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

篇1

一、总体原则

为贯彻落实州委宣传部对2014年宣传工作的部署,按照我州科技工作要点,组织和动员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各部门联系,突出宣传科学技术在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科技工作的地位,为完成我州科技工作总体目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2014年科技工作宣传要始终贯彻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宣传科技服务这条主线,突出宣传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和灾后恢复重建科技行动。

1、宣传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

加强对人口与健康领域,如大骨节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的宣传,加强对生态保护方面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项目宣传,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宣传。

2、灾后恢复重建科技行动

通过举办科普讲座、技术培训,编印科普资料、图书、音像资料等,帮助灾区群众树立科学应对金融危机、灾后重建的信心,提高科学生产、科学生活能力。

三、活动内容

1、围绕我州灾后重建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开展综合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

2、围绕全州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和科技培训活动。加强宣传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和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情况。

四、活动形式及具体安排

(一)开展“三下乡”活动

1、举办时间:2014年1月

2、活动地点:县威州中学、理县薛城乡和茂县大河坝村

3、牵头单位:州委宣传部

4、主要内容:以“温暖过冬”为主题,动员全社会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把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技术送到广大农村,为群众发放抗震救灾科普知识手册和科技惠农兴村实用技术普及丛书。

(二)开展灾后产业重建农村实用技术现场培训

1、举办时间:2014年3月11日至3月14日,

2、活动地点:理县朴头乡四南达村,通化乡通化村、甘溪村、卡子村,县克枯乡大寺村、周达村。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

4、主要内容:在重灾区设立了以“发展养兔业和特色水果结合产业重建示范村”科技专项,引进华西生态养殖公司在、理县部分村农户先行示范带动,针对这一专项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现场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养殖肉兔、土鸡和栽培甜樱桃、青脆李等技术为主。

(三)开展“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

1、举办时间:2014年3月

2、活动地点:全州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州委宣传部、州科协

3、主要内容:以“城乡统筹科技行”为主题,以农村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转移,广泛组织动员各级科技人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在农村大力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依靠科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开展牧民定居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培训

1、举办时间:2014年4月20日

2、活动地点:县贾洛乡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

3、主要内容:以“科技兴牧,改善民生”为主题,为定居点牧民集中提供科普常识、农村实用技术等知识宣传服务。

(五)州“两会”期间开展科普宣传

1、举办时间:2014年4月23日

2、活动地点: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

4、主要内容:借着“两会”的春风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浓厚氛围,宣传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群众“科技促发展”的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大力宣传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应急避险、环境保护、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六)“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

1、举办时间:2014年5月12日

2、活动地点: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

4、主要内容:为纪念“5.12”大地震一周年,以“关注地震灾害,提高防震意识”为主题,联合州防震减灾局组织城区内中小学生进行“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安全教育,加强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

(七)大骨节病区科普宣传

1、举办时间:2014年9月10日

2、活动地点:大骨节重病县

篇2

关键词 企业生态文化 主要内容 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Enterprise Eco-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Horiz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NG Huanli, ZHENG Junlei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ght,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ntire socio-economic interests, social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of the enterprise,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n based on this, proposed building a corporate culture ecology the basic elements,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achieving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for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Key words enterprise eco-cultural construction; main content; basic path

1 企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立足于生态公正,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生态有限性的瓶颈出发,是人类关于最优化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生态公正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积淀。是人类为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总和。企业生态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明确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该担负的环境责任,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成为新型企业的标尺之一。

2 企业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

企业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的主体之一。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必须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企业价值体系。

2.1 以企业生态伦理建设为核心

企业生态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整体生态公正的新型企业文化,是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国家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多位一体的企业生态文化。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战略、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具体体现。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要以企业生态伦理为核心,首先要将生态伦理建设的过程融入解决企业自身发展问题过程之中,注意生态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有机性,和谐性以及长久性,增强企业生态文化在企业自身运行中的生命力。其次要注重发挥企业生态文化的的功能,形成具有核心文化价值的文旅商一体化产业链,充分体现企业新的经营特色,用新的“生态伦理”取代旧的道德观念,倡导一种简朴、合理、健康、和谐、自然的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营特色。

最后,要以企业生态文化为核心,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企业社会生态责任感。企业要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2.2 以准确定位企业的主体角色为基础

企业应准确定位,加强自律,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态效益,牢固树立新型的企业发展方式。促进企业——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首先,企业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转变传统角色,努力创建企业综合性的盈利模式,将体现企业生态文化成果的产品,节能环保科技投入到企业产品的销售、使用环节,降低企业消耗。其次,要率先在企业中培养资源节约意识,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优化配置,培养人人节约资源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形成节约认识,养成节约习惯。最后,要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准确定位企业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社会信度、企业伦理的重要尺度。

篇3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

鉴于局领导分工的调整和工作变动,我局随即下发了关于调整局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组长由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党组会专门听取信息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了工作不脱节。

5月初,党组书记、局长同志召开信息化工作专题会议,研究我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市信息发[2011]10号文件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成立了信息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对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彻底清查。清查报告已于5月26日上报市信息办。

二、组织学习宣传《条例》

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专门召开了宣传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议,使全体干部职工掌握《条例》的主要内容和信息公开的相关常识,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原则、范围和内容、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有明确的了解,增强对《条例》重要意义的认识和贯彻落实《条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对照要求狠抓落实

