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概述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医药; 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
【Abstract】 As the rapid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formatization,a plen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g.,databases,knowledge bases,libraries),systems,and tools emerged in TCM domain.How to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and techniques to invent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facilitate TCM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In this paper,we us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to discuss the key processes of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the role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an play in these process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包括中医药理论知识、诊断方法、针灸手法、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中药方剂、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遗产在现代医药科学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上,中医药知识遗产主要通过著书立说和师徒制等方式进行管理和传播。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是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主要载体,中医师徒制则使中医知识和经验得以代代传承。但这些传统方式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往往受到地域、语言及组织边界的局限。
新兴的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人类知识发表和传播的能力,催生出新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知识创造的群体性。例如,通过构建数据库或知识库,能将中医各家的知识汇集起来,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数字化存储,使之得到永久保存[1]。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能够利用网络效应扩大知识传播范围,使中医药知识向全社会开放,为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2]。如何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到现代知识管理机制的转化,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下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讨论中医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带来的创新和发挥的作用。
1 理论背景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上世纪中叶提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理论[3]。隐性知识(或称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一般通过领域专家之间的潜移默化来共享和传承。与之对应,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由某种形式的作品所表达的知识。传统上,显性知识的主要形式为文本档案,包括医学典籍、科学文献、会议记录和非正式交流的记录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数据库、知识库等新型的显性知识载体。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95年针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转化模型――SECI[4]。该模型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群化一般由领域专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它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建立所谓的“默契”。默契产生于长期的磨合,所以潜移默化经常与家族、团队和协作关系联系在一起。
知识外化(Exte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当隐性知识被清晰地表述出来时,即可转换为显性知识。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形成共享的认知模型,再通过对话、写作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知识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组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一般而言,知识组合是通过领域专家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内化、关联和重组,再将其外化的过程完成的。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内化一般通过“学习”实现,学习者在显性知识的启发之下,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从而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化。
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循环,推动领域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共享。例如,将领域专家的隐性知识外化为有形的作品,再在学习者身上内化,这是领域知识大范围传播的常用方式。这种“外化-内化”模式与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比,虽不能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但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
SECI模型关注人的行为和人对技术的使用,特别强调隐性知识的作用。它很好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传承的特性,为中医药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下文以SECI模型为框架,对中医药领域的4种知识转换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知识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进行描述与分析。
2 知识群化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在人际之间传播的过程。它的基础是领域专家之间共享的认知模型,包括共同的实践经验、彼此之间的理解、有效的交流方式以及共同接受的文化等。在传统文化中,知识群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是师徒之间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承。师傅通过训导和示范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其中涉及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等。在师傅的影响下,徒弟头脑中产生与师傅相似的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师傅“激活”了徒弟的隐性知识,或者说是徒弟“重现”了师傅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外部知识与个人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承者的个性和天分。
知识群化的主要方式是近距离的对话和互动,信息技术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但当领域专家之间建立默契之后,隐性知识的传播也可通过远程交流的方式完成。群件(Groupware)是指帮助一个群体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软件,包括电子邮件、在线会议、文件共享工具、即时通讯工具和博客等。这些常用的信息工具都可能促成远距离的知识共享,对中医药知识群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档案对知识群化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可通过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对名老中医的实践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永久保存[5]。这种方法往往比师徒传承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适用于名老中医知识遗产的保护。多媒体档案可存于数字图书馆等系统中,支持交互式访问,使用户在观摩中有所启发,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它们往往比文字材料更为生动、鲜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专家定位系统有助于我们找到在某个领域中有造诣的中医专家,进而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因此也是知识群化的一种辅助工具。此类系统通过专家资料库维护专家信息,据此向用户推荐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专家资料库可由专业人员进行录入和维护,也可通过领域文献的语义分析进行自动填充。专家定位系统可直接提供专家检索服务,也可在用户进行知识检索和浏览时推荐相关专家。它能加强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协助用户向领域专家进行咨询。
3 知识外化
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主要手段是中医名家的著书立说。另外,也可由他人向中医名家主动求教并代为整理,这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知识获取是“知者”与“获取者”之间的合作过程,其形式包括讲述、辩论、对话、问答等等。可将外化的知识记载于书籍、报告、网页、电子邮件等永久媒介,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与传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它也成为实现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保存的主要工具。例如,通过构建中医临床数据库,可搜集和整理结构化电子病历,从而大范围捕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知识[6]。又如,通过构建中医医案数据库,可从各种渠道搜集、整理临床医案,从而实现医案知识的结构化保存[7]。这些数据库能够准确描述中医经验知识和具体诊疗活动,为文化传承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决策支持、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创新研究提供数据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在线会议、即时通信、维基、博客等一系列信息工具。它们在辅助领域专家进行在线互动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通信记录,成为显性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线会议等系统将“头脑风暴”等交互手段搬上网络,实现了中医专家的动态、远程、甚至匿名参与,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客观性。
4 知识组合
知识组合(Combination)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擅长于处理显性知识,能在知识组合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计算机系统可独立完成许多知识组合工作,如将大量的文献汇集起来构成文献库,并对它们进行主题标引和文本分类等处理,从而支持更为有效的知识检索[8]。中医团体还利用数据库技术,系统实现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结构化,建成大量富含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数据库,为中医药知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9]。
计算机系统亦可辅助领域专家完成知识组合工作。例如,知识发现系统能辅助中医专家从海量数据(其中蕴含中医药知识)中发现具有意外性和启发性的知识[10]。知识发现系统一般采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算法,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复杂处理,从而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发现结果。中医团体已开展将频繁模式发现、关联规则发现、聚类分析等知识发现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11]。知识发现方法被用于研究方剂配伍规律,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解释中医证候的本质,以及辅助基于中医药的新药研发。
5 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是通过学习行为将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的形成是采取正确行动的关键,因此知识内化是知识管理别重要的一环。知识管理系统可提供知识检索、决策支持、电子学习等服务,以改进学习效果,促进知识内化。
目前,知识管理系统普遍提供知识检索服务,支持用户采用关键词、主题词等方法检索相关知识[12]。某些系统在提供知识检索服务的基础上,还能辅助用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系统可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将知识重构为更易理解的形式,并提供基于知识内容的搜索、浏览和关联发现等服务[13]。如可用文本分类技术,将知识资源按主题分类以利于用户检索;或可按照过程模型对知识资源归类,支持用户按照业务发展阶段获取相关知识[14]。这些措施使学习者更易理解知识的相关性和潜在用途,促进知识内化。
另外,可将知识资源包装为交互式课件、自我学习向导等电子学习(e-learning)产品,并通过软件包、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提供电子学习服务。它们面向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资源和丰富的选择性,支持教学模式从教导式学习到自主式学习的转化。
决策支持系统也与知识内化过程具有密切关系。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统计报表系统和专家系统等,其核心特征是根据应用情景和用户需求提供实用的知识,也就是能够激发和指导行动的知识。对于决策者而言,只有自身的隐性知识才有直接实用性。显性知识若能内化为实用知识,则具有间接实用性。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任务,是从海量知识中找出与应用情景相关的显性知识,以辅助用户产生实用的隐性知识。决策支持系统在中医临床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从知识库中获取规律性认识,筛选出支持临床决策的直接参考证据,使之拟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15]。
6 小结
新一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能催生出新颖的中医药知识创造模式,实现传统的个体性知识创造方法,与网络时代的群体性知识创造平台之间的有机结合,带来中医药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介绍了一系列知识管理方法以及相关信息技术,并运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分析了这些方法和技术在中医药知识创新与共享中发挥的作用。
SECI模型针对知识如何在组织中转化、传播与共享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包括知识群化(潜移默化地传播隐性知识)、知识外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组合(显性知识的组合与使用)以及知识内化(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完整回路,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缺一不可。只有将支持上述4类过程的信息技术组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管理技术方案。
在中医药领域,传统的知识管理技术侧重于处理显性知识。所谓中医药知识资源,不仅包括中医典籍、文献库、数据库、知识库等形式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中医药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隐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名老中医的隐性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是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研发能够辅助中医隐性知识处理的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及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于彤,杨硕,李敬华.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42-144.
