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活动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服务活动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服务活动实践报告

篇1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社区服务活动的报告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篇2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专项调查,进行社区环境考察等考察活动;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勤工俭学等体验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学时,开好课程。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整合与规划,开发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时要求。研究性学习共270学时,每周3学时。学生在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专题研究。学校可采用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与某学科教学或专题教育结合进行。学校根据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记录、研究成果等情况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予以认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学习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小组成员应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准备阶段。本阶段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一般可以通过讲座、网站、板报、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等。

(2)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过程。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讨中,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总结表达阶段。学生要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获取的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除通过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外,也可采用召开辩论会、答辩会、研讨会,以及出展板、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应通过口头宣讲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既可由学校、年级、教学班统一安排,也可根据学校要求由学生自主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组织形式,主要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进行。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交流反思三个阶段。在活动准备阶段要分析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资源及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活动记录方法培训等。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开展活动、记录活动事项、总结活动经验等。交流反思阶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进行活动评价等。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原则

学分认定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中应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分认定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在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每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项目)、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都应将有关情况及时记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见附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动进行评价。学校要对学生三年中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合格的,才能获得规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分认定条件

学生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内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达到规定学时要求,完成至少3个专题(项目)研究,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15学分。学生热心参与社区服务,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在10个工作日以上,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2学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必须达到1周,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6学分。三年内,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条件的,总计可获得23学分。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领导,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提供政策、师资、经费、设备设施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普通高中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整体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协调并督促所属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要立足实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逐步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要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办法及标准。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确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向专职教师发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师队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新晨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争取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课程研究。各地和学校要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积极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其指导的规律。学校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质量。教育科研部门要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它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重要载体。

一、研究性学习

活动内容:通过理论培训、学生研究、教师指导、撰写报告,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评价策略:采取学分制,学分分为基本分和奖励分,对完成任务的给基本分,对有创见的另加奖励分。研究性学习学分修满后,由学校颁发证书。具体评价内容:一是从研究者的态度、意志等方面看,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信心和踏实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等。二是从研究者的能力方面看,包括课题设计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知识、信息能力,使用科研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调查研究的组织能力,课题研究的质量等。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精神和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社区服务

活动内容:

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城乡科技、科普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

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及助残帮困活动等。

评价策略:社区服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参考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量、态度、收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每次活动过程中填写的《吴江市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学生上交《吴江市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后,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核实,并利用以上的表格进行考评,凡得分超过60分者便可获得2个学分。最后还应送交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并登记学分。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通过学生在社区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使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三、社会实践

活动内容:

军训。必修,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评价策略:对于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篇4

9月23—25日,由区委宣传部、区外事办、区文明办组成的白云区社区建设考察团一行9人,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泉同志的带领下,到香港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考察团在香港期间,得到了香港立法会议员叶国谦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在叶议员的精心安排下,考察团参观了位于九龙塘地铁出口的德福花园社区中心、中区西营盘的社区会堂、香港坚尼地城的明爱社区服务中心和位于九龙尖沙咀弥敦道的雇员再培训中心,较详细了解了香港社区的建设和职员再培训工作。考察团成员认为,香港社区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将此行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香港社区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1、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本次行程所安排参观的社区服务中心,据香港同行介绍,都是由香港政府统一投资,统一管理和统一指导,各社区服务中心有专职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作为香港政府具体协调负责此项工作的部门是民政事务处。香港政府在全港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多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全港市民提供各种有偿、低偿或无偿的服务。如坚尼地城明爱莫张瑞勤社区服务中心等这一类由政府投资的服务中心,在全港就有13家之多,这还不包括政府配套楼宇内所开设的社区管理中心。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香港政府在全港开设有多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遍地开花,而且所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都有一个统一、鲜明的标志。社区中心在香港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上为政府排忧解难,下为居民群众解决后顾之忧,香港政府部门已明确地把社区服务纳入到为社会政府部门所要完成任务的一项重要的指标。香港社区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也是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2、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考察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香港社区的服务项目较为完善。无论是挂牌的社区服务中心,还是以小区内的物业管理为主的服务中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服务项目完善,并且层出不穷。据介绍,他们在开设服务项目时,都是尽量根据居民群众的需求来开设。一般来说,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了四个大方面:一是社会工作,如扶幼、青少年社区服务、智障康复、安老、咨询、义工等;二是教育工作,包括了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幼稚园等;三是医疗服务,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或联系医疗点进行上门的服务;四是社会接待工作,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社区服务,根据实际需要新开设一些服务项目和服务种类,以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的内容等。