1、完善自动化办公系统平台建设。在市信息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今年我局自动化办公系统平台建设顺利完成。10月27日下午,信息办、三位同志来到我局,为全体机关干部做了题为“信息化建设基本要求和OA系统操作使用”的讲座,为大家下部正确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系统已投入使用。

2、编制完善了信息公开相关制度办法。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3项政府信息公开配套制度的通知》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1年市信息化建设绩效考评细则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们组织人员,编制下发了《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办法》、《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暂行办法》、《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市科学技术局行政复议工作程序暂行规定》、《市科学技术局依申请公开受理制度》和《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等8项保障制度。

篇4

【关键词】威廉莱斯;生态危机;控制自然;生态文明

一、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资本主义世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想要征服自然的决心更加强烈。此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本家更是在利益的推动下,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最终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了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不断开发利用自然,造成本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为了获取资源,谋取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大对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的掠夺,并把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加速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开始了自我反思。(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出现,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东欧各国开始纷纷效仿苏联的社会模式,但是却忽视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模式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把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第一位,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单一指标,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环境的好坏,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片面发展经济,大肆开采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而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并不能使生态危机得以解决,从而使苏联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三)全球性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加强。20世纪60年代,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上演,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由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转移到保护生态环境上来,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人们迫切想要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1962年,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通过大量的事实向人们说明了世界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在人类破坏环境的同时,我们人类也会受到自然的威胁。因此,呼吁人们要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西方发达国家举行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号召人们保护环境,此后,世界各国的人们纷纷加入其中,生态保护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二、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是“控制自然”。莱斯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出发,将控制自然理解为一种观念,并且指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莱斯在研究生态问题时,认为当前社会存在两种对于生态问题的错误认识,一种是受工业技术革新和市场机制的影响,把生态问题看成一种经济问题,将生态环境看作一种商品,人们可以任意对其进行购买。莱斯认为,这种观念最终会导致人们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人类将承担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第二种不正确的观念是认为科学技术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莱斯指出,很多人认为当前的生态危机是由科学技术的出现所导致的,这种观念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没有看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真正造成生态危机根源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的出现,而是根植于人类心中的追求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科学技术只是人类用于自然和社会的工具。莱斯指出,随着控制自然观念的发展,这一观念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而资本主义社会是这一社会意识存在的第一种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通过控制自然观念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中人的控制,最终导致人们因社会控制而扭曲,人们丧失了自由,沦为了奴隶[1]。(二)控制自然的实质是控制人。在深入探索与分析之后,莱斯指出,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并指出控制自然的实质就在于对人的控制。莱斯认为,科学技术是将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和纽带,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改造。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加强,同时对人的掌控力也在加强。他指出,科技不仅是一种控制自然的工具,更是一种控制人的工具,在我们使用科技控制自然,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被科技所掌控。在利益的驱动下,我们不得不改变我们的行为康月/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探究方式,科技在带给我们更多利益的同时也使我们处于它的控制之下。此外,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个人或社会集团完全支配现有资源,并且排斥其他个人和社会集团利益的过程,控制自然资源成为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关键所在,控制自然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所说的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实际上只是单个人或社会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来控制自然,他们占有着绝大部分的自然资源,并通过占有的社会资源实现对另一部分人的操纵和控制,因此,控制自然的实质是实现对人的控制[2]。(三)科学技术已成为控制人的工具。莱斯指出,控制自然的实质在于控制人,科学技术作为控制自然的工具现已成为统治人的工具。首先,莱斯指出,科学技术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人们想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科学技术只是人们用以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工具而已,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产效率提高,更好地满足了人类自身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也让人们错误地认为科学技术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莱斯认为,将科学技术看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生态危机是在控制自然观念下不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后果,只有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随后,莱斯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控制自然的手段更是控制人的手段,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实现对自然的控制,进而实现对人的控制。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人们利用科技控制自然,获取自然资源,并对自然资源进行分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也在不断加重。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人们非理性地运用科学技术,以实现控制自然进而实现对人的控制的社会目标,最终导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的毁灭[3]。(四)以伦理和道德的进步来解决自然危机。探索解决自然危机的出路是莱斯控制自然思想的重要内容,莱斯把解决自然危机的出路归结于伦理和道德的进步,提出了解放自然的观念,并指出解放自然实质上就是人性的解放。莱斯认为,正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大量掠夺和非理性对待,最终才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这是人的伦理道德的缺失所导致的,是人非理性对待自然的必然结果。他指出:“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置于控制之下,这种努力的成功将是自然的解放——即人性的解放:人类在和平中自由享受它的丰富智慧的成果。”[1]莱斯强调,要想解放自然就要重新解释控制自然的观念,他指出,控制自然的主旨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在于伦理道德的进步。他认为伦理道德的进步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因此,要停止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控制自然的主导力量。此外,莱斯认为,要获得自然的解放必须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造。要建立起一种人们广泛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并且鼓励人们具有批判能力的新型社会制度,使得控制自然不再被看作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是社会公民普遍地树立起了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

