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4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

篇1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

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 赵鸿鹞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3]董彦龙.基于“微博”动态案例库的“微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6(01).

篇2

1.1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

经济法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但是高职院校对经济法的开设一般是在学生入学之后的第二年,学生对法学的前期基础知识几乎空白。因此学生只是熟读了课本,却不能吃透该法律的内涵。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相关法律来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出现的实际问题了。

1.2传统应试教育制约教学手段创新

教师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成绩提高、轻创新思维拓展。具体到实践中就是教师采取应试的教育模式,结果导致教学手段被限制,例如基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不得采取讲授的方法,而不能应用多种教学策略的方法,结果忽视了向学生阐述相关立法的原则与初衷。学生学到的知识永远离不开课本,离不开教材,一旦走向社会就会力不从心,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1.3教材混乱,教师不精

教材是支撑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的现状发现,目前存在教育体系中经济法教材种类比较多,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十几种版本的教材,过多的教材版本会给教育教学带来系列的问题:一是过多版本的教材,导致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缺乏针对性,使得教育目的不明确。二是教材内容的繁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我院校使用的教材为例,我院应用的教材多则500多页,大量的内容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自学进行,而由于经济法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生的自学又很难得到应有的效果。三是教材的内容比较落后。近些年我国相关法律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的内容却没有及时更新,结果导致学生学到知识具有滞后性。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要求教师知识全面。然而,教经济法的教师主要是从相关院校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他们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此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忽视实践教学。

2将案例教学融入到经济法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

经济法教学中艰深晦涩的法律条文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典型案例则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让课堂变得活跃、愉快,激发学生深入钻研的求知欲望和自觉思索、主动创新的热情。而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能够由内而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习变成一件主动的事情,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经济法教学区别于其它课程的一个重要表现。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自行组织信息,运用已学的知识再现真实的情景,优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对案例的印象。这样经济法理论知识才真正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才真正体现出其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

3经济法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基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参考相关文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1创新教学方法

经济法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在进行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点进行讲解式,而在进行相关立法方面的知识时,需要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将相应的知识融入进去,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

3.2选取合适的案例

案例可以是来自教师的司法实践活动,也可以来自查阅资料。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就是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代表性,能够体现出经济法的核心内容。教师选择典型案例需要教师要多关心社会中发生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二是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具有服务教学任务的性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考虑如何通过案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教学的目标。三是启发性和疑难性原则。启发性是案例引入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案例教学的真实目的,而是要求通过案例引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提升他们独立分析案例的能力。

4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讲好经济法这门课程,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实施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更多的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尤其是要具有将多种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例如基于高职经济法教学需要,很多金融知识、会计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等都会应用其中,因此需要教师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总之经济法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其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最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对经济法有联系的其他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知识的渗透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及时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2明确的教学理念

在经济管理学院给学生讲法律应立足管理、结合管理讲法律,这又不同于给法学专业的学生讲法律。课堂内容的组织要结合教材,紧贴企业管理实践,多讲企业经营中法律误区和盲点,以往企业所犯错误和付出的代价。这就要求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多选择失败型、教训型案例,对学生有举一反三作用。

4.3课堂讲授中加强互动,并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篇3

[关键词] 血液净化护理; 安全隐患;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15-01

护理安全作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病人不发生法定的规章制度以外的死亡或功能、机体结构和心理上的各种非正常损害[1]。临床护理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护理安全关系到患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对护理人员自身利益、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建立护理广泛的安全监控系统,加强临床护理安全管理,是降低临床护理风险隐患,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笔者回顾性审查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临床护理资料,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制定了相应对策,现简要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临床血液净化护理情况如下:发生护理缺陷70例;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共16例,其中因护理人员因素引起差错5例,护理技术因素5例,病人因素3例,护理模式因素2例,内部管理因素1例;无事故发生。对护理差错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安全应对策略。

2 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1 护理人员因素 可导致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人员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操作人员思想不集中,应急能力差,业务不熟练。(2)服务意因素,长期血液透析病人,易情绪化,心理压力大,护理人员应更注重服务,帮助患者缓解压力。(3)法律意识因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往往对可能导致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2]。

2.2 病人因素 可能造成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病人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危重病人多意识不清,在临床具体护理中可能躁动不安,难以有效配合护理;部分危重病人并发如水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并发症,临床抢救结果难以预测。(2)病人血液透析过程存在一定的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透析过程时间越长,被疾病感染的可能性越大[3]。(3)血液透析患者常需终身进行,经济负担沉重,部分病人及家属可能产生消极情绪,不能配合临床护理管理。