3、有较强烈的公益意识。在参观和所听介绍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香港政府一向以来,对如何抓好社区服务工作是相当重视的,政府部门也定期开会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时,政府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都按照一定的比例,直接投入到此项福利性的事业中,用于改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环境和服务内容。他们视之为是稳定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增强香港市民归属感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例如,全港社区向社会提出了“服务多元化,全面照顾确到家”等很多人性化的统一口号,在社会或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其强烈的公益意识可见一斑。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十分成功的,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4、有一批高素质的义工队伍。在考察和听取介绍中,我们了解到香港整个义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都是十分庞大的。从义工队伍的管理来说,主要分为注册和非注册两种。在加入香港义工队伍行列前,他们都必须到专门的机构接受严格的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被安排到各社区再具体从事服务工作。香港亦有专门机构对义工队伍进行跟踪,政府部门经常向社会各界进行义工工作的宣传和推介,动员和呼吁不同年龄,特质,专长的人士,加入香港义工队伍,为区内有需要人士,提供适切的服务。政府部门还明确地规定了义工的角色,工作的范围,工作的意义以及义工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以及工作权利等等。

二、香港社区建设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1、提高认识,转变角色。从我区乃至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服务工作还是不够完善的,开展的情况也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当然,这包括有很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与我们的这项工作起步较晚,经济水平欠发达等有关,特别是对以农业为主的我区来讲,其差距就更大了。从主观上来说,就是我们政府各级部门的意识还跟不上,对抓好社区服务工作还缺乏一种紧迫感。所以我们认为,只有我们政府各级部门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抓住机遇,急起直追,才是我们抓好社区服务工作的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2、加大投入,夯实基础。社区服务工作是否能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毋庸置疑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相应的投入,社区各类服务项目才能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政府部门最好能明文规定,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到社区服务建设中,并力求做到逐年增加。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在筹集资金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区、街和社区各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以加快资金增长的速度,社区还可以通过有偿或低偿的形式,向辖内居民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直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改革体制,服务社群。目前我们的社区服务工作,与全市各区(县级市)一样,就是涉及的部门较多,包括民政局、宣传部、组织部、政府办、人事局、计划和物价局、编制办、市政和建设局、国土房管局、公安分局、环境保护局、司法局、教育局、劳动局、文化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局、体育局、科技局(科协)、爱卫办、环卫局、城管办、税务局、总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多个部门,由于职能与要求的不同,因此在开展社区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部门自搞一套、政出多门或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如开展“绿色小区”、“无‘六乱’小区”、“无毒小区”、“安全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卫生小区”等活动甚多,各部门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由于缺乏协调,收效并不明显,这样下去的话,不仅令社区居委会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我们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建议区要专门成立一个协调机构,把各有关部门开展此类活动都统筹起来,合理安排,把有限的资源真正利用好,以彻底解决各搞一套的弊端。

4、整合资源,拓展领域。这次对香港社区的考察,虽然时间很短,行程匆匆,但是我们一行却强烈地感受到,就是一个成熟的社区服务中心,必须要有完善的服务内容和项目,有充足的服务设施和可供选择的多种服务类别,最主要的是能根据时展和居民群众的需求而开设新的服务内容,换言之,就是居民群众有什么需要,就应该开设什么内容的服务。如:香港不少社区针对香港目前社会竞争大,民众心理压力重,自杀人员不断增加等特点,特别开设了“面向太阳”嘉年华会的活动,旨在帮助困难朋友渡过难关,解除心理包袱,笑向太阳,走向明天。这一活动自开通以来,得到了香港社会众多人士的欢迎,及时地化解了社会上的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学习香港社区服务成功的做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强社区服务的功能,社区服务的方式可以是有偿、低偿或无偿,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去开展社区服务。服务的质量,手段也要跟进,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总而言之,我们社区的定位是服务而不是经济,社区要能真正起到“小政府,大社会”的作用,作为最基层的一个政权组织,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一阵地,政府各级部门同时也要给予更多的期待和关注。

短短的几天行程,令我们收获甚大,香港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香港政府的体制、基础、特点和模式等与我们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然而,在开展社区服务和管理方面,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

篇5

第一条为了规范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真实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豫教基〔2008〕138号)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教基〔2008〕53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相关副校长为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委员会。校长是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生学分的认定等工作,并依据国家、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校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应的标准和程序。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学生修习时间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模块(专题)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际操作、实验报告、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综合评价合格方可申报学分认定。

第五条学科类课程学分的认定。学科类学分认定主要依据学生修习课时记录、修习过程反映、模块(专题)考试成绩。

(1)学校必须按照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课程修习,实际修习时间不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学生参加课程修习的时间由任课教师记录。

