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

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收稿日期:2006―04―24

作者简介:韩延伦,男,山东省微山县人,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校课程论、当代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不可否认,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但无论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何设置或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无一例外地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设置绝不是简单地排列或组拼课程,简要地讲是指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之前,依据教育培养目标所规划或安排的课程方案,它内在地设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和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规定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达成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和效益。本文立足于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论析: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限定性问题

思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前提限定性问题:(1)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2)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

不同的教育活动,都有着自身的属性特质,确证着与其他教育活动的相异及区别。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具有师范性、成人性、在职性等一般特点外,其属性特质主要体现在:(1)面向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单纯地指向个别、少数或部分;(2)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学历达标或资格确认性的培训,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性的、层次提升性的;(3)是多类型和多层性的,其目标指向不是单一的或统一标准性的,而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上述属性特质,不仅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这些属性特质,而且也内在地规定着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以及功能定位,这是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此,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清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

虽然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类型和层次,而且其目标指向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但目标指向仍内涵如下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1)知识和能力纬度。可以说,无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何种类型和层次,知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指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中小学教师展开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相应能力;(2)实践和教育技术应用的纬度。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以现实的课程教学实践需要为基础的,所以,无论展开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另外,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能方面,确实是薄弱环节,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功用,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因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当然地要确认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和开发问题作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3)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纬度。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性的情感态度及品德修养,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对于改善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所以,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品德修养,对于建设德才兼备、具有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有着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和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

上述目标指向所内涵的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是必须在认识上清晰把握的,否则,课程设置既难以充分体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也缺乏课程功能与目标指向间的对应性和适切性。

(二)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在其特征上,(1)并不是基础学历不达标或单纯地指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相对低的中小学教师,而是指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2)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实际上已有着应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实践经验,他们所需要的是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进一步充实学科专业知识,厚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完善与扩充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教学的科研意识和相应能力等。因此,在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时,应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才能够使所设置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这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

其实,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学习,已不是单纯地接受性或单一的知识储存型学习,而是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持续性学习,具有自主自觉性、问题研究性、理解判断性、批判反思性以及团队协作式交流探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时,必须特别关注的,因为,毕竟继续教育的课程是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继续学习而设,所以,课程设置就应该考虑与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特点是否具有适切性或适宜性,否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就会偏离了其本体性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直接降低或内在地消减了课程设置的整体绩效。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

从“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上讲,“结构”影响和制约“功能”,因此,如果课程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或有助于而不是阻碍或消解课程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就应是合理的。循此而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是必须审慎思考的。

就目前来讲,许多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在设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时,多惯性地和模式化地“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其实,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并不完全适宜或适应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事实上,师范类课程设置,并不是立足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现实,而是建立在“准”教师培养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全校公共课、专业课和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相关课程。这三大板块,主要以序列化的专业课为主。在这一框架结构中,不仅预设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程序性的相依关系,同时也预先设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及数量上的比例值,这些“预先设定”是不可随意调整的,否则就可能导致整体课程体系的混乱和课程功能指向的迷失。如果简单“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不仅忽视了课程设置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属性特质的内在一致性,而且也会直接导致“结构与功能”之间逻辑关系的割裂或错位,可能反而阻碍或内在地消减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整体功能。

那么,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确立何种结构,既能够体现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课程设置的功能?笔者认为,首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应具有开放性,打破师范类课程设置结构的封闭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毕竟是以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为依据的,所以,必须改变课程远离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现实的弊端,这就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固守系统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学术性;其次,确立课程设置结构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可能是短期性教学技能培训,也可能是学科知识的更新性、补充性的,还可能是针对课程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性的等,因此,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具有务实性、问题探究性、实践针对性、新知识及新理念的时效性、工具应用性等,以应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课程的需要。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其框架结构上,不应强求课程设置的序列化、系统性、体系化或“先基础后专业”的传统规范,而应是“资料包式”的、“菜单式”的或综合性的“模块”,能够依据教师职业的现实及未来需要,随时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课程教学活动。这种松散结合性、开放性、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结构,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最大化地发挥其达成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指向的功能价值。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务实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储存知识以备未来,而是首先依据本职工作的需要,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注重中小学教师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所以,其“务实性”的要求和特点十分明显。但若想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务实性”,就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常规性思维模式,以“创新”的思维视野,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寻求多途径和不同的方式来设置课程,如设置学科新知识、新观点的专题讲座课,典型案例讨论课,经验总结和反思性经验交流课,教育科学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观点的问题讨论课,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及趋势分析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课等等,所以,课程设置主要不是常规性的学科逻辑或序列化的框架结构,而是创建“宽、新、用”松散结合的、“模块性”的课程结构,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问题性和实践针对性,如此,才能使课程设置的“务实性”落在实处。

