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课堂 合作学习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18
合作学习与其字面含义十分相近,就是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创造一种与学生的独立学习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去理解与掌握知识点。本人积极的通过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不仅个人注意应用该法,而且还引导学生领悟该法的含义,进而达到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影响合作学习法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探析
虽然合作学习法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实践中也在不断的优化,不管是在教师使用该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是在学生领会该种学习方法方面都收到了良好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障碍影响了其效能的全面发挥。本文以更好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为目的,首先对影响合作学习法收到良好效果的因素加以分析:
(一)教师无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在这个对新的教学方法十分敏感的时代,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点的方法,教师都会克服种种困难,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而目前合作学习法虽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被教师所采用,但是,在使用方面却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情况。较之于其他方法的使用,合作学习法的实施步骤显得较为复杂。因此,历史教师为了争分夺秒的讲解知识点,就省略了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环节,这使得合作学习法难以及时发挥其应用的作用。目前该种情况已经成为影响合作学习法,在高中历史中得以顺利组织开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障碍。
(二)对合作学习话题的把握不到位
对合作学习法有一定了解的教师都明白,学生之间有效展开合作,必定是要以一定的线索为依据,这样学生的讨论、思考、探索过程才能得以进行。而目前在合作学习话题的选择方面,本人认为存在一些值得深入反思的地方。虽然每一次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都会给出一定的话},但是有些历史话题有很强的合作学习价值,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问题本身的一些现象,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学习方法。而有些历史话题表面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但是却意义不大,耗费了不少的时间而学生的所得并不多。
(三)学生没有领会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意图
现代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明白教师的教学目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在使用合作学习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症结是,教师单方面十分清楚使用合作学习法的目的与意义,但是学生却并不能领会,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师组织其开展合作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误解,由于合作学习法的组织形式较为自由。因此,部分学生理解为合作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休闲时间。结果不言而喻,其势必会严重影响合作学习法的有效性。
(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
作为一名有着十分丰富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的教师,本人在使用合作学习法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想要使合作学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能,教师的组织与使用只是一部分。除此之外,学生要加强采用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也十分重要。而目前学生在这方面却存在不小的欠缺,除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外,学生很好主动的进行合作学习,尤其在课余时间,很少几个学生组织起来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就一些存在疑惑或者有较强讨论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这也使得合作学习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作用受到了局限。
二、克服局限,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法作用的有效途径
面对上文中分析的一些切实发挥合作学习法作用的因素,我们不禁感受到了一丝的危机感,为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了合作学习法更加彻底地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功能,本人在这里提出如下几项十分奏效的应对之策:
(一)转变一些不良的教学理念
本人将教师认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历史知识点学习时间,定性为一种不良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及时认识到其错误,并及时扭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些问题如果学生搞不清楚,即使教师花费再多的时间讲解,学生花费再多的时间学习,依然于事无补。反之,如果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领会了一些知识点的深刻内涵,那么,能够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科学的、适时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
(二)科学选定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话题
针对目前在合作学习话题的选择方面存在不到位的情况,需要教师在选择学生合作学习的话题时,能够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之前,教师要先思考话题是否具有讨论的价值。当然,课堂上教师进行现场思考并不合适,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做好相关的准备,设置好具体的合作学习环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杜绝教师选择合作学习话题的随意性。
(三)师生有效沟通
针对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与学生就组织学生开展该种形式的学习进行的交流不够的情况,教师要注意使用合作学习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处理。教师要使学生对教师为什么组织其进行合作学习心领神会,这样一方面学生全面认识到了教师的意图,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明白了合作学习法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也能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努力的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合作学习法提升学生之知识、培养学生之能力的目的。
(四)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升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迎来新的改革与发展时期,不断旧的教育制度与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已经从对学生灌输知识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因此,众多教师在设计精彩教案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以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兴趣学习法
现代教育已经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形成足够的内在动力,才能够主动积极的推动自己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高中历史是一门文科类学科,相比于初中历史而言,它具有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大的特点,这也是高中历史的学习难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以及时间。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只是对众多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更违背了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兴趣学习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捕捉历史知识中的趣味性元素,或者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以男学生为例,男学生普遍对世界大战这一类的历史事件拥有较强的兴趣。部分男学生在拿到历史教材的第一时间就是翻阅《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章节。这就表明,学生对其拥有一定兴趣,这种兴趣正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借助这种兴趣进行探究。例如,学生可以在翻阅教材中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异同点。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进行背记,反而能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乐趣、积累知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以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观看有关的影视资源。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在观看中对这段历史产生一定兴趣,进而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学习法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析,甚至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拓展学习,同时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3注重历史连贯性
