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新的征管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所得税新的征管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的税收法制完善限制了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个人所得税法作为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中三个已成文的法律,可以看出我国对个人所得税还是相当重视的。但是,成文以后,没有针对当前的许多经济行为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解释(如纳税人收入证据的取得应该有规范性的规程;采取个人申报的纳税人的税收管理的权限是否只能由收入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管理,而原籍税务机关对非本地的未税收入的税收管理应该怎样)或解释始终是滞后,这就凸现机构分设的仓促。我们要体现的税收思想到底是突出依法治税的思想还是突出税收的收入职能,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应该突出依法治税的思想,实现税收的收入职能。这样,我们的法律、法规才能及时应对各种新的经济现象。
2.建设统一的征缴机构,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消息交换。现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由各地地方税务局管理,而地税犹如游击队一样,各地各自为战,没有象增值税那样有个全国一盘棋的管理模式,这样就有很多在外地经营和打工未在经营地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未税收入,从而给我们现行的税收管理模式带来了管理的权限和信息交换的难题。而在现在的个人所得税的“利息收入”中的银行储蓄的利息所得又归各地国税局管理,基本以银行代扣代缴的方式运行,各地的国地税又失去了一次掌握纳税人收入资料的机会;对纳税人与被提供劳务的单位和个人的现金交易,税务机关的取证更难了。现在,国地税的税收资料交换就很难,与金融、工商、土地、房产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更加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或立法机关建立信息交换制度,而不能是临时的对税收工作的支持与协调。
3.实行适宜的税率。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采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制度。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第一,税率适用的项目划分不够科学。按国际惯例,个人所得可按生产方式划分为劳务所得和财产所得。财产所得又可再分为财产本身带来的定期所得和财产处置的资本利得。一般言之,劳务所得和财产定期所得同普通所得,宜采用统一的累进税率,资本利得则采用比例税率。按此思路,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至少应将劳酬所得、稿酬所得,乃至股息、利息、红利所得以及财产租赁所得纳入累进税率的调节范围。第二,勤劳所得高收入者与非勤劳所得高收入者之间出现实际税率倒挂,是对勤劳所得的不公平。譬如,当工薪所得大于27000元时,其实际税负高于劳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稿酬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当工薪所得大于117000元时,其实际税收负担率为31.55%,几乎是稿酬所得的3倍,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的2倍。这显然对工薪高收入者是不公平的,也容易引起纳税人对税法的抵触情绪;第三、工薪所得适用的累进税率级数过多,边际税率过高。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在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上的共同趋势是:在保留累进税率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并减少了税率档次。我国的工薪所得采用九级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为45%,不但效率损失过大,也与国际潮流不符。
4.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制度上的合理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质疑。现行的费用扣除客观上导致收入来源多的个人,扣除数额较大,违背了量能纳税原则;扣除标准过低,缺少选择性。例如工薪所得项目扣除标准虽然在2006年1月1日开始,全国统一为每月1600元,但这种“一刀切”标准明显与实际脱节。近年来,随着改革深化而在纳税人支出结构中比重日益增加的像自费教育、自费医疗、房屋购置等支出在扣除制度里并未得到充分考虑。再例如,现行扣除制度并未赋予纳税人根据家庭赡养人口、子女教育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纳税单位和费用扣除
标准的权利,不能不说也是一个较大的缺憾。此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其生活消费水平也不一致。总之,如何结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重新审视、梳理并修改现行的扣除制度,使之合理化、层次化和灵活化,已关系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成败。
5.个人收入隐形化是困扰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一大难题,能否实现隐形收入显形化是个人所得税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是协调不同的部门,广泛使用个人信用制度,大力推广银行卡、支票,通过资金账户,减少账户外现钞流动,实行银行、税务部门联网的“银税工程”。该工程将对使用别人身份证的虚假储蓄实名制进行查处,力争实现个人信用卡账号、储蓄账号、税务账号的统一。这之中个人申报还将采用预扣预缴、年终申报的征收办法。完善储蓄实名制、收入透明化、信用卡支付制度、官员财产申报与审计等措施十分重要,它起着纠正个税“逆向调节”的作用,达到国富民强,社会公正的作用。
二是对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收入、福利、馈赠应明确规定征税。现代的中国依靠“以灰而富”的人不在少数。要把各企事业单位给个人发放的实物、有价证券等福利一并计征课税,对实物应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征税。
三是对资本所得和超劳务报酬所得应列入征税范围。据统计,全国存款利息所收入在4000亿元以上,且储蓄余额多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者手中,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因此,对银行存款利息(已征收)、国库券利息、金融债券利息、股票转让所得应适时开征个人所得税。
四是尽快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特别是干部财产的申报制度),以界定个人财产来源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还可使税务机关加强对财产税、遗产税等税源控制,从而有效监督个人财产的异常变动。建立税收的申报制度,而不是现在的代扣代缴制度,从而加大个人纳税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6.加大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力度。户籍管理、档案管理是税源控管的基础性手段。要通过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即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建立与工商、银行、国税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和网络信息交流制度,有效地减少漏征漏管户。通过改进税务登记验证办法,增加验证内容,建立税源动态控管档案,为分析预测和挖掘税源提供依据。通过及时办理变更和注销税务登记,使基层地税机关能够准确把握税源动态变化情况,搞好税源动态管理。通过改进纳税人档案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把纳税人经营、财务和纳税资料完整地收集起来,加以科学的分类归档,为分析预测和挖掘税源创造条件,做到对收入工作心中有数。
7. 继续加强和完善对高收入个人所得税的控管。国家税务总局连续几年下发通知,一再要求各地突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有的还明确列出当年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征管的重点。经过几方面的努力,这几年,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收效不大。一是对高收入个人的管理流于形式,只简单记录其收入和纳税情况,并没有对其形成有效有力的控管;二是对从事农、林、牧、副、渔的高收入个人在扣除标准费用后的所得也应列为征税对象,这样,既可防止农村两极分化,又可增加财政收入;三是很多私营企业的老板都没有给自己开工资,个人的开支都作为公司的经营成本。如果当年不分红,很多人甚至都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四是随着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涉外税收越来越频繁,但税务机关对于外籍人士的税收宣传并没有跟上。
8.建立以强化定额管理和委托税务为主要内容,既方便实用又节省成本的个体私营经济税收管理办法。
一是对规模较小、无建账能力、年纳税额比较小(一般在千元以下)的纳税户,在实行定额纳税的基础上,采取简便的税务登记和申报纳税办法。改税务登记证为登记卡,取消发票领购簿,持登记卡领售发票;适当延长纳税期限,视税额大小,改按月(季)缴纳为半年缴纳,变持表申报为持卡申报,并简化管理档案。改进管理办法后,税务机关要切实强化税源调查、税额测定和税务检查工作,确保实现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篇2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原因;对策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功能,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收入呈现多元化、隐性化
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加大,主要是由于初次分配秩序较乱,灰色收入过多导致。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还在逐步深化过程中,各项收入分配政策还不完善、不配套,收入分配方式还不统一、不规范,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还不健全、不到位,其结果是导致了我国的收入初次分配秩序混乱,个人收入呈现多元化、隐性化的特点。这种收入初次分配的无序、混乱状态,是造成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使其矛盾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
(二)征管配套条件不完善
世界各国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证明,个人所得税要实现有效的征收管理,关键是能够有效地掌握个人的收入情况、监控住税源。为此,个人所得税征管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法律规定了一些监控个人所得的措施。而反观我国现状,监控个人所得的措施基本未建立,即使建立也不完善。在此种条件下,对高收入个人的调节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法律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税制,是个人所得税发挥对收入调节作用的必备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律自身存在着不足,限制了其调节收入作用的发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我国个人所得税为分类税制,不能合并个人的全部所得,无法根据纳税人的综合税负能力来确定其税收负担水平,因而较难实现公平原则。二是个人所得税在税率设置上,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税率远高于其他项目(最高达到45%),而劳务报酬所得等项目又按次定额或者定率扣除费用,扩大了各个应税项目的税负差距,这也给高收入者分解收入、“避重就轻”的少缴个人所得税提供了可能。三是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自行申报纳税面过窄。以上法律规定的缺陷,妨碍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更好发挥。
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的几点建议
对个人所得税来说,要充分发挥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就应对其税制进行优化,对其征管进行精细化。
(一)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为了解决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缺陷,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就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步伐。
1、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要想贯彻“量能负担”、“公平税负”的原则,就要将个人所得税的现行分类税制改进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将个人和家庭的比较主要、经常、稳定的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使用统一的累进税率按年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高收入的政策目标。
2、拓宽税基,扩大征税范围。要借鉴各国税制改革的“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重处罚”原则,要对现行名目繁多、过杂过滥的减免税政策进行清理,该废除的一定要予以废除,从严控制减免项目,不断扩大税基,壮大税源。
3、要科学、合理地调整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要按照国际惯例和根据近年来我国居民基本生活支出的变化情况,合理的确定费用扣除项目,调整费用扣除标准,增加附加扣除项目,使费用扣除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要通过改革,使税收负担能力强的多缴税、税收负担能力弱者少缴税。马克思说过:“试问按公道来说,能不能指望一个每天赚一角二分钱的人缴纳一分钱和每天赚十二块钱的缴纳一元钱那么容易?按比例来说,他们每人都交出了自己收入中的同样一分,但是这一捐税对他们的生活需要的影响,程度却完全不同。”
(二)健全自行申报纳税和源泉控管的措施
1、税务机关应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码。扣缴义务人、纳税人以及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有关情况的部门或单位都必须使用纳税人的识别号码。
2、建立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年终清算制度。要求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收入时,必须依法预扣预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再由纳税人在年度终了后向税务机关申报全年的综合所得并清算税款。
3、赋予税务机关必要的个人所得税执法权限,保证税务部门及时掌握各种经济往来和个人收入的情况,更好地对其实施跟踪监控。
(三)提高代扣代缴质量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使其征管达到精细化。进一步加强代扣代缴工作,提高代扣代缴质量。做好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既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特点的要求,也是解决目前征管力量不足、征管手段落后的必由之路。要强化代扣代缴工作,就要加快全员明细申报制度的建设,实行全员明细申报制度是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不但能使税务机关及时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收入及纳税情况,以利控管税源,建立起有效的个人所得税交叉稽核体系。
(四)加大稽查和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
实践证明,开展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是发现日管薄弱环节,堵塞征管漏洞,改进和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将专项检查作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年年抓下去。增强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和扣缴义务人自觉履行扣缴义务的意识。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主要应体现在对高收入个人的有效的征管上。因此,要始终把高收入个人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着力点。
我们认为必须加快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建立一个“重点纳税人和重点税源的管理系统”,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均按要求输入该系统,我们只要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标准,设置参数,让系统自动筛选出重点税源是哪些单位和个人;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又可以按照新的标准和条件确定新的单位和个人。
(六)建立纳税信用等级制度
实施诚信纳税,营造和谐纳税环境。实行诚信纳税是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征收成本的一个手段。当前呼唤诚信、倡导诚信已成为时代强音,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建立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信用等级制度,即将纳税人分为几个等级,并将等级标准向社会公开,增强诚信纳税评级的透明度;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各方面信息,对纳税人进行诚信纳税评估,确立纳税人的信用等级。同时,要建立个人诚信纳税档案,把诚信纳税作为个人参与经济及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使诚信纳税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显得比较单一,而且存在很多立法上和实际操作层面的不足。究其缘由,我国的公民纳税观念尚为淡薄应该是最大的现实原因。但代扣代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同样会受其制约。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而一种不错的培养途径便是鼓励公民自行申报,以最大的善意去相信我们的纳税人,在现阶段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即使是源泉扣缴的,也让纳税人进行主动申报,对主动申报、缴纳的个人给与优惠。在全社会营造出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氛围,让纳税成为一项真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S].