2.应用性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务实性”,实质上也内在地规定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中小学教师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所设置的课程,必须面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及过程组织的各个环节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及过程组织顺利展开的策略、手段、途径或方式等,使中小学教师能够把学习的结果及时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当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为实践应用而单纯地“工具化”,果真如此,就误读或曲解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师的目标指向。事实上,“应用性”主要是在“工具性”的操作层面上满足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但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不仅关涉操作层面上的“工具性”,更关键的是价值取向,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还必须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把当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或新观点等讲解于中小学教师,提升其理论统摄的高度,使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当代学校教育目的和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强调课程设置的“应用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或弱化课程设置的理论提升性要求,应本着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原则,忽视或弱化哪一方面,都会使课程设置偏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规定。

篇2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教学现状 有效创新改革

就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设定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简单的停留在技能方面,而是涉及到了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鉴于这种情况,语文课程教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了。但是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来说,效果似乎还不太理想。

一、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职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性。而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似乎还没有发挥出在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一)学生对具体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

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应该包括了以下一个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可能较为薄弱。就职高学生的知识底子来说,不仅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可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还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之二在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上。就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如果整个班级都处于比较积极的学习状态,那么自然而然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将一些学习习惯哪怕不是太好的学生吸引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和古板

目前职高语文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之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陈旧和古板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字和理论进行呈现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将具体的文字内容从书本上搬到黑板上的话,学生是很难对相应的教学过程产生兴趣的。

二、职高语文教学的有效创新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这两方面的现状。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呢?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以及教学理念的有效创新

现阶段要对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应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倾向进行全面掌握的话,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再来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调动的话,就会是比较简单的事了。

在语文课程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建议教师最好能花费一些时间对学生的爱好以及兴趣程度比较高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解,从而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对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进,教师还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

(二)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创新职高语文课程教学,除了上文提到的转变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之外,还应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的运用。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阶段职高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引入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就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来说,不仅能有效提高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丰富有限的教学手段,还能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从而提高整个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职高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除了面临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和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等问题之外,在具体教学氛围的营造上面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且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对具体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争取为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作出相应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苏炜. 高职高专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60-61.

[2] 杨富荣. 加强语文导学艺术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浅谈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中学时代,2012,14:68.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价值取向

语文,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门将抽象内容以感性语言表达出来的规范科学,正是基于对语文的这点认识,新课标才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水平之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语言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国家,绵延五千年的积累沉淀不仅塑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殷实的文学根基。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不仅关系到中学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着中华文明能否源远流长!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在我国正式形成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的缺憾,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教学模式固定化、类型化,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教学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科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之上。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依然以中高考为主要衡量目标,从而使得语文应试教育现象泛滥。以考试为导向标的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单纯侧重于对学生背诵、记忆等初级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固定化、类型化等弊病由此而生。

过分强调“三个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畸形现象。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忽视了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统一,片面的强调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诚然,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但却不是唯一,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就很难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实践中出现的学生厌恶和不重视语文课的局面,就是“三个中心”模式下的教学怪胎。