调查显示,历史学困生普遍反映高中历史的知识量过于庞大,导致自己难以掌握各种历史事件,无法正确理解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通常按照历史教材的顺序或者参考书的编写顺序对各类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在此前提下,教师发现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没有建立起正确完善的历史线索。从本质上说,这类学生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本质,从主观上将历史学科当作一门仅通过大量记忆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学科,学生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各类历史事件。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连贯性,通过梳理和理解将不同的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合理排列,以此增加学习的效率。[2]以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为例,学生可以将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列,如逐步从人类的起源梳理到近现代历史时期。通过对时间进行排列,更方便学生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加深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比,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此外,学生也可以以某段时间内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围绕这一特殊事件梳理其他国家受到的历史影响,逐步谱写出更加全面完整的历史线索。例如,以美苏争锋这一段历史为例。学生以美苏争锋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为中心,首先掌握美苏争锋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美苏争锋的本质、发生的原因以及背景,以及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等等。在梳理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谱写出更加全面的世界历史篇章,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利用对比等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4信息化学习方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还应该脱离传统学习资源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类历史文献,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分享与交流学习的心得。[3]以现代史为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到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研究与探索美苏争锋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探究方向拓展到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同时,学生将自己的讨论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与讨论,网络成为了学生合作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收获。
5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知识量庞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自我调整和掌握个人的学习方法,以此达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意识的总结和优化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王映杰 单位: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小英.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3
历史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进步,记录着一个国家的辛酸与光辉历程。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历史具有非常高的人文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也必须要贯彻人文主义精神,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对文明的认识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历史教学中这种人文主义培养方式有利于帮助高中生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促进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营造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有的历史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效率而忽视教学质量,主要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加上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分散,记忆负担非常重,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加上很多高中生不具备自我学习、主动学生的良好意识,对历史课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历史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不容乐观。为了将历史教学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有效结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人文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多选择人文化的教学素材和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素材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德育素质的培养。例如,在高中历史关于“”的教学环节,现实中有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资料,学生身边说不定就有抗战遗址或战士的后代,所以历史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将一些人文化的素材导入课堂,让21世纪的学生也可以近距离感受“抗战元素”,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开拓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二、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受中国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我国教育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此种方式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师生间缺少有效的互动,进而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陪衬”。学生的任务就是要记住甚至熟背教师所谓的重点考试内容,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素质教育的落实、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要无从谈起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才能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使学生接收到人文精神这一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进行布置,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并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
三、善待自然,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危害地球生命的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因此,环境教育也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就需要历史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待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也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思考人和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求教师把生态环境的教育观念引入到历史教学中。此外,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和环境教育有关的资料,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
四、切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人文知识的体验
篇4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
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育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部分的这一阶段的历史知识时,由于这一部分知识事件众多,有效的时间及事件图表是教师教学的必要支持。而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因为画图表浪费时间而省略掉这一步,从而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弄清楚这一部分内容。
2.教师自身知识积累不够
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历史知识积累较为匮乏,不能做到从不同侧面讲解知识,以实现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变化”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历史教师自身不能够做到对耒、耜、耧等工具明晰掌握,也无法将此部分的历史知识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链接,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讲述课本上的一些硬性知识,而不会对历史教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地挖掘,也无法真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知识间的联系。
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首先,历史教师要针对当今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接受途径,来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变革。比如,历史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和“建国历程”的历史知识时,历史教师应该放弃按部就班的讲述,而是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历史题材电影《》、《建国大业》等视频来引导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其次,历史教师还要明白当今国家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习惯。比如在看待中国遭遇这一部分的知识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由于自身落后而造成的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不能够仅教育学生通过了解历史知识来认清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残忍入侵。
2.改进教学手段
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合作学习法、探究教学法、导入法以及问题情境教学等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来开展历史教学。如,历史教师讲述“中国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对于明清古装电视剧以及小说的热情来引导教学,将学生带入一种比较符合他们学习兴趣的情境;然后,让他们通过谈论自己从电视剧以及小说中得到的对于明清君主专制体制的认识,再来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的引导。教师还应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教导学生针对现象去考虑本质原因,引导他们形成探究历史根源的习惯,从而也帮助他们拓展历史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历史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可以得到激发,课堂的有效性也更容易实现。
3.借助评价方法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主动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17-0079-02
[作者简介]黄陈(1981―),男,江苏常熟人,本科,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高中历史不同于初中历史,其具有以下特点:更大的历史容量,更大的知识难度,更详细的知识阐述。然而有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以灌输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方向转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历史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漫画、影视等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