2、安体富,王海勇.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3、翟继光.财税法原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 公平原则;个人所得税法;修改
【中图分类号】 DF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104-1
一、个人所得税修改后仍有公平原则的缺失
(一)分类制课税模式有违税收公平原则。我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仍采用分类制,对不同来源的收入采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和征纳方法。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税制统一,征管方便,有利于控制税源,节约征收成本。但是这样的分类所得税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税负能力,会造成税负负担不合理,导致新的贫富差距,总体上是难以体现税收负担公平原则。
(二)费用扣除规则有违税收公平原则。现行费用扣除规则过于简单,没有考虑相关的影响负税能力的因素。根据我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义务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一刀切的扣除办法,每月的扣除额固定元,欠考虑纳税义务人的住房、养老、失业等因素,也不考虑纳税义务人赡养人口的多寡、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大小甚至残疾等情况。随着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负担的相关费用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三)特殊群体附加扣除费用有违税收公平原则。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沿用以前的规定,将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工作的外籍专家等在中国境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标准从原来的4000元上涨到4800元。从税收公平原则的精神出发,外籍纳税义务人既然与国内纳税义务人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其免征额就应与处于同一条件下的国内纳税义务人相同,这种规定是与税收公平原则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四)征管水平不利于公平原则的实施。当前,我国税务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还普遍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工作的要求,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完成税收任务为目标,强调征纳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从征税的角度考虑得多,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得少。现代税收应采取服务模式,要更新管理理念,增强税收服务意识。
(五)课税所得范围的规定同样有违税收公平原则。如前所述,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类税制,将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所得范围分项,用列举的方式加以规定。从个人所得税法的国际比较来看,尽管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模式有综合制、分类制和混合制的区别,但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重视课税所得的分类,在课税范围上力求准确并避免疏漏。从现行的列举规定里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没有“附加福利”和资本利得项目,也就是对这两类所得无法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就造成了造成相当大的税源流失。
二、以公平原则指导个人所得税法的发展
为更好地体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在今后的税制设计上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本着少级距、宽税基、严征管、低成本的原则,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用税收公平原则指导费用扣除标准。人民的基本生活费用不得征税是国际通行的个税立法原则,针对现行费用扣除规则过于简单,没有考虑相关的影响负税能力的因素的情况。将来修改费用扣除规则应当充分考虑每个人所面临的各种负担,将纳税义务人实际负担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扣除,真正按照纳税义务人的负担能力进行征税,使税收公平原则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用税收公平原则全面规范减免税制度。我们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除列举少数几项收入,如抚恤金、救济金、离休工资、见义勇为奖励金、军人转业费和复员费、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等给予免除外,其余各种收入都应列入征税收入的范围,这既有利于简化税制、拓宽税基、公平税负,也有利于加强征管,防止腐败,减少税收流失。
(三)用税收公平原则指引课税所得范围的规定。我国现有的课税范围规定不能体现税收公平。为了使个人所得税的税负更加公平,课税所得范围应当扩大。可以先调整和增加应税所得项目,逐步扩大税基。为了使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到位,个人所得税法可以考虑将当前可转化为现金利益的福利性收入列入课税项目。
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不能孤立地从某一或几个方面对缺陷问题进行修修补补,而应当借鉴国外个税法的优秀成果,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注意个人所得税法整个结构体系的完成性和协调性,将税收公平原则作为其设计和立法的首要理念和原则,并将税收公平原则贯彻到个人所得税法完善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志楣.税收制度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7.
篇4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征税模式; 混合所得税制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不合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居民的个人收入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现行的分类所得说制模式也己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
第一,难以体现税负公平。分类所得税制对居民收入分性质区别征收,在这样的征收模式下,收入来源较多的居民可以多次扣除费用,并且分别适用较低税率,不能真实反映居民的实际税负能力。第二,容易造成合理避税、偷税漏税。分项计征,可能造成收入来源单一的低收入者反而适用了较高的税率,而高收入者则可以通过分散收入来源,利用各种的费用扣除合理逃避税收,从而达到少缴税、不缴税的目的。此外,分类所得税制采取了正列举的模式,大量的隐形收入未能列入征收范围,我国又采取主动申报制度,在主动纳税意识不高的情况下,纳税人不会主动纳税。第三,制缺乏必要的弹性。分类所得税制难以随着价格变化的趋势进行改变,无法因为通货膨胀的产生及时改变,不能够随时保持税负水平的稳定。
(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不科学
第一,费用扣除没有考虑到个人实际税负能力。
分项扣除的方式不能够充分考虑到纳税人实际的税负能力。家庭成员构成、有无残疾、家庭实际收入状况、是否需要赡养老人等情况并没有制定合理的扣除制度。同样的工薪收入并不代表着同样的社会负担。例如:同公司同岗位的两位职工,一个是单身个人,一个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和抱病在床的老人,同样的工薪收入,两者的社会负担相差很远。按照我国现行的费用扣除标准来看,两人所需承担的税负水平是一样的,难以体现税负公平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教育、医疗等项目的支出比重加大,现行的费用扣除标准也同样缺乏这方面的考虑。
第二,同样收入水平,由于来源不同,实际税负相差很大。
同样的劳动,同样的劳动所得,由于我国费用扣除制度对工薪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的课征办法不同,应缴个人所得税相差较大。从实际上来看,如今高收入者有着收入来源广泛、收入项目较多的特点,按照分项扣除的方法,可能造成收入较高者的实际税负较低,甚至可以合理避税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的个人,可能收入较低却需要缴纳较高个人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动纳税意识淡薄
首先,我国征税历史悠久,古代各种苛捐杂税造成了人们对缴纳税收的心理障碍,将税收征缴认定为皇权对老百姓的强制掠夺,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上缺乏自豪感;其次,我国个人所得税与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障、教育基金、养老赡养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待遇没有结合,居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多少与其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不成正比。
2.现金交易与隐形收入导致税款流失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需要科学的征管机制,需要税务部门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全部收入状况。我国是现金交易非常普遍,现金交易的广泛性严重影响了对个人收入的监控和掌握,影响了税务部门的征收监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来源渠道更加广泛,呈现多元化、复杂化、隐蔽化的趋势。例如个体经营者的个人收入、教授的讲课费、明星的出场费等等,税务机关很难准确掌握这些分散和隐蔽的收入,只能根据账务凭证等会计资料来进行监督收缴。在主动申报制度下,这些人群并不会主动缴纳个人所得税,致使大量收入并没有按照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造成了严重的税收流失。
监控现金的最终走向,是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有效补救办法,通过追踪异常消费对比有关个人收入信息,有利于掌握更为准确的征缴个人所得税。存储实名制要求每个人在任何银行机构设立账户时,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并记录在案,税务机关可以通过银行金融网络掌握个人的消费、交易信息,全面掌握个人的收入状况。
3.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处罚措施
纳税人是否选择逃避税收取决于逃税成本是否大于纳税成本,如果逃税成本大于纳税成本,纳税人将会选择纳税而不会选择千方百计逃税。逃税成本的大小关键在税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是否有严厉的处罚措施。我国税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征收手段单一落后,处罚措施不够完善到位。现阶段,我国税务部门征管信息流通不畅,信息来源渠道狭窄质量不高,
税务机关内部信息也存在着税务信息延迟不能共享的问题。计算机科技的应用也仅在税收核算方面,纳税稽查仍然依靠手工,税务部门的计算机网络未能实现与财政、企业、海关、银行、商场等部门的联网。对于流动性大,分散广的广大人群来说,税务部门掌握纳税人的收入信息较少,加上税务稽查队伍人员数量不够,难以实现经常性检查,在纳税人不主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基本无法对纳税人进行征稽。在处罚措施上,税务机关把重点放在了税款的查补而处罚力度较小,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到了也是有利可图的。对于偷逃税者来讲,较低的偷逃税经济成本和道德成本促使他们拥有了侥幸心理。
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路及对策
(一)采用综合与分类并行的混合税制
个人所得税能否在一个国家发挥其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税务征管能力以及和税收制度配套的各种条件的完善程度。个人所得税制的改变必须从一国实际出发,不能过分超前,更不能理想化。我国公民自主纳税意识还不够强,税务征管条件比较薄弱,个人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还不具备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综合所得税制的各项条件。因此,我国在现阶段个人所得税模式选择应该定位于混合所得税制。对连续和经常的收入项目,如工资、薪金、财产租赁、劳动报酬、稿酬所得、生产经营所得、特许权使用费等按照综合所得税制实行按年综合课征,并且在每一季度或者月末预缴,一个年度终了再最终清算;对股息所得、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非经常性所得仍然实行分类课征模式。
(二)健全费用扣除制度
按照国际通用做法,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方面分为一般扣除和生计扣除。虽然在扣除方式和标准上各国做法不同,但是大多数国家都遵循公平原则和补偿原则。就我国实际而言,个人所得税采取了定率扣除和定额扣除两种办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因此,应当考虑进一步健全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在一般扣除上,主要指为生产经营而产生的费用,可以按照“补偿原则”实际列支并在一定限额内扣除。在生计扣除方面,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应当考虑根据纳税人赡养人口的多少、年龄大小、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实际家庭负担,对于赡养人口较多的纳税人可适当增大扣除数额,对老人、残疾人也应当考虑增加扣除数额。随着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逐步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逐年完善,纳税人在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增加,所以还应考虑到在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特许扣除标准的建立。
