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篇1

[关键词]西部;区域医疗信息化;理论基础;模式设计

[作者简介]万晓文,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41,江西中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江西南昌330004;石应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G35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097-06

近几十年来,区域医疗信息化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我国自2003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以来,以信息技术带动医疗改革的区域医疗项目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资金、技术、信息标准、建设及运营模式等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和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何种模式来构建和推广区域医疗信息化?成为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经济基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都较低的西部地区而言。由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成败得失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指导下结合西部特征,提出了基于共享医疗信息平台的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

一、区域医疗信息化概念

到目前为止,区域医疗信息化还没有全球公认的定义来界定它的范畴。相对而言,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与埃森哲的描述较为完整地表达和阐述了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的特征,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和认可。它们认为:区域医疗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标准化建设成果和互通共享基础上,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

二、国内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国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4年美国提出国家健康信息网络(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NHIN)以后,作为基本组成单元的区域健康信息组织(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RHIOs)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08年全美已建立了约150多个州、区域或地方的RHIos,其中有20多个RHIO初具规模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临床数据共享。

当前美国RHIOs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会员会费/订购付款、信息交易费、销售收益(出售商品、信息或服务给用户的收益)、临床业务咨询/指导附属收益和广告收益等五种。对于这些模式的有效性还有待检验,HIT Transition Group在2006年和2007年对RHIO经营情况调研显示:大多数(80%~90%)RHIO仍依赖于政府基金资助。

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近年也对区域卫生信息化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美国所不同的是,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一开始就由国家主导进行,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系统平台技术开发和设计等均由国家统一实施,如:英国拟投入55亿英镑,发展一个基于信息交流和标准化的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架构体系,为每一个公民建立终生电子健康记录。众所周知,区域医疗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持续大量投入、技术复杂、长期循序渐进不断建设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如何提供庞大的持续资金投入是其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3年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明确提出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工作目标。2006年,经国家卫生部、科技部组织论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的重大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课题正式立项。研究目标: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医疗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服务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

目前,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已初步形成了:横向整合模式、纵向整合模式、由单一行政部门发起建设的垂直信息管理系统等几种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从建设和运营方式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且卫生标准体系相对完备。推动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着重解决临床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而我国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无论信息化应用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和信息化理念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照搬发达国家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经济基础、信息化应用水平远落后于全国的西部地区而言,更难以借鉴。

三、理论基础

(一)免费理论

从吉列剃须刀以廉价或免费的方式出售刀架开创免费商业模式以来,至今已存在了近110年,但系统阐述“免费理论”的则是美国“长尾理论”之父克里斯・安德森。克里斯・安德森在提出“长尾理论”之后,通过对互联网的持续观察和思考,于2009年底提出了“免费”这个新概念,并出版了《免费:商业的未来》一书,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免费理论。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给出了“免费经济学”的定义,他认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服务或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触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户,提供商品的成本被摊得很薄,每增加一个客户或者给每个用户新增一项服务的边际成本正迅速趋近于零。”《长尾理论》关注到了网络时代诞生了一种新的市场型态,这种新的市场型态基于互联网上的虚拟货架(或店铺),原先无法上架展示的商品在互联网上得以展示,并被分散在全球的客户看到并购买,产品和需求有了生存和满足的空间,顾客个性化需求在长尾市场中得到了满足。

如果说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长尾理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揭示了提供和增加商品品种的新的途径和渠道。那么《免费:商业的未来》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或经济模式)――免费模式。美国风险投资家蒂姆・德雷珀曾说过:如果你想更快地推广一样东西,就不要拿它来收费。所谓免费,安德森给它的定义是:这种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伎俩,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的卓越能力。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以互联网、电脑字节、数字销售近乎为零的“边界成本”基础上的经济学,而不是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安德森认为,一

旦某样东西成了以电脑字节为基础的软件,它的成本和价格将会逐渐趋向零化。而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传统经济学的两大稀缺函数生产与分配的边际成本在互联网络经济中正飞速下滑,在互联网的今天,免费模式已经成为现实。首先,基于三方市场模式的免费格局已经形成,免费并不意味着白白送掉,或原始的交叉补贴,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创造的新价值足以抵消免费产生的成本。其次,数字时代,根据摩尔定律信息经济的主要要素如存储、计算和带宽单位成本将趋近于零,其复制的追加成本即边际成本几近接于零。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免费模式始于网络产业,但其影响已经深入到众多行业,免费商业模式将为现代商业社会创造了崭新的未来。

区域医疗信息化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新的医疗服务形态,从技术角度来说,区域医疗信息化符合免费理论的基本特质,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传播医疗信息,医疗机构、患者、卫生管理部门、医保机构通过网络交纳费用获取信息;从服务模式来说,医疗机构、患者基于这种共享信息获得互惠利益,如医疗机构医疗差错的减少、医疗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患者医疗费用的降低,享受连续的高质量的医疗照顾等。因此,免费理论为以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方式获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应用软件服务、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服务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运营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

(二)云计算理论

1、云计算的概念及内涵

云计算的概念最早由Google提出,在2006年,Google启动了“Googel01”计划,引导大学生进行“云”系统的编辑开发。此后,IBM、微软、雅虎和亚马逊等纷纷开发和应用云计算平台。

当前,关于云计算还没有一个公认和统一的定义。Google认为:云计算就是用户将数据全部存在网上远程数据中心。需要时通过互联网连接至数据中心获取即可,需要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数据中心进行计算。Raikumar Buyya等人认为云计算提供的是一种与交互式和虚拟计算构成的分布式系统相同的并行服务。Oracle在其技术白皮书中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由虚拟的分布式应用设计和网格计算发展演化而来的㈣。GTSI在其报告中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创新性的计算工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信息技术服务的传输和管理方式。综上所述,目前较一致的观点:云计算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互联性,将各种共享资源、软件和信息像公共服务一样按需提供给各种终端设备。

