理方案;第三步是进行换件修理或者是旧件修理;第四步是修理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3]。但是这种维修方式显然已经难以使用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汽车维修还是使用传统的方式,这种落后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维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三)严重缺乏先进的维修设备仪器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普及较为缓慢,也难以自主研发出先进的设备仪器,及时在近几年这一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增强,但是在维修设备仪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在各个方面的功能还不齐全。同时,有的维修企业为了节省自身的生产成本,在资金投入方面有所限制,导致设备仪器较为缺乏。
三、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
(一)现代化特征
随着不断扩大的经济全球化效益,对我国的汽车行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汽车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都逐渐体现现代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汽车后期服务的要求,极大的促进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汽车维修的经营方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比如逐渐出现会员制维修、连锁经营维修、定点维修、特约维修、维修、现场维修等多种方式,这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减少维修的成本。由于汽车生产厂家的不同,其设计类型、维修原理等多方面的数据都会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维修人员的难度,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打破了信息传递原先受到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维修技术水平[4]。
(二)汽车检修工具以及故障诊断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汽车维修的过程中逐渐开始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比如解码器、四轮定位仪、发动机分析仪、尾气测试仪、示波器、专用电表等先进的电子检测设备仪器。这些设备仪器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维修人员的要求,为了确保设备仪器作用的有效发挥,维修人员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水平,这也能够提高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科技含量[5]。
(三)汽车维修管理的特征
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的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因此,要实现现代化的汽车维修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进而实现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人机一体化,提高维修质量,缩短维修时间,减少维修成本。
结语:
在现代汽车维修发展趋势中,应该是逐渐实现其社会化、电脑化、专家化、网络化、现代化、高科技化,逐渐加强完善和改进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全面提高汽车维修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甄怀宁.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开展策略探讨[J].才智,2016,07:4.
[2]吐尔逊・热西提.浅议现代汽车维修制度技术特点[J].科技与企业,2016,08:78.
[3]刘新力,葛卿理,李克剑.中国汽车维修技术特征与发展[J].汽车维修,2013,07:2-3.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因此, 必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有效的为我国环境质量监测提供了技术依靠, 保障了环境质量,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 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国际化背景下, 把握机遇,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 从而为我国环境质量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环境污染物进行监测, 并且在环境保护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环境在监测技术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从早期的表面环境监测发展到现代的遥感监测到卫星监测, 有效的保障了我国环境质量,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与发达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还有待于加强。
1.1实现了自动化监测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环境自动化监测。 在早期,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还不够成熟, 对环境监测只能做到取点监测, 不能做到全面监测, 环境的监测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工作效率也不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监测,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 处理、 传输已实现计算机化, 并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环境监测报告,能够有效的保障了环境质量,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决策。
1.2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化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的检测系统, 能够对环境的各个领域进行实时监测, 做到智能化监测。 随着环境监测系统不断的健全,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环境监测设备科学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我国环境监测提供了充足的设备, 而且设备性能好, 有效的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在传统的环境监测过程中, 受到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我国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得出的数据大都是人工进行分析计算, 工作效率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我国环境监测设备中,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避免了人工的繁琐操作, 有效的保障了工作效率, 为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在国内的环境保护领域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可是与现实要求和国外的技术水平来比,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1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能力较弱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在某些方面还很薄弱,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个别数据和特别环境上,测量数据并不十分准确,还存在一些误差,很多仪器设备需要国外进口。如噪声监测自动化水平较低,与国外和国内大气、水质监测自动化程度相比差距还较大;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中应急监测技术较为零散,应急监测还未形成体系;便携式应急设备也有待完善。
2.2环境监测技术的人员结构不合理
我国从事环境监测技术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由于种种原因,环境监测机构专业人才难进入,工程师和教授所占据的比例并不多,拥有高中技术职称的人员较少,多数人员还仅是普通技术人员,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2.3未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实验室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中,很多都来源于大学的学科研究,还有一些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实验室。环境监测的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一些环境监测仪器技术档次低,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不能适应环境监测发展需要。因此,成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实验室很有必要。
2.4环境监测系统技术的投入较少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并不多,而用在环境监测系统新技术研发方面更是欠缺,故需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系统技术的财政支持力度,在环境监测系统技术的应用和研发上,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
2.5某些基层县级环境监测站大型专用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