2.3 技术因素 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比较高,隔离消毒条件高、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存在一定风险,这些都可产生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4 护理模式因素 血液透析为终生性医疗服务,透析患者需要以预防并发症产生,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长期的整体化护理服务。但实际护理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如护理人员数量、素质等,整体化护理模式常不能很好的贯彻到病人的实际护理过程中。

2.5 内部管理因素 可能造成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内部管理因素常见情况如下:透析机、复用机的使用和消毒及机械维护是否规范;透析用水的管理;血透室的布局不合理;无冲洗用感应水龙头;工作人员自身消毒意识不强;未按标准执行透析器复用操作;空气质量不符合要求等等。

3 安全应对措施

3.1 加强人员培训及相关教育 护理人员培训及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术及临床应对病人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2)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责任心,使其热心护理病人并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3)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减少护理工作盲目性[4]。

3.2 建立有效护理安全督查体系 严格按照[IS09001]护理文件精神,建立有效的护理安全督查体系,严格落实执行各项护理措施,把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严防差错事故作为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重之重,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做到授权分类和督促检查等。

3.3 加强病人管理 在病人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每一位病人实行住院式管理,为其建立起帐户户口和病历档案。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每位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2)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发症情况及抗凝剂使用情况等进行充分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严密观察记录。同时掌握沟通技巧,加强服务意识,正确引导患者控制体重、血压控制、活动、睡眠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3)对病人血液透析质量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对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肾功能的检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院制定的长期的治疗及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2] 李冀宁.正确认识医疗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J].医学与哲学,2002,23(7):14.

篇4

关键词:课堂提问;课堂流程;师生对话;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在互动中教给学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机械沉闷与程式化,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例中探究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学习的教学方法和遵循的原则。

一、问题的设置与流程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有效方法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新课程也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王崧舟老师讲授《长相思》一课时,抓住了《长相思》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关键点,设置了6个问题:

1.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2.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3.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境?4.在纳兰性德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境?5.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6.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之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

这些问题的设置,抓住了《长相思》这首词的情感核心――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这一矛盾点。因此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伊始就设置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这就使得学生更快速地深入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世界中。这也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在课堂模块的设置上,王崧舟老师讲课堂设置为三大模块:首先,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诗词;其次,解读诗词中作者身心分离的矛盾;最后,引用纳兰性德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来强化学生对作者形象和情感最细微的感受。

王崧舟老师不管是在问题的设置上还是问题的流程的推进上,都显示出高超的技巧。新课程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从关注文本中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入手,通过一个又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对话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世界,完成了课堂既定的目标。

二、师生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从而也达到师生的对话。王崧舟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三、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王崧舟老师从《长相思》一词中词人纳兰性德身心分离的矛盾这一关键点中出发,有效地预设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感知词中的情感;进而又有效地引入纳兰性德的《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词句,对整个课堂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这也使得课堂能够在活跃的生成中得以完成。

新课程要求我们“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设计一定要从文本的最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的关键点出发,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究、对话的问题,并且要能够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师有效的预设中让学生更好的生成知识。

参考文献:

[1]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吉林.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情景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邹贤敏.蔡澄清:点拨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黄显华.寻找课程论与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中图分类号] R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58-01

血液净化技术在我国发展尚不平衡,人员培训、质量管理、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包括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和护理人员安全隐患。因此,制订规范、科学、系统的安全措施是确保血液净化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

1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拥有血液透析机29台,平均每天完成血液透析58人次。编制护士8名,年龄29~47岁。职称:护师4名,占50%;主管护师4名,占50%。学历:中专1名,大专7名,工作年限(进入血液净化中心工作为准)0.5~22年,工作经验1年以下2名,1~5年4名,6~22年2名。

2安全隐患问题分析

2.1环境因素

血液净化中心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研究显示高达60%的血液净化中心未做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人专用血透机。化学消毒剂为血液净化中心常用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冰醋酸等,用于透析器、透析机、水处理机的消毒,这些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

2.2人员因素

2.2.1患者有文献报道,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存在透析管路系统及潜在透析并发症等不安全因素,如:各管道衔接不紧密造成管道脱落、漏血、空气报警、穿刺针脱落等;透析过程中有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出血、低血压、透析器反应、失衡综合征、空气栓塞、恶心呕吐、抽搐等并发症的危险。陈小清等[1]认为,跌倒是透析患者最常见的机械损伤,跌倒易致骨折,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甚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何东娟等[2]认为,绝大部分患者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悲观、绝望、个性改变和行为反常等,甚至有些患者容易产生绝望而拔除穿刺针自杀。

2.2.2工作人员血液净化是血液的体外循环,任何疏忽大意及技术水平欠缺,都会引发医患纠纷,对患者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患者安全不受到威胁;另外,护理人员配置不到位、服务意识欠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也是诱发医疗纠纷的隐患。