(2)任课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平时成绩等。

(3)模块(专题)学习结束,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

第六条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以课题评价形式认定。学生在三年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不少于3个。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立项时,要根据课题大小和难易程度,以及所需学习时间来确定学分。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1)开题报告和研究实施方案;

(2)研究过程记录(每学分不少于18学时);

(3)课题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

(4)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动设计、实物设计等)。

第七条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学生三年内应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参加社区服务不足10个工作日的,不给学分。社区服务应突出公益性并坚持志愿与义务的原则。社区服务内容主要由学校负责联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但须经学校审查批准。学校依据相关证明材料认定有效工作日及学分。

第八条社会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提交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获得2学分。不符合要求的,不给学分。军训是社会实践的独立内容,时间不少于一周。参加军训成绩合格的学生获得2学分。

第九条选修II课程学分的认定。学校应根据本地和学校实际开设学校课程,并在修习结束后参照学科类课程进行学分认定。

第三章基本程序

第十条学生在达到第四条基本要求、按规定完成模块(专题)修习并经考试或考核后,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第十一条任课教师要综合学生出勤、学习过程表现、考试或考核成绩等情况进行审核,提出学生学分认定初步意见,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

第十二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任课教师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审,做出认定结论,并由校长签署意见。

第十三条学校对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对未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说明原因并通知本人。

第十四条学校必须确保学分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十五条学生对学校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7日内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复议申请15日内进行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必修模块(专题)考试成绩不合格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重考,重考仍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选修模块(专题)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参照必修模块方法执行,也可以申请改修其他模块。学生应在高三年级上学期末修满144个学分。

第四章学分管理

第十七条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学分认定工作档案的管理,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分认定管理工作制度,特别要建立学分认定诚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学校要为任课教师、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建立诚信档案。对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者,要严肃查处,以维护学分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第十九条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修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第二十条普通高中学校不得奖励学生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相应栏目予以真实记录。

篇6

关键词:美国;服务学习;公民教育;功能;启示

一、美国服务学习发展概况———概念、模式与兴起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兴教育思潮与实践,近三十年来,它在西方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广泛运用于小学、中学及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服务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基于学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就其操作层面看,与单纯的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不同,服务学习将课程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育改革服务学习联合会(Al-lianceService-LearninginEducationReform)的观点,服务学习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预备———学生在他们的社区中发现问题,并制定适应社区需要的发展计划;(2)合作———学生与社区形成伙伴关系,共同解决社区问题;(3)服务———学生实施有助于社区的服务计划;(4)课程统合———学生为解决社区问题而运用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5)反思———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所从事的社区服务工作进行思考、讨论,并进行写作。[1]由此可见,服务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为社区提供服务,而是将课程、服务和反思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社区发展、学生成长的多维功能和价值。美国的服务学习实践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肯尼迪时期,美国和平队(PeaceCorps)于1961年创办,目的在于推进世界和平并提供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协助欠发达国家发展。1964年,约翰逊创办了美国服务志愿队(VolunteersinServicetoAmerican),旨在动员社区力量在社区服务、经济发展与能源保护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除此以外,国家教师联合会(NationalTeacherCorps)、工作团(JobCorps)等组织相继得以成立,推动了美国社会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服务活动开始与美国教育体系相衔接,大学教育超越同盟(CampusOutreachOpportunityLeague)、校园联盟(CampusCompact)、国家青年领导组织委员会(Na-tionalYouthLeadershipCouncil)与服务美国青年组织(YouthServiceAmerica)相继成立,以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社区服务计划。其中,作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计划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校园联盟由布朗大学、佐治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三所大学的校长在1985共同发起创立,其目的在于鼓励其他大学的校长激励教师、学生和职工参加服务学习行动,该联盟起草了一份声明,一旦大学校长签署了声明,该所大学就成为校园联盟的成员。参与校园联盟的校长都许诺、鼓励和支持在其所在学校进行学术基础上的社区服务,目前校园联盟已经有上千所高校成为其成员。联邦政府支持服务学习的兴趣始于1990年代。布什政府颁布了《1990年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TheNa-tionalandCommunityServiceActof1990),设立“服务美国”(ServeAmerican)计划,拨款支持服务学习,服务学习开始成为培养公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参与能力的重要方式。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签署《1993年国家和社区服务信托法案》(TheNationalandCommu-nityServiceTrustActof1993),并依此法案建立了国家服务社团(CorporationforNationalService)支持各项服务学习计划。1994年11月8日,克林顿给每一个学院和大学校长写信,请求校长们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激励并切实推动服务道德。为回应政府推进服务理念和行动的号召,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校园联盟在1995年1月召开了国家和社区服务学习学术研讨会,以此为起点,服务学习在学术界和教育实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2年,小布什总统签署《2002年公民服务法》(CitizenServiceActof2002),呼吁所有美国人为美国奉献约2年的时间,并宣布成立美国自由团(USAFreedomCorps),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服务学习的机会。正是得益于民间、学校、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服务学习在美国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实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革新、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拓展、大学生公民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根据校园联盟的统计,该联盟中提供服务学习课程的学校比例在2001到2006年之间从87%增加到了91%;2006年,校园联盟所有成员学院和大学的教学人员中,12%的教师都教授过至少一门以上的服务学习课程。除了大学层面,美国教育部发现,2006年40%的高中和32%的公立学校在他们的课程中都开设有服务学习课程。