部分教师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是影响我国中学语文健康发展的另一阻碍。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虽然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不断在补充新鲜血液,但不可否认,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存在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等问题。在新课标改革的攻坚时期,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力,教师的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的质量,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一味的死守某种教学模式,就很难调动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从改变考核方式入手,破除应试教育对课堂的禁锢。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必需的,但是考核方式却有待改进。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只会成为答题机器,以至于教师忙于“创造”能得高分的答题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改变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是时候改变固定的试卷题型了,语文试卷的改革应注重“灵活性”,避免给套用答题模式的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中学教育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所以应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但是要创新考核方式,将语文基础知识融于最新的时事之中,既可以避免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方式,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从改变课堂模式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语文课堂采用说教的授课模式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竞争学习法等新型有趣的课堂模式都可以引入课堂,当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与精彩时必然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接受知识。教师作为知识殿堂的引路人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寓教于乐。在学生有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之后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从引入竞争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竞争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有竞争才有压力。合理的竞争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当然,不合理的竞争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当前在职的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教学思维硬化,不能做到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教育的内涵,所以必须对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培训,并以竞争的方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队伍难免有“滥竽充数”之徒,对“不作为”“混日子”的教师要坚决清出教师队伍。学校应该以明文的方式制定教师考核“细则”,结合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以及教学成就评价,对无法正常履行教师职能的教师予以辞退或调离一线教师岗位。

三、结语

作为通识教育的关键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教学的核心对象,从各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付雨鑫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症结与突破[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7).

[2] 袁宝玲.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4(3):164-165.

篇4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推出“真语文”大讨论,并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聚龙宣言》,到2013年末《语文建设》杂志和《语言文字报》联合推出为期一年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参与到“真语文”大讨论的活动中。

大讨论发起人王旭明说:语文教学有很多流派,诗意语文、青春语文、创造语文等等,无论是什么流派,只要真正接近语文教学本质的、真正回归语文教学原点的,就是“真”语文课。①他还说“什么是本真语文教学?真需要一个大讨论。我认为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形态、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等方面,都值得研究”。他提出在教学环节的三个方面要体现出“真”即:“真讲、真学、真评”。②与此同时出台的《聚龙宣言》倡导真语文教学风格:“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

此次“真语文”大讨论具有“理念先行”“面向实践”“注重实效”的特点,参与者除了语文教育专家之外,领导讲话、学术论坛、课例示范等形式丰富。从一年来的讨论看,参与的语文名师、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对“真、实、好”的理解上并没有达成一定共识。不过,我们却可以从2013年度《语文建设》刊登的三篇文章中一窥“真语文”的内涵和讨论进展。

一、“真语文”的特质

【评析文章】韩雪屏:《真语文的标志: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9期。

【原文提要】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必须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即“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首先是与语用学科有着天然契合的,因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其次,语文课程的特质还与它呈现的方式密切相关,即通过语文课程教科书的选文呈现。再次,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与学生学习它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这种特殊表现在教师是在教授学生用新的方式去做已经会做的事情。

(一)语用性: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据统计,2011版新课标共出现13处“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由此可见,语用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认可。

李海林曾经明确提出“语用学实际上是语文学的原理学科”③。他还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要以“语用能力”为“一元化的目的论”④。韩雪屏教授在《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用知识》一文中曾经比较详细地梳理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百年历史中存在的语用知识体系。目前研究者基本认同:系列化的动态语用知识是引领和指导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主要知识。

韩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从运用语言的角度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特性,以及用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的语用实践,是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语用学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成熟,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用知识及其有效运用存在着大量缺失与错位的现象。

基于此,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即:怎样经由说和写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义?怎样经由听和读准确地理解他人表达的意义?听说读写言语实践有哪些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和准则?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能够开发和构建语文课程内容。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透过语文课程特定的思维规则或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从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发现真善美。因此,要想实现“真语文”教学,先要做到与语用学的结合。具体如何结合,作者并没有深入阐释,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语用性应当是“真语文”的特质之一。

(二)选文呈现:是语文课程的另一特质

作者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方面,也是语文课程的另一个特质。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而这些文章又是落实课程标准、承载课程内容的载体。从教学要求来看,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它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选文来呈现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素养的教学,然而每篇选文都是作者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是作者个人的言语表达风格。选文是由词、句、段、篇不同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层级性整体对象。依据王荣生的选文分类法,将其分为四类,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这些分法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篇章,通过对这些选文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智性、审美等多种思维方式及用语方式。正因为语文课程的这种呈现特质,使得作为教学的语文在动态生成中,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把思维转化成思想产品――认识性、表现性、指导性、创造性产品。