2.3技术因素: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专业性强、我院配置的透析机型号多样,医疗仪器种类多、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要求高、工作风险大。

2.4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一些小型血透中心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有许多应由技术人员完成的工作,由护理人员来完成。如水机日常保养,活性炭的反冲,滤芯的更换、再生、碳酸盐透析时透析液的配置,透析机的日常维护、监测等保养超出了护理人员的职责范畴,且很难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部分护理人员自护意识淡薄,也是出现纠纷的常见原因,护理人员为满足病人需要,在病人未经医师体检的情况下直接上机,执行治疗时不认真核对床号、姓名,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签字潦草,不能客观体现病情变化等是常见的原因。

2.5护理模式因素:透析患者长期以家庭和医院为轴心,需要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为目的的整体化护理服务。但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将整体护理模式很好地运用到护理实际工作中,因此潜伏着护理工作不完整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

2.6服务意识因素:护理人员角色因素和功能定位存在偏差。患者的生存完全依赖血液净化,心理压力大、易情绪化,因此护理不单是完成治疗,更应注重服务,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不断提高其生存质量。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语速快慢、语调高低和仪态仪表都能体现护理服务的优劣,劣质的服务必然会使患者感到压抑、孤独和不安,从而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3安全隐患对策

3.1对环境、设施的改进与管理

3.1.1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做好设备和水、电的防护工作,配置安装稳压器,确保水路安装严密无泄漏;血液透析机、水处理设备及精密仪器设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修与保养。确保化学试剂的使用安全:根据安全、经济的原则规定最适宜的存储量,在配置化学试剂时有防护用具,且有明显的标识,勿混放,防止错取错用。用于配置消毒剂的容器应清洁专用,避免剧烈震荡。合理布局,严格控制人员的出入,避免交叉感染;透析室地面保持清洁、干燥,配备防滑拖鞋,并设有防滑标识;透析床应偏低设置,方便患者上下床。

3.1.2加强对透析机、水处理系统的管理。制定透析机、水处理系统的定期维修、保养、消毒、监测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修和保养,每月对透析机出入透析液口进行细菌培养;每季对反渗水进行内毒素的监测、对水处理系统进行消毒,每周监测水质2次,包括电导度、硬度、氯等,以确保透析用水的安全。

3.2.3患者管理严格执行透析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减少交叉感染:透析患者常规检查肝功能及艾滋病病毒。设立HBV和HCV阳性患者专用血液透析机及隔离治疗室,避免交叉感染。透析患者每半年复查肝功能及艾滋病病毒。设立小组长负责制,各组人员相对固定,负责本组患者的透析护理,干体重的设定,血压情况、透析充分性、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追踪,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3.3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制定合理严谨的各班职责、各级人员职责,明确分工,责任明确,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制度的意识,保证护理工作全程中的环节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4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将法律法规学习纳入日常学习范畴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护士才能在护理过程中依法行使护理行为,减少护理工作盲目性,正确对待护理文件化的书写,客观准确及时记录HD记录单,当病人病情变化及时与当班医师取得联系,正确处理。

3.5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重视人员的素质及培养,以提高服务水平。血透中心的护理人员应选择素质高、责任心强且有5年以上内外科病房工作经验的人员,经培训后,并由经验丰富的具有高尚医疗道德的护士带教,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工作。合理的排班也是预防差错的方法之一,排班要老中青搭配,保证每班有一个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资深护士。经常举办讲座、进行考核、外出培训与进修等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

3.6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是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前提。根据血液净化工作的特点,培训护理人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预见能力,推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理念。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本观和人文精神,以患者的信任度为基准,重视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爱护和尊重患者;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舒适的环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尽可能减少纠纷的发生。

通过安全隐患分析及完善措施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对护理不安全因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根本上杜绝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隐患事件得到控制。医疗纠纷及差错事故为零。血液透析是一门专业技术,只有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提高自身理论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各方面服务,才能不断降低透析风险,在提高患者透析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让患者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小清,常克,秀艾丽蓉,等.血液透析病人的安全管理[J].中国医师杂志,2003(增刊):339.