三、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树立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缺失所导致的,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缺失是当前产生生态问题的思想根源。因此,只有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才能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努力建成生态环境良好,人们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次,要重视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多样化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宣传环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责任感,使得人人都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践行者,实现生态保护的全民化。(二)加强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莱斯主张,科学技术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科学技术只是人们用以改造自然的手段和工具而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人们正确的使用科学技术时,它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但如果人们将科学技术不合理地应用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而招致自然的报复。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首先,我们要合理使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良好的生态保护机制,及时解决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次,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改革科技创新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三)加快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当前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保护迫在眉睫,因此,国家要加快生态保护相关制度建设,推动国家生态建设发展。首先,国家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严重破坏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等行为绝不姑息,严厉惩治;同时,面对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生态平衡发展。此外,国家还要加强相关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公众、媒体等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同时,还要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切实履行好环境保护的相关职责,积极投身于生态保护的建设之中。最后,我们要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和举措,积极应对环境问题,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它的完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威廉•莱斯,著.岳长龄、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王雨辰.论生态学的生态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2009(09).

[3]徐水华.论威廉•莱斯的控制自然思想及其理论困境[J].前沿,2009(10).

篇5

【关键词】科技风险;伦理教育;科技道德

【Abstract】On the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raised new risks, through the system of ethics education has created for others and the community to bear responsibility. Activation function of ethics educ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ural worl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view of ethical responsi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sion and Moral Education vision urgent dock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deal with the risks brought about by modern technology, ethical dilemmas, but also a timely adjustments to meet the educational dimens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echnology Risk;Ethics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并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科技知识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科技开发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科技成果运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1],由此出现了种种反科技思潮。伦理学向来是伦理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伦理学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向,伦理教育也要实现整体的转型。伦理教育需要到科技伦理那里挖掘资源,并以积极的姿态去主动摄取。今天,有必要加强科技伦理的研究与教育,树立科学的伦理教育观。科技风险语境下的伦理教育是有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突出地运用伦理感化和道德舆论的手段,使人们学会关心,懂得尊重,对人、自然、社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统一。

1 科技风险语境下的伦理教育目标是形成正确的科技观

科技伦理要求形成学生正确的科技观。当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日益深刻,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科技与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伦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的伦理本质,并以怀疑、批判、理性和实证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揭示客观规律,以达到对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对科学技术有正确的理解。

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对伦理与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和认识也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人类社会的有序运作有赖于伦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但必须明确:科技不是一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科技进行全面、理性地判断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科技发展背景下,学生既需要辩证的思维方法,而且也需要正确的科技观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也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与前提。学生作为科学技术各学科领域的未来的潜在人才,应该具有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的双重素质,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学与人文的知识结构,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知识的获得需要正确的科技观的支配。“学校德育的影响纳入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强调社会氛围的净化,注重社会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给学校德育以更多的发展空间。”[2]现代科技观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文化影响、支配着学生,科技观教育要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结合,科技观的培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必须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的新科技观,把分离出的科技重新放回到整体中,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将科技观教育的内容补充到相应的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中体现科技观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从伦理的视角看待不同的科技活动。

2 科技风险语境下的伦理教育的重点是科技道德教育

科技道德源于对世界的科技认知,体现了一种价值的观念,表现为科技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格守的行为规范,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及科技观。道德规范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逐渐形成同行认可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科技道德规范已成为社会伦理的重要内容。

科技道德具有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等多重功能。调节功能表明伦理结构不仅调节科技工作者个人的道德活动和伦理关系,也调节着科学共同体内各成员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活动,使科技工作者逐渐达到道德的完善。教育功能说明科技工作者不但从自己的前辈那儿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学会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功能表征道德的认识功能并不是指对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而是指在价值中反映出来的或者能阐明道理选择条件的那种知识。

在当今的大科技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个人品格、伦理意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科技的本质决定了在科技社会中,不可能是法本位,它只能是伦理本位,而且这种伦理本位可能要一直延续下去。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承担着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责任”[3],因为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具有的科技道德才是未来科学技术事业得以发展的保证。学生只有具有科技道德,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造福人类的宽广胸怀,也才有人格的升华。

3 科技风险语境下的伦理教育要及时应对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

篇6

关键词:中西传统科技观;差异;比较

Abstract:Traditional id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 ries are closely related despite the obvious distinctions considering the perspe ctives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of the traditional Sino-Western id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ussing part icularly the disputes as to whe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turb harmony betwe en man and nature or they mean knowing and conquering the nature, whether they a re rational knowledge or irrational knowledge, and whether they are non-systemat ic, theorized, and independent body of discipline or they are systematic, theori zed, and independent body of discipline.