税收指数化是指税率和扣除标准按照每年的消费品价格指数进行相应的变化,以便排除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对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早己建立了税收指数化。我国也应考虑每年根据通货膨胀率和消费品价格变化对费用扣除标准进行调整,避免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档次爬升”“档次下降”现象发生,使我国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方面能够真实体现对纳税人基本生活的保障需要,同时可以考虑在针对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地域和城市,根据其不同的物价指数、生活水平,制定不同的扣除标准,做到因地制宜。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征管体系
1.提高公民主动纳税意识并加强监督
鼓励广大居民增加个人收入,使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纳税标准,消除认为个人所得税是高收入群体税种的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辅导培训,使纳税人知法守法、懂法护法,增强纳税人主动纳税的荣誉观念。要注重构建良好的治税环境,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要自觉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加税收征管的透明度。居民纳税意识的提高不能仅靠宣传教育,要将监督检查、严肃处理结合起来。在税收监管中,要采取德治与法制相结合的手段,运用道德手段、舆论压力,使偷税漏税行为不仅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同时,针对我国居民纳税意识薄弱的现状,应加大日常的执法力度,接受群众的举报,不定期进行抽查,加强税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对于偷税漏税行为给予严重处罚,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报刊媒体多方面报道曝光;对于构成犯罪事实的纳税人,依法进行刑事处理,不能以罚代法,以警示广大公民依法纳税,维护国家税收不流失。
2.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
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外延拓宽,二是内涵拓宽。外延拓宽是指将一些未纳入个人所得税征收税基之外的纳税所得纳入综合所得当中;内涵拓宽是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对于外延拓宽来讲,对福利和资本利得所得课税是最为突出的两大措施。我国居民收入构成越来越复杂多样,针对这种局面,可以考虑将资本所得、股票交易收入、超劳动报酬所得等纳入征收范围以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除了资本所得、股票收益和超劳动报酬所得,许多单位在节假日还大量发放福利,以季度奖金、年终奖金等形式的发放福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部分收入绝大多数单位并没有主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应该加大对福利性质个人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税基考虑方面没有将“灰色收入”这一收入概念考虑进来,事实上来讲,社会上的确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在工资收入之外的那部分隐形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工资本身的收入,所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也应该将这部分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当中,明确规定对“灰色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办法和措施,避免其侵蚀税基。在内涵拓宽方面,我国在对于税收减免当中规定了许多税收优惠,是个人所得税减免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在这么多的税收减免项目中,具体的规定和措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应该考虑减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并逐步完善税收减免的各项规章制度,适时调整税收减免条件,严格控制个人所得税税收减免。
3.建立科学征管系统并加大处罚力度
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建立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征收、信息存档等全国性的税务征管系统,并将企业、银行、海关、证券、房地产等部门的网络连接起来,加强对个人收入的全方位监控,使纳税人处在银行和税务部门的双方监控之下,防止纳税人的偷税漏税行为。设立纳税人终身不变的纳税识别号,完善纳税人的各项信息,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缴纳、申报时都必须提供纳税人的纳税识别号。同时还可以考虑将纳税识别号与个人银行储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挂钩,纳税多少与享有多少社会福利相结合,督促纳税人主动缴纳税款。最后,要严管重罚,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严管就是政策要镇密,征管要严格,不给违法份子可趁之机;重罚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处罚,甚至从重处罚,造成强烈的警示影响。严管重罚是手段,目的在于约束纳税行为,保证税收不流失。
参考文献:
[1] 于圆圆.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不足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研究,2008,6:43-44.
[2] 殷慧娟.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完善研究[J].财务与会计研究,2008,8:20-25.
篇5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非和谐性;税制风险;税收制度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60-04
社会和谐,其基础是各个层次制度的和谐,而税收制度是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纵观我国农业社会变迁,会发现税收制度特征及其与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和契合程度决定了社会制度的衍生方式和方向。因此,税制的和谐,组成并推动社会和谐。个人所得税因其与社会分配状况密切相关,其和谐显得尤为重要。个人所得税制的非和谐状态使税制存在较大的风险,甚至会波及整个社会的安全。
一、个人所得税制和谐的基本内涵
对于“和谐”的理解,由于这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存在和使用的时间较长,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特定历史时期其内涵有所]化。但无论其如何衍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是一种良性的均衡状态。从社会和谐看,在这种状态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对其所面临的各种制度,普遍作出认同评价: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当前社会格局和财富分配状况、认同社会层级结构……。在一个更低的层次,从而也具有更大的现实性的层次上,和谐可以指,如果不能达到普遍认同的状态,但至少是一种“可以忍受”的状态:社会层级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的贫富差距在当前的价值评价体系中是可以忍受的;社会底层对于各种公共政策对其他阶层,尤其是各种利益集团,经由政治程序达成的倾斜程度是可以忍受的;对社会各领域中所发生的涉及公平和平等的各种基本规则是可以忍受的……。
总之,即使从“社会和谐”的最低要求看,它也是一个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总括的诉求,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是必须经由长期的社会实践和良性]化,方能达致的一种状态。而本文所研究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和谐的社会,其基础是各个层次制度及其变迁的和谐,税收制度是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而个人所得税由于其产生的直接分配效应,在税制和谐中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建立在上述和谐概念的基础上,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和谐性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讨论: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过程看,“和谐”即指个人意愿被尊重和集约为变迁推动力的程度;从经由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调节所形成的分配格局看,“和谐税制”即指能得到广泛认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即是对现存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观接受性评价。具体的说,和谐的个人所得税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负担相对于产权运行环境而言是可以忍受的
显然,对税收负担的认识是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品密切相关的。税负的提高并不直接导致认同感下降,而是经由对比在新的税收制度环境中,产权的获利能力变化。如果税负提高的同时产权运行环境优化,对纳税人而言虽然税负的绝对额提高了,但相对于产权的盈利能力而言相对税负不变甚至降低。此时,税制认同感不会因税负的提高而下降。
2.经由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格局至少是可以忍受的
这一认同评价包括经由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收入差距的两极。即最富有的那部分群体不会因为纳税而产生产权负激励;而社会底层对税后贫富差距也认为可以忍受。
3.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过程令人满意
征收过程,是征纳双方发生关系的较为直接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上,征收者所处的状态会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纳税人和社会公众对税收制度本身的评价。由于个人理性的有限性,纳税人对税制的评价不一定建立在对现存税制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而往往受与其发生直接关系的税收征收过程的影响,征收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所传递的其他相关信息成为纳税人评价税制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虽然不够理性但却直接影响对个人所得税制的认同。
4.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模式有助于“认同感”的形成,从而推动个人所得税制和谐]进
“认同”是一种价值判断,除了与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税制所处的状态密切相关外,还受税制改革过程和改革模式的影响。也就是说,当税制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下,税制改革模式的差异会使纳税人对之作出甚至完全不同的评价。如果在税制改革过程中较为充分地集合了个人意愿、自发衍生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们往往会对其作出良性评价,并愿意遵从这一税收制度,使税制运行中的摩擦减少,是一种较为和谐的税收制度状态;反之,个人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如果其个人意愿无从诉求,人们就容易对税收制度作出负面评价,税收遵从率大为下降,甚至出现抗税行为,税制运行成本提高,税制处于非和谐状态。例如,在我国专制制度下税收国家时期,由于没有事前集合税制变迁意愿,几乎所有税制愿望的表达都具有“事后冲突”的特征。新税制的推行和施行成本高,带来很大的社会成本。在我国这一段历史时期,大多数以励精图治为目的的税制改革,一般遵循这样的过程:当社会的深刻矛盾凸现为税制的困扰时,统治者(阶层)推举社会“精英”主持税制的变革(往往包含在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之中)。这些“精英”在其推行税制变革的过程中,目标税制的构建一般说来都力图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普通民众的意愿。但受当时政治制度的左右,在税制目标的选择中,没有各阶层广泛参与意见的程序性约束。即便是统治者阶层的地主、官僚在税制推行和实施之前,也难以参与意见。而一般是新的税制实施后,行为人再通过各种方式阻碍税制的运行。而所推行的税收制度由于不具有法定刚性,往往容易被在税制变革中利益受到侵犯的阶层。这一过程有不同的表现,但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成本,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税制]进路径。因此,税制改革过程的和谐有助于税制运行的和谐,个人所得税也不例外。
二、我国现存个人所得税制的非和谐状态使税制风险增加
从上述对个人所得税制和谐的界定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处于非和谐状态,使税制风险增加。