篇6

1 重要地位

首先,中学档案管理是对学校发展历程的完整真实记录。学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的历史变迁和不同阶段建设成果,并罗列了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中学档案可以说完美总结了一个中学的历史,而这些历史档案资料也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在学校发展进程中,档案管理的存在,让学校可以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育中的各环节,进而实现中学教育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其次,档案管理有利于中学良好形象的建立。中学档案系统总结了中学的发展历史,并真实记录中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的成就,这为中学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助于中学良好形象的塑造。通过档案管理回顾历史发展轨迹,中学可从中获取历史素材,用于指导中学良好形象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最后,档案管理对中学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在中学档案管理中,学校的价值观是始终保持一致的,从中学成立之初,其发展是建立在科学价值观基础上的。在中学的发展过程中,良好口碑的塑造与整体服务形象的提升都必须坚持科学价值观。同时,随着中学建设加快,招生范围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之于中学现代化发展愈发重要。中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合法权益的维护、教育手段的创新,都离不开档案管理。

2 有效途径

2.1 提高重视程度

学校档案包括了教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文书档案等多种形式,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党政管理等方面的历史记录。中学档案作为国家档案中重要组成,在中学日常管理、使用以及设计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统一管理原则,不允许任何机构或人员擅自更改和使用档案,关于这一点在国家档案管理法律中有明确条例规定。因而中学在建立和使用档案过程中,必须确保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同时学校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明确认识档案功能,完善中学档案管理制度。在档案的使用上要有计划性,应监督和检查档案的具体使用过程,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档案使用情况的总结。提高中学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中学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是否对档案管理足够重视,只有充分认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在中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进行提升,优化和完善档案管理部门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学发展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档案管理对于中学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保证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安全的开展。

2.2 完善管理机制

档案管理是中学日常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学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是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中学档案管理机制和相关规范制度是否完善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档案管理水平以及档案使用效果。在完善中学档案管理机制过程中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从整体角度,制定档案案卷形成相关过程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使用过程的相关规范条例。同时规范各环节具体细节,比如档案案卷的格式、用纸,档案内容的收集、整理、编辑都应制定明确规范,并严格执行。对档案进行科学分类,组卷应合理规范,目录编辑必须一目了然,方便查询。

第二,实现有序化管理,不同档案的分类可根据中学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而定,分类体系的构建需向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确保分类的完整性。在档案工作的处理方面,应对“移交”和“接收”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解决。

第三,开发和编制系统检索工具,档案检索体系的构建应科学完整,为确保检索体系管理的规范化,应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综合以上三点,逐步完善中学档案管理机制,使中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3 提升管理队伍专业素质

任何管理工作的核心都是人,中学档案管理也不例外。管理部门人才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管理水平。在中学档案管理中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最大程度保证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组成的专业能力。在中学档案管理工作中,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水平,这样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才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范,担负起档案管理的责任。中学选拔的档案管理人员首先应具有从业资格证,其次对于在职人员和新进人员,可定期组织安排专业知识培训,促进相互之间经验交流,全面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2.4 运用先进技术

信息时代来临,中学档案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中学档案管理效率。中学应尽快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化档案具有安全性高、易保存、占用空间小等诸多优势。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经济类教学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5-01

不难发现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相当多的专业经济类基础性理论,特别是基础性原则理论是十分抽象的,学生一般对于这方面的实践经历又极其匮乏,使得在上这些内容时教师讲授的枯燥乏味而学生听的无法理解,课程的效率值低下。因此,要想将抽象的专业经济类知识通透、具体的讲授出来,便于学生认识、理解与应用,就显得异常重要,就当前而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便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模式。此篇文章将从案例教学的起源解述该方法的优点,进一步分析经济类实际教学具体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对于案例教学法,牵涉到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即: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托弗.哥伦布斯.兰代尔教授)。其实在兰代尔教授正式使用案例教学模式之前,其主打教学方法是利用讲述、理解、背诵与练习相配合“Dwight Method”(即:德维特方式)来进行这些方面的课程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锻炼和测试学者的背诵与记忆能力,不能够达到培养学者的实践技能,而案例教学模式则有这样的作用。

兰代尔教授教学模式转变之后,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在他的课程学习当中,坚持不懈的要求学者阅读相关的原案例,针对这些原案例发生的背景环境的不同给出合理的经历总结,并且收集了相当多的相关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使得课程效率值大大提高,以此证明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合当前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方式。兰代尔教授坚信,若是法律家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步步深入了解其核心的原理或原则,再利用具体的法律判断推理其发展过程,如此对最终的结果的理解与学习将简单的多。单一的让学者从极少数案例中总结出普遍性原理并不容易,为此兰代尔教授采取的对策是运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抓住案件的核心,围绕其结果结合当时的背景环境进行合理的推导,对案例中的争论点进行重点教学,再与相似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教学,让学者在课堂中围绕案例涉及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回答教授提出的问题,为以后学者遇到这类问题培养其解决方式。