Key words: the traditional Sino-Western ideas of science and tec hnology; distinction; comparison

科技观即科学技术观,是科学观与技术观的统称,它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 度。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理论,对科技的看法和态度常常有很大差异。

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总会受到科技观的影响。科技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 会作用。这种作用的方向、强度、方式等不仅取决于科技本身的发展状况水平,而且还取决 于 社会历史的发展现状和条件。由于科技观的差异,所以它引导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正确的科 技观可以引导人们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奥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进而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 的目的;相反,错误的科技观则会引导人们走向错误的认识,离真理越来越远,达不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

中西方传统科学技术观从本体论上讲,主要是探讨中西方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关于主客体 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别。其主要特点是中国注重从主体到主客体的统一,形成整体自然科 学观;西方则注重从客体到主客体的统一,形成分解自然科学观。从认识论上讲,主要是探 讨中西方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关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从方法论上讲,主要是探讨中西 方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关于致思途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比较研 究:

一、科技是干扰“天人合一”的观念与科技是“认识和征服自然”观念的对立

中国传统科技观认为科技在本质上是干扰“天人合一”的东西,主张“见素抱朴,绝圣 弃智”;西方科技观则认为科技在本质上是“认识和征服自然,张扬个性”的东西,主张“ 知识就是力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 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而西方则强调以人为中心,崇尚对自然的 征服与驾驭。

中国传统的有机整体自然观、整体自然科学观和人伦中心相结合,在认为人与自然是浑 然一体的基础上力图使自然界人格化,提出诸如天人感应、天人同理等观点。中国的“天人 合一”,实际上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和谐,而非真正重视自然的天。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人们在认识自然时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因而 人们很难把自然界作为科学研究的独立的客观对象,也很难从客观的角度来把握自然现象而 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在历史上中国人由于所处的生存环境相对较优越,使他们无需与自然作 太艰苦的抗争即可获得自足的生活,因此他们企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并把主要的 精力放在人文社会的建立与研究上。中国人崇尚的“智”主要指人生智慧——“是非之心, 智也”(《孟子告子上》)〔1〕。加上以伦理及政治哲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很早 便取得了文化上的独尊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以认识自然规律、创造物质财富为宗旨 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这 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狭隘保守的思维方式也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桎梏。以农业为社 会经济之根本的农本思想从维护封建经济的目的出发,重农抑商或曰崇本抑末,不但压 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还在其思想文化上的因循守旧,不思 变革,极大地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阻断了我们领先走向近代社会的可能。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儒教国家,伦理型文化色彩浓厚。儒家的义利观、道器观、宇宙观等 根深蒂固的观念约束着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国古代有着重“道” 轻“ 器”的传统。在封建社会,就整个学术理论而言,是重视人文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轻视对具 体器物、技能的研究。即便对具体事物进行研究,也只是在能够从中发掘出总体精神时才具 有意义。因此,古代贤哲对于自然界的大量的敏锐观察和新见解,结果总是无一例外地导向对 人心的启迪,归结到启示人们某种社会人生的哲理,否则便被视之为“玩物丧志”。这种崇尚 政治人伦之“道”,而轻视具体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艺之“器”的偏执,只会将读书人隔绝在自 然科学技术的门外。伦理型文 化的另一特征是重自省、轻外求。在探求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时,这种自省法表现为内 心世界的自我体悟、猜测和臆想,极力排斥对事物进行剖析,把探察弄清其内部的结构、机理 的向外探求,看做是“奇技”而加以禁止。如《礼记王制》称:“凡执技以事上者”,“不 与士齿”,“作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者,杀”〔2〕,强调自省内求,在很大 程度上堵塞了人们向外探求自然奥秘的道路。

总之,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文化,对自然不需要一定得深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通过自给自足的生产基本上就能满足需要,因而不太重视对大自然奥秘的深入探索。学者们 在没有弄清自然的本质,也没有对科技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只是凭着感觉经验,主观 上认为探索和改造自然,会破坏自然,破坏 “天人合一”。由于科技是不断地探索和揭示自 然本质、规律,并改造自然的,从而必然不断地改变自然的原貌、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 而使学者们认为发展科学技术会导致人与自然的日益对立以及矛盾的尖锐化,破坏人与自然 、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和谐关系,因而科技在本质上实际是干扰“天人合一”的东 西。因此要加以限制和摈弃,乃至做到“见素抱朴,绝圣弃智”。〔3〕

西方的学术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时期,地中海沿岸诸城邦古国,由于其地理环境 和客观条件,决定它的经济朝着航海、贸易、商业和加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方向发展,由于航 海和商业的发展,可以把外国的资源运回本国进行加工,引进国外的科学技术,促进其发展 。这一切,增加了人们的冒险心理和进取精神,培养了人们重视自然,追求科学知识,崇尚 理性的风气,认为科技能使人认识改造并战胜自然,使其商业文化获得大发展,这为古希腊 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

要确保航海和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注重对大自然的探索,不断揭示自然界 的奥秘,注重对自然细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改造自然的成功。 海洋的惊涛骇浪带来的 生存忧患,使古代希腊人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而要驾驭自然的先决条件便是认 识和掌握自然的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 值取向。古希腊的学者们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就抛弃了神话,更不相信天神的喜怒哀乐能 操纵人和世界。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有秩序的,并始终按一定的方式运行,并相信人的智慧, 人不仅可以探索自然界的规律秩序,甚至还能预知它将会出现的事态。古希腊人尤其偏爱能 帮助 人认识利用自然的知识。这显然是因为探求和发现自然之奥秘乃是战胜自然、实现人的自由 意志的最有效的手段。几乎所有古希腊学者都接触到或掌握了当时自然科学前沿的知识、理 论,并 且较为得心应手地用自然科学事例论证自己的哲学思想,自然科学往往是他们学说的一块重 要基石。西方的哲学家历来都观注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和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如此形成了 科技在本质上是“认识和征服自然,张扬个性”的东西的西方科技观,它主张“知识就是力 量”。而且西方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肯定人为万物的尺度,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从而鼓励人对自然的征服与驾驭,这就为西方以认识和利用自然为宗旨的科学体系的建 立提供了原动力。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启蒙心态在20世纪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因为它的后 果是被破坏的自然秩序对人无情的报复。