2、云计算的特点

(1)超强的计算能力,“无限”的存储容量。“云”具有相当的规模,通常每个集群包括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无限”的数据存储和超强的计算(处理)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从云计算平台计算机群中调用服务器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总体使用效率。

(2)虚拟、便捷化的服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浏览器从虚拟远端数据库提取数据(或文档)进行编辑和存储以应用,用户无需了解这个资源位于哪台服务器上,只需知道它有什么样的计算能力以及它何时能帮助你就可以了。用户也不需要关心使用的软件是否兼容、是否需要升级或杀毒、维护,这些都由集群服务器提供商进行专业的维护和管理。

(3)高可靠性。“云”服务端有最专业的团队来维护和管理数据中心,“云”使用冗余、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多种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此外,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只有你指定的人才可以共享数据,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

(4)通用性。云计算平台面对所有的用户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同一个平台支持不同的应用需求;也不针对特定的用户,对用户没有特定的要求,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低,只需有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即可。

(5)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通过动态的扩展虚拟化的层次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能够兼容不同硬件厂商的产品,兼容低配置机器和外设,并获得高性能计算。

(6)按需服务。“云”拥有一个强大的资源集群,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相关的服务,按需付费。

(7)极其廉价。对用户而言,不用考虑购买存储资源服务器和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不用考虑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无需管理人员和能源消耗支出,用户只需支付相关购买带宽和应用服务租金费用;对于云计算提供商来说,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减低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平台面向不特定的众多用户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使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可以以极低的价格向用户提供优质价廉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信息服务。

3、云计算应用模式

(1)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云计算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某种软件使用权,用户无需事先购买服务器设备或是软件授权吲,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从厂商来说,由出售软件转变为提供服务,通过收取使用费获取收益。对终端用户,可节省一次性购置费用。节省日常维护和使用管理费用,避免随时更新的麻烦,有效降低软件使用成本,按需付费。

(2)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从“云”处获取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性的计算资源,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基础设施平台部署或运行自己的应用服务。

(3)效/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这种云计算帮助企业创建虚拟的数据中心,把内存、I/O、存储和计算容量等通过网络集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来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存储资源的使用效率。

(4)云计算领域的Web服务。WEB服务提供商通过提供API让开发人员能够开发出基于互联网的更多应用。而不是由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己来提供所有的单机应用软件。

(5)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平台即服务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变种阎,以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用SaaS的模式来运营,即提供商开发、提供一个基础公共软件服务平台,用户在这个基础平台架构上创建自己的应用软件来运行,然后通过网络直接从供应商的服务器上传递给其他用户使用。目前,这类平台服务使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基于平台的二次开发也受到平台厂商的设计规定与容量限制。

(6)管理服务供应商(MSP)。最古老的云计算形式之一,它通常面向的是IT管理人员而不是终端用户,为IT行业提供服务。常见于邮件病毒扫

描、程序监控等。

(7)服务商业平台。是SaaS和MSP的混合应用,它为用户和供应商间提供了一种交互平台。在商业贸易领域应用比较广泛。

云计算不仅是一种超级计算模式,更是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云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格局,显示了信息产业由硬件转向软件、软件转向服务、分散服务转向集中服务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以高性价比、高可靠性和灵活性已成为未来IT的发展方向。这为西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提供了技术理论基础和工具。

四、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设计

综合前述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依靠政府投入、采用异构系统接口的方式进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的缺陷,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医疗机构和软件供应商而言都存在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基于此,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西部特征,我们提出了西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

(一)方案基本思路

1、整合政府、卫生机构、软件供应商和其他社会资源,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整合、研发一个能满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需求、卫生行政部门监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医疗保险机构业务需求的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2、以共享软硬件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方式,由服务(运营)商投资在区域内集中建设、统一部署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和数据存储中心。集中存储和维护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数据。

3、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需建设本机构业务系统,以交服务费的方式,使用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所有软件和硬件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运行维护由服务(运营)商负责;

4、以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机关、医保机构、居民和患者、公共卫生以及其它机构提供统一格式和制式的软、硬件服务,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促进分层次城乡一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

(二)方案特点

1、建立了新的模式,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投资研发、建设和管理,解决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人才难题,共享医疗信息平台产生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使维护和升级更方便、更专业。

2、参与医疗机构不需建设本机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存储数据库,采用云计算模式由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统一提供,从而节省了大笔的建设费用,以及降低了投资风险,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完成了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3、医疗机构由购买软件变为交纳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应用软件服务、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和系统升级服务。软件是服务,医疗机构是购买共享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服务,而不是购买软件产品,投资低。大家都用得起。

4、由市场推进而非政府推进的方式开展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医疗机构交纳的服务费作为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和维护费用。平台运营资金具有可靠的来源。

5、统一的业务应用系统,统一的数据结构,能实现完整的数据交换、整合,数据稳定性高;统一的操作界面和存储模式,使操作更便捷,便于医疗机构间开展协同医疗服务。

6、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包括医疗机构业务系统、医疗机构间信息交互与协同服务应用系统、医疗机构一政务信息交互系统、医疗机构一公共卫生信息交互系统、医疗机构一医疗保险信息交互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等。实现了一个平台支持临床医疗服务、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多项应用。

(三)方案的可行性

1、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

通常而言,区域医疗信息化是建立在参与医疗机构具有较高信息化基础之上的。而我国西部地区医疗机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还停留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即满足以财务收费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真正的临床业务信息系统运用还比较少,而要完成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需耗费巨额资金、且过程漫长,这是大多数医疗机构难以承受的。另外,西部地区大多数医疗机构缺乏信息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决策者对医疗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和选择缺乏深刻理解和相关专业知识,建设风险大。