二、大学生公民教育———美国服务学习的核心功能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他所处的政治社团(包括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的一名合格成员”的一种教育。[2]而狭义的公民教育通常是指学校的公民教育,特指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活动使青少年理解国家意志,提升政治参与意识与技能,使之成为合格公民的一种教育。美国的公民教育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建国初对移民的共和主义教育,到发展时期自由主义公民观教育,再到当代个人与社会价值并重的公民教育,美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形式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近30余年的完善,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公民教育形式。美国社会坚信,良好的公民教育是民主社会的保障。在美国服务学习的诸多目标中,公民教育目的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复兴美国的责任伦理、社区精神与政治参与意识是美国各级学校开展服务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课程理论与服务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参与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关心社会问题,使学生对历史和社会达成更深刻的理解。[3]美国学者Battistoni(1997)认为,服务学习两个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培养博爱与公民性。美国全国服务学习委员会(NationalCommissiononServiceLearning)主席约翰•格伦(JohnGlenn)指出,从其绝对意义上来看,公民责任意味着在社区、州与国家中承担起一个人应有的健全的个人角色,这也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应该与学校外的工作相整合,服务学习在这一方面恰好可以做到,它能够将社区服务与学术课程紧密相联。[4]研究表明,服务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人福利(D.E.Conrad&Hedin,1981;Melchior,1997);帮助他人的责任感(Williams,1993);参与公民事务(Blythetal.,1997)以及对他人负责的态度(Luchs,1981;Newmann&Rutter,1983)。研究表明,较之控制组,参与到服务学习中的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学业水平等方面都有所增长,94%的学生认为服务学习“教会了我怎样与同伴和教师相处得更好及怎样在一个集体中工作得更好”;“帮助我了解了社会及怎样使它变得更好”(MillerandOthers,1997)”;80%的学生认为自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能够影响社会,能够理解社会与历史内容,能深入思考社会政治与道德,能理解政府的运作(Lipsitz,1984;Toepfer,1988)。[5]基于对美国服务学习兴起的历史缘由、社会背景和法理依据的系统考察,综合美国学者就服务学习效果开展的实证研究结论,逻辑和事实都表明,美国服务学习这一新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具有重要而显性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方面,服务学习在激发学生公民责任感和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与反思的过程中,服务学习课程十分强调公民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公民的主体性。服务学习使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对人类差异性的认识,使他们学会对他人尊重和宽容;服务学习也使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思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服务伦理和服务的价值观,保证学生能够长久地保持社区参与的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公民责任感与积极政治参与意识的公民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服务学习计划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从而为其未来有效参与政治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政治参与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的质疑能力,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做出理性判断与决定的能力,交流的能力与说服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他山之石———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基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视角对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开展深入研究,探究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内涵,分析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征,探讨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服务学习国际比较研究,充分认识服务学习的公民教育价值

美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除了学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服务学习这一新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公民教育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其沟通交往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投身社会实践,进入了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情境,开始客观分析社会问题,清醒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从而坚定其了政治信念,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制机制,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服务课程体系

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服务课程体系并不需要白手起家或推倒重来,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课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制从理念和体制机制上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好地发挥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要改变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主体能动性不均衡的状况,坚持互惠的原则,充分调动政府、高校、学生、社区的积极性,一方面重视发挥学生在服务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新型“高校—社区”伙伴关系,重视调研社区需要,科学设计服务项目,真正实现多方利益互惠的目标。其次,要坚持服务学习课程化的总体原则,加强高校行政资源、团学资源和学术(课程)资源各系统间的联系,提升服务实践与学术课程之间的关联度,达到公民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另外,要积极建设校外服务学习基地,与社区居委会、志愿者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慈善基金会、孤儿院、敬老院、打工子弟学校等服务需求部门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为服务学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成立高校服务学习促进组织,保障高校服务学习课程有序展开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共青团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由于缺乏学校乃至更高层面的组织统筹和协调,大学生实践活动缺乏教学和学术部门的有效支持,存在“重服务轻学习”、“重实践轻理论”、“重活动轻课程”等“三重三轻”现象。有鉴于此,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服务学习课程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在学校层面建立服务学习促进组织,以统筹全校行政、教务、学术、学工、共青团等各相关部门,协调全校课程、师资、经费、实践等各类资源,保障服务学习课程的科学有效开展。考虑到服务学习课程的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价值定位,可以考虑设立由党委副书记、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的服务学习领导小组,依托教务、学工、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部门建立下设执行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对服务学习课程综合统筹,下设机构各司其职,为服务学习课程的良性运行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