[2]于彤,苏大明,尹仁芳,等.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120-123.
[3]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4]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孙海舒,郭敏华,符永驰,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多媒体教育资源系统建设初探[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3):239-240.
[6]李敬华,尹爱宁,张竹绿,等.基于中医临床数据库的中医临床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96-97.
[7]李敬华,高宏杰,亢力,等.中医医案数据库建设与临床需求浅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3,8(10):68-70.
[8]于彤,张竹绿,刘静,等.中医药文献检索和知识发现系统[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16-18.
[9]崔蒙.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189-191.
[10] Fan J,Li D.An overview of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13(4):348-368.
[11]吴朝晖,封毅.数据库中知识发现在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93-95.
[12]程慧平,陈永超.国内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26-129.
[13]钟伶,林丹红.基于Ontology的传统中医药知识的概念检索[J].情报探索,2007,27(5):76-78.
[14]杨进,罗漫,张启蕊,等.文本挖掘在中医药文献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2):216-220.
篇2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所以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至关重要。在工程管理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把质量的管理放在首位。
1. 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意义
1.1 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整个工程质量水平,它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可以说建筑企业之所以进行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完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对施工阶段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握,对施工中的施工技术、工艺、操作等诸多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思考,看其是否符合施工要求,贯彻落实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1. 2 提高房屋建筑整体管理水平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房屋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能够提高房屋建筑整体管理水平,对房屋建筑施工进行管理,可以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施工质量问题,降低了建筑企业的事故成本,对建筑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3 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做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可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因在于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对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施工状况进行监督与管理,避免了施工材料的浪费及机械设备的损坏,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建筑企业节省了大笔施工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建筑企业累积雄厚的资金,从而提高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
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 1 房屋建筑工程招标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竞争力日渐激烈,部门建筑企业为了投标成功运用各种手段,明招暗定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招投标秩序,破坏了建筑市场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原则。部分建筑企业规模小,一些工程根本就无力实施,然而部分建筑企业却为了投标成功,就通过一些非法途径争取承包商资格,这一现象给后期工程施工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不利于建筑业的合理运行及发展。
2. 2 房屋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 1) 材料设备购置管理不够严格。材料设备是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然而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并没有认识到建筑材料设备对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就目前部分建筑企业来说,在工程施工中对于材料设备的使用并没有制定相关制度,企业普遍都是以口头形式来控制材料及设备的使用,这一形式没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不能够合理制约施工人员的行为,易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另外,对材料及设备的购置不够严格,在购置原材料及设备之前,应该充分了解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所需,根据施工情况确定需要购置的数量及质量,然在实际材料购买中,一些采购人员为了节约成本,从中抽取回扣,就购买一些质量较差与工程施工不相符的材料,大大影响了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 2) 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由于房屋建筑施工规模大,施工程序较多,若没有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就无法确保施工质量。部分建筑企业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制度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施工中只是一味提倡缩短施工工期,提高自身企业经济效益,但却不明白施工质量才是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2. 3 房屋建筑施工监管不到位
房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需要对施工中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指导,然而现在诸多建筑企业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不够重视,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贯彻落实到实际施工中,没有发挥出施工现场监管的作用,无法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3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3. 1 招投标之时严格审核建筑企业施工资质由于建筑各大小企业规模不同,所具备的施工能力自然也有高低,建设单位在招投标过哦承重,要对各个竞标的建筑企业的实力进行严格审核,全面了解投标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合理选择适合房屋建筑施工的企业,这不仅能够降低房屋建筑施工风险,提高自身建设单位的收益,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体现建筑招投标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
3. 2 拟定采购方案,规范施工材料及设备使用
据调查,在房屋建筑施工成本预算中,施工材料费在整个房屋建筑施工中占据资金较多,可达整个房屋建筑施工造价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材料设备的采购对建筑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而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无论从哪种角度考虑,它的选择与使用都尤为关键,在购置中,要进行多种商家对比,选择物美价廉,与现场施工相符的材料设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在现场施工中,要合理控制施工材料的使用,杜绝材料浪费现象,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地位。
3. 3 建立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房屋建筑施工程序复杂,要对施工现场各个环节中的施工技术、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及操作进行全方面的把握,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工作,因此要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需要各环节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而建立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就是促进施工各环节管理人员交流的关键,明确各环节管理人员的责任,使质量管理体系内部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从而确保整个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推进建筑企业的合理化进程。
3.4.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3.4.1结合整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增加项目的技术保障。增加项目的技术保障,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到以下几点:①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熟悉整个项目工程的设计图纸,优化施工的工序;②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施工过程做详细的了解,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能力,并能够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③建筑项目的施工需要企业单位能够强化施工技术的储备。
3.4.2管理好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建筑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建筑材料质量的核查,确保建材的质量证书齐全;保证建材在运输、保存的过程中不会有损坏;如果检查到建材有不符合条件的,一定要做好标记,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使用。
3.4.3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施工技术的相关准备,确保施工现场能够有效、顺利地进行。在施工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熟悉图纸,针对具体情况,对每一个环节进行适当的优化,认真做好施工组织的计划,确保施工现场的进程能够得以有效的控制。
4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较为系统,较为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施工各个阶段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合理把握施工中的技术、材料、设备、操作、人力物力等诸多因素,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不断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健全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体现一个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及能力,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瑞堂.关于现场施工管理重要性浅析[J].工程技术与管理,2007(11):18-19.