二、“非理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对立

中国传统科技观认为科技是非理性知识,而西方科技观认为科技是理性知识。

中国古代在认识上注重直觉体知的方法以及知识成果的获得大都不是通过思辨的或理性的论 证方式得到,使其产生了科技是非理性知识的思想。科技是探索、揭示自然本质和规律、 并改造自然的,不断改变着自然的原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 的尖锐化。中国古代学者在把自然界人格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自然容易把科技 视 为非理性的产物了。既然科技被认为是非理性的,是干扰“天人合一”的,自然就会遭到排 斥 和蔑视。中国的历史上,在很多志于正道的学者眼里,科技是非理性知识,所以, 儒、道 、名、法、阴阳诸家均视科学技术为末道或不屑为之,或持明确的排斥态度。 在这一观念的影响和价值导向下,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宁可走科举仕进之 途或沉溺于经学义理的研习考据之中,也不屑于弃儒从技,绝少有一流的人才去研究科学 理论,致使科技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无足轻重。

古希腊时期,人们把研究自然界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事情。人们崇敬自然界,把对自然 现象的解释看作是智慧的表现,研究自然界是获得智慧的途径。学者们普遍认为自然界中蕴 藏着真理,赫拉克利特说过:“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4〕 (P25)。古希腊 的学者大都专心研究自然界,以获取智慧。他们为研究自然,不惜牺牲自己的荣誉、地位和 财物。学者们把掌握科学真理看作高于一切的胜利。他们醉心于研究自然,非常注意和关心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古希腊学者并不满足于解释自然现象,而是在这一基础上做更高 的概括抽象,形成了自然哲学,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事物,以说明整个世界,就 形成了既能解释自然又能解释社会的哲学理论。古希腊的哲学体系乃至整个学术体系最先是 建立在研究自然的基础上的,它的发展同自然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一传统一直被保 留并在文艺复兴后被不断发扬光大。西方的学者基本上都是熟悉甚至精通当时自然科学知识 的,他们的学术同自然科学都有着某种联系。这种传统对西方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 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的学术起源于对自然的研究,学术的发展与自然科学有密切联系 ,众多的学者包括社会科学者都比较自觉地关心自然,研究自然,甚至宗教神灵学说都研究 、利用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某些材料为自己服务。因此,西方传统上是把科技看成能够帮助人 们实现对自然和真理把握的理性知识。由于科技是理性知识,西方的科学家们都十分注重科 学精神,特别是科学的理性精神。

三、非系统化、理论化的独立学科体系与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体系的区别

中国传统科技观认为科技是不需要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而西方科技观则认 为科技应当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

首先,中国的学术起源于先周的巫史之学。从现代科学分类角度看,巫、史之学基本上 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到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极大变动,逐步形成了春秋战国时诸子的学 术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安帮定国之策,整个学术都是以探索社会政治之术为目的,其学 术起源及其发展与自然科学都比较疏远,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并有明显为社会政治 服务的色彩。诸子百家中,墨家是最重视自然科学的学派。《墨子》一书中有这一派对 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许多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但其自然科学的内 容也只是墨家学术体系中次要部分,其学术体系的重心、目标主要在社会政治方面。令人遗 憾的是,自汉以后,儒家定为一尊,道家成为其辅,儒道互为表里,形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的主流。墨家所开创的科学精神和独到的科技理念,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未能在传统科 技文化中占有应有的地位。自此以后,在学术领域中自然科学的成份就更少了。中国古代几 乎没有像样的科学技术研究团体。科学家大都是分散、孤单地进行研究,没有形成一支持续 不断,以自然界作为对象的研究力量。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均以“内圣外王”、经世致用 为宗旨,推崇实践理性,贬损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工具理性,使得科技理论思维的翅膀被 绑上了沉重的经世致用的铅坠,难以建立起科学理论体系。

其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很强的实用性。这就决定了中国技 术思想特别发达,并形成了工匠传统。许多能工巧匠尽管在技艺上有很高的造诣,拥有丰富 经验技能,但由于知识有限,却无力把经验上升到理论体系层面,形成科学理论。他们的 技艺一方面无法得到总结提高,另一方面也无法通过文字记载传诸后世,只能靠面授、口传 ,这往往会造成人死艺绝的失传现象。而绝大多数正统的学者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也难以完 成这一重任,加之对科技有偏见和误解,也就不重视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流传下来大 量的科技著作,大多是对某一时代科技状况的直接记载、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却很少有 理论方面的研究总结。中国科技具有的理论技术化倾向虽暂时有利于技术工艺的发展,但不 利于理论体系 的构成,譬如中国天文学的观察资料非常丰富,但它长期附属于历法,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天 文学理论体系。