(四)规范服务学习课程管理,切实发挥服务学习课程的公民教育功能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统分政策的取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待业在家,提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化,正是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以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探索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体现了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社区的影响

1、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在“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除了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社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必须大力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有利于社区物质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做的好,社区成员的思想觉悟高,有利于社区的物质文明的建设。如有利于维护社区的基础设施。因此,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有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

目前,在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着如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抵制歪风邪气和不良思潮等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善,解决不及时,就会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危害,不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据报道,上海由于社会矛盾解决得比较好,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故的“”、“政府无用论”在社区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根本没有市场。可见,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社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完善的社区设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社区服务设施状况良好,人心容易团结,可利用社区的有利因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反之,设施状况差,则人心容易涣散,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

2、良好的社区文化传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社区的文化传统除了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江浙社区文化具有“包容、务实”的特点。这种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品德形成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完善的社区规章制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社区规章制度对社区成员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成员要在某一社区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必须遵守这个社区的道德规范,否则就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当社区规章制度的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这种约束力可以强化教育的效果;而对于那些落后的规章制度这种与树立却阻碍了个体思想的进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社区的必要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1、缺乏吸引力。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只是教育效果不明显,使学生对思想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和厌倦情绪。

2、理论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并未结合起来,相对独立,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出现了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相互隔离的现象。

3、教育效果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导向、激励、评价、凝聚、调节和转换等诸多功能。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元化”的课堂教育模式,难以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理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化的必要性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包括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把学校教育的实践活动纳入社区环境之中,充分利用社区这个“第二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得实践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大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区化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社区社会生活实践,并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实现理论的升华。

3、促进大学与社区的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化可以促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促进大学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开展各种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成员的思想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大学与社区的沟通合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化,需要大学与社区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和沟通机制。

首先,学校与社区双方应就大学生进入社区的具体事项达成一致。其次,各级学生团体是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团体与社区各部门之间也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此,学校与社区之间应当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化的过程中,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的信息沟通机制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信息沟通机制也有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学校领导可以通过相关信息,掌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精神引导

1、进行隐性教育

2、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社区实践活动的目的又两个;一方面促使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为社区提供相关的服务,并在其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

1、设立社会实践小组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按照调查时间和集中程度可分为假期调查和平是课外调查。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个大学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传统方式,而平时课外调查也是一种社会调查的方式,并在各大学中逐步开展。

社会调查工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专题调查、一般调查、集体调查、个调查等。在当代大学,学习模式应当集自主性、专业性、实践性、学术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因此,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正是一种发挥学生专业性、实践性、学术性与创新性优势的有效途径。

2 开展社区服务

篇8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它既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要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

1引言

社区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一个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地域概念。“社区”一词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F·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一书中。中文“社区”一词则是中国社会学者2o世纪3o年代由英文意译而来的。虽然它是一个社会学名词,但因其与区域相联系,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

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社区”一词的释义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

从上述关于社区的概念来看,社区是一个早已存在的社会群体。但把它作为一个生活在同一区域里的社会群体加以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社会学家普遍认可了社区之后。20世纪后半叶,社区建设和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和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1951年,联合国通过了“社区发展运动”的倡议,推动了社区的发展。2o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区建设”口号,旨在促进社区繁荣。社区发展也好,社区建设也好,都是为了促进社区进步。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就少不了图书馆的努力。

在国外,社区一般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文化设施必不可少部分。国际图联曾经规定,每1.5公里半径内、平均2万人左右要拥有一所图书馆。国际图联还规定了居民人均拥有图书2册及增量O.25册的标准。在欧美,一些社区发达、并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国家要求,每1.5公里半径范围内设置一所图书馆,步行lO—l5分钟距离内,能找到一所图书馆;日本规定,方圆十里必须有一所图书馆。我国文化部(2000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报告提出,20万人的居民区有一所公共图书馆。