由于某些基层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不足,或相关企业较少,或监测站房建设不够,导致上级环保部门按三级站标准要求配备的一些大型专用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有闲置的情况,更有一些仪器设备几年都未拆封开箱,没有形成监测能力,造成很大浪费。
三、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策略
为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增强环境加测能力,可采取一下策略:
3.1采取新的管理体系
环保监测系统建议能采取直型条管的管理体系,从上到下统一管理。这将便于全面推动环境监测部门整体能力的提升,以免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使环境监测工作受到影响。
3.2鼓励人才引进
应鼓励引进专业对口的环境监测高级专门人才,制定有利于专业对口的环境监测专业人员进入的制度,真正让有志于环境监测的人才能够顺利进入环境监测系统。
3.3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
现在,环境监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经费以及经费不到位,将影响监测工作的运行。为此就需要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紧密联系,从财政年度调拨预算和经费以此支持环境监测工作。应争取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保障监测能力建设资金投入,及时更新重要的仪器设备。3.4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机构加强生态监测及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
我国很多有机污染物还没有成熟的监测方法,有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技术复杂,时间长,费用高,很多监测技术来自国外。这都严重制约我国相关污染物的防治工作。因此,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机构很有必要。
3.5仪器设备方面
目前应重点开发的监测仪器设备包括在线类仪器、便携式仪器、各类自动采样器、快速测定仪、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监测仪等。完善仪器设备共享制度如今,很多大型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成本并不低廉,且标准性、专业性较强,且功能多样化,特别是针对一些基层监测站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等实际情况,有必要推广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式共享制度,就能让先进仪器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可以实现在跨区域内高科技仪器共享协作。如果商检、卫生防疫、水利、水资源等部门和环境监测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就可以大大提升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环境监测的公共服务能力。
结语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环境监测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使其能更准确、全面、及时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规划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科技档案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的保存载体。
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确保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
2.科技档案管理可以有效保管科技成果。
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保证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成果都被广泛地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其中意义最大的便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网络信息技术则使得档案工作更加方便。最近几年,智能软件、二维码扫描、云储存等先进技术,也在档案管理中得到运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档案管理在结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
目前,个别部门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够,制约了其发展。我国目前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还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主动。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还处于止步不前的的状况。
2.对于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
一般情况下,进行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时,由于工作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较容易做好完备的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地堆积,档案的更新和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繁重,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没有做好收集工作,将会出现滞后现象。
3.现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现有的管理队伍普遍缺乏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化的操作经验不足,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储备起步较晚,新一代能够达到要求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三、实现科技档案的高效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1.转变观念,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
首先,国家要对科技档案建设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促使地方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其次,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工作要进行考核评比,激励相关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
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
3.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这对于档案馆来说,特别是对要处理海量信息的科技档案馆是十分必要的。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教育。
篇9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发展现状
(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缺乏高级人才。在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工作人员变动比较小,缺乏高级的输配电工程人才。思想观念相对于民办企业较落后,改革发展不及时,不能有效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高级人才。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从而造成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秩序的混乱。
(二)在输配电运行的过程中电能损耗严重。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电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输配电水平和用电设备还比较落后,在输配电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例如漏电等一些问题,导致电能损耗严重。另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因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导线、变电器、配电设备等长期的暴漏在自然环境当中,很容易受到例如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线路风化、老化,配电设备损坏等问题,造成输电线运行中出现漏电的现象,增加了电能损耗,阻碍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发展。
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对于供电企业的重要意义
1首先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供电企业科学化管理。现代生产讲的是效率,效率的内涵是效益。现代企业实行自动化、电算化管理,前提也是标准化。标准化有利于实现供电企业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安全。标准化有利于稳定和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实行标准化发展,有利于降低输配电运行中不必要的电能损耗,保证输配电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供电的质量和输配电工作的效率,促进供电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3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供电企业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发展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生产可以促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