[2] 林轶红,李远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9(2):12-14.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由于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施工技术的管理是工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包含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开展技术培训、管理档案资料、会审工程图纸、技术沟通交底、编制施工小组、安全使用技术、采纳应用新技术等一系列内容。按照施工技术管理的领域分类,包括内业与外业两方面,内业方面囊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岗位技术培训、管理技术档案;外业方面囊括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实施、采用新施工技术等。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全面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有侧重的实行重点控制,按照重点项目的具体情况实行具体工作计划,以保证各项目有效落实。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概述
事实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指的是在施工现场所运用的诸多先进技术与组成施工技术的多个要素,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节、控制的总称。技术管理重点强调的是对各项施工技术进行的管理活动,这并不代表技术自身。也可以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来自于技术,但又高于技术本身。
2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快各种技术的发展,而且在施工阶段,必须严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来执行。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结合工程的特征与环境条件要求,从中选择最佳的施工手段,把现今的科学技术转变成企业生产力; 而且也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另外,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总结施工经验,从而创造大量科学的施工技术。
3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对策
3. 1 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施工行为的一个主体,而且对提升工程质量、减少成本支出产生积极影响。从另外角度来说,施工人员的素质成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基础条件,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帮助施工人员树立质量意识,严管施工人员的行为,才可保证施工人员在工作时认真、负责; 第二,检查施工现场人员数量是否与投标文件当中规定的相一致; 第三,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四,提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质量培训工作。
3. 2 材料质量管理
材料质量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开始着手,如: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构件等。从整体上来说,材料是建筑施工的基础条件,如果材料质量不达标,那么建筑质量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在实践施工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材料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1) 编写完善的材料使用计划。结合设计部门提供的设计方案确定材料厂商与型号,大致估算出材料应用的数量,再联系生产商及时向施工场地输送货源。2) 购买高质量的材料。在购买时,对不同厂商生产的同一型号的材料进行对比,从中选择价格最低者; 如果需要购买的材料种类偏多,那么应把具体的品牌、厂商、型号等清晰标示出,并且结合施工进度运送到施工现场,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合理而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3) 材料要分开储存。结合施工现场的进度情况,科学、合理安排材料进入施工场地,而且还需对材料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将检测结果和实验室测得的量相互进行对比。另外,根据材料类型予以分类,以免材料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而浪费大量的资源。4) 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凭借材料出货单领取材料。尤其是对材料下料环节进行重点管控,及时清点库存量。如遇到防潮材料或是易燃材料,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保管。
3. 3 设备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现场的条件、结构、工艺、手段等进行全面考虑,而且选择最经济的设备或是工具,禁止使用过于陈旧的设备、工具等。除此之外,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这样,既能保证设备始终处在良好运行状态,又可大大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3. 4 资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除需要对施工人员、材料及设备等科学管理之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资料的管理。这是因为每一个建筑项目在完成后,都必须由监督机构进行验收,此过程要求有真实、完整的竣工资料。主要包含材料检验证、验收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等,这些都需要在建筑施工阶段进行归类和存档。若发现存在遗漏问题,那么要采取一些有效对策进行补救,从而将竣工验收工作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3. 5 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重点对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对施工进度来说,可按照施工计划施工。然而,由于施工现场情况相对复杂的多,例如: 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等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不能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是结合具体情况适当作出合理的调整。另外,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与此同时,贯彻实施“三检”制度,待检查合格后,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究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通常因施工设计方案考虑不全面而造成施工进度缓慢、成本支出增加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在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时,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最经济、操作便利的施工方案。但由于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种类繁杂,且施工工种较多。因此,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始着手: 一方面,认真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按照施工合同要求,优化每一道工序,并且结合自身施工条件、气候条件等,编制一完善的施工计划,将每项工程都列入到控制范围内;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工程的特点,选用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做好上述两项工作,才能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为施工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 结语
建筑工程为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在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采用最合理的管理手段,编制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减少盲目性施工现象的出现。身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对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进行全面考虑,对工程质量控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建设更多高品质工程,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从加强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以及资料管理等方面着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发展脚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拓宽市场,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重点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希望可以对同行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4) : 142-143.
[2] 黄铃竣.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18( 24) :122-123.
篇4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业;弱电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接下来我们要对弱电工程在智能化建筑中应用,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在该系统中它其实是在建筑环境的系统集成为平台,主要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如图1)作为传输网络基础通道,由各种弱电技术与建筑环境的各种设施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形成各个子系统,从而构成了符合智能建筑功能等方面要求的建筑环境。
图1 弱电综合布线系统
一、弱电工程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实施
1、正确分析功能上的需求以及系统的设计
在建筑中,设计可以说是相当于人的眼睛,从它可以看到整个工程的灵魂,它是建筑前期最重要的工作,在设计时要对建筑需求的整体综合考虑、并进行预先的设计,因此对于功能的定位以及设计的标准进行正确准确的定位,围绕功能将总体的设计中加入一些特色的东西或者是一些具有鲜明主体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工程亮点。
2、承包商决定了一个工程的质量好坏
承包商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和业主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之后对各个子系统集中进行协调并对各个子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管理,有效控制其各方面的运行状况。现在的智能系统中这样的模式较为常见。因此一个称职负责的承包商是决定弱电系统工程能否良好运行的关键,―个合格的承包商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高效的管理以及优秀的组织能力。
3、加强弱电工程的管理、维护