下面首先简单讨论税制运行风险,再进一步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非和谐性及其运行风险。
1.税制运行风险简析
税制风险,从实践层面看主要是指在税制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以下几种情况:
(1)税制施行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从个人所得税看,预期的税制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获得一定规模的财政收入。在我国94新税制构建中,个人所得税是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但2007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占中央税入的6.89%,占地方税入的5.40%[1]。未能达到预期的获得收入的目标;第二,调节收入差距。这应是个人所得税非常重要的功能,但远未能达致(后面进一步分析)。
(2)逃税的制度化倾向。逃税是纳税人的内在冲动。而不同的税收制度(也包括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逃税有不同的激励。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存在逃税是必然的,而重要的是必须防止其制度化衍生。制度化逃税的核心是对逃税行为的认同,最为关键的是政府和直接征收主体对逃税的认同。如在我国税收征管中曾得到广泛认同的“宽打窄用”的观点,即是建立在政府和直接征收主体认同逃税的基础上。制度化逃税一旦产生便难以扭转,使税制风险扩大。
(3)纳税人的非认同增加税制的推行风险。正如在前面的分析中指出的,当个人在税制变迁中有通畅的个人意愿诉求渠道,并且对税制变迁的过程有较大的参与权和选择权,那么这一税制具有认同意义上的较高的和谐度。而从我国目前的税制]进的过程看,仍然具有较为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特征,仍然存在目标税制对“民意”的事前集合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税制和谐。
总之,由于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所处的非和谐性状态,使税制推行和施行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运行风险增加。
2.我国现存个人所得税的非和谐性及其风险
(1)对收入的调节作用十分有限,在较长的时期不仅不能缩小反而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使个人所得税的施行风险提高
我国当前税收制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但这种影响力并没有被较好地用于缓解日益扩大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在1999年~2001年,税收不仅没有缩小收入差距,反而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到2002年开始对收入差距的缩小起正向作用,但其效应才不到一个百分点[2]。从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践和理论看,它都是一种在形成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税种。但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却难以达成这样的目标。主要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以下特征有关:
①现行个人所得税负担与收入密切相关,却与纳税人的负担无关。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从基本框架看,延续的是“94新税制”出台以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其基本方面还是合理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个人几乎不需要承担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不考虑家庭负担,而仅着[于收入差距,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代表收入分配状况。而当前的经济体制下,这些生活上的负担逐渐“个性化”。再采用“一刀切”的免征额扣除方式,而且在改革中以平均负担为依据将免征额从400元变为800元,2006年初再变为1,600元,并进一步调整为2,000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个人所得税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小的局面,而且使收入分层现象更加严重――在极端的情形下,甚至可能出现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期间内,无法保证纳税人最低需求这种情况。同时,由于个人所得税采取超额累进税率,免征额提高,使高收入者的税负降低水平高于低收入者。例如某人月工资、薪金所得10,000元,免征额从1,600元变为2,000元,税负减少80元,而一个收入只有3,000元的人,税负却只减少40元,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②收入调整对象的偏离。理论上,个人所得税要起到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其税负分配应该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即将课税对象主要定位于中高收入层。而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纳税人却是处于社会收入层级中下水平的主体。毫无疑问个人所得税以这种方式介入收入分配不仅不能增加收入均等性,反而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过程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使经济中的行为人对税制的认同度较低,处于非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运行成本和运行风险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不考虑家庭负担的简单免征额式的费用扣除制度和税制调节对象的偏离,使税负分配错位并成为一种颇受争议的税种。同时,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中越是税法应该约束的行为人,其避税或逃税的可能性越大、逃税成本越低。使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的认同度较低,处于非和谐状态,税制风险较大。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逃税的普遍化甚至制度化。一个机会主义的个人,毫无疑问会有强烈的逃避纳税义务的倾向。但一个社会的有序发展则必须抑制这种机会主义。逃税在不同的制度下存在差异[3]:1997年据美国会计总署(GAO,1997)的评估,美国的税收自愿遵从率为83%。17%的遵从缺口当然并不令人满意,但在同一时期(1996年)俄罗斯的遵从率仅为16.8%(梁朋,2000)。贾绍华(2002)测算出1990年~2000年我国税收流失率高达26.11%~42.56%。同时,2002年个人所得税逃税945.55亿元,占同年总逃税额的25.04%。由这些数据可知,虽然逃税是纳税人的内在冲动,但不同制度下,税收遵从存在巨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存在逃税是正常的,而在某一特定时点上逃税的普遍存在却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税制处于非和谐状态,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税制运行中的风险。
②人们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公平性评价普遍偏低。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调节力度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分配失衡的程度。同时,其本身的“公平性”也受到广泛置疑。税制的公平性主要包括普遍纳税和平等纳税,而从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看,纳税人之间不同来源渠道的收入,税负不同、避税空间不同,结果负税状态不同,纳税人税后可支配的收益不同。税制的公平性受到置疑。从而降低人们对税制的认同感,使税制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扩大了税制风险。
③政府在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中,经由各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民众的意愿。但在对民众意愿的集合中,信息来源渠道虽不可谓不宽泛,但缺乏约束性较强的规则,保障个人意愿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中的作用。因此,难以形成对税制变迁的认同。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税制变迁模式中,除利益集团外,大多数个人对税制变迁的意愿没有一种真正发挥作用的制度性诉求渠道。这使税制处于认同度低、运行成本高从而运行风险大的非和谐状态。
三、降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运行风险,推进和谐]进的对策简析
针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动态和静态特征,通过改革,提高其和谐性,降低税制风险。
1.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和谐度,降低税制运行风险
税负的和谐简单地说,即纳税人基本认同个人所得税制所形成的税负分配原则和结果。虽然这体现的仍然是公平,却是一种相对而言更容易界定的状态。以此为依据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中的具体对策,可以检验其有效性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把握改革措施之间以及与当前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
(1)费用扣除问题,其改革方向是家庭结构和家庭负担纳入考评体系。但当前,纳税人认同的焦点仍然围绕免征额。同时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支付制度看,尚不具备彻底改革费用扣除制度的条件。一步到位的费用扣除调整必然带来较大的振荡。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中仍以免征额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入与家庭结构和负担有关的指标。
(2)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负税主体主要是中下收入水平群体。这一问题的改变,其根本性的要求是彻底调整税制结构,变分类所得税为综合所得税。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尝试,但从实际情况看,也仅限于少数地区和少数人群。如果不顾制度背景差异盲目推进,会使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进一步失控。因此,这一层次的税负和谐还是应该从对高收入者的监控入手,逐渐衍生。
2.提高征管和谐度,降低税制运行风险
和谐征管是一个征纳互动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1)增加个人所得税制的透明度,使纳税人不仅了解自己的义务,而且了解权利及权利的诉求渠道。这样,征管中即使有摩擦也会因为畅通且低成本的诉求过程得以缓解,推动个人所得税征管逐步趋向和谐,降低税制运行风险。
(2)对征纳双方行为约束规范的硬化。在征管和谐的问题上,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对征收机关行为的约束,经由减少征收主体的自由裁量空间以减少征纳过程的不确定性。而对纳税人行为的约束与和谐征管的问题却很少触及。实际上,纳税人行为的硬性约束可以减少征纳双方的纷争,最大限度的节约征管成本增加征管和谐度,降低税制运行风险。
3.提高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过程本身的和谐度,降低税制推行和施行中的风险
过程左右认同,而认同是税制和谐的表现,从而影响税制推行和施行中的风险。同时,过程认知的重点不是能否达至目标,而是过程中具体的变迁力量对比、博弈主体行为变化等等,这有助于及时消解变迁中的非和谐因素。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过程中,从短期看,政府设计制度结构并力主推行[4],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即期效应。但从长期看,必须经由人们的认同方能达致效率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税制的创立往往是由政府主体提供。但初创模式仅仅是提供主体,基于特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状态,和创立主体所能获得的信息及其价值判断作出的选择,要想在实际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应该在基本制度规范中有一个不断吸纳,个人自发行为因税制而改变和这种改变是否偏离可欲状态的信息获得机制及修正税制改革路径的机制。
理论上,包括:第一,通畅的、有宪法保证的诉求渠道,以保证个人所得税运行状态和目标等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广泛认同及运行效率。第二,在诉求渠道畅通的同时,以宪法中的程序性界定保证所获信息中,个人意愿集合为税制决策时认同的获得。这是保证在信息获得的基础上,信息内化于税制改革中,有效集合个人意愿的机制。
具体地,即征纳双方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看法,能够通过各种受法律保护的渠道,影响个人所得税制]进的方向和路径。这种情况下,即使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出现了偏差也不会对纳税人的认同有大的影响,从而减少对个人所得税和谐性的负面影响,降低税制风险。
总之,由于个人所得税与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其和谐左右着税制的和谐,并进一步税制运行效率和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EB/OL].stats.省略/tjsj/ndsj/.
[2]陈卫东.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个人所得税发挥再分配功能的改革思路[J].涉外税务,2004,(5):43-48.