首先,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可以降低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供电企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供电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保证其他行业稳定正常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水平。
其次,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电,灯光、电脑、手机、互联网、做饭等等都需要有正常稳定的供电。如果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出现问题,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能够保证输配电和用电工程正常稳定的运行,从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
三、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
要想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就要充分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输配电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电网。智能化的电网是双向通信网络,可以快速、准确的集成电路,输配送电能,可以减少输配路运行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可以有效的提高输配电运行的效率。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配电网能够自动的检测、自防、自动恢复,从而提高供电的质量,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通过一些措施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选拔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人员的时候,要积极的引进复合型、高质量人才,可以通过联合高校共同的培养高质量的输配电高级人才。其次,对于供电企业内部的员工来说可以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讲座、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加强输配电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再教育,从而提高输配电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管理规范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法律规范和供电行业的规范管理,因此要完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管理规范。国家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关于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范,供电企业要严格的落实各个项目的标准化生产规范,从而促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指的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实际工作中,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在我国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供电企业要通过断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管理规范等措施促进供电企业中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永平.试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发展[J].大科技,2014(06):50-51.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科学技术;社会发展
水是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浪费、污染日益加剧,淡水资源日益缺乏,水资源问题成为限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生和进一步深入,一定程度上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但更多的是为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技措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现代科技革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水资源问题
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最主要的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总量很大,但97.50%是海水,不能够直接利用,淡水只占2.50%,而其中绝大部分为极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适宜人类享用的仅为0.01%。同时,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和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农业的迅猛发展,世界水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而水资源需求越来越大。20世纪以来,全世界农业用水增长了7 倍,工业用水增长了20 倍,从1980 到2000 年,美国每年用水比往年增长约50 %。[1]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我国国内600多座城市,400多座面临缺水问题。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为水所困。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2]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这种不和谐因素又反过来使得人与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受到伤害,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中的应用
20 世纪50 年代前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掀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或现代科技革命,[3]主要涉及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与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现代科技革命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短,技术发展及更新越来越快,以及小科学向大科学过渡等特点。它们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新型工业部门的形成,并引起传统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缓解水资源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更多的在于应用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科学技术的渗透。[4]自现代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柱。
修建水坝调蓄径流、拦截洪水以及调水工程是增加和调节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又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20世纪以来,伴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的广泛应用,现代坝中重力坝与拱坝设计理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提高,水坝建设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使整个坝工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与飞速发展。我国的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世纪工程,它的开工建设除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有关外,还取决于涉及泥沙、水文、地质、施工、建材、机电设备、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的世界科技先进成果。同样,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美国的南加州供水工程、原苏联的伏尔加-莫斯科调水工程以及我国的引黄入晋工程等都不可能变为现实。[5]为了预测大江截流合龙时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采用三维计算机图形可视化技术,建立了包括数据库、图形库、动画漫游、数值模拟在内的“大江截流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水文部门还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截流龙口水下地形地貌进行测量。这些高新技术为三峡工程如期截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等在节约水资源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业上节约水资源主要包括工程性、农艺性和生物性节水。节水灌溉工程中渠道防渗灌溉、滴灌、喷灌、渗灌、膜灌技术等的应用,直接减少了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例如在节水灌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以色列其80%的灌溉全部用滴灌,而且普遍推行了自动化控制系统。[7]除此以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将计算机模拟技术、自控技术、先进的制造成模工艺技术相结合,开发出高水力性能的微灌系列新产品等。在材料科学、制造技术的推动下,光降解地膜覆盖材料、液态地膜的多种无污染覆盖材料得以成功的开发和应用。 同时与覆盖技术相配套的有多功能覆盖机、免耕覆盖播种作业机具和秸秆覆盖机具等多种实用性保护性机具的成功研制,使农艺性节水技术在农业节水中产生了显著的效益。[8]生物节水主要通过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来实现,也与植物的抗旱性密切相关。[9]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进行遗传改良,培育新的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型的作物品种,也可以通过植物生理等相关技术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调控。如美国和以色列的棉花品种、加拿大的牧草品种等,不仅有优良的节水抗旱性能,而且具有稳定的产量性状。在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入了生物、计算机模拟、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3S 技术等的现代节水技术,促进了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的进步。