再次,从科技理论建构角度看,中国传统科技观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原因有二:第一 ,中国人在整体自然科技观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 具有无限涵容性的理论体系。这使自然科学始终包含在思辨哲学和其它文化形态中,限制了 它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不利于它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 这阻碍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大都停留在直 观观察、经验推断和主观臆测的水平上,没有超出经验的层次,没有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体系 ,没有对规律性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没有用理论形式将其概括和总结,不能完成理论上的 抽象和概括。

第二,科学作为知识体系,还必须从大量事实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关于事物的本质联系 ,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通常是由两个步骤 来实现的:第一步是抽象的理性认识,侧重于对事物作分析研究,起主导作用的思维形式是 形式逻辑;笫二步是具体的理性认识,侧重于对第一步所获得的思维材料作综合的研究,起 主导作用的思维形式是辩证逻辑。这个过程是离不开逻辑的。中国古代的思辨性思维是比较 发达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其中尤其是以自然本身来解释自然现象 ,较之神学自然观有很大的进步。如以“气”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以阴阳来解释万物的 变化发展,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但是这种自然观是排斥对客观事物作具体分析 研究的。加上中国传统科学强调应用,把有关名词,概念等逻辑方面的议论斥之为“诡辩” ,予以唾弃。先秦时期名家学派的惠施、公孙龙和后期墨家谈辩派,就以其研究不合对时宜 ,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而名家和后期墨家谈辩派所研究的问题在科学思想史上其实是非常 重要的。中国的名家与墨家谈辩派的湮灭,是中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损失,致使中国在科 学方法论上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因而中国传统科学总体上还停留在经验形态上,缺乏严密的 理论体系,这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人文传统长期以来形成了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 对客观自然的认识、探索,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长此以往,也就形 成了科技是不需要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的误解。

古希腊人在机械分解的自然科技观思想指导下,自然科学很早就逐渐形成自己相对独 立的研究主体、对象 、手段和成果。并从其它社会实践中分化出来,组建成共同体。这一 点和中国人始终把科学事业涵容在其他社会实践中是不同的。古希腊学者研究自然“都应起 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 些较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出说明。”〔5〕(P5)这 就形成了最早的学术,最早的科学理论。

古希腊科学的发展最初得益于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所创造的科学。但是古希腊 的科学家们将这些源于实用的天文、数学、医学知识加以理论的升华和系统总结,建立了分 类明确的科学学科体系,为后来西方科学的长足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被称为西方科 学之父的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4世纪便写下了多卷本的《物理学》、《天体学》、《动物 史》以及气象学、矿物学方面的著作,而他关于逻辑学、形而上学的理论对于西方理性思维 方式与科学思辨精神的形成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西方也有很高超的技术,但总的来说,科学理论的创立更为突出。其著名的哲学家 、科学家,如德莫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等科学巨人,他 们都是学者型的,古希腊思想家普遍具有在哲学思辨中追求严密的演绎化系统的倾向。从泰 勒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曾不倦地探索逻辑的推理规律问题,亚里士多 德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接着欧几里得又建立了数学史上第一个公理化系统的欧 氏几何体系,为近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到16世纪以后,又逐步建立起受 控实验和开放性技术体系,从而形成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科学理论、科学实 验和技术三者之间的互相推动的循环加速机制,促进了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 理智的作用,重视知识的完善,科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这是西方的一大特色。这就决定了 西方科学思想特别发达,并且形成了智者传统,他们善于构造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直至今日。

〔参考文献〕

〔1〕王亚丽.孟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苏南注评.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民生科技;有效利用;解决问题

一、关于民生的问题

(一)民生问的内容

民生,简单讲就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或方面,例如人们的衣、食、住、行,是对于民生而言最基础的要求。民生是一切问题的开始,也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源动力。民生问题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问题,所以,想要发展社会,就必须要解决民生。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形式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的内容以及重点关注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民生问题致力于解决人民生活,致力于大众,所以百姓永远是第一位的。国家政府利用科技,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依托,利用科学为百姓谋福利,对于百姓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切实关注,努力利用科学技术为百姓解决问题,保证百姓生活、生产的顺利,这是保证国家发展长治久安的首要。

(二)民生科技的主要内容

民生科技是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中,利用科学技术专门进行民生问题的解决的一种科学方式。是社会发展,科学进步,进而产生的科学产物。民生科技从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原则,民生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国家以及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生科技在现代社会中所占有的位置是不可小觑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民生科技是发展的主要力量,民生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科学领域的发展程度。

二、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

(一)坚持将人民群众摆在第一位

民生科技是我国民生问题解决的根源,想要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发展民生科技。在今后几年的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应该讲民生科学摆在第一位,将发展目光头像大众,将人民的利益摆在发展的前断。民生科技的发展不能只依赖于本国的发展,应该讲目光投向海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优秀的人才进行本国技术的研究与指导。让民生科技得到国家的重视。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与建设,创建民生科技的服务平台,加大发展民生科技力度,让民生科技的发展成果在百姓中得以推广应用。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1、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想要实现工业化目标,就要采取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实现工业化道路的捷径,也是必经其之路。其一,想要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就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其二,应该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三,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应该提起足够高的重视,在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到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不要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2、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

高科技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是一种新型的科技技术,在我国的技术研究领域中,新型高科技技术产业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新的革命浪潮,为我国发展高科技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思靠方式。高新技术在劳动生产率、资源消耗以及降低资源浪费率方面都起到了好的促进作用。