当然就现今而言,许多教师在利用兰代尔教授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将其进行完善,有针对性的选择那些富有争论并容易混淆只有细微差异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的案例作用其一是为了加深学者对易混淆原则的辨别,其次是认为一些原则性规定存在一定的出入,是学者值得关注的地方,而法律自身存在的冲突也要求学者要灵活理解应用其法律原则。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最为突出的特点即为围绕案例的核心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在探讨中理解、学习、掌握其基本的经济法律原则。教师通过案例进行步步深入式的提问,使得学者在理解基本的经济类法律事实的基础之上,明白案例争论点产生的原由以及法官判决的依据进而推演出案件的各个重要环节,并找到案例之中暗含的法律原则。事实上,在这所有的环节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便是让学者能够如律师般思考问题,事物往往不止一面,学会从多个角度探讨分析问题。

三、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视专业的差异性与教学受众的特别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经济类专业同法律类专业的差异性,虽然在很多方面经济类与法律类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但课程内容还是不能以偏概全,将相同的案例教学内容当做“万能”。于学者而言,鉴于这样的案例分析和本专业的关联性相对较小,并且枯燥的课程内容也使得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更要吸收新的教学素材,重视学者主动性与创新性学习。案例教学的实施必须建立于理论知识之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讲授的力度,致力于达到“透彻”的目的,提高学者的课堂讨论参与度,避免冷场的发生。

(2)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断层

对于经济法而言是非常重视理论运用于实际当中的,注重实践性,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是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本的理论讲述,这样的方式极易造成“纸上谈兵”的效果,与此同时,经济专业的学者一般在开课之前可谓没有任何直接性的接触法律类课程,仅依赖于一周两三节课来学习广泛深奥的经济法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课程。

(3)课堂讲授的案例陈旧且单一

其实在案例教学模式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课程的案例选择,选择具有典型性并贴近实际生活的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理解与体会将更加全面,也方便学者在遇到问题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当中。

四、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贯彻于经济类教学当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相似,很多教师直接将法学专业体系应用于经济类专业中,比如《经济法概论》的内容十分广阔包含了十几种法律,这些内容从客观上加大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因此,因材施教的贯彻是极其必要的。

(2)合理分配基础理论的讲授同案例教学的时间

基础理论的讲授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而案例教学的进行是基础理论的加深与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的设计为重点来进行拓展,因此代表性案例的讲解不仅需要透彻的分析更需要学者的主动参与,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到应用上去,简化实际案例内容,掌控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效果会更佳。

(3)教师要积极收集新型案例

结合如今的现实情况,关注经济生活当中的热点话题,与时俱进的更新课堂讲解案例,比如在讲解“公司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联系近年来争论的热点“归真堂”上市事例,便可以很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衔接,应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减少“空洞”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者理解度的有力手段,教导学生要因时因地而变,灵活看待法律原则性问题,培养学者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以福建江夏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02)

[2]郑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4)

篇8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4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

=

形成性考核×50%

+

终结性考试×50%

形考任务1:客观测验题(10分)

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题目1

管理案例写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案例撰写的时间。(

选择一项:

题目2

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把握住4个关键环节,即分析形势、提出方案、预测结果和做出决策。(

选择一项:

题目3

案例的结构安排通常可以遵循两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二是内容顺序。(

选择一项:

题目4

案例写作原则的中立原则要求案例作者在对案例进行描述时,尽量使用中立性的语言,不进行评论或者使用带有倾向性的观点。(

选择一项:

题目5

案例有其特定的文体和书写规范,是为特殊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而实例以写实为主,一般是对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的介绍和描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书写规范。(

选择一项:

题目6

案例写作原则中的前瞻原则是指案例作者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事件,推断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启发人们思考。(

选择一项:

题目7

案例写作原则中的仿真原则是指案例作者根据企业实际自己杜撰案例中的人物和内容,设计案例作者关心的问题。(

选择一项:

题目8

在案例学习中,谈判法是指定学生分别扮演谈判各方,设立谈判规则,陈述须要交涉的内容,确定谈判的结果。(

选择一项:

题目9

管理案例就是围绕着一定的管理问题而对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所作的文字描述。不包括声像等其他媒介采编撰写方式。(

选择一项:

题目10

案例内容的表述涉及很多方面,第一个就是写好案例的开头和结尾,即指案例的开头必须要和结尾相呼应。(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2:案例补充(20分)

请自选(或由本课程辅导教师指定)文字教材中案例篇第五章-第十三章中的任意一章的【示范案例】中的案例,对案例正文进行资料补充。

答:所谓平台型组织,是一种由用户需求“拉动”的组织,企业的动力是接触用户的前台项目。从状态上讲,应该是“创客听用户的”。而科层制组织,是一种由领导者“推动”的组织,企业的动力是在不接触用户的后台职能部门。从状态上讲,应该是“员工听领导的”。