(三)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特殊状态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母语教育。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就在于他们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前“用母语交际的能力早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他已经懂得自己能用母语做些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对于母语的作用何在,至少也了解一部分(哈利迪,1969)。根据这一观点,语言教师所做的不过是教授学生一种新的方式来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情。因此,他其实是在试图或多或少扩大学生原有的语言行为手段,亦即扩大学生原有的一套四位规则或思维方式⑤”。正因为这种特殊状态,决定了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何种语文技能及语文素养。韩雪屏教授提出语文课程的这种特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也是在开发和构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时应该引起研究者和教师注意的。在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视野中,如果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殊学习状态,求真务实,那就是“真语文”。

二、“真语文”的品质

【评析文章】王尚文:《语文课程和语文品质》,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10期。

【原文提要】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能力。在对语文程度定义、评价标准拿捏不准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语文品质”的概念。品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衡量的。比如语言作品,口头语言作品是延伸于时间中的一条线,书面语言作品是延伸于空间中的一条线,正因为它们是客观对象,就可以从内容品质和语言表达品质进行审视,也即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合起来衡量其语文品质。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提升语文品质,否则,就不是“真语文”。

【论文评议】

语文品质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从语文品质出发,实际上探讨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作为“工具”的语文,其研究对象又是“语言”,这与王尚文倡导的“语文教学新的路标是语感中心说”⑥相切合,他提出语感不仅是把人和语言联结起来的纽带,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语感所感的对象是“言语”,语文品质的主要评价对象是语言作品。语感和语文品质之间的联系在于两者的对象是一致的,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语文品质是根据人对语言作品的客观实在感觉进行衡量的。

以教材文本的品质延伸到语文品质的高下优劣,进而探讨“真语文”的品质,是直观形象且客观的。主要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是从教学文本的表层,着眼于字、词、句、段落之间以及文本整体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否能够让人看明白,是否合理有逻辑等,衡量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二是从语言作品的深层入手,用文论来说,就是要着眼于作品的言(语言层或形式层)、象(形象层或再现层)、意(意蕴层或表现层)三个方面,考察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写作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作者的深层意蕴。作者对于语文品质表层和深层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没有做具体详细研究。但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考察语文品质表层的标准具有确定性,标准是清晰明白的,无法通融;二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其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好语文课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品质深层衡量的核心内容。

当下,汉语使用混乱问题,引起了多数学者的思考。作者认为,最普遍的现象在于公众遣词造句中文字使用不当。推及到语文课程,作者认为教师对“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不够重视,虽然语文教育极其重视文本,但看重的却是文本的内容、意思,忽略了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遣词造句能力恰恰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最需要的。这种观点与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陈成龙的《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按照王荣生的观点,真知还有一个内涵: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正是评价一堂课最高最硬性的标准。⑦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对语文品质的提升,因为教师对语文课程中语文品质的不够重视或者忽略,使语文课变了味道,使得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就引起了“真假语文”之论。“真语文”的品质事实上就是上语文课两眼要盯住课文的语文品质,具体说来就是解决类似遣词造句的问题。比如说解决《荷花淀》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一句中的“句号”是否能改成“逗号”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教了真语文、实语文、好语文。

三、“真语文”的标准

【评析文章】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5期。

【原文提要】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针对语文教学严重的异化现象,始终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实践本色语文教学,其最核心的主张便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内涵包含三个方面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这也正是作者对真语文的理解,也是评价“真语文”的标准。

如果说,前两篇文章阐释的是什么是“真语文”,即“真语文”的内涵,那么黄厚江老师的文章,就是在讲“真语文”标准与教学原则。在作者看来,“本色语文”与“本真语文”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其一直提倡的本色语文嫁接到了“真语文”上。在对本色语文的三大基本内涵进行阐述时,作者提到:本色语文,很主要的一点就是“本真”,“本真”就是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而什么是语文规律,作者在其《本色语文》(载于《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1)文章中说到:这个规律包括了语文课程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等丰富内涵。本色语文的本色课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必须坚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以此来阐释“什么是语文课”,或者说是“真语文”。