3、培育第三产业发展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从第二产业工业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针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应该采取现代化的经营方式。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创造需求消费引导。同时,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应该遵循现代化脚步,在技术方面应该实行的改造和提升,争取将全体服务业实现现代化。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就目前国际形式看来,在技术创新和升级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同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就要求我们开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于国外先进思想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我国自身国情加以改进,为我所用。想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与模式。提高自身的自我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是我国经济增速的必经之路,成为一个时展的显著特征,不管是政策或者文化的软实力创新还是科研设施或者网络信息等硬环境的创新,在我国的发展中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加大对于民生科技的研发力度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民生问题来发展,力求解决人们最关心,与人们最相关,最现实的问题。科技改变民生,科技推动民生,科技提高民生,改善民生,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民生大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的正确判断国家的发展方向与形式,将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工作摆在研究的首位,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惠及大众的科技一定要投入研究力量,作为研究重点发展。与此同时,要切实关注民生事业的长久发展,要做到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前、遵循于民生、服务于群众的原则,大力加强科技研究,推动成果转化,提高民生,解决与民生切实相关的问题。

三、民生科技对于民生的意义

(一)民生科技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份新生代力量,直接利用科学技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在民生科技发展中,民生科技发展的程度从很大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所以民生科技的发展程度与民生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二)民生科技是民生问题组直接的相关科学技术。民生科技是民生科学与相关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学术领域上有自己的研究和突破。在民生科技领域里,发展科学技术病史最主要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科学解决民生问题,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就要发展什么样的技术,宗旨是造福于人类。

篇8

本文主要讲述了工程测量的重要性,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全新测量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测绘工程;发展;应用

正文:

1.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测绘市场体制日趋完善,测绘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进行设计阶段,测量技术能够为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各种比例地形图和地形资料,并且还能够提供地质勘测以及水文测量等诸多十分重要的数据。工程在施工阶段的时候,必须要将测量之后的设计规划转变为实际建设的依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施工网,并且严格的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实物的转化。所以,测绘工程会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所以,在进行测绘工程的时候必须要将相应的工程项目进行定位,确认其实际位置,然后确认准确的标识,是否存在着设计后新增的建筑物或者其他,从根本上保障机械设备的使用。基础设施完成之后必须要做好竣工线的投测工作,做好整个设备平整度的跟踪测量工作,才能够保障设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工程进入投入运营管理阶段的时候,工程测量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通过测量工程建筑物的实际运行状况,对不正常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考虑,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2.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分析

工程测量本身作为测绘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测绘测量技术远远不能满足新时展的需求,并且仅仅局限于建筑以及水利等领域,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测图和放样等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工程测量技术逐渐的进行了创新,打破了传统测量工程所存在的局限性,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快速分析和对物态发展变化进行初步的预报等内容。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主要就是指测量技术数字化发展,逐渐的实现了工程测量内外业一体化以及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测绘工程涌现出诸多十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并且逐渐的发展为工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工具。比如电子经纬仪、全站仪以及精密测距仪等诸多先进的工程测量仪器设备,进而为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基础,改变了传统测量技术中工程控制网布置、地形测量以及施工测量等诸多十分复杂的作业方法,所以,在进行测绘工程测量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3.测量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3.1数字化测图技术

目前,测绘工程主要应用了数字测图,其主要就是对城市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带状地形图、地籍图以及交通网络图等诸多图件,数字化测图技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全解析和机助成图的方法,与传统的测图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点,其本身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今时代地形测绘发展的技术前沿。数字地形图能够直接体现出高精度的外业测量,其能够直接体现出仪器发展更新以及精度提高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比较常见的先进性技术包括了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等先进的绘图技术,现代工程测量逐渐的朝着数字化测量工程发展,通过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测量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保障其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2MAPCAD软件

MAPCAD软件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成果之一,其主要具有图像清晰、编辑方便以及易于转换等诸多特点,并且通过人员的熟练程度能够提高其精度,必须要不断的加强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作业,从根本上保障图件的精确性和质量。工程在进行测量实践的时候,必须要做好地形图外业测点以及数字化图缩放相结合等技术方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新时代工程发展的需求,并且还能够起到节省成本的目的,最终能够设计出数字地形图不仅简单易用,还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其精准性和美观。

3.3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

地籍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全地区的控制测量,是测绘数据和图件的基础组成部分,必须要结合测区范围的先后次序进行测绘,网店的密度主要可以分为加密网以及基本网两种类型,通过控制网店的密度和精度为界址点提供服务。必须要结合实际需求对各级网进行可靠的布设,保障其布设的密度,结合需求的变化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如果城镇地区的界址点密度比较大,必须要通过GPS网进行加密一级的图根导线,从根本上保障测定的界址点,进而满足测绘工作的要求。

3.4工程测绘数字化分析

现代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测量仪器设备逐渐的朝着数字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逐渐的超越了传统的测绘方法。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结合计算机的模拟在PC机上直接反映出地形以及地貌等得到科学、合理的数据或者图像,尤其要结合数字地形图本身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比如经费以及时间等原因,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测绘方法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直接将现有的地形通过PC机和数字化仪器等软件实现工作的目的,并且保障地形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其精准性,数字化测绘技术凭借其先进性和诸多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到工程测绘领域内。

参考文献

[1]龚新云.浅谈测绘项目管理[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2]张建军.GPS工程测量技术应用分析[J].测绘周刊,2008,7.