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投资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规避单个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风险,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完成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2、IT、网络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集中建设,统一部署在技术上已成为现实,如:云技术为集中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SOA的系统应用软件技术架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使用Portal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可定制化、安全和以工作流为中心的可移动的使用环境;HL7、ICD-10、DICOM、IHE、XML、WEB-SERVICES等医疗行业信息标准的运用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集成性;使用Internet加VPN技术为较低费用下获得安全数据传输提供了网络支持,等等。

3、建设投入与运维成本优势

在分析、梳理医疗机构现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集中建设、统一部署一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所有参与医疗机构使用信息平台提供的统一的软、硬件服务和集中的数据存储服务,多机构共用一个系统平台软硬件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维护和升级等,将极大地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4、商业运营模式清晰

这是最重要的,把政府做变成市场做,均受益而无受损者则是普适,且能持续发展。医疗机构由购买软件变为交纳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应用软件服务、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服务。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以医疗机构交纳的服务费作为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和维护费用,各方利益诉求均得到了有效保证,平台运营资金有可靠的来源。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医疗科学研究机构、药企等联合开发利用系统平台存储的海量医疗数据资源,合法获取更高的收益,商业运营模式清晰。

篇2

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推进的 “中心”建设之一。要有效增强我市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吸纳集聚功能,就必须加快推进适应现代医疗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等工作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一、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信息化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网络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信息化硬件建设初具规模,医疗服务信息化应用有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进程加快。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已实现全覆盖,但是部分地区和单位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卫生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广大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卫生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需要。

二是存在“网通”而“信息不通”的问题。以市卫生数据中心为核心、覆盖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卫生专网已建立,然而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难以资源共享。如20__年以来已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00万余份,但实际应用较少。同时存在大量手工填报数据及重复采集信息现象。

三是资金投入与卫生信息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省市已拨款近20__万元用于卫生数据中心的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但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统筹的、经常性的项目管理和经费安排保障。二、三级医院信息化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是自行筹措,由于难以获取直接经济回报,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卫生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宣传不够充分。我委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等群体的调查显示,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知晓率仅分别为30%、20.3%和9.6%,对于其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等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另外,群众参与信息化实效体验机会偏少,尤其对老年患者等亟需优良服务的群体还缺少人性化设计。

五是卫生信息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整体数量少、高级人才奇缺和现有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市卫生信息中心仅有计算机、卫生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4名,其他基层医疗和管理机构多是毕业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难以满足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二、对未来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确保前期规划的有序推进。各级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统筹安排的领导责任,严格按照我市“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的时间节点要求推进建设进程,将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系统应用情况列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建立例会制度,完善沟通、反馈和解决机制,真正提高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水平。

(二)多措并举,有效破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瓶颈。政府投资初期建设有利于统一目标和管理,但在短期依赖政府投入的同时,应该注重制定长期运营策略,包括分析和预测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充分整合协调各方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合作、科技专项、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渠道,筹措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三)大力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促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要做好已建系统、新建系统以及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政府主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专业领域已有的规范和标准,如《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等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在整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组织专家加快标准和规范制定,防止与实际需要脱节。实现标准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卫生信息平台各个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四)重视卫生信息化在淮海经济区的功能扩展。要在20__年全面实现新农合跨区域资金监管和费用即时结报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卫生信息化平台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中的进程,通过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内各大城市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委托检验和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我市大中型医院与淮海经济区医疗机构多形式联合与合作,加强科学管理、评价和分配,提高区域卫生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多措施多渠道向群众宣传卫生信息应用知识。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报纸、电台、电视、网站等媒体开辟专刊专题专栏,及时向市民宣传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内涵、功能作用、应用操作等相关知识;另外在市中心医院等卫生信息化建设程度较好的大型医疗机构设立信息化体验中心,让居民尤其老年患者等缺乏操作能力的群体切身体会信息化的好处,推动

卫生信息化成果广泛应用。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篇4

落实五项工作

根据卫生部提出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16字方针,近年来,南京市加快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南京市成立了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各区县、直属单位也明确了分管领导、分管科室,并制定了南京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是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南京市卫生局。下设4个科室(办公室、规划科、运行科和12320管理科),编制13人。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全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负责全市卫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负责与国家、省及有关部门的信息联通和交换,为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提供通信保障,负责江苏省暨南京市12320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为全体市民提供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二是在平台建设与专业系统应用方面,南京市与各区县卫生局、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间实现了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已经部分启用,HIS、LIS、RIS、PACS等系统在医院广泛应用。公共卫生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及疫情分析系统、计免管理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监管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干部保健管理系统等都已投入使用。此外,南京市卫生电子政务也已全面启动。

三是建成了南京卫生12320网,改版了南京市卫生局网站,开发了全省12320应急指挥数据汇集系统,开通了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目前,南京卫生12320网主要有三个功能:网上预约挂号服务、检验检查结果查询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查询,18家三级医院接入了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开通了12320专家热线和网上在线咨询服务。

四是启动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并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进行菜单式的专业培训。

五是组织开展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如:区域平台建设相关技术论证、云计算技术讨论、区域PACS建设技术交流、存储与安全学术研讨等,并举办了国家级、省级卫生信息化继续教育项目。

下一阶段三大重点

2010年南京市卫生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行医疗一卡通;二是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三是落实国家“十一五”重大课题的研究,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1.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

以全市为区域研究单位,推进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统一接口、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建立项目审批制度和检查评估制度,推行各类硬件、软件准入制;以区县为单位,统一HIS、LIS等信息系统及信息管理平台;以南京市民卡为载体,推行医疗一卡通,2011年底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

2.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

建立全市卫生信息化数据中心,构建统一交换平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医院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保险(新农合)、办公自动化、通信、应急指挥、监控、身份识别、户籍管理等共享,并进行数据归档、海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实现全市医疗区域协同,真正做到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