(一)规律引导,简单朴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句话揭示了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以及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当今的语文教育内容丰富庞杂,教师认识不一,因而很多语文课上游戏、活动多姿多彩,用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就是:形形的假语文表现不一,但莫不以多媒体为“豪华包装”,不但语文教学内容如此,而且教学设计一概以乐曲和画面为纲。⑧介于这些情况,作者提出语文教学要简单朴实,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方法,那就要以语言为核心,这是“真语文”的标准之一。

(二)语文活动的“动”和“活”

美国学者M・李普曼在《教室里的哲学》中区分了三种课堂情境:最不理想的是,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敢开口,生怕因此而丧失教师的欢心与尊重。稍好一点的情形是,学生能自由地讨论抽象问题,不过得随时小心,不要对教师的价值标准表示出任何即使是暗示性的异议。最佳的情境则是,学生非常信赖教师,并敢于批评其方法或价值标准,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客观地考虑自己的批评意见。最佳的情境比较吻合“真语文”所倡导的课堂情境。语文课堂教学要由“语文活动”组成,而不是“豪华的语文活动”,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活动――听说读写。

作者认为,语文活动重在一个“动”字,首先是要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对语言学习和运用有具体的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建构语文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同化,培养其语文技能、语文素养。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全程动起来。比如说课堂上的对话,孙绍振的《真语文拒绝“伪对话”》就从课堂上对话的角度出发,提出“真语文,所问必然少而深,当以画龙点睛喻之”,倡导课堂上拒绝“满堂问”,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进行平等对话。

语文活动之所以不同于游戏和单纯意义上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就在于它是“活”的。这种“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形式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具有原创性;二是主问题式的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欲望。理想的课堂情境建立在“活”的语文活动之上,课堂活动是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共同组成的。因而少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两种活动的现场共生,基本上可以实现“真”语文课堂教学。

(三)终极目标: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说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也是根本目标。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系统有五种性质,七个层面,从不同的层面出发,我们可以分出语文课的多种境界。单就语文教学内容而言,就有三种境界:第一是最差境界,对语文课进行了豪华包装,内容丰富,可是已不见其本来面目;第二是一般境界,语文课只有语文;第三是最高境界,围绕活的语文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最高境界其实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结合语文的特质和品质,在语文活动的牵引下,走向一条建构的大道,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语文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注释

①②王旭明:《让语文回到起点:姓语名文》,《语文建设》,2013年第1期。

③④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0、301页。

⑤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⑥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6页。

⑦陈成龙:《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语文建设》,2013年第9期。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流行化生活化

一、前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如何在完成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同中,同时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需求呢?当前,高中大多是90后学生,这些学生讲究个性、另类、思想古怪,标新立异,讲究时髦等,笔者认为只有从他们思想和行为特征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才能一举两得。

二、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2.1教学观念误区

当前很多高中语文老师教学观念存在误区,认为语文就是要学语法,重在理论而不是应用。很多高中语文教学出现过“满堂灌”继而“满堂问”的“一言堂”现象,随之又有“习题热”,唯考试论,有“泛语文”,唯生活论。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课堂的喧嚣失去了思维的真正流动。“一讲到底”到“一问到底”的“一言堂”现象中,教师权威地位没有改变,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问题设置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走向固定而唯一的答案。过往的“一言堂”,现在有些课堂“群言堂”的表面繁华,教师的游离状态,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正常模式,它都是语文教学中或左或右的极端化,都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对象——学生的真实需要和真实感受,未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的误区,使语文教学本质离初衷越走越远,以致出现偏离。

2.2教学方式陈旧

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教学理念的落后,使得现在我们一些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设计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掌握课堂的发言权,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替代真正的主体——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语文课堂上多是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孤立讲解,一味重视知识积累和答题战术的积累,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审美体验,使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教学课堂成了教师的传声筒,使学生对语文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

2.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语文教学课程很多内容还是延续老一辈的文章,比如说鲁迅的文章,因其特定的时代性、斗争性、人民性,其内容对现在90后的学生有很强的时代距离感,学生根本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文字,深刻体会其中的含义和价值。还有一些古文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理解很困难,现在由于网络普及,网络语言的泛滥,使得古文学习受到冲击,学生对于网言热衷度胜过诗词歌赋,而且现在是现代背景,古诗词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学生根本无法理解。