在平台型组织里,前台是最接近用户的

,它们负责交互用户并理解用户的刚需;而后组织企业内部的资源,形成对应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后台是提供资源和机制保障的,要确保平台具备“资源洼地”和“共享机制”,即要有质优价廉的资源和公平分配的政策,能够吸引创客过来。说简单点,人家到你的平台上来创业,一是图你这里资源好,自己更容易成功;二是图你这里政策好,自己更容易致富。当然,后台也需要对整个平台进行“兜底”

,设置一些产品品质、法律风险、内控风险的底线,并进行监督。毕竟,项目由于追求短期收益,长期看有可能带来一些对于平台的系统风险。

按理说,前台因为接近用户而能够洞察市场需求,后台又能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应该会不断有创客前赴后继地充当项目负责人,让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冒出来”。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天真的想象,后台的资源只是在理论上可以做到随需调用,但现实中还需要中台作为连接器。

中台,既是后台的代言人,又是前台的业务伙伴,其本身的利益也应该与前台绑定在一起(相当于项目“强制跟投”)——负责甄选出好的项目注入资源,并对项目进行投后管理。

形考任务3:案例分析(30分)

请分析产品品质问题对SH精工公司发展的影响。

请结合案例,提炼该企业产品出现品质问题的具体原因。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品保部经理,你会怎样做?

答:请分析产品品质问题对SH精工公司发展的影响。

1、造成许多客户撤单

2、丢失许多客户

3、造成巨大金额损失

4、对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增加了黑点

请结合案例,提炼该企业产品出现品质问题的具体原因:

1、员工产品质量意识放松

2、项目部没有给予重视

3、生产部培训考核过于放松

4、品保部工作过于放松。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品保部经理,你会怎样做:

1、调整员工工作心态

2、增加员工培训和考核

形考任务4:案例撰写(40分)

海尔洗衣机

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1984年海尔只生产单一的电冰箱,而目前它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海尔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排在第95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2003年12月,全球著名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公布了2002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序,海尔以3.79%的市场分额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2004年8月号《财富》中文版评出最新“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海尔集团紧随IBM中国有限公司之后,排名第二位。

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属于白色家电。作为在白色家电领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之一,海尔有许多令人感慨和感动的营销故事。

1996年,一位四川成都的一位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老是被堵,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发现,这位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南方又称红薯),泥土大,当然容易堵塞。服务人员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帮顾客加粗了排水管。顾客感激之余,埋怨自己给海尔人添了麻烦,还说如果能有洗红薯的洗衣机,就不用烦劳海尔人了。农民兄弟的一句话,被海尔人记在了心上。海尔营销人员调查四川农民使用洗衣机的状况时发现,在盛产红薯的成都平原,每当红薯大丰收的时节,许多农民除了卖掉一部分新鲜红薯,还要将大量的红薯洗净后加工成薯条。但红薯上沾带的泥土洗起来费时费力,于是农民就动用了洗衣机。更深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四川农村有不少洗衣机用过一段时间后,电机转速减弱、电机壳体发烫。向农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冬天用洗衣机洗红薯,夏天用它来洗衣服。这令张瑞敏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发明一种洗红薯的洗衣机。1997年海尔为该洗衣机立项,成立以工程师李崇正为组长的4人课题组,1998年4月投入批量生产。洗衣机型号为XPB40-DS,不仅具有一般双桶洗衣机的全部功能,还可以洗地瓜、水果甚至蛤蜊,价格仅为848元。首次生产了1万台投放农村,立刻被一抢而空。

一般来讲,每年的6至8月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每到这段时间,很多厂家就把促销员从商场里撤回去了。张瑞敏纳闷儿:难道天气越热,出汗越多,老百姓越不洗衣裳?调查发现,不是老百姓不洗衣裳,而是夏天里5公斤的洗衣机不实用,既浪费水又浪费电。于是,海尔的科研人员很快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公斤的洗衣机——小小神童。小小神童投产后先在上海试销,因为张瑞敏认为上海人消费水平高又爱挑剔。结果,上海人马上认可了这种世界上最小的洗衣机。该产品在上海热销之后,很快又风靡全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海尔的小小神童在全国卖了100多万台,并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张瑞敏告诫员工说:“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在西藏,海尔洗衣机甚至可以合格地打酥油。2000年7月,海尔集团研制开发的一种既可洗衣又可打酥油的高原型“小小神童”洗衣机在西藏市场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欢迎,从而开辟出自己独有的市场。这种洗衣机3个小时打制的酥油,相当于一名藏族妇女三天的工作量。藏族同胞购买这种洗衣机后,从此可以告别手工打酥油的繁重家务劳动。