3.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经建立300多万份。但是从国家的标准来看,能够接入到南京区域共享交换平台的,能够面向老百姓开放的还非常少。怎么样把“死档”变成“活档”并实现“多档合一”,这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做的事情。计划在未来两年,完成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与示范”的开发应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并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个人全程健康服务。

落实“十一五”重大课题

2009年,我们以南京医科大学为首联合申报的课题获得了科技部的立项,项目名称为“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这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支撑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设目标是基于互操作性开放标准的大型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

该课题主要有六项研究内容,分别是: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的研究与设计、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与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构建、区域医疗卫生应用服务的构建、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应用示范。

项目涉及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建设。构建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标准与规范,为区域内各种卫生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整合与共享提供规范保证,促进卫生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应用。二是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处理。卫生信息资源信息量大、标准不一、分布异构、访问效率低。要采用合理的存储模式,以提高管理与访问效率,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探索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类、检索与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集成和内容共享,提供高效的信息处理服务。三是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区域居民健康数据分类及使用模型,设计对健康信息的访问授权、关键隐私信息的加密处理、用户隐私信息的自管理等数据安全机制,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此项目被分解为四个课题:一是基于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架构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承担;二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与服务标准化研究,由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承担;三是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处理、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由东南大学承担;四是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应用示范,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目前已完成了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基本确定了试点区县及医疗机构,完成了区域平台建设相关技术论证,并建立了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交换平台技术模型。2011年将在试点单位启动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并在区域医疗协同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思考的问题

1.各级卫生信息中心如何科学设置,职能如何确定?在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能力建设方面如何加强?

2.区域卫生信息化与医疗卫生机构属地化管理如何有效结合?如何有效利用行政的措施来保障全市卫生信息化一体化建设?

3.区域电子病历、电子认证如何解决?我们的观点是,市级不需要建RA(Registration Authority,数字证书注册)中心,可以建一个省RA中心或者省市共建。

4.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外包如何协调解决?政府部门为了省钱可能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但如何保障医疗卫生信息数据的安全?南京市将建立一个独立的卫生信息数据专区。

5.区域医疗协同能走多远?按照南京市政府建设“南京都市圈”的构想,市民卡已经在向扬州扩展。2011年将推行南京医疗一卡通,区域医疗协同最终能扩展到什么程度?

篇5

坐在从呼和浩特开往和林格尔县巧什营乡岱洲夭村的车上,看着外面的人烟稀少和尘土飞扬,想着卫生部陈竺部长那句“和林是全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得最好的县”,其实是挺矛盾的一件事情。

和林格尔“全县总面积3436平方公里,人口20万;地形地貌多样,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立地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较差”,眼前的景象也无出左右。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居然能成为全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最好的县。

然而当走进岱洲夭村卫生室的那一刻,一切变得真实而具体。

方便便宜

岱洲夭村卫生室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诊断室、观察室、处置室、档案室和药房,而检查床、无菌柜、档案柜、操作台、高压灭菌锅等设备也是一应俱全。当然最醒目的是一台电脑以及与电脑相连的居民健康卡读卡终端、金融POS机以及一个显得有些硕大的LED液晶显示屏。

张春霞是这个卫生室的负责人,也是当地的“名人”。因工作认真负责、诊疗行为严谨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曾多次被县政府评为“优秀乡村医生”。陈竺曾接见过她,她也接待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访问者。据她介绍,近几年在县卫生局的要求和指导下,岱洲夭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自治区增补目录药品,而且所有药品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岱洲夭村卫生室服务人口约有1188人,目前已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042份,占居民总数的88%以上。

“误诊和用药不当的现象减少了,来看病取药的人多了,当然卫生室的收入也提高了。”这是张春霞对在新医改和新农合背景下的医疗信息化的直接感受。基于此,偏远地区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胡建松是岱洲夭村的一位普通村民,54岁的他长年患有高血压。采访当天恰逢他来卫生室看病。张春霞通过读取胡建松的健康卡便能详细了解其健康档案,其中包括生活习惯、家族病史、以往病史、诊治情况、现病史、用药史等。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张春霞简单地给胡建松测了一下血压,询问了几个的问题。几分钟的时间,胡建松就看完了,并拿到了药。他此次看病只花了9.66元,其中新农合即时为他报销了50%。

“很方便。原来看病要到30公里外的县医院。后面的报销也麻烦,我们准备一堆材料。现在看病拿药在卫生室这便能解决,还能在这报销,就带上一张健康卡。说实在话,以前很犯愁看病,能拖就拖,现在我会主动来这里做检查,拿药。方便啊,便宜啊。”胡建松操着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告诉记者。

效果很理想

“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我们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同质量的目标。”和林格尔县卫生局局长杨星晟表示。借助自治区卫生厅将和林格尔列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旗县试点的机遇,同时按照国家关于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和林格尔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平台。

2011年11月,和林格尔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卫生信息平台设、卫生信息基础资源库和业务应用系统。从县医院HIS系统上线,到县试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系统上线,从LIS、居民健康卡、CA认证上线,到和林县居民健康卡发放,以及随后的PACS、合理用药、临床路径、电子病历上线,直至和林县综合卫生管理系统上线运行。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和林格尔的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已经基本完成。覆盖包括县医院在内的7个县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12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个村卫生室、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而相关的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全面上线,实现了新农合实时结算。而健康卡已经发放6万多张(截止今年9月底),年底之前将会完成全部18万张健康卡的发放。

对于和林格尔县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杨星晟给出的评价是“非常成功,应用效果很理想”:实现了和林格尔县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县域内信息共享、居民健康卡全程应用、多功能移动监测设备,辅助医生上门服务、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医院全数字化系统应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管理者实时掌握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居民自助查询个人健康信息、基于云计算的部署模式,绿色环保。