从上述情况看,发达国家对社区图书馆的要求是很高的,而我国的规定相对是较低的。但就是这样相对较低的指标,很多地方都不可能达到。而且有的地方虽然建起了图书馆但由于缺少经费。图书馆却无法正常运作,人均图书的数量更是达不到标准的要求。据统计,为数不少的县级图书馆由于经费短缺,几年都没有买过一本书。就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没有达到文化部(2000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例如,据2005年底统计,广东省全省平均69万人才有一所图书馆,人均藏书仅仅0.32册,图书增量只有O.02册。就是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广州市,全市平均4.9万人才有一所图书馆,人均藏书也才1.83册。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单靠社区自身是无法进行的。同时单靠文化部门也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也包括高校图书馆的参与和努力。

2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其基本职能的体现

2.1为社会和社区服务与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相统一的图书馆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应该拥有自己的图书馆,或者有相应的图书馆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图书馆为社区服务,是图书馆社会职能重要体现。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确定的图书馆社会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保存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为社区服务与图书馆的主要社会职能是相统一的。

社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较新的社会性和区域性概念,我们对它还缺少足够的了解,而对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更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工作很多是全新的或刚刚起步的工作,我们也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图书馆的积极参与。在社区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是可以贡献力量和发挥作用的。

2.2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社区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设施,在社区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社区教育也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人数非常多的教育活动。它们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图书馆更是责无旁贷。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共识,各行各业都在投入其中,图书馆也在积极行动。

实际上,从习惯上被称为三大系统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科学图书馆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来看,公共图书馆系统由于与社区联系最为紧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也走在最前面。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中,为社区服务是其基本的社会职能。而且一些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社区图书馆,或者其分馆已延伸到社区之中,成为准社区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随着普及科技和科技下乡的深入开展,已把它们服务的触角伸向了社区,并开展了形形的社区服务。唯有高校图书馆,由于高校封闭式的办学形式和特定的服务对象,在为社区服务方面,比起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学图书馆系统要逊色得多。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在~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开始与社会紧密合作。这些院校的图书馆,其社会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为社区服务成为它们的重要职能之一。甚至有些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社区图书馆,一身而兼二任。例如,苏州大学图书馆就兼有苏州市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本身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图书馆。

2.3社区的发展建设和繁荣需要图书馆的参与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社区的发展和繁荣上。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需要政府和经济部门的努力,但它也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发展、教育发展等方面是有许多工作要做的,并且还会大有作为。社区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文献信息,主要就是由图书馆来提供的。只是目前在图书馆界,有的还未将它的服务延伸到社区,或者有的未将服务重心转向社区。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社区发展,也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2.4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修订)中强调:“每个人都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充分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的办馆理念。现代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他们阅读、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图书馆的服务可以为社区居民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他们的精神素养、道德情操和教育水平。在我国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图书馆弘扬社会自由、平等、公正原则,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平等机会,既是图书馆精神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3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3.1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也有能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

在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公共图书馆系统与社会和社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中,有些图书馆本身就是社区图书馆,有些图书馆的基本任务就是为社区服务。公共图书馆系统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社区范围广,区域大,仅仅公共图书馆一个系统是无法满足社会和社区需要的,公共图书馆对此也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生存都面l临着许多困难。在经费和资源都有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社区服务大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即使是勉力为之,其服务也是大打折扣。据2002年统计,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年购书平均为1万册;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年购书平均为1300册,青海省则仅有200册(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年)。据报载.全国有部分县市馆甚至到了全年未购买过图书的地步。科学图书馆系统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在科研与生产结合、科普下乡活动推动下,一些基层科学图书馆或一些面向生产的科学图书馆,已经把触角伸向了社区,为社区科研活动和科普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但是科学图书馆由于受到数量上的限制和专业的局限,它们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方面,同样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制约。

三大系统中的高校图书馆系统,不但图书馆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在文献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截止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共2236所,也就是说全国共有高校图书馆2236所,藏书总量达112540.36万册,电子图书1296494片(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广东省共有高校112所,藏书总量6OOO多万册。如此丰富的资源,却基本上只有高校自身在使用,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服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为师生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它的基本任务。但是,高校图书馆由于具有学术性,其在完成这些基本任务时,需要较多的资源作为保障。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需要,特别是在科研上的需要,很多时候具有个别性,只有少数甚至个别读者才有这方面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这些个别或少数需要而购买的资源,有时利用率是很低的。不将它放在更广的范围内去使用,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所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下简称《规程》)在“总则”中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从而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工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为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深化服务内涵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规程》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读者服务”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者开放”。一方面是社会需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又有条件、能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并且这种服务能使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得更有效的利用,同时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扩大其影响,高图书馆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3.2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具有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为社区服务,不但有资源上的优势,还有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几万名从业人员中,大部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且其中不乏高层次人才。他们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文献信息收集、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都已得心应手。他们在为高校师生服务、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高校图书馆还具有现代化设备方面的优势。其网络条件、传输系统、以及包括服务器、交换系统和存储系统在内的软硬件设备等方面都有较好的配备,具有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先进手段,完全可以把它的服务延伸到社区。