篇9

【关键词】数据库设计;软件工程;作用分析

1软件工程技术的相关背景和基本概念及原理

1.1软件工程技术概述

软件工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工程技术,现已被广泛的运用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软件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显著的提高了计算机水平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软件工程技术运用到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传统的软件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从“高层概念”到“低层概念”的映射,以实现高层逻辑转变为低层逻辑。但是就大型软件系统而言,软件的开发工作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多、更广,包含了技术人员、相关技术、开发途径以及成本和进度等许多方面,所以可以将软件工程技术综合定义为是一类可以用来满足客户需求并以软件产品和工程为对象的学科,其应用原理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和工程管理原则,主要内容是设计模式、程序语言设计和数据库等方面。早期的软件工程技术开发模型主要为瀑布式,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开发模型已经逐步演变成为螺旋式的迭代开发,再到目前的软件工程技术敏捷开发,软件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成熟。当然,不管是处于哪个时期,软件工程技术都要遵守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合作的形式来提高软件生产效率的基本原则,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过程总结出了许多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并由此诞生了软件工程学。软件工程学是对软件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很大程度上解改善了软件工程技术的现状,但是由于软件工程学科本身具有理论性强、实践局限性较大的特性,致使软件危机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近年来,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探索,软件工程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像软件再开发利用、软件自动生成器等等,推动着软件工程技术向自动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1.2软件设计中的工程技术分析

软件设计中的工程技术主要包含的是软件的生存周期、规格说明书以及软件设计。其中软件的生存周期主要由要求分析、规格说明、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这六个环节组成。前两个环节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进行的,要求达到明确软件设计目的的任务,后面四个环节是针对计算机系统而言的,要求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由之前两个环节确定的软件设计目的。软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执行软件生存周期中的要求分析和规格说明,也就是说一定要按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规格说明书环节就是指把用户的需求输入并整理结果,从而得到软件的具体规格说明;软件设计环节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其它的一些硬件设备来实现规格说明书中的内容,最终实现软件的开发。

2软件工程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2.1用于分析数据库的可行性

使用软件工程技术,结合既有的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控制条件,对数据库的经济效益、技术以及操作方便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数据库设计任务可否完成的初步估计。在分析时要注意记录分析结果,整理并书写相关的可行性报告。

2.2用于制定数据库的开发计划

当数据库可行性的分析工作结束后,结合可行性报告,如果认为该项目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则可以开始制定该数据库的开发计划。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计划内容应该包括有关人员的组成、人员的分配、项目进度、项目验收方式与验收标准和开发过程中的重点环节等等。除此之外,要注重用户界面的开发,只有方便、美观且友好的用户界面才会被客户接受,所以在数据库项目开发计划中应该包括用户界面的开发工作。

2.3用于分析数据库系统的需求

将软件工程技术运用于对数据库需求的分析工作,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需求、运行环境的需求、系统性能的需求等等。通过分析数据库的需求,可以了解建立数据库需要的软件配置标准和运行环境,从而为开发数据库提供参照标准和数据支持。

2.4用于数据库的设计阶段

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是数据库系统的关键环节。数据库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果。一个成功的数据库软件系统一方面可以简化运算方式,提升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数据库的用户简便快捷的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还需要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为完成数据库的设计提供便捷。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是分析。首先要分析数据库的概念和结构,大致掌握用户的具体需求,然后依据这些来拟定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实体联系图;其次是分析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将理论中的E-R图转换为程序语言,以使其与DBMS系统相匹配,从而实现将实体之间关系转化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关系。另外,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结构的设计内容应该包括数据的存取方法和数据的存取结构。通常,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分为两个环节,其一是确定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结构,其二是评估该物理结构的运行效率,通过综合考虑这两个环节来对数据库物理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最终的评价。

2.5用于数据库的详细设计和概要设计

数据库系统的详细设计是设计程序框架,而不是编写程序。总的来说,数据库系统的概要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制定数据库系统的实施方案;第二进行软件结构设计。

3总结

总而言之,将软件工程技术应用与数据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数据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所以在软件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对其应用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保障数据库的顺利设计与建立。

参考文献

[1]曹杨帆.数据库设计中软件工程技术的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3):202.

篇10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实际上,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武装的农业。尽管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条件与情况不同,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基本共同的。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与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并有着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二、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

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打破以小生产为特征的自然农业的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逐步取代笨拙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三是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从事农业,使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大为提高;四是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五是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实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充分发挥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

三、何谓立体农业?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内容有:根据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性进行垂直空间的多层配置;自然资源的深度利用,主产品的多级、深度加工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技术形态的多元复合等。立体农业分异基面和同基面两种类型。异基面立体农业指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条件下呈现出的农业布局差异。同基面立体农业指同一块田地上的间混套作及兼养动物、微生物的立体种养系统。合理的立体农业能多项目、多层次、高效率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

四、什么是现代生态农业?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复合体系,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一种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又能合理利用资源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