医改基础好

我们知道,医疗信息化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是新医改的重要支撑。期间,国家将重点推进国家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居民健康卡建设工程、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工程、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工程等,以更好地满足服务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积极推动医疗信息化“走基层、惠民生”的英特尔公司因其在IT行业的角色和定位,积极配合政府、联合企业,进行医疗信息化标准建设和测试、技术架构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形成了从上端规划标准、从下端支持试点的基本配合思路,并给予适时的产品和技术建议,和林格尔县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试点。

那么,和林格尔的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为什么能做到全国最好呢?杨星晟总结的原因有两点:领导重视以及医改基础好。2009年以来,和林格尔以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据悉,和林格尔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长负责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改组织实施。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以细化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提出了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和具体操作步骤;并建立了包保责任制,按照一人一院(中心)要求派出干部包干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这些举措都有力促进了医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6

那么,要想建设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让卫生信息平台能真正服务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公众、政府,归根结底全是靠人来完成。但“人”从哪里来?怎样来?在各个地区的规划方案中却提及很少。纵观国内区域平台建设,无论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全部外包等方式都离不开行业内的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参与――规划需要人才、实施需要人才、维护需要人才、管理需要人才、分析需要人才,可以说没有卫生信息化人才,就无法真正建设好、利用好、发展好区域卫生信息化。

顺义区是北京重点建设的新城,全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6万。全区共有医疗卫生单位39家,其中区属二级医院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

2009年顺义区作为北京市新社区管理系统的试点区之一,率先制定了本区的卫生信息平台规划及建设方案。在项目前期调研之际,就发现卫生信息化人才是瓶颈之一,规划方案的制定、网络建设、业务培训、系统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专业的队伍。为了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实施,更合理地配置、储备信息化人才,提升平台对信息系统的自身维护能力,顺义区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对顺义区25家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及非医疗单位的IT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

顺义区医疗单位信息化人员情况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IT人员太少

全区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2家设有信息化专职岗位,占全区的8% ,有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担任信息化兼职工作的单位9家,计算机相关专业信息化专职人员2人(本科1人,专科1人),占总人数的4.4% 。

2. 区属二级医院IT人员情况

区属二级医院的情况相对好一些,都设置了信息中心(科)或网络科等独立IT管理部门,共有信息化管理人员24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19人,占总人数的79.2%;本科以上17人,占总人数的70.8%。经问卷调查,各个单位的系统建设全部采用外包模式,信息管理部门疲于应对硬件的维修、维护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调研医护的需求,没有真正起到信息管理部门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的决策支持作用。

非医疗单位情况

从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机构来看,IT人员配置率更低,IT岗位的专职人员仅占25%,有的单位的系统管理仍属办公室管辖,运维、升级能力可想而知。全区各医疗单位IT人员配置严重不足,25家社区中只有两家具有专职专业人员;9家有专业人员,但没有做到专职;14家没有相关专业人员。二级以上医院情况相对好一些,但同样存在人员配备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情况。究其原因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第一,编制问题。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对于医护类人员进入编制相对容易,而对于IT类人员编制很少。这些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第二,待遇原因。与外部比,卫生系统的IT人员相对于社会IT行业从业人员薪酬低得多,在内部比临床医护人员也有差距,结果造成部分人员不选择进入医院。

第三,地位上不受重视,个人发展受阻。医院管理层大部分是医疗出身,对IT技术了解不多,交流上有鸿沟,往往造成IT人员无所适从。同时IT部门是持续投入的部门,而产出却没有得到客观的衡量,久而久之得不到领导重视。

医疗行业的主营业务是医疗,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医疗所展开,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人才还是“新事物”。信息化的作用被低估, 部门的级别和受重视程度也还高,信息人才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IT人在医院是小系列,培训、晋升等往往忽视IT人员,对于个人事业发展不利。

第四,教育方面。卫生信息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些大学开始设置相关专业,但由于卫生信息化的复杂性,培养的人才也不能马上满足医院的需求。

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及培养的复杂性

1. 重要性

因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既了解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无论是区域平台还是各医疗单位的HIS系统,如果没有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人来进行维护管理,就不能完全确保软件符合医、护及管理者的需求;无法保证软件功能的持续改进,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医疗卫生单位、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沟通;这样势必影响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所以说信息化人才是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 复杂性

培养一名卫生信息化人才大致需要经过桌面支持、应用推广、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等多个过程,此过程至少需要2~3年才能满足信息系统的自主管理、应用及维护的需要。因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需经历一个复杂及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专业技术人的数量、质量直接决定了卫生信息化的成败。建设卫生信息化平台,就要发挥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利用,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良性运转。卫生信息化人才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使其发挥作用的卫士与传递者,没有一支专业的卫生信息化队伍,区域卫生信息化就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方法

引进人才。针对急需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通过中介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人才。此种方法适合于主要管理人才短缺的情况,缺点是若为跨地域引进,则需解决家庭、工作等一系列问题,需时间较长。

拓展编制。积极与编办等主管部门协商请示,根据北京市卫生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本地区卫生信息化人才当前分布的报告,阐明人才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逐步提高IT人员的编制比率,录用一批应届毕业生。

内部培养。在卫生系统内部,发掘对IT感兴趣的人员,通过培训调整到IT管理岗位上来。此种方法优点是系统内大部分是医护技人员,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较强。缺点是“转行”者毕竟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只有通过技术培训后,才可以胜任业务管理、开发,但难于适应网络管理等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

公开招聘。对于急需的IT人才,在卫生系统内无法通过培养解决的,可以实行社会公开招聘。此种办法优缺点是,招聘的人员都具有一定的IT实施或管理经验,但对业务的流程仍需培训,只能缓解一时,但不能持续地、有效地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篇7

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认为,如果能够正确把握好这一机遇,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在饶克勤看来,“新医改”方案颁布之前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1世纪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阶段,如医院财务管理、收费管理、药品管理等,将传统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广泛应用;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系统建设。

最为突出的是,SARS危机以后,卫生部在1~2年时间内,完成了覆盖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的网络直报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同时在线报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等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了国家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处置能力。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如逐步推广HIS、PACS、RIS、LIS等临床信息系统 。

“前两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与其他行业相比,总体水平还是很落后的。” 饶克勤说。

卫生信息化

为何滞后?