[3]李林木.税收遵从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4]张旭昆.制度]化分析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Non-harmony and its Risks
Jiao Yun
(Department of Finance,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 China)
篇6
一、个人所得税制的基本模式
世界各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一)分类所得税制
又称为个别所得税制,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别的所得,按不同税率分别征收,实行区别对待的税收制度,如对工资薪金等劳动所得课以较轻的税,对营业利润、利息、股息、租金等资本所得课以较重的税。这种税制的基本特征就是只对税法上明确规定的所得分类分项课征,而不是将个人的总所得合并纳税。从世界各国的税制看,英国的“所得分类表制度”是分类所得税制的典范。
分类所得税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可以借助差别税率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区别对待,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其二,可以广泛地采用源泉课税法,课征简便,节省征收费用。然而,这种税收制度不能按纳税人全面的、真正的纳税能力征税,不能真正体现合理负担的原则。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来源的渠道和形式呈多样化的趋势,这对所得的分类分项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分类所得税制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税制模式。当今世界纯粹采用这种税收制度的国家并不多。
(二)综合所得税制
又称为一般所得税,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额,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的一种税收制度。它的特点就是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加总课税,不分类别,统一征收。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就属这一类型,如美国。
综合所得税制的优点表现在:税基较宽,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担能力;考虑到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给予纳税人一定的减免照顾;就其总的净所得采取累进税率,这又可以达到调节纳税人所得税负担的目的,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纵向再分配。但这种税制的课征手续较繁,征收费用较多,且容易出现偷漏税,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较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先进的税收管理制度。
(三)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又称为混合所得税制,是由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合并而成的一种税收制度。具体讲,它是按纳税人的各项有规则来源的所得先分类课征,从来源扣缴,然后再综合纳税人全年的各种所得额,如达到一定数额,再课以累进税率的综合所得税或附加税。其特点是对同一所得进行两次独立的课税。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就属于这种类型。
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最能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因为它既实行差别课税,又采用累进税率全面课征,综合了前两种税制的优点,得以实行从源扣缴、防止漏税,全部所得又要合并申报,等于对所得的课税加上了“双保险”,符合量能负担的要求。因此,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一种适用性较强的所得税类型。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
我国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共列了11个征税项目,各项所得分类征收,实行差别税率。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 —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稿酬所得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劳务所得税率为20%,并按所得的增加实行加成征收的办法;其他所得税率为20%。各项所得不再汇总纳税,扣除额各不相同,也不实行两次课征的办法。可见,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具有分类所得税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具有较少综合性的分类所得税制。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税制模式,主要是基于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税收征管比较落后的现实。这种税制适应了源泉课税的要求,有利于防止税收的流失。然而,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税制模式。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不能充分贯彻其立法原则。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个人收入主要是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显得相对公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不可能象西方那样在整个税制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的就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纠正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防止出现贫富分化。事实上,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立法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调节高收入,缓解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矛盾,以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政策。”应该说,坚持这一原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行税制采用分类课征办法,不能全面地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缴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缴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高收入和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
第二,现行税制模式为合法避税留下了漏洞,给征收管理带来了困难,导致了税源的流失。同时,在征管上分项进行源泉扣缴,也容易造成纳税人税负的扭曲。由于采用了源泉扣缴,对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必须是在按月取得时缴纳,这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有甲、乙两个纳税人,甲在12个月内每个月都取得800 元的劳务报酬,不需扣税;而乙在某个月取得9600元的报配,其余11个月收入很少或没有收入,却要缴纳1760元的税。类似的财产租赁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都可以通过分散取得,从而化整为零,最终减少缴税数额。可见,现行税制漏洞太大,容易被人钻空子,使逃税、避税成为可能。
第三,现行税制对费用扣除的规定不合理。现行税制采用分项征收的办法,对不同项目的所得实行不同的费用扣除。总的来看,费用扣除有定额和定率两种形式。其中,工资薪金所得每月费用扣除800 元(外籍来华人员、港澳台同胞扣除4000元)。这种规定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而单纯地对个人所得征税,既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国际惯例。个人所得税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但由于每个家庭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家庭成员的多少、有无赡养老人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情况导致了每个家庭的实际负担不同,需要纳税时在费用扣除上予以考虑。否则,税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就难以体现。另外,现行税制对劳务所得等采用按次定额或定率扣除的办法,对不同来源的所得规定了不同的扣除标准,对同时拥有多项所得者实行多次扣除的办法,更加重了税负的不公平。
第四,现行税制模式不符合税收征管方式改革的趋势,不利于提高国民的纳税意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主要采用扣缴的办法,这也是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征收办法显得比较落后。如果税务部门不主动上门,纳税人不会主动纳税,偷税漏税现象就会经常发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抛弃了这种征收办法,而采用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的办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税收征管方式已开始转变。可以预见,随着国民纳税意识的增强,我国税收征管也会实行以申报纳税为主的征收方式。因此,个人所得税也应适应这种趋势,在税制模式的选择上应具有超前性和长远的眼光。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改革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种种弊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道路。
从世界税制发展史上看,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分类所得税制到综合所得税制的过程。英国是最早实行所得税的国家,素有“所得税祖国”之称。1779年英国开征所得税时,采用的就是按税法列举的各项收入分别课征的制度。直到1909年,英国才开始将各类所得汇总计算,综合征收,从而由分类所得税逐步转向综合所得税。德国于1808年开征所得税时,实行分类所得税制。1891年德国颁布新的所得税法,按综合所得实行累进计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征的个人所得税也是分类所得税制,1959年税制改革时又改为综合所得税制。此外,美国、日本等国的个人所得税也大抵经历了上述过程。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是什么?是不是也要走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呢?对此,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应坚持和完善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强化源泉课税,堵住税收流失的漏子;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应彻底抛弃现行的分类所得税模式,实行综合所得税制。
显然,上述两种观点都不能作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笔者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应由目前的分类所得税模式向具有较强综合性特征的混合所得税模式转化。因为,在现阶段,由于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较低,税收征管手段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依赖于源泉课税的办法,也就是说客观上要求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税制模式;从另一个方面看,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贫富分化已成为了我国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决定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任务就是调节社会分配,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显然这正是综合所得税制的优势所在。实行混合所得税模式可以结合分类税制和综合税制的优势,扬长避短,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理想选择。
篇7
关键词:实质课税原则;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2-0130-006
一、 实质课税原则的税法地位
税法原则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税法基本原则是指在有关税收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税法的具体原则是指在税法的解释、税收的征纳等具体适用税法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1]实质课税原则究竟属于基本原则还是属于具体原则,学界一直未有定论,从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的定义以及各国的税收立法实践看(1),笔者认同实质课税原则属于税法具体原则。有关实质课税原则“实质”的认定又存在“法的实质主义”与“经济实质主义”之争。法的实质主义指的是当纳税人采用一个虚假的法律事实来隐藏一个真实的法律事实时,适用税法时采取被隐藏的那个法律事实作为解释税法的根据,也就是用实质法律事实否定形式法律事实。经济的实质主义是指满足税法上的课税构成要件(法的形式)与现实所产生经济成果(经济的实质)不一致时,应根据后者进行税法的解释适用。至于实质课税原则否定说则是彻底否定实质课税原则的税法地位,认为实质课税原则的适用有违税收法定原则。对于实质课税原则的概念,学界亦未有统一定义。在德国,实质课税原则又被称为经济观察法,当形式外观与实质不一致时,税收机关应当透过形式外观而按照实质加以征税[2];在日本,肯定实质课税原则的学者观点分为两大阵营:以金子宏为代表的“法律实质主义”认为判断是否符合课税要件在于是否有真实存在的法律关系,而不是脱离法律关系来直接判断是否符合经济实质;以田中二郎为代表的“经济实质主义”强调的是 “税法把握的是法律关系背后的经济实质,而不是简单的法律形式。经济实质存在,不管法律形式是什么,都必须等同课税”。[3]155我国学者张守文教授则认为,实质课税原则应根据经济目的的实质来判断某种法律关系是否符合课税要件,而能根据其外观来确定是否应课税。[4]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实质课税原则的法律地位以及适用的一些问题没有达到共识,但其在各国税法实践中却早已被广泛运用,实质课税原则产生于德国,风靡于日本,后被我国台湾地区所接受,大陆也在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文件中体现了这一原则。
从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实质课税原则虽然备受争议却一直在争议声中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讨论实质课税原则时不能一味地否定其积极意义,而是应该去明确实质课税原则在税法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应该去探明在税法理论研究和本国税收实践到底需要怎样的“税收实质”,进而践行实质课税原则的理念。笔者认同实质课税原则不属于税法基本原则范畴,但在税法的解释、税收征纳等具体适用税法时应遵循实质税收原则。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实行中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颁布以来经历过多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所得税法的价值目标。2007年,我国正式实行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在我国提出这项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对纳税人知情权的尊重。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是西方国家人民在追求民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之一,在我国实行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一改纳税人在代扣代缴模式下的被动地位,纳税人对自己的课税标准和应纳税额一目了然。其次,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具有公正价值。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十分有限,这导致实践中偷逃漏税现象十分严重,实行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就要求每一个纳税人都亲自参与到纳税过程,了解相关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实现税收公平。再次,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具有改革的长远意义。自行纳税申报制度是与综合所得税制相联系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目前仍然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不能综合体现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容易造成所得分布情况不同的纳税人税负不公,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所得的来源渠道广泛,它们都不能依法归“类”,这就使得个人所得税制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更加弱化,因此实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有利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朝综合分类所得税制迈进,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法的价值和功能。