三、语文教学流行化转变

综上所述,对于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语文教学要向流行化转变。如何转变,笔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教学观念更新

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现在的90后学生已经不合时宜,笔者认为不管哪个学科的老师,其主体对象都是学生,要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是立足点,不管哪个时代都一样。所以,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立场,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站在学生角度,进行理念更新,最好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从中找到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想法,通过他们想法,来改变自己教学观念和态度。具体措施:最近学生流行什么,在讨论什么,从中体现什么文化底蕴,通过对同学的讲解,使同学知道语文也可以生活化,流行化的。

3.2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对90后学生来说有时代距离的文章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笔者建议在内容上尽量可以选些当代比较热门的小说节选或优秀网文选读。例如韩寒、郭敬明等当代学生的偶像作家的文章。这些文章一方面符合当代背景,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些明星的作品原本就有兴趣,如果加上老师专业的引导,使之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渗杂流行元素的话,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对语文实用性大大加强。

3.3教学方式多元化

所谓教学方式多元化,就是指语文老师要打破传统“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学习方式,面对语文不同的课程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拿高中生比较头痛的古诗词来说,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一位高中化学老师的做法。这位化学老师,把曲子和化学口诀形成在一起,引起网友的热捧。据那位化学老师说,化学公式对于学生很难用单纯记忆记下来,一直是他很头痛的事。后来看见周杰伦唱的青花瓷很受学生喜欢,朗朗上口。所以决定用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用周杰伦的词换上化学公式,结果同学们现在记得化学公式歌了,教学效果也大大增加。

笔者认为此法也可适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用中学生现在最爱听的流行歌曲配上古诗词,以提高高中生记忆古诗词的能力。现在流行歌曲充斥着校园文化,与其让中学生死记硬背文诌诌的古诗词,不如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巧妙运用流行乐曲搭配古典诗词,让同学唱出来,这样对古诗词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添加流行元素,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讨厌学习变爱上学习。希望这亦能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加以借鉴之。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5-01

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好感,初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但是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兼顾学生发展特点的同时,还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充分考虑“教育”特性的实现。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入手,围绕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对二者进行结合展开了详尽的分析。

一、小学生特点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之外,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除幼儿园阶段外,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除了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的情况以外,小学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多动倾向,即对游戏或是活动表现出由衷的喜欢;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在于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及素养进行培养,但是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学生天性,断然进行教学的话,必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趣味性”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与调整,以一种小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课程教材兴趣的同时,提升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与张力。但是就二者来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缺失,因此,“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状况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合理把握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握,体现出教材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把握教学主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知识的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把握教材主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应章节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宏观把握,看看章节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根据课程教学安排的进度,将这一目标设定与自身的教学素养及业务水平能力进行联系,从而促成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的一体化,保证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及途径,并且通过实际生活例子来对知识内容进行说明,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挖掘教材资源,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

除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把握外,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还应加强学生对教材的了解。这一部分功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架构及构成进行大致的了解,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心理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与教学计划进行对话;在每一堂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兴趣,这一途径可以是故事性的讲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

(三)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应着力建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两个要素,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吸收都靠着二者之间的交流来完成,载体作用是否能够得以发挥与这二者之间有效沟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环节中来,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层次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通过“对话”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转换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测试与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筛选,保证教学测试任务及目标完成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有效结合来说,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想充分实现教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必须从学生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深入语文教学的世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徐立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

[3]肖云.文学教育中的童话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篇7

1.一般意义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

第一,开展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和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

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第四,研究一般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五,鉴别和利用课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2.微观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服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研究小学生的普遍兴趣和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赏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习惯,又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小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语文课程受教对象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各门功课的选材都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应该兼顾他们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因此,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材料,是语文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为学生提供的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语文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常犯错误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技能和知识领域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应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掌握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的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人分享。

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教改刍议

一、现状分析

第一,沿袭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学生认为他们是在学“高四”的语文。某些学生在学习了这一课程之后,感觉和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外乎仍然是字词句、短章篇分析加中心思想讲解。这种把一些精彩文学篇章加以五马分尸似的图解和拼对标准答案语文教学式,令人不禁望而生畏。总之,这样的结果是让学生认为学学语文的价值和意义不大,学生来上课基本是迫于课程的必修性质。这可以说是最为失败并最令人堪忧的一种状况。