工程要想出业绩或者是要保证投资回报就需要加强弱电工程的管理或者是维护工作,弱电工程在要弱电工程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程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基本保证。智能化建筑之所以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因为其功能以及实用性,而要保证这个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达到预期目标就需要使得弱电工作开通运行,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建筑的投资以及回报。弱电工程的验收以及评估虽然是工程的一项验收和评估标志,但是工程的成果的取得还是需要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正确的维护的。
二、 管理项目的重点
1、技术方面的管理
应当根据合同以及设计的要求进行工程的界面方面进行调整并再次做出这些方面的确认。主要的工作范围是弱电系统的各个系统和系统之间,子系统同各个分支专业工程的界面,主要是机电设备专业、土建专业以及装饰专业等。其次,包括产品的供应商施工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工作范围,以此对其工作的责任进行分割。
弱电工程作为系统运作的核心内容,其确定的界面是系统开通所必备的条件,同时也是整个工程的难题以及技术管理的重点。所谓的工程界面是由设备材料的供应界面以及系统的结束界面还有设计界面和施工界面等组成,其各部分的界面去顶就是工程的界面确定。对技术进行审核,对施工设计的各个资料进行审核。弱电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其设计需要广泛的工种以及专业涉及,因此其事前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集成环节,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审核,避免在前期就出现错误误导工程,若是发现了问题以及错误而需要尽快的进行调整或者采取必要措施,从而可以降低返工率确保工程质量以及工期的按期完成。弱电工程最主要的就是设计的相关资料,对其审核主要是对合同中的监控点表或者是施工图和设备清单等进行核对,确保其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即保证监控点表可以反映真实的各个监控点位置,并且对接口的匹配受控点以及监测点。
2、 工程的管理。
1)对工种和专业的配合需要进行协调和加强。建筑中的电梯、供给和排水、装饰以及空调和电梯等等系统都涉及到了弱电工程,并且作为其配合工种整体的为智能建筑提供服务。因此其之间的现场协调以及配合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各个开关以及阀门等开关装置以及凸台焊接与风门、执行器之间的配合。这些都要各个公众进行相互的协调配合。2)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与验收。由于弱电工程的配管、线、槽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及调试,可能是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因此当每个工序或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或安装表格,进行单体设备安装和穿线、接线时,必须按照隐蔽工程和相应的工程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并进行交接验收,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记录,提交较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以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止扯皮。
三、 智能化建筑施工及其验收
1、 智能化建筑电气线敷没与接地系统
该系统叙述了支架安装、线槽、电线、管线、线缆敷设电源设备安装、接地系统安装施工的工艺、规范验收的标准。尤其强调电源线与信号,控制电缆分槽、分管敷设。接地系统除特殊要求外可以共用一个接地体,但弱电系统接地干线必须与强电接地干线分开。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必须一点接地。由于智能建筑系统的线缆要求较高,品种也较多。造成了工程线缆在现场进行技术测试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少数通信线缆如RVV或RVVP 等如图2 可按规范现场抽测浸水绝缘电阻大于2O欧兆为验收合格。
图2 RVV缆线示意图
2、 智能化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
设备监控系统规定了系统设备(包括主机、网关、通讯设备、DDC、控制屏等)、系统输入设备。输入设备(包括各类风门、执行器、阀门及其执行机构等)的安装方式,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规定了该系统中DDC、新风机、空气处理机、送排风、冷、热源设备,VAV末端设备、给排水系统单体设备、(水泵、水箱、水池等)。
3、 智能化建筑安全防范系统
智能化建筑的安全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
图3智能化建筑安全系统
4、 智能化建筑通汛自动化系统
通讯系统规定了该系统的安装调试、验收的工作流程,包括对设备安装、系统调试、交验、初验测试、移交、割接准备、割接、试运转验收测试作了规定,其他均按建筑智能化系统验收标准第二部分进行系统验收测试和最终验收。
5、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本规范阐述了各类火灾报警探测器如图4、报警按钮、接口模块(输人输出、切换、隔离等)、报警控制器、楼层显示器等设备安装要求、主备电源的调试、火灾自动报警功能的检查、探测器的报警测试以及控制设备的联动调试。
图4火灾报警探测器
四、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质量控制
1、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检查并确认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技术设计、功能描述、设备选型必须达到合同、业主及功能需求分析的要求;根据确定的工程界面要求,检查各专业、子系统之间技术交接互提资料是否达到要求,包括功能、信号匹配、设备配置、逻辑等。
2、 施工工程质量的控制
按施工工艺和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按图示的施工工艺框图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施工和质量控制,做好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蔽T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按施工工艺要点做好单体设备安装的质量检查表格,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和调试记录。
3、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通常来说智能建筑施工中需要用到的设备与材料的质量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众所周知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中应当注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把关,这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及时掌握材料信息并且优选供货厂家同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从而更好地确保工程正常施工。除此之外,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质量鉴定水平,从而在丰富的专业知识支持下更好地加强材料的验收工作并且做好材料质量管理的现场工作,从而在工程基础上促进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结论
我们认为智能化建筑工程,总体设计是龙头,是智能建筑功能与水平的体现;工程实施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确保以确定的工程界面实施为中心的丁程项目管理以及严格按设计、产品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施下和质量控制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历史实绩或成果的基本保证。工作人员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合理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合理分析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福韫 黄朝辉. 有关弱电工程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 鑫科达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2010(22)
[2] 柯鹏.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技术应用探讨.2010(10)
篇5
财务管理模式的类型
根据决策结构的差别,结合企业集团核算与管理特点,可将财务管理体制分为四种模式:
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是:集团总部财务部门作为统一的权力机构,对资金筹资运用、成本核算、利润分配等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统辖下属各成员企业的财务部门;各成员企业的财务部门自身无自,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要求,从事各项核算与管理工作,在业务上只对集团财务部门负责,并接受其领导。该模式的特点是: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成本信息纳入统一核算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实现“十统一”,即由集团总部统一领导、统一材料采购、统一产品销售、统一货款结算、统一成本核算、统一办理贷款、统一资产管理、统一资金调配、统一制定分配政策、统一上交利税等。
统一核算、分级管理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是: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只对重大的全局性的财务成本管理作出原则性、政策性的规定,将执行决策的责任和作出次要财务成本的决策管理权下放成员企业的财务部门。
该模式的特点是:成员企业拥有一定的自。就领导隶属关系而言,成员企业的财务部门由各成员企业领导并进行管理,集团财务部门只对成员企业财务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在具体操作上,由集团财务部门将统一核算指标,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解下达给成员企业,再由各成员企业财务部门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对与其本身工作有关的财务成本各项目实行全方位的管理。
分级核算、集中管理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是:成员企业的日常核算工作全部由自己的财务部门负责,并对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方式。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实行承包制度,确定承包基数,税后留利比例等分配制度。按期对成员企业上交的报表进行汇总、审核,对于重大财务活动(如产业布局、市场情况、筹资、投资等)由集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该模式的特点是:各企业财务部门有一定的经营自和财务决策权,能对自己内部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同时,重大财务活动的统一管理,又可使企业集团内部形成有机联系的管理体制。
分级核算、分级管理型
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财务管理所涉及各项业务的决策都是由成员企业自主分散进行的。该模式的特点是:成员企业的财务不纳入统一核算,而是建立彼此各自独立决策、独立经营、独立管理、独立核算的财务体制。集团财务部门对成员企业财务部门只起一种指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在实践中,企业集团采用何种财务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应综合以下因素:
集团的组建方式
就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方式而言,一是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如企业承包企业(即承包式),企业租赁企业(即租赁式)等形式;二是通过大企业的自身扩张,如企业兼并、投资控股、技术联营、名牌产品加工扩散等形式。在不同的组建方式下,财务管理体制亦有所不同。如以承包方式组建的企业集团,由于各成员企业实行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因而采用分级核算、集中管理模式较为合适;以租赁方式或用行政力量组建的跨行业企业集团,由于各自另有主管部门,财务相对独立,因此,采用分级核算、分级管理模式较为合适。
集团内部的产权结构