3.3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壮大自身和融入社会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在社会和社区受益的同时,自身也是受益者。高校图书馆在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校师生服务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成本也是很高的。它的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偏低的。它的庞大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有的被闲置,有的利用率很低。特别是文献信息资源.浪费最为严重。一文献信息资源由于读者范围窄,利用率十分低,有的甚至长期得到利用。如果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向社会和社区开放.它的利用率会大大提高。它的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大大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成本高、效益低是长期困扰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高校图书馆继续处在封闭状态,它的服务只是囿于学校内部,就永远解决不了这一难题。而向社会和社区开放,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出路。同时,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与社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利用自己的资源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同时,与社会和社区也就建立了一种资源共享的关系。高校图书馆自身短缺的一些资源可以通过社会其它方面获得,从而弥补了某些方面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不足。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扩大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高校图书馆被社会所认识和了解,并通过与社会交往和为社会服务,逐步融入社会之中,这对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高校图书馆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亟须通过与社会的交往,注入新的活力,而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正是其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大好机会。

4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不但要有愿望和热情,还要有具体的计划和措施。要发挥自身优势,处理好各种关系。

4.1做好社区用户调查.为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社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群体,它的成员构成千差万别。这种复杂的社区结构,使不同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在同一社区,居民之间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为社区服务时,首先必须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了解社区居民的构成,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他们共同和个别的需求,以便在日后的服务中,满足他们的普遍需要和特殊需要。这种调查既可采取问卷的方式,也可采取个别访问的方式,要求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社区居民的需要。

4.2分析本馆开展社区服务的优势,扬长避短开展服务

各高校图书馆条件各不相同,资源上也各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如果社区需求与高校图书馆优势相一致,服务起来当然方便。但如果社区需要与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势存在差别时,高校图书馆就必须对资源作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为社区服务之初,就必须对本馆为社区服务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便扬长避短,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更好地为社区服务。这种分析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分析,人力资源的分析,现代化环境和设备、设施的分析。对所有这些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社区服务的前提。

4.3处理好为教学科研服务和为社区服务的关系

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它工作的重点,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和偏废的。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社会和社区服务,也是它的重要任务。只要处理得好,这两者并不矛盾,相反还会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本末倒置。

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一项长期性地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

5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

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凡是能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方面,都应纳入它的服务内容中。其主要方面有:

5.1为社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主要任务。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为社会和社区服务当然也不能例外。同样是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但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和为社区居民服务,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两者之间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高校用户成份比较单一,用户层次比较高,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与一般用户也就有所不同。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对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的文献需求比较大,对学术前沿、理论前沿的信息非常重视。同时由于有庞大的学生用户群体,大众性、普及性、休闲性的文献信息也拥有众多的用户。而社区用户成份相对比较复杂,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文化教育素养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呈现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大众性、普及性、休闲性一类的文献信息在社区居民中拥有比较多的用户。这一类文献信息一方面比较适合他们的需要,他们正是处于这一阅读层面的用户;另一方面,这一类文献信息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社区用户中的老年用户,大多在颐养天年,过着散淡闲适的日子,这一类文献信息正是他们排遣时光的最佳选择。社区居民中的上班族,在他们一天的劳作之余,这一类文献信息也成了他们获取知识、放松心情的最好读物。社区中一些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居民,他们的文献信息需求与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高校图书馆在满足他们的需要方面,不存在实际上的困难。对于社区居民中极个别的对文献信息的特殊需要,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为他们解决。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时,一定要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这其中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基本构成和他们的基本需要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实际上,社区与社区之间由于聚居的居民成份的不一致,他们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呈现很大的差异的。所以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时,一定要摸清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社区中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居民,在了解他们文献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要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开展个性化服务,及时、主动地为他们提供文献信息。

5.2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

在国外,社区图书馆不仅是居民阅读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居民进行咨询的重要机构。图书馆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社区居民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此社区图书馆有义务开展广泛的咨询服务,以满足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向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和多角度的,凡是社区居民的需要,都可作为咨询的内容。在社会和社区居民中,事实性信息咨询是最主要的咨询内容。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时,应广泛收集各类信息,特别是与社会和社区居民学习、工作、生活有关的各类信息,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以方便利用。各类信息务求全面、系统。有时一些看似并不重要的信息,对社区居民来说却是十分宝贵的。同时对收集到的信息,一定要做好加工和整序工作。社区居民咨询的问题,一般都是事实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加以解答,否则就失去了咨询的意义。