在2002年举办的第一届合肥“龙虾节”上,海尔推出的一款“洗虾机”引发了难得一见的抢购热潮,上百台“洗虾机”不到一天就被当地消费者抢购一空,更有许多龙虾店经营者纷纷交定金预约购买。这款海尔“洗虾机”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被安徽卫视评为“市场前景奖”。5月的安徽,是当地特产龙虾上市的季节,龙虾是许多消费者喜爱的美味。每到这个季节,各龙虾店大小排挡生意异常火爆,仅合肥大小龙虾店就有上千家,每天要消费龙虾近5万斤。但龙虾好吃清洗难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当地龙虾店的经营者。因为龙虾生长在泥湾里,捕捞时浑身是泥,清洗异常麻烦,一般的龙虾店一天要用2-3人专门手工刷洗龙虾,但常常一天洗的虾,不及几个小时卖的多,并且,人工洗刷费时又费力,还增加了人工成本。针对这一潜在的市场需求,海尔洗衣机事业部利用自己拥有的“大地瓜洗衣机”技术,迅速推出了一款采用全塑一体桶、宽电压设计的可以洗龙虾的“洗虾机”,不但省时省力、洗涤效果非常好,而且价格定位也较合理,极大地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过去洗2公斤龙虾一个人需要10-15分钟,现在用“龙虾机”只需三分钟就可以搞掂。

“听说你们的洗衣机能为牧民打酥油,还给合肥的饭店洗过龙虾,真是神了!能洗荞麦皮吗?”2003年的一天,一个来自北方某枕头厂的电话打进了海尔总部。海尔洗衣机公司在接到用户需求后,仅用了24小时,就在已有的洗衣机模块技术上,创新地推出了一款可洗荞麦皮枕头的洗衣机,受到用户的极力称赞,更成为继海尔洗地瓜机、打酥油机、洗龙虾机之后,在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上的又一经典之作。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则“明目枕”的记载:“荞麦皮、绿豆皮……同作枕,至老明目。”在我国,人们历来把荞麦皮枕芯视为枕中上品。荞麦皮属生谷类,具有油性,而且硬度较高,如果不常洗或者晒不干又容易滋生细菌,但荞麦皮的清洗与干燥特别费劲,因为“荞麦皮”自身体积微小,重量极轻,很难晾晒,如果在户外晾晒更容易被风刮走。“荞麦皮”的清洗和晾晒问题就成了“荞麦皮”枕头厂家及消费者的一大难题。海尔开发的这款既可以家庭洗衣,又可以用来洗荞麦皮枕头的“爽神童”洗衣机,除了洗涤、脱水等基本功能外,还独有高效的PTC转动烘干、自然风晾干两种干燥技术,同时专门设计了荞麦皮包装洗涤袋,加上海尔独有的“抗菌”技术,非常圆满地解决了荞麦皮枕头的清洗、干燥难题。

篇9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Localization Explor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Case Teaching

CUI Jihong

(Business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12)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focus on teaching the theory, light case teaching, case and the lack of local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case teaching, cas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o make more adapted to the domestic situ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simple example of classroom discussions combined with the integrated case, group discussions and individual case reports case studies combining localiza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Finally, to strengthen support for schoo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libraries, etc. localization case construction proposal.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case teaching; localization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但与现实联系也很密切的学科。由于案例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也日渐受到重视。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典型事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方式,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进而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就已经开始了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和案例教学法都是舶来品,难免有些方面会“水土不服”,因此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途径,并提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对策建议。

1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指在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更注意适应我国的国情。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目前做得还很不够,主要是体现在:

第一,国内教学重理论,轻案例。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大多以理论论述为主,案例比较少。而讲授教学仍然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流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传统的讲授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图表、公式和计算,但是很难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我国高校中开设的西方经济学主要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平时对经济现象关注也比较少,枯燥的理论教学难免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第二,本土化案例资源的匮乏。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案例分析非常多,而且经常每隔几年就会再版,除了理论的更新,更多的是案例的更新。遗憾的是这些国外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为背景,与我国实际情况差距大,很难适应国内教学需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本土化案例资源基本上只能靠教师极其有限的个人积累。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引起学生们对身边的经济现象的思考和讨论,这对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2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途径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应该从案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本土化两个方面入手。