就企业集团在产权上的特征而言,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一般为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企业集团之间相互持股;企业经营者与企业资本使用者分离;开放工人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渠道等。就企业集团的产权关系方式而言,主要有二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平行的产权关系,即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而形成的产权关系或者是企业共同入股集资建立一个子公司而形成对该子公司的产权关系;另一种是纵向的产权关系,即集团中的主导企业通过控股、参股方式对被控企业形成的产权关系。企业集团的这种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和规范其财产关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从而为企业集团经营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财务管理体制正是在特定的产权关系下,处理企业集团内部各产权主体、债权主体、经营管理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制度安排,从而使产权制度的各项功能通过财务管理得以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产权理论是研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按产权联结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关系,我国企业集团的典型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集团核心,即母公司;二是紧密层,即子公司;三是半紧密层,即参股公司;四是松散层,即关联企业。由于不同层次的成员企业产权联系不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应分别采用不同的财务成本管理体制。一般来说,核心层企业和紧密层企业宜采用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半紧密层企业和松散层企业宜采用分权、分散、分级的财务管理体制。
集团的法人资格
我国企业集团的法人地位问题,在现实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多级法人现象,即不仅成员内各企业都是法人,且集团本身也有法人地位;二是“一个法人”现象,即集团企业只有一个法人,成员企业只是集团内部的非独立经营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此两种现象是否科学合理,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围。本文仅就它对财务成本控制的影响作一讨论。例如,对于融资性租赁,以及购买全部产权为特征的兼并等方式所组建的只有一个法人的企业集团,宜采用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型财务成本体制。而对“多级法人”企业可考虑采用分级核算、分级管理型。
模式的优缺点
统一核算能够使企业集团得到全面的财务成本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而分级核算则能将大量工作分散进行,保证信息的及时性;集中管理能够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便于集团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分级管理则能够结合本企业特点灵活自主决策,有助于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构建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集团的产权形式、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等的特殊性;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决策等的合理性。这种影响使我们很难在现时的环境下,构建一个理想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例如,在具体设置财务组织机构时,必须考虑一系列影响财务组织结构的因素,如企业集团现在业务的发展趋势、企业集团经营产品门类的多少、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和内容等。企业集团在全面衡量种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和选择适合于本集团的财务组织结构。一般来说,在财务机构的具体设置上,集团总公司的财务机构应依据财务管理的内容分别设置筹资部(负责与集团战略有关的资金筹集决策)、投资部(负责与集团战略有关资金投放决策)、综合部(负责核算集团公司的管理费用以及对下属各公司、分公司会计资料的汇总、合并编制对外会计报表等)、审计部(负责监督和审查整个集团成员企业对集团财务制度的遵循情况以及会计记录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并统一由财务总监负责。在设置子公司财务机构时,应参照集团公司设置筹资部、投资部和综合部,并统辖于财务主管之下。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登上了WTO的列车,它意味着我国企业集团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除大力开展企业集团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外,还应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以期推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规范化、完善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土建施工;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和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顾客、消费者成为决定一切的真正上帝,在工业生产中如此,在建筑业中也不例外。我国搞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许多企业搞全面质量管理犯了形式主义的毛病,长期以来建筑工程质量并不为人们真正重视,建筑企业界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效益,确保利润,虽然也推行了一定的质量管理工作,比如IS0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重视书面资料的齐备,而真正的工程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造成管理工作和实际效果的严重脱节。应当通过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一套适应现有体制的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科学,从多个方面综合全面提高工程质量。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质量问题,质量己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质量管理的水平己关系到行业的兴衰、企业的命运。
一、土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环境方面
企业的经营环境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政策环境、主管部门干预和企业质量环境。
1)政策因素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要求企业的是产量和速度,质量往往不是重要的考虑对象。
长期以来,养成了企业只重产值速度,不重质量效益的习惯。这样企业自身对工艺改进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资缺乏主动。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建筑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提高是靠一定生产手段来实现的,建筑企业面对机具设备更新不及时、施工工艺落后、技术工人短缺、闲杂人员多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很难选择质量效益这条路子。
2)主管部门行政干预
当前,建筑企业的主管部门将其对下属企业的干部任免权作为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对其人事权使用过滥,根据短期业绩来评价、调整企业主要领导班子,致使一些困难企业领导更换过于频繁,引发和助长了企业的短期的行为。
3)企业质量环境
质量文化环境、质量市场环境、质量认知环境和质量群众基础是构成企业质量环境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质量行为和质量效益。然而当前存在质量意识淡薄、质量认知不足和缺乏群众基础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着质量环境的改善。
2、企业人员素质方面
人的因素始终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操作工人是每一工序、分项、分部工程的直接完成者,技术、质量检查人员是建筑质量的关键,企业领导是质量目标的制定者和推动者,他们的综合作用发挥决定了建筑产品的质量。建筑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企业领导者的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领导没有把主要产品精力放到产品质量上,而是放在拉关系、请客送礼上面。企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存在一定缺陷,技术人员队伍过于年轻,经验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工作较为浮躁。目前,建筑企业的主要施工人员来自农民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学习培训不及时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操作工人素质与业务能力较低。
3、工程质量管理低效
质量管理机构不力,质量管理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手段,质量管理部门职能弱化,整理、准备应付上级检查的材料成了主要工作。工序施工应履行的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执行不到位,成为摆设。质量奖励与质量重罚过轻,职工干好千坏差不多,甚至一个样,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目的。企业领导对质量责任认识不够,施工过程中没有设置专职质量检查员,更甚者部分企业没有将质量与责任联系起来,没有实行质量责任处剞制度。
二、土建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1、做好技术交底,落实质量培训。
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了解施工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以及施工方法等,对于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交底内容是讲解施工图纸及设计要求、施工操作方法与技术措施、质量标准及质量措施等。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工作必须详细。对于重点工程、关键部位以及质量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程,还要作书面交底。工程施工前,对员工进行技术、质量培训,尤其特殊工种及技术含量较高工序施工前培训,如混凝上工程、屋面防水、钢筋焊接工程,经考试合格后上岗。培训工作由公司质量、技术部门组织进行。
2、加强施工现场施工管理
1)对施工进度计划的贯彻。在工程开始之前,都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这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是根据施工方案进行编制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和计划进度不相符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地进行检查,对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分析,保证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
2)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施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对测量放线及各施工过程的技术检查和复核,要求符合图纸规定,符合质量标准,误差应控制在技术规范和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3)施工总平面管理是全场性工作,应由总包单位负责管理,施工是动态的,进展的,不同阶段施工平面布置的内容也不同,所以施工现场都必须以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总平面规划为依据,根据各施工单位不同时间对施工平面的要求,进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及时做好调整才能合理使用场地。