饶克勤认为,医疗卫生行业的三大特性决定了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第一,医疗卫生系统业务内容的复杂性。仅以医院的收费系统为例,就涉及到3000多个收费项目、上万种疾病、几十万个药品名称,复杂程度远大于银行存款、取款系统; 临床信息系统如HIS、PACS、RIS、LIS等都要把各种光学、化学、超声、心电、脑电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是集许多行业数字化、信息化之大成。

第二,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涉及纷繁复杂的规范以及标准,仅涉及到生命过程的各种医学术语就多达200多万条。而且从全世界来讲,诸多规范和标准的开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全球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均在规范与标准方面遭遇巨大阻力。

第三,由于传统卫生管理体制决定了不同的业务部门垂直管理、相对独立、缺少联系,因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众多垂直封闭的信息系统。

“不过,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应该在于建设理念与模式上的偏差。”饶克勤主任说,“以IT技术和专业领域需求为驱动的建设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其前进方向上的阻碍。”

最典型的例证是,在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第二阶段,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等,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垂直建设的特点,不同业务部门缺乏联系性和协调性,原本条块分割的业务部门在信息沟通上更为复杂,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和“电线杆式信息系统”。

事实上,缺乏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并不单是我国所独有。从世界范围来看,卫生信息化均面临“电线杆式信息系统”的尴尬。“这些尴尬的催生与信息系统建设的立足点有关,也就是单纯地追求IT技术和以满足业务领域目标为出发点。” 饶克勤坦言。

这几年来,饶克勤一直在潜心思考3个基本问题: 第一,信息化建设到底为谁建设?什么是真正的业务需求?第二,确定建设目标和需求后,信息从哪里来、怎么得到信息?信息存放在哪里、如何储存?信息为谁所用、怎么用?第三,信息化建设的真正驱动力在哪里?其实,这3个基本问题,正是任何行业推进信息化,均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么多年来,我国行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多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严重缺位。”

信息化回归

以人为本

“要改变卫生信息化滞后的现状,必须将系统的建设,从业务驱动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上来。” 饶克勤认为,而“新医改”是一个重大转机。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而且是惟一的技术支撑。

“信息化提到如此高度尚属首次。”饶克勤认为,“这意味着信息化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它有更加重要的使命。” 饶克勤眼中的新医改方案内涵,一是人人拥有社会医疗保险; 二是人人享有免费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是保障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四是保障城乡居民基本药物方便安全、有效价廉; 五是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

“新医改”启动之后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是: 人民群众是否得到了医改方案带给他们的实惠?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怎样才能得到这些服务?他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反应如何?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落实如何?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如何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如何对医疗卫生改革进展进行评价?

“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就是服从于上述核心问题的解决。”饶克勤说,“这决定了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摈弃原有单个业务需求驱动模式,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以人为本”的思路一经确立,就要求信息化从“人”的信息入手。因此,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就自然成为卫生信息化新的建设重点。

早在3年前,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就组织有关单位申请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开始对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规范和信息标准进行研究,重点探索推进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试点。

饶克勤认为,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 “病历”是医疗机构在特定时间,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断治疗的工作记录。“病历”是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档案对“病历”的信息需求,并非“病历”的全部,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和抽象性。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从哪里来、存储在哪里、为谁所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卫生信息化

新思路

饶克勤认为,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居民健康档案,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全面解决“信息从哪里来”的首要问题。而要使信息能够共享、发挥作用,必须“打下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

打好三个基础

基础一,建立标准化的健康档案。

“我们应该做的工作首先是建立标准化的健康档案,包括规范化的内容和内容的标准化。”饶克勤告诉记者,目前卫生部组织《国家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5月份即将公布。

在饶克勤看来,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涉及到3个方面核心问题,一是健康档案的概念模型; 二是健康档案的业务功能模型; 三是健康档案的信息模型(又叫数据模型)。

第一,健康档案概念模型。健康档案是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过程的科学与规范的记录,健康档案的基本架构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生命阶段、主要健康问题和主要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作为3个坐标轴,构建的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信息架构。

饶克勤解释说,居民健康档案需要从3个维度对“人”进行关注。第一维是生命周期,即从出生到临终关怀,将生命体分为新生儿、婴儿、幼儿、青少年直至老年等8个生命周期。第二维是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人在不同生命阶段所面临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不尽相同。第三维是主要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针对特定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开展一系列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活动,这些卫生服务的活动反映了居民健康需求满足程度。

健康档案的三维立体空间信息架构,从理论上解决了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它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不同生命阶段、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主要卫生服务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坐标轴上的三维坐标连线交叉所圈定的空间位置(域),表示了人在特定生命时期,因特定健康问题而发生的特定卫生服务活动所需记录的特定记录项集(数据集)。

第二,业务功能模型。饶克勤告诉记者,实际上业务功能模型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研究不同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规范彼此间的联系,将工作流程规范化。业务功能规范的实际应用意义在于,减少和避免基础数据的重复采集,提高信息的重复利用率。以儿童的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部门之间的数据为例,事实上,有80%的信息是重复的。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数据(如姓名、出生地、出生日期、性别、血型、社会关系等),其实不仅可以被不同的卫生机构所共享和重复使用,同时也可以为公安、社保等部门所共享。