(1)案例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案例材料选取上,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首先应该选择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其次是学生们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容易接触到的国外实例等。例如,中国的“春运”问题,新闻媒体常报道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等。把真实性、具有时效性的经济事件作为案例,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相联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对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2)案例教学方式的本土化。国外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重在分析过程,有的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这对国内的教师和学生来讲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有难度。刚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长期以来适应了有标准答案的讲授式教学,对开放式的案例讨论不敢说,也不会说,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缺乏评分标准,较难掌握案例讨论的进度,加上学时紧张、教学内容多、考核方式的限制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使“西化”的案例教学效果打折扣。因此,面向在低年级学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方式上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适应国内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3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方式本土化的一种探索

在我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种较适应目前教学情况的案例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3.1 简单课堂举例与综合案例讨论相结合

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下,学时紧张,教学内容多,低年级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单薄,不可能大量地进行案例讨论。因此,采用简单课堂举例和综合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分章节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举例为主;在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后再进行综合案例讨论。

课堂举例,适用于简单知识点的讲解。例如,分析NBA明星姚明上大学机会成本。这种方式非常灵活,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较受欢迎。但这种方法类似于讲授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被动学习。

综合案例讨论,安排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经济学理论之后进行,以复杂一些的现实经济现象为案例,要求学生能运用多方面的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总结,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掌握供求理论以后讨论“春运”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集思广益,深入挖掘,从而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小组案例讨论与个人案例分析报告相结合

在综合案例讨论课中,仍然要对案例讨论的过程进行精密的组织,否则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以小组案例讨论与个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有机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

具体程序是这样的:提前一星期给出案例材料进行小组讨论,4~6人一个小组,小组利用课下时间自由讨论;然后进行班级讨论,小组代表在班级讨论中发表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之后该小组接受其他同学自由提问,最后其他小组代表根据发言小组的表现,给发言小组评出“小组得分”。“个人得分”以“小组得分”为基础,提问和发言的同学有加分,这部分的“个人得分”占个人案例分析总成绩的70%。在班级讨论之后,每个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由教师评分,占个人案例分析总成绩的30%。个人案例分析总成绩以个人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入该课程的个人最终成绩中。

这个方法虽然很复杂,可是效果不错,大部分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都比较积极,有问有答,思想碰撞比较多。例如,在“春运”问题的分析中,同学们不仅用到了课本上讲的供求关系、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而且涉及到了火车票价格该不该涨价、车票实名制能不能解决问题、农民工如何在城市安家从而不回家过年等方面的问题。

而且,在班级讨论之后,需要每个人完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们在充分考虑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让同学们学会倾听和融合别的同学的观点,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尽量减少“免费搭车”现象。

这种案例讨论方式的缺点是计分复杂,比较费时间,也不可能在人数太多的班级中进行。而且,案例讨论对案例内容的选择要求比较高,既要适合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又要来自现实生活,最好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4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对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本土化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就如何进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建议如下:

第一,学校要认识到本土化案例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全方位支持。案例教学,尤其是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好处虽然不能立即反映在表面的分数或者就业率上,但是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效果是积极的、长远的。因此应该对案例教学本土化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首先,学校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组织总结和交流。其次,学校的教学安排、班级编制、案例搜集等环节都要给予支持。

第二,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从讲授法的以教师为主转变成师生互动,甚至学生为主;案例编写和选择要考虑案例典型性和学生兴趣;案例讨论要给予学生引导,但不能给予强势的控制;案例分析报告要允许多种意见的表达等等。因此要通过培训、观摩、研讨交流会等多种途径转变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三,重视本土化案例库的建设。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首先是案例内容的本土化。案例源于社会实践,但并不是社会中的任何经济事件都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在案例库建设时必须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和时效性。对案例库的建设不是几个老师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案例的更新在所难免,这需要全体经济学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国才,张支南.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教学特点问题与本土化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146-149.

[2] 付泳,林军.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1):60-62.

[3] 崔蕊,王维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2):140-141.

篇10

1.宏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或者大二开课,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时期,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案例资料收集、案例问题思考。案例教学法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创造,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长期落后者,必然会产生奋发向上、超越别人的内动力,从而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2.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把宏观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客观生动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简单化、明了化,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同时,真实可信的典型案例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比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理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历来通货膨胀的案例,分析背景原因,发现规律,把规律应用到现实通货膨胀分析中去。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把知识用活、用好。学生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丧失了学习的意义。

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同时,编写一个经典的案例需要技能和经验,案例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进行选择,尽力选择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热点问题的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案例讨论中尽量摒弃主观臆想的成分,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气氛,正确引导讨论方向,要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摆花架子、走过场。

2.缺乏相应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教材案例法需要较多的培训时间,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陈旧落后,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与时俱进。宏观经济学要根据时政热点、经济政策法规设计,保证案例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同时,不要完全依靠案例教育法,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讨论基础。教师课前要认真选择和设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课后要做好案例总结反馈工作。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