然而,一项良好的制度得以实施需要很多外在条件的配合。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和征管模式仍然处于分类所得税制下,这就势必导致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在实行中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据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数据:2007 年,“全国各地税务机关共受理自行纳税申报人数 1628706 人,申报年所得总额 5150.41 亿元,已缴税额 790.84 亿元,补缴税额 19.05 亿元,人均申报年所得额 316227 元,人均缴税额 49733 元。”[5]这个数据一公布就引起了学术的广泛讨论,都认为首次自行纳税申报中实际申报的人数占应申报人数的比例太小。2008 年,“全国各地税务机关共受理自行纳税申报人数 2126786 人,比去年增加498080 人,增长 30.58%;申报年所得总额 7735 亿元,人均申报年所得额 36.4 万元;已缴税额 1057 亿元,应补税额 21 亿元,人均缴税额 5.1 万元,申报已缴税额占 2007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 3185 亿元的 33.19%。”[5]2009 年“年所得 12 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的人数为 240 万人,占全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的约 3%,而缴纳的税额为 1294 亿元,占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 35%”[5]2010 年“全国共有 2689150 人到税务机关办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28757 人。2009 年度申报已缴税额 1384 亿元,同比增长 9%。申报缴税额占2009 年度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 35.5%。纳税人人均申报年所得额 34.78 万元,人均申报应纳税额 5.24 万元”[5]。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除了2007年申报情况不理想以外,2008至2010年申报人数、申报数额和缴纳税额都呈稳步增长趋势,这说明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毕竟,我国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实行时间不长,从这几年的数据来看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纳税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申报比例较低、申报质量不高,征管执法不严、税收使用过程不透明,究其原因又是这些问题本身,问题即成因。既然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既然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那么作为一项落实个人所得税法手段的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如何实现个人所得税法的价值,如何体现个人所得税法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在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中应该引入实质课税原则。
三、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中适用
实质课税原则的理论基础
实质课税原则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萧条的德国,经济观察法的适用是对严格法律形式主义的反抗,在当时代表着法律理论发展的进步,这也表明税法这一独特的法律部门有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殊内在动力,体现了税法在摆脱法律的僵化的独特价值。如前所述,实质课税原则是税法解释和适用等领域内的具体原则。对于实质课税原则在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中的理论依据,笔者倾向于从与税收法定原则的比较及税收公平原则中去抽象。
税收法定原则这项具有宪法位阶的法律原则,从诞生起就蕴含着民主、法治、人权等精神,它是民主与法治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6]关于税收法定原则的认定,日本学者金子宏认为包括“课税要件法定主义、课税要件明确主义、合法性原则、程序保障原则”[7],我国台湾学者陈清秀认为包括“课税要件法定主义、课税要件明确性原则、程序法的合法性原则”[8],张守文教授认为包括“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和依法稽征原则”[9],刘剑文教授认为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3]105。以上几位学者有关税收法定原则的表述都没有提及实质课税字眼,但可以得出税收的征收除了要合法,还应符合课税要件的结论。笔者认为,合法性的要求是指如何征税和征多少税须有法律依据;符合课税要件可以理解为只要税收事实符合课税要素,哪怕形式上突破了法律也要征税,这是税收的本质和特性决定,也是租税国家赖以生存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实质课税与税收法定主义不是自相矛盾的,相反,实质课税是从微观上来界定税收,税收法定主义是从宏观上要求税收取得有法可依。实行实质课税原则并不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相反,是在税收法定原则指导下的实质课税,是要求纳税人如实申报,是要求税收行政机关依法稽查,只要课税要素明确,就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缴纳,否则就纳税人和税收行政机关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税收公平原则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是世界各国制定税收制度的基本准则。但是,税收公平原则的内涵是什么,与其他税收原则是什么关系,这些基础性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回答。于是,税收公平原则虽然被信奉为一条重要税法原则,但却停留在抽象层次,并没有有效地指导实践。有学者认为:“实质课税原则透过经济现象的表面来探求经济目的和经济实质,再塑了税收的公平价值。”可以说,税收公平原则是实质课税原则的理论渊源,实质课税原则即成为税收公平原则的下位原则。
税收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税法却不能穷尽所有的经济现象,税收法律条文的僵化往往难以适应经济形式的多样性。正是因为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不适应当前的经济条件和法制环境,正是因为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不能有效实现税收公平,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才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实质”与“形式”不一致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践中是一种常态,税收法定原则强调的是税收取得须有立法依据,税收公平原则保护的又是纳税人权利和财产利益,实质课税原则是在税收法律可能有偏漏的前提下对特殊情况的修正,因此,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中实施实质课税原则,不仅不违反税收法定原则,而是更好地实现了“整体-个体”与“形式-实质”的差别对待,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税法的终极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四、实质课税原则在个人所得税全员
申报制度中的法律实践
当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处于很尴尬的境地,个人所得税依然是分类所得税制,但是却在源泉扣缴基础上附加一个“全员申报”,先是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自行申报,后来是扣缴义务人全员申报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这样的尴尬在纳税人和征管机关之间各行其道:一方面,税收的计算、缴纳依然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分类所得模式计算,依然是通过收入支付方或者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高收入另行自行申报,但这项程序又不影响他的现有纳税除非有偷漏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征税机关依然按照现有分类所得模式收缴税款,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各项信息又不作为重新核定税款并实行汇算清缴的依据,该缴多少税还缴多少税。而且,这种尴尬还互不干扰彼此脱节,你报你的我收我的。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文已经多次提及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缺陷是主要原因,我国在现行税制下“双轨”实行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是用心良苦的,目的就是为以后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做好一切准备,但如何把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这座“引桥”的桥基夯实对以后新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创立十分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纳税自行申报制度的优秀经验,并且加强过度阶段的各种配套制度建设,妥善解决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针对以上问题,首当先是要在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过程中实行实质课税原则。
1.立法确认。对实质课税原则立法,世界上主要有两种立法选择:以德国为代表的概括式立法和以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列举式立法。德国《租税通则》规定:“税法不因滥用法律的形成可能性而得以规避适用。有滥用之情事时,应根据其与经济事件相符合的法律形式,享有租税请求权。”我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实质课税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也没有相关规定,个人所得税税收实践中适用实质课税原则须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相关条文。(2)我国尚未出台《税收通则》,故实质课原则在制定法中缺位是符合我国税收立法国情的。但我国税收法律的立法实践又告诉我们,可以由国务院颁布行政规章,或者以国家税务总局的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将实质课税原则确立下来,等到以后条件成熟时再将实质课税原则立法。我国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法律虽明确规定了纳税人的申报义务,但这些条文对义务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征管中又有很大的现实难度。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 8 条规定的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 36 条规定了纳税义务人有五种情形需要办理纳税申报;2006 年 11 月,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规定:凡年所得超过 12 万元,无论是否已足额缴纳税,均应主动向税务机关办理税收申报。这就是说,我国仅仅对满足规定的五种情形的纳税人进行监管,而不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不在监管范围之列。笔者建议,在这次《税收征管法》修改过程中,应增设实质课税原则条款,明确实质课税原则的内涵,明确实质课税原则的适用限制,规定税务诉讼举证责任,限定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以保障国家征税权、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2.政策宣传。长期以来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在过去整体环境下,高收入群体和隐性收入群体“逍遥法外”,这使得部分纳税人和代扣代缴义务人申报全员信息失真,这部分纳税人不可能心甘情愿地遵从个人所得税法。尽管这几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一提再提,但仍没有改变个人所得税成为国民怨声载道的一个税种,这是因为仅仅提高起征点并没有全面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变化、收入形式的变化和纳税人负担差异,换句话说,起征点对每一个纳税人是一视同仁的。所以,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政策宣传,将实质课税原则贯彻和落实下去,让全体纳税人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计征范围,才能让不平的纳税人自觉自愿申报纳税。
3.适用限制。实质课税的前提是要准确确认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这考验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的税收征管能力。适用实质课税原则对于强化税收征管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其适用不当则可能起到相反效果。因此,实质课税原则应有适用限制,这种限制体现在税务稽查能力的提高和自由裁量权的谨慎使用。税务稽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有关涉税事实进行调查,明确纳税人是否存在纳税义务,是否足额计算和缴纳税款,是否存在其他税收违反行为。此外,查明以上事实是否与“实质”相符,都依赖税收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必要谨慎使用判断“实质”与否的自由裁量权,否则容易导致公权力的扩张与滥用,破坏税法的公正与公平。所以,有学者建议“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其解释有利于纳税人的以外,不得以实质课税原则进行类推适用以致创设或加重纳税人的税负,但在税收规避的情况下则可根据法律的目的、相关规定及可能的文义适用实质课税原则进行课税。”[10]
4.非法课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范的对象是合法所得,然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收入形式多样化,所得包括合法所得和非法所得,如果只强调对合法所得征税,非法所得却“合法”地逍遥法外,这对取得合法收入按章缴税的纳税人来说是不公平的,笔者主张要对非法所得征税。实质课税原则注重纳税人纳税能力的经济事实,而不是表现出来的法律行为形式。如果经济实质符合课税要件,则应根据实质条件确认纳税义务。而该经济行为是否合法,则由其他相关法律进行确认,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交易,仅仅凭税务机关很难对课税客体合法与否进行正确判断。为此,只要符合课税实质要求即可征税,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很多阶层隐形收入、灰色收入等都有可能属于非法收入之列,对这部分收入进行实质课税不仅有利于提高合法收入纳税人的纳税遵从,更有利于整体税收公平。
5.加强执法。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各方面素质和征管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计算机网络使用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距离,税务工作人员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手段离现实要求还很远。在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过程中适用实质课税原则特别依赖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法治观念,我们要不断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改善计算机网络条件,以维护税法的公平性和提高行政效率。
6.完善配套。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诞生以来,经济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取得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各种各样。个人收入多样且隐形化是造成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低效最根本的原因。如前所述,在个人收入难以界定的情况下要查清纳税人的涉税事实如同“混水摸鱼”,有效监控收入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心,如果将这项高难度工作完全交由税收行政部门去完成则是勉为其难,为此,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中实施实质课税原则需要各方“神圣”一起努力把“实质”打捞出水面。目前,在我国亟须建立的这些制度包括财产实名登记制度、财税信息公开、信用制度建立、税务制度,强化对全员申报税源的专业化管理,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7.法律责任。一项好的制度要取得好的效果,确定的法律责任不可缺少。我国个人所得税领域偷逃税现象严重,可以说与法律责任不够震慑有关系,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一直遇冷,也可以在此找到原因。我国《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对违反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没有直接规定法律责任,而是采取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条款援引的方式确立违反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的法律责任;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对违反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而并没有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最严格也只不过是一万元以下罚款,这对纳税人起不到任何威慑作用,作为保障这项制度贯彻执行的最重要屏障过于随意。再看看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实施经验比较丰富的美国,对违反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的法律责任以及追究法律责任程序方面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当纳税人没有如实申报或者少申报收入,税务部门发现后,会先向纳税人发 4 ~5 次书面通知;如果此时纳税人仍然不缴纳税收,税务机关会将此案件转移给税款追缴部门,该部门专门稽查欠税者;追征部门先向欠税者发 3 次书面通知,这个时候纳税人大都会采取配合行为。如果纳税人在追缴之后仍然不依法纳税,他们的银行账户、信用卡账户以及其他资产等都会被冻结,个人的信用会遭受严重损失,这直接影响到以后贷款和政府福利申请。如果税务部门查明是纳税人为恶意欠税,则直接后果是锒铛入狱”[11]。因此,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中确立与实质课税原则相适应的法律责任。
8.司法监督。司法机关是法律实施的最后屏障,在税务行政机关适用实质课税原则时,司法机关应做好监督工作。实质课税原则中的“实质”认定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同时又给税务工作人员提供了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因此,司法机关对于税务行政机关的任何违法、越权行为应及时通知其上级机关处理,同时,对税收征管案件要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五、代结论