在解答用户咨询时,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不论何种方式,总的要求是快捷、便利。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居民解答咨询时,应尽可能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除了传统的口头咨询、电话咨询外,要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开展网上在线咨询,利用留言板、QQ、BBS、FAQ专栏、E—mall等多种形式,及时为社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除了被动接受社区用户的咨询外,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部分社区居民的特殊需要和咨询习惯,开展个性化服务,主动为他们提供信息和解答有关咨询。

5.3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社会和社区居民,由于成份比较复杂,文化程度、接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各不相同,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对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对获取文献信息方法和手段的掌握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既妨碍他们对图书馆的利用,也妨碍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开展。在信息社会,信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信息的获取程度和利用程度,往往决定了社会的兴衰和个人事业成败。为了使用户了解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对用户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提高他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对于社会和社区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尤其重要。

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时,对居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用户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才能发现和使用信息。

正如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所说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也就是要培养在掌握了信息源和使用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具有有效地找到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能力,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解决问题时把合适信息找出来的能力等。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时,要根据社区用户的不同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用户教育,帮助用户掌握获取信息的策略,以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

5.4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和培训社区用户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广泛和深入地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卫生习惯、生活质素,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时,要把社区教育作为服务社区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配合社区各个不同时期的教育重点,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利用图书馆的场地和其它方便条件,做好社区教育的宣传,使社区教育活动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直接投入社区教育活动中。例如,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社区教育的安排,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举办专题读书会、举办专题图书图片展览,以及放映配合社区教育的电影、电视和幻灯片,等等,不断把社区教育推向深入。

篇9

一、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

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

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矗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篇10

(一)主题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兴趣爱好

“以人为本”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兴趣盎然地参加到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来。例如,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三亚火炬传递活动,班上同学办了以奥运会为主题的板报。在同学们设计的板报上,笔者看到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图标及其含义,于是让同学们说说历届奥运会的会徽及其设计含义。 “一石激起千重浪”,大家纷纷说起了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国、举办城市、会徽及其意义、会徽设计的优缺点等。看到他们兴趣盎然,笔者心想:“为什么不开展一次‘奥运会会徽设计 ’的主题设计活动,让他们深入认识徽章的设计呢?”于是就问他们:“想不想自己把历届奥运会会徽设计做个综合分析与评价?”学生们非常高兴,喊道:“想!”这样,“奥运会会徽设计”的主题就产生了。这一主题设计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兴趣,笔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行引导,让学生乐意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主题设计要强化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它强调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 在社区服务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协助交警搞好交通疏导工作,为老、弱、病、残、孤寡、军烈属提供服务,扶贫帮困,保护环境,家庭教育,导游宣传等。学校可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共同组织评选“社区服务优秀学生”等活动。

在社会实践方面,可组织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高科技工农业园区、现代化科技成果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党风廉政建设等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星期一的例会上,学校通告了对几位深夜外出上网的同学的处分决定。笔者以此为契机,首先在班会上让同学们围绕“上网利与弊”展开激烈的争论,然后开展了“中学生上网利弊谈”主题活动。活动计划为:辩论会――“我怎样上网”,讨论会――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威胁(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如何避免上网带来的弊端》。按照上面的活动过程设计,学生们开展了对附近网吧的实地调查,制作了关于上网的问卷,并在广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一些上网“瘾君子”进行了采访,得出了很多具体的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措施。这种通过个体或小组的亲身实践完成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认识社会,促进了学生自身的成长。

(三)主题设计要紧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所面向的是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所设置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以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下面就案例“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来谈谈如何结合生活经验设计主题: ①观摩三亚兰花种植培育基地。要求:个人活动必须有三次以上;每次活动都要整理出详细记录;每次活动后都要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写观察、感受小结;每次活动后,尽量保证有采访、调查对象的签名。②进行三亚兰花销售的市场调研。要求:从三亚兰花的销路范围、销售价格、市场运作、市场前景、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活动中要本着锻炼自己的意识,宣传本地特产,扩大兰花品牌知名度,为培育兰花新品种和扩大兰花销售市场出谋划策。③组织班会课:“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④组织举办一次小型的花展,感受兰花的美丽。⑤装扮校园:体验兰花种植与管理活动。⑥撰写调查报告:关于兰花栽培技术以及兰花销售市场的调查报告。三亚地处热带,适宜于兰花栽培。三亚兰花品种繁多,闻名中外。三亚兰花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是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恰逢高中学生正好学习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内容,确定这样一个主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从更宽广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对三亚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设计要关注社会,走进自然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要让他们和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要求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时要关注社会,带着学生走进自然,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