第二,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的提升,但却忽略了基本语文能力的训练。目前在许多学校,许多的大学语文教师中,将“大学语文”定位为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用审美眼光关注与审视人生的能力,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关照的意识等。他们认为语文教学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一块领地,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因此,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确立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这无疑是最为热门和获得了广泛赞同的一个观点。

第三,教学理念滞后,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良莠不齐。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坚定不移根本性判断与看法。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教学理念也不同。

二、教改对策探讨

(一)统一观念,学目标和要求

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偏重知识性和工具性,教材选文没有

时代感和审美性。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教学实践,学界都没有脱离这个范围,都集中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这两个范围内。因而大学语文教育被看成“高四语文”。一句话,教育理论以及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已日益成为高校语文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桎梏。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的文科生和理科生对语文课程的态度可以用“反感”一词来形容,最终导致了他们对这类课程的厌学和弃学“使得该课程的强大功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我们要突破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法观念,不仅仅运用传统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的教学手段,知识讲座、学术沙龙、影视剧观摩和鉴赏、朗诵会、文娱活动等等,都应成为大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相对学内容

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要有一种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就目前的现状来讲,大学语文教材的版本很多,通过教学实践,人文学院人、文新系已经在自己着手编写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语文教材。相信在不久就可以使用到自编教材。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主题讲授,一人一讲

所谓一人一讲,指的是把要求教学的相关内容分割成多个单元的

形式,也就是说一单元一讲,或者称一阶段一讲,按不同的主题来选择和聚合这些单元,并科学地分配给相应的教师上课。授课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把每一个单元,都讲深,讲透彻。既能够讲到该单元例文的字句精解,也能够讲出文章富含的人文意蕴。这样所做的目的是既充分发挥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最精华的积累,又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数内,获得最好的收益。因为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我校目前除极少数专业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外,大多数都是中文专业的教师。他们平时有自己各自的专业分工和兴趣取向,一直以来形成了与其专业相匹配的个人教学专长和教学风格。一人一讲或逐一阶段的讲授,是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

(四)改进考查方式

建议设立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考查方式。为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方目标和教学方式,在每一讲结束的时候,由该任课教师给学生打出该阶段学习的成绩,最好是五级几分制度,老师打分的依据是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听课中参与讨论的情况,课后作业情况等的综合。既要避免呆板也要避免打分的随意。

(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针对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应该尽快实施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以改变语文教育的尴尬处境与现状,应该提出新的大学语文教育理论,对大学语文教育重新进行定位,尽快改变当前一成不变的语文教育模式,重新进行学科、课程分布,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要针对普通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针对这类院校人文师资和文科专业薄弱以及注重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强调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

大学语文的综合性是指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融听、说、读、写、

想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大学语文应是一种综合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它是包含了大学语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等多门关于培养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是指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点,要把大学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要围绕大学语文教学,把学生引向课外学习”。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举办口语基本功大赛、演说基本功大赛、应用文书知识竞赛、应聘模拟竞赛等,提高学生对母语语言感受的灵敏度,规范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口语表现力。

三、结语

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责任也重大。但相信通过各位参与和热爱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们,管理工作者们的努力,能够不负重任,实现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传统教育模式不断面临着新的突破与选择。微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进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来。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利用起学生碎片化的时间,为学生增加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新途径。微课程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推进,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并且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思维,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学习理念。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

语文是初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W科,其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多样化地发展着。将具有时代特点的微课程应用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发展理念,能够促进课堂形式多元化以及课堂内容丰富化。同时,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应注意微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初中语文课的特点,符合学生普遍的趣味认知,真正有效地将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专业素养。

一、微课程的基本概念

2008年,微课程这一概念首次被一位美国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随着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化,也逐渐流入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教学正处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过渡的衔接阶段,根据微课程在现阶段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对其概念作以下定义:微课程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自主研发的,具有完整教学结构且在教学时间上不足十分钟的精炼的教学视频资源,通常可用于大多数通识课程,有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