西方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路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也不会一帆风顺。我国的经济水平、税收法治环境为个人所得税改革创造了经济与法制基础,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实行以来,部分纳税人尚能积极执行,税收征管机关也对近几年的纳税人税收信息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技术整理,这些都成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有利因素。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不利形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收入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个人所得税收入大部分来自工薪阶层,对高收入群体影响不大,我国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和家庭整体情况,我国财政收入支出没有实现预算法治等,看似简单的一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从启动到完成到落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孙永尧在《论税收伦理》一文中说到:“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税制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重大差异,不仅忽视了经济条件差异,而且还忽视了社会条件差异,集中表现为没有给弱势群体公正待遇。”[12]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作为一项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中的必经制度,长期遇冷都与以上不利形势相联系,要想实现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调节器的功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贯彻实施实质课税原则,这是消除广大纳税人心理不平衡最有效最实际的方式。
注释:
(1)德国1919年通过的《帝国税收通则》第四条规定:“解释税法时,需斟酌其立法目的、经济意义及其事情之发展。”日本早期税法中并无实质课税相关规定,只是在所得税法和法人税法中适用了“实质课税原则”。韩国《国税基本法》第14条规定:课税的具体对象如果仅在名义上归属于某主体而在事实上实质归属于其他主体时,则应以实质的归属人为纳税人并适用税法;同时,在计税标准上也不应拘于税法上关于所得、财产、收益等各类课税对象名称或形式的规定,而应按其实质内容适用税法。我国台湾地区第420号大法官释字“涉及租税事项之法律,其解释应本于租税法律主义之精神,依各该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经济上意义及实质课税之公平原则为之”。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第35条第6款、第36条、第37条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税务机关在对纳税申报有疑问且纳税人无正当理由时,有重新核定申报纳税额的权力,这是实质课税原则的有力体现,但在实践中用于追查企业所得税税款时比较多,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中使用较少。
参考文献:
[1]徐孟洲.税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8.
[2]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M].台湾: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20.
[3]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守文.税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
[5]。访问日期:2012年8月22日.
[6]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J].法学研究,1996,( 6).
[7][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M].刘多田,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9.
[8]陈清秀.税捐法定主义[M].台湾:台湾月旦出版公司,1993:591.
[9]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J].法学研究,1996,( 6).
[10]张守文.财税法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0.
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3日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随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最具潜力的税种,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其征管制度与税制结构等。
2011年9月1日起,我国个税免征额调至3500元,现行方法: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扣除标准3500/月)。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一)实行分类征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标准、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
(二)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均适用20%比例税率。
(三)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和个人源泉扣缴、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
(四)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所得为征税对象。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实行按月按次征收,等等。
(一)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其所划分的11类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所得,必然会造成对收入渠道单一的纳税人征税容易,而对收入渠道复杂的纳税人征税困难。如此一来,会造成所得税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税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足额交税的不公平现象,有违税收公平原则,难以达到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按月、按次分项计征。实际情况中,有的人收入具有季节性,如有的人本月收入较多,但下月就可能失业或没有收入;又如,有的人收入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较少甚至没有;再如一本专著出版,可能耗费作者若干年甚至毕生精力,但一旦出版就需在当月纳税。这些情况下,会造成税负不公,有违我国的税收原则。
(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漏税行为。
例如,甲某每月收入5,500元,全部为工资薪金所得。乙某每月收入5,500元,其中4,800元为工资薪金所得,700元为劳务报酬所得。那么,甲某应纳税额为:(5500-3500)×10%=200(元)。乙某工资薪金应纳税额为:(4800-3500)×3%=39(元),劳务报酬应纳税额:0元。显然甲某应纳税额是200元,而收入与其相同的乙某则只需交纳39元,甲乙两人在税负上的不公平现象是显而易见的。(表1)
(四)我国现行税制费用扣除简单,起征点设置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别、纳税能力,以及纳税人的住房、养老、失业、供养人口的多少、婚姻状况、教导子女等因素,对净所得税的特点表现不明显。
(五)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在市场经济中,纳税与否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你纳税越多,将来你所享用的东西就应该越多。但我国目前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既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那么人们必然不愿意履行纳税义务。
另外,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和个人源泉扣缴、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这也导致税收流失。
三、应对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对策
(一)改分类所得税制为分类、综合的混合税制。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最大的难题便是个人综合所得难以测量和监控的问题,考虑到我国目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手段等,加上个人收入的构成比较复杂,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收入表现为实物形式,目前可以考虑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实施这种混合所得税模式,需要对不同所得进行合理分类。从应税所得上看,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票等有价证券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应实行分类所得征税;属于劳动报酬所得和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个体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转让等项目,可以实行综合所得征税,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
(二)我国应顺应世界税制改革“低税率、宽税基”及税制简便的浪潮,在统一各类应税所得适用税率的基础上,减少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以减少税制的复杂性和纳税人偷漏税的可能性。为适应个人收入起源的多样化,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包含一切可以衡量纳税能力的收入,转变目前的正列举方法规定应纳税所得,取而代之的是反列举规定不纳税的项目。
(三)从根源上堵塞偷逃税漏洞。首先由金融机构进行身份控制,在实名存款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实行纳税人编码制度,为每个纳税人制定一个终身不变的专用号码。地税部门要和工商、银行、海关、司法、房地产、证券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经常联系制度,互通信息,以全面掌握个人有关收入、财产的资料信息。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配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税护税作用。
(四)加强税收征管,建立以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相联合的征管方法。在完善征管方法方面,明确代扣代缴的法律规定,代扣代缴义务人不能履行或不能很好地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时,应怎样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定合理有效的具体措施,以促进这一制度的完善。
在全面落实代扣代缴制度的同时,要突出高收入人群中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认真抓好这部分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求得心理平衡。对高收入者逐步实行自行申报纳税,并对同一纳税人的自行申报情况和扣缴义务人的申报扣缴情况进行交叉稽核。对高收入者实行重点监控,重点税源、重点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全面提高征管质量、效率,最大限度遏制偷逃漏税行为。
个人所得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牵涉面广、影响面大、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进行全面、具体而理性的系统考虑,以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不断地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加以修正完善,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加完善,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以及新经济形势下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1.7.
[2]上海地方财务局.收税宣传.
[3]刘建立.新时期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现代商业,2009.11.
篇9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 制度 实践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概述和其意义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的最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既有利于培养纳税人的自觉性,又有利于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其地位已日渐突出。2006年1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下发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从制度上保证了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扩大自行纳税申报范围的规定落到实处,这是我国首次对高收入者的自行纳税申报行为作出具体规定,是我国分配制度向“限高、稳中、托低”改革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自行申报有益于个人所得税制模式的转型。 然后,自行申报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纳税人意识。 最后,自行申报有利于个人所得税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有效减缓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制度和实践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在制度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有:(1)我国公民普遍没有纳税的传统和意识;(2)“二元分化”结构造成在全国统一划定12万的标准线不尽合理。“二元分化”结构加剧了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3)个人收入与家庭收入的差异性未在12万的标准中体现;(4)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不完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分类课征模式与年所得综合申报制方式不匹配,部分应税所得内涵界定、部分应税所得实现时间界定模糊不清;(5)纳税主体不适应;(6)税源监管存在不足。据数据显示,税务机关对2000多万人建立了个人收入档案,而从2006年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的只有163万人; (7)在纳税人主观方面的心理因素:一是怕“露富”心理,二是观望心理,三是侥幸心理,四是抵触心理。
三、完善我国个税申报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度上。
(1)选用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结合我国国情,以混合所得税制模式为过渡;(2)完善税务制度及结算制度。由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个体利益和全局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征纳双方的对抗是必然存在的;(3)纳税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是单独申报还是联合申报;(4)在对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的综合费用扣除方面,可以实行分项扣除或标准扣除;(5)发展税务事业经济的发展; (6)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7)明确所得实现的时间标准。所得实现的时间标准通常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但这两种不同的标准对于收入归属期的确认有着很大不同;(8)大力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培养纳税人主体纳税意识;(9)进一步完善税收立法,切实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10)公平税负,灵活制定自行纳税申报的收入标准;(11)简化税制,有效降低纳税人的申报成本。
(二)实践上。
(1)增强纳税人意识。政府作为税收资金的使用者,政府的行为必然会影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增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既可以形成整个社会对政府使用效率的监督又可以让纳税人了解税收的具体用途,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2)采用纳税人识别号推行纳税人终身代码制度。所得税务号码制度实际是“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度,即达到法定年龄的公民必须到政府机关领取纳税身份号码并终身不变; (3)实现部门间资源共享。与各部门进行计算机联网,便于信息共享和进行交叉稽核;(4)在纳税征管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纳税登记制度来加强对纳税人的监控,同时个人信息要与工商、银行、大型商场等部门进行联网,以便对纳税人的现金流进行监控;(5)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作用,构建现代化的税务服务体系;(6)优化服务,不断加强税务机关在申报中的辅助作用;(7)推动有利于征管的外部环境的形成;(8)建立诚信纳税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结语
尽管我国个税申报的制度规定和实践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我们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个税申报制度能够得以确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我们对改革应该要有耐心和信心,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个税申报制度将逐渐得以完善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为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贡献其制度力量。
(作者:湘潭大学11级民商法学方向研究生)
注释:
陈三美.对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的若干思考.皖西学院学报,2009,(8).