第三,信息模型。“信息模型的核心问题在于理解清楚什么叫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而公用数据元,是饶克勤多年来关于信息交换机制的一大研究发现。饶克勤给记者举例说,A事件与B事件要达成交换的前提条件是互有关系,即拥有“公用数据元”,只有有交集部分才能实现数据共享。因此,信息模型的功能在于将每个事件的公用数据元提取后,加以标准化再形成模型。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明确内容以及内容的标准化。

基础二,构建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

饶克勤透露,《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出台。

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除了发展很不平衡以外,突出的问题是“信息孤岛”。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无胶片化,数字化程度可以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但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IT技术的应用,而电子病历系统相对滞后; 二是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信息不能互联互通,检查结果不能互认,数据不能交换,这与国外一样。

“实际上,电子病历规范和标准缺乏,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最大的障碍之一。《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我们组织了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医院开展电子病历标准化研究。尽管大多数医院开展的业务都一样,但就他们任何一种业务表单而言,没有两家医院的表单内容是一致的。业务流程不统一,表单格式、内容不标准,是医院信息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交换的关键。”饶克勤感慨。为此,“我们组织专家对医院的128种原始表、单、卡、册,以及每个原始表、单、卡、册的内容进行了科学归类和统计学抽象,有针对性地统一表单内容,抽象数据元,建立数据集和数据元标准,这样,电子病历的基本结构和数据标准建设就水到渠成了。”

基础三,建立卫生信息的数据字典。

“我们对数据字典的探索研究,已经超越了国外同行。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的核心是公用数据元。我们从构建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众多数据,集中梳理、发现有近2000个公用数据元。对公用数据元进行统一、标准化,就可以形成数据字典。如果我们将每一个公用数据元按照编制规范进行定义,就可以供使用者查询、使用。”饶克勤说。

建好三级平台

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必须建设好卫生信息存储和交换的“三级平台”――国家、省、地市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目前,卫生部在上海闵行区、闸北区、长宁区,福建省厦门市,广东江门市、佛山市,浙江等地区开展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

平台建设要突出功能。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三级平台建设的基础和重点。饶克勤认为,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地市一级一般拥有300多万人口。如果给每一位居民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的存储应该放在地市一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该从顶层设计,具有扁平化和区域性概念。目前,为了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卫生部一方面在总结前期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的试点经验,另一方面正在加紧研究制订《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近期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饶克勤认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信息化投资主体和建设重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存储的个人信息,可以作为该地区社会和人口管理的基础信息。从目前试点地区平台建设的经验来看,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要软、硬件投入人均约20元左右。如果按全国13亿人口计算,地市一级平台建设的IT投资预计在数百亿元。

篇8

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

突出贡献企业奖

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贰级资质认证、CMMI-3 级软件开发能力认证、ISO9001质量认证,是国内一流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浙江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杭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公司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认证、CMMI-3 级软件开发能力认证、ISO9001质量认证,是国内一流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公司办公场地2300多平方米,研发设备、检测设施齐全,具有独立开发国家级医疗卫生软件的能力,并长期致力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围绕医疗卫生行业研发、推广、应用管理软件产品。其中45项软件产品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多项目产品列为国家课题和火炬计划项目 ,获得国家级优秀产品称号。 公司目前员工总数30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98%,从事软件技术及医疗卫生专业员工占总人数的96%。

优势和特点:

1. 提供医疗行业咨询与培训服务。公司拥有一支由业内资深专家组成的专业咨询队伍,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根据用户需要提供行业发展、医院运营、区域信息化建设、数据库优化、软件产品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服务。

2. 提供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公司提供数字化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医院综合管理系统、医院决策支持系统、公共基础支持平台。提供数字化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卫生协同系统。

3. 提供系统集成方案和服务。由OCP、CCIE、CCNP、AIX、HP-UX、Linux、HCSE、ACSE、CSPE、FCNE等认证工程师组成的一支具有丰富系统集成经验的专业团队,全方位服务于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为用户提供IT基础设施建设的专家咨询与规划、软硬件系统的专业集成服务、专业的数据库性能调优维护及备份策略服务、专业的应用容灾保护和可持续运营支持服务、专业的安全解决方案等。

4. 参与标准制定。公司为浙江省信息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曾参与温州市区域卫生信息业务数据规范的地方行业标准的制定。

篇9

【关键词】云计算;医院;信息化建设;云存储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技术和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医院的发展使得医院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医院日常运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医疗体系的改革和升级是一个必然趋势。此外,国家鼓励医院积极改进自身管理体系,加强先进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以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云计算技术被应用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之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医院信息系统与云计算的结合。但是,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并不是十分成熟,如何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合理应用云存储等技术,实现智能的医院管理,成为目前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云计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之中,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本文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发展情况,可以为现阶段的云计算应用实践提供指导,为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此外,以往研究大多针对系统和平台设计,本文以研究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最新应用发展情况为主要目标,可以补充现有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云计算技术与医院信息化结合的应用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JohnMocarthy提出云计算的思想。他认为,计算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一种能够公用的基础设施。这样的表述也意味着计算会成为一种能够流通的商品[1]。2006年,亚马逊最早提出了弹性计算云的服务。到了2006年8月份,谷歌正式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学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微软、IBM、亚马逊、云计英特尔等国际知名大型公司纷纷推出云计算产品、技术和服务。国外对于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行政管理功能的开发,第二阶段是医疗信息处理领域的技术开发,第三个阶段是各种云计算技术的整合、系统的智能化(CruzA.M.,DenisE.R.,2000)[2]。我国的云计算研究起步较晚,经历了独立单机的应用研究阶段,以及模块式阶段,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系统发展的阶段(刘英,2009)[3]。