水污染问题的解决除了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参与,还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污水处理技术也逐步得到更新和完善。各种组合技术工艺以及膜技术的发展,使得污水处理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如膜生物反应器(MBR) 技术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得到广泛推广。截至1990 年日本已建成1369 座“中水”工程,东京江东区、城北区污水回用量的80%回用于工业用水,大大缓解了该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10]
此外,现代科技革命中“三论”的提出,使人们对水资源系统的认识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思维方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认识到水资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人工复合系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诸多因素。[11]
3现代科技革命及其相关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水污染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广泛应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及回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也给水资源带来了众多的负面效应。
科技进步带来了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但其产生的大量废水排放到河流,这些废水中有的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铅、镉、汞、铬等使得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新型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层出不穷,它们对于病虫害防治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各种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却导致了地上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带来生态系统恶化并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在发展中国家,80%~90% 的疾病和三分之一以上的死因都与受细菌感染或受化学污染的水有关。在我国有82% 的人饮用的浅井和江河水水质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细菌污染超过卫生标准的75%,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饮水人口约1.6 亿。由于污染,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一。[4]
尽管引起水污染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但我们不能否认水污染的产生也确实是现代科技革命及其引起的产业革命的后果之一。
4现代科技革命和水资源利用关系的再认识及相关建议
由上文我们可以发现水资源的缺乏和污染限制了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逐渐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看到水资源问题的出现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无可否认的关系。如果没有现代科技革命,也可能就不会存在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水资源问题的出现和尖锐化就是现代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是水资源恶化的充分条件。如果我们通过其负面影响的背后去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要么是人们在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产生了预料不到的事与愿违的后果,要么就是一部分人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和其他利益而不适当应用而产生的后果,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12,13]我们更不能因为这些负面影响而否定科技进步的作用。正如上文所说,我们看到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强有力手段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而广泛的积极变化。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规模宏大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抗旱节水的作物品种、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等等将永远不可能实现,这些变化要远远大于其间接带来的负面效应。
当然,尽管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水资源问题仍作为全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但这也绝非科技本身的无能为力,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还取决于人类在水资源利用中的道德和环境意识,政府部门的重视、资金投入、监督管理以及国际间的相互合作等等。要更好的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还是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增进成果转化和技术研发,并有效的给以推广。
4.2加强公民的道德和环境意识水污染问题的产生很多是由于人为因素。所以要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公民的环境意识,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降低在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3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国际合作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必须要得到各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给以广泛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调节,加大科技的资金投入,合理进行水价调节,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国际合作等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现代科技进步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如果能更
好地处理认识、实践和社会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现代科技革命也必将更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王殿武,李贵宝等.国内外水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238-241.
[2] 何德功.世界水资源现状.,2003-3-16.
[3] 王正.现代科技革命兴起的必然性新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2(2):53-57.
[4] 吴彦琼.从全球化问题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紧迫性[J].生态经济,2006,(10):352-355.
[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课题组. 科技进步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2-5-10.
[6]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外海水淡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6(12):34-35.
[7] 罗玮.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海河水利,2005,(4):40-42.
[8] 武雪萍,梅旭荣,蔡典雄等.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差异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4):28-32.
[9] 山仑,邓西平,张岁岐.生物节水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2006,(2):66-71.
[10] 李本高,汪燮卿.污水回用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4):1-6.
[11] 李平,张百鸣,林黎等.科技进步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9-10.
- 上一篇:村级粮食安全生产方案
- 下一篇:工商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