二、微课程的积极意义

1.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通常是以课标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常考点和易错点为主,选择大多数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普遍化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整体上看来保证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而微课程打破了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根据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通过不同的微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依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对微课程的学习有所侧重。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注意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2.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语文课程的内容从初中阶段开始确实存在着知识点琐碎繁杂、课文相对冗长等学科特点,长期使用传统教师“填鸭式”的讲解,会使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倦怠。而微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简洁精炼,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知识点的提炼更加明确有效,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微课程的设计及主要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微课程是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多媒体的使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散文《春》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依据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和情境配以图片制作相应的PPT,同时添加相应的动态小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再者,舒缓合适的背景音乐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从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加强学习效果。课后,可将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网站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再根据学生的一些建议进一步改进,让教学资源实现有效共享。

2.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微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首要区别就体现在“微”,主要表现在时间的精简上,需要把教学内容控制在几分钟内,因此,以“看”和“听”为主的教学形式就成为微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在知识点的选择上一定要确保精炼有效,相应的教学素材也必须明确符合主题;其次,在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衔接,教学内容之间一定要相关联、相依靠,具有整体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古诗文篇目《桃花源记》时,应该强调重点字词,在强调重点字词后再进行古诗文的翻译,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文整体的情感认识,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文的内容及思想

感情。

3.保证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与一致性

语文课程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通过学生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规范使用应具有明确的要求。其次,要保证微课程教学与原有教学方式下的知识体系具有一致性,在教学设计中严格按照课标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应该确保规范性和一致性,从而优化课堂结构。

综上,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是当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方式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使得语文教学更加人性化,从而提升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促进语文教学形成开放的、多元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质量提升 建议

初中生刚从懵懂的小学过渡到中学,具有一定基础知识,正处于叛逆期,同时是对新鲜事物接纳能力最强的阶段。所以语文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克服现代教学过程中的短板,让语文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需突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意识到,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需要遵守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有的知识需要学生牢记,因此对于课文最后规定的“背诵”二字,强制要求学生背诵。除了课程要求之外,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解课本值得背诵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识文断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性培育。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开展自主学习。语文依然保持自己独特的思想,通过文字,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方式表达作者们的思想。就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获得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初中生思想非常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期待,现代教育必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老师应该应用语文的独特魅力,从诗歌、散文到故事、歌赋等,引领学生领略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提问学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理解的重点内容和知识,而后通过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教学。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相关建议

1.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是一切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因此老师明确每节语文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还是为了提升阅读写作能力,还是为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得到明显地提升。因此,明确而科学的方向是必需的,教师要通过明确而科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开始”,合适正确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到最合适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语文不像数学那样通过补习可以提升分数,语文属于语言的一部分,它的成绩和程度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因此老师和学生都要有耐心,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情况的不同帮助其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其设置高一点的短期目标,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提升。

2.建立健全科学可靠的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对语文教师、学生和教学的相互评价。学校对于老师活动课的教育结果要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包括老师的专业度,而且包括老师的综合表现和学生的课程学习程度,最后学校从教学角度给予老师一定的绩效改善方法,以便老师更好地发展自己,做好语文教学。教师对语文课起到主导作用,靠语文老师的学识积累和创新思维对课程进行思想引领,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发现自身需要提升方面,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职业素养。比如,学生在活动课上的需求需要提前和老师沟通,有新颖的想法或活动课的诉求表达出来,同时对活动课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到班主任处或直接与语文老师沟通。老师评价学生活动前后的表现差异;学生评价教师活动中的引导;学校引导和支持活动课的合理需求。

3.有效运用语文课的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课不仅包括传统的室内活动,而且有非常适合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外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初中语文课的特点和各项资源,深入挖掘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入活动课,丰富课堂教学,拓宽活动思路。在活动课教学中,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暂时不足以支撑整个活动课程,若任由自由发挥极有可能出现只有活动而没有教学的情况。因此,老师的引导和启发是一个“紧箍咒”,在合理约束的范围内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到该学习内容。当然,老师要博览群书,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相关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初中语文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科学的办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1]胡爱媛.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论坛,201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