2.1云计算技术推进医院信息化的可行性研究综述

通过云计算技术来帮助实现医院信息化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基础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架构层面以及相对应的内部层次结构(许敏,2014;马锡坤、韩雄,2014;姚琴,2015)[4]。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云计算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医院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医院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治疗,还要对医院职工进行管理和协调。这样的背景下,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医院管理之中,可以降低医院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还能够通过虚拟化的手段来实现服务于沟通(张力,2015;高天,2013)[5]。从外部架构上来说,提供云计算技术的厂商实质上是为医院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虚拟化服务设施,而医院根据自身需求的特点在这个云平台上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整合以及整体的动态管理。而内部构架层面,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就是将服务模式进行一个重新构造,进而保证该平台上亿元信息的安全与可靠。总之,研究表明,云计算的发展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能够高效整合医院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架构,能够通过云数据处理中心和各种具体应用来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最终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

2.2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心的应用研究综述

依托于云计算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心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该领域,学者们的思路和想法集中在对原有设备和服务器进行必要的虚拟化,进而搭建起一个一体化的云计算平台[6]。在构建云计算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平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两个基本途径。第一个是将原有的高配置服务器,通过分割虚拟化来切成小型的服务器,这些小型的服务器具备各自特定独立的功能。另一个途径是指把医院之前拥有的低配的独立服务器整合起来,通过虚拟联合成一个统一的大型服务器群,这样可以帮助实现比以前更为强大的功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核心技术就是各种利用虚拟化的应用技术,如果从服务器的技术层面上去理解这个核心,其意义在于IAAS基础设施的应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虚拟化的具体操作对象就是CPU以及IO、内存[7]。在实际操作中,多个服务器之间的资源在云端进行整合,然后由统一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后端通过虚拟存储设备保证云端数据的调取和分配。一般采用SNA结构来构建数据的存储端,以此来保证该架构的功能稳定。

2.3桌面云终端技术的相关研究综述

因为医院在信息维护方面的工作需要以及管理人员对数据获取便利度的要求,桌面云终端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该技术是目前云计算技术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技术,充满发展活力。桌面云终端技术很容易被医院接受和吸收[8]。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后台硬件的“云”化搭建医院基础设施平台。在PC移动端可以进行各项登录和使用操作。这个技术的关键在于要对后台的云存储进行可靠的加密处理,保证信息安全。该技术使用最广泛的模式是VDI虚拟桌面模式,该技术采用的手段是对多台服务器进行并行处理,或者做冗余配置。桌面云终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安全性,还可以提高资源信息的利用效率,减少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并且,桌面云终端所要求的技术门槛实际上是比较低的,这十分有利于医院工作的信息化改革。

2.4区域医疗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综述

目前,云计算在医院中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点。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方面的进步支撑下,云平台的虚拟化搭建以及桌面终端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平台逐步形成。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了如何利用云计算建设区域医疗云服务平台,并且探索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实施方案(姚青岭,2011;石晓静,2013;孙中海,2014)[9]。以区域为核心,依靠云计算技术搭建云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可以丰富医院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有利于患者进行跨省治疗。并且,在这样的云服务平台支撑之下,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共享查询相关健康信息,并且可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云计算应用在区域范围内,最大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区域整体联动性。在云计算的运作机制下构建IAAS数据中心,把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统一收集存储在一个大的资源池中,然后在这个数据中心之上建成SAAS云软件,最后构建PAAS云计算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区域间的资源联动(侯佳音,2016)[10]。对于医院而言,利用云计算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区域云计算平台,其实就是在医院之间建设共享平台。这样有利于患者资料和就诊历史的获取,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有利于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

2.5技术手段与研究成果评价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发现,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普遍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具体的技术手段,但是这些手段和方式基本上都属于定性的研究方法。此外,还有小部分学者研究了具体云计算平台的搭建,在此研究中使用了定量的方法。但是从学界研究的整体上来看,使用定性方法多于定量研究方法,这是目前成果的一个不足之处。因为只有从技术的角度以及定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才能够为医院工作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目前,云计算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公认的标准、缺乏整体管理等,这些都是学者正在研究和希望解决的方面。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显现出扩大集群规模的趋势,并且将来会趋向于更加完善的虚拟化服务器集群的构建。云计算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目标是要逐步提高依托云计算技术的医院信息平台的整体系统性能,提升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解决云计算的标准问题也是将来研究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与物联网的发展相结合的倾向,未来或实现一个全面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

3结语

篇10

重庆亚德长期专注于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目前已在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三个面向”的全产业链布局,即面向政府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面向医院的医院信息化产品、面向公众的医事通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以国家“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三级平台、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和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求为基础,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工作需求,利用现代云信息技术,提出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平台(卫生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主要建设目标,是构建区域内架构清晰、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同时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具有公信度,且安全可靠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行业机构、服务于政府与社会监督的、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医疗健康网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为:

面向政府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整合、利用医疗卫生与计生资源,实现医卫领域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充分挖掘医疗大数据的价值,为新医改提供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面向医疗机构:整合、利用医疗资源,共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供医疗协同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同时降低医疗风险。

面向公众:建立医疗云数据中心,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计生与健康信息云服务新模式,通过提供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公卫提醒等协同服务和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在线支付、健康一卡通等服务,让包括挂号、交费、取药、检查等在内的医疗服务变得更加快捷。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的承建者,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标准,为重庆市卫计主管部门建设的卫生信息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重庆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卫计主管部门的验收,获得了高度认可,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卫生成功应用的标杆。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不仅是国内率先通过3A评测的省级平台,还被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2014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重庆市区域平台整合了重庆市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等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覆盖重庆38个区县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为重庆市3300万居民提供了反映各个生命阶段的电子病例和健康档案的管理、调阅、存储服务;以医疗卫生机构跨地区、跨机构双向转诊服务、远程会诊服务和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为基础实现了医疗业务协同和卫生业务联动,同时还使得远郊区县的病人80%基本不出本区县即可完成诊疗,减少了小病大看情况的发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放,降低了就医成本,实现了跨区域的医疗服务协同,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