如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看过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封神榜》,不管是哪一个版本,在最后一集中姜太公都会走上封神台“封神”,如将李靖封为“托塔李天王”,将杨戬封为“二郎神将”……虽然这仅仅是一部小说,但是小说里的思想文化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由此引出“分封制”这一概念。接着,笔者借助多媒体将大禹治水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为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禹因治水有功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来也按照传统选举伯益为继承人,但却不给伯益实权,而是积极培养儿子启的势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也从部落首领转化为夏国王。后来,启夺得王位,王位开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讲述完这个故事后,笔者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对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理解。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让学生更快地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又慢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开展实践探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汲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借助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且给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此来促使学生自学能力提高。
如学习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一单元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一探究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探究中获得最终的答案,而不是填鸭式地给他们灌输这些内容。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优势,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三、转变教学语言,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假如教师自身缺乏活力,上课缺乏热情,那么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也会非常低下。因此,要想将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起来,教师就需要借助自己的激情来感染、诱导每一位学生。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激情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第二,借助生动、丰富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幽默,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语言来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将历史与地理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说故事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如讲解《》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纪录片片段。之后,笔者问学生:“这部纪录片反映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并将发生的时间告诉学生,让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在讲解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用激昂的语言来批判日本侵华的罪行。而讲解《》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有正确的认识。
四、重视分组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将一个具备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中心,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终得出一致的意见。对于不同的事件,每一位学生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高中历史教师不能用统一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要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得出言之有理的答案。分组合作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还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如讲解《》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分组阅读“林则徐”,共同解决教材上“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即: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呢?林则徐采取了哪些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林则徐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定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所引起的?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通过查找工具书来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并且在讨论中获得最终的答案。在学习完《》之后,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的主要内容中,“侵略”体现在哪些方面?当小组成员讨论完之后,每一个小组要派一个代表来陈述答案。有的小组说体现在割地上,有的小组说体现在赔款上,有的小组说体现在通商上。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运用小组合作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查阅《形势图》,进一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第二,分组讨论爆发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至于受欺凌的认识;第三,分小组讨论中英《》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并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为了能够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历史这门课,教师要定期组织探究活动,相关的探究活动既可以达到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邓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的重要性[J].青年作家,2014(20).
[2] 曹友.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探究[J].成功:教育版,2011(2).
篇6
1、体系繁杂的教材:
现在江苏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两个版本。总体来看两个版本的体系内容大体相似,但是两本教材也都有内容繁杂、结构松散的缺陷。再加上教材形式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时间跨度大,所以对于具体事件的描述过于简单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更不要说拓展学生思维了。很多学生如果初中历史的基础不好的话,很难一下子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
2、滞后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掌握。大多数教师都是充分地去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尽量淡化事件的经过,尔后又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再加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就会使得学生加倍地厌恶历史,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没有了学习的乐趣那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3、竞争下的功利主义: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里面热门的专业往往都是就业形势最好的。在这样的功利主义下,学科之间也有了高低上下之分了。甚至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存在着贬低历史、轻视历史的现象。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它只是通向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而已。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是男是女”的荒唐疑问;在试卷上出现了“的侵略者是八国联军”这样荒谬的答案。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呢?
1、设疑导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子曰: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而设疑导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手段,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营造气氛,并且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一课时,如果单纯地直接讲述就会感觉僵硬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引用的“江山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再设定三个连续的问题: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底他们有什么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能激发起对他们如此强烈的历史情怀,成为心目中的杰出英雄呢?②他们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有什么作用?
2、创设情境,鼓励探究: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便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是教材、以及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如讲到的纲领时,我提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让你参与制定革命纲领,它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满足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把学生提出的内容与教材提供的内容相对照,想想产生差异的原因。如此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创新精神与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3、补充观点、开拓思路: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这是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思辨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讲到时,我介绍了一种观点:有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殖民征服,人类尤其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本质自然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并由学生讨论回答。
又如讲到运动的兴起时,占领武汉后,决定下一步进军方向时,领导集团曾发生争论,有人主张北上,直捣北京,有人主张东下,直取金陵,据为根本。结果,太平军长驱东下,只用28天时间,进军600公里,攻下南京,建为首都。你认为太平军的决策是否正确?请结合教材中发表你的看法。
观点的补充,能让学生突破传统的观点,开阔思路,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4、鼓励质疑,敢于发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如讲到的课后习题时,有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陶片放逐法也有弄虚作假的可能,有不合理之处,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他的回答令我惊讶,也令我欣慰,惊讶的是他的看法与书不同、与众不同;欣慰的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