吴利群、董根泰.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纳税问题研究.税务研究,2008,(1).
篇10
关键词:税收 收入分配差距 调节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37-03
1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收入水平取得了不断提高。但根据各方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城乡间、地区间、不同行业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
1.1 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趋势不断拉大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特别是近十年来,这种差距正在加速扩大。
由表1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正在逐年扩大,这意味着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度逐渐加剧。我们注意到表中的数据并没有将社会福利等一些隐性收入计算在内,农村居民很难享有这些社会福利。如果把这些隐性收入计算在内,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将更大。同时从表中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表明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正在逐渐减少。通过比较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知,农民不但收入低,而且用于食品支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这也可以反映出城乡收入结构的严重性。
1.2 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趋势不断拉大
从2005年至2009年我国各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正在逐年拉大,并且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不断扩大。从表2可见,2005年东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中部的绝对差距为4566.38元,与西部的绝对差距为4591.71元,与东北部的绝对差距为4644.92元。而2009年,通过数据比较,东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中部的绝对差距为6586.1元,与西部的绝对差距为6739.74元,与东北部的绝对差距为6628.87元。
1.3 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差距趋势不断拉大
近几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成为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垄断性行业与传统行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意味着不同劳动者仅仅因为所在的行业不同,收入就可能相差几倍。由行业垄断所导致的收入差距,不具有合理性,而且长期来看会造成社会福利的重大损失。
由表3可知,总体上来说各个行业的城镇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从图3中也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由图3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金融保险、电气燃力、交通运输、采矿业等垄断性行业的城镇居民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而农林牧渔、批发零售等充分竞争的行业的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这也进一步拉大了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差距。由表3可以得出,农林牧渔业的城镇2009年人均工资比2003年的增长了1.37倍,而金融保险业则增长了2.91倍,尤其是在2009年,金融保险业的城镇人均收入更是高出了是农林牧渔业的3.16倍。导致这些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的最主要原因是行政及行政性垄断,这种不断加剧的行业收入差距不仅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会阻碍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
2 现行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税收制度,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现行税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之处,尤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1 税制结构不合理
收入分配的调节与收入公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何种税制结构,不同的税制结构对此产生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异。以直接税为主税制模式侧重于税收的社会公平,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以及校正市场经济的扭曲;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模式则侧重于居民收入,但不能有效及时地校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在我国,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比较大的是属于直接税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及属于间接税的消费税。据研究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60%以上,流转税收入不超过总收入的20%的税制结构对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最佳的。但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流转税重、所得税轻、财产税相对缺失。
2.2 具体税种调节功能弱化
2.2.1 个人所得税
在收入的形成环节,对收入具有最直接调节作用的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最直接地改变个人可支配收入,而个人所得税的税基、税率是其实现收入调节的工具。个人所得税通过对高收入者多征税,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实现了缩小高低收入者的分配差距。
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一般为4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为8%。而201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所占比重仅为6.6%,这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而导致了个人所得税制度对高收入人群的调节力度远远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分配制度的改革,个人所得税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列问题,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发挥:(1)实行分类税制,难以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2)扣除标准过于笼统,未考虑不同家庭的实际负担能力;(3)在设计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时未能及时考虑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现实状况以及我国地区差异导致工资差异的事实;(4)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不合理,税率结构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实现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的政策目标。
2.2.2 消费税
在居民收入的使用环节,消费税是对其可支配收入具有间接调节作用的。若由不同的企业负担,就能调节企业的收入分配,从而间接地对个人收入起到分配调节作用。若由不同的消费者直接负担,则将直接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因此,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税的征收可以降低高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从而降低其实际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
由于消费税仅对某些特殊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是非中性的,对收入分配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消费税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消费税不能直接改变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另一方面消费税是通过转嫁最终由消费者承担,若该税负不易转嫁,其调控作用也难以发挥。
2.2.3 财产税
在财产的转让环节,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具有积极作用的是遗产税和赠予税。一方面对于财产的受赠人或继承人来说,如果大笔财富全部留给受赠人或继承人会造成社会财富新的集中,而遗产税和赠予税的征收是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有利于减少因财产转移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对于财产所有者来说,个人所得税不能将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都包括进来,遗产税和赠予税的开征是对个人所得的全方位调节可以弥补个人所得税的不足。
2.3税收征管能力与水平落后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税收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对纳税人的依赖性很强,由于我国纳税人自主纳税的意识仍不够强,导致纳税人在取得收入时未能主动申报纳税,从而使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不够规范,不够全面,使得税务机关难以掌握居民的隐性化及多元化的收入,导致一些收入多的人却少缴税。(2)一些税务征管人员业务素质缺乏,不善于综合运用税收程序法和税收实体法,仅凭感觉和经验办事,随意简化税收征管手续,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大大打击了纳税人自主纳税的意识。(3)现行税收征管对偷逃税者的惩罚力度不够,出现了以权代法、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致使部分纳税人感到“违法取得的价值”大于“被处罚的代价”,继而铤而走险,偷税避税。
3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对策
3.1 优化税制结构
解决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必须首先从优化税制结构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调节力度。在寻求优化税制结构的对策时,不能一味地依靠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最直接有效的所得税,而是应建立一个各个税种能全面协调配合的税收调控体系。根据我国现在的发展情况和税收征管水平,选择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的税制结构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因此,在居民收入的各个环节都设立相应税种加以调节,如在居民收入的形成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在使用环节征收消费税,对拥有的财产征收财产税,最后在财产的转让环节征收遗产税和赠予税,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又可以更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
3.2 改革具体税种
3.2.1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这种税制不仅缺乏弹性,还加大的征收成本,而世界上普遍被采用的是综合税制或是混合税制。基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状况,个人所得税应采用综合税制为主,分类税制为辅的课税模式。对于劳动报酬所得和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采用综合征收,而对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所得进行分项征收。这种税制模式不仅能更好的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还能解决税收征管中的税源流失问题及有利于税收公平的实现。其次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该注重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高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因此在税率及级距的具体设计上应本着减少级距,适当降低边际税率的原则。
3.2.2 消费税的改革
居民收入的消费环节中,消费税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我国消费税是一种间接税,间接作用于个人消费,调节的目的具有不明确性、作用有局限性,与西方国家的直接消费税作用截然相反。我国通过将消费税改为针对个人各种类型的高消费直接征税以加强对消费税的调节作用。此外针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消费行为的多变性,及时调整消费税税目和税率,做到与时俱进、增减适度。
3.2.3 财产税的改革
财产税因其独特的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财富分配功能,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亲睐。但我国现行的财产税主要用于居民收入的积累环节,而在居民收入和财富的转让环节,缺失遗产税和赠与税。征收遗产税,对于适当调节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有一定的意义。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开征总遗产税制,即对遗产总额进行课税,同时遗产税的税率设计必须体现向富人征税的原则。同时为了防止财产所有人生前利用赠与的方式以逃避死后应纳的遗产税,应遗产税税与赠与税联系在一起设立和征收。
3.3 强化税收征管
征收管理能力越强,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就越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要改进目前落后的征管状况,建立与我国税收制度相适应的税收征管体系。
3.3.1 建立统一的个人收入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具有多渠道,多种类特征的趋势,而对于个人收入征税,首要任务就是应确定该种收入的类型与数量。税务机关如果不能全面掌握居民的收入渠道和收入种类,就难以准确对其征收所得税。因此,建立统一的个人收入管理系统,能涵盖纳税人的所有各种收入。这样税务机关就能准确区分居民的各项收入并对其征税。
3.3.2 建立统一的纳税识别号
在我国,只有当纳税人在地区税务局进行登记时,才会得到一个地区税务登记号码,并据此建立文件档案。而很多发达国家建立全国性的税务登记号码,并运用计算机对纳税人的信息资料进行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税收征收管理的效率。因此,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可根据个人身份证号码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纳税人识别号,并在涉税事务中强制使用。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纳税人识别号后,可以通过全国税务机关的信息网络,归纳汇总某个人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收入,这种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码系统,能够充分降低税收成本,尤其是对流动性较强的纳税个人或者企业进行有效监管,避免由于管辖地域不同而出现的税收征收管理断档、纳税记录不完善等损害税收效率的现象。
3.3.3 加强税收司法保障
很多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税收征收管理机制的司法保障,注重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通过保障征纳双方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可以使征纳双方更有效率地进行税收缴纳和征收工作,这样不仅能使税收征纳成本降低,还能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税收司法保障比较匮乏,阻碍了税收征管的顺利进行。此外,我国应对非法逃避税款的行为加重处罚,这样不仅能确保税收行为的严肃性,更能督促纳税人自主纳税。
参考文献:
[1] 魏丽红.促进收入分配公正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 张忠友.利益和谐取向下的我国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刘丽坚,姚元.论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J].税务研究,200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