4)保证现场交通道路和排水系统畅通以及文明施工。检查施工总平面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指定材料、成品、半成品和生产设备的堆放位置;确定大型暂设工程的位置和使用分配。如增设、拆迁时,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方能执行;保证施工用水、用电、排水沟渠的畅通无阻;对于现场局部停水、停电,事先要有计划,并得到总指挥批准后才能实施;保证道路畅通。施工道路、轨道等交通线路上不准堆放材料,加强道路的维修,及时处理障碍物;签署和审批建筑物、构筑物、管线、道路等工程的开工申请;根据施工过程,不断修正施工总平面图。
3、施工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以及企业信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工程进度控制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工期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加深,现代化的施工对各个行业之间的关联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程度进一步的加深。作为国民经济的原动力之一,建筑行业早已从传统的发展方式里面走出来。要想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只有通过较高的工程质量与较完善的管理模式来取得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应当放在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上。只有显著提升了工程施工质量,优化质量管理规范,确保安全生产,建筑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吴俊驰.王希文.浅析目前土木建筑施工存在的常见问题与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02)
篇7
关键词:高速 公路 质量 控制 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一、路基质量控制
路基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在整个高速公路工程路基施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路基施工质量,影响着高速公路工程使用寿命及性能。为保证路基施工质量,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地选用路基的填料。填料的过程是非常关键的,也可以说,路堤建设质量的决定因素就在于路堤工程的填料,需要结合路基工程不断变化的情况把握好填料的质量,并且一定要实施检测与实验。比如,严格控制好公路路堤的土质密度、含水量、填料的颗粒等,并针对机械重击的强度与填料土的塑性指数,做一些严谨的实验,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够进行施工。路基填料主要采用的土及填料的土必须是砂砾、塑性指数及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不得采用淤泥、冻土、生活垃圾、腐烂土等充当填料。还有就是,必须注意塑性指数偏大的土通常稳定性不太好,不宜当作填料。若是情况特殊只能采用这种土,则应在土的含水量最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碾压,且必须设置好相关的排水设施。进行路基填料时,应先将原地面进行合理的处理。若是填筑范围内存在较多植被,则必须将其全部挖除;若是填筑范围内存在耕地,则必须将其填平压实。
2.保证路基压实度
(1)利用试验的方法对各种填土的干密度与含水量进行准确确定对路基压实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压实功能、路基土含水量、碾压工艺及方法、承层强度等。这些问题能利用压路机械,通过对路基松铺厚度和碾压遍的确定,合理对路基进行压实处理。而后进行填筑,从而有效解决上述所说的问题。另外,填土中的含水量是影响路基压实难度的主要因素。
(2)合理控制填土含水量由于填土中的含水量是影响路基压实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在现场实际施工中合理控制填土含水量。且在填土含水量符合要求时进行压实,从而能确保填土具有最好的密实度和较好的水稳性。若是在含水量不符合标准时进行压实,虽然也能获得较好的强度,但是一旦遇水就会导致强度急速下降,且水稳性也得不到保证。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应对填土的含水量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在含水量符合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压实。
(3)分层填筑、压实路基的填筑和压实通常是采用分层进行的方法,且在施工时应确保每一分层填土具有较好的松铺厚度,并确定分层压实的厚度。而后选用低液限粘土,以此降低碾压机械燃料消耗量,且通常压实厚度最大不宜大于 20cm。在开始压实前,必须严格检查填土层平整度与松铺厚度,以此确保压实的均匀性,且压实厚度不得大于 30 cm。
二、路面的质量控制
由于高速公路的稳定性与宽阔的路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因素,因此,从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角度考虑,需要实施路面的质量控制。
1控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
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碾压的温度、时间,碾压机具,施工接缝,基层的平整度等。这些因素能够使面层的松铺厚度不相同,在压实之后使得压实度不一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会显著地降低路面的平整度,因此需要控制好沥青混凝土面的平整度。在沥青混凝土面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想确保沥青路面的舒适性与安全性,要求设计人员不断地创新思路。具体措施:首先,控制好石料的质量。在选择石料的时候,一定要实施有关的检测,检验料场或者是石场规格料的针片状、筛分、表观密度等指标,并对石料的质量情况进行实时地跟踪,及时地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有效地控制原材料质量。其次,检验和优化配合比的设计。确保沥青质量的关键在于沥青的配比,这也是控制工程路面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配比,并结合有关的施工设计方案,以及结合工程完工之后使用情况的预测等进行分析,以有效地保障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2.控制水泥土路面的平整度。通常来讲,控制水泥土路面的平整度跟压实度、所选用的材料等因素相关,要想更好地控制水泥土路面的平整度,一定要确保良好的施工品质。要想使路面的平整度实现良好的性能与预期的目标,一定要在施工阶段控制好路面的质量。影响水泥土路面质量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施工质量,施工工艺,气候条件和原材料等。在施工的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控制水泥土路面的平整度需要有区别地对待基层,控制底基层是比较容易的,而水泥类稳定性的材料跟粉煤灰、石灰、石灰土等稳定性材料的施工是不一样的,倘若不能够进行有效地控制,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路面的强度。而且由于水泥类稳定性材料的接头不少,这对路面的平整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使初凝的时间可以有所延长,需要使用缓凝减水剂,通过在施工场地进行试验,确保初凝时间在270min左右,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设计压实程序和摊铺的长度。使用摊铺机在基层进行摊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摊铺的宽度,较宽的时候,布料器的转速较快,这会使两侧的混合料出现离析,进而对路面的平整度与成型造成一定的影响。
3控制路面裂缝。一般来讲,路面裂缝的种类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非荷载性的裂缝,也就是面层自身所形成的温缩裂缝与基层开裂所导致的裂缝;第二类是荷载性的裂缝,也就是长时间地行车荷载所形成的裂缝,这是由于路面基层所承受的拉应力大大超过了它的抗弯拉强度而出现的不规则的网状裂缝,这需要在设计的时候进行全面地思考。针对第一类裂缝,需要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针对第二类的裂缝,基层需要选用收缩性较小的水泥类稳定性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水泥类稳定性结构出现裂缝的原理。它出现收缩主要有两种原因,也就是干缩与温缩,而出现干缩与温缩又跟材料的塑性指标、含水量相关,选用材料的时候,需要试验材料的塑性指标,以确保材料的塑性指标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实施缓凝减水剂的策略,尽可能地使水泥类稳定性材料的含水量是最理想的,以确保不会出现或者是少出现裂缝。
三、水破坏的质量控制
水直接能够影响到高速公路的使用性能,它不但能够使路面和路基的强度降低,与此同时,温度较高的水还能够剥落沥青,进而大大的破坏高速公路的性能。因此,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应用粘接力较强的碱性材料与沥青。考虑到耐磨的特性,可以使用玄武岩充当磨耗层,除此之外,把一定量的矿粉加入到沥青混合料当中,以使沥青的粘接力增强,并根据防水层处理表层的施工,确保结构层的内部不会进入水,进而防止发生水破坏高速公路的情况。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公路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它对公路的行车与施工单位的效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高速公路的施工单位一定要重视建设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能力,保障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与此同时,要注重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队伍素质,确保更加有效地实施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于文涛,张建骄.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研究[J].科技成果纵横.2009(04)
篇8
与前几年相比,眼下经销商的日子颇似秦琼卖马,过得很有些凄惶。生意越来越难做,钞票越来越少,甚至一些经销商已经开始一点点向外赔,萌生了剥离、撤退的打算。这光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经销商是厂家的客户,客户就是上帝。“上帝”过不下去,厂家也难以安生!如何快速让经销商的经营思路与时俱进、如何让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开拓创新、如何让经销商学会向市场要钱(而不是向厂家伸手要钱),成了厂家的当务之急。
于是乎,厂家以“救经销商于水火”自居,堂而皇之地开始对经销商做深度“改造”,“管理输出”隆重登场,成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造运动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所谓“管理输出”,就是厂家把自身认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工具,输送到经销商的肌体中,期望能够帮助经销商逢凶化吉、枯木逢春、浴火重生。
各厂家的“管理输出”各式各样,输出内容也不尽一致。粗略汇整,大致有三类:
1、观念类。
包括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市场要效益观念、为下线用户服务观念等。
常见命题:经销商的归宿和命运、经销商该向厂家学习什么、经销商如何获得厂家支持、如何做个受欢迎的经销商……
常见输出方式:经销商大会高层宣讲、厂家员工耳提面命地传道解惑、集中举办经销商培训(包括针对经销商的员工培训)、经销商参观工厂、选派经销商参加行业大会。
2、方法类。
包括管理学中有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技巧。 常见命题:经销商如何成功转型、经销商建立新型盈利模式的方法、经销商如何完善产品结构、经销商如何掌控终端、经销商如何激励和领导员工、经销商财务管理难题及破解术、经销商如何博弈商超、经销商如何管理下线客户、经销商采购和库存管理……
常见输出方式:同“观念类”的输出方式。
3、管理工具类。
主要包括一些规章制度、管理表格、业务流程、合同范本、财务软件、分销系统软件等等。
输出方式:大多无条件免费提供,偶尔象征性地收取一定费用(或者设置一个较低的门槛值,只要达到条件就赠送)。
“管理输出”为何屡屡失效?
与经销商相比,厂家自然都是见过“大世面”的,输出的内容也不乏精华。但以笔者所见所闻,厂家的“管理输出”常常只见风雨难见彩虹,一阵浮嚣之后又很快归于死寂,真正管用的很少,遑论救经销商于水火!
个中原委,主要有三:
1、厂家的“管理输出”。大多从书本出发。重理论轻实际。重宏观轻微观,与经销商的实际需求不能对接,禁不住实践检验。
一家国际级大牌企业,一度向经销商输出“员工绩效考评办法”。经销商原先考核员工办法,一般是“底薪”加“提成”(比如底薪400元/月,然后每销售1箱提成0.1元)。土办法虽精细不足但简单有效,行之有年。
但这个方法被厂家批驳得体无完肤,认为忽视了业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过程管理”。于是厂家要求经销商将办法改为“底薪”加“过程指标奖金”(与生动化、拜访率、成交率等过程指标挂钩)。
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一方面,过程考核需要相当多的配套管理工具(后勤、财务、信息反馈等管理支持),甚至要增加组织层级(营运管理或者稽核),尤其要考验经销商的管理耐心和细节功夫。这让绿林出身的经销商极度不适应。没过多久,员工还在苦苦坚持,但经销商老板率先缴械投降不干了。
另一方面,过程管理的结果,是员工工资没有少发,业绩却下降了不少。原因很简单,没有过程必然没有结果,但有了过程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尤其一些二、三线品牌,没有业绩捆绑的驱动力,光靠业务员“文过饰非”的过程,简直自寻死路。
类似这种从本本主义出发、根本不能落地生根的“管理输出”,这几年在业界比比皆是。比如,经销商“全面e化工程”、分品类核算财务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终端分销系统等,这些都是颇具科学性的东西,但它们要么加大了经销商的管理成本,要么与经销商现实的、落后的生产关系相抵触。这些东西在大多数中小经销商那里,都无一例外成了烂尾工程。
2、厂家居心叵测,外衣是“管理输出”。内胆却是“和平演变”。
在输出过程中,厂家是主动的施力者,经销商个体弱小,是被动的受力者。厂家往往 “管理输出”前面鸣锣开道,随后就是政治唱戏。
某知名食品企业在2007年上半年,曾经为经销商输出一套“KA双丰收专案”,教经销商如何在卖场实现销量和利润的有机平衡,这等好事经销商自然照单全收。
但实施结果呢?
销量成长不假,经销商利润却深度“套牢”。颇具黑色幽默的是,该企业在一级城市都有KA直营所,自个儿经营KA的会计利润同样亏损累累(厂家一般会接受自身经营的KA亏钱,美其名曰赚到了广告费用。但经销商做KA亏了钱就只有自己担,厂家是不可能给你支付广告费的)。
试想,厂家足智多谋、兵强马壮,尚且难逃亏损命运,却把这样“己所不能”的方案输送出去,说穿了就是想“忽悠”经销商做商超,带有明显的政治动机。当然,厂家也没有好果子吃,KA大量退货、一大堆扯不清的烂账导致厂商反目成仇。经销商输了,厂家似乎也没有赚到什么。
业界还有很多忽悠式的“管理输出” (很多厂家擅长此道),其实质只不过是在经销商内部争抢优势资源,玩此消彼长的游戏,并不能带给经销商整体利益。其表现就是“输出管理”的厂家销售增加了,但其他厂家的销售却下降了。这些“管理输出”都着眼在某一个厂家的一己私利,忽视了经销商全局利益。对于这种管理输出,经销商最多被忽悠一次,厂家的信用就赔光了。
3、厂家的“管理输出”经常撞车,让经销商无所适从。
据笔者调查,仅以分销系统(SDS)为例,在快速消费品业界就有五六个厂家在推行,这些厂家的版本各不相同,各自的外延配置也不相同(比如,订单格式、输入方式、输入内容、分析报表……),互相排斥、互不兼容。
可以设想一下,一家多品牌的经销商,碰到几个厂家都来兜售分销系统,如何是好?个中还有小秘密,分销系统一般与厂家的中央处理器相连接。换言之,厂家不仅可以自由查看自身的数据,还可以无偿调看经销商的其他品牌销售数据,难怪各厂家互不相让,为之不惜大打出手。
类似撞车的“管理输出”还有很多,尤其是各厂家输出的“一揽子市场解决方案”,彼此矛盾,让经销商在资源运用上左右为难。比如,甲厂家说开发乡镇,乙厂家却说固守城区;甲厂家要开发终端,乙厂家却要
主攻流通;甲厂家要扁平二批,乙厂家却要广设次级分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建立真正的营销利益共同体
笔者丝毫没有全盘否定“管理输出”的意思。平心而论,“管理输出”作为一种改造工具,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管用与不管用之别。至于什么东西管用,不妨借鉴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路,厂家在自家一亩三分地开辟试验田,管用就推广,不管用关了就是。
不管用的东西,如果厂家要霸王硬上弓,射出的可能是一个回头箭,伤的不是别人,正是厂家自己。
失败是成功之母。笔者以为,“管理输出”要想取得满意成果,必须恪守“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不可或缺。
1、一个中心:与经销商建立真正的营销利益共同体。
没有强大的经销商,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厂家。双方必须建立真正的营销利益共同体,这是先决条件。尤其是作为改造主体的厂家,管理输出必须是无私的、是实心实意帮助经销商提升经营水平而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
厂家必须意识到,经销商作为一个独立的利润组织,如果改造方案不能让其获益,那么被改造者产生的抗拒力就会远远大于改造者的输送动力。那些打着“管理输出”旗号,行“演变”、“忽悠”之实的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被改造的不应该是经销商,而是厂家自己。
2、两个着力点。
■与经销商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失败的“管理输出”有很多种表现,但归根到底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与经销商的实际需求没有对接。这就要求厂家必须深潜市场,从经销商中来,再到经销商中去。
经销商的经营规模和实力参差不齐,软硬条件也迥然不同,需求自然千差万别。这就对厂家的“管理输出”提出更严苛的挑战,需要厂家将经销商分成不同的层级,给予针对性、系统性的管理输出,甚至“一户一策”(一个经销商制订一套输出方案)。
■激发经销商内生的改造动力。
改造必须有动力,而且必须有来自于内部的动力。只有内生的动力才能克服经销商多年来的“路径依赖”,勇于打破陈规陋习。
其实,经销商的问题最终还得经销商自己来解决,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厂家没有必要非要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不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让经销商变为改造的主体(非被改造的客体),变“要他改”为“他要改”,肯定比厂家的霸王硬上弓的效果好百倍。
知易行难,怎样才能做到?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图书管理;意识转变
一、前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学模式方面也在尝试着转变:开卷考试逐渐普及,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锻炼也在不断加强。学生为了独立获取更多的知识,必然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中通过查阅图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因此,图书管理也要跟随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转变图书管理和服务意识。
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生源质量较差,文化基础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普通高中的高考生,第二类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第三类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生和中职生。和其它大学相比,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较低,新生文化基础、技能基础等普遍较弱,许多高职学生不具备普通高校学生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内容不够系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课明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关系及相互衔接不明显;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明显偏低,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不充分;考核方法缺乏灵活性,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师偏多,实训教师不足;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较弱;兼职教师的作用未能很好得到重视和发挥;缺乏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
4.教材缺乏针对性,适用性不强
一是现有高职院校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缺乏高职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还未形成体系;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开发的校本教材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这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改革最主要是考虑两个问题:“改什么”和“怎么改”。通过总结梳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改什么,并且有针对性地决定怎么改。
1.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的改革要遵循两个方向: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口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今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2.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首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改革。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合理的选择教材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还要利用实验室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其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这主要是指通过实习基地,通过组织到企业、工厂见习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加强实用型、技能型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提高就业比例。深化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改革,构建以“岗位课程”为目标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4.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遵循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适当删减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课课时,重组相关学科和相近课程,构建具有职业针对性的课程体系。(2)专业理论课中穿插职业或岗位案例,增强职业针对性。(3)专业课和实训课,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5.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对学院“双师型”素质的专任教师比例有着明确的规定,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改革中应积极推行“教师走出去,专家请进来”的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让专业课教师走出校园,进企业顶岗或轮岗锻炼,加大高职院校教师进企业的比例,同时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6.建立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基本依据,也是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收集教学案例和素材,编写切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实用性的自编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具有较高的贴合度。随着自编教材编写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内容的不断整合、完善,可以公开出版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性教材,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体系。
7.改革考核方式,构建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着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检验。考核内容要涵盖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能够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构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图书管理
为了与教学改革目标保持一致,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需要对图书管理意识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图书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一,提高服务观念,增强自律意识。各个图书馆都以“读者第一”为办馆宗旨和服务理念。首先,图书馆领导要非常重视图书馆在教学中的服务功能,有办馆的理念和发展思路,有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此外,关于收入的分配,还应该坚持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之下,适当考虑部门的利益。因机器的采购是图书馆的整体投入,在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适当支付一定劳务费用,但绝对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而应该是以“服务”为宗旨,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信息服务功能。第二,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作为图书馆成员组成的团队,要对办馆的目标、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形成和谐、合作、共勉的良好状态。第三,树立每一个人的岗位意识,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意识,能够忠于职守,履行职责。
2.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
要培养并树立“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的观念,要把管理的范围向网上的虚拟资源方向拓展,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的方式构建一个信息丰富、查询方便、资源共享、利于交流的服务平台。
五、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终身学习的意识逐渐得到培养,学校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向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的运用、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因此,图书管理要适应现代趋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意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敏.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J].教育理论知识,2012.
[2]范文斌.谈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与教学改革的统一[J].当地教育,2011.
[3]王艳华.谈高职院校的教学常见问题与改革方向[J].高职教育,2012.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建筑物的寿命长短,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施工过程复杂,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也逐渐增多,所以,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极其重要。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
1、对施工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
首先从思想上就存在着一大批侥幸心理,某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或为节省材料、资金,或因为难度太高,想方设法降低难度,省略必要的程序,或者因为某种传统的建筑陋习而存有某种侥幸心理,在没有实际勘探的条件下,想当然的以为可以行使的下去。往往这种思想的存在,就会为建筑工程施工中存留下安全隐患,导致质量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足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参与者,施工人员应用专业的施工技术手段参与施工的全程,由此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我国施工人员大多为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农民工在上岗之前对施工操作规范缺乏认识和了解,由此极易形成违章和违规操作,导致工程建设事故的发生,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效益水平。
3、建筑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使用,同时也牵引着投资建材者的经济回报。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对于材料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水泥由混凝土和砂浆混合而成,但目前使用的水泥质量较差,主要体现在强度不符合规定以及成品、半成品、构配件问题。(2)建筑设备是现代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先进的设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劳动成本,如果不及时检修更新设备,会导致机械故障,最终引发工程质量问题。
4、管理工作没有深入
进行质量管理工作一定要贯穿于施工的整个过程,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不是这样,很多的质量管理人员,往往只对建筑工程的某一环节进行管理,对很多的关键环节管理却不到位。很多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够深入造成的。很多管理人员在进行质量管理时,没有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标准要求来进行,很多不熟悉设计图纸的管理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后,只是盲目催促加快施工建设的进度,很多环节管理都不到位。
5、对安全的监管不力
进行现场管理时,负责人没有把工程的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责任认识不充分。对员工的安全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一些相关单位存在不良现象———只是追求生产效率和利益不顾安全。更有甚者对新招聘员工没有专业的指导就直接工作,根本不懂基本安全操作方法,从而引发更多事故发生。违背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二、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
1、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施工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的控制分为施工机械设备和工程项目设备这两项的质量控制。施工机械设备指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各类机具设备,如操作工具、计量器具、运输设备、施工安全设施以及测量仪器等。工程项目实施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就是施工机械设备,合理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工程项目设备指构成实体配套的各类机具和工艺设备,比如电梯等,工程项目设备是工程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会对工程使用功能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在对施工机械设备和工程项目设备进行购置、检查和验收、安装质量以及试车运转时要加以控制,以实现工程项目质量目标。
2、重视采购工作,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工程材料的质量
必须严格按采购程序的要求执行,最好从指定的合格物资供应厂商名册中选择厂家进行采购,并做好进货检验记录。对“三无产品”坚决不能验制投入库,杜绝不合格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危及工程质量。要保证工程优质,那么凡承建的工程必须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因此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我们尤其要把好采购关。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员的素质高低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施工企业一定要把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放在第一位,并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施工企业一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理论学习,丰富他们的管理知识,并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
4、加强施工队质量安全意识的培训工作
应结合建筑工期,定期或不定期对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进行培训与教育,培养其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结束后,要对所有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
5、完善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应将工序质量控制作为核心,依此为基础对施工工序进行必要的完善。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通常由不同工序环节构成,每一道施工工序都会对最终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而且每一道施工工序都涉及到人员、材料、设备、方案及环境等管理要素,质量管理及控制工作需要仅仅围绕这几点要素进行开展,因此只要把握好每一道工序的不同质量控制点,在结合工程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为施工质量的有效管理提供保障。
6、建立健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满足业主合同要求,满足施工质量规范和相关要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工程的原则,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制定出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质量目标,结合具体施工要求、人员能力以及经验水平等,对建筑重点部分进行控制。分项工程施工前,先拟定一份比较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严格按照要求对负责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交底,明确每个人的具体职责。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实践中还要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并将其落实到实处。
7、提高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针对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低下的问题,要切实对施工人员做好技能培训,从而保证施工人员掌握施工的专业操作,防止违规违章操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要对施工人员做好指导,使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防止由于施工人员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造成的安全事故,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施工人员正常工作,同时会降低工程建设的效果,由此要最大限度的控制建筑的安全度。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违规的施工人员进行相应处罚,从而保证施工人员能够自觉做好施工操作,保证施工的质量。
8、隐蔽工程的签字验收要严格
工程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工程完工的验收工作,这是检验施工质量、全面考察投资效益以及检验设计的必要步骤,是将建设资金转化为使用价值的重要环节。因此,当工程项目完工后,基础建筑单位首先要连同承建部门,对此项工程进行验收,其实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使用单位、等相关建设管理部门,按照验收规范,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严格验收,检测各项技术、设备、材料是否合格。最后要求所有的资料要做到规范、准确、真实、全面,为建筑施工的每一项工作画上完满的句点。隐蔽工程在验收中的必要步骤包括:①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②由公司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将验收表单填写完毕递交监理;③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④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⑤层层检查并验收各层的标高、轴结。
结束语
在建筑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有效的管理施工的质量,实现高质量的工程管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资讯;2011年21期
- 上一篇:金融监管行业现状
- 下一篇:个人所得税新的征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